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变更率研究

时间:2019-05-14 18:0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立案变更率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立案变更率研究》。

第一篇:立案变更率研究

立案变更率研究

——以西部省会城市某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变更率为视

论文提要:立案变更率作为衡量法院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审判管理活动中的权重愈来愈明显。立案变更率不仅反映的是立案审查法官能力和业务水平,更是考察立案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试图对某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变更案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探究立案变更频发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期对将来的司法实践有些许贡献。(全文共计5009字)

关键词:立案变更率管辖权异议案件审查

以下正文

引言

近年来,基层人民法院案件受理数量剧增,在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重大疑难敏感类案件呈上升局势的现状下,立案变更率成为立案庭工作关注的侧重点。我院收案数一直位居我市所有城区法院前列,而我院的立案变更率一直居高不下,为审判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因此,加强对立案变更率的调查研究,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优化立案变更率,对于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及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立案变更率概况

(一)关于立案变更率的数据生成立案变更率=立案变更的案件数/总立案数。①立案变更的案件为一审不予受理、驳回起诉和管辖异议裁定上诉后二审撤销的案件;立案受理后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经审查异议成立移送的案件;一审判决二审驳回起诉的案件。②总立案数为刑事自诉、民商事、行政一审案件收案数。

(二)立案变更率呈居高不下的现状

根据我院2012年1—6月《审判管理通报》,2012年1—6月我院民商事收案4346件,立案变更数高达62件。其中不予受理1件、管辖异议裁定被撤销5件,驳回起诉12件、移送44件。

(三)影响立案变更率的因素

决定立案变更率的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一审移送案件数,二是一审不予受理裁定上诉

后二审撤销数,三是管辖异议裁定上诉后二审撤销数,四是一审立案后被驳回起诉数。四项指标的具体形成如下:

1、一审不予受理裁定上诉后二审撤销

这是唯一由立案庭完全控制的因素。从2004年起至今共出具不予受理裁定案件数量为240余件,仅今年上半年一件案件被撤销外,其余全部被维持(此案件是为了确保审判庭不出错而做的裁定)。

2、一审立案后被驳回起诉

我院2012年1—6月一审驳回起诉后上诉的案件有12起。经分析,有5起案件是由于审判庭开庭审理后发现被告主体资格瑕疵或案件涉嫌犯罪而驳回。两起案件驳回起诉的理由是原告的证据不足,一起案件驳回起诉后被中院裁定撤销指定我院继续审理,三起案件系原告主体资格不当。如审理中发现被告私刻公章涉嫌犯罪的;审理中被告主体资格被注销的;庭审中被告提供证据证明其为香港人,属于涉外纠纷,应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等。仅凭原告提供的起诉材料,这些情况是立案法官在立案时无法查明或确定的。两起案件驳回起诉的理由是原告证据不足。另有一起案件我院驳回起诉后被中院裁定撤销指定我院继续审理。还有三起案件系原告主体资格不当。

3、管辖异议裁定上诉后二审撤销

2012年1—6月共裁定管辖异议案件数量为18件,其中被二审撤销的5件,立案庭立案正确的5件。审判庭裁定错误被撤销的2件。管辖异议裁定是由审判庭经过审查双方当事人的管辖证据后做出的。因此,审判庭对管辖异议所做的裁定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4、移送案件

移送案件的数量对立案变更率的影响最大。2012年上半年62起立案变更的案件中有44件属于移送案件。也就是说立案变更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移送案件较多造成的。为了分析其原因,立案庭调取了2011年全部移送案件,结果显示:96%的案件被移送的原因是当事人在起诉状中提供的被告地址有误;2%是由于我院和其他法院均有管辖权;2%是由于立案管辖审查不严。

二、立案变更的原因剖析

(一)对管辖规定的学习理解不够。例如对于离婚案件管辖的规定,适用民事案件一般地域管辖的规定,同时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离婚诉讼;涉及被劳动教养或被监禁的人的离婚诉讼;涉及被注销城镇户口或户籍迁出未落户的人的离婚诉

讼;涉及军婚的离婚诉讼;涉及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的人的离婚诉讼;涉及一方或双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的离婚诉讼等,又适用特殊管辖。如果对管辖规定的学习理解不够,把握不准确,则会造成管辖错误。

(二)对管辖区域的范围不熟悉,造成地域管辖错误。如我院管辖区域广泛且与其他法院管辖区域在地域上存在相互交叉现象,个别立案人员对地域管辖的范围不熟悉,且由于现有条件无法在地图上准确查明某一地址的行政管辖区域,造成管辖错误。

(三)立案中审查不严,如对合同纠纷案件未注意合同中双方约定管辖的审查,或者原告起诉时把双方约定管辖的条款隐去,使得立案审查人员无从审查,导致错误率上升。

(四)外来人员人数较多,人口流动性大,居住地经常变更,当事人起诉时所提供的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已发生变更。

(五)案件受理后在审理过程中才发现有涉及回避的情形(如有的案件当事人系受理案件法院干警的近亲属,立案过程中无法保证能审查出来),遂将案件报请上级法院指定管辖,上级法院指定到其他法院管辖。

(六)对管辖方面法律规定的理解认识不一致导致适用中产生分歧。如对房屋买卖合同特别是办理产权证纠纷适用专属管辖还是合同管辖的相关规定理解不一致,有的认为办理产权证涉及房屋的权属问题,应适用不动产专属管辖,有的认为合同义务属于合同纠纷,不属于专属管辖,希望能统一认识,减少移送。

