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省级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清单
全国省级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清单
编制交流研讨会在延安召开
为进一步推进全国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2011年8月28日至30日,全国“省级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交流研讨会”在延安圣都国际酒店召开。会议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办,陕西省发改委和延安市发改委协办。来自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所的专家和上海、黑龙江等25个省、直辖市发改委分管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负责人,农业、气候领域研究学者68人参加了交流研讨会。
会议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徐华清所长助理主持,延安市政府张星副秘书长致开幕词。会议邀请陕西、辽宁、天津、浙江、广东、云南、湖北等7个试点省农业活动清单负责人介绍了清单编制经验,与会代表还对稻田甲烷清单、农田氧化亚氮清单、动物肠道甲烷清单、动物粪便甲烷和氧化亚氮清单进行了专题讨论,就相关问题做了交流发言。
下一步,各省、直辖市将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启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为国家制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行动做好基础性工作。
延安市发改委节能中心李晓俊
二O一一年九月二日
第二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培训文件
附件一:
一、培训内容
(一)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最新相关法律法规及“十二五”总体思路与目标;
(二)国家实用节能减排技术介绍与分析;
(三)“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发展低碳经济思路;
(四)“十二五”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综合方案介绍;
(五)节能量计算与碳计量、碳认证方法;
(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介绍;
(七)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思路、基本原则及排放预测方法;
(八)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范围、关键排放源、计算原理与方法;
(九)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监测和分解考核体系;
(十)温室气体指标分解考核统计体系与常规统计体系的结合;
(十一)清单编制方法的评价与选择;
(十二)气候变化最新进展与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及案例;
(十三)能源、工业、农业、土地利用、民航、森林、建筑、废弃物等行业碳排放量核算方法及案例介绍。
二、师资安排
本期培训班拟邀请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清华大学、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等有关单位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授课。
三、参加人员
各地有关部门及清单编制单位主管人员;工业、农业、林业、节能环保、垃圾处理、环境规划、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等相关管理人员。
四、时间地点
时间:2011年10月21—24日(21日为报到日)
地点:北京市(具体办班地点及报道路线另行通知)
五、培训费用
220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场地费、专家费等);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六、报名办法
参加培训班的人员请按要求将报名表认真填写好,传真至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经济研究室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白桥大街22号七层(邮编:100062)联 系 人:蒋 雨 ***(fgwjiangyu@yeah.net)
电话/传真:010-***3
第三篇:福建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
福建省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
排放报告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保证企业碳排放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176号)和《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闽政〔2016〕40号)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及其工作的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指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是指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温室气体的监测、报告与核查活动,通常简称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
第三条 省政府设立由分管省领导任组长,省发改委主任为副组长,省直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以下简称“省碳交办”),负责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监督管理。
省经济信息中心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技术支撑单位,负责碳排放报送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采集与分析、第三方核查机构日常管理等相关工作。
设区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下同)发改委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机构,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碳排放权交易重点工作。
第二章 报告的一般要求
第四条 碳排放报告主体为重点企(事)业单位,分为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重点排放单位是指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重点企(事)业单位;一般报告单位是指未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但达到一定排放量的重点企(事)业单位。
设区市发改委按照国家和省里公布的标准,提出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及一般报告单位名单,报省经济信息中心审定并向社会公布。
设区市发改委每年可根据重点企(事)业单位上一的实际排放量调整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名单,报省经济信息中心审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条 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出现名称变更、分立、合并等情况时,应当在工商注册变更后10个工作日内向设区市发改委报告,由其转报省经济信息中心存档备查。
重点企(事)业单位注销、停止生产经营或者迁出本省行政区域的,应当在完成关停或者迁出手续前3个月内向设区市发改委提交所属履约年对应运营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核查报告,由其转报省经济信息中心存档备查。第六条 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的碳排放报告应当具有完整性,各报告主体需要报告的温室气体种类应当以省碳交办发布或认可的行业核算和报告标准的具体要求为准,应当涵盖核算和报告标准中列出的各个排放源涉及的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以及净购入的电力和热力产生的排放等,同时避免重复计算并防止数据缺失。
