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0后海归的困惑:从被仰视到被奚落 求职不如本科时
80后海归的困惑:从被仰视到被奚落 求职不如本科时
网上一度流行一个描述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段子——《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上小学时大学不要钱,上大学时小学不要钱……
澳洲求学归来的杭州人赵楠(化名),辞掉了干了几个月的银行卡推销员工作,在家做了一段时间的“宅男”后,痛定思痛地编写了一段《我们是怎样的一代海归》:
当我们没留学的时候,留学生回国是人才;
当我们去留学的时候,国外“教育产业化”了;
当我们从国外大学毕业,国外闹金融危机了;
当我们成为“海归”的时候,国人说,还真以为从国外回来,就是人才啦……
是海归含金量在急速下滑,还是现今“海归”应该被重新定义了?
海归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外留学人员掀起新一轮回国浪潮。那时的海归是个令人仰视的名词,标签上都打着“高级”的烙印。
面对记者的采访,赵楠直言不讳地说,他从来不对人说自己是“海归”,也从来不提自己是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在杭州某个银行做了几个月的信用卡推销员之后,他辞职了。
[故事一]
“英语差生”走上留洋路
回国后托遍关系,暂时解决饭碗危机
赵楠当初到澳洲去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恰恰是他英语很差。
1983年生的赵楠,原来在杭州某大学念传媒专业,大多数课程都能及格,唯独英语,拼了4年竟连三级都过不了,结果毕业没有学位证书。
2005年,父亲就命令他到澳洲去留学。
出国前,他还特意去留学机构参加英语突击班,但效果并不理想。“也只能说澳大利亚那边学校确实比较容易申请,我考得很差,居然也申请到学校了。”赵楠说,那所学校大概只能算“三流”。
有一次,他在餐馆吃饭想喝牛奶,竟想不起“MILK(牛奶)”一词。
在澳洲学了一年的传媒后,他抽空回了次国,发现他学习的知识和国内现状根本不接轨,就业单位也对他的理论不感兴趣。一年半后,他赶紧转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前后3年时间,花了四五十万元,赵楠最大的收获就是游遍澳洲。
去年,赵楠毕业回国了,看看大学同学,3年前已经工作的人,居然有人都已经是单位中层了。
而他不得已当起了某银行的信用卡推销员。没过多久,他自己就觉得落差太大了。他还是靠着父母的老情面,要去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落脚。
他并不乐意被人当作海归,甚至把此作为一种奚落,女朋友也不想找,“事业爱情都是低谷。”他说。
[故事二]
月薪一万,我很知足很知足了
本科生放弃4份offer去美国,回来遭遇求职难
“当时觉得找工作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刚好美国又来了全奖通知,所以义无反顾去了美国,没想到硕士毕业后,工作反而比本科毕业时更难找了。”9月初,刚回国的Kevin有些心灰意冷,在美国找工作时刚好赶上了金融危机,“面试一家、倒闭一家”的求职境遇,让他不禁开始想念本科毕业时那4份还算不错的offer。
1982年出生的Kevin 4年前还是浙江大学国贸专业的一名毕业生,跟班上很多同学一样,他一边找工作,一边等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国贸专业,国贸的毕业生每年都是一抓一大把。”Kevin的很多同学都发现工作并不好找,相比之下,Kevin就要幸运得多,就在同班同学还在为“饭碗”焦头烂额时,Kevin手上已经捏了4个offer:“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中国银行[3.13 0.00% 股吧]、五矿集团和中大集团。“到底选哪一个呢?”正当Kevin左右为难时,一封来自美国一所大学的全奖通知书,将他的为难一扫而空。
“找工作好像也不是太难,等在美国念完硕士后,肯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2005年秋天,Kevin扔下让同学羡慕的4个offer,意气风发地去了美国。但事情并不像他想象得那么美好。
摆在Kevin面前的只剩一条路:回国。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在实习签证到期前,Kevin终于拿到了CFA三级证书,国际金融分析师的最高等级。
回国后,Kevin一直待在家里,上上网,投投简历。那段时间,Kevin的MSN头像一直都是暗的,不是他没有上线,而是怕被同学看到后,询问工作的事。
“原来本科那些同学,很多在单位已经混得不错了,还有几个已经挤进了中层队伍,难道让我去给他们打下手吗?”回国后,Kevin投简历的一个原则是,不投本科毕业时投过的那些单位,他说,拉不下面子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不甘心,“如果现在再去那些本科毕业时就能去的单位,我在国外这么多年岂不是白混了?”
