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2:4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篇:XX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X农信„XXXX‟X号

关于印发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信用社、营业部:

现将《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办法》

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年三月十一日

主题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办法通知

内部发送:联社领导各科室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办公室2010年3月11日印发30份-1-

XX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提高资产质量,规避风险,实现信贷资金良性运行,促进各项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经联社领导班子研究,特制订《XX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严格落实省联社信贷管理“十不准”制度要求,以开展“基础管理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狠抓制度落实,强化责任追究,提高全县农信社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推动信用社可持续发展。

二、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3月12日- 3月16日)。逐级召开动员会,把开展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传达给辖内每一名员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清收工作扎实开展。

(二)清收阶段

①、2010年1月1日以来,以现金发放形成的不良贷款,在逾期一个月,要求全部收回,否则要进行全额赔偿,若限期不能赔偿的,要待岗清收、降低工资提取标准,待岗期间停止发放贷款。②、2008年1月1日以来,以现金发放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在4月底前清收完毕,否则要全额赔偿,若限期不能赔偿的,要待岗清收、降低工资提取标准,待岗期间停止发放贷款。③、对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以来现金发放形成的不良贷款,6月底清收完毕;④、2002年1月1-2-

日至2004年12月31日之间现金发放形成的不良贷款,在2010年4月底前要求全部付息并收回本金的30%,2010年6月底前收回贷款本金的60%,2010年8月底前全部收回贷款本息。⑤、2001年12月31日前形成的不良贷款,基层信用社要结合实际,在确保诉讼时效的前提下,制定具体的清收方案。⑥、对不能按计划清收不良贷款的,联社将严肃处理。

三、工作措施

1.提高认识。开展不良贷款清收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是为了应对当年金融危机的需要,是进一步规范信贷操作程序,提高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推动信用社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全县信用社要高度认识,积极组织,扎实推进。

2.强化领导。为确保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县联社成立了不良贷款清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XXX、成员:XXX,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业务科,负责全县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组织实施、检查监督。各信用社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3、严肃工作纪律。全县信用社要高度重视此次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对弄虚作假、避重从轻、故意逃避责任人的单位和个人,一经查实,联社将严肃处理。对不能按时完成清收计划的个人,将根据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本次贷款清收必须以现金形式收回,对那些假盘活、搞数字游戏的单位和个人,已经查实,联社将严肃处理。

4、抓好典型带动。在这次活动中,联社将采取典型带动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对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进行宣传和推广,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迅速掀起高潮。对工作附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的反面事例,将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5、准确上报数据。各信用社要于每日营业终了5:30前,把每日清收不良贷款数额及清单上报联社业务科,上报的数据一律由信用社主任、会计共同把关,联社业务科要逐笔核对,坚决杜绝弄虚作假。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我联社风险管理的需要,规范不良贷款管理行为,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确保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根据相关政策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不良贷款系指按本联社《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贷款五级分类标准划分为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的贷款。

第三条 不良贷款管理是根据不良贷款的内在特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流程,对不良贷款实行全面管理与最佳处置,包括对不良贷款进行分类认定、调查估值、预案管理、方案实施和监测检查的全过程管理。

第四条 不良贷款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反映原则。要真实、准确、客观的统计和反映不良贷款分类、认定、调查、估值、问责等环节工作情况。

(二)处置减损原则。不良贷款形成后,应通过调查和完善贷款手续等手段,防止不良贷款价值贬损,并及时清收,转化和处置,实现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

(三)损失补偿原则。要按照损失程度对不良贷款提取风险拔备,并及时处理与消化处置损失。

(四)依法合规原则。不良贷款管理与处置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联社有关规定,规范操作。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联社所有客户不良贷款。

第二章 不良贷款分类与认定

第六条

联社风险部要根据贷款风险的变化情况对不良贷款分类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并按月统计和汇总。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将不良贷款划分为次级、可疑、损失三大类,进行监测报告、细分管理。

第七条 按照风险报告制度的要求,对不良贷款提取贷款损失准备,真实反映贷款质量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对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要估算损失,按季足额计提专项准备,并及时消化。

第八条 不良贷款由联社风险部认定,并由风险部进行管理与处置。对正常贷款转入不良贷款的,要实行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

第三章 不良贷款调查与估值

第九条 依据不良贷款认定结果,风险部应组织对不良贷款进行调查,即以一定时点的不良贷款为基数,从客户基本情况、客户资产及抵(质)押情况、客户负债及贷款情况,贷款保证情况、影响贷款受偿的其他因素和不良贷款处置情况等方面,对不良贷款进行全面调查,摸清不良贷款现状,掌握借款人的有效资产和偿债能力,揭示不良贷款的清收潜力。

第十条 全面调查原则上每半年一次,对新转入不良贷款应于移交后十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对正在经历重大变化或出现重大情况的客户应随时调查更新。调查可采取调阅信贷档案,查询信贷管理台账,走访客户和有关部门,现场勘查,核定生产负债,了解市场行情,委托中介机构等形式进行。

第十二条

在调查基础上对不良贷款进行估值,即依据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期限、形态和担保情况,综合考虑不良贷款客户属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市场环境、级差地租等因素,采用模型测算、估值调整和审批要求相结合的方式,对不良贷款进行科学、公证评估(具体评估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按照有关估值办法,逐户测算不良贷款预计收回金额和受偿比率,在此基础上,测算不良贷款整体回收额和受偿率;结合本联社不良贷款历史处置情况和回收率,预测未来处置趋势,为制定不良贷款处置策略和计划提供依据。

第十四条

不良贷款估值结果应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资产负债的增减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同时,不良贷款评估价是实施处置的重要参考,处置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十五条

调查信息和估值结果经审查核实后,要将有关数据资料及时登录不良贷款管理系统,在日常工作中,应遵循有关规定,做好不良贷款管理系统维护工作。

第十六条

不良贷款调查数据及估值信息是本联社商业秘密,任何人不得擅自对外提供。

第四章 不良贷款细分管理

第十七条

根据不良贷款回收潜力及损失率高低,对次级类(次级一级、次级二级)、可疑类(可疑一级、可疑二级)、损失类(损失级)贷款实行细分管理。

第十八条

对次级类贷款要重点监控企业流动资产和现金流量,关注

客户重大经营情况变化,防范关联企业风险,积极对借款第二还款来源进行清偿与保全,加强贷款抵(质)押管理和对贷款保证人的监控,确保抵押担保的足值与有效,次级类客户是处置的重点目标客户群。

第十九条

对可疑类贷款要密切关注客户、保证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强企业资产的查证和保全,积极运用各种手续开展清收处置。

第二十条

对损失类贷款要边清收边完善核销手续,损失核销后要按规定进行账销案存管理,对确实难以回收,且符合核销条件的损失类贷款,按有关规定和业务流程组织申报呆账核销;对不符合核销条件的应尽量清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对已核销贷款,要严格账销案存进出管理系统,加强已核销贷款的追索、考核和核算管理。

第二十一条

建立不良贷款项目经理制度,依据不良贷款管理系统,对不良贷款按户进行名册管理,细化工作目标,落实管理责任,实行量化考核。

第五章 不良贷款处置管理

第二十二条

不良贷款处置是指在对不良贷款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清收、转化和处置,最终实现不良贷款减损和回收,要全面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处置管理,采取各种保全措施,加快不良贷款的处置速度,防止不良贷款的价值贬损。

第二十三条

要按照依法合规、审处分离、集体决策、规范操作的原则,根据预计损失率大小,处置时效性高低,处置难易程度,有步骤地组织开展不良贷款处置工作,争取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

