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09学期刑法学作业4
201309学期刑法学作业
4单项选择题
第1题 下列行为中,构成伪证罪的是:
A、法院书记员因疏忽,漏记了案件重要事实
B、辩护人伪造证据
C、侦查人员帮助犯罪嫌疑人伪造证据
D、鉴定人故意做虚假鉴定
答案:D
第2题 盗走婴儿,通知家长用巨款赎回的,构成()。
A、盗窃罪
B、拐卖儿童罪
C、敲诈勒索罪
D、绑架罪
答案:D
第3题 走私淫秽物品罪的犯罪主观方面是:
A、出于犯罪故意
B、以牟利为目的C、以传播为目的D、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答案:D
第4题 以放火、爆炸的方法实施破坏交通工具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A、属于想象竟合犯,从一重罪论处
B、属于法条竟合犯,从一重罪论处
C、应当根据数罪并罚的原则进行并罚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A
第5题 下列有关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罪的对象是枪支、弹药、爆炸物
B、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气枪的行为应以该罪论处
C、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烟花爆竹的行为应以该罪论处
D、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的行为应以该罪论处
答案:A
第6题 甲某在路上看到儿子正被二人拦截、纠缠、推打,准备上前制止,这时一名便衣警察也为制止纠纷冲上前去,在未表明身份的情况下,直接架住甲某的儿子,且动作粗暴,甲某误以为是对方的同伙,上前用扳手砸向便衣警察的头部,致其重伤,甲的行为()。
A、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B、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C、属于假想防卫,应当认定为过失重伤罪
D、属于假想防卫,应当认定为意外事件
答案:C
第7题 某甲在无资金保证的情况下,使用行贿的手段从某银行开出400万元的银行汇票,兑成40万美元注册一公司,然后又以这40万美元作抵押,向某银行开出200万元人民币的银行汇票,将款汇入自己的帐户后提走。甲的行为构成:
A、贷款诈骗罪
B、金融凭证诈骗罪
C、诈骗罪
D、票据诈骗罪
答案:D
第8题 某甲用假身份在某银行申请了一张人民币长城卡,然后,迅速在北京、天津、武汉等地以每次提取8000元的方式,共透支8万元。甲的行为()。
A、构成诈骗罪
B、构成信用证诈骗罪
C、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D、不构成犯罪
答案:C
多项选择题
第9题 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教唆犯?
A、甲某指使乙某作伪证
B、甲某收买某军队干部进行武装**
C、甲某教唆乙某吸食毒品
D、甲某收买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其提供国家秘密
答案:A|B|C|D
第10题 甲乙为兄弟,二人因为甲某与丙某打架一事而与丙某结仇,一直伺机报复。某日,甲某出资由乙某买回四把斧子,以备报复之用。甲乙二人邀集丁某等六人到家中,共谋伤害丙。乙某从甲某的房间中拿出一把“五四”式手枪、四把斧子,分发众人,然后由乙某带领丁某等六人到丙某的理发店中,将丙某重伤致残。甲某独自留在家中,甲某的行为应当认定为()。
A、中止犯
B、预备犯
C、既遂犯
D、主犯
答案:C|D
第11题 在我国刑法中,必要的共同犯罪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A、集团性共同犯罪
B、聚合性共同犯罪
C、复杂共同犯罪
D、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
答案:A|B
第12题 下列人员中,()必然属于共同犯罪人.A、主犯
B、教唆犯
C、首要分子
D、胁从犯
答案:A|C
第13题 属于犯罪集团成立条件的有:
A、犯罪人数三人以上
B、所建立的犯罪组织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C、犯罪具有行业性或地域性
D、成立组织的目的在于实施犯罪
答案:A|B|D
第14题 连续犯的特征可以包括:
A、出于同一的犯罪故意
B、出于概括的犯罪故意
C、连续实施数个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
D、数个犯罪行为之间具有吸收关系
答案:A|B|C
第15题 通常意义上的追究刑事责任是从()的角度而言的。
A、定罪
B、量刑
C、其他处理方式
D、刑罚执行
答案:A|B|C
第16题 方某因伤害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之后第4年又因盗窃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在此情况下,()对方某不适用。
A、假释
B、减刑
C、缓刑
D、暂于监外执行
答案:A|C
第17题 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包括:
A、剥夺政治权利
B、罚金
C、没收财产
D、驱逐出境
E、管制
答案:A|B|C|D
第18题 私分国有资产罪只能由()。
A、国家机关
B、事业单位
C、国有公司、企业
D、人民团体
答案:A|B|C|D
第19题 下列情形中属于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方面中的“归个人使用”的有:
A、挪用者本人使用
B、供他人使用
C、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
D、公款私存,即将挪用的公款存入银行
答案:A|B|C|D
第20题 下列行为中可以构成行贿罪的有:
A、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B、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C、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的D、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但未获得不正当利益的答案:A|B|C|D
第二篇:《刑法学》作业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刑法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两种类型(B)
A、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B、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 C、成年人主体和未成年人主体
D、法人主体和非法人主体
2、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C)
A、消极行为
B、无意识行为 C、消极地不实施应当实施的行为
D、危害不大的行为
3、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又犯新罪的并罚方法是(A)A、先减后并
B、限制加重 C、绝对相加
D、先并后减
4、甲携带凶器拦路抢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实施暴力,乙发现是自己的熟人甲,便告之自己的名字,甲一听便住手,还向乙道歉说:“对不起,认错人了。”甲的行为属于哪种犯罪形态?(D)
A、实行终了的未遂
B、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D、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5、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2年后,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具备的条件是:(D)
A、有认罪表现
B、有悔改表现
C、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没有故意犯罪
6、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A)
A、1/2
B、1/3
C、2/3
D、1/4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7、国家工作人员肖某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某公司的回扣40000元,归个人所有,肖某的行为构成(B)
A、贪污罪
B、受贿罪
C、介绍贿赂罪
D、贪污罪和受贿罪
8、背叛国家罪的主体是(A)
A、中国公民
B、外国人
C、无国籍人
D、任何人
9、伪造信用卡的,构成伪造金融票证罪;先伪造信用卡,然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应(B)
A、二罪并罚
B、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处断 C、吸收犯,重罪吸收轻罪
D、连续犯原则处理
10、我国刑法规定,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B)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15周岁
11、农民孙某深夜偷割正在使用的通讯电缆,被偷割电缆价值500多元,中断通讯持续12小时。孙某的行为属于(B)
A、破坏生产经营罪
B、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C、故意毁坏财物罪
D、盗窃罪
12、民政干部杨某1998年7、8月间,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抗洪救灾款2万余元,借给其兄经营服装。杨某的行为属于(A)
A、挪用公款罪
B、职务侵占罪
C、挪用特定款物罪
D、挪用资金罪
13、对于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处罚原则是(A)A、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D、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14、收废品的小贩赵某答应收购某铜厂青工罗某偷盗的工业用紫铜。罗遂偷出价值人民币1500元的铜块交予赵某。二人的行为(B)
A、罗某构成盗窃罪,赵某构成销赃罪
B、属于共同盗窃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C、赵构成盗窃的教唆犯和销赃罪,罗构成盗窃罪
D、赵构成盗窃罪,罗构成贪污罪
15、司法解释是指(D)A、公安机关所作的解释 B、法院和检察院所作的解释
C、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所作的解释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的解释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自首的概念、成立条件及其处罚原则是什么?
答:(1)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交代所犯罪行的行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2)自首的成立条件:第一,自动投案;第二,如实交代所犯罪行;
(3)犯罪后自首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自首的犯罪分子犯罪较轻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2、一般累犯的概念与构成条件是什么?
