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4:5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如何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如何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

第一篇:浅议如何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

浅议如何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是指那些被窒息、封杀在某些贷款客户或某些环节的信贷资金,它失去了信贷资金所应有的本性(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不良贷款的形成,它不仅不能为信用社创造任何效益,相反,它还要吞食信用社的“营养”和“血液”。信用社信贷资金主要是由社员股金、存款、人行再贷款组成的,这些负债存在一天,信用社就责无旁贷的要支付红利、利息等,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为降低不良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虽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年复一年、一次又一次地采取多种手段或组织较大规模的清收队伍,但因重治标、轻治本,没有真真正正掐住不良贷款的源头,往往是前清后增,收效甚微。从目前的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农村信用社总体不良贷款比率仍大高于10%的国际警界线和我国的15甲的监管目标,不良贷款的居高不下,不仅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信用社对农村经济活动的信贷再投能力。因此,对盘活不良贷款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成为信用合作部门上下的共识。压缩和控制不良贷款的占比,提高资产质量,降低金融风险,是农村信用社的当务之急,所以,从源头抓起,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消除不良贷款。从实际出发,谈谈造成不良贷款的几点原因。

1、不良贷款统计口径变化。人民银行在2000年颁布的《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贷款虽未逾期,但借款人被依法撤消、关闭、解除、生产经营活动已停止,或企业资不抵债、亏损严重并濒临倒闭应列入呆滞贷款”。按此要求,各地农村信用社均有部分未逾期的原正常类贷款被调入了不良贷款。

2、隐藏的不良贷款暴露。一是真实性检查使大量不良贷款得以暴露。去年4月起,人民银行要求对被监管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盈亏状况等真实性进行检查。从检查结果看,各地农村信用社均一定程度存在资产质量反映失真、“以贷收贷”、逆向调整贷款形态等问题。为此,各地农村信用社按规定对贷款形态进行调整。二是停止“借新还旧”使不良贷款真实显现。随着新的“以贷收贷”认 定标准的下发,大部分此类贷款皆因不符合标准成为不良贷款。同时,有的企业、农户担心还“旧”后不贷“新”,故意拖欠不还,以长期达到占用贷款的目的,也新增不少逾期贷款。三是调整形态使不良贷款暴露。由于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加 大交流力度,领导班子的重视,对贷款的质量都能进行认真的清理,老贷款的问 题得以显现。四是随着制度的健全、监管的强化,弄虚作假得到了抑制,不良贷款较真实的得到了反映。

3、国家经济政策影响。随着国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清理“十五小”的步伐加快,大多数小散型企业被迫关停或停产,其所欠贷款大多形成不良贷款。

4、企业逃废债务。虽然各方在制止企业逃废金融债务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信用社债务的问题依然一定程度上存在。

5、信贷管理不力。虽然各地农村信用社在加强信贷管理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有的农村信用社因信贷基础管理薄弱、内控制度不落实、不按贷款要求随意发放贷款、贷款后监控措施不力、不良贷款清收措施不扎实等,主要表现为违规贷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化名贷款、化整为零贷款现象严重,导致不良贷款居高难下。如某省农村信用社前两年不良贷款占比达56.3%,较年初不良贷款108.8亿元,新增16.3个百分点。其中,双呆贷款较年初新增106.9亿元,新增17.4个百分点,为全国不良贷款增加最多三省之一。

6、社会信用环境的原因。社会不良影响根深蒂固,为清收设下了“层峦叠障”。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群众信用意识淡薄,造成信用环境恶化。农民因受文化背景和环境的影响,最易于“跟风”既所谓的“羊群效应”。只要有人贷款未还,就会相互攀比不还;有的还款困难的贷款户,索性“破罐子破摔”,使清收进退两难,这些贷款户负债累累,家徒四壁,挣点钱还贷款也是杯水车薪,挣钱花了竟心安理得,也有些贷款户还款无能为力,信贷干部的“难听话”听多了便不耐烦了,索性“豁出去”算了,借款者成千上万,反正法不责众,我无钱你无法,动我家产也好,依法起诉也罢,只要你讨不出债,我受点委屈或遭点冷遇也“划算”;有些贷款户总觉得在集体的大锅里舀饭吃理直气壮,天经地义。于是,便认为贷款是国家的钱,能拖则拖,能赖则赖。更有的靠“耍赖皮”过活,无钱靠“跑”套取贷款,有钱的则胡思乱想,而对还贷款却熟视无睹。少数贷款 户高楼大厦住着,鸡鸭鱼肉吃着,手机用着,汽车坐着,潇洒自在,而贷款一催再催却久拖不还,或兜圈子,或耍嘴皮,或瞪眼睛,令信用社困惑不解。

7、行政干预四处插手,使清收陷入窘境。信用社在贷款发放上仍受制于地 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基层社为了取得地方政府对信用社工作的支持,“委曲求全” 地发放了不少行政干预贷款。这些行政干预贷款,有些超越信用社的有关规章制 度,有些根本就不符合贷款条件,因有领导出面说情,或行政干预,信用社不得不委曲求全。这些贷款往往风险较大,十有八九到期难以收回。由于有地方政府“插手”,清收也要“看眼色行事”,一些贷款户觉得有“保户伞”,拖欠贷款也不担惊受怕。

8、法制不健全和不完善。在贷款管理中,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造成某些方面无法可依,执法部门由于某些问题感到棘手,又无规可循,往往退避三舍。近几年来,信用社依法起诉了不少贷款户,但真正强制收回的却微乎其微,更多的不良贷款则“棚架”、“悬空”,而这样又使盘活清收推向尴尬境地,找贷款户,贷款户因信用社将其推向法庭愤愤不平,哪愿积极归还陈欠,找法院,法院以已判决而一推了之。

信用社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集体合作金融组织,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不仅严重制约着信用社的信贷再投能力及资金效益,而且也妨碍到信用社生存和发展。那么,农村信用社面对不良贷款清收困难的原因,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降低不良贷款呢?

