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粮食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情况汇报
一、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1、耕地及人口情况
全县土地总面积13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1万亩。全县人口5.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万人。
2、粮食生产情况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3万亩,亩产220公斤,总产量5423万斤,人均占有量686公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4.64万亩,亩产201公斤,总产量1869.2万斤,玉米播种面积3.72万亩,亩产439公斤,总产量3268.58万斤。
3、粮食消费情况
根据国际粮食消费温饱线人均800斤计算,全县5.02万人,全年粮食消费总量需4016万斤(其中:口粮消费3012万斤)。
4、民营企业粮食购销情况
经初步统计,全县粮食经营户有15余户,粮食购销总量约1090万斤(购进506万斤,销售530万斤),其中:纳入统计调查的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7户(含加工、制酒、食品业),全年预计购进粮食440万斤,销售粮食439万斤。
5、机构人员情况 [本文出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经清理核实,全县粮食系统共有各类独立核算机构4户,其中:县粮食行政管理机构1户,粮食购销企业2户,非购销企业(包括粮贸企业、粮办工业、饲料企业、运输及其他企业)1户;共有职工240人,其中:行政管理机构22人,企业职工16人(离退休5人),其中:购销企业职工145人;非购销企业职工44人。
县局直属企业三户,分别为:县粮食收储公司、县粮食储备库、县粮食综合经营公司,共有职工234人,其中:在岗189人,离退休及内退45人,截止2005年底共计应缴养老保险费189人,已缴养老保险费145人,欠缴养老保险费70万元,其中:经营公司44位。
6、县粮食局机关人员情况
经核实,县粮食局机关共有在职职工22人,其中:县财政供给人员6人,事业自收自支及企业供给人员16人,占机关工作人员总数的72.7%。
7、企业职工办理养老保险情况
全县2户粮食购销企业中,养老保险欠费总额17万元;有1户企业至今未办理养老保险,需保险额53万元,共计拖欠养老保险费70万元。
8、固定资产情况
全系统固定资产总额529万元(其中:房屋设施 万元,土地估价 万元),经初步评估现值 万元。
9、粮食购销及库存情
2005年全县收购粮食732.8万斤,销售395.6万斤。全系统现有各类粮食库存947.6万斤,其中:省级储备粮400万斤,周转库存粮547.6万斤。
10、亏损挂帐情况
截止2005年12月底,全系统亏损挂帐总额1479万元,其中:已认定剥离的政策性亏损挂帐1429万元,企业自补亏损挂帐50万元。
(二)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粮食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县粮食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政策规定,围绕“放开购销县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县场稳定,加强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采取了统筹协调,分项推进的办法,稳步推进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
1、继续完善粮食补贴直补政策。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2004年全县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直接补贴政策的基础上,2005年省政府又安排我县粮食风险基金 元,用于全县种粮农民
bsp;粮食部门自成立以来,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粮食行政主管机关编制少,财政供给人员少,机关大多使用一部分企业供给人员,经费来源主要是违规挤占省拨各种政策性补贴,以维持机关运转。目前,这部分人员多为机关中层领导和业务骨干。由于省拨政策性补贴取消,企业经营无效益,这部分机关企业供给人员的工资已没有任何来源,这不仅造成了全粮食系统的不稳定,也给全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三)粮食储备数量不足,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我县是甘肃最贫困的县之一,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灾,无相当规模粮食储备,很难应付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保稳定、保灾民口粮供应的责任异常艰巨。目前,按照国务院“产区应保持三个月销量,销区应保持六个月销量”的储备粮规模要求,测算我县现有非农业人口1.1万人(含流动人员),每人每年粮食消费量平均805斤,6个月销量约为442.2万斤。
四、几点建议
(一)增加粮食储备规模。实行粮食购销县场化,取消国家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补贴,增加了粮食安全的不确定因素,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的措施。按照国务院建立地方粮食储备的规模要求,建议省上增加我县省级储备粮规模,在目前400万斤的基础上再增加 万斤,达到 斤(全县人均水平40斤,目前,我县人均只有 斤),以进一步增加我县抵御自然灾害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如暂时不能解决,在建立我县粮食储备过程中,请省上在粮食风险基金中给予资金帮助。
(二)加强粮食行政机构和队伍建设。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颁布,赋予了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及对县场监督检查的新职能,要卓有成效地完成这一职责,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队伍,而我县粮食局实有在职职工22人,其中:财政供给仅有6人,其余人员均为企业供给人员,难以担当这一重任,建议省上通盘考虑县粮食行政机构和队伍的建设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粮食主管部门为县政府工作部门,行政编制,财政供给;二是完善粮食行政执法机构,按照7人的规模调配行政编制,落实财政供给,也可建立粮食县场稽查队,事业编制5-7人,授权执法,人员工资及经费由财政核拨。
第二篇:县粮食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情况汇报
一、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1、耕地及人口情况全县土地总面积13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1万亩。全县人口5.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万人。
2、粮食生产情况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3万亩,亩产220公斤,总产量5423万斤,人均占有量686公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4.64万
亩,亩产201公斤,总产量1869.2万斤,玉米播种面积3.72万亩,亩产439公斤,总产量3268.58万斤。
3、粮食消费情况
根据国际粮食消费温饱线人均800斤计算,全县5.02万人,全年粮食消费总量需4016万斤(其中:口粮消费3012万斤)。
