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尔的企业管理案例
海尔的奥秘
一、东方神话
“没有海尔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海尔的一段广告词,这使人联想到“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一片蔚蓝色的工业园区和一群身着巨著色工装的人们,使人想到在蓝色大海里畅游的鱼儿。
“以永远的忧患意识追求永远的活力”,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海尔已是一个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品牌价值77.36亿元,仅次于红塔山和长虹的巨人。但是海尔并不满足,其扩张之路仍然在继续。
二、扩张的基础
“资本”是船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资本是船。”没有船,只能涉水过河,有了船,则可以载着“父老乡亲”一起过河。船小一点,载“街坊四邻”,船大一些,载“千家万户”,大、再大,就可以载“五湖四海”了。“海尔号”有多大?
海尔起初并无“船”——1984年时它只不过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可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海尔今天已有“船”——岂止是“船”,而是一支阵容壮观的“联合舰队”。它今天已是一个拥有67家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个),直属员工1.8万人,总资产达56.8亿元的多主体、多成分、多元化的开放式大企业集团,在我国家电行业中门类最齐、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它在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开设了分厂,在北美、欧共体、中东等重点市场发展了31家海尔专营商,800余个经销点。资本是逐步积累起来的。从小到大,从小到多,中间有一个过程,数量在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具备了扩张的条件,亦即发生了质的变化。质变以量变为基础,量变以质变为界限。而这界限又是以扩张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的。小规模扩张适当,有些资本即可承受,扩张规模大一些,则需要更多的“金刚钻”,才能揽起“瓷器活”。
名牌是帆
资本运营的高级阶段是品牌运营。“名牌是帆”,这是张瑞敏的又一思考。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超越了资本竞争的阶段,进入了品牌的较量。波音、麦道,最终是以品牌的力量决出了雌雄,强者被更强者所吸纳。张瑞敏把“海尔”这两个普通的中国汉字,做成了“四个九”的纯金制品。他一上任,觉察到了市场信号,发出的号令是:“起跑创名牌,冲刺到名牌!”重任肩上挑,使命不能辱。76台冰箱不合格,他不是降价处理。而是扬起铁锤,一台一台砸烂。要的就是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效应:海尔产品件件皆一流!海尔人决不能心存“二等品”意识!13年来,“海尔”两字迅速膨胀,海尔优势逐年上升。今天,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告,海尔已是中国家电第一名牌,是世界家电一强。
海尔品牌的价值,经权威部门评估。1995年为42.6亿元,1996年为77.36亿元。国人喜欢海尔,洋人认识并接受了海尔。英文本是世界通用的文字,可美国、德国的经销商却偏偏在自己的包装和名牌上,赫然印上“海尔”两个大大的中国汉字。
文化的灵魂作用
海尔拥有一座采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富矿”,那就是企业文化。海尔员工人手一本巴掌大的小册子《海尔企业文化手册》,总共30页,精致得特别,精致得可爱,这就是海尔文化的“经典著作”。全书三部分11章节,内容有海尔理念、海尔战略、海尔经营目标体系、管理制度、道德规范等。全书不足5000字,但它是企业文化“全书”。“全书”并非全部,看企业文化的真谛,主要看他们波澜壮阔的实践活动。他们巧妙地把“斜坡球体论”运用于企业管理:企业如同一只球,在往坡上爬,必须不断克服阻力才能上升到新的高度。
1为此,必须实行“OEC管理(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即全面地对每个人、每一天、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每位员工按“日日毕、日清日高”的标准检查自己,使每项工作每天都有新提高,整个企业有条不紊地向上“爬坡”。“企业每天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这才是正常的、成功的。”海尔达到了国外企业管理专家要求的境界。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结晶,当它回实践中去时就变成了推动物质运动的伟大力量。
人才的根基作用
企业活动是人操作的,扩张也必定靠人去完成。张瑞敏是海尔“联合舰队”的“指挥长”。以杨绵绵为代表的三位副总裁,最善于领会、发挥、执行张瑞敏的意图,是优秀的“舰队舵手”。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各个事业本部的本部长、总经理们,他们都是谙熟悉市场,战法练达骁将。是他们把张瑞敏、把决策层的创造性延伸到“顶”到“边”,让海尔好戏连台,爆发出此起彼伏的辉煌。“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在海尔崭新的用人理念和机制下面,一批批优秀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张瑞敏说:“你能翻多大的跟斗,我就给你多大的舞台”。海尔每个月都举行一次“大选”,人事部把空岗情况公布于众,每个人都可以上台打擂。这种“大选”,为海尔培养了一批人才,造就了一批人才,激励了一批人才。资本、品牌、文化、人才,这是企业扩张的四大必要条件。从海尔看扩张,四项缺一不可,某一项不强亦不可。四项皆强,方可谈扩论张。假如基础不实,底子不厚,即使一时成功,也是勉强搭起的空中楼阁,很快就会倾塌,甚至会把自己拖垮。
三、扩张的战略
