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中特考试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内容是什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什么?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 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并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5.什么叫新型工业化道路?
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九章复习题
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什么关系?
三者是有机统一的: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为什么说现阶段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主要表现在:第一,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第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这就是: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4.我国的政党制度具有哪些特征?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6.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哪些自治权利?
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二是享有自知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7.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这是因为什么?
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 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8.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依法治国有何深刻意义?
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何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求。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十章复习题
1.简述文化内涵?
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2.社会主义文化 的地位?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变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6.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分别指什么?
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时代精神: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7.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二是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三是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8.新时期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取得了重大成就。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9.如何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事业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第十一章复习题
1.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显示依据是什么?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3.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式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4.如何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三个文明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6.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7.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些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8.十七大如何论述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目标和任务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9.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内容有哪些?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复习题
1.为什么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简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其完整的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题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政策:四个决不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4.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要建立政治上的互信,互相尊重,求同存异。
(二)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进行两岸对话和谈判,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
第十三章复习题
1. 为什么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第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物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复习题
改革
第二篇:研究生中特考试题及答案
中特考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5个)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3、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4、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5、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党的十七大,社会主义社会可概括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面旗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一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13、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其他“硬”实力来说的,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包括作用力、凝聚力等,它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14、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15、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二、简答和论述(14个)
1、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十八届三中 决定 标题1 第四部分)
答: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如何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十八届三中 决定 第三部分)
答: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1)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2)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3)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3、当前和今后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什么?认识它有何重要意义?(十八大二末段)
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4、如何理解加快政府职能?(十八届三中 第四部分 15)
答: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1)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2)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3)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5、全面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是什么?(决定 一(2)1-2段)
答: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6、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紧紧围绕?即分目标(决定 一(2)3-8段)
答: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7、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十八大 第七部分)
答: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
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8、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十八大 第六部分1-4)
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9、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三句话
答: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1)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靠发展。
(2)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得强大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3)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和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做保障。
实践表明:这三者关系处理得当,才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顺利发展。
10、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十八大 第八部分)
答: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11、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十八届三中 决定 七 24-26)
答: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1)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切实建设好、管理好,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
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完善领事保护体制,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扩大投资合作空间。
(2)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扩大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开放合作。
(3)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12、谈谈你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自由发挥)
答:(1)哲学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也是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领导机关,领导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能够倾听民声、汇集民智、顺应民意、代表人民利益!(2)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不断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在全党深入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的重大决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小康梦”、“强国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有利于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执政为民。二是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巩固执政基础。三是有利于克服不良“四风”,保持队伍纯洁。四是有利于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工作方法。
13、谈谈你对法治中国建设的认识?(十八届三中 决定 九30-34)记首句
答: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1)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健全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3)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统一招录、有序交流、逐级遴选机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
(4)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
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
(5)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答案同十八大第二部分)答: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第三篇:中特考试题目
1、谈谈你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召开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部署,这次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主要体现在如下十二个关键词:
第一,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从顶层设计上更好地编织监督权力的制度笼子,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第二,关于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第三,关于党内政治生活。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解决当前一些地方党内政治生活出现的庸俗化、随意化、搞“小圈子”等问题。
第四,关于党内监督。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第五,关于纪律严明。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第六,关于党内民主。党要长期执政,必须保障每个党员的民主权利,拓宽党员表达意见渠道,不断激发党内“正能量”。
第七,关于反对腐败。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
第八,关于高级干部。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第九,关于权力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
第十,关于群众路线。全党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第十一,关于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第十二,关于选人用人。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必须自觉防范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种种偏向。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证。
2、谈谈你对新常态特征的认识
“新常态”就是指由过去的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是一个全面、持久、深刻变化的时期,是一个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并行的过程。新常态主要有以下特征:
新常态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由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或者是超高速增长,转向了一个中高速增长,这个中高速2020年以前底线就是6.5%。实际上增速回落是一种经济规律,世界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
新常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这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
新常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化——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将是长期趋势。