4、民营企业粮食购销情况
经初步统计,全县粮食经营户有15余户,粮食购销总量约1090万斤(购进506万斤,销售530万斤),其中:纳入统计调查的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7户(含加工、制酒、食品业),全年预计购进粮食440万斤,销售粮食439万斤。
5、机构人员情况
经清理核实,全县粮食系统共有各类独立核算机构4户,其中:县粮食行政管理机构1户,粮食购销企业2户,非购销企业(包括粮贸企业、粮办工业、饲料企业、运输及其他企业)1户;共有职工240人,其中:行政管理机构22人,企业职工16人(离退休5人),其中:购销企业职工145人;非购销企业职工44人。
县局直属企业三户,分别为:县粮食收储公司、县粮食储备库、县粮食综合经营公司,共有职工234人,其中:在岗189人,离退休及内退45人,截止2005年底共计应缴养老保险费189人,已缴养老保险费145人,欠缴养老保险费70万元,其中:经营公司44位。
6、县粮食局机关人员情况
经核实,县粮食局机关共有在职职工22人,其中:县财政供给人员6人,事业自收自支及企业供给人员16人,占机关工作人员总数的72.7%。
7、企业职工办理养老保险情况
全县2户粮食购销企业中,养老保险欠费总额17万元;有1户企业至今未办理养老保险,需保险额53万元,共计拖欠养老保险费70万元。
8、固定资产情况
全系统固定资产总额529万元(其中:房屋设施万元,土地估价万元),经初步评估现值万元。
9、粮食购销及库存情
2005年全县收购粮食732.8万斤,销售395.6万斤。全系统现有各类粮食库存947.6万斤,其中:省级储备粮400万斤,周转库存粮547.6万斤。
10、亏损挂帐情况
截止2005年12月底,全系统亏损挂帐总额1479万元,其中:已认定剥离的政策性亏损挂帐1429万元,企业自补亏损挂帐50万元。
(二)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粮食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县粮食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政策规定,围绕“放开购销县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县场稳定,加强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采取了统筹协调,分项推进的办法,稳步推进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
1、继续完善粮食补贴直补政策。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2004年全县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直接补贴政策的基础上,2005年省政府又安排我县粮食风险基金元,用于全县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比上年增加万元,较好地调动了种粮农民积极性。
2、陆续出台并落实了“三老”问题。去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当前全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会议纪要》(甘政办纪[2005]37号)。在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职工分流安置费问题上,确定了省财政拨补一点,县财政筹补一点,企业自筹一点的“三个一点”的思路,省财政安排我县职工分流安置资金共万元,现己拨到市财政。对粮食购销企业财务挂帐,在县财政、粮食、农发行的共同努力下,省上已确认,1998年6月1日以来,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挂帐1429万元,企业自补挂帐50万元,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挂帐落实工作。
3、粮食市场管理工作稳步实施。根据全面放开粮食销售县场的新形势,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粮食县场监管的政策措施,我县认真落实。一是积极组织了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培训,培训县粮食行政执法人员共4人,同时,强化了对粮油质检人员的管理,确保了依法管粮任务落到实处。二是认真落实粮食收购行政许可制度,积极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予以规范,确定专门的机构,已为3户企业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其中:国有粮食企业3户。
4、完善粮食调控措施,确保粮食安全。一是加强基础工作,启动了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扩大了统计数据的采集面,提高了粮食供需变化监测工作的准确性。二是实施了对粮食市场监测引导,实行了粮食市场价格周报制度、粮食收购五日报、购销存月报制度,制定了《两当县粮食市场安全应急保障预案》,建立了县内产销县(区)购销协作关系,保障了全县粮食是市场和价格的稳定。
5、粮食企业改革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县国有粮食企业总数已由98年初的10户减少到2005年底的3户,减幅70%;累计安置职工10人,职工总人数由98年初的244人减少到2005年底的234人,减幅4%,实现了“两减一置换,稳步推进”的阶段性改革目标。
二、粮改的初步打算
(一)迅速行动,全面部署粮改工作。
一是尽快由县政府行文,下发《两当县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落实相关措施,迅速启动我县粮改。二是鉴于粮改难度大、范围广、参与部门多,近日召开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靠实责任,明确任务,全面落实。在会议上,要重点解决全县国有粮食企业社会保险费筹措,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费及建立县级粮食储备,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等粮改的重点问题。
(二)落实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企业改革。
要认真学习国务院、省、县粮改政策,不断完善改革措施,全面落实“两置换一保障”措施,除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外,企业职工身份全员置换,企业资产全部置换,积极推进国有民营和国有控股,落实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三)积极推进企业组织机构创新,因地制宜实行企业重组和产权制度改革。
初步改革模式为:设粮食购销公司,为独立核算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企业,辖储备粮管理站和粮油购销站,为二级核算单位,人员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岗位实行聘任制,公开选聘,竞争上岗,国有资本从其他各类粮食企业退出。
(四)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
要实行县局领导包企业责任制,明确职责,兑现奖罚。要积极开展比、学、赶、帮竞赛活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赶超本县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督促检查,靠前指挥,现场服务,千方百计为基层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企业改革缺乏成本金
