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13年我国紧固件产业的发展趋势

时间:2019-05-14 19:5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2013年我国紧固件产业的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2013年我国紧固件产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篇:浅析2013年我国紧固件产业的发展趋势

浅析2013年我国紧固件产业的发展趋势

紧固件是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应用范围最广、使用数量最多的机械基础件。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中国紧固件行业依然“大而不强”。

目前,我国紧固件产业调整步伐加快,从片面追求产值产量,向提高品质和品牌效应上的转变,从片面追求大而全,向专、精、特的方向转变,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使紧固件产业的集中度明显凸现出来。初步形成了长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湾三大紧固件产业集聚区,建成了嘉兴、宁波、温州、东莞、河北邢台、永年等若干个紧固件产业基地。

这些区域紧固件企业占全国的75%以上,涌现出了如浙江晋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常熟标准件厂、上海标五高强度紧固件有限公司为代表,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龙头企业和年销收入超亿元的200家重点企业。这些企业年销售收入达350多亿元,占全国销售收入的53%以上,全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有4000多家,占全国紧固件销售收入的85%,全国年出口创汇达千万美元以上企业达40多家,占全国出口创汇的60%以上。

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为了保持紧固件行业持续稳定地发展,我们提出了“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的新思路,坚持以市场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为抓手,推进企业重组和产业集聚,促进全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过过去的不断努力,我国紧固件产业保持着稳健的增长,产业调整步伐加快,重组和产业集中有新的突破,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产业集中度初步显现成效

目前,我国紧固件产业调整步伐加快,从片面追求产值产量,向提高品质和品牌效应上的转变,从片面追求大而全,向专、精、特的方向转变,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使紧固件产业的集中度明显凸现出来。初步形成了长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湾三大紧固件产业集聚区,建成了嘉兴、宁波、温州、东莞、河北邢台、永年等若干个紧固件产业基地。这些区域紧固件企业占全国的75%以上,涌现出了如浙江晋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常熟标准件厂、上海标五高强度紧固件有限公司为代表,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龙头企业和年销收入超亿元的200家重点企业。这些企业年销售收入达350多亿元,占全国销售收入的53%以上,全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有4000多家,占全国紧固件销售收入的85%,全国年出口创汇达千万美元以上企业达40多家,占全国出口创汇的60%以上。

龙头企业发挥主导作用

龙头企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强的主导作用,从而产业集中度有较大提升。其中龙头企业和超亿元企业占52%,规模以上企业占33%,其他企业占15%。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加快了步伐,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精、特、专企业,其中高强度专用紧固件占15%,热处理产品占60%,其他产品占40%。坚持走创新之路,提升全行业装备和技术工艺水平不仅要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还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二篇:我国水电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水电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水电资源是我国的优势资源,但由于历史及政策的双重原因,开发步伐相对缓慢,开发投资主体比较单一,资源优势没有形成产业优势。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水电资源分布特点、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电力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水电产业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促进水电产业健康发展的宏观环境必将改善;水电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头戏;调峰水电是东部水电开发的新要求;水电产业投资主体及资金来源增多;流域性或区域性的水电公司逐步形成壮大。关键词:水电 产业 发展趋势水电作为清洁与可再生能源,运行调度灵活,具有综合开发利用效益,各发达国家都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水电资源是我国的优势资源,但由于历史及政策的双重原因,开发步伐相对缓慢,开发投资主体比较单一,资源优势没有形成产业优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电力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可以预期,我国水电产业新的发展时期已经来临,水电产业大有可为。1 水电资源的分布特点我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径流丰沛,地势起伏变化大,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据1977~1980年进行的全国水能资源普查结果(不包括台湾省),全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76亿千瓦,折合年发电量5.92亿千瓦时,其中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3.78亿千瓦,年发电量1.92亿千瓦时。不论是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还是可能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我国在世界上均居第一位。其分布有如下特点: 1.1 总量十分丰富,人均资源量不高按我国国土面积平均计算,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36.2千瓦/平方公里,高于世界平均数16.3千瓦/平方公里;而按人口平均为0.37千瓦/人,低于世界平均数0.48千瓦/人水平。以电量计算,中国约占世界水电总量的15%,而我国人口却占了世界的21%,因此人均资源量并不富裕。按照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50年,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如果按人均装机1千瓦计算,全国电力总装机应达到15至16亿千瓦。至此,即使常规水电全部开发出来,加上抽水蓄能电站,水电比例也只占到30%左右。所以,我国的水电资源虽然总量非常可观,但都为国家建设所需要,十分珍贵。大部分水电资源点的开发都将成为电力产业发展、国土资源开发与国民经济上新台阶的重要组成部分。1.2 时空分布不均衡,与市场要求不协调从空间分布上看,全国水电资源总量的四分之三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的西部地区,其中云、川、藏三省(自治区)就占60%。其次是中南和西北地区,分别占15.5%和9.9%。而经济发达、用电负荷集中的我国东部的华东、华北、东北三大地区,包括辽、吉、黑、京、津、冀、鲁、苏、浙、皖、沪、粤、闽等13个省(直辖市)仅占7%左右,而且开发程度较高。所以,水电东送是水电资源分布特性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共同要求。从时间分布上看,我国大陆多属季风气候区,河川径流年内、年际分布不均,丰枯季节、丰枯时段流量相差悬殊,自然调节能力不好,稳定性差,因此,要满足电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必须重视具有调节性能的水库电站开发,发挥流域梯级水电站及区域水电站群的联合调度优势,发挥大区域水电站之间的相互补偿优势。

