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征文:拓宽纠风工作领域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作法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征文:拓宽纠风工作领域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作法
今年以来,我市以全省纠风工作会议和全省纠风三级网络建设现场会议精神为指导,在原有纠风工作快速反应机制的基础上,在全市进一步建立了组织健全、覆盖广泛、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三级纠风工作网络,夯实了纠风工作基础,拓宽了纠风工作的信息收集和监督渠道,延伸
了纪检监察工作“触角”,并努力把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化解在了基层,为快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目前,全市5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了纠风工作组,配备工作人员270名,1288个行政村(居委会)聘请纠风监督员1885名;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工作制度、文书格式、运行流程、档案管理“四统一”;今年4月份以来,通过三级纠风网络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质疑投诉342件,已办结316件,对11名相关责任人分别给予了党政纪处分。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识到位,领导到位
以来,我市纠风工作就紧紧围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畅通社情民意渠道这一主线,在建立纠风网络、实现纠风工作快速反应快速处置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利益和诉求的愿望不断提高,随着全省纠风工作的不断系统、科学、深入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纠风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大的趋势下,通过纠风工作实践,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不正之风大量发生在基层。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可以说,基层已经成为了当前损害群众利益的重点部位,已经成为纠风专项治理的重点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进一步关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步阶段、萌芽状态、成风之前;进一步改进纠风工作原有的“灭火器”角色,探索“防患于未然”的纠风工作新途径。
4月2日全省纠风三级网络建设工作会召开后,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漯河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指示我们要认真落实全省会议要求,争取主动,抓出典型,抓出亮点,抓出实效。结合我市实际,我们迅速研究制定了《漯河市建立健全三级纠风网络工作实施意见》;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智民同志任组长,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王孔献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市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李秀云同志任副组长,市纠风办主任、县区、经济开发区纪委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于4月9日召开了全市纠风三级网络建设工作动员会,在全面研究分析基层网络现状的基础上,对全市建立健全基层纠风网络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
二、健全网络,夯实基础
一是建立健全网络。按照省政府纠风办统一要求,我们于5月底前全部建成县、乡、村三级纠风网络,实现了“县有纠风办、乡有纠风组、村有监督员”的工作格局。在工作推进中,我们立足实际,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强化乡村两级。在乡镇一级,重点是健全机构,配强领导,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在村一级,重点是把好选聘入口关,把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责任感强、有一定政策水平、文化知识和社会威信的人员选聘为纠风监督员。同时,为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身处基层一线、熟悉政策法律的优势,我们还将705名大学生村干部也聘为了纠风监督员。在全市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的纠风工作组织网络体系。
二是明确工作职责。全市各县区、经济开发区结合工作实际,统一制订了《县区纠风办工作职责》、《乡镇纠风组工作职责》和《纠风监督员职责》,明确了乡镇纠风工作组和村级纠风监督员的工作内容、责任权限和管理方式等。同时,也建立健全了工作月报制度、信息联络制度、例会和考勤考评制度等工作制度,为确保三级纠风网络健康顺利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加强硬件建设。为县区纠风办更新了照相机、录像机、录音电话、电脑等办公办案工具。各乡镇按照要求单独设立了纠风工作组办公室,配备办公桌、室内版面、电话、电脑、档案柜等必要的办公设施。为每位纠风监督员都发放了专门的工作记录本,有的县区还为纠风监督员配发了公文包,方便纠风监督员开展工作。为纠风网络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完善制度,规范运作
一是建立快速反应制度。首先,实行了“三公开”。即公开举报联系电话,向全体纠风监督员公布了各级纠风办举报电话,及时收集纠风监督员反映的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信息,引导纠风监督员当好群众的宣传员、协调员、联络员、信息员;公开纠风工作职责任务,采取发放宣传单、便民服务卡以及通过政务、村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宣传纠风部门及纠风监督员的责任、任务;公开纠风监督员姓名、联系电话,方便群众及时向纠风监督员反映各种问题。同时,加强了过程管理。统一纠风网络格式化文书,印制发放了《纠风网络信访受理登记表》、《纠风网络信访案件批办(督办)通知单》、《纠风网络
信访案件办理月报表》等6类格式化文书;明确了运转流程,纠风监督员在接到群众反映后,遵循逐级报告原则,及时将发现和收集到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不正之风的信息向所属乡镇纠风工作组报告,乡镇纠风工作组规范填写记录,初查并整理后上报县区纠风办,由县区纠风办对接到信息认真进行分析,并向所在乡镇(办事处)进行通报反馈,确保了信息的畅通无阻、有效传
递。此外,加强了汇总分析。乡镇纠风工作组每月月底前将受理、收集的反映和信息报县区纠风办,县区纠风办汇总分析后于每月5日前报市纠风办。市纠风办对全市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不正之风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每季度针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提出意见,向市纪委领导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向全市各级纠风网络通报。
二是建立快速处置制度。在建立快速反应制度的同时,坚持把直查快办放在突出位置。首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执行直查机制。县区纠风办和乡镇纠风工作组对职责范围内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填写“纠风举报处理登记表”,一般性问题7天内解决,构成违规违纪事实的30天内解决,特殊情况报上级纠风办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同时,实行协查机制。对接到不属于职责范围内或职责范围存在交叉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由乡镇纠风工作组,及时提请县区纠风办帮助调查处理,同时下发“纠风案件转办通知书”,由县区纠风办牵头、乡镇纠风工作组配合进行协查。此外,实施督查机制。对上级转办的,或本地发现的重大的有影响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具体调查处理工作以县区纠风办为主进行,市纠风办加强督查指导,向县区纠风办下发“纠风案件督办通知书”,实行挂牌督办、限时办结制,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必要时由市纠风办直接牵头查办。
三是建立结果反馈制度。各级纠风网络组织查办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查结后,处理结果在向上级纠风组织报告的同时,要及时向反映问题的纠风监督员反馈,署名举报的,还要向署名直接举报人反馈,听取他们对调查处理情况的意见建议,争取反映人的理解和支持,确保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达到解决问题、停访息诉、维护稳定的目的。今年以来,纠风监督员或其他群众署名举报的案件和问题,经调查处理后反馈当事人,没有发生一起重复举报和信访,真正实现了将问题解决在基层,把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畅通渠道,强化办案
