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法总结

时间:2019-05-11 20:3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法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法总结》。

第一篇:德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法总结

德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法总结

一、德国银行不良贷款数量巨大

2003年以前,德国金融体系几乎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坏账问题。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德国有3000亿欧元的危机债务,占欧洲总数的60%。而在这3000亿欧元的不良贷款中,公共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占据了1/3。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教授昆特尔解释说:“如此高额的坏账呆账主要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遗患。风险认识不足、盲目借贷造成债务滚雪球式地堆积,造成了当前的危机。”

二、不良贷款处置方法

(一)依靠政府强化外力处置不良资产(1)“坏账银行”计划实施资本剥离

“坏账银行”进行资产剥离主要是:按照“ 好银行—坏银行”结构模式,将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由专门机构进行专业化统一处置,彻底解决银行不良资产困境,实现问题银行的重生。由于这种方法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具有集中化、专业化的特点,能有效地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因而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青睐,成为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较为流行的方法。

2009年,德国出台了2000亿欧元“坏账银行”计划,允许德国的银行把不良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去。德国银行可以把账面上的不良资产转移至单独的坏账银行,而这些“坏账银行”则由政府的金融稳定基金出资2000亿欧元作保。

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德国2008年10月立法成立规模5000亿欧元的金融稳定基金,负有为金融业的拆款提供国家担保、强化银行自有资本以及帮助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等任务。

(2)政府注入资金实施资本重置

对于那些仅仅是资本金不足但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有问题银行,大部分国家都采取政府部门注资的办法来进行资本重置。资本重置最常见的形式是政府以债券帐面价值或折价购买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或者购买银行债权无偿注入资金。

2009年由于财务状况急剧恶化,德国第二大银行——商业银行(Commerz bank),获得金融稳定基金的注资,政府取得四分之一的股份,成为德国第一家部分国有化的私人商业银行。濒临倒闭的海波房地产控股银行(HypoRealEstate),也获得了520亿欧元的解困注资。

(二)依靠市场强化内力处置不良资产

(1)不良贷款组合出售

越来越多的德国银行意识到,出售不良贷款可以帮助他们集中精力发展新的获利更为丰厚的业务。许多大型德国银行,诸如德累斯登和HYPO国际房地产投资银行(HRE)等大型德国银行进行了资产重组工作,把这些组合出售给外国投资者。隆星集团从HRE那里购得36亿欧元的不良贷款组合,仅这一次交易就使得HRE的不良贷款额减少了75%。对那些擅长从坏账中分离出有价值产品并从中获利的私人股权投资者来说,不良贷款非常有利可图。

从背景上分析,目前在德国银行中掀起的不良贷款出售热潮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因素:新出现的大量资本雄厚而资产匮乏的投资群体、来自银行股东和评级机构的压力以及巴塞尔II实施步伐的渐行渐近。特别是最后一条无形之中给各大银行下达了最后通牒——巴塞尔II的实施将使得持有更高风险或者持有不良资产的成本变得更加高昂。

面对不良资产,银行可以选择继续持有,也可以按照资产账面毛值的一定折扣出售给金融投资者,当然根据市场状况买家还需支付一定的账面净值折扣或溢价。目前主要的买家集中在投机基金、对冲基金、私人股本公司以及投行的分支部门等等。当然,银行也可以选择出让贷款中的部分权益与买家建立合资公司,或者将贷款组合剥离至新的特殊用途工具当中。

许多大型德国银行,诸如德累斯登和HYPO国际房地产投资银行(HRE)等大型德国银行已经开始了资产重组工作,希望能够把这些出售给外国投资者。(2)成立特殊机构集中处置

对于化解巨额不良资产,较多国家采用成立特殊机构集中处置方式。以德国第二大私有银行集团——德累斯登银行为例。由于其母公司安联集团急于退出非战略性业务领域,2002年德累斯登银行成立了专门的重组机构(IRU),捆绑处理不良贷款、准不良贷款以及其他非核心资产。为此,它专门从瑞典聘请了Jan Kvarnstrm率领的、由300多名危机债务专家组成的团队,现在这一团队已经基本完成了使命。在德累斯顿银行总共355亿欧元的最初债务组合中,除了大约45亿欧元以外,均已被收回、出售或正处于资产剥离的最后阶段。Kvarnstrm估计,今年年底,约有35亿欧元(几乎都来自德累斯顿银行已停止经营的拉丁美洲业务)将重回这家银行的怀抱。

