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处置现有的不良贷款
如何处置现有不良贷款
(一)体内消化
1.强化管理。分清造成不良贷款的原因,加强信用社内部管理。首先,加强与当地党政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其理解、支持,协调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其次,谨慎运用法律武器,重锤出击,依法强制清收,保全信用社的资产。再次,采取积极的清收政策,落实不良贷款清收责任制,发动和鼓励全员参与清收,对收回的不良贷款,可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以调动员工清息收贷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选择可行有效的方法进行贷款重组。一是分清情况,区别对待,对部分符合条件的不良贷款实行转贷,以盘活信用社部分不良贷款,降低信用社风险。二是办理借新还旧,并设法完善抵押、担保手续,维护信用社的债权。对能按时支付利息的不良贷款,可采用贷新还旧的做法,重新办理贷款手续,中断诉讼时效,并设法完善担保手续,但应把贷款审查重点放在担保条件和本息的减少方面。三是以物抵贷,最大限度地降低信用社资产风险。以物抵贷只是解决不良贷款的权宜之计。因此,信用社应采取措施规范以物抵贷业务的管理,取得以物抵贷的资产应按照“严格控制,合法取得,妥善保管,有效处置”等原则,严格把关和控制,牢记“银行不是当铺”。同时,加大对抵贷物的保管、处置和变现工作的力度,防止偿贷物的流失。
(二)体外消化
对于一些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不良贷款,依靠农村信用社的力量是无法进行消化的,应运用体外消化的方法。体外消化有两种方式可进行选择。一是借鉴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做法,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由当地政府出资设立或由信用合作管理部门直接经营一个单独机构,来统一处理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不良贷款。这有利于借助地方政府的财力资源来帮助信用社处置不良资产,充实信用社的资本金。二是折价出售风险度比较高的不良资产。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职能,将信用社的不良资产折价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具体操作应由人民银行商请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指定一家或几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其收购价格应由信用社和资产管理公司协商,如果出现意见不一致时,可由双方都认可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然后由资产管理公司按评估价或协商一致的价格一次性买断并将款项划转出售资产的信用社。
第二篇:关于处置不良贷款的若干探讨定稿
关于不良资产处置的若干探讨
刘文治
摘要:2004年,中国银监会决定全部转入贷款五级分类定义,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后三类贷款合称为不良贷款。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因此本文所指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从以往经验来看,联社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通常采用分散处置模式,即由联社自己解决问题资产。
关键字: 银行业 不良资产处置 清收
近期,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已经超过了 1.4 万亿,同时受经济周期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银行业不良率在加速提升,不良贷款增速进一步加快,2014 年不良贷款增速超过了 20%。我们估计 2016 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将超过 2 万亿。
与此同时,我农信社作为县域、村镇金融主力军,不良贷款也深受国内金融大环境之影响,总额居高不下且有逐年增高之势。尤其是我联社不良贷款总额在七县一市各信用联社行列名列前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创收和员工薪酬,成为信用联社发展和改制的一大瓶颈。据风险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信用联社不良贷款总额高达4.7亿元人民币,较年初上升约45%,清收进度缓慢并且效率不高,难度极大,清收工作不尽如人意。
一、不良资产综述
(一)相关概念介绍
我国在推行贷款五级分类之前,基本是按照财政部金融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贷款被划分为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四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简称“一逾二呆”)。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2004年,中国银监会决定全部转入贷款五级分类定义,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后三类贷款合称为不良贷款。为保证不良资产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从2004年开始,不良资产按五级分类法由银监会每季度在其网页正式发布。每家银行的年报必须按照银监会信息披露法规如实披露。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因此本文所指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二)诉讼时效
