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兰清泉事迹
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兰清泉事迹
2012-04-16 12:26:24 作者:liranran 来源:
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兰清泉事迹
兰清泉,男,中共党员,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2011级硕博连读研究生。
获得第六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特等奖、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江苏省大学生十大“创新之星”等荣誉称号。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营养。从进入大学开始,兰清泉同学就表现出了对新鲜事物极强的兴趣,积极参与学院、学校各项活动与竞赛。同时作为班级里的第一个学生党员,他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积极进取,发挥者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在2007-2008 学年获校综合一等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2009 年6 月,化工学院第五届“本科生论坛”一等奖;2010 年5 月,获校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优秀学员。作为创业团队的队长,兰清泉同学在2010 年6 月,获第六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特等奖;2010年9 月,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2010 年12 月,获南京工业大学优秀学生党支部书记;2010 年12 月,校本科生“科创之星”;在2011 年4 月,兰清泉同学参加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进入省赛。2011 年10 月,兰清泉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一种废液压油的再生方法及设备”已公开。主要事迹如下:
一、富有创新精神,在班级管理和支部建设中不断挑战自我 在大一期间,兰清泉同学通过竞选担任班级班长一职,他深知在大学这个相对开放的小环境中,班长对班级建设的作用尤为重要,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特别是作为学院强化班班长,如何创建出一个有特色的班集体是兰清泉同学一直思考的问题,在积极组织班级同学参与各项学院、学校活动的同时,他尝试着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管理,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由于强化班课程安排较多,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学习、工作到很晚。他为了制作出一份很有特色的班级介绍的ppt,经常与同学进行讨论;为了一两个精彩的动画效果,常常自学各种软件。在兰清泉的带领下,班级获得校“‘五四’红旗团支部”与校“先进班级”等荣誉称号。
兰清泉同学还肩负着化工学院07 级学生党支部管理工作,历任党支部宣传委员、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在党支部的管理工作中,由于支部成员都是学生精英,都具有很强的想法和个性,因此更是需要对工作进行创新,才能打造出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学生党员队伍。
创新首先意味着改变,所谓推陈出新、焕然一新,无不是诉说着一个“变”字。兰清泉在党支部工作上的创新遇到了很多的阻力,他通过广泛征求支部成员的意见,坚持用事实说话,通过长时间的调研和与支委讨论,在不影响正常支部工作的情况下制定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在组织全体学生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例会上,他提出每半个月由几位党员轮流作为会议主持人,对时事政治、校园动态、社会万象等事件进行讨论,并辅以观看纪录影片、ppt 演讲、辩论会以及头脑风暴的形式来讨论和总结。这样的创新做法不仅极大程度的团结了所在支部的党员、丰富了党员的组织生活,同时也加强了支部内部党员之间的交流,得到了广大学生党员的赞赏和认可。在08 年5 月,兰清泉组织策划的“颂抗震赞歌、抒爱国豪情”主题党日活动获得了校最佳党日活动奖;2010 年12 月,其本人获得了南京工业大学“优秀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光荣称号。
二、坚持不懈的追求,在创新、创业竞赛中享受激情
创新也意味着付出,因为惯性作用,没有外力是不可能有改变的,这个外力就是创新者的付出。
2008 年,兰清泉通过重重筛选进入南京工业大学首届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学习。在这里,他抓住每一次听讲座和学术报告会的机会,丰富自己的阅历,也给自己找到了更好的平台,尝试在科学研究上的创新。在一次聆听了南航胡铃心博士的精彩演讲后,他心潮澎湃,激情荡漾,对科研和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全新的规划,同时也开始了备战“挑战杯”竞赛的艰辛历程。
2009 年3 月,兰清泉创建了南京工业大学“工业革命”创业团队,并担任队长。由于创业计划竞赛要求参赛者组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竞赛团队,就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进行精心设计,以获得风险资本的投资为目的。这对他以及他的团队是个巨大的挑战,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悉成立公司的流程以及判断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对创业大赛的知识知之甚少的情
况下,很多资源和信息都要靠他自己去搜集和总结,很多的工作都要他去摸索和开拓。
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其他队伍在抱怨有关竞赛资料缺乏的时候,兰清泉已经在网络论坛上仔细的研读有关信息;当其他队伍还在发愁如何进行市场调查时,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市场分析部分;当其他队伍拿着往届校赛优秀作品参考时,他们已经按国赛文本的要求完成创业策划书了。作为队长,兰清泉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不断激励团队其他成员。
“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是我们的行事准则!”兰清泉经常这样鼓励和告诫团队队员,因为他懂得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加上燃烧的激情才能创造梦想!
多少个夜晚,当其他同学已进入梦乡,他还在挑灯苦读;多少个周末,当别人在球场拼搏时,他和他的团队却在共商创业大计。连续2 年的寒暑假,兰清泉都在实验室度过,与团队一起奋战。他始终以徐南平院士的一句名言——“创新源于激情,重在积累,成于坚持”作为行动准则,并同时深深地感染其他同学。最终他的努力使得他的团队凭借《南京思齐膜技术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获得了第六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特等奖以及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的好成绩。一次成功并没有令他满足。目前,他又在马不停蹄的准备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他以自己实际行动给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做出了榜样。
三、思维的碰撞,在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中体现价值
大四下学期,兰清泉同学已被学院推荐为硕博连读免试研究生,在科研道路上一路前行的他不忘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在校的本科生开展多期的创新、创业、科研等相关讲座,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他仍指导着全校数只创业团队,对这些创业团队进行培训工作。同时,他还担任09 级校大菁英人才学校助理班主任,在对所带班级的优秀学员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会议,多次组织头脑风暴、创业模拟等讨论会,极大地触动菁英学员的积极性与能动力。2011年6 月,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共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兰清泉代表膜科技研究所为南师附中11 届40 余名保送生讲解实验并操作演示,并长期对南师附中学生进行指导工作,在2011 年暑期,指导原南师附中高三(3)班杨霏辰同学研究的《汽车燃油杂质过滤分子筛研究》课题,得到南工大与南师附中有关老师的好评;在2011 年10 月至今,指导南师附中15 人“地沟油净化为燃料油研究”小组,多次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小组成员会面讨论,商讨实验计划与提供建议。现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
回顾这几年的大学生活,他说“奋斗与充实是我最深的感悟,创新是我前进的动力。展望未来的求学生涯,创新与奋斗依然会是我人生的主旋律。我坚信,创新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第二篇:2011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事迹集锦
2011感动中国候选人事迹集锦
阿里木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阿里木,男,40岁,新疆维吾尔人。
阿里木1989年在新疆石河子参军入伍。退伍后,在当地供销社工作,1997年供销社破产后,阿里木离开新疆走南闯北,2002年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他在毕节看见很多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深知缺乏教育给人生带来的晦暗。从2006年起,阿里木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在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奖学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阿里木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陈起贤 倾其所有捐资助学的爱心教师
陈起贤,男87岁,海南海口大坡中学的退休教师。
陈起贤每月养老金有近2000元,但他给自己定下的生活费标准仅每月50元,通常两根胡萝卜熬粥就是一天的伙食。而他家中最值钱的还是学校给的一台老式电视机。老人对自己这样苛刻,可在2001年时,他拿出了全部积蓄10万元给大坡中学建图书馆,图片馆建成后缺少书籍,陈起贤又捐出2000元购买图书。得知学校要重建校门,他又拿出3000元。2004年开始,他又每年拿出5000多元积蓄,以父亲和自己的名义设立“业贤奖学金”,为学生发放奖学金。随后他相继又拿出20万元,捐给大坡教育发展促进会,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陈起贤说,他百年后愿意捐献出眼角膜,甚至愿意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身体,为社会做贡献。
邓卫星 卖猪肉的“慈善家”
邓卫星,男,52岁,广东省英德市下石太镇农民。
邓卫星在当地靠卖猪肉为生。他所在的下石太镇是英德最贫困、最偏远的镇之一,贫困家庭多、留守儿童多。邓卫星从小喜欢读书,但因为穷,没能完成学业。他经营猪肉生意,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山下乡收猪,他看到了很多和他一样因为贫困和路远上不了学的山里孩子。为了圆山里孩子们一个读书梦。他和家里人商量,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学生之家”。从1981年到现在的29年里,前后共有859个孩子住进了他为孩子们提供的 “学生之家”。这些孩子60%来自困难家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邓卫星夫妇看顾这859名山区的孩子,在这里读完了小学、中学。最初,在邓卫星家寄宿是全免费的,只需要自己带些米。但随着孩子越来越多,为了维持“学生之家”,邓卫星开始收取很少的住宿费。从一年175元,到现在的每年325元。325元,平均一天只要两元多,即便如此,真能交足的孩子也还不到三分之一。镇里的学校一度搬迁,邓卫星也跟着搬迁。1992年,邓卫星卖掉了两块珍藏的黄蜡石,倾其积蓄在现在的地方盖起了两层楼———8房2厅,除了自己一家四口住的3间房,剩下全拿来做了孩子们的宿舍。最多的一年,这里住过近50个孩子。29年间,再苦再难,邓卫星从没主动向当地政府、向旁人。也没向从他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们伸过一次手,哪怕他们当中有人已经成了大老板。
高金磊 坚守大别山的大学生村官
高金磊 男,26岁,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村官。