第二十四条

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包括现金清收、以物抵债、重组转化和呆账核销等。

第二十五条

现金清收。现金清收是不良贷款处置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是对不良贷款本息进行追偿、处置并最终收回现金的行为,主要方式有:以账户扣取、正常催收、协议清收、诉讼清收、破产清算等。

第二十六条

以物抵债,即债权到期,但债务人无法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或债权虽未到期,但债务人已出现严重经营问题或其他足以严重影响债务人按时足额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的情况,或当债务人完全丧失清偿能力时,担保人无力以货币资金代为偿还债务,经我联社与债务人、担保人、第三人协商同意或经人民法院、仲裁机构依法裁决,债务人、担保人、第三人以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作价抵偿我联社债权的行为。实施以物抵债应优先选择易保值、易变现的资产。尽快实现处置回收入账,并建立抵债资产减值准备制度。

第二十七条

重组转化。即对重组价值大于结算价值的不良贷款,以债务人资产重组为基础。采取兼并、收购、分立、合并、股份制等形式,由债权人通过与债务人签定还款免息协议,调整贷款条件等手段,对不良贷款实施重组,以控制、转化或降低债权风险。

第二十八条

呆账核销。即对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均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按照规定履行必要程序后,利用呆账准备金予以冲销。呆账核销必须逐户,逐级审核和审批。报批时应确定不良贷款符合核销认定条件,并提供确凿证据,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核销后要对外保密,并坚持账销案存,继续追索。

第二十九条

不良贷款处置应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快处置进度,降低处置损失,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可采取多种创新方式开展不良贷款处置。

第三十条

不良贷款处置实行预案管理制度。即根据不良贷款调查估值和细分结果,按照不同区域、行业、形态等,对不良贷款进行分配组合、制定全面处置策略和分户处置预案。

第三十一条

处置策略设计。在对不良贷款所处的区域、市场与信用环境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全盘的清收处置规划,根据不良贷款的分布、归属、性质等特征,制定分类、分区、分属的清收处置策略;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有步骤、有重点的实施不良贷款处置计划。

第三十二条

处置预案制定。依照调查和资产估值信息,因户施策,制定不良贷款重组转化或清收处置预案,按照对风险趋势预测,确定处置的缓急程度和先后次序,根据不良贷款细分结果,有针对性的制定清收处置措施。

第三十三条

处置预案审批。按照处置损失金额大小和损失率的高低,对处置预案实行授权管理,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查条件、程序和权限,对处置预案进行审批,不得越权审批,重点审查处置预案的可行性、时效性和合规性。

第三十四条

处置预案调整。建立处置预案管理责任制,对处置预案进行动态管理,保证预案管理的连续性。要根据不良贷款处置损失率、处置方式、处置时间延期等情况,及时调整处置预案并重新报批。

第三十五条

处理方案实施。要严格按照审批后的处置方案和处置时

限实施不良贷款处置,要形成领导挂帅,层层督导、责任落实的预案执行工作机制,处置完毕后要对处置结果和进度进行评价。不良贷款处置回收的款项应严格按照先本金后利息顺序,据实入账并进行会计核算。

第三十六条

案例分析。在清收处置过程中要注意采集不良贷款重要信息,作为历史资料保存分析,并根据处置金额、回收率、处置方式等的不同,及时对正反两方面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成功处置的经验,全面分析损失原因,揭示信贷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第三十七条

风险防范。各项处置业务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落实呆账核销,以物抵债的处置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禁一切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防止出现失职、渎职行为,完善内控管理,规范操作流程,通过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的处置、防范处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第六章 不良贷款监测与检查

第三十八条

不良贷款统计监测

(一)市场发展部在其业务范围内,按照及时、准确、全面的原则,统计和拔送不良贷款分类数据。

(二)风险部对联社不良贷款增减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变化的总体情况进行监测,全方位监测资产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同时对不良贷款诉讼时效、客户动态变化以及预案处置与实施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监控不良贷款客户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不良贷款处置的可能机会以及潜在风险。要对不良贷款实行逐笔、实时监控,对重点机构和客户进行直接监测。

第三十九条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

风险部负责按月组织不良贷款分析报告,市场发展部在其业务范围内提交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内容包括:不良贷款基本情况,地区和客户结构情况,不良贷款清收转化情况,新发放贷款质量情况,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内外部原因分析及典型案例,对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的预测,贷款损失及风险拔备的变动情况,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和意见等。分析报告应做到数据真实、准确、原因分析全面深入、趋势分析合理、科学、措施及时、有效。

第四十条

不良贷款考核

按照经营绩效考评办法,对不良贷款管理与处置工作进行考评。考核重点为整体不良贷款水平的控制和不良贷款的回收情况,即以不良贷款率指标考核总体资产质量,以不良贷款清收率指标考核不良贷款回收水平,以不良贷款迁徙率指标(包括正常、关注贷款迁徙率,次级贷款迁徙和可疑贷款迁徙率三项指标)考核风险结构状况,以贷款拔备覆盖率指标考核风险抵补能力等。

根据以上指标对不良贷款管理与处置工作进行专业考核并实施奖惩。第四十一条

不良贷款档案管理,要及时将不良贷款管理档案进行归档,做到一户一档,统一管理。不良贷款管理档案除全部原始档案外,还包括不良贷款交接、调查、评估、处置、损失核销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资料及责任人认定与处理材料。不良贷款档案管理的重点是权证类和要件类档案,要根据不良贷款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和补充档案资料,保证不良贷款档案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临夏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2018-05-23 9

第三篇:湖北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湖北荆门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不良贷款管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促进稳健经营,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参照银监会《农村银行机构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十级分类指引(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湖北荆门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荆门农商银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不良贷款是指将荆门农商银行表内信贷资产按照银监会贷款分类标准认定的次级、可疑、损失类信贷资产。

第四条

荆门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坚持“真实反映、动态管理、专业经营,合规处置、及时监测、责任追究”的原则。对不良贷款形态要准确分类、真实反映;及时、动态地掌握不良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准确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根据具体情况对表内不良贷款进行分类管理,成立不良贷款清收部门,原则上小额不良贷款应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在原单位清收,对大额不良贷款、按属地管理原则对发放的所有贷款应实行集中管理;对不良贷款的处置要合规合法,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建立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跟踪掌握不良贷款风险变化;对造成不良贷款的相关责任单位或个人,以及未按规定管理不良贷款的责任单位或个人,通过经济、纪律、法律及其它手段,追究相应责任。

第五条

荆门农商银行要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辖内各分支机构要成立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不良贷款管理的决策、处置、清收、审批工作。

第六条

各县(市)行社依规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对集中管理的不良贷款进行监测、预警、计量、考核。

第二章

不良贷款的划分标准

第七条

按风险五级分类划分不良贷款的核心定义

(一)次级贷款。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公司类客户目前的还款能力不足或抵押物不足值,此类贷款存在影响贷款足额偿还的明显缺陷,如果这些缺陷不能及时纠正,银行贷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较大。

(二)可疑贷款。债务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三)损失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贷款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第八条 特别规定

(一)借新还旧贷款:为清收贷款本息、保全资产等目的发放的借新还旧贷款至少划分为次级类。

(二)重组贷款:重组贷款是指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的贷款。重组贷款至少分为“次级类”;重组后仍然逾期,或借款人仍然无力归还贷款,应至少划分为“可疑类”。重组后借款人经营性现金流量确实可以完全满足还款要求,并经过六个月观察期后或正常分期归还本金两期以上、付息正常的,可不再视为重组贷款,按相关规定进行分类。