不良资产清收的诉讼时效为2年,2年之内可以因法定事由而中止、中断、延长。中断与银行催收密切相关。中断即已经过的诉讼实效归于消灭,从中断时起重新起算诉讼时
效。《民法通则》140条规定了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包括:(1)起诉。此所谓起诉,还包括申请发支付令、申请仲裁;(2)以其他方式主张权利。包括通知、催告义务人履行义务;(3)借款人同意履行义务。包括借款人承认债务,要求缓期履行,提供担保等等。
我联社在实践中催收具体做法:
1、由信贷员提前告知(打电话)借款人或者担保人贷款到期日并要求提前还清本息;
2、上门催收并要求借款人在我行的催收函上签字盖章。若催收函未能加盖公章,其有权签字人应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过书面授权的内部职工;
3、对于催收无果,贷款已逾期的贷户,经由本社贷款审批委员会研究并上报联社酌情予以起诉,强制执行。
(三)、国内以及我联社不良资产的现状 1、国内现状
2010-2014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和增速
2012-2015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率(%)
2、临夏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现状
(四)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
(1)宏观经济政策不稳定,经济起伏剧烈。
我国宏观调控经历了从计划和财政调控为主,转向以金融货币调控为主;投资模式也由原先的计划财政主导型直接投资模式,转变为金融主导型间接投资模式。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许多国有企业关、停、并、转,以及国有企业的亏损、兼并、破产等形成的不良债务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贷款。
(2)贷款审批机制不完善,监管乏力。
农村信用社经营方式存在一些体制上的、管理上和技术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改革滞后,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利润目标约束、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贷款项目评估和审查制度比较薄弱,财务会计制度不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以及人事制度僵化等,使其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原则难以落实到位。甚至长期存在冒名贷款和贷款用途不符等现象,直接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3)社会信用意识淡薄,企业盲目扩张。
一方面由于服务对象多为农民,文化程度低,甚至很多客户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信用保护意识极度匮乏,不懂得征信记录的重要性,很多情况下对于贷款逾期行为不够重视,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能逃过债务,更有甚者对于逾期债务置之不理。
另一方面,伴随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联社信贷规模水涨船高,与联社实际情况脱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存贷比失调的现象,潜在的为将来发展埋下隐患。
(4)清收力度不够强
当前,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活跃,但也出现了违规经营和金融风险在各个行业传递与扩散的情况,而金融监管的法规建设和操作方式相对滞后,难以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注重了信用规模的扩张,但忽视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建设。借债不还,银行难以保全资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联社对于不良资产的清收工作不够重视,听之任之。信贷员催收不力,有些甚至不闻不问。对于符合强制执行的不良贷款没有及时执行,日积月累,不良规模急剧壮大,清收工作捉襟见肘。
二、不良资产处置
不良资产的处置有分散处置与集中处置两种模式,我联社通常采用分散处置模式,即由信用联社自己解决问题资产。
上个月我联社贷款分管副主任马志勇同志、市场部经理徐晓峰同志和风险部经理张文智同志参加了农信社临夏州稽核审计中心主办的关于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动员会后,我县联
社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周密安排部署,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工作合力,县联社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全面铺开。根据县联社要求,每个基层网点会计负责与每周十二点前上报不良贷款收回情况,及时掌握动态数据。
实施农信社银行化改革既是贯彻落实上级的安排部署,更是打造县域经济金融支撑、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县联社充分认识其目的意义,高度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促进农商行组建和不良贷款清收工作顺利推进。具体做法列举如下
第一,采取催收追讨、诉讼等手段依法收贷。
