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问题的伦理学思考

时间:2019-05-14 19:3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粮食安全问题的伦理学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粮食安全问题的伦理学思考》。

第一篇:粮食安全问题的伦理学思考

粮食安全问题的伦理学思考

扬州科技学院(筹)高邮学院古良琴(225600)

[摘要]近年来,全球粮价大幅飙升,特别是2007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近1/3,创1845年以来最高值。造成全球30多个国家面临粮荒,有8.54亿的人中,也即每8个人中至少有1个人陷于饥馑并引起骚乱。全球粮价上涨有多种原因,而生物能源因素对于粮价上涨,可谓是“居功至伟”,大量使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已成为一个“伦理”问题。它漠视了人的基本生存权,漠视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共存发展的原则,也在破坏了和谐世界的构建。

关键词:粮价,生物燃料,人权,共存原则,和谐世界

“民以食为天”。近几年来,全球粮食价格却大幅飙升,粮食危机成了媒体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据统计,全球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已上涨了80%,特别是2007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近1/3,创1845年以来最高值。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面临粮荒,有8.54亿的人中,也即每8个人中至少有1个人陷于饥馑。这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国家是津巴布韦,厄立特里亚,海地,塔吉克斯坦,缅甸,尼日尔,塞内加尔等,这些国家的粮食主要依赖进口。粮价上涨后,国家没有足够的外汇购买粮食,所以政府不得不提高国内粮价,从而引发了中低收入者的强烈抗议和不满。进入2008年,在世界一些严重缺粮的国家,“粮食”这两个字差不多已经和“抗议”、“示威”、“游行”、“骚乱”、甚至“流血冲突”拴在了一起。在非洲,摩洛哥和莫桑比克开始出现老百姓哄抢食品的场面,有些地方酿成流血冲突。在中东,巴林,约旦和阿联酋,工人因不满购买力下降而走上街,在拉丁美洲、墨西哥也出现类似的骚乱。4月中旬,加勒比岛国海地爆发的“米骚动”把高粮价引发的社会危机推向新的高潮,总理成了替罪羊。一些发达国家,甚至美国这样的粮食生产大国,食品价格也在上涨。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2007年,美国鸡肉批发价比上一年提高10%,鸡蛋价格上涨21%,牛奶的价格也上涨了14%。欧洲地区食品价格上涨的势头同样明显。过去一年里,欧洲衡量小麦、食糖和玉米等8种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变动指数上涨了10%。粮价为何大幅上涨?谁引发了粮食危机?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2007年,被直接作为人类食物的粮食仅占当年世界粮食产量的一半不到(10.1亿吨),全球消除饥饿所需填补缺口仅0.5亿吨。剩下的粮食到哪里去了?答案在行驶的汽车中,因为大量粮食转化了燃料。国际食品价格上涨的驱动因素中,30%来自能源价格上涨,40%与生物能源有关,20%来自投机资金,10%来自贸易壁垒。按

照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昆的计算,生物能源因素对于粮价上涨,可谓是“居功至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则显示,生物燃料需求的扩大,造成粮价飙升15%至30%。

联合国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让·齐格勒表示,大量使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已构成了“反人类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表示,大量使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已成为一个“伦理”问题。

一、绥靖粮价,漠视人权

人权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人身自由权利,文化权利,宗教信仰权利,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选举与被选举权利,成为一个国家公民的权利,迁徒移民的权利,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参政议政权......涉及到一个人在社会中方方面面的权利。其核心和关键因素是对人的行为自由和价值的确认,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政治权利,也包括生存权、发展权、民族自决权等权利。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权观。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各国对人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人权观。我们认为,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而生存权又是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从不同的层次来讲,可以分为低阶的生存权和高阶的生存权。低阶的生存权是指维持生命存在的权利,高阶的生存权是指维持尽可能高的生存质量的权利。低阶的生存权是初步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它的内涵很简单,仅仅指活着的权利。低阶的生存权不是人权保障所要关注的内容。如果一定要把低阶的生存权纳入基本人权之中,那么它应当是基本人权中最基本的部分,基本到是一项毋庸置疑的权利,基本到不需要对它加以强调。因为如果这项权利得不到保障 其它人权无从谈起。享有人权的主体是所有的人,而不论其种族、肤色、性别、语言、财产、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其他出身、身份等。人权的本质特征是自由和平等,其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没有自由、平等作保证,人就不能作为人来生存和发展,也就谈不上人权。自由、平等的目的,是使人摆脱一切压迫、剥削和歧视,获得有尊严的生存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而持续高涨的粮价,使许多普通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更奢谈有尊严的生存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根据2007年12月通过美国新能源法,2022年美国乙醇燃料使用量将达到达360亿加伦,有关专家计算,这需要消耗1.8亿吨玉米。足够5.8亿人吃一年。而在2006年,美国已经投入4200万吨玉米生产乙醇,相当于1.35亿人口一年的口粮——加上其他国家,目前生

