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清明节对传统节日认知与感悟社会调查活动总结
关于清明节对传统节日认知与感悟社会调查活动总结 为深入了解我校大一新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感悟状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强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安排,组织13级景区管理
1、酒店1、2班、保险1、2等6个班的学生在清明节期间进行了以“结合清明节社会调查见闻,谈谈你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感悟”为主题的调查活动。此次调查活动共抽查100份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通过对调查报告认真细致的统计、分析,得出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调查显示,我校大一新生对清明节认知比较深刻,近70%的学生认为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不仅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暖花开踏青旅游的最佳时节,因此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在清明节期间近63%的学生选择校外春游,只有近20%的学生选择了回家祭祖,不到10%的学生选择留校学习。
从调查结果可见:同学们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普遍认同感很强,甚至有部分学生提出应当自觉淡化“洋节日”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但从大多数学生撰写的内容来看,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尚未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分量。
通过此项调查活动,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树立继承和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强化爱国主义精神的意识;促进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教
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结合此次调研活动,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更应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老师2014年4月30日
第二篇:大一新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认知社会调查活动安排
教研室实践教学活动
“结合清明节社会调查见闻
谈谈你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感悟“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 时间:2014年4月1日—4月15日
组织者: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
负责调查者:
13级景区管理
1、酒店
1、酒店
2、计应
2、保险1、2班全体学生 调查活动主题:
结合清明节社会调查见闻,谈谈你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感悟。调查活动具体内容:
此次调查活动具体内容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你的清明节是如何过的?
2、你在清明节期间走访调查有哪些见闻?
3、你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感悟有哪些?
调查活动具体要求:
1.此次活动主题有老师拟定,具体调查问题由学生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自行拟定。要求活动紧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这一理论教学需要来进行,要求学生侧重于从“大学生应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角度设计调查话题。
2.此次调查对象仅限于校内校外自己熟悉的人,以了解清明节习俗为目的。
3.此次调查要求撰写调查报告,老师进行抽查,抽查结果记入平时 1
成绩。
4.本次调查活动共2课时,是实践教学系列活动之一。
思政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2014年4月30日
第三篇: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调研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调研
院系:工程学院
班级:设计
姓名:张洋远
学号:
日期:
1班***年10月8日
前言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浅薄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态度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缺少民族文化信仰,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民族文化教育薄弱、全球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密切相关。传统文化不能丢,传统节日要弘扬,这关系着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力量的凝聚,因此传统节日应得到大力弘扬和广泛重视,应该采取顺应传统节日发展的措施,使之在当今社会重放光彩,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正文
节日是我们生活的一大亮点,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过节”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同时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使许多西方节日纷纷涌入国门,中国传统节日不再是人们的唯一“信仰”,如此境况,一些传统节日日益被冷淡,有些传统节日甚至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我国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大国,其丰富的传统节日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信仰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而传承节日的人的信仰度的减少,使传统节日泯失了它应有的色彩。
一个民族的传统,不管是民德、民风还是民俗,在节日中体现的最为完美。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它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力量,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的继承和发扬体现出这个民族的自信和强大。因此传承文明,弘扬传统节日是民族振兴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是祖国培养人才的主体,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对怎样弘扬传统节日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特地对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发现,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比较肤浅,对过传统节日的态度有失积极,受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一些传统节日习俗不能得到坚持,但绝大多数同学对大力倡导重视传统节日持积极态度,由此可见大学生们还是比较认同传统节日的,只是缺少对节日的认识,缺少过传统节日的条件,传统节日不能很好地展开。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意识,传统节日不能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实情况确实令人担忧,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情况反映出大学生们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当问及对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态度时,大多数人表示可以理解,这也为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传播提供了条件,过多节日的出现影响了传统节日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
