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系统安全工程的研究内容
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
一、系统安全评价
系统安全评价往往要以系统安全分析为基础,通过分析,了解和掌握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但不一定要对所有危险因素采取措施。而是通过评价掌握系统的事故风险大小,以此与预定的系统安全指标相比较,如果超出指标,则应对系统的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控制措施,使其降至该标准以下。这就是系统安全评价的任务。评价方法也有多种,评价方法的选择应考虑评价对象的特点、规模,评价的要求和目的,采用不通过的方法。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应和系统安全分析的使用要求一样,坚持实用和创新的原则。过去20年,我国在许多领域都进行了系统安全评价的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开发了许多实用性很强的评价方法,特别是企业安全评价技术和重大危险源的评估、控制技术。
二、安全决策与事故控制
任何一项系统安全分析技术或系统安全评价技术,如果没有一种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出现系统安全分析和系统安全评价的同时,也出现了系统安全决策。其最大的特点是从系统的完整性、相关性、有序性出发,对系统实施全面、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实现对系统的安全目标控制。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军标准系统安全程序,美国道化学公司的安全评价程序,国际劳工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倡导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系统安全管理是应用系统安全分析和系统安全评价技术,以及安全工程技术等手段,控制系统安全性,使系统达到预定安全目标的一整套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
第二篇:《系统安全工程》
《系统安全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64100
1课程英文名称:System Safety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8讲课:48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年8月26日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系统安全工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是为了解决大规模复杂系统安全性问题而产生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其观点和方法对安全工程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能运用所学的系统安全工程原理和方法,对一定环境条件下系统的危险性进行定型和定量分析、评价和预测;
2.把握系统设计、施工、运行及管理过程中的危险性,并能提出系统危险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了解系统安全的发展阶段及其我国安全工程的促进作用等基本知识。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系统安全的基本理论及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等基本方法。
3.基本技能: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至实际的基本技能。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讲解,并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原理性教学方法。
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如:启发式、发现式、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层次:技术性教学方法。
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通过以上的教学,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的要求
对习题课的要求(2学时):掌握系统、系统安全工程、事故等基本该概念的定义。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系统安全工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3.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共同评定为课程总成绩:①平时成绩(作业、出勤等)占总成绩的20%;②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七)主要参考书目:
1.《系统安全与评价》,陈宝智,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2.《安全系统工程》,张景林.煤炭工业出版社,200
2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评价和安全决策与事故控制等主要技术手段,了解化工单元操作和过程所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结合典型的化工过程,学会如何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确保实现系统安全功能,将系统风险控制在人们能够容忍的限度以内。
三、课程学时总体分配表
四、大纲内容
第1部分 绪论
总学时(单位:学时)4讲课:4 实验:0 上机:0 第1.1部分 系统安全与系统安全工程(2学时)
具体内容:
(1)系统的基本概念(2)系统安全的定义(3)系统安全工程
第1.2部分 系统安全工程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
具体内容:
(1)系统安全工程的产生(2)系统安全工程的发展 重 点:
统安全工程的目标、研究对象和内容、系统定义、系统安全定义、系统安全工程的产生 难 点:
系统安全工程的发展 第2部分 伤亡事故统计
总学时(单位:学时)6讲课:6 实验:0 上机:0 第2.1部分 事故的基本概念(2学时)
具体内容:
(1)事故的定义(2)伤亡事故
(3)事故发生频率与后果严重度
第2.2部分 事故统计的分析基础(2学时)
具体内容:
(1)统计分布的基本概念(2)事故统计分布(3)置信区间
第2.3部分 伤亡事故综合分析(2学时)
具体内容:
(1)伤亡事故统计指标(2)伤亡事故发生规律分析(3)伤亡事故统计图表 重 点:
事故的定义、事故严重后果、伤亡事故统计指标、伤亡事故发生规律 难 点:
伤亡事故发生规律分析 第3部分 系统安全分析
总学时(单位:学时)10讲课: 10 实验:0 上机:0 第3.1部分 系统安全分析概述(2学时)
具体内容:
(1)系统安全分析的内容和方法(2)选择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第3.2部分 预先危险性分析(2学时)
具体内容:
(1)预先危险性分析定义(2)预先危险性分析程序
第3.3部分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2学时)
具体内容:
(1)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定义(2)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程序
第3.4部分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2学时)
具体内容:
(1)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定义(2)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程序 第3.5部分事件树分析(2学时)
具体内容:
(1)事件树分析定义(2)事件树分析程序 重 点:
系统安全分析的内容和方法、选择系统安全分析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程序、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程序、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程序 难 点:
事件树分析程序 第4部分 事故树分析
总学时(单位:学时)8讲课: 8 实验:0 上机:0 第4.1部分 事故树符号与数学表达(2学时)
具体内容:
(1)事故树的事件及其符号(2)逻辑门及其符号(3)事故树的布尔表达式(4)事故树化简
第4.2部分 事故树定性分析(2学时)
具体内容:
(1)最小割集合与最小径集合(2)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
第4.3部分事故树定量分析(2学时)
具体内容:
(1)顶事件发生概率计算方法(2)基本事件发生概率
(3)基本事件概率重要度与临界重要度 第4.4部分事故树实例(2学时)
具体内容:事故树实例 重 点:
事故树的事件及其符号、逻辑门及其符号、事故树的布尔表达式、最小割集合、最小径集合、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 难 点:
基本事件概率重要度、基本事件临界重要度 第5部分 系统安全预测技术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 4实验:0上机:0 第5.1部分 预测的种类和基本原理(2学时)
具体内容:
(1)预测的种类(2)预测的程序(3)预测的基本原则
第5.2部分 预测方法(2学时)
具体内容:
(1)预测分析方法概述(2)预测方法分类(3)常用的预测方法 重 点:
预测的种类、预测的程序、预测的基本原则、预测分析方法概述 难 点:
常用的预测方法 第6部分 系统安全评价
总学时(单位:学时)10讲课: 10 实验:0 上机:0 第6.1部分 系统安全评价概述(2学时)
具体内容:
(1)安全评价的定义与方法(2)安全评价原理
第6.2部分 概率评价法(2学时)
具体内容:
(1)元件的故障概率及其求法
(2)元件的连接及系统故障概率的计算 第6.3部分 指数评价法(2学时)
具体内容:
(1)美国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2)蒙特法
第7.4部分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2学时)
具体内容:
(1)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2)生产设备安全评价
第6.5部分安全管理评价(2学时)
具体内容:(1)概述
(2)安全管理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 重 点:
安全评价的定义与方法、安全评价原理、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安全管理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
序 难 点:
元件的故障概率及其求法、美国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
第7部分 系统危险控制技术
总学时(单位:学时)6讲课:6 实验:0 上机:0 第7.1部分 危险控制的基本原则(2学时)
具体内容:
(1)危险控制的目的、技术(2)危险控制的原则
第7.2部分 固有危险源控制技术(2学时)
具体内容:
(1)固有危险源(2)两类危险源
第7.3部分 其它控制技术(2学时)
具体内容:
(1)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措施(2)重大危险源 重 点:
安全评价的定义与方法、安全评价原理、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安全管理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
序 难 点:
元件的故障概率及其求法、美国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
编写人:李德顺
张敏革 李喆
审核人:崔岳峰 批准人:赵平
第三篇:饮水安全工程版面内容
黄寨镇饮水安全工程做到“四到位”
2011年,黄寨镇党委、政府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的原则,合理选择工程规模和形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四个到位”,共计投资316万元分别在小屯庄、大屯庄、柏井、南郑、龙兴、西蔡等村全力实施饮水安全工程。
一是领导责任到位。每个村都召开四议两公开会议,成立工作领导组、监理组,每一个工程项目都落实镇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技术人员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严格把关。镇党委书记、镇长负责全面巡回抽查,把每个饮水项目的监督责任落实到人头。
二是工程管理到位。我镇要求各村认真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的四制标准。工程材料和主要设备均通过招投标统一采购。各村监理人员对施工队伍组织设计、开工条件、主要材料进行认真审查,严把质量关。
三是资金管理到位。各村对饮水工程建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改变资金用途,镇领导严格把关,确保每处饮水工程的建设资金真正落到实处,确保工程完工一处,验收一处,结算一处,避免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现象的发生。四是质量监督到位。党委政府抽调专人定期巡回六个饮水建设工地进行检查,同时聘请项目所在地的六村支书和村主任为义务质量监督员,负责全程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管,使每一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达到“精品”工程的质量要求。
