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调研

时间:2019-05-14 13:3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业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业调研》。

第一篇:专业调研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调研

关于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的调研分析

赵洋洋

(陕西理工学院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01班, 陕西 汉中 723000)

指导教师:李新生

[摘要]食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物质,食品工业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迅速,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总产值和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发展较快,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然而,我国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现状却不容乐观,连续出现多起食品安全事故。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并就解决对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食品质量 食品安全 对策

引言食品安全指食品的供给能同时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其包含两层意思:既食品的数量安全和食品的质量安全。我国现今面临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质量安全,它涉及食物是否受到污染、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是否超标等问题,探讨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等环节中保证食品的卫生及食用的安全,降低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疾病隐患。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爆炸西瓜”、“地沟油”、“瘦肉精”、“孔雀绿鱼虾”、“假羊肉”等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健康,也引起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目前食品生产质量与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按照食品的原料和加工工艺不同,食品分为28大类525种。目前,全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72%,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1586.95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8%,产量分别达到:小麦粉5193万吨、食用植物油1985.5万吨、鲜冷藏冻肉1112.5万吨、乳制品1459.6万吨、啤酒3515.2万千升、软饮料4219.8万吨,啤酒、食用油、饮料、味精等食品的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10人以上企业6.9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8.7%;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35.3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9.3%。2007年上半年,对食用油、油脂及制品,酒类,水产制品,粮食加工品,饮料,肉制品,乳制品,调味品,淀粉及淀粉制品,食糖10类中国消费量最大的食品组织国家监督抽查,除水产制品抽样合格率为85%外,其余9类食品专项抽查合格率均在90%以上,肉制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7.6%。

食品工业的三大特点:一是肉制品、乳制品、饮料、啤酒等食品企业加工技术和装备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膜分离、物性修饰、无菌冷灌装、浓缩、冷加工等加工关键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二是企业质量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共有10.7万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资格,2675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三是产品结构趋于优化,精深加工食品的比重逐渐上升,软饮料制造业形成了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影响食品安全的三大隐患:一是占食品企业总数70%强的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大多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产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二是一些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伪造标识、滥用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特别恶劣的是将假冒伪劣食品销往农村集贸市场和小卖店,农民购买食品时容易上当,蒙受损失;三是食品生产潜规则屡屡曝光: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毒豆芽、毒火腿、毒酒、毒泡菜、毒黄花菜、苏丹红、雀巢奶粉碘超标、光

明变质奶、红心鸭蛋等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和中国的对外形象。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的基本情况

2.1食品企业(包括小作坊)的基本情况

我市有食品取证企业1064家,签约食品小作坊558家,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的食品加工坊约1827家,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有6家,仅占企业总数的0.17%;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到3亿元之间的中型企业有50家,也仅占企业总数的1.45%;而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有3393家,其中不符合生产条件、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隐患的小作坊有1800多家,占企业总数的53.0%,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绝大部分规模偏小,且小作坊和私营食品企业占较大比重,它们在设备投入、人员使用、原材料采购等方面不能保证要求,甚至盲目降低原材料成本,导致产品质量极不稳定。据2005年统计结果: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5 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8.16亿元,实现利税7.3426亿元,其中利润3.35亿元。

2.2产业特点、特色

2.2.1区域特征明显

我市食品行业区域分布较为明显。各个地区由于文化、历史、传统、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在食品生产加工行业中,行业分布明显、产品错位发展,带有鲜明的地方特征。海安形成了以大米、食用油和禽蛋制品为主的食品工业发展格局;**的肉制品、黄酒、白酒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如东和启东借助临海之势,形成了水产加工的产业链;**大富豪啤酒、海门羊肉均做出特色。但是,数量上的优势未必就能转化为质量上的强势,海安的食用油企业数目多,却缺少龙头企业;**的白酒企业数多,却缺少品牌企业;启东、如东海产品企业多,但与宁波、大连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

2.2.2产品种类齐全

我市食品企业数量多,门类广,涉及食品种类近500种。

2.2.3特色产品多

像白蒲黄酒、茶干、潮糕,新中腐乳、脆饼,市区的费家扒鸡等具有浓郁地方风味和特色的产品有几十种之多,这些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3目前我市食品生产监管的措施、效果及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监管的措施、效果

3.1.1严格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

市场准入是国家针对食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我局严格按照行政许可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把现场核查关,凡是不符合审查通则和审查细则规定要求的,一律不予通过,真正做到 宁缺毋滥;同时加强服务,动员帮助具备基本条件的小作坊取证。仅2008年全市新增取证食品企业281家,换证企业104家。持续确保我市符合取证条件的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生产许可证。

3.1.2强化日常监管工作,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1)以巡查、回访、年度报告审查、添加剂备案、监督检查、强制出厂检验和加严检验等手段,多管齐下,力求监管工作富有实效。根据a、b、c、d分类监管原则,结合季节生产特点,有针对性地拟定巡查计划,确保每周都有巡查小组在外突击检查,每月一小结,通报问题企业,确定回访计划,确保整改到位。今年累计巡查、回访取证企业1598家(次)、小作坊778家(次),发现问题553个,已整改到位539个。市区年度报告审查80家、添加剂备案累计77家、委托加工备案53家。

