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洋科学专业调研情况及感想
海洋科学专业调研情况及感想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和河口海岸带等。
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的应用研究。
由于海洋本身的整体性、海洋中各种自然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主要研究方法、手段的共同性而统一起来,使海洋科学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一、(1)海洋科技事业在贯彻科教兴国方针中展翅腾飞 1996至2005年,是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十年。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动员全党全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指引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展翅腾飞。
在海洋调查和科学考察方面,基本完成了我国《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为掌握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适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海域划界和管理的需要,我国首次组织实施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专项,对相关海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综合数据库,并使我国多波束应用技术和海底勘测研究方面跨入世界先进行列。2000年,我国组织实施了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专项,提高了对该海区海洋环境的认知水平。2003年9月,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目的是进一步查清中国海,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从1999年起我国已两次开展了北极科学考察,并于2004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黄河站”。北极考察的目的是评估北极变化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进行可预测性研究。2005年1月18日,在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中,内陆冰盖科考队登上南极内陆冰穹A最高点———南纬80°22′00〃,东经77°21′11〃,海拔4093米。这是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该区域,至此南极的4个要点全部被人类征服:极点———美国,冰点———俄罗斯,磁点———法国,高点———中国。随后,我国科考人员又采集到了包括火星陨石和月球陨石在内的5000多块陨石,使我国的南极陨石拥有量接近一万块,位居世界第三位。
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我国首次开展了环球综合海洋科学考察,横跨三大洋,航程43230海里,历时297天。初步圈出富钴结壳的富矿区,在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了环境基线和多金属结核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硫化物、微生物、大型生物、沉积物和热液样品,这次环球大洋综合考察在我国大洋科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海洋基础研究项目一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已有9项海洋基础研究项目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的支持。先后开展了近海环流、海洋生态系统、海水养殖病害、边缘海形成和演化、赤潮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获得一批高水平成果,开创了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我国在世界率先破译了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1999年为研究“东亚季风历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影响”,增进我们对季风气候变迁的理解,大洋钻探第184航次(ODP184)在南海执行,进一步缩短了我国海洋地质研究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在海洋科学的国际合作方面,进一步加强了中美、中日、中加、中德、中法合作,同时加强了中韩、中印及中国同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科技合作。至今我国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海洋科技合作关系,并积极参加了全球海洋生态动力学、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全球有害赤潮的生态和海洋学、大洋钻探、国际ARGO等重大国际海洋科学合作研究计划。
在海洋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使我国的海洋技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推进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在海洋监测技术方面,突破了一批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遥感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发了一批关键海洋仪器设备,建立了长江口、台湾海峡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示范系统及渤海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示范系统,实施了技术成果标准化工程,从总体上提高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能力。
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开展了海水养殖种质的优良化、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了一批优良海水养殖种质的产业化,十多种海洋新药进入了临床研究,获得了一批海洋生物功能基因技术,奠定了我国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建立了一批成果转化、中试及产业化基地,促进了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和海洋生物高技术的发展。
在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方面,围绕深水海域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大洋矿产资源探测以及海底立体探测和成像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开发了一批关键技术装备,为我国油气资源评价和大洋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和大洋资源勘查的能力。
在深海研究技术装备方面,1997年6月我国首台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CR-01”号诞生,并在太平洋海试中达到下潜深度5176米。正在研制7000米载人潜水器。自主研发了深海沉积物捕获器。
技术的进步显著提升了我国的海洋资源勘查和开发能力。这期间先后发现了渤海辽东湾绥中36-1亿吨大油田、南海珠江口盆地流花11-1亿吨大油田及中国海上最大的渤海蓬莱19-3整装油田。2004年,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首次发现面积为430平方千米的“冷泉”碳酸盐岩分布区,是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重要证据。海水淡化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万吨级海水和亚海水淡化的设计和工程能力,并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