答: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第一,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第二,前罪被判过刑罚,后罪也应当判处刑罚;第三,前罪发生在刑罚执行完毕或假释后的5年内。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试述我国刑法对几种特定人刑事责任的规定,并说明理由。答:
一、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四、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试述挪用公款罪的概念、特征及与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的区别。
答: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特征如下:
(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国家 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也侵犯公共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权。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明知是公款而有意违反有关规定予以挪用,其目的是非法取得公款的使用权。
挪用公款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罪的区别:第一,犯罪主体不同;第二,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不同;第三,公款(物)的用途不同;第四,犯罪成立的条件不同。
第三篇:201209学期刑法学作业1
201209学期刑法学作业1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采取的原则是: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
D、以属人原则为主,兼采属地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
答案:C
第2题 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前段的例外
D、前段的递进
答案:B
第3题 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内容的完整表述是:
A、刑罚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
B、刑罚应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
C、刑罚应与犯罪客观危害相适应
D、刑罚既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又要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
答案:D
第4题 美国公民从日本劫持新加坡的民用飞机到泰国,后逃至我国领域内,我国司法机关适用中国刑法对该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所体现的是:
A、保护管辖原则
B、普遍管辖原则
C、属地管辖原则
D、折衷管辖原则
答案:B
第5题 犯罪行为的最基本特征是:
A、刑事违法性
B、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C、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D、应受刑罚惩罚性
答案:B
第6题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为:
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20周岁
答案:B
第7题 刑罚适用的机关是: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人民法院
D、立法机关
答案:C
第8题 对于附加驱逐出境的外国人,应()。
A、判决生效后立即驱逐出境
B、主刑执行完毕后驱逐出境
C、在主刑执行的过程中可视情况随时驱逐出境
D、根据外国政府的要求决定何时驱逐出境
答案:B
第9题 战时缓刑适用的对象是:
A、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军人
B、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军人
C、被判处拘役刑的犯罪军人
D、罪行较轻且确有悔改表现的犯罪军人
答案:A
第10题 我国刑法规定,故意犯罪: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必须负刑事责任
C、应当负刑事责任
D、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答案:C
多项选择题
第11题 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包括:
A、公安部
B、最高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司法部
答案:B|C
第12题 一般认为,罪刑法定主义派生的原则有:
A、排斥习惯法
B、禁止有罪类推
C、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D、禁止重复评价 答案:A|B|C
第13题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具体体现在 A、量刑上平等
B、定罪上平等
C、行刑上平等
D、成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平等
答案:A|B|C
第14题 减轻责任能力人可以包括:
A、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B、又聋又哑的人
C、盲人
D、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答案:A|B|C|D
第15题 故意可以分为()。
A、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B、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
C、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
D、未必故意与放任故意
答案:A|B|C
第16题 我国《刑法》有关条文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伤害罪
C、抢劫罪
D、盗窃罪
答案:A|C
第17题 陈某(15周岁)因喜好计算机,于某日深夜潜入一公司内盗窃价值3万元的计算机元器件。现问,对陈某应当如何处理?