第二篇:不良贷款资产处置主要处置方法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曾今国有商业银行的降低不良贷款率主要利用三种方法:

1、剥离不良资产

早在1999年,我国政府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1.4万亿不良资产。但是,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新的不良贷款又不断产生。于是,2003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分别与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坦利合作进行第二次不良贷款剥离。接着,为配合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改制上市,2004年,政府又帮助两家银行剥离了2700亿不良资产。

剥离不良资产堪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外科手术”,具有见效快、短期疗效好的特点。然而,它只是把不良资产从商业银行的账面上移除,并不能真正减少新不良贷款的产生。

2、高利差

自1996年以来,政府实行高贷款利率、低存款利率的高利差政策,人民银行连续8次调低存款利率。高利差政策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以消化不良贷款。

但是高利差政策有三个弊端:一是消化不良贷款速度太慢;二是牺牲存款者利益;三是容易诱发商业银行的投机行为,为追求利润,过度扩大信贷规模。

3、扩大信贷规模

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既可以利用高利差政策获取利润,还可以增加不良贷款率的分母,起到稀释不良贷款的作用。但在事实上,目前确实导致了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

处置不良贷款方法及分析(处置效果及处置的时间、速度两方面比较)

1.资产重组。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对一些具有重组价值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进行处置时,往往首先对这些企业的资产(包括债务)进行重组,目的是为处置不良贷款构建一良好的财务基础和经营基础。对银行来讲,用这种方式处置不良贷款方式的最明显优点是:银行 可以获得提高债权价值回收率的选择权,从而减少不良贷款的损失;同时,企业经营得到改善,而政府花钱不多。这些优点,可以用波兰75 %以上的企业不良贷款以资产重组方式处置的成功经验和国内银行相关的成功案例证明。然而,这种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需要:第一,银行拥有高素质、经验丰富的资产重组人才。而现实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严重缺乏这类人才。第二,相关的法律保障。例如,允许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权。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管理体制,现行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境内不能投资持股,所以,商业银行--------------------------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在以处置不良贷款为目的的资产重组过程中,只能以“顾问”的方式介入,而不能以“股东”的方式介入。这样,如果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发生违约或“机会主义”行为时,银行就处于不利的地位。第三,银行承担资产重组失败、从而导致贷款损失的风险。因为银行并不能事前对资产重组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完全的评估。总之,资产重组方式虽然为国有银行控制不良贷款损失提供了新的选择空间,但这种方式有着很高的时间成本和制度成本。

2.债权转股权。银行使用债权转股权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的具体形式有两种:银行直接持股和通过其他机构如资产管理公司持股。由于受现行《商业银行法》的约束,我国银行一般都是通过其他机构来实现债权向股权的转化。对银行而言,假设企业的还款能力弱主要是由于资本结构不合理,而企业仍有还款的潜力,债转股可能会减少银行不良贷款的损失,甚至可以将不良贷款转化为正常贷款。但是,银行如何判断和证实借款企业是否满足债转股的条件,如何解决控股不控权问题,如何保证企业在缓解债务负担后能够实现正常经营,如何解决商业银行的股权退出的渠道,等等,是事先难以完全确定的,或是在现行制度环境下不能确定的。这意味着,债转股虽然能使银行得到间接控制企业的权利,但是信息成本较高,处置不良贷款的时间成本高。

3.不良贷款出售。不良贷款出售是指银行通过市场把不良贷款直接转让给其他投资者。出售的具体方式包括招投标、协议、竞价和拍卖等。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银行能够一次性剥离不良贷款,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收回现金流量。而且,这种方式的透明度高,交易双方的成本收益 分摊结构相对清晰,信息成本相对较低。但是,不良贷款出售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发达的机构投资者市场和公开准确的信息披露,而这些往往是经济转轨国家(包括我国)所缺乏的。采用这种方式处置不良贷款时,国有银行还必须解决的另一个关键性难题,就是如何找到一个交易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国内外的经验表明,由于市场投资者和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定价通常会存在较大的分歧,因此,银行往往对要出售的不良贷款打一个很大的价格折扣,才能使市场投资者接受。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拍卖抵债资产时,还要上缴20 %的所得税和大约5 %的拍卖费。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现金回收速度快,交易透明度高,但要承担较高的价值损失和交易成本。

