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管理专业(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02:0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洋管理专业(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洋管理专业(范文模版)》。

第一篇:海洋管理专业(范文模版)

海洋管理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海洋科学类

专业名称:海洋管理专业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基本理论和规律,能在海洋管理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从事海洋管理、教学和科研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化学、生物学应用基础;

◆系统掌握海洋科学、海洋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动态;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掌握海洋法,熟悉国家有关海洋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利用海洋资源合理的管理模式;

◆了解对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动态;

◆有较强的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主要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运筹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海洋学、海洋管理通论、海洋调查、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法、海岸带管理、海洋监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学。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院校分布(部分)

中国海洋大学、淮海工学院。

第二篇:海洋管理概论

引论

“海洋国土”面积:我国管辖海域约为300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水、领海、毗邻区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在黄海,我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km2的争议海区。在东海,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日本与我国有16万km2的争议地区。在南海,有大约120万km2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海岛数量:我国沿海面积在500m2以上的海岛共有6961个,其中面积最大的为台湾岛。海岸线长度:大陆海岸线1.8万km,岛屿岸线1.4万km。

在漫长的人类史上,早期的人类逐水草而居,依水依海成为其必然的选择。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开始了对海洋资源的简单利用。人类最初的海洋渔猎,航行和晒盐的行为。

经历了艰苦曲折的过程,人类对海洋的利用逐步形成传统的海洋渔业、海上交通运输和海洋盐业。在我国的夏朝之时,海洋捕捞和海水制盐就有一定的规模。沿海地区交纳的贡税主要是各种海货和海盐。

由于海洋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特别是随着商业的发达,航海所带来的巨大利润,海上的军事活动也开始了。公元前4世纪,雅典人色诺芬(公元前430—355)就认定,控制海洋对决定陆战结局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控制海洋对繁荣经济有重要作用。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贸易。

在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整个地中海地区都在罗马帝国的控制之下, 并成为罗马帝国繁忙交通的枢纽。罗马帝国存在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200年, 大概相当于我国的汉朝时期。当罗马帝国衰落之后, 海上势力得到重新分配, 阿拉伯人通过伊斯兰教向西扩展, 占领了包括法国南部的大片土地, 控制了整个地中海, 到今天, 波黑仍有伊斯兰教盛行。可见海洋在历史上是各个帝国进行扩展,运输贸易的主要渠道。

公元1200年左右, 意大利人处在欧亚交通线的中部,这是欧亚贸易的中心环节, 当时,意大利的航运业发达,意大利的小舟载着商品往来于塞浦路斯、君士坦丁堡等地,把巨额利润装进“载不动太多钱”的小舟运回意大利。意大利人从贸易中受益极大, 成为一个很富有的国家。当时, 出现了威尼斯等著名的大城市。威尼斯的海洋贸易向东扩大到土耳其, 进入黑海,使其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城市, 而热那亚则成为当时最大的城市。

另一个有海洋利用传统的地区是斯堪的那维亚地区, 包括挪威, 瑞典, 丹麦等国家,他们的活动遍及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及北非的一些地区, 法国城市诺曼底的英语含义就是北方人建立的城市。

15世纪到17世纪是欧洲开始向外扩张时期,由于土耳其关闭了欧洲向东的交通线,因此临近大西洋且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有巨大的海洋利益和明晰的海洋意识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开辟了新的海上通道。

葡萄牙人先是在非洲西海岸寻找黄金,猎取奴隶象牙,进而控制了非洲。1487年,葡萄牙人发现了好望角,一条通往印度的贸易通道被发现了。

西班牙人也不甘落后,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继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法国英国荷兰等过也相继向外扩张。

这些欧洲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海上力量,瓜分了世界海洋,成为世界的统治者。

这些欧洲国家用船把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基本上形成了我们今天的这种世界语言格局。

到19世纪,以英国为主的欧洲国家打开了我国的大门,英国人以租借的形式占领了香港。

在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世界海洋是没有管理的,也没有法律。海洋对所有的人和国家开放。在大的帝国消亡后,一些海洋强国如法国、英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由于各自的海洋利益,意识到有必要加强对海洋的管理,即认识到有必要在他们之间建立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国际海洋法。所以,在海洋管理上,在17世纪世界上第一次形成沿岸国为安全起见拥有一定范围领海的概念。

一、海洋管理概念

(一)管理的一般概念:社会的一切活动(行政的、生产的、经营或其他的)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或为有效地实施法律、推行政令,或为创造最佳的(经济、资源、环境等)效益,所进行的组织、领导、协调和实施整体、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即是管理。

(二)海洋管理概念和海洋管理学

1.海洋管理的概念:政府以及海洋开发主体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海洋权益等进行的调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2.海洋管理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前没有形成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海洋管理理论体系。原因是:(1)海洋庞大、复杂、难以深测,不明问题多(2)海洋的资源开发从开始到发展都是分散进行的,而且是各个部门从陆上延伸到海上的,难以形成综合的管理理论(3)海洋观念总体薄弱,开发利用的规模较小

70年代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产业大量增加,老产业得到改造。高速发展产生的问题:(1)环境污染、资源衰退(2)国家间海洋划界和权益之争大量增加(3)各行业、单位间的矛盾冲突增加

这些新问题推动了海洋综合管理理论的形成。70年代,是海洋管理思想和实践的转变时期。

二、海洋管理对象

(一)海洋自然系统对象是海洋管理的基本对象 1.海洋自然资源系统

根据目前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分为现实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潮汐资源)和潜在资源(温差能资源、盐差能资源、大洋锰结核资源、海底热液矿产资源)

根据各类资源的自然、社会属性,可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港口与航运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新能源、海洋旅游资源、海岸带土地资源、海洋环境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公有资源等十类。2.海洋自然环境系统

广义:在海洋空间范围内所存在的自然现象和发生的自然过程的统一整体。

海洋资源除了有物质属性外还有环境属性。因为海洋自然资源的总体既构成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条件,也构成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

(二)海洋的使用者及其海洋活动对象

原则上,海洋行政管理者不应该直接参加或参与海洋开发利用的企、事业活动,而是通过对海洋开发利用的生产者、经营者的监督管理来达到其基本宗旨。

各级政府海洋管理部门必须具备明确的职权,不论是来自政府的赋予还是来自法律的授权,都必须是确定性的。

(三)国家管辖海域和公海大洋资源“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对象

世界海洋的总面积3.61亿平方千米,其中沿海国家专属经济区面积10940万平方千米,国际海底区域2517万平方千米,公海与国际海底区域的面积是一样的。

领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

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大陆架: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援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

三、海洋管理的基本任务

(一)海洋权益与权属管理

公海区域及其资源的法律地位有三项基本原则:(1)任何国家不应对公海区域或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权利(2)公海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由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3)任何国家或自然人或法人,除按照本部分外,不应对公海区域矿物主张、取得或行使权利

在沿海国家管辖范围之内海域(内水、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水域),其主权和管辖权属于各沿海国家。范围内海域的资源沿海国家享有完全的主权权利,即所有权、使用权和处分权。

(二)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宏观调控

调控手段主要有:(1)制定、实施海洋工作发展战略和相应的海洋管理政策(2)利用海洋区划和规划进行调控(3)运用法律法规和业务技术标准制度手段(4)行政、经济和宣传教育手段

(三)海洋管理的监督职能 1.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监督是实行控制的主要手段;保证管理行为的连续性,不发生中断。2.监督的方式

①行政管理系统的逐级监督——通过下级行政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进行逐级监督;

②现场和执行过程的监督——主管部门或上级机关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检查、监督任务的实施安排和具体的执行;

③通过各种信息系统进行监督——比如工作总结、统计资料、审计资料、公报、通报、季报与年报等;

④有组织的群众监督

⑤其他——执法管理监督、标准计量管理机构的技术监督、组织专门力量视察性监督等。

(四)海洋管理的监测职能

监测职能发挥的三个条件:①监测站点、监测剖面线、监测项目内容、监测方式与周期等应有较好的空间布局的控制性、代表性和典型性。②监测工作应标准化、规范化,技术与方法能够反映当代国内外的水平,与国外同类工作应该具有可比性。③资料信息量尽可能丰富,监测手段多样化,信息在空间和时间的密度较高等。

(五)海洋管理的综合管理职能 1.综合管理职能产生的必然性

就海洋管理而言,对一种资源和一个区域环境的管理,总是会影响对其他资源、其他区域造成或大或小、或强或弱的影响,不可能是孤立的。

海洋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整体利益和海洋对可持续发展的长久的支持,这种海洋管理总目标是分类的海洋行业管理难以达到的。

2.海洋综合管理与国家海洋管理体制

海洋综合管理职能的实现与国家整体管理体制状态密切相关。

海洋综合管理职能能否在管理实践中形成并发挥作用,关键不在综合管理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的是国家海洋管理体制形式。

原因在于:

①国家海洋管理体制决定组织机构系统,有什么样的机构和职责就只能发挥什么作用;

②体制影响管理运行机制。

四、海洋管理目标

(一)海洋管理的总目标

通过宏观调控和行政,规划,经济,法律以及宣传教育等手段协调海洋资源、空间的开发利用,建立结构、布局合理的海洋产业,提高海洋经济的产值,提高海洋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严格控制开发利用对海洋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维护海洋的自然平衡与生态平衡,保持海洋的健康状况;根据国际海洋法原则和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维护管辖海域的主权权利。

(二)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管理目标

可更新的海洋资源管理目标:在科学确定更新周期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破坏速度,不得超过资源的更新速度,不得损害正常的更新条件,保持资源再生、补充的自然过程。

不可更新的海洋资源管理目标: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开发过程中的浪费或破坏,控制或节制开发利用速度,适当延长利用时间,同时要寻求可替代的新资源,也要防止资源开发中不利环境后果。

(三)海洋环境的管理目标

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对海域的环境容量和各类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来达到。

(四)海洋灾害的管理目标

海洋管理的减灾目标是,利用多种手段、方式对海洋自然环境,特别是灾害过程进行有效监测、监视,加强预测、预报和预警,并采取工程性的措施等,以使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五)海洋管理的综合协调目标

——在整体效益原则下协调各行业管理

五、海洋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海洋综合利用原则 1.综合利用的含义

①对一个空间范围内的全部资源,只要是有社会可利用价值的,都应该收在利用的范围之中;

②对这些可利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施行明智的使用,应该注意到各种资源的有关价值;

③对各种资源进行和谐的和协调的管理 2.综合利用原则的重要性

①提高海域的整体开发效益:海洋自然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因素、一种资源、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的变化。

②有利于海域生产力布局,建立合理的海洋开发利用结构

③综合利用是海洋综合管理的基础和方法:海洋综合管理的提出,是建立在海洋综合管理价值认识的基础上。

(二)海洋生态学原则

海洋管理的生态学原则,就是要在海洋管理活动中,充分注意自然界诸多因子之间的关联性,海洋生态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彼此的制约关系和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将海洋开发利用的规模和强度控制在正常生态系统维持的允许范围之内。

(三)海洋功能原则

人类的开发活动只有和具体区域的功能取得一致或协调,才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达到开发的预期目的。同时,也才能保证海洋作为一类资源,对人类的客观价值。

(四)开源节流和持续发展原则

(1)有节制的海洋开发(2)对效率进行评价(3)建立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4)探索海洋自然资源的特别保护措施和资源节约型海洋经济发展道路

(五)海洋国家所有和分级管理原则 1.海洋国家所有原则

世界各沿海国对海洋及其资源基本上都实行国家所有制,按照一条通用的法则:本国一切自然资源都是国家财产,代表国家利益的政府,应当保证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整个国家。

我国海洋及其资源属国家所有,除《宪法》作了原则规定外,在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也有明确规定。海洋国家所有原则,是我国海洋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分级管理原则

1989年之前,我国海洋行政管理是集中管理型。海洋事务,包括发展的政策、规划、协调、立法等统由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在海区和地方的海洋管理,统由其派出的分局和管区等承担。

1989年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我国沿海省、市、区逐步建立起地方的海洋行政管理机构,开始了地方用海的新阶段。

六、海洋管理的基本手段

1.法律手段——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对海洋资源、环境和海洋开发利用活动进行管理。

2.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指示、组织计划、行政干预、协调指导等。其中,协调是各类海洋管理机构的一项基本职能。

3.经济手段——指运用经济措施管理海洋。经济措施分为奖励性、限制性和制裁性三种。

七、现代海洋管理的特点

1.海洋管理的管理者是政府的行政机构和官员,不是企业,事业的生产,经营,业务领导人。海洋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上安全秩序等,不是组织航运,渔业,科研等生产,业务活动。

2.管理教育很强的科学技术性。管理本身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管理都有科学性。海洋管理的科学技术性是从另外的意义上讲的。

首先,任何管理要建立在对海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因此它本身就需要许多科学研究工作的配合。例如,海洋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有监测系统,长期地进行基础性的监测,掌握各海区的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各种污染物进入海洋以后的迁移,变化规律,为制定海洋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法规提供科学依据。种监测工作可以说是一种科学研究工作,又可以说是海洋环境规律工作的一部分。

其次,海洋环境规律工作离不开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3.海洋管理是跨部门的综合性管理

大部分海洋管理工作不是在一个行业内部完成的。例如,行业环境管理要限制运输船舶,渔船,石油平台,科研船舶以及军事船舶的排污活动。行业渔业资源管理包括防止渔民过度捕捞,倾倒废物损害渔业水域环境。海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对象是一切船舶。行业环境是一个相互连通的整体,其管理包括水质,底质,生物,大气等多种环境要素。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沿海地区是人口,工业,农业,航运,养殖和旅游活动的汇集场所,涉及各方面的活动和管理。因此,必须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技术等综合性有效措施,系统解决航运环境问题。4.管理的区域性特点

5.海洋管理具有一定的国际性 沿海国家的海洋管理工作涉及的区域已超出自己具有完全主权的领海,包括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水域。

在大陆架区域,上覆水域是公海。

在专属经济区,沿海国家只有勘探、开发渔业等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和某些管辖权,水域空间的航行还是自由的。这些水域的环境保护问题,洄游性生物自由的养护和管理问题,国际通航水道利用问题,业具有国际性。6.海洋管理的公众参与和公众教育

第一章

海洋政策

第一节

政策概述

一、政策的概念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根据一定的政治路线和国内外形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海洋政策是国家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或一定发展阶段的海洋事业发展目标,根据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和总政策,以及国际海洋斗争和海洋开发利用的需要而制定的有关海洋事务的行动准则。

政策的特点

1.政策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

2.政策与国家、政党的发展战略和路线不可分离 3.党的政策和国家政策紧密联系

党的政策通过国家政策的形式来贯彻实施;国家以党的政策为基础和依据。

4.政策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近海污染、捕捞过渡——调整海洋渔业政策

二、政策的作用

(一)政策的分类

根据政策所指示的方向、实现的目标和具体程度:

总政策——在全国海洋事业中起主导作用

基本政策——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

具体政策——为解决某一类具体问题或某一项工作的具体行动准则

根据海洋政策涉及的领域:

根据行业:

海洋权益政策

海运政策

海洋环境保护政策

港口政策

海洋产业政策

盐业政策

海洋科技政策

渔业政策

……

海洋资源矿产开发政策

(二)海洋政策的作用

1.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在海洋事业中贯彻落实; 2.指导、调整海洋事业的发展方向;

3.为巩固传统的海洋事业、发展新型的海洋事业提供指导;

4.决定海洋事业发展重点和投资方向;

5.是编制海洋开发与保护计划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6.指导海洋立法,将其纳入海洋法律之中;

7.在某项海洋立法条件尚不成熟时,是今后立法的先导;

8.无相关法律法规时,是处理有关民事活动和进行海洋事

业管理、决策的依据和基础。

三、制定海洋政策的程序和方法

(一)制定程序

1.政策项目的提出、确定

项目提出的五大途径:(1)基层实际工作需要提出(2)编制中长期海洋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3)制定国家总体政策中提出(4)由国家综合管理部门制定某些领域的政策提出(5)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根据需要提出

2.项目的确定和下达:项目任务书经批准后以主管部门的名义下达给承担单位。3.研究和论证

拟定调研论证方案;搜集资料,分析发展中的问题;发展和管理评价;编写专题报告和综合的政策研究报告;研究成果评审

4.决策机关决策和公布

(二)制定方法

1.调查研究

2.定性和定量分析 3.预测方法

4.试点方法 第二节

中国的海洋政策

一、中国海洋政策的历史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山海”政策(盐铁专卖政策)2.东汉时期合浦太守孟尝保护珍珠贝资源的政策——“合浦珠还”

3.唐宋时代重视盐业和海洋航运业的政策

自唐代开始在沿海港口设立专职管理机构——市舶司,外国流入的重要商品必须由其直接收购;

宋代对盐业采取生产分区和运销划界制度。4.明清时代的“海禁”和“迁界”政策

“海禁”始于明代,“迁界”始于清朝;

清朝将“海禁”和“迁界”发展为“闭关锁国”政策。5.北洋政府的“鼓励渔民进入公海作业”政策与国民党政府的“加强领海管理”政策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实业部设立了渔业局,专司渔政农商部下面的渔政司农矿部的渔政科。

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海洋渔业管理局组织条例”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海洋政策

新中国成立:恢复和发展传统的海洋产业,建立海洋科研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振兴海业,繁荣经济” 新时期:建设海洋强国

海上防卫政策;海洋权益政策;海洋渔业政策;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的政策;海洋科技发展的政策;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海洋环境保护政策

《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

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敦促世界各国把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列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海洋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

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 中国政府根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精神,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因此,《中国21世纪议程》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作为重要的行动方案领域之一。

中国拥有18 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沿海岛屿6 500多个,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左右,中国近海和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影响气候变化、降雨量分布和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沿海地区乃至内陆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所以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已成为中国环境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海洋开发活动在迅速展现其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近海渔业资源严重捕捞过度使海洋生物资源破坏严重;

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报告指出:70%的大洋鱼类资源已充分开发,处于过度捕捞的状态。

入海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致使某些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缺乏高层次的规划和协调机制造成用海行业之间矛盾突出,开发利用不合理;全球气候变化及沿海地区经济活动增加使海洋性灾害频率增高,范围扩大;国际海洋事务出现了新的形势,维护海洋权益面临繁重任务。

★中国的海洋事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是《中国21世纪议程》在海洋领域的深化和具体体现,也是《中国21世纪议程》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作为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政策指南。

三、健全和完善中国海洋政策

(1)尽快建立海洋产业风险投资机制;

(2)科教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海洋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3)多种优惠和奖励政策;(4)制定海洋保护政策;

(5)制定海洋综合管理政策。

第三节

国外的海洋政策

一、美国的海洋政策

美国的海洋政策有着明显的全球性质,其目的是谋求争取和保持海洋各个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现在还没有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上签字,但其领海宽度已经由3海里扩大至12海里,并且规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1.美国的海运政策

实行“促进航运与造船”的海运政策,包括:(1)直接现金支付,以造船补贴和船只营业补贴的形式提供支持;(2)税收支援,特别规定对留作新船建设的那部分收入可以延期纳税;(3)信贷援助,以贷款形式支持造船;(4)以物代金补贴,将联邦所造船只设备价拨私人经营;

官职性补贴;(5)外贸性补贴等。2.美国的渔业政策

50年代,对渔捞和水产加工加大投资;进出口关税收入的30%用于渔捞和加工的科技工作等。

60年代实行对渔捞装备的进一步补贴政策提出维持“最适持续产量”的新政策。3.美国关于防止海洋污染的政策

目前已制定了控制点源污染的标准

1990年颁布了《美国石油污染防止法》 4.美国的海洋科技政策

1986年率先制定了“全球海洋科学规划” 1990年发表“90年代海洋科技发展报告”

《美国的天然海洋:规划海洋变化的方向》皮尤(Pew)海洋委员会,2003年6月

美国海洋开发当前面临着以下5大严重危机:

1.沿海无序开发,沿海敏感生境消失,2.严重的海洋污染;3.过度捕捞;4.外来物种入侵,达374种,其中150种是自1970年以来引入;5.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海洋管理的5项建议: 1.颁布《国家海洋政策条例》;2.成立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理事会 ;3.建立全国海洋保留地体系,4.建立独立的国家海洋部 ;5.成立跨部门常设海洋理事会

提高联邦政府对海洋科学能力投资

有关滨海地区开发、保持沿海水域清洁、恢复美国海洋渔业、指导海水增养殖发展等方面的建议

《21世纪的海洋蓝图》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2004年 1.总原则的修订

(l)进一步强调沿海州的重要作用;(2)包纳所有的沿海区和决策者,包括五大湖区、美国领地和部族等;(3)报告的许多部分对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对海岸和海洋的影响;(4)充分认识到有关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5)探讨政策建议实施所需的经费投入。2.主要内容:

1.我们的海洋:国家资产;2.新海洋政策体制;3.海洋管理理念:教育和公众意识的重要性 ;4.滨海区人类的生存:5经济增长与海岸保护 ;清洁水优先:沿海和海洋水质 ;6.海洋的活力:改善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7.基于科学的决策,增进人们对海洋的认识 ;8.全球海洋:国际政策中的美国伙伴关系 ;9.实施新的国家海洋政策:第一年的启动总经费为15亿美元,此后逐年上升到39亿美元。

2006.9

美国海洋行动计划

——布什政府对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的回应

二、日本的海洋政策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海洋开发经费大幅度增长,差不多每1~2年就翻一番

1978年,制定海洋政策及发展规划,编写了《海洋开发设想和科学研究课题调查报告》

80年代日本的海洋政策核心是大力推进日本的海洋开发事业

1997年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海洋开发推进计划”和“海洋科技发展计划”

东海是一片由中、日、韩三国领土环绕形成的半封闭海域,东海蕴藏丰富资源的东海大陆架位于三国之间,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由于东海最宽处仅为360海里,如中日划定各自200海里海洋专属经济区时难免会发生重叠。为此,日本向中国提出,日中海洋专属经济区应依据海岸中间线来划分。而中国不予承认,坚持按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认为海洋专属经济区分界应在冲绳海槽一带。

三、澳大利亚的海洋政策 1.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

在现存的石油和矿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更新政策,并逐步提高决策的一贯性、安全性和稳定性。2.海洋渔业政策

鼓励发展综合水产工业,支持各州发展近岸和内地的水产养殖,鼓励清洁式海水养殖,减少废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损害。3.海洋环境政策

支持建立国家海湾水质标准;政府要在区域性海洋规划中设定明确的、多方面认可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4.海洋权益政策

澳大利亚对南极海域拥有部分管辖权 《南极条约》

1959年12月1日在华盛顿签订,1961年6月23日生效,适用于南纬60度以南的地区。该条约没有规定对南极洲的主权问题,因此若干国家对南极洲主权要求的冲突也遗留下来的。

第二章

海洋立法

第一节

国际海洋法

一、海洋法的概念

通常意义上的海洋法即国际海洋法。

海洋法是指国家及其他国际法主体为调整相互关系在不同沿海国国家安全、海洋航行安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海洋科研与技术等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海洋立法是沿海国管理所辖海域及海上活动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二、国际海洋法的历史综述 1.古代

有关海洋的一些观点、观念对海洋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全部法律,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罗马法的“共有物”概念,承认海洋是“大家共有之物”公元前9世纪地中海沿岸就有了 《罗德海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海商习惯法 2.中世纪

封建制度确立——君主对土地的领有权向海洋发展——争夺海洋的斗争更加激烈

三大海事法规:

12世纪法国的海事裁判集《奥列隆惯例集》

14世纪西班牙的海事裁判集《康索拉度海法》

15世纪瑞典的海事裁判惯例集《维斯比海法》

3.近代

严格意义上的海洋法从17世纪开始,源于各国围绕海洋权益的斗争。

斗争表现在:① 反对个别海上贸易强国对海洋的垄断,争取和维护海洋自由与开放;② 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资源,国家对邻近的一带海域拥有主权和管辖权。

19世纪开始时制定的主要是一些关于海战的法规。4.现代

1930年的海牙国际法编撰会议主要涉及领海宽度、毗连区和历史性海湾。

联合国大会为促进海洋法律的制定于1950年成立了国际法委员会。

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1958,1960,1973)

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持续了9年,1982年12月10日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标志国际海洋法律体系的建立,反映了国家主权 权利与国际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和共存关系

由17部分和9个附件组成,共446条 1.国家管辖范围内海域

“领海基线” 是测算沿海国家领海宽度的起算线,也是沿海国家管辖海域宽度的起算线和基准线。一般为折线或曲线。

确定沿海国领海基线的方法:正常基线是指沿海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低潮线。直线基线是指在海岸线极为曲折,或者近岸海域中有一系列岛屿情况下,可在海岸或近岸岛屿上选择一些适当点,采用连接各适当点的办法,形成直线基线。混合基线则是交替采用正常基线和直线基线来确定本国的领海基线。(1)内海 ①概念及范围

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及其河口、内海、港口、港湾、领峡以及其它位于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叫内水。内海是海水基线内侧的全部海水。②法律地位

内海与国家的陆地领土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国家对其行使完全的、排他的主权。

(2)领海

①概念及范围

领海是位于领海基线以外,邻接于内水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不超过12海里。

该海域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处于沿岸国的主权管辖下。

②法律地位

沿海国的领海主权要受到公约和其他国际法规范的 一定的限制。除此之外,国家对领海享有完全、排他的主权,并且该主权及于领海的上空、海床和底土。③领海的无害通过

外籍船舶享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但军用船舶是否也享有无害通过权尚存争议。(3)毗连区

概念:毗连领海并由沿海国对若干事项行使必要管制的一定宽度的区域,其宽度从领海基线算起不超过24海里。

(4)群岛国与群岛

①群岛国——指“全部由一个或多个群岛构成的国家,并可包括其他岛屿。”(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丹麦、南斯拉夫等国)

②群岛水域的法律地位

群岛水域是群岛基线所包围的水域;群岛水域的通过可分为无害通过权和群岛海道通过权两种情况。

无害通过权是指所有国家的船舶均享有无害通过除群岛国内水界限以外的群岛水域的权利。

群岛海道通过权是指群岛国可以在水域内指定适当的海道和其上的空中航道(群岛海道),以便外国船舶和飞机继续不停和迅速通过、飞越其群岛水域和邻接的领海,所有船舶和飞机都享有此种群岛海道通过权,但不得对群岛国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并应遵守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制定的《航空规则》。

(5)海峡与国际海峡 ①基本情况

★ 海峡是位于两块陆地之间、两端与海或洋相通的一条天然的狭窄水道。

★ 国际海峡是指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而未受限制的频繁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②适用于国际海峡的通行制度

《公约》规定了以过境通行为主,以无害通过为辅的两种适用于国际海峡的通行制度。③国际海峡的法律地位

海峡沿岸国对这种水域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行使其主权或管辖权;沿岸国的主权或管辖权的行使受海洋法和其他国际法规则的限制;非沿岸过境通过权不影响沿岸国对用于国际航行海峡的主权和管辖权;通过制度不应在其他方面影响构成这种海峡的水域的法律地位。(6)专属经济区 ①概念和范围

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临接领海的一个区域,该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专属经济区是海洋法上的一个新制度。可以追溯到本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为保护其沿海资源所作的努力。

②法律地位

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以外的海域,它既不是领海,不属于国家领土组成部分,沿海国只行使一定的管辖权;也不是公海,不能像公海那样对一切国家开放,它是一个“自成一类”的海域。

在专属经济区内,沿海国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有勘探与开发、养护和管理等主权权利。并且,对该区域内的人工岛屿、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保护有管辖权或专属的管辖权。

外国在这个区域内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但要遵守沿海国的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7)大陆架

①大陆架的概念

大陆架是指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海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宽度是从领海基线量起的200海里;若延伸部分超过200海里,不应超过从领海基线量起350海里,或2500米等深线向外延伸100海里。

②大陆架的法律地位

沿海国可以行使专属主权权利,但并不影响上覆水域或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大陆架的上覆水域和水域上空对一切国家开放 ;所以国家有权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或管道。

③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的划界原则

等距离中间线方法;自然延伸原则;公平原则;协商原则;等比率方法;等。

(8)岛屿——四面环水,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①岛屿制度

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只能拥有领海和毗连区,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②岛屿的重要性

岛屿不同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因素所产生的不同效力,对沿海国的海域划界、资源的享有、开发和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钓鱼岛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我历代政府都对此岛拥有主权。二战结束后,美国长期占领该岛。1972年,美国向日本归还冲绳时,竟将钓鱼岛一并交给日本。此后,日 本一些极端分子强行登岛,对钓鱼岛进行实际上的控制。(9)闭海和半闭海

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所环绕并由一个狭窄的出口连接到另一个海或洋,或全部或主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沿海国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构成的海湾、海盆或海域。2.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域(1)公海

①概念——指各国内水、领海、群岛水域和专属经济区以 外不受任何国家主权支配和管的全部海域。②公海的法律地位

任何国家或实体不得将公海任何部分据为己有,不得对公海本身行使管辖权。③公海的法律制度

核心和基础是公海自由。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无论是沿海国或内陆国。

④公海航行自由

指所有国家的各种船舶均有权在公海的任何部分自由航行,除受其本国的专属管辖外,其他国家不得加以支配、干涉和阻碍。

每个国家,无论是沿海国或内陆国,均有权在公海上行使悬挂起旗帜的船舶。⑤公海捕鱼自由

指在国际法的限制下,任何国家或其国民都有权在公海上自由捕鱼,而不受其他国家的阻碍,但这种自由要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北太平洋海豹保护办法公约》、《关于捕鲸管理办法》、《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etc.)。⑥公海的其他几项自由:公海上空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建造国际法上允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科学研究的自由。⑦公海上的管辖

主要涉及对在公海上的人和物的管辖,而不是对公海本身的管辖。按管辖权行使的方式分为船旗国管辖和普遍性管辖两种。船旗国管辖

一条船舶在哪个国家领土内登记并取得这个国家的国籍,这个国家就是这条船舶的船旗国,也就是这条船舶的国籍所属国,这条船舶在海上航行,要悬挂船旗国的旗帜。

一般来讲,船旗国对在公海上悬挂其旗帜的船舶享有专属的管辖权。

普遍管辖权

海盗行为:在公海上一切国家的军舰、军用飞机或其他被授权为政府服务的船舶,都有权扣押海盗船舶,逮捕海盗船上的人员。海盗可以被带往任何国家的法庭进行审讯,并可根据该国法律判处刑罚。

贩运奴隶行为;走私贩毒行为;公海上的非法广播(2)国际海底区域

①国际海底区域——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②“区域”及其资源的法律地位

“区域”及其资源属于全人类,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对“区域”及其资源的权利。③公约第十一部分——“区域”的修改

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妥协的产物,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的现实反映。它使得一度处于停滞状况的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制度恢复了活动,并促进了1982年《公约》的尽快生效和全面实施。3.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第一阶段:1954年,国际上第一个防止海洋污染的公约在伦敦签署《防止海洋石油污染公约》。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第二阶段:1982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大会制定了《联国国海洋法公约》

第三阶段: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

4.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科学技术是“双刃剑”(1)1958年《大陆架公约》

试图对大陆架上进行的海洋科学研究区分为纯科学研究和纯科学以外的研究两大类。(2)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在各个部分之间以及各个部分诸条款之间就权利和义务构成了一系列相互制约的均衡和妥协。

《公约》只能为规范海洋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一个框架,并没有涉及到深层次问题。5.争端的解决

现代海洋争端的特点:

(1)争端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渔业、航行、国际海底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公海生物资源的养护和利用、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等);

(2)海洋争端的性质更加复杂(法律,政治和军事,经济利益);

(3)海洋争端的当事方不再仅限于国家之间。

(a)海洋法法庭海底争端分庭解决由海底开发行政管理引起的争端;

(b)国际法院解决对《公约》总原则方面的争议;(c)根据第十五部分——“争端的解决”和附件三的规定,缔约国和缔约国以外的实体——管理局、各国的自然人和法人都可适用仲裁程序;

(d)特别仲裁使用沿岸过对专属经济区渔业、海洋科学研究和污染实施管辖权引起的争端。海域划界争端的解决 海域划界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有关国家海岸线相互连接,这些国家被称为海岸相邻接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海域边界是陆地边界的延续。然而与陆地边界不同,大部分相邻国家的陆地边界是历史上早已形成的,而海域边界是在各国建立海域管辖权时必须解决的与邻国划界的问题。

另一种情况,有关国家间的海岸相向。当两个海岸相向国家间的海岸线(或更准确的说是两国领海基线)距离不足24海里时,存在划定两国间的领海界线问题;如果相距不足48海里,则需划分两国间的毗连区界线;如相距窄于400海里,则存在专属经济区的划界;此外,还有大陆架划界问题。

国际法中所采用的解决争端的程序一般应包括:谈判、协商和交换意见、调解、提交仲裁、或提交国际法院。

这些程序中的前三种:即谈判、协商和交换意见,是由当事双方自行解决争端。调解是在第三方参加下非强制解决争端的程序。而后两种:仲裁、国际法院判决则属于第三方强制解决争端的程序。

这些程序都有着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

①谈判

直接谈判是一种最常用的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解决争端的程序。按照这种程序,争端双方通过外交途径直接谈判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而不采用第三方强制解决争端程序。

根据国际实践和国际法院所经常宣布的原则,只有在直接谈判失败以后,才采用强制解决争端程序。

②协商和交换意见

作为非强调解决争端的另一种程序——协调和交换意见,不仅用于双边关系,而且用于多边公约。

东欧国家之间为几个边界水域建立了协商机构。1909年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边界水域条约要求缔约国任何一方所进行的活动在可能影响水平面的变化时需得到国际联合委员会的事先核准。③调解

调解在一般的国际实践中被认为是解决争端的正式程序。该程序由一个专家小组或调解员小组对争端进行调查,提出调解建议。

④仲裁

仲裁是历史上最古老的和最经常使用的解决国际争端的强制程序。

仲裁是由当事国订立“仲裁协定”将争端交给他们自己选定的仲裁者处理,双方相约服从其裁决,而仲裁者在仲裁时不完全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裁决,往往偏于折中或妥协。

1977年英国与法国对海峡群岛大陆架争端便由仲裁程序予以裁决。

⑤提交国际法院

司法解决是将国际争端提交国际法院,由国际法院适用法律规则做出判决。

国际法院于1946年在海牙正式成立

第二节

中国的海洋立法

一、中国海洋立法的历史发展

1864,与普鲁士签订条约,将渤海作为内海的一部分,宣布了对其的权利主张。

1875,对日声明沿岸10里以内是中国的领海。

1930,海牙国家法编撰会议上,主张领海宽度为3海里。1934,宣布对12海里海域实行管辖。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港管理暂行条例》 195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渤海、黄海及东海机轮拖网渔业禁渔区的命令》 1958,《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领海的声明》 1961,《进出口船舶联合检查通则》 1964,《外国籍非军用船舶通过琼州海峡管理规则》 1972,参加联合国海底委员会

1973,加入“国际海事组织”,出席“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1978年后,开始在海洋领域和各相关涉海领域的大规模立法活动。

二、海洋管理法律制度 1.综合性海洋立法

《关于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决定》(1996.05.06)《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的声明》(1996.05.15)《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1992.02.25)《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1998.06.2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10.27)2.海洋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及其管理制度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法律。

3.海洋资源、海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0年10月31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8月29日修正)《《渔业行政处罚规定》(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籍船舶管理规则》(1979)《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1983)

第三章

海洋权益

“海洋国土”概念

1984年11月, 当时的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在我国的“海洋开发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 “根据新的国际海洋法制度, 我国可以划定30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管辖海域,构成我国的海域国土,我们应该像开发陆地国土一样, 开发利用好海洋国土。”

在这里,“海洋国土”的概念被明确提了出来, 并对海洋国土所包涵的海洋区域作了毫不含糊的界定——根据新的海洋法制度,可以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有300万平方公里左右。相当于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3。对于这样辽阔的一片海洋国土, 应当视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财富。要象开发治理陆地国土一样, 重视开发治理海洋国土。也要象维护陆地国土主权一样, 维护海洋国土主权或主权权利。

领海――领海基线向海一侧宽度不超过12海里的海域。

内海(内水)――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所有水域,海港、河口湾、海湾、海峡以及所有其他位于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

毗连区――沿海国在与其领海远离陆地一侧毗连的宽度不超过12海里,即从领海基线起不超过24海里的海域。享有资源主权权利和环境保护保全权利,并对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可以行使管制权。

专属经济区――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一侧不超过200海里的海域。区内享有对其自然资源和经济性的勘探、开发、养护、管理为目的的主权权利。

领海基线――用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是指沿海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低潮线。

在海域国土中, 不同类型的海域, 其法律地位各不相同。其中, “内海水域”部分的法律地位与国家陆地相同, 完全置于国家主权之下。“领海”一般也公认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各国有权自己划定领海宽度, 但不得超过12 海里, 其主权及于领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但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限制下, 所有国家, 不论海洋国或内陆国, 其船舶享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

大陆架, 包括领海以外, 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 但《公约》规定大陆架在海床上的外部界域不应超过从测量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立法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

专属经济区, 从测量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 海里, 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 有以勘探和开发, 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 对人工岛屿, 设施和结构的建设和使用, 海洋科学研究以及公约环境的保护和保全有管辖权。

海洋国土对不同类型的海域, 其法律地位虽有某些差别, 但其共同特点是均受沿海主权国家所管辖, 各区域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均为沿海国所有。

海岸带和海域中的岛屿, 对“海洋国土”的构成,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岛屿在划分经济区范围, 确保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中占重要地位。

所以, 法律上的国家管辖海域, 包括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均可视为海洋国土。因为不论哪种区域, 沿海国对其自然资源均享有主权权利。所谓主权权利, 是国际海洋权益斗争中的一种变通的提法, 其实质就是主权。

所以, 海洋国土概念实际上是涉及到国家的海洋权益问题。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表声明,我国采用12海里领海。但是并未发表附上的海图。印尼,美国等国家都纷纷来打听,你们的领海到底到哪里啊?

要是那时候就宣布了海图,跟印尼、菲、马、越、日、韩的关系改善肯定是凭添难度了,不发表声明又不行。

从1955年开始,《人民日报》经常有发表声“美国悍然入侵我国领海,强烈抗议„„”美国也照例是一篇回复:“你没公布你的领海边界,我是误入”。你来我往,双方都很有耐心,用了几年的时间,美国海空军共计入侵我国领海领空500余次(一说是900余次),此后就不来了。

90年代初,我国《领海法》颁布,宣布领海基线的时候,美国提供了一张图,与我国自定的边界一致。

自宣布12海里领海以来,长达三十余年不向世界公布领海边界,创造了国际法上的奇观。虽然有为难之处,但是也确实暴露了我们长期以政策代替法律,随机应变,缺乏长远打算的执政特点。这条边界线,就既给我们带来过利益,也让我们成过全世界的笑柄。

1945年3月28日,已被日本军队征用的“阿波丸”在新加坡装载了从东南亚一带撤退的大批日本人驶向日本。4月1日午夜时分,“阿波丸”航行至我国福建省牛山岛以东海域,被正在该海域巡航的美军潜水舰“皇后鱼号”发现,遭到数枚鱼雷袭击,3分钟后迅速沉没。全船2009名乘客及船员只有三等厨师下田勘太郎一人幸免于难。据美国《共和党报》1976年11-12月号特刊报道,“阿波丸”上装载有:黄金40吨,白金12吨,工业金刚石15万克拉,大捆纸币价值不明,人工制品、工艺品、宝石40箱,价值不明。

1977年3月17日清晨,交通部上海海上救助打捞局的调查船和海军的舰艇受命出航台湾海峡,实地调查渔民们所说的水下障碍。他们请当地渔民作向导,采用渔网拖扫和仪器扫测相结合的办法探查了20多天,在牛山岛东7.2海里方位70度和10.99海里方位100.3度都发现了可疑目标。1977年5月,打捞“阿波丸”沉船工程以“清除牛山渔场水下障碍物、保障海上渔业捕捞作业生产安全”的名义正式开工。开工前,由上海救捞局和海军防救部队官兵联合组成的工程指挥部也进驻平潭岛。

1973年,希腊籍“波罗的海克里夫”号货轮在台湾海峡受强台风袭击遇险,要求救助。地点在厦门港外不到50海里。台湾,大陆,香港都收到了求救信号,也都表示要前去救援。该船的船长先生拒绝了台湾的救援要求,专心等待中国大陆的救援。结果厦门根本没有能够在这种风浪下出海的船,无法出海抢救。难船在风浪中挣扎达十多个小时,终于沉没于厦门港外,船上20名船员死了14个,6人被赶来的新加坡商船救起。

这件事之后,国家立即拨款去日本买了大型专业救捞船,就是著名的“沪救101”,成立了广州和烟台救捞局。毗连沿海国家的一定范围的海域, 因其特定的地缘关系, 与沿岸国家存在着自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早期, 它关系着国家的安全, 被视为国家的门户, 关系着交通航运, 被视为便利的通道;关系着人民的日常生活, 是水产和食盐的重要产地。在近期, 它不仅于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 而且是未来持续发展的战略领域。

海洋,已构成沿海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价值的增长,引起了国家主权所及空间范围的观念更新,把国家利益迅速向外推移,面向高级广阔的海洋利益进行扩展和追求国家的当前和长远的利益。