在风起去涌的企业兼并扩张大潮中,海尔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海尔的兼并扩张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有一套自己首创的理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正是这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保证了海尔15项兼并扩张案例个个成功,其中有的案例堪称经典之作。羡慕海尔兼并扩张的结果,就应该研究海尔兼并扩张的过程,学一点海尔扩张的战略。
“吃休克鱼”理论
人们习惯上将企业间的兼并比作“鱼吃鱼”,或者是大鱼吃小鱼,或者是小鱼吃大鱼。从国际上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先是“大鱼吃小鱼”,这时技术含量尚未成为竞争的决定因素,企业的资本存量、经营规模决定着竞争的成败,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再是“快鱼吃慢鱼”,此时技术含量的作用已经超过资本的作用而成决定性的因素,谁占领了技术制高点,谁就在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兼并重组趋势是资本向技术靠拢,新技术企业兼并传统产业。然后是“鲨鱼吃鲨鱼”,这时的“吃”,已经没有一方击败另一方的意义,而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强强联合”。这是资本高度集中、技术飞速发展、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兼并重组的最高形式。波音和麦道的合作就是“鲨鱼吃鲨鱼”典型案例。
海尔吃的是什么鱼呢?海尔人认为,他们吃的不是小鱼,也不是鳗鱼,更不是鲨鱼,而是“休克鱼”。什么叫“休克鱼”?张瑞敏的解释是:鱼的肌体没有腐烂,比喻企业的硬件很好,而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快就能够被激活起来。
“吃休克鱼”的理论为海尔选择兼并对象提供了现实依据。海尔看重的不是兼并对象现有的资产,而是潜在的市场、潜在的活力、潜在的效益。如同在资本市场上买期权而不是买股票。海尔15件兼妆案中有14件是按照“吃休克鱼”的模式进行的。14家被兼并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5.5亿元,而最终盘活的资产为14.2亿元,成功地实现了1+14>15的低成本扩张的目标。
鱼性不同,吃法有异。海尔兼并重组的十几家对象企业分属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海尔探索了不同的兼并重组形式。该红烧的红烧,该清炖的清炖。
归纳海尔的做法,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整体兼并,也就是依托政府的行政划拨实现企业的合并,比如对红星电器公司的兼并。红星电器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年产洗衣机70多万台,拥有3500多名员工,但由于经营不善,企业亏损1亿多元。1995年7月,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公司及所属5个厂家整体划归海尔。兼并3个月后扭亏,半年后盈利151万元。
二是投资控股。整体兼并更多地出现在同地区、同一行业企业间的兼并中,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则主要依靠投资控股的形式。1995年12月海尔收购武汉冷柜厂60%的股权,迈出了跨地区经营的第一步。1997年3月,海尔再度挥师南下,出资60%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组建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并创下了“一个月投产,第二个月开成批量,第三个月挂牌”的“海尔速度”。
三是品牌运作。品牌是一种标识,代表的是以企业文化为内涵的无形资产。在通过运作资本实现兼并扩张的同时,海尔开始以无形资产调控、盘活有形资产的尝试。山东莱阳家电总厂生产的“双晶”牌电熨斗曾名列行业三大名牌之一。1997年1月,海尔与莱阳家电总厂以“以定牌生产”的方式合作推出了海尔“小松鼠”系列电熨斗。8月,又进一步组建了莱阳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首次以无形资产折股投入合资企业,开辟了低成本扩张的新途径。
四是虚拟经营。所谓“虚拟经营”,既是品牌运作的一种高级形式,又是海尔“先进市场、后建工厂”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这种重组方式已经超越了“吃休克鱼”的模式,而是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新造一条活 鱼。与杭州西湖电子集团的合作就是海尔虚拟经营的成功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尔不仅是市场的探路者,也是扩张重组新形式的探路者。克隆海尔鱼
“总体一定要大于局部之和”,这是海尔兼并扩张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体现了海尔扩张的宗旨:求强,而不仅仅是为了做大。想“做大”是很容易的。1997年上半年,海尔平均每两天就接到一个企业要求加盟的信息,涉及重工、轻工、电子、生物、服务等各个行业。仅就彩电而言,用集团常务副总裁杨绵绵的话说:“一个通知下去,马上就可以拉进生产300万台的能力。”
因为求强,所以海尔必须兼并一个成功一个,必须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企业重组后的潜能。海尔兼并重组的过程,实质上是海尔自我复制的过程。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克隆海尔鱼”。许多人都问张瑞敏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海尔搞兼并个个成功?张瑞敏总爱以麦当劳作比:麦当劳在世界到处设店,不管你的饮食习惯怎样,生活习俗如何,都能够征服你,为什么?因为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利用不可改变的模块——经营模式,或者叫经营理念。兼并能不能成功,就看你自己有没有一个过得硬的经营模式。如果你自己的经营模式不成功或者不成熟,那么兼并别的企业只会是一种灾难。
一般接收兼并企业,第一个派去的总是财务部门,海尔第一个派去的却是企业文化中心。由企业文化中心的人去讲海尔精神、海尔理念。当年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公司时就是如此,没有一分钱的投入,靠海尔精神、海尔理念激活了一个企业。今天这家被兼并的企业用同样的办法成功实现了爱德洗衣机的合作、重组,在被称为“中国家电之乡”的顺德复制了一个新的海尔。