“感觉合适的工作不多,很多岗位还只招应届毕业生,有时候灰心起来,想干脆随便找份工作将就一下算了。”最后,Kevin被老爸老妈“赶”出了家门。
“我爸帮我买好了火车票,让我去上海投简历。”就这样,Kevin捧着简历,到上海的一些期货公司和基金公司,挨家挨户地拜访,“这样没头没脑地送上门去,真怕被人家赶出来,但没办法,总比待在家里等工作强,好在那些HR都还比较客气,但遗憾的是,没有一家有回音。”
“海归的简历,招聘方难道不会稍微重视一点的吗,更何况你还有CFA三级证书?”记者很好奇。
“很多HR的桌上都堆着一大叠简历,估计有几百份,他根本不管里面有没有海归,很多都是看也不看就扔掉了……”说到这里,Kevin的声音突然低了下去。
正当全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10月底,上海的一家私募基金要Kevin去面试。但Kevin却不记得自己向这家公司投过简历。原来,这家私募基金是美国总公司在上海的分公司,而Kevin曾去美国的总公司面试过,老板对他印象很不错,虽然总公司暂时不需要人,但还是向上海分公司的老总推荐了Kevin。
现在,Kevin已经在上海上班了,虽然每月一万的薪酬并不算高,但Kevin还是很知足。
第二篇:讲述求职技巧:从被拒到月薪6000元
毕业前,我几乎没有实力。学校一般,专业只是电子工程;成绩也差,4年没拿过一次奖学金,且经常补考;除了该有的学位证和四级证,其他的证书我一样都没有。但我还是将自己“卖”了出去,而且是国内著名的IT通信公司,从事IT硬件开发。而且除这个工作,我还得到了6个以上的Offer。周围的同学觉得这根本不可能!虽有门路 面试仍然被拒 4个字就可以形容完我的大学四年:蹉跎岁月。不是我不想学,是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学,甚至该学什么!还好我知道未雨绸缪,大四一开始我就为找工作做准备了。2002年8月份,我千方百计通过亲戚、朋友等各路关系,得到了一次面试的机会。面试头晚,我一直在琢磨面试时我该说些什么。因为我心里很清楚,如果不是朋友推荐,我根本不可能得到这次面试机会!分析了半天,我觉得自己的优点只有擅长表达,但我又很心虚:自己确实什么东西都没学到啊!面试那天,一落座,技术经理就问:“你带简历了吗?你的简历在我的电脑里,我没来得及看。”当时我心想:完了,人家连我的简历看都没看,肯定是走走过场了。我马上将自己手上准备的简历递给了那位看起来很干练的经理。经理问:“你是学电子的?”我说:“是。”经理接着就说:“那你大概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吧。”于是,我就开始了那个至今我也不知道花了多长时间的自我介绍。这个介绍罗列了我能想到的自己的全部优势,大到我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小到我曾经做过的某个社会实践。最后经理主动打断了我的阐述,他说:“这样吧,我们只是想找一名研究开发人员。你谈谈你在学校时,有没有做过一些电子工程方面的经验?”问到这里,我所有的思路全停了,我不得不诚实地告诉经理,我没有做过任何项目,而且还带点狡辩色彩地说:“您也知道,学校一般都是教课本知识。”经理看了我一眼,笑了笑说:“行,那这样吧,如果我们后面需要复试的话,再和你联系。”我明白我失去了这个工作。可我还是学生,不可能有工作经验,因为没有经验,因此得不到这份工作。我陷入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两难境地。难道我已是死路一条?前辈指点 寻找就业出路一次和一位从事IT工作的老乡闲聊时,我无意中向他说出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经验值恐惧。我说:“用人单位都要有工作经验的,像我们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老乡说:“你的说法并不完全对!我自己就在IT企业工作,对这行比较清楚。做技术开发的工作人员,有时单位是要毕业生的,但目前,他们想要的是在本科阶段做过一些项目的毕业生!你有无在读书时做过一些项目,这才是关键所在!”老乡又说:“用人单位对所谓的很多证书并不感兴趣。他只关心一点:你是否做过项目?他要这个,你就给他这个!问题说白了其实很简单:首先,决定你将在哪个研发领域就业;然后,在简历里写上一两个在这个领域中真实的项目案例;最后尽量少地描述你学过什么,有什么证书,参加什么社会活动之类。”短期培训 飞来OFFER无数我茅塞顿开,在老乡的推荐下到了一家小型研发机构开始了我为期3个月的短期学习兼培训。这家机构由几个在IT硬件开发领域有很多年经验的“老手”开办,是专门面向在IT硬件开发领域刚入道的,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薪水状况的人开的,在IT圈内还小有名气。这3个月的培训让我觉得比大学3年所学都多。我真正明白:在硬件开发领域,如果有个有经验的人带你,你至少可以少走两年的弯路。2002年12月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简历投递。这次一周内,我就接到了11个面试电话。所有的面试的核心环节都围绕如下问题:我简历上的“在校期间的实习与项目开发经历”,剩下的就是技术经理针对我所做的那个项目的反复询问。由于我确实是真实地接受了项目方面的培训,我的面试很顺利。经过我的选择,我最后进了一家国内著名的IT公司,试用期间已经享受工作一年的员工的薪水的待遇。我的求职经历证明了我用3个月时间的培训让自己具备了“经验”,轻易地跳出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怪圈。事实证明,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也只垂青于靠自己的“思想”绕开障碍的人!