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应当以透明的方式获取、记录、汇总、分析和保存活动数据、排放因子以及排放量等数据,以便第三方核查机构或主管部门能够再现排放的核算过程。
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应当采取措施确保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和测量满足适用的法规和标准所要求的准确度。
第三章 核算方法的选择
第七条 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应当按照省碳交办发布或认可的标准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测、核算和报告。当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涉及多个行业时,核算和报告应当分别按照对应的行业核算和报告标准实施。
第八条 若因技术原因,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不能采用对应行业核算和报告标准中规定的监测和核算方法,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应当向设区市发改委提交偏移监测和核算方法的申请,设区市发改委应当及时提交省经济信息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讨论,结果报省碳交办确认。第九条 对于配额分配涉及生产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的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及省碳交办的相关要求核算并报告其与配额分配相关的生产数据和其他数据。
第四章 监测计划的提交和修改
第十条 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按照省碳交办的要求制定碳排放监测计划,报送设区市发改委,由其审核后转报省经济信息中心存档备查。监测计划采用电子文件报送为主,纸质文件为辅的报送方式。电子文件应当在我省碳交易信息管理与在线报送平台进行录入。
第十一条 监测计划应当详细、完整地规定使用的监测方法,具体内容应当符合监测计划的版本、报告主体的描述、核算边界和排放设施的描述、各个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的数据单位、数据获取方式、数据缺失的处理方式以及数据内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相关规定。
对于配额分配涉及生产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的行业,监测计划应当包括生产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
监测计划的格式应当统一(详见附件)。
第十二条 重点排放单位在出现以下任一情况时,应当及时向设区市发改委报告,修改其监测计划:
(一)外包、租赁等导致核算边界的变化;
(二)排放设施发生变化;
(三)与碳排放相关燃料、原料、产品及其它含碳输出物的变化;
(四)为提高数据准确度,采用新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以及其他提高数据准确度的措施;
(五)排放相关数据和生产获取方式的改变;
(六)发现之前采用的监测方法所产生的数据不正确;
(七)省碳交办明确需要修改的其他情况。
第十三条 重点排放单位应当在修改后的20个工作日内向设区市发改委提交修改后的监测计划,由其转报省经济信息中心存档备查。
第五章 排放报告的提交和确认
第十四条 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和省发布的标准,通过我省碳交易信息管理与在线报送平台编制碳排放报告,于每年2月份最后一个工作日前,经设区市发改委审核,提交给省经济信息中心汇总后,报省碳交办。
重点排放单位应当于每年4月30日之前将经核查的碳排放报告通过我省碳交易信息管理与在线报送平台提交给设区市发改委,由其审核后上报省经济信息中心。一般报告单位应当根据省碳交办发布或认可的标准,通过我省碳交易信息管理与在线报送平台编制碳排放报告,于每年2月份最后一个工作日前通过设区市发改委提交给省经济信息中心。
省碳交办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般报告单位的碳排放报告是否需要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如需要应当按照重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报告与核查要求执行。碳排放报告采用电子文件报送为主,纸质文件为辅的报送方式。电子文件应当在我省碳交易信息管理与在线报送平台进行录入。
第十五条 碳排放报告的格式应当依据核算方法和报告标准的要求,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报告主体基本情况、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活动数据及来源、排放因子数据及来源等。
对于配额分配涉及生产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的行业,排放报告应当包括生产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的内容。
第十六条 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当于每年5月31日前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对重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报告进行抽查,抽查的对象包括:
(一)排放量变化异常的重点排放单位;
(二)不认可第三方核查结果的重点排放单位;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或省碳交办要求抽查的重点排放单位或一般报告单位。
第十七条 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当依据排放报告、核查报告及抽查结果,提出各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量报省碳交办确认。
对于以下重点排放单位,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当委托第三方核查机构测算其排放量,测算方法不应导致配额的过量发放:
(一)未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经核查的排放报告;
(二)经核查的排放报告不符合本管理办法或核算和报告标准的要求;
(三)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报告未按照相关规定实施核查。对于以下一般报告单位,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当委托第三方核查机构测算其排放量并予以确认,测算方法不应导致排放量的低估:
(一)未在截止日期前提交排放报告;
(二)排放报告不符合本管理办法或核算和报告标准的要求。
对于实施抽查的碳排放报告,当核查结果与抽查结果存在差异时,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当组织专家讨论并确认其排放量。
第十八条 重点排放单位对核查或抽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结果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省经济信息中心提出书面异议申请。
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当组织专家在20个工作日内对异议申请进行核实,做出结论,并将结果告知异议申请人。
第十九条 省碳交办、设区市发改委、省经济信息中心及第三方核查机构应当采取措施确保核算和报告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第六章 数据的内部管理和控制
第二十条 重点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实施并保持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排放报告符合监测计划、内部管理程序和本管理办法的规定。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工作、制定并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计划、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记录和归档管理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内部审核制度等。
第二十一条 重点企(事)业单位应当对数据进行内部审核和验证,审核和验证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一)检查数据是否完整;
(二)将核算数据与以往年份的排放数据进行比较;
