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化解不良贷款手段(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3 20:0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银行化解不良贷款手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手段》。

第一篇:银行化解不良贷款手段

商业银行化解和处置不良贷款的主要手段

在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银行业资产质量正面临严重考验,出于美化报表、减少拨备、同业排名等因素考虑,银行业往往会采用种种手段化解甚至隐藏不良贷款,主要手段包括清收、转化、平移、核销、转让、债转股、以物抵债、人为调整五级分类等等,每种方法适用情形如下:

一、清收

清收是银行化解不良、减少损失的主要手段,但清收需要大量专业人员,人力成本较高,下列情形适用直接清收。

1、贷款有足够抵质押品且便于处置,如质押品为保证金、保函、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外币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客户出现风险,银行往往会直接处置抵质押物进行清收;

2、借款人不配合银行转化,还款态度较差;

3、借款人经营无好转可能、破产可能性较大;

二、转化

转化是指通过借新还旧、展期等形式,发放新贷款偿还旧贷款,延长借款人还款时间,降低借款人短期债务压力,下列情形适合转化:

1、借款人经营正常,能够正常付息,但短期归还本金的压力较大,有些银行在极端情况下会增额发放贷款,通过贷款收取利息;

2、原贷款法律文件有瑕疵、抵质押品不足,通过转化能够完善法律文件,补充抵质押品;

三、平移

平移是指将贷款从原借款人转移到其他借款人名下,有的是转移到原担保人、借款人关联企业名下,有的纯粹是银行拉郎配,银行找自己优质客户,通过降低贷款利息等手段要求客户承接原借款人不良贷款,后种平移很容易产生法律风险,下列情形适合贷款平移。

1、借款人自身经营较差,但担保人经营情况良好,通过向担保人发放新的贷款来偿还原借款人贷款;

2、有其他授信客户愿意购买不良贷款;

四、债转股

通过将企业债务转化为股本,降低企业短期偿债压力和财务负担,使企业能够走出困境,上世纪90年代,国有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曾对国有企业进行大量债转股,但目前债转股实施的案例较少。

五、转让

将贷款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银行可以减少清收费用,加速资产变现,但在由于不良贷款定价难度较大,信息不对称性较强,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很难达成一致,于是出现假转让,表面上银行将贷款卖给资产管理公司,但签署抽屉协议,约定银行到期回购,抽屉协议很容易被审计机构发现,导致不良贷款无法下表,于是各种各样衍生转让形式诞生,比如先将不良资产卖给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信托计划发行理财产品,银行或关联方通过认购次级部分承担风险,变相实现资产转让。又比如,将不良贷款转化成非标资产,两家银行互相购买对方非标资产,实现不良贷款的隐藏。

六、以物抵债

不良贷款清收过程中,如果查封的资产连续三次流拍,法院会将查封资产按评估价格的一定比例裁定给银行偿还贷款,以物抵债是银行迫不得已的行为,因为裁定价格往往存在价值高估的现象。

七、核销

核销是通过拨备冲销不良贷款实现不良贷款余额的下降,核销需消耗大量拨备,如果银行历史计提拨备不足,会对当期损益产生较大影响,所以银行一般在当年利润的一定比例内核销,在不良贷款快速上升时,核销力度往往无法相应快速上升。

八、人为调控贷款分类

当上述不良处置措施实施后仍然无法达到预定不良控制目标后,银行往往会调整不良贷款认定标准,通过放松标准,延迟贷款进入不良的时间,通过“逾期率-不良率”指标的变化趋势可以很好度量银行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银行间的贷款分类松紧程度。

以上是银行业化解和处置不良贷款的主要手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第二篇: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农信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作者:李星咏 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382 更新时间:2009-1-9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信用社经营效益和持续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各地农村信用社都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新的不良贷款又不断产生,陷入了“先清后增”的怪圈。有的随贷款规模的扩张表面降低了不良占比,掩盖了风险,但不良贷款绝对额却不降反升,都成为困扰信用社发展的顽疾。因此,在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新形势下,如何化解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信贷资金的运用率,树立农村信用社的良好社会形象和竞争力,巩固农村阵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就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既要有方法,又要有策略,划阶段清收,尽快在具体工作中实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妨借鉴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疏堵结合,从堵新和清旧两方面同时入手,在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方面多下功夫,多出绝招,在压缩不良贷款存量上多想点子,多施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对于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应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预防、化解贷款风险。

(一)是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对借款人的准入判断,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一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用于投机性的商品买卖;贷款抵押品折扣率过高,变现能力很低;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风险,相关责任人却因怕暴露问题担责任,没有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把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柳暗花明,消极等待,坐失清收良机,最终使贷款造成损失。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在贷前调查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不完善或不真实、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使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毒化借贷双方关系,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

(三)是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自然加大贷款风险。

(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

(五)是借款人欺诈。借款人欺诈可分为普通欺诈和严重欺诈。所谓普通欺诈行为,指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这种欺诈的特征有:(1)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2)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3)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严重欺诈是指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并贷款主要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这种欺诈的主要特征有:(1)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违法手段);(2)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甚至借款人根本没有正当主业,或者从事的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获取贷款;(3)借款人获取贷款并不用于主要业务,而是以转移、投资、奢侈消费等方式,鲸吞贷款。这类欺诈行为主要以骗取信用社贷款为最终目的,且通常利用、拉拢或腐蚀信贷人员,因这种恶意欺诈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六)是借款人通过企业改制,将信用社的贷款“一改了之”。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以及企业改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的企业通过上述行为盘活了资产、扭亏为盈,重新获得生机。与此同时,部分经营正常的企业,也借兼并、破产、重组、改制之机“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债权。大量的信贷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打了水飘,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

