个体养殖者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时间:2019-05-14 18:2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个体养殖者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个体养殖者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第一篇:个体养殖者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花亭湖上那渐行渐远的风景》

大凡有水面的地方,就会少不了船只,少不了船行水上形成的靓丽风景。花亭湖也不例外。

我把花亭湖和船只联系在一起,还是在孩提时代。那时的花亭湖还叫花凉亭水库。每年冬季,水库放水取鱼,大人们便用箬竹的细竿编好围成上小下大的渔罩子,结伴去刚退水的湖田里罩鱼。刚退水的大片大片的湖田里,到处是冒

着严寒打着赤脚的山里人,他们拿着渔具趟着深及膝盖的泥水,罩些来不及随水游走的小鱼,而住在水库边上的人则坐着划盆,拿着渔网鱼叉在湖面上捕大鱼。水鸟们也全然不怕人似的在一旁争抢着在浅水中挣命的鱼虾。

我父亲因患关节炎腿脚不灵便,年纪又较大,但他每年都要跟着小伙子们一道,冒着刺骨的严寒,走十几里路去湖田里罩鱼,为的是孩子们能够喝上新鲜的鱼汤——这在那个米饭尚且不能天天吃饱的年头可是十分奢侈的享受啊!记得有一年,天特别冷。父亲在追着一群鱼时,一脚踩空了,掉下一个田坝,整个人没入冰冷的水中,费了好大的力气才从水里爬上来。那时候,我小小的心灵中多么希望得到一只既安全又能捉到许多大鱼的划盆啊!也是从那时起,一幅近处湖田里人与鸟儿在泥水中争食,远处湖面上有人坐在划盆里撒网捕鱼的画面,就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了。不过,等到我长大些的时候,土地承包到户,就再也没有人需要冒着严寒打着赤脚去罩鱼了。

后来,一篇学生的作文曾经让我对花凉亭水库的“船”上生活充满了向往。从前,水库上游的一些地方没通公路,运送粮、油、盐等货物靠的是竹排——那是一种名字不叫“船”的大船,选用巨大的毛竹精心绑扎而成,上面挂着宽大的白帆,主要靠风力推动。——每运送一次货物,若遇上风向不顺,几十里水路都可能要走好几天;进入河道以后,还得由人用纤绳拉动或用竹篙撑行。曾经有民谣说撑排人“撑起竹排象猴子,拉起竹排象虾子”,足见其工作的辛苦。

有一次放假,那位学生去她父亲的竹排上玩,就遇上了风向不顺的天气,因而被迫在竹排上生活了几日。回校后,她写了一组记叙竹排上生活的文章。其中一篇写的是竹排上的夜晚。数丈见方的竹排,上面堆放着小山似的货物,泊在茫茫的水面,有如一艘艨艟巨舰。父女俩吃过晚饭,就坐在货物堆上,对着夜色,父亲讲故事,她唱歌,倒也并不寂寞。后来,月亮从东边的山后上来了,月光洒在水面上笼着的一层薄雾上,朦朦胧胧,让人恍惚觉得是漂浮在云端。远远近近的渔火,更让人以为是闪烁在四周的星星。只有下面水波拍击竹排的声音,才提醒着自己是在漂泊无依的竹排之上。这种场景,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十分向往。

随着环库公路的贯通,竹排完成了它运送货物的历史使命,早已从水面上消失了。可是我却曾经设想,要是在竹排上建造一座竹楼旅馆——它的底座面积很大,承载力也很大,安全不会有问题——接待游人之外,三五之夜,招呼几个朋友月下游湖:喝酒,唱歌,吟诗,弄文,那岂不要羡煞李白、妒煞东坡吗?

