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洋信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1 海洋信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目录
1.获取海洋信息的意义...........................................................................................................2
2.历史上世界对于海洋信息的获取.......................................................................................2 2.1对海岸线的了解............................................................................................................2 2.2对于海洋的战略信息的了解........................................................................................3
3.当今的海洋信息...................................................................................................................3 3.1当今海洋信息的获取....................................................................................................3 3.1.1海底观测网络........................................................................................................3 3.1.2海洋信息获取装备................................................................................................4 3.2海洋信息的处理............................................................................................................4 3.2.1海洋信息的处理的技术........................................................................................4 3.2.2我国对于海洋信息的处理....................................................................................5
4.我国海洋信息获取所面对的困难与可能的解决方案.......................................................6
参考文献...................................................................................................................................7
1.获取海洋信息的意义
在19世纪时,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建立了海权论,他指出海洋关系到国家的全和发展,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上是海权的易手,且进一步指出欲发展海洋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以控制海洋,基于强大的军事力量的保护才能对利用海洋发展商业贸易以及海洋资源利用等一系列经济行为,以使国家强大。无论是军事行动还是经济行为,脱离了对海域的了解,对海洋水文信息,海底地质构造的了解,都是难以开展的,只有当我们对海洋的各项信息有足够的了解时,我们才能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否则就如同失去双眼与他人交战,或者如盲人摸象般在海洋中搜取资源,都没有获得成功的可能。由此可见,对于海洋信息的获取,是一个国家拥有制海权的基础,更进一步而言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必要条件,获取海洋信息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2.历史上世界对于海洋信息的获取
2.1对海岸线的了解
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获取海洋信息,大概要数对海岸线的了解。我国早在15世纪明朝之时,便组织过由郑和率领的舰队七次出海远行的行动,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海图集,最远抵达了非洲东部,极大地扩充了当时明朝对海岸线信息的了解。而海岸线信息的影响在欧洲的航海大发现中有着更深的体现。
16世纪时葡萄牙迫于西班牙在陆地上的贸易封锁,在亨利王子的带领下,葡萄牙开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运动,通过海上的航行他们了解了葡萄牙周围的海岸地貌,从而绘制出了葡萄牙与印度一带以及葡萄牙与非洲之间的海上航线,从海上打开了市场。通过从东方交易而回的香料、象牙和黄金以及从非洲交易而回的黑奴等资源,葡萄牙的经济迅速崛起发展成一代世界强国。而麦哲伦舰队的环球航行所带来的世界海洋地理消息同样使得西班牙在海洋活动中收益良多成为一代海上霸主。继葡萄牙与西班牙之后出现的海上霸主乃是仅仅身处于弹丸之地的荷兰,但是陆地面积的狭小并没有成为荷兰成为世界强国的阻碍,因为他们拥有着强大的海洋力量。在一开始荷兰仅是因为其海上运货能力高超,以“海上马车夫”而闻名,真正使得荷兰走向海洋强国乃至世界霸主的转折点是在荷兰绕过好望角发现了马六甲海峡之后。通过控制这一海峡并成立东印度公司运转东方的商业,荷兰积累了大量的经济资本,最终成为了一代霸主。
在其之后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更是凭借着对全球海域的了解而成为了一代海上霸主。对海岸线信息的了解是人类对于海洋信息最初步的获取,可即便只是最基础的对海岸线的信息的了解,也会对人类的历史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海洋信息的重要性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2对于海洋的战略信息的了解
人类对海洋更深的了解开始于海上的战争,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世界的各类水域地图被不断地补全,同时由于潜艇等水下武器的产生,人类第一次开始使用声学方式对水下进行观测。同时,雷达的发展让人类慢慢开始有了对海上交通信息获取与掌控的概念,在战争的后期,随着人造卫星的升空,人类第一次直观地获取了全球海域的视野,至此人类基本完成了对于海域形状的观察,并初步地拥有了对水下信息的了解。
3.当今的海洋信息
3.1当今海洋信息的获取
3.1.1海底观测网络