(七)是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薄弱,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贷款的归还。

(八)是行政干预因素。在2002年农村债务锁定之前,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严重,造成“领导定盘子、企业铺摊子、农信社发票子”的现象,迫使农信社最终承担风险。

[1] [2] [3] [4] 下一页

(九)是缺乏完备有效的贷款管理内部制约机制,贷款风险没有同信贷员利益挂钩。贷款发放好坏一个样,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为不良贷款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和温床。行业不正之风严重,上级联社领导打招呼贷款多,信用社信贷人员人情贷款多,借名垒大户贷款多。

二、不良贷不化解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信贷风险的管理。首先,要增强风险观念和防范意识,努力谋求控险、避险、化险良策,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其次,要加强信贷人员对信贷案件的学习,提高对信贷风险的再认识,使信贷人员充分认识到金融风险无处不在。首先,应建立“不愿违”的自律机制。关键是消除员工违规的动机,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强化教育,增强三种意识。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道德意识,不断增强免疫力,强化依法合规经营和防范风险理念,增强自律意识。再是用理论知识武装素裹,不断总结和分析过去,全面提高增量贷款质量,避免前清后增现象,各项制度得以贯彻到具体业务中。

(二)及时掌握借款人动态,减少信贷风险。农信社与借款人是唇齿关系。借款人经营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信社信贷资产的质量。因此,农信社有权也必须了解借款人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信贷策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信贷业务主管人员在所辖范围搞好调查,经常到贷户家中走访,尽最大努力撑握其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经常与贷户谈心,帮其走出气馁的误区,立足现状帮其上项目,采取滚雪球式发展,多渠道增加收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逐年消化风险。

(三)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扶持。其一,要争取国家对农信社的优惠政策,积极为农信社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在利率上,应适当农信社转存款的利率;减免农业贷款营业税;国有企业破产时把农信社贷款作为第一偿还对象,等等。其二,要全力争取地方政府对农信社的大力支持。一要采取多联络、勤汇报、讲实情、述利害等方法,取得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借助公、检、法、司、税等执法部门的特殊作用,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以提高农信社化解信贷风险的力度。二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地方企业转制过程中,积极支持农信社落实债务。

(四)加强内控,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信贷决策机制。一是完善信用联社贷款审批委员会的职能,发挥基层信用社贷款审批小组的积极作用,并充实法律人才,增强对贷款的合法合规性审查。二是坚持贷款操作程序,严把“三查关”。首先,把好贷前调查关,进行严格的贷前调查,以市场为导向选择贷款对象。其次,把好贷时审查关,严格审查贷款手续的合规性、完整性、有效性。第三,把好贷后检查关,重点抓好信贷资产的跟踪监控工作,随时掌握信贷风险的变化,及时贷款管理策略,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

(2)、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为农信社防范信贷风险提供重要参考,及时化解潜在风险,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关键是合理选择风险预警信号,主要包括:(1)财务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的会计报表、应收帐款的变化情况;(2)管理层的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关键人员变动对企业计划目标、劳资关系、经营宗旨等的影响;(3)经营状况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的财务记录、业务性质变化、生产及库存情况,以及与客户的信用关系;(4)企业与农信社的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在农信社的存款余额、应付票据、短期借款、还款来源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3)、完善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全面推行抵(质)押贷款,从严控制保证贷款,转移农信社信贷风险。一是严格依照《贷款通则》办理业务,按照《担保法》办理合法合规的抵押担保手续。要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押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的审查。二是在贷款方式上,应优先选择抵押或质押方式,对保证贷款应严格审查担保人的担保资格,防止担保人多家担保,造成“担而不保”的现象发生。三是对旧欠的信用贷款、担保失效贷款,应尽可能补办抵押、担保手续,转移信贷风险。

(4)、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一是提高呆帐准备金提取比例,并允许农信社根据风险状况提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一定金额的特别准备金。二是允许建立企业“两金制度”,提取一定比例的贷款风险保证金和利息备付金,专户存储,必要时可用于还贷付息。

(5)、完善信贷风险责任机制。一要明确农信社一把手对本社信贷风险管理的全面责任制。二是对新增贷款严格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员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负责贷款的“包放、包管、包收、包效益”。三是对旧欠贷款风险进行重新确认,划分责任人,责任贷款要由责任人负责收回,不能明确责任人的要层层落实清收责任。

二、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追究制。解玲还须系玲人。贷款缘何形成不良,首先应从自身查找原因,经办人是首要的追究对象,因其熟悉当时的办贷情况。有的同志现已退休或调离本工作单位,甚至调出金融系统,就无从下手,那将永远无法落实!退休或调出原工作单位的同志,只要在本系统内,及时向上级反映,将其“请”回来进行清收,并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如:发生活费、限定期限清收、用其工资归还贷款等方式进行制裁;而调往其他行工作的,请监管委员会给予协调解决;调入其他系统的同志,要到其主管单位反映,请领导帮助协调解决,要一追到底,决不半途而废,达到以儆效优的目的。并指定专人进行统计,以保证各项数字准确无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五)强化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1、竞争上岗。让那些作风正派、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业务熟悉、能吃苦耐劳的员工从事信贷工作,并定期实行轮岗制度,防止个人行为风险。

2、要强化信贷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精通业务、善于经营管理和社会公关的“复合型”人才。

