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国消息两篇
《外国消息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篇外国消息的写作特点
2、进一步熟悉新闻六要素
3、初步了解记者的立场、观点和角度不同,同一则新闻报道效果不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闻的来源是事实,不同的记者报道同一事实效果一致吗?
二、自读《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思考下列问题
1、分析本消息的构成部分
2、本消息属于什么结构方式?(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
3、本消息为什么没有按照实践顺序报道?
三、自读《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1、分析本消息的构成部分
2、说说本消息是怎样抓住人物情态反映人民的悲痛的?
3、完成练习三、四
四、讨论
记者的立场、观点和角度不同,同一则新闻报道效果不同。无论他们怎么标榜自己的客观、真实,实际上都不能做到绝对真实。
前文是美国记者撰写的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其立场、观点和角度基本上是“美国式”的,全文重点突出美国:美国总统宣布消息、美国人主导战争进程、美国人担任总司令、美国人主办受降仪式,至于日本战败是美国投了原子弹,俄国宣战一笔带过,更没有提中国人的抗战。作为一名美国的职业记者,他必然如此,也不好苛求。
后文的作者是法国驻北京的记者,他的报道不是“悼词式”的,如常见缅怀逝者的功绩,歌颂逝者的伟大,倾诉对逝者的哀思等。他的关注点在于周恩来总理逝世这一消息在广大中国人那里造成的震动和影响。
所以,报道事实角度不同,首先可能是揭示出问题的不同方面,其次对人们思考的方向有不同的导向。
总之,新闻作品选择怎样的角度和观点传播事实,对意义的呈现具有重大影响。我们要发现隐藏在事实之后的角度与立场,提高新闻素养。
第二篇:2《外国消息二则》教案
外国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重点)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难点)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以求有的放矢。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 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 答案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遗嘱(yí)渗透(shèn)卓有成就(zhuï)仲裁(zhîng)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3.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1896),瑞典 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4.背景介绍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 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交流点拨】我获取的信息有: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是分离的。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1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 射线。【交流点拨】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 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 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 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学法指导一:
【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
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交流点拨】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交流点拨】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步骤四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交流点拨】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 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 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 理权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 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附: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语
诺贝尔奖的颁发者和颁发机构 颁发时间,颁发奖项总括全文 主体
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所做贡献准确翔实 背景
资金来源
资金 管理权和评奖权互为分离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学习《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再次共同研读一篇来自国外的新闻佳作,来欣赏一下外国消息的与众不同之处。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钞票(chāo)
弗洛伊德(yī).. 粉碎(suì)安慰(wèi)..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吞食:吞吃,不咀嚼而咽下。
安慰:文中指精神上的不满足得到补偿。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导语特点是有别于传统消息的导语,采用了抒情式的表达方式。
2.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你了解他们吗?动手查一查。
【交流点拨】卡拉瓦乔: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位著名画家,是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圣马太殉难》《圣马太蒙召》《基督下葬》等。贝尔尼尼:生于1598年12月7日,逝世于1680年11月28日,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主要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主要代表作品有“阿波罗和达芙娜“大卫”“巴贝里尼宫”„„
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著有《梦的解析》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塞尚(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现代艺术之父”。主要作品《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四季》静物系列等。阿波罗:古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神祗之一,希腊神话中十二主神之一,被视为“司掌文艺之神”,主管光明、青春、音乐等,是人类的保护神、光明之神等。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1323年6月10日)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足智多谋,从未打过一次败仗。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本篇新闻的语言富有特色,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试揣摩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1.取代它们的是印着欧洲建筑式样的7种印币。对民族自尊心的唯一安慰将是欧元的.. 硬币。
【交流点拨】唯一,是唯独,独一无二的意思。用在句中表明绝无仅有只有欧元的硬币才能对他们的民族自尊心稍作一点安慰,再无其他了。2.采用欧元的12个国家,可以在这小小硬币的一面自由选择一种图案。....【交流点拨】“小小硬币的一面”表明采用欧元的12个国家,对硬币所印图案的选择很有限,仅仅只是一枚小小的硬币,并且只是其中的一面,强调了选择权利之小,反衬了他们心理失衡之大。步骤四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导语中“再见啦,卡拉瓦乔。再见啦,贝尔尼尼。我们不愿看到你们离去。”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表达了作者对欧洲银行新发行的欧元钞票上没有了著名艺术家的位置的深深遗憾与惋惜。对意大利里拉上的卡拉瓦乔,贝尔尼尼这两位天才画家的图像的消失感到不舍与无奈。
2.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欧元与欧洲民族文化的关系,揣摩作者的感情倾向。【交流点拨】像所有的货币一样,欧元也有两面,但与其他货币不同的是:欧元硬币只有一面图案是相同的,称之为“欧洲面”;另一面算是“国家面”,图案由12个欧元国自行设计。欧元是欧洲国家经历几十年努力才实现的单一货币,而小小的硬币上却为各国保留了一方“民族天地”。欧元是欧洲共创未来的象征,但决不意味着各个成员国将失去自我,失去民族特征。欧元区12国都有自己的民族历史、语言和文化,历史和文化的多样化是欧洲的宝贵财富,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精粹使世界更多姿多彩。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从中我们了解到了随着欧元的发行,欧洲人民正与以前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告别。他们的那种不舍与依恋,让我们意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瑰宝,是每一位炎黄子孙铭记于心的骄傲,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拓展延伸
请参加以“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1.根据信息补充句子。
①有位道士养了好多美丽的鹅,王羲之非常喜欢,想全部买走,道士说:“只要你为我写《道德经》,我就把鹅都给你。”羲之欣然提笔,得鹅而归,王羲之真是任性率真啊!
②集市中,王羲之见一老妇人卖竹扇,买的人很少,他就在每一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然后对老妇人说:“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的书法,每把扇子可要价一百钱。”果然,人们竞相购买,他的书法真是被世人珍重呀!求鹅写经,为人任性率真;助妇题书,其字为世所重。
2.关于开展书法教育问题,个别学生认为这样做会增加课业负担。如果你要说服他,你该怎么说? 不会增加课业负担。因为书法本身就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之一,他不仅可以提高我们书写水平,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附:板书设计
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 再见啦卡拉瓦乔 贝尔尼尼
再见了弗洛伊德 塞尚
告别法郎、马克、里拉„
“小王子”“格林兄弟”依恋不舍 无奈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三篇:消息评析
消息评析范文一
动态消息:
女孩得救
好人已骑摩托去
素不相识
解囊相助3400元
本报讯
昨日下午5时许,市交电站陈梓良同志来到团市委宣传活动部,请求为其外甥女寻找救命恩人。