海尔要想在不久的将来昂首步入世界500强,成为在国际市场上扬帆出海的“联合舰队”,需要克隆更多的“海尔鱼”。中国经济要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需要克隆更多的海尔。
四、扩张风险的防范
兼并扩张是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但是,扩张也有风险,盲目扩张很可能给企业埋下致命的隐患。因盲目扩张遭致灭顶之灾的案例,国外有,国内也有。
所谓扩张风险,即企业在扩张时必然遇到的问题。这可能来自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多元化风险、组织风险和人事风险。
在海尔13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合并、兼并了15家企业,产品从冰箱扩展到冰柜、空调、洗衣机,又从“白色家电”扩展到“黑色家电”领域。如果说一次扩张成功不足为训,15次兼并扩张的成功,就说明一个问题:海尔集团对扩张风险的防范,也有可圈可点的妙笔。
多元化风险的防范:“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东方不亮西方亮”企业采取多元化发展时,一般都在打这个“如意算盘”。实践的结果显示,往往并不是都灵难,失算者并不比胜算者少。面对企业多元化扩张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风险,有些人开始对它产生了疑问。甚至提出:“谁家的多元化成功了?”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海尔的这个多元化发展战略,属于第三种立场。
“问题不在于企业需不需要搞多元化,而在于企业自身有没有能力搞多元化。”海尔的决策者张瑞敏如是说。显然,对于企业的多元扩张,海尔人持的态度是:有前提、有条件、讲方针的谨慎的肯定。这是一种风险意识、有风险防范措施的立场。
海尔已经“亮了”的东西是什么?它自身的优势是什么?一是以“日清日高”管理法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二是靠质量享誉的名牌效应;三是覆盖广泛的市场网络和星级服务体系。
这三张“王牌”,主要是无形资产,“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是海尔兼并扩张、资产重组的特色,也是其实现低成本扩张的秘诀。
组织风险的防范:五阶段对策
企业扩张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规模化。企业经营的规模化,必然要求企业组织上的集团化。对于大企业集团来说,组织风险可是一种致命的风险。
如果规模化的结果是1+1<2,就是规模不经济。这种情况,一般源于企业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的不科学。
如何把握好分权和控制力的度,历来是大集团最头疼的难题。分权不到位,所属的企业容易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活力。分权过度,缺乏必要的控制力,总体上又形不成1+1>2的效果。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的“联合舰队”模式,既有效的防范了企业组织风险,又为实现1+1>2效果奠定了组织保障。
分权与控制力这对矛盾,在企业组织成长的不同阶段,其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1、初创阶段(1984-1988年):规律性的问题:企业组织不正规,海尔采取的对策:确立名牌战略,使企业从无序走向有序。
2、定向发展阶段(1989-1992年):规律性的问题:低层管理者要求自主权。海尔采取的对策“权力分散化”。
3、分权发展阶段(1992-1996年):规律性的问题:因分权形成多个利润中心,协调、控制问题日益突出。海尔采取的对策:提出“允许各自为战,不允许各自为政”。
4、协调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规律性的问题:管理部门出现官僚作风,海尔采取的对策:提出协调发展。
5、合作发展阶段(目前正向此过渡):规律性的问题:职工因创造性工作而感到紧张、压力。海尔采取的对策:提出“实现个人价值”,以期达到好的效果:“感情和体力上都精疲力尽,但心理上十分满足”。
人事风险的防范:“赛马”、“用亦疑”
企业管理一般主要管四样东西:管人、管财、管物、管信息。后三者都要由人去管理和操作。可以说,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人的管理,涉及选人、用人的观念,标准、制度和机构等内容。其中某个环节搞得不好,就会出现人事风险。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必然伴随着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膨胀。人事风险也会随之加大。海尔在人的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很有特色的做法,有效地防范了可能的人事风险。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1、“人人是人才”。“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这种尊重人的理念,有助于调动员工干好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成才的积极性,防范离心力风险。
2、“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这可以有效防范“无事找事”的组织风险。在风险管理理论中,“无事找事”是组织人事风险的一个定律。
3、“赛马不相马”。“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这就把竞争机制引入了人才选择中,从概念上消除,防范住了任人唯亲、用人凭领导好感的组织人事风险。
4、激励机制:工人实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所谓“三工”,即在全员合同制基础上,把员工的身份分为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临时工)三种。根据工作态度和效果,三种身份之间可以进行动态转变。管理人员实行“届满轮流,升迁靠竞争”。这种机制,可以有效防范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所带来的怠惰风险。
