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中学生法律知识读本》教学计划
八年级《中学生法律知识读本》教学计划李铭
一、教学意义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完成马克思主义教育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学期八年级《中学生法律知识读本》教学要发挥教育功能,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
二、教学内容
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中,与别人打交道,不仅要学会交往、掌握交往的品德和艺术,而且必须正确处理权利义务关系问题。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应该承担的义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是学习交往的继续,是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平的需要,更是增强法律意识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因此,按照课程标准“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的基本理念,以及“权利义务”等内容标准,围绕权利义务这一大的教育主题,综合建构本册的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围绕正确对待权利义务、维护人身权利、维护文化经济权利、崇尚公平正义四个综合主题展开,设置了十课教学内容:“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我们应尽的义务”、“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隐私受保护”、“终身受益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消费者的权益”、“我们崇尚公平”、“我们维护正义”.三、教学进度
第一周:敲诈未果也被判刑。第二周:为争老大命赴黄泉。第三周:说谎导致的犯罪。第四周:当别人诬陷了你。
第五周:偷鸡不成反蚀米。第六周:骗人钱财终害自己。第七周:图片虽精美岂能随用。第八周:经营不合法领刑还受罚。第九周:考试作弊还猖狂。第十周:电话惹祸入 监狱。第十一周:赌博赌掉的是什么。第十二周:一个少年犯的自白。第十三周:毒品?魔鬼第十四周:学校有责任吗?
第二篇:八年级《中学生法律知识读本》教学计划[定稿]
北城中学《中学生普法教育读本》教学计划
一、教学意义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完成马克思主义教育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学期八年级《中学生法律知识读本》教学要发挥教育功能,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
二、教学内容
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中,与别人打交道,不仅要学会交往、掌握交往的品德和艺术,而且必须正确处理权利义务关系问题。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应该承担的义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是学习交往的继续,是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平的需要,更是增强法律意识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因此,按照课程标准“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的基本理念,以及“权利义务”等内容标准,围绕权利义务这一大的教育主题,综合建构本册的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围绕正确对待权利义务、维护人身权利、维护文化经济权利、崇尚公平正义四个综合主题展开,设置了十课教学内容:“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我们应尽的义务”、“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隐私受保护”、“终身受益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消费者的权益”、“我们崇尚公平”、“我们维护正义”.三、教学进度
第一周:敲诈未果也被判刑。第二周:为争老大命赴黄泉。第三周:说谎导致的犯罪。第四周:当别人诬陷了你。
第五周:偷鸡不成反蚀米。第六周:骗人钱财终害自己。第七周:图片虽精美岂能随用。第八周:经营不合法领刑还受罚。第九周:考试作弊还猖狂。第十周:电话惹祸入 监狱。第十一周:赌博赌掉的是什么。第十二周:一个少年犯的自白。第十三周:毒品?魔鬼第十四周:学校有责任吗?
第三篇:中学生法律知识
中学生法律知识
1、未成年人不得实施的不良行为主要有:⑴旷课、夜不归宿;⑵携带管制刀具;⑶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⑷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⑸偷窃、故意毁坏财物;⑹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⑺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⑻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⑼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2、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有:⑴营业性歌舞厅、酒吧、夜总会、通宵影剧院;⑵带有赌博性的娱乐室、游戏场;⑶营业性台球室;⑷卡拉ok厅和电子游戏机室;⑸审定为“少年儿童不宜”的影片、录像、录音等的播放场所。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五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烟、酗酒。任何经营场所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4、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5、.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指:⑴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⑵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⑶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公务员之家http://www.xiexiebang.com他人财物;⑷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⑸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⑹多次偷窃;⑺参与赌博,屡教不改;⑻吸食、注射毒品;⑼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6、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示帮助。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向公安机关报告。
7、“环境”包括14个方面的内容: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8、我们常提到的9种环境污染物是: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噪声、振动、电磁辐射。
9、当发生交通事故后,首先应抢救伤员,保护事故现场、公共财物,并设法立即报告公安机关或附近的交通警察。(拨打电话110)。
10.当你发现一起交通事故,而肇事车逃跑,你应该记住逃跑车的车型、颜色、号牌等特征以及逃跑的方向。
1.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违法与犯罪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3.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党和国家对我们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无限关怀,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家庭保护,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学校保护,要求学校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社会保护,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方面。
司法保护,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4.加强自我防范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这部法律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5.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我国法律规定:吸毒违法,贩毒有罪。《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列为严重不良行为;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电子海洛因”侵蚀和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邪教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毒瘤。
我们只有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才会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否则,我们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6.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青少年学会自我保护,不仅需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和勇气,也要有保护自己的智慧和方法:遭遇意外险情与伤害时,需要冷静,要学会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遭遇不发分子的侵害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而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保住最大的合法权益。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如果这种方式仍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勇敢地到人民法院状告侵权者,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7.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权利,要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
广义的义务,既包括法律义务,又包括道德义务。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所谓道德义务,是指社会成员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在我国,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
法履行义务。
8.维护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
依据法律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统一性、公益性的显著特征。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最主要的有三项:其一,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其二,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其三,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9.生命与健康的权利
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人身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未成年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民族的未来,其生命健康权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保护。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既损害了他人的生命与健康,也损害了自己。行为人要依法受到相应的制裁。
10.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人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人格尊严不可侮,侮辱者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
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公民的肖像权不容侵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当肖像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
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盗用、冒用他人姓名,是侵害公民姓名权的两种具体表现。无论盗用还是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侵权者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11.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
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能够自觉地尊重和维护隐私及隐私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我们在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己,尊重他人隐私的同时,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