三、降低立案变更率的措施

(一)强化立案队伍建设

挑选责任心强、审判业务精通、有多年审判工作经验的法官从事立案工作,并建立长效的立案业务学习机制,坚持集中学习与日常工作中就案学法相结合,特别注重涉及管辖、立案条件、法院受案范围、起诉人有否诉权等方面的规定及上级法院指导意见的学习,不断提高立案法官的立案业务技能。

加强责任教育与业务学习,提高责任意识,增强适用法律的能力,正确把握立案的条件。把立案变更率作为考核立案庭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坚持集中学习制度与日常工作中就案学法相结合,组织立案人员认真学习三大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特别是注重学习涉及管辖、立案条件、法院受案范围、起诉人有否诉权等方面的规定及上级法院指导意见。在立案时,准确把握案件受理的条件以及对管辖权的确定,杜绝案件受理不当或随意管辖问题的出现。立案庭工作人员一定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立案变更率是案件质量的重要指标,降低立案变更

率是立案庭法官的责任;要求干警将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梳理归纳,共同讨论,整理出注意事项及需要提交汇报的问题,以提高立案工作质量。

(二)加强立案审查

加强立案审查制度,严把立案质量关。对每一起案件进行严格审查,除了审查当事人提的起诉材料,对于一些新类型、法律适用较困难的案件进行立案前调研,严把审查起诉是否属于法院主管和法院管辖两个重点。对没有管辖权或法院受案范围外的案件,做好释法明理工作,对符合法院受案范围并有管辖权的案件,及时立案受理,依法保护当事人的诉权。严格审查起诉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案件范围、诉状中关于管辖的信息等事项,对本院没有管辖权或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案件,坚决不予受理;对符合法院受案范围并有管辖权的案件,及时受理立案,绝不推诿。具体的措施包括:

(1)加强对管辖的审查确认力度。对立案变更率影响最大的是移送指标。为减少移送,实行立案时要求对被告系单位的案件原告要提交工商档案信息;对被告是自然人的,电话核查被告地址,尽最大努力减少移送的发生;对其他法院移送我院不当的案件在立案阶段直接请示中院指定管辖;对合同纠纷要求原告必须提供书面合同,以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约定管辖或约定仲裁条款,尽量减少移送和驳回起诉情形的发生。可以设立专人异议审查,提高立案准确性。对于起诉人未能提供被告住所地信息,仅提供经常居住地、主要经营地信息,且无法出具相关有效证明的,列为异议审查范围。抽调专人进行职权调查,依托派出所、地区司法所、居委、物业等多方资源,收集被告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或为实际经营地的证明,以确保当事人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减轻当事人的诉累。提前指定管辖报批程序通过加强立案前对当事人信息方面的细节审查,在发现因各种原因主动回避需报上级法院指定管辖时,尽量在立案前报批,以减少立案后移送的案件数。统一归口管理。所有管辖权异议案件统一由立案庭办理,以便统一法律适用和与中院对口联系。所有需移送的案件必须交立案庭严格审查,符合移送的统一由立案庭移送。对与业务庭有分歧的案件,由立案庭写出审理报告,交审委会讨论。

(2)加大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证据的审查力度。原告起诉时必须提交原告主体资格适格的基本证明,同时尽可能要求提交与被告以及案件事实存在直接法律关系的证明。

(3)强化原告对可能引起立案变更事由的举证责任。严格审查相关诉讼材料,包括要求当事人尽可能准确提供对方当事人的身份等信息;诉求的法律关系所依据的合同或相关的文书;其他有管辖权的法院是否已受理就相同事实所提起的诉讼。

(4)对于立案时主体或管辖等尚不明确的,暂不立案,由诉前调解室进一步核实后处理。

(5)在立案阶段就发现可能涉及犯罪情形的案件,例如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交由调解室先行处理,以将矛盾化解在诉前,如涉及刑事犯罪则将案卷材料移转公安局,尽量减少驳回起诉的几率。

(三)健全立案审判会商制度

健全立案审判会商制度,确保立案公正。在不影响立审分离原则的基础上,加大立案庭与各审判业务庭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对于疑难、复杂或新类型的案件,立案庭邀请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庭共同会商分析研判,确保案件得到及时公正审理。

针对当前疑难复杂、新类型纠纷增多的态势,立案庭与审判庭定期会商协调,就实践中的管辖争议问题进行沟通探讨,统一案件移送标准,并派遣立案法官参与业务条线的培训,提高其对立案要求变化的敏感度。同时,要求立案法官对会商中明确的立案变更情况多发的类案,在立案阶段予以重点审查。

(四)完善立案质量考核制度

善立案质量考核制度,增强法官责任心。把立案变更率作为考核立案庭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将应当立案而未立案等损害诉权的情况纳入考核内容,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通过立案业务学习讨论机制、立案质量指标通报公示机制等措施,不断提高立案法官的立案业务技能,增强立案法官责任心,杜绝案件受理不当或随意管辖等问题的出现。

(五)强化立案请示汇报。

对复杂、敏感案件高度重视,慎重受理。对涉及范围广、处理难度大、政策性很强的案件,立案人员不急于立案,先把案情向庭长以至院分管领导汇报,由分管领导决定是否通过审委会讨论,并汇报上级法院对口业务庭,达到理解准确。必要时向辖区党委、政法委汇报,对于法院不宜直接受理的案件,力争使案件在政府部门得到解决;同时加强做好诉前的调解工作,对复杂、敏感案件,受理后判决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不佳或者判决难以执行的案件,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诉前调解解决,力争使矛盾纠纷在立案前得到化解;例如涉及非法集资的案件。在发现因各种原因主动回避需报上级法院指定管辖时,尽量在立案前报批,以减少出现立案后移送的情况,提高立案效率,及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六)建立诉讼指导提示制度