5、“用亦疑”的用人理论。张瑞敏有一个高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对市场经济的反动。通过“赛马”方式“赛”出来的人就用,但用了的人不等于不需要监督。封建社会以道德力量约束人,如忠义之士为知己者死,市场经济则靠法制力量,目前法规还不健全,需要强化监督。市场是变的,人也会变,有些人权力大了就把握不住自己,监督就是爱护,无情就是有情。及时地审计,可防止铸成大错。海尔的这个高论,我们暂且称之 为“用亦疑”的用人理论。在实践中实际上是一种约束机制。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企业组织人事方面的授权失当风险,在海尔的发展中得到了有效的防范。
在兼并扩张成为全国性热潮的今天,我们也给有扩张冲动的企业提个醒千万别漠视扩张风险!一定要研究扩张风险,防范扩张风险。
海尔是怎样步向成功的呢?
海尔原是一家生产电动葫芦的集体企业,争取到原轻工业部最后一个生产冰箱的定点资格,经过10多年的裂变,发展到现在已是一家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集团,其成功之处归纳为4点:
1、海尔的发展战略。海尔自1990年开始,按照“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相继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了创世界名牌的奋斗之路,其提出的市场国际化的“三个1/3战略”,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都体现了海尔的经营意识颇具战略性。
2、海尔的扩张之路。海尔发展之路实际是一条扩张之路,从资本运营、品牌运营、管理体制、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
3、海尔的扩张策略。海尔在扩张过程中所运用的“吃休克鱼”理论,以及吃鱼的四种方法,都是结合自身情况和周边环境,将自己的扩张灵活进行,而不是一味盲动。
4、海尔扩张的风险防范:兼并扩张并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事,其风险也随时存在。但海尔采取多元化风险防范策略,使之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能正常发展,可见其策略的稳健性。http:///jingtai/anli/files/anzifenlei/haier.htm
第二篇:海尔企业管理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是奇迹。从1984年亏损147万的小厂,经过17年的奋斗,发展到今天全球营业额600多亿的大企业,年增长率平均达到81%,而且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是一个奇迹。
海尔集团之所以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取得如此的成功,我想他的企业战略是非常科学和重要的。下面是对海尔集团企业战略的概括:
第一:名牌战略阶段
在企业发展早期,海尔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第二:多元化战略阶段
在发展前中期,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
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
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第三:国际化战略阶段
在发展中期,海尔的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Haier 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第四: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在发展成熟期,海尔集团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运作全球范围的品牌,从2006年开始,海尔集团继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阶段之后,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创新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化品牌战略的区别是:国际化战略阶段是以中国为基地,品牌战略则是在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创造本土化的海尔品牌。
战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运营的竞争力。
用户都实现双赢利润。从单一文化转变到多元文化,实现持续发展。
1984 年只有冰箱,“吃休克鱼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向全世界辐射;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与分供方、1998 年 全球化客户、(”的方式进行
此外,海尔集团内部的管理和运营机制也是深有学问。海尔集团注重创新意识。海尔的创新是作为中层干部的考核指标的,这也就不断促进企业的创新和进步。海尔集团员工爱岗敬业,工作勤奋。很多员工都自愿加班,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海尔集团也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企业员工减轻压力,体现人文主义关怀。
一个企业正是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的管理机制,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得到员工的支持,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生存下去。
海尔企业发展的战略在横向和纵向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地成效。
中,他合并了很多小的公司,市场进军。这样的海尔企业战略科学,企业执行力强,企业文化底蕴深厚,所以才有今天的敢于向世界
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的生命线,盛不衰。