12.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公民依法享有私有财产继承权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当我们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犯时,应及时寻求法律帮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当公民死亡时遗留的合法财产,才可以继承。
依照我国继承法,继承方式包括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
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要按照继承顺序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13.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我国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教育权、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监督权等9项权利。
①消费者享有安全权。人身、财产安全,是公民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条件。
②消费者享有知情权。有权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
③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④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尽量不给不法经营者以可乘之机,防止侵权行为的发
生。在侵权行为发生以后,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使不法经营者显露原形、受到惩治。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市场秩序,做有修养、守秩序、道德高尚的“上帝”。
1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15.关心国家大事,正确行使监督权利
我国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我们要关注国家建设、国家管理,对于改善环境、整顿秩序、维护治安等身边的事乃至国家大事,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建议。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我们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反映情况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16.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义务
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机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国家的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没有国家的安全,公民个人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也是青少年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第四篇:干部法律知识读本.教案
《干部法律知识读本》讲座
平模司法所:韩宏邦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五五”普法规划,进一步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专门成立了全国“五五”普法教材编委会,针对不同普法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分别编写了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青少年等六种法律知识读本,作为“五五”普法期间我国公民学习法律知识的统编教材和广大法制宣传工作者提高业务能力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干部法律知识读本》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
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
【概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体。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依法治国理念】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
【执法为民理念】执法为民,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
1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
【公平正义理念】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只有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才能使宪法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落到实处,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服务大局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就是保障和服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根本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领导理念】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是我国的政治优势和重要特征。各级领导干部、执法和司法人员要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在各项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经受住政治风浪的考验,有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从人民主权、法律权威、保障人权、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人民主权】主权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意味着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其他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当家作主。人民主权与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统一的、一
致的。人民主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则从宪法、民主立法、执法、司法、保障人权等方面,保障人民主权的实现。
【法律权威】法律权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是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二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三是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四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享有法外特权。在现阶段,要维护法律权威,从应然意义上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实然意义上讲,党的领导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主要保障。另外,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上看,人民当家作主是维护法律权威的目的,维护法律权威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
【保障人权】享有充分的人权,是人类共同的目标和
理想。人权是人的价值的社会承认,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观念上的、道德上的、政治上的、法律上的标准。国家对人权的态度直接表达着国家的性质与目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纲领性人权原则的入宪,表明了我国奉行人权保障的基本态度。人权的实现离不开法律的保障,而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调整人的行为、规范社会关系从而推动人权的进步与发展的。所以,依法享有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就成为法治社会中人们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方式。
【民主立法】民主立法指的是立法民主性和立法民主化,是建立在人民民主基础之上的。立法权源于人民的授权,立法机关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民主立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由有关民主的立法价值、立法实践、立法保障组成的有机系统。在我们国家进行民主立法,实质上就是在立法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立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全体人民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依法行政】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
动进行评判的标准。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最终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权益。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国的难点所在。执法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政府属性的本质体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四个关键问题是:必须注重政府职能转变的梯度和政府核心职能,必须注重政府职能的质量,必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强约束性,必须逐渐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过程的法治化。
【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司法活动的核心价值,是实
现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司法的本质要求。公正司法要求司法活动及司法人员坚持合理合法原则、平等对待原则、程序正义原则、及时高效原则和法律职业化原则。公正司法还必须用体制制度予以保障,要有健全的司法组织制度、诉讼制度、司法行政制度和司法监督制度予以保障,同时还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而进行更深层次的司法体制改革,以保障全社会公平与正义目标的实现。
【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权力受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
治的基本要求。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有多种模式:以权力监督制约权力,是监督制约权力的一种模式,体现了权力分立、制衡的理念;以权利监督制约权力,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思想,人民权利是监督制约权力的重要力量;以法治制约权力,可以发挥法律在规范权力运作、管理国家社会生活和教育、警示、惩戒权力人机制中的作用。监督制约权力是保证权力正确行使的需要,是促进廉政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
第五篇:《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下篇
《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下篇
本篇主要内容:
本篇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与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党的建设等工作的关系。
第十四章科学发展观与法治建设
一、填空题
1.法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法治系统之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需要内在元素自身的协调,应当具有内在的____性和____性。
2.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历史任务是_______________。
3.2004年3月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次将____概念引入宪法,明确宣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4.法的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是统治阶段的工具,二是法律维护社会的____与____。
5.____是防止错误和正确纠错的最有效的程序保证。
6.___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深刻认识和切实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健康发展。
7.________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基础与基本条件。
8.从立法实践看,法律议案的提出、________的审议、法律的通过、法律的公布都有严格的立法程序。
二、简答题
1.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思考和把握法治建设的发展基础、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步骤具有哪些重要的指导意义?