综合对调查问卷分析和切身体会,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节日意义了解不够盲目地追求时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人们意识的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不能满足开展节日活动的需求,以及民族文化教育及整体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是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
一、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设计适合大学生的有关传统节日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在校园内随机发放,回收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寻找挖掘尖锐问题,系统分析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本次调研的指导方法,其大体步骤为:
1.调查问卷的设计
通过小组讨论确立研究方向后提出问题设计适合大学生的调查问卷。由于大学生们来自不同地域,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对大学生活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这些情况也影响到他们对节日的认知,所以在设计问卷问题之前设置调查基本信息,设置了性别、年级、科类、城乡选项,为系统分析进行了明确分类。
本着广泛涵盖传统节日知识又贴近大学生们的生活的原则设置问题。设置的问题包括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对过传统节日的态度,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的流变及对西方节日的看法,对传统节日保护等多方面问题。
为想知道调查结果的同学留下公布调查结果的网址(统计结果已于统计完毕当日公布,调查问卷见附表)。
2.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在湖南大学复临舍、东楼、前进楼、逸夫楼以及湖南师范大学校园和至善楼随机发放问卷并及时回收,共发放问卷240份(其中湖南大学175份湖南师范大学65份),回收234份,回收率97.5%。
3.问卷统计
小组商议统计办法,设计统计表,对回收的234份问卷进行分类统计。分性别有效问卷226份,其中男生113份,女生113份;分年级有效问卷229,其中2005级27份,2006级61份,2007级40份,2008级76份,研究生14份,其他11份。分科类有效问卷223份,其中理科类54份,工科类92份,文科类(不包括外语类)59份,外语类18份;分城乡有效问卷219份,其中城市70份,乡村149份。对每道问题进行细致统计,并制作统计表格(详见附表)
4.统计结果分析
对统计数据做图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认识十分薄弱,有些数据看上去简直是“触目惊心”,例如调查问卷第七题:你知道清明节是那一天吗?在作出答案的232个人中仅有56人选择了“阳历4月4日或5日”(详见附表)
在对传统节日的态度这一问题(第2题)上32.91%的同学充满兴致37.61%的同学只过自己喜欢的,还有22.22%的同学随社会大流,更有7.27%的同学不太感兴趣。而在对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看法一题的调查中有54.50%的同学表示可以理解,38.18%的同学认为无所谓。比较乐观的是87.56%的同学认为大力倡导重视传统节日是必要的,132名同学意识到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不够,153名同学认为应该采取注重民族文化教育的方法来传承中国传统节日。(见附表)
5.调研引发的思考
(1)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民族传统节日认识不足实在令人揪心,这种现象不宜在延续下去。
(2)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态度体现了大学生缺少对民族文化的信
(3)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加速了文化融合,在这一时期应注重对传统节日的保护,理性地对待外来节日。
(4)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引起了民俗的改变,这也使得一些传统节日习俗难以继续下去,因此要有明确的应对措施。
(5)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信仰的缺失源于对民族文化教育力度不够。
二、大学生的节日观与文化信仰
我们在对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认知情况调研时发现,大学生的传统节日知识淡薄,也就是说大学生对节日的由来、作用、功效以及意义了解甚少,由此也淡薄了节日的神圣意义,自然缺失了对传统节日的信仰。
节日,起初是一个民族相对固定的、最神圣和重要的日子,它关系到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原始崇拜和精神信仰。节日风俗是展现一个民族的重要窗口,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民族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同时也讴歌了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的安康,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加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威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反映了这个民族人与自然、人与信仰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民族文化在生活中的真实体现,它能够完美地体现一个民族的民德、民风和民俗,因此传统节日应该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是一个民族整体对民族文化信仰的体现。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冷漠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缺少对民族文化的信仰,这与他们不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是有直接关系的。调研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认同传统节日需要大力倡导和重视,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传统节日还是比较渴望的,但由于认识层次的不同也产生了对传统节日态度的迥异。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以及价值取向影响了他们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在对西方节日受青年人喜欢的原因一题(调查问卷14题)调研时,有68.02%的同学选择“青年人追求时尚,赶潮流”,另有33.78%的人选择了“媒体及商家的宣扬” 由此可见,大学生盲目地对时尚的追求导致他们对“时尚”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西方的节日并非是时尚的代表,它仅是一种文化舶来品,并非西方的节日就代表了时尚,代表了浪漫,并非我们的传统节日就是陈旧的、过时的。自有节日以来,各民族节日就是独立存在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节日是并存的,许多西方节日要远远晚于我们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内容是丰富的,外华而内实,有美丽传说,有英雄故事,有美食美酒,有情有义,充满了浪漫元素,只待我们智慧的大学生们去发现去挖掘。媒体和商家的宣扬很容易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跟着潮流走也不深究节日的意义就稀里糊涂地过了个“洋节”,出卖了自己的信仰,这种现象是多么可笑的啊!