诉讼指导提示有利于减少错误发生率。编写民事诉讼提示,在提示书中,明确纠纷类型、罗列立案材料,向当事人释明告知案由选择、管辖依据、移送管辖法律后果等情况,便于当事人“对号入座”,对于不属于我院管辖的案件,引导起诉人至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对于可能存在当事人信息不一致的案件,通过事前与当事人联系等方式进行筛选,尽可能减少错

误、虚假信息。

(七)尝试预立案制度

对起诉至法院的纠纷实行先登记暂不办理立案手续的办法,在区分纠纷性质后先行进行分流,一部分交由基层组织调解,一部分交由立案调解室进行调解,部分直接进入诉讼程序。力争在立案阶段最大限速的分流纠纷。

结语

应该提出的是立案审查是依据原告单方的起诉材料所做的形式审查,立案变更率有相当一部分因素不是立案法官能够自我掌控的,因此,仅凭立案变更数的高低来考核立案质量,并不完全科学。另外,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立案变更率指标涉及审判业务多个部门,很大程度上审判庭的滥移送,将应该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案件改用裁定驳回起诉处理,以及管辖裁定不当等,都可能导致立案变更率上升,而将该指标一揽子由立案庭承担显失公平。因此提高立案变更率还需全院各个业务部门共同努力,以更好的促进司法公正,服务社会。

第二篇:立案

第十一章 立案

第一节 立案的概念和意义

一、立案的概念

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职能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特点:

1、立案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特有的权力和职责,其它任何机关和个人都无立案权。

2、立案是我国刑事诉讼一个独立、必经的诉讼阶段,是刑事诉讼活动开始的标志。

二、立案的任务

决定是否开始追究刑事犯罪

三、立案的意义

1、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重要程序保障措施;

2、有助于督促司法机关及时、准确地揭露、证实、打击犯罪;

3、有利于准确评价社会治安形势,为国家制定刑事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一、立案的材料来源

1、单位或个人的报案或举报

2、被害人的报案或控告

3、犯罪人的自首

4、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自行主动获取的材料

5、其它途径:(1)上级机关交办的案件;(2)群众的扭送;(3)党的纪检部门查处后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

二、立案的条件

1、事实条件:有犯罪事实

需要立案追究的只能是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

犯罪事实必须有相关的证据材料证明

2、法律条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3、符合管辖的规定

第三节 立案的程序

一、接受

1、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扭送都应当立即接受,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和拒绝。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先接受后移送主管机关处理,情况紧急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2、报案、控告、举报既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用口头形式提出。

3、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

4.司法机关应当保障扭送人、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安全,并为他们保密。

5、公安机关接受案件时,应当制作《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

二、审查和处理

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

(一)对立案材料的审查

对立案材料的审查,一般采取下列步骤和方法来进行:  1.对材料所反映的事实进行审查

 所谓审查事实,首先要审查有无案件发生,然后审查已经发生的案件是否属于犯罪案件。如果属于犯罪案件,还要审查对行为人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 2.对材料所反映的犯罪事实有无确实证据或证据线索进行审查

这方面的审查,通常的方法有:

向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或自首人进行询问或讯问;

向有关的单位或组织调阅与犯罪事实及犯罪嫌疑人有关的证据材料;

委托有关单位或组织对某些问题代为调查,对重大、复杂案件或线索,根据需要和可能,还可以商请派员协助调查;

对特殊案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必要的专门调查措施;

对自诉案件,人民法院的告诉申诉庭应当认真进行审查,认为证据不充分的,告知自诉人提出补充证据,在立案前法院一般不再进行调查。

(二)处理

1、公安机关对于接受的案件或发现的犯罪线索,应当迅速进行审查,经过审查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1)认为有犯罪事实,但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应当在24小时内,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签发《移送案件通知书》,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办理手续,移送主管机关

(2)对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应当将案件材料和有关证据送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并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3)对于不够刑事处罚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依法处理。

(4)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缴刑事责任,或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缴刑事责任情形的,接受单位应当制作《呈请不予立案报告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不予立案;有控告人的案件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七日内送达被告人。

(5)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由接受单位制作《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特别重大案件还应当拟定侦查工作方案。

2、人民检察院对于接受的犯罪案件材料应当及时审查,并根据举报线索的不同情况和管辖规定,在7日内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1)属于下级人民检察院管辖或其他人民检察院管辖的,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2)不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自首人。移送举报线索,应当移送举报材料原件,重要举报线索的移送,还应当经检察长批准。

(3)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由侦查部门初查的,移送侦查部门

3、人民法院直接受理自诉案件,对收到的犯罪材料经审查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将材料

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对属于自己管辖的自诉案件,符合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规定的,裁定予以立案受理;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起诉,或裁定驳回起诉。案例分析

张某家被盗案

张某住市区新华路65号,国庆期间全家外出旅游,放假回来后,发现自己家被盗了,于是张立刻来到派出所报案,值班民警听了一下,作了份笔录,签了名,叫张打了指模,说:“行了,我们会查了,不过,你报案太迟了,我看破案的可能性不大,还不如不立案,我们公安机关会加紧你那里的治安管理。” 【问题】

 1.对张某的报案,公安机关应立案吗?  2.值班民警作笔录时手续正确吗?  3.值班民警的话对吗?