A、追究刑事责任
B、不追究刑事责任
C、从轻、减轻处罚
D、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
答案:B|D
第18题 不作为犯罪人的特定义务主要来源于:
A、法律明文规定
B、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
C、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
D、道德义务 答案:A|B|C
问答题
第19题 简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答案: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20题 简述犯罪构成的定义。
答案:
犯罪构成是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第四篇:201209学期刑法学作业4
201209学期刑法学作业
4单项选择题
第1题 陈某在某县民政部门工作。该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他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救灾款1万元交给其朋友做生意。陈某的行为构成:
A、贪污罪
B、挪用公款罪
C、挪用特定款物罪
D、滥用职权罪
答案:B
第2题 甲某在路上看到儿子正被二人拦截、纠缠、推打,准备上前制止,这时一名便衣警察也为制止纠纷冲上前去,在未表明身份的情况下,直接架住甲某的儿子,且动作粗暴,甲某误以为是对方的同伙,上前用扳手砸向便衣警察的头部,致其重伤,甲的行为()。
A、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B、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C、属于假想防卫,应当认定为过失重伤罪
D、属于假想防卫,应当认定为意外事件
答案:C
第3题 某甲在无资金保证的情况下,使用行贿的手段从某银行开出400万元的银行汇票,兑成40万美元注册一公司,然后又以这40万美元作抵押,向某银行开出200万元人民币的银行汇票,将款汇入自己的帐户后提走。甲的行为构成:
A、贷款诈骗罪
B、金融凭证诈骗罪
C、诈骗罪
D、票据诈骗罪
答案:D
第4题 某甲用假身份在某银行申请了一张人民币长城卡,然后,迅速在北京、天津、武汉等地以每次提取8000元的方式,共透支8万元。甲的行为()。
A、构成诈骗罪
B、构成信用证诈骗罪
C、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D、不构成犯罪
答案:C
第5题 下列行为中,构成伪证罪的是:
A、法院书记员因疏忽,漏记了案件重要事实
B、辩护人伪造证据
C、侦查人员帮助犯罪嫌疑人伪造证据
D、鉴定人故意做虚假鉴定
答案:D
第6题 盗走婴儿,通知家长用巨款赎回的,构成()。
A、盗窃罪
B、拐卖儿童罪
C、敲诈勒索罪
D、绑架罪
答案:D
第7题 走私淫秽物品罪的犯罪主观方面是:
A、出于犯罪故意
B、以牟利为目的C、以传播为目的D、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答案:D
第8题 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在犯罪主观方面必须出于:
A、犯罪故意
B、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C、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D、谋取不道德利益的目的答案:A
第9题 以放火、爆炸的方法实施破坏交通工具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A、属于想象竟合犯,从一重罪论处
B、属于法条竟合犯,从一重罪论处
C、应当根据数罪并罚的原则进行并罚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A
第10题 下列有关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罪的对象是枪支、弹药、爆炸物
B、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气枪的行为应以该罪论处
C、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烟花爆竹的行为应以该罪论处
D、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的行为应以该罪论处
答案:A
多项选择题
第11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刑法明文规定的应当从重处罚的情节有:
A、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叛逃罪的B、武装掩护走私的C、索贿的D、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走私的答案:A|B|C
第12题 下列情形中属于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方面中的“归个人使用”的有:
A、挪用者本人使用
B、供他人使用
C、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
D、公款私存,即将挪用的公款存入银行
答案:A|B|C|D
第13题 下列行为中可以构成行贿罪的有:
A、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B、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C、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的D、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但未获得不正当利益的答案:A|B|C|D
第14题 商检失职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A、对应当检验的商品不检验
B、延误检验出证
C、错误出证
D、伪造检验结果
答案:A|B|C
第15题 伪造金融票证罪的对象包括:
A、银行结算凭证
B、信用证的附随单据
C、信用卡
D、本票
答案:A|B|C|D
问答题
第16题 简述盗窃、诈骗、抢夺行为转化为抢劫罪的条件
答案:
转化型抢劫罪需要满足3个条件:
(1)行为人必须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的行为;
(2)必须是在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过程中,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3)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必须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第17题 试简述撤销缓刑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
根据刑法第77条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缓刑:
(1)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只要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就应当撤销缓刑。
(2)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被发现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
(3)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
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
第18题 比较想象竟合犯与牵连犯的异同。
答案:
想象竟合犯是指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两个以上罪名的情形;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行一个犯罪行为,其手段行为或目的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形。从外观上看,这两种犯罪形态都触犯了两个以上的罪名,但二者还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第一,想象竟合犯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在本质上只能构成一罪;而牵连犯实施了两个以上的行为,在本质上属于数罪。
第二,对于想象竟合犯,只能按其中法定刑最重的一罪处断,不得实行数罪并罚;而对于牵连犯,一般也从重罪处断,但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数罪并罚。
第19题 简述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
答案:
我国刑法第4条明确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就是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等情况如何,都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当然,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并不否定因犯罪人或被害人特定的个人情况而在立法上、司法上允许定罪量刑有其符合刑法公正性的区别。例如,依照法律规定,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对未成年人犯罪、中止犯、自首犯、立功的犯罪分子应当从宽处罚,对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要按照强奸从重处罚等等;在司法上,犯罪分子的主体情况以及被害人的个人情况,如果是对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或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大小有影响的,也允许乃至要求在适用刑法上有所区别和体现。其关键在于犯罪任、被害人的身份等个人情况对犯罪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有无影响。有影响的在定罪量刑上应有所区别,无影响的则不应有所区别。所以,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不是孤立地、机械地调节刑法适用的,它要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等相互配合来合理地调节刑法的适用。