有段时间,我经常有机会坐船,领受到许多山里难得见到的水上风光。一个初冬的早晨,我坐船去办事。朝阳照射下的水面,浮着一层浓浓的雾。远远望去,仿佛是一床刚刚弹好却尚未拉线的松松的棉絮。坐上小船,划船的小伙子手脚麻利,三下两下,小船已经融进了浓雾之中,对岸的山、树、房屋,只能望见依稀的轮廓,耳边响着单调的桨声。

忽然,前方远远的也传来了船桨的击水声,却看不见船影。我注目前方,隐隐约约望见右前方的雾色里移动着一片淡淡的红影。渐渐的,水面的雾好象落潮一般低了下来,那片红影也渐渐的浮出在浓雾之上,原来是一个身着一件红色外套的年轻姑娘。只见她上身前倾,两手握着船桨有节奏的交替从胸前划过,搅得雾气也仿佛在跟着打旋。姑娘的身体一起一伏,红色的衣服好似火苗在跳跃。此时,雾也很知趣似的,继续下落。大概高出水面一米左右,刚好与姑娘的双膝相齐。远远望去,姑娘仿佛是驾着小船从仙境中飘来的一般。此时此刻,那人,那船,那雾,沐浴着初升的阳光,构成一幅曼妙无比的图画。近前那一刻,姑娘冲着这边划船的小伙子打声招呼,脸上露出灿烂的一笑,然后,双手一用力,小船便箭一般飞了过去。这样的情景,常坐船的人也许不难见到吧。而现在,库区村组大多修通了公路,库区的人出门不再依赖小木船了。如果到库区人家走一走,就会看到原先载人的木船已经被拖到岸上,久未使用,早已被太阳晒得发白。“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境也随之进入了历史。

大概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水面上出现了用柴油机带动的机船。机船速度快,运载量大,安全性能好,逐渐成为水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有好些年,清明节带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也总喜欢包上几条机船走水路——让孩子们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还能过把“旅游”的瘾。那些船一字儿排开,船头插着红旗,浩浩荡荡向前挺进。一驶进主河道,便分成两列。这时,总有那么几个不大安分的学生,趴在船舷上,摆开端枪

第二篇:拉纤者纪念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纤道漫漫

拉纤的经历告诉我:生命的轨迹就如纤道,人生就是拉纤,有进有退,有深潭,也有险滩。

纤道漫漫

溆水流经思蒙,流经我家门口时,由于高山阻挡,它显得格外轻狂浮躁,一路险滩,白浪翻滚,咆哮向西。小时候,我们常在浅滩边戏水,看排客飚滩,那种波峰浪尖的生活,彰显着男人的阳刚与悲壮。看纤夫拉纤,号子歌伴着轰轰流水,别有一番韵味。涨水时,我们匍匐在洪水的淫威里,感叹大自然之洪荒。

溆水河,一条神奇而恐怖的河。岸边那条蜿蜒的纤道,是拉纤人用赤脚磨出来的,它记录着人间悲欢,镌刻着世道沧桑。

当年爷爷躲壮丁,就漂泊在这条河上,他为财主家拉纤,热天的汗珠滴在纤道的岩石上,一会儿就干了。冬天赤脚的皲口渗出了血,印在纤道的石头上,第二年还能清晰可见。他们边拉边唱:纤夫滩上变牛爬,上城去看张冬霞。张冬霞是当时县城辰河高腔戏班里有名的旦角,纤夫们就用这种方式打发那艰辛而无聊的日子。爷爷说,多少次拉纤从家门前过,看到自家烟囱在冒烟,看到孩子在地坪里嬉闹,就是不敢回家,不敢叫。解放了,爷爷与家人团聚,已须发花白。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抛洒在滚滚的溆水里,飘落在漫漫纤道上。爷爷时常凝望着溆水,抽着闷烟,回忆那遥远的往事。长叹一声,都是命啊。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多挣几个工分,并享受一次中餐补助,不会游泳的父亲,加入到队里放排的行列。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冒这个险。临行前夜,父亲总要对我们说许多话,母亲也再三叮嘱他,似有赴难时生离死别的感觉。我的心头总是升腾起一种不祥的念头。父亲一离家,母亲就开始念叨,我们整天沉浸在惶恐的氛围里,只盼父亲平安归来。大约三天后的傍晚,当炊烟弥漫了小山村,当太阳的余晖把溆水照得金光粼粼的时候,一排扛着竹篙的队伍,出现在溆水河边的纤道上。女人们就远远地点数,一个没有少,她们的脸上就绽开了笑容,才记起没有做完的家务,纷纷嘻笑着回家去。我想,母亲一定是最高兴的,但她没有把喜悦写在脸上,下次父亲还可能去,恐惧和担心依然存在。每次父亲归来,给我们带来了团聚的快乐,还带回了发生在纤道上与水搏斗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1977年秋,我要上高中了,七元五角钱的学费,难倒了大人。我们抽空砍了1000多斤柴。父亲弄来一条小船,我们把柴从山上搬到船上,拉到思蒙去,卖给供销社。中午时出发,父亲拿根竹篙在船上撑,我背一条长绳在岸上拉,沿着那条崎岖的纤道向思蒙方向逆水而行。船在静水里行走,轻松,我一边拉着纤绳,还一边唱“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纤道突然一转,只见白花花的滩水翻滚而下,水声震耳欲聋。父亲说,这就是“哦落滩”,滩陡水急,翻船烂排的麻烦事经常发生。家乡的方言中,把麻烦事叫“哦落害”,“哦落滩”因此而得名。父亲毕竟放过几回排,有些经验,他跳到水里,把船照着浪小的地方推,我把身子尽量放平放直,双脚用力蹬着石头,两只手也抓着石头,一点点往上移,比较顺利地走出了“哦落滩”。