【评析】

 1.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08条,张某作为财产损失的被害人,享有向公检法机关报案的当然权利,司法机关应当就张提供的案件情况,根据刑事诉讼法110条规定的立案条件,确定是否立案。很显然,在此案,公安机关应当立案。

 2.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09条第2款的规定,值班民警在受案的过程中,应当将记录下的张某的口头报案情况向张宣告,经证实无误后,由张签名或盖章。而不能象本案中那样未经宣读确认无误,就要求报案人按指模。

 3.该民警的话是错误的。因为立案与否,并不是依据案件侦破的难度,而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司法机关在对接受的立案材料,按照立案的法定条件进行审查后,才作出予以立案或不立案的处理决定。

三、申请复议

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控告人如果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不予立案的决定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1、申请复议应向原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机关提出

2、控告人对不立案决定除申请复议外,也可不经复议而向人民检察院提出要求人民检察院予以监督,或者直接向法院起诉。

第111条规定: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

第204条规定第3项规定:被告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害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可作为自诉案件,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不破不立¡±的危害

四、立案监督

《刑事诉讼法》第11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的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具体表现为:

1、人民检察院对不立案实施监督的材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人民检察院的各种业务活动发现;而是通过被害人的申诉获得。

2、人民检察院获取不立案监督的材料后,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审查。

3、人民检察院通过必要、认真调查后,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的理由不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

4、公安机关在接到人民检察院要求立案的通知后,应当在15日内决定立案,并将立案决定书送达人民检察院。

第三篇:立案材料

朝阳区立案指南

发布时间:2011-04-01 09:15:16

一、起诉的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起诉的基本材料

(一)起诉书

1、当事人应提交起诉书正本一份,并根据被告的人数提交副本。

2、起诉书应为手写或打印,手写起诉书的,应用蓝黑色或黑色钢笔或签字笔。

3、原告是个人的,应由本人签名或盖章;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由单位盖章并有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名或加盖人名章。

4、起诉材料统一用A4纸张书写或打印,纸张左侧应留2公分装订线。

(二)原告身份证明和委托手续

1、自然人一般应提交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法人、其他组织应提交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明。

2、个体工商户须提交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及户主(业主)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3、集团诉讼的诉讼代表人提起诉讼的,除应提交全部原告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外,还应提交全部原告推选其为诉讼代表人的证明材料以及诉讼代表人本人的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4、法定代理人应提交本人的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以及其与原告关系的证明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5、原告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应提交由委托人签字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委托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授权委托书应盖章并由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名或加盖人名章。

6、授权委托书必须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委托权限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委托权限为特别授权的,应当写明具体的委托权限,一般包括以下权限: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起反诉或者上诉。

(三)确定管辖的证明

1、依被告住所地确定管辖的,提交被告住所地属我院辖区的相关证明。被告为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的,应提交企业工商登记查询信息或实际经营场所的证明,被告为事业单位的,应提交登记证明。

2、依合同履行地、原告住所地、不动产所在地、侵权行为地、管辖协议等确定管辖的,应提交相关证明。

(四)证据材料

1、当事人在起诉时应当提供与本案有关的、能够证明当事人之间存在诉争法律关系的基本证据。

2、原告在起诉时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与本案有关的主要证据,应提出书面申请,请求人民法院进行查证。

3、证据是外文本的,应同时提交中文译本。证据来源来自国外或港、澳、台地区的,需经我国驻该国的使、领馆认证或我国认可的港、澳、台地区律师事务所认证方为有效。

(五)原件与复印件,外文本与中文译本

1、当事人提交起诉材料复印件时,应一并提交原件,法官在核对后退还当事人。

2、外国当事人、港、澳、台当事人提交的起诉书及企业依法成立的证明、授权委托书为外文本的,应附中文译本。

(一)起诉状。

起诉状需要复印若干份副本,副本数根据被告人数确定。起诉状原件需要当事人亲笔签名,如果原告是法人,则需要法人加盖印章。

(二)原告身份证明。

1、如果原告是个人,则需要提交原告的身份证复印件。

2、如果原告是法人,则需要提交原告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授权委托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授权委托书需要原告签字或者盖章。如果原告是法人的,则另外需要提交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在当事人本人起诉的情况下,此项材料可以省去。

(四)律师事务所函。

作为律师进行代理的情况下,需要提供其所执业的律师事务所函。

在非律师代理的情况下,此项材料可以省去。

(五)被告身份证明。

1、如果被告是个人,需要提交被告的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查询资料。

2、如果被告是法人,需要提交被告的工商查询档案。

3、如果被告是个体工商户,则既需要提交工商查询档案,又要提交其经营人的户籍查询资料。并且注意,这里起诉的对象是经营人个人。

东城民事案件立案材料要求

作者:邹密发布时间:2009-09-28 12:01:0

1一、一审民事案件

1、当事人向本院提起民事诉讼,应当提交起诉状、原告主体资格证明、起诉证据等材料。委托代理人代理原告提起民事诉讼的,还应提交委托代理资格证明。

2、当事人应提交由本人签名或盖章的起诉状正本一份,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副本。

3、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1)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通讯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以及通讯方式(以下简称当事人基本情况);

(2)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4、原告为自然人的,应提交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原告为法人或个体工商户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其他组织应提交证明其有效成立的法律文件复印件。法人应提交年检证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应提交职务证明原件、身份证明复印件。另外,下列人员或组织以原告身份提起民事诉讼,还应提交下列材料:

(1)清算组(人)、信托监察人、遗产管理人、遗嘱执行人、失踪人财产代管人代权利主体起诉的,应提交具有上述身份的证明材料复印件;