4.证券化。指将不可交易的间接信用工具转化为可交易的直接信用工具。这里是指将不良贷款证券化。基本做法是:银行先将不良贷款集中,然后重新分割组合,再将其转卖给市场投资者,从而使此项(或此组)不良贷款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对商业银行来讲,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好处是可以引入新的资金来处置不良贷款,也可以加快处置不良贷款的速度。但是,国际经验表明,能够成功实施证券化处理并在二级市场出售的不良贷款,主要是有房地产抵押的不良贷款,因为这种不良贷款的价值相对完好,现金流也相对清晰稳定。我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中大部分是信用贷款,而且相当部分的贷款合约要素不全,有房地产抵押的不良贷款所占比例很小。这种贷款的结构和类型很难满足证券化过程中市场投资者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因此,很难对这类不良贷款进行证券化处理。

5.合资经营(Partnership)。简单讲,合资经营就是由不良贷款的交易双方共同出资设立一个“合作公司”或“合伙公司”来处置不良贷款。“合作公司”日常经营由投资方全面负责,按股份分享不良贷款处置收益。在我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率先于2002 年宣布与美国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公司分别设立了两家专门处置不良贷款的合作公司。我国商业银行为了规避现行《商业银行法》的约束,采用了一种变通的方式,即用合作协议的方式与投资者共同经营不良--------------------------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贷款。这种交易结构实际上是交易双方节约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性反应。因为,在不良贷款交易中,交易双方的信息往往不对称,银行难以确切地知道所有的潜在收购者和他们的出价,收购者也难以证实银行是否充分地披露了不良贷款的真实信息。此外,交易双方对 不良贷款价值的未来变动所拥有的信息也是不充分的。用合伙公司这种合约安排替代不良贷款出售合约,可以节约处置不良贷款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因为在企业内部,信息可以被更现成地交换,双方也更愿意合作。我国商业银行选择这种方式处置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是,采取这种方式可以马上得到一个折价收益(即将不良贷款折价卖给投资者),然后通过将有剩余价值的不良贷款折股参与合作协议(或合资公司),又可以得到股权收益,从而提高了处置不良贷款的整体效益。这种方式的优越性可以从韩国处置不良贷款的成功经验得到印证。相对前述几种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合资经营这种交易结构能够较好地兼顾国有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时面临着的时间约束和价值约束之间的矛盾。但是,这种交易结构有着较高的签约成本和制度供应成本。

--------------------------精品

文档-------

第三篇:关于处置不良贷款的若干探讨定稿

关于不良资产处置的若干探讨

刘文治

摘要:2004年,中国银监会决定全部转入贷款五级分类定义,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后三类贷款合称为不良贷款。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因此本文所指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从以往经验来看,联社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通常采用分散处置模式,即由联社自己解决问题资产。

关键字: 银行业 不良资产处置 清收

近期,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已经超过了 1.4 万亿,同时受经济周期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银行业不良率在加速提升,不良贷款增速进一步加快,2014 年不良贷款增速超过了 20%。我们估计 2016 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将超过 2 万亿。

与此同时,我农信社作为县域、村镇金融主力军,不良贷款也深受国内金融大环境之影响,总额居高不下且有逐年增高之势。尤其是我联社不良贷款总额在七县一市各信用联社行列名列前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创收和员工薪酬,成为信用联社发展和改制的一大瓶颈。据风险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信用联社不良贷款总额高达4.7亿元人民币,较年初上升约45%,清收进度缓慢并且效率不高,难度极大,清收工作不尽如人意。

一、不良资产综述

(一)相关概念介绍

我国在推行贷款五级分类之前,基本是按照财政部金融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贷款被划分为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四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简称“一逾二呆”)。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2004年,中国银监会决定全部转入贷款五级分类定义,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后三类贷款合称为不良贷款。为保证不良资产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从2004年开始,不良资产按五级分类法由银监会每季度在其网页正式发布。每家银行的年报必须按照银监会信息披露法规如实披露。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因此本文所指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二)诉讼时效