新常态的第四个特征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随着我国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新常态的第五个特征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市场升至“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充分用好“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新常态的第六个特征是,经济福祉由先富先好型要向包容动向平等。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型;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步超过东部地区。
综合这些特征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立足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保持战略定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谈谈你对精准扶贫的认识
一、精准扶贫涵义
1、涵义。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精准扶贫首要的任务就是精准确定扶贫对象,解决‘帮扶谁’‘扶什么’的问题,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2、引申。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
3、对象。贫困居民。
4、特点。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应多。
二、为什么要精准扶贫
1、扶贫历史。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居民8249万人。这个数据对于研究贫困居民规模、分析贫困发展趋势比较科学,但在具体工作中却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
2、粗放扶贫。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长期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3、扶贫缺陷。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
4、完善扶贫。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
三、如何推进精准扶贫
1、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
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内容。
2、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就精确到户到人来说,重点为:(1)坚持方针。(2)到村到户。(3)资金到户。(4)因户施策。(5)干部帮扶。
3、精确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1)农户信息管理。(2)阳光操作管理。(3)扶贫事权管理。
4、谈谈你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刚性力量而言的软性力量。软实力,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是同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区别的一个概念,其要义是主张一国通过文明、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软力量桥梁,来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不断取得成功。约瑟夫·奈对软实力是这样定义的:软实力“它是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国家软实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
文化软实力对外包括国家创造力、思想影响力、观念文化亲和力、文化产品传播力和辐射力;对内包括民族凝聚力、核心价值观认同、民族文化继承与创新等。其核心是思想、观念、原则等价值理念,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是文化产品、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教育、信息传播媒介等。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它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是要继承、培育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指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这几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互为支撑,构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完整内容。
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维护自身安全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既是适应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助于国家硬实力的提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事关我国的综合国力,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着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当前要切实抓紧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建立完善文化投融资体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北京共识 Beijing consensus 华盛顿共识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中国崛起 China's rise 和谐社会 harmonious society 黏实力、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 viscosity strength, soft power, hard power, smart strength 共赢 win-win 核心价值观 Core values “四个全面”战略“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y 综合国力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生态文明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新常态 New normal 协商民主 Deliberative democracy 供给侧政策Supply side policy 国家治理 National governance
第四篇:中特考试题目精简版
导论: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关系及如何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 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完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一讲: 2.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基本国情(三个没有,三个世所罕见)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共产觉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当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1)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髙,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人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 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髙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贏得主动、贏得优势,就必须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地抓住和用好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
其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其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贏得主动、贏得优势、贏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要充分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有利条件胜于不利因素,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4.科学发展的道路、重要性、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不仅经济发展,其他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发展,就是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4.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实现科学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二讲: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1)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改革的社会性质看,不是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性质,而是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性的生机和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社会趋于健全和成熟。
从改革的社会力量看,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
从改革的内容看,不是改变社会基本制度,而是变革现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那些方面和环节,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项具体制度安排。
从改革的手段和方法看,是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同时在这种调整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又使社会焕发强大活力。
(2)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2)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5)尊重群众首创精神;6)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内容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
全过程和各领域。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贏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主要包括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还包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这一转变,既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变化,又涉及经济政策的调整。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对于增加消费需求,提高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具有直接的作用。
二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来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髙,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
三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解决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能力。要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提高劳动者的基本文化水平和劳动者的专业生产技能,提高管理创新能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必须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谋发展是促转变的重要目的。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髙、效益改善的基础上。
第三讲: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中国的政治制度既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优势,其本质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和发展。
(1)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体。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的主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任务要求:(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5)完善社会主义法治。(6)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第四讲: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要求、任务、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价值观念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各种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人们受自身具体利益和具体需求的影响,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但是,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都是由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上层建筑的灵魂部分,既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又对维护上层建筑起着关键作用。
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国家的繁荣和发展,都需要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理论指导、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因此它必然要集中反映这个社会的统―意志和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 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一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生命所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把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
第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第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进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人开展学雷锋活动,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0.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意义、途径
意义: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 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就是文化。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其他力量的影响更具渗杂、持久性、广泛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途径:1.推进文化传承、借鉴与创新
(1)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2)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
(3)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 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中国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中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 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 和机制,在博采众长中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强大生机。
(4)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积极运用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努力创作生产 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2.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政策,不断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第五讲:补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 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
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够思想。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究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11.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和重要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思想。明确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重要性: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就业和公平分配,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都是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而进行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