作为受政策性因素影响,长期亏损,最晚步入县场经济的粮食系统来讲,职工身份置换难、资产变现难、债务化解难、企业重组难,这“四难”一直困扰着粮食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初步测算,全县189名粮食企业在职职工(其中:购销企业145人,非购销企业44人),按照每个工龄年保底600元,人均工龄25年,共需身份置换金283万元,需解决历年拖欠或未办理的养老保险费共计70万元,共计需改革成本353万元。
(二)县局机关运转困难
粮食部门自成立以来,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粮食行政主管机关编制少,财政供给人员少,机关大多使用一部分企业供给人员,经费来源主要是违规挤占省拨各种政策性补贴,以维持机关运转。目前,这部分人员多为机关中层领导和业务骨干。由于省拨政策性补贴取消,企业经营无效益,这部分机关企业供给人员的工资已没有任何来源,这不仅造成了全粮食系统的不稳定,也给全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三)粮食储备数量不足,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我县是甘肃最贫困的县之一,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灾,无相当规模粮食储备,很难应付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保稳定、保灾民口粮供应的责任异常艰巨。目前,按照国务院“产区应保持三个月销量,销区应保持六个月销量”的储备粮规模要求,测算我县现有非农业人口1.1万人(含流动人员),每人每年粮食消费量平均805斤,6个月销量约为442.2万斤。
四、几点建议
(一)增加粮食储备规模。实行粮食购销县场化,取消国家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补贴,增加了粮食安全的不确定因素,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的措施。按照国务院建立地方粮食储备的规模要求,建议省上增加我县省级储备粮规模,在目前400万斤的基础上再增加万斤,达到斤(全县人均水平40斤,目前,我县人均只有斤),以进一步增加我县抵御自然灾害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如暂时不能解决,在建立我县粮食储备过程中,请省上在粮食风险基金中给予资金帮助。
(二)加强粮食行政机构和队伍建设。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颁布,赋予了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及对县场监督检查的新职能,要卓有成效地完成这一职责,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队伍,而我县粮食局实有在职职工22人,其中:财政供给仅有6人,其余人员均为企业供给人员,难以担当这一重任,建议省上通盘考虑县粮食行政机构和队伍的建设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粮食主管部门为县政府工作部门,行政编制,财政供给;二是完善粮食行政执法机构,按照7人的规模调配行政编制,落实财政供给,也可建立粮食县场稽查队,事业编制5-7人,授权执法,人员工资及经费由财政核拨。
第三篇: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自1999年粮改全面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艰难历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精心指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县粮改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附营企业改制,购销企业重组,人员安置,再就业,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等工作。目前,粮食购销企业运转正常。现将粮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改革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止,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已经全部置换了职工身份,在岗职工实行返聘上岗(除军粮供应站)。
1、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情况。全县现有粮食购销企业1户,比1999年改革前13户减少了12户。企业在职人员减少287人(含退休人员),其中:职工163人;现设置粮站的有勐捧、勐伴、尚勇,人员实行返聘上岗。全县粮食购销企业已完成职工安置。安置率100%。
2、国有粮食附营企业改革情况。改革前,全县粮食附营企业有17户,有职工230人(退休人员),其中:职工185人。现全县粮食附营企业已全部改制,人员已全部置换,安置率达100%。
3、军粮供应站情况。担负全县驻军警粮油供应工作,属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收自支)。
4、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全县改革试点从勐润乡粮贸公司开始,经济补偿参照省、州相关改革文件,补偿金每年工龄为540元。期间,解除劳动合同6人。
从XX年至XX年年期间,根据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的若干政策规定(西政发[XX]46号及县人政府《关于对**县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腊政复[XX]13号文件执行,置换职工的经济补偿以现金和资产两种方式安置,工龄补偿金每年为1000元及同等1000元资产,1986年9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的给予3000元安置费,其余为1500元安置费。截至XX年年底,全县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已全部安置,企业实行返聘上岗,返聘人员13人,全县设有3个收储站。粮改以来,全县共解除劳动合同517人(含退休人员)其中:职工348人;企业遗嘱40人。全县粮食企业完成安置总额万元,其中:资产安置万元(评估价),现金安置万元,失业金、养老金万元,医疗保险金166万元,丧葬抚恤、遗嘱补助费万元,偿还银行贷款和工程款264万元。全县累计安置国有粮食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200人,占全部分流职工数的51%,其中粮食部门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100人,占全部安置
职工数的%。没有出现大的群体事件,保证了改革平稳推进。
5、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认定、剥离工作基本完成,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已从企业剥离上划到县粮食局集中管理。
6、“老粮、老人”问题已解决。全县粮食企业已完成陈化粮处理工作,期间,未发生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和违规违纪现象。企业退休人员已全部参加医疗保险,解决粮食企业几十年来看病难的老问题,兑现了退休人员丧葬抚恤金,解决了老同志的后顾之忧。
二、企业基本情况
全县粮食系统现有独立核算单位2户,其中:购销企业1户,军粮供应1户。有在职工28人(局机关9人、收储公司13人、军粮供应站6人)。
粮食购销企业固定资产总额901万元,现有存粮万公斤(含县级储备粮)。
三、主要做法
(一)建立机构
万事开头难,开好头就成功了一半。伴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启动,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也随之加快。经报请县人民政府同意,成立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粮食局,负责全县粮食企业改制工作,并做好粮改方案的调研、协调、督办和落实工作。