他向工作人员叙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7月6日下午2时30分,文昌阁小学三年级女学生刘灿,在黄兴路皇仓湾学骑自行车不慎摔倒,肚子被单车脚踏杆戳穿,当场流血不止,不省人事。刘灿的母亲是在长沙打工的农村妇女,见到这情景,焦急万分,束手无策。正在这时,一位中等身材、脸庞微胖的约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对她说;“不要急,赶快送医院抢救!”然后,这位青年人带着他们母女坐上他的摩托车直奔省人民医院。他抱着小刘灿来到急救室.医务人员马上进行抢救。由于伤势过重,急需动手术,这位青年当即掏出身上的400元作治疗费用,然后驱车离开医院,几分钟后,他拿来了3000元作为住院费用。当住院手续办妥后,他转身要走。刘灿的母亲拉作他感谢救命恩人,并请求他留下姓名。这位青年说:“救人要紧,莫管我的姓名。”这时,小刘灿的母亲扑通一声跪下,含泪对他说:“好人啊,请你留下姓名!”但他还是说:“你去照顾女儿,我还有急事。”然后,这位青年人骑着摩托车消失在人群中。由于抢救及时,小刘灿已转危为安。医生说:如果不是送得及时,小刘灿就难救了。
(原载1993年7月9日《长沙晚报》,作者;罗建、颜可锋、蒋建华)
评析范文:
客观叙述
余味悠长
一个是“受人滴水恩,定当涌泉报”;另一个则把救死扶伤.视为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引为准则的碰撞,构成了第四届(1993)“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素不相识
解囊相助3400元
女孩得救
好人已骑摩托去》一文的全部内容。
这篇消息从报道的选材、叙述方法及表现技巧上来看,这篇530个字的消息,却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我们去分析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这篇消息的主题,就是抓住了受恩欲报和施恩不图报这样一种观念上的冲突。作者通过对一个事件的简洁叙述,突出地把两种观念以及它们的碰撞,形象而动人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作者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而只是客观地讲述,没有评论,没有感慨。但是作者要表述的观点,读者在读完新闻作品后.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也接受了。题材好,事件本身发人深省.作者只要把新闻事实讲清楚,用不着去引申或抒发什么,就可以达到宣传某种思想,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和感染读者的目的。
这篇报道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他写得很真切。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在题材之外,发挥的余地很大。新闻报道则完全不同,记者笔下,不能像搞文学创作那样搞“典型化”,而只能找典型,找到什么就是什么,不仅不能虚构,连添枝加叶都是不允许的。为此,记者必须勒于寻觅,勤于深入采访和挖掘,去找真人其事,去找感人的细节。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些记者(通讯员),不愿在深入来访上下功夫,因而纵有生花妙笔,也写不出真切感人的作品来。
这篇消息在叙述方法上,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的叙述方法是采用的平铺直叙的顺序法,即实实在在地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什么倒叙、插叙,一概都没有用。先是写来人请求为外甥女寻找救命恩人;后是写来人讲述他外甥女骑车不慎摔伤被素不相识的人相助得救的经过.最后写医生讲如不及时抢救的危险。至此,文章夏然而止,留下悠长的回味。
一般说来,写文章最好不要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尤其写通讯更需忌讳。可是,为什么在这篇消息中,这种叙述方法却使读者兴趣盎然地读下来又不觉枯燥呢,奥妙就出在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具体细节,把事件讲得娓娓动听。
请看文中写的:“肚子被单车脚踏杆戳穿,当场流血不止”;“一位中等身材、脸庞微胖的约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对她说:‘不要急.赶快送医院抢救”’;“当住院手续办妥后,他转身要走。刘灿的母亲抓住他感谢救命恩人”:“扑通一声跪下,含泪对他说,好人啊,请你留下姓名“’;“这位青年人骑着摩托车消失在人群中„„” 在新闻采写中,现在人们经常谈论客观报道手法的影响大。客观报道手法的使用,不仅是个新闻写作中写作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反映记者(通讯员)的采写作风。一个手里没有过硬的有说服力和感人的新闻素材的作者.无论写作技巧多么高明,你想客观报道也客观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乞求于概念化的叙述,不着边际的描写,令人反感的感慨。现在在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报道,文中并无动人的货色,有的只是记者(通讯员)大段空洞的议论,或作无病呻吟式的抒情,或拼凑一大堆吓人的新名词,或收罗若干句格言警句,以示自己学识之渊博和见解的深遂。实践证明,这是记者(通讯员)的歧途。
消息评析范文二
综合消息
取下神像挂地图
本报讯(通讯员李钧德
记者王方杰)东黑河是豫南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在县级以上的地图上从来不见踪影。但在当地人觉得最神圣的中堂位置,却有20多户农家取掉神像挂上了各色各样的地图。
东黑河位于河南省上蔡县东北部,地势低洼,村民们因十年九涝一贫如洗.在茅草屋里度日月。不傍城不邻镇,谁要跑一趟五六十里外的县城,都是轰动全村的新闻。东黑河穷.东黑河闭塞,东黑河又很无奈。除了偶然外出看见别处的繁华产生瞬间的梦想,就是在家里挂一幅全神图。每逢春节,一把香火,几个响头.图的是万事如意,生财有望。然而,神仙求遍了,东黑河依然穷得叮当响,过着光嫁姑娘不娶媳妇的苦日子。
当外面的风终于吹来时,东黑河人开始探头探脑地闯世界。1986年春节过后.最远只到过县城,家里从未满过仓的李满仓,带着俩刚成年的儿子,拿着从当民办教师的邻居家借来的一幅河南省地图.徒步北上郑州。凭着庄稼人的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三年时间,他们学会了修理钟表家电的全套技术。到沿海贩了一阵手表零件,瞅准农村黑白电视销售的空档,建起了一个覆盖几个地市的家电经销网络。1989年春节,拥有10万元家产的李满仓,在全村第一个用地图换下了自己敬了几十年的全神图。
李满仓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让村里的年轻人彻夜难眠。几天之后.他们不约而同地进行了神像和地图的“交接”仪式。从此,广州、大连、北京、新疆,到处都出现了三五结伴的东黑河人。地图把东黑河与外面的世界拉得越来越近,东黑河人的腿也越来越长。每到农闲季节,80%以上的青壮劳力都会拿着一张地图走出去,做木工,搞建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盖起了一座座钢筋水泥或红砖青瓦的楼房,挣来了儿女的学费,养育了自己的老人。
青年木工李列到大连奋斗了几年后,在那里办起了自己的家具商场,被村民们戏称为“东黑河的常驻大使。36岁的李世英从走村串户替公家收粮,到成立自己的农副产品购销公司,走南闯北,手头总不离一本地图册。生意越做越大,他们家的地图也由县、地区到省次第更换,今年换了第四次,变成全国地图了。在他家的《中国政区图》上,有三分之一的省份用铅笔、钢笔、圆珠笔划上了各种记号。他说:“咱也知道啥叫地大物博,东黑河到底在哪 里了。凡是图上画过的,我都去过了。总有一天,我会把地图上的所有省市都划上几道。”
年过花甲的李陈氏,尽管没上过学,没学过地理,但她认识地图上的北京、新乡、西安、上海,儿行千里母担忧,她的4个儿子在那些地方打工或工作。看着地图上一片黄绿色包围着的西安,好像儿子就在身边。
东黑河周围的农民,也外始喜欢地图了。上蔡县新华书店说,1993年、农民从他们那儿买走了17500幅地图。
(原载1994年4月26日《中国青年报》)
评析范文:
巧选角度
以新取胜
所谓角度,就是事物与人们视野之间构成的位置,也就是人们观察事物的位置和方法。对人、对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像人们拍照一样.从正面、侧面拍照,形象的美是不完全一样的。新闻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的侧面,从一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比较,去报道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意义。任何事物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诸如一件新鲜事物的出现,一个任务的完成,一项技术革新的成功,一次战斗的胜利,等等,都与多种因素有关。就一个物体而言,有好几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三角体有4个面。构成事物的诸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哪些因素,哪些侧面会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新的教育,新的指导,选择哪一个侧面更鲜明、更能扣响读者的心弦,就可以选择哪个侧面作为新闻报道的角度。
古人作诗很注意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如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一诗中写道:“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并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大好春光之时,诗人为何不去直接描写国内百花齐放的盛景,却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一枝出场的红杏呢?妙就妙在凝笔写一枝,却能让人想象出园内之多。
写诗如此,来写新闻报道更需要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取下神像挂地图》,在选择角度上可谓胜人一筹。这篇消息在选择角度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从变化中选取新闻角度。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要选择好新闻角度,就要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新角度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它不是记者、通讯员的主观臆断和笔下生花,时刻注视事物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就能使报道不断出新。以这篇报道为例,他写的是农民生活中的一件新事——取下神像挂地图。写农民生活的变化,应该说其角度是很多的,比如经常采用的写农村急剧增长的产值利税指标,与拔地而起的高楼、工厂,写农民手中存款的增加,等等。而本文作者,不囿于已有的老套路,却另辟蹊径,选择了属于那种琐细而不易察觉的新变化,即从农家中堂悬挂物更换交替这一角度,透视中国农民的思想变化,无疑是新闻报道中上乘之作。
二是从以小见大选择角度。选择新闻角度还有一个大小的问题。角度,角度,顾名思义就是一角。因此,在选择角度时,不能贪大求全,如贪大求全,角度选的太大,必然是新老材料掺杂,报道效果也就不佳。报道角度选择小一点,口子必然就窄,写起来就可以写得细一些,开掘得深一些。以这篇报道为例,农村上房的中堂位置,几千年来一直是农民供奉祖先灵牌和各种神像的宝地。但在豫西农村,这块农家最神圣的地方,近年来却挂上了地图。农民李满仓凭着一张地图建起了一个覆盖几个地市的家电经销网络;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拿着地图走南闯北,做木工,搞建筑,办家具商场;农民李世英拿着地图走村串户替公家收购粮食,办起了农副产品购销公司。报道中的这些小的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传统转向现代,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沧桑巨变。广大农民在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全世界所注目、惊奇的经济成果,而且在思想上、文化价值现上,经历了从保守到开明,从愚昧迷信到信仰科学的心理嬗变。真可谓窥一班见全豹,一点水见太阳的以小见大的好角度。
题型:皆为应用题
一、请评析所给消息优缺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30分)
评析内容: 真实、准确、客观、公正、清晰、人性化等。结构、语言等。
除了有观点外,一定要有分析说明。
“扫盲先进乡”。原文是按照事件层层深入展开的,缺点是这篇报道新闻性很强,应该给出导语,否则容易湮没最有价值的信息。
《车到柳园》本文报道角度好,通过柳园站的几次会面,巧妙表现了李忠红一家人的深厚情感;结构精巧、繁简得当;父亲形象真实感人。
例一:某红军团工兵连以“文”育人效果显著:
点评:这篇消息抓的问题比较具有新意,主题也不错,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应引起作者足够重视:一是时效性不强,至少在导语里应找出一个合理的由头;二十“增强文化氛围”与“七次活动”的关系没有表述清楚;三是内容比较空洞,没有具体实例。例二:出过问题的单位就不能评先进?