高金磊出生在湖北农村,为了高金磊念上大学,家里卖掉了栖身20余年的房子,两个姐姐也退了学,都期望他最后跳出农门。高金磊上学时在一次建筑民工兼职中,他切身体验到了农民们的现实疾苦,那时心中便深深地藏起了改变农村的梦想。2008年,高金磊大学毕业后,放弃了高薪工作,回到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做一名大学生村官。在百丈村,高金磊不仅做村官,为了改变农村现状,他还要办养猪场,做猪倌。亲人和朋友都一致反对他的做法。但是高金磊坚持自己的梦想。养猪场建成以后,高金磊搬起行李住进了养猪场。缺技术人员时,他承担了技术员的工作,除了到各地大型养殖企业学习,每天还要准时打扫猪舍,喂料,并做好疫苗、消毒每一个细节的记录,高金磊晚上还要将白天收集到的数据录入到电脑专业软件中进行科学分析,还要不停学习兽医药理和养殖管理方面的知识。2011年,高金磊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湖北省地税系统的公务员,结果他再一次选择了留在农村。现在的百丈河村的养猪场发展情况良好,各项生产进入正常轨道,已具备年产万头生猪的规模,年产值在千万以上。在他的带领下,这些村办企业目前办的红红火火,不但解决了本村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帮助了其他村一同致富。
胡丙申 辛苦10年为乡民还债的诚信局长
胡丙申,男,67岁,山西运城人,退休前任山西省夏县的乡镇企业局局长。
1992年胡丙申上任山西运城夏县乡镇企业局局长时,夏县乡镇企业年产值仅有2000多万元,大多陷入困境,眼见苏南等地的农民都依托乡镇企业富裕起来,胡丙申心急如焚,一些走投无路的农民纷纷求助胡丙申。由于政策不允许政府部门作担保,胡丙申就以个人名义先后为19户农民担保借贷69万多元。2001年,胡丙申从局长岗位退下来后,债主都纷纷找到了他。因为一些农民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还债,现在债主希望担保人还债。有人建议胡丙申找找关系,把贷款做死账处理,或者请组织出面解决。但胡丙申最终都拒绝了,并承诺争取12年把所有钱连本带利都还上。为替老百姓还债,胡丙申10年来摆过地摊卖对联、卖鞭炮,开过饭馆、理发店,搞过养生馆,经营过小商店,甚至给人做饭、剃头,这样,胡丙申整整走了10年还债路。2010年底他终于还完了最后一笔欠债。10年间,他连本带利总共还了39万元,胡丙申也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还债局长”。
胡艳萍 收留智障者的“爱心阿姨”
胡艳萍,女,37岁,吉林省长春市私营企业主。
胡艳萍18岁时开始创业,经过10多年在商海的打拼,现已拥有苗圃生态园、酒店等多处企业。2001年,她7个月大患有先天智障的儿子离开了人世。受到丧子之痛打击的胡艳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六个月,几乎丧失了生存下去的勇气。从那之后,她开始慢慢加入了关爱智障人群的行列。2002年到现在,她先后收留救助了五十多名智障人员,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他们之中有的已经康复重返社会,有的还生活在她的胡记善满家园。她给他们取了很好听的名字——开心、快乐、幸福、吉祥„„在这些名字背后,寄托了胡艳萍对生活的期望和对他们的一腔爱心。在照顾智障患者的同时,他还资助多名贫困大学生,其中一位已经顺利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并于2008年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
胡忠 谢晓君夫妇 坚守在雪域高原上的支教者 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2003年,在丈夫的召唤下,妻子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谢晓君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20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今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刘发英 托起大山希望的“英子姐姐”
刘发英,女,41岁,湖北省长阳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
1991年,刘发英从湖北省枝城师范学校毕业后,主动申请支援边区。而这一去却是18年。刘发英的这个决定也深受父亲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她的父亲毕业于武汉大学,自愿回家乡长阳当了一名教书匠,他常这样教育孩子:“如果每个山区的孩子都想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那农村永远不可能富裕,农民只能世代贫穷。”父亲的话在刘发英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她发誓一定要践行父亲的诺言。1991年9月,刘发英来到长阳黄柏山陈家坪小学报到,两条板凳、一块木板、一堆稻草为她安了窝。2005年秋,她在资丘镇白沙坪小学任校长,学校里有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不起书,面临失学危险,她为此苦心焦虑。一次她在接待了两位来自武汉“心之旅”的助学志愿者,第一次接触到“网络助学”的概念,从那时起,她开展了网络助学,发布资丘镇贫困学生的信息。
截止2011年8月1日,共筹集海内外助学资金180多万元,长阳及周边县市725名大、中、小学生得到“英子姐姐”的资助,不再为“上学难”而发。如今,说她不务正业的人少了,问她善款下落的人也少了。起初四处碰壁的她,用锲而不舍的信念和透明公开的流程,赢得无数人的信任。在她的感染下,已有21个志愿者加入到刘发英的网络助学团队,其中有退休干部、中小学校长、摄影爱好者、作家和律师等。
刘金国:两袖清风、一心为公的领导干部
刘金国,男,56岁,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督察长。他工作岗位、环境、职位多次变化,但清正廉洁、一尘不染、一心为公的本色没有丝毫改变。刘金国担任领导职务几十年,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自己的亲属,却无一跳出“农门”;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但从不提前打招呼,吃饭除了在机关食堂就是路边小店;从不接受各种宴请,从不接受任何礼品,哪怕是一瓶酒、一盒茶叶;经常出席重要场合,却没有一件名牌衣服;配有工作用车,家属从未用过。刘金国遇到重大突发事件都亲临一线指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担任公安部前线总指挥,紧急调集、指挥全国2万多名公安专业救援力量,从废墟中搜救出被埋压人员8335人。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火灾事故发生后,他带专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面对数十个储量巨大油罐随时爆炸的危险,临危不惧,果断决策,科学组织,连续在火场最前沿指挥7个多小时,直至大火被成功扑灭。石油化工火灾的灭火救援是世界性难题,15个小时扑灭了10万吨油罐大火,专家称为世界奇迹。刘金国不论在什么岗位、分管什么工作,样样干得优秀。2011年,根据公安部党委部署,直接组织指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亮剑”行动,全国共破案近3万起,打掉制假售假等犯罪团伙6700余个;具体组织指挥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全国公安机关抓逃率超过84%,抓获涉嫌故意杀人在逃人员1万多名、潜逃10年以上在逃人员2万多名。他嫉恶如仇,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人员,公安部纪委监察局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刘金国曾获得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河北省“优秀人民公仆”、“优秀共产党员”、“廉政公仆”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国务院记个人一等功。
刘竹承 慈善路上的“台湾爸爸” 刘竹承,男,68岁,台湾商人。
刘竹承从1997年开始在山东潍坊投资建厂,如今已经是颇有成就的台商,但他依然过着节俭的生活。他从不抽烟,从不喝酒。但是,面对需要扶助的孩子,他出手总是那么大方。这一切,都是因为刘竹承是苦水里泡大的人。68岁的刘竹承从不避讳自己是个孤儿。他说,自己作为孤儿的感受让他对身边那些孤儿、贫困学子们的遭遇,体验得非常深刻。在山东经商15年来,他已经资助了151名学子,耗资500余万元。很多被资助的孩子叫他“刘爸爸”,每学期开学前,刘竹承都邀请他资助的学生聚会,逐一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发放下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有好几位学生在他的资助下考上了清华、北大。刘竹承先生除了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外,还先后在昌邑市、奎文区对孤寡老人、残障老人进行资助,每人每年提供200—300元生活费。2011年,刘竹承又为临沂市22位智障残疾老人资助生活费每人2000元。
孟佩杰 汉族 照顾养母12年的孝女
孟佩杰,女,20岁,山西师范大学学生。
孟佩杰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重病,无奈将她送人领养,不久生母去世;5岁的孟佩杰由养母刘芳英照顾,三年后养母刘芳英因病瘫痪,不久后,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此后杳无音讯。8岁的孟佩杰开始为生计而操劳,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每个月俩人就靠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每天在上学之余要买菜做饭,替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为全身涂抹褥疮药膏。孟佩杰一直悉心照料养母刘芳英,不离不弃。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十二年,4000多日子,孟佩杰不仅仅在生活上照顾了养母刘芳英,更重要的一点是,她的存在让刘芳英渐渐找回了生活下去的责任和勇气。
史铁生 挑战生命极限的作家
史铁生,59岁,逝于2010年年底,北京作家。
1969年,史铁生去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史铁生去世前一周要坚持血液透析三次,这样的生活却长达9年,伴随1000多次的针刺,使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成了蚯蚓状。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宋金萍 细心照顾老师28载的“感恩学生” 宋金萍,男,69岁 北京市退休教师
宋金萍13岁时在北京王府井八面槽上小学,钟炳堃是他六年级的班主任。当时钟炳堃仍单身,学生成了她的孩子,他也给了从小就失去母亲的宋金萍无限的母爱。宋金萍在北京体育学院读书时,钟老师常去看他,把平时积攒的22元钱和一些零零碎碎的粮票给了宋金萍。帮助宋金萍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阶段。工作后的宋金萍在一所学校当老师,他常去看望钟老师,为钟老师买好生活用品。在钟炳堃70岁时,宋金萍担心自己不能每天去看老师,他和妻子商量,将老师接回了家。就这样,钟炳堃老人住进了宋金萍家中。年迈的钟炳堃,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人也开朗起来。2001年,钟炳堃老人双目失明,大部分时候只能躺在床上生活。宋金萍悉心的照料着老师,虽然已是99岁高龄,但老师身体非常健康,血糖、血压等各项指标都很正常。
春去秋来28载,钟老师已是孩子的奶奶,自己的“母亲”。有了这位“母亲”,宋金萍除了买菜要出趟门,大部分时间就在家看书,陪伴老人。
杨丽 一生献给工人的工会主席
杨丽,女,61岁,退休前为昆明市工会主席
上世纪80年代,正值全国推行工会主席海选的热潮,年仅32岁的杨丽经全厂5000多名工会会员海选,以97.5%的赞成票当选为云南汽车制造厂的工会副主席。“受职工之托,忠职工之事,解职工之难,暖职工之心。”这是杨丽为自己设立的职业道德标准,如今,这不仅成了昆明市工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在整个云南省工会系统也家喻户晓。她常说:“为职工说话办事是工会干部的天职。” 为了替工人维权,为工人撑腰,她无私无畏、仗义执言。她不仅从具体事件上为工人维权,还从源头上为工人维权谋利。在她先后担任省市政协委员、省市人大代表的将近20年间,她提出了近百个维护工人权益的议案、提案、意见和建议。
30多年来,她不知下了多少工厂,走入多少职工的家,握过多少个病人的手,进过多少次火葬场,惟独欠家庭、欠亲人太多的情,两个孩子几乎自小吃方便面长大,80多岁的老母亲盼了30年,也没有与女儿吃上一餐年夜饭;为了筹集送温暖资金,她说得出口、伸得出手,甚至为了两万元捐款忙里偷闲去给理发店开业剪彩,惟独在待业多年的儿子工作问题上张不开口;每每看到困难职工,她总是忍不住慷慨解囊,仅14年来帮助5个困难家庭的6名寒窗学子,花费的钱就不少于10万元,惟独拿不出15万元购房款,白白错过分房机会,直到2002年,一家4口还挤在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张平宜 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张平宜,女,52岁,台湾云林县人,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执行长。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2000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她多方询问后,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2002年,她履行自己的承诺,为村庄的小学兴建了崭新的教室。2003年起2011年,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为了筹建建校的资金,她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带着医生丈夫每月给的1万元新台币零花钱坐出租车,去试图说服潜在的资助者。她带着积攒起来的善款,回到大营盘,当上了新教学楼的“监工”。11年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05年至今已培养百余毕业生。为了给孩子们找出路,她又让在青岛开办工厂的弟弟,为想要外出打工的学生们提供职业技术培训。