一、在操作层面上,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化解不良贷款的力度。

1、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贷管理办法,加强新增贷款的管理。一是建立贷前预测风险机制,在深入调查、掌握申请贷款单位的详细情况上,做好分析与项目评估工作,为贷款决策提供科学严谨的评估报告。二是建立贷时预防风险机制,严格规范贷款操作流程,确保各种手续的合法性和完备性,认真执行严格的“审贷分离、集体审批”的制度,使第一笔贷款都具有法律效力。三是建立贷后规避风险机制。对贷款户的生产经营、资金使用和财务效益情况进行连续、动态、全面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防范信贷风险。四是建立 新增贷款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农信联社、农村信用社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信贷风 险防范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新增贷款质量负总责,纳人业绩考核;农村信用社信贷员是信贷风险防范直接责任人,对新增贷款“包放包收、包效益”;新增不良贷款超过规定比例,或者由于人为因素造成贷款风险的,责任人要限期收回,收不回的要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直至解除劳动合同。

2、建立降低不良贷款的激励机制。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要根据本地区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情况,制定一些操作性很强的制度,诸如对信贷客户实行分类管理和清收不良贷款奖惩等,对不良贷款的划分认定、监测统计、压缩控制、考核奖惩等进行较系统的规范。二是建立动态跟踪监测,专门对不良贷款进行跟踪监测体系,设立监测台账,按月分析,按季通报,按年考核。三是要加大检查考核和奖惩力度,将降低不良贷款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人员,分期对清收不良贷款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该奖的重奖,该惩的严惩。

3、实行不良贷款集中清收管理。联社可以采取“新老划分”的方法,成立不良贷款清收管理部门,实行机构专设、人员专责,并进行专项考核。在脱钩以前形成的不良贷款主要由清收管理部门负责清收;行社脱钩以后形成的不良贷款由基层农村信用社清收。可以将不良贷款按期清收难易程度划分为转化盘活、清收压缩、以物抵贷等三类。对转化盘活,通过支持企业按市场原则兼并、重组等方式努力盘活;对清收压缩类,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压缩;对以物抵贷类,采用租赁、出租、承包和拍卖等多种方式加快处置步伐。还要群策群力,群起而攻之。在入户清非过程中,包片的信贷人没往往在辖区内居住,关系太熟,打不开情面,不敢与贷款户撕破脸皮,动真的,所以信用社要多调集一些与贷款户不熟悉的,工作能力强的清收人员,形成一种集体力量。同时,信用社以及各级信用联社要成立专门的清非组织,选派得力人员,到基层去,对清非有困难的社跟踪下去,到贷款户家中,共同配合,齐心协力,搞好清非工作。

4、要加强会计、稽核工作,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要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与监督体系,这包括三个环节:一是防范,即针对具体业务设计、制定合理的操作流程与会计制度;二是事中控制,即以会计核算 系统为依托,对业务的关键控制点和重要事项进行实时监控;三是事后检查,即 通过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业务的真实性、会 计核算的准确性以及风险控制点进行检查、监督。

5、提高贷款户的信用意识,做好贷款户的思想工作。对不同的贷款户,要制定出不同的清收措施。一是对小额支农贷款的农户,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帮助农 产提供信息,出售农副产品,以便归还贷款,还要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逐户上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贷款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其还款。二是对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本系统干部职工及家属,要求限期归还,并严格执行扣发工资归还款制度,态度消极、超期限不还的职工,要责令其下岗收贷;三是对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国家机关干部职工和其它金融机构干部职工,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通过行政手段清收催收贷款,同时,农村信用社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必要时还可以采取媒体曝光的方式公示欠债“黑名单”,运用舆论压力迫其还贷;四是对有还贷能力的个体工商户,要与当地工商部门联系协商,必要时对其采取一定措施,迫其还款;五是对那些有钱不还的“赖账户”,要加强司法机关联系,运用法律手段依法清收,真下达到“诉一惊百,震动一方,教育一片”的效果,对原诉讼案要抓紧结案,胜诉的要申请强制执行。

6、以金融创新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发展。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国内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推行,极大增加了农户信贷的可得性。但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贷款回收管理的难度,所以,加强对小额贷款的管理,有利于信用社的清非工作。

(1)、在金融工具上创新,根据我国普通农户、贫困或是低收入农户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特点,制定一整套能促进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还款、减少贷款风险的贷款期限制度和相应的分期偿还制度。

(2)、要把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配套体系相结合。一是要可以通过扶持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专业合作社组织,使专业合作社组织成为农户或农村小型企业与金融组织联系的桥梁,把农户或农村小型企业组织起来,将贷款发放给专业合作组织,再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农户及个体工商企业珠发展,可以降低农村信用社贷款发放和管理、监控的成本;二是可以通过 一定方式建立为农户、农村小型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信用担保基金,增加农户获得大额贷款以求更大发展的机会,也就降低了信用风险。三是可以利用社区社会压力的重要作用,建立信用小组和社区金融互助小组,创立小组风险基 金组织,减少个人贷款项目失败的影响,增强农户和小型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并利用信用小组对借款者进行监督,降低信贷机构的监测和管理信用;四是农村保险业务的发展与农村贷款的安全是相互促进的,可以利用小额信用贷款扶持农村互助合作保险组织的发展,推动农业保险业务,增强农村贷款风险的能力,并反过来推进农村贷款资金的良性运转。

二、在政策层面上,与各级部门联动,创造良好的清非氛围。

1、联合各级政府,确立“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的理念。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涉及地方经济的方方面面,千头万绪,因此要顺利推进不良贷款的化解,离不开各级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政府的参与和配合,得到政府的支持,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有利于在地方政府、地方经济和农村信用社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1)、各级政府应首先本着实事求是地解决历史问题的态度,规范自身行为,防止逃废债务。对于因政府行政指令、经济政策形成的不良贷款,政府应直接承担起还款责任,或者通过地方财政,或者采取其它有效的政策切实加以落实。对于企业改制后原在镇村管理部门的债务、区县物资局、供销社及行属企业的不良贷款,尤其是其中金额巨大的不良贷款,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盘考虑,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办法逐步加以解决。对于企业逃废债务的行为,政府应当通过行政力量坚决予以制止。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要再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活动和信贷资金投向。

(2)、各级政府就充分调动各种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来支持和保护农村信用社的债权。比如,由于农村信用社风险资产对就的单位大多是乡镇、村两级家村组织,这些企业关的关、破的破,土地是他们手里唯一的资源。乡镇政府应支持 企业以其所有的已被开发利用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或对应投资收益来抵尝债务的,同时,政府也可以作为保证人,划定某一范围的土地,约定在该土地开发时,将土地开发收益的全部或部分直接用于清偿债务。