第三篇:从“日历”到“被自己感动”
从“日历”到“被自己感动”
——09中考作文的价值走向
桐庐县三合初级中学程红鑫
从去年的话题作文“日历”到今年的命题作文“被自己感动”,这里且不说从话题作文到命题作文的转变,更不想说作文的命题形式。我想说的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透过作文命题形式来关注作文命题背后的价值——作文教学的价值走向。
价值一:从关注作文内容到关注作文的语言能力:语言功底的好坏成为判定中考作文好坏最重要的依据。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如果“没有很好的表达工具,无论多么美好的思想感情,也是表达得不好或表达得不完全的”(冰心)。可以说,语言能力是作文能力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因素,自然,语言能力的考查就成为作文考查的主要项目。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作文内容不再是学生写作的一大难题。无论去年的“日历”,还是今年的“被自己感动”,从内容上来看,都有许多可写的内容,不存在没有内容可写的心理障碍,尤其是“被自己感动”一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贴近学生的心灵。因此,在作文内容上不是问题的情况下,语言功底的好坏尤其重要。
从去年的“日历”到今年的“被自己感动”的作文命题形式的转变正是顺应了作文能力培养的特点和时代对学生作文的需求。作文语言能力的成为考场作文命题的价值追求。因此,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应该把语言的锤炼作为作文教学的重点。因为语言是作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作文赖以示人的美丽外衣,任何新颖的素材、精美的结构、深刻的主题,都需依赖语言表达来实现。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会让文章锦上添花,使人读来赏心悦目;枯燥乏味的语言会让文章黯然失色,使文章的阅读价值大打折扣。价值
二、从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到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的意志与品质成为了考场作文的审美追求。
写作的审美追求是伴随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知行过程,不是孤立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日历”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思想与情感,而“被自己感动”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生活中的意志与品质。从审美追求这角度来看,学生的意志与品质是内在的东西,这一审美追求更高。
“认识自我”成为了中考作文关注的焦点。这是今年作文命题提供给我们的一个新的信息。这也是新课程的作文教学所要求的。语文新课标中曾这样表述: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被自己感动”一题引导学生从最佳角度来观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使自己的意志品质在反思中得到内化、提升
价值三:从无病呻吟到有的放矢:作文回归到纯朴自然,回归到人生感悟,回到作文与做人的和谐统一。
从写作内容上来看,“被自己感动”一题可以写被自己的灵魂感动,被自己的个性感动,被自己的优点感动„„总之,被自己的一切真实发生的事、行为、内心所感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命题作文“被自己感动”不仅杜绝了造假、套作、抄袭、公式化和无病呻吟等等都成了中考作文的通病,命更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良性引导;是学生作文的回归,回归到纯朴自然,回归到人生感悟,回到作文与做人的和谐统一。一个好的作文命题既能做到让每个考生有内容可写,又能引导学生从真实去选材,这本身就体现了其价值所在。
价值四:“引语”和题目中的“被”字让这一命题作文大放光彩:命题作文的引语是非常重要的,题目的每一个字,字字千金。
2009年杭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完整版:
《孤独之旅》中的少年杜小康在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中锤炼了自己的身心,他被自己已“长大了,坚强了”而感动。每个人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都曾被自己的一份成熟、一个进步、一次超越——感动。被自己感动,是美丽的起点;被自己感动是精神的升华。