小船来到“了了滩”脚下。天色已黑,两岸的人家已点起了灯。我们又渴又饿又累,讨厌的蚊子在头顶盘旋。我的肩头好像火烧一样生痛生痛。父亲说休息一下,拉上这“了了滩”就到手了。十分钟后,我又背起那条已显得很沉重的纤绳,像牛拉犁一样,艰难地往上爬。也许是我们力气用尽,也许是天黑看不清航道,这次我们再没有“哦落滩”那么顺利,船几次就到滩头了,怎么也拉不动了,父亲叫我用力,我就叫父亲把船往水深一点的地方推,都无济于事。搁浅了,只有往后退一点,可船一动,我们就再也敌不住,连人带船冲回了滩脚。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前功尽弃”,也明白“了了滩”的来历。我们又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进攻,都失败了。万般无奈,我们只好把船上的柴下掉一半,分两次拉,终于拉出“了了滩”。半夜了,父子俩已精疲力尽,把船固定在岸边的柳树上,躺倒在河边那柔柔的布满露水的草坪里。满天的星星伴着一片残月,那么悠闲地照着哗哗的溆水,照着那条从下游延伸而来的纤道,照着躺在草坪里那对疲惫不堪的父子。那年,我14岁。拉纤的经历告诉我:生命的轨迹就如纤道,人生就是拉纤,有进有退,有深潭,也有险滩。

如今,溆水下游修了一座电站,险滩被淹没了,四十里高峡平湖,四十里黄金水道,各种船只上百条,装人运货忙个不停。今年故乡搞旅游,不少的省外国外游客纷纷前来观光,好不热闹。

只有那条古老的纤道,静静地躺在水里,恬然地倾听着尘世的繁华,追忆着渐远的心事。

第三篇:电力局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解放前,**没有电,晚上照明有钱人家点“洋油”,穷人就点“火篾”。我奶奶就是因为点“火篾”,遭受了一场人生最大的灾难。

那是一个临近年关的夜晚,我奶奶帮一邻舍家做完豆腐后还回家剁猪草,由于十分疲倦,边剁边打盹,这时夹在铁丫子上照明的“火篾”炭掉在了灶台边的柴草上,等到她们察觉已经来不及扑救,熊熊的烈火吞噬了她家及周围

邻居家的财产和房子。奶奶家成了人们眼中十恶不舍的“火烧头”。因受不了乡邻仇视的眼光,灾后第三天,也就是那年大年夜的前三天,爷爷奶奶就两手空空背井离乡去了江西。

解放后一段时间内,除了县城能使用上电灯之外,农村照明一般都用上了“洋油”(即煤油)。到了70年代中期,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前夕,有的乡镇也开始造电站解决照明问题,但那时没有大电网作依靠,线路网络松散,供电可靠率低下,供电区域各自为政。那时我们乡建起了第一座100千瓦的小水电站,电站是独立运行,所以也是三天两头没电。村民都戏谑这样的电站叫“三电”,即:下雨天才能发的“雨水电”;蓄一塘水发一次电的“塘水电”;旱季怕没水到晚上八、九点来钟才能发的“半夜电”。