依托纠风三级网络,我们不断创新监督载体,完善监督平台,拓宽工作领域,探索在群众监督下公开受理、查办举报投诉,公开反馈查处整改结果的纠风工作新机制。一是畅通联络渠道。通过三级纠风网络和纠风监督员,及时收集群众反映的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信息。截至7月底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质疑投诉342件,已办结316件,其余正在办理中。二是搭建沟通平台。不断完善“政风行风热线”工作,积极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和政策咨询。市委副书记,市纪委监察局及参与热线的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同志纷纷走进直播间,直接与群众对话。至7月底,共刊播热线节(栏)目510余期,接到群众咨询、投诉电话和短信息3.3万余个,解决群众实际问题6800多个。三是整合多方资源。利用“漯河政府网”、“漯河廉政网”,开设受理举报投诉窗口;与“市长热线”建立联动机制,共享资源,积极受理群众举报投诉,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问题。四是认真查办案件。我们依托各级纠风网络,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作用,对事实清楚、线索具体、构成违规违纪的,做到“三落实”、“四必究”。即:落实包案人员、落实调查方案、落实结案时限;不按期调查必究、问题不及时处理必究、导致矛盾激化必究、解决问题“吃拿卡要”必究,做到了事前有方案、事中有内容、事后有结果,确保群众的每一件反映都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置解决,严肃查处了各种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问题。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纠风网络立案查处违规违纪问题27起,给予党政纪处分58人。目前,各级纠风网络已逐渐成为沟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纠风监督员已逐渐成为人民群众所认可的“知心人”,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我市纠风三级网络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认真对照上级的要求,我们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如乡镇纠风工作组与乡镇纪委其他相关职责的划分还需进一步明晰,对新选聘的纠风监督员的培训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相关规章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乡镇纠风领导小组成员和村级纠风监督员的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下一步,我们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今天省纠风办领导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这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以较为成熟的纠风网络为基础,结合基层工作实际,进一步探索乡、村纪检监察集纠风、信访、效能、廉政监督、法规、特邀监察员等六种监督员一体的“六位一体”纪检监察网络体系。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建设。继续加大投入,建立独立的纠风三级网络办公室,配齐配全必要的办公办案设备;实行纠风三级网络电脑联网,与我市四级电子监察网络系统相结合,实现纠风网络的电子化、系统化;同时,逐步提高乡、村两级纠风网络组织人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
(三)拓宽信息渠道,消除隐患,防风于未然。建立纠风监督员线索排查资料库,通过集中巡视、个别暗访、全面检查等形式发现有价值的线索进行认真筛选,记录到资料库中,采取反馈、整改、预警、公开等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达到防风于未然的目的。
(四)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办和典型曝光力度。发挥案件查办这一“利器”作用,严厉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对典型的案件坚决予以曝光,扩大案件查办效果;同时,根据案件查办中发现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健全完善制度规定,堵塞漏洞,建立解决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
(五)进一步健全完善奖惩机制。市纠风办每年将对网络运行、职责履行情况,特别是处置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以及查处案件情况,加强考核,并据此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各县区纠风办和优秀纠风监督员进行表彰。
第二篇:拓宽纠风工作领域 维护职工群众利益
拓宽纠风工作领域,维护职工群众利益
干事创业离不开风清气正的环境,只有高度重视,扎实工作,把纠风工作摆在突出的位臵,才能达到解民难、纠歪风、提效能、强精神和依法行政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整治活动为手段,由“纠建并举”向加强制度建设、侧重和谐创建转变,由监督查处向源头治理、着眼体制机制改革转变,由专项行动向标本兼治转变,以维护人民群众“三最”利益为重点,狠抓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贵、行路难”等突出问题,纠正阻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不良之风,促进政风行风的进一步好转。
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削弱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团场和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样是实现、维护、发展团场自身利益,增强团场实力的现实需要。纠风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职工群众的呼声作为纠风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纠风工作的第一目标,把让职工群众满意作为纠风工作的第一标准,从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起,真心实意为职工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凡涉及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都想方设法予以帮助;凡群众
反映的突出问题,都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凡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都坚决进行查处和纠正,确保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纠风工作不仅面对的是部门和行业,已经拓展到面对整个社会。
二、实事求是、理清思路。
今年的纠风工作重点是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城市保障性住房和农村住房安居工程建设、医改政策和投入资金落实情况等三个方面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违规违纪行为。2011年纠风工作新增的重要任务有: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坚决纠正违法违规征地拆迁问题;坚决防范和纠正保障性住房建设配臵等环节的不正之风。现阶段,总的看纠风工作的发展态势良好,各级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责任落实到位,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明显,群众参与纠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发展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1.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极个别学校至今仍在收取已明令取消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自立项目收取试卷费、桌椅磨损费、捐资助学费、办班补课费,或以“自愿”的名义代收校服款、保险费、辅导教材费、爱国主义教育影视费等。
2.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部分医
疗机构仍然存在重复检查、分解收费、自立项目收费和提高标准收费等,个别医务人员变相收受患者的“红包”或接受吃请。
3.个别单位和部门对纠风工作和行风建设重视不够。个别单位和部门没有把纠风工作摆到应有的位臵,工作不主动,推一推,动一动,工作不落实,说的多,做的少,应付了事,对存在问题强调客观理由多,该查处的不查处,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4.一些不正之风滋生蔓延的土壤尚未得到铲除。由于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引发不正之风的深层次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加大。
三、创新思想、开拓领域。
1.明确纠风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和落实配套的有关责任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形成全方位、人人有责、处处皆有、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实现用制度管人事,凭责任促工作的局面。
2.积极开展好民主评议工作。从政务公开、依法办事、服务质量、廉洁自律、制度建设五个方面严格按照民主评议的七个方法和步骤进行评定。并对结果及时通报,予以公示;对存在问题多、未及时整改、群众满意率较差的单位或部门,实行效能问责。加大惩处力度,对连续两次被评为最不满意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就地免职,以促进作风好转。
3.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社会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在团级单位纪检监察部门设立纠风办公室,由监察科牵头成立纠风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本单位下属的各基层站所民主推荐选举的纪检委员组成。实行 “三公开”,即:公开举报联系电话,向全体纠风监督员公布了各级纠风办举报电话,及时收集纠风监督员反映的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信息,引导纠风监督员当好群众的宣传员、协调员、联络员、信息员;公开纠风工作职责任务,采取发放宣传单、便民服务卡以及通过政务、连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宣传纠风部门及纠风监督员的责任、任务;公开纠风监督员姓名、联系电话,方便职工群众及时向纠风监督员反映各种问题。