王天昌 11年坚持治沙的当代愚公
王天昌,男,甘肃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农民。
离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不到四十公里的长城乡红水村,地处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在沙漠中有一方茂盛的沙生植物,是甘肃武威的农民父子王天昌用11年时间种养出的6400亩“沙漠植物林”。由于腾格里沙漠风沙线不断前移,红水河东岸沙区植被破坏严重,风沙活动频繁,每年有大量的农田和庄稼被风沙埋压和毁坏,父亲王天昌和儿子王银吉便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在风沙口种树种草,让沙漠绿起来。1999年春,父子俩走进这片东沙窝,开始了艰苦的治沙生涯。在当地沙漠中心地带有一处人称“地窝铺”的地方,从地面挖下去四五米,然后扩大至10平方米左右的“大坑”,上面铺树枝、草垫,就成了父子俩生活6年的住所。直至2006年,他们才有了当地政府为其建立的三间看护沙漠林区的平房。沙生苗木短缺,他们就自己培育;春天植树的黄金时节,人手不够,就自己花钱雇请10多名临时工帮助压沙障、栽树苗。在沙进人退的不幸岁月,在“谈沙色变”的荒漠边缘,王天昌、王银吉父子挖坑居住,靠两峰骆驼运水浇灌,11年间在地处腾格里沙漠的西南边缘建起一道绿色屏障——6400亩压沙林。
朱光亚 中国两弹元勋 863计划领导人
朱光亚,男,生于1924年,逝于2011年,享年87岁,湖北武汉人,著名科学家。
朱光亚青年时期求学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25岁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春,从美国回到祖国北京,投身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地教授物理学并组织筹建物理学研究所。1956年,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事业,朱光亚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地下核试验的攻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防科技领域,朱光亚还指导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一一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及技术研究开发工作,潜艇核动力、核材料技术的研究发展,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国防关键技术报告制定,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等重大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参与了 “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朱光亚为我国核事业的教育、试验、发展提出了许多战略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思想和建议,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实现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焕平为食品安全鼓与呼的农民
孙焕平,男,42岁,江苏淮安楚州农民。
孙焕平初中毕业后,进城当了卖菜小贩,卖过豆腐,发过豆芽,做过水发产品,开过饭店,也曾经办过乳业公司。一来二去,他熟悉了市场上的“黑心菜”的内幕。保鲜粉发豆芽、在活鸡肚子里填沙子、用违法添加剂保鲜竹笋和海参等食品保鲜的技术等等,从饮料到水发产品、豆制品„„孙焕平自己也搞不清楚换了多少行业。每个行业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年过不惑的孙焕平觉得不能在这样的营生里混饭吃。他想到了要向全国人民揭发这些黑幕。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食品安全法》,孙焕平萌生在全国开展义务宣传《食品安全法》的想法。从2009年4月7日起,孙焕平开着自己购买的一辆箱式小卡车,和自愿者一起走遍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行程5万里,自费义务宣传《食品安全法》,倡导设立法定食品安全日。因为这事,他耗资10多万元,有人说他是“神经病”,妻子跟他离婚,但他并不放弃。今年5月,孙焕平宣传中,自费、自编、自导《食品安全法》宣传广场演出,包括了说唱、情景剧、小品等多种形式,将《食品安全法》的有关条款和解读贯穿于节目之中,现场“揭秘”了不法商家和商贩在豆芽、脆豆腐干、皮肚、水发产品等加工制作过程中的非食用化学添加剂使用过程和作用。
王光国 愚公书记
王光国,男,40岁,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任店子坪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闭塞于大山与狭谷之间。村民出行,只能走洋芋河畔那面悬崖峭壁上的一条羊肠小道。全村185户686口人,每年所需约40万元的生产生活资料,全靠肩挑背驮。在村支书王光国的带领下,面对洋芋河畔陡峭而坚硬的岩石,他们挖山前行;在悬崖上,他们腰系绳索悬在空中,一锤一锤打下炮眼;在半山腰,他们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把石头一块一块撬开搬走。6年间,村民们投入劳力2万多个,自筹物资款近6万元,开挖土方15000立方米,炸开的三道岩石达35000立方米,打通了2公里山路。洋芋河左岸,一条1.5公里的“毛公路”延伸到了村外。洋芋河畔,终于回荡起了摩托车的喇叭声!这,只实现了村民们的初级梦想,而他们希望凿出一条可供汽车进出的致富路,再坚硬的岩石,也硬不过人的意志,再难挖出的路,也会在脚下延伸。
许月华 130个孩子的妈妈
许月华,女,55岁,湖南省湘潭市福利院供养人员。
许月华1岁时失去父亲,母亲在她12岁时也去世了。18岁时,她为谋生在铁道上拣煤渣时,不幸被火车夺去了双腿,被送进了湘潭市社会福利院。在福利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了半个月,她就慢慢学会了用小板凳“行走”并向院长提出帮忙照看小孩,成了一名没有任何报酬的编外保育员。福利院的小孩大多有各种残缺,很多人看着都觉得可怕,而许月华却坚持和他们睡一床,因为“照顾起来更方便”。身高不足一米、靠两个小板凳“走路”的许月华,用自己感恩、坚强、甘于奉献的心,给予福利院的孩子们完整的母爱。37年间,许月华用坏了40多个小板凳,经她照顾的小孩多达130多个,其中有不少孩子被领养、考上大学或结婚生子。这些走出福利院的孩子,在填写履历表“母亲”那一栏时,写的是同一个名字——许月华。
王大珩 中国当代科技推动者 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男,生于1915年,逝于2011年,原籍江苏吴县,科学家。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是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由他主持开设的光度、温度、长度等计量研究工作,成为后来成立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某些工作的技术基础。1958年,长春光机所研制成功晶体谱仪、电子显微镜等8种当时属于高级精密光学仪器的“八大件”,闻名于全国科技界。1960年,世界上激光技术问世,事隔一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诞生于王大珩领导的长春光机所,他在解决晶体与氙灯的结构设计中起了重要作用。通过他的影响和努力,世界光学委员会(ICO)接纳中国光学学会为该会会员单位,并和世界上多数国家光学学术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促进了学术交流活动。
邓小岚 心系山村的马兰后人
邓小岚,女,今年68岁,北京市公安局退休职工。新闻工作者邓拓长女。
1943年,人民日报前身《晋察冀日报》所在的河北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马兰乡遭到敌人袭击,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而惨遭杀害。在一次随报社队伍突围后,邓小岚出生了,父亲将其寄养在老乡家,3年后才将她接走。2003年,邓小岚再次来到这个父辈呆过的工作地,看到当地人民生活依然困苦,村里的学校濒临塌陷,学校里只有一、二年级的学生,全校也只有一个老师。村里的孩子们连一首歌都不会唱,她觉得自己应该为这里做点什么。当年,邓小岚首先为马兰集资4万元,把村里的校房翻修一新。这次后,她就再也没有和马兰村分开过。2006年底邓小岚把家人和朋友们捐送的手风琴、小提琴和吉他等乐器带到了马兰村。三年来,她把孩子们培养成为一个马兰山村小乐队。2008年10月,在北京市中山公园,来自马兰村的小乐队身着整齐的服装开办了一次小型音乐会。几十个学生的蓝色衬衣都是邓小岚一针一线地改出来的。除了教当地的孩子们唱歌,组建乐队,邓晓岚还为村民设计盖新房的图纸。邓小岚说,她希望能为马兰村的教育和发展争取更多资金,邓小岚用她自己的行动,默默地践行着父辈的理想,为这个村庄无私奉献着。
吴菊萍 最美妈妈
吴菊萍,女,31岁,现浙江嘉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目前小女孩已经好转,吴菊萍手臂骨折,受伤严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2011年9月12日,吴菊萍和坠楼女孩妞妞约好,回家过中秋团圆。吴菊萍自己有一个刚刚7个月大的儿子,在救人前她健康活泼的儿子还没有断奶。由于吴菊萍治疗时要服大量药物,她不得不给孩子断了奶。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夏娟 烈火中唤醒15条生命
夏娟曾是弃婴,他的养父母夏件根和周年花今年已经年过半百。11年前,他们一家人从新建县生米镇夏家垄来到了南昌市,租住在筷子巷35号已经11年。父母两人都是西湖区的环卫工人。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0分许,夏件根夫妻像往常一样起床去清扫路面。12岁的夏娟由于马上要考试,学习至深夜。凌晨2点15分许,家里忽然停电了,她又听见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噼啪声,便开门查看,结果发现筷子巷35号大门处冒着火光。当时夏娟吓慌了,但她立刻跑去敲邻居们的家门,拍门时也忘了说着火,只是不停地喊“快起来,快起来!”,最终使得15名邻居脱离了危险。事后,她没向外人说起唤醒邻居的事情,同学们也只知道她家被烧了。但夏娟最自然的举动、最平凡的善良闪烁出的人性之光,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彭茂林简介
彭茂琳,女,1963年出生,重庆市渝北区双凤桥街道凤鸣路社区居民,现为渝北区剪爱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现年48岁的彭茂琳,从小患肌肉萎缩症导致身体残疾,虽然读完了高中,但却因残疾而与大学无缘。可是,不服输的她却自费学完了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工商企业管理的全部课程。20岁那年,彭茂琳进入一家工厂做管理工作,不久后便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后来,可爱的儿子出世了。可是,命运弄人,儿子1岁多时,被诊断出患有血友病。为了给儿子治病,彭茂琳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丈夫在经受多年的压力之后,终于在儿子14岁那年也与这个家庭分道扬镳。在多年与血友病作斗争过程中,彭茂琳结识了许多血友病患者及家属。2006年1月1日她和她的病友家庭在重医附二院爱心专家娄世峰教授的支持下开展了重庆有史以来首次血友病患者医疗救助活动,在彼此的沟通中她开始明白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沟通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她深深的感受到大家需要的是治疗,是改变。彭茂琳从小兴趣广泛,喜欢写写画画。在照顾儿子的日子里,彭茂琳开始研究中国的剪纸艺术,并独创出“多层次立体表现技法”,并获得国家专利。能否让这些病人和家属学习剪纸艺术从而增加家庭收入呢?2010年,彭茂琳和血友病家庭在渝北区双凤桥街道的大力支持下,筹集资金申办了微型企业,为了帮助企业发展,渝北区委周旬书记、街道办事处、区微企办、区残联等领导多次来到彭茂琳创办的企业了解发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她们解决场地、资金等面临的困难,她们的作品从不为人知到参加巡展;从地摊走进三峡博物馆和四川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从重庆走向全国走进中南海走出国门无一不凝聚着党和政府的关爱,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他们自强不息的努力。
庄仕华简介
