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学历挡研究生求职路
“第一学历”挡研究生求职路 知名企业条件挺“苛刻”
来源:水母网
水母网11月27日讯(YMG记者 夏丹 通讯员 刘卫青 摄影报道)昨天上午,烟台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110余家企业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1100余个,吸引了1000 余名高校毕业生进场求职。记者注意到,与以往不同,这次招聘会上,大学生更趋理性,不再海投简历,并对新兴产业更加青睐。但是,一些招聘单位对“第一学历”的“苛刻”要求还是难住不少人。大学生不再“海投”简历
与以往招聘会不同,此次现场求职的大学生投递简历更趋理性,大多数学生在进入招聘会之前就已选择好意向单位,在进场应聘时定位往往清晰准确,较往年“海投”现象明显减少。
鲁东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陈惠丽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找工作往往没有什么目标,每次去参加招聘会就会“海投”简历,根本不管这个工作是不是跟自己专业对口,适不适合自己,就觉得多投一份简历就多一点希望,以前这样找工作特别痛苦。
陈惠丽坦言,从今年9月开始找工作,她已向本地的一些知名外企和大型国企投出了将近100份简历,可至今仍在求职路上徘徊。所以她决定从头开始分析,到底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对此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今天是慎重考虑后才来的,投出的两份简历,都是比较适合我的单位。”陈惠丽如是说。
像陈惠丽一样,心态发生变化的毕业生还有好多,现场好多毕业生都是在自己感兴趣并且适合自己的招聘摊位前咨询。既节省了投简历的时间,又为自己提供了多的机会来了解中意的企业。
烟台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刘菲菲表示,薪酬福利不再成为择业就业的首要因素,他们更看重个人在企业的长远职业规划和事业发展空间。对于求职地域的选择,很多同学表示,愿意关注和了解中西部重点单位的用人需求,期待获得登上大舞台,寻求新挑战的机会。
新兴产业赢得一席之地
当日的招聘会上,新能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以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用人单位成了主力军,更是毕业生关注的焦点。芝罘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招聘工作人员肖鹏飞表示,他们企业由于扩大规模,今年一次性需要招聘30人,给出的福利待遇也很优厚,应届毕业生实习期间月薪2000元,转正之后2500元,缴纳五险一金,有工作经验者月薪更高。
山东师范大学今年刚刚毕业的研究生王朝辉告诉记者,眼下,班里的很多同学手上都有好几个就业意向,但都未与用人单位签约,大家似乎还在观望挑选。这次他打算遇到合适的单位就签约,在年底前敲定自己的工作。“给自己多点时间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又有发展前景的公司”。在王朝辉看来,现在企业招聘的需求增加就正好给了我们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广泛的工作目标。
但新兴特色产业除了看重求职者的专业技术,更看重的还有求职者本身的综合素质。不少企业方都表示,他们招聘人才更看重踏实肯干。最想招到的人才,是能真正沉到基层的人,这比学历更重要,要能耐得住寂寞。莱山区一家能源企业的招聘人员李学锋表示,即便是在当下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难”的背景下,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还是不多,这其间存在“空隙”。与大学生普遍浮躁的心态有关。不少学生一开头就问工资多少,并不首先考虑自己能创造出多少价值。“其实,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无论是在哪个产业,新兴特色产业更加看重人才潜力。”李学锋如是说。
据了解。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今年的招聘需求都有较大幅度提高。芝罘区一家商贸公司的招聘人员孙涛告诉记者,公司的招聘人数由去年的50人变为今年的近150人,试用期待遇提高了近20%。今年的招聘需求同样较去年翻了一番,岗位需求大幅度增加,给应聘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第一学历”挡住不少研究生
在招聘会上,不少知名企业只招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而且要求苛刻,对研究生的“第一学历”有很大要求。
“我们当初选择考研就是为了逃避专科生的就业难,但是现在研究生毕业,却发现找工作更难了。”鲁东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宋晓琳表示,企业招聘时常常会问研究生的第一学历是什么,是不是“985”,是不是“211”,不是的话就不录用。这是很多研究生都很恼火的问题。
从外地赶来招聘会的刘良平表示,自己一连投了三份简历给当地的几家知名企业,但这几家企业都对第一学历有要求。“我第一学历只是一个普通的二本学校,估计今天又白跑一趟了。”小刘失望地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企业在招聘研究生时都有“第一学历是全日制本科”的要求。
对此,芝罘区一家知名企业的招聘人员林先生表示,他们设定这些条件并不是故意刁难应聘者,他们更希望能够招进更有能力的人才,这样给他们以后也省掉了不必要的麻烦。“优秀的人才哪个企业不想要呢,哪个企业不想聘到更有能力的人呢?”