3、推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按级定酬,并根据对农信社的贡献实行专项奖励措施,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六)疏、堵并用,化解不良贷款控新降旧是关键。控制新增不良贷款,降低旧存不良资产,是提高信用社资产质量,增强农信社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也是难点工作。(1)、堵新是关键。信贷风险是伴随着贷款的发放而产生的,堵新就是要从完善内部防范机制入手,切实加强对新增不良贷款的防范。(2)、清旧是根本。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清旧就是通过规范不良贷款的管理,落实清收责任,严格考核奖惩,采取积极有效的清收措施,进一步加大清收力度,实现不良贷款的双降。(3)、多策略地保全的盘活不良贷款。信用社要结合实际,采取户户见面收、人人包户收、依法强制收、落实债务收、输血帮扶收、逐笔销号收,聘请社会人员收等措施,大力盘活不良贷款。(4)、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严格“四包一挂”考核制度,奖惩分明,是执行各项制度的基础,也是促进清收工作高效开展的保证。在不良贷款清理过程中,信用社要按照贷款清收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排队,对信贷员明确分工和落实任务,签订责任状,实行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业经营、专项考核的管理模式,要求信贷人员、包清收包盘活,并实行绩效与报酬挂钩,多收多得,不收不得,以激发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和创造性,促进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开展。

控新降旧既要抓好对大额贷款的管理和清收,更不可忽视对小额贷款的监管和抓降。因为抓好对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工作,有着积极作用:(1)、抓好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能产生震慑力。小额贷款额度小,容易收,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富裕程度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有效的清收手段,清收小额不良贷款已不再是清收工作的难题。通过对小额贷款的清收,依法惩处不讲信用的赖账户、钉子户,不仅有利于盘活信用社不良资产,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强有力的清收态势,震慑一些等待观望,企图逃避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贷款大户,实现四两拔千金的清收效果。(2)、抓好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能增强影响力。小额贷款难收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信用环境恶化,贷户信用关系缺失。通过对小额贷款的清收,最大限度地活化和保全信用社资产,向社会表明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的信心和决心,对于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强社会信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信用社员工在清收过程中,可以更广泛地深入村组、农户、居民,从多角度、多渠道地摸清他们的信用状况,为今后更好地发放和管理当地其他贷款、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探索更多有益的工作经验。(3)、抓好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能形成积聚力。对农信社而言,小额农贷既是主体业务,又是信用社的品牌业务。侧重于“农”字,偏重于“小”字,是信用社信贷业务的主要特点。因此,信用社必须立足自身业务工作特点,从小处着手,认真抓好对小额贷款的清收和管理,只有将“小”贷款管好,将小额沉淀资金盘活,才能积小成大,形成巨大工作合力,推动整体业务大发展。

(七)、可借鉴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的做法,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资产管理公司,试行不良贷款的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对于问题贷款严重、亏损面较大的农信社,可采取集中处理模式,由政府出资设立或由信用合作管理部门直接经营一个单独机构,来统一处理农信社存在的不良贷款。这有利于借助政府的财政资源来帮助信用社核销不良贷款,充实农信社资本金。对于不良贷款尚不十分严重的农信社,可采取分散式的处理模式,在农信社内部成立专门的资产保全部门或工作小组,利用自身的力量来处理本辖区内存在的不良贷款。

(八)、加强与当地党政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其理解、支持,协调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的处置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机构、农信社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农信社应在地区政治事务中积极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管理,通过发挥政协代表、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议案的质询作用以督促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正确行使权力,保护信用社的权益。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形成,乡镇企业占相当比例,而这些企业恰恰与地方政府和当地村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争取当地党政部门支持,靠行政手段协助清收是盘活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九)、运用法律武器,重拳出击,依法强制清收,保全信用社债权。由于目前法制尚未完善,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净化,对不良贷贷款采取法律行动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一些有特殊背景的企业更应慎重。同时,农信社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必须对借款人及相关债务人的资产情况摸清楚,以便在庭外和解失败后,及时要求法庭采取保全行动,否则可能因没有可供可执行的财产而达不到采取法律行动的效果。实际工作中,对那些法制意识不强,信用观念差,赖债思想严重和恶意逃债的个体工商户贷款和私人贷款,以法律手段强制清收是比较奏效的。

(十)、采取积极的清收政策,落实不良贷款清收责任制,发动和鼓励全员参与收贷,对收回的不良贷款,可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表扬,以调动员工清息收贷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那些由于信贷人员工作失误,未能对贷款风险保持应有的警觉,或对存在问题的贷款进行回避和掩盖,造成贷款恶化的,应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责令其收回贷款。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农信社不良贷款中不乏有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对这些非正常贷款和小额的农户、私人贷款,利用信用社人缘、地缘优势,进行软性清收也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清收措施。

(十一)、选择可行有效的贷款重组措施。对问题贷款采取重组措施常包括以下内容:贷款展期、借新还旧、还旧借新、减免或全减利息罚息、减免部分本金、债转股、以物抵贷、追加担保品、重新规定还款方式及每次还款金额等。目前,农信社可以采取贷款展期、转贷、借新还旧和以物抵贷等方式。

(十二)、采取以资抵债的方式清收。对于村两委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要定期进行催收,以保证信贷资金不失诉讼时效。有的村村委班子不稳定,流动性极强,要经常上门做催收工作,使新的村委成员了解此笔贷款的用途、经手人、期限等情况。对新官不理旧账的村要重点进行监控,并向当地政府反映,请政府帮助解决落实。长时间不能落实的,将该村的贷款笔数、金额、用途、贷出时间等情况在该村进行公布,让广大群众共同分析,该如何处理?乡镇企业贷款或公职人员的贷款要与党委政府进行协调。若企业的固定资产或土地使用权能确定下来,请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给予评估,将资产过户到信用社,等待时机尽快将固定资产进行转租赁或迫卖出去,本着成熟一个处理一个,达到降低非正常贷款在贷款总量中的占比。