海尔的企业文化也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1、以人为本,以顾客为中心,努力服务社会;同时,平等对待员工,平衡相关者的利益,提倡团队精神,并鼓励创新。
功的深层原因。
2、创新是海尔的灵魂
年以来,打破以往组织结构,程再造。为此成立物流、商流、资金流三个推进本部,组织系统由过去的金字塔式结构变成了扁平式结构,管理人员了解到海尔的这一切后说:海尔在引导一次管理革命。海尔人说得好,创新之路很难走,但距离成功是最近的路。快速反应,柔性生产,流程再造,海尔不断创新,为的是握住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海尔发展之路就是创新之路。
3、海尔的经营宗旨:为顾客创造价值
客创造价值”———
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品牌,海尔的产品才会更有竞争力,效益“;为员工创造机会
工生存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企业有责任满
足员工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要求,才能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不断发展自己的团队,500强进军的海尔。科学合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其核心价值观不变,,是海尔保持旺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奥秘所在。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进行了一场痛苦艰难的业务流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大大加快了。,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企业也才能获得更快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同时,企业也是员有责任为员工的发展、这样的企业才能在竞争在其发展历程提升科研水平以及向海外 审时度势的企业战略让一个企业长: 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以人为本,海尔自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级,为社会创造效益。只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才会有更好的 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2000 海的服务社会是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海尔成 为员工创造机会“为顾海尔人在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把顾客的需求、市
为此,海尔建立了一个科学、公平的员工考核和价值评价体系,建立员工教育和培训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使员工在企业能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机会,实现自己的事业追求,同时也获得合理的回报和生活福利保障“;为社会创造效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客观上也是为社会创造效益的过程。企业所创造的效益,在更大程度上是为社会创造效益,是为国家经济的振兴、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尽力尽责,这是所有海尔人的使命。
4、海尔倡导的企业精神是“敬业”和“团队”,这是“团结开拓、艰苦拼搏”企业精神的延续和升华。“敬业”是鼓励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这种敬业实质上是海尔过去“艰苦拼搏”精神的延续;追求更高的工作目标,勇于承担工作责任,掌握更好的工作技能,培养踏踏实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种精神是以往海尔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保障今后继续成功的基础。“团队”是要求企业内部要有协作和配合的精神,营造企业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员工不但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同时也对集体的工作负责,对整个企业负责,提倡员工间互相鼓励、互相关心和帮助。“团队”精神包含了团结的内涵,但比团结的表述更为系统,更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海尔认为,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企业家不可沉湎于过去或现有的成功,必须不断地扬弃过去,超越自我、展望未来,建立新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坚持创新、改造自己、追求卓越才是企业文化创新和文化力的力量源泉。
但是,企业文化成为海尔集团的双刃剑:一方面,企业文化在集团发展的初期助长了集团的发展;另一方面,目前的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集团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从海尔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其本质特征,它分为3个层次:核心价值观层、制度层、激励层。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依靠长期的制度以及激励机制的建设。核心价值观存在于企业员工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工作态度、纪律性、忠诚度等等。以日常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念之形成为例:员工一进入海尔园,马上就紧张起来,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公司要求的模式行事。