第二篇:一个研究生的跨专业求职路
一个研究生的跨专业求职路
发布日期: 2007-5-30阅读次数:146
收到老师的邮件,让我谈谈研究生两年的职业规划和求职历程,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真实地写自己。不过,就当是抛砖引玉吧,期待着能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启发,尤其是对我们打算跨专业找工作的同学能有所帮助。首先有几点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永远别等机会,只有主动去创造机会。好的未来,源于规划,好的未来,源于长远的眼光。
团队,心中时刻要有团队。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
我是一个俗人,所以我有很多困惑,很多畏惧,那是我生命成长的一部份。
A、研一上学期
我是一个平庸而又自命不凡的人,一个非常自信,内心深处又很自卑,敏感的人,在华科近两年的学习生活让我获益菲浅,思想上的,学习上的,尤其是在人脉积累上都有很多进步,同学送雅号“交际花”。这两年让自己对自身有了一个更好的认识,更客观的职业规划。说起我的职业规划,有必要回忆下我的高考,第一志愿落空,去不了名校,成了一个一般院校的数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四年的生活很压抑,很郁闷。尽管在同学的眼中,我的大学四年生活那么精彩,那么精致,成了同学心中的“蓝筹股”。在这种郁闷中,自己在不断地去寻找自己的兴趣,最终还是考了华科的数学系(恐怕自己是得了考研盲从症了)。继续着自己的学习苦旅,研究生生活还没开始,就开始皱着眉头苦恼起来了。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听师兄们说,我们专业毕业了基本上都是进高校当老师,这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做老师,我相信自己不擅长,也不快乐。事实上,在我考完研后,已经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中石油江西分公司。有过犹豫,最终还是选择了读研。来华科的第一天起,没有旁人的喜悦,很沉重,要自己谋生活,也没有看到自己专业的前途这个时候就想找点事情充实下自己,参加学校的一些学生团体。对自己两年后的就业很担忧,周围的人对我的期待与现实有太大的落差,难以承受。都说我们的方向只有高校教师这一条路,导师也这么跟我们交代,心不甘,想过了考证,也想读双硕士,都没成。于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搜集了一些就业信息(不限专业,或者要招我们专业的公司),那个时候没什么太高的企求,就希望将来能有家公司要我,不要再做数学啦。找了有一两百家,心里渐渐有了点底。然后归纳总结了一下,公司对岗位候选人的要求。按那个要求去完善自己吧。研一上学期的时候已经开始,去参加一些宣讲会,提前进入状态。第一个学期就在这样的压抑与挣扎中度过了。在绝望中,总算看到一点点希望,就想拼命去抓住它。
B、研一下学期
通过一个学期的摸索,渐渐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一个轮廓,期待进入金融行业,所以这个学期给自己排了不少金融类的课程,也开始寻找暑期实习的机会了.首
先做简历,找实习,没有实习经历,要找一个好的工作,当是黄粱美梦,同时几个事情在做,很忙乱。这个时候就希望想个办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于是,开始接触时间管理这门学科,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通过时间管理让自己过得更开心,更充实。我们常常去关注紧急有重要的事情,殊不知,其实对一个人的发展,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才是至关重要的。优秀的时间管理系统让我可以有更多时间去做更多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还有一点对我今后求职带来很大帮助的是,自己有一套比较好的人际维护体系。每次认识新朋友都会回来作一些简单记录,便于记住对方,为下次更美好的沟通作好准备,并不定期保持联络破冰。这个阶段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找暑期实习,找了很久,被拒绝的人都已经麻木了,不过我已经视这种拒绝为当然,自己心里之前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足可以抗压。