不良资产清收的诉讼时效为2年,2年之内可以因法定事由而中止、中断、延长。中断与银行催收密切相关。中断即已经过的诉讼实效归于消灭,从中断时起重新起算诉讼时

效。《民法通则》140条规定了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包括:(1)起诉。此所谓起诉,还包括申请发支付令、申请仲裁;(2)以其他方式主张权利。包括通知、催告义务人履行义务;(3)借款人同意履行义务。包括借款人承认债务,要求缓期履行,提供担保等等。

我联社在实践中催收具体做法:

1、由信贷员提前告知(打电话)借款人或者担保人贷款到期日并要求提前还清本息;

2、上门催收并要求借款人在我行的催收函上签字盖章。若催收函未能加盖公章,其有权签字人应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过书面授权的内部职工;

3、对于催收无果,贷款已逾期的贷户,经由本社贷款审批委员会研究并上报联社酌情予以起诉,强制执行。

(三)、国内以及我联社不良资产的现状 1、国内现状

2010-2014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和增速

2012-2015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率(%)

2、临夏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现状

(四)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

(1)宏观经济政策不稳定,经济起伏剧烈。

我国宏观调控经历了从计划和财政调控为主,转向以金融货币调控为主;投资模式也由原先的计划财政主导型直接投资模式,转变为金融主导型间接投资模式。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许多国有企业关、停、并、转,以及国有企业的亏损、兼并、破产等形成的不良债务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贷款。

(2)贷款审批机制不完善,监管乏力。

农村信用社经营方式存在一些体制上的、管理上和技术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改革滞后,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利润目标约束、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贷款项目评估和审查制度比较薄弱,财务会计制度不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以及人事制度僵化等,使其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原则难以落实到位。甚至长期存在冒名贷款和贷款用途不符等现象,直接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3)社会信用意识淡薄,企业盲目扩张。

一方面由于服务对象多为农民,文化程度低,甚至很多客户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信用保护意识极度匮乏,不懂得征信记录的重要性,很多情况下对于贷款逾期行为不够重视,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能逃过债务,更有甚者对于逾期债务置之不理。

另一方面,伴随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联社信贷规模水涨船高,与联社实际情况脱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存贷比失调的现象,潜在的为将来发展埋下隐患。

(4)清收力度不够强

当前,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活跃,但也出现了违规经营和金融风险在各个行业传递与扩散的情况,而金融监管的法规建设和操作方式相对滞后,难以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注重了信用规模的扩张,但忽视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建设。借债不还,银行难以保全资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联社对于不良资产的清收工作不够重视,听之任之。信贷员催收不力,有些甚至不闻不问。对于符合强制执行的不良贷款没有及时执行,日积月累,不良规模急剧壮大,清收工作捉襟见肘。

二、不良资产处置

不良资产的处置有分散处置与集中处置两种模式,我联社通常采用分散处置模式,即由信用联社自己解决问题资产。

上个月我联社贷款分管副主任马志勇同志、市场部经理徐晓峰同志和风险部经理张文智同志参加了农信社临夏州稽核审计中心主办的关于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动员会后,我县联

社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周密安排部署,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工作合力,县联社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全面铺开。根据县联社要求,每个基层网点会计负责与每周十二点前上报不良贷款收回情况,及时掌握动态数据。

实施农信社银行化改革既是贯彻落实上级的安排部署,更是打造县域经济金融支撑、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县联社充分认识其目的意义,高度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促进农商行组建和不良贷款清收工作顺利推进。具体做法列举如下

第一,采取催收追讨、诉讼等手段依法收贷。

对不按规定归还贷款的债务人,进行必要的信贷制裁或依法起诉。对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债务的企业依法破产,按规定条件、程序冲销呆账。譬如,对于逾期的小额信用贷款,先由信贷员电话通知到期时间并敦促及时还清本息,催收无果的直接上门调查,必要时依法提起诉讼;对于保证贷款,提前告知担保人到期时间,电话催收,催收无果的告知其连带责任,直至上门催收;对于抵押贷款,提前告知其贷款逾期的后果,符合一定条件的执行抵押物变现等。因我联社绝大多数网点深入乡镇村庄,服务群体多为农民,信用质量不高且很少有抵押物有利于变现清偿,导致辖内绝大多数贷款为保证贷款,处置方式单一,催收追讨效果不明显,清收难度异常巨大。