(3)、各级政府应建立适当的担保机制,以抗衡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区县为单位,由政府牵头设立贷款担保基金。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使农户的生产经营遭受破坏,无法偿还全债务时,由担保基金承担贷款的全部或部分本金,由农村信用社负责剩余本金和全部利息的核销。

2、要善于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也是一个分工细化且日益专业化的社会,单枪匹马是很难取胜的,因此要积极同公、检、法、司、工商、税务等部门搞好关系,千方百计为信用社盘活不良贷款提供“便利”。如从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出发,国家财税政策应向农村信用社适当倾斜,尽快落实农村信用社应当享有的税收政策优惠。能按一定比例提取农村信用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解决资不抵债农村信用社的困难;对于农村信用社接收抵贷资产收回的不良贷款免征相关税费。再如,有些地方的农村信用社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实施“风险代理制”,利用律师的专业化服务,加快锁定风险和消除不良贷款的速度,化解了一些原本回收无望的风险资产,取得了很大收获。需要强调的是,实施风险代理。必须建立严格的立项、审查、运作程序。

3、中央银行要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可开办消化历史包袱的无息专项再贷款,人民银行在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进行严格分类的基础上,对因政策和历史因素形成的不良资产安排无息专项再贷款,期限5至10年,以无息专项再贷款增加利息收入,促进农村信用社消化不良贷款。

参考文献:

1、何广文 : 〈〈以金融创新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健康发展〉〉,〈〈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年第二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社,2002年2月。

2、倪卫东 :〈〈转变信贷经营观念的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1年第四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社,2003年4月。

3、高卫国: 〈〈健全防范体系落实风险责任〉〉,〈〈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1年第10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社,2003年10月。

4、张观麟、张振武: 〈〈农村信用社设立专业清收机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1年第11期,〈〈中国农村信用社〉〉杂志社,2002年11月。

5、杨桂芳、杨来: 〈〈农信社信贷风险防范化解对策〉〉,〈〈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年第11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社,2002年11月。

写作提纲

一、前言:

(1)、阐述不良贷款的定义:不良贷款是指那些被窒息、封杀在某些贷款客户或某些环节的信贷资金,它失去了信贷资金所应有的本性(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

(2)、阐述盘活不良贷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论述过程:

(一)、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1)、不良贷款统计口径的变化。(2)、隐藏的不良贷款的暴露。(3)、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4)、企业逃废债务。(5)信贷管理不力。(6)社会信用环境的原因。

(7)、行政干预四处插手,使清收陷入窘境。(8)、法制不健全和不完善。

(二)、化解不良贷款的对策。

1、在操作层面上,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化解不良贷款的力度。(1)、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贷管理办法,加强新增贷款的管理。(2)、建立降低不良贷款的激励机制。(3)、实行不良贷款集中清收管理。

(4)、要加强会计、稽核工作,完善内部控制机制。(5)提高贷户的信用意识。

(6)、以金融创新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降低贷款风险。

2、在政策层面上,与各级部门联动,创造良好的清非氛围。

(1)、联合各级政府,确立“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的理念。使地方政府、地方经济和农村信用社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2)要善于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加大清非力度。

(3)中央政府要加大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信用社消化不良贷款。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我联社风险管理的需要,规范不良贷款管理行为,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确保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根据相关政策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不良贷款系指按本联社《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贷款五级分类标准划分为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的贷款。

第三条 不良贷款管理是根据不良贷款的内在特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流程,对不良贷款实行全面管理与最佳处置,包括对不良贷款进行分类认定、调查估值、预案管理、方案实施和监测检查的全过程管理。

第四条 不良贷款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反映原则。要真实、准确、客观的统计和反映不良贷款分类、认定、调查、估值、问责等环节工作情况。

(二)处置减损原则。不良贷款形成后,应通过调查和完善贷款手续等手段,防止不良贷款价值贬损,并及时清收,转化和处置,实现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

(三)损失补偿原则。要按照损失程度对不良贷款提取风险拔备,并及时处理与消化处置损失。

(四)依法合规原则。不良贷款管理与处置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联社有关规定,规范操作。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联社所有客户不良贷款。

第二章 不良贷款分类与认定

第六条

联社风险部要根据贷款风险的变化情况对不良贷款分类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并按月统计和汇总。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将不良贷款划分为次级、可疑、损失三大类,进行监测报告、细分管理。

第七条 按照风险报告制度的要求,对不良贷款提取贷款损失准备,真实反映贷款质量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对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要估算损失,按季足额计提专项准备,并及时消化。

第八条 不良贷款由联社风险部认定,并由风险部进行管理与处置。对正常贷款转入不良贷款的,要实行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

第三章 不良贷款调查与估值

第九条 依据不良贷款认定结果,风险部应组织对不良贷款进行调查,即以一定时点的不良贷款为基数,从客户基本情况、客户资产及抵(质)押情况、客户负债及贷款情况,贷款保证情况、影响贷款受偿的其他因素和不良贷款处置情况等方面,对不良贷款进行全面调查,摸清不良贷款现状,掌握借款人的有效资产和偿债能力,揭示不良贷款的清收潜力。

第十条 全面调查原则上每半年一次,对新转入不良贷款应于移交后十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对正在经历重大变化或出现重大情况的客户应随时调查更新。调查可采取调阅信贷档案,查询信贷管理台账,走访客户和有关部门,现场勘查,核定生产负债,了解市场行情,委托中介机构等形式进行。

第十二条

在调查基础上对不良贷款进行估值,即依据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期限、形态和担保情况,综合考虑不良贷款客户属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市场环境、级差地租等因素,采用模型测算、估值调整和审批要求相结合的方式,对不良贷款进行科学、公证评估(具体评估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按照有关估值办法,逐户测算不良贷款预计收回金额和受偿比率,在此基础上,测算不良贷款整体回收额和受偿率;结合本联社不良贷款历史处置情况和回收率,预测未来处置趋势,为制定不良贷款处置策略和计划提供依据。

第十四条

不良贷款估值结果应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资产负债的增减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同时,不良贷款评估价是实施处置的重要参考,处置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十五条

调查信息和估值结果经审查核实后,要将有关数据资料及时登录不良贷款管理系统,在日常工作中,应遵循有关规定,做好不良贷款管理系统维护工作。

第十六条

不良贷款调查数据及估值信息是本联社商业秘密,任何人不得擅自对外提供。

第四章 不良贷款细分管理

第十七条

根据不良贷款回收潜力及损失率高低,对次级类(次级一级、次级二级)、可疑类(可疑一级、可疑二级)、损失类(损失级)贷款实行细分管理。

第十八条

对次级类贷款要重点监控企业流动资产和现金流量,关注

客户重大经营情况变化,防范关联企业风险,积极对借款第二还款来源进行清偿与保全,加强贷款抵(质)押管理和对贷款保证人的监控,确保抵押担保的足值与有效,次级类客户是处置的重点目标客户群。