(三)逾期天数是风险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行社应加强贷款的期限管理。对于本金或利息逾期超过90天的,一律划入不良贷款类;中长期贷款已签订分期还款合同的,任何一笔贷款本金未按合同约定期限还款超过90天的,其全部贷款余额划入不良贷款类。

(四)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信贷管理的有关制度规定、未经正常贷款审批程序而形成的信贷资产,分类结果要下调一级,已划分为损失类的不再调整。

第九条

行社不良贷款划分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不良贷款的认定

第十条

不良贷款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认定,以保证不良贷款形态真实。第十一条

不良贷款的认定由基层行社信贷员进行初分,风险分类小组对信贷员初分建议进行讨论,形成初分意见,初分意见要经基层行社有关负责人审核签字;报上级行社有关部门审核认定,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审核意见进行讨论,形成最终认定结果。具体分类流程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不良贷款的账务处理

第十二条

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贷款级次改变、不良贷款置换、不良贷款核销、不良贷款清收与盘活的账务核算严格按照财务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章

不良贷款的保全、清收与盘活

第十三条

行社要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与盘活力度,逐步降低信贷风险。

第十四条

对不良贷款实行大额集中,小额分散的管理模式。基层行社将可疑、损失类的大额贷款,以及拟采取依法起诉或以物抵债的不良贷款全部移交给行社不良贷款清收部管理,同时风险管理部门要加强与不良贷款清收部及基层行社之间的相互协作。

第十五条

不良贷款清收部要实行单独核算,对接收的不良贷款的账务及财务管理,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六条

行社要加强不良贷款的核对和催收,通过函证方式保全诉讼时效。对有担保的,要及时函证催收,保全合同的诉讼时效。要加强不良贷款保全资料的档案管理,定期检查。函证必须以书面形式,需写明合同编号、名称、贷款金额、贷款余额、贷款期限、借款人贷款本息及担保人履行担保责任等,并要求借款人及担保人签章。若借款人拒绝或不签章函证,可采取对账等方式向借款人对账或利息清单上签字,达到催收和不中断诉讼时效的目的。

第十七条

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坚持现金清收为主,以物抵债为辅,积极探索让利清收、风险代理、债权拍卖等方式多法清收,并严格控制贷款借新还旧。

(一)因企业改制、破产等原因造成无法足额还清的不良贷款可以实行让利清收。对改制企业实行让利清收的,须提供县级及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组织的有农信社参加的协调会议纪要或有关正式文字资料;对破产企业实行让利清收的,须提供法院依法宣告破产的法律文书。

(二)对依法起诉后败诉的不良贷款、依法起诉后胜诉但二年内执行不到位的不良贷款、经法律咨询后认为难以胜诉的不良贷款以及可疑贷款、损失贷款中基于抢救风险需要的,可实行风险代理。

(三)对其他难以收回的不良贷款,可以通过招标委托有资质的拍卖机构进行债权拍卖。委托的中介机构资质材料、委托合同及其他相关材料必须报上级行社审批备案。

行社可根据辖内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水平及风险控制能力确定其管理权限。实施风险代理清收方式的代理费用可参照国家发改委、司法部《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执行,前期不能支付任何费用。审批完毕后的不良资产市场化清收方案,以及清收处置结果在5个工作日内上报省联社风险管理处备案。

第十八条

贷款借新还旧必须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利息结清;

2.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能按时支付利息;

3.属于周转性贷款;

4.办理了足额、有效的抵押手续。

(二)按权限申报审批。

(三)凡违反上述

(一)、(二)项规定的,一律视为违规发放贷款,并对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第十九条

对到期贷款进行展期的,必须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利息结清至原到期之日。

(二)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能按时支付利息。

(三)有担保合同的,必须由担保方参与签字,保持从合同的法律效力。

(四)原贷款责任人的责任不变。

(五)按正常贷款审批权限申报审批。第二十条

行社对难以偿还的村组贷款、企业贷款、私贷公用等贷款通过向借款人的债务人或第三人求偿的方式变更债务主体的,必须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新债务人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信用良好,有还款意愿; 2.生产经营正常,有还款能力; 3.办理合规合法贷款手续。

(二)变更债务主体的贷款根据原贷款金额,按正常贷款审批权限申报审批。

(三)凡违反上述

(一)、(二)项规定的,视为违规发放贷款,并对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第六章

不良贷款的置换

第二十一条

不良贷款置换与核销坚持“规范操作、责任认定、分级负责”的原则,由行社组织专班进行认定和考核。具体按照置换、核销不良贷款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章

不良贷款的核销

第二十二条

贷款损失的核销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严格按照审批权限和核销程序办理,报税务部门核实,维护农信社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第二十三条

基层行社对贷款损失的核销要认真调查取证,并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一)破产类需提供的证明材料:

1.债务人或债权人向法院申请企业破产的报告; 2.法院宣告企业进入破产还债程序的法律文书; 3.申报行社向法院提交的债权申报书; 4.企业申请破产前一个月的资产负债表; 5.法院关于成立企业破产清算组的文件;

6.清算组向法院提交的破产企业财产评估、清算、分配报告;

7.债权人会议通过的重要决议; 8.法院的破产终结法律文书;

9.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企业营业执照的证明; 10.申报行社受偿财产(含抵押财产)清单及变现清单; 11.担保人破产终结裁定书或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关闭文件,财产分配结果或法院裁定担保效力的证明;

12.借款合同、借据、受偿财产(含抵押财产)变现入账单等会计凭证;

13.对造成损失贷款的有关责任人的处理材料; 14.其他证明材料。

(二)关闭类需提供的证明材料:

1.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企业关闭的文件; 2.会计(审计)师事务所或企业主管部门成立的有贷款发放行社有关人员参加的清算组对关闭企业财产评估和财产分配方案; 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企业营业执照的证明; 4.申报行社受偿财产(含抵押财产)清单及变现清单; 5.担保人破产终结裁定书或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企业关闭文件,财产分配结果或法院裁定担保效力的证明;

6.借款合同、借据、受偿财产(含抵押财产)变现入账单等会计凭证;

7.对造成损失贷款的有关责任人的处理材料; 8.其他证明材料。

(三)灾害事故类需提供的证明材料:

1.县以上气象、消防、公安、保险等部门出具的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的证明;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企业营业执照的证明; 3.担保人破产终结裁定书或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担保企业关闭文件、财产分配结果或法院裁定担保效力的证明;

4.企业财产评估、清算、分配方案;

5.贷款合同、借据、受偿财产(含抵押财产)变现入账单等会计凭证;

6.借款人受灾或事故前一个月的资产负债表; 7.其他证明材料。

(四)死亡失踪类需提供的证明材料:

1.法院或公安部门出具的借款人死亡或依法宣告失踪、死亡的证明; 2.财产的法定继承人用财产或遗产偿债的证明; 3.借款合同、借据、受偿财产变现入账单等会计凭证; 4.有担保人但已死亡的,出具1、2项规定的材料; 5.其他证明材料。

第二十四条

贷款损失或贷款呆账核销的认定和审批权限。

贷款损失核销实行分级审批,市州行社对辖内县(市)行社不良贷款核销情况向省联社报备,省联社对不良贷款异动情况进行事前登记备案。

第二十五条

贷款损失核销程序。

贷款损失的核销按“申报→审核→审批→报备→核销”程序进行操作。具体按照置换、核销不良贷款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行社要加强对不良贷款核销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对不按规定核销贷款损失或贷款呆账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在核销中弄虚作假的,从严追究。