对不按规定归还贷款的债务人,进行必要的信贷制裁或依法起诉。对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债务的企业依法破产,按规定条件、程序冲销呆账。譬如,对于逾期的小额信用贷款,先由信贷员电话通知到期时间并敦促及时还清本息,催收无果的直接上门调查,必要时依法提起诉讼;对于保证贷款,提前告知担保人到期时间,电话催收,催收无果的告知其连带责任,直至上门催收;对于抵押贷款,提前告知其贷款逾期的后果,符合一定条件的执行抵押物变现等。因我联社绝大多数网点深入乡镇村庄,服务群体多为农民,信用质量不高且很少有抵押物有利于变现清偿,导致辖内绝大多数贷款为保证贷款,处置方式单一,催收追讨效果不明显,清收难度异常巨大。
第二,提高群众的信用防范意识,建立健全贷款审批机制和不良贷款监管机制,防止产生更多新的不良贷款。
大力加强信用知识宣传,提高民众对于征信记录的爱惜意识。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包括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三查”制度及贷款抵押制度等,使新增贷款建立在严格风险管理的基础上
第三,精确掌握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使得不良贷款处置有法可依。
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宣传金融法律知识,真正树立金融法治观念。法律要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创新是当今金融业的一大特色,《商业银行法》应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尤其是创新的经营行为作出补充规定和相应的支持。对《破产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学习,从法律上明确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利,并赋予其更多的处置不良资产的途径和手段。
第三篇: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初探
不良贷款清收处臵工作探析
2004年,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陆续开办新业务,我行由单纯的粮棉油业务拓展到涉农领域业务,为农发行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传统的粮油购销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包袱较重,随着粮食市场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将包袱转移到了农发行,使得政策性贷款不良贷款比重较大,同时由于发展业务心切,加之长期从事粮棉油业务的影响,在评估、调查不太熟悉的情况下,简评估、粗调查,使一些贷款条件不成熟的项目进入了农发行门槛,以致使部分企业贷款形成了不良。
一、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1、长期以来,农发行按照政策支持粮、棉保护价收购或准政策性收购,企业亏损挂账多,使我行背上了沉重的挂账包袱。同时不良的信用环境也助长了企业弄虚作假骗贷,甚至私自售粮挪用银行贷款的行为。
2、贷款运行机制不完善。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承担着支持粮棉收购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任务,在当前中央和全国上下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和新农村的背景下,不能出现新的粮食、棉花“卖难”问题,否则,农发行难辞其咎。但目前的社会信用、金融信用及失信制裁体系尚未成熟,尤其对控制企业挤占挪用收购资金问题缺乏具体有效的政策制约,企业失信、违约成 本也太低。企业出现违规后,农发行没有可以用以进行有效处罚的手段,也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能够立即“站出来”牵头主持予以处理,农发行仅有的停贷措施又不能轻易使用。
3、从目前武威分行情况看,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后,企业经营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转变,从目前情况看,部分企业的改制,无非是原来企业的“翻版”,与新的形势下农发行新的信贷营销管理观念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抱守固有观念,缺乏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满足于传统的购销业务,不适应当前的市场化经济体制。在此情况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作为农发行的贷款客户,农发行必然成为执行政策和防范风险的双重被动者,如果严格按照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发放贷款,全市相当一部分国有粮油购销企业因不具备贷款条件而难以取得贷款,可能引发农民“卖粮难”问题;如果降低贷款条件又可能助长企业非理性经营等行为,就可能进一步加大信贷风险。
4、受市场影响,借款人可能是内部经营不善、产品市场萎缩,亏损严重,企业资不抵债,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缺乏还款意识。
二、当前不良贷款清收处臵工作的现状及难点
(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不良贷款现金清收难度加大。长期以来,农发行的贷款主体集中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深化,多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基本停滞,已无清收潜力。其余正常经营的企业由于受国家宏观 调控政策、粮棉油市场价格、自身经营机制等多种因素制约,经营利润微薄,自身消化能力有限,不良贷款现金清收难度越来越大。