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在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和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教育、就业、收人分配、社会保障、居民住房等成为最紧迫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处理和解决,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着力点。要真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等各项权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2.认识和加强社会管理重要性和任务要求
重要性: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任务要求:—是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二是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四是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 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小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小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五是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六是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七是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八是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第六讲: 1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要任务(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中国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摆脱贫困、实现温饱、迈向小康,但发展代价过于沉重又势必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做法,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
二是推动节能减排。通过加大节能环保投人,发展环保产业,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努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水污染防治、城乡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修复。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从我做起,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每个家庭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仅要解决发展观念的认识问题,还必须在实践中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在宏观规划、制定政策、经费投人上体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明确导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
1、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重要举措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七讲: 14.党的建设的新考验、新课题
(1).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
一是执政考验。事实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为不易。
二是改革开放考验。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任务。这是一场新的革命,党要领导和推进这场革命,自身必须坚强有力。面对改革开放日益呈现出的新旧矛盾、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党执政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根本任务。
三是市场经济考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必然会遇到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此外,经济领域中的交换原则也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到政治生活领域乃至党内生活中来,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党的肌体。如何既能领导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摆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考验。
四是外部环境考验。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党要领导好国内建设,一刻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一刻也离不开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准确判断。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是有利的,但也要看到,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综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也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以敏锐的眼光洞悉发展先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如何既积极参与国经济合作和竞争,又有校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维护国家安全,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党面临的重大考验。
(2).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危险”
一是精神懈怠的危险。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成立时的几十个人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和巨大成就,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靠的就是革命理想和信念的支撑。二是能力不足的危险。在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趋势新特点,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挑战性更加突出,对领导者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是脱群众的危险。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四是消极腐败的危险。消极腐败是危害免的肌体健康的毒瘤。坚决反对腐败,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15.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水平
总要求是: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概括起来,就是“一条主线”、“两个坚持”、“五大建设”、“四自能力”、“三型目标”、“一个确保”。
任务要求: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第八讲:16.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贏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科学发展,就是尊重并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自主发展,就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把国家发展的基点和重心放在国内,注重从中国国情出发,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
开放发展,就是把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结合,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和平发展,就是把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为对外工作的中心任务。同时,积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绝不搞侵略扩张,永远不争霸、不称霸,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力量。
合作发展,就是坚持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化争端,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致力于通过同各国不断扩大互利合作,有效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协力解决关乎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进步的重大问题。
共同发展,就是坚持奉行互利共贏的开放战略,坚持自身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与他国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中国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是,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合作、求和平。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通过同世界各国长期友好相处、平等互利合作,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并为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1.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2.中国的和平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有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进一步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4.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中国通过自身的发展已经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民将走上富裕和文明之路,这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并对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17.当代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表现特点
一是,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多边贸易谈判取得进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政策;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各经济体相互依賴、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美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债和财政赤字屡创新高,引发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欧盟经济增长衰退,主权债务危机日趋严重,面临失业居高不下、通货紧缩等多重挑战。新兴大国虽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仍然十 分严峻。
二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图谋与世界范围主张多极化的力量继续激烈碰撞。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新兴大国继续保持崛起势头,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日益成为全球需求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利益攸关方。新兴大国崛起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在国际体系中仍处主导地位,这一格局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
三是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巨大推动,而且也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中形成了新的科学前沿,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四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五是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凸显,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
第五篇:毛中特期末试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起止时间(P90),特点(从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三个方面论述)(P90-91)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①经济结构:国营经济引导下五种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②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③主要矛盾:国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国外: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P117)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体现在哪两个方面?(P118-119)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内涵体现在:①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盛会主义的本质②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3.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要求(P157)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137)什么是小康社会?(P15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5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9)
坚持基本路线,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第一、三者相互促进,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二、三者相互制约。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稳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和巩固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发展的主体与动力,又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6、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P192)必然性:
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再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主体地位体现:
①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②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③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收入的参照标准
7.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表现(P189)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资金短缺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财政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吸纳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公有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
8.依法治国的意义(P237)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法制。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第五,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9.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276)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27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10.一国两制的意义(P303)
1、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同一问题
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4、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