(2)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全力推进食品小作坊产品目录报批工作,目前当地政府均已批复第一批允许存在的小作坊及产品目录;同时督促小作坊改造生产条件,监督小作坊履行各项质量安全承诺,通过重点帮扶、督促改造,全市有34家小作坊整改提高后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3)对高风险食品重点监管。一是确定“一地一品”,实施专项检查。根据各地以往的监管情况和当地食品产业特点,确定一个高风险的产品作为重点检查的对象,通过企业自查,监管部门巡查,上级部门抽查,形成食品监管的高压态势;二是开展监督抽查。根据省局的统一部署,先后对辖区内涉乳制品、水产品、年货食品等开展监督抽查。

3.1.3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启动食品安全事故一级响应,在第一时间组织对辖区内乳制品生产企业检查,对企业原料进货把关、现场是否有三聚氰胺;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是否含有三聚氰胺;检查企业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出厂检验管理执行是否到位;同时根据上级局要求实施驻厂监管,对企业原材料验收把关及储存、生产过程、成品包装入库、成品检验、产品销售台账、不合格品处理、风险监控等各个环节展开监管,严格监督企业原料奶验收,产品出厂实行批批检验,对三聚氰胺项目每批必须送**市质检所检测,确保产品检验合格方能出厂。另外还采取五项措施,保障我市乳制品质量安全:一是启动全市质监系统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成立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统一组织指挥全市系统乳制品质量安全应急工作;二是认真做好乳制品举报投诉接待和宣传工作;三是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四是严格信息报送制度;五是严格落实食品质量安全问责制。

3.2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相关部门监管界线不够明确

一是《食品安全法》虽已颁布,其实施条例、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食品小作坊监管的法规尚未出台,造成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如街面、集贸市场内糕点房等前店后厂、现做现卖企业应该谁监管;二是食品安全的标准制定跟不上,许多标准标龄过长,有的已经滞后,明显不具备应有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在技术内容方面与WTO协定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要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3.2.2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经费没有保障,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大量的小作坊式企业分布于城乡结合部和乡镇、农村。目前在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过程中,经费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仅靠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聘请食品协管员、信息员,这就需要工作经费。同时,许多基层质检机构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没有专项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相关检测设施和技术人员匮乏,严重制约着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根据国务院新的三定方案,今后将不再进行卫生许可,两证并一证,质检部门职能增加了,责任加大了,但监管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扩充,监管难以到位。食品监管的机构仅设到县(市)级,基层乡镇政府部门无专职的监管人员,不能形成基层的监管网络,无法因地制宜地开展必要的监管工作,尤其是面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的食品小作坊、小企业,缺乏专职人员进行有效监控,而这些区域往往又是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多发地带。

3.2.3食品小作坊监管难度大

全市2385家食品小作坊,遍布各地。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卫生条件、从业人员素质、检验能力等均达不到应有要求,具体反映为质量意识淡薄,无标生产情况严重,产品质量不合格,滥用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工业用添加剂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这些小作坊、小企业具有简易性、季节性、流动性、隐蔽性等特点,给食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给食品安全造成较大的隐患。

4探索科学的监管方式,健全应急反应机制

4.1探索食品企业电子动态监管方式

2008年以来,我局依托自主研发的食品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建立了以实现全过程监管为目标、以落实企业质量安全责任为核心、以符合质量安全标准为目的、以完善质量安全监

管环节为措施、以强化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为抓手的完整的质量监管链条。该系统使用“.net”语言,采用bs架构,监管终端依托质监电子政务工作平台,企业终端由质监局主页电子监管平台接入。该?统能够按照全过程监管的目标要求,通过监督企业实行企业全备案、产品全登记、检测全报告、变更全告知,建立食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的监管体系,配合现场巡查、回访、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等措施,以“动态监管组合拳”,形成对食品企业365天天天监管的态势。食品动态监管信息系统由企业概况(基本信息)、食品企业监管(过程监控)、外网数据管理(质监政讯)三个部分组成,实现档案、监管、动态、沟通等四大功能。

4.1.1系统组成(1)企业概况(基本信息)部分。记载了企业相关证照的基本内容,以及人员结构、产值效益等。其中的质量技术监督信息较为详细地记录了企业产品信息、质量控制、主要生产设备、行政许可、认证认可、综合评定、监督检查、违法违规等不良行为记录等基础信息。为确保基本信息的真实性,系统禁止企业对自身的基本信息任意修改,如确需修改,系统会将修改的内容自动提交监管部门审核,只有经监管人员审核通过的信息才会保存。

(2)食品企业监管(过程监控)部分。这是实现对食品企业实时动态监管的主要手段。这部分总共包含了十四个小模块,分别为:产品信息、生产设备、检测仪器、质管人员、原材料、包装材料、添加剂、生产报表、日常巡查、监督抽查、不合格品、委托检测、行政处罚和生产许可。每个模块都是由1到2张相对独立的含有相关关键字段的动态数据信息表组成,记载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关键控制信息和其他重要信息。如:“日常巡查”模块,就记载了由监管部门根据《江苏省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回访管理办法(试行)》对辖区食品企业的分类分级,进行巡查回访检查的历史记录。“监督抽查和委托检测模块”,记载了食品企业接受国家、省级和市级各项专项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委托法定质检机构进行检验的历史记录。“行政处罚”模块记载了食品企业接受质监部门行政处罚的历史记录。