请以“被自己感动”为题目,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作文的价值除了注重强调作文的真情实感外,还应表现人文性的价值取向。这一作文命题中的“被”字让给作文真情实感这一价值追求得到了很好的引导,迫使学生不得不写自己真实的情感生活。假如这一“被”字改为“为”字,这一命题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空洞无物。用“被”字重在发现自己,重在心灵的感悟过程,重在自己的理性分析,重在学生的内化功能。而用“为”字重在结果,容易脱离理性的分析,产生情感的偏激。
引语中“锤炼、成熟、进步、超越、感动、升华”这些词语,每一个词语都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仿佛在说:我要坚强,我要超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非常之明确,人文的价值取向隐含其中。
2009-6-12
第四篇:从《劳动合同法》到“被加薪”
从《劳动合同法》到“被加薪”
字号:小中大| 打印 发布: 2010-9-06 08:34作者: webmaster来源: 《南方企业家》查看:
925次
「背景资料」
关于劳资关系,从来不缺少话题。
两年多前,华为的一场牵涉7000多名员工的“辞职门”在社会各界引起一片哗然。而这,还仅仅是在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夜的一个前奏。
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彼时,正是金融危机风声鹤唳的时候。这部大大提高用工成本的法律被称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一年的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直言指出新法的不合理之处,并建议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项条款。那时距她被评为中国第一女首富的时间并不久。迄今为止,张茵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在镁光灯聚集的重要公共场合对新法表示质疑的企业家。不过,她还是为她有些“冲动”的言论付出了“代价”。几个月后,一份关于玖龙纸业是血汗工厂的调查报告在网上不胫而走,张茵的身家在很长时间内都“跌跌不休”。
此后,没有企业家再像张茵一样在公共场合对这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表示质疑。这却并不代表就真的风平浪静了。甚至可以说,这部法律从实施之日起,就争议不断、意见纷纷。有人认为该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权保护,但有人从中看到的却是保护落后懒惰,大锅饭、铁饭碗的历史倒退,更有人认为它只是维护了少数缺乏竞争力的雇员长期存留于企业,却会最终导致大部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而经济学家张五常、郎咸平都曾表示,新劳动合同法会造成企业与职工“双输”的局面。
在此担心还未平息之时,2010年5月,一场“加薪潮”又开始汹涌而来。这是场由富士康和广州本田所引发的像潮水一样迅速从中国南部地区向内陆省市蔓延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的风潮。
据某媒体的最新调查发现,珠三角受这次“加薪潮”波及的企业超过六成。近几个月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用工荒”,将近70%的企业被迫或无奈地加薪,但也有近30%的企业是主动加薪。而从今年算起,全国已经有27个省市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
对于此轮加薪潮,支持者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已是大势所趋,且将成为一种常态,传统上依赖廉价劳动力创造利润的企业,必须在转型升级或结束业务之间做出选择。更有人认为,加薪从长远来看这样其实有利于中国整体国民和经济。
反对者则忧心忡忡,认为一味提升工资,结果很可能使工人大量失业、中小企业大量倒闭、物价失控;也有的分析,工资上涨压力反映了泡沫经济已经并将继续吞噬中国的劳动力红利;还有人指出加薪潮的主导者政府,只颁布政策并未明确埋单者,如果依旧是政府“请客”企业埋单,则造成新的不公,激起新的民怨。
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加薪潮”的背后,推动的是不断涌动、渐进清晰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公开消息表明,该制度将被纳入2010年内出台的修订版《工资条例》。数据显示,在总工会的推动下,杭州目前已签订企业工资集体协议10981份,且每年还在以2000份的速度在递增。
对于工资集体协商,有经济学家把它称之为玩火游戏,说它在某程度上把工资平均化,对工业发展无疑是一种祸害。更严重的祸害是容易导致集体罢工的出现。也有专家表示,这是打破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建议政府在政策层面,不要直接干预劳动力市场本身的运作,而应在市场之外进行补贴。
无论是新劳动合同法,还是加薪潮,抑或是工资集体协商,毋庸置疑,都以协调劳资关系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愿望是美好的,但结果是否美好,尚难定论。毕竟,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利益,伤到任何一方,都算不上是一个好的法律或制度。
该不该加薪?