(二)宣传动员,吃透政策精神
为进一步深化粮食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根据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政策规定》(西政发[XX]46号)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腊党发[XX]4号)及县政府《关于对**县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腊政复[XX]13号)精神,结合全县粮食企业状况。统一部署、统一政策、统一目标、分级负责、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广泛宣传粮改政策,为做好粮改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思
想和工作基础。
为了指导好全县粮改工作,组织局机关干部职工,学习了全国、全省粮改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了国务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若干政策规定,利用会议和其它形式学习宣传粮改政策精神和上级主管局工作要求,提高指导水平和能力。在搞好自身学习的同时,县局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深入宣传粮改政策精神,层层发动,广泛动员。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发动,使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逐步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也逐步从抵触情绪中转变过来,以正确的认识来理解改革,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改革,以自觉的行动来参与改革,从而为粮改的顺利进行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营造氛围,争取环境。
(三)统一思想,稳步实施
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按照企业制定的改革方案,并经职工大会讨
论通过。所安置资产全部由中介评估机构评估,并在职工大会上公布。1999年全县改革试点从勐润乡粮贸公司开始,按计划分步骤进行实施。但由于粮食部门自身改革步伐滞后,内部经营机制僵化,加上政策上不配套,各种矛盾和问题明显地显露出来。县局认真分析了粮食企业实际,人员多、负债大、资产少等问题。深刻地认识到,现行粮食流通体制政企不分,中央与地方的责权不清,国有粮食企业人员膨胀,经营亏损和财务挂帐剧增,到了非改不可、刻不容缓的时候。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早改革早主动,只有下决心走改革之路,走内部挖潜之路,才能使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确保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因企制宜,分类实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整体推进粮改工作,为全县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指导监督,确保粮改顺
利进行
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更好的履行职责,做好粮食流通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更新思想观念,转变行政职能方面。县局要按照《条例》的规定,尽快转变职能,由过去的主要管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转变为管理全社会的粮食经营企业;由过去管理国有粮食企业的一些经营活动改为管理主体的准入和行为规范;由过去的主要采取行政手段管理转变为依据《条例》进行法制化管理。把法制手段和经济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同时,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做到了指导、协调、服务与监管并重,通过指导、协调和服务来加强监管。在组建粮食流通管理的执法机构方面,要按照州局要求,设立监督检查机构,并返聘4名下岗职工,抓好行业监管的力
度,逐步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和行政执法程序。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主要是严把市场准入关、质量检验关和入市收购资格的审核工作,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对所有申报经营粮食的企业审核的标准、程序、结果要向社会公布,操作过程要公平、公正。同时,做好对经营者的粮食收购、储存、销售质量检验检测工作,确保粮食供应市场的安全。在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方面,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统计报表体系,依法将从事粮食收购、储存、加工、批发、零售企业和以粮食为原料的饲料、工业企业等粮食经营者全部纳入统计范围。目前,全县从事粮食经营、个体加工业有113户;其中:个体加工户72户,个体粮食零售户36户,转化用粮3户,国有粮食企业2户。通过粮食流通统计,对纷繁复杂的粮食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确保各项统计数据的科学、客观和准确,为政府实施宏
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切实加强了粮食市场的监管,维护了粮食市场秩序。通过以上工作开展,有利推进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确保了在粮改期间,粮食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顺利推进粮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基本经验与体会
我县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体上讲平稳顺利,改革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我们认为其基本经验有以下几点:
1、领导高度重视,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政治保证。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清醒的认识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粮食企业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分流并安置近500余名职工,肯定是一场硬仗,要想完成这个硬任务,必须把粮改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粮改期间,县政府组织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粮改工作,每