第二,提高群众的信用防范意识,建立健全贷款审批机制和不良贷款监管机制,防止产生更多新的不良贷款。

大力加强信用知识宣传,提高民众对于征信记录的爱惜意识。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包括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三查”制度及贷款抵押制度等,使新增贷款建立在严格风险管理的基础上

第三,精确掌握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使得不良贷款处置有法可依。

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宣传金融法律知识,真正树立金融法治观念。法律要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创新是当今金融业的一大特色,《商业银行法》应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尤其是创新的经营行为作出补充规定和相应的支持。对《破产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学习,从法律上明确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利,并赋予其更多的处置不良资产的途径和手段。

第四篇: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初探

不良贷款清收处臵工作探析

2004年,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陆续开办新业务,我行由单纯的粮棉油业务拓展到涉农领域业务,为农发行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传统的粮油购销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包袱较重,随着粮食市场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将包袱转移到了农发行,使得政策性贷款不良贷款比重较大,同时由于发展业务心切,加之长期从事粮棉油业务的影响,在评估、调查不太熟悉的情况下,简评估、粗调查,使一些贷款条件不成熟的项目进入了农发行门槛,以致使部分企业贷款形成了不良。

一、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1、长期以来,农发行按照政策支持粮、棉保护价收购或准政策性收购,企业亏损挂账多,使我行背上了沉重的挂账包袱。同时不良的信用环境也助长了企业弄虚作假骗贷,甚至私自售粮挪用银行贷款的行为。

2、贷款运行机制不完善。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承担着支持粮棉收购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任务,在当前中央和全国上下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和新农村的背景下,不能出现新的粮食、棉花“卖难”问题,否则,农发行难辞其咎。但目前的社会信用、金融信用及失信制裁体系尚未成熟,尤其对控制企业挤占挪用收购资金问题缺乏具体有效的政策制约,企业失信、违约成 本也太低。企业出现违规后,农发行没有可以用以进行有效处罚的手段,也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能够立即“站出来”牵头主持予以处理,农发行仅有的停贷措施又不能轻易使用。

3、从目前武威分行情况看,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后,企业经营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转变,从目前情况看,部分企业的改制,无非是原来企业的“翻版”,与新的形势下农发行新的信贷营销管理观念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抱守固有观念,缺乏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满足于传统的购销业务,不适应当前的市场化经济体制。在此情况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作为农发行的贷款客户,农发行必然成为执行政策和防范风险的双重被动者,如果严格按照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发放贷款,全市相当一部分国有粮油购销企业因不具备贷款条件而难以取得贷款,可能引发农民“卖粮难”问题;如果降低贷款条件又可能助长企业非理性经营等行为,就可能进一步加大信贷风险。

4、受市场影响,借款人可能是内部经营不善、产品市场萎缩,亏损严重,企业资不抵债,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缺乏还款意识。

二、当前不良贷款清收处臵工作的现状及难点

(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不良贷款现金清收难度加大。长期以来,农发行的贷款主体集中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深化,多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基本停滞,已无清收潜力。其余正常经营的企业由于受国家宏观 调控政策、粮棉油市场价格、自身经营机制等多种因素制约,经营利润微薄,自身消化能力有限,不良贷款现金清收难度越来越大。

(二)不良贷款处臵手段单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臵不良贷款的手段有依法清收、以物抵债、债务重组、债权转股权、打包出售、资产证券化、信托处臵、破产清算等。而农发行不良贷款处臵手段仅局限于现金清收、呆账核销、以物抵债及表外欠息减免。手段的单一性严重制约着农发行不良贷款的清收处臵进度。

(三)监管不力,致使农发行丧失最佳处臵时机。一是少数行仍存在“重贷轻管”的现象,贷后监管工作薄弱,不能及时发现贷款使用和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二是极少数行为了完成不良贷款“双降”和收息任务,放新收旧,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当企业经营和支付发生危机时,已错过了清收处臵的最佳时机。