1.3 局部河段或区域资源集中,可形成规模化的水电基地根据河流特性、水系分布与开发条件等自然情况,我国水电科技工作者规划出十二大水电基地,这就是金沙江水电基地、雅砻江水电基地、大渡河水电基地、乌江水电基地、长江上游水电基地、南盘江红水河水电基地、澜沧江干流水电基地、黄河上游水电基地、黄河中游水电基地、湘西水电基地、闽浙赣水电基地与东北水电基地。十二大水电基地规划的总装机规模2.1亿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亿千瓦时。这十二大水电基地是我国的水电资源富矿,或河段集中,或区域集中,各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相对优越,便于集中开发,集中管理,集中外送,便于梯级与区域的补偿调节与优化调度,可形成规模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2 发展现状按2000年4月统计,全国水电装机已达7297万千瓦,1999发电量2340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二位。但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仍然很低,按装机容量统计,开发程度为19.3%,远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50%~100%的开发水平,位居世界第83位,排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泰国、巴西、埃及等之后,与中国是世界水电资源第一大国及世界发展中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我国水电资源的开发程度也不平衡。东部地区,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率很高,除国际界河外,60%以上的水电资源已得到开发,优秀的水电工程点已经基本开发完毕。而西部地区的水电资源开发才拉开壮观的序幕,现状开发率仅为7.5%。西部地区的河流落差大,河谷下切深,资

源集中,淹没损失小,水电站的技术经济指标普遍优于东部,一大批优秀的水电工程点及规模化的水电基地等待开发与建设,西部地区的水电事业大有可为。经过建国五十多年来的建设实践,我国的水电技术已具国际水平。目前全国已修建了5万多座水电站,其中大中型水电站230多座,建成发电的百万千瓦级以上的水电站有近20座。以长江干流第一坝——271.5万千瓦装机规模的葛洲坝水电站,和目前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240米高双曲拱坝——330万千瓦装机规模的二滩水电站,以及在建的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1840万千瓦装机规模的三峡水电站等为代表的大型水电项目的建设,标志着我国的水电技术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电投资与建设管理体制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投融体制改革方面,由过去单一的中央政府拨款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企业、个人、外商等多种主体或主体组合的筹资形式,同时利用银行贷款、设备信贷、BOT、发行股票与建设债券等多种融资手段与融资组合手段进行项目开发建设。在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全面实施以项目法人为主体的业主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建设监理制。项目的整个运作程序基本走上了市场体制轨道,从一定程度上理顺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并为水电产业领域向更深层次改革与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前提与基础。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开始探索水电滚动开发机制,组建大型流域水电开发公司。这些公司以已建或在建的水电项目为母体,实行流域梯级滚动开发,基本原则和运作模式大都是“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如清江公司、乌江公司、五凌公司、桂冠公司、大渡河公司、澜沧江公司、黄河上游公司等。目前,大部分流域公司均按计划实施着自己的开发目标,并通过前期投入占领着流域项目资源,即按照“一边运行着、一边建设着、一边准备着”的发展轨迹朝着规模化方向扩张,实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强。个别公司已成功上市,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的水电开发虽然成绩斐然,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阻碍着水电产业的发展进程。3.1 市场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的电力市场是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换阶段的畸形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十分复杂,真正的市场机制没有形成。一方面,作为电力产品供给整体的发、输、供三个环节,过去统一由政府电力部门投资建设与控制运行。改革开放后,为改变电力供给紧张局面,国家放开发电市场,走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集资办电之路,但实行的是还本付息电价,因此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办电者是眼前第一,什么快来什么,单位投资高、建设周期长的水电,虽长远效益好,也不为投资者所重视。另一方面,国家所控制的电网,售电时目前只执行生活、生产及行业区别电价,没有执行分时电价或峰谷电价,相应的也不分入网电力产品质量,一律执行国家的审批电价,被动吸纳价格与价值背离的各种电力产品,水电站的容量价值不能体现,直接影响了有调蓄能力的优质水电资源点的开发。同时,由于全国性的大规模输电网络或跨大区域的输电网络没有形成,远水解不了近渴,加上局部经济利益驱使,使国家的电力资源不能很好地实现大区域范围上的优化配置,西部的水电资源开发因此受到市场空间的制约。3.2 政策问题国家的宏观政策不利于水电产业的发展。一是税收政策,水电税赋过高。其他行业税改前后的税赋水平基本不变,而水电税赋成倍提高。如增值税部分,税改前电力行业约为10%,税改后火电抵扣燃料后约为8%,而大中型水电由于上游无抵扣则全额缴纳17%。又如国家为发展核电,对国内不能生产的核电机组免征进口税,而对国内也不能生产的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却要全额征收进口税。二是价格政策,价格与价值脱节。我国的电力产品价格由国家控制审批,价格体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还没有实行《电力法》规定的“同网同质同价”,市场价格与价值不对应,水电站的容量价值不能体现,水电的电量价格也相对偏低,出现“以水补火”现象。据原电力部财务核算统计,1980至1996共17年间,水电的售电量仅占总售电量的16.3%,而创造的实际利润却占总利润的64.9%。显然,水电的价值被“大锅电”平摊。三是金融政策,贷款偿还期太短。国家金融机构没有针对水电产业特性制定相应政策,大中型水电项目的还贷期同其他基础项目一样,这与水电项目一次性投入大,建设周期长,运行年限长的实际情况不适应,造成水电项目还贷期电价过高,影响项目决策与入网。四是淹没赔偿政策,不利于水电发展。新《土地法》、《林业法》颁布实施后,土地及林地补偿政策没有体现水电项目占用土地、林地的特性,而与其他占地“一视同仁”,造成水电项目所处偏远位置的土地价值高估,而其对国土开发的积极意义没有体现。同时,只考虑到水库淹没的林地损失,而没有考虑到水库形成后对自然生态补偿效应。结果提高了水电项目的建设成本,降低了水电的竞争力。五是环境政策,国家没有对