(2)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七条的规定,利害关系人起诉要求确认他人间婚姻关系无效的,应提交其与婚姻当事人为近亲属关系的证明材料复印件;

(3)诉讼代表人提起诉讼的,除提交全部原告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外,还应当提交其他共同原告推选其为诉讼代表人的证明材料。

5、法定代理人与指定代理人应提交本人的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以及其与原告关系的证明材料复印件。

委托代理人应提交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授权明确的授权委托书、律师事务所或受托人接受委托的证明、函件(以下简称授权委托手续)。

第四篇:如何立案

立案

一个案件要到法院来,与法院发生联系的话,首先第一个环节就是立案。对于立案,同学们要知道法院是什么机构在管这个事情。法院主要的部门分为多个业务庭,其中有几个审判庭如民一,民二,民三庭。法院组织法规定,基层法院应当有民事庭,刑事庭,还可根据情况设庭,但这些庭都不是必须的,且在法律上也规定的不是很明确。关于立案庭,曾经叫告申庭,就是到法院进行告诉和申诉。90年代初,全国法院开始把申诉和立案分开,专门有个管立案的。什么叫立案?简单的讲就是,当事人想到法院进行告状,希望法院将其关注的事情作为案件确立起来,并认真对待,这对于当事人是告状,对于法院是受理案件,就叫立案。全国法院都有立案庭,大部分的立案庭是一个比较小的部门。立案庭的基本作用就是决定当事人交到法院的事情是不是作为一个案件来受理,由法院来审理。近来,立案庭的职能有扩大化的趋势,让它担负送达文书和调解,甚至排期开庭的职责。每个法院的立案庭的职能还是有些不同。目前,南岸区法院的立案庭有一个庭长,两个固定编制的审判员,和返聘的人员,还请了一些合同制的书记员。我们法院本来打算扩充立案庭,让他们来接访,接受咨询的工作。目前这些工作,在南岸区法院是请的其他单位退休的具有法律知识的老同志来担任此工作。为什么立案庭人要少?因为全国法院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案多人少。人少办不过来,只能将更多的人安排到审判庭,做审判业务。因此,能来接访和接受法律咨询的人也少,因此只能由法院外的人来做此工作。案子一进来就与立案庭打交道。立案庭在法院的立案大厅,有一个类似于柜台一样的窗口。当事人将案件交到立案庭看法院能不能受案。

立案材料:立案庭第一步点收材料,包括诉状即民事起诉状,一般在网上能查到诉状的格式。最高人民法院在1992年颁布过一个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样式。92年到今天已经十八年了,虽然理念观念什么的有所变化,但是最高法院至今没有颁布一个更新的,效率更高的,更全面的一个关于民事法律文书写作方面的规定,但是刑事方面九几年时候有一个新的,但是民事方面就是92样式。关于起诉状的格式已经在网上广泛传播。立案庭会看有没有诉状,如果当事人没写。有时候农村地区可接受口头起诉,但是绝大多数法院都是要求由当事人提供的。现在法院附近有法律服务所,可以提供书写诉状的服务。另外还要交当事人的身份证明材料。例如原告去起诉,就要交原告的身份证原件看一下并提交复印件一份,证明原告的真实性。同时尽量提交被告的身份证明材料。如果对方是单位的话,就要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如果身份证复印件不能提交,可以提交身份证号码。总之,要有当事人的身份证明材料。还要有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没有证据的化,法院一般就不予管。

立案审查:下面就是立案审查,也就是这案件立不立的起来,主要依据民事诉讼法的第108条。该条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原告对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通常我们理解为,原告为自己的利益来起诉。还有一种说法,教材上比较多的采纳的,就是原告必须是他所诉的案件事实的直接的参与者,法律关系的一般当事人。比如说,原告来告一个侵权的案子,那么原告就要是这个案子受害人,或是有权行使受害人权利的人,例如受害人的配偶,继承人等等。什么叫本案了,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这个问题与诉讼标的很有关系,但是这个问题是比较难以讲清。第二,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审查时只需要有明确被告,但不审查原告与被告是否存在一定的法律关系,而这方面的审查属于实体法上的范畴,只要是原告以为的就可以了。什么是明确的被告,在实践中,只要能说清当事人的身份证号码就够了,当然有时候这方面在实践中比较难的,但是有时候在法院和当事人的多发面的努力下,被告的身份无法确认,法院是无法受理的。第三,有具体的事实和理由。在诉状中只要简单的说明有这回事就可以,至于细节可以不太详细。例如,你和谁之间有借款的关系,只要说下谁借了你的钱,什么时候借了多少,还差多少,大概讲清楚就行。假如是侵权的话,只要说明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对你侵权了就可以,至于前因后果可以以后再说详细。第四,该案件是不是属于民事纠纷,即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如果你告一个政府或其派出机构的职权行为,就是一个行政诉讼。例外还要判断,接受案件的法院对于本案是否具有管辖权。如果该法院没有管辖权,则该法院则不得受理。比如,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后,判断案件对错,是否需要再审,其中一条就是违反管辖规定,就是属于再审的是由。此时就是指该法院没有管辖权而审理案件,启动再审后,就得撤销原来的审判,移交有管辖权的法院重新审理。由此可见,违反管辖权的规定在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后就被认为是