在上述十四个模块中,原材料、包装材料、添加剂和生产报表这四张动态表是食品企业动态监管的精髓所在。企业每次采购原辅材料、包装材料和食品添加剂的情况都要求及时录入,包括采购产品名称、规格、批量、时间、索票验证情况,添加剂名称、用途、作用、使用范围等;企业每批产品的生产情况和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都要求及时录入,包括生产时间、数量、出厂检验情况、基本销售去向;添加剂名称、用途、作用、使用范围、最大允许使用比例、实际最大使用量、备案情况等,出厂检验通过电子版本直接上传至系统。这些动态表的信息由企业落实专人负责录入,不经监管部门审核直接保存,由企业对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系统监管端口能同步接收到企业报送的数据信息,监管部门根据这些信息通过系统对企业发出相应的监管指令。

(3)外网数据管理(质监政讯)部分。这部分主要由通知公告、咨询交流、监督提示三个功能对话模块和待审核企业数据、企业登录日志、企业操作统计、企业密码管理和在线企业信息等五个辅助功能模块组成。监管部门通过这些模块进行数据审核、发布政策资讯、通知公告和监督提示、接受企业咨询,和食品企业实现动态实时交流,实时掌握食品企业在某一时间段内登录使用情况。

4.1.2系统的主要功能

(1)分级管理、分类查询,食品企业质量档案做到全覆盖。对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全登记、全备案,全面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建立了质量管理、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执法查处等完整的质量信息档案,实现了全方位、全覆盖。市局和县(市)局监管人员可以按照权限、实现分级管理、分类登记、分类查询、分类监管。

(2)严把两头,突出中心,食品质量监管实行全过程。按照全过程监管要求,从企业产品原辅材料进货登记验证台帐、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记录、食品添加剂备案情况、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产品出厂检验记录和产品流向记录等全过程实施动态监

管,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使任何质量安全问题都可追溯,确保监管关口前移,严把源头质量关。

(3)实时申报,互联互动,监管信息更新实现全动态。定期提醒食品监管人员,按照监管等级定期巡查,远程登陆查看动态监管系统信息,并与实际生产经营状况比对,变事后监督为事先服务,督促和指导企业规范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记录巡查内容,明确企业需要整改的项目和期限,做好巡查后处理工作,提高巡查的有效性。

(4)及时发布,加强沟通,政策要求落实实现全方位。依托辅助监管模块,及时发布食品最新政策资讯,企业登陆系统可以随时查询,实时签收会议通知,点对点进行政策咨询,远程进行释疑解惑,实现监管部门与企业“和谐监管”的问题。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换,突出监管双方资讯交流功能。同时,质监部门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向企业发出网络监管提示。

4.2 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加强应急指挥决策体系、应急监测、报告和预警体系、应急检测技术支撑系统、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体系,以及培训演练基地、现场处置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建立回访督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建立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研究食品可能发生的危害后果及其严重性,以及危害发生的概率,并据此划分食品的风险等级,对高风险食品安全性和企业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进行调查、评价,开展农兽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加工工艺和设备对食品安全危害程度的风险评估。

5几点建议

5.1明确分工,制定制度,健全网络,落实责任

5.1.1政府要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大安全范畴,各级党委政府每年要研究安排部署食品安全工作。各级政府要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并将食品安全必须的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5.1.2要健全乡镇食品安全机构。在乡镇、街道一级成立统一的食品安全领导机构,明确领导机构和具体人员的职责,强化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

5.1.3政府要强化食品安全组织协调、综合监管牵头部门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政府食品安全的“抓手”。

5.1.4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坚持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每年通过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的自查、抽查的形式,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重点督促检查履行监管责任的情况,严格问责制。

5.2突出监管重点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把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作为重点监管地区;把区域性、季节性高风险食品作为监管品种;把无证生产加工食品窝点,乱用非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作为查处重点对象。

5.3食品加工作坊要扶强去小

“十一五”期间,小作坊监管将坚持“既要管好、又要便民”原则,在摸清底数、落实质量安全承诺制、鼓励小作坊联营发展和严厉查处违法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实行分类监管,并探索建立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对食品小作坊、小企业的监管措施,原则就是逐步提高其控制能力、降低风险、消除隐患、减少危害、确保安全。具体做法是:对数量较多的同类小作坊,由政府协调,集中在一个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便于监管;二是把已达到条件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点积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使其取证;三是鼓励走联合生产加工的路子,把分散的、有限的生产加工资源整合起来,使之壮大,达到规范的标准。

5.4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培训、教育力度

以《食品安全法》颁布为契机,各级新闻媒体要对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及时报道宣传,各执法部门也要采取多形式的宣传方式,教育部门要把食品安全引进课堂,强化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市、县两级政府要安排必要的经费用于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加大对食品安全的教育培训力度,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人员,特别是乡(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食品安全常用的、基本的知识,便于开展日常管理工作。要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增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自律性和依法生产经营意识,强化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5.5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尽快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提高整个质监队伍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完善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反应预案。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快速反应程序,落实工作职责和责任,按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手册》,组织相关培训和演练,加快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使一线工作人员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做到掌握主动,反应迅速,处置果敢。二是建立突发事件紧急报告制度。对发生区域性的食品安全事件或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必须及时就有关情况向市局、地方政府汇报,做到第一时间层层汇报。三是实行定期食品安全专家咨询制度和突发食品安全公共事件专家评估制度。通过评估了解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发生原因,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1):149~153.[2] 梁伟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8):231~233.