4.建立、健全纠风网路工作机制。统一在制定《纠风网络信息情况登记表》,明确运转流程,纠风工作小组成员在接到群众反映后,遵循逐级报告原则,及时将发现和收集到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不正之风的信息向所属单位纠风工作组报告,纠风工作组规范填写记录,初查并整理后报上级纠风办,由团级纠风办对接到信息认真进行分析,并向所在单位进行通报反馈,确保了信息的畅通无阻、有效传递。此外,加强了汇总分析。纠风工作组每月月底前将受理、收集的反映和信息报团纠风办,团纠风办汇总分析后于每月5日前报师纠风办。师纠风办对全师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不正之风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每季度针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提
出意见,向师纪委领导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向全师各级纠风网络通报。
4.建立快速处臵及结果反馈制度。在建立快速反应制度的同时,坚持把直查快办放在突出位臵。首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执行直查机制。团纠风办和纠风领导小组对职责范围内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填写“纠风信访登记表”,一般性问题7天内解决,构成违规违纪事实的30天内解决,特殊情况报上级纠风办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各级纠风组织查办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查结后,处理结果在向上级纠风组织报告的同时,要及时向反映问题的纠风监督员反馈,署名举报的,还要向署名直接举报人反馈,听取他们对调查处理情况的意见建议,争取反映人的理解和支持,确保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达到解决问题、停访息诉、维护稳定的目的。
5.确保政务、连务公开。各单位要有公示栏、有监督意见箱、有公开制度、有监督小组;实行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与其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实行目标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经费足额预算制度,经费由财政及时足额保证;实行社会监督评议和效能监察制度,全方位接受监督;实行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和联络协调员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和纪检监察的职能作用。
四、惩防并举,增强机制。
纠风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重、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和全社会的对不正之风的识别能力,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抵制不正之风的能力,强化制度的规范性,健全治理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使不正之风没有藏身之地。特别是事关民生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大整治和打击的力度,形成高压势态,加大纠风工作责任追究的力度,对不正之风中有腐败行为的人依法依纪进行处理,绝不手软。
作者姓名:郭红艳
作者单位:农七师一二八团纪委办 作者邮编:833207
第三篇:拓宽工作领域,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精)
拓宽纠纷工作领域 维护职工群众利益
论文摘要: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其本质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特征和主要环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对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纠纷工作 维护职工利益 和谐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社会转型加快,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体现在群众的纠纷上,就表现为纠纷类型的复杂化、纠纷主体的多元化等。若不能正确、及时地化解和处理,势必会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增多以及民转刑案件的增加,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以人民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必须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自觉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贯穿始终,不懈努力。那么如何如何拓宽纠纷工作领域自觉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的利益呢?本人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提高认识
首先应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与优化软环境建设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行风评议领导小组,全力以赴,上下努力,共同抓好纠风评议工作。同时以民主评议纠风工作为切入点,认真整改,狠抓纠风工作,坚决防止和纠正不正之风,树立行业新风,以纠风和民主评议行风的实际成果促进行业作风建设。
二、要明确纠风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一,深入开展纠风工作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具体表现。
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体现在党和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每个党员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具体行动中。而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坚决纠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为百姓排忧解难,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基本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提出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重要观点,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诠释。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建党初期还是在执政以后,都把关心群众利益提到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高度来看待。尽心竭力地为群众解难排忧。不能做到这一点,就难以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会失去人民群众这个基础。因此,虽然纠风工作解决的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但却是一项“小”中见“大”,凝聚民心,让老百姓切身体会到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
第二,抓好纠风工作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
纠风工作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虽然属于廉政建设的范畴,但与党的作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党风正,可以带动政风和行风好转;党风不正,也会影响到政风和行风不正。党风中的突出问题大多在政风和行风中都有反映。但政风与行风优、对党风的好坏又有直接的作用。因此,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也更大。我们要自觉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来把握纠风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
三、纠风工作采取的对策:
(一)拓宽纠风工作思路,增强纠风工作针对性
针对不正之风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拓宽工作思路。这首先要将不正之风的特点弄清,搞清它们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领域,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只有找到病灶,才好“因病施治”,否则只能盲目抓瞎,表面上纠得轰轰烈烈,也不过是热闹好看而已,纠一些皮毛,打蛇打不到七寸,反而使不正之风变得更加隐蔽。
(二)整合各种监督力量,增强纠风工作实效性
不正之风存在于各个领域,存在于不同的群体,我们要将各种监督力量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因为不正之风的产生,原因相当复杂,不是一个部门和单位所能完成纠正的,不能单枪匹马,更不能各自为政。否则就会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疲于应付,这里打那是冒,起不到实际性的效果。
(三)完善纠风考评体系,增强纠风工作主动性