“三电”也曾给我留下一段辛酸的记忆。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一个星期六里,刚好三叔婆家嫁女儿,那段时间刚好是旱季,电站要三、四天才能蓄一塘水发一次“塘水电”。可三叔婆家办喜事要用电怎么办啊?大人们都要忙里忙外的,三叔婆就叫我陪他儿子到10多里外的电站,叫电站工人行行好,晚上送一下电。我们两个小孩爬山涉水跑了十多里山路来到电站,可电站的人哪会把我们屁大的小孩当回事啊,“不送,要送叫你们大人来!”就把我们打发了。回到家我们跟三叔婆家一说,她们想想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三叔婆叫一个跟电站工人有交情的人写了一张条,并把一些喜糖喜烟之类塞进我俩的口袋,对我们嘱咐一番,又叫我们跑到电站。一天两个来回折腾,我中暑了。那夜电灯亮了,宴席吃到10多点,可我却病三天。

改革开放后,**得天独后的水资源地理优势得到了充分地发掘,**县很快确定了“水电兴县”战略: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推行“股份制办电”,调整上网电价,鼓励社会投资办小水电。在政府引导下,民间办小水电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实行新办法后,10年内全县建成股份制电站82座,装机容量达8.86万千瓦。截至今日为止,全县已建成电站154座,装机31.589万千瓦,年发电量8亿多千瓦时,总投资达到21.5亿元

目前,**建设水电站的热情不减,去年市政府同意我县大均电站梯级开发方案,并以《**市人民政府关于要求瓯江小溪干流大均以上水电梯级开发的请示》(丽政[2008]19号)文件,恳请省政府同意将瓯江小溪干流(大均以上)水电单级开发方案调整为梯级开发方案,以尽快启动大均电站项目建设。大均电站调整方案装机25万千瓦,投资20.8456亿元,设计年发电量6.1028亿千瓦时。今年6月13日下午,经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牵头衔接,在杭州召开《**县大均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规划》专家咨询论证会,目前大均电站梯级开发淹没损失摸底调查工作正进行深入探讨。

几年前还是**省为数不多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的**畲族自治县,近年来依靠“水电兴县”的发展策略使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水电能源开发利用减少了农村居民对生态林的破坏,使**成了著名的小水电发展的强县、生态县,成了第一个“中国农村小水电之乡”。

如今的**小水电,不仅是着力本县区域内的开发,而且发展到了云南、贵州、江西等地。小水电的发展,不但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形成了系列与小水电相关联的产业链,如工业、旅游、生态环保等等。让人不可思议的是:2007年年末,英国的麦德林国际碳基金公司带来一纸诱人的订单,以每吨8.5欧元的价格,买下了**畲族自治县一批小水电站5年的每年17.7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每年可收入1500万元人民币。

60年来,**农民从无电、有电到办电;**电网从乡网并入县网到华东大电网可谓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奇迹。如今**是小水电充足,县域网坚强的电力强县。可喜的是2008年年底,由**省电力公司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鹤溪220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打破了多年来**电力输出“瓶颈”,能源输出真正驶上电力高速路,把**清洁的电力能源输入大电网。

第四篇:中学生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靠水而居的乡场人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住在山区的一个乡场上,乡场不大,却也是一方颇具名气的集镇。平时,乡场上人很清冷,除了老人和孩子,有劳动力的都各自忙活路去了。到了赶集日,才一下子热闹起来,四方八面的人翻山越岭来到这里,把个小场围得水泄不通。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天屋里坡上两点一线,生活单调而枯燥的山里人,七天一次的赶场日,除了便卖自家产品以换钱,带回些生活日用品外,也是他们放松心情,接触外界的机会。路远一点的,往往天不亮就要起床,草草吃点什么,就带上准备好的东西上路。