第八章

不良贷款的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七条

行社要根据不良贷款的不同类型分类考核。清收盘活任务要纳入全年业务经营考核体系,与工资奖金挂钩考核。

第二十八条

对行社负责人的考核与奖惩

(一)行社负责人的考核与奖惩包括数量和质量两部分,特别注重真实性。1.对超额完成任务或清收单户大额不良贷款的,给予适当奖励;

2.对完不成清收盘活任务的行社理(董)事长、分管领导、基层行社负责人通报批评。对清收盘活任务完成未过半的行社理(董)事长、分管领导、基层行社负责人诫免谈话;

3.绩效工资的扣发、增发与其考核办法中信贷资产质量包括的分值挂钩,在此分值内依比例扣发和增发。

(二)本金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与账面不良贷款率按季度考核。连续2个季度末差额超过2%的行社,且风险不能全覆盖、又无其他特殊原因的,对理(董)事长及分管领导追责。

(三)以2011年末数据为基数,凡基层行社新发生的违规借新还旧(转据)和违规展期贷款金额累计超过1000万元而行社领导未发现的,对行社理(董)事长及分管领导追责。行社应对每笔违规借新还旧和违规展期的责任人按相关规定进行追责。

(四)凡新增本金逾期90天以上贷款未真实反映为不良的,追究行社理(董)事长及分管领导责任。

第二十九条

对员工个人的考核与奖励。将清收盘活任务考核到人,根据完成情况依率计酬。为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可依据结欠时间的长短、贷款利息含量的高低、收贷工作的难易程度,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可另设单项奖。下欠任务的要给予经济处罚。

第九章

不良贷款的统计、监测与分析

第三十条

行社要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统计、监测和分析,对不良贷款的风险度和风险变化趋势进行量化反映,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十一条

行社要在规定的时间及时、准确、全面统计和上报不良贷款管理的相关报表资料,做到会计报表与统计报表、不良贷款台账三者一致。

第三十二条

行社风险管理部门应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检查、考核。按照核实结果与统计报表的差异,将不良贷款真实程度划分为基本真实、不够真实和严重失真三档:

(一)统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占比与核查结果均相差1个百分点(含)以内的,为基本真实。

(二)统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占比与核查结果相差1—2个百分点(含)的,为不够真实。

(三)统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占比与核查结果相差2个百分点以上的,为严重失真。

第三十三条

行社要采取有效方式对不良贷款实时监测。对重点机构和重点客户进行重点监测。

重点机构包括:不良贷款率在全省排名前三名的市州行社、在市州排名前三名的县(市)行社、在全县(市)排名前五名的基层行社;不良贷款余额不减反增或不良贷款率不降反升在全省排名前三名的市州行社、市州排名前三名的县(市)行社、全县排名前五名的基层行社;风险状况发生异动的行社。

重点客户包括:各单位不良贷款余额排名前十名的大户。

第三十四条

不良贷款的监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对不良贷款风险进行准确的测算,并根据测算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量化指标包括贷款质量指标和不良贷款质量指标。

(一)贷款质量监测指标。贷款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关注类贷款比例、关注类贷款余额变化率、关注类贷款比例变化幅度、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比例变化、不良贷款余额变化、不良贷款余额变化率、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幅度、不良贷款比例变化幅度和现金清收比例。

关注类贷款比例=关注类贷款余额÷正常贷款余额×100% 关注类贷款余额变化率=(本期关注类贷款余额-上期关注类贷款余额)÷上期关注类贷款余额×100% 关注类贷款比例变化幅度=(本期关注类贷款比例-上期关注类贷款比例)÷上期关注类贷款比例×100% 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余额÷贷款余额×100% 不良贷款比例变化=本期不良贷款比例-上期不良贷款比例

不良贷款余额变化=本期不良贷款余额-上期不良贷款余额

不良贷款余额变化率=(本期不良贷款余额-上期不良贷款余额)÷上期不良贷款余额×100% 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幅度=(本期不良贷款变化-上期不良贷款变化)÷上期不良贷款变化×100% 不良贷款比例变化幅度=(本期不良贷款比例-上期不良贷款比例)÷上期不良贷款比例×100% 现金清收比例=本期不良贷款现金清收额÷本期不良贷款收回总额×100%

(二)不良贷款质量监测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变化情况。

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第三十五条

行社要根据各项报表资料及各种检查资料对不良贷款实行按月监测,按季分析,对不良贷款风险状况和总体趋势作出判断和评价。对风险严重和变化明显的要重点说明,并形成分析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基本情况。本期不良贷款余额、所有监测指标测算情况。对整体趋势、地区分布及重点行业分布方面出现重大变动和异常情况的,应对其原因进行重点分析。

(二)地区和客户结构情况。对重点机构和重点客户分别列表说明和分析。

(三)不良贷款清收转化情况。分别按现金清收、抵债清收、贷款核销以及其他方式进行分析。

(四)新发放贷款质量情况。对新发放贷款形成不良的监测和分析。

(五)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内、外部原因分析及典型案例。外部原因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或破产、企业逃废债务、企业违法违规、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等;内部原因包括违反贷款“三查”制度、违反贷款授权授信规定、违法等。

(六)对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继续抓好不良贷款管理工作的措施和意见。

第三十六条

行社对不良贷款统计报表与分析报告上报的时间要求。

(一)基层行社的月报随业务报表一同向上级行社上报,季报和年报在每季度或终了3日内上报。

(二)县(市)行社的月报在每月终了3日内向市州行社上报,季报和年报在每季度或终了5日内上报。

(三)市州行社的月报在每月终了5日内向省联社上报,季报和年报在每季度或终了10日内上报。

第三十七条

行社应及时对不良贷款统计、监测与分析结果进行内部披露,并严格遵守保密规定,重要信息的披露范围仅限于内部管理层及相关领导,需要扩大范围的,必须经有关领导批示。

第十章

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

第三十八条

对不良贷款的责任人,要逐笔认定,严格进行责任追究,属于违法贷款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九条

行社主任(行长)、分管领导及基层行社负责人离任前,由上一级审计部门对其任职期间不良贷款管理情况进行离任审计,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认定。对以后发现其任职期间存在的不良贷款管理问题,追溯其应承担的责任,并追究离任审计人员责任。

第十一章

第四十条

不按规定进行不良贷款划分和认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对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按相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一)弄虚作假,不如实反映不良贷款形态的。

(二)不满足展期条件,对贷款进行展期的。

(三)逆程序操作,不经调查、审查及有权部门审批,超权限认定不良贷款的。

(四)擅自放宽认定标准,掩盖不良贷款风险的。

(五)违规调整贷款形态的。

(六)其他违规行为。

第四十一条

没有按要求落实不良贷款清收管理责任和清收管理措施,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按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一)不及时催收,导致贷款丧失诉讼时效的。

(二)对破产、改制企业不主动介入主张债权,导致债务悬空的。

(三)遗失借款合同或重要资料,导致债务无法落实的。

(四)因保管不善,致使抵押物毁损,导致贷款无法收回的。

(五)贷款未收回之前,擅自将抵、质押物退回,导致贷款无法收回的。

(六)隐瞒问题或发现风险未及时报告或未按上级指示及时处理,造成风险加大的。

(七)其他人为因素导致债务无法落实的。

第四十二条

搞虚假清收盘活,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按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有套取工资奖金的,退赔套取的全部工资奖金,并处相同金额的罚款。