比如离开办公桌的行为规范:员工离开自己办公桌的时候,要把椅子马上推进桌洞里。许多员工在离开海尔以后,仍然保持着这种习惯。组织结构的设计确保合乎公司要求的企业文化的建立。海尔每一个部门均设置体系审核科,职责是建立管理流程以及具体执行。当违反公司行为规范的行为发生时,体系审核科会将一张黄票张贴于显要位置,对造成这种行为的员工进行一定的金钱惩罚。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自然就按照公司的要求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严格、高压是海尔文化在行为管理方面的显著特征。这种严格除了制度方面导致管理人员压力较大、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压力缓解外,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海尔的各层管理者都比较严厉。这种文化在早期员工素质、职位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对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是正向的。随着企业的壮大、优秀人才的加盟,员工更多关注的是受尊重以及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一旦其需要得不到满足,在同行业给予其较为满意的职位、薪水的情况下,这部分人员就会选择离开—导致人员的忠诚度不高。这也就是海尔集团最近几年优秀的中高层管理者相继离职的文化原因。
所以,海尔下一步的文化建设方向要区分为两种情况:对于基层员工,仍然保留传统的、严格的制度文化;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除了制度管理外,侧重于人性化以及团队文化方面的建设,给管理者更多的自我管理空间,由单项沟通逐步向双向沟通过渡,培养管理层对企业的忠诚度。
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诀窍是通过微笑来实施管理,也就是微笑管理。这就是让管理人员用微笑面对每一位下属员工,让微笑为下属员工增添信心和力量,让下属员工更有决心做好工作;用微笑塑造和谐融洽的氛围,让下属员工消除压抑、消除紧张,更乐意做好工作;用微笑来不断传递对下属员工的尊重、信任、关怀的信息,让下属员工从微笑中获得价值满足,从而更积极地做好工作。
第三篇:海尔案例
How should Sun and his team respond to the worker's demands and resolve the strike?
Should the workers be arrested or fired? Should the plant be shut down?Should he give in to the workers/ demands?
个国有企业,企业的经营运作模式还是计划经济的,而海尔的运作模式是市场经济的,这样就必然产生了两种经济体制下不同企业文化的摩擦与碰撞。面对一些人闹事、罢工的严峻局面,海尔集团老总张瑞敏派人组织黄山电视机厂的职工“无限期”地进行大讨论,什么时候讨论清楚了再工作。讨论什么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首先要职工弄懂一个基本道理:即使是“国企”的“主人翁”,是不是也得听“上帝”的。谁是企业的“上帝”那就是广大的消费者。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我生产什么,人民就要消费什么。张瑞敏提出了谁为我们发钱的问题,“我们的工资是客户发给的,不讲求质量、不生产出好产品来,就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也就没有人给我们的职工发工资。”“无限期”讨论只进行了3天,电视机厂的大多数职工便认为,像以前那样,企业就无法参与市场竞争,就无利可图,就活不下去,最终非垮台不可。最后很多职工喊出了“我们要吃饭海尔不能走”的口号,并主动复工。
第四篇:海尔企业文化案例
海尔的企业文化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是一个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的小厂。19年来持续稳定发展,海尔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2003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排在第95位。排行榜上,可口可乐荣登榜首,麦当劳排名第二,诺基亚排名第三。
海尔集团在国内外同一环境下,能够实现如此之快的发展,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海尔集团十几年来形成的良好企业文化,是海尔文化驱动着海尔持续稳定的腾飞、造就了驰名中外的海尔品牌。
1984年12月,厂长张瑞敏一上任,就很快从用户的一封来信中得知,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产品有缺陷,不符合市场需要。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职工思想涣散、精神不振。于是张瑞敏为振奋精神,带头将不合格的76台冰箱,统统砸毁,并自责自罚,让全厂职工真正领悟到市场的残酷无情,真正认识到,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制造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制造积压品、制造废品,就是自我淘汰和自取灭亡。企业要兴旺,就必须树立“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干大、干强”的坚定决心。真正认识到干什么都有竞争,竞争中不是胜利就是失败。作为海尔人一定要具备敢与强者较量、“两军相
1遇勇者胜”的雄心壮志。
海尔人理解,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用户是永远的主导者。“一个用户就是一个市场”。对用户真诚与否,是赢得用户的分水岭。企业拥有了用户,便拥有了一切;失掉用户,便必然失掉一切。企业卖的不只是产品,更主要的是企业的信誉,企业的文化,是通过产品与用户的“感情交流”。海尔人要“以对用户的真诚,换取用户的钟情”。特别重要的是,这个真诚不是说在嘴上,登在报上,而是渗透到每个职工的行动之中。不是一时所为,而是要坚持到永远。否则即使一时侥幸取胜,终究也会惨淡收场。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市场资源,而市场的最大资源就是用户的钟情。