个步骤都精心策划、精心研究、精心组织,上级主管局和相关部门也对粮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各级领导对粮改工作的高度重视做保证,才使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2、广泛宣传,吃透政策,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基础。近年来,县局利用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国家粮改政策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发放宣传材料6000余份,营造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浓厚氛围。同时,组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粮改精神和国家、省局关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要求,取得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顺利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打下了好的思想基础。
3、团结协作,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持。粮改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的工程,仅靠粮食部门自身努力无法推进。在粮改的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都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从维护改革 的大局出发,表现出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坚持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真正做到了一切以改革为重,一切服务于改革,一切服从于改革。各职能部门都能按照各自的职责,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为全县粮改顺利推进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4、实施方案具体,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粮改进程中,我们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以人为本,善待职工”的原则,在严格执行省、州粮改政策一些大的原则前提下,尽量利用政策,争取政策,在上级政策框架允许范围内,结合我县市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研究制定粮改方案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并经多次讨论和修改,最后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通过实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原勐润乡是我县粮改试点乡镇,1999年完成了粮贸公司改制工作,在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原勐
润乡粮贸公司改制之所以比较顺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粮改方案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加之,当时,经济补偿参照省、州相关改革文件,补偿金每年工龄为540元。并在成功完成勐润乡改制后,逐步向全县全面铺开。
5、确保稳定,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全县粮食系统在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过程中,操作慎重,工作过细,没有引起社会震动,使粮改在平稳中顺利进行。在期限改期间,为使粮改稳步向前推进,必须创造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工作中,我们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抓防范,确保粮食安全。二是抓难点,妥善处理职工上访问题。三是抓重点,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总的来说,我县的稳定工作基本上做到了苗头发现得早、问题处理得好、矛盾化解得了、事态控制得住,保证了粮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迈出了突破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县委、县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与上级业务主管局的具体指导,与各相关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配合密不可分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政策,继续深化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以确保粮食安全为落脚点,做好粮食各项工作。使全县粮食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的跨越。
第四篇: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自1999年粮改全面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艰难历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精心指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县粮改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附营企业改制,购销企业重组,人员安置,再就业,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等工作。目前,粮食购销企业运转正常。现将粮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改革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止,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已经全部置换了职工身份,在岗职工实行返聘上岗(除军粮供应站)。
3、军粮供应站情况。担负全县驻军警粮油供应工作,属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收自支)。
4、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全县改革试点从勐润乡粮贸公司开始,经济补偿参照省、州相关改革文件,补偿金每年工龄为540元。期间,解除劳动合同6人。
5、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认定、剥离工作基本完成,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已从企业剥离上划到县粮食局集中管理。
6、“老粮、老人”问题已解决。全县粮食企业已完成陈化粮处理工作,期间,未发生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和违规违纪现象。企业退休人员已全部参加医疗保险,解决粮食企业几十年来看病难的老问题,兑现了退休人员丧葬抚恤金,解决了老同志的后顾之忧。
二、企业基本情况www.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二)宣传动员,吃透政策精神
