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及其管控(大全)
论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及其管控
一、引 论
为什么提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下文简称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社会有人怀疑我国是否发生了粮食危机?在一些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地方,大量耕地被占用,粮田变成了工业园区和房地产项目,更加确信我国粮食供应将进入到紧张时代。国际上更是经常提出我国粮食安全危机的预警,甚至提出中国威胁论——预言中国将发生的粮食危机将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特别是与世界上低收入缺粮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争粮,威胁低收入缺粮国家的粮食安全。这些言论正确吗?
实际上,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6亿吨,粮食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供给宽松。从2012年开始,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农民卖粮难问题。农民实际销售粮食的价格涨幅明显的低于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提高幅度。我国粮食供给充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短期内不会发生粮食危机。未来中国也几乎不可能发生粮食危机。
至于说中国是否到国际市场上抢粮?看看国际粮食市场的基本行情就一清二楚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013/2014年度,全球谷物大幅度增产,总产量估计达到约25亿吨,比上年增加约2亿吨,增长8.4%。尽管不同谷物增产幅度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是都普遍增产。全球大米产量估计达到4.9亿吨,比上年增长1.0%;小麦产量估计达到7.1亿吨,比上年增长7.8%;以玉米为主的粗粮产量估计达到近13亿吨,比上年增产12.0%。虽然全球谷物消费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在谷物大获丰收后,谷物产量增长快于消费增长,谷物库存增加,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明显上升。2013/2014年度全球谷物消费比将升至23.5%,比2012/2013年度增加2.6个百分点。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13/2014年度全球油籽①产量超过5亿吨,比上年度增产
6.7%,生产量明显地大于需求量,期末库存将超过8 500万吨,比上年度末增长26.3%;2013/2014年度全球大豆产量超过2.8亿吨,比上年度增产7.2%,生产量同样明显地超过需求量,期末库存将超过7 000万吨,比上年度末增长近25%。可见,尽管2013年中国进口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规模接近8 000万吨,但是全球粮油棉大宗农产品库存有增无减,积压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大规模进口并没有引起国际市场上粮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相反地,自2013年以来,国际粮油市场价格持续低迷。
在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国际市场上对我国粮食进口也十分有利,国内粮食供给普遍充裕情形下,为什么我国仍然更加强调国家粮食安全?特别突出强调要把中国人饭碗端在中国人手里,中国人的饭碗要盛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粮食?用通俗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或者说有备无患。用管理学上的术语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风险管理。只有从粮食安全风险,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有从粮食不安全风险,才能深刻地理解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粮食是否存在不安全风险?不同风险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应对粮食不安全风险有哪些对策思路?本文着重从这三个方面谈点认识。
二、各级政府重视粮食安全方面的风险
经验表明,我国粮食生产明显滑坡往往都出现在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后各地放松粮食生产。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明显的几轮周期,粮食生产形势时好时坏。一般说来,每当粮食形势不好的时候,各级政府才真抓粮食生产,出台的政策“含金量”高,政策实施力度大,而当粮食形势好的时候,往往是“口号农业”,重视粮食生产形式上讲得多。粮食形势好的时候极容易滋生放松粮食生产的风险,进一步可能带来粮食生产的周期性波动,需要加以防范和管制。
1998年,我国粮食生产曾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1亿吨,农民出现了普遍的卖粮难,虽然国家实施了粮食保护价政策,但是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粮价持续多年低迷,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伤害,粮食生产不断滑坡。直到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明显减产,当年粮食总产量只有4.3亿吨,粮价在当年第四季度不断上涨,而且上涨幅度比较大,才促使2004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惠农强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包括逐步取消农业税,建立对粮农的各项补贴制度,并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在主产区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国粮食十连增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
面对国际国内粮食供给形势,中央提出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新战略,对于各地继续抓
好保障粮食安全工作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管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如何,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不管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高的粮食主销区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粮食主产区,都要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不仅仅中央必须重视,各级地方政府也必须重视。不能以经济发达地区应主要为国家作税收贡献而忽视国家粮食安全,也不能以粮食主产区需要经济发展而厌弃粮食安全。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让各级政府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从世界来看,保障粮食安全应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在粮食市场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中,发达地方经济能力强,居民收入水平高,粮食安全状况总体上会好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只有中央政府才会真正地想方设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中央政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首要任务,在调控粮食市场、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保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督促检查地方政府切实履行粮食安全责任。