(十三)、请求政府给予优惠政策。要密切配合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部门优势,不违农时地支持农民朋友调整种植结构模式所需的资金数额。争取适当时机请求政府给予“税率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来降低不良资产的额度,但要考虑到的政府的难处和承受能力。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农民负担减轻了,财政可支配资金受到分流,难以实现用财政补贴不良贷款的目地。

(十四)、努力提高存款增量,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党中央给我们绘制了宏伟的目标: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90%,只有农民走上了小康路,才能创建和谐社会。扶持农民富起来,是我们信用社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向农业提供资金服务,又要向广大群众传播信息,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为鼓起农民群众的钱袋子而出谋划策。农民富了,我们的服务工作跟上了,存款的增量实现了增长,拉动贷款增量上升,随之不良贷款占比自然下降,有利经营管理,实现扭亏增盈,实现信用社和“三农”双赢的效果。

第三篇:不良贷款清收化解联席会议制度

不良贷款清收化解联席会议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面对国内经济持续低迷,部分企业资金流动性出现缺口,信用风险急剧提高等显示情况,为加快不良贷款清收化解工作进度,满足总行对我行相关指标要求,切实提高清收化解工作的时效性,帮助有偿还能力的企业解决短期资金困境,经总行研究决定,呼市分行制定并实施不良贷款清收化解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

第二条 联席会议制度在对不良企业进行有效筛选后,进行集体决议、集体表决,为分行授信管理部审批流程的有效进行提供依据。

第二章 联席会议组织

第三条 联席会议实行委员会制,分管风险副行长任主任委员。

第四条 联席会议由九名委员共同参与决策,委员由分行副行长、风险总监、公司银行部、风险管理部、小企业业务部、个人银行部负责人及相关领导组成。

第五条 联席会议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办公室设置在风险管理部,办公室设联络员一名。

第三章 联席会议议事内容

第六条 联席会议议事内容为不良贷款的清收化解方

案。

第七条 不良贷款主体需满足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方可经联席会议决策、决议。

(一)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二)有持续现金流;

(三)能够按时足额偿还利息;

(四)原有授信业务担保情况良好,能够有效覆盖我行授信额度;

(五)企业暂时出现流动性缺口;

(六)其他经联席会议认可的特殊情况。

第四章 联席会议职责

第八条 联席会议主要职责是在确保我行利息最大化的前提下,切实提高清收化解工作的时效性,帮助有偿还能力的企业解决短期资金困境,为授信审批流程的有限进行提供依据。

第九条 联席会议由主任委员召集并主持,主任委员主要职责如下:

(一)召集委员召开联席会议;

(二)维护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确保联席会议有效进行;

(三)确定联席会议议程并确保联席会议决议的清晰明确;

(四)签发会议纪要

第十条 联席会议委员主要职责:

(一)提前阅读和分析拟上会业务的材料;

(二)按时参加联席会议;

(三)参加联席会议的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阐明观点;

(四)对自己在联席会议上的发言负责;

(五)认真填写表决票,明确表示同意及反对。

第十一条 联席会议委员员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联席会议,需委托其他相关人员参会,委托时需出具注明授权委托权限范围的委托书。

第十二条 联席会议办公室联络员的职责:

(一)负责接收、整理各支行提交的拟化解企业的清收化解方案,并将拟经联席会议表决内容上报总行;

(二)提前通知联席会议各委员参会时间、地点、会议议题,并将相关材料通过电子或纸质的形式送达委员;

(三)负责联席会议的议程记录,保证记录内容的客观、真实、完整;

(四)投票表决的计票工作;

(五)向总行上报联席会议决议内容;

(六)联席会议记录、表决结果、决议内容的归档保存工作;

(七)联席会议主任委员交付的其他工作。

第五章 工作程序和规则

第十三条 需经联席会议审议的不良贷款清收方案,由经办机构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

第十四条 联席会议办公室对所提交的不良贷款清收方案进行有效筛选后,将拟上会名单上报联席会议主任委员并上报总行备案。

第十五条 联席会议由联席会议主任委员发起,由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前两天通知联席会议委员,但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随时发起。

第十六条 联席会议办公室联络员将主任委员确定的会议时间、地点、会议议题通知联席会议委员,并送达相关材料。

第十七条 联席会议根据业务需要不定期召开。

第十八条 联席会议由主任委员召集并主持,各委员履行尽职审议职责,对清收化解方案进行计提审议,各委员应对清收化解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充分发表意见。

第十九条 经联席会议主任委员同意,可请业务经办机构负责人列席会议,进一步说明情况并接受质询后予以回避。

第二十条 联席会议应遵循以下表决规则:

(一)联席会议的召开需全体委员参加,联席会议决议

需经全体委员的集体决议、集体表决,每位委员享有一票表决权。

(二)联席会议投票表决结果同意票数不低于6票时,视为联席会议通过该项表决内容。

(三)除未经授权的代理人外,联席会议委员原则上不得放弃表决权,但由于会议材料提供的信息不全、表决事项不清晰或其他特殊原因,可提议主任委员取消表决程序或征得主任委员同意后放弃表决权。