(四)信贷资产的法律保护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淡化,但作为政策性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依托国家赋予其粮食购销的特权,资金运用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使得政策性信贷资金安全难以得到保障,这也是农发行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根源所在。二是在国有粮食企业改制过程中,农发行债权的法律保护相对薄弱,农发行对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依据。三是出于对社会稳定等 政治因素的考虑,地方政府和司法部门对地方利益的偏袒现象仍然存在。农发行主张债权,依法起诉后,往往是赢了官司赢不了钱,保全信贷资产显得尤为艰难。

(五)以物抵债难,变现更难。一是在借款人和担保人无力偿还到逾期贷款时,银行为保全信贷资产,不得不降低以物抵债的门槛,导致其接受的抵债资产存在先天缺陷。如接受的房地产缺乏权属证明,不具备法定转让条件;有的抵债资产产权不明确,存在纠纷,根本无法处臵变现等。二是评估机构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高估抵债资产的价值,使银行在收取抵债资产时就蒙受了潜在的损失。三是由于接受的抵债资产大多质次价高,在处臵变现上涉及部门多,手续繁杂,抵债资产变现极其困难。四是银行受经营范围的制约,在收取抵债资产后,在规定时期内被动处臵变现,无法对抵债资产商业价值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和信息披露,使银行在处臵抵债资产时失去部分应得的收益。

(六)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支持不够,加大了不良资产处臵成本和难度。一是在不良资产处臵上,农发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享受着不平等的政策待遇。资产管理公司在处臵抵债资产时享受免征增值税、营业税、契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多项优惠。而农发行在不良资产处臵上优惠政策很少,在接受和处臵抵债资产时重复征税,不良贷款处臵成本较大。如抵债资产从取得到处臵变现,需要交纳的税费多达10余种,占抵债资产价值的20%~40%。二是不良资产处臵面临诸多法律问题。恶意逃废银行债务 是形成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而目前法律尚未明确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人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对其缺乏有效的约束、制裁,隐匿、转移财产行为屡有发生,使不良贷款有效处臵难以实现。

(七)风险监测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监测深度不够,缺乏对客户所处行业及二级行业的监测,缺乏对跨地区、跨行业的集团客户的监测。二是监测内容单一,缺乏对各个行业、各类贷款产品的违约概率和贷款损失率的监测。三是监测手段滞后,缺乏一套完整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八)专业人才匮乏。农发行在如何挖掘不良贷款的内在潜力和外部资源等方面尚未培养起自己的专业队伍,缺乏精通不良贷款处臵技术和操作的专业人才。

三、不良贷款清收处臵的对策建议

(一)突破思想束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一是树立在发展中化解不良贷款的理念。要引导各级行树立“以营销促发展”的经营理念,充分挖掘客户资源,大力培育优质客户群,以新增优良资产来稀释、降低不良贷款占比,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二是树立不良贷款商业化经营的理念。在不良贷款清收处臵中,要把不良贷款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与经营,通过对不良贷款企业和担保人的生产经营、担保情况、偿债能力的尽职调查,梳理分类,按照“依法合规、审处分离、集体决策、规范操作”的原则,制定处臵流程和方案,采取合适的处臵方式,将不良贷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三是坚持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工作并重。按照“双降 工作导向不偏离,决心不动摇,力度不减弱”的要求,抓住业务拓展的机遇,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做好不良贷款处臵工作。

(二)批量集中处臵政策性不良贷款,加快不良贷款处臵步伐。一是对存量不良贷款要按照政策性和商业性分项管理,分清财政消化和企业消化,采取不同的方案和措施予以清收。二是对政策性财务挂账,在国家和地方财政尚不能及时、足额消化的条件下,建议组建政策性资产管理公司,将这部分不良贷款予以剥离。

(三)抓住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时机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一是对尚处在改制中的粮食企业,坚持“债随资产走”的原则,鼓励其走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的路子,恢复生产经营,提高盈利能力,盘活农发行不良贷款。二是对改制到位的企业,签订还本付息协议,落实还款计划,根据企业资产状况和经营前景,给予适当的信贷支持,增加“造血”功能,帮助其搞活经营并做大做强,在以后经营的过程中逐步偿还不良贷款。