在投简历的过程中,如果是使用Email的话,会比较注意发邮件的时间,一般选在晚上十一点以后,或者早上八点以前。很多上班族早上上班习惯先看邮箱。这样你的简历往往就能最快地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同时,在这个时候,学校职业发展研究会开展的职业规划大赛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比赛期间参加了很多非常有益的培训,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我,通过这个平台让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让自己更自信,更自知。功夫不负有心人,被鄙视了千百回之后,终于有两家咨询公司眷顾了我,给了我机会。六月中旬开始在一家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实习,在公司的这几个月,给自己带来一次质的飞跃,学会了很多,思维方式也有了很重要的转变。以前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想法,常常会觉得别人也是这么想的。现在会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
归纳起来,觉得公司教给我的:
更多关注对方是怎么想的。
你认为是对的,并非就是对的;你认为别人不对的,也并非就是错的。酒香也怕巷子深,你自己再好,也是需要包装的。
团队不是一句口号,是要去实践的,是together every one achieves more!沟通的过程不再是你说了什么,更应该关注在说话的这个环境中,你通过媒介传递的信息,对方接收到的是什么。
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一批进去的有十个人左右,可能我做的事情是最多的吧,成为我们团
队的leader,我总是把自己放的很低,多干活,多参与。我觉得在实习的过程中就不要太
把自己当回事,勤勤恳恳做事才是。给自己做事的守则就是:吃亏是福!
C、研二:求职进行时
2006年的招聘来的有点早,九月刚开学,就有不少公司开始把招聘信息挂到网上,所以我们求职准备也开始的比较早。九月份就和几个朋友一起组建了“一起来吧”团
队,大家互相修改简历,一起网投,我的简历自己之前修改了很多遍,已经觉得非常完美了,团队的兄弟姐妹还是把我的简历批的一无是处,找出了非常多的毛病,对我后期找工作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简历投出去,好一些的公司很少有在简历关淘汰我的。我们团队每天聚会开讨论会,做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练口语和进行模拟面试。原来是早上6:30练口语,晚上一起小组讨论。坚持了一段时间,觉得强度太大。后来就把两项活动一起安排在晚上进行,我们还专门开了一个博客和QQ群,及时沟通信息。我们常常会做一些头脑风暴,并对一些面试题讨论,模拟面试。在我们这个团队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能够在信息上及时分享,可以互相帮忙投简历。说到投简历,像在其他学校(比如武大,财大)有一般的宣讲会时,自己基本不用去参加,可以让他们本校的朋友帮我投,广积的人脉让我更得心应手,武汉各个高校里的招聘信息常常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而且朋友间的及时沟通可以让我们彼此分担求职中的许多烦恼。在我们一起来吧团队中,通过大家的一起努力,每一位伙伴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找工作的过程中,大家都谈到一个定位的问题。我觉得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根据自己的优劣势,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兴趣爱好,肯定会有一个初步的定位。同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作调整,我一开始觉得自己很适合做市场的,期待做管理培训生岗,后来想去外企,不过在网申了几家,也面了几家外企后,我对自己的英语彻底绝望了,估计我的口语只有上帝能听的懂,所以后来除了外资咨询公司,基本不投外企叻(没有把外资咨询公司排除,是因为我有比较丰富的咨询公司实习经验,相信自己的优势还是明显的)。在整个找工作的过程中心态不断的在变,九月十月的时候是满怀信心和期待,目空一切。