庄仕华,男,汉族,1955年12月出生于四川简阳,1973年12月入伍,现任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少将军衔。2005年11月荣获中国医师最高奖“中国医师奖”。庄仕华喜欢穿白大褂,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当一辈子医生。”从18岁入伍当卫生员起,他就立志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30多年来,他用精湛的医术,解除了38万名各族群众的病痛,让绝望的患者看到生的希望。1980年,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庄仕华回到新疆。胆结石、肝包虫病是新疆的多发病。庄仕华带领他的4人小组,创造性地开展微创腹腔镜手术,探索出肝包虫内囊摘除、胃修补、胆总管探查等27项手术,其中7项填补国内空白。高超医术的背后,是庄仕华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为了尽快能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减少患者在手术台上的时间和痛苦,庄仕华每天要提几串葡萄回家,站在镜子前练习用手术刀剥葡萄皮的手法,每天三小时,几个月后,庄仕华完整无损地剥下了一颗葡萄皮,晶莹剔透,不见一点葡萄汁。病人离不开庄仕华,是因为他有妙手回春的神奇医术。他治愈的病人中,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小的1岁9个月,他以精湛的医术,坚持每天六个小时二三十台手术,创造了10万多例腹腔镜下胆囊手术无一失败的医学奇迹。为了让百姓看得起病,解决一些大型手术治病贵、治病难的问题,庄仕华还带领团队摸索出了一套科学、价廉、有效的治疗方案。要求医院所有药品和器械都从生产厂家直接进行招标,减少中间买卖环节,从根本上降低患者看病用药的成本。他说:“我们有个承诺:择期手术的病人不超过三天。为什么我们一天要做几十个手术呢?病人少住一天院就要少花好多钱。做到尽量合理的检查,用B超检查清楚的绝对不用CT检查,当天其他医院的化验单到我们医院有效,一个礼拜里以内的心电图、透视单、B超单都有效不检查了;专门有个用药检查小组每天对每个医生的用药进行检查,用药是不是合理,不准你用昂贵的药,而且用药时间给你限制,一般的用三天,最重的五到七天必须停药。就这么一算一个病人节约四五千块钱完全可能的。”除了为患者治病,庄仕华还和同事一起,照顾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患者和失学的儿童。八年前,庄仕华从死神手里救回了维吾尔族妇女古丽沙的命,当知道古丽沙失业在家,丈夫离家出走,一个人还要拉扯三个年幼的孩子后,他就和这个贫困的家庭结成了“亲戚”,经常和妻子利用周末、节假日来古丽沙家里为她解决困难。帮她修缮房屋,送来羊肉米面,给孩子交学费,帮助古丽沙联系工作。在庄仕华和医院的帮助下,去年五月,古丽沙家分到了廉租房,又是庄仕华带人给他们装修好房间,把房租、水电暖费一次交清。古丽沙的女儿阿丽瓦热每次只要取得好成绩就给庄仕华缝制一顶小花帽,至今已经缝了13顶。她说:“在我们这个民族里面,送花帽是给自己最尊敬最亲近的人,表达自己的心意。我觉得他在我生命中特别重要的一个人,觉得像自己的爸爸。每次一见到他们一家人在自己家里边,就感觉特别开心、特别热闹。”
杨永飞简介
杨永飞,空军航空兵某师副师长、特级飞行员。这位人民空军精确制导武器实弹攻击命中率、命中精度最高纪录保持者,这位最新一代战机的驾驭者、执教者和指挥员,用行动诠释了人民空军一个崭新的新“王牌”时代的到来。当今时代的战争面貌因精确制导而改变——二战期间需要投掷9000枚炸弹才能摧毁一个目标;而如今,只需出动1—2架飞机,发射1—2枚精确制导炸弹,就能达到攻击目的。然而多数情况下,导弹的命中精度受传感器效能、周边环境、电磁干扰以及操纵技术等多方面影响。实际情况是,即使最优秀的飞行员操控最先进的武器,也无法做到百发百中。有人统计,哪怕是当今武器发展超前的军事强国,精确打击命中率也仅在60%左右。
而杨永飞在历次实战演习中发射和投掷各类对空、对地精确制导弹药14枚,发发命中目标,创造了命中率100%的梦幻战绩。他摸索出的“网格法”与“二次截获法”,更彻底破解了这类导弹“打不准”的难题。此后,这个师发射的所有这类导弹,除一枚因为舵机故障“打飞”外,全部命中。在一次飞行中,杨永飞创造了第三代战机海上飞行高度最低、跃升载荷最大、准备攻击时间最短3项纪录,同时,一套“超低空快速跃升攻击”的新战法就此验证并定型。“他就是空中战场的舒马赫!”飞行员们对杨永飞高超的飞行技能和直面挑战的勇气佩服至极:几年来,杨副师长多次挑战新装备训练极限,数十次结合演习任务在陌生环境驾机进行探索性实践,不仅验证了复杂恶劣条件下所有作战数据,还摸索出了几十种实弹攻击新方式。
59套战法,35种预案,30多万字教材,30多篇理论文章,8项重大技术难题解决方案,3次导弹改装建议,5处武器系统原始数据错误纠正„„这一切,是杨永飞新机改装9年来所创立、编撰、攻克的成果一瞥。他的成绩已远远超越了人们对一名飞行员的期冀。事实上,当一拨拨专家阅读了他所撰写的文章与报告后,无不难以置信地感叹:“杨永飞,与其说他是专家型的飞行员,不如说他是懂飞行的工程师!”2002年,杨永飞所在部队改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三代双发双座多用途战斗机。涂满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全新铁翼,将他推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舞台。
王继才、王仕花 坚守孤岛25载的民兵夫妇
王继才,男,51岁,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仕花,女,49岁,王继才妻子。在离江苏省连云港燕尾港12海里的黄海海面上,有一座弹丸小岛——开山岛,面积仅有1300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开山岛虽然小,却是军事要塞连云港的右翼前哨阵地。1939年,侵华日军从灌河口登陆,首先占领了这里。1986年7月,王继才经群众推荐,组织考察,成为第五任开山岛“岛主”。上岛前,家里及亲邻几乎没有一个支持他的。村里的老人说,那荒岛上什么都没有,去了那里就等于去坐“水牢”。此前守岛的民兵待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13天,最短的3天。“当时,我是自愿要去守岛的,组织已经考察过了,领导说,岛上必须得有人去守,我也答应了领导,答应了就要做到。”王仕花在一次去探望王继才后,毅然辞掉镇小学教师的工作,把1岁多的女儿托付给婆婆,与丈夫在开山岛风雨同舟。到岛上后,夫妻俩在岛上每年总工资5700元,对于上有年迈老母,下有3个子女的大家庭,这点钱很难维持全家的基本开销。每年春夏秋三季,夫妇俩双腿泡在海水中,捕鱼摸虾,大点的托渔船捎回港口去卖,小点的才自己解解馋,这样一年也有个三五千元的“外快”,补贴家用。就这样,王继才和王仕花二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独守这个孤岛整整25年。
钟吉章 举报广州地铁工程问题的退休工程师
钟吉章,男,70岁,退休前在东莞任高级结构工程师,2006年退休后被返聘到广州穗监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公司。
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在监理广州地铁工程过程中,他检测北延线嘉禾望岗至龙归站联络通道土建工程6个地方,结果只有1个地方合格。但是公司出具的报告却是全部合格。钟吉章按捺不住,在博客上“冒死”报料:地铁三号线北延段工程验收报告作假。细心的网友迅速将其转发到微博上,引起舆论轰动。他当时这样解释自己的爆料理由:不合格工程为日后埋下隐患,一旦遇到地震,可能造成地铁塌方。我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这种情况下我就必须站出来。为这件事情,钟吉章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那段时间里,在单位,他不受人待见,与领导相对无语。随后被调离原岗位,工资被扣发,绩效奖、职务补贴都被取消。有人在背后传他是“蓄意报复”,更有人打电话恐吓他说要把他抓走。去年,12月底,单位以合同到期为由,不再续聘他。对此,钟吉章并没有怀恨在心,他始终认为,人最大的幸福是能凭着良心做事。他并没有得罪谁,他只是讲了事实。很快,广州市政府部门彻查此次事件,市建设工程质监站迅速对施工方作出处罚,认定其违规检测及瞒报事实。
修保 “平民包公”的平民情怀
修保,男,56岁,吉林保民律师事务所主任。1981年,修保的堂姐被其夫杀害,法院只判了其12年有期徒刑,为给堂姐伸张正义,修保四处奔波。艰苦的经历,使他深切感受到百姓打官司有多难。因此下决心要当一名律师,为老百姓打官司。20多年来,他无偿帮助破产职工、弱势群体维权200余件,代理类似纠纷400余件,累计为3万名下岗职工及弱势群体讨回近2亿元的赔偿金和社保退休金。2004年初,修保无偿给因采血而意外感染艾滋病的68名农民提供法律援助,这是一起震惊吉林省和卫生部的大案。案件涉及人员众多、错综复杂、影响面广的特殊案件,修保不仅要维护当事人的权益,还要为社会的安定着想。最后,历时一年多的农民集体上访案件得到了妥善解决。修保没收一分钱,还给艾滋病人的孩子交了3600元学费。2007年,修保为给129家业户打官司,把吉林保民律师事务所的房证作为抵押,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把老百姓索赔的100万元先于执行了回来。为民申冤,修保甚至把自己的生命健康也置之度外。一次,修保的老毛病痔疮又犯了,医生给他做了漏管切除手术,缝和的刀口长达11厘米。就在他躺在病床上的第三天,委托他的一名工人告之修保明天法院提前开庭,修保瞒着家人,不顾医生阻拦,躺在出租车的后座上赶到5公里外的法院准时出庭。庭审时,修保11厘米长的刀口全都裂开了,血水顺着裤管流了一地。闭庭时,修保已经站不起来了。这场官司虽然胜诉了,事后,修保再次住进了医院,又做了两次手术。为化解当前信访难题,他出资二十多万元购置了办公设备,成立了“吉林市信访法律事务服务中心”,属非盈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接待上访群众1100余人次,已有138名长期上访的老上访户彻底息访,收到了积极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服务中心还成功稳控了六件常年上访、多次走访、集体群访的重大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黄家焱 农民工法律援助志愿者
黄家焱,男,47岁,福建金磊律师事务所主任。黄家焱于1994年10月考取律师资格。1995年,他就开始免费为农民工等困难群众做公益诉讼代理和辩护,成了一名农民工法律援助志愿者。17年来,黄家焱承办的1000多件刑事民事案件,抽查满意度100%,实现零投诉。法律援助案件200多起,为600多个农民工等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帮助,减免律师代理费150多万元,追讨工伤医疗等款项达8000多万元。由黄家焱代理的轰动全国的“刘日太投毒案”中,作了27次有罪供述的武平特大系列投毒案的犯罪嫌疑人刘日太,从被判处死刑到死缓再到无罪释放,成为中国法治进程的标志性案件,载入《人权》杂志,入编北京大学《国家司法考试》教科书。他还个人捐资10万元成立农民工法律援助站,免费发放自己撰写的法律宣传书籍。义务法律咨询5万多(人)次,收到来信6000多封,整理回信100多万字,装订成册20多本。单单2011年一年,他就为农民工无偿法律援助60多件,赢得社医保退休金等经济补偿达400多万元,可获利益近2000多万。
李文祥 赤诚忠勇的老党员
李文祥,男,87岁,退伍老军人。1948年,23岁的李文祥参加了解放军,此后的9年军旅生涯,从华野到三野,经历无数次战斗,参加过6次战役,从中原一直打到台湾海峡,荣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并获战斗模范、特等人民功臣称号,还获得了解放奖章。1948年9月打响的济南战役,是我军第一个对重兵固守的大城市强攻速决的范例。还不是党员的李文祥主动站到党员队伍中,作为突围队的意愿,冒着枪林弹雨冲到了城门口,拉响了炸药包的导火索。1949年5月,李文祥所在的28军攻打上海刘行国际电台。为了炸掉地堡,李文祥在尸体堆里等待黑夜来临,他匍匐靠近敌人阵地,把拉响导火索的炸药包投进了地堡。1962年,国家经历经济困难时期,党号召干部精简,下放支农,李文祥又像当年冲锋陷阵一样第一个报了名。党的一声召唤,李文祥义无反顾回到了贫穷的故乡。回到农村后的50年,李文祥从没向组织要官、要钱、要房、要待遇,谈条件,讲价钱。他只是告诉老伴,如果有一天离世,一定要把他的军功章放到自己的棺材里。1979年,原单位福建省建设厅来人,告知组织上决定恢复他的干部身份,请他重回福建工作。他也拒绝了。1984年,县民政局按政策每月开始给他发退职救济费26.48元,1985年福建原单位确定每季度给他寄发退职补助费。他拿着收据找到县民政部门,说自己不能两头拿钱让国家吃亏,自愿放弃救济费。
刘磊 “生命禁区”的守护者
刘磊,男,退伍军人。从1992年入伍到1997年病退,刘磊自愿服役,曾先后荣立三等功一次,优秀士兵三次,并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上班长。刘磊作为川藏线上一名优秀的汽车兵,为前方哨所、建制连队送达需要的物资,穿梭在“生命禁区”川藏线上,一跑就是4年。1997年底,身患高山综合症的刘磊,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深爱的部队。刘磊回到家乡以后,婉言谢绝了当地民政部门帮忙安置的工作。刘磊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建立了公益性质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免费为全乡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思想教育、心理咨询、生活关怀等服务,成为500多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成立“五保老人之家”,十三年如一日,成为30多位五保老人的“代理儿子”。同时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带动、带领岳西县的两大公益组织近500多名志愿者开展各项公益活动,给社会的弱者和特殊群体进行关爱,开展有益社会的公益活动。
殷玉珍 内蒙古乌审旗井背塘的治沙者
殷玉珍,女,46岁,内蒙古乌审旗井背塘治沙者。1985年,年仅20岁的殷玉珍,从陕西省的一个小村子东坑镇,嫁到了内蒙古毛乌素沙漠的腹地———乌审旗的井背塘。方圆几十里是茫茫无际的沙漠,只有他们一家人。别说是汽车,就是骡马车,也没法进出,因为这里没有路。她暗下决心:这辈子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1985年秋天开始,殷玉珍和丈夫开始在沙漠中种树治沙。经过多次沙暴摧毁从头再来,他们摸索出一套层层设防,步步为营的方法。丈夫劳累过度患了严重肺炎,长期强度劳动导致她早产。不久殷玉珍又开始了在沙地中修路,用养猪、养羊的收入购买树苗继续她的事业。在她的带领下,已经有84户农牧民承包荒沙地进行治沙造林。殷玉珍除了种一些常规作物外,还种了西瓜、哈密瓜、桃树、杏树、葡萄等经济作物。如今,殷玉珍已勾勒出一个“生态经济园”的雏形。据林业部门最新测定,到目前(2003年报道),殷玉珍的治沙造林面积,已达5.548万亩!