为增强纠风工作的主动性,要不断强化责任,明确单位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同时还要将纠风工作进行责任分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自上而下的纠风工作考评组织网络体系;将纠风工作纳入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使纠风工作做到人人有责,责有人领。
(四)健全纠风监管体制,增强纠风工作规范性
纠风工作涉及的部门多、领域广、内容多,所以要不断健全监管体制。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对责任部门、责任人以及可能发生不正之风的重点区域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增强纠风工作的规范性。不能使纠风工作处于一种有举报,才有人去查,查了之后也就不了了之,对于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后果、今后如何防范、责任的追究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要定期召开责任部门和聘请的纠风工作监督员参与的联席会议,及时通报情况,形成一出现苗头性的问题就会立即被发觉,及时整改,不至于使之形成一股风气或对社会、群众造成影响和危害后才去进行治理的散乱状态。
(五)加大惩防并举机制,增强纠风工作长期性
纠风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重、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和全社会的对不正之风的识别能力,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抵制不正之风的能力,强化制度的规范性,健全治理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使不正之风没有藏身之地。特别是事
关民生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大整治和打击的力度,形成高压势态,加大纠风工作责任追究的力度,对不正之风中有腐败行为的人依法依纪进行处理,绝不手软。
四、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思路
新时期的人民群众矛盾纠纷调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纠纷要综合考虑,标本兼治;既要坚持原则,也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针对不用矛盾纠纷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一)处理原则
首先,我们应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化解民间纠纷的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探索人民调解工作制度的创新,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发展,扩大调解工作领域,完善调解组织网络,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的调解工作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其次,在基层党支部的指导下,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每个人民调解员要深访调查,了解分析新时期人民群众纠纷的新特点及产生原因,区别不同情况,寻求解决纠纷的有效办法,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妥善地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群众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尽最大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再次,在排查工作中要突出重点,注重对社会上一些深层次的较复杂的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特别是要做到“两个加强”(加强对重点部位的排查,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排查)、“四个防止”(防止自杀事件,防止刑事案件,防止群众械斗,防止群体性上访)。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毛泽东同志在创立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时,将解决人民内部的思想是非争论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归纳为一个公式,即“团结——批评——团结”。在新形势下,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讲”
教育,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我们要善于把这些成功经验运用到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特别是要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有效办法。
(三)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键在于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事实充分证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干部素质不高,不仅不能有效地化解群众之间矛盾,而且自身也会成为矛盾产生的根源。只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提高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才能有根本保证。这是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根本条件。
五、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 人民的利益能不能得到维护和保障,关系到执政党的领导地位问题。我们党要体现执政为民这一宗旨就要我们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做到有为才有位,有位就要有为。
(一)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我们党作为人民群众最忠实的代表,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主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颠倒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否则,就必然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同时,最重要的是还必须充分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要始终把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置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首位。要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普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党政干部要树立三种观念,加强自身建设。
各级领导干部,其职业活动特征就是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其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其权力的应用及其对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可以用来侵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正确认识和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是党政干部的天职,恪尽职守是最重要的从政道德。各级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手中权力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反对以权谋私。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力与法制的关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能搞以权代法。其次,要树立勤政为民的服务观。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领导就是服务”,既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也是党政干部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对于党政干部来说,确立执政为民的观念,就是要当好公仆,就是要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投入到与群众利益密切相联、受群众欢迎的事业上来,努力为他们谋取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
再次,要树立克已奉公的廉政观。廉洁作为党政干部的从政之道,其价值意义不仅仅在于洁身自好,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奉公”。要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经得起金钱、物质、美色的考验。要时刻按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牢记“两个务必”,常修为官之德,常怀律已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省自身之过,自觉做到慎初、慎微、慎独,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那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总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一定不会辜负党和人民寄予我们的殷切期望。
第四篇: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征文选登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征文选登