一种很大的错误。因此,法院在立案的时候就严格审查自己是否有管辖权,但是在实践中,也有一些这样的情况,例如有些因为特殊的原因,需要由没有管辖权的法院先行进行保全再移送。但是最近重庆市的法院系统就有这样一个规定,如果法院一旦立案,再发现没有管辖权后再移送,法院在其内部考核中就会失点分。立案的时候当事人需要告知法院理由。这个理由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情理上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法律上的,即这个事情在法律上有什么意义,因为这个意义构成什么样的法律关系,并因此在法律上有什么后果。这是诉讼的一个基本的逻辑过程。但是老百姓一般很难有条理到位的把其关注的法律事实告诉法院清楚。因此,通常各国的法院的通常做法就是,“当事人你给我一个事实,法院我给还你一个法律”。法律上的理由不是绝对的,但是当事人在起诉的时候,就明确的提出法律事实,主张某种法律关系,并就该法律关系要求什么的话,法院就支持你这样的关系,实践中法院的做法不一致,意见也不一致。如果立案审查后,这四个条件都符合,法院就决定立案。此后就通知当事人交纳诉讼费。一般都是到法院旁边就有ATM机自主交费,或者是到法院指定的银行交费。

第五篇:民营企业员工最优离职率研究

民营企业员工最优离职率研究 熊春泉’,周虹志z,黄余国’

(1.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0;2.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南昌330013;3.湖南株洲电力机车厂,湖南株洲412001)I摘要」员工离职带来了企业人员的流动,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离职是有成本的,因而

员工离职存在着离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本文通过对离职成本收益的分析,得出了最优离职率理

论,并就实现最优离职率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构想。[关键词I员工;离职;离职率;离职成本;离职收益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4)10-0089-03 众所周知,员工离职带来了企业人员的流动,有利于企 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异 军突起、活力无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民营企业有这种 “能进又能出”的人才流动机制。但是,员工离职是有成本的,并且离职率越高,成本越大。事实上,员工离职存在着离职成 本与收益的比较、涉及到一个最优离职率的问题。然而,令人 遗憾的是,离职最优问题却没有引起民营企业经营者们足够 的重视,他们中很少有人仔细琢磨过企业的员工离职率是高 还是低。

一、企业员工最优离职率的确定

要确定员工最优离职率,就必须对员工离职进行成本与 收益的边际分析。而进行离职成本与收益的边际分析,首先 得归集离职的成本与收益。(一)员工离职产生的成本

1.离职的招聘成本。员工一旦离职,就会产生空缺岗位;而企业为了维持其正常运转,则必须招聘新的员工。因员工 离职而招聘新的员工所发生的成本就是离职的招聘成本,它 可分为招聘工作人员的工资、差旅费、招聘广告费、中介费、安置费等项。但值得注意的是,整个企业的招聘费用不全归 属于离职的招聘成本,企业因发展的需要而招聘新的员工所 发生的费用不在离职的招聘成本之列。所以,离职的招聘成 本核算公式为:离职的年招聘成本=整个企业年招聘费用/ 企业年新人司人数x招聘到离职的空缺岗位的年人数。2.离职的培训成本。新员工入司后,不是马上就能履行 岗位职责。企业为到离职的空缺岗位上的新员工、正常履行 其所在岗位的岗位职责而进行培训发生的费用即为离职的 培训成本,它有企业文化培训费、岗位指导导师费、岗位业务 知识培训费等项。在数额上,离职的培训成本,应为整个企业 的培训费用剔除培训因发展的需要人司的新员工的费用以 及老员工培训费的余额。其核算公式是:离职的年培训成本 二(整个企业年培训费用一老员工培训费)/企业年新入司人 数x招聘到离职的空缺岗位的年人数。3.离职的空岗成本。离职的空岗成本定义为从离职员工 离开工作岗位至新员工开始正常履行岗位职责这一时间段 内,因空缺岗位上没人做事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从空岗成 本的定义看,空岗成本是存在的,但它不像招聘成本、培训成 本那样容易确定,具体测算时需要进行估算。影响空岗成本 的因素主要有:离职人数的多少、填补离职空缺岗位的时间 长短。为了保障估算离职的年空岗成本的准确性,可将离职 群体按收人的多少划层。一般情况下,离职员工收入越高,离 职的空岗成本越多。因此,离职的空岗成本估算公式为:离职 的年空岗成本=E企业某收人层年离职人数x某收人层离 职的空岗成本。

4.离职的或有成本。离职的或有成本是指因员工离职而 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技术人员离职可能使企业耗费几百 万的工程陷人瘫痪,离职的营销人员可能带走大批客户,而 管理人员离职可能留下一大堆没实现的计划;如此等等事 例,可能给企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但这种损失不是必然会 发生,而只是一种可能,所以定义为或有成本。与离职的空岗 成本一样,离职的或有成本需要进行估算,可按下式进行:离 职的年或有成本二E企业某类人员年离职人数x某类人员 离职的或有成本(一般可将企业人员分为技术人员、营销人 员、管理人员、生产人员4类)。此外,离职的或有成本还包括 离职的空缺岗位上的新员工的能力可能不如离职员工的能 力强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所以,此损失应加人上式。[收稿日期]2004-04一12 [作者简介]熊春泉(1962一),男,九江星子县人,九江学院社科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学、法学研究;周虹志(1972一),男,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处讲师;黄余国(1972一),男,九江修水县人,硕士,湖南株洲电力机车厂人力资源管理处工作,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89 万方数据