第二篇:专业调研

新型金融犯罪的惩治和防范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电子化等发展趋势,金融领域中被犯罪化的行为多了,范围广了,各种新型的金融犯罪层出不穷,如何提高新型金融犯罪的防范能力、加大惩治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公安角度出发,结合经济案件侦查工作实际,针对性的提出防范措施和惩治对策,为反金融犯罪的法律完善能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字]:新型金融犯罪惩治防范

一.引言

新型金融犯罪是社会经济发展高度现代化、高度社会分工下呈市场化、商品化的条件下,随着现代经济秩序、经济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一类经济犯罪。新型金融只能存在于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而传统的金融犯罪既存在于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也可存在于计划经济形态的社会。为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如何预防和惩治新型金融犯罪成了当前工作的重点。

二、当前新型金融犯罪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

(一)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新类型的金融犯罪层出不穷,手段多样,本文就以金融犯罪中较具代表性的罪种为例,介绍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对金融机构进行侵害的新的犯罪类型以及金融诈骗犯罪中信用卡诈骗、贷款诈骗的一些新动向。

1、计算机和网络犯罪。针对计算机和网络犯罪有很多种类,本文主要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工具实施的金融犯罪。

(1)非法进入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盗取银行资金或对计算机系统造成损害。这是一种比较常见,同时也是危害非常大的一种计算机犯罪。

(2)截获银行和客户之间交流的信息,直接非法划拨,硬性上帐。

(3)伪造或变造金融凭证,实施经济犯罪。利用计算机伪造或修改存折、对帐单等金融凭证实施金融诈骗已经成为新的犯罪趋势。

2、信用卡诈骗。我国从1986年开始发卡使用以来,发展迅速,信用卡犯罪也随之发展起来,近年来,信用卡诈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冒用他人的信用卡进行诈骗。

(2)使用假证办理的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

(3)使用伪造信用卡进行诈骗。

3、贷款诈骗。近年来针对银行的贷款诈骗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金额也越来越大,新型贷款诈骗手段主要有:

(1)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

(2)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诈骗贷款。

(3)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超出抵押物价值担保诈骗贷款。

(二)新型金融犯罪的特点:

1、金融犯罪活动的国际化,超越传统上的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司法管辖。现在的国际金融市场已经结为一体,除了一些不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并且继续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金融流通是跨国界、跨地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与此相应的,危害资金融通安全的金融犯罪活动

也日益国际化,成为跨国家、跨地区的犯罪类型。金融犯罪中的洗钱犯罪和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交易进行的金融犯罪可以说是金融犯罪国际化的典型代表。目前浦东还未发现,但并不能因此而高枕无忧。

2、金融犯罪方式呈现高科技化、专业化,这是随着金融活动的发展而出现的必然趋势。由于金融行业和金融活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金融犯罪从一开始就具有职能犯罪的特点。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如今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产品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现在的金融犯罪分子往往本身就具有相当的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犯罪方式日趋专业化。

上述金融犯罪的国际化趋势和高科技化、专业化趋势是基于不同的角度对金融犯罪行为进行的归纳。前者着眼于金融犯罪行为的活动范围,后者着眼于金融犯罪行为的方式手段。两者之间不仅存在着交叉,而且更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新型金融犯罪惩治与预防对策。

金融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其惩治与防范的对策也应是多方面的。正如对于任何其他违法犯罪的惩治与防范一样,对于新型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与防范,也应根据其产生的原因、规律、特点,对“症”下药。从多方面、多渠道、多手段、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的原则出发,才能渴望产生最佳的效果。防治新型金融犯罪的对策主要有:立法对策、司法对策、社会对策以及综合治理。

(一)立法对策:

通过法律预防与惩治金融犯罪行为在所有防治对策中无疑占有核心的地位。与其他防治措施相比,它具有足够的强制力与威慑力,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立法是法律预防的首要环节,只有有法可依,才能谈得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防治金融犯罪的立法对策主要包括两方面:

1、建立起完备的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体系。对于金融犯罪以严厉的刑罚制裁是惩治与预防此类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可以通过经济、行政、民事等法律规范予以防治和处理的时候,国家是不应动用刑罚的。相对于刑法而言,经济法、行政法、民法更为直接地调控国家的经济活动,因而对于预防金融犯罪的发生具有更直接的意义。目前我国应制定的法律包括:(1)制定完善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详尽规定各种经济与民事犯罪的关系。(2)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如《信贷法》、《个体经济法》等。(3)制定调整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法规如《期货交易法》、《投资法》等。(4)加强对外资、对外贸易管理的法律。通过逐渐建立和完善与新型经济体制象适应的经济法、行政法、民法等法律体系尽量减少新旧体制交换过程中法律上的漏洞,堵塞此类犯罪产生的机会。

2、建立健全我国刑事法律。金融犯罪大多以贪财图利为目的,如果只有一般的经济、行政、民事法律法规予以调整,尚不足以防止行为人为取得不法的巨额利润或避免损失而置法律于不顾。刑法是一切法律的后盾,它可以对犯罪者处以包括死刑在内的各种严厉的刑罚,因而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我国97刑法的颁布和实施,不仅是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件大事,而且其中关于金融犯罪的刑事立法规定,对于加强对金融犯罪的刑事调控,以刑法手段有效地维护我国的金融秩序,具有重大的立法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于新型金融犯罪所表现出的犯罪新动向,有关法律还相对滞后,如针对计算机和网络犯罪的立法还处在摇篮阶段,关于计算机证据规则各个国家、地区不尽相同,量刑幅度也有很大差异,这都是打击这些犯罪的障碍。如何完善刑法关于金融犯罪的规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二)司法对策:

“徒法不足以自行”,对于金融犯罪的惩治与防范主要是通过司法来实现。纵然有完备的立法,但若不付诸实施或不认真实施,惩罚与预防犯罪的目的也无法实现。因而加强司法机

关的职能,充分发挥其在惩治与预防金融犯罪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司法机关建设,增强打击金融犯罪的力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实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支持,从而为刑事司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2)引进竞争机制,选拔金融、计算机等专业人才充实到司法机关,壮大队伍力量。(3)增强技术培训,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公安、检察、法院等机关应注重对办案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及时学习市场经济的专业知识,如金融、投资、期货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对付新型金融犯罪的手段,使侦查、检察、审判工作能适应犯罪的新情况。

2、严格执法,确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准确、有力地运用刑罚手段惩治金融犯罪分子,对于预防金融犯罪地再次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司法机关往往只关注金融犯罪的“经济效益”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罚代刑、罚过放人、处罚偏轻的现象。如果不对金融犯罪分子予以刑事制裁,那么一方面会给金融秩序的稳定留下隐患,一旦有机可乘,他们又会故伎重演;另一方面还会诱使其他人员铤而走险,违法作案。因此,对于金融犯罪分子,一经查实,应依法从重从快地处罚,绝不姑息养奸,以罚代刑。

3、加强地区间和国际间司法协作。由于金融犯罪的涉及面广,这给司法机关收集证据,查获犯罪分子,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加强地区间的司法协作尤其重要。各地司法机关及有关部门应有全局的观念,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加强相互间的通力合作。另外,当前国际金融犯罪日趋猖獗,一些境外犯罪集团的人员也逐步渗入我国,与境内犯罪分子相勾结,共同进行诈骗活动,因而应当加强国际合作,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共同打击金融犯罪分子。

(三)社会对策:

金融犯罪的社会对策采取事先防治金融犯罪的措施、办法,是“未雨绸缪”的对策。金融单位应完善行政、经济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工作,堵塞工作上的漏洞以预防金融犯罪的发生。金融犯罪的发生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管理制度混乱而给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如一些金融部门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管理疏散,公章、私章随处乱放,票据票证无人专管,定期结算走过场,对于贷款不调查不核实,乱批乱贷,导致金融犯罪的发生。因此,金融单位应注意从制度上堵塞漏洞,及时建章立制,改变各项工作制度不健全、管理较混乱的状况。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除了进行政治教育、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教育,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警惕性之外,还要经常加强业务专业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防假辨伪能力。这种培训既是业务学习,也是一种防止被害措施。教育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对本职业务的熟悉,相关业务的了解以及对金融、票据、审计等法律的掌握,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反诈骗的能力,形成全员防范的战线,使防范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加大反腐力度,遏制玩忽职守行为的发生。存在于一些金融机构中的腐败现象是产生重大金融案件的一个原因。如金融信贷部门的一些人员,违章贷款、违章拆借、轻率担保,为罪犯大开方便之门,致使大批贷款流失,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损失数额上亿元已不是个别案件。因此加大金融机构反腐力度已刻不容缓,一方面强化廉政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对玩忽职守犯罪危害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于玩忽职守犯罪坚决依法制裁,不能以“工作失误”等借口敷衍了事或以党政纪代替法律制裁。

金融机构应增强技术防范的安全措施。技术防范是预防和控制金融犯罪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来预防金融犯罪。如上文提到的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犯罪,金融机构应设置一套合理有效的计算机安全制度,包括系统技术防范措施、系统安全管理措施、经济管理制度的建设,这是预防受侵害的有效途径。减少信用卡诈骗,银行应在信用卡的技术上

不断提高,比如提高鉴别持卡人身份的技术、提高鉴别卡的真实性等措施。但是所有安全措施,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应该说没有一种措施是绝对安全的,因此,安全只是一时的,业内需要不断的开发新的技术来为金融系统网络提供安全的保障。

(四)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把各条战线、各个单位和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充分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各种手段,从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防治金融犯罪的发生。

加强金融机构和司法机关的协作。就当前的现状而言,金融部门、以及司法机关在打击金融犯罪的活动中做了诸多有益的工作,但从打击的整体体系上看,缺乏主动积极的防御体系,从而造成打击力度不够。如银行一旦发现资金被骗若能立即报案,是减少资金损失的最有效的办法。但是,当某些金融犯罪案件涉及到几家银行时,有的银行片面考虑本部门的局部利益而不予配合,只要犯罪分子能退还资金便放松打击力度,也不管被退资金来自何处,致使有的犯罪分子拆东墙,补西墙,逃避打击,从而造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为了从整体上预防金融犯罪,各地区应该由政法委牵头,由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劳教、金融部门和专家共同组成一个规划和预防小组,研究各类金融犯罪发生的情况,提出关于预防的中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对有效预防金融犯罪有着积极的作用。

加大金融风险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银行应加大对信用卡、网上银行的服务规范和操作的宣传,增强群众对金融产品的风险意识,规范使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四.结论

形成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完善和深化我国金融市场的必然选择,通过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让投资者拥有一个健康、稳定的投资环境,确保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刘宪权:金融风险防范与犯罪防治[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256-257.[2]张远煌:现代犯罪学的基本问题[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153.[3]张筱薇:比较犯罪学[M].百家出版社,1996.119.[4]谢勇:犯罪学研究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219

[5](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56.104.[6]王君亭:金融犯罪认定与侦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8.