一大早,小场上的生意人就打开店铺忙活开来,炸油条麻花的,蒸包子馍头的,打镰刀锄头的,卖锅儿碗罐的,开缝纫布匹的,需早早准备停当……街边上,陆续而来的农民也各自占据着自己的位置,一个挨着一个地摆起蓝子;背篓;箩筐;挑担。里面装着各种蔬菜瓜果;农副产品。没有高声的叫卖声,买卖在讨价还价中井然有序地进行。赶场的高峰期一般在九点多以后,下午三点来钟后人就渐渐稀少了。

除了乡场,河岸宽阔的草坪上也是人头攒动,猪牛羊及木料的买卖人都集中在那里,人喧畜叫,其声浪远胜于集镇。

据说以前建场,选址是很讲究的,建此场时,地方官曾派多人在各要路口守候,看那个路口每日去来的客商路人最多,并最终选定了这里。乡场最早取名“长店房”,即客商永远的店房的意思(店房,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旅馆。)。

乡场依山傍水,可谓得天独厚。那条从无数山的峡谷中蜿蜒而出的小河,哼着歌谣,不知疲倦地打它的身边经过。河水是清流澈透亮的,河底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天鹅卵石,成群的游鱼在水中游来窜去......对我们这些贪耍好玩的孩子来说,小河和小河边宽敞平坦的草坪,是我们经常光顾,嘻戏玩耍的乐园,“打水仗”“办家家”“瞎子摸鱼”,许多童年的游戏都喜欢在河边去进行。无论是早晨和傍晚,小河边总是洋溢着一股融融的乐乐的气息。那些洗衣服,淘菜的姑娘;那些喊着号子拉着绳索的纤夫;那些劳顿了在河边憩息的小伙;那些历经沧桑,饱尝忧患,提着烟杆闲侃的老人,营造了一幅幅有川东特色的乡场风景画。

几多清凉和燥热的夜晚,好奇的我们一堆堆围坐在老人的身旁,听那些老掉牙的故事。虽然山里的故事多得压翻船,可是小河的故事仍然占了一大半。什么“雷公发怒劈蛟龙”;“二十四个望娘滩”.....平时温顺的河水,在山区多变的气候里,有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发起“疯”来,靠水而居的乡场,便不可避免地成为它发泄的对象。每年,乡场上的人都会有几天担心受怕的日子,记得有一年夏天,一连下了好几天雨,夜间,我睡得正香,懵懵中被么姨摇醒,么姨抓了件衣服给我披上,背着我就和外婆朝门外走。我虽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但从外婆和么姨的神色中,从乡场上嘈杂的哭声、喊声和叫声中,隐隐地感觉到一种不祥和可怕。

从睡梦中惊醒奔走出来的小场人,全都汇聚到半山腰上一个粮点大坝里里。眼前的人,光脚赤膀的,披头散发的,一个个都象痴了呆了似的……

“老天爷发发慈悲吧!”外婆的嘴里不停地这么祈祷着,许多人的嘴里不停地这么祈祷着。微亮的天宇下,依稀可见被水围困的房子和在水中漂浮着的什物、家当。

天亮了,水消了,小场也变了。一些经不住水泡的土墙屋垮了,不少人的家当冲走了——乡场已不知遭受过多少次这样的劫难。可是历经劫难的乡场人从没有想到过要责怪和背弃小河,他们总是默默地把倒塌的房子重新建立起来,把冲走的家当重新置办起来。

靠水而居,这是我们祖先在无法与自然抗争下唯一的选择。在交通闭塞,运输不便的条件下,小河是乡场主要的运输枢纽。不管是远去或是归来的木船,都一样牵动着小城人的心。一船船的山货运走了,一船船百货,煤碳运来了,没有小河,就没有乡场的存在,小河的恩典,小场上的人从心底里铭记着。