雷方 奔赴全国各地的眼科教授
雷方,女,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眼科教授。从1998年开始,作为“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国家医疗队的一名队员,雷方抱着为贫困白内障患者送光明的心愿,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五次进藏,三次进疆,登上世界屋脊,闯入生命禁区。10年医疗队工作中,雷方到过西藏、新疆、贵州等许多边远地区,还到过斯里兰卡等国家,先后为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6000多名白内障患者做了复明手术。国家医疗队进藏主要有3个任务:一是做手术;二是筛查病人;三是培养当地的眼科医生,有的县一个眼科大夫也没有,要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雷方率领医疗队在宁夏为贫困的白内障患者手术时,得知家里的父亲病重的消息,等她赶回家乡时,父亲已进入弥留之际。雷方成长为国家医疗队总队长后,10年来,她带队北上南下,新疆和田、安徽、宁夏、安徽、贵州、海南,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2005年,雷方开始担任国家医疗队总队长,带领全国12家医院选出的30多名眼科教授和护士长,到海南省贫困县进行复明手术。谭亚令老人就是其中一个,当时已经82岁,由于老人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眼部情况也比较复杂,最后,雷方成功为老人做了复明手术。老人生活困苦,雷方还给了他500元钱,老人竟哭了。后来,当地干部告诉她,老人从未见过这么多钱,那是感动的泪水。2007年,雷方带领国家医疗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做复明手术,亲手治愈了一个7岁的小女孩阿迪娜。小女孩失去了双亲,由奶奶抚养,雷方当时就承诺负担阿迪娜以后学习的全部费用,直到她大学毕业。
深圳“募师支教”志愿者团队
自2006年2月在深圳首次启动以来,“募师支教”行动先后举办了11届,已招募了十一批共548名支教志愿者。他们先后奔赴湖南、四川、江西、广西、西藏、新疆等地的乡村学校支教。深圳“募师支教”志愿者团队,共500多人,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12个省、自治区的180多所乡村学校,惠及山区学生6万多人。“募师支教”志愿者大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大学生,年龄最小的仅17岁。“80后”大学生孙影放弃了深圳的工作,远赴贵州大方县大水乡鞍山小学支教了半年。此后,她辗转大方县羊场镇等乡村,帮助改造危旧学校,建设希望小学,开展助学等志愿服务。在深圳爱心人士帮助下,募集善款370多万元,在贵州山区捐建或筹建了9所希望小学,为300多名贫困生找到了爱心资助。“80后”深圳女孩李樱樱放弃高薪的导游工作,参加首批募师支教,来到海拔1000米的湖南塔山瑶乡,一呆就是15个月。李樱樱曾入选2006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榜。先后赴甘肃陇南、广东湛江支教的深职院动漫专业毕业生陈坚培,从山区归来后进入了平安保险工作,入职不到一年就被公司评选为“明星员工”,并晋升为部门业务主任。近6年来,“募师支教”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并从深圳走向全国,叫响全国。今年7月,深圳“募师支教”行动荣膺第六届中华慈善奖。
王运宏 用生命守护和谐的勇士
王运宏,男,58岁,原河南开封市通许县邸阁乡司法所所长。王运宏从事司法工作18年,他的足迹踏遍了全乡的22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的家家户户,先后成功调解了1800多件民间纠纷,化解平息了10多起群体性事件,安置帮教了180余名刑释解教人员,为群众代写法律文书5000多份。2009年的一天,王运宏趁老百姓吃早饭的时间把一场土地纠纷解决了。调解完土地纠纷,王运宏打算当天下午去敬老院一趟,几乎每年逢年过节、汛期的时候,他都要到敬老院去看看,慰问帮助一下那些老人。但是那一天,王运宏却没能去看望他惦记着的老人们。王运宏咳嗽得厉害,到县医院检查发现,已是肺腺癌晚期。在医院化疗期间,他一接到电话,就显得着急不安,嚷着要出院。无奈之下,家人只好将他的手机没收。几次化疗后,王运宏回到家里输液治疗。2010年7月的一天,他接到一个群众电话,拔下针头就走。2010年12月,医院再次对王运宏下了病危通知单。单位领导和同事前来医院看望,他躺在病床上,还断断续续地询问之前处理的案件。2011年2月8日,王运宏因病医治无效去世。葬礼那天,十里八村的群众为他送行,乡亲们说,老王是为老百姓累死的。家人在整理王运宏遗物的时发现了二十多本工作笔记,里面清晰着记录着他调解的每一起纠纷,每一个案件,从家庭矛盾,土地纠纷到邻里纠纷。王运宏的办公桌上,至今仍保留着一叠印有他手机号的“警民联系卡”。只要群众一个电话,王运宏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王运宏去世4个月后,邸阁乡的工作人员重新为他补办了一张电话卡,并专门开通了一部“老王热线”电话,专门解决他生前未解决的矛盾纠纷。
刘景瑞 战争年代是英雄 和平时期是楷模
刘景瑞,男,52岁,1975年月入伍。刘景瑞复员以后在老家濮阳县自我创业。27年来,他积极关心支持国防建设,为部队建设和退伍军人办实事,解难题。张万年上将曾将“战争年代是英雄,和平时期是楷模”十四字亲笔书赠刘景瑞。2009年10月1日,刘景瑞受邀参加国庆60周年观礼,并受到胡锦涛主席亲切接见。1979年的边疆保卫战中,作为炮长的刘景瑞和坦克101勇往直前,歼伤敌人400余人,提前5分钟出色完成任务。1984年底,刘景瑞回到了老家濮阳县柳屯镇大没岸村。他借款2万元在濮阳县创办濮阳市第一家退伍军人培训基地。短短三年时间,共接纳退伍军人281名,并通过培训使他们走上了就业路。20多年来,他还为贫困战友捐款7万多元。多年来,刘景瑞从没停止过寻找老部队,得知老部队的确切位置后,他就让妻子取出8000元钱,前去看望部队官兵。从此,每年他都带着慰问品、慰问金到部队对优秀标兵进行颁奖。刘景瑞曾自己出资十几万元,为本村建起一所新学校。1994年,刘景瑞与别人共同出资近11余万元,硬化了村里的主要街道,修通了公路。2006年刘景瑞被防化团编为预任军官,当得知防化团家属楼下水道经常堵塞,他出资18000余元,对所有下水道进行了重新整修。2011年,他与濮阳县积极协调,筹资56800余元解决了广大预备役官兵的洗澡问题。
吴孟超 人民医学家
吴孟超,男,90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奖获得者,中国肝脏医学奠基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抗日战争时期,身居海外的吴孟超响应党的号召,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国内。从同济医学院毕业,走上外科医生的路。50年代,他投入肝脏外科的研究,和两位同事组成了三人“攻关小组”。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下,用做乒乓球的赛璐珞当灌注材料,做成肝脏标本,并创造了肝脏解剖的 “五 叶四段” 理论。1960年3月1日,他成功进行了中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1975年,他为患者切除了重18公斤,体积为63×48.5×40厘米的肿瘤,是至今为止国际文献报道的最大的被切掉的血管瘤。直到2011年,这个病人仍然健康地活着。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1999年,他推动建立了中国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并成为国内最大,国际唯一的肝胆外科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现在一年收治的病人超过10000名,一年的手术量达到4000例。2009年,吴孟超牵头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经国家批准在上海建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中国多发的疾病肝癌术后五年生存率,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肝癌对国人的伤害力得到了有效地扼制。国际肝胆胰协会前主席威廉姆斯评价说:吴教授对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所瞩目和敬佩。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正是这样一位好医生。吴孟超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他要求医生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吴孟超手术时,用的麻醉药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缝合创面切口从不用专门的器械,他说:“用器械咔嚓一声 1000多元,我用手缝合分文不要。”吴孟超一生爱国爱党,他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 2006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上,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4岁的吴孟超又一次热血沸腾:“要让中国肝胆外科站到世界最前沿!”
蓝云 守望瑶山的乡村医生
蓝云,男,瑶族,享年43岁,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区县板升乡弄立村医生。2011年5月6日,因鼻咽癌医治无效去世。蓝云生前系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区县板升乡弄丛村一名普通的村医。在桂西北的巍巍群山间,蓝云扎根基层10余年,坚守在瑶山深处,视乡亲为亲人、把病人当家人,时刻为患者着想,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想方设法为群众减免医疗费用,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被称为“生命的守护神”。蓝云在1988年9月至2000年7月期间,先后在板升乡三洞村、弄立村和弄丛村担任代课教师。从2000年起,蓝云改行从医,2000年9月至2002年9月,在广西都安县卫生学校读书。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在广西河池市卫生学校进修。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任板升乡弄丛村医生。2006年12月,蓝云被查出患鼻咽癌。以顽强毅力和乐观精神与病魔抗争的同时,蓝云忍着病痛,拖着虚弱的身体继续救治病人,把温暖带给患者,把痛苦留给自己。考虑到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担心村民无人看病,蓝云又送30岁的妻子蒙超英入读卫校学医,以继续为群众看病。病丈夫悬壶济世,贤妻子学医接班。这对广西大山里最美的瑶族“白衣天使”,经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引发强烈反响。2011年5月6日,43岁的蓝云永远地离开他深深挚爱着的事业,与世长辞。11月17日,命名为“蓝云诊所”的弄丛村弄丛卫生所建设工程竣工,蒙超英搬进新卫生所接班行医。
刘伟 身残志坚的精彩人生
刘伟,无臂钢琴师,23岁。“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这个小伙子的独特经历和强大的内心世界让很多人记住了他的名字。刘伟出生在北京普通人家,10岁时因一场可怕的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的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6岁他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界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当袖管两空的刘伟走上舞台时,所有人都知道他要表演什么,但没人能想象他究竟要怎样用双脚弹奏钢琴。而当他坐到特制的琴凳上之后,优美的旋律从他脚下流出,十个脚趾在琴键上灵活地跳跃着,全场陷入了一片安静。在刘伟表演结束之后,所有观众都起身鼓掌。刘伟的身后,站立着他的伟大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识字不多,但是懂得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以依赖,除了他自己。刘伟没有让母亲失望。近日,刘伟的自述《活着已值得庆祝》出版。根据他的真实故事创作、由他和倪萍民生大议(微博)主演的电影《最长的拥抱》已经杀青,倪萍说:“我要买十本送给那些有胳膊的人看。”
杨善洲 一生奉献给人民的好书记
杨善洲,男,享年84岁,原任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97%以上。杨善洲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余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捐赠给大亮山林场。他去世前,还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6•26”甘肃医疗队
“6•26”甘肃医疗队是以甘肃党员镇卫生院原院长王富庆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孙燕、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江森、陈可冀等为代表的医疗团队。40多年来,“6•26”甘肃医疗队为甘肃省卫生事业、增进人民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同志作出“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成为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纲领。1969年,王富庆同志为响应毛主席“6•26”指示精神,携妻子离开家乡北京,来到偏远的甘肃省党原镇卫生医院。他在卫生院设施十分简陋的情况下,认真学习实践医学理论,使自己成为一个全科医生,竭诚为当地百姓服务。甚至在没有石膏绷带和骨科设施的情况下,帮助病人治疗骨折,并和妻子率先在乡镇卫生院建立临床化实验室。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1970年带全家落户甘肃定西,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积极抢救当地认为已经不能治疗的病人,曾就活一个月大患肺炎的婴儿,患儿父母感激不尽,将婴儿的名字改为“敬燕”。中国科学院院士、病毒学家毛江森,1970年携夫人从中国医学科学院来到甘肃康县岸门口医院工作,在这里一待就是八年。在为群众治病的同时,他还针对当地农村甲肝发病率高的实际,开始做肝炎病毒研究。1992年,甲肝疫苗得以正式进入临床推广,为我国控制甲肝流行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奠基者及开拓者。1973—1974年,他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北京医疗队在甘肃武威县黄羊公社等地巡回医疗和培训基层医生的工作,结束后又作为领队到天水的滩歌公社开展医疗工作。他悉心投入农村卫生事业,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第三篇:2012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名单及事迹
2012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名单及事迹
一、历届颁奖时间: 1、2002 2003年02月14日(阴历正月14)2、2003 2004年02月12日(阴历正月22)3、2004 2005年02月17日(阴历正月初九)4、2005 2006年02月09日(阴历正月12)5、2006 2007年02月26日(阴历正月初九)6、2007 2008年02月05日(阴历腊月29)7、2008 2009年02月05日(阴历正月11)8、2009 2010年02月11日(阴历腊月28)9、2010 2011年02月14日(阴历正月12)10、2011 2012年02月03日(阴历正月12)11、2012 2013年02月19日(阴历正月初十)
二、候选人名单(进入第二阶段的20人(组)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1、马俊欣:残疾检察官
马俊欣,男,47岁,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马俊欣大学毕业前,不慎摔伤,造成左侧身体无知觉,凭借坚强的毅力,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但他从事检察工作26年,坚守本职岗位,忠诚检察事业,总结推行过很多创新制度措施,提升工作效能。
1987年,临近大学毕业,马俊欣在一次体育训练中不慎从双杠上摔落,造成右侧肢体神经迟钝,左侧身体肌肉无力,平地走路要一步一挪,上下台阶要手脚并用。走上工作岗位后,身体的缺陷没有成为工作的障碍。就是这么艰难,他并没有消沉、懈怠,反而提升了自己和他人工作上的效能。他任办公室主任时总结推行的“周小结、月讲评”制度,在全县行政机关推广;在政治处任职时,在他的建议下创办了内部刊物《郏县检察》,激发了各部门钻研业务的热情;任研究室主任时,撰写的《建立检察机关业务监管中心》调研报告,被院党组采纳,并由此在平顶山市检察系统率先成立了业务监管中心。
马俊欣常说:“我是一名检察官,虽然身体残疾,但不是废人,依然能利用生平所学为党和国家做些事情,为检察事业尽自己的一点力量。这是我的幸运,更是我生命意义所在。”
2、西哈努克:中国人民老朋友
西哈努克 1993年9月至2004年10月任柬埔寨王国国王,后为太皇。2012年10月15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2012年10月18日,西哈努克的灵柩穿越金边街道时,大约100万柬埔寨人肃立在街旁迎接他们的太皇。在西哈努克执政期间,柬埔寨获得独立,享受过“冷战”中东南亚难得的和平和发展。
西哈努克头脑灵活,有极具天赋的口才,在跨文化的环境中游刃有余。二战后,西哈努克在几个大国之间斡旋为柬埔寨赢得独立,并走向世界舞台。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和平外交政策的阐释给西哈努克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开启了他们之间数十年的友谊,也开启了两个国家之间的美好时代。
西哈努克国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长期致力于中柬友好事业,并多次访问中国。五十年代后,尽管历经国内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中柬两国始终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西哈努克在担任柬埔寨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时,始终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退位后,他继续致力于中柬友好事业。西哈努克曾说,柬中友谊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它造福了我的国家和人民。