探索反腐败工作规律 推进反腐倡廉实践创新
国税机关是政府的重要执法部门,税收管理人员手中握有一定的执法权力,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失误,执法的责任重大。加强对税收管理人员的管理监督,是保证税收管理人员少犯错误、不犯错误的重要举措。因此,探索反腐败工作规律,推进反腐倡廉实践创新对抓好当
前国税部门的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税系统反腐倡廉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国税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同样如此,也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此,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寻并加以提炼、总结。概括起来这些规律主要是:
(一)“带好队、收好税”是各级国税机关的工作目标。国税工作纷繁复杂,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带好队、收好税”。带好队是收好税的前提和基础,收好税是带好队的最终目的,要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将反腐倡廉实践工作贯穿于始终。同时,“带好队”,就是指加强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到税务部门在纳税人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税收事业的长远发展。“收好税”,主要就是坚守国税部门的职责,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完成组织收入任务,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证。因此,“带好队,收好税”是各级国税机关必须坚持的工作中心和目标。
(二)“廉政责任制”的落实程度体现反腐倡廉的工作水平。各级国税机关对“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程度决定税务干部的作风、部门形象和工作质量与效率,也能体系出反腐倡廉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与创新。对此,国家税务总局党组在下发的《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坚持‘一把手’负总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严格落实‘一岗两责’制度,认真履行职权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由此可见,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程度直接关系到国税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和社会形象,达到使其不出或少出问题的预期目的,促进国税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反之亦相反。
(三)“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是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预防与惩治腐败,需要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即通过运用德治与法治两种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发生率。德治是基础,即通过在道德与修养上的自我约束,自觉筑起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防患于未然之前”;法治是关键,即依靠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强制力和惩处的威慑力,规范税务人员的从政行为,对违法违纪行为予以惩处,“惩戒于已然之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德治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建立“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因为,腐败现象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除了历史、现实等客观原因外,受其思想支配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主观上对腐败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有的税务干部出现不廉行为,甚至违法乱纪、腐化堕落,根源在于世界观出了问题。古人说:“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因此,抓好税务干部的廉政教育是惩治与预防腐败的首要切入点。惩治与预防腐败仅靠德治是不够的,因德治是自律,是内治,是软约束,重要的还要靠法治,因法治是他律,是外治,是硬约束。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建立“不能腐败的制约机制”,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
(四)对“权力”的监督力度影响着反腐倡廉的效果。国税机关的权力主要来自于国家赋予的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它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而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权力必须受到制约,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不仅是因为权力是“公”权力,其来自于公,必须用于公,做到“权为民所用”,更重要的是,权力极易对他人的权利形成阻碍(甚至造成严重的侵害),对其制约才能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同时,权力的本质决定了权力与制约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矛盾体。权力之所以为权力,是因为它有控制他人的力量;制约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制约也代表了一定的权力。没有权力就无须制约;有权力而无制约,权力就会失控。监督是对使用权力和滥用权力行为的有效制约,是一种预防和修正错误的机制。对权力监督力度的力度直接影响着反腐倡廉工作的效果。从国税系统的实践看,对权力有良好监督和制约的地方,国税干部自律的意识就比较突出,法律法规执行的效果就比较好,制度落实的措施也比较到位,就很少出问题。反之,从国税系统内外查处的一些大案要案中可以看出,无一例外的表明都存在监督缺位或流于形式的问题。实践证明,监督不到位,再好的教育也是“白教育”;监督不落实,再多的制度等于“没制度”。
二、推进反腐倡廉实践创新的途径
探索和运用规律,是推进反腐倡廉实践创新的基本要求,这
第五篇:“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征文:创新反腐倡廉教育内容和形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征文:创新反腐倡廉教育内容和形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上讲话中强调:“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继续引导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和社会稳定。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系统反腐倡廉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在工总行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会议上,总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建清同志强调:要通过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加系统和全面地在现代金融企业建设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行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和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员工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此,笔者就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加强金融系统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员工过硬的政治素质,巩牢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创新反腐倡廉教育内容和形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谈点浅见。
一、高举伟大旗帜,培养过硬的政治素质
近年来,我行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预防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了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达到无案件,无重大责任事故,金融服务无重大投诉的十一个连续安全年工作目标。但由于受社会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管理者和员工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思进取,不重学习;贪图享乐、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等落后腐朽的思想意识。针对这种思想状况,作为金融系统的管理者,首先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把员工队伍塑造成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优良团队。在四个目标中,首先是政治坚定。在当前,金融系统的员工要培养过硬的政治素质,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理论,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把教育全党坚定不移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当前,金融系统的职员政治上是否过硬,首先是要看能不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内容极为丰富,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是我党我国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指导工作实践,才能在工作中不迷失方向。