主持人: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加薪潮的出现以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诞生,有人认为这些都是符合中国的经济大势,即结束低成本的人口红利时代,迎接产业转型升级所应运而生的自然发展结果,你怎么看?
政府部门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非常值得拥护,也符合大势,但仍不够健全和完善。
——深圳精业磁性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自伟
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些都是必然的,所有的物价水平在不断提高,不提工资也不现实。这已不是单纯的劳资关系,而是影响社会和谐的大问题。政府需要正确去引导,不过,现实是很多法律现在都是单方面地维护员工的权益,这种偏向将会影响到“85后”的发展,有可能会让他们没有进取心,吃不了苦。同时,中国企业的压力也很大,就全世界平均水平而言,中国企业纳税率比较高,对于制造企业,员工超过2000元要纳个人所得税,企业本身也要纳17%的增值税。勿庸置疑,政府部门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非常值得拥护,也符合大势,但仍不够健全和完善。
新劳动合同法养懒了很多80后、90后的员工。现在的问题不是给员工多少钱,而是再过十年,工厂都没人做了。
——华厦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李扬辉
国家有国家的考虑,从长远发展来看,提高人力成本,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政策。
与此同时,希望政府能多点关心企业的实际困难。我认为现在是企业处于弱势。新劳动合同法养懒了很多80后、90后的员工。现在的问题不是给员工多少钱,而是再过十年,工厂都没人做了。每年500万大学生,哪个愿意到流水线?当中国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提高后,反而没人愿意去工厂了。这也是近年来为什么出现劳工荒的原因。其实,不用出台新劳动合同法,人工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这是市场趋势。
在获取一定利润的前提下,给员工加薪也是合理的要求,但要怎么加需慎重考虑。——广州市轩辕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统
从一个行业或整个中国制造业来看,我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应该加薪。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在获取一定利润的前提下,给员工加薪也是合理的要求,也有利于企业的后续发展。但加薪要怎么加要慎重考虑,不是想加就加,这也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
对于新劳动合同法、加薪潮的出现,社会思潮、舆论导向和客观现实因素都起到促进作用。
站在一个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早一点给员工更好的条件,更好的待遇,你这个难关渡过了,对未来的发展反而更是个优势。——广州市欧林家具有限公司总裁 薛庆志国家发展了,企业成长了,相对而言,劳动者的收入偏低,对应房价和一些基本生活消费来看,这种收入的增加与物价的上涨是不匹配的。就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是可行的。劳动法是针对所有企业来实施的,并不是针对我们一家企业,也就是说在法律面前,企业都是平等的,就竞争关系而言,也都是平等的。如果成本增加,那所有的企业都会增加。就看能
不能站在一个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早一点给员工更好的条件,更好的待遇,你这个难关渡过了,对未来的发展反而更是个优势。因为你已经能够适应这种高成本的方式去运营。劳动力作为商品,就得承认其商品的地位,让市场来调节。政府应该倡导多些市场调节,少些行政干预。
——深圳奋达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肖奋
根据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状况,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得还是仓促了些。加薪是必然趋势,但劳动力作为商品,就得承认其商品的地位,让市场来调节。政府应该倡导多些市场调节,少些行政干预。企业招不到人,自然就加薪了。我们企业加薪也不是等新劳动合同法出台了才加的,而是要根据劳动者本身的能力和企业经营状况来定。
成本上升,是逼迫企业创新升级的一种方式。但操之过急,硬着陆的思维只会使一些大企业顶不住就搬迁,刚刚成长起来的企业羽翼未丰就倒下去了。国家提倡又好又快,但是否真的把好放在了第一位?把单位面值的产出、财政收入、环境消耗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作为考量指标时,产业转型升级才有希望。
劳动合同法以及加薪给你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主持人:从新劳动合同法到加薪潮,给你的企业带来了什么影响?给整个中国制造业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不少人担忧,由于失去成本优势,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将不保,外资将会出现迁移潮,是这样吗?
