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的特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世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非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1
管理、资本的活力竞争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金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掉,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泉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的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第二篇: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第三篇:、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88
新华社今天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于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决定》共分十六项60条,包括: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四篇:第一篇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第一篇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第1讲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
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是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还是彻底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事关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毅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35年来,我国已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国民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度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明显提高。回顾35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锐意推进各方面改革,成就举世瞩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革命,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实力,逐步实现了综合国力由弱变强。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到2012年的近52万亿元。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已进入上中等收入经济体行列。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局面。
改革开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建立制度框架再到全覆盖。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91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分别比1978年增长10.5倍和10.8倍,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明显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人,平均每年脱贫544万人。2011年我国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按照2010年不变价计算)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将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改革开放创造了改善人民生活的雄厚物质基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不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制造业到农业和服务业,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1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867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86倍,货物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17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净额878亿美元,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319亿美元。我国通过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制定国际经济规则,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冲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35年,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萌生与改革开放、形成与改革开放,也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于改革开放。
首先,改革开放的成果既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既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所取得的物质成果上,也体现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取得的精神成果上。把所有成果以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上层建筑的形式凝固下来,使之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转化为人民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道路、理论体系、制度3个方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成果,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改革开放35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探索,归结起来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最主要的就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正确道路。
35年来的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富民强国之路走下去。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根本启示。
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方面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启动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的庄严使命,就是确保用8年的时间即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从而为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当前,我国发展成绩与问题并存: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特别提醒全党,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最终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第2讲 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方面统筹推进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革命导师的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35年的接力探索中开创、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为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科学认识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理论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即使有再好的制度,也是要靠人去执行的。如果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即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都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了,也不等于就能自然而然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正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呼唤着、倒逼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尽快实现现代化。
事实上,“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的;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最终走到歧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从目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情况来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是富有成效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规则的现代化。
首先,要推进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是对“管理”的扬弃。在国家治理体系下,治理国家不再仅仅是国家机关的事情,各个社会主体都应当担负起相应责任,做到各尽所能、各尽其责。其次,要推进国家治理方式民主化。在国家治理体系下,政府要减少命令、强制等单向管理方式的运用,更多地选择间接、协商、合作的方式,更加公开透明地运行,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协同共治,形成治理合力,提升治理效能。再次,要推进国家治理规则法治化。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个国家实现良好治理,关键是要逐步形成一套符合规律、有效管用的法律体系,并保证这些制度得到切实执行。
三、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推进。“决定性作用”的提法,是我们党的理论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必将对加快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们党对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次《决定》将我们过去20多年所界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强调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无疑是一次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四、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保障和促进作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道路和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五、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必将有力推动形成既有国家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既坚守基本社会思想道德又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生动局面。因此,要积极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首位。
六、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要求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说到底就是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使人民幸福。具体到民生领域,就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全
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因此,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
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来的。这次全会《决定》之所以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考虑: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而这恰好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内容。第二,这是破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粗放式增长的延续,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近些年来快速上升,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不仅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还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因此,必须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八、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建设环境、任务、方式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变化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党的思想建设方式方法要与之相适应,等等。如果党的建设不能顺应新的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就很难更好地发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建设要顺应时代要求,就必须进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对此,《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就是说,党的建设制度是要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建设制度。我们党所肩负的任务是领导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艰巨、复杂、繁重的历史任务,它对党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能力要求。如果党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方面不能符合现实的要求,目标就难以如期实现。
第3讲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真正实现市场和政府各负其职
第4讲 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以更大决心推进改革,保证完成改革任务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解放思想;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基本经验
二、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改革任务,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五篇: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总体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总体目标
牟志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设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此,应当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加深认识和准确把握。
一、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决定》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35年来,我们党锐意推进改革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首先,35年改革开放经历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发生了阶段性、累积性、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从发展阶段看,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节点是四次三中全会。(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正式发动。全会提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随后启动了农村改革,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动阶段。(2)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局。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农村改革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开启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到1992年,改革开放从发动到开局,可以称之为是一个“放权让利”的时代,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改革,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放权让利”、地方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鼓励个体经济发展。(3)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制度创新时代——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先是“建立新体制”,后是“完善新体制”。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入了“建立新体制”阶段,改革不像以往那样在计划经济框架内进行。