2.如何理解法治为科学决策提供程序保障?
3.法治如何为重大失误提供救济程序?
4.为什么说法治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关系?
三、论述题
1.试述科学发展观指导法治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试论科学发展观如何促进法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十五章法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一、填空题
1.____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民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它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________和________。
3.社会法制制度主要包含三类法律:一是劳动法;二是社会保障法;三是________。
4.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________。
5.以________为准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的第一个特征。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坚持________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经济,而是国家适度干预和政府________的经济。
8.诚实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________,是社会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最重要的原则。
二、名词解释
1.法治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自主经济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5.民法
6.经济法
7.法治观念
8.依法办事的意识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原则。
3.经济法包含哪些内容?
4.如何完善我国的民主监督制度?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的制度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第十六章法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填空题
1.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态和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通常由政治意识文明、________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部分组成。
2.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________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发展和人类开化的进步状态的标志。
3.________是马克思在1844年11月《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中首次明确提出的。
4.1981年,我们党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高度的精神文明,第一次提出了________的科学概念。
5.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____。
6.________是我国的国体,________是我国的政体。
7.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并且提出了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8.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________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之中。
二、名词解释
1.政治文明
2.文明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
2.简述人民代表会议的作用。
3.把民主集中制的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主要表现为哪些内容?
4.简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5.简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6.依法治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7.试述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哪些方面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哪些渠道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四、论述题
1.试述“三个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
2.试述法治与政治文明的关系。
第十七章法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填空题
1.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高州部署“三讲教育”大会上第一次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________。
2.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____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解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含义。
3.党所领导的先进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与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_______;是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和文化条件。
4.一个社会的________,是社会成员有关法律与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趋向,是社会整体对法律的共同认知,它包容着社会整体的基本价值选择、情感倾向与经验体会,是法的制定的文化条件。
5.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________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
6.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____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7.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之一是____在全球的流动和配置以及市场的国际化。
8.________是指渗透着法治精神和法治理想的制度、规范、意识、价值观、心理等文明形态的总和。
二、名词解释
1.法治文化
2.知识产权
三、简答题
1.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2.宪法确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原则有哪些?
3.司法保障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2.试论法治文化对于立法和法律实施的作用。
第十八章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填空题
1.和谐社会法制保障包括立法保障、执法保障和________。
2.“和谐”理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02年召开的________上。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由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________的和谐构成。
4.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________、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一切国家机关以人为本,________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6.在胡锦涛总书记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引下,在北京召开的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也把“________”作为主题。
7.我国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____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价值理念和标准,成为统摄人权、自由、平等、正义、效率、秩序等法的价值的元价值,成为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灵魂。
8.依法治国是党提出来的,国家的基本法律和重要法律是党领导________制定的。
二、名词解释
1.民主法治
2.公平正义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7.全球治理的法治化
8.法的精神
9.执法
10.司法执法
11.守法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在环境法律体系中确立环境权的核心地位的重要性。
3.简述执法的两项内容。
4.司法和谐要做到哪些?
5.守法的主体有哪些?
四、论述题
1.如何把握和运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
2.法治如何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治保障
一、填空题
1.________通过了《中共中央 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2. _______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标。
3.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核心的________。
4. 在“三农”问题中,________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5. ________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事关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工程。
6. 党中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________”。
7. 建立新型的________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8.我国实践证明,政府对农业的适度干预是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的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简答题
1.农村法治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2.新农村建设对法治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3.简述农民权益的分类。
4.政府干预农业有哪些要求?
5.强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制约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7.现阶段,我国农民生活质量水平不高的原因有哪些?
8.简述农村纠纷的解决途径?
9.法治保障新农村的基本含义。
10.为什么说法律具有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不可企及的效果?
11.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借助法律的独特功能?
12.涉农立法的科学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2.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哪些法律制度?
第二十章法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填空题
1.________、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执政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三个基本要素。
2.________________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关系中国社会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________是党执政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三个基本要素。
4.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________是本质要求,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三者有机统一,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________是现代法治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
6.现代法治的核心是________。
7.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通过掌握、控制和运用国家政权实现其执政目的的本领,主要体现为党作为执政党掌握、控制和运用国家权力的能力,这是执政能力的________。
8.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依法执政是指在坚持党的执政地位的前提下,党依法行使执政权,是党的执政方式的法律________问题。
二、名词解释
1.党的执政能力
2.科学执政
3.民主执政
4.依法执政
三、简答题
1.简述科学执政的含义。
2.简述民主执政的含义及要求。
3.为什么说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4.如何正确处理党和法的关系?
5.如何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及法治意义?
2.为什么说科室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的科学结论,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