企业经济2004年第10期总第290期(二)员工离职带来的收益

l.离职的直接收益。离职的直接收益来自于员工离职后 较高素质的人员人司给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我们知道,岗 位只能因事设立,不能因人设立。如果不是业务发展的需要,企业原则上是不允许主动招人进来的。但员工离职腾出了岗 位,企业就不得不去招人了;这样,企业也就有可能引进较高 素质的人才,而民营企业较高的劳动报酬很容易使这种可能 变成现实。民营企业经营者们正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所以,一方面,喜欢用“末位淘汰”⋯⋯员工被动离职这种手段,另 一方面,也默认员工主动离职的合理性。对离职能带来直接 收益不会有太多的疑义,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核算离职 的直接收益。这应进行岗位配置效率分析,方法是:比较离职 岗位上新员工做的事与原员工做的事,产生的效益差即为离 职的直接收益(当然有些岗位的离职直接收益得估算),将一 年的时间内各离职岗位的离职直接收益累加起来就是离职 的年直接收益。

2,离职的间接收益。离职除带来直接收益外,还会带来 间接收益。离职机制的存在迫使在职员工提高效率为离职的 间接收益。站在劳动者个人的角度来看,企业员工要离开企 业、另谋他路也会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决策。当前,我国劳动力 市场的不规范、信息的不畅通,大大增加了流动的成本。所 以,企业员工不是“情非得已”,一般不会轻易流动。而员工要 想不被存在离职机制的企业“炒鱿鱼”— 离职,就必须努力 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而这正是离职所带来的间接收益。那 么,怎样确定离职的间接收益呢?选取同行业一个人员规模 差不多、员工又很少流动的企业作对比分析,其年经济效益 差的一定百分比便可作为离职的年间接收益(影响年经济效 益差还有其它因素,故计算离职的间接收益只能用一定的百 分比,其数额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归集离职的成本与收益后,让我们来看看离职成本、离职收益、离职率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离职率的增高,离职 成本、离职收益都增多;在一定区域内,离职收益快于离职成 本的增涨,但超过此范围,离职成本的增涨快于离职收益;具 体情况如下图所示。根据经济学原理,最优离职率为离职的 边际收益等于离职的边际成本的那一离职率。图解就是:在 最优离职率上,离职收益线的切线斜率等于离职成本线的切 线斜率(见下图)。

每个企业都可以按上述思路计算出自己的最优离职

率。应该说,不同的企业,其最优离职率是不同的。一般情况 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最优离职率高些,而传统企业的最优离 职率会低些。这里提供一个参考的数据:美国《财富》杂志评 选出的2000年最适宜工作的100家企业,其员工年离职率 最高为17%、最低为4%。

二、民营企业员工最优离职率的实现

资料表明:民营企业员工年离职率一般都达到了30%, 一90一

图1 离职率、离职成本、离职收益关系图

有的甚至为60%;显然,民营企业的员工离职率偏高。这对以 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是不合 理的。那么,民营企业怎样降低目前过高的离职率,从而实现 最优离职率呢?为能对症下药,我们得分析民营企业员工离 职的现状。观察民营企业员工的离职: 1.营销人员、管理人员最容易离职。表1如实地反映了

这一情况。探究其原因:第一,民营企业营销人员有着非常大 的市场风险。民营企业营销人员的薪酬一般不设底薪、全额 提成。这样做得好的,短时间内就可暴富起来;而打不开局面 的,则收人会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亏本。高度的市场风险,使 民营企业营销人员不断离职。第二,民营企业存在较严重的 “重营销和技术、轻管理”现象。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 员的工资是比较低的,但另一方面,因民营企业管理较混乱、管理人员开展工作的难度又是很大的。管理人员付出与回报 的不对称导致了他们经常地离职。

表1 某民营企业2000年员工离职部门情况表 年初数年末数人司数离职数离职率 营销公司374 359 175 221 60.3% 研究院139 175 97 65 41.4% 质保部39 50 20 6 13.5% 制造部518 595 241 145 26.1% 人事行政部巧5 141 60 70 47.3% 计财部49 85 53 23 34.3% 全公司1367 1499 687 568 39.6% 2.学历越高,离职率也越高。如表2。之所以如此,是因 为:第一,大多数民营企业实行的是军事化、半军事化的管 理,这种近乎于残酷的管理让高学历人员很不舒心。他们喜 欢的是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开展工作,而他们又有资本 去寻找这样一种环境。所以,他们一旦觉得自己不能忍受时,万方数据

民营企业员工最优离职率研究

就会跳槽而去。第二,尽管民营企业的员工劳动报酬比较高,但它的薪酬管理制度未必合理、科学,民营企业当前的薪酬 管理水平很难做到让高学历人员称心如意。在劳动力市场 上,高学历人员处于的是卖方市场。有利的条件使想获取他 们认为更合理的薪酬的高学历人员频繁离职。表2 某民营企业200(〕年高学历人员离职情况表 年初数年末数入司数离职数离职率 研究生13 巧12 10 66.7% 本科生301 325 196 172 52.2% 3.新员工有很强的离职意愿。表3说明离职人员中

“%在司工作时间末满一年。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第一,民营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一般喜欢过分宣传自己,从而导致新 人司的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值都较高。但随着时间过程的推 移,民营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使得新员工难 免不滋生出一种失落感。当新员工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平抑 这种失落感时,他们就会离职。第二,大多数新员工是抱着美 好的想法人司的,希望在获得较高报酬的同时能预见自己在 企业里的职业生涯发展。而民营企业员工频繁流动的氛围却 使新员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变得不是那么现实。职业生涯 发展通道的不明确常常是新员工、尤其是应届大中专毕业生 离职的理由。