海洋权益是随着海洋法律制度和国家与海洋关系的方针政策而产生的。第一节

海洋权益概述

一、海洋权益的概念

海洋权益是指各法律关系主体关于海洋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即不同法律关系主体在从事海洋科研、开发、管理、使用和保护等各种活动中所拥有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海洋权益包括三个要点:

1.海洋权益的主体是国家,其中既有毗邻海洋的沿海国家,也有远离海洋的内陆国家,它们都是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主权和利益的拥有者,但只有海洋国家才享有一定范围的海域管辖权。

2.对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海洋权益,国家享有不同的权力和权利。沿海国家连接海域,基本上依据其距离的远近,决定其主权或主权权利拥有的范围。而非沿海的其他国家只能具有某些限制性的权利。

3.国家海洋权益的占有,获得,要求和主张等的成立和实现,需要以下四种根据:

一是根据国际海洋法制度,主要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家海洋权益需要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原则,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支持和同情。

二是符合国际惯例,有些海洋权益虽然在国际法中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构成成文的法典,但在国际上过去已开创了先例,并已得到有关国际的批准和国际社会的承认。这种成功的先例,一般可作为后来的海洋权益问题处理的一种依据。

三是国内法和国家公平合理的权益主张。国际在处理海洋权益的活动中,国内海洋法律和国家在海洋上的主张, 也应该是海洋权益要求的根据。

四是历史传统的因袭。一国或一国以上所毗邻的海域或海湾在历史上长期为有关国家开发利用, 一般也作为历史性海域,有关国家对其拥有一定的管辖权。当然历史性海域的确定是受许多特定条件约束的,有关国家不能随便行事的.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应承认直接相邻国家在群岛水域范围内的某些区域内的传统捕鱼权利和其他合法活动。行使这种权利和进行这这活动的条款和条件,包括这种权利和活动的性质,范围和适用的区域,经任何有关国家要求,应由有关国家之间的双边协定予以规定,这种权利不应转让给第三国或其国民, 或与第三国或其国民共享。” 海洋权益的演变

1.20世纪初以前的海洋权益 世纪初以前的海域权益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1)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对海洋权益的追求,主要发生在少数海洋大国之间。海洋权益主要停留在对海洋的利用上,并没有把海洋区域同国家的占有联系起来。

(2)少数海洋强国的海洋权利主张,多是围绕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海上航行和商业利益为中心而进行争夺的,当时尚未同海洋资源利益联系起来。

(3)在某些国家提出控制海洋(或整体,或某个海域)的同时,有些国家业提出相反的主张.这就是海洋自由和领海概念。

2.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海洋权益的要求

(1)海洋渔业资源利益受到关注.(2)海底及其矿产资源的占有和开发逐渐成为国家的实际行动。

(3)海洋法律制度的建立是海洋区域要求的重要标志。

3.60年代以后的国际海洋权益的要求

(1)国家管辖海域的扩展 在六十年代以前,虽然有少数国家把管辖海域扩展到200海里的宽度,但毕竟不多。主张领海宽度为200海里的国家更是少数。绝大多数国家还是认为领海宽度应在12海里以内,真正实行12海里领海的国家在当时业只有14个,基本上是第三世界国家。

进入六十年代,各沿海国家迅速将管辖海域向外扩展。在1960-1970年期间,已经没有国家提出3海里、4海里或5海里的主张,却有5个国家提出6海里到11海里不等的领海权利主张。一些国家也放弃6海里的主张而转向接受较宽的权利要求。

第二是大陆架的权利要求。自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大陆架宣言之后,到五十年代末,有50个国家宣布大陆架权利主张。但在1960年以后的短短10年时间里,提出大陆架权利要求的国家,迅速地上升到100个左右。

第三是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200海里渔业资源专属管辖权主张,在六十年代以前,还只有少数国家,到了70 年代,不仅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和亚非国家都支持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主张,而且一些发达国家,也转而承认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如美国也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也同样主张沿海国家有权管理邻接公海的生物资源。

国家对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主张,在七、八十年代的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并得到国际法律制度的确认。

(2)公海权益和人类共同遗产

在沿海国家扩展管辖海域的同时,公海制度的建立,也提了出来。首先是公海资源的法律地位问题,按照过去形成的惯例,提出了公海资源是人类共同遗产的认识。为了使公海资源国际化,避免公海资源被发达国家掠夺,或者成为各国竞相占有和利用的对象,也避免使国际海底被用于军事活动等非和平目的,1067年8月17日,马耳他大使阿维德。帕多代表该国提出“关于保留现在处于国家管辖海域范围以外的海域下的海床和洋第用作和平用途并利用其为人类谋福利的宣言和条约”的议案。最后联大第25届会议通过第2749号等决议,使国际社会正式确立了公海资源是人类共同遗产原则和公海制度框架及公海权益的处理。

(3)国家海域权益争端的发展

国际海域管辖范围的扩展,其后果之一就是国家间海域划界争端的增加。仅在七十年代,国际法院裁决和判决的国家间的海域划界争端就有多起。例如,1969年2月20日判决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丹麦和荷兰关于北海大陆架案。1977年6月30 日仲裁法庭关于英法大陆架划节分歧的裁决。1977年5月2日对智利与阿根廷关于比格尔海峡案的裁决。1982年2月24日关于突尼斯和利比亚之间大陆架划界的判决;以及1984年10月12日判决的美国和加拿大关于缅因湾的划界案。

30多年来的海洋权益的斗争情况, 可以反映出:随着对国家海洋利益认识的深化,国家队海洋权益受到普遍的关注,不仅发达国家如此,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如此。第二国家间海域划界分歧和争端的解决,已转向利用国际海洋法制度,通过谈判,协商来解决,如达不成协议或谅解,最终也是经国际法院,或者专门的仲裁法庭来判决或裁决。第三,国家间海域划界的原则,经众多的实践,逐渐变得丰富而具体,除了原则性较广泛的基本标准外,又建立起若干可以把握的辅助批准,并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近30年来海洋权益的斗争实践,充分反映了各沿海国家对本国海洋权益越来越重视,从当前和未来把海洋权益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海洋权益的相关主体

主要主体:国家

国家的海洋权益包括对内和对外两方面 国际层面上:国际组织

如联合国及其所属的组织——管理大洋矿产资源的国际海底管理局

国家层面上:法人和自然人

如《海域使用管理法》已经开始注意到法人、自然人的合法海洋权益问题,并在相关的条款中明确规定了“海域使用权人依法使用海域并获得收益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三、维护海洋权益与各方利益关系的协调

1.国家权益与部门权益之间以及部门权益相互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综合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

表现为中央到地方主要根据海洋自然资源的属性及相关开发产业,以行业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

国家权益和部门权益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也有相互冲突的一面;正确处理的途径之一:在行业或部门管理基础上形成、建立高效率的海洋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以统一、协调跨部门、跨行业的利益,切实保障国家的最高利益。2.国家权益与地方权益之间以及地方权益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我国海洋管理的现状看,地方利益对国家的整体利益没有直接的全局性影响。

从长远角度看,需要通过国家和地方海洋立法的不断完善,通过决策的、管理的、财政的综合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达到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协调和统一。

地方利益相互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如省际间海域管理中存在的滩涂争议、岛屿归属争议等。

七星岛又叫星仔岛,是七星列岛的主岛,属无居民海岛,因其形似北斗七星排列,所以名为七星岛,周边海域贝壳、鱼类资源丰富。星仔岛与东面另一主岛之间宽约500米那清澈见底的海峡,能见度达10多米,可与马来西亚、泰国媲美,此地是由厦门顽石航海俱乐部探险所发现,属于未开发区。

福建浙江两地对七星归属的争议历时已久,传说浙江方面曾经在岛上竖立一个水泥界碑,旋即被福建方面炸平(1974年曾有浙江省苍南县人在七星岛上搭草寮居住,在其周围开辟渔场进行冬汛作业。1985年浙江省苍南县曾在七星岛立石碑,后因种种原因,石碑不复存在,2002年浙江省苍南县在七星岛重立新碑)。而事实上,在1955年8月4日国务院批准将原属平阳县的台山列岛(位于七星岛以西南的一组列岛)划归福建省,以星仔岛为主岛的七星列岛仍在浙江界内。

为此,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钟梅允等7名代表报送了关于尽快确认福建省福鼎市星仔列岛管辖权的建议。

3.其他权益相关者——法人、自然人、社会团体间的关系

属薄弱环节,而渔民的合法权益较为突出。海洋环境权益方面,新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对单位和个人保护海洋环境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原则的规定,但在实践中仅靠这些原则规定还远远不够;海洋资源权益方面

(特别是渔业权益),渔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4.国家权益与国际社会权益的关系

国家海洋权益与国际(社会)利益的并存和共进是主导海洋事务的重要因素。

合法权益的行使和实现离不开法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法律的严格遵守。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世界各国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

有135个沿海国家和地区面临这至少与一个邻国的专属经济区发生重叠的情况。

第二节

国家所属和管辖海域的海洋权益

一、内海的权益

内海与国家的陆地领土具相同的法律地位,国家对其行使完全的、排他的主权。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的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岸外缘岛屿上各点之间的各直线为基线,在基线内的水域,包括渤海、琼州海峡在内都是中国的内海。

二、领海的权益

《公约》规定,沿海国对领海享有完全主权。

沿海国为行驶主权的目的,可以建立、执行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海上及领空的)国防安全和国家安全;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沿海航运及贸易;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航行安全;海关、移民、缉私、卫生以及民事管辖和针对海上各种犯罪的刑事管辖。

各国对在本国领海内发生的刑事和民事案件均具有管辖权,但通常情况下,沿海国不对通过其领海的外国船舶行使管辖权(特殊情况下例外)。

三、毗连区的权益

国际法规定,沿海国家可在领接其领海外设立毗连区,最大宽度不超过12海里。

沿海国在毗连区内可为防止在领土领海范围内违犯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或规章,行使必要的管制并对违犯上述法律规章的行为进行惩治。

在毗连区与专属经济区重叠的12海里中,沿海国应行使《公约》规定的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并叠加毗连区的权利。

四、专属经济区内的权益

1.专属经济区是沿海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国家管辖的海域。其宽度为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2.《公约》赋予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一系列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3.同时应适当顾及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并以符合《公约》规定的方式行事。

4.专属经济区的海洋权益管理

专属经济区的提出及有关制度的建立,是海洋资源,尤其是海洋生物资源新观念的产生,发展的客观结果。

国际法规定,沿海国可划定最宽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并在该区拥有“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等其他活动的权利。”另外,还拥有在该区域内的:(1)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2)海洋科学研究;(3)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等管辖权。

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各国在专属经济区的主权行使上主要集中在海域生物资源的管理。沿海国家通过海洋科学研究确定该区域的海洋生物资源的蕴藏量和可捕量,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捕捞能力,确定是否允许其他国家的渔船进入本国的专属经济区进行捕捞活动,并进行管理。

此外,在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上,沿海国家还注意海洋环境的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以及管理外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海洋科学研究等。

另外,各沿海国家还可以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有关国际法以及本国的海洋法律制度所赋予的司法管辖权,维护国际在专属经济区内的主权和主权权利。

五、大陆架上的权益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延伸并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坡度极为平缓,海水很浅,一般仅几百米。在海洋权益管理方面,为了保证沿海国家的利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还明确了海洋国家管辖的宽度。

《公约》规定:如果从领海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但最大宽度一般不超过350海里,或不应超过连接2500千米深度各点的等深线100海里。

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是勘探、开发其自然资源等。沿海国对大陆架上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具有建造、并授权和管理建造、操作和使用的专属权利。

但沿海国对200海里以外大陆架上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应向国际社会缴付费用或实物。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影响上覆水域或水域上空。其他国家可以在他国大陆架上空航行飞越,也可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

六、海洋岛屿的权益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于能够维持人类居住的其经济生活的岛屿,和陆地一样,可以享有划定岛屿的领海、毗连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而对于那些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则只能建立其领海和毗连区,不具有建立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地位。

关于海岛的海洋权益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一个是海岛的主权归属,另一个是海岛的管辖海域。第三节

管辖争议海域和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的海洋权益

一、国家在管辖争议海域的海洋权益 1.黄海海域

半封闭的浅海

三个沿海国为别为:中国、韩国、朝鲜

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划界和在重叠海域中非生物资源(主要是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养护以及对该海域的海洋环境的保护、保全。2.东海海域

中、韩、日的权益争端表现为:海域划界;渔业争议;油气资源争议。此外,中日在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上还存在严重争议。

中、日、韩在东海北部形成了约10万平方千米的争议区,中日在南部形成了约16万平方千米的争议区。

我们对日本主要是坚持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边界到冲绳海槽中线。按照这个原则,日本大概只会剩下二三十海里。

日本提出的理由是这样的:日本的东西两面都有海槽,东面的海槽举世闻名,乃是马里亚纳海沟,一万多米深,乃是个喜马拉雅山放进去都不露头的大坑,外边才是真正的西北太平洋。日方认为冲绳海槽其实是大陆架上的一个凹陷,并不是陆架的终点,马里亚纳海沟才是终点。这样一来,日本和中国就是共大陆架的国家,延伸原则不适用。3.南海海域

南沙群岛独特的战略和资源地位,使其成为南海争端的焦点。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对中国在南沙群岛享有主权从未提出异议,直到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发现以及海洋法关于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岛屿制度等新概念的逐步确立。

1970年起,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陆续占领了南沙一些岛屿。

话说1946年,林遵率舰队收复南海诸岛,跟随舰队出海的一位的司长级官员,大笔一挥,用九条虚线划了一个大口袋。回来以后,印到国民政府的地图上,公诸于世,边界线就这样出笼了。

“U形线”公布后,当时的国际社会未曾提出过任何异议,周边国家也从未提出任何外交抗议,这等同于默认。

1946年菲律宾还没有独立,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情况也差不多,越南也处在战争期间。但是当前随着海洋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海洋划界形式的深入发展,某些东南亚国家却对这条断续线的法律地位提出质疑。

南海的历史性证据,主要是渔民世世代代捕捞的传统生产证据。还有就是在诸岛上发现了很多中国人生活过的证据,什么铜钱、船具、水井、房屋等等。可是这些证据,在现代国际法上的意义已经越来越小。

九段线基本上都是沿着这几国的海岸线划的,这九段虚线到底是什么线?它既不是领海基线,也不是领海线,它的法律意义到底是什么?

首先,会是领海吗?不会的。国家对海洋的权力基于大陆,也就是海权基于陆权。要确定领海,先要建立领海基线,要划领海基线,先要定领海基点。领海基点必须是主权无争议的岛屿或大陆;基点之间直线距离不得超过

24海里,也就是领海加毗连区的距离;时隐时现,低潮时才出露的礁石和浅滩不算数;更严格一点的话,最好岛上是能有人类居住条件的。南沙几乎都不太符合。所以1995年公布领海基线的时候,根本就不提。海洋法学界内部,就称之为九条断续线。

结合上述:

钓鱼岛问题的实质是“保”。主权是明确的,就是属于我们。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捍卫主权。

南沙问题的实质是“争”。法律上确实有问题,但先下手为强,争得多少是多少。

二、各国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权益

公海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的支配和管辖。

《公约》列举了公海的六大自由:航行自由、捕鱼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科学研究的自由。

各国根据公约和其他国际法的规定还享有:参与国际机构的权利、对公海资源和空间的合法使用权、在“无歧视的基础上公平分配”获得从公海内取得的经济利益的权利,等等。北极领土争端 争端浮出水面

2007年夏天,俄罗斯科考队在“俄罗斯”号核动力破冰船的护送下,乘“费奥多罗夫院士”号科学考察船前往北极海域。此前不久,俄罗斯宣称已发现北冰洋水下绵延近2000公里的罗蒙诺索夫海岭,实际上是俄罗斯大陆架的延伸,这证明了北冰洋大片地区属于俄罗斯大陆架。这次科考行动就是要查明俄罗斯大陆架在新西伯利亚群岛和北极点之间的地带延伸的界线。其中一项主要任务是查证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门捷列夫海岭是否将俄罗斯大陆架延伸到格陵兰岛。如果得到证实,俄罗斯将有权把北极地区近12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划入版图,并可以开采这一地区储量庞大的油气田。根本原因:

北极地区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北极圈内可利用石油储量预计为900亿桶,天然气储量为47万亿立方米。全球变暖正在使北极地区冰面以每10年9%左右的速度消失,今后可能会使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和新航道开辟等活动趋于可行。北极地区领土争端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源之争。

近年出现的北极地区领土争端还包括:加拿大和丹麦2004年因一个叫汉斯的北极小岛发生激烈争执,挪威与俄罗斯在北极地区边缘海巴伦支海海域划分问题上存在争议,俄罗斯和加拿大两国在谁拥有从北冰洋沿岸到北极点部分地区的主权问题上存在纷争。第四节

海洋权益的保障

一、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海洋价值观,特别是各级决策层、立法、执法和管理部门的海洋意识和海洋价值观,是行使海洋权利,维护海洋合法利益的前提。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既是保障海洋权益的基础,又是权益得以保障的最终归宿。

二、保障的主要措施 1.政策调整与体制改革

制定系统、整合的国家基本海洋政策,建立有力、高效的综合管理体制,是切实保障我国海洋权益的中心任务。

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调整有赖于法制的建设和不断完善,而法制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导。

1996年我国颁布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制定了我国在海洋事业发展中遵循的基本政策和原则。2.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和法律的切实遵守

199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1996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3.整合、加强国家海上统一执法力量

我国的海军力量:海军、海(武)警、港监、渔政、海监队伍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以上几支海上执法队伍分散在海洋、水产、交通、公安几个部门,相互之间缺乏制度化的协调机制。

第四章

海洋功能区划

第一节

海洋功能区划的定义及法律地位

一、海洋功能区划的定义——表述尚不一致

《中国海洋功能区划报告》:“海洋功能区划是根据海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状况、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等因素而划分的不同海洋功能类型区。”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海洋功能区划是按各类海洋功能区的标准把某一海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海洋功能区单元的一项开发与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中国海洋功能区划成果简介》:“海洋功能区划是根据海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并考虑海域开发利用现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对海域划分出具有特定主导功能、适应不同开发方式并能取得最佳综合效益的区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海域开发利用的科学依据,是海洋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功能区划,是指依据海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界定海洋利用的主导功能和使用范畴。”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是根据海域区位、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开发利用的要求,按照海洋功能标准,将海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

“海洋功能区划”定义:对特定海区功能的科学界定和划分。

特定海区指的是某个海区、海域、海湾或某一海岸带区段,不是泛指海洋;功能,泛指价值、作用或能力,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作用或价值;科学界定,包括区划原则的科学性、方法的先进性,以及区划标准和分类系统的科学性等;划分,是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的落脚点,指对特定海区的划分。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拟定。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拟定海洋功能区划时,必须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共同完成,并将拟定的海洋功能区划方案报国务院批准,经国务院批准后生效、执行。

区别与环保部门的“近海海域环境功能区划”

二、海洋功能区划的目的意义 1.海洋功能区划的目的

为海洋综合管理建立一种行为规范,为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依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用海保障。

2.海洋功能区划的意义

促进我国各沿海省、市海洋管理机构的逐步健全; 成为制定海洋管理法规、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开发规划和科技兴海规划的基础;

成为协调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关系,合理安排海洋产业布局的依据;

成为进行海洋资源管理、海域使用审批、海洋自然保护区设置、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工程项目的审批、海底排污管道建设审批等环节的主要依据;

为制定和实施全国性和各沿海地方性海洋管理法规奠定了基础。

三、海洋功能区划的法律地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有关海洋功能区划的规定

1999年12月通过的《海洋环境保护法》首次赋予海洋功能区划以法律的职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有关海洋功能区划的规定

2001年10月颁布的《海域使用管理法》对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原则、编制和审批的程序及其地位和作用作了全面、明确的规定。

第二节

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的范围和原则

一、海洋功能区划的范围

1990~1995年开展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范围:主体是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全部海域和海岛,重点是近海海域和岛屿,还包括必要依托的陆域,陆域范围从海岸线向陆地一般不超过10km 2.1998年开展的全国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的范围

①渤海沿岸省、市、自治区的区划范围:海岸线突出部分为基点向海推进10海里连线以内的海域。

②黄海、东海、南海沿海省、市、自治区的区划范围:领海外界向陆地一侧海域。

③依托陆域部分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范围。④相邻市、县区划海域界限的划分由共同的上一级海洋管理部门确定。

⑤相邻地区海洋功能区划的范围须重叠1km左右的宽度,以免出现空白。

二、海洋功能区划的原则

(1)按照海域的区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科学确定海域功能;

(2)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各有关行业用海;

(3)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海域可持续利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4)保障海上交通安全;

(5)保障国防安全,保证军事用海需要。

三、几种关系的处理

1.海洋功能区划与开发现状的关系

处理原则:

(1)凡已开发利用的功能和主导功能一致的,应予以保留;