2、坚定信仰,在行动上严于律已
要做政治合格的金融管理者,除了要学习理论,用理论武装头脑外,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来自律自己的行为。不仅要真学、真信,而且要真用。目前,员工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在少数员工中信仰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是唯物主义,但有的员工不信马列信菩萨,不信科学信迷信。对菩萨顶礼膜拜,看相算命之风蔓延到党内,有一部分党员已经入迷,并且乐此不疲。这说明这部分党员的理想信仰方面是有问题的。有的腐败分子与迷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民日报》刊登的“河北省常务副省长丛福奎被开除公职”的消息中,点到丛福奎除了大肆收礼受贿以外,精神空虚,求神拜佛情节恶劣。为了“谋官位、保健康、保平安”,他四处求神拜佛;每月初一、十五、他都要烧香、念经;他把个人命运和政治前途完全寄望于“大师”的预测和“老佛爷”的恩典上。省部级的高级党员干部竟然靠求神拜佛使自己获得精神力量,真是匪夷所思。屡见报端的不仅是一些党员干部个人搞封建迷信活动,还有些金融系统高管人员也搞封建迷信活动。这些现象,说明了加强理论武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广大干部和党员只有高举旗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强世界观的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保持其先进性。
3、宣传教育,在工作中正确引导员工
培养过硬政治素质的第三点,就是要善于向广大员工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中央对各级干部提出
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用特色理论武装头脑,二是要用特色理论来教育群众。在用特色理论来教育群众方面,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引导正确的政治导向。当前正面临银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工作方式和利益格局调整较大,要采取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措施,引导员工积极向上,积极参与和投身改革之中,正确处理个人利
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同时又要维护员工的正当权益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要了解员工的思想需求,运用通俗的方式宣传理论。党员政治素养的高低,不仅体现在自己懂不懂理论方面,而且体现在能否把理论通俗化,用通俗的语言来宣传理论,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方面。我们的各级管理者,不仅要写文章,作报告来宣传党的理论,而且要在理论的通俗化、具体化,使理论为员工喜闻乐见上下工夫。如提出“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十案九违章”等口号,使员工易于接受,又能受到教育。当前在我行开展的进一步解放思想群众性大讨论活动,提出的“行兴我荣”“大河有水小河满”等口号,也就是通过全行员工的广泛深入的学习讨论,以达到“推进观念大转变、作风大转型、管理大提升、业务大发展、收入大增长”的目的。
二、耕耘思想园圃,塑造高尚的品格形象
在我国经济特定发展路径的约束下,长期以来我国对金融资源实行高度集中控制,金融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导致我国金融业没有形成鲜明而独立的金融文化,反而受专制、宗法、权力私有等封建思想以及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资产阶级消极观念的影响,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和不正之风。如一些高管人员盲目追求政绩,经营理念不当,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风险;一些员工职业道德缺失,追求高薪,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金融从业人员与企业内外勾结,搞权钱交易,慷国家之慨,损公肥私等等。为了保证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促进金融企业实力的全面提升,必须着手建设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先进的金融文化,塑造金融系统员工良好的品格形象。品格形象是指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展现的个人品质,包括世界观、人生信念、道德情操、公私界限意识等。人格魅力是党员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党员干部都有高尚的人格品质。我们经常讲干部要德才兼备。关于“德与才”的关系,曾有这样的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毒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可以看出,只有德才兼备,才是正品,作为金融员工当然只能是“正品”,必须是德才兼备,并且是以德为先。塑造高尚的品格形象,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追求高尚的人格
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为什么要提出荣辱观的问题,就是在干部和群众中,存在荣辱不分的人格品质问题。目前,在少数干部中,人格品质问题有两种突出的表现。
一是人格低下。大多数腐败分子不仅政治上变质,而且人格低下。经不起权力、金钱、女色的考验,不顾廉耻,贪权、贪财、贪色。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如“三玩市长”雷渊利,郴州市原副市长雷渊利因涉嫌受贿900多万元、挪用公款2600多万元、贪污公款18万多元等项犯罪,被检察机关依法逮捕。雷渊利自己承认:“我除了追求金钱,千方百计搞钱以外,还热衷于低级趣味的感官刺激,看黄片、看黄书、玩女人,毫无羞耻,我利用职权和金钱打那些有求于我的女人的坏主意,这些年先后跟9个女人发生了不正当关系,用受贿的钱为7个女人买了房子。”“人家背后议论我是‘玩权力、玩金钱、玩女人’的‘三玩’干部,我认为名副其实。”这是雷渊利在写给湖南省纪委的忏悔书《我的沉痛的反思》中的一段话。这名“三玩市长”的毁灭完全是因为贪欲造成的。金融系统也不例外,一些金融系统高管腐败份子的背后总有几名女人。为什么会人格低下,主要是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了问题。所以凡是手中掌握着这样或那样权力的党员和管理人员,都应经常梳理一下自己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要时刻警惕受拜权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人生观的侵蚀,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人格品质出问题的第二种表现是人格分裂。腐败分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双重人格,惯于说一套,做一套。他们在台上讲人话,在台下做鬼事,在人前冠冕堂皇,在人后污七八糟。如工行原某省分行行长在台上讲干部廉洁自律讲得头头是道,在台下却明码标价买官卖官,把自已送进了监狱。领导干部为什么会有双重人格,从世界观方面索源,还是因为背离了唯物主义世界观,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人格问题,根本上必须从加强世界观的修养入手。要真正做到,“政治上跟党走,经济上不伸手,生活上不丢丑”。
2、坚持求实的作风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目前存在十大信用危机,主要存在于商业领域、金融领域、生产和消费领域、分配领域、科技领域、政治领域、法制领域、政府行政领域和政策领域、建设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有假冒伪劣产品、假冒商标、虚假广告、假发票、假出口骗税、假账、假学历、假证件、金融诈骗、恶意赖账、服务质量低下等等。此外,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欺上压下和工作中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等,也都是一种欺骗和弄虚作假的行为。这些不守信、不守法的行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是巨大的,对投资环境的损害是巨大的,对正常的社会商业信用的腐蚀是巨大的,对老百姓正常消费的侵害也是巨大的。没有信用,市场经济难于健康运转。上述种种诚信紊乱已经成为当前的一大社会公害,如不及时解决,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危害巨大。从诚信的主体角度看,主要有政府、企业、个人信用,三大主体相互作用和影响,构建诚信社会,应从这三个方面全面展开。