我们团队里的大部分伙伴在自己的院系中都是传说中所谓的牛人,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很容易让自己也觉得是个牛人(至于是不是,还得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才行)。早期投简历为了练面经,海投,很多公司很多岗位都投了,面了销售岗,市场岗,数据分析岗,人力资源岗,战略规划岗。我的伙伴说我都可以自己一个人开一个公司,一个人做所有岗位。不过的却积累了不少面经,但也消耗了太多精力,方法有可取的地方,但有些极端。早期是把咨询和银行分别作为第二和第三选项的,基本上没有投这一块的简历,把精力都放在了第一选项(公司的市场销售岗)。到十一月份时,自己的定位渐渐发生了转变。银行和咨询分别成了自己的第一,第二选项。开始关注这两个行业的招聘信息,简历通过率非常高,印象中投这两个行业的简历通过率接近100%。一开始对咨询还不是很在意,所以有些笔试,面试放弃了。后来才引起重视。对银行的关注也是很偶然,自己一直对银行不甚了解,一直以为里面很没有活力,很呆板。其实后来的了解发现并不像自己原先想的那样。咨询公司这一块吧,像远桌,问鼎都是在第一轮面试中被刷了,拿到的咨询公司offer是新加坡开锐咨询公司(KRC)。就说说KRC吧,到了十一月底,对咨询和银行已经非常重视。KRC是在武汉大学开的宣讲会,现场做了性格测试。当天晚上十一点接到电话通知第二天下午帅府饭店面试,并告知当晚会发邮件给我,根据邮件中所给题目,做一个PPT,第二天要做演讲。学校十二点就断网了,上不了网,只好早点休息,第二天上午还有半天时间准备。第二看邮件,是让我通过国家在电力,石油,电信等垄断行业进行的改革,分析中国烟草行业将如何进行改革,做一个PPT做五分钟演示演讲。我们面试的那组一共十个人,演讲的时候,平时的积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演说显的更专业一些,而且自己的演讲能力得到非常好的发挥,可以明显感觉到自己是做的最棒的。随后是给我们一个新的任务,进行小组讨论,来考察我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一面的应该是在十分之一左右。随后接到了参加二面的通知,地点是在一家咖啡馆里。三个面试官面试我一个人,这阵势见过不少啦,所以很轻松。三位面试官轮番轰炸,没有什么思考时间。还好我还是蛮擅长即时沟通的。双方聊的非常愉快。我相信他们
可以感受到我的沟通能力,思维方式,做事方式都是非常具备做咨询的潜力的。所以等了一段时间顺利地收到了offer。他们的职业化,人性化也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当时是铁了心要去KRC的。可是,最终铁了的心还是熔了。没有选择KRC。去了深圳建设银行。十二月份银行招聘非常火暴,投了不少银行,拿到一些银行的offer.当心自己的个性不适合国企。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银行。主要一个是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的环境下金融业的前景,还有就是金融业给我今后的理财带来很大的方便,可以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投简历和面试的过程中,我可能关注的比较多的不是我想对他们说什么,而是他们更关注什么。所以在面试的过程中,总体还是比较顺利的。求职过程中,我的人脉对自己求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每次现场投简历,都会有许多熟悉的朋友,大家一起等待投简历,一起聊聊自己求职感受和信息,每次宣讲会都能碰到几十个熟人,感觉这宣讲都是为我周围朋友开的,很亲切。面试也是这样,基本上每一个面试,都可以碰到不少熟人。有时候一个小组小组讨论,所有面试的都是之前熟识的,会很自然地去发挥。大家有时候还开玩笑什么的。所以艰辛的求职过程也就不显的那么累了,一直很开心的。如果你觉得想放弃了,坚持不下去了,也许再努力游个三五米,就到了胜利的彼岸啦。十二月份是我丰收的季节,收到不少offer.有了合适的offer之后,考虑了几天,就签了深圳建设银行。自己很患得患失,难以抉择,我们的父辈期待有选择的机会,却没有。有了选择的机会,常常没有选择的勇气,不知道现在的选择是否正确。之后,虽然陆续收到不少offer和不少的面试机会,也都没去了,已经签了,何必去挡了其他同学的求职路呢。
一直想写篇文章,回忆下这段平凡但不平静的日子,期待能和伙伴们分享点什么,文才太烂,回头读起,尚不如裹脚布。以前说,自己年轻,还有很多机会,最近觉得自己没有了激情,也许是太累了。闲下来,觉得很孤独,很落寞。真的累了,不容易。回忆这两年的历程,感觉很沉重,我想去回避,因为现在开心的感觉真的很不错。经历了太多,让自己变的麻木了,感情变的粗糙了,已经不愿意去品自己走过的这段路,很累。
第三篇:博士求职:第一学历为何这般重要
博士求职:第一学历为何这般重要?