(四)创新不良贷款清收处臵途径。一是各级行要正视不良贷款规模大、占比高的现状,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把握机会,做到不良贷款处臵工作依法合规,有实有据,良性运转。二是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营造不良贷款处臵的大信贷氛围。结合不良贷款处臵“多头关联、相互制约”的实际,树立“着眼全局、相互配合、多方协调、提高效率”的大信贷观念,综合 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推动不良贷款处臵工作的全面开展。三是创新处臵手段,探索处臵新模式。研究和实践一切有利于不良贷款处臵的合法手段,充分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先进的处臵手段和经验,采取分散自主处臵和集中批量处臵相结合,灵活运用依法清收、呆账核销、以资抵债、表外利息减免、破产清算等常规处臵手段,积极探索打包出售、分包托管、资产证券化、信托处臵等新模式,提高不良贷款的处臵效率。

(五)积极争取不良资产处臵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一是政策支持。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提供适当财政支持,由政府引导农发行实现不良贷款的大规模处臵,彻底解决不良贷款隐患。二是税费优惠。建议比照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发行在处臵不良贷款过程中给予税收优惠。三是建议以立法的形式规范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管理,通过相关的法律规定切实保护政策性银行债权利益。

(六)加强信贷管理。一是要做到业务发展和不良贷款处臵并重,培育“风险与收益匹配”的价值取向,规范经营行为,防止以信贷资本为代价,过分追求当期收益,积累信贷风险,产生大量新增不良贷款。二是坚持“既有进,又有退”的信贷策略,严格贷款资格认定、客户评级及授信管理工作,不断培育巩固优良客户,果断淘汰劣质客户。三是坚决杜绝滥用借新还旧,隐匿潜在的贷款风险,造成信贷资金的沉淀和损失。

(七)改进信贷风险监测,强化风险预警机制。一是延伸监 测深度,拓展监测范围。贷款质量监测要“纵到底,横到边”,对机构的监测要直接到经营行,对行业的监测要直达二级行业。要进一步细化对信贷产品的监测,将违约概率和损失率纳入监测指标体系,提高信贷风险定价的科学性。二是推进“两个转变”,丰富监测内容。首先,实现由对单一对象的风险监测向对资产组合风险监测的转变。基于信贷风险在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和产品之间的相关性,运用科学手段判别其相关程度,从而将单个行业、单个区域、单个产品的风险监测提升到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的监测,以便更为科学、准确地判断资产整体风险程度;其次,实现由单纯的风险监测向风险与收益的整体监测的转变。风险与收益是信贷资产的正反两面,只有对风险与收益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为理性地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再次,基于CM2006系统、开发信贷风险管理系统,集风险监测、风险预警、不良资产处臵为一体,运用科学的数学计量模型,整体评价信贷资产风险以及不良贷款处臵时机。

(八)加强不良资产处臵队伍和机构建设。一是要充实、壮大不良贷款处臵队伍,配备足够的懂法律、懂业务、懂技术的专职人员。二是建立省、市、县行三级处臵机构,在狠抓清收处臵的同时,应加强督导,加强与外部有关同级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不良贷款处臵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制订、完善不良资产处臵专项奖励办法,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处臵不良贷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篇:信用社(银行)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重实效总结材料

信用社(银行)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重实效总结材料

今年以来,湖南省东安县农村信用社认真遵照市联社关于对不良贷款清收处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并结合辖内实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多措并举,深入扎实做好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6月末,该社共收回不良贷款1265万元,较年初下降5.4个百分点,完成市联社分配清收任务1080万元的117%。

一、明确清收责任,增强主动性。为确保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扎实推进,该社在市联社召开的“控新降旧,大力清收不良资产”会议后,及时成立了清收不良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东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重点。同时,县联社制定下发了《东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不良贷款清收奖罚办法》,并在全面摸清贷款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原则,分区域明确清收责任,落实清收任务,达到清收区域、目标任务、工作责任“三落实”。

二、突出清收重点,增强针对性。一是以大额不良贷款为重点。按照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分区域对单户余额在2万元以上的不良贷款逐笔建立台账,加强跟随踪监测,掌握风险动态,制定清收措施,实行攻坚清收。二是以跨辖区贷款为重点,对本辖区以外的贷款,无论金额大小,实行专人管理,并由资产保全部抽调专人,组建专班,实行集中突击清收。三是以职工责任贷款为重点。按照“谁介绍担保、谁负责清收管理”的原则,对职工介绍、担保发放的贷款