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另一个表现是中央重视,而地方不重视或者地方假重视。强调中央政府对保障粮食安全承担主要责任,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对保障当地粮食安全没有责任。只有改善和强化粮食省长负责制,才能确保中央推行的保障粮食安全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比较而言,粮食主销区不重视或者假重视粮食安全的风险更高。过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主要由中央政府和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承担。未来粮食主销区也应负起责任,要在划定粮食功能区确保一定的粮食自给率、到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增加粮食库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在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促进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要求粮食主销区库存粮食可满足当地6个月以上和粮食主产区库存粮食可满足当地消费3个月以上。粮食库存消费比是衡量粮食安全状况的极其重要指标。如果每个省份严格执行国家要求的地方政府粮食库存水平,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自然会落到实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除了中储粮收储政策性粮食外,地方粮库普遍地生存困难,甚至地方粮食局都不存在了。虽然无法掌握各地是否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储足粮食,但是地方粮库没有存粮,或者代理加工企业开展商业储备,大致可以判断要求地方储备足够粮食满足当地消费需要可能会落空。尽管受到资料限制,但根据了解和推测,我国各地的口粮储备不足风险普遍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将储备粮食交由当地某个(些)加工经营企业完成,由政府给予承担储备粮食企业的利息和损耗等补贴。这样,哪个企业拿到了储备指标,意味着这个企业经营粮食成本费用的减少。粮食储备指标成了滋生腐败、破坏公平竞争的干预手段。在实际中了解到,通过关系获取粮食储备指标、买卖粮食储备指标,成了没有获得粮食储备指标或者通过付费获得粮食储备指标企业抱怨的重要问题。地方口粮储备不足加上储备分配不合理所带来的隐患使粮食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剧。因此,未来需要完善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应更多地让地方政府承担和保护当地粮食生产能力的责任。即使地方政府承包粮食储备,也要考虑让更多企业参与政府储备粮食指标的公开竞争。企业储备政府指定的粮食数量必须是超过企业经营常规商业储备之外的才能够获得补贴。地方政府对当地居民口粮安全负责,应尽可能以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为基本原则。
三、国内粮食生产领域的一些风险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受灾面积都要占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左右,旱灾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首要灾害。尽管我国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但是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
气候变暖,极端灾害天气频繁发生,加剧了国内粮食生产的风险。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抗灾能力的重要途径。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到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入庞大,关键要完善投入机制,改进配套投资政策。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要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并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外地或者非农产业。2013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9亿人,其中近2亿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在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农村中老年人
成为农业劳动力主体。如果这些中老年劳动力不能再从事农业生产了,谁来种粮?根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种过地,也不愿回到农村种地。未来谁来种粮的风险可能进一步上升。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需要解决谁来种粮和怎么种粮这类具有长远影响的难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创新我国种粮微观主体的根本方向,这就需要培育出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新型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必须有序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一种经济行为,政府不能盲目地强制农村土地流转,更不能将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大小作为政绩考核,而应着重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配置效率的提高,尊重农民有偿流转土地意愿,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解决流转土地农民后顾之忧,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流转关系。
我国约有2亿农户,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规模过小而地块过多,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过快,耕地流转租金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困扰着我国粮食比较效益偏低状况的改变,始终影响着农民种粮积极性。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同样地必须要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核心是要让粮食生产有利可图。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措施效果明显,需要坚持。针对我国一些地方向农民种粮计发补贴与农民生产粮食实际还不够紧密的问题,未来在稳定农业补贴存量的同时,新增农业补贴需要向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大户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我国实施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对于防止粮价过度下跌和稳定粮食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严重扭曲粮食市场价格的弊端。未来我国必须要探索建立起既不会扭曲粮食市场价格,又能够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其中目标价格和差价补贴或者目标价格保险是重要的调整方向。
无疑地,化解粮食生产领域的风险离不开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支撑。农业技术集成化、作业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潜力仍然很大,未来仍然需要选择示范种粮农户进行扶持,集成配套推广使用适用技术,包括优良品种、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机械化耕作、农机农艺结合等方面的适用技术,实现优质高产。
四、粮食生产资源保护与永续利用方面的风险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一些地方,受到土地财政的激励,长期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滥占耕地。一些地方,工业化相对发达,土地紧缺,由于耕地用于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于是总想方设法挤占耕地,或者占用良田补劣质农田以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直接威胁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减少、质量下降,是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突出风险。节约土地,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地少水缺基本国情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各地普遍出现农业资源利用不当,以及工业化给农业资源带来污染等突出问题,已经给全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不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上经常将保障粮食安全理解为粮食增产。为了实现粮食增产,甚至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区和脆弱地区开垦种粮。特别地,中国一些地方甚至在水源地、沙化地和陡坡地上耕作,虽然实现了粮食增产,但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在水源地上耕作,会污染水源,损害广大用水者的身体健康。在严重沙化土地上耕作,雨水冲刷会造成水土流失,刮风季节会形成沙尘暴。在陡坡地上耕作,雨水冲刷也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不仅会淤塞河道,也可能带来水体污染。