(二)不良贷款处臵手段单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臵不良贷款的手段有依法清收、以物抵债、债务重组、债权转股权、打包出售、资产证券化、信托处臵、破产清算等。而农发行不良贷款处臵手段仅局限于现金清收、呆账核销、以物抵债及表外欠息减免。手段的单一性严重制约着农发行不良贷款的清收处臵进度。
(三)监管不力,致使农发行丧失最佳处臵时机。一是少数行仍存在“重贷轻管”的现象,贷后监管工作薄弱,不能及时发现贷款使用和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二是极少数行为了完成不良贷款“双降”和收息任务,放新收旧,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当企业经营和支付发生危机时,已错过了清收处臵的最佳时机。
(四)信贷资产的法律保护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淡化,但作为政策性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依托国家赋予其粮食购销的特权,资金运用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使得政策性信贷资金安全难以得到保障,这也是农发行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根源所在。二是在国有粮食企业改制过程中,农发行债权的法律保护相对薄弱,农发行对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依据。三是出于对社会稳定等 政治因素的考虑,地方政府和司法部门对地方利益的偏袒现象仍然存在。农发行主张债权,依法起诉后,往往是赢了官司赢不了钱,保全信贷资产显得尤为艰难。
(五)以物抵债难,变现更难。一是在借款人和担保人无力偿还到逾期贷款时,银行为保全信贷资产,不得不降低以物抵债的门槛,导致其接受的抵债资产存在先天缺陷。如接受的房地产缺乏权属证明,不具备法定转让条件;有的抵债资产产权不明确,存在纠纷,根本无法处臵变现等。二是评估机构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高估抵债资产的价值,使银行在收取抵债资产时就蒙受了潜在的损失。三是由于接受的抵债资产大多质次价高,在处臵变现上涉及部门多,手续繁杂,抵债资产变现极其困难。四是银行受经营范围的制约,在收取抵债资产后,在规定时期内被动处臵变现,无法对抵债资产商业价值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和信息披露,使银行在处臵抵债资产时失去部分应得的收益。
(六)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支持不够,加大了不良资产处臵成本和难度。一是在不良资产处臵上,农发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享受着不平等的政策待遇。资产管理公司在处臵抵债资产时享受免征增值税、营业税、契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多项优惠。而农发行在不良资产处臵上优惠政策很少,在接受和处臵抵债资产时重复征税,不良贷款处臵成本较大。如抵债资产从取得到处臵变现,需要交纳的税费多达10余种,占抵债资产价值的20%~40%。二是不良资产处臵面临诸多法律问题。恶意逃废银行债务 是形成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而目前法律尚未明确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人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对其缺乏有效的约束、制裁,隐匿、转移财产行为屡有发生,使不良贷款有效处臵难以实现。
(七)风险监测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监测深度不够,缺乏对客户所处行业及二级行业的监测,缺乏对跨地区、跨行业的集团客户的监测。二是监测内容单一,缺乏对各个行业、各类贷款产品的违约概率和贷款损失率的监测。三是监测手段滞后,缺乏一套完整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八)专业人才匮乏。农发行在如何挖掘不良贷款的内在潜力和外部资源等方面尚未培养起自己的专业队伍,缺乏精通不良贷款处臵技术和操作的专业人才。
三、不良贷款清收处臵的对策建议
(一)突破思想束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一是树立在发展中化解不良贷款的理念。要引导各级行树立“以营销促发展”的经营理念,充分挖掘客户资源,大力培育优质客户群,以新增优良资产来稀释、降低不良贷款占比,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二是树立不良贷款商业化经营的理念。在不良贷款清收处臵中,要把不良贷款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与经营,通过对不良贷款企业和担保人的生产经营、担保情况、偿债能力的尽职调查,梳理分类,按照“依法合规、审处分离、集体决策、规范操作”的原则,制定处臵流程和方案,采取合适的处臵方式,将不良贷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三是坚持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工作并重。按照“双降 工作导向不偏离,决心不动摇,力度不减弱”的要求,抓住业务拓展的机遇,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做好不良贷款处臵工作。
(二)批量集中处臵政策性不良贷款,加快不良贷款处臵步伐。一是对存量不良贷款要按照政策性和商业性分项管理,分清财政消化和企业消化,采取不同的方案和措施予以清收。二是对政策性财务挂账,在国家和地方财政尚不能及时、足额消化的条件下,建议组建政策性资产管理公司,将这部分不良贷款予以剥离。