当然我们并非要抵制西方节日,而是要我们的大学生们全面了解节日的意义后,理性地对待节日问题。大学生需要加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更需要明确的价值取向、向上的人生追求和对民族文化的信仰,不能为追时尚赶潮流而迷失了年轻的路。
三. 生活方式对传统节日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节日习俗难以继续发展下去,许多美好的习俗也因为失去了天然状态下的温床而受到限制,这种状况发展下去,自然会产生民俗流变,传统节日形式可能会发生较大的转变,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及保护的重视。
对一些传统节日不能坚持的原因(问卷第5题)的调研结果显示26.50%的人表示没有时间,35.04%的人常年在外,还有15.38%的人表示形式繁琐内容古板,15.81%的人认为没有必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转变以及我国城市化进展日益加快,许多传统节日失去了原有的发展空间而得不到正常发展,对于大学生们常年求学在外,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不能坚持传统节日习俗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国的传统节日多与自然有关,多数节日是在古代农耕生活中演变而来的,这些节日都是在乡村发展的,而城市化进展加快自然成了延续节日习俗的一大障碍,这不得不要求人们对节日习俗的传承产生新的方法。
调研显示问卷第二题:你对传统节日的态度是?82.76%的人选择了“可适当改变传统,但要保留精华”,仅有7.33%的人坚持“严格遵照传统习俗”。这也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的民俗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物质民俗、生产民俗会产生变化,非物质民俗也要产生某些物质转变。所以传统节日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些许变化,而历史传承的过程中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流变。但不管怎么变化,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它象征的民族文化精神是不变的。
所以在城市化进程加剧及物质生活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传统节日不能丢,我们要尽量为保存传统节日习俗提供条件,尤其是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开展传统节日习俗的条件,以便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四. 全球化发展对传统节日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世界越来越向着多元化发展,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加大与深入,各种不同形式的异域文化也因此而纷至沓来,侵袭和影响了这块古老的土地,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这些以往还只是见于书刊载体的西方文化产物今天已被大多数青年人所熟悉,所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人们的生活更趋于多元化,使人们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和人类,但是通过改变自己去了解别人的方式的确是可悲的。我们需要认识西方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百年来这已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一个闭塞的民族永远不会拥有广阔的空间,历史已给
予了证明。我们向西方文化学习,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要向西方学什么,怎么学,依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辉煌的科学成就的确值得我们学习,西方人的合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西方的创业精神值得我们借鉴,难道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也要照搬吗?显然不是,不同的地域养育不同的人民,因而产生不同的文化,这是符合自然发展要求的。如果刻意去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跟随别人的文化传统,那样无疑是扼杀了自己的民族根源,是不可取的。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今天,国人应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一方面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对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不应该被视为是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繁荣的障碍,而是更重要的中华民族根系之所在,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力量源泉。
因此在全球化进程冲击传统文化的情况下,我们应去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使之更好地延续下去,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2005年11月,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消息刺激了华夏儿女的神经也引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在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每个民族都在竭力保护自己的传统,而我们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显得有点薄弱。调查问卷第16题:2005年11月韩国成功申报江陵端午祭为’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对此你的看法是?统计结果显示:59.50%的大学生选择“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不够”;31.98%的人表示气愤。可见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保护传统节日是大学生们的一大心愿,而只有从上至下整个社会动员起来加大努力,才能更好地做到对传统节日的保护。
第四篇:自我认知与成长感悟
自我认知与成长感悟
——人生若只如初见。
也许有很多的东西,我在来大学的时候就不懂;所以,造成了现在这样的自己。也许,我没能真正的了解别人,从而无法真正的把自己全部交给别人;所以,在大学里,我在收获友谊的同时也失去了曾经我以为可以成为一辈子的友情!我一直以为我的付出一定和我的收获成正比,可是现实却远远不是这样!所以,自从上了这个自我认知与成长课后,我从老师和同学那里重新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我也能够从梦幻和理想中苏醒,勇敢地面对现实;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从里到外的重新塑造自己。
通过学习的感悟:人生的真相!
在现实中,我们总会遇到痛苦,但痛过了,有时就故意淡忘了,不愿正视它,更不愿提起它。其实,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种“维他命”,认真反思它的人,可以找出苦的根源,痛过一次就够了;而不愿正视它的人,会接二连三犯同样的错误,遭受同样的“痛”和“苦”。比如:印度伟大的寂天伦师曾说:“执我唯增苦。”只要执着“我”,就肯定会增加痛苦。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苦,均应将其归罪于我执,而不要去责怪别人。若能除掉我执,再不顺的日子都会改变。就像现在的我,就因为自己曾经的年少无知,自己的无所顾忌,让我和好朋友变成了陌生人;在一个宿舍却形同陌路,除了偶尔说说话,其余时间就是无视彼此的状态。曾经的我,总以为是她的错,所以,我不愿意选择原谅。可是在之后的生活中我又渐渐发现,这也并不全是她的错,如果之前没有犹豫,没有怀疑,没有判断失误,导致自己听信谣言,迷失了心智,让坏人有机可趁,把小事无限扩大化。也许,现在就不会弄得那么僵了;也许我现在后悔了,但我却不遗憾。因为,我感觉我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无愧于心;虽然,现在的状况,和以前没什么区别;但我的心却不再那么消极和悲观,也许,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缘分成为朋友,那就放开彼此的手,让彼此都过得快乐些;同时,我也很感谢他们,让我在大学学会了这些东西,让我成长了一点,懂事了一点!如果没有他们,也许出了社会,我会经历更大的伤痛!正是这次的经历和痛苦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让我更加看清自己,了解自己,懂得了反省自己,想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因为这次的痛苦已经挫败了我的优越感,打消了我的傲气十足;能让我对别人有心声悲悯;让我慢慢看清了事情的真相,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痛苦也并不一无是处,关键看我们懂不懂从中提炼“养分”。对于人生,我们也应该有全面的认识: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面对黑暗;一方面要梦想成功,一方面要迎接失败…若有了这些准备,不论社会如何复杂,我们应对起来都会十分自如。因为有苦有甜,因为有痛有乐;才丰富了的人生,才提升了自我,才增添了美好!