为了追求农产品高产,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等现代化学投入物。我国是世界上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每年化肥施用量近6 000万吨,占世界总施用量的35%左右。我国也是单位耕地面积上使用化肥最多的国家,年均每公顷耕地面积上施用的化肥量大约是400公斤,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长期过度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破坏良好的土壤理化性状,后果是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化肥利用率低下,对粮食增产效果不断下降。我国化肥平均利用率大约只有30%,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40%以上的水平。20世纪60年代,我国施用1公斤化肥可以生产70多公斤的粮食,而目前施用1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20公斤,化肥的边际效率递减十分明显。
中国农业生产上还使用了大量的薄膜和农药等其他现代投入物,虽然促进了农产品增产,有助于农民
增收,但是,总体上这些现代农业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率呈现出递减趋势,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用持续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化肥、农膜和农药等现代农业投入要素所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和不安全隐患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在农业生产对资源利用不当带来污染的同时,我国一些地方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由于没有有效地处理废弃物,排放不达标,也对农业资源造成极其不利影响。我国已经约有1.5亿亩耕地受到污染,中重度污染耕地约有5 000万亩。一些地方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有害重金属严重超标。
在充分肯定新时期粮食十连增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为此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和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不可持续性等突出问题。为了增产粮食,各地普遍过多地施用了化肥,还有一些地方开垦了山坡地。特别地,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方工业化水平上去了,粮食自给率却下来了,这些地方的粮食等农产品消费越来越依靠北粮南运。遗憾的是,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缺乏。为了增产粮食,很多北方地区过度使用了地下水,这种利用农业资源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不仅威胁到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而且削弱了农业生态功能,加剧了环境恶化。保障粮食安全,不能长期单纯地依靠北方通过掠夺农业资源实现粮食增产。为长久计议,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也必须承担起粮食安全责任,加上适度进口等途径,缓解粮食主产区农业资源过度利用压力。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更加严格地保护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核心是稀缺土地和淡水资源的保护和改善。坚守18亿耕地红线,不仅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不能减少,而且还要保证耕地质量能够不断地提高。无论什么地方,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在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上打主意,坚决杜绝在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中以劣质耕地替代良田的继续发生。
用最严格手段保护耕地资源,守住耕地红线,未必是要让所有耕地在任何时候都要高产粮食。显然,盲目地不计代价地追求粮食产量,这样的后果也未必理想。一方面,我国粮食多年增产后,国家库容已满,在一些粮食主产区已经不得不动用社会的库容力量才能化解农民卖粮难问题。另一方面,农业资源不能很好地休养生息,我们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争饭吃,这是不应该的。所以,粮食安全不安全,不能仅仅看当年的粮食产量,更需要看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某年某地粮食减产了,可以动用库存储备,在不明显冲击国际粮食市场情况下也可以多增加进口,实现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当今世界,尽管科技很发达,但是人类生产粮食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我们既要藏粮于库,也要藏粮于田。国内一旦遭遇连续多年不利天气,粮食库存水平降到很低水平时,如果又碰到国际粮食市场紧张的情况,这时国内必须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供利用。确保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不因粮食形势好和进口规模扩大而受到冲击,这是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大任务。特别地,确保有足够的稻谷和小麦生产能力保障任何情况下人们口粮万无一失,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根本前提。
五、粮食进口方面的风险
过去,我国始终强调“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显然,这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观是静态的、片面的、封闭的。仅仅立足国内生产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面临粮食安全挑战的长期性和农业耕地和淡水资源的有限性,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而农业生产仍然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农业既需要发挥保障农产品供给功能也要发挥改善生态环境功能,也没有考虑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后农业也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传统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已经很难再很好地指导我国粮食工作和经济工作,甚至有时是有害的。
不放松国内粮食生产,确保城乡居民消费的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这是我们合理利用国内农业资源能够做得到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必须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所有粮食和食物都应该基本自给。实际上,仅仅局限于国内农业资源来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粮食和其他食物消费需求,则使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既做不到,也极其有害。我国现有耕地按照现有方式生产粮食,每年仍然存在着国内粮食产需很大的缺口。如果不参与国际分工,合理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仅仅局限于利用国内农业资源满足国内粮食和食物需要,我国至少尚缺有水资源匹配的7亿亩耕地。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出口国,外汇储备充足。在这种情况下,适度进口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既不会损害当期的国家粮食安全,还会实现多赢。适度进口粮食,优化粮食和农产品进口结构,集中国内有限资源,依靠科技支撑,保障最重要的粮食品种生产,特别是口粮和其他谷物生产,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而且可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更有条件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也不会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即使是口粮来源的稻米和小麦,虽然在生产能力上足以满足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需要,但是未来也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进口。