作为一个老板,不要认为劳动法会影响到你的企业,市场有一个趋势,没有最高最低,你给得少,他不会给你干,给得多,老板自己承受不了。——李扬辉
加薪潮对我们也没多大的影响。我们的工资永远都提在别人的前面。其实,如果老板赚到钱了,也不会太过计较员工成本的提高。
然而,竞争是残酷的。在中国,做工厂的人很辛苦,对国家也是奉献很大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工厂,很难真正富起来。大的财团养国家,小的企业养社会。没有千千万万的小型公司和工厂,社会上那么多人的就业怎么保证?
人力成本即使增加了20~25%,总成本中也就增加了2%左右。少一个投诉就能给我们带来多很多订单,这些订单就足可以支付人力成本的增加。——薛庆志
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后,我们企业的人力成本增加了20-25%.就企业成本来说,有这样几方面:一是原材料的成本;二是设备成本;三是水、电等能源成本;四是人力成本,当然还
有部份管理成本。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原材料的成本,这部分成本占总成本的80%以上。所以当市场的CPI、PPI出现大波动时,对我们的利润影响比较大。而人力成本即使增加了20-25%,总成本中也就增加了2%左右。一千多人,一人每月增加200元,一个月也就是几十万,但是我们的收入增加100万的话,这个支出早就消化掉了,而100万销售收入的增长,对我们来说并不难,关键是产品能不能做好,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也就是说你的工人能不能很用心把产品做好。
作为民企,如果有能力升级的其实都不用政府去号召,没能力升级的号召也没用,只会把它们逼上死路。——肖奋
首先成本增加了,另外普罗大众的产品竞争力也相对减弱了。早几年我就说了,中国的劳工基本工资上升到一千七八百人民币的时候,竞争力就会下降。这种情况下,身边很多企业,小的顶不住就关,或者搬,搬了还是顶不住,还是关。唯有那种坚持、坚持、再坚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作为民企,如果有能力升级的其实都不用政府去号召,像华为、中兴他们早就升级了。没能力升级的号召也没用,只会把它们逼上死路。基本上在年销售在2亿以上的企业才有机会做一些创新,1亿以下的你叫他怎么坚持?
中国还没有转型到位,就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将会给就业、消费乃至国民生计的方面带来很大影响。——郑自伟
影响肯定是有的了,就制造业来说,利润率本身就不高。
中国现在就是一个成本竞争的现实,成本优势没有了,就会出现迁移潮。然而,中国世界工厂的位置至少在15年甚至20年都有必要保留。毕竟具有科技含量的东西还是控制在人家的手上。中国还没有转型到位,就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将会给就业、消费乃至国民生计的方面带来很大影响。
你是如何应对的?
主持人: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加薪潮”,再加上新劳动合同法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紧箍咒,面对来势汹汹的人工成本上涨的局面,你该如何应对?