当今海洋信息的获取方式众多,目前主要流行的方式是建立海底观测网络。海底观测网络的前身是美军为对抗潜艇所建立的水下声学监测系统,而1978年日本首次在御前崎建造了一个由海底电缆构成的海底实时观测系统用于检测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而随着后来越来越多国家加入其中,现今,海底观测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海陆空天潜一体的复杂网络。
图1 如图1所示,为维多利亚海底观测网络试验系统(VENUS)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深空的卫星,地面的基站,海平面上的海监船与海面基站,海水浅层的探测器以及海底的接驳盒传感器共同成了一个复杂的海洋观测网络。同样的观测网络还有加拿大的NEPTUNE系统,美国的GEOMAR系统,日本的ARENA系统等。这些海底观测系统使得人类对于近海信息的获取更加的获取与全面。3.1.2海洋信息获取装备
水下平台:水下平台可以针对水下的个体目标以及海水的各项参数进行观测。水下平台一般都装备有避碰、导航、多部主动探测、被动探测和通信声呐、光学潜望镜,以发现水下目标和水面目标,了解现场的航渡和作战态势,保证航行安全,防范鱼雷攻击和引导攻击敌方水下目标。水平台在水面航行状态,也使用装配的雷达探索水面和空中目标。由于水声传输特性受海洋的温度、盐度、深度、密度、磁场、流场、不同海域、不同季节及平台自身噪声背景等因素影响波动较大,对目标探测和侦察的距离相差也较大,直接影响水下平台防卫、攻击能力的发挥,影响执行其他任务的效果。
空中平台与卫星:空中平台与卫星主要用于检测海面上的船只以及作为信息传递的中转站,主要作军事用途。为配合海上作战,扩大信息感知视野,舰载直升机、舰载预警机、舰载无人侦察机、从陆地起飞在近海上空的侦察机、侦察气球气艇等,根据不同使命和能力带有预警雷达、合成孔径雷达、激光雷达、红外和无线遥感探测装备等,对海空移动目标、海面移动目标、浅水潜航的潜艇潜器进行探测识别,形成较大海域的海空、海面、海下浅层的目标态势图。从覆盖半径来看,比舰载探测感知设备要大得多,但识别精度、感知参数受探测设备技术水平影响非常敏感,经费投入也较大,一般是大型舰艇编队或大型战略行动才有能力组织配备。其感知信息的安全和共享是需要快速、宽带网络来保证的。[1] 水下机器人:在当今人工智能的时代,面对深海我们人类自身难以到达的地方,使用水下机器人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
水下机器人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领域:如海洋研究(科学考察等)、海洋开发和水下工程等。在海洋开发过程中 ,智能水下机器人将在海洋环境的探测与建模、海洋目标的水下探测与识别、定位与传输等方面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能以水面舰船或潜艇为基地作为无人武器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智能水下机器人, 在数十或数百里的水下空间自主完成环境探测、目标识别、情报收集和数据通讯。[3] 正因为水下机器人体现出其实用性,水下机器的市场日渐繁荣。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约共建造5756台各种水下机器人,其中914台作业级水下机器人、2656台观察型机器人、134台AUV;13台重型、58台埋缆、135台轻型、113台用于调查的水下机器人;1733台为军事服务的各类水下机器人预2008年其市场将达7.5亿美元。目前6 000 m深潜器 ,目前仅有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才能研制。
美国海军正在研发一系列的水下机器人, 组建世界第一支水下无人舰队。根据美国海军的《无人驾驶水下运载工具总体规划》, 美国海军应该研制和部署 4种不同级别的水下机器人, 以适应不同的作战要求。预计到2020年前后, 美军将拥有 1 000套这种水下机器人。[4] 3.2海洋信息的处理
3.2.1海洋信息的处理的技术
Mapreduce技术
MapReduce技术是一种大规模并行编程技术,其能够与现有的空间索引查询结合,对数据库进行逻辑分类利用并行的空间查询方法来提高整个船舶地理信息数据查询的效率。如现在已有学者提出将不同类型的空间索引信息分布在分布式的计算机中,并利MapReduce技术对用户的查询进行并行化逻辑处理,以实现海量数据的并行处理。其最早是由Google公司研究提出的一种面向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并行计算模型和方法。
基于云计算的空间索引算法
云计算结构主要通过虚拟化计算将大量的计算资源及存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体系结构。并且用户提交的任务统一由资源调度中心进行合理的分配资源调度中心需要对计算节点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移动云计算结合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在进行船舶地理信息查询系统中,将移动云平台在对用户提供服务的层面划分为“用户端”、“信息端”及“云端”;而移动云平台的平台架构从技术处理上可以划分为任务消息接收层、物理层、任务分配层、计算及存储虚拟层。移动云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客户端: 指用户进行传播地理信息查询的客户端软件,可以支持不同操作系统。
信息端: 在移动云计算平台中主要指接入云端的移动互联网作为客户端向云端请求消息的接收端及云端返回给客户端的信息数据的发送端。
云端: 云端又分为任务管理中心、虚拟计算节点及存储端。任务管理中心不仅管理着用户任务的调度分配,同时需要监控整个平台的运行状态,如计算节点是否正在使用、是否脱机及内存是否正常等。[2]
图2 3.2.2我国对于海洋信息的处理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海洋信息化工作主要以对历史海洋调查和考察数据的抢救性保存为主,实现文档化资料管理;“九五”期间,依托各类商业化软件,逐步开展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实现海量海洋数据的检索和使用;“十五”至“十一五”期间,以专题数据库为支撑,着手建立海洋信息系统,实现软硬件设备的升级换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海洋信息化成果已初步显现