(一)不满足借新还旧条件,对贷款进行借新还旧处理的。

(二)不满足贷款变更债务主体条件,对贷款变更债务主体的。

(三)立据收息、息随本转的。

第四十三条

对不按规定进行贷款核销的,责令限期整改,并视情节轻重按有关规定给予相关责任人纪律处分。

第四十四条

对不良贷款统计、监测、分析的有关报表资料信息反映不够真实的,对相关责任人通报批评;对信息反映严重失真的,按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二章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由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四十六条

行社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报省联社备案。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原《湖北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鄂农信发[2007]18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1.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全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统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提高不良贷款管理和清收处置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不良贷款是指按照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有关规定划分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及表外不良贷款。

第三条

不良贷款管理是指根据不良贷款的内在特点,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流程,对不良贷款移交、日常管理、清收处置和监测、检查与奖惩等各个环节进行的全过程管理。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贷款管理单位是指承担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职责的农村信用社经营机构,包括县级联社公司业务部、个贷中心、营业部及基层信用社等。

本办法所称不良贷款管理单位是指承担不良贷款管理、清收处置等职责的农村信用社经营机构,包括县级联社资产管理部及承担不良贷款管理处置职责的贷款管理单位。

本办法所称还款义务人是指借款人、保证人以及依法承继其还款义务的个人或单位,如财产继承人、虚假出资或抽逃资金的企业股东、改制后具有债务承继关系的企业、企业开办单位等。

第五条

不良贷款管理遵循的原则:

(一)真实反映。真实、准确、客观地反映不良贷款的形态状况及不良贷款管理、清收处置各环节的工作情况。

(二)依法合规。不良贷款管理、清收处置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有关规定。

(三)尽职履责。不良贷款管理人员根据尽职管理要求,忠实履行工作职责,维护信用社权益。

(四)科学管理。科学合理设置不良贷款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处置技术水平。

(五)优化处置。合理把握处置效率和效益的关系,通过处置时机的选择、处置方式的比较和定价机制的运用等,实现不良贷款处置效益的最大化。

(六)信息保密。严格保密不良贷款管理、处置相关信息,避免造成不良影响和贷款损失。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 资产管理部门。省联社、办事处(市联社)和县级联社要设立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实际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工作人员。辖内经营单位或不良贷款较少的办事处也可设置不良资产管理岗。省、市、县各级资产管理部门作为不良贷款管理处置的主管部门,分级负责制度制定、监督考核、统计监测、业务指导、资产保全、项目审查(咨询)等不良贷款管理工作。

县级联社资产管理部门同时负责全辖不良贷款的集中管理与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原则上应全部集中管理、集中处置。小额个人类不良贷款也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处置方式。

不良贷款管理单位要根据本单位不良贷款规模,设置不良贷款专职或兼职处置岗。

第七条

不良资产管理委员会。县级联社设立不良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单位不良贷款管理处置有关事项的审议。

第八条

大额不良资产处置咨询委员会。省联社、办事处(市联社)分别设立大额不良资产处置咨询委员会,按照权限设置审议不良贷款管理处置咨询事项。

第九条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与追究委员会。省联社、办事处(市联社)、县级联社分别设立不良贷款责任认定与追究委员会,逐级负责对不良贷款管理处置过程中的失职行为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第三章

移交管理

第十条

经县级联社风险管理部门分类认定后,正常贷款转为不良贷款以及不良贷款转为正常贷款,均应进行贷款移交。

正常贷款转为不良贷款的,由信贷管理业务条线移交给资产管理业务条线(以下称正移交)。

不良贷款转为正常贷款的,由资产管理业务条线移交给信贷管理业务条线(以下称逆移交)。

第十一条

正移交的程序。不良贷款形成一个月内,完成正移交。

(一)县级联社信贷管理部门向资产管理部门提交不良贷款移交清单、不良贷款责任认定材料。县级联社分管主任负责监督。

(二)集中管理不良贷款的移交。

1、原贷款管理单位向县级联社资产管理部门提交不良贷款移交报告及档案资料清单;

2、县级联社资产管理部门对不良贷款资料进行审核,并组织开展尽职调查;

3、按照档随账走的原则,根据账务划转情况交接档案原件或复印件;

4、县级联社资产管理部门指定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责任人;

5、县级联社分管主任对上述移交负责监督。

(三)非集中管理不良贷款的移交。

1、非集中管理不良贷款在贷款管理单位内部岗位之间移交,由原贷款管理责任人制作移交清单,向不良贷款清收处置责任人移交相关贷款资料;

2、不良贷款管理单位应对移交的不良贷款组织尽职调查;

3、对不能在一个月内移交的不良贷款,经贷款管理单位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迟移交,但最长不能超过六个月;

4、本单位负责人对上述移交负责监督。

(四)不良贷款移交后,原贷款管理单位、贷款管理责任人要积极配合不良贷款的日常管理和清收处置工作。

第十二条

逆移交的程序。不良贷款转为正常贷款的,要在一个月内完成逆移交。

(一)县级联社资产管理部门向信贷管理部门提交贷款移交清单。县级联社分管主任负责监督。

(二)集中管理不良贷款的移交。

1、县级联社资产管理部门向贷款管理单位提交贷款移交报告和档案资料清单;

2、贷款管理单位对照档案资料清单进行核对,并对贷款进行实地调查;

3、贷款管理单位指定贷款管理责任人;

4、县级联社分管主任对上述移交负责监督。

(三)非集中管理不良贷款的移交。

1、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岗制作贷款清单,向本单位指定的贷款管理责任人移交相关贷款资料;

2、本单位负责人对上述移交负责监督。第十三条

贷款移交完成前,各相关单位对拟移交贷款的管理责任不变。县级联社信贷管理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配合,避免因移交影响贷款管理工作。贷款移交后,接收单位负责人对接收的不良(正常)贷款管理承担相应领导责任。

第十四条

不良贷款移交后,要及时将移交资料清单、尽职调查报告等相关信息录入信贷管理系统。

第四章 日常管理

第十五条

县级联社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集中管理的不良贷款进行日常管理,对非集中管理的不良贷款要建立监测台账,制定清收处置计划,并对辖内不良贷款管理单位进行业务考核及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实行不良贷款日常管理责任制。不良贷款清收处置责任人是不良贷款日常管理的责任人,负责开展日常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十七条

实行不良贷款日常管理工作备忘制。以工作日志、会议纪要、调查报告、专题报告等方式记录日常管理工作情况,及时反映和报告不良贷款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工作建议。对重大事项应及时向上级报告,并记录内容入档留存。

第十八条

不良贷款主债权及担保权利的日常维护,要围绕尽职催收、权利保全、现场检查、信息收集等工作进行。(一)尽职催收。定期向还款义务人催收不良贷款本息,督促其在催收通知书签章后作回执留存。