(三)抓住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时机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一是对尚处在改制中的粮食企业,坚持“债随资产走”的原则,鼓励其走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的路子,恢复生产经营,提高盈利能力,盘活农发行不良贷款。二是对改制到位的企业,签订还本付息协议,落实还款计划,根据企业资产状况和经营前景,给予适当的信贷支持,增加“造血”功能,帮助其搞活经营并做大做强,在以后经营的过程中逐步偿还不良贷款。
(四)创新不良贷款清收处臵途径。一是各级行要正视不良贷款规模大、占比高的现状,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把握机会,做到不良贷款处臵工作依法合规,有实有据,良性运转。二是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营造不良贷款处臵的大信贷氛围。结合不良贷款处臵“多头关联、相互制约”的实际,树立“着眼全局、相互配合、多方协调、提高效率”的大信贷观念,综合 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推动不良贷款处臵工作的全面开展。三是创新处臵手段,探索处臵新模式。研究和实践一切有利于不良贷款处臵的合法手段,充分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先进的处臵手段和经验,采取分散自主处臵和集中批量处臵相结合,灵活运用依法清收、呆账核销、以资抵债、表外利息减免、破产清算等常规处臵手段,积极探索打包出售、分包托管、资产证券化、信托处臵等新模式,提高不良贷款的处臵效率。
(五)积极争取不良资产处臵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一是政策支持。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提供适当财政支持,由政府引导农发行实现不良贷款的大规模处臵,彻底解决不良贷款隐患。二是税费优惠。建议比照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发行在处臵不良贷款过程中给予税收优惠。三是建议以立法的形式规范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管理,通过相关的法律规定切实保护政策性银行债权利益。
(六)加强信贷管理。一是要做到业务发展和不良贷款处臵并重,培育“风险与收益匹配”的价值取向,规范经营行为,防止以信贷资本为代价,过分追求当期收益,积累信贷风险,产生大量新增不良贷款。二是坚持“既有进,又有退”的信贷策略,严格贷款资格认定、客户评级及授信管理工作,不断培育巩固优良客户,果断淘汰劣质客户。三是坚决杜绝滥用借新还旧,隐匿潜在的贷款风险,造成信贷资金的沉淀和损失。
(七)改进信贷风险监测,强化风险预警机制。一是延伸监 测深度,拓展监测范围。贷款质量监测要“纵到底,横到边”,对机构的监测要直接到经营行,对行业的监测要直达二级行业。要进一步细化对信贷产品的监测,将违约概率和损失率纳入监测指标体系,提高信贷风险定价的科学性。二是推进“两个转变”,丰富监测内容。首先,实现由对单一对象的风险监测向对资产组合风险监测的转变。基于信贷风险在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和产品之间的相关性,运用科学手段判别其相关程度,从而将单个行业、单个区域、单个产品的风险监测提升到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的监测,以便更为科学、准确地判断资产整体风险程度;其次,实现由单纯的风险监测向风险与收益的整体监测的转变。风险与收益是信贷资产的正反两面,只有对风险与收益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为理性地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再次,基于CM2006系统、开发信贷风险管理系统,集风险监测、风险预警、不良资产处臵为一体,运用科学的数学计量模型,整体评价信贷资产风险以及不良贷款处臵时机。
(八)加强不良资产处臵队伍和机构建设。一是要充实、壮大不良贷款处臵队伍,配备足够的懂法律、懂业务、懂技术的专职人员。二是建立省、市、县行三级处臵机构,在狠抓清收处臵的同时,应加强督导,加强与外部有关同级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不良贷款处臵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制订、完善不良资产处臵专项奖励办法,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处臵不良贷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篇:打包处置不良贷款经验
打包处置不良贷款经验
首先,选定拟打包处置不良贷款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成立调查小组,对拟打包处置的不良贷款进行尽职调查。按五级分类形态分为可疑或损失类不良贷款,符合以下六大标准的不良贷款可被纳入处置范围:借款人、担保人生产经营停止,已无偿债能力的贷款;借款人、担保人经营状况差,短期内无偿还能力的贷款;借款人、担保人资产状况复杂,清理难度大的贷款;借款人、担保人外逃、下落不明的贷款;超诉讼时效贷款;其他可处置的贷款。可由联社领导组成两个工作组:不良贷款尽职调查领导小组、不良贷款处置定价小组,两个小组共同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服务、分工落实等工作。
尽职调查的内容有:第一,不良贷款的债权及其从权利的合法性审查,重点审查催收函件及其回执等主张权利的证明材料;第二,对债务人主体资格的调查,重点调查债务人是否被注销、吊销、破产、重组、合并、关闭、停业等;第三,债务人的履约能力调查,重点调查了债务人的家庭财产、债务人的经营现状及还款意愿等方面。