从长期来看,我国是一个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内农产品的需要,国内农产品产需缺口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特别地,一些高度依赖土地资源(包括淡水资源)的农产品国内产需缺口扩大态势会在未来若干年内持续,直到我国成为发达经济体和居民食物消费进入饱和状态。
考虑到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需缺口将不断扩大,需要从战略高度探索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谋划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稻谷和小麦口粮等核心粮食品种布局在国内生产基础上,通过主要农产品进口风险管制,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将国内外粮食生产和进口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避免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对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的冲击。
按照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适度进口也构成了保障我国粮食供给的重要途径之一。未来我国不会不计代价来缩小国内粮食产需缺口,而是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实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多重目标。未来可能不需要再讨论该不该进口粮食,而是如何加强粮食等农产品进口风险管理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粮食作为国内粮食供给的一条途径,但是必须对粮食进口规模必须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否则粮食进口风险就可能失控。对于世界人口最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如果我国盲目地过度依赖进口,别说国际市场上是否有足够的粮食稳定地供给我国消费,就运输能力在技术上往往都不可行,更何况中国粮食在短期内突然大规模进口所可能引起的国际粮价波动和全球粮食安全的恐慌,都是难以想象的。不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靠不住的,对我国不利,对世界也不利。
我国粮食进口风险还必须对各种极端的情形有足够的认识。2008年,东南亚大米市场供应紧张,国际市场上大米价格曾最高上涨到大约每吨1 000美元水平,世界上出现大米恐慌,很多国家都把大米出口的大门关起来,出现相关国家到国际市场抢粮而买不到粮食的情形。幸亏当时中国不缺粮。如果我国缺粮的话,试想各国都把禁止或者限制粮食出口,后果会是什么?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粮食出口国对粮食禁运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但是,如果中国粮食消费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过高,在特殊情况下短期内进口不到国内必需的粮食,谁都不能说这种状况绝对不会发生。特定时期内在国际市场上进口不到粮食的风险也是存在的。
我国粮食进口除了一些例外风险外,经常遭遇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对国内的传导及其对国内粮食安全的冲击。从近几年国际粮食市场运行情况来看,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剧烈,有时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给中国可能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有时国际粮食市场价格过度下跌,可能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如果现有的粮食生产与消费消耗格局不改变,国际上也缺乏改善全球粮食安全状况的协调措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加剧的状况不会根本改变。
粮食和其他一些主要农产品产需缺口的扩大,而生产资源的约束,必然要求从战略的高度探索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大视野,谋划中国农业的发展,确保国内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有效供应,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将国外粮食生产和进口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不同粮食品种在国内国外进行有效布局,可能对国内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利。
如何避免国际粮食市场过度波动和国内国际粮食价格的传导?无疑地,这个难题需要通过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理布局国内粮食生产,增加粮食库存、调整粮食进口节奏,实施粮食进口多元化,以及学会掌握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形成话语权,有效地管控粮食进口的风险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实施粮食进口多元化策略,是降低我国粮食进口风险的有效措施。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国入世10多年来,已经从利用国际市场和农业走出去中获益,但也遭遇过多次国
际粮食市场波动对国内的不利冲击。2007年和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当时由于过度依赖单一国家进口粮食,结果出现了外商操纵的情形。过去我国进口大豆70%到80%曾来自美国。后来通过开拓国际市场上新的来源,除美国外,还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进口来源,把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降到30%到40%的水平。2012年美国干旱,大豆价格上涨,由于我国大豆进口多元化,并积极调整进口节奏,国际市场大豆和国内豆油价格渐渐地趋于稳定。作为消费大国、进口大国,中国发挥了影响国际市场的作用。
除了通过增加储备、调整进口节奏和实施进口来源多元化等措施影响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形成,我国还可以通过提高国际粮食市场监测能力,健全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动态变化的信息发布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制度的制定,以及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关系签订相关粮食国际贸易的合约,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形成,从而起到我国粮食进口风险管理的作用。
第二篇: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控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控
【摘要】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商业银行引进了很多西方银行的先进银行业务,其中包括银行信用卡业务。自从我国银行在1985年6月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近三十年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日益转变以及网络的不断完善发展,信用卡的使用逐渐普及且广泛使用,然而信用卡业务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即从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控视角出发,从风险管控的角度对于信用卡持卡人的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及发卡银行内部人员作案风险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控
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用卡业务的现状