第十九条

对可疑类贷款要密切关注客户、保证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强企业资产的查证和保全,积极运用各种手续开展清收处置。

第二十条

对损失类贷款要边清收边完善核销手续,损失核销后要按规定进行账销案存管理,对确实难以回收,且符合核销条件的损失类贷款,按有关规定和业务流程组织申报呆账核销;对不符合核销条件的应尽量清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对已核销贷款,要严格账销案存进出管理系统,加强已核销贷款的追索、考核和核算管理。

第二十一条

建立不良贷款项目经理制度,依据不良贷款管理系统,对不良贷款按户进行名册管理,细化工作目标,落实管理责任,实行量化考核。

第五章 不良贷款处置管理

第二十二条

不良贷款处置是指在对不良贷款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清收、转化和处置,最终实现不良贷款减损和回收,要全面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处置管理,采取各种保全措施,加快不良贷款的处置速度,防止不良贷款的价值贬损。

第二十三条

要按照依法合规、审处分离、集体决策、规范操作的原则,根据预计损失率大小,处置时效性高低,处置难易程度,有步骤地组织开展不良贷款处置工作,争取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

第二十四条

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包括现金清收、以物抵债、重组转化和呆账核销等。

第二十五条

现金清收。现金清收是不良贷款处置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是对不良贷款本息进行追偿、处置并最终收回现金的行为,主要方式有:以账户扣取、正常催收、协议清收、诉讼清收、破产清算等。

第二十六条

以物抵债,即债权到期,但债务人无法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或债权虽未到期,但债务人已出现严重经营问题或其他足以严重影响债务人按时足额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的情况,或当债务人完全丧失清偿能力时,担保人无力以货币资金代为偿还债务,经我联社与债务人、担保人、第三人协商同意或经人民法院、仲裁机构依法裁决,债务人、担保人、第三人以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作价抵偿我联社债权的行为。实施以物抵债应优先选择易保值、易变现的资产。尽快实现处置回收入账,并建立抵债资产减值准备制度。

第二十七条

重组转化。即对重组价值大于结算价值的不良贷款,以债务人资产重组为基础。采取兼并、收购、分立、合并、股份制等形式,由债权人通过与债务人签定还款免息协议,调整贷款条件等手段,对不良贷款实施重组,以控制、转化或降低债权风险。

第二十八条

呆账核销。即对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均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按照规定履行必要程序后,利用呆账准备金予以冲销。呆账核销必须逐户,逐级审核和审批。报批时应确定不良贷款符合核销认定条件,并提供确凿证据,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核销后要对外保密,并坚持账销案存,继续追索。

第二十九条

不良贷款处置应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快处置进度,降低处置损失,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可采取多种创新方式开展不良贷款处置。

第三十条

不良贷款处置实行预案管理制度。即根据不良贷款调查估值和细分结果,按照不同区域、行业、形态等,对不良贷款进行分配组合、制定全面处置策略和分户处置预案。

第三十一条

处置策略设计。在对不良贷款所处的区域、市场与信用环境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全盘的清收处置规划,根据不良贷款的分布、归属、性质等特征,制定分类、分区、分属的清收处置策略;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有步骤、有重点的实施不良贷款处置计划。

第三十二条

处置预案制定。依照调查和资产估值信息,因户施策,制定不良贷款重组转化或清收处置预案,按照对风险趋势预测,确定处置的缓急程度和先后次序,根据不良贷款细分结果,有针对性的制定清收处置措施。

第三十三条

处置预案审批。按照处置损失金额大小和损失率的高低,对处置预案实行授权管理,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查条件、程序和权限,对处置预案进行审批,不得越权审批,重点审查处置预案的可行性、时效性和合规性。

第三十四条

处置预案调整。建立处置预案管理责任制,对处置预案进行动态管理,保证预案管理的连续性。要根据不良贷款处置损失率、处置方式、处置时间延期等情况,及时调整处置预案并重新报批。

第三十五条

处理方案实施。要严格按照审批后的处置方案和处置时

限实施不良贷款处置,要形成领导挂帅,层层督导、责任落实的预案执行工作机制,处置完毕后要对处置结果和进度进行评价。不良贷款处置回收的款项应严格按照先本金后利息顺序,据实入账并进行会计核算。

第三十六条

案例分析。在清收处置过程中要注意采集不良贷款重要信息,作为历史资料保存分析,并根据处置金额、回收率、处置方式等的不同,及时对正反两方面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成功处置的经验,全面分析损失原因,揭示信贷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第三十七条

风险防范。各项处置业务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落实呆账核销,以物抵债的处置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禁一切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防止出现失职、渎职行为,完善内控管理,规范操作流程,通过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的处置、防范处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第六章 不良贷款监测与检查

第三十八条

不良贷款统计监测

(一)市场发展部在其业务范围内,按照及时、准确、全面的原则,统计和拔送不良贷款分类数据。

(二)风险部对联社不良贷款增减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变化的总体情况进行监测,全方位监测资产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同时对不良贷款诉讼时效、客户动态变化以及预案处置与实施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监控不良贷款客户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不良贷款处置的可能机会以及潜在风险。要对不良贷款实行逐笔、实时监控,对重点机构和客户进行直接监测。

第三十九条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

风险部负责按月组织不良贷款分析报告,市场发展部在其业务范围内提交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内容包括:不良贷款基本情况,地区和客户结构情况,不良贷款清收转化情况,新发放贷款质量情况,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内外部原因分析及典型案例,对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的预测,贷款损失及风险拔备的变动情况,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和意见等。分析报告应做到数据真实、准确、原因分析全面深入、趋势分析合理、科学、措施及时、有效。

第四十条

不良贷款考核

按照经营绩效考评办法,对不良贷款管理与处置工作进行考评。考核重点为整体不良贷款水平的控制和不良贷款的回收情况,即以不良贷款率指标考核总体资产质量,以不良贷款清收率指标考核不良贷款回收水平,以不良贷款迁徙率指标(包括正常、关注贷款迁徙率,次级贷款迁徙和可疑贷款迁徙率三项指标)考核风险结构状况,以贷款拔备覆盖率指标考核风险抵补能力等。