目前,柏井村、南郑村、西蔡村饮水安全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小屯庄、大屯庄、龙兴村饮水安全工程也将十月底全面完工。六个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完工后,可解决我镇2800余人、3600余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第四篇:系统安全工程的作用
(1)提高安全管理的层次。过去,安全管理往往凭经验和直觉去了解和处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和隐患,只是片段地、零碎地解决安全问题,而无法系统地、全面地解决安全问题。推行安全系统工程能使我们的安全管理层次提高,使我们能从生产系统的全局出发,全面的考虑规划、设计、施工、生产、更新等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2)提供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以往对事故只能做定性的估计,不能进行定量的分析,难以做到对事故的预测预报,而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则能事先预测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并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预先警告事故的危险性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3)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通过系统安全分析,掌握系统安全的薄弱环节,根据计算出的重要度,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4)促进安全教育的改革。安全系统工程涉及知识面很广,它是系统工程论、最优化技术、可靠性工程、预测技术、统筹法、人际工程学、工程心理学、行为科学、控制论、概率论、集合论以及国家立法、安全标准、安全管理、安全工程专门学科等多方面知识和技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迫使我们必须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安全监督部门和全体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提高企业整体安全教育工作的层次,把“安全第一”落到实处。
第五篇: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监管内容及方式研究
(三)监管的标准
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的监管,应尽可能采用《重要支付系统核心原则》。它提出了为避免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行风险、系统性风险及法律风险应遵循的10项原则。它也是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进行监管应采用的核心原则。(四)监督方法
1.收集信息。一是从支付系统运行者那里收集书面材料(财务报告、统计数据、制度办法、管理机构的会议记录、审计报告等)。二是通过与有关当事人(运行者、内部和外部审计人员、参与者等)进行讨论。三是通过现场检查。
2.分析信息。确定重要支付系统;使用核心原则和其他与支付系统相关的资料评估所有重要支付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评估其他相关机构所作的分析。
3.采取行动。通过讲话和出版物宣传监督目标和政策;劝说支付系统运行者修改制度办法;依据相关条件,为中央结算服务提供条件;与支付系统运行者签订正式协议。(五)部分国家支付系统监管的立法经验
在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监督的立法方面,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法律法令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负有的监管责任和监管权力。其中,一些是通过中央银行法进行直接规范,例如瑞士《国民银行法》、比利时《国民银行组织法》、意大利《银行法》,一些是通过专门法律条例进行规范,例如新加坡的《支付系统监督法》、香港的《清算结算系统条例》、加拿大的《支付清算结算法》。从法律法规内容上,一方面明确了中央银行监督责任,例如欧洲中央银行“促进支付系统平稳运行”、比利时“对支付、清算系统的平稳运行进行监管”。另一方面,赋予中央银行监督权力,明确对指定系统具有收集信息、实施监督、促进改革等权力,如新加坡《支付系统监督法》、香港的《清算结算系统条例》。
二、中央银行对支付清算系统监管存在的问题(一)法律基础不完备
《中国人民银行法》虽然赋予人民银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的职责和“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执行有关清算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的权利,但是除此之外,还没有其他法律基础与《中国人民银行法》配套,形成完整的法律框架来具体明确人民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监管工作中的权责和范围,现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办法(试行)》等运行规则,法律层次较低,尚不足以形成中央银行对支付清算系统实施监管的法律支持。虽然赋予央行“对有关清算管理规定的行为”的检查监督权力,但是对其包含的内容没有给予明确规定,正是这些法律规定的“模糊”,影响了央行支付清算系统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二)行内系统运行未纳入监管范围
行内系统是支付清算系统整体架构中一个组成部分,行内系统是否高效、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支付清算系统使用效率。目前,央行仅从系统参与者管理角度对银行机构进行业务管理,缺乏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难以真实反映其行内系统的整体风险状况以及控制水平,并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监管。(三)监管方式单
一、手段匮乏
一是监管手段仍以直接监管为主,监管主要依据行政规章或业务规范,大量运用的是通报、劝导、风险提示等行政手段,缺少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二是监管方式单一。监管通过收集运行信息、事后的考核评价等措施实施,往往是哪儿出了问题监管才到哪里,做不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更是缺乏监管的主动性和超前性。(四)监督内容重点不突出
由于监管层次低、监管手段单一,中央银行对支付清算系统的日常监管主要表现为对业务的合规性管理,缺少风险性管理内容,尤其在准入环节和防范系统风险方面,未能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难以对整个支付清算系统以及相关接入系统的操作风险、运行管理、安全管理、应急安排等情况,实施全面、准确地评估,致使日常监管职责难于履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