第三篇:电子政务专业调研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电子商务专业调研报告

专业班级:08级电子商务01班学生姓名:鲁阳学号:20085563指导教师:颜影总评成绩:完成时间:2011年3月10日

经济管理学院

二O一O年12月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前景的调查报告

前言

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手段(计算机、网络、电话、手机、数字电视等),以实现政务信息数字化、政务公开化、办公高效化、服务网络化等目标的过程。从方法上看,也可以说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信与计算机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按照可能与高效原则经过优化整合、重组后在网络上实现,从而打破时间、空间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社会公众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的过程。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网络基础和信息化平台日趋完善,在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一些垂直部门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大提高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能力和服务质量。但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跨行业、跨部门的公共服务项目较少,电子政务信息孤岛随处可见。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推进,偏重于信息化发展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影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驶入良性的发展轨道,政府部门要运用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创新服务理念,重组业务流程、变革组织结构、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从而使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走出重电子轻政务、重建设轻整合、重概念轻应用的误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我深知电子政务在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我结合国内电子政务发展的的发展中情况,以我的家乡,赤峰市政府部门为例,对我国政府机关的电子政务工作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

去年,赤峰市经信局下发了赤峰市无线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将赤峰建成无线城市的时间预定在2013年之前。这意味着从现在算起,要在两年时间内做到无线城市对全市人群和县级以上城区地域的全覆盖,对此我认为无线城市的建立必将对我市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早在1999年赤峰市政府网站亮相之际,全市就已铺设主干光纤网800多公里,接入网铺设光缆3459公里。有了市政府政务网站的带头,各主要职能部门、各旗县区政府相继建立了宣传、业务等网站。在互联网上的对外开放,赤峰的政府上网工作走在全自治区前列。目前,从政策和信息发布,到举办全年全天候的博览会、招商会或人才招聘会等,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经济。对于以前一定要去窗口办理的各项业务,现在已经有百分之40以上可以在务的门户网站办理

据赤峰市宣传部负责人介绍,随着赤峰市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机关不再是纸笔抄录、文件报表堆积如山,而代之以政务信息网上传递、政府服务网上办理,企业更是实现了生产自动化、管理电脑化以及网上商务洽谈。

作为内蒙古东部盟市的发达地区,赤峰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如何?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哪些问题?

通过和赤峰市门户网站工作人员的交谈我得知,对于电子政务建设赤峰市党

委、政府一直都比较重视。据工作人员介绍,早在1999年,赤峰市政府网站就建成开通,2009年又进行了改版升级,目前,赤峰市政府网站主要包括政务信息公开、赤峰优势资源展示、政府服务、政民互动等内容,设有“走进赤峰”、“政务公开”、“投资赤峰”、“在线办事”等版块。

2008年,赤峰市开通了“政务办公系统”,连通旗县区机关各办公室、各社区和主要单位,各种公文均可通过该电子政务系统传递,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同时,实行无纸化办公,避免印发大量纸质材料,有效地节约了资源,还加强了各部门、单位与社区的沟通和联系,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然而,尽管赤峰一直在大力推行电子政务,但也有不少市民认为,赤峰今年经济发展迅速,但政府网站的建设及其功能都较为简单,信息更新不及时。

对此,网站工作人员人说,1999年建设的政府网站,的确存在着几方面不足:版面结构和美工设计不协调、不美观;政民互动功能不足,尤其是网上办事功能缺少;在政务动态、政策法规等方面未能实现与国家和省、市政府及其他镇街的信息共享等,该工作人员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前的网站建设技术滞后,政府的部分工作尚未开展到位,加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群众对政府的服务要求不断提高。

为此,赤峰市在2009年对市政府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升级。改版后的网站版块设置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进一步发挥了政府网站的功能和作用。

该负责人说,目前市政府网上展示和公布本市优越的投资环境、投资政策和办理程序,以及配套生活设施、文化体育活动等,让前来赤峰投资设厂、置业安居和旅游休闲的外商和市民更好地了解赤峰。网站还设置了市长、投诉举报、建议献策、公众留言、在线咨询等多个栏目。当然,受市府各职能部门权限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无法为赤峰市市民提供网上审批服务,只能通过市政府或市相关单位的网上办事系统办理业务。

该工作人员介绍,为进一步打造“阳光政府”,方便群众办事,赤峰市将深入开展网上行政服务事项申办工作,将各部门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其他服务类事项逐步放到网上办理,为市民、企业提供“一站式”网上行政服务大厅,做到网上办理、后台处理、网上查询,提供预约、预审服务,结合各类信息化手段,如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将办理事项的进度、需要带齐的材料等预先通知市民,减少市民办理事项的往来次数,提高各部门的行政服务效率。