在常人的一生中,难免会犯一些过失,形成一些所谓“人生的污点”,但这些污点幸好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对个人的成长也没有大的影响。可是有的“污点”却是社会强加到你身上的,你无法回避,也无法抹去、刷掉、洗净。
老实说,要不是这一次博士毕业求职的惨烈经历,我还真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样的“污点”。毕业前夕的动员会上,我就坦言自己是“三无”产品——无本科“211”院校毕业的显赫经历;已过不惑之年无年龄优势;无高级职称。这些都是事实,无可讳言。本人上世纪70年代末读师专,本科上的是教育学院,硕研上的是军校,都是统招统分,从没进入过人才市场,没有“找工作难”的感性认识,所以我并不担心自己的就业。
但现实给我上了一课,形势要比想象的严峻得多。
2006年年底,北京市农展馆举办了一场大型招聘会,几万人将偌大的展厅挤得水泄不通。在一个大学摊位前,我递上了一份简历。一个年轻的招聘人员只用眼扫了扫简历的前半部分,就对我说:“对不起,我们需要本科211毕业的。”以后几个学校都是类似的答复。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招聘会,也给我上了第一课。
几天后,在北京大学校园里又有某省高校在京主办的一场招聘会,在某大学摊位前我毕恭毕敬地递上了简历,因为我不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招聘单位竟然连简历都不收。
终于,我联系上了某外地大学,学院领导约我过去试讲。试讲进行得比较顺利,讲完之后,院系领导就同意接收,填了表,临别前,领导对我说:“你最好自己到人事处去一趟,问问有关政策。我们学校是“211”和“985”学校,不愁没有人进来。你第一学历是大专,本科是教育学院毕业的,现在用人单位对这类成人学校有看法。你见到人事处领导,不要提过多的要求。”我答应了。到了人事处,我还是忍不住问了几个关于待遇的问题。没想到犯了大忌,工作人员紧绷着脸说,“没有房,我们不解决任何家属问题”,三言两语就要打发我。
到了2007年6月中旬,一位同学给我透露信息,说是北京某大学招人。我揣着简历,坐了两个小时车找到这个学校。系领导很热情,看了我的简历,他沉吟了一下,笑着说:“你这个实事求是地讲有点难。我们北京院校进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讲究第一学历。最近我们试讲了一位博士生,这位同学博士和硕士都是人大国政毕业的,按理说牌子很过硬,但第一学历是理工科的。尽管他的试讲不错,我们将他的材料报到学校,学校还是卡掉了。你的情况也类似。即使我们报上去,院里也通不过。”一番话彻底打消了我对北京高校的念头。
几番应聘的经历终于使我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为什么不是“211”的学生连入围的资格也没有?难道我的论文我的专著我的表现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在一些人的心目中,211=高素质;非211=低素质,民办高校的学生甚至被贴上“废品”的标签。这是多么荒谬!
我的母校还在招生,全国还有那么多二本、三本、专科学校、民办高校在招生。无数的家长还在耗费着精神和物质的代价把孩子送进这些学校。他们带着美好的愿望进入这些学校,也许想不到,几年寒窗结束,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歧视。(来源:北京青年报)
第四篇:研究生学历学位证明
证明
XXX为南昌大学医学院2011级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号:XXXXXXXX,专业:XXXXX。如能通过论文评审及答辩,可于2014年7月获得毕业证、学位证。
特此证明
南昌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办公室2013年XX月XX日
第五篇:本科、研究生学历类型
本科、研究生学历类型
学历类型,主要包括全日制普通博士学位研究生、全日制普通硕士学位研究生(包括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全日制普通第二学士学位、全日制普通本科、全日制普通专科(高职)这五大类学历教育是国家教育部最为正规且用人单位最为认可的学历教育。
本科、研究生类型分类:
1.普通统招:全国统一招生,成绩合格可得到双证,学历证+学位证。
2.专升本:毕业证(学历证)不同的,证书上写的很清楚。
3.成教:需通过成人高考,有双证和单证,证书上印有成人教育字样。
4.自考:考生参加单科考试,所有科目合格后,颁发学历证书。有双证的,也有单证的,证书上有自考委员会的章子。
5.电大:广播电视大学毕业,持有电大学历。
6.网络教育:即远程教育,有两种授课方式,一是通过网络进行在线授课,二是集中面授;毕业证书上印有网络教育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