(2)在功能顺序中,已开发的功能为非主导功能,但与主导功能不存在根本性矛盾的,在近期可以保留;

(3)开发现状不合理,与确定的主导功能或其他功能有根本性矛盾的,建议调整开发方向。海洋主导功能

系指海洋特定区域对人类生存或社会发展所具有主导意义的价值和作用。根据该概念,海洋功能区划所界定的是海洋特定区域的主导、优势作用或“价值”,而不是一般、全部“作用”或“价值”。通过海洋功能区划对海洋开发利用或治理保护行为进行最佳选择和定位。

2.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开发规划的关系

海洋功能区划以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考虑的是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的合理布局,以产生最佳效益。

海洋开发规划主要考虑社会需求,是一定时间内的工作安排。

各行业现有的规划是区划的重要基础资料之一。3.海洋与所依托陆域的关系(1)海岸带的潮间带部分以及海岸线是海洋的组成部分;(2)现代海洋开发利用往往是陆上开发利用向海洋的延伸,海洋开发利用离不开依托陆域的社会力量和科技力量;

(3)海洋开发利用必须以依托陆域作为基地等。4.重叠功能的关系

一致性(或可兼容性)功能重叠的处理:当各种功能间在开发利用时互不干扰,有时还有助于发挥综合经济效益时,此区域可多功能同时并存。

不一致性功能重叠的处理:在确定主导功能后,把与之不能兼容的功能舍去。

5.海洋功能区划与行业和地方利益的关系

海洋功能的选取必须体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有利于地区经济主线的形成。

要充分考虑行业和地方与海洋有关的各种规划,兼顾其中合理的内容,对不合理的及相互矛盾的内容进行调整。

6.军用功能与民用功能间的关系

海洋功能区划应把军事区作为特殊功能区,优先予以安排。军民均可使用的区域可划定为军民两用混合功能区,但军用应列为第一功能。第三节

海洋功能分区

一、港口航运区

港口航运区是为满足船舶安全航行、停靠,进行装卸作业或避风的需要划定的海域。

包括港口、航道和锚地

划定原则:深水深用、浅水浅用、远近结合、各得其所、充分发挥港口设施作用

区内的海域主要用于港口建设、运行和船舶航行及其他为海上交通运输服务的活动

港口水域执行不低于四类海水水质的标准

二、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

是指为开发利用和养护渔业资源、发展渔业生产而划定的海域,包括渔港和渔业设施基地建设区、养殖区、增殖区、捕捞区和重要渔业品种保护区。

养殖区、增殖区执行不低于二类海水水质的标准,捕捞区执行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三、矿产资源利用区

是指为勘探、开采矿产资源而划定的海域 包括油气区和固体矿产区等

应选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期和方式

四、旅游区

是指为开发利用滨海和海上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而划定的海域,包括风景旅游区和度假旅游区等。

原则:旅游资源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度假旅游区执行不低于二类海水水质的标准,海滨风景旅游区执行不低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五、海水资源利用区

是指为开发利用海水资源或直接利用地下卤水而划定的海域,包括盐田区、特殊工业用水区和一般工业用水区等。

盐田区原料海水质量执行不低于二类海水水质的标准;一般工业用水区执行不低于三类海水水质的标准

六、海洋能利用区

是指为开发利用海洋再生能源而划定的海域。有:潮汐能区、波浪能区、潮流能区、温差能区

七、工程用海区

是指为满足工程建设项目用海而划定的海域。包括占有水面、水体、海床或底土的工程建设项目。

八、海洋保护区

是指为保护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经济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以及有重要科学、文化和景观价值的海洋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系统和历史遗迹而划定的海域。

包括: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保护区、生物物种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

九、特殊利用区

是指为满足科研、军事、倾倒疏浚物和废弃物等特定用途需要而划定的海域,包括科学研究试验区、军事区、倾倒区、排污区

十、保留区

是指目前尚未开发利用且在区划期限内也无计划开发利用的海域。

保留区应加强管理,暂缓开发。

对临时性开发利用,必须实行严格的申请、论证和审批制度。

第四节

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

一、成立编制组和制定工作方案

1.组建政府领导主持下的、由涉海行政部门领导参加的海洋功能区划领导小组;

2.在海洋功能区划领导组的领导下组建海洋功能区划技术指导组;

3.由海洋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联合涉海行政部门,共同组建海洋功能区划工作组;

4.协调好各种涉海关系,提高海洋功能区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二、资料收集和分析 1.资料的收集范围和内容(1)空间资源及其开发资料

港口、航道和锚地/旅游/农、牧业/林木和植被/工业和城市建设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资料

油气田/固体矿产

(3)海洋生物、化学、新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资料

海水养殖区/海洋渔业/渔区/风能/盐业/增养殖业/地下卤水资源/其他海洋能

另外,自然灾害防护措施、自然保护区、特殊功能区和保留区等资料也需要收集。2.资料的收集方法

(1)从国家、省市科技信息部门或资料数据库检索;(2)收集本地有关行政部门、行业、大型企业、科技 院所、专业技术单位的调查资料、研究著作等;

(3)函调、实地调查以及与当地政府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军事单位人员座谈,了解收集开发现状和存在的矛盾问题;

(4)当地的国土规划、农业区划、渔业区划、统计年鉴、环保统计年鉴和各行业部门的远景规划等。3.资料收集的年限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收集最新资料 社会经济——开始工作前一年的统计资料 开发现状——区划当年的资料

社会发展——未来5年、10年或更长时段的规划资料,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地)、县(市)的与海洋有关的规划、区划资料和研究成果。4.资料汇总与分析

(1)区位优势分析:地理位置、经济特点、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2)资源分析:优势资源、蕴藏量和分布、开发情况、资源开发对本地区经济的影响。

(3)自然环境分析及灾害风险评估:从收集到的大量自然环境资料中,归纳出有利于该区资源开发的自然环境条3.颜色:黑白图或彩色图,彩色图用蓝、黄、绿、红、黑件和制约因素。5种主色(4)社会经济状况分析:通过对各行业的产业结构、产4.图例:使用海洋功能区划导责中给出的图例。值和效益的分析,找出该区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与主要问5.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题。

七、建立区划管理信息系统

三、功能区划方法 海洋功能区划信息管理主要是为制定战略决策服务海洋功能区划的核心问题:如何深刻揭示海洋特定区的。它主要是依据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当地经济发展趋域固有的主导功能——指标法;如何协调好各种关系——势、涉海经济的发展对海洋功能区划进行动态调整,以使协调法。海洋资源优势得以发挥。1.指标法——依据科学标准(指标)确认海洋不同

1.区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

区域对于各海洋功能的适宜性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1)指标选取必须揭示海洋不同区域的固有属性;(2)必须兼顾到地域性和可操作性;(3)必须兼顾到海洋功能条件的可创造性;(4)首先选取定量指标,其次选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2.协调法——通过建立科学的协调原则、相关关系处理准则和应用层次分析法,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和选定主导功能。综合考虑: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资源、经济、社会、生态四效益;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间的关系;长期与长远效益;不同地区间的利益;不同行业间的利益„„

四、海洋功能区的划定 单功能区——只有一种功能的区域。多功能区——具备多种功能的区域。根据自然属性划定的功能,只能解决该区域能够做什么用的问题;应该做什么或以什么功能为主导功能,则需要考虑社会需求、开发状况等多种因素。多功能区应根据各个功能的重要程度排出功能顺序。

五、海洋功能区划报告的编写 区划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1)区划的目的和原则;(2)区划的依据与采用标准;(3)区划区域的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4)社会经济状况;(5)自然状况;(6)自然资源类型及开发状况;(7)功能区划(报告的核心内容);(8)贯彻实施与管理的建议。

六、绘制海洋功能区划图 1.比例尺

小比例尺功能区划 1990年完成的海洋功能区划比例尺为1:70万;黄海和东海海区的功能区划为1:100万;南海区的功能区划为1:250万;沿海区为1:20万。大比例尺功能区划 1998年开始进行的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规定:重点区选用1:25 000;一般区选用1:50 000。2.符号尺寸(1)总体目标

开发海洋信息资源,支持海洋管理的业务运行、功能区划专题信息管理和战略决策,支持海洋科技、海域使用、海洋工程的各项活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管理的有关政策(2)分级目标 大比例尺功能区划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三个层次的工作:海洋功能区划方案制定、业务运行、战略决策 ﹟ 它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各层次的目标和功能有极大差异:越向基层,操作运行的比例越大;越向高层,决定和

控制的只能越强。2.功能区划信息查询功能 功能区划空间信息的查询;功能区划属性信息查询;功能区划空间与属性信息联合查询。

八、征求意见、评审、报批和向社会公布

《海域使用管理法》第12条规定:“海洋功能区划实行分级审批。” 《海域使用管理法》第14条对海洋功能区划向社会公布的条件做出了规定和限制:“海洋功能区划经批准

后,应当向社会公布;但是,涉及国家秘密的部分除外。” 第五节

贯彻落实海洋功能区划的措施和管理

一、认真学习、积极贯彻《海域使用管理法》

学习、贯彻《海域使用管理法》,能在全民中进一步树立海洋是国家所有的观念,提高科学用海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海洋功能区划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克服在海洋开发利用中的“三无”现象,促进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深化、完善海洋功能区划 1.1989~1995年,完成小比例尺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提出“不断深化海洋功能区划,对海洋功能区划实行动态管理”的要求。2.1998年开始进行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

三、将海洋功能区划转化为政府行为,制定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管理办法,实现依法治海 实施海洋功能区划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配合,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该地区的海洋功能区划,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制定、完善与《海域使用管理法》相配套的相应管理法规,制定地方性海洋政策和法规。

四、强化海洋行政管理机构是实现海洋功能区划的组织保证 海洋功能区划工作由海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并且全国人大也赋予海洋功能区划以法律地位。建立严格的审议、监督制度,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并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的细则,是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有力保证。

五、制定海洋开发和海洋环保规划,将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落到实处 海洋功能区划是规划的科学基础。区划与规划的有机结合,是海洋的自然属性和海洋开发的社会属性的结合,能够保障海洋经济的发展逐步趋向科学化、合理化,促使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尽快到位。

六、加强科学研究,发展海洋功能区划理论,完善、深化海洋功能区划工作成果 随着海洋开发和保护事业的发展遗迹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功能区划本身也将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充实,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好地为海洋综合管理服务。第五章

海洋资源管理 第一节

海洋资源管理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海洋资源——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海洋环境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以及与海洋开发有关的海洋空间。海水化学资源 按属性分: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动力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旅游资源

按资源生成状况分:可再生、不可再生 2.海洋资源管理 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定义:在海洋事业活动中发生的指挥、协调、控制和执行实施总体过程中所产生的行政与非行政的一般职能。参照《中国21世纪议程》定义:以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的过程。按海洋资源管理的方式,可分为海洋资源的分类(或分行业)管理、海洋资源的区域综合管理

二、现代海洋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1.管理宗旨 总目标——通过对海洋资源的综合与协调开发、保护和再生产维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目标 对海洋资源及海洋生态系统进行评价、保护和看管 在不破坏海洋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鼓励具有长期经济效益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 发展海洋研究、教育、技术开发等事业,以确保未来对海洋的科学合理利用 通过对海洋资源所有权保护和相应执法,最大限度地确保国家(地区)对所拥有的海洋资源的利益 2.管理依据

对海洋资源实施管理必须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国际、国内对于海洋资源的利用,制定了依下列相关

法律法规。

国际:《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3.管理主体 海洋资源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和统一性,形成了海洋资源管理体系。

海洋资源管理的主要原则:国有原则;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原则;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综合利用原则;开发与保护增殖并重原则;有偿使用原则 4.管理内容

海洋资源管理的对象既包括海洋资源本身,又包括海

洋资源的具体经营者。海洋各个组成部分以及与海洋直接相关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旅游资源 各类海域以及相关的区域综合性组成部分:海岸带、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海洋自然保护区、公海海 域

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者的管理:各级、各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企业或组织 海洋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制定具体规则,制定资源

利用规划,负责组织与实施,负责进行协调,进行执法活动 第二节

海洋资源及其开发

一、海洋资源的基本特征 1.海洋资源的种类丰富多样 一般将海洋资源化分为六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又包括诸多具体种类,以此类推,构成海洋资源的分类体系。

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旅游资源 2.海洋资源的储量十分丰富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其巨大的资源储量

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最为可靠的保障。

海洋运输、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石油

天然气资源 3.海洋资源相互影响巨大 不同海洋资源具有各自的分布规律,但不同的资源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环境基础,每一种资源的形成与积累都或

多或少地与其他资源产生联系,各种海洋资源以及各个区域海洋资源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海洋资源系统。各种海洋资源在海洋资源系统中的地位,以及该资源与其他资源的作用关系可以概括如下 :

海洋矿产资源—— 其他海洋资源发展的基础

海洋生物资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最易受威胁和影响

海水资源——海洋环境中关联度最高的资源

海洋能源——影响其他资源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动力

海洋空间资源——受自然及人文因素的影响

海洋旅游资源——海洋人文资源中最易受影响的资源

4.海洋资源的空间差异突出

不同海洋资源具有不同的理、化、生特性,其形成、存在和发展具有各自的规律性,所以海洋资源具有各自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滨海矿物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滨海砂矿种类较多的国家之一。辽东半岛沿岸蕴藏着大量的金红石、锆英石、玻璃石英和金刚石等滨海砂矿。华南沿海地区滨海砂矿储量很大。

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

世界海洋石油储藏量约为1350亿吨,天然气约为140万亿立方米。我国海洋石油储量预计达241亿吨,天然气储量超过10万亿立方米。我国已发现300多个可供勘探的沉积盆地,储油构造很多。我国近海已发现的大型含油气盆地有十多个,已探明的各种储油构造400多个。其中,渤海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在渤海海域探明的石油储量近

47亿吨,天然气约1.2亿立方米。2007年渤海湾滩海地

六大类海洋资源各自分布特征概括如下: 海洋生物资源

按不同区域划分海洋表层生物、浅海生物、深海生物、热带海洋生物、温带海洋生物、极地海洋生物

按密集分布区域分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矿产资源:海底矿产、滨海矿产、海水化学沉积矿物

海水化学资源

由于陆地径流、海洋蒸发、洋流运动的方向性的地域差异,海水化学资源和水资源具有地域差异性,不同海域水体间具有盐度差。

海水动力资源

各种海洋新能源(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上风能等)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

海洋空间资源

海岸带土地资源具有明显差异,不同基质、植被、气候、水系、人工设施情况下的海岸,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不同。港口交通资源还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海洋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性本身就是资源价值的重要体现,各地海洋自然景观、娱乐设施、历史遗迹、自然保护区等各具特色,构成了海洋旅游的资源基础。5.海洋资源的时序变化明显

海洋资源不仅在地表上具有分异空间与相互作用的特征,在时间上也具有鲜明的变化规律,主要有节律性与周期性、不确定性、演化性等。

二、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

海洋渔业资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面临衰退的危险 海洋药物资源:传统海洋药物、新型海洋药物 海洋营养食品资源:营养品、保健品和药品 2.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

海底固体矿物资源

我国海域已探明海洋矿物资源65种,储量约为1.6亿吨,不仅有重金属、稀有金属,还有放射性元素和贵金属,在海底还有富钴结壳、多种金属结核和热液矿床。区发现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3.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

海水中蕴藏着巨大的化学资源。地球上发现的100多种化学元素,已有80%以上在海水中找到。目前,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已经达到工业规模的有:海盐、淡水和其它一些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

海盐

盐不仅是人类生活必需品,而且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之一,在工业各部门及农牧渔业上都有广泛需求。

盐场的分布与水文、气象、地形以及交通和社会经济等条件有关。海盐以海水为原料,因此海水盐度高低对海盐生产关系极大。我国各海区沿岸、受外洋高盐海流和低盐沿岸流的制约,盐度的地理分布十分复杂,但除少数地区外,一般盐度都在30‰左右,能够满足海盐生产的要求。

从辽东半岛到海南岛,我国沿海12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盐场分布。

我国的四大盐区为:辽宁盐区、长芦盐区、山东盐区、淮北盐区。

莺歌海盐场位于乐东西南海滨,是海南岛最大的海盐场,盐场建于1958年,总面积3793公顷,年生产能力25万吨,最高年产30万吨。

海水其他化学元素的提取

海水中溶存着80多种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利用,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目前海水提溴和提镁在国外已形成产业。海水提钾、碘、铀、重水等尚处于研究阶段。我国对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都有一些研究,可以列为未来的产业来发展。

海水资源的利用

这里海水资源,特指海水中的淡水资源及海水的直接利用。

海水淡化共有20多种技术方法。目前技术成熟、经济效益较好的是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

沙特的海水淡化

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水生产国,拥有世界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在遍布沙特沿海,拥有30座海水淡化厂,淡化水的生产能力达到300万立方米/日。沙特70%的用水为淡化海水,其淡化水产量占世界淡化水产量的30%。

我国的海水淡化

我国目前海水淡化工程数量少、规模小,日产量仅为世界的1%。我国现已投入运营的20多个海水淡化工程,总产量在10万吨/日左右。

水价相对高——海水淡化吨水成本虽已经降到4至5元/吨左右,但相对于大部分沿海城市1至3元/吨的自来水价格而言,仍然偏高。

核心技术少——膜法海水淡化三大核心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技术,仍被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所垄断,基本依赖进口。

危机意识差——根本原因还在于对我国水资源方面的危机意识不够,对海水淡化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认识不足。

海水直接利用包括沿海工业冷却用水、大生活用水和耐盐植物灌溉。这是海水资源开发的又一领域。

我国2005年颁布《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对沿海地区的城市和高耗水企业利用海水做出了明确要求:沿海的电力、石化、冶金等行业要以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和工业纯净水,其中电力企业直接利用海水约占总量的85%;新建的电力、石化、冶金等企业要求配套建设海水淡化作为纯净水;对现有企业要进行改造,将现有的自来水、纯净水改造成以海水淡化水作为工业纯净水。4.海洋能源的开发

世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储量估计为1500亿千瓦,主要有海洋潮汐能、波浪能、海洋热能、海洋盐度差能、海洋风能等。我国海洋能资源理论储量为6.7亿千瓦,其中大陆沿岸潮汐能为1.9亿千瓦、波浪能为1.5亿千瓦、入海河口区的海水盐度差能为1.1亿千瓦、其他形式的海洋能为0.7亿千瓦。

目前我国海洋新能源在国家能源开发体系中所占比例甚小,对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只是刚刚开始。5.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

浅海滩涂资源:开辟盐田、围海造田、填海造地、海洋旅游

海岸带资源 港口资源 日本神户人工岛

位于兵库县神户市南约三公里的海面上,呈长方形、东西宽3km、南北长2.1km,总面积为4.4km2。人工岛是神户市为了适应神户港经济贸易不断发展和港口货物吞吐量日益增长的需要而建造的。

1966年开工,1981年3月竣工,历时15年,削平了六甲山脉的高仓和横尾两座山头,共填土石方八千万立方米,投资5300亿日元(约合二十六亿四千多万美元)。

人工岛的外围除南部筑有防波堤外,其他三面共建有十二个集装箱码头和十六个班轮停泊站,可同时停靠二十七艘巨型海轮。阿联酋迪拜人工岛

棕榈岛工程由朱迈拉棕榈岛、阿里山棕榈岛、代拉棕榈岛和世界岛等4个岛屿群以及后期的滨水滩项目组成。迪拜棕榈岛工程始建于2001年,在10至15年后整个工程将完工。

朱迈拉棕榈岛是第一个被开发的,由一个像棕榈树形状的人工岛和月牙形的堤坝组成。面积为5.6×5.6 km2。其主干长5km,每片“树叶”宽75m、长2km,外围防浪堤长11.5km。

阿里山棕榈岛,面积6.4×7.3 km2。前两项工程总土石方量将达1.72亿m3。预计2008 年完工。

代拉棕榈岛,面积14.5×8.9 km2,连同一个21km 长的月牙形堤坝。预计2009 年完工,土石方量将达10亿m3,并增加了240km 长的人工海岸线。

全球最大人工群岛,叫做大世界,由300多个小岛屿按照世界地图的形状建成世界岛,建成后将可以看到由300个岛屿勾勒出的一幅世界地图。建造这个63 km2大世界的土方工程现已经完成了50%,81个小岛已露出水面。

新近开工的滨水岛(waterfront)。滨水岛人工岛面积8100万km2,有10个区,和阿里山棕榈岛组合在一起,毗邻250个总体规划中的岛上和 岸上的社区。港口资源

