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技工院校德育教学大赛获奖名单
一、德育课教学案例设计比赛获奖名单:
三等奖张梅(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二、“立德立志,成长成才,我与祖国共奋进”演讲比赛获奖名单:
三等奖祁甜甜(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三、德育教学大赛优秀组织奖获奖名单: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第二篇: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
关于举办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
山东省选拔赛的通知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厅直属各技工院校:
为提高技工院校教学质量,促进和引导广大师生努力钻研技术技能,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举办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人社部函〔2010〕146号)精神,决定举办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大赛所设职业(项目)内的各级各类技工院校中具有技工院校学籍的全日制在校生及应届毕业生,均可报名参加相应组别和职业(项目)的大赛。
二、竞赛职业和分组
(一)大赛职业(项目)
大赛设置车工、焊工、装配钳工、无线电调试工、机电一体化、电子设备装接工、维修电工七个竞赛职业(项目)。
(二)大赛分组
车工、焊工、装配钳工、电子设备装接工、维修电工大赛设学生高级组(含各类技工院校全日制高级工班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及应届毕业生)、学生中级组(含各类技工院校全日制中级工班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及应届毕业生);无线电调试工大赛设学生高级组(含各类技工院校全日制高级工班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及应届毕业生);机电一体化大赛设学生组(含各类技工院校全日制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及应届毕业生)。
符合参赛要求的在校生及应届毕业生均可报名相近职业(项目)的大赛。
三、竞赛命题与技术标准
本次大赛车工、装配钳工、电子设备装接工、维修电工职业学生高级组和中级组分别以《车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装配钳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电子设备装接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和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以上要求为基础;无线电调试工职业学生高级组以《无线电调试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上要求为基础;焊工职业学生高级组和中级组分别以《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和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以上要求为基础,并参照世界技能大赛有关标准;机电一体化竞赛项目参照世界技能大赛有关标准。同时,各大赛职业(项目)的理论知识赛题由省职业技术培训研究室结合技工院校教学计划大纲统一组织命制,采取智能化网上机考方式进行。初赛和复赛阶段的实际操作赛题由各院校和各市依据竞赛规程组织命制,选拔赛阶段的实际操作赛题由省职业技术培训研究室依据竞赛规程组织命制。
大赛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30%和70%,各职业(项目)具体竞赛规程将另文下发。有关竞赛规程及相关信息可登陆山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网站查看,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四、竞赛组织
本次大赛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成立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大赛组委会,见附件1),按照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实施方案(见附件2)全面负责大赛的组织工作。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成立相应的赛区组织委员会负责组织、指导本地区的大赛工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直属各技工院校参加所在市的复赛。
大赛分院校初赛、各市复赛、全省选拔赛、全国决赛四个阶段。
(一)院校初赛阶段
2010年9月15日前,以院校为单位组织参赛报名、培训练兵和初赛。
(二)各市复赛阶段
2010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以各市为单位进行复赛,选派优秀选手组队参加全省选拔赛。
(三)全省选拔赛阶段
2010年10月下旬,组织全省选拔赛,对获奖者及所在单位予以表彰。
(四)全国决赛阶段
2010年11月30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全国决赛。按照国家规定的竞赛职业和选手条件,组织我省优秀选手参加。相关事宜另行通知。
五、奖励办法
(一)个人奖与指导教师奖
1.个人奖:每个赛项分别评选。根据选拔赛成绩,从高到低排列,按参赛人数或组数确定(四舍五入)。个人一等奖,占10%;个人二等奖,占20%;个人三等奖,占30%;优秀奖若干,并由省大赛组委会颁发相应荣誉证书。对全省选拔赛中获得各职业(项目)第一名的学生高级组选手,授予“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
2.指导教师奖:对获得大赛一、二、三等奖选手的指导教师授予“山东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所有参加选拔赛选手的指导教师均颁发荣誉证书。
(二)按照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奖励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对全省选拔赛中获车工、焊工、装配钳工、电子设备装接工、维修电工、无线电调试工大赛职业学生高级组前15名的选手,获机电一体化大赛项目学生前15名的选手,经核准后,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对获车工、焊工、装配钳工、电子设备装接工、维修电工大赛职业学生中级组前15名选手,晋升高级工职业资格。对参加全国决赛职业(项目)的获奖者由全国大赛组委会予以奖励。各市可参照本奖励规定制定本赛区的奖励办法。
六、其他事宜