(四)投否决票的委员应向说明反对理由。

第二十一条 联席会议应及时形成会议纪要经主任委员签发后生效,由联席会议办公室向分行相关部室及经办机构下发会议纪要,同时上报总行备案。

第二十二条 分行授信管理部根据联席会议决议内容进行相关业务的授信审批。

第二十三条 未通过联席会议表决的清收化解方案,除清收化解方案有实质性变化外,不再重复经联席会议表决。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制度由风险管理部负责解释和修订。第二十五条 本制度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浅议如何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

浅议如何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是指那些被窒息、封杀在某些贷款客户或某些环节的信贷资金,它失去了信贷资金所应有的本性(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不良贷款的形成,它不仅不能为信用社创造任何效益,相反,它还要吞食信用社的“营养”和“血液”。信用社信贷资金主要是由社员股金、存款、人行再贷款组成的,这些负债存在一天,信用社就责无旁贷的要支付红利、利息等,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为降低不良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虽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年复一年、一次又一次地采取多种手段或组织较大规模的清收队伍,但因重治标、轻治本,没有真真正正掐住不良贷款的源头,往往是前清后增,收效甚微。从目前的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农村信用社总体不良贷款比率仍大高于10%的国际警界线和我国的15甲的监管目标,不良贷款的居高不下,不仅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信用社对农村经济活动的信贷再投能力。因此,对盘活不良贷款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成为信用合作部门上下的共识。压缩和控制不良贷款的占比,提高资产质量,降低金融风险,是农村信用社的当务之急,所以,从源头抓起,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消除不良贷款。从实际出发,谈谈造成不良贷款的几点原因。

1、不良贷款统计口径变化。人民银行在2000年颁布的《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贷款虽未逾期,但借款人被依法撤消、关闭、解除、生产经营活动已停止,或企业资不抵债、亏损严重并濒临倒闭应列入呆滞贷款”。按此要求,各地农村信用社均有部分未逾期的原正常类贷款被调入了不良贷款。

2、隐藏的不良贷款暴露。一是真实性检查使大量不良贷款得以暴露。去年4月起,人民银行要求对被监管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盈亏状况等真实性进行检查。从检查结果看,各地农村信用社均一定程度存在资产质量反映失真、“以贷收贷”、逆向调整贷款形态等问题。为此,各地农村信用社按规定对贷款形态进行调整。二是停止“借新还旧”使不良贷款真实显现。随着新的“以贷收贷”认 定标准的下发,大部分此类贷款皆因不符合标准成为不良贷款。同时,有的企业、农户担心还“旧”后不贷“新”,故意拖欠不还,以长期达到占用贷款的目的,也新增不少逾期贷款。三是调整形态使不良贷款暴露。由于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加 大交流力度,领导班子的重视,对贷款的质量都能进行认真的清理,老贷款的问 题得以显现。四是随着制度的健全、监管的强化,弄虚作假得到了抑制,不良贷款较真实的得到了反映。

3、国家经济政策影响。随着国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清理“十五小”的步伐加快,大多数小散型企业被迫关停或停产,其所欠贷款大多形成不良贷款。

4、企业逃废债务。虽然各方在制止企业逃废金融债务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信用社债务的问题依然一定程度上存在。

5、信贷管理不力。虽然各地农村信用社在加强信贷管理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有的农村信用社因信贷基础管理薄弱、内控制度不落实、不按贷款要求随意发放贷款、贷款后监控措施不力、不良贷款清收措施不扎实等,主要表现为违规贷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化名贷款、化整为零贷款现象严重,导致不良贷款居高难下。如某省农村信用社前两年不良贷款占比达56.3%,较年初不良贷款108.8亿元,新增16.3个百分点。其中,双呆贷款较年初新增106.9亿元,新增17.4个百分点,为全国不良贷款增加最多三省之一。

6、社会信用环境的原因。社会不良影响根深蒂固,为清收设下了“层峦叠障”。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群众信用意识淡薄,造成信用环境恶化。农民因受文化背景和环境的影响,最易于“跟风”既所谓的“羊群效应”。只要有人贷款未还,就会相互攀比不还;有的还款困难的贷款户,索性“破罐子破摔”,使清收进退两难,这些贷款户负债累累,家徒四壁,挣点钱还贷款也是杯水车薪,挣钱花了竟心安理得,也有些贷款户还款无能为力,信贷干部的“难听话”听多了便不耐烦了,索性“豁出去”算了,借款者成千上万,反正法不责众,我无钱你无法,动我家产也好,依法起诉也罢,只要你讨不出债,我受点委屈或遭点冷遇也“划算”;有些贷款户总觉得在集体的大锅里舀饭吃理直气壮,天经地义。于是,便认为贷款是国家的钱,能拖则拖,能赖则赖。更有的靠“耍赖皮”过活,无钱靠“跑”套取贷款,有钱的则胡思乱想,而对还贷款却熟视无睹。少数贷款 户高楼大厦住着,鸡鸭鱼肉吃着,手机用着,汽车坐着,潇洒自在,而贷款一催再催却久拖不还,或兜圈子,或耍嘴皮,或瞪眼睛,令信用社困惑不解。

7、行政干预四处插手,使清收陷入窘境。信用社在贷款发放上仍受制于地 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基层社为了取得地方政府对信用社工作的支持,“委曲求全” 地发放了不少行政干预贷款。这些行政干预贷款,有些超越信用社的有关规章制 度,有些根本就不符合贷款条件,因有领导出面说情,或行政干预,信用社不得不委曲求全。这些贷款往往风险较大,十有八九到期难以收回。由于有地方政府“插手”,清收也要“看眼色行事”,一些贷款户觉得有“保户伞”,拖欠贷款也不担惊受怕。

8、法制不健全和不完善。在贷款管理中,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造成某些方面无法可依,执法部门由于某些问题感到棘手,又无规可循,往往退避三舍。近几年来,信用社依法起诉了不少贷款户,但真正强制收回的却微乎其微,更多的不良贷款则“棚架”、“悬空”,而这样又使盘活清收推向尴尬境地,找贷款户,贷款户因信用社将其推向法庭愤愤不平,哪愿积极归还陈欠,找法院,法院以已判决而一推了之。

信用社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集体合作金融组织,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不仅严重制约着信用社的信贷再投能力及资金效益,而且也妨碍到信用社生存和发展。那么,农村信用社面对不良贷款清收困难的原因,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降低不良贷款呢?