数字海洋:“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我国海洋工作者将其与海洋领域的工作和实践相结合,于1999年提出“数字海洋”概念以及相关建设构想,并与2003年正式启动我国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项目,成为我国海洋信息化领域首个全国范围内的专项工程。2011年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建设圆满结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同时也还存在如缺乏实时、持续、立体的数据获取手段,系统之间信息交换和协同能力较差,较注重近海而缺乏远海信息等一系列问题。数字海洋的核心是将大量复杂多变的海洋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成为可计算、可存储的对象。海洋环境信息中,温度、盐度、湿度等都是随着时间、空间变化而连续变化的,只有通过数字化技术对这些连续变量进行采样、量化、编码,才能形成可被存储、运算、处理的数值。因此可以认为,数字海洋是海洋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透明海洋:在“数字海洋”的基础上,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吴立新院士于近年提出“透明海洋”的工程构想。“透明海洋”针对我国南海、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实时或准实时获取和评估不同空间尺度海洋环境信息,研究多尺度变化及气候资源效应机理,进一步预测未来特定一段时间内海洋环境、气候及资源的时空变化,实现海洋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变化透明,使其成为“透明海洋”。“透明海洋”是在海洋信息数字化的基础上,向海洋环境信息应用迈出的重要一步,将大幅提升我国认知海洋的能力。然而认知海洋只是基础,经略海洋才是目标,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提升经略海洋的能力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1]
4.我国海洋信息获取所面对的困难与可能的解决方案
海洋信息化缺乏顶层体系性设计:目前我国仍较重视个别领域的建设,缺乏全局整体性发展规划,从而形成能力短板,严重制约海洋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果;
海洋信息获取能力亟待提升:我国自主获取的海洋信息在范围、内容和质量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海洋信息缺乏有效共享互隔绝:由于信息系统分头建设,涉海数据分别掌握在各业务主管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手中,彼此之间相再加上政策、技术、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形成多个数据孤岛,使海洋数据的管理和共享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
海洋信息业务化应用水平低:受数据质量、历史积累以及最为关键的数据挖掘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目前我国海洋信息对经济、管控、军事和开发等领域的决策支撑保障水平仍然较低,信息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范围、应用深度都亟待提升;
海洋核心技术装备力量薄弱:仅8%的国产核心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2%的国产核心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为5年、其余国产装备差距在5~20年。尤其在信息感知装备(如水下观测设备、岸基雷达设备等)方面,缺乏自主研制和生产能力,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整机装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和国外配套,对未来我国海洋信息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发展建议:第一步主要解决现存问题,夯实完善海洋信息体系。通过海洋物联网、海上宽带通信、海洋工程装备等方面的发展,打造覆盖全球的海洋信息基础设施网络。通过海洋大数据、云平台等方面的建设,提升我国海洋信息开放共享、分析处理、价值挖掘等方面的能力。通过为各涉海领域提供具有准确预测能力的信息应用服务开发平台和环境,鼓励海洋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形成涉海领域全面覆盖的信息服务体系。
第二步主要提升信息体系能力,构建智慧海洋。顺应海洋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着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深入应用,加强海洋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完善信息交互传输网络,提升虚拟信息空间运行真实程度,真正实现“虚实融合”“智能自治”的智慧海洋。[1] 参考文献
[1]程骏超,何中文.我国海洋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展望[A].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2):46-50. [2]罗印,徐文平.基于云计算的未来海洋信息系统分析[A].舰船科学技术,2016,38(4):157-159.
[3]徐玉如,庞永杰 ,甘永,孙玉山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展望智能系统学报第 1 卷第 1 期2006 年 3 月
[4]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军事应用及启示张文瑶 , 裘达夫 , 胡晓棠中国修船第19卷期2006年12月
第6
第二篇:海洋人才专题调研报告
海洋人才专题调研
(2009年10月15日)
一、海洋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海洋人才基本情况
我市海洋人才队伍规模较小,缺少高素质、高层次的海洋人才队伍。目前,事业单位和企业中共有海洋方面的人才不足150人,主要分布在事业单位和沿海个别化工企业当中,他们的学历偏低,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所占比例不到5%;年龄结构也不合理,30岁以下的海洋人才所占比例不到20%。
(二)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海洋人才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海洋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
2、缺少专门的海洋科研机构和涉海高校,导致海洋人才匮乏;涉海企业数量少,还没有形成规模;
3、对海洋人才缺少正规、系统的业务培训,培训经费不足;
4、资金不足是制约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主要因素。
二、对完善人才体系、发挥海洋人才优势、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的建议
1、利用潍坊科技学院的办学优势,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实际,适当开设一些海洋方面的一些特色专业,弥补我市在海洋人才的缺乏;
2、严格落实各项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和待遇,大力引进高素质、高层次海洋方面的专门人才;