点评:虽然稿件反映的问题不是太新颖,但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在部队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这个问题抓一抓还是很有必要,来稿寄到编辑部时,正是部队开展“双争”评比活动期间,所以很有针对性。稿件的文字还算比较干净,希望作者在写作视野上再放宽一些。例三:供水定时定量,智能环保节约 点评:
二、请评析所给通讯的采写特色。要求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并进行比较充分的论证与说明
人物通讯采写要求:
一、深入调查了解采访对象,准确展现人物个性特点,避免类型化
二、充分利用背景材料,展现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
三、通过典型事例、典型言行表现人物
事件通讯的写作要求
一、叙事目的明确,线索清晰,脉络通畅
二、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突出主要情节点和转折点,避免平铺直叙
三、请根据第二题材料撰写一则500字左右的消息,并制作标题。(40分)
好新闻作品的构成要素
准确:核实、核实、再核实;
新鲜:时效和时机
客观:区分事实和记者个人观点、情感 ;
公正:平衡报道争论各方观点 信源:明确消息来源;
清晰:结构清楚、主题鲜明、文字简练 人性:以人为本、有故事
真实性
准确:事实准确
避免合理想象、夸大、渲染,用词避免歧义,多使用名词和动词,交代消息来源 新鲜及时:时效性;时机性
放下锄头
扛起镜头
河南许昌农民自拍“贺岁片”
本报讯
河南省许昌县灵井镇兴源铺村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贺岁片”《鬼子进村》。
1月25日《鬼子进村》在兴源铺村开始试拍。
今年50岁的农民赵兰卿既是该片的导演与摄像,又是编剧。剧本是根据1945年初,一小股日军占领兴源铺村这段史实改编而成的。赵兰卿称,想通过此剧,让后辈不忘记这段历史,爱国爱家。
30多名演员多是村内舞狮队队员或文艺队演员,全部自愿出演,不要报酬。
剧中道具除购买军装、枪械之外,其他都是村民动手做的。
“演员都是熟人,场地又熟,还是村里过去的事儿,这个剧拍出来肯定有意思、有价值!”村里一群众说。
试拍期间,83岁的楚长法一直在现场,他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也是该片的军事顾问。他亲历过那段苦难,可以给剧本把关。
如何分析新闻通讯采写特色?
新闻通讯的写作方法
一、通讯的种类: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二、通讯的特点
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方法的新闻媒体,通讯报道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三、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
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是某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还有就是不对人物作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作一个侧面报道。
四、事件通讯:它是以重大的或寻常的事件为报道的通讯类型。是记述新近发生的,受到人 们普遍关注的事件
1、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名了,线索要清晰;叙事要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在叙事中要选好人物,写人物时注意精练、生动形象。
2、通讯的语言特点和细节描写:通讯作为一种新闻媒体,语言要求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写通讯,要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第四篇:消息格式
消息格式
消息的特点、种类
(一)消息的特点
1.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做到真实性,就必须用事实说话;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失去了根本。消息强调用事实说话,在抓住事件本身全过程的同时,还必须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抓住有思想意义、有社会意义的新闻事实予以报道。这种报道必须是客观地、公正地、忠实地描述所见所闻的事实,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杜撰和虚构。失实,是对新闻真实性的最大的背叛,是对广大受众的最无礼的衷读。
作为新闻写作的当事人,写假新闻是要受法律制裁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4款的规定,新闻一旦严重失实且含有侮辱、诽谤他人的内容即构成侵害名誉权。
2.时效性这里头包含时间与时机两个问题。西方新闻学认为“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在所有的新闻文体中,消息的时效性最强;而在所有的消息文体中,动态消息的时效性最强。消息的采写应充分抓住第一时间,而把握住发布、报道的时机同样至关重要。迅速及
时采写完的消息什么时候发布,应把握好报道的时机。通常以受众的关注程度、事件的重要程度、重大时间点为报道时机,以此为基点报道的消息才更具有时效性。
3.可读性呆板枯燥、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令人生厌等等,都是消息写作中的大忌。任何一篇消息,如果没有可读性,不管其主题有多深刻、新闻价值有多高,也不能算作成功。新闻的价值一般包括指导性、启发性、警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也就是要对受众的生活和工作有直接的帮助作用。
4.简明性消息是对新闻事实做简明扼要的报道。它往往抓住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果等新闻要素,将新闻事实简明扼要地报道出来。即使有描写,也只是抓住一两个核心细节,重点突出、略加点染。消息的写作,除了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需作必要的描述外,一般不必浓墨重彩、工笔勾勒。
《二)消息的种类
作为传媒中最常见的一种新闻形式,消息的类型比较多。按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和范围,消息可分为国际消息、国内消息和地方消息;按报道的题材和内容来分,消息可分为政治消息、经济消息、科技消息、文教消息、社会消息、军事消息和体育消息等;按传播媒体划分,消息可分为报纸消息、广播消息、电视消息和网络消息等。我国新闻界的习惯分法,一般是按消息的写作特点和表达形式来划分的,通常可以将消息分为五种: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和深度报道。
1.动态消息动态消息是新闻媒介中最常见的一种消息,它是指报道当前发生、发现或正处于运动状态的具体事实的一种形式。动态消息又可以分为事件性和非事件性两种,前者是指报道一个单独的突发性事件,后者是指时间性相对较弱的新成就、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等等。大量的非事件性新闻是我国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通常在这类消息的开头部分抓住一个相关的最近新闻点,即“由头”,以引起对时效性不是很强的主要事件的报道。
动态消息一般都要求五个W(When.Where.Who, What, Why)和一个H(How)俱全,一般都有导语、主体、结尾,必要时还要穿插背景材料。用尽可能短的篇幅把事实交代清楚是动态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2.综合消息顾名思义,综合消息不是一事一地式的报道,它是一种报道面广、材料丰富、时效性较差的非事件性新闻。它反映的是全局性的情况、成就、趋势、动向和问题,点面结合、高度概括、善于分析、把握全局是这一消息形式的特点。具体地说,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同一时间点或时间段、却在不同地区或部门的具有同类性质的事件综合为一体的报道。
综合消息的写作有两种基本的综合方法:一是横断面的综合,将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各种事件加以横向的综合,概览全局;另一个是纵深度的综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事物的不同侧面进行有深度的分析综合,可以产生深入持久的影响力。在写作中,无论采用那种综合方法,都必须以大量的具体材料为基础,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综合,反映出具有共同性的主题思想。
3.经验消息也称“典型消息”或“典型报道”。经验消息主要反映具体单位、部门、行业在工作、学习和生产中得到的经验,以及某人在某项活动中取得新成果的典型做法,用以提供样板、带动全局。经验消息写作时要选择既有推广价值又能引起普遍兴趣的经验,要尽量写得具体生动、言之有物,注意交待必要的背景材料,尤其要注意寻找新闻的由头,体现新闻特点。
4.述评消息也叫“记者述评”、“新闻述评”或“新闻分析”,是一种报道事实和评论事实兼而有之的消息种类,这种消息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或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它是一种夹叙夹议、边述边评、述评合一的报道形式,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和评议揭示其本质意义,指明其发展趋势,用以指导现实工作。
因此,写述评消息要抓住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即那些政治上需要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用事实做出回答,并用精辟的议论去取得受众的认同。在写作中,要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结果,帮助受众理解事态的本质和真相。它要做到就事论理,就实论虚,一针见血。
5.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揭示新闻事实内部联系的一种连续性报道形式。它除了报道新闻事实,还解释和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结果,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它以深度见长,不仅极大地扩展了新闻媒介报道的对象,而且也有助于深人挖掘新闻事实所隐含的意义。例如,2003年春夏之交的北京 “非典”疫情,各大媒体均是针对这一新闻事件多层面、多角度、长篇累犊、前后相接地予以充分报道。
三、消息的格式写法