物能源大约消耗了全球3%的粮食产量。实际上只要美国停止生产生物能源一年,全世界的粮食缺口全补上了。但是,美国根本没有这个打算,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生物能源的产能,“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希望粮食价格继续上涨”,著名国际地缘政治与经济学家、《石油战争》一书的作者威廉·恩道尔向《环球财经》表示。

持续高涨的粮价,让人们花在“吃”上的钱,比过去差不多翻了一倍,收入不高的普通百姓,开始“剥削自己”从一日三餐减成每天两顿,“其中一顿还是稀粥”这还是盛产粮食的泰国、越南、印度等国的情况,而一些依赖进口粮食国家的百姓情况更为糟糕。营养不良成为海地人最主要的健康问题,当地人每天摄入热量只有1640卡路里,远远低于联合国制订的最低标准(每人每天2100大卡)。海地有3/4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不到2美元;半数以上的人口(超过435万)只能靠领取最低粮食配给过日子(每人每年225公斤面包)。在这种情况下,粮价的每一次上扬,都会深深刺激海地人脆弱的神经。不但海地,在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同样也存在类似情况。全球有8.54亿的人口,无力承受粮价飞涨的打击,天天挣扎在生死线的边缘。保障全人类基本生存权这一普世伦理道德诉求在飞涨的粮价面前遭遇到了拷问。

二、绥靖粮价,漠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共存发展的伦理原则

共存指本着共同利益以利于合作与共荣的方式共同生活、工作,彼此能够在健康、公平的竞争中共存。共存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佳社会状态,其道德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生存原则的肯定和尊重,还体现在对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包容与尊重。

共存、发展首先要保障人类安全的需要。人类安全的需要是高于一切的,安全往往是个人、集团、国家及至整个国际社会具体的,基本的生存保障,是一种低水平的上的保守的和平状态,是狭义上的和平。

其次,要保障彼此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主权。承认和尊重国家主权,不对他国的主权进行干预是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也是一项底线道德原则。国际社会是个平面式的社会,还没有且在人类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威,所以就更需要维护和尊重彼此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主权。国际社会才能少一些战争和冲突,多一些和平与安全;少一些强权和敌意,多一些平等与合作。否则无视共存、发展的原则,只能增加仇恨、冲突、暴力。对本国利益的增进和保卫不能建立在损害他国利益乃至人类利益的基础

上。撇开平等互利原则,无论是对本国利益的增进,还是为了所谓全球利益而主张限制主权,都是不能接受的。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人们日益清晰地认识到社会的局限性,风险的共同性和集体命运的相关性,世界共同体成员只能相互合作和相互兼顾利益,这样才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利本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粮食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人类的基本生存保障,在分析粮食危机中的大国阴谋,曾左韬讲了一个《战国策》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王命令大臣们都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于是,齐国丝价猛涨,邻近的鲁、梁等小国纷纷不种粮食种桑树,卖丝赚银子。过了几年,齐王又命令大臣们只准穿布衣,而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小国。于是,鲁、梁等国的人纷纷饿死,齐国灭亡了这些小国。

两千年斗转星移,国与国之间的主要斗争手段和目的,已经不再是赤裸裸的吞并与反吞并,但斗争的智慧却一脉相承。只不过,这一次,主角由列国中的首富齐国,变成了世界首强美国。大国玩弄的筹码仍然是粮食,但鲁梁的蚕桑变成了亚洲工业品。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这是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

为了实现操控全球的野心,无视人类的安全需要,无视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特有生存和发展权利,玩弄粮食筹码。国际组织普遍认为,粮食补贴和生物能源是导致这场危机的两大主要政策根源:后挤占了发达国家粮食用地,前者挤垮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体系。