其次,委托有资质的资产评估事务所对拟处置不良贷款进行评估,由资产处置定价小组确定拍卖底价,然后提交不良资产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确定资产处置定价小组的以下原则:定价原则——转让债权的定价坚持独立性、客观性、合理性及市场化的原则,形成科学的评估标准,尽量做到能被交易各方认可和接受;回避原则——不良贷款债权转让坚持回避原则,下列人员应进行回避:与拟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债务人、关联责任人或买受意向人有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的,拟转让不良贷款的贷款责任人或与其他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定价结果的;保密原则——严禁打包处置前、打包损失部分核销后向外界泄露处置的有关内容,以免造成打包处置工作的被动。
最后,公开拍卖,转让差额部分按照规定申报核销。努力做到评估价格合理、拍卖过程无瑕疵,确保整个打包处置过程的合规合法。根据需要可设立专职清收机构,加强核销后管理。由此确保了诉讼的时效。要克服“一核了之”的错误观念,按照“账销、案存、权在”的原则,落实清收或管理人员的责任。定期外核和催收、定期监测已核销贷款单位动态,按规定定期催收贷款,防止已核销贷款丧失诉讼时效。
运用此种方法,截至今年5月底,该县级联社不良贷款余额10576.68万元,较年初下
第五篇:不良贷款处置的经验
不良贷款处置经验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多年来形成的不良信用风气的影响,这种不良风气就像“瘟疫”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形成不少贷户恶意逃债、赖账的发生。要想解决不良贷款清收难的问题,我们只有从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信用风气入手,树立讲文明、守信用的模范贷户,使社会上人人讲信用,争做讲文明守信用的模范。让那些赖账户、逃债户像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只有树立这种良好的信用风气的“大气候”,才能更好的解决不良贷款清收难的问题。随着农村信用社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的不断深入,清收盘活难度不断加大,困难不断增多,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下降缓慢,制约了信贷资金的高效使用,限制了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和发展。为使信贷资金正常循环,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就必须认真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找到“症状”所在,针对清收盘活难点,寻找化解良法,除去侵蚀在农村信用社肌体上的不良病源,使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共创诚信文明的和谐社会。
一、弄懂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我县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历史遗留因素:是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后,大部分政策性贷款,如:政府指令性贷款、本由财政负担的资金等由信用社来承担形成的不良贷款;信贷管理因素:一是以前信用社风险意识不强,目前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和金融维权难皆是几年前管理不到位,贷款审批制度和“三查”制度没有落到实处的集中暴露;二是信贷约束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个别信贷人员素质低下,违规放贷形成不良贷款;社会环境因素:一是社会信用制度薄弱造成贷户信用观念谈薄,甚至恶意拖欠贷款、逃废信用社债务;二是体制变革、吊销执照等因素造成企业无法偿贷造成不良贷款的产生;政策性因素:一方面政府部门承担着承办公用事业的责任。由于财政收入少,需要资金时,政府部门没有借款资格,政府部门采取了以干部个人名义借款,政府部门使用的现象,但贷政府部门无力偿还,形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政府干预贷款,政府为完成即定的任务和目标,干预信用社信贷资金投放,使信用社发放了一些不合规贷款,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二、改进清收方法。
集中清收。近年来,我们一线信贷人员尽管非常尽职,他们说破了嘴,磨破了腿还是效果不佳,这是不良信用风气在作怪。我们可以采取集中人员清收的办法,利用人与人之间免费“宣传车”,制造强大的清收声势,让那些赖账、逃债户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而主动归还贷款
依法清收。依法清收是信用社必要而且十分有效的清收措施。在目前存在不良信用风气大气候下,对那些恶意逃债、赖账户,只有依法清收、杀一敬百,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依法清收也是对信贷人员工作质量的考验,从而堵塞违规、违法放贷的漏洞。我们要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机关搞好依法清收工作。张榜清收;对于那些赖账户,我们可以在其所住地采取张榜的方式,出他们不守信用的丑,让他们感到赖账让周围的人看不起,制造他们心里的压力,以促使他们归还欠款。逐步在社会上形成讲信用光荣,赖账可耻的风气。
三、强化责任和激励机制。
将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纳入年终工作目标综合考评,对协助清收工作实行问责制,明确协助清收工作目标、阶段任务,严格按照目标任务分阶段进行考核。对没有按期完成不良贷款协助清收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的责任;对协助清收过程中出现的肆意阻扰、消极应付、弄虚作假、打击报复等行为,要坚严惩;对完成或超额完成协助清收任务的部门或单位,由各联社对收回不良贷款进行统一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