(二)权利保全。根据法律规定及时主张权利,确保不良贷款诉讼时效、保证及抵(质)押担保期间、申请执行期限、资产查封与续封期限等法律效力。

(三)现场检查。及时了解还款义务人生产经营状况及抵(质)押物情况,真实反映贷款风险变化。

(四)信息收集。密切关注还款义务人的动向,掌握其他债权人对其采取的维权措施等相关信息。

第十九条

系统业务信息的维护。及时将不良贷款日常管理获取的数据、信息等资料完整录入信贷管理系统,做好系统日常维护。

第二十条

档案管理。不良贷款管理处置形成的资料要及时入档,加强管理,确保档案完整。

第五章 尽职调查与估值

第二十一条

尽职调查是以借款人某一时点的不良贷款为基数,对不良贷款进行全面调查,摸清不良贷款现状,掌握还款义务人的主体资格、有效资产和偿债能力,揭示不良贷款清收潜力。

第二十二条

正移交期间首次尽职调查后,公司类不良贷款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尽职调查,个人类不良贷款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尽职调查。对出现重大情况的贷款,要随时调查。定期进行的尽职调查由不良贷款管理单位组织实施,实行双人调查,清收处置责任人为主调查人。

不良贷款进行处置时,县级联社资产管理部门成立项目小组,实施尽职调查,项目小组组长为主调查人。

第二十三条 不良贷款尽职调查采取现场调查与非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还款义务人的基本情况、生产经营、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或有负债、涉诉案件、还款意愿、贷款抵(质)押物情况等。

第二十四条

不良贷款尽职调查完成后,要形成书面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记录尽职调查工作开展情况,以及还款义务人的各项信息,满足不良贷款估值、定价需要,为不良贷款处置方式的选择和处置时机的确定提供参考。尽职调查信息按要求录入信贷管理系统。

第二十五条

不良贷款尽职调查人员对尽职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确保不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和误导性陈述。

第二十六条

估值。估值是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不良贷款某一时点的价值进行内部估算的过程。

不良贷款的估值应综合考虑还款义务人的生产经营、资产负债、偿债意愿、抵(质)押物的权属以及国家政策、地方经济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等因素。

不良贷款的估值参照省联社规定的不良资产定价有关方法,实行双人测算、交叉复核。

第二十七条

不良贷款的估值结果可用于不良贷款处置预案的研究制定、处置结果的分析评价、不良资产处置损失的整体评测,也可作为贷款分类调整、减值准备计提的参考。

第六章 清收处置

第二十八条

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规定,综合运用各种清收处置方法和手段,实现不良贷款收回、风险化解以及损失核销等的经营行为。

第二十九条

实行不良贷款清收处置责任人制度。不良贷款管理单位要根据规定对每笔贷款确定清收处置责任人。清收处置责任人应当密切监控还款义务人的还款能力变化,并结合日常管理及尽职调查时所掌握的情况,采取直接催收、账户扣收等方式清收处置不良贷款。

第三十条

制定清收处置预案。对新形成不良贷款,清收处置责任人应当在移交后15个工作日内制定清收处置预案,明确清收处置期限、拟采取的方式等。

对清收处置预案要定期分析,及时调整,并选择有利处置时机,启动清收处置程序。

第三十一条

制定与实施清收处置方案。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条件成熟后,应根据拟定的处置方式,成立项目小组,组织尽职调查,制定清收处置方案,并根据权限设置履行审查、审批程序。项目小组要严格按照审批后的清收处置方案,在规定的处置时限内对不良贷款实施处置。

第三十二条

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包括直接追偿、依法诉讼、破产清偿、以资抵债、债务重组、债权转让、代理清收、资产置换、呆账核销及损失退出等。

选择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应遵循成本效益和风险控制原则,综合考虑还款义务人的还款意愿、偿还能力、抵(质)押物变现及贷款风险情况,择优选取。

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可选择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在同等条件下,现金清偿优先于非现金清偿。

(一)直接追偿。依据债权凭证,直接催收、扣划账户资金或督促还款义务人处置有效资产,收回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清收处置责任人应通过账户查询、电话短信、上门催收、预约面谈以及发送函件等方式,强制或敦促还款义务人履行还款义务。

(二)依法诉讼。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强制执行,要求还款义务人履约。

采取依法诉讼方式的,应按照省联社诉讼案件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诉前论证并按规定报批后实施,不得以诉讼代替日常催收。

(三)破产清偿。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对企业法人进行破产重整或者破产清算。

对进入破产程序的还款义务人,要积极参与破产重整或破产分配,根据重整协议和清算结果重组或清偿贷款。

(四)以资抵债。当还款义务人无力以货币资金偿还债务时,经各方(包括地方政府、自愿承接债务的主体等第三方)协商一致或人民法院、仲裁机构依法裁决,以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作价抵偿信用社债权。

实施以资抵债应优先选择易保值、易变现的资产,尽快实现处置回收入账,减少抵债资产损失。

(五)债务重组。在还款义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且贷款形成不良的情况下,依据各方(包括第三方)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对债务构成予以调整。包括修改合同条款、债务落实、债务承接、债务削减等方式。

县级联社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拟重组不良贷款进行尽职调查、制定并组织实施债务重组方案,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贷款操作规定办理手续。对不良贷款实施债务重组时,应对还款义务人以及第三方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审慎确定重组方式和重组条款,落实有关担保措施,督促其履行约定义务。

(六)债权转让。合理确定不良资产债权处置价格,通过拍卖、招标、竞价、协议等方式,将债权及相应权益转让给外部买受人。债权转让可以单笔转让,也可以将多笔不良贷款按相应的标准和条件进行组合,形成资产包整体转让。

债权转让程序应严格按照省联社债权转让办法执行,坚持公开操作、市场竞价的原则,审慎使用协议转让的处置方式。

(七)代理清收。将不良贷款委托给具有清收处置能力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社会中介机构或其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受托人依据代理清收合同,依法对受托不良贷款进行清收处置,并按约定收取酬金。

委托代理清收期间,要及时了解代理人的清收进展情况,加强对代理行为的监控和督促,发现有损农村信用社利益的代理行为,应及时终止代理合同。

(八)资产置换。在地方政府主导下,以其拥有的土地使用权等资产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实现不良贷款批量处置。

用于置换的资产必须是农村信用社真正拥有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且能按要求变现、足额抵顶债权的资产。置换方案必须取得人民银行、监管、税务等部门的书面同意。

(九)呆账核销。对符合条件的损失类贷款,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核销。

呆账核销应提供符合核销认定条件的确凿证据,并严格执行保密制度,按照内销外追的原则,对未依法终结债权与债务关系的贷款继续追索。

(十)损失退出。表外不良贷款符合绝对损失条件的,按照规定程序认定,予以终结性退出。

对已认定绝对损失退出表外核算的不良贷款,要建立退出台账,债权资料封存入档,永久保存。

第三十三条

处置定价。不良贷款处置基础价格应根据不良贷款债务人及其债务责任关联方的经营、财务、资产、信用和实物资产的属性、质量状况等,并充分考虑市场、政策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定价方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

第三十四条

处置创新。结合本地实际,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方式与手段。创新方式实施前,应向上级咨询备案。

第三十五条

不良贷款清收处置还要坚持以下制度:

(一)审处分离。按照业务操作流程,实行不良贷款清收处置与审查、审批相分离。

(二)集体审议与授权决策。决策人依据社员大会(股东大会)、理(董)事会的授权,对不良资产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处置方案予以决策。

(三)关系人回避。与还款义务人存在利害关系的人员,在不良贷款处置的各个环节,应予回避。

第七章 监测、检查与奖惩

第三十六条

建立不良贷款监测制度。省、市、县各级资产管理部门按照权限,对不良贷款形态结构、质量变化、权利保全、尽职调查、清收处置等内容进行日常监测,并建立不良贷款清收处置监测台账,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和评价不良贷款的变动和处置情况,形成分析报告。各级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对分析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十七条