逐笔清理核实,实行责任清收。

三、多措并举,增强实效性。为全面调动信用社信贷人员清收工作积极性,全方位开展清收工作。一是严格考核奖惩,加大清收问责力度。县联社与各基层社签订了清收不良贷款责任状,将不良贷款清收绩效与各社主任年综业绩考评挂钩,与全辖全体员工绩效工资挂钩,严格问责,促进全辖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开展。二是明确职责,分工负责。按照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要求,结合全辖不良贷款存量的情况。对存量不良贷款中明确联社和基层社的工作,分工负责。对已胜诉的贷款,各社负责提供已胜诉的借款人有无财产可供执行及住所变更情况报联社资产保全部。由联社组织人员参与,并与法院协调,对这类贷款进行强制执行。三是依法强制清收,对恶意逃废债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借款户,适时提起诉讼,依法强制清收。截止6月末,该社通过向法院起诉、申请强制执行收回不良贷款本息86万元。四是转化盘活清收。对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借款手续不合规,但货物仓储量大、流动资金明显不足的借款户,及时注入资金,重新完善手续,助其度过难关,实现转化盘活清收。五是加大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一方面由联社统一向县人民政府请示,请求政府协助清收和出面解决;另一方面由联社组织人员参与基层社对这类贷款的跟踪催收。对收回难度较大、清收进度较慢、且问题较多的社,由基层社向联社报告增加人员协助清收后,联社依据具体情况组织人员参与突击清收。对农户小额不良贷款和其他自然人不良贷款,由各基层社自行组织本社信贷员或抽调内勤人员参与清收。

六是抓好内部清欠,营造清收良好氛围。今年上半年以来,全辖共清理农信社内部职工及家属欠款36户,收回本息163万元,内部职工不良贷款全部结清。

四、建立激励机制,增强紧迫性。一是实行目标管理。全面执行不良贷款清收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不良贷款清收目标责任书,每月从职工的目标责任工资中拿出500元用作专项考核,并与职工评先评优挂钩,进一步激发了员工清收处置不良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对各分社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的督查力度,针对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因地制宜,现场督促整改,确保清收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通报清收信息。采取五天一统计、十天一通报的办法,及时将辖内职工的目标任务、清收进度公布上墙,起到了较好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四是实行诫勉谈话。对工作和措施不力,清收进度缓慢,不能按时完成阶段目标任务的社主任,由联社主任对其进行约见谈话与诫勉谈话、“黄牌警告”,并在全县信用社进行通报,从而增强了职工清收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有效地促进了不良贷款的清收,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

下载德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法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法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包处置不良贷款经验

    打包处置不良贷款经验首先,选定拟打包处置不良贷款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成立调查小组,对拟打包处置的不良贷款进行尽职调查。按五级分类形态分为可疑或损失类不良贷款,符合以下六大......

    不良贷款处置的经验

    不良贷款处置经验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多年来形成的不良信用风气的影响,这种不良风气就像“瘟疫”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形成不少贷户恶意逃债、赖账的发生......

    如何处置现有的不良贷款

    如何处置现有不良贷款 (一)体内消化 1.强化管理。分清造成不良贷款的原因,加强信用社内部管理。首先,加强与当地党政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其理解、支持,协调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及监管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及监管 班级:姓名:学号: 不良贷款指存在潜在风险的贷款,如借款人不能或有迹象表明不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足额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则该资产形......

    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先进材料

    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记某某信用社客户经理 某某 也许,没有人能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可以做一束阳光,发一份光热;也许没有人能成为明媚的春天,但可以做一滴......

    不良贷款清收处置调研问卷

    安化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不良贷款清收处置调研问卷 为贯彻陈书记在半年工作会议‚换思想,下重药,动‘杀手’,全员行动,开创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新局面‛的讲话精神,联社资产管理中心......

    银行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总结

    农村合作银行清收不良贷款攻坚总结材料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农村合作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县农村合作银行存贷款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2008年底,西乡农村合作银......

    银行清收不良贷款标兵材料

    银行清收不良贷款标兵材料 ****,男,于***年**月参加**银行工作,***年调入****银行,****年担任***银行信贷主任,在****银行工作期间,多次被总行评为优秀党员、工作标兵等。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