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首张银行卡-中银卡,可在珠海当地用于直接购物及提取现金等,从此揭开了我国银行卡使用的帷幕。次年10月,中国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全国性的银行卡-长城卡,打破了银行卡使用的地域限制。从此我国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尤其是信用卡业务,截至2012年底,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到了3.3亿张,相当于每四人就有一人拥有信用卡。1.1 信用卡的使用现状
根据中国银行协会于5月7日发布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2)》统计,2012年全年交易金额达10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1.6%。互联网支付、无卡支付和手机支付等支付平台的兴起,促进了信用卡支付的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底,信用卡消费金额已经占到了我国总消费的两成以上,成为十分重要的一种支付方式。1.2 信用卡的偿还现状
《蓝皮书(2012)》统计显示,由于信用卡使用规模的大幅增长,2012年未偿信贷余额、延滞账户透支余额和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有较快增长,2012年全年新增信用卡未偿余额3257.1亿元,累计达11386.7亿元,同比增长40.1%。偿还现状非常不容乐观。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风险
银行信用卡业务,其实就是一种消费贷款,而且是一种无担保的消费贷款。即银行给持卡人提供一个有明确信用额度的循环信贷账户,借款人可支取全部或部分额度,并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免于支付利息。在银行信用卡贷款中,由于债务是无抵押的,如果客户违约,银行将没有对任何特定抵押物的追索权。在实际操作中,信用卡业务作为一项货币信用活动,持卡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清偿债务的情况常有发生。这种情况可能由以下的三种风险引起。2.1持卡人的信用风险
持卡人的信用风险指持卡人违反约定,不能按照约定按时足额的归还所欠银行的贷款本息,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持卡人信用风险的产生,有信用卡业务的特定规律,又与银行对于信用卡申请人的审核制度和外部环境对于持卡人的影响密切相关。前几年,由于各家商业银行盲目的追求发卡量,对于信用卡申请人的资信审查不严,甚至降低申请人的办卡标准,导致了持卡人的信用风险逐年攀升。
近年来,随着银行对于持卡人信用风险的重视,并逐渐加强了对申请人的审核。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银行对于申请人的审核目前仍然停留在根据自己的业务规章制度和内部征信系统的基础上来进行。这就会导致一些有优良信用记录的客户被拒之门外,如个体户和私营业主;反之,一些表面上符合审查制度,其实个人信用极差的却能得到银行的授信。因此信用卡在最关键的第一风险犯法关口上就陷入了困境。此外持卡人的信用风险还表现在银行之间的征信体系不共享以及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2.2欺诈风险
由于我国发卡银行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银行的制度漏洞和经营缺陷来进行信用卡的申请和伪造信用卡等手段进行信用卡诈骗。目前,我国信用卡的欺诈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①使用虚假资料骗取信用卡,并进行恶意透支。不法分子根据银行审查资格时的漏洞,伪造身份证或填写虚假申请资料进行申请,获得信用卡后,利用信用卡在一定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模式大肆进行贷款消费,随后便销声匿迹,不归还贷款本息;②冒用信用卡。不法分子通过偷窃等途径获得其他持卡人的信用卡,冒用持卡人进行刷卡消费,给持卡人和银行带来损失;③伪造信用卡。不法分子主要通过非法制造假卡,对真实信用卡的磁条内容进行非法修改或重新写磁,对其他人信用卡的签名进行非法涂改、擦除再签名,非法获取空白卡后进行写磁等方式伪造信用卡并进行透支消费;④与特约商户勾结诈骗,少数特约商户收银员不及时与发卡银行进行清算对账、采用重复压卡或伪造签购单等手段,诈骗发卡银行资金。2.3发卡银行内部员工作案风险
发卡银行内部员工的作案风险主要表现在:①银行内部员工为了业绩的达成,协同信用卡申请人伪造申请资料进行信用卡申请,给不法份子创造了机会;②内部工作人员由于利益的驱使,利用信用卡制度上的漏洞进行犯罪。如使用有卡无账户空头信用卡、滥用收回的过期卡、违法操作POS机盗取资金和盗用睡眠卡资金等。③由于信用卡多依赖于信息科技技术,其业务操作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部分内部人员会利用工作便利,利用电脑作案或内外勾结作案,给发卡银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2.4信用卡风险的特点
信用卡既具有一般银行业务的风险,又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①预见性差。尤其发卡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准确的预见可能的风险;②事后性。信用卡的风险是事后才能发现,一经发现或将对发卡银行的利益造成损失,且无法进行事前的控制;③受科技影响大,信用卡的相关业务基本是依靠信息化来完成,信息化的发展再给信用卡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信用卡造成了新的问题,比如钓鱼支付网站等。3.信用卡风险管控体系的完善 3.1信用卡风险管控体系的重要性
对于银行业务来说,安全性非常重要,没有安全性,就谈不上盈利性,也就无法保证流动性。信用卡业务做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性自然十分重要,因为信用卡消费相当于没有担保的贷款,因此安全性可以说是信用卡业务的基本原则。要确保安全性,就必须在信用卡的整个使用环节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这就意味着风险管控能力其实就是信用卡业务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否拥有完善的风险管控能力将决定着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程度及是否盈利。因此,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但要注意的是,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不仅是简单的降低损失或者是“零风险”,而是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实现利益最大化。3.2信用卡风险管控体系的完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的三个主要的信用卡风险来看,完善信用卡风险管控体系需要做到如下四个方面:①加强对信用卡申请人的征信审核,健康的个人征信系统可以使个人的信用状况透明化,减少银行的风险。在目前的现状下,首先各商业银行间要实现征信系统的共享,其次是需要政府推动建立个人信用的第三方评价体系,根据各部门提供的信息,将每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量化并进行登记划分。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这些征信信息,而不是客户填写的简单资料和自身对于客户的评价来进行审核,降低风险;②提高卡片的防伪技术,加大卡片伪造难度,并加强对于信用卡犯罪的处罚力度,加大犯罪成本;③改变信用卡申请的途径。不再采取目前由信用卡促销人员上门推销信用卡产品,而是采用类似借记卡申请的方式,由信用卡申请人持有效身份证件去柜台亲办,并采用设置激活密码的方式来防止因邮寄过程中被截获而产生的欺诈风险; ④加强信用卡业务人员的甄选,加强职业道德素养和培训的,改变信用卡业务人员的薪酬管理方法,不再单纯的考核发卡量,还要考核其所销售信用卡的还贷率。4.结语
总之,任何风险管控体系都不是天衣无缝的。信用卡风险不能仅仅卡发卡行一家的努力来规避,还需要各发卡银行、金融监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建立广泛的联动机制,从而为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我国的信用卡业务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及创新趋势研究/贺强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银行信用卡/(美)布泽尔(David H.Buzzell)著;夏玉和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9 [3]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虞月君著.—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8
第三篇:2018年风险管控情况
2018年风险管控情况
公司认真贯彻股份公司、工程局的依法治企的整体部署和要求,以“品质营销
规范管理”为主题,扎实开展法制体系建设,规范经营管理,合理构建风险防控体系,推行风险预警机制,全面推进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工作。下面对公司风险管理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风险管理工作总结