在海洋公益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实施了“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站和志愿船观测系统”专项,实现了我国滨海、近海和邻近大洋海域海洋环境的有效监测。2002年5月15日,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HY-1发射升空,这是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也圆了老一代科学家的梦。今后我国将陆续发射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监测监视卫星。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业务化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在风暴潮、海浪、海冰、海温、海啸、海流、厄尔尼诺、赤潮数值预报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海洋信息系统,并与60多个国家130多个机构建立了正式资料交换关系。海洋标准计量已成为国家标准计量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并在海洋业务和能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海洋科技能力,经过50年的艰苦努力,已具备了创新和腾飞的基础。我国海洋科技工作已基本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的战略格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具备了从太空、高空、海面、海水层、海底到地壳的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观测能力,基本实现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宏伟夙愿。显著缩短了与国际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并在推动和引领海洋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涉海科研机构和院校约130多个,科技人员1万3千余人,拥有一批以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为核心的海洋科技队伍;建设了一批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海洋信息共享平台和数据库,海洋微生物及极地资源保藏中心;装备了一批设备先进的海洋综合调查船和专业调查船。这些科技能力将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未来的创新发展和进一步腾飞创造条件,奠定重要基础。
(2)未来我国海洋科技事业重在创新
中国海洋科技事业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代人艰苦、持续的奋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海洋科技在海洋事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在逐步增长;海洋科技改造了传统的海洋产业,引领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支撑了海洋强国建设。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同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主要海洋仪器依赖进口;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科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我国虽然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把海洋科技发展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海洋成为国家超前部署的五大战略领域之一。海水淡化、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等应用技术成为重点发展领域的优先主题;海洋技术被列为前沿技术,海洋科学成为基础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今后,我们海洋科技工作者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在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指导下,深化近海研究,参与深海竞争,拓展大洋和极地研究,发展战略性前沿技术,攻克急需的关键技术,不断提高对海洋规律的认知水平,努力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为维护国家权益和安全、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建设海洋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海洋科学专业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科学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及海洋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海洋科学基本调查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关于海科专业的自我感想
对于这个专业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就我而言也不是很清楚。不过我想会在往后学习中会明白更多。
第二篇:动物科学专业调研意见及建议
动物科学专业调研意见及建议
一、专业设置评估生命科学院设立动物科学这一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型专业,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服务地方,走产、学、研发展之路。
具体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动物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毕业生可从事畜牧生产企业、肉类食品加工行业和饲料行业的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畜产品贸易、畜产品质检、饲料质量管理检测、检验检疫、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更重要的,本专业是国家积极倡导的自主创业的优势专业。
二、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1)专业课程门类可以适当涉及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观赏鱼类养殖等以扩大从业选择范围,涉及动物权益保护及动物福利等以期逐渐与国际潮流接轨;
(2)专业理论课时可以考虑适当减少,强调增加实践课时,提倡走具有自身特色的“2+2”人才培养模式;
(3)专业教材的选定可以考虑较具权威的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三、教学条件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1)加大招聘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素质。
(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3)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4)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
(5)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2、实验实习条件亟待改善
我院尤其是动科专业的实验室基础设施太过匮乏,严重阻碍学科的发展。在建设实验室的同时应集中资金早日建成实验猪、牛、羊、鸡、饲料厂、实验动物医院实验畜产品加工厂等实践教学基地,配套教学实习场所及设备,保证实践教学早日有的进行,增加学生现场学习、实践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实际操作中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1、本专业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比例偏紧,加上新专业探索过程中的耗时费力,有些主干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因此而被耽搁,造成有的同学怀疑是不是理论知
识可学可不学?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在学校耗时间,而该去找找工作了?