一、在操作层面上,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化解不良贷款的力度。

1、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贷管理办法,加强新增贷款的管理。一是建立贷前预测风险机制,在深入调查、掌握申请贷款单位的详细情况上,做好分析与项目评估工作,为贷款决策提供科学严谨的评估报告。二是建立贷时预防风险机制,严格规范贷款操作流程,确保各种手续的合法性和完备性,认真执行严格的“审贷分离、集体审批”的制度,使第一笔贷款都具有法律效力。三是建立贷后规避风险机制。对贷款户的生产经营、资金使用和财务效益情况进行连续、动态、全面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防范信贷风险。四是建立 新增贷款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农信联社、农村信用社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信贷风 险防范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新增贷款质量负总责,纳人业绩考核;农村信用社信贷员是信贷风险防范直接责任人,对新增贷款“包放包收、包效益”;新增不良贷款超过规定比例,或者由于人为因素造成贷款风险的,责任人要限期收回,收不回的要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直至解除劳动合同。

2、建立降低不良贷款的激励机制。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要根据本地区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情况,制定一些操作性很强的制度,诸如对信贷客户实行分类管理和清收不良贷款奖惩等,对不良贷款的划分认定、监测统计、压缩控制、考核奖惩等进行较系统的规范。二是建立动态跟踪监测,专门对不良贷款进行跟踪监测体系,设立监测台账,按月分析,按季通报,按年考核。三是要加大检查考核和奖惩力度,将降低不良贷款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人员,分期对清收不良贷款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该奖的重奖,该惩的严惩。

3、实行不良贷款集中清收管理。联社可以采取“新老划分”的方法,成立不良贷款清收管理部门,实行机构专设、人员专责,并进行专项考核。在脱钩以前形成的不良贷款主要由清收管理部门负责清收;行社脱钩以后形成的不良贷款由基层农村信用社清收。可以将不良贷款按期清收难易程度划分为转化盘活、清收压缩、以物抵贷等三类。对转化盘活,通过支持企业按市场原则兼并、重组等方式努力盘活;对清收压缩类,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压缩;对以物抵贷类,采用租赁、出租、承包和拍卖等多种方式加快处置步伐。还要群策群力,群起而攻之。在入户清非过程中,包片的信贷人没往往在辖区内居住,关系太熟,打不开情面,不敢与贷款户撕破脸皮,动真的,所以信用社要多调集一些与贷款户不熟悉的,工作能力强的清收人员,形成一种集体力量。同时,信用社以及各级信用联社要成立专门的清非组织,选派得力人员,到基层去,对清非有困难的社跟踪下去,到贷款户家中,共同配合,齐心协力,搞好清非工作。

4、要加强会计、稽核工作,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要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与监督体系,这包括三个环节:一是防范,即针对具体业务设计、制定合理的操作流程与会计制度;二是事中控制,即以会计核算 系统为依托,对业务的关键控制点和重要事项进行实时监控;三是事后检查,即 通过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业务的真实性、会 计核算的准确性以及风险控制点进行检查、监督。

5、提高贷款户的信用意识,做好贷款户的思想工作。对不同的贷款户,要制定出不同的清收措施。一是对小额支农贷款的农户,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帮助农 产提供信息,出售农副产品,以便归还贷款,还要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逐户上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贷款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其还款。二是对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本系统干部职工及家属,要求限期归还,并严格执行扣发工资归还款制度,态度消极、超期限不还的职工,要责令其下岗收贷;三是对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国家机关干部职工和其它金融机构干部职工,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通过行政手段清收催收贷款,同时,农村信用社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必要时还可以采取媒体曝光的方式公示欠债“黑名单”,运用舆论压力迫其还贷;四是对有还贷能力的个体工商户,要与当地工商部门联系协商,必要时对其采取一定措施,迫其还款;五是对那些有钱不还的“赖账户”,要加强司法机关联系,运用法律手段依法清收,真下达到“诉一惊百,震动一方,教育一片”的效果,对原诉讼案要抓紧结案,胜诉的要申请强制执行。

6、以金融创新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发展。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国内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推行,极大增加了农户信贷的可得性。但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贷款回收管理的难度,所以,加强对小额贷款的管理,有利于信用社的清非工作。

(1)、在金融工具上创新,根据我国普通农户、贫困或是低收入农户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特点,制定一整套能促进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还款、减少贷款风险的贷款期限制度和相应的分期偿还制度。

(2)、要把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配套体系相结合。一是要可以通过扶持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专业合作社组织,使专业合作社组织成为农户或农村小型企业与金融组织联系的桥梁,把农户或农村小型企业组织起来,将贷款发放给专业合作组织,再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农户及个体工商企业珠发展,可以降低农村信用社贷款发放和管理、监控的成本;二是可以通过 一定方式建立为农户、农村小型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信用担保基金,增加农户获得大额贷款以求更大发展的机会,也就降低了信用风险。三是可以利用社区社会压力的重要作用,建立信用小组和社区金融互助小组,创立小组风险基 金组织,减少个人贷款项目失败的影响,增强农户和小型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并利用信用小组对借款者进行监督,降低信贷机构的监测和管理信用;四是农村保险业务的发展与农村贷款的安全是相互促进的,可以利用小额信用贷款扶持农村互助合作保险组织的发展,推动农业保险业务,增强农村贷款风险的能力,并反过来推进农村贷款资金的良性运转。