1、完善评审,重视投资合同签约质量
一是制定评审办法。为促进合同评审工作有序开展,公司制定《合同评审管理办法》,成立合同评审委员会。根据不同类型合同,对审批流程进行细化,明确公司各业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完善评审标准,简化评审流程,指导公司合同评审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加强合同梳理。合同风险管理贯穿于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关于合同评审,公司要求从项目前期投标阶段、合同评审阶段对项目合同逐条进行梳理,对争议条款查找支撑资料,谈判时合理筹划各项细节,讲究技巧,据理力争;在合同签订后合约归口部门对合同条款强化梳理,对未敲定事项进行总结,做好合同风险交底衔接。在工作之余,实行每周一本合同的惯例,依据合同内容,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进行风险深度挖掘,并制定应对措施,对各项目及时进行反馈。
2、制度先行,全面探索项目风险管理
面对日益趋紧的投资环境,为保障项目投资效益,推动项目融资落地,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公司商务合约部拟定了《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办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潜在后果等进行系统分析,针对已发生的风险制定控制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应对处置,最大限度化解风险,降低损失。公司为建立常态化的风险预警机制,成立“公司-区域公司-项目公司”三级风险防控体系,公司负责实施分级预警,区域公司和项目公司负责风险化解,同时公司采取定期预警、区域公司采取不定期预警的预警措施,全面推动项目风险管理。
3、全员学习,持续开展投资政策解读
实时关注国家政府债务管理及金融政策,定期开展投资政策解读研讨会,并整理书面资料上传至广讯通平台供大家学习。学以致用,结合公司经营区域广的现状,对前期跟踪项目,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金融机构的融资政策和融资喜好,提前策划项目实施模式,争取政府性基金纳入项目回款来源,拓宽回款渠道;对受政策影响的已实施项目,制定有针对性风险防控措施,降低项目实施风险。
4、内部培训,全面丰富风险管理培训
内部积极组织参加国资委法制讲堂、中国建筑法与合约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培训、PPP业务法律风险管理培训、国际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等培训,深入研读股份公司和工程局下发的法律系统文件,结合工作实际,在熟悉各项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的同时,识别项目风险,提高风险化解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法律专业人员较为紧缺。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呈现人岗不匹配的现状。公司自上到下,部分法律工作都由商务人员兼职,且基本都是工程造价专业。作为一个“外行人”,面对专业性较强的法律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只能盲目查阅资料,且从一名商务人员转法律人员的角色转变较为缓慢,极大降低了法务工作效率。
二是基层人员风险意识有待加强。法律专业人员的运营管理、商务管理、融资拓展等相关综合业务能力有待加强。兼职法务人员法律事务能力需要提升,部分人员对项目合同条款存在不了解、记不住的现状,风险防控的意识有待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
1、提高交底质量,传递风险履约意识
一是投资合同签署后,要求商务合约系统与前端部门做好合同风险交接,把合同谈判阶段落实的条款进行梳理,要求各业务系统参与,针对不同业务板块内容详细分析,罗列事项清单,制定应对措施,做好合同交底工作。
二是将项目合同风险梳理列入常态化工作机制,对所管辖项目合同烂熟于心,将项目存在的风险点,时刻放在桌头岸边,日日提醒,时刻警戒,将风险销项工作做到实处。
2、建立预警机制,督导项目风险销项
依据《投资发展公司投资项目风险管控办法》,从项目前期跟踪、合同签约、过程管理、竣工结算、运营管理等阶段,以“全生命周期”为风险管理范围,以 “公司-区域公司-项目公司”为三级风险防控体系。公司负责实施分级预警,区域公司和项目公司负责风险化解,同时实行公司定期预警、区域公司不定期预警的常态化的预警机制,全面推动项目风险管理。
3、加强创新力度,促进项目融资落地
一是融资未落地的项目,整合资源,积极落实各项工作,融资落地并符合相关要求后再实施;对于新拓展项目,谨慎评估融资落地的可能性,并将其作为承接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是积极探索符合资管新规等监管要求的结构化融资业务模式,联合优质投资人,设立PPP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拓展资本金来源渠道;利用大型优质项目的良好商务条件,集中快速落地项目资本金机构化融资和项目贷款,合理利用工程预付款、资金归集等管理手段,在合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争取回流资金,为投资项目创造空间,确保中标项目后期顺利实施。
4、强化团队建设,贯彻依法治企理念
一是增强法律系统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内、外部招聘,充实公司法律相关专业人员数量,增强法律事务工作专业化,全方位提高法律工作的效率。
二是加强员工的法制教育。宣传学习《合同法》、《公司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促进公司依法生产经营。积极参加股份公司及工程局相关业务培训,邀请工程局、外部法律专家从投资业务法律风险、企业管理风险等方面进行专业化培训,同时定期组织投资相关政策解读,培育全体员工民主法制观念,形成依法依规办事的工作氛围。
三是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注重企业员工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充分利用视频、网络等宣传工具,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展示专栏、宣传手册、法制图片展、专题讲座等活动,开展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的普法宣传。增强法制教育的感染力和针对性,树立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着力提高公司员工依法经营、依法法管理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公司风险管理工作一定紧上级单位的步伐和要求,积极创新工作思路,防范投资项目履约风险,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为投资项目法制建设增砖添瓦。
第四篇:产品风险管控
一、原材料入厂管控
原材料对企业产品的生产至关重要,是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的基础。从生产的源头而言,原料控制是产品品质管控的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对生产的过程控制而言,品管人员可能只是在关键过程上进行控制,可是在实际生产中,质量问题并不是只在关键过程出现,若对所有生产过程都进行控制,品管工作就要面临人手不够的问题;对产品出货方面而言,品管部只是处在一个监督者的位置;总的而言,原料管控是抓源头,把异常预防在未发生之前;生产过程管控是抓过程,把异常减少到影响最小的情况下;产品出货管控是最后一关,尽量把异常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减少客户的投诉情况和退货率。
要控制好企业原材料的采购质量和安全,需要从原材料供应商的评价、选择,加强原材料入库前的验收,提高仓储管理质量等方面来进行控制。
1、原材料分类及其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1)生产原材料应实行分类管理,突出重点
企业需要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但不同的原材料对生产的产品质量影响不同。为便于进行采购质量重点控制,应按原材料对产品生产质量影响程度不同,将原材料进行分类管理。一般分为三类:
A类原材料:指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可能对产品生产质量带来直接、重大影响(例如对产品关键功能、质量安全可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原材料。
B类原材料:指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可能给产品质量带来间接或较重要影响的原材料。
C类原材料:指一般为辅料,对产品质量影响一般或轻微的原材料。
(2)对原材料供应商的评价 实践表明,采购的原材料质量是否稳定,很大程度取决于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因此,采购前应对提供各类原材料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评价。
对A类原材料供应商的评价