通过老师与同学的教导明白:失去并不可惜。
从小到大,我们了解的:“幸福”,全来自于外在。比如有钱了就幸福,没钱了就痛苦;有人爱就幸福,失恋了就痛苦…但实际上,这一切都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个自我认知与成长的课程所揭示的“幸福”,建立在内心的基础上,这是人人平等具有的,只是很少人懂得该怎样挖掘。一旦你认识了它,才知道何为不变的幸福。就如现今我是一名大学生。我觉得,有时候欲望也是一种动力,如果人人都知道知足少欲,可能就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但往往追求不等于贪欲。作为年轻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追求不能过了头,否则可能变成贪欲,这样一来,就会对他带来害处。在生活中,既要有看破、放下的一面,也要有积极努力的一面。该放下的固然要放下,该挑起的还是要挑起,这样才能够幸福与成功。一个人如何更快乐的实现自己的目标啦?我觉得要懂得“随缘”。即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你努力了就没有遗憾,即使途中的道路太曲折,一直跨不过去,也没有必要非常痛苦,而要学会随遇而安。有了这种心态,自己就会特别快乐。在工作中,生活中,无论你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特别执著。因为失去并不可惜,看得越淡,成功反而会不期而至。凡是只要我们问心无愧就好,不一定非要得到所有人的赞叹,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别人不满意也没办法。毕竟佛陀都不能满足众生,向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又怎么可能做到啦?所以,学会诠释,学会放下,你就可以因为放下了一棵树,而拥有了获得整个森林的机会了。这个时候的你,也是最幸福和最快乐的!
通过与自我认知与成长的小组交流讨论的感悟:不要自以为是地看待别人的幸福!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用自以为是的目光,否定别人的幸福,这是错误的。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光看外表是判断不出来的。正如,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他的朋友对他说:“你多幸福啊!拥有所有人想要的一切,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国王笑笑,随后说了一句:“那么,我们就换一天的位置来看看如何?”第二天,国王让朋友代替自己处理一天朝政。一天繁重的国事结束后,朋友疲惫不堪,不禁感慨地说:“当国王实在太累了!我只看到你幸福的一面,却没有看见你痛苦的一面。”所以,从这个故事里,我记住了这句话:不要自以为是地看待别人的幸福!就像:“你没有经历别人的故事,你就不能轻易评价别人!”的道理一样。生活有很多不易,我们自己本身经历的故事都那么曲折,那么坎坷;我们为我们自己的事情都忙得不可开交和忙的焦头烂额;并且还有很多事做的连自己都不忍心看;那又何必用完美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别人啦!好好的对待别人,好好珍视别人的幸福,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幸福!
通过小组画画的解析以及小组活动的感悟:懂得做人,比懂得做事更重要。如果我们常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态来为人处事,生活中的压抑、纠结、焦虑、烦躁等就会一扫而光。不但这些区区小事不在话下,甚至更大的事业也可以顺利成功。这个世界上,除了诸佛菩萨以外,没有过失的人极为罕见。但有了过失也不要害怕,只要依靠忏悔的力量,知错能改,罪业就能慢慢消除。藏语有种说法:“无结疤树寻不到,无过之人找不着。”汉地也有句俗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知道,你感觉好的事物,拼命的想强加给别人,但也许并不适合他。所以,在与任何一个人相处时,随顺他们,谅解他们很重要。因为人没有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但有了过失务必懂得忏悔,否则,倘若一犯再犯,未来就不知会变成什么样了。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何曾饶过谁!多行不义之人,自以为聪明,所作所为神不知鬼不觉,但却不知因果丝毫不爽,自己所做一切,早晚都要为它付出代价。所以,重视因果对每个人来说极为重要。或许有人提出质疑:“那为什么某人今生中作恶多端、行为不轨,现在却过得如此快乐?”实际上,这只是恶报尚未成熟的暂时现象,不会持续恒久的。就如同已服下了毒药的人,在毒药没有发作前,有时甚至会感觉极舒服,但过不了多久,必定会有性命之忧。所以,一个人外在的长相不重要,穿着好不好看也不要紧,关键是内心对因果是否坚信不疑。如果你真的爱自己,对自己很执著,不希望生生世世受苦,就千万千万不要造恶业;爱自己,就要谨慎取舍因果;多做一些善事,对别人多些宽容与谅解;那样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快乐了,那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啦!