把省下来的钱用到员工身上,总比白白浪费好。——李扬辉
这些年,我们企业力求做到两紧两松,主要是指采购成本和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比较紧,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放得比较松,把省下来的钱用到员工身上,总比白白浪费好。企业里的员工与别的企业相比,工资福利待遇更好,生产、生活环境也更好,大家才会干得开心。老板老是考虑工人的工资,其实是看不透,工人在背后浪费了多少,他不知道。
工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了,产品品质也提升了,附加值增加了,成本率就下降了,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薛庆志
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的这个过程是蛮痛苦的。第一在研发上,一定要有个性化、差异化的东西。第二在管理上。如果管理顺畅,就会省去很多成本。第三在营销和市场推广上。当然,中小企业一开始不可能在这上面有很多的投入。所以,更多的是在产品制造上去做好,提升产品的的质量和设计,把性价比提高,一点点积累,从原来做最简单的东西里走出来。如果提升?一是市场策略的提升;二是要通过员工培训和教育。当这些工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了,产品品质也提升了,附加值就增加了,成本率就下降了,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如果我们通过压低劳动者的工资,降低产品质量来控制成本是没有出路的。
如果人力成本上升速度拉动太快,我们也会想到向其他国家转移。——郑自伟
我们企业2005年在湖北设了基地,拿地建厂房,人员稳定上都相对好一些。在珠三角,很多企业都是自己租的房子,在内地却是自己买下来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产业。如果人力成本上升速度拉动太快,我们也会想到向其他国家转移,像越南、柬埔寨等。另外,还在生产周期管控、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提高。
只有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才能应付加薪,不然用什么加?——肖奋
我们更加重视人才了,比如人才梯队的建设和高端人才的引进;更重视企业的规范化和管理的提升,2008~2010年,我们在做一些流程优化,公司治理、股权激励、ERP固化等方面的工作。另外,还加强了品牌和市场的开拓。当然,没有新劳动合同法和加薪潮,我们一样会去做,但它们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危机,加快了我们这样去做的步伐。只有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才能应付加薪,不然用什么加?这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当你的企业有造血功能的时候不去做这个事,等到你的血液流得差不多了再去补,已经没法补了。
如何建立真正和谐的劳资关系?
主持人:建立起和谐的劳资关系,对政府、企业、职工三者都是一件好事,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建立起既不伤害市场机制,又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收入的用工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否合理?又该如何具体实施?
干得好工资就高,嫌工资少又不好好干的可以走,这不是协商的问题。劳资双方都有义务有权利也有责任的。——李扬辉
不算和谐。现在是过度保护劳工一方,政府对企业的调研太少了,并不了解企业内部的一些实际情况,甚至社会上还形成一种仇富文化。有些有钱人确实做得过份,太过张扬。但更不缺少一些踏踏实实做企业,为创造社会价值,为给员工创造更好生活条件去拼搏的人。对于这些企业家,政府还要多点关心。我们工厂里有工人代表,定期都会坐下来沟通,他们向我们反映工人工资、生活伙食、住宿条件的意见,我也不停找他们谈心。我会跟员工说,干得好工资就高,嫌工资少又不好好干的可以走,这不是协商的问题。大家双方都有义务有权利有责任的。作为老板,你要把员工当成合作伙伴,而不是打工仔,你有责任给他一个平台,与此同时,他也有责任好好干活。
劳资双方中任何一方的权益受到伤害,另一方也会受到伤害。——陈统
和谐的劳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问题,也是放到社会层面的问题,首先,一个和谐的劳资关系,社会要为它营造氛围,无论是政府引导还是媒体的舆论导向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另外,要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企业内部相对透明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也有助于促进和谐的劳资关系。劳资双方中任何一方的权益受到伤害,另一方也会受到伤害。所以立法者应该从这两个角度去考虑,这样制定出来的法律就会比较平衡,这种平衡对于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至关重要。