二、在政策层面上,与各级部门联动,创造良好的清非氛围。

1、联合各级政府,确立“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的理念。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涉及地方经济的方方面面,千头万绪,因此要顺利推进不良贷款的化解,离不开各级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政府的参与和配合,得到政府的支持,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有利于在地方政府、地方经济和农村信用社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1)、各级政府应首先本着实事求是地解决历史问题的态度,规范自身行为,防止逃废债务。对于因政府行政指令、经济政策形成的不良贷款,政府应直接承担起还款责任,或者通过地方财政,或者采取其它有效的政策切实加以落实。对于企业改制后原在镇村管理部门的债务、区县物资局、供销社及行属企业的不良贷款,尤其是其中金额巨大的不良贷款,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盘考虑,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办法逐步加以解决。对于企业逃废债务的行为,政府应当通过行政力量坚决予以制止。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要再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活动和信贷资金投向。

(2)、各级政府就充分调动各种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来支持和保护农村信用社的债权。比如,由于农村信用社风险资产对就的单位大多是乡镇、村两级家村组织,这些企业关的关、破的破,土地是他们手里唯一的资源。乡镇政府应支持 企业以其所有的已被开发利用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或对应投资收益来抵尝债务的,同时,政府也可以作为保证人,划定某一范围的土地,约定在该土地开发时,将土地开发收益的全部或部分直接用于清偿债务。

(3)、各级政府应建立适当的担保机制,以抗衡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区县为单位,由政府牵头设立贷款担保基金。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使农户的生产经营遭受破坏,无法偿还全债务时,由担保基金承担贷款的全部或部分本金,由农村信用社负责剩余本金和全部利息的核销。

2、要善于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也是一个分工细化且日益专业化的社会,单枪匹马是很难取胜的,因此要积极同公、检、法、司、工商、税务等部门搞好关系,千方百计为信用社盘活不良贷款提供“便利”。如从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出发,国家财税政策应向农村信用社适当倾斜,尽快落实农村信用社应当享有的税收政策优惠。能按一定比例提取农村信用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解决资不抵债农村信用社的困难;对于农村信用社接收抵贷资产收回的不良贷款免征相关税费。再如,有些地方的农村信用社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实施“风险代理制”,利用律师的专业化服务,加快锁定风险和消除不良贷款的速度,化解了一些原本回收无望的风险资产,取得了很大收获。需要强调的是,实施风险代理。必须建立严格的立项、审查、运作程序。

3、中央银行要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可开办消化历史包袱的无息专项再贷款,人民银行在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进行严格分类的基础上,对因政策和历史因素形成的不良资产安排无息专项再贷款,期限5至10年,以无息专项再贷款增加利息收入,促进农村信用社消化不良贷款。

参考文献:

1、何广文 : 〈〈以金融创新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健康发展〉〉,〈〈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年第二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社,2002年2月。

2、倪卫东 :〈〈转变信贷经营观念的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1年第四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社,2003年4月。

3、高卫国: 〈〈健全防范体系落实风险责任〉〉,〈〈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1年第10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社,2003年10月。

4、张观麟、张振武: 〈〈农村信用社设立专业清收机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1年第11期,〈〈中国农村信用社〉〉杂志社,2002年11月。

5、杨桂芳、杨来: 〈〈农信社信贷风险防范化解对策〉〉,〈〈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年第11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社,2002年11月。

写作提纲

一、前言:

(1)、阐述不良贷款的定义:不良贷款是指那些被窒息、封杀在某些贷款客户或某些环节的信贷资金,它失去了信贷资金所应有的本性(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

(2)、阐述盘活不良贷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论述过程:

(一)、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1)、不良贷款统计口径的变化。(2)、隐藏的不良贷款的暴露。(3)、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4)、企业逃废债务。(5)信贷管理不力。(6)社会信用环境的原因。

(7)、行政干预四处插手,使清收陷入窘境。(8)、法制不健全和不完善。

(二)、化解不良贷款的对策。

1、在操作层面上,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化解不良贷款的力度。(1)、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贷管理办法,加强新增贷款的管理。(2)、建立降低不良贷款的激励机制。(3)、实行不良贷款集中清收管理。

(4)、要加强会计、稽核工作,完善内部控制机制。(5)提高贷户的信用意识。

(6)、以金融创新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降低贷款风险。

2、在政策层面上,与各级部门联动,创造良好的清非氛围。

(1)、联合各级政府,确立“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的理念。使地方政府、地方经济和农村信用社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2)要善于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加大清非力度。

(3)中央政府要加大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信用社消化不良贷款。

第五篇: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

浅谈新增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

不良贷款通常是指该笔贷款到期后,借款人在未办理相关展期或转贷手续的前提下,未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借款期限归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形成贷款超出约定期限的一种现象。

一、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新增不良贷款检查,发现其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原因和主管原因两大方面。