全省选拔赛报名时间从即日起至10月10日结束。各赛区要按照选拔赛名额分配表(附件3)人数要求将相关资料报送至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充分认识开展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筹划,积极申请地方财政支持,要广泛发动组织所属技工院校积极参与大赛活动,将大赛活动与强化技能实习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技工院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把这次选拔赛办成高质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职业技能鉴定活动。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山东省职业技术培训研究室 通讯地址:济南市公和街9号 邮政编码:250001 联系电话:0531-86018851 传真:0531-86018060 联系人:王伟超 Email:sdostaw@126.com 大赛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附件: 附件1-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组织委员会名单.doc
附件2-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组织实施方案.doc
附件3-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名额分配表.doc
第三篇:获奖名单及参加全国大赛名单
河南大学第三届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
秦晓飞、游亚平、任晓鹏
石召召、宋航标、程威亚
二等奖
郁曙光、邹亚峰、彭涛
张文昌、张志坚、代田玲
宋雪伟、翟喜梅、李双艳
孙瑶、郝定迪、穆国煜
三等奖
胡俊杰、李震南、汤青彩
张志刚、庞浩然、刘成方
刘金操、段俊、白海洋
王学彬、宁贾乾、魏琼
高一鸣、尚震、商朋朋
徐宗凯、郭杨、刘俊
汤奇、徐路、李燚
陶国荣、刘征宇、温红建
叶峻杰、杨彬、范虹
拟组队参加全国大赛名单
经综合考察,以下同学拟组队参加全国大赛:张志坚、郝定迪、刘成方、唐云鹏、宋雪伟、胡俊杰。
第四篇:全国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大赛获奖名单
全国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大赛获奖名单
根据中国物理学会提出的“教学设计大赛鼓励研究创新,评比工作体现科学民主、公正、公开”的精神,本次大赛预先公布评比标准,然后组织三批独立的评审团队对参赛作品进行了三轮评比。评比过程中,给每件作品编号,隐藏作者姓名、单位、省份等信息。最后依据三次评审的结果,按平均分数决定获奖等级。
本次大赛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报名参赛,现公布第一批获奖名单。另外有部分省份由于评比开展较晚,未能赶上本批次评比,将安排在第二批进行评比。
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
中学分委秘书处
注:
(1)“教学设计颁奖大会”将在 10 月 14 — 19 日大连举行的“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闭幕式上同时举行。教学设计获奖教师可作为正式代表,随本省(市、自治区)代表团或者单独出席“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报名参加可与本省教研员联系,或直接报名给中国物理学会中学分委会秘书处。中学分委秘书处:黄旭光 0312-3383431,wuli-lf@163.com(2)获奖证书将按此表打印,请核对您的姓名和教学设计题目,如有问题请发电子邮件到 wuli-lf@163.com
高中组获奖名单: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静摩擦力 力的合成 牛顿第二定律
董庆华 钟及龙 朱玉元 岳 改 芬 李 界 吴志祥
重庆市铁路中学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学研究室
福建省福州一中 河北正定中学 重庆市永川中学校 一等奖 牛顿第三定律 蒋胜松 一等奖 自由落体运动 万立荣 一等奖 自由落体运动 史再 一等奖 自由落体运动 雷 鸣 一等奖平抛物体的运动 曾垂永 一等奖平抛运动 牟银勇 一等奖 向心加速度 陈锦铎 一等奖 行星的运动 王雪彬、梁寒冰 一等奖 超重和失重 薛伟宏 一等奖 超重与失重 何金勇 一等奖 机械能守恒定律 谢祥金 一等奖 动量定理 何静 一等奖 波的形成和传播 张景铨 一等奖 波的形成与传播 吴磊峰 一等奖 电场线
陈林盛 一等奖 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 杜立岗 一等奖 探究电荷相互作用规律 刘德良 一等奖 回旋加速器的探究性 刘永华 一等奖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张剑峰
一等奖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 刘前兰
一等奖 楞次定律 申建中 一等奖 变压器 祁会玲 一等奖 电能的输送
苏献诚、刘艳春 一等奖 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钟苏昌 一等奖 电容器、电容 赵惠松 一等奖 自感 陈炜烜 一等奖 光的全反射 张丽伟 一等奖 光的色散 张辉 一等奖 光的干涉 韩英 一等奖 薄膜干涉 倪志强 一等奖 原子的核式结构 方小宁 一等奖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陈龙法 一等奖 力的合成 谷春生 一等奖 自由落体运动 刘启志 一等奖 超重和失重 刘新选 一等奖 波的形成和传播 李传良 一等奖 探究安培力 董应党 一等奖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张泽海
二等奖 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 陈继红
二等奖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钱泽仪 欧阳若晗 二等奖 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 吴招德 二等奖 滑动摩擦力
黄薇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松桃民族中学 上海市广西北路66号上海格致中学 浙江省宁波中学 西南师大附中 重庆市永川市一中 重庆市育才中学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南京金陵中学、南京师范大学 青海省西宁四中朝阳分校 常州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重庆市兼善中学 东北师大附中 福建省建瓯一中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教务处 曲靖师范学院物理系 内蒙古牙克石林业一中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物理组 河南省郑州市第101中学物理组 河北师范大学东校区 物理学院 177# 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福建省武平一中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 福建师大附中
河北省廊坊市华北石油第五中学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中学 大连市第一中学 浙江省洞头县第一中学 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福建省石狮一中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物理组 陕西师大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河南商丘回民中学 深圳市观澜中学 深圳市观澜中学