首先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政府既是信用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失信惩罚的执行者,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打造“诚信社会”,政府要率先垂范,要说实话,办实事,言必行,行必果,取信于民,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各部门首先要搞好自身的信用建设,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承担起全社会信用建设的组织和监管责任。如在解决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时,政府要带头讲信用。从掀起了一场清理民工欠薪的风暴,然而就在建筑工程的欠薪总额里,政府工程竟然就占了三分之一!很多城市的党政大楼都有欠款。连欠款都不还的政府又如何赢得当地百姓的信任,失去了诚信的政府政令又如何畅通?我行近两年收回的大量不良贷款,主要是市政建设和土地储备方面的贷款,证实政府的诚信在不断的增强。要以政府的诚信建设带动全社会诚信建设,使诚实守信成为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使信用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其次是要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透露,中国每年因不讲诚信而造成的损失约5855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亿元;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因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因“三角债”和现金交易导致的财务损失约亿元。企业失信行为造成的恶果令人触目惊心。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部门的严格治理、社会舆论的严格监督和法律手段的严厉打击,才能营造良好的企业诚信环境。
再次是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近两年,个人信用问题也比较突出。如在大学生中间诚信问题不断产生,首先是助学的贷款不还。我行近几年每年申报核销的大学生助学贷款就有几十万元。又如江苏大学给四千多名大学生发放了助学贷款,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参加工作后不按时还贷,结果江苏大学不得不在网上公布了40多名不还贷款的学生名单,才迫使部分学生还了贷款。又如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时又有诚信问题。在自我推荐的资料中,冒牌的班长、团干部、学生会主席等“官帽”满天飞。不仅大学生是如此,其他应聘者诚信不够的表现也多种多样,如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绩,私造假学历、假文凭、假职称、假证书等。据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人才业绩档案部王磊介绍,从去年6月份以来,他们已接受了多家用人单位的委托,对300多位拟录用的人员进行诚信调查,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竟有30%左右的被调查者提供的信息材料有虚假。目前,个人诚信问题正在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正在建立个人诚信的监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将个人诚信系统在全国各家银行机构实现联网查询信息共享。同时还将专门建立一个针对失信人群的“黑名单”制度,第一时间在全银行系统内公布。总之,只有多管齐下,社会诚信问题才能根本好转,社会才能和谐。
3、笃守清廉的秉性
在廉洁自律方面,金融系统的员工应做到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无私生廉。要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做到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绝不能公私不分,化公为私,损公肥私。如果公私不分,化公为私,损公肥私,必然误入歧途。如工行某市分行原行政科长就是从涂改一张接待费用法票开始走上贪污道路的,结果,最终出了问题,因为经济问题被查处,丢了工作还要坐几年牢。二是要自律生廉。金融系统的员工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有人看中这些权力,就会投其所好,如果不能自律,就会中箭落马。如工行原厦门分行行长叶季谌,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共受贿1。06亿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三是要明智生廉。金融系统的员工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为各种炮弹所击中。如果缺乏自知之明,飘飘然,就有可能被拉下水。如工行四川绵阳分行游仙支行原房信部副经理邓楷,在外交往人员较多,社会上人员拉拢他合伙做生意,经常参与赌博且赌资巨大,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107万元,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自我能力
在加强能力建设方面,要特别注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努力践行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要通过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履行好工行作为国内最大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为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具体讲,要着重把握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善于调控自我的和谐心理
一项金融系统内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行业竞争的加剧,目前员工的心理状态呈现出三大倾向:焦虑感突出;抑郁感明显;躯体化趋向增强。针对这些心理不和谐的现象,金融系统的员工要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调控,保持良好心态,提高正确认知事物变化发展的能力。要着力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要管得住小节、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真正实现个体内心的和谐。这里重点是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心灵的和谐。在内心和谐方面,要特别注意灵与肉的和谐,处理好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关系。如果过分看重物质享受,迁就自身的物质贪欲,就会经不起权力、金钱、女色的考验,就会贪权、贪财、贪色,不顾廉耻,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二是增强自身的控制力。要控制情绪,做到盛怒之时不决策;狂喜之下不许诺;喜怒至极宜慎言;烦躁至极应慎行。要控制语言,不和谐的话不讲,不和谐的事不做。要控制行为,所有行为都必须有德、遵纪、守法。
2、要善于运用生态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有专家认为,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这五大冲突是:人与心灵、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文明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由此冲突而引发了五大危机,即精神危机、道德危机、社会危机、价值危机和生态危机。如生态危机,今年西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旱灾,市民开始大量抢购纯净水,某些地区18升桶装纯净水的零售价从平日每桶8元上涨到80元左右。西南地区数百万群众几月间陷入缺水困境,这在过去简直不可思议。这些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缺乏和谐共生思维方式的指导。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工行要把自身的经营发展与国家战略发展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把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坚持依法、合规、诚信经营,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努力提高盈利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障金融安全稳定;认真贯彻国家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宏观调控政策,更好地发挥资金配置作用,发挥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推动作用,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绿色银行”,努力推进生态文明,积极支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注民生问题,大力改善金融服务,关注客户体验,提高金融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以高效、安全、便捷的现代金融服务,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3、要善于运用和谐手段方法化解矛盾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是靠革命、靠斗争起家的。今天,新中国已走过六十年光辉历程,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强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用“和谐”哲学和“和合”思维来取代“斗争哲学”,“和谐哲学”应成为各级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当然,这并不是说和谐社会就没有矛盾和斗争了。任何社会,事物之间都有矛盾,也必然有斗争,可是,在和谐社会,斗争是第二位的。在和谐社会的斗争,不是为斗争而斗争,斗争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和比较和谐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为了避免社会革命。尤其是在两大对立阶级基本消失以后,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大同小异,完全可以做到“和而不同”。应当以“和谐哲学”为指导,努力实现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互利、互惠、互补、互动。在内心要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追求,在外在宣传和语言表达上,要多使用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的语言。如“打破铁饭碗”口号的提出,似乎没人说不对,但太冷漠了。谁不怕失业?谁不指望有个稳稳当当的铁饭碗?这是千百万人心底深处的追求和梦想。现在一下子提出要打破铁饭碗,让每个人提心吊胆,让人们感到工作不可靠,生活不可亲。虽然当今社会还没有实力去实现铁饭碗,就像当前没法实现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样。但我们不能冷冰冰地打破人们心中的追求,让亿万同胞人人自危。准确的说法只能是“打破大锅饭”。市场经济失业难免,但话不要说得太过生硬。还比如,“银行就是要嫌贫爱富”似乎已成定论,其实也属不和谐音。银行属国家特许配置特殊资源的特殊企业,不是人人都可以开的。如果银行是人人都可开办的,你嫌谁爱谁谁也管不着。既然是特许的,就应有发展经济、和谐社会的特殊责任。须知,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银行公开宣传嫌贫爱富是市场经济有余,社会主义不足。银行公开宣传嫌贫爱富会使千千万万相对贫穷的中小企业和中下层市民寒心!有的银行改了一下,提出“不愁资金不足,只怕信用短缺”,意思还是原来的意思,但这样一改,比“嫌贫爱富”好听得多。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求金融系统的员工从从火药味十足的语言习惯中解脱出来,要摒弃对立语言,改变生硬语言,创造和谐语言,用中听和谐的语言架起沟通不同群体之间的桥梁。