第20题 如何考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答案:
考察社会危害性,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社会危害性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对一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评判结果亦发生变化。某一行为在过去具有社会危害性,现在却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甚至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行为。反之亦然。
第二、要有全面的观点。社会危害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衡量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不能只看一种因素,如危害结果,而要全面综合各种主客观情况。不仅要看到有形的、物质性的危害,还要看到对社会政治、对人们的社会心理带来的危害。
第三、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有作为义务的人,不履行法定救助义务而致使被害人死亡的,从表面上看,行为人什么也没有做,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行为人的行为属于不作为,其行为与结果具有因果关系,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第五篇:1.作业刑法学
作业刑法学
1、如何理解罪刑法定原则
答: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成立条件是什么,有哪些罪刑种类(刑种),各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均由刑法加以明确的规定。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1)犯罪与刑罚,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加以规定,而不得引用行政命令、习惯。(2)刑法对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应当明确具体。具体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刑法对罪状的规定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之间的界限应当明确,不得含混不清。其二,对法定刑的规定也要具体,法定刑幅度不能过大,禁止不定期刑。(3)对犯罪分子的定罪与量刑只能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不得适用类推。(4)刑法的效力不能溯及既往。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权保障价值:将规定犯罪、刑罚的立法权与对犯罪分子定罪量刑的司法权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一方面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构成犯罪的人不受刑法以外的刑事追究,保障也公民的人权,从而保证刑罚权正确启动和启动后正确的行使。
2、如何理解刑法的机能? 答:刑法的机能:
(一)法益保护机能。法益是指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刑法具有保护法益不受犯罪侵害的机能。我国刑法分则分10章共规定了10类犯罪,分别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管理秩序、国防利益等利益进行保护。
(二)行为规制机能。行为规制机能,是指刑法能够明确地对犯罪行为进行规范评价,从而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制约的机能。(1)规范评价机能,即刑法预先把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使其与一定的刑罚相联接,表明该行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根据刑法的具体规定,可以对一定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这就是刑法的评价机能。(2)意思决定机能,即国家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一定的刑罚处罚,也是向公民发出保护一定法益的命令,要求公民的意志不应当违背国家保护法益的意志,不应当在主观上产生犯意。就是产生了犯意,也应当用自己的意志抑制犯罪的决意。这就是意思决定机能。
(三)自由保障机能。自由保障机能,是指刑法具有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保障国民个人自由的机能。刑法通过明确规定何种行为是犯罪,对犯罪科以何种刑罚,限制了国家刑罚权的恣意发动。只要没有犯罪就不受刑罚,即使犯了罪也不受针对所犯之罪规定的刑罚以外的刑罚处罚,对判处的刑罚也只能用刑法规定的方式来执行。
3、如何理解不作为犯罪? 答:不作为犯罪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所实施的犯罪。不作为犯罪违反的是刑法中命令性规范,即“当为而不为”。其成立在客观方面还应当具备如下三个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作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这是构成不作为的前提条件。——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有四种情况:第一,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第二,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第三,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第四,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2)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的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重要条件。(3)行为人没有履行作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关键条件。
4、如何理解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答: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一般地,影响和决定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程度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知识和智力成熟程度。二是精神即人的大脑功能正常与否的状况。根据人的年龄,精神状况等因素影响刑事责任能力有无和大小的实际情况,各国刑法和刑法理论一般都对刑事责任能力三分法或四分法。三分法即将刑事责任能力分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以及中间状态的限定(减轻)。四分法是除上述三种情况以外,还有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我国刑法采取四分法,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1、年龄与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规定,凡年满16周岁的正常人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不满14周岁的人为完全无责任能力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投毒罪的,属于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属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2、精神障碍与刑事责任能力:
(一)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必须同时具备医学标准和心理学标准。
(二)完全负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有两种:(1)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2)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
3、生理障碍与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生理醉酒与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规定醉酒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5、如何理解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答: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第一,故意犯罪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第二,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不是暂时的停顿,而是结局性的停止,该犯罪行为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第三,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只能存在于某些直接故意犯罪中。第四,故意犯罪形态与故意犯罪的阶段不同。
6、如何理解教唆犯的特征? 答: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实行犯罪的人,构成教唆犯,需要具备如下条件:从客观方面说,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从主观方面说,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分三种: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2)教唆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如何理解牵连犯的特征?