同时,赤峰市信息办还将依托市政府网站发布平台,积极加强与旗县区各部门的交流,让更多的旗县区政府部门都基于此平台开展网站建设工作,以充实赤峰信息办网站的各类信息,从而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通过对家乡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发展情况的了解和深入调研后,我认为赤峰市的电子政务的状况是能够代表我国大部分省市机关电子政务的现状的,在亲身体验了赤峰市电子政务网站信息中心的功能后,我认为当前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一下三点原因:

一.技术上和硬件上,因为要想将电子政务的所有功能覆盖到全市全省乃至

全国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由于需要购买铺设硬件设备的高额资金让许多地区政府部门望而却步,在针对电子政务软件开发方面国内的开发公司少之又少,这使得政府部门只能通过招聘大量技术人员对电子政务系统现开发现使用,这样的系统功能不稳定也是造成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宣传上,通过调查我发现虽然政府的门户网站成立了很多年,但是还是

有许多市民表示不知道网站的存在,这就要求政府的宣传部门要加强对电子政务的宣传

二.用户群体上,因为电子政务是通过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加之市民

对于这种新型的政务办理形式比较陌生,和市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差异,导致电子政务工作不好开展。

针对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现有状况我认为政府部门首先应该加大对电子政务工作的资金投入,其次国家各高校应该在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加大对学生系统开发技能的训练,培养更多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第三,国内系统软件开发公司应该多开发出完整稳定的电子政务系统平台,以方便各省市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的发展。最后,加大电子政务在市民中的宣传力度,让市民了解电子政务的优势。我相信有了政府企业和群众的支持,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一定会更上一层楼,在节约社会资源,保持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

第四篇:专业调研报告(样本)

***专业调研报告

调研题目:

调研单位:

团队成员:

负 责 人:

年月日

企业调研报告提纲

一、调研目的以改革为主要目的,结合示范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即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体制建设等,围绕6个创新(创新教学环境、创新专业设置、创新教材应用、创新教学方式、创新队伍建设、创新管理制度)和8项重点任务(4个模式: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3项支撑: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 ;一个基础:数字化建设)展开。

二.调研主要状况

1.调研对象:(调研相关行业(共?个)、企业团体(共?家)、同类院校(共?所)、调研学生家长(共?人)

2.调研内容:

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人才需求状况、学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校企合作现状及主要合作内容等。

3.调研方式:走访调研对象、组织座谈会、问卷观察等

三.调研资料整理

1.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企业用人需求

(1)企业员工主要来源

(2)企业人才需求标准

(3)企业员工培训状况

2.学校专业队人才培养的认识

(1)毕业生的职业品德与操作能力分析

(2)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3)企业需要或可以运行的校企合作方式

3.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1)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需求

(2)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向性项目

(3)校企合作形式分析

(4)企业接收学生顶岗位实习的形式

(5)企业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顾虑

(6)企业对学生实习安全的认识和意向

(7)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因

(8)企业对校企合作在政府方面支持需求

四.策略与改革思路

(略写,在分析报告中详写)

第五篇:专业调研报告

连锁与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调研工作汇报

一、调研目的:

市场营销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都是应用型的综合专业,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为了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以及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专业前景,特到柳州人才市场,在深入调查人才市场管理者、工作人员的基础上作关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调研报告。

二、调查基本信息

(一)调查的时间地点

调查时间:2012年2月8日—2月15日

调查地点:人才市场

(二)调查方式、对象及范围

本次调查活动是利用2012年春节过后,企业用人的高峰期,主要选取XX人才市场管理者、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并在填写问卷的同时对调查者进行了现场实际访谈。共发放调研问卷 10份,回收率 70%。调查内容以问卷问题的形式进行。

(三)调查问卷内容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

1.连锁企业岗位构成与需求

连锁企业岗位构成相对标准和统一,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岗位人员编制数量上。随着连锁企业的不断增长和发展壮大,对于人才的需求将会呈爆炸式增长,企业普遍反映在发展过程中人才招聘难,需求量大,储备量大,归纳起来呈现如下特点:

(1)按层级分,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最为缺乏,成为扩张的主要障碍,也是企业进行人才储备的主要方向。80%以上的企业表示有“招聘难”

1的现象,每月在人才市场出现的频率大于两次的占76%,门店醒目处贴有招聘广告的企业占70%以上。

(2)店长、总监等高层管理人员成为最稀缺、最抢手资源。由于高层管理人员培养时间长,培养成本高再加上不可或缺,随着零售连锁企业不断地开店扩张,企业之间相互“挖角”现象时有发生。调查显示,有80%的企业曾经有过“挖角”行为。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学历需求情况

调查发现,连锁企业各岗位目前的学历结构为:一线员工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不到15%,管理层如课长、主管等岗位大专及以上学历占40%以上。在回答“储备管理人员”所需要的学历要求中,大专及以上占80%,硕士占10%,其他占10%,对于一线服务类员工招聘时大部分没有学历要求。

3.企业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

素质要求。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被访者选择最看重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百分比高低,可以确定哪些素质是他们最看重的。其中,吃苦耐劳(100%)与专业技术(100%)名列榜首,成为第一梯度;主动性(83.2%)和热情(80.5%)成为第二梯度;实干精神(60.6%)、服务意识(59.8%)、职业道德(57%)这几种素质要求就形成第三梯度。从专家咨询意见来看,对大学生从事零售连锁业素质要求提得最多的也是“良好的心态”“吃苦耐劳”“主动性”等几项,与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二)市场营销专业