某民营企业200()年离职人员在司工作时间情况表 离职总人 568 1(义)% 未满半 246 44% 半年至1年}1年至2年}2年以上 _144 25%十_53 9%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民营企业员工离职现状有了一 个较清楚的认识。为降低民营企业目前过高的员工离职率、实现其最优离职率,根据这种认识,结合人本资本营运,笔者 提出如下措施构想: 1.作好岗位分析。区别哪些岗位上的员工是关键性员

工、是不可替代的,哪些岗位上的员工是非关键性员工、是可 替代的。想尽各种办法、尽量减少那些关键性的、不可替代的 员工的离职,而对于那些非关键性的、可替代的员工则应保 持一定比例的淘汰率。这样,就可在降低离职成本的同时,充 分获取离职带来的收益,道理就在于:一方面,关键性的、不 可替代的员工的离职成本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一定比例的 非关键性的、可替代的员工的离职可激活企业的活力。2.构建科学、合理的工资报酬制度。这种工资报酬制度 除对外具有竞争力外,对内应该具有充分公平性,特别需要 处理好营销人员、管理人员、高学历人员等这些高离职率群 体的工资关系,这样,才能在把人才吸引进来之后而不至于 流失。鉴于民营企业目前薪酬管理水平,民营企业依靠自身 的力量构建这种科学、合理的工资报酬制度是有一定难度。解决的办法是请咨询公司协助,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是划算 的;因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工资报酬制度既是民营企业降低 离职率的手段,又是提升其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3.提高各部门负责人管理员工的水平。有关调查显示,劳动报酬不合理是员工离职最主要的原因,而与直接上司关 系不协调则成为仅次于劳动报酬、位居第二的原因。因此,提 高各部门负责人管理员工的水平是降低民营企业过高离职 率的必要措施。各部门负责人首先必须有降低过高离职率的 意识,各部门负责人应认识到:本部门离职率过高是自己的 工作没做到位(为强化各部门负责人这种意识,有必要把员 工离职率作为各部门负责人业绩的一个考核指标)。在此意 识指导下,各部门负责人要把一部分精力用于与员工的沟通 上,真正去尊重、关心、关爱员工,这对减少高素质人才的离 职尤为有效。

4.实行管理制度弹性执行。这里所谓的管理制度弹性执 行是指在管理制度的执行上,区别不同种类的员工,对某些 种类的员工给予某种程度的优待。之所以提出弹性管理制 度,是鉴于不同种类员工特性不一样,对某些种类的员工给 予制度执行上的某种程度的优待可以留住这些人,使他们更 好地为企业服务。笔者以为:只有原则性与灵活性两方面相 结合,才谈得上管理制度的真正执行。在实行管理制度弹性 执行时,需注意以下2个问题:第一,弹性执行的制度只能是 某些制度,像早操制度、加班制度之类。第二,弹性执行的对 象仅限于某些人员,比如高学历人员、新人司人员。5.进行新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作好职业生涯设计,是引 导新员工融入企业的捷径。职业生涯设计可先进行横向职业 通道设计和纵向职业通道设计,然后再进行合成。横向职业 通道设计实际上要解决员工在哪些岗位、职务或工种之间转 换,多长时间或什么时候转换,在转换前应作好哪些知识、技 能和能力准备。纵向职业通道设计就是对员工在管理等级、技术等级或薪酬等级上上下变动次序的设计。新员工职业生 涯设计应该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指导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指导新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员工在司 最优生命周期,也就说员工在司职业生涯要与员工在司最优 生命周期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 赢”。

﹃J-户公州-去下 参考文献: [11李剑.员工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21孙健.员工忠诚度的培养【M1.北京:企业管理出版 社,2003.[31孙健.管理核心员工的艺术【M].北京:企业管理出 版社,2003.[41果敢.现代企业制度【M1.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51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1.北京:企业管理出版 社,2003.啧任编辑:李晓玉} 一91一 万方数据 __

下载立案变更率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立案变更率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赔率的研究的准备工作及其研究方法

    [原创] 赔率教程:第二章 赔率的研究的准备工作及其研究方法 (1) 13:49 2007-6-1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研究赔率首先的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每一个真正......

    足彩赔率研究技巧.doc[精选五篇]

    足彩赔率研究技巧.doc 第一大章 一、赔率统计法:顾名思义,这一方法是将博彩公司开出的赔率进行分类统计,并通过类似赔率的统计结果得知比赛结果的大致倾向。这类方法是赔率研究......

    立案申请书

    篇一:立案申请书申请人:潘**,江西省玉山县人,电话:******被申请人:江西省上饶市信访局长期住北京截访组,北京市黑保安。申请事项对被申请人非法羁押等犯罪行为予以立案查处。事实与......

    立案申请书

    不予立案复议申请书申请人:被申请人:县公安局法定代表人:申请事项请求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富公刑不立字【2012】1号不予立案通知书》予以撤销。复议请求请求贵局及时依法以诈骗......

    立案知识

    一、民执 申请强制执行 1、(1)调解书、裁定书是否生效:.若为调解书,须有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回证(以最后一方当事人收到送达回证的日期为生效日);若为裁定书,需要有生效证明,以生效证明......

    立案申请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监督行政执法文书 立案申请表 ()立申[]号 案 由: 当事人: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地址:联系方式: 案件来源:案情摘要:经初步审查,当事人的行为涉嫌违反了_______________......

    立案难

    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民告官“三难”问题被社会久为诟病。“现行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旧法”)自1990年实施的25年来,‘三难’问题始终如影随形。”参与此次行政诉讼法修......

    立案程序

    法院立案程序一、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的诉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审查。二、人民法院审查立案中,发现原告或者自诉人证明其诉讼请求的主要证据不具备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限期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