劳资双方都有和谐的需求,关键是看大家能不能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薛庆志现在信息都比较开放透明,对于企业来讲,都会比较理性地考虑一些问题。对于员工来讲,也要很理性地去面对就业压力的现实,劳资双方都有和谐的需求,关键是看大家能不能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我们每都有个集体调薪,一到年底都会做一些调整。在薪酬设计上,主要参考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参考以往的工资水平基数,每年都会有10~15%的增长;第二是参考行业的标准;第三是每年预计的增长额度;第四是广州市规定的最低收入的标准。第五是工人薪酬期望值的调查,还有车间班组长和工人代表出面协商,听听他们的意见,作最后调整。
不仅要让企业去创新,也要让员工去创新,只是给他们一个温室,动不动就闹到劳动局,还怎么搞生产?——郑自伟
政府主导没错,但关键是落实,从中央到基层,一层层落实。另外,不仅要让企业去创新,也要让员工去创新,只是给他们一个温室,动不动就闹到劳动局,还怎么搞生产?立法部门要多去收集从下到上的文件,如果把企业的很多意见都忽略掉,就很难做到真正完善
第五篇:党课心得体会:从被拧到主动,常怀感恩
党课心得体会:从被拧到主动,常怀感
恩
这个学期,对于我一个大三的学生在思想和心灵的提升方面来说意义重大,它于结识了老周(斗胆这样称呼一下)、杨老师和吴老师等这样一些人。从他们身上,我模糊地感知到做一个饱满的人很不容易但是很有意义,也因为他们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对于老周,从心里觉得认识他,得到他的指导是我的幸运,也是我们整个学院同学的福气。学院第一阶段的党建工作处于收尾阶段,马上开启新的征程。回想这两个多月的工作和学院风气,着实日渐趋于稳定并得到了有力地推进。
在学院广大学生中,我发现老周在对同学们思想上的影响俨然超过曾经参观武汉顶尖别墅“纳帕溪谷”给他们的震撼,大家都愿意并有努力朝着先进的方向发展。记得在第一次见面会的讲话中老周提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报告厅里一片哄笑,虽说自己当时没笑但是很不解;可在多次组织交流学习和进寝室的过程中,现在学院俨然流行一句话叫做“周书记说„„”
对于我个人,自己能感觉到改变和成长。作为一名正式党员被召于其办公室谈话,我对党的基本原理、政治等一问三不知的状态被美言曰“是一个朴素善良的人”,在没有责备批评的情况下我惭愧不已的出了门,应该是从那时起才意识到基础的薄弱并努力弥补;在初期,作为支部委员平均每周两次每次2.5个小时左右的谈话让我们经常会怀着沉重的心情进办公室,但奇怪的是在回寝室的路上都会内心喜悦并相互分享下心得;在做学工助理期间,有更多地机会请老周指点下困惑,时不时地被他在思想弦上拧一下,不由得要督促自己要多读书、多学习、多见识、多思考„„
我不是个爱读书的学生,但的确是因为老周,让我自觉或不自觉地要去学习不曾想要接触的知识,去有意识地把读书养成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在老周和我们交流的过程中,针对个人发展,以下几点让我思考很多:
、先方向再努力,以职业目标为导向
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但那是目的还是仅仅为一种手段而已?我们的职业规划是否真的需要研究生学历来获得一个进入门槛的资格?若需要是应用还是学术?若是考公务员,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计划怎样训练?未雨绸缪方有可能在开发的竞争空间中取得优势。
2、从内涵到外延,少些大学生的浮躁
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无论他是什么时运造出的。相似点一定是:先理解了做人与做事的内涵,后有人生与事业的外延式发展。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羡慕人家光鲜的一面,而要相信,他们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的东西,他们经历的事情,使他们具有了理解事物内涵的能力,所以他们能做对事。但我们的社会弥漫着一层浮躁的空气,只要外延,不要内涵,或只看到外延,没看到内涵。
3、由基础到发展,充分磨砺锻炼
踏实稳健,方步步为营。不管是学校中的学生骨干还是毕业生,应该有从基层做起的意识。把基础夯实、困难想好、能力锻炼好,厚积薄发,才有可能完成任务。在不成熟的条件下,没有一个踏实、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注意积累经验、学习前人的先进方法,在实施想法和靠近目标的同时会倍受打击。
4、由内及外,开阔视野
总觉得自己在视野方面很不够,仅小列在学习方面,在周书记提醒我和高中同学联系后的感想。当我发现自己还是一名大学生,还在为考一所985院校的专业硕士奋斗的时候,经过交流才知道部分朋友已经成功进入北上广浙的几大名校,部分由于学校、自身条件等优势纷纷在准备出国留学。或许自己只看到朋友光鲜的一面,但依然要反省自己思维和视野果然很局限。在有所打击之后,作为培养人,我对培养对象提出至少和5名以前的同学联系,大家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各有各的不同。
老周在思想上是绝对地引领了学生,而杨老师和吴老师确实是在心理上给予需要的同学很多帮助。
杨老师对我们学工助理甚是关心,很细心发现我的一些小小变化并及时进行疏导,帮助我正视并解决问题。虽然杨老师是长辈,但还是忍不住用“可爱”来形容,那是一种中年女性独有的韵味。
吴老师是我们的辅导员兼班主任,也被拖进了学生间的家常里短,帅气的小伙会不会被我们给拖得容颜苍老„„
虽然不当学工助理了,但还是要心怀感恩地为之做些事情,常去看看,以备不时只需。在一个新成立的学院,有没有元老的感觉还不明了,但真的希望学院会越来越好,我们这届会越来越给力,师弟师妹的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