清洁能源采取鼓励措施,对火电的烟尘排放限制不到位,水电的环保优势显示不出来。3.3 认识问题对水电认识不到位。一方面,由于水电要拦河筑坝,要泄洪消能,要兼顾防洪、灌溉、城市供水、航运、养殖等综合利用任务,所以前期工作相对复杂,一次性投资大,工期较长,人们往往只看到这些难处,而对水电项目建成后的长期效益却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不少人对水电技术的认识只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没有看到经过广大水电工作者的不断实践,近些年我国水电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组织、建设管理及设备制造水平都有长足的发展,水电项目的建设效率有较大的提高。同时,一些业内人士,受“靠水电项目自身滚动开发”的传统经济理念影响较深,缺乏资本运营意识,对资本市场作用与利用认识不够,资本扩张的手段与方式单一,因此不能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4 水电产业发展趋势水电产业和其他基础产业一样,其发展趋势和国家的宏观发展方向与要求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水电产业必将面对一个较为规范的电力市场,其发展必然要遵循这个市场规则,通过竞争与创新赢得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达到消费者、企业、国家、社会都因此受益的目的。可以肯定,未来的水电产业发展将紧跟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总体趋势是: 4.1 促进水电产业健康发展的宏观环境正在改善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努力,目前,我国的电力供需矛盾已得到暂时缓和,国家电力系统一方面加快电网建设,扩大输配电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优化和调整电力结构。即由过去重点建设电源转为重点发展电网;由过去重点建设火电转为重点开发水电;由过去重点建设见效快的径流水电站转为重点建设调蓄性能好的大型龙头水电站。同时,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核心内容的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即将出台,竞价上网的原则就是“同网同质同价”与“优质优价”,这就为水电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确定了水电产业发展的市场导向。由于水电的优势越来越为人们所共同认识,优先发展水电已成为国家的电力建设方针,相关政策一定会陆续到位。在税收政策上,降低水电增值税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关方面正在积极研究与协调,对水电的不公平待遇有望很快得到解决,有理由相信,促进水电发展的这一合理要求将变为现实,预计未来水电增值税在8%左右;在金融政策上,针对大型水电项目建设周期长,运营年限长,工程投资高,运营成本低,收入稳定可靠等特点,随着改革的深入,金融机构一定会改变现行的将水电等同于一般基础产业项目的作法,延长贷款年限,适当降低贷款利率,甚至给予财政贴息政策等。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已将大型水电项目的贷款偿还期限延长至25~30年,预计有能力的各大商业银行也会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在环保政策上,鼓励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全球的呼声,一些发达国家规定电力产品消费中的清洁能源必须占有一定比重,中国有保护大气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一些有识之士正呼吁我国尽快制定电力市场水电配额制,与此相应的环保立法标准及监督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使水电的主要竞争对手煤电成本大幅度提高,优先发展水电的政策将落到实处,这正是水电产业发展的利好趋势。4.2 水电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头戏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二是解决国家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三是解决包括江河之源保护在内的生态与生存环境问题,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水电在西部大开发都有着独特的地位。水电“西电东送”是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特性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的指针。国家电网的大区域联网布局正是这一必然要求的体现。根据电网发展规划,我国近期将形成由华北、东北、西北、加山东电网连成的北部电网;由川渝、华中、华东、加福建电网连成的中部电网;由云南、贵州、两广、加港澳电网连成的南部电网。这三大电网实际上就是西电东送的三大通道。一方面,东部的发展需要充足的电力,从全国发展的平衡要求看,东部有义务将电力市场空间尽可能留给西部,充分认识到,东部人口集中,环境容量有限,接受西部清洁能源也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西部的发展需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经济增长点与经济支柱,水电是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水电开发的移民少,调节性能好,单位造价低,产品具有价格优势,竞争力强。实际上,水电开发投资本身就是拉动西部经济发展及改善西部生态与生存环境的直接因素。所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开发水电就是开发西部,水电开发必然要摆到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位置。目前,大规模的西部水电开发已经起步,筹划多年的龙滩水电站(装机容量420万千瓦)、小湾水电站(装机容量420万千瓦)、公伯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50万千瓦)、三板溪水电站(装机容量100万千瓦)、洪家渡水电站(装机容量54万千瓦)已经或即将开工;以糯扎渡水电站(装机容量550万千瓦)、构皮滩水电站(装机容量200万千瓦)、拉西瓦水电站(装机容量372万千瓦)、瀑布沟水电站(装机容量330万千瓦)、景屏一、二级水电站(装机容量600万千瓦)、溪落渡水电站(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等为代表的一批巨型水电工程点的前期工作正在加紧进行;红水河、澜沧江、川西、黄河上游东送的水电基地雏形已经形成。4.3 东部地区的水电开发呈现新的特点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需求增长很快,一方面用电量连年大幅度增长,年均增值8%以上;另一方面用电峰谷差越来越大,峰谷差的增加幅度快于用电量的增长幅度。调峰与备用容量不足一直困扰着东部电网的安全与稳定运行。从经济角度看,东送的西电又解决不了这一矛盾。市场的现实需求给东部地区的水电开发指明了新的方向,即东部急需调峰电源,调峰水电是东部水电开发的新要求。由于东部地区常规的优秀水电资源点大多已得到开发,未开发的有一定规模的水电资源点多数淹没损失大,因此,东部调峰水电的开发出现三大趋势: 一是抽水蓄能电站进入大发展时期。抽水蓄能是一个储存电能以灵活运用的过程,通过电能的转换与再转换,在电网中调峰填谷,从而确保电网的安全与稳定运行。抽水蓄能电站虽不能增加电能供应,相反还要损耗电能,即通常所说的“四度电换三度电”,但其增加的是有效电能的供应,将低价值的电能转换为高价值的电能,提高的是整个电网的运营效率。抽水蓄能电站越来越为电网运营者所重视。抽水蓄能电站主导东部地区现在和未来的水电开发,是市场与资源两项因素所共同决定的。东部地区目前已建成运行了潘家口(装机容量21万千瓦)、十三陵(装机容量80万千瓦)、天荒坪(装机容量180万千瓦)、溪口(装机容量8万千瓦)、广州(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等抽水蓄能电站;在建或筹建的有西龙池(装机容量100万千瓦)、泰安(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琅琊山(装机容量60万千瓦)、宜兴(装机容量100万千瓦)、桐柏(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等抽水蓄能电站;另外还有荒沟(装机容量120万千瓦)、蒲石河(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张河湾(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响水涧(装机容量100万千瓦)、板桥峪(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等一大批尚在勘测设计的抽水蓄能电站。如按电网中抽水蓄能电站10%左右的经济合理比重计算,东部地区必然迎来抽水蓄能电站的大发展时期。