对A类原材料供应商的评价是重点,一般要实地考察、评价其质量体系运行状况、既往供货情况、供货质量异常时的处理与整改能力,以及如期交货及交货数量能力、其产品的性价比、其售后服务能力(包括售后服务态度、及时性、效果)等。同时还要通过查阅供应商提供的资料,从供应商的其他顾客处侧面调查、了解,对提供的原材料样品进行测试和试用,对提供原材料质量的定期分析结果等方式进行评价。
对B、C类原材料供应商的评价。一般不实地考察,主要查阅供应商提供的资料,对提供的原材料样品进行测试和试用,原材料质量定期分析结果的分析等,即可达到对供应商评价目的。其中:对B类原材料供应商的评价,由采购部门提出“B类原材料供应商评价名单”和提供B类供应商的相关资料,或以往B类原材料检验、使用情况等质量、服务、价格等资料、信息,由研发、生产、品管等相关部门会签(评审),报高层管理者批准即可;对C类原材料供应商能力的评价,由采购部门提出“C类供应商评价名单”,由研发、品管等部门会签、采购部经理签字后执行。(3)对原材料供应商的选择与确定
合格的原材料供应商应通过选择来确定。而获得一个合格的原材料供应商,则取决于上述对各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评价的结果以及生产使用情况、价格、信誉等因素。因此,最后确定供应商,应适当多选择几家同种原材料的供应商进行对比,尤其在生产使用情况以及各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基本相当情况下。
2、严格原材料入厂控制
从评价合格的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并非可以万事大吉。供应商合格,只表明该供应商具备了提供质量相对比较稳定的原材料的基本条件,其实际到货的原材料数量是否存在短缺,质量是否能满足生产要求,还不能肯定。因此,原材料入厂前,还应按照以下要求严格把好入厂质量关。
(1)无法检验验证的原材料的验收。应依据原材料采购合同、随货同行的《合格证》、《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材料来验收;对个别低值而难以出具相应《合格证》、《检验报告》的原材料,必须提前提供样品。对随车没有携带《合格证》、《检验报告》的原材料,应拒绝验收、入库。
(2).对需检验验证的原材料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需检验的原材料入库前,采购部门应填写《原材料入厂通知单》交品管检验部门,品管检验部门出具合格的检验报告后,凭合格的报告入库。如检验不合格,则应做好《不合格品记录》单的填写,并及时填写质量信息反馈单向质量主管部门反馈,要求采购部门办理退换货手续。
(3)及时建立验收入库后的验收记录。保管员应建立《原材料入库验收记录》,记录包括:原材料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到货时间、到货数量、合格数量、验收时间以及相应的质量证明;并按材料类别、名称、规格分别登账建卡, 以备今后查询、确认。
(4)对急用或质量合格证明材料未全的原材料验收处理。对急用或质量合格证明材料未全的原材料,需及时反馈品管部,由品管部向采购部催要未到质量证明材料,并将此原材料按入库验收程序,暂存待检区,核实合格后方可办理验收手续。
(5)原材料外观质量的验收要检查原材料外包装物有无破损、缺陷,看包装物有无污染、渗漏现象,并查看产品标签是否完好、是否符合要求。
(6)对只有在生产使用阶段才能暴露出来的内在质量问题,原材料保管员要建立质量跟踪卡,保持与生产使用单位的沟通,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通知供应部门依规定处理。
3、严格入库的原材料质量控制
防止入库的原材料变质,是原材料采购过程控制的继续,关键要做好如下管理工作。
(1)对仓储原材料管理。对库存原材料尤其是A类原材料,应经常进行检查,做到不潮、不霉、不烂、不变、不坏、不损、不蛀。
(2)库房环境的管理。库房内货架、物品应摆放合理,过道通畅,门窗无破损,做到“三净”(地面、门窗、货架),无杂物、垃圾、灰尘。
(3)仓库原材料的堆码与遮盖。堆码和遮盖也是保证库有原材料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库存原材料必须依据其性能、储存要求进行合理堆码和遮盖。特别考虑A类原材料性能、包装质量、仓库地面情况,采取适当的码垛方法,达到防汛、防潮目的。
(4)原材料的检查。原材料进入库房,在验收、码垛的同时,要根据原材料分类及维护保养要求进行保养控制,即应进行定期或经常性检查,及时消除、处理隐患。
(5)原材料的出库管理。应遵守“先进先出”原则,特别应对仓储期长,货堆大,难以检查的原材料进行关注,要及时将这类原材料出库。同时,规范出入库过程行为,避免搬运过程对原材料质量造成损害。
4、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
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是许多企业容易忽视、但很重要的环节。对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可以发现供应商供应的原材料质量在稳定方面是否有规律,也为下一步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以后对供应商的选择、调整,提供重要的信息、甚至依据。
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A类原材料一般每二月应进行一次;B类原材料每六个月应进行一次;C类原材料每年应进行一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使用、检验等验收结果统计分析;供应商如期交货及交货数量情况;供货质量异常时的处理与整改情况等。
二、生产过程质量管控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控制,这个体系可以说是庞大的,生产上的任何一个人都属于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人员,包括一线员工在内,也就是说一线员工的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决定了产品生产质量的好坏,即我们常说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我们要重视生产上一些细节上的东西,正如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说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是一线人员不断反馈、生产管理人员不断跟进、分析的过程。
生产过程管控可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以确定最适合的方法。例如,可根据人员安排、工艺要求及检验时间周期,进行巡检或定点检测,也可根据检验量及生产量进行全检或抽检。不管用何种检验方式,生产管理的“三现”(现场、现物、现状)要求我们处理问题要及时准确,从发现不良的地方查找异常品,并查找异常品发生的原因,以杜绝异常品再次发生。生产过程管控的目的是在生产前,及时发现不良,采取措施,防止大量异常品发生;在生产中,发现异常及时反馈并采取措施解决异常品批量发生,这也是品管现场人员的工作重点。同时,通过巡检和定点检测的实施,可防止生产过程的异常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生产过程管控的重点是,确实做好首样检验,尽量避免大批量异常品发生,在首样确认中,应特别对不良原物料的信息进行确认,对该原物料批量投入试用,生产中要确实做好各项管控。其次,过程控制及过程检验过程中,对异常品发生频率较高的部位重点监控并检查确认。再次,新产品或试制品也是生产过程管控的侧重点。当然,也要考虑人员及设备因素,若新进人员较多投入生产或人员转岗操作,是生产过程管控的一个重点管控方面;机器设备方面要考虑设备的稳定性和维护情况,若机器设备不稳定或刚经过维护,也应是生产过程管控的一个重点管控方向。作业条件变动或关键工序的变更也应是生产过程管控的一个侧重点。必要时可进行三段式确认(首样确认、过程确认、成品抽样确认),条件允许可安排入库。
三、产品出货质量管控
出货管控是品管工作的一个需要坚持原则而又要及时沟通的环节。同一批成品出货到不同的客户手中,可能导致的结果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总结汇总,根据不同客户要求的侧重点采取灵活的处理及出货措施,在出货检验管控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制造出一个双赢的结果。当然,出货管控还要求我们仔细核对生产(订单)量和交运量,检查各种标示,把问题解决在未出厂之前。
公司要设产品出厂检验人员,对产品完成的质量情况进行抽检评估,看是否能达到客户要求,并参照相关文件对产品进行核对,确保产品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出货产品的质量情况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出货产品客户反应情况。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过程中进行控制,这样可以将一线不良降到最低,从而出货质量才会更有保障,倘若最后发现问题才去改善,就已经迟了,比如产品在生产完成才发现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返检,可修复性不良虽可以进行处理,但要耗费了多余的人力、物力。
产品生产完成出货了,不代表所有工作都已做好了,要做好售后质量跟踪,多与客户电话沟通,了解一下产品在客户处反馈出来的问题,此类问题可能是我们工作的遗漏,这样可以做到知己知彼,从生产上进一步调整,以让客户认识到我们在关注其产品,力争更多的订单。
四、产品使用风险管控
1、佳宝科技产品保修条款
保换、保修内容
1、佳宝科技智能家居系列产品实行三年保修。
2、保修保换仅限于主机,包装及各类连线、软件产品、技术资料等附件不在保修保换范围内。
3、若产品购买后的15天内出现设备性能问题,且外观无划伤,可直接更换新产品。在免费保换期间,产品须经过佳宝科技技术服务中心检测,无故障产品,将原样退回。