在海尔,每个有效工作日职工不仅要“日事日毕”,更要“日清日高”,除了完成好、清理好当日的例行工作外,还必须以每天提高1%的理念,在原有基础上或提高质量,或增加数量,或降低成本,或改进工艺,或革新工具等等方面有所改进,有所提高。将“日清日高”变成每个员工的固有职责,成为集团每一名成员日日、周周、月月、季季、年年的行动准则,每个班组、每个车间都张贴着从经营管理者到员工每日、每周、每月工作的进展情况。将职工的奉献,以“岗位明星”、“改进明星”、“革新明星”、“创造明星”等称号和竞赛结果公布于众。涌现出“晓玲扳手”、“云燕镜子”、“启明焊枪”等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各种发明创造,涌现出大量的合理化建议。
海尔人深信,文化的真谛是创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不更新,不创新,就等于自我抛弃。但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是要“创出更多的有价值的订单”,“创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创出更高的企业美誉”,尽可能以较少的投入创出有利于国家、人民、社会、企业和职工的较大效益。
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这一真理,海尔认定用户的使用实践是验证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基准。用户满意程度是企业各部门工作成效的标志。必须建立健全起“以用户满意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体系”。目前不仅满足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用户群体的具体要求,而且,实行“个性定做、快捷送货”的模式,在一条生产线上同时装配着大小、高低、宽窄不同的各类特殊冰箱,使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最充分的满足。全公司已形成了以最深刻地理解用户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期望、最具体地分析用户使用效果的“三部曲”,高速旋转前进的局势,深刻展现着“国际竞争胜利的关键,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而质量的优劣已升华为用户满意度高低的新观念。同时,海尔集团实施“内抓市场链,外抓国际化”的战略举措。明确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用户关系,让企业内部“人人面对市场”,“人人都当‘老板’”。而全集团,面向全球,利用全球先进技术,全球资源,开辟全球多元化市场。此外,并准备定期进行内、外部用户真实评价调查,开展提高用户满意度比赛;成立“用户满意学院”,将用户满意作为新兴学科进行认真研究,以确保全球用户持续满意和完全满意。
海尔的名牌,绝非轻易所得。首先是从1984~1991年,硬是用7年时间,扎扎实实地打好思想基础和改革管理机制,从一台台冰箱的创优、一家家用户优质服务中夺得国家第一块冰箱金牌、博得广大用户声声赞誉之后展翅高飞的。张瑞敏常说:名牌不仅要有知名度,更要有美誉度。海尔的名牌
凝聚了顾客满意的质量和服务。海尔1990年提出,1/3产品在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产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产品在国外生产,国外销售的目标。接着以高昂的姿态在发达国家打出“海尔———中国造”进行品牌销售。1997年提出2006年前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至今已得到“亚太地区声望最佳企业”、“全球最佳运营企业”、“世界家电10强”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美国环保局颁发的“全球气候奖”等荣誉。张瑞敏亦被美国哈佛大学、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宾西法尼亚沃顿商学院等高等学府请去授课,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之一。
海尔非常重视人才和职工的积极性。他们认为,“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企业好比一条大河,每个员工就是大河的“源头”,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使源头喷涌不止,大河奔流不息。因此,要求各级干部要“同心同德,独当一面”。在人事任免制度上,坚持“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原则,为每个员工充分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将管理、技术岗位空缺情况与选聘条件及时公布于众,公开公平招聘。对经营管理者的成就与失误公开揭示,要求经营管理者“荣辱不惊,能上能下”。同时大胆启用年轻人,普通工人可以担当车间主任,刚毕业不久的优秀大学生,可以统领几千人的事业部。2000年通过竞争答辩公开聘任三名年轻人担当集团副总裁。
海尔集团十分重视科技。认为没有科学技术的领先,就没有企业地位的领先。1996年以来,先后招聘了3350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设立了中央研究院,开办了海尔大学,建设了“国际培训中心”。并与清华大学、上海复
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等十几所高等学府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同瑞典爱立信、美国微软、摩托罗拉等26个世界一流企业签订了技术联盟。在全球主要经济区架起了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创新速度快,是海尔的一大优势。1000余台特制冰箱从定货到交货只用了两天时间。当前已形成平均每天开发1 2个新产品、申报2 5项专利的大好局面,使海尔真正成为了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国际化企业集团。