根据以上指标对不良贷款管理与处置工作进行专业考核并实施奖惩。第四十一条

不良贷款档案管理,要及时将不良贷款管理档案进行归档,做到一户一档,统一管理。不良贷款管理档案除全部原始档案外,还包括不良贷款交接、调查、评估、处置、损失核销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资料及责任人认定与处理材料。不良贷款档案管理的重点是权证类和要件类档案,要根据不良贷款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和补充档案资料,保证不良贷款档案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临夏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2018-05-23 9

第三篇: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农信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作者:李星咏 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382 更新时间:2009-1-9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信用社经营效益和持续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各地农村信用社都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新的不良贷款又不断产生,陷入了“先清后增”的怪圈。有的随贷款规模的扩张表面降低了不良占比,掩盖了风险,但不良贷款绝对额却不降反升,都成为困扰信用社发展的顽疾。因此,在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新形势下,如何化解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信贷资金的运用率,树立农村信用社的良好社会形象和竞争力,巩固农村阵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就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既要有方法,又要有策略,划阶段清收,尽快在具体工作中实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妨借鉴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疏堵结合,从堵新和清旧两方面同时入手,在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方面多下功夫,多出绝招,在压缩不良贷款存量上多想点子,多施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对于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应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预防、化解贷款风险。

(一)是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对借款人的准入判断,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一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用于投机性的商品买卖;贷款抵押品折扣率过高,变现能力很低;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风险,相关责任人却因怕暴露问题担责任,没有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把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柳暗花明,消极等待,坐失清收良机,最终使贷款造成损失。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在贷前调查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不完善或不真实、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使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毒化借贷双方关系,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

(三)是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自然加大贷款风险。

(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

(五)是借款人欺诈。借款人欺诈可分为普通欺诈和严重欺诈。所谓普通欺诈行为,指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这种欺诈的特征有:(1)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2)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3)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严重欺诈是指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并贷款主要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这种欺诈的主要特征有:(1)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违法手段);(2)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甚至借款人根本没有正当主业,或者从事的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获取贷款;(3)借款人获取贷款并不用于主要业务,而是以转移、投资、奢侈消费等方式,鲸吞贷款。这类欺诈行为主要以骗取信用社贷款为最终目的,且通常利用、拉拢或腐蚀信贷人员,因这种恶意欺诈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六)是借款人通过企业改制,将信用社的贷款“一改了之”。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以及企业改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的企业通过上述行为盘活了资产、扭亏为盈,重新获得生机。与此同时,部分经营正常的企业,也借兼并、破产、重组、改制之机“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债权。大量的信贷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打了水飘,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

(七)是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薄弱,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贷款的归还。

(八)是行政干预因素。在2002年农村债务锁定之前,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严重,造成“领导定盘子、企业铺摊子、农信社发票子”的现象,迫使农信社最终承担风险。

[1] [2] [3] [4] 下一页

(九)是缺乏完备有效的贷款管理内部制约机制,贷款风险没有同信贷员利益挂钩。贷款发放好坏一个样,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为不良贷款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和温床。行业不正之风严重,上级联社领导打招呼贷款多,信用社信贷人员人情贷款多,借名垒大户贷款多。

二、不良贷不化解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信贷风险的管理。首先,要增强风险观念和防范意识,努力谋求控险、避险、化险良策,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其次,要加强信贷人员对信贷案件的学习,提高对信贷风险的再认识,使信贷人员充分认识到金融风险无处不在。首先,应建立“不愿违”的自律机制。关键是消除员工违规的动机,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强化教育,增强三种意识。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道德意识,不断增强免疫力,强化依法合规经营和防范风险理念,增强自律意识。再是用理论知识武装素裹,不断总结和分析过去,全面提高增量贷款质量,避免前清后增现象,各项制度得以贯彻到具体业务中。

(二)及时掌握借款人动态,减少信贷风险。农信社与借款人是唇齿关系。借款人经营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信社信贷资产的质量。因此,农信社有权也必须了解借款人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信贷策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信贷业务主管人员在所辖范围搞好调查,经常到贷户家中走访,尽最大努力撑握其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经常与贷户谈心,帮其走出气馁的误区,立足现状帮其上项目,采取滚雪球式发展,多渠道增加收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逐年消化风险。

(三)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扶持。其一,要争取国家对农信社的优惠政策,积极为农信社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在利率上,应适当农信社转存款的利率;减免农业贷款营业税;国有企业破产时把农信社贷款作为第一偿还对象,等等。其二,要全力争取地方政府对农信社的大力支持。一要采取多联络、勤汇报、讲实情、述利害等方法,取得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借助公、检、法、司、税等执法部门的特殊作用,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以提高农信社化解信贷风险的力度。二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地方企业转制过程中,积极支持农信社落实债务。

(四)加强内控,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信贷决策机制。一是完善信用联社贷款审批委员会的职能,发挥基层信用社贷款审批小组的积极作用,并充实法律人才,增强对贷款的合法合规性审查。二是坚持贷款操作程序,严把“三查关”。首先,把好贷前调查关,进行严格的贷前调查,以市场为导向选择贷款对象。其次,把好贷时审查关,严格审查贷款手续的合规性、完整性、有效性。第三,把好贷后检查关,重点抓好信贷资产的跟踪监控工作,随时掌握信贷风险的变化,及时贷款管理策略,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

(2)、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为农信社防范信贷风险提供重要参考,及时化解潜在风险,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关键是合理选择风险预警信号,主要包括:(1)财务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的会计报表、应收帐款的变化情况;(2)管理层的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关键人员变动对企业计划目标、劳资关系、经营宗旨等的影响;(3)经营状况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的财务记录、业务性质变化、生产及库存情况,以及与客户的信用关系;(4)企业与农信社的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在农信社的存款余额、应付票据、短期借款、还款来源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3)、完善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全面推行抵(质)押贷款,从严控制保证贷款,转移农信社信贷风险。一是严格依照《贷款通则》办理业务,按照《担保法》办理合法合规的抵押担保手续。要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押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的审查。二是在贷款方式上,应优先选择抵押或质押方式,对保证贷款应严格审查担保人的担保资格,防止担保人多家担保,造成“担而不保”的现象发生。三是对旧欠的信用贷款、担保失效贷款,应尽可能补办抵押、担保手续,转移信贷风险。