答:牵连犯,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牵连犯一般具备以下特征:1)牵连犯必须出于一个犯罪目的。2)牵连犯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行为。3)牵连犯的数个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4)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的罪名。一般情况下,对牵连犯不实行数罪并罚,而应“从一重处罚”,即按照数罪中最重的一个罪所规定的刑罚处理。但如果刑法分别对某些具体犯罪的牵连犯的处理作了特别规定,则按刑法的规定处理。
8、如何理解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1)防卫意图。是指防卫人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有明确认识(防卫认识),并希望以防卫手段制止不法侵害(防卫目的),保护合法权益的心理状态。下列行为由于不具备防卫意图而不构成正当防卫:
1、偶然防卫(偶合防卫);
2、防卫挑拨;
3、相互斗殴;
4、为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防卫。
2)防卫起因。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首先,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不能对任何合法行为的进行所谓的正当防卫。其次,不法侵害行为是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不具备防卫起因而不构成正当防卫的情况:假象防卫,是指由于行为人主观上发生错误认识,把实际上本不存在的不法侵害误认为存在而实施所谓遥正当防卫行为,给他人造成无辜损害的行为。
3)防卫对象。正当防卫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人本人,应当注意的是,对不满14周岁的人,精神病人等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的侵害行为,原则上可以进行正当防卫,但是,应当加以一定的限制。即在遇到无责任能力的人的侵害时,如果明知侵害者是无责任能力的人并有条件用逃跑等其他方法避免侵害时,则不得实行正当防卫;如果不知道侵害者是无责任能力人,或者不能用逃跑等其他方法避免侵害时,才可以实行正当防卫。不构成正当防卫的情况:防卫第三者。
4)防卫时间。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指可以实施正当防卫的时间,这个时间是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这段时间,不具备防卫时间条件的情况:不适时防卫包括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两种情况。
5)防卫限度。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是指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不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不具备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构成防卫过当。所谓防卫过当,是指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9、如何理解刑罚权的性质? 答:刑罚权国这基于独立主权对犯罪人实行刑事制裁的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一般认为,刑罚权包括:刑罚创制权(制刑权)、刑罚请求权(求刑权)、刑罚裁量权(量刑权)、刑罚执行权(行刑权)。从性质上看,刑罚权属于公权,而且是最具暴力性的公权。公民的权利属于私权,国家的权力属于公权。在法治社会中,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即对于公权而言,法无明文规定不得行使,对于私权而言,法无明文禁止即是自由。这一原则在刑法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罪刑法定原则。因此,刑罚权应当严格按照刑法的具体规定依法行使。
10、如何理解刑罚的功能?