西哈努克多次慷慨解囊,向中国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捐款,包括2008年中国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2010年中国部分省份遭受特大旱灾以及今年9月云南、贵州遭遇地震灾害等。
3、刘国江、徐朝清:爱情天梯
刘国江、徐朝清,重庆江津中山古镇高滩村村民。20世纪50年代,20岁的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逃奔海拔1500米的半坡头山,自力更生,靠野菜和双手养大8个孩子。
半坡头山在高滩村背后,和村子只有一条荆棘丛生的小路相连。怕老伴出行摔跟斗,刘国江从上山那年起,便开始在崎岖的山崖上一凿一凿地开造他们的爱情天梯。
半个世纪的打凿,铁钎凿烂20多根,终于完成了6000多级台阶。
“我心疼,可他总是说,路修好了,我出山就方便了。其实,我一辈子也没出山几次。”摸着老伴手上的老茧,徐朝清很心疼,眼睛里有了泪水。
半个世纪过去了,二老的结婚证早已被虫蛀烂,当年的闲言碎语也烟消云散,但二老仍不愿下山。
“她年纪大点,我能照顾她多久就多久。”刘国江说,他们二人约好,谁先走了,另一个就将其葬在山上,然后下山和儿子住,死后要运上山和老伴合葬。“娃儿大了,除了对方,没得啥放不下的,死了能一起葬在这山上就行。”
二老的爱情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他们被评为“2006年首届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同年又被评为“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2007年,刘国江老人去世;2012年徐朝清老人去世。遵照她的遗愿,人们把她葬在刘国江老人身边。
4、刘跃进:公安部缉毒局长
刘跃进,男,53岁。现任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湄公河“105案”专案组组长。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迅速锁定糯康武装贩毒集团,在多次抓捕糯康未果后,果断作出“斩首”与“断肢”并用的策略。
2011年10月,东南亚缅泰边境的“糯康集团”制造“湄公河105惨案”,杀害13名中国船员,震惊世界。公安部禁毒局局长刘跃进带领专案组成员,深入案发地,经过6个多月的努力,将策划实施“105”的特大武装贩毒集团首犯糯康抓获。
湄公河“105案”密谋策划于境外、组织实施于境外、犯罪后又逃匿藏身于境外,中国公安机关的侦查、调查、取证、抓捕等工作主要在境外开展,犯罪首领糯康与地方势力关系良好。这都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了极大难度。
糯康的大本营主要是在湄公河的缅甸一侧,他和他手下骨干分子多数时间待在缅甸。被警方追捕后,糯康逃走杳无音讯。今年2到4月间,专案组的调查进入了低潮,东南亚各国警方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跃进带领干警不断搜集新线索,并据此调整策略。为了把糯康挤到老挝,刘跃进积极和缅甸的军方警方加强联系,督促他们加强对糯康的清剿。终于,经过六个月的努力,糯康在老挝被抓获。
2012年9月20日,“105案”开庭审理,11月6日首犯糯康被判处死刑。
湄公河“105”案成功侦破,告慰了逝者及家属,维护了我国法律的尊严,彰显了我国政府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和能力,也树立了国际警务和司法合作的典范,有力打击了跨国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了湄公河流域安全。
5、李成环、龚大锬:最美夫妇
龚大锬,男,33岁,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执法队协管员。李成环,女,25岁,兰州代课教师。2012年10月两人走进了婚姻殿堂。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地震后,龚大锬作为志愿者支援玉树。在玉树的2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萌发了帮助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的念头。从此,每一年,龚大锬都会带着到处募集来的物资,亲自送到玉树孤儿手中。
为了延续这个承诺,2012年去看望玉树的孩子们也变成了迫切愿望,李成环在怀有身孕的情况下,坚持要和丈夫一起到玉树看望灾区孩子。夫妇两人放弃去南方度蜜月的机会,将婚礼所剩的钱和两人微薄的工资全部捐了出来,当地领导得知后,立即组织募捐,很快筹集了一笔爱心款。用这些善款,他们购买了700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
随后,龚大锬夫妇和另外3位爱心人士一起开车前往玉树结古镇。经过20多个小时、1000多公里的颠簸,他们把棉鞋分发给了玉树州八一孤儿,将温暖送到了孩子们的手里。
然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在返回兰州途中,他们乘坐的汽车因雪天路滑发生了车祸,龚大锬和其他三名爱心人士,在车祸中受了轻伤,现已康复。而李成环的伤情突然恶化,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们被无数网民称为“真正的志愿者”、李成环被称为“最美新娘”。“最美夫妇”的事迹就像一股热流,温暖着每个人的内心。
6、李文波:南海守礁王
李文波,男,48岁,山东平度人,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21岁时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直到现在。
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风湿病越来越重,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李文波还不断创新,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编写教材。他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还编撰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为了守礁,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3年4月,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2005年9月,母亲病危,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
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就算下辈子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
7、苏丹:捐肝救夫
苏丹,女,32岁,内蒙古鄂尔多斯人。
苏丹和他的丈夫田新丙生活在北京,两人恋爱、结婚,相伴近10年,直到2012年6月。两人因为对共同经营的公司规划产生了分歧,冲动之下离婚了。
离婚后,两人还居住在一起。8月,田新丙被查出肝硬化中晚期,并伴有新生小肝癌,需进行肝移植。苏丹从医生那里知道了情况,并了解到肝源紧缺,眼看着前夫命在旦夕,苏丹回想起十年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她作了一个决定,自己去医院做了体检。随后,苏丹找到医生说:“我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来帮助他,肝源那么紧张,时间就是生命。我要捐我的肝脏”。
当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专家探究原因时,苏丹哭着说:“因为我爱他。”
在苏丹的印象中,爱情更重要的是内容,并不是一个离婚证或结婚证能说清楚的。她说:“我们有太多东西牵扯在一起,孩子、父母、家人、感情、彼此的回忆。这已经成为一份亲情了,我要不去做,心里会不踏实的。”
“就算只有两三成的希望,她也要陪我来闯一下。我真的很感动。”被劝说了两个星期后,田新丙最终接受了苏丹的提议。
10月31日,在解放军309医院,苏丹被推进手术室。田新丙已经告诉医生,如果手术中出现意外,一定要先保住他的妻子。主刀医生杜国胜介绍,医院进行了多次术前讨论,大到整个手术的规划,小到手术所用针线的选择。“他们感动了我们所有的人。”
8、吴良镛:建筑学家两院院士
男,90岁,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开创者,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自梁思成以来,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化之路一直是中国建筑师的案头命题。吴良镛一直从事建筑教育工作,协助梁思成先生为新中国培养出大批建筑、规划、园林等方面人才。
在建筑实践中,吴良镛从70年代开始对北京旧城区整治进行研究,并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及建造“类
四合院”住房体系构想,他主持参与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其中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工程获1992的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
最近20年来,吴良镛一直在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道路而努力。1989年,吴良镛把数十年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心得,写成了15万字的专著《广义建筑学》。
2012年2月14日,吴良镛院士获201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9、何玥:捐献肝肾女孩
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9月初,病情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2012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1月17日,小何玥脑死亡,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给了三个人。
在亲人眼里,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今年4月,做完手术第三天,她就回到学校上课了。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08年汶川地震时,她硬逼着父母捐出了一个月的工钱。她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要父亲捐给更需要的人。
9月中旬,爸爸从广东打工回来,她第一句话就说:“爸爸,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她说,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爸爸妈妈奶奶叔叔婶婶最终同意了孩子的想法,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
11月17日凌晨零点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自己短短12年的生命历程。凌晨4点,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其中一名是身患尿毒症的18岁藏族小伙索朗旺青。
何玥因捐献器官被称为“最美女孩”,她死前的这个愿望被称为“最美遗愿”。
10、张丽莉:最美女教师
女,28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3)班班主任。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碾到了车下。
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2006年,她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教。
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
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11、陈家顺:卧底民工局长
陈家顺,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1968年出生。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从2007年9月起,陈家顺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云南沾益县是劳务输出大县,陈家顺担任副局长后,积极组织家乡农民到浙江义乌等地务工,并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他们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摸清农民工工作、吃住、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等情况,陈家顺从2007年9月起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和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当过操作员、仓库保管员,养过猪,干过装卸工,当过民办学校教师。几年来,他“卧底”考察了义乌市及周边县市的许多家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180多家用工情况良好的企业信息。
在调解各类用工纠纷时,他总是挺身而出,为农民工利益据理力争。4年来,共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780余起,挽回损失180万余元。在农民工遇到困难时,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多次协调企业垫付农民工车费、伙食费、医药费等共7万多元。
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当地民工和社会各界的称赞,陈家顺被人们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
12、陈斌强:背着妈妈上班
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决定带着母亲上班。他用一根藏青色的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然后每天骑着电动车。
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13、胡丙申:诚信的还债局长
胡丙申,男,67岁,原山西夏县乡镇企业局局长。胡丙申担任山西夏县乡镇企业局局长期间,曾以个人名义先后为19户农民担保借贷69万多元资金,后由于农民无法还债,他退休后打工10年替11户农民还清了39万元债务。2012年11月4日,胡丙申因肺癌晚期医治无效辞世,当地上千名群众前来吊唁,向这位诚信模范道别。
1992年,胡丙申担任夏乡镇企业局局长,他发现资金短缺是制约发展的瓶颈,便先后以个人名义帮19户农民担保借了69万多元钱。2001年,胡丙申退休后,债主纷纷找上了门。因为农民无法及时还债,现在债主希望担保人还债。
有人建议胡丙申找找关系,把贷款做死账处理,或者请组织出面解决。但胡丙申最终都拒绝了,并承诺争取12年把所有钱连本带利都还上。
为替老百姓还债,胡丙申10年来摆过地摊卖对联、卖鞭炮,开过饭馆、理发店,搞过养生馆,经营过小商店,甚至给人做饭、剃头,这样,胡丙申整整走了10年还债路。
10年“还债”期,胡丙申对自己的开销限制极严,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棉衣棉裤上补丁加补丁,儿女们给买的新衣服也不穿。儿子开始不理解:“好歹也是科级干部退下来,在县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怎么竟要摆地摊、推车卖小商品呢?” 如今,儿子懂得了父亲10年的辛酸荣辱:“他就是想堂堂正正地做人,怕别人戳他脊梁骨,就这么简单。”
2010年元旦胡丙申终于还完了最后一笔欠债,10年间,他连本带利总共还了39万元。胡丙申的还债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当地剧团把胡丙申的事迹改编成两种戏剧先后上演。
14、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15、罗 阳:歼-15总负责人
罗阳,男,51岁,辽宁沈阳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所在的沈飞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他本人也是飞机设计专家,11月25日,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不幸殉职。
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他担任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的5年,是沈飞新型号飞机任务最多、最重的5年。难关难度,难题难点,好像排着队一样。罗阳善于解决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
2012年1月,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关键技术可以借鉴,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封锁,逼着航空人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以走。在航母上,罗阳坚持亲力亲为,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
难度高,任务重,时间短。重重考验摆在罗阳面前,可是他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不懈怠的劲头。他曾说,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而且还能干得更好。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不知疲倦,劳心劳力,没有一刻休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6、周月华、艾起:残疾医生夫妇