海尔人深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今天的胜利不等于明天的成功。如果认为今天可以放松一下,明天就可能使自己不复存在。必须时时警惕着荣誉变成包袱,成功变成前进的障碍。将市场竞争比做球赛,虽然一场比赛结果赢了,但要看到比赛过程中的不足。如不尽快解决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在下场比赛中惨败。不论做什么工作“看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任何时候都不应有丝毫的满足感,一定要经常看到“成功中的不成功”,不断“挑战自我”。现在海尔虽已挺进世界,亦将进入世界500强,但距离翱翔太空的最终理想还差很远,所以必须以更加丰富的知识和博大的智慧不断求索,艰苦奋进,一往无前。
走进海尔集团,随处可见代表着海尔精神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8个大字。如果说海尔文化是营养海尔的血液,那么这种精神就是造血的精髓。它使海尔人深深懂得,国家强盛,来源于企业的兴旺;企业的兴旺,来源于企业每个职工的实际奉献。为国家、为人民有所奉献,是人生最大的欣慰;反之,无所作为或中饱私囊,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海尔人遵照“三个有利于”的准则,以卓越的产品、卓越的服务、卓越的声誉报效国家,造福人民。
第五篇:海尔案例分析
海尔铸造国际品牌运营商——11国际商务1班陈建11250603106 海尔,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24个制造工厂,10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2010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亿元,品牌价值855亿元,连续9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与此同时海尔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了128所希望小学和1所希望中学,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海尔近20年来的高速增长被国内外视为奇迹,被选入哈佛MBA案例库。它是如何保持长年的高速增长,一举成为国际品牌运营商的?以下对海尔的发展和竞争力方面做些分析:
1.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搭建国际化企业发展方向。早在2000年海尔就在主要经济区域搭建了有竞争力的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海尔商流推进本部、海外推进本部以国际品牌运营商为定位,构建了国际一流营销网络;海尔物流推进本部也按照国际惯例实现了全球采购。在国内,通过专卖店、加盟店和服务体系以及店中店、仓储式卖场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零距离服务。在国外,其产品已进入大型国际连锁店,与国际名牌同台竞争。
2.企业按照国际化企业规范运作。海尔是中国“走出去”战略中最早的一批企业,没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在成功走出国门之后,海尔为适应国际竞争,进行了三次管理创新。
业务流程再造使海尔从封闭的系统转变为开放,从传统企业的中向一体化转变为横向网络化,形成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相连接的结构,实现了与用户的零距离。同时与国际化企业进一步接轨。
为了激发员工活力和创造热情,在企业内部,实施市场链接机制,搞“负债经营”。企业内部各工序、各部门之间,都是市场关系,以合同方式来制约双方应提供的服务,并根据服务质量来索酬或索赔。
2000年,海尔率先在全国开展B2B定制营销,实现按单生产。
3.成为本土化的国际品牌。在创本土化名牌的过程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和产品使海尔在海外进一步确立了名牌的地位。
4.利利用海外成倍增长拉动国内市场的发展。海外市场的迅猛发展对海尔的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海尔于2000年建成“三园一中心”。为海尔的全球战略培养了国际化人才,大大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海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取胜,成为中国企业的典型代表。它与其他中国企业相比下优势在于:
1.在其国际化的过程上,在不同的阶段实施了不同的战略。(企业战略明确)
名牌化战略阶段,只生产冰箱一种产品,并在此期间,积累了一些企业管理经验,为后来的国际化品牌打下了基础。
多元化战略阶段,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形成多元化,从白色家电开始进入黑色家电领域。
国际化战略阶段,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
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在当地的国家创造自己的品牌,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2.拥有足够的生产要素。海尔在全球主要经济区域搭建了自己的贸易、设计、制造、营销与服务网络。这些网络使海尔有足够的能力批量生产产品。
3.产品覆盖面广,更易满足国内外需求。海尔的产品涉及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领域。同时拥有自己的全球化贸易、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网络,可以更好的为消费者提供零距离服务。其拥有的设计网络,也可以紧跟国内外需要,研发出新产品给企业带来生机。
4.优秀的企业文化。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海尔自己独有的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的企业文化。伴随着海尔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
5.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海尔勇敢的走出去,从无到有,从中国走向世界。得益于他国际化的战略理念。建立了全球化的贸易、设计、制造、营销和服务网络。
综上,海尔近20年快速发展,铸造了其国际品牌运营商的形象。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