二是新建的常规水电站均充分考虑其调峰作用。在东部,未开发的有一定规模的常规水电资源屈指可数。东北地区除国际界河外,仅剩第二松花江上游梯级(装机容量约50多万千瓦)和嫩江上游梯级(装机容量80万千瓦左右);华北地区仅剩东西结合部、多数项目开发条件较差的黄河北干流水电梯级(装机容量400万千瓦左右);华中地区剩下的水电资源点也在东西结合部鄂西与湘西地区,包括在建的水布垭水电站(装机容量160万千瓦)在内共剩余装机300万千瓦左右;华东地区剩有的资源点子主要在浙南和闽东两地,浙南有滩坑(装机容量60万千瓦)和大钧(装机容量30万千瓦),闽东有穆阳溪、霍童溪、交溪梯级(装机容量约100万千瓦),加上闽中街面(装机容量30万千瓦)等共有装机300万千瓦左右;广东仅剩乐昌峡(装机容量15万千瓦)、京山(装机容量22.5万千瓦)和东江梯级(装机容量20多万千瓦)。这些资源点多数开发条件差、淹没损失大,但在东部地区显得十分珍贵,满足电网的调峰与备用要求是其开发的首要任务。一般情况下,在东部地区,有一定调节能力的电站,设计的年利用小时数都很低,有的甚至不到2000小时,如滩坑电站年利用小时1600,大钧年利用小时1350,松江河梯级年利用小时1700,街面年利用小时1200 等,这些电站在电网中都要顶尖峰运行。为减少淹没损失,充分发挥梯级电站的联合调度与补偿调节作用,采用“一库带一串”的建设模式是东部地区水电开发的有效手段。这就是通过修建调节性能好的龙头大库,充分调节径流,以下分级低水头开发,减少淹没损失,从而以龙头大库为主体,实施整个梯级的联合调度与补偿调节,共同满足电网的调峰与备用要求。如吉林的松江河梯级,浙江的紧水滩、石塘、玉溪梯级,福建的芹山、周宁、闽东梯级,福建的街面、板面、水东、汶潭、雍口梯级等。三是通过已建水电站的扩机增容提高调峰能力东部地区的已建成的水电站,特别是大型水电站多在国家电力、电量都紧缺的时期建设的,其年利用小时一般在3000小时以上,如白山、丰满、新安江、湖南镇、柘林、新丰江、枫树坝等,这些电站都有高坝大库,调节性能好,具有年调节或多年调节能力。为充分发挥这些水电站的调节作用,满足电网的调峰与备用要求,对这些电站进行扩机增容甚至安装抽水蓄能机组是必要和经济的。对常规水电站进行扩机增容,能增加的发电量很少,但增加了市场需要的电力。就其经济性来说,扩机增容利用现有的水库,只需增加引水发电系统,一般不需征地和移民,所以单位容量造价都很低,不到新建常规水电站水平的一半,比新建抽水蓄能电站的单位容量造价也要低,所以比较经济,有竞争力。如东北电网相继进行了水丰扩机(原装机容量63/2万千瓦,扩机13.5万千瓦)、白山二期(原

装机容量90万千瓦,二期增加60万千瓦)、丰满二期、三期两次扩机(原装机容量55.4万千瓦,两期分别扩机17万千瓦和28万千瓦)。为充分发挥白山高坝的作用,东北电网最近又在研究增设白山抽水蓄能大泵经济意义;安徽电网为改变水电调峰容量不足的矛盾,在响洪甸电站(装机容量4万千瓦)增建抽水蓄能机组(装机容量8万千瓦);华东电网正在筹备新安江扩机,扩机规模80万千瓦,是原装机66.25万千瓦规模的120%;华中电网进行了柘林扩机(原装机容量18万千瓦,扩机20万千瓦)。另外,一些早期建成的水电站还通过机组机型的技术改造,提高机组效率,提高电站出力,从而达到增容的目的。应该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比照的老电站扩机与技术改造增容同样是水电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4.4 水电产业投资主体增多目前,我国水电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程度甚至比火电还高,但是非政府投资主体的投资总量比重较小。原因是:水电项目的大小分布连续,档次、类型齐全,大到成百上千万千瓦装机,项目在大江大河流域开发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总投资以百亿、千亿元计,只能由国家“包办”;小到几