(4)、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一是提高呆帐准备金提取比例,并允许农信社根据风险状况提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一定金额的特别准备金。二是允许建立企业“两金制度”,提取一定比例的贷款风险保证金和利息备付金,专户存储,必要时可用于还贷付息。

(5)、完善信贷风险责任机制。一要明确农信社一把手对本社信贷风险管理的全面责任制。二是对新增贷款严格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员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负责贷款的“包放、包管、包收、包效益”。三是对旧欠贷款风险进行重新确认,划分责任人,责任贷款要由责任人负责收回,不能明确责任人的要层层落实清收责任。

二、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追究制。解玲还须系玲人。贷款缘何形成不良,首先应从自身查找原因,经办人是首要的追究对象,因其熟悉当时的办贷情况。有的同志现已退休或调离本工作单位,甚至调出金融系统,就无从下手,那将永远无法落实!退休或调出原工作单位的同志,只要在本系统内,及时向上级反映,将其“请”回来进行清收,并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如:发生活费、限定期限清收、用其工资归还贷款等方式进行制裁;而调往其他行工作的,请监管委员会给予协调解决;调入其他系统的同志,要到其主管单位反映,请领导帮助协调解决,要一追到底,决不半途而废,达到以儆效优的目的。并指定专人进行统计,以保证各项数字准确无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五)强化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1、竞争上岗。让那些作风正派、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业务熟悉、能吃苦耐劳的员工从事信贷工作,并定期实行轮岗制度,防止个人行为风险。

2、要强化信贷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精通业务、善于经营管理和社会公关的“复合型”人才。

3、推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按级定酬,并根据对农信社的贡献实行专项奖励措施,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六)疏、堵并用,化解不良贷款控新降旧是关键。控制新增不良贷款,降低旧存不良资产,是提高信用社资产质量,增强农信社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也是难点工作。(1)、堵新是关键。信贷风险是伴随着贷款的发放而产生的,堵新就是要从完善内部防范机制入手,切实加强对新增不良贷款的防范。(2)、清旧是根本。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清旧就是通过规范不良贷款的管理,落实清收责任,严格考核奖惩,采取积极有效的清收措施,进一步加大清收力度,实现不良贷款的双降。(3)、多策略地保全的盘活不良贷款。信用社要结合实际,采取户户见面收、人人包户收、依法强制收、落实债务收、输血帮扶收、逐笔销号收,聘请社会人员收等措施,大力盘活不良贷款。(4)、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严格“四包一挂”考核制度,奖惩分明,是执行各项制度的基础,也是促进清收工作高效开展的保证。在不良贷款清理过程中,信用社要按照贷款清收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排队,对信贷员明确分工和落实任务,签订责任状,实行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业经营、专项考核的管理模式,要求信贷人员、包清收包盘活,并实行绩效与报酬挂钩,多收多得,不收不得,以激发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和创造性,促进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开展。

控新降旧既要抓好对大额贷款的管理和清收,更不可忽视对小额贷款的监管和抓降。因为抓好对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工作,有着积极作用:(1)、抓好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能产生震慑力。小额贷款额度小,容易收,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富裕程度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有效的清收手段,清收小额不良贷款已不再是清收工作的难题。通过对小额贷款的清收,依法惩处不讲信用的赖账户、钉子户,不仅有利于盘活信用社不良资产,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强有力的清收态势,震慑一些等待观望,企图逃避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贷款大户,实现四两拔千金的清收效果。(2)、抓好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能增强影响力。小额贷款难收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信用环境恶化,贷户信用关系缺失。通过对小额贷款的清收,最大限度地活化和保全信用社资产,向社会表明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的信心和决心,对于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强社会信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信用社员工在清收过程中,可以更广泛地深入村组、农户、居民,从多角度、多渠道地摸清他们的信用状况,为今后更好地发放和管理当地其他贷款、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探索更多有益的工作经验。(3)、抓好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能形成积聚力。对农信社而言,小额农贷既是主体业务,又是信用社的品牌业务。侧重于“农”字,偏重于“小”字,是信用社信贷业务的主要特点。因此,信用社必须立足自身业务工作特点,从小处着手,认真抓好对小额贷款的清收和管理,只有将“小”贷款管好,将小额沉淀资金盘活,才能积小成大,形成巨大工作合力,推动整体业务大发展。

(七)、可借鉴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的做法,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资产管理公司,试行不良贷款的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对于问题贷款严重、亏损面较大的农信社,可采取集中处理模式,由政府出资设立或由信用合作管理部门直接经营一个单独机构,来统一处理农信社存在的不良贷款。这有利于借助政府的财政资源来帮助信用社核销不良贷款,充实农信社资本金。对于不良贷款尚不十分严重的农信社,可采取分散式的处理模式,在农信社内部成立专门的资产保全部门或工作小组,利用自身的力量来处理本辖区内存在的不良贷款。

(八)、加强与当地党政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其理解、支持,协调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的处置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机构、农信社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农信社应在地区政治事务中积极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管理,通过发挥政协代表、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议案的质询作用以督促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正确行使权力,保护信用社的权益。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形成,乡镇企业占相当比例,而这些企业恰恰与地方政府和当地村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争取当地党政部门支持,靠行政手段协助清收是盘活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九)、运用法律武器,重拳出击,依法强制清收,保全信用社债权。由于目前法制尚未完善,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净化,对不良贷贷款采取法律行动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一些有特殊背景的企业更应慎重。同时,农信社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必须对借款人及相关债务人的资产情况摸清楚,以便在庭外和解失败后,及时要求法庭采取保全行动,否则可能因没有可供可执行的财产而达不到采取法律行动的效果。实际工作中,对那些法制意识不强,信用观念差,赖债思想严重和恶意逃债的个体工商户贷款和私人贷款,以法律手段强制清收是比较奏效的。

(十)、采取积极的清收政策,落实不良贷款清收责任制,发动和鼓励全员参与收贷,对收回的不良贷款,可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表扬,以调动员工清息收贷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那些由于信贷人员工作失误,未能对贷款风险保持应有的警觉,或对存在问题的贷款进行回避和掩盖,造成贷款恶化的,应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责令其收回贷款。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农信社不良贷款中不乏有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对这些非正常贷款和小额的农户、私人贷款,利用信用社人缘、地缘优势,进行软性清收也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清收措施。