周月华,女,43岁,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周月华,女,43岁,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艾起是她的丈夫。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后来,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元加上家中仅有的600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终于正式挂牌营业了。
“我喜欢我的工作,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周月华说道,“住在偏远地方,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所以我现在做多一点,让乡亲们少跑一点,少花一点,自己会感到很开心。”
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无论上山涉水,刮风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没有他,这么多年,我做不到的。”周月华说道,“他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左腿。”“我背着她走了18年。我说过要背她一辈子,就要实现这个诺言,永远都不放弃。”周月华的丈夫艾起说。
17、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作家
莫言出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
莫言,作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莫言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莫言于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1988年,根据莫言作品《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柏林电影节上为中国人捧回了第一个金熊奖,也成为中国第五代导演最重要的作品。此后,莫言一直受到世界文学界的高度关注。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18、高秉涵:台湾老兵
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高秉涵生于山东菏泽,13岁已经成为“小学兵”,在“南逃”路上几乎丢掉半条命,辗转抵达台湾之后,他又成了孤儿流落于台北街头。他流过浪,做过小贩,几经周折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
他审的第一个案子是金门逃兵案,一个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但是没能成功,被判处死刑。一个想要回家孝敬母亲的人怎么会有死罪?为什么一段浅浅的海峡会让骨肉同胞分为两个世界?身为法官的高秉涵无能为力,但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
1973年,高秉涵退出军界,成为一名挂牌律师。1979年,离家31年后,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又经北京、广州、辽源,历时三个多月,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
两岸开放后,他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
19、高淑珍:爱心小院
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他们都对读书充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落下了残疾。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里办个小课堂。后来她发现,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他们都对读书充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的家里响起了读书声。
这个学校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高淑珍和女儿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的,自行车已经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路上她怕颠坏了,就一直抱在怀里。后来,为了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都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高淑珍家承包了20多亩水田,稻谷就是孩子们的口粮。但是歉收的时候,让每个孩子吃饱并不轻松。为了多挣几个钱,她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 一些日用品去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的时候下大雪没有集,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她说。
高淑珍爱心小院的故事见诸媒体后,引起强烈反响。爱心小院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助,还有不少志愿者从各地赶来实行爱心接力。有的志愿者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多时间,上海一家医院为小院的10个孩子实行了治疗手术。
20、韩红:公益歌手
韩红,歌手,1971年出生。现任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韩红爱心行动成为公益界一个响亮的品牌,频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韩红本人不辞辛苦,到全国各地为老人、残障儿童送爱心。
2003年4月,韩红参加在美国夏威夷举办的世界女领导人峰会,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代表发言,在海外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这一年开始,韩红投身公益事业,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公益事业助威。
2008年初,韩红把演唱会的个人收入捐给公益事业。
2008年四川地震,韩红在第一时间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发起了“韩红爱心救援行动”,号召大家为灾区捐款捐物,组织救援队先后五次奔赴重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及救援部队,并为灾区送去大量救灾物资及现金。
从此,“韩红爱心行动”成为公益界一个响亮的品牌,频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韩红本人不辞辛苦,到全国各地为老人、残障儿童送爱心。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韩红举办“韩红爱心行动”现场募捐。2011年8月,由歌手韩红发起的“韩红爱心公益行”在西藏昌都为当地老百姓捐建一所治疗白内障的复明医院。为西藏偏远山区提供约800万元的医疗及教育援助。在行动中,车队遭遇车祸,韩红本人也因此受伤。2012年,韩红再次发动“韩红爱心百人援蒙”行动,总计行程4000余公里,除了为沿途地区群众送去总计800余万元的爱心物资。
在韩红的公益生涯中,只要是需要她担任的公益身份,她从不拒绝。只要是能参加的公益演出,她全都出席。韩红担任了多家公益机构的代言人。她的公益行动遍布全国各地各个领域。
韩红说:我的价值观就是,做不一样的人、做不一样的事,在有生之年帮助更多的人。
三、候选人名单(未入第二阶段的39人(组)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21、章金媛 当代中国的“南丁格尔” 女,84岁,江西人,南丁格尔志愿服务团理事长
22、郑宜栋 替父还债67年,男,88岁,江西人,上饶县旭日街道退休干部。
23、张振江 坚守艾滋病人17年,57岁,安徽利辛县村医。
24、张美冲 拐杖信使” 48岁,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双河邮政所乡村邮递员,常年手拄一根拐杖。
25、袁 琨: “仁心廉医”,现年50岁,武汉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
26、杨美学: 卖臭豆腐“卖出”一家慈善养老院,54岁,农民工,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院长”。
27、王文忠: 亿万富豪返乡当村官带村脱贫,男,49岁,河北人,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芍药村党支部书。
28、王甦菁: “脑瘫博士”“吉林阿甘”,36岁,吉林大学2008级博士生。
29、王建玲: 服侍植物人婆婆14年
30、孙方红: 带着儿子去支教 女,42岁,原贵州制药公司的职工,现于罗甸县董王乡皮桶小学支教。
31、清流监狱民警:救赎136名艾滋病犯人。福建省第一所用于独立收押管理艾滋病病毒感染罪犯的中队。
32、林海波: 80后民警“捂肠追凶”787米,32岁,莆田市公安局城厢分局信息化警务中心主任,从警8年。
33、冯凤荣: 守护麻风病人33年,女,54岁,海南儋州市麻风医院医生。
34、“妈妈抱抱宝贝”爱心群
35、马玉剑: “信义店主”
36、宋 英: “裸捐百万”的老人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95岁
37、渠立强:“丰县焦裕禄” 46岁,江苏徐州丰县农林局土肥站站长
38、周江疆:烈火救人牺牲的好青年,男,1985年生,江苏南通海门人,39、徐秋楠:接过母亲的爱心接力棒,男,33岁,现为天津圆梦特教中心的负责人。40、肖兴英:“最美妈妈”独自撑起一个家,49岁,贵州安顺人,“西秀区残孤幼儿家庭寄养中心”创办人。
41、吴殿华:大爱仁医,76岁,河北故城县人,医生。
42、王奕鸥: 瓷娃娃关怀协会发起人,女,27岁,山东济南人。
43、汤光览:一个脚趾撑起学校,男,58岁,湖南湘潭县石鼓镇将军小学校长。
44、厦大90后学生: 捡破烂半年帮山区盖篮球场
45、齐建东:只收1块钱的理发师,男,47岁,天津宁河县理发师。
46、李小棚:陕西苦力教育家,男,41岁,陕西蓝田人。陕西蓝田一名乡村教师
47、程德忠:推动民间器官捐献的老人,今年74岁,贵州普通退休工人。
48、陈建国:大禹式的南水北调建设者,男 河南省水利一局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方城6标项目经理。
49、布茹玛汗•毛勒朵: 坚守边防的“冬古拉玛大妈”,69岁,乌恰县吉根乡柯尔克孜族牧民 50、杨 惠: 勇救落水者的6旬老太,62岁。黑龙江哈医大一院病案室的一名退休职工。
51、王 冬: 勇于承担责任“仁义哥”,28岁,贵州遵义市习水县人。
52、乔光华: 35年坚守放映一线,女,52岁,新疆阿瓦提县电影放映管理中心放映员。
53、蓝宏斌: 认养烈士父母13年,男,35岁,现为江苏省国资委群众工作处一名工作人员。
54、高玉清: 成都桃姐,女,93岁,成都温江人。
55、文氏四兄弟寻母
56、樊 蒙: 带妈妈穿越中国的孝子 1986年生,是北京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员工。
57、欧兴田: 守墓老兵,男,87岁,安徽省固镇县任桥镇清凉村人,解放军离休干部。
58、徐莉佳: 帆船奥运冠军
59、沈 星:义救落水娃牺牲男,31岁,陕西省西安市人。第二炮兵指挥学校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
第四篇:2013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名单、事迹
2013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名单、事迹
一、历届颁奖时间:
1、2002 2003年02月14日(阴历正月14)
2、2003 2004年02月12日(阴历正月22)
3、2004 2005年02月17日(阴历正月初九)
4、2005 2006年02月09日(阴历正月12)
5、2006 2007年02月26日(阴历正月初九)
6、2007 2008年02月05日(阴历腊月29)
7、2008 2009年02月05日(阴历正月11)
8、2009 2010年02月11日(阴历腊月28)
9、2010 2011年02月14日(阴历正月12)
10、2011 2012年02月03日(阴历正月12)
11、2012 2013年02月
二、候选人名单(进入第二阶段的20人(组)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1、马俊欣:残疾检察官
马俊欣,男,47岁,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凭借坚强的毅力,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从事检察工作26年,坚守本职岗位,忠诚检察事业,总结推行过很多创新制度。
2、西哈努克:中国人民老朋友
西哈努克 1993年9月至2004年10月任柬埔寨王国国王,后为太皇。2012年10月15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西哈努克国王长期致力于中柬友好事业,并多次访问中国。从五十年代的万隆会议之后,尽管两国国内形势历经变化。
3、刘国江、徐朝清:爱情天梯
刘国江、徐朝清,重庆江津中山古镇高滩村村民。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刘国江、徐朝清携手私奔至海拔1500米的半坡头山,自立更生,靠野菜和双手养大7个孩子。
4、刘跃进:公安部缉毒局长
刘跃进,男,53岁。现任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湄公河“105案”专案组组长。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迅速锁定糯康武装贩毒集团,在多次抓捕糯康未果后,果断作出“斩首”与“断肢”并用的策略。
5、李成环、龚大锬:最美夫妇
龚大锬,男,33岁,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执法队协管员。李成环,女,25岁,兰州代课教师。2012年10月两人走进了婚姻殿堂。2012年11月,李成环和丈夫龚大锬等去青海玉树送爱心棉鞋,为了这次献爱心,她放弃了蜜月,却在途中遭遇车祸意外受伤。
6、李文波:南海守礁王
李文波,男,48岁,山东平度人,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21岁时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直到现在。
7、苏 丹:捐肝救夫
苏丹,女,32岁,北京市民。(事迹材料 www.xiexiebang.com)了解到肝源紧缺,眼看着前夫命在旦夕,苏丹回想起十年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她作了一个决定,自己去医院做了体检。
8、吴良镛:建筑学家两院院士
男,90岁,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开创者,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9、何 玥:捐献肝肾女孩
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9月初,病情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10、张丽莉:最美女教师
女,30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3)班班主任。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碾到了车下。
11、陈家顺:卧底民工局长
陈家顺,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1968年出生。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从2007年9月起,陈家顺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
“卧底”打工。
12、陈斌强:背着妈妈上班
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决定带着母亲上班。他用一根藏青色的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然后每天骑着电动车。
13、胡丙申:
诚信的还债局长
胡丙申,男,67岁,原山西夏县乡镇企业局局长。胡丙申担任山西夏县乡镇企业局局长期间,曾以个人名义先后为19户农民担保借贷69万多元资金,后由于农民无法还债。
14、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
15、罗 阳:歼-15总负责人
罗阳,男,51岁,辽宁沈阳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1月25日,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不幸殉职。
16、周月华、艾起:残疾医生夫妇
周月华,女,43岁,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17、莫 言:诺贝尔文学奖作家
莫言出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
18、高秉涵:台湾老兵
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19、高淑珍:爱心小院
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他们都对读书充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20、韩 红:公益歌手
韩红,歌手,1971年出生。现任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韩红爱心行动成为公益界一个响亮的品牌,频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韩红本人不辞辛苦,到全国各地为老人、残障儿童送爱心。
三、候选人名单(未入第二阶段的39人(组)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21、章金媛 当代中国的“南丁格尔” 女,84岁,江西人,南丁格尔志愿服务团理事长
22、郑宜栋 替父还债67年,男,88岁,江西人,上饶县旭日街道退休干部。
23、张振江 坚守艾滋病人17年,57岁,安徽利辛县村医。
24、张美冲 拐杖信使” 48岁,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双河邮政所乡村邮递员,常年手拄一根拐杖。
25、袁 琨: “仁心廉医”,现年50岁,武汉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
26、杨美学: 卖臭豆腐“卖出”一家慈善养老院,54岁,农民工,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院长”。