(4)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由此进入了“完善新体制”阶段。——按照这一改革发展逻辑和制度变迁逻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从改革领域看,历次三中全会后,改革的领域在不断拓展,从以经济领域为主,逐渐扩展到政治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一直到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改革开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1980年8月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启动了这一改革。从党代会对中国现代化和体制改革总体布局演变的过程来看,也是从以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为主,不断扩大到其他领域。2002年十六大作出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部署,开始了文化体制改革;2007年十七大报告作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部署;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文化发展改革的决定;2012年十八大召开,开始逐步形成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五位一体”改革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和最重要的创新所在,就是超越了以往的以经济改革为主题,进行“五位一体”改革的系统设计、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全
面改革”之所以意义非凡,是因为它能够形成一整套优势互补的制度,使发展更为全面、协调,综合、平衡,互补、互利,将极大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可以看出,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中国改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方法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统一、微量积累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宏阔视野与具体设计相统一、延续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这些“统一”是改革历史探索的收获,是改革逻辑演进的成果,它集中体现在《决定》中:将“改革”提高到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在此层面上定义改革,并包含了多个理论上的“首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等。与此相联系,《决定》也是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互相推进的结果。它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强国、和谐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普遍诉求,落实为具体的改革设计,将对市场与政府、市场与法治、市场与财税金融体制关系的摸索经验升华为理论纲领,为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改革实践提出了总体部署。作为中国改革的又一里程碑,这次全会和这份纲领性文件都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从“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的深度上看改革,改革未有穷期;从“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高度上看改革,改革虽远必征。今天,改革开放作为新的伟大革命,国家之未来、国民之福祉,将无不由这个革命来承载。
其次,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把握这一论断,其要点,一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包括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取得的精神成果,而且,物质成果必须转化为精神成果,转化为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信心和勇气。因此,我们加深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既要总结其取得的物质成果,更要总结其精神成果,把所有成果以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上层建筑的形式凝固下来,使之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而形成强大精神动力。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一切探索,归根到底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围绕这些重大问题所取得的成果,归结起来就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将其概括为改革开放最主要成果,更加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根本保证。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是立党立国的头等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治国安邦大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最重要贡献。
第三,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和推动的,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向前推进。我们的改革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5年改革就是由于方向正确、驾驭得当,有了问题能及时纠正,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坚定不移地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事实证明,没有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现在,我国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
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必须有很强的战略定力,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
二、深入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当今世界,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此,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回顾历史,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工业革命发轫和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失去了发展机遇,导致我国大大落后于世界发展。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没有条件赶上时代前进步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兴起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东亚一批国家和地区抓住机会发展上去,我国因闹“文革”而错失良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转变,国家和民族大踏步赶了上来。邓小平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现在,我们不仅要赶上时代,而且要勇于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两个全面”的重大任务,这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如此全面提升,必然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唯一途径。面对趋向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世界大势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显著增强,我们的任务也更加艰巨。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逐步深化的。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并且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这些问题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前所未有。现在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主体的多样,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我们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三、准确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设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内涵而言,包括两句话的改革目标总概括、“三个性”的改革方法论、五位一体的具体改革目标、“三个让”的改革根本目的这四个层次。
第一,两句话的改革目标总概括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简洁鲜明的总目标,同十八大报告关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相比,增加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至关重要的新目标,引人注目。
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具体制度,实践证明是唯一能够发展中国的制度体系,必须不断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但是,我们仍然“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仔细研读全会通过的《决定》,其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和各项重大改革措施,无不聚焦在“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之上。
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呼唤着、倒逼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尽快实现现代化。
这里的“治理”,我们党执政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多次提到。如治国理政、民族区域自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企业法人治理、基层群众自治、治党治国治军等等。本次全会又提出了更多的“治理”概念,如有效的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方式,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治理结构等等。治理同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管理一般是指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单向管理、垂直管理,而治理则既包括各方面的科学管理,也包括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等内涵。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对各方面存量的和增量的治理体制机制的总概括、总称谓,是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有了好的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的,又不断构建新的,使各方面制
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第二,“三个性”的改革方法论就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总书记在2012年底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作为改革的重要方法论提出来的。此后,他又在多个场合反复加以强调。我国改革开放是分别从农村和沿海试点起步、点线展开的,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贫穷落后和封闭僵化带来的紧迫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系统性改革不够、全局性矛盾长期没有触及等弊端。单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比如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涉及土地制度、财税制度、城市管理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多个领域,如果仅就市场交易本身进行调控,效果总是有限的。从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来看,协同面更广、系统性更强,更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才能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第三,五位一体的具体改革目标就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这五个方面,既是建设和发展目标,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十八大提出“两个全面”,表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目标,必须同时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后者是为前者提供动力、注入活力的。这次全会的表述是:“到二○二○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四,“三个让”的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前两个“让”,是对十六大报告精神的重申,第三个“让”,是对十五大报告精神的重申。三个“让”组合起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根本目的,表明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一以贯之地倡导劳动与资本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统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统一。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要通过不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来实现;都要通过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来实现。纵观《决定》文本,梳理其内在逻辑和理论创新、实践举措,可以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彰显了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第一,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覆盖《决定》全篇,又突出体现在总目标所包含的“六个紧紧围绕”的具体目标之中。即:紧紧围绕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六个紧紧围绕”,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同时也展现了改革的总体思路,明确了改革的主要内容,点出了改革的重点和主轴,使改革的顶层设计、优先顺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一目了然。
第二,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总目标的设定,内蕴了《决定》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的深入认知。这主要体现在关于改革进程中关乎全局、关乎长远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自觉把握上,即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同时还自觉把握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五位一体改革全面深化、协同推进的关系。第三,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对改革能否成功至关重要。没有广泛的社会共识,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决定》在对全面深化改革众说纷纭的种种诉求和建言中,找到了最大公约数,设定了总目标,开出了突破思想观念束缚、利益固化藩篱和部门权力掣肘的正确药方,形成了改革聚焦点、着力点,找准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最佳结合点。由此,将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力量,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