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目标岗位分布很广,大多集中于营销员、推销员、营业员(主要分布于连锁店),营销策划、物流管理、销售主管、部门经理、公关等岗位也有一定的分布。其中:推销员、业务员或营销员是最主要的岗位。

表一: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目标岗位(群)

2.对应的职业岗位在相关行业中的分布情况

市场营销专业的服务行业众多,毕业生的去向复杂多样,不仅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饮食服务业需要众多的营销人才,金融业(含保险与证券业)、农业、养

殖业、信息产业等都需要营销人才。其中,工业企业与商品流通企业的需求所占比重最大,分别占31%和33%(如表二所示)。

表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去向

3.不同行业中职业岗位的工作性质及要求

根据多数企业所提录用营销人员的基本条件,除年龄条件在高职教育中不需考虑外,按照程度排序,可用下图显示。由此可见,企业所需的营销人才,综合能力成为首要条件,诚信力、进取精神、实践力是重要标志。

表三企业录用营销人员的条件

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下:

(1)政治思想素质方面。思想品德好,诚信守纪,爱岗敬业,学会做人,易与人相处,协调能力强,安心在企业一线工作,不断进取。

(2)专业素质方面。掌握现代营销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熟悉市场发展的态势,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强,较好的写作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

(3)身心素质方面。健康的体魄,能承受一定的劳动强度;心理素质良好,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强,意志坚定,充满自信心。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获悉,大多数企业都很注重营销人员的招聘,认为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在不同的行业,市场营销类的职位也是招聘的热门,可以说现在的市场营销专业类的职位是最供不应求的,但由于其本身专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本专业的学生不一定适合做营销,而非本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不能做营销,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尤其是现在的企业最注重的是营销实践性,而非理论性,当然理论知识是万万不能缺少的,因为在以后的发展中,理论知识不扎实,有可能成为大学生职场生涯的瓶颈。还有,许多企业在招聘销售人员和营销人员时,并不限制专业和学历,看重的是招聘对象的销售业绩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谈起底薪大多数的企业往往 1200 至 1500 之间,最终的报酬多少主要是取决于业绩提成。

问卷和现场访问过后,通过仔细地看招聘简章和现场咨询,还有以下几点发现:

1.就目前就业市场看,与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业务人员、营销人员等需求较大,即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较好。

2.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广,适合的工作较多,除实物营销以外,还有网 络营销,网络的推广对营销人员的需求增加,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网络方面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3.虽各公司对业务人员,销售人员等需求较多,但对学历的要求较低,一般在专科以上学历的学生即可。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学历方面优越性不大。

4.相对于学历,招工的公司更多的看重营销人员的能力和工作经验。

5.在应聘人员中,公司对业务人员,营销人员的入门要求低。更多的是,需要有责任心,肯吃苦耐劳的人员。对于专业知识要求不是太严格。

6.营销人员、业务人员等在工资方面中,一般为基本工资加提成。基本工资较低,一般提成较高,而提成则来源于个人业绩。

四、建议和措施

(一)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

本次调研发现,随着零售连锁业的不断发展,连锁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管理人员的储备性需求非常大。旺盛的行业需求,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

高就业率的有力保障。另外,零售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一线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没有优势。所以,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应多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把人才培养职业发展目标定位于企业中高层管理类岗位及岗位群。

(二)市场营销专业:

1.在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一点需要重点强调,也就是说,在校期间,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寒暑假期间尽量能够在一些企业实习。

2.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及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以发展动态,一定要关注时事,这样会让学生对市场有比较敏锐的嗅觉。

3.在应聘工作时,切莫眼高手低,而要注重应聘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自身的晋升空间。

下载专业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业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调研报告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调研报告 班 学生姓 学 题完成日期级: 08试点1班 名: 叶帅 号: 0800201A05 目: 测控专业就业前景调研报告年06月18日2011前言 测控技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

    专业调研计划

    化工装备技术专业调研计划 一.调研的目的 调研工作的总体思路:服务地方经济,立足学生实际,调整专业教学,拓宽就业渠道。具体来说,调研一定要从现在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出......

    B 专业调研大全

    B: 2012年室内专业外出调研课程安排与作业要求 (因故不能外出经批准留校的同学适用)一、组织、地域、范围: 1、 分组:人/组 (根据留校具体人数定) 2、 地域:广州大学城:北亭村、南......

    编辑出版学专业调研报告

    编辑出版学专业调研报告 一、简介 中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二十年来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教材建设与出版科研等方面......

    平面专业调研报告

    《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验研究》 ——社会调研报告 这次的暑假调研我们选择了3家平面设计公司,因为平时在学校从事编辑排版工作很想有机会到外面的公司考察一下,使自己......

    秘书专业调研报告

    文秘专业调研报告 专业秘书的必备条件,与传统秘书截然不同,20世纪的秘书所被赋予的职责,是消极地等待主管的命令,配合周围的工作环境;而新世纪来临之际,由于网络的四通八达,企业扁......

    工民建专业调研报告

    工民建类专业简介1、建筑行业人才基本现状 我市建筑业发展迅猛,“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去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100.11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今年有望......

    广告设计专业调研报告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调研报告 1、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1.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近几年,中国的广告行业犹如房价一路攀爬,增长急速加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艺术设计的从业人员约3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