我国沿海省(市、区)现有重要港口60个

东北沿海4个,华北沿海4个,山东沿海8个,苏、沪、浙沿海12个,福建沿海6个,粤桂沿海15个,海南沿海5个,台湾省及港澳地区6个 6.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三亚亚龙湾旅游度假区、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广州南湖旅游度假区、莆田湄洲岛旅游度假区、上海横沙岛旅游度假区、杭州之江旅游度假区、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青岛石老人旅游度假区、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区、武夷山旅游度假区、太湖旅游度假区

第三节

我国海洋资源管理体系

一、海洋资源的行业分类管理 1.海洋渔业资源的管理 海洋渔业资源的管理法规

为了保护和持续利用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国家陆续制订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为主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形成了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的基本依据。其中与海洋渔业资源管理有关的内容归纳如下:制定海洋渔业资源利用规划、保护已有海洋渔业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有偿使用

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内容与形式

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渔业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渔政检查人员执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交付的任务。

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外国人、外国渔业船舶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从事渔业生产或渔业资源调查活动,须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遵守中国有关法律。

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对外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

(1)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的目的

海洋生物资源的主体是渔业资源:鱼类资源、甲壳类资源、头足类资源、海洋哺乳类资源

(a)调整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利益

(b)保持海洋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c)维持海洋生态平衡

(d)保护珍稀海洋生物和海洋生物多样性(2)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

(a)不同国家共同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

(b)经济价值大和开发充分的海洋生物资源

(c)濒危物种和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的海洋生物资源(3)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的科学标准

(a)最大持续产量

某鱼类种群在海洋中的生长状况遵循逻辑斯蒂方程。当一个种群被开发以后,渔获量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渔获量达到某一个量以后, 即使加大捕捞力量,渔获量也不在增加,反而与种群的平均年龄一起开始下降,这个量就是最大持续产量。(b)最大经济产量

也有的专家认为应该采用最佳经济产量标准。最佳经济产量表示的是成本和经济效益最大的那一点,到达这一点以后,但由于渔业资源的不足,尽管加大捕捞力量,渔获量反而下降,也就是说,渔业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在实践中,最大持续产量在没有超过以前是不会被发现的。只有在无论怎样加大捕捞力量, 渔获量都呈下降趋势时,人们才发现渔获量超过了最大持续产量。而且,最大持续产量总是出现在最大经济产量之后。

(c)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统一的原则(4)海洋渔业行政管理

(a)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海洋渔业资源调查;制定海洋渔业资源持续利用战略;渔业资源持续利用规划;制定海洋渔业资源的适宜捕捞量;采取鼓励和优惠政策, 发展海水增养殖业;贯彻执行国家的“渔业法”及其他的有关法规

(b)海洋渔业资源管理方法:划定渔业管辖区域;建立分区管理制度;特别保护区;规定禁渔区、禁渔期

(c)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措施:许可证制度;实行限额捕捞;征收入渔费;规定渔具渔法;渔业行政执法 2.海洋矿产资源管理

海洋石油资源管理的主要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海洋矿产资源管理的组织形式

海洋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管理:国土资源部代表国家,依据有关法律对海洋石油等矿产资源实施统一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的业务,统一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全面负责。

3.海洋港口管理

管理体制

我国的港口管理体制一直在进行改革,改革的关键内容:政企分开,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港口管理体制。港口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之充满活力和生机。

管理内容:港口规划、港口收费

管理方式: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建立全国统一联网的水运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港口信息数据库。

二、海洋资源的区域综合管理 1.管理宗旨

区域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属海域(包括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

管理目的:通过对我国海域范围内海洋资源的综合的协调开发、保护和再生产维持,实现我国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具体目标:进行综合保护;在不妨碍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鼓励开发利用、发展我国海洋研究、教育、技术开发等事业;通过所有权保护和相应执法,确保我国海洋权益

2.管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海洋自然保护区条例 3.管理主体

中央政府设置的行政部门负责相关资源的宏观管理。

地方各级政府设置的行政(或业务)部门,负责所辖海区海洋资源的具体管理。

从事海洋开发等实践活动的行业组织,负责行业内的管理。4.管理内容

制定海域资源开发规划 海域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范围与对象,资源保护措施 海域资源有偿开发

海域使用管理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建立海域资源的有偿开发与使用制度,实施海域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具体做法就是实行海域使用权登记制度和收取海域使用金。海域使用权登记制度、收取海域使用金

海域资源监管:建立信息化管理手段——海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强化监督检查队伍 第四节

海洋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

一、海洋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1.由行业性管理向区域综合管理发展

2.由资源控制性管理向资源经营性管理转变 3.由资源权利争夺向资源合作开发转变化 4.由掠夺性开发向可持续利用转变 5.由传统式管理向高技术管理转变

二、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的问题

纵观我国海洋管理的有关法律和法规、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内容,初步总结出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法律法规、管理体系、技术手段、人才

三、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的发展对策

明确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全球及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发展趋势及时修订和新增有关海洋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法律、法规

建立国家、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海洋资源管理决策和实施体系

加强海洋资源管理的国家交流和合作,学习世界海洋强国的海洋资源管理经验

加速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强化我国海洋资源管理人才建设

第六章

海洋环境管理

全球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1)气候带移动

气温平均上升5℃后,副热带将要由目前秦岭-淮河一带移至黄河以北附近,暖温带由华北地区北部推到内蒙一带。

(2)降水变化

蒸发量加大,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全球总的降水量增加, 但降水格局会变化,高、低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可能减少。

(3)海平面上升

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4)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村镇、工业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2.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 有害物质的蒸发、挥发和尘埃物质的吹扬,工业烟雾,酸雨

(2)水源污染

水源不足、淡水危机、地表水污染

(3)城市垃圾污染

垃圾中的有机物、有害物质 3.生态环境被破坏

(1)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 世界沙漠影响世界六分之一人口,影响土地36 亿亩。我国沙漠和沙漠化面积153.3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15.9%,80 年代以来,每年沙漠化面积达2100平方公里。

(2)热带雨林的消失

热带雨林占地球陆地面积6%,拥有地球物种的一半以上。热带森林过去曾有15-16亿公顷,现在只有9亿公顷。每年消失760-1000万公顷。

(3)土壤流失和退化

发展中国家依赖雨水的耕地面积,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要较快的减少,达5.44亿公顷。

4.生物多样性减少

过去有5亿物种,现在只有几千万物种,在过去2亿年,物种每1.11年灭绝1种,现在的速度是几百倍甚至数千倍。

海洋环境问题 1.海平面上升

(1)淹没沿海低地和海拔较低的岛屿

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8万多居民生活在只高出海平面1米的地方。若海平面上升1m,该岛将消失。

(2)洪涝和风暴潮灾害加剧

堤坝、围堤的建设都是以现在的水文条件设计的,若海平面上升其性能和安全性必然降低。

(3)排污、排水困难

排污、排水的标高降低,导致沟渠或管道排放困难,甚至会排不出去而导致海水倒灌。

(4)港口概念减弱

功能和使用性能下降,船舶停靠的安全性降低。(5)其他, 如盐碱化等

邻海土地盐渍化、地下水盐化、生态环境变迁等。2.海岸侵蚀 没土地、房屋崩塌;破坏公路、桥梁、海底电缆管道; 毁坏海堤、护岸工程;加剧港口航道淤积;破坏海防工程设施。

3.海洋污染

污染源广,数量大。石油类,重金属类,农药类,放射性物质类,有机物和营养盐类,热污染和固体污染。

4.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河口、港湾生态系统消失;近海海洋生物量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近海海区富营养化,赤潮现象频繁发生。

工业发展

工业被吸引到沿海地区的原因:

1)从低成本的海洋和内陆运输系统中受益; 2)海水可用于加工或冷却; 3)参与海洋运输;

4)直接依赖海洋环境获得原材料; 5)人口集中的优势。案例: 渤海治污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发达地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基地。然而专家们说,10-20年之后,如不治污,渤海将“荒漠化”,变成“死海”。渤海沿岸有57个排污口,黄河、海河整个流域的污染物都排入其中。大辽河口周围,400多家工厂的排污口,每天240万吨的工业废水进入渤海。

沉重的代价——珠江口海域生态环境堪忧

沿岸城镇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海及其他原因造成海域富营养化,赤潮发生频繁。珠江口外伶仃岛海域由于受污水流袭击(来自珠江口长洲岛一带海域,是香港方面长年倾倒污泥的地方),造成养殖经济损失达1800万元之巨。香港方面将全港污水集中排海,加剧珠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营口海岸蚀退

海岸防护林被砍,沙滩被毁,导致陆岸遭海水侵蚀,海岸陆地已后退50多米。一般岸段以每年3~5米的速度侵蚀,严重的每年可达20~30米。

第一节

海洋环境管理的一般概念

一、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1.环境的定义

通常认为,就某一事物主体而言,其周围的其他事物及其全部过程与现象,都是中心事物的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海洋环境

指以人类生存与发展为轴心,相对其存在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海洋自然的和非自然的全部要素的整体。

包括海洋空间内的水体及其物理、化学、生物要素,海底的地质、地貌及矿产要素,海面及上空的海洋现象等自然固有要素与过程;也包括非海洋自然所固有的,即由人类活动引发的人为因素,如海洋污染、海洋次生灾害等。

海洋环境不仅是自然的要素、其非自然的要素,特别是近代以来,沿岸的近海区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后果,不论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又都成为客观的存在之物,他们反转过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

3.海洋环境管理的内涵

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森林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海洋资源破坏与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

海洋环境管理的概念

根据现有认识,可概括为:以海洋环境自然平衡和持续利用为目的,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和国际合作等手段,维持海洋环境的良好状况,防止、减轻和控制海洋环境破坏、损害或退化的行政行为。

海洋环境管理三个要点:

(1)主要体现国家采取的行政行为,或者是以政府和政府间的海洋环境控制活动为主体;

(2)目标是维护海洋环境要素的平衡,防止和避免自然环境平衡关系的破坏,为人类对海洋资源和环境空间的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最大的可能;

(3)途径和手段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经济政策、国际合作等。

二、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我们共同的未来》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在满足其需求的长久发展。

两个内涵:需要和限制

战略目标: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和区域之间、代际之间的矛盾由于海水的流动性和海洋生态系的整体性,海洋环境管理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综合治理原则

先污染后治理将要付出更大的财富代价;生态、环境代价难以估算。

例:赤潮防治、污染物总量控制(海洋与陆地部门)遏制海洋环境恶化,杜绝或减轻环境继续被破坏的 措施:实行综合治理,不能只采取“单打一”的措施。治理技术的应用、行政管理办法的实施都必须是综合的。

3.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负责原则

谁开发谁保护原则是指开发海洋的一切部门与个人,既依法拥有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权利,也有法律赋予的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义务和责任。(珊瑚礁)

谁污染谁负责则是从法律和管理的角度赋予开发者治理恢复环境的责任。(陆源排污)4.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

海洋环境有偿使用的意义:

(1)是强化海洋环境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海洋环保在国际上的通例措施;

(2)有利于海洋环境无害或最大减少损害的使用,维护海洋生态健康和自然景观;

(3)积累海洋环境保护的基金。

例:对使用某一固定海域从事海岸与海洋工程(含围海、填海、码头、港池、海底管线、排污项目等)、工业(含造船、修船、拆船、采矿等)、旅游(含海上运动场、游乐场、娱乐场、餐宿场所等)、渔业等排他性开发利用活动三个月以上的,实行有期限的海域使用证制度和有偿

使用制度。公益事业、科研教育不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厦门市海域使用管理规定》

三、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 1.陆源污染物管理

陆源污染是指陆地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并污染海洋的过程和结果。

开展陆源污染管理的核心是严格贯彻执行有关法律制度。

(1)污染物排放管理沿海工矿企业、城镇向海洋排放陆源污染物,必须遵循:

①要履行申报登记制度 ②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控制

③对污染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实施特别政策 ④禁止法律允许范围之外的污染物排放

(2)在沿岸区堆放、弃置和处理固体废物的管理

禁止在岸滩区擅自堆放、放置或处理固体废弃物;必须临时堆放和处理固弃物的,应履行审批手续,只有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才可临时堆放和处理;批准的使用单位或个人,也要按要求建造防护堤主防渗漏、防场尘等设施,保证在使用过程中废弃物不会入海。

(3)充分发挥海洋行政部门对陆源污染物排放的监督

作用

①按照海洋功能区划,把陆源污染物入海点选定在 “排污功能区”;

②陆源污染物排放,除了遵守环境标准外,还应遵守海域污染物容量和排海总量标准;

③陆源污染动态管理需依赖海上的环境监测监视。2.海洋倾废管理

倾废:利用运载工具将废弃物倾倒入海,包括类似手段的海上弃置。

在具体实施中,主要加强以下工作: 组织倾废区环境监测

通过长期监测和资料的分析,了解倾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便主管部门随时掌握动态、采取对策。

建立倾废收费制度

收费体现对“资源”的一种所有关系;收取一定量的费用用于海洋环境的维护工作;实行收费对控制海上倾倒能够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防污染管理(1)海洋石油勘探中的管理

①人工地震勘探管理

避开主要经济鱼虾类的产卵、繁殖和捕捞季节,作业 前报告主管部门,作业时应有明显标志、信号。

②控制钻井泥浆的使用

钻井所使用的油基泥浆和其他复合泥浆不得排放入海,水基泥浆和无毒复合泥浆及铁屑的排放须符合国家规 定。

(2)海洋石油开发中的防污染管理

六个方面的防污染工作: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溢油应急计划、平台含油污水排放和生活废物处理、事故处理、超标排污费征收、登临检查和巡航监视 4.海洋工程建设防污染损害的管理

(1)海洋工程对海洋环境的作用、影响

①改变海洋的自然条件系统; ②污染海洋环境

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污染

工程投入后的废弃物污染

(2)海洋工程建设防污染及损害管理

是国家运用政府的行政力量对海洋工程建设进行指导、节制、统筹协调和监督。

目的:

①合理科学利用海洋环境条件;

②尽量不改变或最低限度地改变区域海洋的自然度; ③不伤害或最低限度伤害海洋生态环境。(3)海洋工程建设防污染损害管理的原则

功能原则

应根据具体海区的功能区划所确定的开发利用范围组织实施海洋工程建设项目。

协调原则

海洋资源具有高度复合与共生性使不同部门、单位和建设项目在区域选择上产生矛盾。

预测原则——海洋工程的防污染管理必须建立在对环境影响评价而得到的预测结论的基础上。法律原则

海洋工程项目数量大、分布广,加强法制教育仅靠主 管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不够的。

第二节

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环境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朴素的自然保护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永续利用”思想和定期封山育林的法令;

《寂静的春天》《我们被盗的未来》等对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环境管理的核心是遵循经济学和生态系统规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管理主要是通过全面规划使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

基础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1.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及其运动规律的新经济科学,是跨越生态学和经济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

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经济学研究合理调节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同环境系统的关系。

研究如何建立合理的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与流通的渠道,是建立系统间联系的桥梁。

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并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规律。

研究经济再生产和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的相互协调问题。

通过定量或半定量的研究分析,使经济再生产和自然资源再生产实现最优组合,协调发展。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架构

(1)可持续发展定义较具影响的解释与认识 ①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学联合会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专题研讨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的再生能力的发展。

从生物圈概念出发,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②从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角度定义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家福尔曼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找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的空间构形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环境的持续性达到最大。”

③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定义可持续发展为“在生存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④从经济学角度定义可持续发展

1993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在《世界末日》中定义可持续发展为:“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人的福利减少。”

爱德华在《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定义可持续发展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应用经济优化原则定义可持续发展为“在环境资产不致减少的前提下,资源利用的效益达最大化。”

⑤从技术类型定义可持续发展

这类定义都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但已不是传统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⑥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除了政策和管理因素外,科技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世界资源研究所1992年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1989年5月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的发展的声明》,“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之能力的发展,而且决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2)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改善和保护人类美好生活及其生态系统的计划和行动的过程,是多个领域的发展战略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包括政策和行动计划的制定、实施、监督和检查都应是滚动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随着能力建设的增强、各部门各阶层参与的增加而不断调整和补充。

(3)可持续发展内涵所体现的基本原则

A公平性原则——是指发展应满足整代人的需求,而不是一部分人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B持续性原则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即自然资源与环境是有限的。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C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应是共同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应有全球的联合行动,认识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

3.对环境管理学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其他相关思想、理论和观点

(1)经济发展决定论——凯恩斯主义学派

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国民收入的增长为主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把追求高速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标志。

凯恩斯等人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是国民生活幸福的象征。

经济背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萧条,开工不足,失业严重。“先污染后治理”模式

(2)“零经济增长理论”——停止发展学派

罗马俱乐部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一书提出:既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那么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就在于停止发展。

该模型也被称为“世界末日模型”

零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是反对经济持续增长,主张实现零经济增长。

引发了第一次环境管理思想的革命,促进人们认真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3)新古典经济学派

主张采用国家垄断管理的控制方法来解决发展与环境这对矛盾的管理思想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派”。(4)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从整个地球的发展前景出发,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评述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

其中许多观点对现代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海洋环境管理的理论分析 1.影响海洋环境质量的因素分析(1)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陆源污染

海洋环境的污染对海洋产业的发展造成损害,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2)科学技术水平

人类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所以技术水平与海洋环境有密切关系。

推进技术进步是制定政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3)企业行为

①捕获行为

合理的捕获——有利于推动海洋生物种群的新老更替,保持种群活力;

过渡的捕获——可能会导致种群数量的衰竭,甚至灭绝,最终可能导致海洋环境中生态链的破坏。

②物理采掘行为

主要指海床采矿、采砂及从海洋中提取各种物质(如盐、微量元素等)。

③改造行为

如在海岸带上建造大堤大坝、在大海滩建设养殖场、建造海洋工作平台、等等

④陆源性污染行为

很多企业的行为不直接作用于海洋,它的废弃物,尤其是排入海洋中的污水损害了海水质量。(4)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并对海洋环境直接或间接造成污染。

应对消费倾向进行合理引导(5)政府行为

在海洋环境管理过程中,各级政府是管理职责的承担者。

政府管理行为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海洋环境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持续地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有必要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避免出现地方保护主义。

2.海洋环境管理的理论内容 ①海洋环境管理的定义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并签署的《21世纪议程》:“建立并加强国家协调机制,制定环境政策和规划、制定并实施法律和标准制度、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手段,以及有效的、经常性的监督工作等来保证海洋环境的良好状况。”

②海洋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基本目的:通过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管理的运行机制,保护海洋环境及资源,防止海洋污染损害和环境退化,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具体管理对象:陆源污染物入海管理、海洋倾废管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防污染管理、海洋工程建设防污染损害管理、防止船舶污染管理、海洋产业自身造成的污染的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等等。

总任务: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减少和控制进入海洋环境有害物质的总量,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质量。尤其是钟点海域生态环境的整治与恢复;维护海洋生态的健康与完整,保护人民身心健康;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任务:制定海洋环境管理政策、规划;海洋环境标准的制定及监督实施;查明海洋环境质量状况,预测发展趋势,制定防止海洋环境质量退化的政策、法令并组织有效的执法管理和监督检查;定期对企业执行海洋环境标准的情况节能型抽查、监测;对造成污染损害的企业追究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海洋环境科学技术管理…… 第三节

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

一、海洋环境保护的一般概念 1.海洋环境保护的目的及基本任务

海洋环境保护是人类为维持自身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解决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问题,预防和减轻各种海洋环境灾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

基本目的:保护海洋环境及资源,防止海洋污染损害和环境退化,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基本任务:

①掌握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污染与损害的原因、过程及规律,寻求减轻和控制海洋污染来源和海洋环境损害的方法与途径;

②查明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质量(或健康)状况,预测发展趋势,制订海洋生态系统和防止海洋环境质量退化的政策、法令,并组织有效的执法管理和监督检查;

③开展区域陆海环境综合整治,协调沿海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同步发展。

2.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与目标(1)海洋环境保护方针

指导方针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陆源污染、技术水平不高,一些海域管理问题,导致我国近海资源破坏严重,环境遭受污染,降低了海域的综合效益,带来诸多影响深远的不良后果。所以必须搞好海域的功能区划。

(2)海洋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措施

①提高海洋意识,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强宣传,认清海洋国土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保护环境与开发海洋资源同步规划,协调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合理利用其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在开发资源的同时,充分注意海洋其他合法利用和资源恢复再生的条件,使保护与开发并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全。

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把“三废”的数量控制在最低水平

——控制、减少污染物的入海量。——超标排放要征收超标排污费,收取的排污费必须按规定用于治理污染的项目上,长期超标的应给予处罚。

——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制定特定海域环境质量标准。

③调整污染源的布局,采用科学合理的排放方式 ——严格审查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制定海洋、海岸工程项

目对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已构成污染过于集中,布局不合理的区域,要减少污染源数量,或提高排放标准,使排污总量不超过海域的纳污容量。