为进一步深化粮食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根据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政策规定》(西政发[xx]46号)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腊党发[xx]4号)及县政府《关于对**县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腊政复[xx]13号)精神,结合全县粮食企业状况。统一部署、统一政策、统一目标、分级负责、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广泛宣传粮改政策,为做好粮改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为了指导好全县粮改工作,组织局机关干部职工,学习了全国、全省粮改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了国务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若干政策规定,利用会议和其它形式学习宣传粮改政策精神和上级主管局工作要求,提高指导水平和能力。在搞好自身学习的同时,县局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深入宣传粮改政策精神,层层发动,广泛动员。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发动,使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逐步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也逐步从抵触情绪中转变过来,以正确的认识来理解改革,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改革,以自觉的行动来参与改革,从而为粮改的顺利进行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营造氛围,争取环境。
(三)统一思想,稳步实施
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按照企业制定的改革方案,并经职工大会讨论通过。所安置资产全部由中介评估机构评估,并在职工大会上公布。1999年全县改革试点从勐润乡粮贸公司开始,按计划分步骤进行实施。但由于粮食部门自身改革步伐滞后,内部经营机制僵化,加上政策上不配套,各种矛盾和问题明显地显露出来。县局认真分析了粮食企业实际,人员多、负债大、资产少等问题。深刻地认识到,现行粮食流通体制政企不分,中央与地方的责权不清,国有粮食企业人员膨胀,经营亏损和财务挂帐剧增,到了非改不可、刻不容缓的时候。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早改革早主动,只有下决心走改革之路,走内部挖潜之路,才能使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确保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因企制宜,分类实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整体推进粮改工作,为全县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指导监督,确保粮改顺利进行
四、基本经验与体会
我县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体上讲平稳顺利,改革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我们认为其基本经验有以下几点:
1、领导高度重视,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政治保证。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清醒的认识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粮食企业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分流并安置近500余名职工,肯定是一场硬仗,要想完成这个硬任务,必须把粮改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粮改期间,县政府组织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粮改工作,每个步骤都精心策划、精心研究、精心组织,上级主管局和相关部门也对粮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各级领导对粮改工作的高度重视做保证,才使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2、广泛宣传,吃透政策,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基础。近年来,县局利用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国家粮改政策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发放宣传材料6000余份,营造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浓厚氛围。同时,组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粮改精神和国家、省局关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要求,取得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顺利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打下了好的思想基础。
3、团结协作,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持。粮改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的工程,仅靠粮食部门自身努力无法推进。在粮改的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都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从维护改革的大局出发,表现出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坚持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真正做到了一切以改革为重,一切服务于改革,一切服从于改革。各职能部门都能按照各自的职责,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为全县粮改顺利推进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4、实施方案具体,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粮改进程中,我们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以人为本,善待职工”的原则,在严格执行省、州粮改政策一些大的原则前提下,尽量利用政策,争取政策,在上级政策框架允许范围内,结合我县市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研究制定粮改方案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并经多次讨论和修改,最后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通过实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原勐润乡是我县粮改试点乡镇,1999年完成了粮贸公司改制工作,在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原勐润乡粮贸公司改制之所以比较顺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粮改方案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加之,当时,经济补偿参照省、州相关改革文件,补偿金每年工龄为540元。并在成功完成勐润乡改制后,逐步向全县全面铺开。