客观原因表现在:第一,借款人收入减少,还款能力下降。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因素。贷户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货款未能及时收回或产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被占压,致使借款人经营困难、亏损、甚至停产,造成贷款逾期或无力还款。第二,发展某种产品上存在“一哄而上”现象,即行业风险。如:以黄安镇和唐庙乡为主要区域的木材加工业,因今年行情不景气,相互拖欠货款,外欠货款难以收回,抗风险能力较小,致使借款不能按期归还,形成市场风险。第三,贷款用于购销货物、外地经营、承包工程,贷款后外出务工较多,有的农民以发展种养业为名,借款后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回家;有的跑回家乡信用社贷款,到别的乡镇或进城创业,游离于信用社的有效监控之外,给收贷工作带来难度。

主观原因表现在:第一,管理职能没有有效发挥。部分信用社班子成员的在信贷管理上处于粗放型管理,重经营、轻管理,重规模、轻质量,重增量、轻存量,对于不是本人参与审查、审批的贷款,不能对每笔贷款的情况做到全面、及时的了解,放松了贷后检查及催收,对贷款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防控风险的意识薄弱。部分信贷人员违规操作,借款手续存在瑕疵,存有个人征信报告中显示借款人有不良贷款记录、担保人超保证能力现象,形成贷款风险。第三,“三查”制度流于形势。部分客户经理贷款调查不深入、工作不细致,不能正确分析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风险程度,只是围绕申请金额去做调查报告;贷款审查流于形势,审贷不分离,无贷款审查小组审批记录,审查意见不明确;贷后检查的形式重于实质,仅在贷后检查跟踪表上签个字了事,不能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准确掌握贷款使用情况,致使贷款挪用、债务转移,不能根据风险程度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贷款逾期后,不能及时尽职催收,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尽职催收去化解风险。第四,贷款交接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人调离、内退、除名后,贷款没有及时办理交接,责任认定不明确,以致管理出现“空档”。部分贷款虽明确管理责任人,但管理责任人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想法,在其位而不谋其职,缺乏主人翁(责任)意识,从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大了贷款风险。

二、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针对上述形成不良贷款因素,应从以下四个方面防范:

一是提高业务技能,强化风险意识。防范贷款风险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思想过硬和业务过硬的信贷员队伍。首先是从遵纪、守法、爱行、爱岗、自尊、自爱等思想教育入手,逐步提高广大职工的职业和自律能力。其次是分层次定期进行政策、业务培训,强化员工风险意识,提高防范风险能力,使员工既具有过硬的思想又具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和政策理论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预见能力,为潜在的道德风险和人为风险上一把“安全锁”,塑造良好的信用氛围。

二是严格执行“三查“制度,有效防范贷款风险。首先贷前调查要“准”,信贷员对借款人的资信、生产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认真分析担保人担保资格,做到情况真实,数字准确,责任明确,为发放贷款提供决策依据。二是贷时审查要“稳”,坚持实行审贷分离、前后台分离制度,贷审会要充分发挥审贷职责,每个成员都要实事求是地发表贷与不贷的意见,坚决杜绝人情放款和行政意见放款,从制度上把风险关口前移,实现其相互制约和支持。三是贷后检查要“狠”,信贷人员要高度重视贷后管理的重要性,按照规定对贷款进行贷后检查,监督贷款的用途,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准确掌握贷款使用情况,一旦发现风险苗头,应立即发出书面违约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严重的立即强制收回贷款。

三是多措并举,破除不良坚冰。不良贷款成因千差万别,因此逐笔拉列清单,找出形成原因,对症下药,细化措施,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催收压逾,如电

话催收、上门催收、邮寄催收通知书或直接粘贴催收通知书在贷户家门口等方式;对于恶意拖欠的贷户,依据有关法律及时进行起诉;对外出务工贷户,抓住农民工春节和农忙返乡时机催收。总之创新多种清收手段,善于运用多种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损失。

四是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员工主人翁意识。信用社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弘扬企业文化,强化团队意识,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社兴我荣、爱社如家”的主人翁精神。使每位员工都要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工作,把信用社的资产视同自己的资产一样珍惜,把信用社的损失降低到最低。

下载银行化解不良贷款手段(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银行化解不良贷款手段(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商行化解不良贷款对策5篇

    农商行化解不良贷款对策 在我国银行业过度依靠传统存贷业务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的大前提下,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绝对额居高不下,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农村商业......

    信用社不良贷款的防范与化解

    信用社不良贷款的防范与化解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体制不顺,产权不清,管理不规范,以及历史、......

    银行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总结

    农村合作银行清收不良贷款攻坚总结材料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农村合作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县农村合作银行存贷款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2008年底,西乡农村合作银......

    银行清收不良贷款标兵材料

    银行清收不良贷款标兵材料 ****,男,于***年**月参加**银行工作,***年调入****银行,****年担任***银行信贷主任,在****银行工作期间,多次被总行评为优秀党员、工作标兵等。 ***年......

    银行不良贷款清收案例范文大全

    长期关注不放弃 寻找战机破僵局 一、借款人基本情况 借款人:王志寅,男,原为宁夏洁宇活性炭有限公司董事长,贷款用途为购精煤,2011年10月向我行提出贷款申请,在我行申请个人经营性......

    银行客户经理及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银行客户经理及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信贷管理行为,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审慎经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信贷管理水平、......

    银行不良贷款分析报告

    截至20XX年12月31日,该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12782万元,其中正常类30217万元,关注类4046万元,不良贷款余额78519万元。在不良贷款中,次级类23121万元,可疑类53943万元,损失类1455万元,不良贷款当年共增加7134笔33068万元。 ......

    关于加快化解清收不良贷款的紧急通知2(最终定稿)

    关于加快清收化解不良贷款的紧急通知 各办事处,各县(区、市)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 截止2011年7月底,部分行社不良贷款较年初有所反弹,清收处置效果差。为切实加大不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