——对正在兴建的排污管道工程项目,要严加控制。④确定重点保护海区,控制主要污染源,确保典型的海洋生态环境和重要海域的环境质量

——重点保护海域为近岸海域、重要河口、海湾和大中型城市毗连海域、海岸、重要水产基地、渔场、海水养殖场、海洋自然保护区、滨海风景区以及其他重要海区。

——控制的重点是陆源污染,包括直接排放入海的排污口和主要河流入海口。同时依法加强对海上船舶排污、石油平台排污和海洋倾废活动的管理。

——消除重大污染事故处理的应急方案,及时消除污染,减少污染损害。

⑤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管理的法规体系,依法进行管理

——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标准、技术指南,制定管理办法和管理程序。依据法律的规定,追究违法行为和造成污染损害的肇事者的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

——加强全国海洋污染监测、监视网的建设,及时掌握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及发展趋势。监督违法行为和环境异常现象,并及时、准确的取证。建立海上执法监察队伍。

——建立公众举报制度,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⑥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加强国家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管理。

——发展海洋环境保护产业,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监视技术水平和能力。

——开展主要污染物入海途径、迁移规律、污染机制和归宿的研究,海洋污染动力学和海洋污染生态学研究,赤潮发生机制和防治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监测、监视技术研究等。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方法、吸取经验,参加相关的国际或地区性环境合作组织,通过国际会议及其合作项目,争取我国的环境利益和权力。(3)海洋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保护目标

过高——投资过大;延缓沿海经济发展和海洋开发的过程。

过低——导致生态破坏加剧,海洋污染加剧,资源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质量急需恶化,甚至达到不可逆转的地步,这将反过来更严重地制约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今后1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是:从整体上减缓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态破坏发展的势头,继续保持外海水质良好状态,使部分污染比较严重的重点河口、海湾的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努力防止新经济开发区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破坏;力争减轻海洋环境灾害程度,努力改变海洋环境质量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局面。同时,对我国管辖的全部海域逐步实施环境管理。

到2020年,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目标是:控制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使重点河口、海湾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溢油和赤潮等环境灾害程度明显降低,海洋环境质量与沿海经济发展进一步协调。

二、海洋环境的管理技术 1.海洋环境标准

(1)环境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项标准的总称。

环境标准的定义:为保护人类及其生命支持系统和社会财产,对环境中有害成分或有害因子的存在强度及其在排放源的发生强度所规定的阈值和与实现阈值或阈值测量有关的技术规范。

环境标准在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中的作用: ①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规划、计划的主要依据。制定环境规划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制定保护环境的计划也需要一系列的环境指标。

②环境标准是环境执法的尺度。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的技术规范和法律规范有机结合的综合体,因此它也是环境法规的组成部分。

③环境标准是科学管理环境的技术基础。(2)制定海洋环境标准的原则和程序原则

制定环境标准要贯彻国家环保方针、政策和法规,要结合我国国情,做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标准的制定要建立在科学实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到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制定环境标准要与其他相关标准协调配套; 鼓励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

程序:环境基准研究、污染现状调查及评价、监测方法研究、技术经济调查

初拟分级标准——在全面调查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拟定分级标准值。

可行性调查验证:国际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要经过多数国家的验证认定后才能投票表决。

全国性的标准一般选择典型地区(水域)进行验证。(3)环境标准体系

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体系,由两级五类构成:两级是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五类是:

①环境质量标准——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者说,它是为了保护人体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物质财富,对环境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容许强度作出的规定。

分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两级。②污染物排放标准

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浓度实施控制的标准,或者说是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或排放浓度。

对直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防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分为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两级。

③污染警报标准

指环境污染物造成环境状况恶化,其污染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而报警的规定。

根据环境恶化的不同程度,将环境警报标准分为:警告、紧急和危险三种标准。

对于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避免或减少损失,有针对性地治理污染有重要作用。

④环境保护基础标准

指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有关名词术语、符号、指南、导则等所作出的规定。

在环境标准体系中,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处于指导地位,是制定其他环境标准的基础。

如我国1983年颁布的《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与方法》

⑤环境保护方法标准

指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以试验、分析、抽样、统计等方法作为对象而制定的标准,包括分析方法、取样方法等。

如国家海洋局1991年发布、1992年开始实施的《海洋监测规范》有助于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保证环境监测质量。

(4)各项环境标准间的关系

①五类环境标准的相互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手段和措施;污染警报标准的制定依据是环境质量标准,并为环境质量目标服务;环境保护基础标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警报标准、环境保护方法标准的总体指导原则、程序和方法;环境保护方法标准是制定、执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警报标准的重要技术根据和方法。

②两级环境标准的相互关系: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国家环境标准是按全国一般情况制定的;是地方环境标准的依据。地方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是紧密结合地方环境特点,以及科技、经济条件等制定的。

2.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浓度的计算(1)实测法

通过连续或间断采集样品,分析测定排污口外排的废水和废气的量和浓度 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Ei =CiQi×10-6(废水:吨/年,或吨/天)

Ei =CiQi×10-9(废水:吨/年,或吨/天)(2)物料衡算法

投入产品生产的物料量与产出产品的物料量和流失量相等 基本公式

∑E原料= ∑ E 产品+∑ E流失 ①定额法

计算依据是一个工厂在正常生产情况下,生产过程排放的污染物是有定额的

公式

Ei=e i定×M

Ei=[F i-(a i + b i + c i + d i)] M ②排污系数法

根据单位产品或产量排出污染物量的指标计算总排放量

公式

Ei= M Ri(3)评价标准

考虑所选标准制定的合理性

考虑各标准能否反映出污染源在区域环境中可能造成的危害的各主要方面

应选的标准至少包括本区域所有污染物的80%以上(4)评价方法

①等标污染负荷

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由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物的总量决定

公式

P ij = Q ij * C ij / C0i ②等标污染负荷比

公式

K ij = P ij /Pj

③评价方法

按评价区域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Pi)大小排列,计算累计百分比

三、海洋环境监测

1.海洋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其在海洋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

(1)海洋环境监测的概念

根据其目的、对象和手段等,海洋环境监测定义为:在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内,使用统一的、可比的采样和检测手段,获取海洋环境质量要素和陆源性入海物质资料,以阐明其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之全过程。简单地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检测代表海洋环境质量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2)海洋环境监测的地位和作用

海洋环境管理必须依靠海洋环境监测,表现在:及时、准确的海洋环境监测是确定海洋环境管理目标、进行海洋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这些信息的获取要依靠监测,否则很难实现科学的目标管理;海洋环境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要依靠环境监测,否则制度和措施将流于形式;评价海洋环境管理和陆源污染治理效果必须依靠海洋环境监测,否则很难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2.海洋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基本任务

(1)海洋环境监测的目的——及时、准确、可靠、全面地反映海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来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

对海洋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及时、准确、系统地掌握和评价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掌握海洋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影响范围、危害和变化趋势;积累海洋环境本底资料,为研究和掌握海洋环境容量,实施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提供依据;为制订及执行海洋环境法规、标准及海洋环境规划、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提供数据资料;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服务,为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3.海洋环境监测的分类

(1)按其手段和方式分为三类

①对海洋生态环境各种组分中污染水平进行测定的化学监测。

②测定海洋环境中的物理量及其状态的物理监测。③利用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信息,如群落、种群变化、生长发育异常、致畸、致突变、致癌等作为判断海洋环境污染影响手段的生物监测。

(2)按其实施周期长短和目的性质分为四类

①例行监测——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经优化选择若干代表性测站和项目,对确定海域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常规监测。

包括例行常规监测和例行专项监测。

②临时性监测——是一种短周期监测工作,机动性强,与社会服务和环境管理有更直接的关系。

③应急监测——指在突发性海洋污染损害事件发生后,立即对事发海区的污染物性质和强度、污染作用持续时间、侵害空间范围、资源损害程度等的连续的短周期观察和测定。

④研究性监测——属于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的具有探索性的一种监测工作。4.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战略(1)战略目标和任务

(2)战略方针:总体布置、分布实施;突出重点,控制一般;多需求兼顾,多介质互补;科研先行,试点推广 第四节

海洋自然保护区与海岸带综合管理

一、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与作用 1.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尚无统一的或权威性的定义

1982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海洋经济技术处提出: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根据专门立法授权所划定的、予以“特别保护”的海岸(包括沙滩、沙丘、沼泽、湿地等)及水域(动植物区系等)区域。

海洋生物学家R.萨尔姆博士《海洋与海岸自然保护区》:“海洋和海岸生态环境可以通过国家或地方的保护系统加以保护。这些保护系统的成就依赖于适当的法律体系和保护区的管理体系统。而这些法律条例是被当地居民所承认的。这样就使得保护区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和一个有效的和实力雄厚的管理系统。”

“任何特别保护区可以用以下一个或多个理由确定:①它是一个典型的重要生态系统或生境类型;②它具有很高的物种多样性;③它是一个频繁的生物活动场所;④它为特殊的物种或种群提供了关键生境;⑤ 它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⑥它促进了必要的科学研究或是确定了‘自然’基线状态。”

1993年4月《辽宁省海洋自然保护区规划研究》:“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海洋自然为目的,在海域、海岛和海岸带内对选择的保护对象划出界限,通过立法手段,加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这既能较为完整地为人类保存一部分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本底’,为以后评价人类活动的优劣提供比照标准,又能减少或消除人为的不利影响,改善海洋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从而使物种为人类持续利用。同时,保护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使其免遭破坏,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自然和文化历史遗迹。”

目前我国海洋管理部门和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定义是“指以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为目的,依法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海岸、河口、岛屿、湿地或海域划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国家海洋局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5)2.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1)保护海洋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2)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

(3)保留海洋自然条件以及天然“本底”和“原始”风貌

(4)科学研究的天然现场(5)观赏、娱乐和旅游价值(6)宣传教育的基地

(7)促进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3.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一种动态的就地保护(in situ preservation)措施,是对海洋生物栖息环境的保护,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护物种继续进化的潜力,保证与大自然协同进化的一种保护措施,是一种动态型的保护,也是最有效的一种保护。

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海洋自然保护区既能较完整地为人类保存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2)海洋自然保护区是野生生物种的天然贮存库,能为大量物种提供栖息、生存和保持进化过程的良好条件,有效地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尤其是保护珍稀、濒危的物种,以便人类可以持续利用。

(3)海洋自然保护区能减少或消除人为的不利影响,使已受人类干扰,但干扰程度不严重的典型海洋环境得以恢复和发展,达到改善海洋环境和维持生态相对平衡的目的。

(4)海洋自然保护区可保护自然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等,使其免遭破坏,对促进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4.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目前我国已建立22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此外还有一批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包括物种保护区、生态系统保护区、自然遗迹保护区和水产资源保护区4种类型。

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选划(1)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划分三大类别,16种类型(2)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自然保护区系列

自然资源管理区系列

自然保护公园系列

(3)海洋自然保护区的选划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

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㈠典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以及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海洋生态区域;

㈡海洋生物物种高度丰富的区域,或者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㈢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滨海湿地、入海河口和海湾等;

㈣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区域; ㈤其他需要予以保护的区域。

第二十三条

凡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可以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

(4)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区程序

①分级

海洋自然保护区分:国家级和地方级 ②建区调查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调查、社会调查 ③建区可行性论证

在建区调查报告基础上,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状况等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编制建区论证报告。2.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1)保护区的管理目标

①一区一法:建立一个保护区的同时,要颁布一项专门的法规

②一区一处:设置保护区管理处,统一管理本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工作和有关科研、试验和生产经营活动

③一区三带:核心带、缓冲带、实验带

④一区四界:明确保护区的范围,划定四周边界 ⑤一区数项:“项”指科研项目

以上5条是对自然保护区的普遍要求。⑥一区一园:“园”指国家公园

⑦一区一馆:“馆”指博物馆或电化教育馆 ⑧一区一库:建立基因库

⑨一区一品:发展有特色、有销路的产品系列 ⑩一区一业:形成一定规模的相对独立的产业

以上5条各保护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目标(2)管理机构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作用和职能:

①运用科学方法、措施和手段,对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对象的保护及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

②通过管理人员的工作,使国家有关自然保护方面的法律、方针、政策和规定得以贯彻执行;

③制订适用于本保护区的管理规定和措施;

④负责保护区内各保护、管理、科研、宣传、教育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⑤执行管理计划及监督管理计划的实施;

⑥做好保护区内各项有关的调查统计和监视监测等工作;

⑦组织接待在保护区内进行有关科研或教学等活动; ⑧防止危及主要保护对象的情况发生。(3)监视和执法

监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保护对象的本身及其赖以存在(或繁衍)的环境不受影响或破坏(损害)。

执法的目的是利用法制手段来实现对保护对象的保护,维护现行自然保护法规的严肃性,宣传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和法规。

监视和执法管理的内容包括—— ①制定并实施监视计划 ②监视执法人员的培训 ③情况报告和趋势分析(4)科研与监测

①专题科学研究 ②基线调查和分析 ③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④监测研究 ⑤宣传教育(5)国际合作

一些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世界野生生物自然基金会(WWF)、《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秘书处 国际水禽研究局(IWRB)、国际鹤类基金会(ICF)、亚洲湿地局(AWB)等。

三、环境保护与海岸带综合管理 1.海岸带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海岸带环境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1)海水溶解氧的低值区(2)pH值(酸碱度)高值区(3)磷酸盐过高(4)“三氮”过量(5)硅酸盐

(6)沿海地区地下水质污染(7)有机物污染严重(8)油污染 2.海岸带综合管理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客观依据:海岸带是一个特殊的区域、海岸带资源的重要价值、部门方案和用户矛盾、人口增长的压力、大自然对人类的挑战(1)起因

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的耗竭;人口的增长危及到了公众健康,对依赖水体的产业(如捕捞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构成了威胁;人类利用海岸带和海洋(如通过养殖业、水上旅游业等)实现经济增长的需求需要对海岸带进行综合管理;某些国家对未开发的海岸带和海区的开发需求(如开采海底石油和其他矿藏、海水养殖、不同海区和未开发种群的新式捕鱼方法等)。

海岸带综合管理作用的认识过程

70~80年代:不少国家开展了ICZM,都是针对某些问题的反应式行为,被动性很大。

80年代中后期:人们发现只靠单项管理活动不能解决海岸带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退化和综合利用问题。

目标是协调各种活动,保证海岸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21世纪议程》 1993年世界海岸大会(2)含义

内陆区——主要通过河流和非点源污染影响海洋

海岸区——包括湿地、沼泽及类似地貌

海岸水域——主要是河口、泻湖和一些浅水区

近海——延伸到国家管辖海域(200海里)的水体

公海——超出海岸带管辖海域范围的海域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综合问题 各部门综合:油气生产、渔业、海滨旅游、海洋养殖、盐业、农业、林业、采矿业等

政府间综合:不同级别政府(国家和地方各级)的综合

空间综合:海岸带陆地和海区的综合

管理科学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等和整个管理实体的综合

国际综合

(3)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目标

达到海岸带和海区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海岸带及其栖息生物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保持重要的生态过程、生命支持系统、海岸带和海区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海岸带各管理部门和海洋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性。(4)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内容

海岸带综合管理要同时包括海岸带的陆地和水体;但海岸带综合管理在岸上和水下的作用范围随具体情况而定。

海岸带综合管理不会干涉专门机构(如渔业、旅游业、农业、水产业、海上运输等)的管理,而是对之进行补充、协调和统筹安排。

(5)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功能

部门管理方法一般只强调海岸带特定资源和水生环境的单一用途;而海岸带综合管理提出了与总利用相关的多个重要功能。

(6)海岸带综合管理实施原则

①相互联系和综合原则——再不能把环境保护和发展当作完全割裂的活动

②代际和代内公平原则

③发展权利原则——每一个人都拥有基本的生存权利和潜在的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活在世上的权利。④环境安全原则——通过一定的先期措施保护环境,减少由环境灾害造成的损失,而不是事后努力来修补或提供补偿金。

⑤预防原则

预警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要求即使没有科学的证据,只要假设某些人为活动有可能对生命资源产生某些危险或危害的效应,就应采取适用的技术或措施减缓或直至取消这些影响。

⑥污染者付费原则——指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及治理污染的费用应当由排污者承担,而不应转嫁给国家和社会。

⑦透明原则和其他过程定向原则

全方位的公众参与,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决策。河口、盐沼和海草场

一、河口区环境概述

(一)什么是河口区(estuary)

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岸海湾。

根据水循环和分层现象分为三大类型:

(1)高度分层的河口湾

(2)局部混合或适度分层的河口湾

(3)完全混合或垂直均质的河口湾

广义地说,河口湾除真正的河口外,还包括半封闭的沿岸海湾、潮沼(tidal marshes)和在沿岸沙坝后面的水体。泻湖

泻湖原系海湾,后湾口处由于泥沙沉积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开而形成。

如杭州的西湖。约在数千年前,杭州的西湖还是与钱塘江相连的一片浅海海湾,以后由于海潮和河流挟带的泥沙不断在湾口附近沉积,使海湾与海洋完全分离,海水经逐渐淡水才形成今日的西湖。

(二)环境和生物组成特征

河口理化环境变异极大,常对生物形成巨大压力。1.盐度

变化剧烈,有梯度性、周期性和季节性。2.温度

水体体积小而表面积大,受陆地气候的影响,变化较开阔海区和相邻的近岸区大。3.底质

基本上是柔软的泥质底,富含有机质,这些物质可作为河口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河口底质常有厚厚的一层还原带,常呈缺氧状态。

4.波浪和流:

水浅,由风产生的波浪较小,是个相对较平静的区域。

水流受潮汐和陆地径流的共同影响。在河道中央流速最大。

暴风雨与洪水可大量冲刷底质,对生物有极大破坏。5.混浊度:

阻碍光线,影响光合作用。6.营养物质的富集

河口区除了有来自陆地的营养盐补充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滞留营养物的水文和生物机制。“自我富营养化”的系统——河口区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很高的区域。

(三)河口区的生物组成河口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生物种类组成较贫乏,多样性较低,而某些种群的丰度却很大。广盐性、广温性和耐低氧性是河口生物的重要生态特征。河口区的生物组成主要起源于三个方面:

1.来自海洋的种类(主要的);

2.已适应于低盐条件的半咸水中的特有种类;

3.其它广盐性淡水生物种类(少数)。

(四)河口区与人类的关系

河口湾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高产区,各种养殖形式均有最易受人类活动破坏

1.工厂的污水和居民生活废水 2.河流所经过的农田施用的肥料和农药 3.河口湾的围垦区的大量养殖废水 4.围海造地和修堤筑坝阻碍河口区水流畅通和增加淤泥沉积

5.船舶的燃料油泄漏和生活废水

二、盐沼

属于湿地(wetland):根据拉萨姆国际湿地公约,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也属湿地。温带纬度的潮间带上部,以大米草属(Spartina)和Salicornia属占优势。

生物组成:

①上部主要是一些不时侵入的陆地动物

②较低潮面生活的种类就很多(招潮蟹、腹足类、双壳类)

③叶片和茎部有许多小型生物附着

④在沉积表层和内部栖息着各种微型和小型生物

我国的河口湿地生物群落

1.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生物群落:以芦苇为主

2.辽河口湿地生物群落 中、高潮带以碱蓬为主,潮上带陆域大面积沼泽化,成为盐渍化沼泽土,生长着茂密的芦苇。

生产力大,尤其为鸟类提供了各种食物,是重要的鸟类保护区。

三、海草场(sea grass bed)

(一)海草组成和分布

有根开花植物,如热带的泰莱菜,暖温带的大叶藻(大叶草)生活在盐沼向海一侧的潮间带和潮下带6~30 m深处

(二)海草场生物群落组成和生产力

生物种类:大量附着生物(附生植物、原生动物及无脊椎动物)生产力很高。

(三)海草场的生态作用及受破坏后的生态效应

海草场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1.附着生物重要的附着底物

2.浅海区重要的生产者,为浅海许多生物提供食物资

3.海草的根及地下茎可起稳定软底质的作用,抵御风暴对底质的破坏。

4.对很多底栖生物,尤其是许多经济种类有掩护作用。

5.加速沉积使海床面上升,最后可能使其漂浮的叶子到达表面,缓冲波浪,形成较平静的水环境。

6.叶子有遮蔽作用,避免下层受阳光直射和水分流失。

7.改善水质

红树林沼泽

红树泛指一群生长于热带及亚热带沿海潮间带泥质

湿地的乔木或灌木。“红树林”这一名词并不是指单一的分类类群植物,而是对一个景观的描述(红树林沼泽mangals)。代表一个生境类型。我国的红树林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有16科20属31种。

一、生境特征及红树的适应机制

(一)生境特征:

1.温度:分布中心年平均水温约为24~27℃。

2.底质:细质冲积土,pH值常在5以下。往往在河口附近。

3.地貌:多分布于隐蔽的堆积海岸。

4.盐度:红树生物都不同程度具有耐盐特性;不同种

类有相应的分带模式。

5.潮汐:潮汐及潮差决定潮水淹没时间,的强烈作用。这个水交换过程可以输出部分物质(包括有机碎屑、代谢废物),也可输入营养物质。

二、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红树林沼泽是海岸重要景观生态系统,保护红树林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和社会经济意义。1.稳定和保护海岸; 2.过滤陆地输入的各种有机物质和污染物;

3.为许多海生和陆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提供持续性渔业生产的基础;也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4.传统燃料;利用抗水性建造船只、房屋;丹宁;纸制品。

珊 瑚 礁

珊瑚礁的分布及其生境特征

1.分布在南北两半球20℃等温线范围内,一般热带海岸。

我国分布从台湾海峡南部至南海。独特:由生物作用产生碳酸钙沉积而成的。

珊瑚虫、石灰红藻属和绿藻的仙掌藻属共同组成,所以实际上是珊瑚―藻礁。2.造礁珊瑚(hermatypic coral)和非造礁珊瑚

(ahermatypic coral):区别:①有无共生藻;②深度;③

分布

3.造礁珊瑚生长环境:

①温度:要求温度在20℃以上,年平均水温25℃左 右,比红树林要求更高。

②光照:只有充足的光线才能使共生藻类顺利进行光合作用以及促使碳酸钙沉淀。

③盐度:真正海洋种类,狭盐,32~35,低于20超过1天即死亡。

④水质:要求水质清洁、水流畅通、沉积物少,浑浊会影响光合作用和窒息。河口区一般不出现。靠海一侧有波浪冲刷,生长较好。

⑤基底:要求附着在岩石的基底上。

目前全球珊瑚礁已受到严重破坏:采挖礁块烧制石灰;采珊瑚、贝类以制造工艺品;大量捕捞生物资源;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珊瑚“白化”;污染

据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提交的2000报告表明:到2000年底,全球总共损失珊瑚礁27%,如果再不采取紧急保护措施,预计在未来的2至10年和未来的10至30年里,世界上的珊瑚礁将分别损失24%和30%,到2030年,目前全球近90%的珊瑚礁将消失,届时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八章 海洋经济管理

海洋经济的内涵——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

海洋经济:——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

海洋产业:——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直接从海洋中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活动;直接从海洋中获取的产品的一次加工生产和服务活动;直接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的产品生产和服务活动;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和服务活动。

海洋相关产业:——以各种投入产出为联系纽带,与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产业。海洋经济的特点

1.整体性——海洋各个区域、各开发利用企业和部门等以海水为纽带建立了特定的联系,突破了陆地空间距离的限制。

2.综合性——海水三维特性和资源的复合性,形成了多层次、复合型综合经济体系。

3.公共性——海域为国家所有,海洋资源是公共性资源,必然存在共享性和竞争性共存及冲突。

4.高技术性——海洋环境的条件决定了需要借助技术和设施,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侧面上反映了海洋技术发展的历史。

5.国际性——生物资源、污染问题、生态过程等 第一节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 海洋产业的发展

全世界50个大城市的2/3为临海城市;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距离海岸100公里之内;对海洋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海洋产业从传统的盐业、渔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到现在的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水养殖业、海洋药业、滨海旅游业、海水综合利用业以及海洋探测、生物工程、环境保护、海洋信息等高技术产业;由于高技术的产业化目标,使海洋产业呈现爆炸性发展。

海洋经济的新格局萌发——

海洋产业也将出现“20:80地球村”的变化。在世界所有的国家之中,相当于20%的最富裕的国家,占有全球GNP的84.7%、全部交易额的84.2%。海洋产业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逐步形成“20:80”的格局,由此,必然导致在这个新兴的领域中出现新的竞争。

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构成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海上石油勘探开发,2000年产值约3000亿美元;

——海洋旅游接待5亿人次,收入2000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一半;

——渔业近5年保持8000万吨,养殖产量700-800万吨,产值约1300亿美元;

——世界海运货物量年均增长1.6%,占世界贸易90%,海港9800多个。一、二、三次产业结构顺序向三、二、一次产业结构顺序发展。

——第一产主要是海洋水产业,比重降低

——第二产包括海洋油气、采矿、海水资源利用等,起主导作用

——第三产包括海洋旅游、运输和服务等,进一步发展

——世界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占15.8%,第二产34.2%,第三产50.0%,比例为0.3:0.7:1.0

——从第一、二、三次产业顺序,经过短暂的二、三、一顺序后,直接进入三、二、一次产业结构。

科学技术在海洋产业结构形成中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海洋产业高级化的实质是海洋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升级变化,又反过来促进海洋产业的技术进步。

——高技术应用对传统产业改造和建立新产业

——海藻、对虾、扇贝和海水鱼养殖技术带来了四次海水养殖高潮。

不同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海上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和24%;200海里之内的渔业资源占世界20%;190多个深水港;海洋工程技术、生物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和海洋能发电技术等居世界领先。

——日本:60年代形成了海洋渔业、交通运输、海洋工程等现代海洋经济结构;海洋总产值加上沿海产业总产值为全国的一半;海洋蛋白质占42%;海港1094个,密度世界第一。

——韩国:80年代形成海运、造船、水产和港湾工程四大支柱产业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水产品占全国99%;沿海港口1362个,年货运吞吐量4亿吨。

一、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形成的产业。(1)海洋渔业——主要包括海洋捕捞、海水增养殖等产业。

(2)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业(3)海洋固体矿产开采业(4)海洋制药业(5)海水资源利用(6)海洋能源利用

一般是指利用海水中的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来发电。

(7)海洋空间利用 我国的海洋产业

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海洋第一产业(海洋渔业、海水增养殖业、海水种植业等)、海洋第二产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机械制造业、海盐及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船舶造船业、海洋矿产业、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洋能工业等)、海洋第三产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商业、海洋服务业等)的比例为5:1:4;海洋第二、三产业亟需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海洋第一产业技术装备落后,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意义:发展海洋经济;有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助于增强国力;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有助于增进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提高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二、海洋产业发展战略

战略目标:根据我国国情和海洋开发的特点,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海洋产业产值的年增长速度比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高出5~10个百分点。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2010年为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2016~2020年为全面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2021~2045年为海洋事业全面腾飞阶段为实现海洋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发展海洋高新技术,组织实施五大开发工程:

(1)实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2)实施海洋油气基地建设工程(3)实施港口和海运开发工程(4)实施滨海旅游开发工程(5)实施海洋综合开发工程 第二节 海洋经济管理

一、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基本原则和思路:(1)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规划的核心内容(2)突出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3)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4)引导沿海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洋区域经济(5)重视培育海洋经济市场(6)继续实施科技兴海战略(7)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制定海洋产业政策

1.制订海洋政策应坚持的原则

(1)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3)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原则(4)轻重有序的原则

2.发展海洋经济的海洋产业政策(1)海洋产业结构政策

鼓励和推动海洋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其中重点是 大力推动海产品加工、港口建设、海洋运输、海洋科 技与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2)落后产业的退出政策

落后产业目前主要表现在近海捕捞业上,近海渔业资源因为酷渔滥捕,已经严重衰竭。政策上向发展远洋渔业和海水养殖倾斜。

(3)吸引内资和外资下海的政策

海洋产业作为外引内联的重点产业,海洋产业发展基础不够雄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资金下海。

(4)深化对外开放政策的政策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港口作用,加快海岛对外开放。

三、对海洋产业进行合理的布局 基本原则

(1)根据经济发展的平衡原则,均衡配置生产力要素;

(2)遵循地域分工规律,发挥优势,突出重点;(3)遵循劳动生产率规律,实现合理布点;

(4)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确立海洋生产力布 局的整体观念。

四、海洋经济管理手段 法律手段

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接轨,依法治海,依法管海,最终达到依法振兴海洋事业的目的,是加强海洋经济管理的最基本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律的授权和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在海洋经济管理活动时采取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命令、指示、组织计划、行政干预、协调指导等。经济手段

(1)明晰产权,强化产权约束(2)全面实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3)运用产业政策调整和引导海洋产业发展 国家海洋执法管理的主体并不是惟一的。(4)运用经济杠杆调控海洋产业发展 我国在海洋法律、法规的执法管理上涉及到的国家管第三节 海洋经济管理信息化 理部门在15个以上。

一、提高海洋经济信息化程度 因而形成了我国海洋执法管理主体出自多门的特色。措施:

二、海洋执法管理的原则

(1)推进信息技术在海洋经济和各产业中的广

1.合法性原则

泛应用。(2)抓紧建设现代化海洋经济信息基础设施。(3)加速发展海洋信息产业。

二、海洋经济信息的处理 1.海洋经济信息资源 包括:(1)海洋资源信息(2)海洋经济活动信息(3)海洋管理信息(4)海洋科技信息(5)政策信息 2.海洋经济信息的处理 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传输、信息输出

三、建立海洋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以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手段,运用数学的方法,为管理决策提供服务的人机系统。信息系统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信息管理者四部分组成。1.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 信息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收集信息的子系统;存储信息的子系统;加工信息的子系统;传递信息的子系统;提供信息的子系统 2.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3.海洋信息处理和传递的新机制 4.各级政府在建立海洋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职能 第十章 海洋执法管理 第一节 海洋执法管理的原则

一、海洋执法管理的概念 海洋执法管理的内涵有不同的表述: 海洋执法管理是海洋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依法管理海洋的重要环节和步骤,也是确保海洋法律、法规得到遵守和执行、实现海洋管理目标与任务的主要管理行为。海洋执法管理是由负有国家海洋管理职能的机关,按照法律程序,依据已有的法律、法规,遵循一定的原则,针对特定的调整和管理对象实施的一系列行政管理行为。海洋执法管理的宗旨在于把一切在海洋或从事与海洋有关的人类的一切活动纳入一定的社会规范,建立良好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实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防止和减少海洋灾害。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与国家法律的实践结合起来,海洋执法管理可表述为:负有国家海洋管理职能的机关依照法律授权,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规范并使之正确地贯彻到人类开发、利用、保护海洋和维护海洋权益的全部活动中去的管理行为。国家海洋局是国家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但目前作为(1)海洋执法管理的主体合法

海洋执法管理机关必须是依法组成的机关或者是法律授权或依法委托的机关和组织。我国目前参与海洋执法管理的国家机构设置是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由国家编制委员会确定设立的。(2)海洋执法管理的内容合法 国家海洋执法管理机关的执法内容,即管理权限、职

责、义务及其负责管理的内容范围,必须由法律、法规确定或由国家编制委员会予以明确。(3)从事海洋活动或与海洋有关行为的人或组织必须具

备法定资格、符合法定条件(4)海洋执法管理的程序合法 常见的几种程序有:①申请领取各种证明的申报程序

②管理部门内部的逐级报批程序③执法管理的行政检查程序④行政处罚程序 2.合理性原则

包括两个方面: ①主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的行政规章、标准要客观、科学、合理,不能超越客观实际情况提出无法实现的要求和标准; ②主管部门及其管理人员的行政行为必须公正、适当、合理,体现人民公仆的本色。

3.应急快速反应原则

“海洋执法的应急快速反应系指海上一旦发生或出现违法、违规案件或其他海事事件和异常问题时,不论是

正常海洋活动产生的,还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突发或偶发的,海洋执法机关和海上执法力量都应该在规定时间或者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组织起来,运用适当的装备技术手段赶赴现场,按照应急计划方案、技术规程进行调查取证和海上处理。”

——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

4.协调一致性原则 协调一致性原则是指国家海洋执法管理部门在实施法律、法规的管理过程中,各相关部门之间、部门上下级

之间对管理相对人的管理以及对海洋事件和海事事件的处置行为要各司其责、互相支持、协调统一。在我国目前现行管理体制下,各有关海洋执法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是清楚的,但在具体问题处理的权限上往往

并不十分明确。

三、海洋执法管理的种类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在国外大都为方便管理而主要以海区的功能结合行业管理划分海洋管理的种类。

随着海洋管理实践的积累,我国基本形成了以社会属性(管理职能)和自然属性(海洋自然功能和区域)相结合的管理分类。

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归纳如下几种类型:①综合管理和行业管理;②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权益管理;③海岸带与海岛管理、海洋公益服务和海洋防灾减灾管理。

根据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不同,海洋执法管理可分为:

1.海洋行政立法——指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条第2款“各部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的规定,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规章和行为规则的行政立法行为。

2.海洋行政执法 3.海洋行政司法 第二节 海洋行政执法

一、海洋行政执法的概念

海洋行政执法是国家海洋行政机关及其得到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执行适用海洋行政法律规范的具体行政行为。

海洋行政执法成立必须有两个主要要素:合法的执法主体、执法的内容和范围应局法定性 1.合法的执法主体

我国目前现行的海洋法律、法规中,多数都以法律、法规条文的形式明确了海洋执法主体和主体职责分工。

具体实施海洋执法行为,是由这些部门的所属机构及其组织、建设、管理并授权的执法队伍负责执行。2.海洋行政执法的内容和范围应具法定性

海洋行政执法的内容、范围及程序都是由法律、法规、规章严格确定的。

执法主体必须履行职责,严格按法定的内容、范围和程序实施执法行为。

二、海洋行政执法的范围 1.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规则》等对如何维护我国海洋主权、海洋管制权和管辖权作了规定。

2.保障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永续性

我国近年来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3.保护海洋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强化了以法管理海洋环境的国家职能。

海洋管理部门的执法机关及其执法队伍的执法范围涉及到“海洋环境监督、海洋生态保护、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以及全国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监督等”。

4.维护海上安全和海洋公益活动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及相关的《条例》、《规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海洋环境预报与海洋灾害预报警报发布管理规定》、《海洋环境公报制度》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国家授权成立抢险救灾机构的组织办法等。

为从事海洋活动者的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是海洋行政执法主体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

海洋行政执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①有的法律没有明确执法的主体,有的部门则“无令难行”,坐失执法良机;

②有的法律是多个执法主体,执法职责范围虽有分工,但管理的总体责任不清;

③由于海洋行政管理关系不顺,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行政执法难以协调,海上作业者有时会无所适从或无人管理;

④海洋行政执法技术装备及经费投入远不能适应海洋执法的需要;

⑤地方保护及行政干预使得海洋行政执法显得无力。

三、海洋行政执法的种类 1.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行为是海洋行政执法机关或有关海洋执法主体根据权限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赋予具有法定资格、符合法定条件的相对人的权利与能力的行政行为。

按许可性质,海洋执法行政许可大致分为两种: ①行为许可——行政执法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依法允许其从事某种海洋活动,采取某种有关海洋行为的许可形式,如海域使用许可、海水养殖许可、海洋倾废许可、外籍非军用船舶进入我国内水和港口的许可……

②资格许可——指行政执法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对其法定资格、行为能力、技术装备等条件,通过考试、考核或审评等程序核发一定文书,允许持证从事某种海洋职业或进行某项海洋活动。2.行政检查

行政检查是行政执法机关为实现管理职能,对行政执法的相对人遵守法律、法规和执行具体行政规定的情况进行观察、监视、了解,以获取有关情报信息的执法行为。

海洋行政执法检查是海洋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必经程序,也是行政执法机关工作量最大、应急性最强、装备及经费投入最多的一项工作。

海洋行政检查的目的:

(1)通过空中和海上不定期的巡航监视和登临相对人的作业现场,及时发现相对人不能正确履行法定权利、义务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准确提取可靠证据,了解和掌握其违法、违规行为的时空背景、事故原因、损害程度,强行制止行进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2)海洋行政执法机关或经其授权的组织或个人对相对人作业现场、设施装备、规定的操作程序、证明资料等实行的行政检查,及时纠正和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3.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指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依法惩戒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个人、组织的一种行政执法行为。海洋管理领域个别方面存在“乱收费”现象,主要是收费名目繁多、收取费用的用途去向不当;在“自由裁量权”的适用方面存在失之过宽或过严的现象。

四、海洋行政执法的程序 1.海洋行政许可程序(1)申请

申请是指个人或组织(许可相对人)为了取得海洋法律、法规规定的某种海洋有关职业或某种海洋活动的权利,向主管机关或组织提出的书面请求。

申请是行政主体实施许可的前提。(2)对申请的审查

①申请人的资格:申请人必须具有行为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行政责任。②申请书的形式:行政许可机关认定申请人资格后对其申请书必须审查是否填报规范,应报的有关材料是否完备。③申请事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并具备法定条件。④从事申请事项的有关人员的资格⑤申请调查(3)是否许可的决定

“决定”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行政许可机关对符合法定条件和标准的申请,要办法许可证或许可批文。

②许可机关认为申请人的条件不符合法律或有关规定的,应签发不予批准的通知,并说明不予许可的理由。(4)许可的变化

行政许可机关在行政检查中发现许可不当,或者许可相对人根据具体情况变化要求变更许可内容的,一般需经许可机关审查后重新核发许可证。2.海洋行政检查程序

(1)检查人员执行检查任务,必须佩带(戴)公务标志和主管机关的统一标志

(2)实施现场行政检查时,检查人员应通知被检查人员在场,检查行为必须公开进行。

(3)实施作业现场检查必须在受检者作业时进行。(4)为行政检查人员提供方便。3.行政处罚程序

(1)简易程序/当场处罚程序

适用这种程序的主要特征是违法情节轻微、只处以警告或少量罚款、现场决定并执行、对当事人权利影响较低。简易程序包括:告知、决定处罚、当场执行、法律援救

(2)一般程序

适用于办理案情比较复杂、处罚较重的行政处罚案件。

操作步骤包括:立案、调查取证、调查结果审查、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执行、法律救济(3)听证程序

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当事人要求利用听证权利,对处罚决定申辩、质证,即听证程序。

第三节 海洋司法

一、海洋司法的概念

海洋司法的国际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如何定义“海洋司法”尚无统一定论。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国际海洋法规、公约等的规定,根据我国目前海洋管理中司法活动的实践,一般认为,海洋司法是指司法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处理有关海洋活动中所发生的一切案件的活动,包括国际海洋司法和国内海洋司法。

二、海洋行政司法 1.海洋行政司法的概念

海洋行政司法是指海洋执法主体以裁判者的身份,依照行政司法程序对特定的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进行处理和采掘的活动,是一种带有司法性的行政行为。

海洋行政司法是国家行政司法的组成部分。

根据海洋行政司法的定义和实践,其特征有四方面:

①其性质是行政行为,而非司法行为。

②主体是海洋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 非司法机关。只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主体才有实 施行政司法行为的权力,而非所有海洋管理主体。

③主体以裁判者的身份对他人之间已经存在的争议或纠纷依法裁决处理,并非行政执法法律关系的一方。

④特定对象是部分行政争议和纠纷。2.海洋行政司法的种类(1)行政调解制度

主要特征:主持调解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行政调解的对象是与主体行政管理有密切关系的民事解纷和行政争议中的赔偿、补偿争议;调解必须是当事人双方自愿,但不是行政诉讼或仲裁的必经程序;调解必须依法进行,依法结案。

程序:受理申请、调查取证、调解协商、达成协议、送达并实行协议。(2)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复议决定,以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

主要特征:①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②是被动行政行为。③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审查监督,应全面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④应按准司法程序进行,要对申请复议的争议形成正式决定。(3)行政裁决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密切相关的特定的非合同民事纠纷进

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特征:①主体是法律授权的行政主体。②对象是特定的民事纠纷。③是具有司法特性的行政行为,但“裁决”具有法律权威性,不受当事人意愿的影响。④范围包括确权和咎责两方面。⑤程序基本同行政复议的程序。

三、中国海事法院的设置及其受案范围 1.海事法院

海事法院是受理国内外海事诉讼案件的专门法院。海事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审理海事诉讼。2.海事法院的设置

告申执行庭:负责各类海事案件的受理和执行工作

海事审判庭:负责各类海事侵权案件的审判

海商审判庭:负责海上运输等案件的审判

研究室:主要从事有关海事立法、政策理论、重大海事案件的研究

办公室:主要处理海事法院内部及对外的一些行政事务

海事法院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海事审判委员会。3.海事法院受案范围

(1)海事侵权案件(2)海商合同纠纷案件(3)海事执行案件(4)海事请求保全案件(5)特殊案件(6)其他海事案件

四、海事仲裁 1.海事仲裁的概念

海事仲裁是指仲裁机构或仲裁员根据海事争议当事人的仲裁协议及仲裁申请,对其海事争议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制度。

海事仲裁机构是专门为解决海事方面的争议而设立的,既不同于法院,也不隶属行政机关,坚持独立自主仲裁的常设机构。

(1)海事仲裁的特点

①海事仲裁与法院诉讼不同:受理主体性质不同、当事人选择权不同、裁判制度不同、受理的相对人不同、裁判效力范围不同

②海事仲裁与国际仲裁不同 ③海事仲裁与国内仲裁不同

(2)国际海事仲裁制度的发展与我国海事仲裁制度的建设

①在习惯法中的孕育时期

②仲裁制度由立法认可向普遍化发展的时期 ③专门的仲裁法典的形成期

我国仲裁制度经过了由民事诉讼法律、法规中体现到专门的仲裁法。

199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3)我国的海事仲裁机构和法规

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第82次国务会议通过《关于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内设立海事仲裁委员会的决定》;1959年设立“海事仲裁委员会”;1988年更名为“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于