27、王文忠: 亿万富豪返乡当村官带村脱贫,男,49岁,河北人,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芍药村党支部书。
28、王甦菁: “脑瘫博士”“吉林阿甘”,36岁,吉林大学2008级博士生。
29、王建玲: 服侍植物人婆婆14年
30、孙方红: 带着儿子去支教 女,42岁,原贵州制药公司的职工,现于罗甸县董王乡皮桶小学支教。
31、清流监狱民警:救赎136名艾滋病犯人。福建省第一所用于独立收押管理艾滋病病毒感染罪犯的中队。
32、林海波: 80后民警“捂肠追凶”787米,32岁,莆田市公安局城厢分局信息化警务中心主任,从警8年。
33、冯凤荣: 守护麻风病人33年,女,54岁,海南儋州市麻风医院医生。
34、“妈妈抱抱宝贝”爱心群
35、马玉剑: “信义店主”
36、宋 英: “裸捐百万”的老人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95岁
37、渠立强:“丰县焦裕禄” 46岁,江苏徐州丰县农林局土肥站站长
38、周江疆:烈火救人牺牲的好青年,男,1985年生,江苏南通海门人,39、徐秋楠:接过母亲的爱心接力棒,男,33岁,现为天津圆梦特教中心的负责人。
40、肖兴英:“最美妈妈”独自撑起一个家,49岁,贵州安顺人,“西秀区残孤幼儿家庭寄养中心”创办人。
41、吴殿华:大爱仁医,76岁,河北故城县人,医生。
42、王奕鸥: 瓷娃娃关怀协会发起人,女,27岁,山东济南人。
43、汤光览:一个脚趾撑起学校,男,58岁,湖南湘潭县石鼓镇将军小学校长。
44、厦大90后学生: 捡破烂半年帮山区盖篮球场
45、齐建东:只收1块钱的理发师,男,47岁,天津宁河县理发师。
46、李小棚:陕西苦力教育家,男,41岁,陕西蓝田人。陕西蓝田一名乡村教师
47、程德忠:推动民间器官捐献的老人,今年74岁,贵州普通退休工人。
48、陈建国:大禹式的南水北调建设者,男 河南省水利一局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方城6标项目经理。
49、布茹玛汗?毛勒朵: 坚守边防的“冬古拉玛大妈”,69岁,乌恰县吉根乡柯尔克孜族牧民
50、杨 惠: 勇救落水者的6旬老太,62岁。黑龙江哈医大一院病案室的一名退休职工。
51、王 冬: 勇于承担责任“仁义哥”,28岁,贵州遵义市习水县人。
52、
第五篇:2015高考作文素材2015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及事迹
2015高考作文素材:2015感动中国人物
候选人及事迹
16、邵逸夫:一生爱国(邵逸夫,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著名慈善家。2014年辞世)
2014年1月,香港娱乐业钜子邵逸夫走完他传奇的一生,享年107岁。
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在当时,邵氏电影让世界听见了来自中国的声音。
邵逸夫并不是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据统计,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捐款超过100多亿港元,尤其是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情有独钟。1985年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地区持续捐资办学。20多年间,他共向内地捐赠了47亿港元,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对于中国内地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项目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多有以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逸夫楼见证着他的卓越功勋。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这样评价他:“邵逸夫一生爱国爱港,艰苦创业,慈善济世,令人敬佩,曾担任港事顾问,为香港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一位卓越的实业家,他在创造商业奇迹的同时,为香港乃至中国影视事业的繁荣、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作为一位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多年来致力于支持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为促进祖国内地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7、李雪健:德艺双馨(李雪健,男,60岁,影视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李雪健出生于山东菏泽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后参军入伍,考入空政文工团,于1978年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李雪健一生坚持传播正能量,塑造了无数荧幕经典形象,《水浒传》中的宋江,《九·一三事件》中的林彪,他塑造的“共和国的脊梁”焦裕禄朴实传神,一举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1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李雪健得到的奖数不胜数,是中国影视界囊括全部个人表演奖的“大满贯影帝”。
2000年11月,李雪健不幸患上癌症,他坚持强忍病痛完成《中国轨道》的个人戏份。一年后,与病魔顽强斗争的李雪健复出拍片。2011年,凭借电影《杨善洲》获得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
2014年10月15日举行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称赞李雪健将焦裕禄,杨善洲两个人物刻画的非常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作为演员,要做有情怀的作品,塑造有生命力的人物,这是我的追求。”李雪健在文艺座谈会上如是说。他以自己在影视作品中塑造焦裕禄、杨善洲两位典型人物的体会,说明文艺工作者须臾离不开人民、离不开生活。低调做人,踏实演戏,生命不止,事业不朽,李雪健就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一生坚持做戏先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孜孜不倦演戏,永远传递正能量。
18、吴锦泉:慈善老人(吴锦泉,男,84岁,江苏省南通农民)
吴锦泉,今年84岁,是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也是一名老党员。平日里老人靠磨刀为生。
近年来,吴锦泉曾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灾区各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后,他又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23392.2元。
在他的倡导下,村里立即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了“锦泉一元爱心社”,五星村内15家企业向“锦泉一元爱心社”捐出了3万多元善款,全村19个村民小组,也纷纷捐钱,从而使“锦泉爱心社”的救助资金达到5万多元,已救助39人次,发放救助款14000余元。救助的对象包括革命伤残军人、重症患者、空巢老人等。
19、金旭:沉默英雄(金旭,男,44岁,吉林省个体户)
20年前,24岁的金旭因为一次车祸,成了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曾想过自杀的他,走出绝望后开办电脑培训班。因为体会过绝望的滋味,金旭对弱者充满同情。残疾人到电脑培训班学习,免费;贫困学生来学习,只收半价。不少人慕名而来,有些贫困孩子不仅没有学电脑的学费,连生活费都没着落,金旭就自己拿出钱来资助他们学习。
金旭的电脑培训班得到了残联的大力帮助,他也成为残疾人的创业明星和带头人物。每年过年过节,金旭都要掏出钱来,到那些贫困的残疾人家去慰问。每当从电视上看到有贫困孩子无钱上学,金旭就让学员们推着他找到那个孩子为他捐款。
这些年,据残联统计,金旭向贫困学生和残疾人捐款捐物达到64万元。这些钱,都是他从一天一天教授电脑的收入中节省下来的。他资助残疾人和贫困学生的事迹被报道后,当地媒体接到一个电话,揭开了20年前车祸的真相。20年前,金旭正是为了救他人才不幸遭遇车祸,受伤致残。这么多年,金旭从未说起过此事。他说,当初救人也没想着要回报。
20、柳艳兵、易政勇:夺刀少年(柳艳兵、易政勇,男,江西宜春三中高三学生)
2014年5月31日下午两点半左右,一辆由宜春开往金瑞的城乡公交车上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突然抽出随身携带的砍刀,朝身边的乘客一顿乱砍。宜春三中高三学生柳艳兵和易政勇也在车上,二人受到袭击后,不顾自己的伤势,与歹徒展开搏斗。搏斗过程中,易政勇身上又中了一刀,柳艳兵的肩部和肘部也被划开了几道口子。车上的监控视频显示了柳艳兵抓住行凶男子握刀的手死死不放,易政勇因失血过多昏倒,歹徒趁机逃脱,经过警方全力侦破,歹徒于6月2日下午被抓获。
柳艳兵、易政勇两位同学在危急关头能够挺身而出,不顾自己的安危,及时制止歹徒,他们英勇的事迹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赞扬。江西省教育厅为二人单独组织了高考,不少著名大学表示愿意破格录取二人。2014年9月,二人最终圆了大学梦。
21、易勤:“武汉犟妈”(易勤,47岁,武汉市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女老板,家喻户晓的“犟妈”)
“犟妈”易勤和丈夫刘宏涛经营着一家小型食品厂“东方红”。8年来,她坚持聘用智障员工,既当老板,又当“妈妈”,和12名智商与三五岁幼儿差不多的员工不离不弃,为此牺牲诸多。
8年来,她累计亏损近80万元,先后卖掉、抵押两套房子往工厂里贴钱,只为留下12名智残工人。为了保护12个“孩子”的自尊心,易勤立下了众多规矩,包括语言禁忌;因为要反复提醒,她不得不常年使用扩音器逐个提示,每天说话量超过常人的10倍。虽然工厂经营有困难,但是念着这群智障员工,易勤始终坚守,不愿放弃,并因此被称为“犟妈”。她的坚守让这群智障孩子找到了归属感,他们的家人也感受到了特别的温暖。
“我有时候有个想法,先尽量做,倒下去再说。我就是想靠自己的力量,把目前企业好的产品,把东方红这个厂延续下去,让这批伢们有饭吃,让他们有一棵大树,能够遮风挡雨。”就这样,她夜以继日,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没有追名逐利的庸俗,而是给予一群智残人平等爱的机会。人们感佩于她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对企业责任的担当,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武汉犟妈”,拳拳慈母心,坚持执着,永不言弃,已成为一张彰显江城重情守义城市精神的生动名片。“助残犟妈”由是成为坚守大爱、坚守良心的代名词。
22、赵久富:心有清泉(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成为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2010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80多岁的父母亲决定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
村支书带头外迁,61户村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迁对队伍就要出发了,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赵久富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这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第26个年头,也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最后一天。赵久富的母亲拄着拐杖步行了5公里,来到了移民现场。母子遥望,赵久富不敢流泪,怕耽误了移民的行程。
2013年,余嘴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
23、美丽中国:公益梦想(美丽中国,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教育非营利项目,于2008年成立,致力于中国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六年成长,600余名支教老师参与,超过99,000名学生受益。到2014年,“美丽中国”的青年教师影响了数以万计的贫困地区孩子,给他们带去优质的教育资源。
“美丽中国”招募优秀青年人才,输送到我国教育资源匮乏地区从事两年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希望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生在哪里,都能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青年教师们带领孩子们取得优异成绩,并以自己美丽心灵积极引导他们:西南财经大学的杨悦,对146名学生进行家访,带领大寨中学几乎全是留守儿童的班级,从倒数第一,变成全县第一名。清华大学的何冠男老师发起“羽翼教育公益项目”,目前已经给云南的310名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资助。云南省临沧市云县茂兰中学的寇尧老师了解到,她所在的镇子已经逐渐丢下了宝贵的民族音乐。她调动学生教歌、录歌、众筹等等,花了九个月的时间带领学生出了一张叫《茂兰晴》的专辑,让民歌在山里流动。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美丽中国的青年教师们共同探索解决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也为专业、可持续的公益组织模式做出了跨越性的探索。
24、祝榆生:坦克之父(祝榆生,男,享年96岁,全国战斗英雄,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
2014年10月23日,全国战斗英雄,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独臂神师”祝榆生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1938年1月,祝榆生进入延安抗大学习军事;同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八路军武器装备相较日军的落后促使祝榆生刻苦钻研军事技术,根据战斗需要改进和创造了20余种武器和战斗器材。但是简陋艰苦的条件,让祝榆生付出了沉重代价。在一次迫击炮试验排险中,他身先士卒,失去右臂。
1984年,即将退休的祝榆生临危受命,担任99式主战坦克总设计师。那一年,祝榆生已经66岁。
中国作为一个有漫长陆地边境的大国,主战坦克的性能对国防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祝榆生受命担任总设计师,与科研团队一起协同作战,拉近我国坦克技术和国外先进水平之间几十年的差距。
面对三代99式坦克研制成功带来的补贴、奖金和荣誉,祝榆生都婉言谢绝。生活朴素,淡泊名利,祝榆生像当初平静地接受任务时一样,默默地退到了聚光灯之外,不带走任何功名的负累。
25、柴生芳:鞠躬尽瘁(柴生芳,男,45岁,甘肃省临洮县县长)
柴生芳1969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宁县一个农民家庭。1986年7月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1997年公派到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留学,获艺术史学硕士和文化结构博士学位,2013年12月当选为临洮县人民政府县长。
十几年来,他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把群众冷暖、百姓疾苦放在心头。
柴生芳给自己制定了“出门招商、回家下乡”和“开门办公、马上就办”的工作法,在陇西、安定、临洮工作期间,他一直坚持吃在单位、住在单位,生活朴素、节俭。在临洮工作三年时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300多个行政村,走访和接待群众近5000人次。7?22地震灾害发生后,为了准确掌握实情,他跑遍了南屏镇的每一个村庄。
2014年8月,柴生芳同志从14日上午8时05分开始工作,至15日凌晨1点30分开会结束,一天连续工作长达17.5小时。在此期间,他先后接待来访群众、调研引洮工程、主持召开捐资助学表彰大会、检查县城北大街改造工程、实地查看城区东大街等道路情况,并于晚上7点30分主持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直到15日凌晨1点30分会议才结束,持续六个小时,共研究了22大项53小项政府工作。15日凌晨,柴生芳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享年45岁。
26、陶艳波:同桌妈妈(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27、潘伟:海上尖兵(潘伟,53岁,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长)
飞机悬停在海面上,救助队员顺着一条钢索滑下,带遇险者升空。这就是海上救助。每一次营救都是一场生死搏斗。
渤海湾方圆7.7万平方公里的海区上,每天有上万条船舶穿梭。天气突变时,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就要准备工作,潘伟会立即带领救助队员出发。他是机长,主要任务是控制飞机悬停在海面上,救助队员拉一条钢索滑下,带上遇险者升空,每一次营救都是一场生死搏斗。“我们在飞机上能看到的,都是船上的人仰着头,盼着我们。”潘伟说,“想到他们的眼神,我觉得自己不能不去。”
一次,渤海湾刮起十级狂风,有渔船被困,潘伟率队前去救援。施救中绞车手突然冲着潘伟大叫:“钢索缠在渔船桅杆上了!快切断!渔船拽着飞机在下坠!”切断钢索被救者必死无疑,潘伟冲绞车手大喊道:“听我的指令!放钢索!你指挥我,让我驾驶飞机沿着渔船逆时针飞,一边飞,你一边收钢索。钢索解开时,把人吊上来!”当被困者被拉进机舱时,潘伟眼圈红了。自2005年以来,潘伟已在海上营救422人,创造了我国救人脱险的最高纪录,被誉为“中国救人第一人”。他们的双耳因长时间受强噪音的影响,经常嗡嗡作响,双手因长时间紧张劳作而不停地颤抖。有时他们一天要从早飞到晚,最多一天要完成5起任务,午饭就吃饼干、矿泉水。
潘伟先后获得了国际海事组织授予的“海上特别勇敢奖”,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授予的“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入选国家海洋局“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