消息的格式与写法就是由其主要结构要素构成的写作要件及其写作要领。消息的结构大体上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和背景材料五个部分组成。1.标题消息的标题在新闻宣传中的作用有时不小于消息的正文,它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消息的标题,要求写得既能够吸引读者,又能够概括内容,具有精警、启发的作用。消息的标题从内容构成上,可分为引题、正题和副题。
引题:又叫眉题和肩题,这类标题根据需要在有些消息的标题中出现,它在正题前面强调意义、渲染气氛、交待背景、说明来源,是起铺垫和引导作用的标题。引题的字数不宜多,一般不超过一行。多数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大致对偶的两个分句;其内容一般没有正题那么重要、实在,否则会喧宾夺主,对正题构成损害。
正题:也叫主题或母题,它表达消息的主题思想和核心内容,在消息标题中的地位最重要。正题在制作时,要完整清楚地表达新闻事件,可以虚实结合但要以实为本。
副题:又叫辅题或子题,是位于正题后面、对正题内容进行补充说明的标题,其作用主要是对新闻事件的性质和意义做出评价、对正题中不能涉及的详细情况进行交待、强调新闻事件的特点和特殊意义等。副题的形式比较灵活,可以是一句完整的话,也可以是用逗号隔开的几个分句;可以在正题下面居中排印,也可以在正题下面像正文一样排印,一行印不完可以折到下一行,并不居中对齐。
消息的标题从形式构成上,主要有单行式、双行式和多行式三种。
(1)单行式。即只有一个正题,它是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如《“神六” 激发南航学子飞天梦》。
(2)双行式。这种标题常见的有两种形式,即由引题、正题构成的“引主式”标题和由正题、副题构成的“主副式”标题。如:
全民化机制化法制化国际化(引题)
河北青年志愿者行动上新台阶(正题)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闭幕(正题)
温家宝出席闭幕式第十一届全运会将于2009年在山东举行(副题)
以上两例,第一个是“引主式”的双行标题,引题强调意义,正题表达事件本身的结果。第二个是“主副式”的双行标题,主题表达事件与核心内容,副题补充说明正题中未涉及的新闻内容。
(3)多行式。这类标题就是将引题、正题、副题全部体现在一则消息的题目中,构成一个各司其职的标题整体。如;
飞船安然着陆航天员健康出舱(引题)
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正题)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祝贺(副题)
吴邦国贾庆林黄菊吴官正观看飞船返回实况吴邦国宣读贺电(副题)引题渲染气氛、交待背景,振奋人心;正题直接明了地交代新闻事实;副题通过国家最高机关和国家领导人的表现补充说明新闻事件所引起的高度关注。
撰写消息标题,应当力求做到:内容要新颖,形式要醒目。具体采用哪一种标题形式,需要作者根据消息内容和报道的需要来设计。
2.导语导语是消息开头中以简练、生动而富有诱惑力的语言表述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感召力。一条消息能否抓住读者,往往取决于消息的导语。可以说,导语是一条消息的生命。
导语的写作通常离不开“五W”,也就是一条新闻必须交待清楚五个方面的问题,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When, Where.Who.What.Why);也有的再加上一个How,即如何,于是有人也称之为新闻六要素。常见的导语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陈述性导语。这类导语的特点是首先向读者交待一件出人意外的事、史无前例的事、非同寻常的事,通过开头的生动陈述,以引起受众的高度注意。例如2005年11月1日《辽宁日报》第11版发表的消息《建平首次发现化石》的导语就是这样的:
本报讯记者张辉报道10月28日,记者在朝阳市化石管理办公室得知,从未发现过化石的建平县,最近在其境内发现了木化石。至此,朝阳5个县(市)已全部发现化石,成为名副其实的古生物化石宝库。
(2)概括性导语。概括性导语也就是综述性导语,这类导语首先从总体上概括介绍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全篇消息的梗概。例如:
【新华社华盛顿10月1日电】经过长达15个月的艰苦谈判,美日两国政府于1日凌晨在此间达成部分贸易协定。鉴于汽车和汽车零件谈判尚无结果,美国依据贸易法“超级301条款”从即日起开始对日本汽车贸易行为进行调查。
(3)描写式导语。描写式导语的特点是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和精炼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生动、清晰的画面,使读者如临其境,并吸引读者快速阅读消息的全文。这类导语在消息中如果用得好,可以产生极好的效果。请看《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31日第十版的消息《“背包政府”进村来》的导语:本报讯10月下旬的一个上午,江西省兴国县兴莲乡忠山村委会前人头攒动。刚从里头出来的赖昌华扬起一张土地使用批复证明高兴地说:“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好了!”忠山村离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远,若自个儿去办要花费很多时间。现在乡里公安、林业、农业、土管、民政等部门进村来办公,给农民办事提供了方便,被老乡们称为“背包政府”。
这篇消息的描写性导语主要是表现现场气氛的,从人头攒动的整个现场气氛到赖昌华的有感而发,都是描述性的。这样的导语首先在开头就设置了整个消息的大环境,也渲染了气氛,使受众身临其境、大受感染。
(4)提问式导语。这类导语就是消息报道的主要事实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如《上海绒布厂试制出可做裙料的印花灯芯绒》一文的导语:
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芯绒可以做夏天的裙子吗?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多种灯芯绒中,就有这样神奇的品种。
(5)引语式导语。这种导语采用引用的修辞手法,或者引用名言警句、古诗古文,或者引用消息中人物的语言,用以渲染导语的意境,或者提示、阐明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其影响。这种导语的运用,一方面要与消息的内容相关,另一方面所引用的内容应该对消息的主要内容起着过渡或渲染作用。如2005年 10月14日《光明日报》第3版的消息《“神六”激发南航学子飞天梦》的导语就是这样的:
“‘神六’的成功发射,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研究生胡铃心激动地告诉记者。昨日,南航大数万名学子观看了神六升空的现场直播,“神六”的成功发射激励了他们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热情。
3.主体消息的主体是指在导语之后的主要部分。主体的任务和作用是对导语的解释、展开和补充,在消息中占相当大的篇幅。主体的结构可以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展开。
(1)按时间顺序。就是根据事件本身发生的先后顺序组织安排新闻要素,这种结构方式,往往导语部分已简要介绍了事实梗概或结果,主体部分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层层推进、脉络清楚。如2005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消息《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其主体完全是采取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现简要列出其中的时间顺序标志:这样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受众最需要知道的就是事件的全过程。所以,按照时间顺序,便向受众完整展示了事件的全过程。这样的主体给受众的时间观念非常清晰,使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了解得非常清楚。
(2)按空间顺序。这种方式特别适合综合消息的结构安排,即将发生在一定时间、不同地点的新闻事实,按横向空间的顺序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花开几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使新闻事件围绕一个主题、跨越不同空间,给受众以广阔的信息量。如2005年10月23口《人民日报》第三版的消息《禽流感警报再响新措施接连出台》的主体内容就是这样安排的:
……英国政府21日证实,一只从南美进口至英国的鹅鹉在隔离检疫期间死于禽流感。罗马尼亚21日也宣布,在该国东部与摩尔多瓦共和国接壤的瓦斯卢伊县境内发现一只死于禽流感的苍鹭。
俄罗斯图拉地区新发现H5N1型禽流感病毒。
瑞士政府21日宣布,从本月25日至2月15日,所有家禽均不得在户外饲养。
(3)按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内在的联系或问题的逻辑关系来组织安排材料。主体展开的各部分之间可以是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也可以是主从关系、点面关系、对比关系等等。这种写法有利于反映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与意义,条理较为清晰。如2005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第3版刊登的消息《“神六”砒砺清华学子报国志》,其主体就是按照递进的逻辑关系安排材料的:
博士生孙宇涛在撰受记者采访时高高地举起国旗,他对记者说:“我为祖国更加强大而自豪!这也让我有更大的信心投人到这个事业中去!”……
让同学们更为骄傲的是,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在成功归来后将成为他们的同学。据透露,为了培养研究型航天员,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将对在役的14位航天员进行为期两年的工程硕士培养,考试合格后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本例中,上段与下段在语意表达上是逐层递进的关系,下段承接上段并围绕新闻事件,是对新闻事件的进一步陈述,并紧扣题目。从逻辑关系上说,主体与题目又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因果关系。
4.结尾一般来说,消息的结尾是指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消息的结尾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总结式。一些新闻事件比较复杂、新闻要素较为全面的消息,可以在结尾单独成段作以概括总结,使受众在消息的收尾处对整个新闻事件又有一个整体上、概括性的理解。如2005年7月4日《光明日报》第4版刊登的消息《大泥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果丰硕》的结尾:
截至目前,GMS合作共动员资金近53亿美元,开展各类项目119个。其中,贷款项目19个,总投资近52亿美元;技术援助项目100个,赠款金额超过1亿美元。