四、加强金融廉政文化建设,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根本上讲,金融文化建设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之中,发展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壮大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对外交流中,弘扬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之中。而金融廉政文化又是金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现形式上看,金融廉政文化应该表现为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一种规范的行为方式、一种企业健康发展的氛围、一种行业稳健运行的风尚、一种从业人员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具体讲,传播金融廉政文化应在员工中强化五种理念,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社会责任理念
金融业本质上是服务行业,其基本使命就是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结构调整和增进效率服务,加之金融体系天生的脆弱性和强烈的外部风险,决定了金融企业不是普通的企业,是具有社会公众性的企业。一方面,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高不高,往往决定着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高不高,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与不高。另一方面,一家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往往会带来多家机构的失败,严重时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损害国家和人民财产的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危。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但造成该国多家银行倒闭,而且给世界经济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冰岛的国家信用危机,希腊的国家债务危机,危及欧洲和世界金融经济的稳定。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金融廉政文化建设必须要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兼顾好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促进金融业高效、健康地为国民经济服务。严格执行国家今年出台的一系列针对楼市、股市的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在教育方式上可采取单位宣教部门选择国际国内典型案例,利用电视录像或辅导讲课等进行警示教育。
2、合规经营理念
金融业的高风险,决定了金融活动中对规则和规范的严格依赖。我国金融业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突出弊端是经营粗放、操作随意,缺乏严格按制度办事的意识。金融机构中“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还很严重,规章制度还没有真正成为约束决策和行为的刚性要求。这也为重大金融案件的发生埋下隐患,成为多年来金融业案件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随着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股份制公司的成立与上市,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金融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促使金融从业人员严明纪律、依法合规、审慎经营。我们必须严格执行总行制定的“六禁一公开”规定和省分行制定的《客户经理案件防范工作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合规经营,防范风险的发生。在教育的方式上可采取自学与知识竟赛相结合,以巩固学习成效。
3、诚实信用理念
金融业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经营信用的行业。金融业的产生源于社会对信用的需求;金融机构的地位源于社会对其信用程度的认可;金融产品更是围绕于信用价值的“信用工具”。另外,金融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的信用状况与社会信用环境的好坏有着很强的互动性。金融业的不诚信行为在客观上会助长个人、企业和一个地区的失信的行为,不利于全社会的信用文化建设。因此,金融业必须诚信立业,金融廉政文化建设要成为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的表率,与社会各界一起惩恶扬善,大力倡导诚信守法,共同促进全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我们要组织全行员工认真学习国家银监委下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指引》,努力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打造信誉卓具的品牌银行。在教育方式上可采取网点定期组织员工学习与将内容张贴向社会公示相结合,以接受社会监督。
4、以人为本理念
金融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人性化管理是金融文化应倡导的重要理念。从长远来看,金融廉政文化的建设要促使金融企业形成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提高人的管理氛围,要让广大从业人员感受到金融廉政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可以满足深层次的精神需要。从现实需要考虑,金融人才竞争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金融机构竞争的重要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争夺人才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同时,金融业的改革使得从业人员容易受到利益再分配的冲击,带来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因此,人力资源的充沛与否将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瓶顶。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在用人上要拓宽视野,加强公开选人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金融业健康发展以及提高核心竟争力的智力保证。
5、遵章守纪理念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国有国法,党有党纪,行有行规,这是我们大家需要共同遵守的。6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未来五年反腐败工作规划,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抓住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管理人员和营业经理为主要对象,以规范制约权力为核心,以治理商业贿赂和职务犯罪为重点,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给合起来。按照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重要讲话要求,加强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加强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的监督管理。教育引导员工务必算好“七笔账”,严格把好人生“六道关”。进一步认真落实中共中央颁发的《廉政准则》,严格执行“8大禁止”和“52个不准”纪律。各级管理者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在廉洁自律上要响亮地喊出“向我看齐”的口号,以实际行动用党风带动行风的好转。在教育方式上可采取教育职能部门送教上门与带领管理人员去监狱参观等进行警示教育,以引导教育员工珍爱职业生命,珍惜幸福的家庭和美好的人生不要去碰高压线。4月10日,工总行印发了《员工违规行为处罚暂行规定》,我们要组织全体员工继续深入学习,做到人人知晓,熟记于心,并严格遵照执行。坚持以预防为主,处理为辅,重在教育员工,用制度管人,重在反腐倡廉各项制度的落实上,以确保我行十二个连续安全年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