三、绥靖粮价,破坏和谐世界的构建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2500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位君主,用音乐中的“和”与“谐”的概念,这是人们第一次把“和谐”的概念用于政治、社会生活和“外交”(在当时就是指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上,这个绝妙的比喻,后来成为中国人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关系的最高境界的经典比喻。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企盼。当今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

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

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正如人虽有种族、肤色、语言、信仰的不同,但都生而平等一样,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大家庭的平等一员,都享有自主、自立的权利和应有的尊严。各国平等相待,尊重彼此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各国的内部事务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国际事务应由各国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而不是由一两个大国说了算,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应得到重视,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也应得到维护。各国互信合作、和睦相处是和谐世界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虽然总体和平,但局部冲突和战争仍此起彼伏。进入新世纪,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紧张局势不仅没有缓和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战争和冲突不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各国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公平、有效的安全机制,以协商、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地区冲突,才能有效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只有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加强合作,才能成功应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传染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

各国普遍发展、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坚实基础。据联合国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还有8.5亿人在饿肚子,每天有1.8万名儿童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全球最富裕的500人的收入,超过了最贫穷的4.16亿人收入的总和;世界最富有的瑞士人均财富是最穷国家埃塞俄比亚的330倍„„这样的世界怎能和谐?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减少和消除贫困,世界各国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实现。

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是和谐世界的鲜明特征。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正如一个音符无法演奏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一样,只有各种文明既竞相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又加强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我们的地球家园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才会更加争奇斗艳、姹紫嫣红。

人们对和谐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以天下一统、平等和谐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例如佛教的“极乐世界”;儒教的“天下大同”;以及《圣经》中的“巴比伦通天塔”等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的时空、语言障碍大大减少,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机会和可能日益增多,人们如果愿意寻求“大同理想”,愿意建造“巴比伦通天塔”的话,今天要比有史以来的任何时代都更加方便,更有可能成功。然而不仅“大同理想”遥遥无期,而隔膜、误解却越演越烈,局部战争和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势力依然猖獗,环境

污染、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世界上不少地区继续遭受战争,内部冲突、不公正、贫穷、种族主义、边缘化,以及各种形式的暴力影响,全球尚有一个庞大数字的人的基本权利尚未得到保障,特别是近期粮食危机,少数发达的国家为了维持经济霸权,玩弄粮食筹码,分析人士指出,军事霸权、能源霸权和金融霸权,是传统上美国全球霸权的三大支柱,但随着国家综合竞争力重心转向经济领域,军事大棒的威慑力已经式微,随着美国公众和一些利益集团对于高油价日益不满,国内经济进一步陷入滞胀,能源霸权也已经明显表现出了双刃剑的杀伤力;在次贷危机的重灾区金融领域,美国更是元气大伤。“粮食霸权,已经成了维系和强化美国全球霸权的新支柱”,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一位专家称,因为“粮荒比任何常规武器都具有广泛的生物杀伤力,他同时指出,全球粮食危机,也有助于强化发达国家的能源霸权,因为目前大多数石油输出国最大经济软肋,就是粮食问题。”因此,发达国家纵容甚至推动粮食危机,一个重要意图,很可能就是将粮食取代石油,以维持其全球的控制优势。这不和谐之音,使人们最基本权利——生存权遭遇到拷问,又何谈和谐世界的构建。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卫东.保卫粮食[j]百科知识,2008,7。

[2]俞天颖.示威,游行,骚乱:粮价引起出的“连环套”,世界知识,2008,9。

[3]龚放.重视异质文化的的交流与理解

——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使命,高等教育研究,2002,3。

[4]曾丽洁.世界和谐:全球治理中国际组织的伦理诉求,伦理学研究,2006,4。

(古良琴,1964年7月生,江苏宝应人,扬州科技学院高邮学院副教授。通讯地址:高邮市中山路208号,邮编:225600)

第二篇:关于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重于泰山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愈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工业化进程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对本不稳固的粮食安全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客观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改善粮食供求形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安全是核心、是基础、是关键,确保粮食安全,重于泰山。【开头,点明主题,指出粮食安全的严峻局势。】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国内、国外双重挑战,形势严峻。【过渡段,切入到对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的分析。】