(2)展望式。在表述完新闻事实后,对其发展方向和结果做出预测,或给人以鼓舞、或向人敲起警钟。如《中华母亲的素质巫待提高》这则消息的结尾:
我国目前已有2亿多个家庭,2亿多名母亲,而其中70%又在农村。要提高这部分母亲的素质,不但是当前的重任,而且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社会工程。
这种对前景的展望,是一种警钟式的、带有忧患意识的展望,使受众在获知了这则消息后进行深思。
(3)评论式。通常指消息的主体以叙事为主,而在结尾处通过简练的语言将新闻事实所隐含的道理或意义表达出来,使新闻对感性内容的叙述得到理性升华,使新闻所描写的个别事实释放出普遍的意义。具体表达时,可以直接发表议论,也可以借别人之口进行评议,或者转述有关的评价。如《光明日报》 2005年7月4日第4版的一则消息《第16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开评》的结尾是:“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开展15年来,推出了一批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业绩的优秀青年,对激励广大青年立足岗位,艰苦创业,自觉奉献,奋发成才,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种结尾适合述评消息的写作,起着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作用。
(4)补充式。在收尾的时候,对新闻事实作适当的补充说明。补充的内容必须与核心新闻事件有紧密的联系。例如,2005年10月14日《中国青年报》第7版的一则消息《“神舟”六号将进行航天医学实验》,其结尾采用的就是补充式:
据悉,这次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航夭员聂海胜的妻子聂捷琳是这次空间生命细胞搭载项目的主要科研人员。
这一结尾处的补充说明,不仅使结尾与消息的主体内容相呼应,而且点出了新闻事件的相关人物,也使这则消息更有吸引人的看点。
总之,消息的结尾类型还不止这些,根据消息主体内容的需要可以采用各种相承接、相照应的结尾。有的消息还可以略去结尾,戛然而止。
5.背景材料所谓背景,在新闻写作上指的是烘托新闻事实的材料,故称为新闻背景或背景材料。它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的说明,用来解释事件发生或者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为烘托和发挥新闻主题而服务。新闻背景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放在导语部分、主体部分或结尾部分。
常见的背景材料主要有三种:(1)说明性材料。用来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环境、政治背景、历史演变以及新闻人物的出身、经历、身份、特点等材料。
(2)对比性材料。在报道某一新闻事实时,为了突出新闻事件的性质、特点和意义,往往同时运用今昔对比、正反对比、优劣对比等与新闻事实能够形成鲜明对比的材料,这些材料就是对比性背景材料。
(3)注释性材料。用来注释、解说有关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物品性能特点、著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材料。
四、消息的写作要求
1.培养新闻敏感。把握新闻价值能否写出好的消息,关键是在消息写作之前,能否鉴别正在发生或进行的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平时的学习,包括政治学习和新闻业务学习,提高新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强化新闻实践,通过观察、思考,通过深人现实生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采访,挖掘出事件本身的现实意义。
2.熟悉消息写作的结构要素,既要全面把握,又要灵活运用在写消息时,不可忽视新闻的要素,即在一条消息里应体现新闻事件中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以及如何。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应时时树立这样的一个新闻意识,就是针对具体的新闻事件首先应把握主要的新闻要素,然后再思考如何在消息稿中冶到好处地表现这些要素。表现这些要素,可以全面体现、也可以部分体现;既要在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中体现,也可以在结尾和背景材料中体现。
3.主题集中,中心突出消息的文字简短,主题集中,写作时不能拐弯抹角,更不能枝蔓丛生,一定要主题思想集中,中心突出。只有集中到一个思想或一个问题上进行选材和写作,才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所要报道的事实写清楚、写透彻。为此,既要避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又要避免一盘散沙,杂乱无章。在消息写作的实践中,最好是一条消息体现一个主题思想。4.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能针对不同媒体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从总体上说,消息的语言风格应该是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而又耐人寻味的。消息面对的是各个层次的广大受众,所以,消息的语言只能是大众化的。同时,受众获得新闻信息的媒体又是有区别的,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报纸的语言追求严谨、含蓄;广播的语言要求口语化、完整化;电视的语言祟尚直接、简练;网络的语言强调抢眼、点到为止。所以,消息的写作就应迎合不同的媒体要求,充分体现风格各异的“媒体语言”。
第五篇:02 第二章 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 3外国消息两篇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夹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pdysh/> 语文 <../../../../../../xiaoyu/> 数学 <../../../../../../xxsx/> 英语 <../../../../../../xe/> 科学 <../../../../../../xxkx/> 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信息技术 <../../../../../../xxjs/>
思想品德 <../../../../../../sxpd/> 语文 <../../../../../../czyw/> 数学 <../../../../../../czsx/> 英语 <../../../../../../ce/> 历史 <../../../../../../czls/> 地理 <../../../../../../czdl/> 物理 <../../../../../../czwl/> 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化学 <../../../../../../czhx/> 生物 <../../../../../../czsw/> 日语 <../../../../../../ry/> 俄语 <../../../../../../eyu/> 历史与社会 <../../../../../../lsysh/> 信息技术 <../../../../../../xxjs/>
思想政治 <../../../../../../sxzz/> 语文 <../../../../../> 数学 <../../../../../../gzsx/> 英语 <../../../../../../ge/> 历史 <../../../../../../gzls/> 地理 <../../../../../../gzdl/> 物理 <../../../../../../gzwl/> 化学 <../../../../../../gzhx/> 生物 <../../../../../../gzsw/> 日语 <../../../../../../ry/> 俄语 <../../../../../../eyu/> 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数学B版 <../../../../../../gzsxb/> 信息技术 <../../../../../../xxjs/>
教师中心 <../../../../> 学生中心 <../../../../../xszx/> 活动中心 <../../../../../hdzx/> 中语网刊 <../../../../../wk/> 栏目地图 <../../../../../lmdt/> 中语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 <../../../../../>>>教师中 心 <../../../../>>>课程标准试验教材 <../../../>>>教师用书 <../../>>>新闻 阅读与实践 <../>
3.外国消息两篇
**
*教学指导* * *
*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
最重要的信息:日本投降了!──这是此篇消息最重要也是最激动人心的信息,将人 类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简洁、明了、有力地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句千钧。
次重要的信息:杜鲁门总统今晚(1945年8月14日)7时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了,盟国停止了军事行动。──日本投降了,是谁宣布的,是什么时间宣布 的,日本投降的后果是什么,作者在导语后,稍详细地作了报道,满足读者进一步 的阅读期待。作者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也透露出自己的喜悦:“造成历史上空 前巨大破坏的战争随之结束。”法西斯轴心国彻底被打败了,世界和平终于到来了。
次要的信息:日本投降的原因。──8天以前,日本遭到有史以来第一枚原子弹的轰 炸;两天以前,俄国(苏联)宣布对日本作战。日本无力再战下去,只能“于本星 期五宣布接受最后通牒中包括的全部条款”,但还是留了一条尾巴,要求继续保留 天皇制,美、英、苏、中四国表示同意。
再次要的信息:日本投降后的安排。──麦克阿瑟被任命为占领日本的盟军武装部队 总司令;将举行日本投降仪式,美、英、俄、中等国将参加受降仪式。
整篇消息,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叙述井然,信息丰富,充分表现一名职业新闻工 作者的深厚功底。
这是一篇美国记者撰写的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其立场、观点和角度基本上是“美 国式”的。除了“日本投降了”这个主要的新闻事实外,其他信息完全是从美国人主 导的角度来报道的:是美国总统宣布日本投降的;美国人主导了战争的进程,日本 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盟国陆、海军停止了攻势;而日本投降后的安排,则是美国人 担任占领日本盟军的总司令;美国人主办受降仪式,其他盟国派人参加。至于日本 投降的原因,虽然也有客观的一笔,日本是遵照三强(美、英、俄)的最后通牒投 降的,没有把功劳都归在美国一家身上,但强化了美国的因素:美国投了原子弹 ──“一种威力最大的炸弹”,而淡化了俄国宣战的因素(百万苏联军队击溃了日本关 东军,记者没有提苏军的胜利),更没有提中国人的抗战。全文重点突出美国,作 为一名美国的职业记者,他必然如此,也不好苛求。