4、在我们的服务机构为您服务时,请您带好相应的产品保修卡;如您不能出示以上证明,该产品的免费保修期将自其生产日期开始计算。如产品为付费维修,同一性能问题将享受自修复之日起3个月止的免费保修期,请索取并保留好您的维修凭证。
下列情况不属于免费保换保修范围
未按使用说明书要求安装、使用、维护、保管导致的产品故障或损坏;
已经超出保换、保修期限;
擅自涂改、撕毁产品条形码;
产品保修卡上的产品条形码或型号与产品本身不符;
未经普联许可,擅自改动本身固有的设置文件或擅自拆机修理;
意外因素或人为行为导致产品损坏,如输入不合适电压、高温、进水、机械破坏、摔坏、产品严重氧化或生锈等等;
客户发回返修途中由于运输、装卸所导致的损坏;
因不可抗拒力如地震、火灾、水灾、雷击等导致的产品故障或损坏;
其他非产品本身设计、技术、制造、质量等问题而导致的故障或损坏。
维修方式
1.当您购买的产品发生故障时,可凭购机发票和保修卡等有效凭证到产品购买处要求代为申请保换保修服务。由于佳宝智能家居系列产品实行全国联保,当您无法联系到经销商时也可以直接同我公司驻各地的办事处或公司客服部联系。
2.经销佳宝智能家居系列产品的经销商代客户向佳宝科技办事处或总部申请保换保修服务。对于符合保换规定中可直接更换新品的情况,经销商可直接给客户更换新品。3.客户或经销商将返修品发至佳宝科技的运费由客户或经销商承担,佳宝科技将保换保修后的产品发给客户或经销商的运费由佳宝科技承担。
特别声明
1.上述服务承诺仅适用于我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售出的佳宝科技智能家居系列产品。对于产品在售出时另行约定了售后服务条款的,以佳宝科技确认的合同为准
2.经销商向客户做出的非佳宝科技保证的其它承诺,我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请您在购买时向经销商索要书面证明,以便经销商对您的额外承诺兑现。
备注:本承诺其解释权、修改权归佳宝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公司产品设计及研发都必须进行实用性及可靠性进行评估,如产品出现故障对使用造成的影响。目前部份品牌产品使用总线制控制方式该种控制方式主控制器一旦出现故障系统将无法使用,那么我们设计时应规避该风险采用模块化、无线载波组网控制方式产品出现故障只有局部不能使用,使产品故障范围降到最低。
第五篇:风险管控方案
临清市亿展农副产品加工厂
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工作方案
为提高公司辨识管控安全风险和防范事故能力,根据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全省化工行业企业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工作方案》的通知和《聊城市安全生产安全风险管控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公司行业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攻坚行动部署,以《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行业安全标准规范为依据,在公司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机制和隐患排查体系建设,通过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专项整治(有毒有害、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防范机械和触电伤害),强化公司安全管理基础工作,提升公司防范风险和事故的能力,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工作目标 力争年月底前对有毒有害、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所有工段岗位建立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达标率100%。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2016年10月15日前)。1.成立组织领导机构。
公司领导小组,组长:李长会 董事长 组员:李威 总经理
李兆兴 生产、设备副总经理
孔丁强
技术、销售副总经理
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办,主任由赵 东担任。2.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根据聊城市安监局统一部署,研究制定本企业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工作方案,确定工作内容、工作步骤和保障措施,认真落实市区局工作安排。
3.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召开由相关工段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动员会议,对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动员会议召开后,各工段要结合实际,组织有关人员研究制定本工段专项活动工作方案,方案要做到切实可行,同时召开工段全体员工参加的动员大会进行专项部署。
4.开展岗位摸底排查。要对工段岗位逐一进行一次摸底排查,摸清危险因素情况等,按照安全生产监管分级登记建档。
(二)集中攻坚(2016年10月30日至年底)。
公司对有毒有害、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工段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一次“回头看”;要督促工段认真做好防范机械机械和触电伤害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1.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公司要按照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指南,参照试点企业做法,结合本公司实际,逐一对工段、班组和岗位员工、设备设施、仪器仪表、工具器械、原料物品、作业场所等进行 风险辨识,摸清本工段安全风险底数,逐一登记 建档,逐一进行标识。
2.制定安全作业管理制度。公司要依据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对于容易引发事故、有较大危险的生产设备及作业岗位,按照设备使用要求、工艺技术要求、安全规程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安全的作业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明确风险管控责任,规范岗位人员作业行为,有效管控风险和事故。
3.彻底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公司要按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标准》,对教育培训、设备设施、员工作业、应急管理等各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系统排查,按照一般和重大隐患进行分级建档,逐项制定排查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和整改完成时限,建立并运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做到立查立改,彻查彻改。年底前,涉氨制冷、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工段所有岗位,要全部纳入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与管理部门实现互联互通。
4.继续深入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公司要按照上级要求,对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一次“回头看”,认真开展工作,查漏补缺,彻底排查整治安全隐患。
5.建立长效机制。公司要将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专项整治工作有机结合,建立长效机制,把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升行业安全管理水平。
(三)总结上报(2016年底)
要在年底前,对安全风险 辨识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形成报告报临清市安监局危化科。
四、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我公司机械自动化水平较高、各种设备设施覆盖各生产线,从业人员少。要把建立“双控”机制作为防范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治本之策,作为攻坚行动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重大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协调好各项工作。要处理好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把建立“双控”机制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专项整治、执法检查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全面完成风险管控排查治理任务。
临清市亿展农副产品加工厂 二〇一六年十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