3、针对海洋人才匮乏的局面,上级要研究制定海洋人才评价、促进海洋人才引进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严格落实到位;
4、政府要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为海洋人才的引进、发展和使用提供资金支持。
第三篇:海洋捕捞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摘要:南澳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其中主岛南澳岛面积106.14平方公里,海岸线76.77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海产品种类多质量好,收到了广大人们的欢迎,当地目前仍以海洋渔业为主要产业。我们通过采访海洋与渔业局和当地从事捕捞业的人们了解当地的捕捞资源情况。本文综述了当地当地的海洋资源与捕捞情况,从生态保育方面分析了当地捕捞的合理性及禁渔期的重要性,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海洋资源 捕捞 生态保育 禁渔期
中图分类号:s9
1.活动概况
2010年7月我们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委员会赴汕头南澳三下乡服务队调研小组针对南澳渔业严峻的状况,我们深入了解南澳近几年渔业的发展情况和禁渔期的实施力度,亲自走进南澳渔民的生活,进行实地采访和考查,进一步分析南澳人们的海洋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找出南澳岛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探讨出南澳海洋资源急剧减少的原因。
我们在调研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查阅国内外前沿文献等方法对南澳岛的海洋资源利用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以提高当地渔民的生态保育意识,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我们会通过咨询专家,采纳他们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渔民中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尽可能地减少渔民违法、违规的捕捞方式,让保护好海洋资源的知识普及到每个渔民家庭。
2.南澳海洋捕捞概况[1]
南澳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其中主岛南澳岛面积106.14平方公里,海岸线76.77公里,人口7.2万,目前仍以海洋渔业为主要产业。该县拥有海域4,600平方公里,海洋捕捞业发达,为全国水产百强县[1]。渔业向来就是南澳人民的生计之业,全岛大概有一万人口以渔业为业。千百年来当地人民已养成了靠海吃海的“讨海”模式。
但由于近几年海洋生物逐渐地减少,出海的成本比往年高出许多,原本每天扬帆出海,满载而归的热闹景象已成为南澳渔民的回忆。再加上近几年”单拖作业”盛行,加上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加剧了海洋资源的枯竭,减少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捕捞业急剧萧条,渔民的生计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导致很多渔民不得不改行换业。
3.调研采访过程
2010年7月19日我们于南澳县后宅镇后江渡口采访了渔民。渔民给我们介绍了南澳捕捞的相关情况。整理归纳如下:
3.1捕捞概况
南澳渔民以捕捞鱿鱼为主,也有捕捞石斑鱼和龙虾。该渔民采用的捕鱼工具为海山制造,渔船吨位在37-38吨之间,渔船编号由渔政局统一编号,到派出所办证。捕捞工具主要有鱼钩钓和单层网。冬天撒网捕各种鱼夏天用钩捕鱿鱼。政府禁止采用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同时,禁渔期禁止使用三层网,防止鱼苗等被捕。
3.2捕捞工具
调鱿鱼的鱼钩最早采用日本产的,后来采用台湾产的,现在主要从内陆购买。由于鱼钩有荧光,利用鱿鱼的趋光性,无需鱼饵既可捕捞鱿鱼,并可多次使用,有很大的经济有效。荧光在白天也能发挥效果,故白天也能吊到鱿鱼。由于鱼类对反差较大的物体比较敏感, 因此, 在一些渔具的设计中, 往往采用与海水颜色较接近的网线。如拖网一般使用绿色网线, 刺网以及钓具用线一般都使用透明色。在钓具作业中, 通常使用拟饵可以明显提高捕获效果。另外,利用海洋生物的生性行为,利用其游泳的特征、集游等行为特征,布置拖网、围网、地钓具、耙刺等捕捞工具。
3.3收成情况
每次都不一定相同,少则几十公斤,多则上百公斤不等。而从农历一月份到现在七月份,半年左右的时间,每人平均能赚一两万,少的也有七八千,而一条船常雇五六人。今年捕的鱿鱼比前几年好,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五月到八月份是打捞最好的时段,而七月份最佳,销售情况:主要返乡卖给鱼贩或运到内陆卖给鱼贩,转运至内陆的鱼贩要加收5%的税。
3.4船只的动力情况
船只以柴油作为动力能源,耗油情况主要取决于船只大小。360匹马力的船只7天约用1千多升油。现在政府会补贴油差价,补贴数目依据船只的马力而定,而补贴金主要分给船长及长工,临时工则没有。
3.5船上生活
出海前,要备用食物,食物包括蔬菜,猪肉,水果,米、以及饮用水等生活使用品。分配人员负责炊事工作。而船上的垃圾直接扔进海中,因为没有接到相关管理局的禁止通知。在捕捞方面,一般抛下鱼钩后,一般两小时后起钩,偶尔抛下鱼钩后如果没有收获则换地方
3.6海洋生态情况
随着我国海洋捕捞业渔获量的增长,捕捞能力也显著膨胀,渔船捕捞能力过剩以及有效管理的缺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我国沿岸及近海主要鱼类种群枯竭。传统经济鱼类在中国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关键物种数量锐减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类的组织结构。据渔民所了解,在近些年来,不可否认一些非法的捕捞行为影响了海洋资源的平衡,但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具有相对稳定性。此外,最近海洋很少发生赤潮现象。
4.当地捕捞业存在的问题
经采访总结,我们归纳出渔业捕捞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4.1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总体素质依然较低。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普及,成人教育广泛开展都有效地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但从事渔业捕捞的人员总体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特别是高学历人员更少从事渔业捕捞生产,捕捞人员受教育程度多半是高中以下。
4.2年龄日趋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