我国国内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城镇化加快推进,建设用地不断蚕食耕地面积。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形成了土地的相对高收益率;另一方面农资价格上涨、粮食生产成本逐步上升,这导致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个别地方政府出现忽视粮食生产的不良倾向和放松粮食安全的麻痹思想,也给粮食安全蒙上阴影。【分析段1,粮食安全的国内挑战。】“粮食武器”已成为个别西方国家控制我国的重要手段。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不可避免地受到“粮食武器”的干扰。中国需要养活13亿人口,基于“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悲观预期,个别国家欲把“粮食武器”作为控制我国的战略选择。【分析段2,粮食安全的国际挑战。】

进一步提高粮食有效供给能力是基础。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加强粮食供给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还存在一系列与粮食增产不相适应的环节。例如,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水利基础设施陈旧,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方式落后,粮食流通体系滞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等。粮食是特殊而敏感的产品,粮食供给即使出现一些细小的问题都可能引发人们不必要的恐慌,导致市场剧烈波动,并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目前,国际粮食形势严峻,我国粮食供给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采取战略措施,增加粮食供给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策段1,增加粮食产量和有效供给,论证“提高粮食有效供给能力是基础”。】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是核心。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除了体制变迁的特殊阶段外,科技进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始终居于突出地位,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成为提高产量的惟一途径;而提高粮食单产主要有增加农业要素投入和推动科技进步两种途径,在物质投入边际效益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现代科技必然成为粮食增产最重要的战略举措。因此,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农业关键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中试熟化和推广普及,研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靠的新品种,健全粮食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从而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增强粮食有效供给能力。【对策段2,举例论证,自主创新。】

树立食物安全观念,提高食物质量安全是关键。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避免工业污染;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坚持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和科技支撑,不断提高优质特产农产品的规模和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畅通劣质产品退出制度,加强生产安全认证制度、质量安全信息追踪制度和食品卫生保障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加强检测检验,努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绿色无公害产业链条。【对策段3,注重食品质量。】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只有把粮食问题解决好,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结尾,呼应主题,强调粮食安全的任重道远。】

第三篇: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粮食安全问题及其食品安全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的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的问题。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这其中有三个含义,一是粮食供应量要有保证,二是保证大家要有能力买,三是买的粮食是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

从全球来讲,粮食安全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粮食的分布不均。世界上仍有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以上)受到饥饿威胁,36个国家面临严重粮食短缺,每年几百万人死于饥荒。现在的工业大国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盟都有余粮,但是更广大的地区像非洲大陆、西亚的部分地区很多人都处在饥饿之中。而且,世界的可耕作土地越来越少,今后世界粮食供求矛盾仍将是令人关注的大问题。

在影响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中,人口因素应当是最为直接和最为重要的因素。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影响并不只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对粮食供给的压力,还表现在生产要素、结构变动等多个方面:

1、粮食需求的膨胀。

2、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3、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4、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粮食生产与气候生态保持着高度的因果联系,特别是在目前生态环境遭遇一定程度的伤害、极端天气反复发作的条件下,气候变异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并进而严重影响全球超长期的粮食安全。

除了人口、气候等常态因素直接作用于粮食生产外,偶然性因素也会对粮食安全形成冲击。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其对世界粮食生产的投入、市场交易乃至未来走向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可能具有长期性和深入性。第一,流动性紧缩抑制粮食生产的资金需求。第二,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第三,投机资本可能搅浑粮食市场。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耕地仅占世界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2001年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既是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的目标。

尽管粮食安全所遭遇的挑战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警觉,但粮食安全问题并非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区域性组织的单兵作战所能解决,未来需要制定一个全球性的应对方案。

第一:提高全球性耕地的资本投入

提高全球性耕地的资本投入。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一些主要粮食生产国提高产量仍有很大潜力,比如有“粮仓”之称的乌克兰,目前的粮食单

产还不到美国的一半,拥有大量耕地的俄罗斯粮食单产甚至更低,而巴西还有4亿多公顷可耕地尚未开发。

第二: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

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围绕着农业问题所进行的“多哈回合”谈判必须尽管结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相对的让步。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国凯恩斯集团应当大幅削减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以欧盟、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农产品自给国集团必须大量削让关税和配额限制,而二十国集团也应当尽可能地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