(十一)、选择可行有效的贷款重组措施。对问题贷款采取重组措施常包括以下内容:贷款展期、借新还旧、还旧借新、减免或全减利息罚息、减免部分本金、债转股、以物抵贷、追加担保品、重新规定还款方式及每次还款金额等。目前,农信社可以采取贷款展期、转贷、借新还旧和以物抵贷等方式。

(十二)、采取以资抵债的方式清收。对于村两委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要定期进行催收,以保证信贷资金不失诉讼时效。有的村村委班子不稳定,流动性极强,要经常上门做催收工作,使新的村委成员了解此笔贷款的用途、经手人、期限等情况。对新官不理旧账的村要重点进行监控,并向当地政府反映,请政府帮助解决落实。长时间不能落实的,将该村的贷款笔数、金额、用途、贷出时间等情况在该村进行公布,让广大群众共同分析,该如何处理?乡镇企业贷款或公职人员的贷款要与党委政府进行协调。若企业的固定资产或土地使用权能确定下来,请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给予评估,将资产过户到信用社,等待时机尽快将固定资产进行转租赁或迫卖出去,本着成熟一个处理一个,达到降低非正常贷款在贷款总量中的占比。

(十三)、请求政府给予优惠政策。要密切配合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部门优势,不违农时地支持农民朋友调整种植结构模式所需的资金数额。争取适当时机请求政府给予“税率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来降低不良资产的额度,但要考虑到的政府的难处和承受能力。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农民负担减轻了,财政可支配资金受到分流,难以实现用财政补贴不良贷款的目地。

(十四)、努力提高存款增量,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党中央给我们绘制了宏伟的目标: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90%,只有农民走上了小康路,才能创建和谐社会。扶持农民富起来,是我们信用社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向农业提供资金服务,又要向广大群众传播信息,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为鼓起农民群众的钱袋子而出谋划策。农民富了,我们的服务工作跟上了,存款的增量实现了增长,拉动贷款增量上升,随之不良贷款占比自然下降,有利经营管理,实现扭亏增盈,实现信用社和“三农”双赢的效果。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经验材料

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经验材料 591万元,完成省社全年3,600万元的238.6;清收隐性不良贷款48,816万元,完成省社全年任务9,200万元的530.6;清收票据置换不良贷款1,850万元,完成省社全年任务1,000万元的185;抵债资产处置变现1,103万元,完成省社全年任务1,000万元的110.3。**市农村信用社清非工作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得益于办事处领导的重视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做法是:

一、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密切配合。打好“清非”这一仗,政府部门领导重视是关键。市办领导多次向市政府主管领导汇报“清非”工作,从省社下达的任务到具体实施方案,都向市政府领导讲得一清二楚,取得了市政府领导对该项工作的全面了解和高度重视。市政府领导在“清非”工作中,既亲自挂帅,又亲自出征。按照省政府第59次常务会议及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市政府由主管副市长亲自挂帅主持召开了全市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牵头成立了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市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打响了全市清收不良贷款的第一场战役。之后,市政府又主持召开了全市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第二阶段工作会议,会上印发了《王恩卿副市长在全市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第二阶段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及《**市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第二阶段工作意见》,采取了得力的清收措施,多策并举出奇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策并举是打好“清非”这一仗的好方法,1、组成强有力的清收小组,异地交叉清收。为保证清收目标的顺利完成,成立了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督导组,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担任,成员由市政府金融办、市公安局、市检查院、市司法局、市法院、市监察局、农村信用社等单位领导组成。各县(市)区成立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小组,由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监察局和农信社等单位,清收小组交叉到异地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异地交叉清收就很好地解决了“人情网”和“裙带关系”的不良贷款,使清收工作打开了局面,收到了很好效果。

2、明确“清非”目标,落实清收责任。清收不良贷款是一场硬仗。打赢这场硬仗靠的是真刀真枪,要有真功夫,任务必须落到实处。市政府把各级清收任务纳入各乡镇街行政考核指标体系。细化工作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制,将清收目标层层化解落实到乡村直至每个责任人,对因工作失职,导致本乡镇没有按期完成清收任务出现重大问题的,坚决执行问责制。确保在清收过程中,领导必须亲征,作风必须扎实,效果必须明显,扎扎实实地推进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工作。

3、严肃纪律,奖惩分明。虽然政府对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基层信用社给予清收小组在精神上的鼓励,他们除给清收小组提供食宿、报销移动电话费等生活上的方便,派专车协助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外,办事处对现金形式收回的不良贷款,给予清收小组工作人员按清收比例支付一定的清贷手续费。去年,**办事处积极落实省社清收不良贷款文件精神,实行支付收贷手续费政策,2006年通过奖励清收不良贷款1208万元,支付收贷手续183万元。充分调动了清非小组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各清收小组在工作期间,做到了严肃纪律,按照“清收方案”有关规定,按程序操作,依法清收,合规办理。认真履行职责,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阶段的清收任务。

4、采取“三停五不”措施,大力清收公职人员贷款。当前**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清收公职人员拖欠及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工作事关改革的成败。截止去年末,由于全市涉及公职人员拖欠及担保逾期贷款金额达3千余万元,由中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牵头,与中共**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人事局、**市财政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中对涉及的国家公职人员采取“三停五不”措施有关问题的通知》(铁市纪发[2007]2号),并印发了《**市清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执行“三停五不”处理通知单》,对拖欠全市农村信用社有逾期贷款或为他人担保贷款逾期的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坚决实行“三停五不”措施,直至还清贷款、担保贷款本息或重新办理有效抵押手续为止。“三停五不”期间,由贷款人(或担保人)所在单位发放生活费。

市政府主要领导切实把农村信用社“清非”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摆上了重要位置,这样就形成了以市、县、区及乡、镇政府为核心的一条龙的垂直领导,在“清非”工作上有部署、有检查,有监督的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

二、加大奖惩力度,落实清收目标。为确保完成省社年初下达的清非计划,**办事处加大了清非工作的奖惩力度,他们从完善

考核机制,挖掘清收潜力入手,逐级落实清收目标,将清收指标层层分解落实,按照省社清收不良贷款管理办法,将清收情况与干部业绩、工资报酬挂钩,奖励提成与专职清收人员同工同酬,全辖职工每人拿出工资的60与清非指标完成情况挂钩。对责任贷款,实行了限期清收,在限期时间内未收回的,只发放400元生活费,其他收入用于赔偿责任贷款,调动了干部职工清收的积极性。对1996年前形成的不良贷款实行目标清收,1996年后形成的不良贷款,明确第一责任人并分层次落实责任,实行责任清收,严格执行