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5、确保稳定,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全县粮食系统在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过程中,操作慎重,工作过细,没有引起社会震动,使粮改在平稳中顺利进行。在期限改期间,为使粮改稳步向前推进,必须创造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工作中,我们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抓防范,确保粮食安全。二是抓难点,妥善处理职工上访问题。三是抓重点,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总的来说,我县的稳定工作基本上做到了苗头发现得早、问题处理得好、矛盾化解得了、事态控制得住,保证了粮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迈出了突破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县委、县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与上级业务主管局的具体指导,与各相关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配合密不可分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政策,继续深化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以确保粮食安全为落脚点,做好粮食各项工作。使全县粮食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的跨越。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第五篇: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xx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自1999年粮改全面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艰难历程。在本地区的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精心指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县粮改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附营企业改制,购销企业重组,人员安置,再就业,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等工作。目前,粮食购销企业运转正常。现将粮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改革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止,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已经全部置换了职工身份,在岗职工实行返聘上岗(除军粮供应站)。
1、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情况。全县现有粮食购销企业1户,比1999年改革前13户减少了12户。企业在职人员减少287人(含退休人员),其中:职工163人;现设置粮站的有勐捧、勐伴、尚勇,人员实行返聘上岗。全县粮食购销企业已完成职工安置。安置率100%。
2、国有粮食附营企业改革情况。改革前,全县粮食附营企业有17户,有职工230人(退休人员),其中:职工185人。现全县粮食附营企业已全部改制,人员已全部置换,安置率达100%。
3、军粮供应站情况。担负全县驻军警粮油供应工作,属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收自支)。
4、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全县改革试点从勐润乡粮贸公司开始,经济补偿参照省、州相关改革文件,补偿金每年工龄为540元。期间,解除劳动合同6人。
从XX年至XX年期间,根据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的若干政策规定(西政发[XX]46号及县人政府《关于对xx县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腊政复[XX]13号文件执行,置换职工的经济补偿以现金和资产两种方式安置,工龄补偿金每年为1000元及同等1000元资产,1986年9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的给予3000元安置费,其余为1500元安置费。截至XX年底,全县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已全部安置,企业实行返聘上岗,返聘人员13人,全县设有3个收储站。粮改以来,全县共解除劳动合同517人(含退休人员)其中:职工348人;企业遗嘱40人。全县粮食企业完成安置总额万元,其中:资产安置万元(评估价),现金安置万元,失业金、养老金万元,医疗保险金166万元,丧葬抚恤、遗嘱补助费万元,偿还银行贷款和工程款264万元。全县累计安置国有粮食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200人,占全部分流职工数的51%,其中粮食部门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100人,占全部安置职工数的%。没有出现大的群体事件,保证了改革平稳推进。
5、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认定、剥离工作基本完成,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已从企业剥离上划到县粮食局集中管理。
6、“老粮、老人”问题已解决。全县粮食企业已完成陈化粮处理工作,期间,未发生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和违规违纪现象。企业退休人员已全部参加医疗保险,解决粮食企业几十年来看病难的老问题,兑现了退休人员丧葬抚恤金,解决了老同志的后顾之忧。
二、企业基本情况
全县粮食系统现有独立核算单位2户,其中:购销企业1户,军粮供应1户。有在职工28人(局机关9人、收储公司13人、军粮供应站6人)。
粮食购销企业固定资产总额901万元,现有存粮万公斤(含县级储备粮)。
三、主要做法
(一)建立机构
万事开头难,开好头就成功了一半。伴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启动,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也随之加快。经报请县人民政府同意,成立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粮食局,负责全县粮食企业改制工作,并做好粮改方案的调研、协调、督办和落实工作。
(二)宣传动员,吃透政策精神
为进一步深化粮食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根据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政策规定》(西政发[XX]46号)和xx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腊党发[XX]4号)及县政府《关于对xx县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腊政复[XX]13号)精神,结合全县粮食企业状况。统一部署、统一政策、统一目标、分级负责、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广泛宣传粮改政策,为做好粮改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为了指导好全县粮改工作,组织局机关干部职工,学习了全国、全省粮改工作会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