第三:创建协调性与联动性的国际机制

(1)联合国可建立一个全球性粮库,履行“世界粮食银行”职能,并制定“特别借粮权”,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应对粮食危机,同时“世界粮食银行”可以以优惠条件向出现短期粮荒的国家借粮。

(2)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获得撤销相关国家粮食贸易限制性规定的职权,即使一些国家需要设立新的限制规定,必须提前通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协商。

(3)经合组织负责制定全球性的生物燃料指南和保障措施,审查和评估相关国家发展生物质能的长期影响,并且指定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指导。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负责评估相关国家应对粮食安全危机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际市场粮食产品及期货的分析和监督,建立对粮食投机行为的纠错机制和严惩规则。

最后,说说食品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近期,各大媒体先后曝光了一系列的假食品害人事件:劣奶粉“喂肥”大头婴、粉丝掺假添加有毒化学肥料、高州某工厂生产的“毒罐头”流向市场以及影响极其恶劣的广州假酒中毒致多人死亡事件。因此,食品安全再度敲响警钟!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一次调查显示,近八成市民买食品时担心出现卫生安全问题。对于目前广州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市民的满意度仅为二成五。“让民众‘吃’得放心”已成为有关部门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关于食品安全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执法人员责任感

二、净化市场源头

三、建立市场级检测体系

四、分区片管理并发动群众

五、增加媒体透明度

第四篇:粮食安全问题

1在粮食安全问题对社会有举足轻重的今天,人口数量在发展中国家增长的势头犹如星火燎原的势头不可遏制,这无限增长的人口给现在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得一些国家因为粮食安全问题而产生**,经济、文化的发展收到制约。而城市的扩展用地、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生物能源占用地、泥石流和地震频繁爆发使得我国耕地不断减少,使粮食总产量的增长步伐难以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粮食人均食用量将会呈日益减少之势,进一步危及到我国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采取措施减缓可用耕地面积减少和抑制人口数量的增长迫在眉睫。

2在石油等不看了可再生资源面露难枯竭的今天,寻找新能源代替石油、煤炭等能源的地位是在所难免。很多国家已经将眼光放在了生物能源上。通过生物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找到了可以提取生物柴油的作物。这些可再生能源作物将占用生产粮食的土地,使用于种粮的耕地在已经减少的基础上再次减少,犹如给耕地面积的减少火上加油。能源作物中由于一些经过了基因的修改而提升了在土地中吸取营养的速度,使得土地中含有的营养和矿物质的量下降若该土地再次用于粮食生产,其产量将严重减少。

3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行业衔接紧密,互相影响。我国的粮食市场也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若是能够利用好国际贸易关系,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自从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提出“世界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际上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几经修订,但基本含义没有改变:第一,在生产层面,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需求的食物;第二,在供给层面,最大限度地稳定食物供应;第三,在需求层面,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食物。长期以来,中国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一、居安思危,唤起人们增强粮食安全的意识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80%的中国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粮食仅为210公斤。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组织粮食合理分配和流通。到1984年,扭转了长期粮食短缺局面,人均粮食达到39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6年以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大丰收。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粮食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的粮食安全质量进一步提高,由数量上的满足,向品种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发展,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56.7%和67.7%,下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基本达到了小康要求。

但在粮食供求稳定的形势下,也一度出现“粮食多了”的杂音,动摇了粮食基础地位,淡薄了粮食安全意识。在粮食连续丰收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居安思危,正视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因素。其一,粮食种植面积减少。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中,全国共减少农田13580万亩,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刚刚恢复到15.8亿亩,仍低于16亿亩的安全警戒线。其二,我国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粮食的持续增产。其三,世界粮食生产下降,库存减少,供求紧张。当今世界,粮食出口国仅有美国、欧盟、加拿大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而粮食进口国多达100多个,致使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

二、立足国内,自力更生,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立足国内,是由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特殊性决定的。依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既不现实,又不经济,更不可靠。具体地说:其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其二,世界粮食贸易量有限,每年只有2.3亿吨左右,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挤占其他粮食进口国家的份额,势必带动粮价上涨,影响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三,依靠进口粮食必然受制于人,造成政治经济上的被动。其四,增产粮食,是主产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限制国内粮食生产,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这个问题历史教训很深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既是绝对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依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持怀疑态度。1994年9月,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他认为,到了21世纪初,中国可能大量进口粮食,买光世界上2亿多吨的贸易粮食。十几年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布朗先生的论调。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方针,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和农业问题,把解决粮食问题视为重大政治、经济和战略问题,并建立了粮食问题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二是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如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三是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扶持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防治病虫害等。四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袁隆平现在研究的第三期超级水稻正在向亩产900公斤攻关,实现这一目标,平均一亩可增产150公斤,如果推