责任追究,尤其是对2003年以后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逐笔追查限期收回,仅昌图联社2006年收回责任人贷款16笔,金额9万元。

三、采取多策并举,坚持依法清收。**市农村信用社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中得益于依法清收。这不仅加大了清收力度,也保障了清收任务顺利完成。他们主要是在清收中紧紧依靠当地公检法的密切配合和有力支持,加强与司法部门沟通联系,加大依法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力度。一年来,共起诉案件222件,全部胜诉。依法执行案件180起,对赖账不还或有诈骗行为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一些“赖债户”、“钉子户”,法院执行局对拒不偿还贷款的贷款户,实行了依法拘留。西丰县振兴镇兴学村贷户杨某1996年在振兴信用社贷款7000元,该贷户去年收入在20,000元左右,信用社信贷员多次上门催收,该贷户拒不偿还贷款,给信用社清非工作带来了难度,西丰县振兴信用社在摸清贷户详细情况后,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后,该贷户仍然拒绝偿还贷款。面对这种情况,信用社及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执行局将该贷户进行了依法拘留,在强大的法律震慑下,该贷户偿还了信用社贷款本息12,640元。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对那些赖债户、钉子户、观望户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清河区联社与政府清收小组密切配合,以宣传为先导,以政策攻心为武器,以法律清收为保障,多法并举,多策并用,采取“重拳出击”的策略,以现金方式清收政府关联类及内部员工不良贷款196万元,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贷户邵某在清河区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于2000年在红旗信用社贷款4.2万元,清河联社清贷办多次对其清收,该贷户以无力偿还贷款为由,拒不还款,多次说服教育,仍然没有效果,清贷办依法对其进行起诉,拍卖了该贷户的门市房,偿还了贷款本息46,342元,通过与司法部门强强联合清收,全市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在法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通过法律手段打开了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的良好开局,贷户还款意识大大增强。

四、采取强有力措施,清收内部员工不良贷款。打铁先要自身硬,现在正处于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关键阶段,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事关改革的成败。在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中,针对全市农村信用社员工贷款及担保不良贷款涉及的人数多、额度大、性质严惩等实际情况,办事处领导强调要“压里圈”,加大清收全市农村信用社内部员工贷款和有牵连贷款。采取“重拳出击”的策略,加大清收内部员工贷款工作力度。办事处领导对信用社内部员工及员工担保有牵连不良贷款在每个县(市)区联社进行了抓典型,对隐瞒漏报,严重违规的信用社主任和相关人员实行了责任追究;各县(市)区联社对农村信用社内部员工及员工担保有牵连不良贷款情况进行了张贴通报,公布于众。办事处主管纪检监察工作的李晓涛同志亲自带领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在年前深入西丰亲自找欠款员工所在单位及本人进行谈话,限期归还。对暂时无法偿还员工拖欠的贷款和担保及有牵连贷款,采取了诉讼保全,查封其财产,通过法律形式进行

清收,直至还清贷款本息为止,对恶意拖欠贷款不还的或涉嫌违规行为的坚决追究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依法提请公安机关强制清收。办事处清收督导工作组在半年月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摸清了西丰县联社员工牵连贷款情况的同时,还清收回贷款本息152万元。收到了较好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五、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几点体会:

(一)清非工作是农信社长远生存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及政策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不良贷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桎梏,清非工作已迫在眉捷。如果对清非工作视而不见,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就会前功尽弃,信合人洒下的辛勤汗水就会付之东流。

(二)清非工作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前提。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项票据兑付要求贷款占用形态必须真实、合规,新增不良贷款占比不得超过贷款增长比例,不良贷款、抵债资产及已置换到账外的不良资产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其中已置换不良资产处置率不得低于80,清收化解不良资产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全市专项票据置换不良资产累计处置与考核兑付尚有一定差距。

(三)政府支持是清非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市农村信用社清非工作得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主管市长亲自抓,市长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2007年**市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大力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农村信用社清非工作被纳入2007年**市经济工作重要日程。

(四)办事处领导既挂帅又出征,采取多策并举、重拳出击等得力措施,是完成清非工作任务的根本保障。清非工作被纳入农村信用社重要指标考核及经营的重要日程。办事处领导亲自挂帅抓清非,加大清收内部员工及担保不良贷款工作力度,做到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门前清”,为做好清非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措施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措施

当前,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防范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重点,更是当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工作。因此,必须采取政策、法律、等多种措施,加大力度清收和转化不良贷款,营造农信社经营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我结合自身清收不良贷款的工作经验,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首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清收盘活工作的重要性,教育全体员工,克服畏难情绪,成立了以社主任为组长,会计及信贷人员为成员的不良贷款清收小组,全职进行不良贷款清收,逐一落实,挨家到户,确保信用社每位员工真正认识到,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严重影响信用社的发展,清收盘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信用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加强领导,高度负责。

要实现不良贷款的清收,必须做到人员、制度、措施三到位,联社成立的清收队,就很好的

下载浅议如何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如何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对策

    浅谈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对策 信贷资产质量好坏关系到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各商业银行竞争日异激烈的今天和农村信用社正在逐阶梯进行商业银行改制的过程中,信贷资产质量......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湖北荆门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不良贷款管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促进稳健经营,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参......

    农村信用社降低不良贷款计划

    农村信用社降低不良贷款计划 为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号)精神,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农村......

    浅谈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措施

    浅谈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措施 当前,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防范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重点,更是当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工作。因此,必须采取......

    不良贷款清收化解联席会议制度

    不良贷款清收化解联席会议制度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面对国内经济持续低迷,部分企业资金流动性出现缺口,信用风险急剧提高等显示情况,为加快不良贷款清收化解工作进度,满足总行对......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

    浅谈新增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 不良贷款通常是指该笔贷款到期后,借款人在未办理相关展期或转贷手续的前提下,未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借款期限归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形成贷款超......

    再谈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

    再谈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对策 在当今日益竞争激烈的金融大森林里,农信社要想更好、更稳的站住脚,改革发展势在必行。而农信社改革发展中最大的“绊脚石”则是......

    农商行化解不良贷款对策5篇

    农商行化解不良贷款对策 在我国银行业过度依靠传统存贷业务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的大前提下,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绝对额居高不下,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农村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