从年龄结构分布来看,捕捞劳动力整体年龄偏大,而传统渔民的年龄更偏大。呈现出年龄结构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的状况。导致这种情况存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渔业生产大部分船只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不高,劳动力价值较低,生产作业环境不如陆地,外来年轻人员不愿意从事捕捞业生产。再加上传统渔民子女不愿意从事如此高投入、高风险、生产环境差的捕捞业生产,传统渔民生产人员越来越少。
4.3外来人员所占比重高,部分人员无证上岗生产,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非传统渔民即外来人员从事捕捞行业的人数占较高比例。据了解,非传统渔民无证人员约占30%左右,这些人员没有足够的安全生产意识,没有完全掌握安全生产技术,更不用说规避相应的岗位操作风险,往往发生事故的就是这些非传统渔民。
4.4传统渔民参股多,雇工人员参股少。
从调查数据来看,传统渔民参股人数占捕捞传统渔民人数的近一半,而非传统渔民参股人数占捕捞非传统渔民人数的比例小。传统渔民中未参股人员享受不到国家渔业柴油补助政策的好处,再加上受到外来人员的冲击,未参股的传统渔民工资待遇也受到影响,这些使渔业生产管理更加困难。
4.5渔民社会化保障体系有待建立。
据了解,南澳统一的渔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所有传统渔民退休人员无退休金。只能依靠先前的积蓄或者转移行业维生。
4.5海洋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渔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上的限制,生态保护意识弱。捕捞过程中,若没有相关部门的明文规定,渔民往往会因一时的方便,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对海洋生态不利的行为,甚至,会因一时的冲动,只着眼于眼前利益,过度捕捞,或捕捞国家保护的海洋生物。
5.建议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整理出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策和建议
5.1加大岗前培训,提高实际操作技术[2]。
要加大培训力度,将岗前培训列入渔民下海的必要前提,以政策法规进行硬性规定。岗前培训内容要实用,既要有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又要有政策法规等内容。可通过集中培训、定向培训、委托代培、上门培训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在培训经费上各级政府可根据实际培训的次数进行补贴。同时要规范渔业用工制度,渔政部门要加强渔业安全管理,开展无证上岗船员的查处。切实提高渔民的生产技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事故发生,保护弱势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此外,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5.2建立渔民社会化保障体系[3]。
建议政府将渔民的社保问题纳入重要的议程,作为为民办实事来抓。建议对进入渔业生产的人员采取与企业的方式一样,为船上渔民按月缴纳社保,并且可以跨省流转,政府再相应补助一些。其次村级公司也为所属传统渔民补助一些,这样才能有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让渔民老有所养,切实解决渔民后顾之忧。
5.3深化渔区村级集体改革[4]。
渔村集体经济发展使渔民得到了实惠,传统渔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员越来越少,村级集体资产后继无人,现有渔民有要求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想法,有关部门思想上未解放,怕做的不够好,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建议政府引起重视,加强宣传,解放思想,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政策,集中人员和精力,做好股份制改革工作,使渔民放心,社会稳定。
5.4积极争取财政对渔业政策的扶持力度[5]。
中央近几年连续对渔业用油进行了补贴并且力度较大,使生产中的渔民得到实惠。但是对渔业的设备和技术改造项目等给予的补助重点考虑了有一定实力的股东渔民和相应的业主,而从事雇工的人员,或退出的老传统渔民得不到一点实惠,希望政府能对这些人员给予考虑和政策倾斜。
6.致谢
本次关于“南澳海洋捕捞资源情况调研”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团委以及化学与环境学院的大力支持,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南澳政府以及人民的支持,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协助此次调研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7.参考文献
[1]杨宇峰,林学群.南澳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与持续利用[j].海洋科学,1999(03)
[2]孙林,杨德权,肖洪钧,李守巨.海洋渔业捕捞优化模型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渔业经济研究,2010.(1)
[3]仁君,林振山,任晓辉.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捕捞策略和动力预测[j].南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XX,(03)
[4]赵志宏,于志新.当前我国海洋捕捞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齐鲁渔业, XX,(07)
[5]江航宇,王延青.南海区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对策[j].海洋科学, XX,(09)
第四篇:茂名市海洋环境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茂名市海洋环境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撰写日期:
我省是一个拥有3368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省,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而海洋环境资源的保护与此息息相关。为此,2003年7月31日至8月1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凯带队到茂名市进行海洋环境保护情况的调研。调研组由省人大环资委、省环保局、省海洋与渔业局及林业局有关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听取了茂名市人大、茂名石化港口、茂港区及有关部门对海洋环境保护情况的汇报,实地考察了茂名港口、茂港区红树林,并在育林区种植了红树苗。针对海洋的陆源污染,调研组还考察了茂名石化乙稀工业公司、小东江的环境保护工作,并对茂名市油页岩废渣场生态恢复情况、茂名热电厂水煤浆工程情况进行了了解。张凯副主任对茂名市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肯定,对茂名市的省人大代表提出尽快制定《广东省红树林自然生态区保护条例》的建议表示赞许。调研组认为,拯救濒危珍稀植物――红树林,应及时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我省立法保护红树林很有必要,在没有立法之前,必须把制止破坏红树林、拯救红树林作为当务之急。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红树林的作用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特有的森林植被,由红树科和其它类似生境要求的植物种类组成,是浅海的生态平衡系统,作为世界上最富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之一,成为国际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对象。这种特殊的珍稀森林植物群落,在我国,仅在南方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海南省区少数的沿海有所分布。据了解,红树林主要有如下作用: ――红树林是海洋生物和鸟类理想的栖息地,其凋落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哺育着林中鸟类和林下水生动物,形成了林、果、鸟、鱼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凡有成片红树林的海岸,鸟类和海洋生物品种都十分丰富。――红树林对保护海洋环境、调节海洋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终年常青、枝繁叶茂、板根交错,是净化海洋空气和海水水质的“海上森林”,其作用包括对重金属、农药、生活和养殖污水、海上溢油的净化,减少港口航道的淤积,减缓赤潮的发生等,可称为浅海水域的生物净化筛或“肾脏”。――红树林是沿海防护林的第一道防线,它具有具有明显的消浪、防风、固滩、护堤作用,红树林内海水的漫流和排泄流速仅为无红树林裸滩的1/
3。――红树林在经济上有其独特的效益。作为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的特殊森林珍稀植物群落,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观光旅游教育等场所;作为经济作物,红树林的树皮含有的单宁可作为化工原料,果实是制造啤酒的重要原料,木材是上等的家具用材;茂盛的红树林在增殖渔业资源方面与人工鱼礁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保护好红树林这一珍贵资源,有利于生态平衡,有利于防治环境污染,有利于防洪减灾,有利于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我省在经济发展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的形象和内涵。
(二)我省红树林保护的现状 红树林面积呈大幅减少。据省林业局提供的《广东省红树林资源调查报告》(2002年5月)显示:我省13个市的红树林林地从五十年代初的4万多公顷,减少到九十年代初的1.47万公顷,而到二十一世纪初已不足1万公顷,仅存
9084公顷。近二十年征用和占用红树林的7912公顷,其中用于挖塘养殖的面积高达7768公顷,工程建设139公顷,其它用途的5公顷。与此同时,全省海水养殖面积及海洋灾害损失却同步上升,而沿海渔获量和鸟类鸟群则逐年减少。茂名市60年代初红树林次生林1800公顷,现存的红树林次生林面积只有690多公顷。茂港区部分村民在水东湾红树林带内挖虾塘、围网、筑坝等,全区红树林从4000多亩锐减到1400亩,候鸟、鱼、虾、蟹、蟮、贝类难见踪影,海洋资源越来越贫乏,昔日靠做小海维持生活的渔民如今已无鱼、虾可捕,变本加厉毁林筑坝、围网、挖塘养虾,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该区的红树林濒临灭绝的危险边缘。红树林种植成活率较低。由于受自然因素及技术因素影响,我省历年来种植的红树林达3800公顷,在2002年的调查时,仅存672公顷。在茂港区调研中,当地还反映了人为破坏的情况。一些群众在已种红树林的滩涂内毁林挖虾塘、围网、筑坝等,今天种下的树苗,他们晚上或明天就把树苗拔掉。一些村民用每天把树苗拔高一点的手法导致其死亡。万寿口居委会居民陈元壮公然砍伐一亩多,公安机关已对其拘留。全省红树林需造林面积较大。要恢复浅海的生态环境,据初步估计,全省需造林面积达22260公顷,主要是湛江、茂名、汕头等地。如茂名市现有海岸线总长220多公里,海面滩涂广阔,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滩涂面积有3000多公顷,近年虽已人工营造红树林约5000亩,但仍远未能达到恢复生态环境的要求。我省红树林种类、群落类型丰富,并积极试引种国外优良树种。广东红树、半红树植物共有22种,形成的群落类型达50多种,但保存较好的原始群落类型已受到严重破坏。各地为恢复浅海生态环境,积极引种国外优良树种,如深圳、珠海和湛江市引种无瓣海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茂名市茂港区也从海南等地引进原产于孟加拉的红树苗,在大洲岛等地潮间带大力种植,总面积达1.2万亩,效果较好。逐步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目前,全省建立了国家级2个、市县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7个,对保护红树林起到积极的作用。茂名市人民政府1999年12月批准建立电白县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后,红树林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红树林的面积由原来的9000多亩发展到现在14000多亩。市政府成立了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发展委员会,由一位副市长任主任,林业、环保、国土、海洋与水产、旅游等部门的领导为成员。市林业局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电白县为加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成立了红树林保护区建设工作站,配备工作人员,使到红树林的保护建设工作责任到位。市政府加大执法力度,清理保护区内的违章围垦和建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层认识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对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建立自然保护区既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又束缚了对沿海滩涂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要投入资金。因此不但不采取措施保护红树林,还带头批地开发海水养殖等,成为破坏红树林的首当其冲者。2.宣传工作不到位。一些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重经济、轻环保,未能通过有效的宣传途径认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一些单位和群众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乱围垦、乱砍伐、乱倾废的行为,导致海域开发无序、利用无度、使用无偿的现象。3.资金投入缺乏、资金渠道单