广一亿亩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可以养活一亿多人口。

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粮食生产持续提高。但绝不能因此而放松农业生产,忽视粮食工作。

要针对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问题和粮食生增产的潜力,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依法保护耕地,遏制粮食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耕地资源是增产粮食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人均粮田不足1.3亩。1999年到2006年的七年间,全国粮食耕地由16.97亿亩降到15.72亿亩,每年平均减少1788万亩。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严格控制非法占地,确保总量动态平衡,使全国粮食耕地面积保持在16亿亩警戒线以上。

2.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粮食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在继续抓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基本田,把主产区建设成稳定的优质商品粮基地。要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粮食品种为中心,引导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适应人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增加资金投入。一方面,要抓住国家投资向农业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国债资金和基本建设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下,引导、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加快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引进种源和先进适用技术。

3.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增产的科技含量,这是优化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对优质粮食品种要实施科技攻关,力争在品种选育、病虫害综合防治、粮食加工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研成果,并认真做好利用、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增产增收显著的重大实用科学技术及时推广运用到粮食生产中去。

四、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粮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因此,保障供应,稳定市场,确保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计划经济时期,在粮食短缺的形势下,国家靠统购统销、合理分配手段实现粮食安全;进入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强化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有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搞活粮食流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的特点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自身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消极因素,甚至有干扰破坏粮食供求的弊端,尤其是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多元化粮食主体经营的激烈竞争,增大了粮食购销市场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还要看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粮食生产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致使粮食供求中紧缺与过剩交替出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粮食市场多次紧缺与过剩,都是依靠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政策干预,缓解了矛盾,稳定了市场。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竞争带来的波动,解决“卖难”、“买难”,保护产区农民利益,稳定市场粮价和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健全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储备粮是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调控手段。目前,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规模基本到位,制度比较健全。为适应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必须加快地方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五、实施“节约粮食”工程,积极开发“无形粮田”

节约粮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这些年来,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以及粮食的比价不合理,节约粮食的社会风气日渐淡薄,不爱惜粮食和浪费粮食现象处处可见。据有关专家调查测算,我国每年损失浪费粮食几百亿公斤,令人触目惊心。据原内贸部对22个省574个县1400多处的调查,粮食产后综合损失率18.1%,约826亿公

斤,其中有些是难以避免的,有些则可以减少或挽回一部分。如果能从浪费的粮食中挽回20%,一年即可增收165亿公斤,相当于全国一年增产的粮食,是不动一锄一镰的大丰收。为此,建议实施“节粮工程”,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减少粮食收获、运输、储存、收购、销售和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并形成节粮惜粮的社会风气。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这是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

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中国历史上,就有“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明成祖朱元璋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帝王之道,以及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政治哲学都表明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粮食也始终以一种潜移默化、化大象为无形的方式左右着古代中国政治。粮食问题几乎是所有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是典型的代表。粮食以一种独有的隐喻讲述着真实的历史,任何政治家都难以逃脱粮食的政治。

下载粮食安全问题的伦理学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粮食安全问题的伦理学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看待粮食安全问题

    如何看待粮食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它不仅要求数量充......

    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乔忠民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人们的正常生活。今年以来,国际粮价持续在高位运行,其中大米和小麦价格均居高不下,37个......

    浅谈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于发达国家。自从联合国粮农......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从全球来讲,世界的可耕作土地越来越少,粮食安全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对我国来说,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大力增产粮食,确保粮食安全......

    关于2022年-2024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关于2022年-2024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提纲:一、粮食安全要有底气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1.粮食安全体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2.粮食安全奠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坚实的......

    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当前,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与国 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粮食安全问题不只是一国内部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 性的问......

    浅谈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生存安全,粮食安全不能解决的话,国家就有可能灭亡,社会可能停滞,个人就无法生存。因此,粮食安全已成为当代社会各个国家特......

    如何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如何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应该立足国内粮食生产,开展多边粮食贸易。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倍增农业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完善仓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