*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中*
中国人写的有关周总理逝世的报道、回忆文章,我们见过很多了,这是一篇外国人 写的消息,可能让我们感到一种别样的风格。
周恩来是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领导人,他的逝世引起了巨大震动。作为一名法国派 驻北京的记者,他的报道不会是“悼词式”的,如常见的缅怀逝者的功绩,歌颂逝者 的伟大,倾诉对逝者的哀思等。他的关注点在于周恩来总理逝世这一消息在广大中 国人那里造成的震动和影响。
中国官方发布周恩来逝世的消息的时间(新华社电传早晨4时多,北京电台早晨5 时),中国人大部分还沉浸在梦乡。空旷的街道,默默地听着这沉痛的消息。作者 似乎在暗示,不久这悲痛的消息将传遍中国各个角落,引起巨大的震动。
由于消息尚未广泛知悉,记者重在抢新闻,所以他只能抓住有限的几个人物,对周 恩来逝世造成的震动进行描写。即使如此,作者也成功地抓住了不同的细节去表 现。在法新社大楼开电梯的姑娘,当记者(外国记者很敏感,一直关注周恩来等国 家领导人的健康;而这些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是秘密)告诉她时,她“顿时放声恸哭 ”。“顿时”表明这是突如其来的噩耗,她情不自已,绝无虚伪,“放声恸哭”则表现 悲痛之深之重。另一位中国口译人员,表现得比较含蓄(在那个时代,作为时常接 触外国人的特定人员,他受的束缚比较多,而且知识分子情感相对含蓄,不可能像 那个姑娘那样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情),但“眼中含着泪,嘴唇颤抖”,他虽然还说
着“杰出的革命家”等惯用语,但是“我们没有料到。我们非常爱戴他”的表白,将他 的悲痛心情和对总理的爱戴之情展露无遗。
记者重点描写以上细节,随之做出总结与判断,“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极其爱戴”,“ 预计全中国都将表现出巨大的悲痛”。新闻记者的观察与敏锐可见一斑。
*思考与探究*
一、《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虽然文字简短,但是信息量却很大。试归纳这篇消息报 道的新闻事实,说说为什么没有按时间顺序报道事件过程。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这篇消息的新闻事实归纳,具体参见“教学指导”。
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报道事件过程,是因为照顾读者的阅读心理。读者最想知道 的是日本是否投降了,战争已经打到最后,全世界正义的人们都在等待着胜利的消 息。“日本投降了”,这是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新闻事实。围绕这一新闻事实,按照事 件的重要性与关联性来安排顺序,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悲 痛之情。说说消息是怎样抓住人物情态反映人民的悲痛的。
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角度的作用。
作者报道周恩来逝世的角度是很独特的,适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一名外国记者 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感情。开电梯的小姑娘和作口译工作的男子,因身份、职业和年 龄的不同,听到消息后表现不同,但真实地表现出中国人民对周恩来的爱戴以及对 周恩来逝世的悲痛。
三、消息要向读者传达新闻事实。试填写下表,看看你对新闻5W要素的掌握情况。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闻要素的掌握。
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
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中
何时
今晚7时
今日清晨 何地
北京
何人
杜鲁门总统
周恩来、开电梯的小姑娘、口译人员
何事
日本投降了
周恩来逝世
为何
原子弹轰炸,俄国宣战
为周恩来逝世震惊、悲痛
四、阅读下面一则短消息,从新闻结构、要素等方面做些分析,并给这篇消息拟一 个概括性的标题。
本题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导语的特点,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这篇消息,从新闻结构上看,是“倒金字塔”式结构,德国进攻荷、比、卢三国,标 志二战西线战事爆发,这是此篇消息的主要新闻事实。从新闻要素来看,时间是今 日黎明,事件是德国进攻三国,盟军进入比利时,大战即将爆发。
参考标题:德国对荷、比、卢不宣而战,大战迫在眉睫
*相关资料* * *
*
一、新闻报道的立场与角度*
新闻的来源是事实,但是新闻工作者的立场对事实的报道也有重大的影响。同样的 事实,新闻报道的角度、立场不同,可能使事实看上去完全不同。特别是从事新闻 工作的记者,他们是成长、生活于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条件、文化背景中的 人,是为各种有特定目标、报道准则、社会规范下的媒体工作的人,所以他们在用 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和选择的时候,就必然有所不同。这就可能导致他们的报道偏离 事实,无论他们怎么标榜自己的客观、真实,实际上都不能做到绝对的真实。
报道事实角度不同,首先可能是揭示出问题的不同方面,其次对人们思考的方向有 不同的导向。如教材第一章中引用的美国总统里根的儿子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的 一则电讯,我国报纸在刊载这条新闻时,编辑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传达给读者的 信息也各有侧重。这些消息的主题,表现了同样的事实,总统里根的儿子领失业救 济金,而引题的处理,则透露出作者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和立场。如果从人文性因素 方面看,第一则引题突出表现平等的观念(总统的儿子也和大众一样);第二则引 题则反映了美国政府的某种骗局;第三则引题突出了自强自立的意味。
至于报道事实的立场不同,所传达的意思也会差异很大甚至南辕北辙了。比如同是 报道北平解放:
【新华社陕北31日电】世界驰名的文化古都,拥有二百余万人口的北平,本日宣告 解放。北平的解放是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中最重要的军事发展和政治发展之 一。原有国民党反动军队及其军事机构大约20万人据守北平,乃是执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主席所宣布的八项和平条件以和平方法结束战争的第一个榜样。这个事实的 发生,是人民解放军的十分强大,所向无敌,国民党反动军队中的广大官兵战意消 沉、不愿再做毫无出路的抵抗,和北平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真正民主和平的结
果。北平的国民党军主力现已开至城外指定地点,人民解放军定于本日开始入城接防。
北平的人民久已像亲人一样地渴望着人民解放军。在知道了人民解放军即将开入北平后,北平的工人、学生、市民连忙热闹非凡地筹备着盛大的欢迎仪式,并因国民 党军全部出城之一再延期而感觉不耐。人民解放军即将和平地开入北平的消息,使 这个古城突然恢复了青春的活力,从1月23日起,物价顿然下降。街道上重新拥挤 着欢天喜地的行人,他们到处打听着解放军入城的确实日期,询问着和传说着解放 军和共产党的宣传品的内容„„
【美联社1949年2月3日电】今日北平给它的共产党征服者一个热闹的欢迎,这只有 这个经常被征服的城市才能做到。共产党向拥挤着的成千成万的人显出一两件东西 看看──长达数里的缴获来的美国造的各种车辆。长列的市民在这个热闹的欢迎游行 中把嗓子都喊哑了──正如当日本人占领北平他们欢迎日本人,当美国人回来他们欢 迎美国人,当中国国民党人回来他们欢迎国民党,以及数百年前欢迎蒙古人与鞑靼 人一样。北平在欢迎他的征服者方面是素享盛名的。
新华社的新闻稿着重报道北平一派欢腾,人民群众像对待亲人一样迎接解放军进 城。而美联社稿也报道人民欢迎解放军的盛况,但是将之与迎接日本人、美国人、国民党人相提并论,可以说表达了美国一些媒体对中国人民革命的敌视和诬蔑。一 样的新闻“事实”,给人的印象却完全相反。
总之,新闻作品选择怎样的角度和观点传播事实,对意义的呈现具有重大影响,在 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事实之后的角度与立场,对于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是 有帮助的。
*
二、补充阅读* * *
*中国向毛泽东告别的仪式非常感人* * *
法新社1976年9月18日(记者:比昂尼克)中国向毛泽东告别的仪式是庄严的、朴 素的、非常感人的。
当北京站的大钟敲响三点的时候,我是在火车站广场上同成千上万中国群众在一起 的唯一的外国人。
人群默哀了三分钟,他们把行李放在地上,双手下垂,两眼注视着毛主席的巨幅画 像,画像已经围上了黑黄两色的桑纱。
一点声息都听不到,一切活动完全停止,全市一动不动。
钟敲到第三下的时候,火车头上凄厉的汽笛声打破了沉寂。
就在这同时,车站广场周围的扩音器里传来了中国哀乐的悲伤的旋律。
所有在场的人一下子低下了头。人人眼睛都朝地上看。他们中间有:背着婴儿的农 村妇女,人民解放军的老战士,穿着老式黑衣服的农民,臂上戴着黑纱和白菊花、胸口上别着毛主席像章的青年,还有孩子们。
我周围的人都哭了起来,没有任何过分的动作和哀嚎,保持了完全的尊严。
这是感情极其强烈的时刻,我再也不觉得我是外人了。我同人们一样感到悲伤,再 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到火车上和工厂里的汽笛停下来以后,许多人还低着头。
有人擦干了眼泪,其他人若有所失地仰望着他们的“伟大导师”的遗像。
啊,毛主席真的逝世了。
(选自黎信、曹文秀选编《西方新闻作品选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年版)
*4**.广播电视消息两篇* * *
*教学指导* * *
*打工仔成为国家计委座上宾*
“打工仔成为国家计委座上宾”这个题目就非常吸引人。打工仔,是生活在社会底层 的群体;国家计委,是掌管全国经济运行的权力部门。两者在一般人的意识中,是 很难联系到一起的。记者很敏锐地抓住这一改革时期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加 以报道,表现了新闻工作者敏锐的职业嗅觉。
主人公刘兴发虽然工作在最底层,但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他积极思考,进言献策,表现了一位公民对国家事务的关注与热忱。也正因为他工作在最底层,才能真切感 受到微观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才能看到位于宏观经济顶层的决策者们接触不到的真 实情况。他成为计委的座上宾,并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计委的做秀表演,而是适 应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产生的新事物新现象。这正是消息的新闻价值所在。