答:刑罚的功能是指国家创制,适用和执行刑罚所产生的社会效应。(1)刑罚对犯罪人的功能。刑罚是对犯罪人适用的强制方法,它首先对犯罪人发生作用。刑罚对犯罪人的功能,主要有如下三种:
1、剥夺功能;
2、惩罚功能;
3、改造功能(教育改造功能);刑罚对犯罪人的惩罚功能、剥夺功能是与刑罚的产生同时产生的,刑罚对犯罪人的改造功能,则是近代以后才为西方启蒙思想家和近代学派的刑法学者所大力倡导。
(2)刑罚对被害人的功能。刑罚对被害人的功能主要是安抚。
(3)刑罚对社会的功能。
1、威慑功能,即刑罚以其具有剥夺权益的强制力使人畏惧而不敢犯罪。
2、教育、鼓励功能。对一些犯罪规定一定的刑罚,可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违法犯罪行为的结果,自觉地遵纪守法,并积极参与同犯罪分子的斗争。
11、如何理解我国刑法规定的数罪并罚原则? 答:
(一)数罪并罚原则:
1、并种原则;
2、吸收原则;
3、限制加重原则;
4、折衷原则。我国刑法规定的数罪并罚原则主要是折衷原则。
(二)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适用: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合并处罚;
2、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之前,发现漏罪的并罚。(先并后减)
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新罪“先减后并”。
(三)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数罪并罚:
1、罪犯刑满释放后又犯新罪,同时发现在原判决宣告之前有其他犯罪行为未经处理,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数个新罪的合并处罚。
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同时发现犯罪分子有漏罪的并罚。
12、如何理解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构成特征?
答: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的行为。本罪的构成特征是:
(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和广大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本罪中生产,销售的对象是伪劣产品。伪劣产品,是指以次假充真的产品和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这里所说的伪劣产品,通常限于除特定种类伪劣产品,如药品、食品、医疗器械等之外的普通伪劣产品。生产、销售特定种类伪劣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不构成该种犯罪,但销售数额达到5万元以上的,也可构成本罪。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销售数额达到5万元以上金额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从事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属于一般主体,即凡达到法定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成为本罪的主体,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出于故意,即行为人明知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而仍然予以生产或者销售。
13、如何理解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构成特征? 答: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构成特征是:
(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经济秩序、社会生活秩序,同时又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2)本罪的客体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已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怀着明确的意图组织或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或者明知是黑社会性质组织而参加。
14、如何理解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
答:根据《刑法》第93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包括:第一,国家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级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也应当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第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第三,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第四,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即依照法律规定选举或者任命产生,从事某项公共事务管理的人员,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城镇居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15、如何理解受贿罪的构成特征?
答:受贿罪的构成特征:1)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其范围依据刑法第93条的规定确定。2)本罪的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出于故意。3)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公务行为的廉洁性,同时还侵犯了被迫交付财物的人的财产权利。4)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取他人贿赂的行为。
16、课堂研讨:我现现行的死刑政策是什么?对于废除死刑你抱什么态度? 答:我国现行的死刑政策是保留死刑、坚持少杀、反对多杀、错杀。我国控制死刑的方法有:1)立法控制死刑条文(50个条文);2)立法上明确死刑适用条件: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3)立法上明确不适用死刑的主体: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4、立法上规定死缓以控制死刑的执行;
5、程序上严格控制: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6、对经常适用死刑的条款进行严格控制:如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
对于废除死刑,我个人认为是刑事立法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我国目前还做不到。现阶段之所以保留死刑,是因为:其一,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极其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等犯罪,保留死刑有利于惩治这些犯罪,从而保护国家和人民的重大利益。第二,保留死刑有利于我国刑罚目的的实现。对于那些罪行极其严重的各类犯罪分子只有适用死刑,才能使其不再犯罪,从而达到刑罚特殊预防的目的。同时,死刑的存在使那些试图铤而走险意图实施极其严重犯罪的人有所惧怕,不敢重蹈覆辙,不去实施犯罪,从而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第三,保留死刑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价值观念,为广大公民所支持,具有满足社会大众安全心理需要的功能。而废除死刑则超越卫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价值的观念,不能为广大公民所接受,会导致社会大众的心理恐惧。总之,我国现阶段保留死刑符合我国国情,是无可非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