十、几百千瓦,投资几

十、几百万元就能建成发电,使得那些身在水电之乡对水电产业有好感的先富起来的人们,以及通过“内引外联”衔接上的各色商家都能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同时水电又是一个专业性较强、投资回报相对缓慢的冷门行业,加上国家相关政策不到位,一段时期内,国内那些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老板都争相追逐商业大潮中投资热点去了。这就形成了现实中的水电投资主体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真正的水电投资热潮并没有形成。从当前的局势来看,经过商海的大浪淘沙,那些已站稳脚跟,在高风险、高回报的创业时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而自己也折腾的身心疲惫需要稳定一回的实业家们;那些手握巨资,很难找到更好的商业投资机会的战略投资家们;那些原本开发水电,但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较深,只会产业经营,不谙资本运作的“行家们”,一旦他们都将水电产业基础的运作规律与资本运营的积极意义研究透彻,为国家产业政策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所支持与倡导、回报稳定且长久的水电产业很容易成为他们的驻足与发展之地。而我国加入WTO后,外资很可能大规模进入水电产业。可以预期,新投资主体不断加入水电产业领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既是水电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资本增值的选择,一个新的水电投资热潮正在形成。4.5 流域性或区域性的水电公司逐步形成壮大在国家电力体制为厂网一体时期,电厂只是电力企业(电管局)的一个车间,是成本控制中心。独立发电商的出现及厂网分开后,电厂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是利润中心,电网成为电厂的用户,发电端的市场竞争随之出现,赢得竞争优势是电厂的共同追求。电力产品的竞争优势无非三个方面:即价格、质量与市场占有率。在价格方面,虽然我国目前执行的是电价审批制度,但电网本身也是独立核算的企业,提高电网运营效率与降低销售电价是电网经营管理者的追求,所以吸收低价位电力产品入网是电网的利益所在。在质量方面,虽然电力产品的质量高低是客观存在的,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价值衡量标准,只有电网管理当局最清楚哪一家电厂的产品更符合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灵活调度的需要,从而对电力产品质量有一个定性的认识。对于市场占有率优势,应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市场占有率高表明企业的市场地位高,对于产供销一次完成的电力这一特殊商品来说,较高的市场份额甚至意味着对市场的主导与控制;另一方面,市场占有率高意味着企业内部互补优势强,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调剂,合理安排市场所需产品的发电机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益。成立流域或区域性的水电公司,发挥水电的梯级联合调度优势与区域补偿优势正是水电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的共同与必然要求。目前,独立发电的水电公司都在觉醒,不少企业一改过去单一求大的扩张思路,朝着既大又强、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方向迈进,流域性或区域性的水电公司(集团)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这些水电企业,虽不少有行政拼凑的成分,大小、层次不一,加上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总体效益不一定有直接的提高,但其潜藏的能力较大,对未来市场的适应性增强。而一些以现有大型水电企业为母体组建起来的超大规模的流域性公司,正努力实现着几代水电人的大流域开发梦想,显示出我国水电产业领域将出现强手如林的局面。如以乌江渡、东风两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63万千瓦和51万千瓦)为依托的乌江水电公司,潜在装机规模800万千瓦以上;以隔河岩电站(装机容量121.2万千瓦)为依托的清江水电公司,潜在装机规模400万千瓦以上;以漫湾电站(装机容量125万千瓦)为依托的澜沧江水电公司,潜在装机规模2000万千瓦以上;以龙羊峡、李家峡两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128万千瓦和200万千瓦)为依托的黄河上游水电公司,潜在装机规模1500万千瓦以上;以龚嘴、铜街子两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70万千瓦和60万千瓦)为依托的大渡河水电公司,潜在装机规

模2000万千瓦以上等。另外,还有以二滩电站为依托的雅砻江水电公司,及以三峡电站为依托的长江上游乃至金沙江水电公司,规模更大。这些公司营造的是我国电力骨干网架的源头与支撑点,其电力产品的价格、质量、市场份额等都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成为电力市场的电源基础与价值尺度。可以预期,随着国家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壮大与完善,未来的水电公司还会通过开发与并购等多种方式进行扩张,甚至涉足火电、风电、核电等领域,以优化产业结构,成为综合性的能源产业公司。总之,水电是我国的优势资源所在。开发水电是能源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要求,是国土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振兴的要求,是国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实践,我国水电技术已居世界前列,足以支撑水电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家电力体制的改革与水电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将给水电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个以新时期、新体制、新技术、新模式构筑的水电产业发展大潮正滚滚而来。

第三篇: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探讨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探讨

魏永良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本文阐述了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国内机器人产业的现状以及我国机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机器人;历史;发展前景

提到“机器人”,我们都会自然而然的把它跟“高科技”“未来”“现代化”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造出机器人的想法自古有之,无论中外古籍,都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列子汤问》中,就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工匠偃师向周穆王进献能歌善舞的机器人偶的故事。到了我国唐朝,有关于机器人偶的记载就更多了。相传在杭州有一个叫杨务廉的工匠,制作了一个僧人模样的机器人,“他”手端化缘铜钵,能学和尚化缘,如有人向钵体内投钱,还会给施主行礼答谢,等到钵体内钱满就会自动收起钱。而在古代西方也有很多关于“机器人”的故事。据《荷马史诗》的记载,赫菲托斯制造过一种可以独立运作和行动的三足机器人,据说他还奉众神指望宙斯的命令,为克里特国王制作了一个叫“塔罗斯”的巨人机器人。相比于神话传说,真正设计出有据可考的自驱动的机器人开始出现在20世纪。机器人发展历史