作为一篇广播消息,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它的结构。受广播形式的局限,广 播消息一般采用线性的发展结构,以适应听众“听”的习惯。这篇消息采用单线结 构,先介绍这则新闻的由来,然后简要介绍刘兴发的个人情况,让听众对背景有所 了解。随后进入正题,介绍刘兴发给计委写建议书的缘起、想法,自然过渡到刘兴 发的建议书的内容,重点是他对户籍制度和流动人口管理的意见,这些都出自他作 为流动人口出来打工的经验,是自己切身的感受,因此见解新颖独特,受到计委的 重视。最后刘兴发应邀参加国家计委“十五计划”问计求策座谈会,与领导专家交流 意见。他的材料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最后课文又补充交代了参与座谈会的 人员构成情况,凸显了事件的不寻常性。全文虽然说了很多事,但是记者的叙述不 枝不蔓,不冗不繁,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地说,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使听众能很容 易“听”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其次,音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1)录音和记者的叙述相辅相成,较好地表达 了新闻内容;(2)录音和记者的叙述相间,避免了单一叙述或单一录音带来的单 调感,让听众能兴趣盎然地“听”下去。(3)录音的使用,当事人现身说法,为新 闻报道增添了真实性和可信度,更让听众觉得亲切、自然。
*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WTO*
重要性,历来是新闻价值中最受关注的一个要素。许多能预测的重大事件发生前,很多记者会彻夜蹲守,就是为了抢到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新闻。中国加入WTO,可 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件大事,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使 它成为万众瞩目的新闻事件。教材选取这篇电视新闻消息,可以说也是看重了事件 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消息,更凸显其形式特点。电视新闻的画面是非常重要的,文字叙述(以 电视解说词的音响形式出现)反而退居次席。这篇电视新闻,画面感非常强。记者 选择那些能表现新闻要素的画面,给观众以视觉上的了解。比如:时间(字幕:北 京时间2001年11月10日23:10);地点(画面:多哈喜来登酒店萨尔瓦大厅);人 物(画面:石广生、杰拉德、卡迈勒);事件(画面:会议主席卡迈勒宣布审议结 果,石广生起立,卡迈勒、穆尔表示祝贺,全场鼓掌)。画面将这篇消息的新闻要 素形象、鲜明地传达给观众,而文字的解说词,只是起到辅助说明和串联的作用。
电视新闻的解说词,虽然作用不像纸质新闻消息中的文字那样重要,但是也是不可 或缺的。很多情况下有画面无解说词,观众是搞不懂新闻在说什么的。这篇新闻即 是如此。但是电视新闻的形式,也要求解说词能适应电视新闻的特点:一是简捷,电视新闻画面一般持续时间不长,长篇大论的解说词跟不上电视新闻的节奏;二是 对应,解说词要配合画面,因此可能是不连贯的、跳跃性的。如这篇消息的解说 词,前后就是不连贯的,只是起到对应画面,解说画面的作用,如果单独拿出来,是不成文的。三是解说,主要起到帮助观众理解画面的作用,一般不进行完整的叙 述和议论。这篇消息的解说词就是这样,开头主要介绍大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 议程,是概括性的;最后是针对画面热烈的气氛所发议论,这在一般的文字消息中 是不会出现的。
*思考与探究*
一、音响是广播新闻中最重要的传播符号。《打工仔成为国家计委座上宾》是怎样运 用录音内容的,这些录音内容对这篇消息起到怎样的作用?
本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广播消息的特点和形式。
这篇消息运用录音,首先让人物出场,使听众感到消息的真实可信;其次录音与叙 述相辅相成,互为印证,互为补充;其三是与记者的叙述相间,造成听觉上的良好 效果,不使听众感到单调。
二、电视新闻的画面和解说词可以说是相互配合的。试以《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 议通过中国加入WTO》这篇电视消息为例,说说其画面和解说词是怎样对应的,解说 词对画面有怎样的补充作用。
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电视新闻消息的特点和形式。
在电视新闻中,解说词和画面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这篇消息开头的解说词,介绍 会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会议的议程,与画面是同步的,视听结合,使人印象深 刻;最后的解说词为中国加入WTO而欢呼,也是对应画面上欢庆的气氛的,两者互 相渲染,极好地表现了我国入世的喜庆气氛及重大意义。
三、把这两篇课文分别改写成一篇文字消息,并分析一下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在表 现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广播电视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异同,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体会。
参照教材、教参中这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完成。答案略。
*相关资料* * *
*
一、广播消息* * *
广播消息是运用电波传送的声音(包括有声语言和其他实况音响)迅速及时、简明 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体裁,实际上是消息在广播报道中的具体运用,或者说 是消息与广播相结合的产物。
广播消息可以分成带音响的消息和不带音响的消息两大类。带音响的消息是运用实 况音响或录音进行新闻报道的广播形式,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听觉的形象性,是最 能够凸显广播特色的新闻报道方式。按照采制方式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录音 报道和现场报道。后者比前者的时效性更强,现场感染力也更强。不带音响的消息习惯上称之为口播消息,一般由播音员根据文字稿播报。口播消息既要遵循一般消 息的写作要求,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传播新闻信息,又要考虑到听众收听的特 点,语言要尽量口语化,要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并且需要适当的重复。按照内容 和形式相结合的原则,口播消息可以分为动态消息、非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以及简 讯等。
除简讯外,广播消息通常由导语和新闻主体构成。其写作实际上就是消息写作的基 本要求在广播传播中的体现:
1.广播消息的导语。导语是消息中扼要表述最重要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的开头部 分,一般位于消息的第一段或前几段,具有点明新闻核心内容,唤起受众注意和兴 趣的作用。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但开头并非都是导语。比如说,按照新闻事件顺序 写的消息开头就未必是导语。广播消息导语的写作需要注意:一是善于突出最能表 现最新事态的新闻要素;二是尽量应用具体、形象的事实;三是与新闻主体融为一体。
2.广播消息的主体。这一部分主要表述的是新闻事实,与导语相辅相成。广播消 息的主体既要内容充实具体,又要方便听众收听。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内满足这两项 要求,首先需要做到善于运用典型事件说话,其次合理配置材料,还要做到叙事删 繁就简、简繁有致,当然必要的背景交代不可忽略,恰当的背景交待有利于听众正 确理解报道内容。
3.广播消息的结构。广播消息要按照人们的听觉规律处理导语和主体的关系。为 适应听觉的需要,广播新闻一般都采用单线结构。如果是多因素消息,也不能“花 开两朵,各表一枝”,而是一件一件地叙述,做到层次分明。广播消息可以采用“倒 金字塔”和非“倒金字塔”两种结构形式。
(选自《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
二、消息类电视新闻*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通常人们习惯称之为电视新闻。它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处于重 要地位,是新闻节目的主体、骨干。消息类新闻是电视台实现国内外要闻总汇的主 渠道,是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窗口。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是这类电视新 闻节目的代表。
消息类电视新闻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旨在迅速、广泛、简短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传达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种法律、法规,反 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用客观事实,形象、真实、“短、频(广)、快、活”地 传播,是它的基本特点。
电视深度报道与广泛、迅速、简要地传递新闻信息的消息类新闻不同,它是多侧 面、多角度、多方位报道新闻事态;它体现了电视新闻由起步走向成熟、由浅层走 向深层的变化。深度报道是相对于动态性报道而言的,是对事件、事态作深层次的 剖析。概括地说,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影 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与点 评。电视深度报道具有以下特点:立体化、多层次的剖析;理性思辨色彩;表现手 法多样;传播效果显著。
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也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方式。从传播来看,系列报道、连续报道不是一个完整的节目,它是在消息类新闻节目中播出的。从单条新闻来 看,它也不是深度报道。但是,从整体报道来看,它对事件、事态的报道是连续渐 进的,有完整的前因后果的阐述;每次报道在内容、思想层次上又是递进的。这些 又是深度报道的特点。因此它是在消息类新闻节目中做深度报道的载体。也可以说 它跨于消息类新闻与专题之间,使新闻报道内容由简要到有一定深度。