一。由于缺少资金,红树林保护区的规划、技术、育苗、护林以及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都受到影响。4.法律
法规还未配套完善。我省目前尚未有关于红树林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在我国,涉及红树林及其保护区问题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有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以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等,最近国家林业局也发出了进一步加强红树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通知,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及文件主要是一些原则性、普遍性的规定,不可能针对地方特色制定操作性强的条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大大削弱了依法保护红树林、遏制破坏海洋生态行为的力度。如茂名市对破坏红树林者往往只是批评教育后就放人,管理也不到位。5.管理权属交叉,责任不清。目前,红树林保护工作涉及的部门有林业、海洋与渔业、环保、国土、农业、公安等政府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有利益时大家都伸手,有责任时大家都不出头的现象。茂名市保护红树林工作的情况表明,如果没有政府协调,这项工作不仅很难顺利开展,而且会出现一边保护一边破坏的情况。省林业局曾于1998年组织制定了《广东省沿海红树林建设规划(1999-2005》,但主要由于管理上的原因,导致这个规划权威性不足,未能如期实施。
二、几点建议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省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此同时,海洋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破坏作用反映在我省每年受到台风及赤潮等海洋灾害侵袭的损失巨大,经济损失常数以亿计,甚至十亿、百亿计。这种令人痛心的现象之所以产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带根本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界定,无法可依;二是管理权属交叉,责任不清。为了有效地遏制破坏海洋环境行为、保护、培育和发展红树林,改善海洋生态,提出以下建议。1.尽快制定我省关于保护红树林的地方性法规。目前,与我省相邻的海南、广西等省(区)以及我省的深圳市均已颁布、实施了红树林保护的法规、规章(办法),对保护当地红树林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广东省在我国红树林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省份,更应尽快制定保护红树林的地方性法规,使我省红树林保护有法可依,以法律的角度推进红树林的保护、培育和发展、利用,使红树林为我省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在茂名、珠海进行调研时,他们都提出这个立法建议 2.明确管理权属。分清责任。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及部门职能,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由政府牵头协调,按部门职能明确具体工作的主管部门,把责任落到实处,做到有权有职有责,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从源头上防止争功推过的现象。这个问题在地方性立法中应予以解决和明确。如海南省的法规规定由林业局主管,广西的规定是由海洋局主管,并规定各有关部门按职能履行职责。3.政府应在财政上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由于红树林保护是全省性的生态系统工程,其效益作用是全局性的、非直接的、周期较长的。作为应急措施,建议应在我省有关部门正在办理的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议案和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议案中拨出一定的经费,对财政状况较困难的市给予支持。4.把符合条件的红树林保护区纳入自然保护区的范畴进行管理。茂名市的经验说明,采取这种做法可以对红树林的保护和培育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如2001年6月,市森林公安分局依法对破坏茂港区红树林资源进行围垦的违法行为作了处理,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建议茂名市把电白县的市级保护区扩大到茂港区水东湾的红树林区
域,实施统一管理。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注意在大力宣传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爱护海洋;加强海洋监察力度,要坚决制止非法围海填海行为;继续开展红树林的保护和补种工作;加快试验、研究和推广红树林优良树种培育和移植技术的步伐。为了对红树林开展全方位的拯救、保护和培育、利用,建议省人大代表明年在省十届人大二次大会议提交此项议案,争取作为常委会办理议案,解决以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茂名市茂港区还提出为强对红树林和其他森林的保护力度,要求设立森林公安派出所。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转请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胡锦涛总书记也对我省提出了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大自然把红树林奉献于人类,为人类造福,如果人类因无知而去摧残毁灭它,将会遭受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文明道路。这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保护海洋生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海洋经济的文明发展是21世纪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五篇:海洋捕捞资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1.活动概况