机器人形象最早出现在科幻和文学作品中。1920年,一名捷克作家发表了一部名为《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的剧本,剧中叙述了一个叫罗萨姆的公司把机器人作为人类生产的工业品推向市场,让它充当劳动力代替人类劳动的故事。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出现在1959年。当时,美国人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台机器人外形像一个坦克的炮塔,基座上有一个可转动的大机械臂,大臂上又伸出一个可以伸缩和转动的小机械臂,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代替人做一些诸如抓放零件的工作。1962年 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与Unimation公司生产的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从机器人诞生到本世纪80年代初,机器人技术经历了一个长期缓慢的发展过程,但是到了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除了工业机器人水平不断提高之外,各种用于非制造业的先进机器人系统也有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全世界装备的各种机器人估计已经超过千万台,种类达数十种。大多数工业机器人都不能走路,一般是靠轨道滑行。现代工业机器人主要有四种类型:

(1)顺序型——这类机器人拥有规定的程序动作控制系统;

(2)沿轨迹作业型——这类机器人执行某种移动作业,如焊接、喷漆等;

(3)远距离作业型——比如在月球上自动工作的机器人;

(4)智能型——这类机器人具有感知、适应以及思维和人机通信机能。

2.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在工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物流、制造业等诸多领域中。据了解,国际上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已成为装备制造业的一种标准设备而得到工业界的产业化应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致力于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目前,我国已经能够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面关节型装配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码垛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不少品种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生产。尽管机器人产业化已呈星火燎原之势,但我国机器人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我国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相比于发达国家差。虽然我国在一些零部件方

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无论从质量、产品系列,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其明显,因此造成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影响了我国机器人的能价格竞争力方面。其次,中国的机器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虽然已经拥有一批企业从事机器人的开发,但是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缺乏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在机器人市场方面一直面临国外机器人品牌的打压。国外机器人作为成熟的产业采用整机降价,吸引国内企业购买,而在后续的运用维护备件费用很高的策略,逐步占领中国市场。

3影响我国机器人的发展因素浅析

3.1机器人产业的政策因素

从机器人发展强国日本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来看,国家对机器人的重视和政策扶持是机器人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而在国内,除了许多历史原因造成我国制造业水平低下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认识不到位,一直以来,我国鼓励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很少,高校教育欠缺机器人知识的专业课程。而现代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及应用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国家应高度认识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这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据了解,日本战后对机器人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前,日本已是世界上工业机器人的第一生产大国。工业机器人作为高新技术产品,我国应该比照新能源中的电动汽车,出台相应的扶植政策。

3.2我国的人口与机器人的矛盾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肯定会造成制造业工人需求的减少,机器人会抢走工人职业的问题提出已久。但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从我国的产业结构来看,人口与发展机器人产业并不矛盾。首先,我国第一、二产业人口比重很大,须解放更多第一、二产业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而机器人产业发展将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此外,机器人产业会带来更多的高层次的人才需求,促进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

3.3我国工业基础因素

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引进了国外大量的先进制造技术,但没有很好吸收,并未获得核心技术,工业基础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高精度伺服设备、传感设备必须进口,从而导致国产机器人价格优势不明显。

4我国近期机器人的研究情况

根据国内外机器人发展的经验、现状及近几年的动态,结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机器人技术应重点开展智能机器人。主要有一下研究内容:

4.1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技术研究

(1)关节式、侧喷式、顶喷式、龙门式喷涂机器人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设计。

(2)柔性仿形喷涂机器人开发:柔性仿形复合机构开发,仿形伺服轴轨迹规划研究,控制系统开发,整机安全防爆、防护技术开发,高速喷杯喷涂工艺研究。

(3)焊接机器人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设计。

(4)弧焊机器人用激光视觉焊缝跟踪装置的开发:激光发射器的选用,CCD成象系统,视觉图象处理技术,视觉跟踪与机器人协调控制。

(5)焊接机器人的离线示教编程及工作站系统动态仿真。

(6)电子行业用装配机器人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设计。

(7)批量生产机器人所需的专用制造,装配、测试设备和工具的研究开发。

4.2智能机器人开发研究

(1)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构成和控制策略研究。

(2)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导航和定位技术。

(3)面向遥控机器人的虚拟现实系统。

(4)人机交互环境建模系统。

(5)基于计算机屏幕的多机器人遥控技术。

4.3机器人化机械研究开发

(1)并联机构机床(VMT)与机器人化加工中心(RMC)开发研究。

(2)机器人化无人值守和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多机遥控操作的大型散料输送设备。

4.4以机器人为基础的重组装配系统

(1)开放式模块化装配机器人。

(2)面向机器人装配的设计技术。

(3)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设计技术。

(4)可重构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设计技术。

(5)装配力觉、视觉技术。

(6)智能装配策略及其控制。

4.5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配置技术

(1)机器人的传感器配置和融合技术。

(2)机电一体化智能传感器

就在近期,中科院机器人团队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分别是基于力控制的抛光机器人和自主导航机器人。依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经验,机器人团队正在酝酿精密运动与机器人技术的新突破。

5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策略浅析

工业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装备和手段,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已经是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调整,生产自动化、发展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必由之路。

5.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是机器人产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

机器人技术属于国家战略性高技术,是多项前沿技术和综合实力的体现,我国在其产业化方面才刚刚起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国家应该制定长远政策加以规划和发展。需要国家在资金、税收等各个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把机器人产业发展纳入到重要产业政策中,打造机器人龙头制造企业和扶持中小机器人制造企业,同时机器人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只有根植于市场的产业才是健康和发展的产业。

5.2以市场实用为导向促进国内机器人产业链的形成机器人产业化发展必须以“实用化”为准则,推动产一条龙的联盟建设,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队伍。工业机器人涉及机械、自动化、计算机、人工智能等诸多学科,只有将国内所有力量组织起来,群策群力,才能将技术研究搞上去,才能改变关键元器件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构建起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并与国外大公司进行竞争。