(三)将核算数据与不同采集系统获得的数据进行比对。对于内部审核和验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采取纠正措施。
第二十二条 重点企(事)业单位如果将数据的监测、记录、传递、汇总和报告等实施外包,则应当制定相关制度,确保数据安全、准确。
第二十三条 如果碳排放数据缺失,重点企(事)业单位应当采用适宜的估算方法确定相应时期和缺失参数的替代数据,替代数据不应导致重点排放单位配额的过量发放和一般报告单位排放量的低估。替代方法应当在重点排放单位提交的监测计划中予以明确。
第二十四条 重点企(事)业单位应当保存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记录至少10年,保存的形式可以采用纸面形式或者电子文档。相关数据和信息记录包括:
(一)监测计划及其更新;
(二)监测计划中提及的书面程序,包括采样计划、数据及控制程序;
(三)排放报告和核查报告;
(四)连续测量系统的原始和汇总数据;
(五)测量仪器的校准和维护相关文件和记录;
(六)数据缺失处理的相关文件和记录;
(七)其他相关文件和记录。
第二十五条 报告的合计CO2当量排放应当为四舍五入后取至小数点后两位,单位以吨计。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未按要求提交监测计划、碳排放报告,虚报、瞒报、拒绝履行碳排放报告义务的,按照《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176号)第三十五条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七条 行政机构工作人员在碳排放报告、核查相关管理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违规泄露企业(单位)保密信息等违规行为的,按照《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176号)规定进行处罚。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发改委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监测计划模板
第四篇:发展中国家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发展中国家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检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家庭。
加快发展各种新兴经济形态。(1)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发展低碳经济,既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也要从那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寻求节能途径,推广节能技术;还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2)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3)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十一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珍惜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以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增长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经济形态。
建立健全减少排放的体制机制。加强减少排放监督检查力度,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为,集中力量对挂牌督办企业、区域限批地区,以及重大环境事件和严重违法地区惊醒环保后督察。
建立专项基金,以经济手段促进减排。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训,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政府联合起来共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等。
要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机遇,让社会公众了解并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清应对气候变化对国家、地区和企业自身发展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要倡导全民自觉参与,鼓励企业自愿采取行动。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抑制奢侈消费。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制定并实施减缓碳排放的目标和措施。引导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社会民众消费方式的转变,逐渐形成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和机制。
富国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发达国家应根据《公约》和《议定书》正视并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继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
就发达国家应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方面来说,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可预测的、充足的资金,帮助和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减缓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行动,包括大量针对降低毁林排放、适应、技术发展和转让以及能力建设的资金。在采取实质性减缓行动和保证实施透明度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足够资金以满足发展中国家应对温室气体的排放的需要。同时,还应建立具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公平代表性管理机构的多边基金。这些资金中的适应资金将优先提供给最易受温室气体影响的国家。
就发达国家应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在技术开发与转让行动方面来说,应设立一个“技术机制”加速技术开发与转让,支持适应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可为推动气候友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保障。
第五篇:证明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实验
验证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实验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听说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它是温室气体,会引起温室效应。但是二氧化碳真的具有我们听说的保温作用吗?因此我们决定做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加深对二氧化碳的了解,明白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
响。
实验方法:
实验变量:
自变量:空气中的CO2的含量
因变量:瓶内气体的温度
实验仪器:两个大小一致的玻璃瓶、一个100W电灯泡、两个温度计
实验步骤:1.用玻璃瓶收集一瓶空气,一瓶富含CO2的空气。
2.分别插入温度计到两个玻璃瓶中,盖紧瓶盖。
3.待两个瓶子中的初温相同时,在距离约8cm处打开100W的电灯照射。
4.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记录在表格内。
5.再次收集气体,如此多次重复实验。
实验结果统计:
实验结果分析:
从以上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富含CO2的空气的比普通空气在相同的条件下照射升温得更快,这说明了CO2的保温性质,得出CO2是温室气体。这个实验是较为粗略的实验,但是也能从中反映CO2的保
温功能。
实验研究结论:
CO2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对于温室效应的影响极其之大,从本次的实验中我们不难地了解到CO2的保温作用。
虽然现实中大气的CO2含量并没有实验中的含量那么多,但是全球的CO2含量在攀升,对于数以亿万年来的大气中各种气体稳定的含量来说,这已经破坏了内在机制的平衡和调节。所以我们应该从生活
中关注气候变化,做低碳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