深圳市南头中学 重庆市巴蜀中学
浙江省苍南县教育局教研室 海市广西北路66号上海市格致中学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弹力 力的合成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自由落体运动 曲线运动 抛体运动的规律平抛物体的运动平抛物体的运动平抛物体的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 引力常量的测定 计方案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超重和失重 功
机械能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 电场 电场强度 电场、电场强度 电场、电场强度 电阻定律 磁场、磁感线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传感器的应用
实验练习使用示波器探究性教学设计 电磁振荡 电磁场和电磁波 光的折射 光的干涉 双缝干涉 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 速度的变化 向心力
陈洪涛 张杰、马宇澄 陈亮 张雪玲 邓华 李耀标 崔英妙 蒋沛鸿 崔 勇 张修文 苟兴华 杨翠勤 王建龙 曹清伟 贝鸿 梁明 梁志梅 俞翔
孙海峰、时玉义 李金华 李明哲 彭俊锋 黄庆文 宋海荣 邓淑彦 王芳 徐怀雄 刘宏 张凤莲 刘延敏 陈玉明 刘琳劲 罗卫政、陈金光 曾志旺 张于君 唐廷恩 吴志平张春 刘千方 庾嘉亮
上海市广西北路66号上海市格致中学 无锡市锡山区教研室、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安阳市教研室
河南省洛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福建省集美中学 陕西师大 浙江省瑞安中学 重庆市第三十七中 重庆市兼善中学 重庆市南坪中学校
河北师范大学东校区 物理学院 177# 重庆市兼善中学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
贵州省威宁县人民北路93号威宁民族中学 广州市执信中学 浙江省奉化市江口中学 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 吉林实验中学 福建师大附中 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 延吉市第一高级中学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 长春实验中学 保定十七中 重庆市育才中学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物理组 东北师大附中
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陕西省商洛中学 呼伦贝尔海拉尔铁三中 福建省邵武四中 玉环县楚门中学 永川市第九中学校 西安交大附中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 广州市第二中学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网络教学设纪晓军 张同国 魏朝辉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位移与时间关系
吕争光 谭晓春
安徽省濉溪二中 东北师范大学附中 广州增城市教育局教研室 探究摩擦力的实验探究教学 陈信余 三等奖 力的合成 刘彦杰 三等奖 光电效应 光子 胡士军 三等奖 牛顿第二定律 冯建新 三等奖平抛物体的运动 晁广云 三等奖平抛运动 李明心 三等奖平抛运动 孟繁秋 三等奖 匀速圆周运动 冉光德 三等奖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李秀林 杨春发 三等奖 超重和失重计 程元生 三等奖 超重与失重 胡洁 三等奖 功和能 谭春蓉 三等奖 动量
刘 蕾 三等奖 子弹打击悬挂木块类问题 李衣康 三等奖 电荷 库仑定律 张旭 三等奖 焦耳定律
邵丽丽 三等奖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王善锋 三等奖 法拉第的发现一课的创新设计 秦 春 华
三等奖 电磁感应现象 王德刚 三等奖 变压器课题的教学设计
汪松元
赤峰二中
安徽省阜阳市五中 青海师大附中
郑州市京广北路86号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 呼伦贝尔根河二中 东北师大附中
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福建省邵武市第一中学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临淮中学 江苏省苏州中学 重庆第 24 中学 青海湟川中学第一分校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 湖北随州曾都四中 山东威海高区一中 山东 邹平县第一中学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二中 安徽绩溪中学
第五篇:技工院校德育课堂创新教学初探
技工院校德育课堂创新教学初探
摘?要:技工院校德育课堂的实效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提高技工院校德育课堂的实效性,如何实现技工院校德育课堂的创新教学就成为摆在广大技工院校德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针对当前技工院校德育课堂面临的困难,探讨德育课堂创新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德育课堂实效性?创新教学?职业道德教育?自主意识
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了解社会,实现与社会交往的重要环节。如何激发学生对德育这门课的学习热情,提高德育教学质量,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着密切联系。笔者认为,在全面了解技工院校德育课堂所面临的困惑的基础上,应重点在德育课堂的创新教学上下工夫,采用一些创新教学的模式,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技工院校德育课堂所面临的困境
1.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与教学模式单一之间的矛盾
技工院校的学生,以中考成绩不佳者居多,虽然知识储备不如普通高中学生多,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丝毫不亚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这个群体的主体意识在此阶段的极大增强,他们不再是家长眼中的乖孩子、老师眼中的乖学生,他们的生活经历更丰富,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欲望也显得更加强烈。这种欲望反应在德育课堂上就要求老师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生活阅历与创新的教学方法。然而,在现实的德育课堂中却是怎样的呢?目前我国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课堂中,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