2、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考虑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取得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能获得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
五、关于专业见习、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情况的相关建议
1、随着新专业培养思路的日臻成熟,教师应在刚入学时就提醒新生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到相关行业直接参与生产劳动,学习生产技能的操作及参与科研活动,尽早接触专业领域;
2、对于首届动科毕业论文问题,要求老师在实习之前就毕业论文的意义、论文格式、专业选题等向学生介绍说明,以便学生尽早寻求思路;
3、鉴于本专业特性,提议本专业可以将毕业实习时间尽可能的延长,并将毕业实习与毕业就业联系在一起。实习指导老师根据生产单位实际情况,鼓励学生提前拟定实习的毕业论文题目。实习结束后,既完成了生产单位交给的生产任务,又完成了各项毕业实习任务,同时也轻松完成了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就业联系在一起,一毕业就就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提高了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的意志,适应了就业岗位,也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了考察的机会。
为了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本专业能否办出自身的风格和特色,是一个十分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但是由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导致部分人对本专业的偏见,很多学生一时接受不了,但是在几年来接触相关信息后,作为首届毕业生的我们对本专业前景还是相当有信心的:综合各方面优势,本专业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模式,主动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与多家企业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定向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将企业的实践教学与学校的理论教学相结合,即将培养出社会所需且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2008级动物科学
2011年6月7日
第三篇:2012级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专业方向分班通知
2012级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专业方向分班通知
根据教务处下发关于《上海海洋大学大类招生确定专业及重选专业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我院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织2012级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具体安排如下。
一.专业方向人数分配
2012级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两个专业各有学生66和63人,原则上分方向后,海洋科学专业各方向人数不超过35人,海洋技术专业各方向人数不超过33人。
二.分班原则
学生在所在大类(专业)内根据个人意愿顺序,选填大类(专业)内的全部专业方向,不得少报。专业方向录取时遵循“志愿优先、参考学业表现”的原则进行。当报名学生数少于专业方向接收计划数时,则直接予以录取;多于专业方向接收计划数时,依照学生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绩点并综合加分绩点后,根据专业方向接收计划数择优录取;当接收计划限额序位上出现并列情况时,并列者均予以录取。
加分项目为:
A类.获得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国家级及以上奖励(包括学科竞赛类,科研创新类奖项等),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已公开发表与专业相关的,并署名为上海海洋大学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计为2.4绩点。
B类.获得政府部门认定的省市级奖励(包括学科竞赛类,科研创新类奖项等),或已申请发明专利或获得实用新型专业或外观设计专利(署名第一或第二),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已公开发表专业相关学术论文(第二作者)或获得科研成果(计前5名),并署名为上海海洋大学,计为0.6绩点。
上述加分项中,同类加分项计最高加分值一次,加分项目解释权归学院所有。
大类内的专业(专业方向)在重选专业阶段,允许报转本大类专业以外的其它专业,具体细则参照学生守则现行规定。
三.操作细则
2013年3月22日星期五,学院下发“2012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专业方向分班通知”,并“专业方向选择登记单”到2012级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班,由辅导员负责通知到每位同学。
2013年3月26日星期二下午13:00-14:30在海洋科学学院351会议室,学院安排开展“2012级大类招生(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专业选方向咨询会”,需要专业方向咨询的同学可来向专业老师咨询。
2013年3月29日星期五下午15:00前,请辅导员将各班学生填写的“登记单”(纸质稿),“2012级方向选择汇总表”(EXCEL电子稿)反馈到邵帼瑛老师处(海洋学院333室,Email:)
2013年4月1日,学院审核学生填报信息,并按分班原则进行排序和分班。2013年4月2日上报教务处。
2013年4月8日前教务处完成审核并公示名单。
海洋科学学院2013年3月22日
第四篇:海洋管理专业(范文模版)
海洋管理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海洋科学类
专业名称:海洋管理专业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基本理论和规律,能在海洋管理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从事海洋管理、教学和科研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化学、生物学应用基础;
◆系统掌握海洋科学、海洋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动态;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掌握海洋法,熟悉国家有关海洋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利用海洋资源合理的管理模式;
◆了解对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动态;
◆有较强的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主要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运筹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海洋学、海洋管理通论、海洋调查、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法、海岸带管理、海洋监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学。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院校分布(部分)
中国海洋大学、淮海工学院。
第五篇:调研感想
感想
通过这次关于80后组织忠诚度的调查活动,锻炼了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与小组成员合作的默契,收获蛮多。但同时也发现自己还有许多欠缺的东西,还有许多东西要向人学习。总之,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很高兴与组员一起完成此次任务,希望我们组能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