县级联社要定期对本单位不良贷款管理处置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或组织专项审计,发现违规操作和不尽职行为,要及时纠正、问责。办事处(市联社)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辖内县级联社不良贷款管理处置工作情况的全面检查,对重大处置项目应及时检查。省联社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组织专项检查。

第三十八条

建立不良贷款管理处置激励机制。不良贷款管理和清收处置人员的薪酬分配与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成效挂钩,对有功人员计酬奖励。

第三十九条

实行不良贷款管理处置损失责任认定与追究制度。在申报呆账核销、抵债资产损失列支、利息减免及通过其他清收处置方式将不良贷款纳入表外核算前,以及表外不良贷款形成处置损失或认定绝对损失终结性退出前,均须对不良贷款的日常管理、尽职调查、清收处置等环节进行合规检查,对因不尽职行为造成贷款损失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认定和追究,对尽职履责的责任人予以免责。

第八章

第四十条

本办法涉及的各环节业务操作要求,参照省联社相关规定执行。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十一条

办事处(市联社)、县级联社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负责制定,解释、修改亦同。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二〇一二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第五篇: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COLOR=blue]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规范不良贷款管理行为,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确保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辽宁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市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不良贷款系指按贷款风险程度划分(五级分类)的后三类: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第三条 不良贷款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依法合规原则。不良贷款管理与处置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省联社的有关规定,规范操作。

(二)真实反映原则。要真实、准确、客观地统计和反映不良贷款分类、认定、调查、估值、问责等环节工作情况。

(三)处置减损原则。不良贷款形成以后,应通过调查和完善手续等手段,防止不良贷款价值贬损,并及时清收、转化和处置,实现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

(四)损失补偿原则。基层信用社应根据自身贷款风险的大小,有计划地逐步提高风险拨备水平,并及时处理与消化处置损失。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农村信用社所有不良贷款的管理。

第二章 不良贷款管理的组织

第五条 不良贷款管理工作,实行省联社、市联社、县联社、基层社四级管理,各级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本级不良贷款的管理、处置、监测和分析工作。

第六条 省联社风险管理部负责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制度的制订,不良贷款的清收、转化的组织、实施与检查;负责对各市联社、办事处、部分县级联社不良贷款监测、分析和考评工作;负责对辖内各社进行相关政策指导和培训。第七条 各市联社、办事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辖内不良贷款管理、指导和处置工作,负责对县级联社不良贷款监测、分析和考评工作。

第八条 县级联社风险管理部门是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和处置的责任主体,负责辖内不良贷款管理、指导和处置工作,负责对基层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监测、分析和考评工作。第九条 基层信用社负责对本社内的不良贷款的管理、监测、清收与转化工作。

第三章 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 第十条 本办法所称的不良贷款是指《贷款通则》中所规定的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

(一)逾期贷款是指按借款合同约定,到期(含展期后到期)未归还的贷款(不含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

(二)呆滞贷款是指超过借款合同规定期限(含展期后到期)1年(含)以上仍未归还的贷款,或虽未逾期,或逾期不满1年,但借款人被依法撤消、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或虽未被依法终止法人资格,但生产活动已停止;或借款人的经营活动虽未停止,但产品无市场,企业资不抵债,亏损严重并濒临倒闭(不含呆账贷款)。

(三)呆账贷款是指:

1.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进行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2.借款人死亡或者依法宣告死亡,并取得了医院或公安局出具的死亡证明,以其财产或遗产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3.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有保险公司或有关政府部门出具的重大事故和灾害鉴定证明、保险赔偿金证明的,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或全部贷款;

4.贷款人依法处置抵押物、质押物所得价款不足补偿抵押、质押贷款部分,有法院裁决书及抵押(质)物拍卖的《拍卖转让合同书》;

5.贷款本金逾期1年,信用社向法院申请诉讼,经法院裁判后仍不能收回的贷款,或不符合上述规定的条件,但经有关部门认定,借款人或担保人事实上已经破产、被撤销、解散在2年以上,进行清偿后,仍未能还清的贷款;

6.借款人依法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处理的财产不足归还所欠贷款,又无另外债务承担者,确认无法收回的贷款; 7.其他经国务院批准核销的贷款。

第十一条 按贷款风险程度划分(五级分类)的后三类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一)次级类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已经出现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造成一定损失。

(二)可疑类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付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造成较大损失。

(三)损失类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贷款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第十二条 不良贷款必须按照分类标准严格认定,以保证不良贷款数据的真实可靠。

第十三条 不良贷款由信贷管理部门进行认定,由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与处置。

第四章 不良贷款调查与估值 第十四条 依据不良贷款的认定结果,风险管理部门组织对不良贷款进行调查。即以一定时点的不良贷款为基数,从客户的基本情况、客户资产及抵(质)押情况、客户负债及本社贷款情况、影响贷款受偿的其他因素和不良贷款处置情况等方面,对不良贷款进行全面调查,摸清不良贷款现状,掌握借款人的有效资产和偿债能力。

第十五条 调查采取调阅信贷档案、查询信贷管理台账、走访客户和有关部门、现场勘察、核实资产负债、了解市场行情、委托终结机构等方式进行。

第五章 不良贷款的管理

第十六条 根据不良贷款的回收潜力及损失率的高低,按四级分类对逾期、呆滞、呆账贷款实行分类管理;按五级分类对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实行分类管理。

第十七条 按照不良贷款的形成时间、占用形态,分类建立管理台账,实行专人管理,并定期与会计报表核对,保证不良贷款数据准确。

第十八条 做好不良资产的档案管理,确保不良资产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做到一户一档,统一管理。不良资产的档案材料应包括:借款借据、借款申请书、借款合同、催收通知单、抵质押物清单、同意抵(质)押的书面证明、贷款发放时的申请、审批材料等。以上资料如缺失,追究信用社主任及经办员责任。

第十九条 落实不良贷款责任,对于2000年以前形成的不良贷款,落实清收责任,实行岗位清收,即现任管片信贷员为清收责任人,按照分期划段、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不良贷款形成时间的长短、清收的难易程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收措施。对于2000年以后形成的不良贷款,实行责任清收即指定责任人负责清收。如因信贷人员发放冒名贷款、虚假抵押、放宽贷款审批条件发放关系贷款,造成贷款主体和要素不合法的,以及违规跨区、越权、逆程序发放贷款等情况形成的不良贷款,要逐笔列出清单,建立台账,落实责任人,进行责任清收,限期收回。对于在期限内未能收回责任贷款的责任人,根据损失情况联社将给予纪律处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信贷人员应当在短期贷款到期七日之前、中长期贷款到期一个月之前,向借款人发出《贷款催收通知书》,催收通知单由借款人、担保人同时签字盖章,签署回执。信用社按信贷员逐人建立催收通知单台账,由信用社指定专人管理,并负责对应催收的贷款清单及时提供给信贷员。确保诉讼时效和担保时效。

第二十一条 借款人应当及时筹备资金,按期还本付息,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办理贷款展期手续:

(一)因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借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借款人主动到信用社签订还款计划的;

(二)因贷款期限确定不合理,不能满足一个正常的生产经营周期,借款人有物资保证,借款人提出展期申请并主动签订还款计划的;

(三)因市场、价格、运输等原因,造成产品不能按计划销售,借款人有物资保证但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有困难,借款人提出展期申请并主动到信用社签订还款计划的;

第二十二条

贷款到期后未归还,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办理转贷手续:

(一)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借款人偿还部分贷款本息,在完善贷款手续后可以办理转贷;