一、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广大技工院校的德育老师也纷纷响应德育课堂的教学改革,但是也有很多老师不排除有“作秀”的可能,甚至有些老师连“作秀”都懒得做,因此很多德育课堂又恢复成了“满堂灌”“一言堂”。在此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了消极怠慢的情绪,失去了对德育教育学习的兴趣,学生应有的主体作用也湮没在枯燥乏味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堂中,新课改的目标仍是难以实现。
2.教师对德育教育地位认识不足与技工院校德育工作彰显出突出地位之间的矛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的:“世纪之交,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形势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新形势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环境更复杂了,难度增加了。”而技工院校的学生几乎都是未通过中考这条合格线的,他们在价值取向上除了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外还无一例外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引起这些心理问题的都是一些非正常因素,如家庭极其贫困、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孤儿、叛逆程度严重父母无法管教、身体有某方面的缺陷等等,这使得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尤其要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毋庸置疑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态度与责任心直接关系到德育教育的成败。目前在技工院校有部分德育课教师存在感差,认为技工院校的学生素质普遍偏低,学习态度又不认真,感觉在技工学校任教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因此就出现了怠慢、厌教的情绪。技工院校的德育课教师如果对当前的形势进行正确把握,无法正视现实,以消极怠慢的情绪对待德育课堂,那就无法真正让德育课堂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技工院校德育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探索
1.更新教学理念是创新教学的前提
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学生为客的状态。魏书生在讲学中曾提到,好的老师不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而是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创新教学中要进一步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营造一种使学生感到宽松的、交互式的和谐氛围,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交流,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使学生融入课堂的和谐氛围,身心得到彻底放松,在潜移默化中能够积极主动去探索创造。
2.深化职业道德教育是创新教学的关键
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师要根据所带班级的专业特色选择德育课的切入点。技工院校的学生在一入学校之时他们就选定了某一专业,而他们毕业之后所从事的职业一般都与他们所学专业关系密切,因此,在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与操作,且要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在职业道德方面的需求,从而对学生深化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技工院校的德育课堂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3.巧设问题激疑、激发自主意识是创新教学的手段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提出质疑,说明其已经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创造。教师在课堂上应巧妙设置各种疑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解决并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4.生活化教学方法是创新教学的保证
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为生产生活服务。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因而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如果我们围绕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就会让德育课脱离枯燥的道德说教,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提升,课堂就会焕发光彩,课堂教学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课堂中,要想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树立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德育课堂中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巧设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使德育课堂贴近学生的职业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新型的德育课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芬.中职德育课学生学业评价的探索[J].学园, 2014(9).[2]程逊.中职德育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3]王叙林.愉快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6).[4]王芙蓉.让德育课焕发活力――对德育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6).[5]姚黎.中小学德育的实效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9(4).[6]詹浩波.创新德育管理 提高德育实效[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1).(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