此外,我国是有时农业和开采矿大国,我国机器人在农业和采矿领域肯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农业机器人极具发展潜力,也必将为我国农业机器人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采矿机器人在我国基本上属于空白,而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煤矿事故,所以采矿机器人的有着广泛应用的市场需求。而在前期的技术需求方面可先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也可允许外资控股。

5.3必须加强机器人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必须建立强大的人才后盾。我国在20多年机器人应用和研发中积累一定的技术人才,然而这对于我国潜在的庞大机器人市场空间,这是远远不够的。人才发展要依靠教育产业。进行普及性教育,让机器人如英语般的走进中小学教育,鼓励和支持高校的机器人研究工作,开设机器人课程,举行全国性的机器人设计和制作大赛及建设全国性的交流平台。让全社会真正感受到与机器人共存,构造有中国特色的机器人文化。

6我国机器人的发展前景

如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机器人科技的进步打开了一条全新的路径。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201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世界专业服务机器人销量约为13741台,增长4%,销售额为32亿美元,同比增长15%;在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方面,2010年服务机器人销量约为220万台,增长35%,销售额为5.38亿美元,增长39%。预计未来几年服务机器人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到2015年销售额将达到85亿美元。

日前,全球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机构Gartner总结了2014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提出“智能机器时代将成为IT史上最具颠覆性的时代”,智能机器将加速消费化。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精密运动与先进机器人技术团队学术带头人张驰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无论是家居产品、制造装备,还是机器人技术,都将我们带入越来越智能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机器人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需求也将越来越大,不但将普遍进入流水线制造,而且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会出现它们的身影。这将会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接踵而来,一个生活处处有机器人的时代或已不再遥远,一个机器人融合的社会必将形成。

参考文献

[1] 机器人发展的历史、现状、趋势[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2] 壬天然.机器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 门泽尔P.(Menzel,Peter)机器人的未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 卜基桥.机器人技术及市场[J].现代制造.2006(02).[5] 艳涛.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统计分析[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1(03).[6] 温欣.全球机器人市场统计数据[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9(01).[7] 王伟.日本近年机器人产业政策及发展计划[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8(06).

第四篇:未来我国休闲食品产业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休闲食品产业发展趋势

1、树立品牌效应是休闲食品企业成功的关键

许多企业已经明白,拼产品、价格,打渠道战、终端战、广告战等,拼来拼去,打来打去只有死路一条。休闲食品行业的竞争已经由原来的产品和技术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经过多年打拼,休闲食品企业已经认识到品牌经营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企业开始在品牌经营方面下工夫。据了解,越来越多休闲食品企业包括一些大企业开始主动牵手“外脑”,并且由阶段化合作走向全程化合作,服务内容也由营销咨询扩大到品牌战略规划等领域。这些都说明企业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休闲食品行业竞争升级的重要转变。

2、差异化是休闲食品企业发展的方向

休闲食品行业的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由于休闲食品行业已进入完全竞争阶段,企业利润日趋平均化,并且行业整合、市场细分也即将完成。一览食品英才网

因此,休闲食品企业应抓住机会跳出产品同质化的圈子,实施差异化战略,用差异化特征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用产品的内在优越性将消费者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新产品、建设品牌和拓展市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3、发展有益于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的休闲食品是全社会的愿望

如今人们在对休闲食品的需求上趋向于如何才能吃得更健康,这是普通老百姓的追求,更是休闲食品生产和经销者孜孜以求的发展方向。健康型休闲食品的概念涉及低钠,低盐,低饱和脂肪酸,非油炸型烘烤型,无添加剂,无防腐剂等。调查数据显示,58.4%的人在选择休闲食品时会更注重食品的绿色、天然和健康,此外对富含维生素及具有其他功能特性的食品也非常感兴趣。休闲食品在满足消费者娱乐和休闲需要的同时,正在成为“一日三餐”中的第4餐。在现有休闲食品保持良好风味、口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营养均衡。促进休闲食品向营养型、功能型和健康型转变应该是休闲食品企业努力的方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食品成为我们每天的必需品,以温饱型为主体的休闲食品消费格局逐渐向风味型、营养型、享受型甚至是功能型的方向转化。休闲食品行业规模正在逐渐变大,新的品牌层出不穷,休闲食品企业要扬长避短,通过开发新产品,建设自己的品牌来开拓市场,走出一条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五篇:我国煤炭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分析 2012-09-06 09:39:58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2012年08月30日

2002年至2011年,我国煤炭产需规模经历了近10年的较快速扩张,今年,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煤炭产需量小幅下降,过剩压力较大,人们不由地发问:煤炭产需规模扩张的过程就此结束了吗?

根据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笔者判断,煤炭产需量将在2014年以后重拾增长势头,但增势将弱于此前10年,煤炭产需量峰值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

近10年的煤炭产需量快速增长趋于平稳

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002年国内煤炭消费量和产量分别是108413万吨标准煤和110732万吨标准煤,2011年分别达到239286万吨标准煤和24693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2%和9.3%。如果剔除产量、消费量、进出口量和库存变化量之间的平衡误差,那么近3年的煤炭消费量增幅就应大于产量增幅,这是由于煤炭进口量在大幅增加。

在煤炭产需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煤炭行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投资热情也日益高涨,煤炭采选业投资完成额增幅持续多年高于全国投资完成额增幅。目前没有可引用的官方统计的煤炭产量、消费量月度数据,但据专业机构分析,2012年1月至7月,全国商品煤实物消费量、产量同比分别持平和下降1.7%,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0个百分点和7.7个百分点,折算成标准煤量分别下降0.6%和