2011年7月我们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委员会赴汕头南澳三下乡服务队调研小组针对南澳渔业严峻的状况,我们深入了解南澳近几年渔业的发展情况和禁渔期的实施力度,亲自走进南澳渔民的生活,进行实地采访和考查,进一步分析南澳人们的海洋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找出南澳岛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探讨出南澳海洋资源急剧减少的原因。
我们在调研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查阅国内外前沿文献等方法对南澳岛的海洋资源利用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以提高当地渔民的生态保育意识,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我们会通过咨询专家,采纳他们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渔民中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尽可能地减少渔民违法、违规的捕捞方式,让保护好海洋资源的知识普及到每个渔民家庭。
2.南澳海洋捕捞概况[1]
南澳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其中主岛南澳岛面积106.14平方公里,海岸线76.77公里,人口7.2万,目前仍以海洋渔业为主要产业。该县拥有海域4,600平方公里,海洋捕捞业发达,为全国水产百强县[1]。渔业向来就是南澳人民的生计之业,全岛大概有一万人口以渔业为业。千百年来当地人民已养成了靠海吃海的“讨海”模式。
但由于近几年海洋生物逐渐地减少,出海的成本比往年高出许多,原本每天扬帆出海,满载而归的热闹景象已成为南澳渔民的回忆。再加上近几年“单拖作业”盛行,加上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加剧了海洋资源的枯竭,减少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捕捞业急剧萧条,渔民的生计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导致很多渔民不得不改行换业。
3.调研采访过程
2011年7月19日我们于南澳县后宅镇后江渡口采访了渔民。渔民给我们介绍了南澳捕捞的相关情况。整理归纳如下:
3.1捕捞概况
南澳渔民以捕捞鱿鱼为主,也有捕捞石斑鱼和龙虾。该渔民采用的捕鱼工具为海山制造,渔船吨位在37-38吨之间,渔船编号由渔政局统一编号,到派出所办证。捕捞工具主要有鱼钩钓和单层网。冬天撒网捕各种鱼夏天用钩捕鱿鱼。政府禁止采用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同时,禁渔期禁止使用三层网,防止鱼苗等被捕。
3.2捕捞工具
调鱿鱼的鱼钩最早采用日本产的,后来采用台湾产的,现在主要从内陆购买。由于鱼钩有荧光,利用鱿鱼的趋光性,无需鱼饵既可捕捞鱿鱼,并可多次使用,有很大的经济有效。荧光在白天也能发挥效果,故白天也能吊到鱿鱼。由于鱼类对反差较大的物体比较敏感,因此,在一些渔具的设计中,往往采用与海水颜色较接近的网线。如拖网一般使用绿色网线,刺网以及钓具用线一般都使用透明色。在钓具作业中,通常使用拟饵可以明显提高捕获效果。另外,利用海洋生物的生性行为,利用其游泳的特征、集游等行为特征,布置拖网、围网、地钓具、耙刺等捕捞工具。
3.3收成情况
每次都不一定相同,少则几十公斤,多则上百公斤不等。而从农历一月份到现在七月份,半年左右的时间,每人平均能赚一两万,少的也有七八千,而一条船常雇五六人。今年捕的鱿鱼比前几年好,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五月到八月份是打捞最好的时段,而七月份最佳,销售情况:主要返乡卖给鱼贩或运到内陆卖给鱼贩,转运至内陆的鱼贩要加收5%的税。
3.4船只的动力情况
船只以柴油作为动力能源,耗油情况主要取决于船只大小。360匹马力的船只7天约用1千多升油。现在政府会补贴油差价,补贴数目依据船只的马力而定,而补贴金主要分给船长及长工,临时工则没有。
3.5船上生活
出海前,要备用食物,食物包括蔬菜,猪肉,水果,米、以及饮用水等生活使用品。分配人员负责炊事工作。而船上的垃圾直接扔进海中,因为没有接到相关管理局的禁止通知。在捕捞方面,一般抛下鱼钩后,一般两小时后起钩,偶尔抛下鱼钩后如果没有收获则换地方
3.6海洋生态情况
随着我国海洋捕捞业渔获量的增长,捕捞能力也显着膨胀,渔船捕捞能力过剩以及有效管理的缺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我国沿岸及近海主要鱼类种群枯竭。传统经济鱼类在中国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关键物种数量锐减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类的组织结构。据渔民所了解,在近些年来,不可否认一些非法的捕捞行为影响了海洋资源的平衡,但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具有相对稳定性。此外,最近海洋很少发生赤潮现象。
4.当地捕捞业存在的问题
经采访总结,我们归纳出渔业捕捞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4.1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总体素质依然较低。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普及,成人教育广泛开展都有效地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但从事渔业捕捞的人员总体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特别是高学历人员更少从事渔业捕捞生产,捕捞人员受教育程度多半是高中以下。
4.2年龄日趋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
从年龄结构分布来看,捕捞劳动力整体年龄偏大,而传统渔民的年龄更偏大。呈现出年龄结构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的状况。导致这种情况存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渔业生产大部分船只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不高,劳动力价值较低,生产作业环境不如陆地,外来年轻人员不愿意从事捕捞业生产。再加上传统渔民子女不愿意从事如此高投入、高风险、生产环境差的捕捞业生产,传统渔民生产人员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