尽管是一方集镇,可小场上的人还没有几个是完全地靠经商来维持生计,他们大都有自己的田地,赶集的时候做点小生意,种田才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要知道那时前来赶集的山里人,拮据的手中用于消费的每一分钱,都是要精打细算的。就像那河里,虽常年都有摆渡的木船,但很多人为了节约那几分摆渡钱而宁愿淌水过河,即便是寒冬腊月也不例外。每到赶集日,大批大批的人涉水而来,踩水而去,那些举着东西,驮着小孩,搀着老人,捞衣扎裤,没在齐膝齐腰深的河水中的过河人和那情景,久久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我是乘着竹筏顺着小河离开那个小场的,我爱小河,也恨小河,小河在我的心目中,既心善,又可恶。我真希望有一天,人们能从扬它的善,遏制它的恶。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靠水而居的乡场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我真正领略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昔日的乡场,早已结束了“四方来朝”历史,在离乡场二三里路的地方,

第五篇:感怀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感怀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沁园春·歌颂伟大祖国

开国大典,五亿神州,志昂旗摇。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告,五星升起,万民欢跃。中国人民,站起来

了。“三座大山”齐推倒。绘宏图,敢教天地变,山河重造。

六十春秋年少,党率领人民走大道。弱国成巨

龙,民若强蛟,改革开放,国富民饶。港澳回归,奥运盖世,神舟太空几飞绕。华人傲,盼两岸统一,祖国强豪。

贺祖国六秩华诞

旌旗破晓乾坤定,雨雪冰霜六秩年。

先驱立业功勋著,后辈创新重在肩。

拨乱反正天下安,正本清源谱新篇。

以人为本丹心照,驰骋攻坚党领先。

鼎新革故鸿猷焕,科技复兴特色妍。

港澳归宗奇耻雪,两岸直航世人赞。

奋起铁肩道义担,金融调控浪涛拦。

奥运夺金五洲羡,漫步太空史无前。

铁路纵横似蛛网,高楼林立百花繁。

开发西疆国力添,三峡新颜万家灿。

社会和谐千秋福,小康征途彩斑斓。

中华崛起环宇惊,独领风骚勇登攀。

下载个体养殖者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个体养殖者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教师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文章来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轻轻打开世界地图,我看见我的祖国,在水道纵横,湖荡棋布的地面,怡然就是一只面对东方,仰首高唱的雄鸡,英姿飒爽,高昂的脖子,更是让人感觉到它嘹喨的......

    科学家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科学家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一条大河,历经几千年,流淌的尽是汉字。甲骨文的波纹、金文的涟漪、篆书的漩涡、隶书的浪花……沿路讲述着仓颉造字的传说,传颂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朵缀着朝阳的露珠的等待展开美丽的花,向明天仰望,这就是中国。它是拥有爱的,有无数爱戴它的人,金晶也在其中之一,她是可以为了祖国尊严而牺牲自己如花生命的。......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国旗下,我感到幸福 曲阜市董庄乡管村小学 胡玉梅(2009.9) 幸福是什么?这是所有人都在苦苦寻找的东西。 或许拥有名车洋房能让人感到幸福。而今,站在五......

    文联献礼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在祖国的版图里遐想 珠穆琅玛峰挺成一根旗杆 我不息地攀登着 用饱含深情的泪滴作垫 以求把我滚烫的心脏悬在旗杆的顶尖 长江黄河是我的动脉和静脉 周而复始地重复与心脏最近......

    农村人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七岁那年冬天,父亲赶着生产队的牛车,一张木板床、两床破棉絮、一个黑色纤维板箱子,还有些锅碗瓢盆之类的零碎物件,就是全部的家当,举家搬往一个叫新村的地方。新村,其实就是一个新......

    村民庆祝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精选合集]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一直生活在农村,也一直感受着农村的变化以及农村带给我的变化。拿起小时候的一张照片,思绪飞回到了十多年前。听妈妈说,在那个时期吃个鸡蛋就是种奢侈的生活,家......

    国税局职工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祖国,愿您永远微笑 朋友,当您看到长城上古朴的秦石,当您看到黄河奔腾不息的怒吼,当您看到珠穆朗玛峰上五星红旗,当您看到塔里木的大漠孤烟;过去的烽火岁月中,列强在我们中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