(二)贷款经清查,重新落实债权债务的,借款人无法归还全部贷款本息的,完善贷款手续后可以办理转贷;

(三)对补办、充实合法的贷款抵押、担保手续后,可以办理转贷;

(四)有易变现的合法贷款抵押物后,可以办理转贷手续。

第六章 不良贷款调查与估值 第二十三条 依据不良贷款的认定结果,风险管理部门组织对不良贷款进行调查。即以一定时点的不良贷款为基数,从客户的基本情况、客户资产及抵(质)押情况、客户负债及本社贷款情况、影响贷款受偿的其他因素和不良贷款处置情况等方面,对不良贷款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不良贷款现状,掌握借款人的有效资产和偿债能力。

第二十四条 调查采取调阅信贷档案、查询信贷管理台账、走访客户和有关部门、现场勘察、核实资产负债、了解市场行情、委托终结机构等方式进行。

第七章 不良贷款的处置

第二十五条

不良贷款的处置是指在对不良贷款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清收、转化和处置,最终实现不良贷款的回收和减损。

第二十六条 不良贷款的处置原则:

1、坚持依法合规、审处分离、集体决策、规范操作的原则。

2、坚持灵活处置的原则。

3、坚持清收、重组转化、保全等处置方式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处置不良贷款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十七条 不良贷款的清收方式:现金收回、重组转化、保全、以资抵债、借新还旧、优质资产置换、风险代理、打包出售。

1、现金清收。现金清收是不良贷款处置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是对不良贷款本息进行追偿、处置并最终收回现金的行为。主要方式有账户扣收、正常催收、协议清收、诉讼清收、破产清算等。

2、重组转化。即对重组价值大于清算价值的不良贷款,以债务人资产重组为基础,采取兼并、收购、分立、合并、股份制等方式,由债权人通过与重组后承债人签定还款承债协议、重新办理贷款手续,实现不良贷款由高风险向低风险或正常贷款的转化。

3、保全。是指在债权或第二还款来源已部分或全部丧失的情况下,重新落实债权或第二还款来源。主要方式:原悬空或有法律纠纷的贷款重新落实了合格的承贷主体;原担保手续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贷款或原不符合条件的信用贷款重新办理了合法的担保手续;原已失去诉讼时效的贷款重新恢复了诉讼时效。

4、以资抵债。即债权到期,但债务人无法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或债券虽未到期,但债务人已经出现严重经营问题或其他足以影响债务人按时足额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或当债务人完全丧失清偿能力,担保人也无力以货币资金形式代为偿还债务,经信用社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协商同意,或经法院、仲裁机构依法裁决,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以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作价抵偿信用社债权的行为。实施以资抵债应优先选择易报纸、变现的资产,尽快实现处置回收入账,建立抵债资产减值准备制度,以资抵债的标准按《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抵债资产管理办法》执行。

5、借新还旧。为保全资产,在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能按时支付利息、贷款担保有效、属于周转性贷款的前提下,发放新贷款,收回旧贷款方式。

6、优良资产置换。是指运用行政力量化解村级债务、财政借款,对各级政府承贷、担保或干预的贷款,积极寻求用政府的优良资产进行置换的途径。县、乡政府部门、村级组织分别拿出优质资产置换信用社的不良债权,优质资产以土地、房屋、林地以及有公益性设施收费的项目为主,拿出的优良资产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额度。

7、风险代理。指根据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约定,委托人暂不支付代理费用,只支付诉讼费、执行费、保全费用等,待其债权实现或其他委托事项完成后,向受托人支付约定比例或一定数额的代理费的代理形式。

8、打包出售。对呆滞不良贷款或抵债资产按性质打成大小不同的包,实行招标清收,或拍卖债权,或引进外资集中处置的方式。

第二十八条 新增不良贷款要认真调查其形成原因,如因经办人员违章操作发放贷款形成不良,联社追究经办员、信用社主任责任。如因自然灾害、经营不善等原因造成贷款形成不良的,制定清收措施,限期收回。

1、实行催收通知单回执制度,信贷员当面向借款人、担保人送达催收通知单,借款人、担保人签字盖章后信用社将回执存档,保证贷款时效。

2、坚持定期以还本、收息,或签定还款协议等方式,督促借款人履行义务,保证贷款时效。

3、催收确实无法收回现金的贷款,根据借款人资产情况、还款能力情况,可采取以资抵债、保全的方法进行清收。

4、提出诉讼或仲裁,保证贷款时效。

第二十九条 不良贷款的回收应严格按照先本金后利息的原则,据实入账进行会计核算。

第三十条 不良贷款清收实行奖励清收。

(一)奖励标准及范围:

1、现金收回或以实物形式收回并变现的1996年底以前形成的呆滞、呆账类贷款本息,呆滞贷款按收回现金或变现额的15%、呆账贷款按收回现金或变现额的20%奖励。

2、现金收回或以实物形式收回并变现的1997至1999年底年底形成的呆滞、呆账类贷款本息,呆滞贷款按收回现金或变现额的10%、呆账贷款按收回现金或变现额的15%奖励。

3、现金收回或以实物形式收回并变现的已经票据置换的不良贷款本息,呆滞贷款按收回现金或变现额的20%、呆账贷款按收回现金或变现额的25%奖励。

4、现金收回或以实物形式收回并变现已核销的呆账类贷款本息,按收回现金或变现额的30%奖励。

(二)奖励对象。奖励对象是指在清收工作中清收成绩突出、全部或超额完成清收任务的清收人员。

(三)对于负有责任清收任务的清收人员不予奖励。

(四)信用社根据清收工作实际完成情况,合理分配奖金,不得挪用。

(五)信用社以外人员、机构参与清收不良贷款,符合奖励范围的,扣减清收费用后,参照奖励标准给予奖励。第八章 不良贷款的监测与检查

第三十一条 信贷管理部门在其业务范围内,按照及时、准确、全面的原则,统计、汇总和移送不良贷款分类数据。第三十二条 风险管理部门对本级不良贷款余额增加和不良贷款率变化的总体情况进行监测。

第三十三条 不良贷款考核。风险管理部门按照联社经营考核办法,对不良贷款的管理和处置工作进行考核。考核重点为整体不良贷款的控制和不良贷款的收回情况。

第三十米条 不良贷款的检查监督。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不良贷款的管理与日常的监督检查;稽核部门负责对不良贷款管理与处置的合规性进行审计;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不良贷款形成及处置过程中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或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本办法由××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负责解释。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下载XX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宁夏珑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公司风险管理的需要,规范不良贷款管理行为,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确保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根据相关......

    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经验材料范文合集

    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经验材料 591万元,完成省社全年3,600万元的238.6;清收隐性不良贷款48,816万元,完成省社全年任务9,200万元的530.6;清收票据置换不良贷款1,850万元,完......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措施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措施 当前,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防范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重点,更是当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工作。因此,必须采取政策......

    浅谈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对策

    浅谈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对策 信贷资产质量好坏关系到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各商业银行竞争日异激烈的今天和农村信用社正在逐阶梯进行商业银行改制的过程中,信贷资产质量......

    农村信用社降低不良贷款计划

    农村信用社降低不良贷款计划 为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号)精神,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农村......

    浅谈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措施

    浅谈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措施 当前,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防范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重点,更是当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工作。因此,必须采取......

    不良贷款诉讼管理办法

    不良贷款诉讼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切实加强全县农村信用社诉讼保全资产的管理,规范诉讼程序,提高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县农村信用社为保全资......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加大不良贷款清收、盘活、保全力度,提高全行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