济公和尚曾说:“一生都是修行的,求什么?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食过三寸成何物,馋什么?死后一文带不去,悭什么?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前生不修今受苦,怨什么?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就像佛经中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么就要学会改变及忘掉一样。
不要回忆过去。其实我们很多人总是对往事流连忘返:“我过去如何如何谈恋爱,成绩如何如何好,挣钱如何如何容易…”其实,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乐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纹,已经消失无迹了,没有必要再去回忆了。沉浸在过去的苦难与辉煌里,完全就是在浪费时间。过去的事情最好不要再去想,谈也不要谈,因为想了,谈了也没有用了。昨天的事就像昨天的梦,都已经过去了,没必要再去怀恋这些。这样我们会生活的更自然。
不要妄想未来。对未来的百般筹划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网捕鱼一样,是不切实际的黄粱美梦。有句俗话说:“希望的周围,总环绕着绝望。”如同有些人,去年炒股票,认为今年肯定发财,到时候,再拿这些钱投资什么…没想到突然金融风暴来了,席卷到了他的领土,最后美梦彻底破灭。所以,每个我们迟早会死,并且死亡往往不期而至,一想到这些,我们就应该有种强烈的紧迫感,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而不要随便散乱放逸。这样的我们可以生活的更坦然。
不要执著现在。对现在的事情也不能太执著,很多时候我们把什么都看的特别实有,因实执而造下各种各样的错。若我们能以无执著、空性、如梦如幻的见解把持,就会知道很多行为皆无实义。这样的我们可以生活的更超然。
总之,不沉浸于过去,不焦灼于现在,不妄想于未来!我们平时就不要忆念过去的种种,想这些也没有用;不要执著现在,莫以种种分别扰乱自己;不要妄想未来,应舍弃一切虚幻的梦想。那么,我们对不了知的事物,就可以有一种理性的态度,从而不会轻易接受一切,也不会轻易否定一切!那么,我们就可以真正的在这个世界中快乐无忧的幸福生活下去;就可以像:“人生若只如初见一般,永远自然、坦然、超然的生活着!”。
第五篇:体育课改认知与感悟
体育课改认知与感悟
八年级教师:宋坤 在近期的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是摸索着前进的,我们是在探索中总结,一边学习一边教学。通过总结,我们舍去了不合理的方法,发扬光大正确的思路,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不断的完善,不断地走向成熟。在几年的探索中,我个人认为,新课改应是在围绕着体育课未来进行的,我们应在课前,课中,课后体现出课程改革的新面貌,新思路。
一、备课要上好一节体育课,备课是必不可少的,课改前应备课,课改时也应备课,但备课的重点却不一样,我认为,课改中的备课,应备教材、备教法,但更应备学生,应充分考虑学生是否对教材有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针对学生的爱好兴趣来调整教法以及训练手段。
二、上课上好一节课,首先应看到是否完成课的任务,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单单为了完成任务而完面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应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服从指挥到自觉行动。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习,对生活,对身体的好处,使他们学会如何自觉,自主地锻炼身体,从而能让他们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都能很好地参加体育锻炼,而不仅仅是在体育课上。在课堂中,教师应改变指挥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活动,指导学生活动,更重要的是和学生一起探索,使学生体会到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锻炼。
应该说,体育课不仅是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有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更有着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精神,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三、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体育课的一个必要环节,没有反思,就不会提高,没有反思就不会看到长处及短处。反思有多种形式,一堂体育课应反思的问题是很好的。但我认为,一堂体育课更应该反思的是这堂体育课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吗?这堂体育课中,学生有没有积极参与,教师有没有积极参与;学生的身心有没有都得到锻炼。而不应该只是反思。你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学会了动作技术。课程改革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探索是任重而道远,特别是中学体育的改革,更是一路坎坷,体育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更有着沉重的任务和特别的意义,作为体育老师,更应该积极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