2.1%,增幅同比分别回落9.2个百分点和6.7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煤炭消费的主力引擎

不同能源品种的需求增长动力不完全相同,石油需求主要取决于终端消费,煤炭需求则与投资建设高度相关。

我国煤炭一半用于发电,其余大部分用于钢铁、建材、化工等重工业行业,剩余领域的煤炭用量占比很低。钢铁、建材和有色金属等重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这些重工业产品,除直接消耗大量煤炭外,还要消耗大量电力。2003年至2011年,我国重工业累计用电量占全社会累计用电量的60.5%,其用电量增量占全部用电量增量的64%,80%以上的发电量为燃煤发电。

在所有建设集群中,对重工业及能源产业拉动力度最大的是房地产开发,其次是重工业本身的投资建设。其实,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并不太大,但其单位投资额对钢铁、建材和其他高载能产品的采购量最大。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快速增长在2001年至2011年的11年间一直持续,年均增长25.7%。受此拉动,重工业自2001年开始回暖,行业投资额也开始较快增长,2001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33.7%。这是煤炭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

从短周期规律看,煤炭需求与各类建设项目的新开工情况,尤其是房屋新开工面积有极强的相关性。

各类投资建设项目在建设初期的土建施工阶段消耗高载能产品较多,2008年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呈负增长状态,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幅持续快

速回落,到下半年呈负增长状态,以致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急剧回落。

按季度核计,2008年的四个季度,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幅分别为25.9%、14.1%、-8.2%和-13.7%,房地产开发投资可比价同比增幅分别为17.7%、14.9%、0.4%和9.3%,与此相应,商品煤消费量同比增幅分别为8.6%、5.9%、0.6%和-11.6%。

可见,2008年煤炭需求渐趋疲软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及投资领域的调控效应显现。当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外贸出口量增速放缓也对煤炭需求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只是“雪上加霜”的那层“霜”。

2011年四季度以来,煤炭需求趋于疲软,同样也是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显现的表现。2011年四季度和2012年上半年房屋新开工面积呈负增长状态,同比分别下降4.1%和7.1%;房地产开发投资可比价同比增幅分别为9.9%和13.4%,其中2012年二季度增幅为10.4%,比2009年二季度至2011年二季度的平均增幅明显回落。这说明目前处在施工后期的在建房屋比重较大,处在主体框架施工阶段的比重较小,对钢铁、水泥需求的拉动力度相对较小,致使整个重工业及相关能源产业趋于疲软。

煤炭需求疲软只是房地产市场挤压泡沫的阶段性现象

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都伴随着大规模投资建设。城市化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以城市为中心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这会派生出巨大的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建设需求。

对我国而言,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房价快速上涨、交通拥堵等问题在一线城市皆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城市化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在政策引导下,更多的新增城镇人口将向二线、三线城市聚集,这将加速二线、三线城市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对投资建设需求产生更强的拉动力。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在城市化较快发展尤其是城市化率由40%提升到70%的过程中,能源需求会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城市化率自1996年开始快速提升,当年达30.5%,2002年升至39.1%,但能源消费量增速并未加快,能源消费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分别为2.8%和1.9%。当城市化率在2003年达到40.5%之后,能源消费量进入较快增长阶段。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1.3%,2003年至2011年的城市化率年均上升1.3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年均分别增长9.1%和8.5%。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完成城市化的国家,其城市化率多在75%以上,2009年世界城市化率平均为50%。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处在中期。据专业机构预计,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左右,未来几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大约上升1.5个百分点。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时,日本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但我国仍处在城市化中期,住房需求还有很大增长空间,这决定了未来10年的投资建设规模还将较快扩张,煤炭需求也将随之增长。

目前煤炭需求疲软,主要原因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挤压泡沫的政策效应有所显现。预计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会延续到2013年下半年或2014年上半年,届时有望基本改变住房价格预期,促使理性购房,这一调整过程也将是煤炭需求的低谷期,之后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比较健康的发展状态,煤炭需求也将重拾增势。

我国煤炭产需量增势将在未来10年中减弱,峰值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人口波动规律和城市化进程将决定煤炭产业的未来。

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经历了第一波人口出生高峰,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是第二波人口出生高峰期。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住房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很差。进入21世纪以后,由住房体制改革所引发的第一波出生高峰期人群的改善性住房需求、第二波出生高峰期人群的新增住房。

下载浅析2013年我国紧固件产业的发展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2013年我国紧固件产业的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趋势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内容提要: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企业可以在市场机制的约束和刺激下,通过......

    对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的探讨 作者:郭长江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6期 [摘要]世界已进入能源和化工原料多元化的时代,以煤炭为原料生产化......

    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电池工业是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热点,2021年,美国十大科技计划中有两项为电池项目,铅酸蓄电池行业销售总额的三......

    我国涡轮增压器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涡轮增压器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近几年,由于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的迅速增长,汇合科技进步成果,将引领汽车行业新的大发展,在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压力下,当代汽车发动机电子技......

    2013年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预测(共5篇)

    2013年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时间:2013-1-23 10:46:13 作者:东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量:1660 2012年我国互联网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2年,包括互联网接入和......

    我国产业联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产业联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产业技术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引发了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当今世界知名企业,无不推崇产业技术联盟(以下简称“产......

    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7/6/14 0:00:00信息来源:SMM(上海有色网) 电池工业是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热点,2006年,美国十大科技计划中有......

    我国酒店发展趋势

    二、目前供需基本平衡根据奥组委的要求,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星级酒店应达到800家,客房数应达到13万间。2007年,北京有超过4500间客房总量作为新增供给进入市场,2008年该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