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时追踪事态发展,进行及时而持续的 报道。具有时新性、连续性、完整性、递进性、广博性和显著性的特点。系列报道 则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主体、不同侧面做多层次、连续的报道。连续性报道 和系列报道都具有新闻性,都是由多个独立的报道构成,也都是持续的多次的连续 报道。但是,二者又不等同,它们在题材、时效、报道序列和传播功能等方面都存 在差异。
(出处同上)
*
三、位卑未敢忘忧国──《打工仔成为国家计委座上宾》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十五”计划献妙计。刘兴发是一位普通的打工仔,在一般人的眼 里,打工仔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身份卑微的打工仔,在为生 活而奔忙的同时,仍然不忘关心国家的发展计划,写了两万多字的建议书,而且引 起了国家计委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巨大的新闻价值显而易见。加之作者有意凸显“ 打工仔”和“国家计委座上宾”的身份对比,给人的印象更深。报道紧跟形势,贯彻 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事例典型,具有新闻和宣传的双重价值。全文层次分 明、内容充实、令人信服,是一篇好新闻。
(选自江欧利主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0新闻佳作赏析》,新华出版社2002 年版)
*
四、一切为了这一刻„„(肖振生)*
尽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成为昨日的历史,但是时至今日,卡塔尔财政大臣卡迈勒 面带笑容、一槌敲下的场面广大中国人仍然记忆犹新。中国人15年的久久期待已在 那一瞬间成为永恒,那一历史性的场面早已定格在国人的脑海里了。而我们,中央 电视台的三名记者则有幸成为这永恒一刻的见证人、记录者。
当地时间2001年11月10日晚上,是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会议审议中国入世的时 刻。灯火通明的多哈喜来登饭店的萨尔瓦大厅端坐着142个成员体和39个观察员的近千名代表。而大厅外,包括美联社、路透社、CNN、BBC在内的国外媒体的千名记 者塞满了走廊的每一个角落。由于中国入世是此次会议可以预见的唯一亮点,由于 人们知道这一夜属于中国,于是众多的目光早就聚焦在了这里──人们在期待着。
对于这一刻,中国人有太多的等待、太多的企盼。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声音、每一 个采访对国人来说都有着无尽的意味。在离开北京之前,我们就已经感觉到了肩头 的分量。
为了这一刻,在到达多哈的八天里,记者忍受住了令人难以忍受的贴身检查,三人平均一天吃不上两顿饭,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饿了蹭一点会场的点心吃,困了 在走廊的地上过夜,我们无怨无悔。
为了这一刻,我们多次努力未果后,不得不直接求助于我国政府代表团团长石广生 部长,经多番交涉,终于在最后的时刻获得中方一名摄像记者进入会场的许可。这 也是萨尔瓦大厅除东道主多哈的记者外,唯一可以进入并留在场内的记者。
当地时间18时10分,在一阵骚动中,这一刻终于来临。中国政府代表团走出电梯。在人声鼎沸、人头攒动中,他们冲出记者的层层包围,进入会场。桌台被撞倒,花 架被撞翻,摄像机被撞坏。
接下来的便是大家所看到的:中国人在181个成员体和观察员代表的掌声中,坐到 了本应早属于中国人的位置上。会场内外的温度陡然升高,兴奋和笑意写在了人们 的脸上。卡迈勒的敲槌,会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国代表团成员欢乐的表 情,世贸组织时任总干事穆尔摘眼镜擦眼泪翘大拇指,石广生团长、龙永图副团长 与人们热情拥抱,外国代表上前祝贺等等等等,无一遗漏地被记录下来,展现在人 们的面前。
我们没有辜负这一刻。中国从“复关”到“入世”的艰苦历程整整走了15年,而审议通 过中国入世仅仅用了8分钟。这8分钟里浓缩了太多太多。
在那一时刻,在一片“Congratulations(祝贺)”声中,我在新闻稿里写下了这样 一句话:“2001年11月10日,请记住这一天。由于中国入世,世界为中国、为世界 贸易组织、为全球贸易体制而喝彩!”
(选自江欧利主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1新闻佳作赏析》,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
*实践*
*教学建议*
一、生活处处有新闻,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同时,还要在引导学生在 写作新闻上多下功夫。消息是新闻体裁中最基本的形式,可以指导学生多写消息,从中培养良好的新闻敏感,打好新闻写作的基本功,为写作其他复杂的新闻体裁做 些铺垫。
二、本次实践有两项参考活动,以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为新闻报道对象。也可以根 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必拘泥于教材,扩展写作范围。教师要鼓励学生扩大视 野,积极参加、设计各项新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三、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消息时,要注意让学生消化新闻消息的知识。在提倡人文 性的同时,工具性也不可偏废,知识的作用不能忽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指导 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要注重作文评改。教师评改,学生自己评改,学生互相评改,形式可以多样。首先要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习惯,调动学生评改的积极性,其次是不能让评改流于 形式,走过场。
*相关资料* * *
*
一、动态消息写作概要*(刘保全、彭朝丞)
它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的迅速及时的报道,是最常用的消息品 种之一。会议消息、预告消息一般都被看做是动态消息。动态消息又可大致分为三 类:一类是对新近发生的单独事件所进行的全过程的报道,也称“完成式报道”,西 方新闻界称之为“纯新闻”;另一类是对处于变动中的具有一定连续性的事件的报 道,也称“进行式报道”或“连续报道”;再一类是对即将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即“预 告性新闻”。
动态消息以变动着的事物为报道对象,展现事物发生和发展变化进程的动态。它最 鲜明、最集中地体现了新闻的特征与优势,写作起来更强调时效性。新闻报道要及 时迅速,但动态消息在报道时间上应该是“尖兵”,无论在采访、写作、传播还是编 辑、印发上,都应争分夺秒,使读者看到的动态消息大部分是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 发生的事情,消息导语中出现的时间绝大多数不是上月、上周,而应是昨日乃至今天。
动态消息的篇幅应短小、精悍,简明扼要,一般三五百字,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 主题集中,一事一报。新闻最忌“大而全”和“包罗万象”,动态新闻更是如此。它要 求抓住一件事、一个侧面来写。通过描写,抓住事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把复 杂、抽象的事物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报一件事也不求面面俱到,而要 选择其新闻价值最高的部分;必要的背景和议论要有,但要言简意赅,切忌冗长,应具备新闻的“五要素”。
动态消息要精选材料,巧择角度。有些人认为,动态消息篇幅短小,几百个字还不 是手到擒来。这是误解。其实,消息的篇幅从长到短,材料从杂至精,不是简化,而是净化,不是单纯求量少,而是求质精。
动态消息的导语要开门见山,切忌套话。导语开头就要接触事实,这是能否使动态 消息简洁明快的一个关键。直叙其事,舍弃细节。一般说来,动态消息不要细节,也极少抒情、议论,只须提供“干货”便可。不需波澜起伏,枝节横生,一般采用一 竿子捅到底的结构。
采写动态消息,要求记者善于抓动态,不仅能够从重大事件及活动中抓,而且能透 过一些小事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还要善于从各种会议上获得新闻;记者应掌握 连续报道的手法,从多侧面、多角度报道新闻事件及新闻人物的变化、发展,要搞 连续报道,要有“下回分解”。
(选自《消息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
二、综合消息写作概要*(刘保全、彭朝丞)
综合消息是报道发生在一段较长时间或较大地区的某一事件、成就、趋势或问题的 新闻。综合消息的特点是,报道面宽,气势较大,点面结合,总揽全局,既有广度 又有深度,面上的材料较为概括、全面、实在,典型事例具有代表性。它虽然不如 一般动态消息那样迅速及时,但能使人们了解事情的完整情况及其发展的规模和程 度,从而得出全面的认识和结论,因此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消息品种。在通讯社就 某一重大事件摘发的滚动式报道之后,往往在当天夜晚就这一事件的发展综合写成 一条较为完整的报道,也是一种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横断面的综合,即对一些地区或部门所开展的某 项工作、某个运动的成就、情况,按其范围或类别综合起来反映全貌的报道;
(二)纵深度的综合,即对一定时期某条战线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发展变化,按其 因果关系或时空顺序加以综合的报道;
(三)纵横结合的报道。综合消息概括力 强,声势较大,适于总结和宣传各条战线的形势和评述群众性活动的成就、特点和 趋向等。写法上要求立足全局,材料充分,形式灵活。
综合消息和其他消息一样,由导语、主体和结尾几部分组成,但由于它涉及的材料 多,在时间、地点和情况上,又不像动态消息那样集中、连贯,因此要写好它,应 着重掌握下述两点独特的要求和方法:
一是组织好材料。把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众多材料组织得有条不紊,是写好综 合消息的重要要求。组织好材料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横式组织法,即在导语 中概括了全面情况之后,在主体中按具体情况的地点(包括单位)或类别并列地加 以叙述;另一种是纵式组织法,即在导语概括了全面情况之后,在主体中按照事件 的发展过程或因果关系逐步深入地加以叙述。
二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能反映全面的或一个方面的情况的概括与统计;所谓 点,就是能反映全面或一个方面情况的具体事例。点面结合,是综合消息常用的写 法。在导语写作时,为了避免单纯使用概括方法的抽象与枯燥,便可以先从一个具 体事例写起,然后再概括全面情况。一个面可以用一个点,也可以用几个点。
(选自《消息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009-01-14 人教网
下载:
<../../../../../../dy/>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