1988年9月12日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1994年8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中国国际商会于1995年9月4日修订并通过了《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4)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受案范围

①关于船舶救助以及共同海损所产生的争议;

②关于船舶碰撞或者船舶损坏海上、通海水域、港口建筑物和设施以及海底、水下设施所发生的争议;

③关于海/水上船舶经营、作业、租用、抵押、代理、拖带、打捞、买卖、修理、建造、拆解业务以及根据运输合同、提单或者其他文件办理的海/水上运输业务和海/水上保险所发生的争议;

④关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争议;

⑤关于货运代理合同、船舶物料供应合同、涉外船员劳务合同、渔业生产及捕捞合同所引起的争议;

⑥双方当事人协议仲裁的其他海事争议。2.仲裁协议

(1)仲裁协议的概念和种类

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把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海事争议,提交仲裁机构或仲裁员,依照法律和仲裁规则解决的协议。

仲裁协议是海事仲裁机构受理案件最直接的依据。仲裁协议的主要形式:

仲裁条款:双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之前,将有关仲裁的协议以合同条款的形式订立双方形成的合同中。

仲裁协议书:指在争议发生之前或之后,由双方当事人专门订立的将争议交付仲裁的一种独立于合同之外的单独协议。

其他形式的仲裁协议:如往来函电及其他有关文件。(2)仲裁协议的内容

包括:仲裁事项、仲裁机构(名称、地点)、仲裁程序、仲裁效力、仲裁员的指定、使用语言 3.仲裁程序

我国海事仲裁的基本程序为:(1)申请和受理(2)仲裁庭的组成(3)仲裁审理 ①保全措施裁定②仲裁庭应当开庭审理案件③仲裁裁决(4)裁决执行(5)简易程序

第四节

国家海事解纷的解决

一、国际海事纠纷

1.广义的国际海事纠纷——泛指国际间对一切与海洋有关的事务的纠纷。

2.狭义的国家海事纠纷——一般指国际间因海损事故而产生的纠纷。

狭义的国家海事纠纷包含在广义的海事纠纷之内。

二、国际法院 1.国际法院及其特征 国际法院是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的规定设立的,设在荷兰海牙。国际法院的主要特性: ①是联合国的主要机关之一,是联合国解决国际争端 的主要司法机关;②应依据《联合国宪章》所附规约组织和执行其职务,主要是通过司法程序解决国际争端;③联合国各会员国是《国际法院规约》的当然当事国;④国际法院诉讼当事者仅限于国家;⑤联合国各会员国为任何案件之当事国,应承诺遵行国际法院之判决;⑥国际法院是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及联合国其他机关及各种专门机关的法律咨询机构。2.国际法院的组织 国际法院由15名不同国籍的法官组成。法官分别由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从各国政府委派的最著名的国际法专家组成的各国法官团体所提名的候选人中选举产生。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和书记处。1985年和1994年中国著名法学家倪征奥和史久镛分别当选为国家法院的法官。3.国际法院的管辖(1)诉讼管辖 国际法院诉讼管辖的基础是当事者的同意。诉讼当事者仅限于国家。(2)咨询管辖——指国际法院应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和经联大授权的联合国其他专门机构的请求,就有关问题发表咨询意见。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一般属咨询的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4.国际法院适用的法律 ①诉讼当事国明白承认的普遍或特别国际条约; ②被接受为法律的作为通例已被证明的国际惯例; ③文明各国所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 ④可作为确定法律原则补充资料的有关司法判例和各国权威最高的公法学家学说; ⑤国际法院经当事国同意,适用“公允及善良”的原则

5.国际法院诉讼程序(1)诉讼受理(2)诉讼审理

(3)国际法院判决执行程序

国际法院的判决是终局的,不得上诉。

6.国际法院的咨询程序

请求者(团体或国家)以申请书递交国际法院。国际法院可以就所提问题作书面陈述,也可以就诉案公开审讯时,当庭口头陈述。

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不具约束力。

三、国家海洋法法庭 1.国际海洋法法庭的组织

由不同国籍的独立法官21人组成 法庭设庭长、副庭长、书记长各一人

在全体缔约国会议上,缔约国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从缔约国不超过两名的所有候选人中选举法官

2.国籍海洋法法庭的管辖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庭诉讼当事方 ①公约所有缔约国;

②管理局和作为勘探和开发海底矿物资源合同的自然人或法人;

③规定将管辖权授予海洋法法庭的任何其他协定的当事者。(2)法庭管辖的争端 包括三个方面:

①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向其提交的一切争端和申请,关于《公约》解释或适用的争端须受《公约》第15部分第3节的限制和排除; ②根据将管辖权授予海洋法法庭的任何其他国际协

定提交的争端; ③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的其他条约或公约的所有缔约国如果同意,法庭也可受理有关这些条约或公约解释或适用的任何争端。(3)法庭的任选强制管辖权

国际海洋法法庭的强制管辖权表现在:争端当事者,经任何一方请求,就可提交海洋法法庭。(4)法庭适用的法律 适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其他与本公约不相抵触的国际法规则。

(5)法庭程序和裁判 ①申请 ②初步程序和反对主张

③当事方不出庭或对其案件不辩护时,另一方可请求法庭继续审理并作出判决 ④临时保全 ⑤特别分庭 ⑥海底争端分庭

第三篇:海洋化工专业个人简历

海洋化工专业个人简历模板

以下是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化工专业同学的个人简历,仅供相关求职人员参考使用。

基本资料

姓名: 廖先生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86年11月27日

婚姻状况: 未婚

学历: 本科

毕业院校: 浙江工业大学

毕业时间: 2008年07月

所学专业: 海洋化工

外语水平: 英语(cet-4)

电脑水平: 熟练

工作年限: 1年

联系方式: 1388888888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部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期望职位: 生物/制药/化工/环保、科研、医疗卫生/美容保健、建筑/房地产/装修/物业管理、项目管理

工作地点: 杭州市

期望月薪: 不限/面议

教育经历

[2004年9月至今] 浙江工业大学 海洋化工专业

培训经历

2007.12-2008.04 浙江工业大学

2007.11-2007.12 超马赫国际运输代理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2007.09 浙江衢州巨化集团污水处理厂

2006.06 国家海洋局杭州海洋二所和杭州水处理技术中心实习

工作经验1、2007.12-2008.04 浙江工业大学

进行海产品加工废水中有用物质回收的相关技术研究,熟悉类胡萝卜素及有机溶剂的提取、浓缩、纯化、分离方法及工艺流程,包括萃取、吸附、蒸馏技术等多种现代分离和分析技术,以及带压条件下的操作。

2、2007.11-2007.12 超马赫国际运输代理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在超马赫国际运输代理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作业部实习当中,对物流、财务、管理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实践与巩固。并对自身在各行业工作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进行了肯定。

3、2007.09 浙江衢州巨化集团污水处理厂

化工污水处理实践。掌握化工安全操作知识,熟悉a-o-o二段好氧工艺、废水监测检验流程及方法。

4、2006.06 国家海洋局杭州海洋二所和杭州水处理技术中心实习

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参与实验工作,主要负责水样中溶解氧和cod含量的测定。

在杭州水处理技术中心实习,学习海水淡化相关的膜技术,熟悉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方法。

5、2006.07温州州开展的“新农村调查”社会实践活动

以问卷形式调查了解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和教育情况,在这次实践中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学会了如何融入集体,提高了自己沟通能力。

专业技能

熟悉海洋科学、化学工程相关技术、技能,包括海水分析技术、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生物化学、海洋生物化工制备技术、现代分离技术、cad制图技术,具备一定的海洋调查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及专业英语、海洋法及管理知识。

自我评价

工作责任心强,做事认真细心。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强,能够很快地融入工作中。

第四篇:海洋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专业计划说明

海洋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教学计划

一、专业设置背景与特色

1.专业设置的依据与背景

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合理利用、开发海洋渔业资源和强化海洋环境生物资源保护,依法进行渔政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是国际和国内海洋渔业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为了顺应这种形势,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的目标,必须尽快建立海洋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专业,培养出相关方面高职人才,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我们设立了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专业。

2.专业特色

(1)本专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口径较宽,毕业生知识面广,适用范围大。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培养的学生是具有海洋渔业资源与渔政以及其他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较多的行业进行就业,并能较快地适应用人单位工作的需要,可望成长为高等应用型的人才。

(2)强调实践性,突出技能方面的培养。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一般专科院校相比,突出了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占总课时的百分之四十。大部分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都安排相配套的实验环节。海洋渔业科学系拥有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和农林经济两个本科专业,有关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齐全,可供本专业资源共享。

(3)将培养的目标、规格明确。整个教学计划中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①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②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基础理论。以适应海洋资源与渔政的迅速发展。

③坚持培养学生成为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方向。在三年的教学中,除安排较多的实验室实践,还设置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考试等环节。

3、毕业生服务方向

毕业生将在资源开发利用与渔政管理方向服务,合适的工作岗位在各级海洋或渔业管理和渔政部门、渔具制造公司、港监、近岸和远洋水产公司等部门的企、事业单位。

二、教学计划

1.学制:三年

2.业务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海洋渔业资源与渔政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初步具备结合企、单位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更新的能力,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3、业务规格:

本教学计划的设定是以高等教育法为准绳,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既考虑到高职、高专对实用性要求的特点,加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充分考虑到当今海洋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发展迅猛,不放宽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要求。从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与素质结构的总体要求,建立两个模块的教育,即:

(1)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模块。(2)文化道德,人文社科模块。

(1)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模块。根据专业的特点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渔业资源与渔政方面:

掌握渔业资源的调查、评估和管理、开发与利用、渔业环境监测和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渔具测试和设计、使用,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了解国内外的渔业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自学和自我发展能力。

计算机应用方面:

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百四十多个学时的教学与实践。具体课程有: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及其应用等。在整个训练中加强了计算机编程与应用的比重。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必要的考试,力求使学生达到福建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非计算机专业)二级以上水平。

外语能力方面:

英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前两年每学期周学时五节,比非专业英语类的。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必要的考试,力求使学生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并且为适应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开发、管理的要求,特别设置了一般专科专业不开设的科技英语、专业英语。

(2)文化道德素质

在公共课中设置有: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等课程。整个教学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通过三年的教育,不但让学生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以下良好的人文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敬业爱岗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竞争进取的市场经济的意识;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知识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

(3)资格证书

①福建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②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

4、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见附表)

5、实践环节安排及要求

(1)场所

①海洋渔业科学系拥有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和农林经济两个本科专业,有关实验室上备齐全,可供本专业资源共享。

②集美大学的相关学院如:航海学院、水产学院等拥有适合本专业的本、专科生实习基地,可提供学生的生产实习训练。

(2)结构和目标

实践环节可分为基础课程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较强的含系统应用、系统设计训练的课程设计实验,专业性较强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部分。验证性实验

主要是配合理论课的教学而开展的,课程设计则是在掌握基本实验手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应用课题的设计、制作与调试。生产实习为单列课程,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海洋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的训练。毕业设计则要求学生参加科研或企业生产课题的全过程。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主干课程:

鱼类学、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渔业增养殖与保护学、海洋生态学、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学、海洋法与海商法、生物统计、海洋环境调查和监测、渔具渔法与管理学、渔船概论。

第五篇:海洋综合管理07.ppt.Convertor

第七章

海洋经济发展与管理

★海洋经济概述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沿海重点省市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管理

★沿海城市湛江的经济发展与管理

海洋经济源概述

狭义的海洋经济指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水体和海洋空间而形成的经济。

广义的海洋经济指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条件的经济活动,包括与狭义的海洋经济产生上下接口的产业以及陆海通用设备的制造业等。

泛义的海洋经济主要是指与海洋经济难以分割的海岛上的陆域产业、海岸带的陆域产业及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等,包括海岛经济和沿海经济。

我国经济统计中: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

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对海洋三次产业作如下划分:

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

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

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海洋“第零产业”和“第四产业”

海洋“第零产业”和“第四产业”是对三次产业分类法向前、向后的延伸。目前,这些新兴产业还不成熟,但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值得特别关注。

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8%,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

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

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

2001年-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情况

2010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图

2010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3 271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5%,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

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2 059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4%,比上年减少0.6个百分点。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渔业。

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8 291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6%,比上年增长0.9个百分点。

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

从2008年1月,国务院通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开始,我国1.8万公里海岸线上的11个省份中的9个已先后获批沿海开发“国家战略”,仅2009年就批了5个,2011年3月,两会期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得到国务院的正式批复。(未上榜的是广东和河北,但也只是时间问题。)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强调,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发展。

辽宁:再掀沿海经济带开发热潮

2009年“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省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沿海经济带要以港口建设和园区建设为突破口,迅速形成新一轮大开放、大开发的热潮。加快推进新建和续建59个港口、码头项目,实现港区联动,依港兴区。充分发挥大连核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盘锦辽滨水城等一批沿海新城区建设。重点发展新能源、海洋等九大产业。

河北:秦唐沧变身滨海新都市

作为一个拥有487公里海岸线优势的省份,河北省沿海经济之路不断走向壮大,秦唐沧(秦皇岛、唐山、沧州)区域将被量身打造成滨海现代化新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河北省今年要实施好秦唐沧地区发展规划,将秦唐沧地区打造成临港工业聚集、内外贸易繁荣、沿海旅游兴旺、现代物流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的滨海现代化新都市。推动港口、港城、港区协调联动,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努力打造新的沿海经济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成重中之重

天津市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 “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列为2010年天津市 “重点抓好的10个方面工作”之首,要求全市要着力推进滨海新区管理体制创新、功能区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今年天津滨海新区将组织实施和推进320个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500亿元。

山东:蓝色经济区冲刺国家战略

山东省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编制,争取进入 “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编制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鲁南临港产业带发展规划。新能源产业要重点扶持风电、海洋能源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新医药产业要重点扶持生物医药、海洋药物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同时,扶持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

江苏:举全省之力推进沿海开发

“以沿海开发为重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被列为江苏省2010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一项工作。江苏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为江苏苏北、苏南、苏中带来了共同发展的重大机遇。要发挥连云港港在沿海开发中的龙头作用,加强沿海地区以港口群为重点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建设。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带,着力培育沿海特色产业基地。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瞄上国家战略

浙江省2010年瞄准海洋经济发展带的建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提出加快海洋经济

发展。抓紧做好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编制工作,争取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加快建设港航强省。积极发展海洋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海洋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水产品加工等产业,推进标准化渔港建设。

浙江省将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2011.3)获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积极参与环太平洋西岸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成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先行先试者。

上海:着眼于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2010年上海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于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发展航运集疏运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做好世博旅游年相关工作。推进上海迪士尼项目、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加快临港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和长兴岛造船基地建设。

浦东开发开放本身就是一项国家战略,根据国家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实际,浦东所承载国家战略的载体和内容也在不断深化之中: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大飞机项目、4G通信标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级金融信息资讯平台。。福建:欲建国家区域海洋研究中心

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公布和实施,明确把福建省提出的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区域决策提升为国家决策,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为加快海西建设新步伐,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新的一年政府的所有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加强中试基地及研发平台建设,争取建立国家区域海洋研究中心,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资源和海洋信息开发等产业。

广东:发展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

广东省将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务实发展低碳经济,培育新能源、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西部,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拓展粤港澳台和泛珠合作,落实《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联合港澳推进横琴开发建设。

广西: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大港口

广西将发展北部湾经济区放在首位,建设大港口,提升沿海港口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大型、深水、专业化泊位和现代化集装箱泊位以及深水航道建设,力争在3年~5年内形成防城港、钦州港、铁山港3个亿吨级港口。筹建龙门跨海大桥,形成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发展大旅游和跨国旅游,加快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重中之重

2010年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局之年,海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海南省今年将把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抓紧规划、招商建设三亚邮轮母港、海口游艇码头。积极开发热带雨林游、海上游,形成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抓住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发展的市场需求;支持中海油、中石油建设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基地;加快建设三亚崖州、儋州白马井中心渔港;发展远洋捕捞和水产健康养殖。

一、海洋经济管理

(1)海洋经济管理的概念

(2)海洋经济管理的目的(3)海洋经济管理的层次

(4)海洋经济管理的原则

海洋经济管理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生产目的,对海洋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是保证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健康,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海洋经济管理与海洋管理: 海洋管理是国家对全部海洋活动的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海洋经济管理只是海洋管理的一部分内容。但是,海洋经济管理涉及海洋管理的其他内容甚至全部内容,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具有同一性。

一是协调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结构和布局合理的海洋产业,提高海洋经济系统的产出效能;

二是防止和减少生产活动对海洋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损害,维持海洋的健康状态和生态平衡;

三是提高海洋在人口就业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是根据国际海洋法和国际惯例,维护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管辖海域的自然资源,为本国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从范围看,海洋经济管理可分为五个层次:

一是中央政府对全国海洋经济系统的管理;

二是各经济区域和各沿海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海洋经济活动的管理;

三是各海洋产业部门对本行业的经济管理;

四是各海洋企业对本单位的经营管理;

五是国际社会对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经济活动的管理。

陆海一体原则

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原则

生态经济原则

开发与开放相结合原则

二、海洋经济管理体制

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是在国家基本经济政治

制度下的海洋经济运作系统的组织形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海洋生产、科技、服务单位行使管理职能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和活动规则的总称。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一种政企合一的对各海洋产业实行分散管理、分别执法的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由条块管理向条块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企也在分离;“条”的管理力度减弱,“块”的管理力度增强。“条条”管理指纵向分散的行业管理,即中央—省—市—县—乡,从上到下一级管一级。“块块”管理指横向并列的区域管理,即一个行政区域内政府分设若干部门管理辖区内的海洋事务。

“条条”管理的客观基础是各种海洋产业的特殊性。

“块块”管理的客观基础是各海洋区域的特殊性。

海洋经济综合管理是在发挥条块管理积极

作用的同时,对各种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行

为进行的统一协调管理。

目前,我国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一种综合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中央集中管理和地方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管理体制。

海洋经济综合管理包括五个要点:

管理的范围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管辖区域;

管理的对象是全部经济要素及其组合;

管理的目标是系统的整体功能和长远利益;

管理的手段是战略性宏观手段;

并没有排斥条块管理。

(1)海洋管理国际性强、涉外问题多,我国与多个国际组织有业务联系,与所有海上周边国家存在海域划界问题。此外,还有维护我国在公海、国际海底和极地的权益和利益等任务。

(2)海洋资源立体分布,各种海上活动相互影响和制约,海洋经济发展涉及农业、交通、国土、石油、船舶、旅游等20多个部门,需要总体控制和统一协调。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的必然性:

(3)我国现有海上执法力量包括海洋、海事、渔政、海关和边防等部门所属的执法队伍,执法力量的协作和协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4)我国目前的军事海洋环境保障工作采取军民兼用的方式,强化海洋综合管理,能够更快捷更高效地为海防安全服务。

(5)我国是海洋灾害多发国家,不断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和海洋公共事业的建设和管理,开展统一协调的综合管理是加强和改善海洋公益服务的有力保障。

1、科学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2、合理制定海洋产业政策

3、合理进行海洋产业布局

4、综合使用海洋经济管理手段

5、加快提高海洋经济信息化进程

下载海洋管理专业(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洋管理专业(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洋标准化管理规定

    海洋标准化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科学技术进步,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管理,保护海洋环境,提高海洋公益服务水平和海洋仪器产品质量,适应发......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海洋科学类 专业名称: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 本专业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

    海洋生物制药专业大学生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xx的一名毕业生,怀着对贵公司的尊重与向往,我真诚地写了这封自荐书,向您展示一个完全真实的我,希望贵公司能接纳我成为其中的一员。作为一名海洋生物制药专......

    海洋科学专业调研情况及感想

    海洋科学专业调研情况及感想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

    管理专业

    《工商行政管理知识读本》考试大纲一、测试目的 《工商行政管理知识读本》笔试,是依据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责对报考者进行的测试。通过测试使报考者具备一定的工商行政管理基本......

    管理专业求职信[范文模版]

    精选管理专业求职信4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书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书信具有明确而特定的用途和接受对象,并有固定的或惯用的格式。那么,怎么去写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管......

    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内高校最早设立的同类专业之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建设,本专业基础扎实、培养规范、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在全国享有很好的声誉,办学水平和质量名列前茅。1999年......

    文化艺术管理专业

    文化艺术管理专业 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是我国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速文化产业发展,解决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奇缺问题,而设置的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以文艺理论为基础,针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