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主要事迹
王国涛,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工程师职称,家住淅川县城关镇,1991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同年7月被分配到淅川县公路段工作,现任淅川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王国涛同志参加工作以来,正值淅川交通大发展时期,他时刻以大局为主,紧紧围绕发展公路交通事业的中心工作,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忘我的工作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努力勤奋工作,长期奋战在交通建设一线,面对繁重的公路建设任务,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才能,坚持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工作一丝不苟,力求达到精益求精,勇于争先,敢于创新,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创下了不平凡的业绩,以优异的成绩和突出贡献,连续21年在县交通系统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获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公路会战先进个人”,2004年、2007年两次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2008、2011年被中共淅川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授予“五好”党员,2006年被南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农村公路建设”先进个人、被中共南阳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12月被评为南阳市第四届文明市民,2007年、2008
年3月被淅川县委、县政府授予“农村公路建设”先进个人。2007年5月荣获南阳市第三届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2月被省人事厅、交通厅评为“交通工作管理年”先进个人,2008年8月被评为淅川县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2010年3月获淅川县委、政府农村公路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3月获河南省交通系统先进个人,2012年3月获淅川县委、政府公路建设先进个人、南阳市交通运输系统先进个人。
爱路胜于家
挚爱着公路建设事业,他就把工地当成自己的家。无论是淅西路、内淅路、G209线、S335线、S332线、复建路、旅游路、环城路等重点工程,还是其它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他都吃住工地,一年365天很少回家,他勇挑重担,无私奉献,专啃硬骨头,挑别人不愿挑的担子,干别人不敢干的活,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立足岗位,认真负责,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施工实践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优良工程,为企业争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很快成为技术骨干。1998年在香花至宋岗公路建设过程中,第一次任项目经理,他说要干就干最好的,在施工中既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还当协调员,面对工期紧,机械少,材料涨价,施工季节不利等多种因素,许多人都为工期捏一把汗。他却勇挑重担,面对有限的工期和不多的机械,率领广大施工人员,齐心协
力,知难而进,昼夜奋战,实行分叉作业,人员三班倒,人停机不停,做到昼夜施工,机械不够,带头用人工作业;材料涨价,他就反复和材料商讨价还价;机械操作手不够,他亲自驾驶铲车作业,在他的带领下,工地人员克服低温季节对水泥路面施工的不利影响,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该项目比预定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并被评为优良工程。
不计名利乐奉献
2003年任S332线县城至毛堂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经理,该项目地形复杂,施工条件艰巨,特别是路基工程,由民工建勤修建,质量差,项目部进驻工地后,他采用拉网式排查,把有问题的地方找出来,按标准处理,采用流水作业法,前面处理合格后,后面进行下一步施工,在进行路面施工时,因拌和楼设备老化,无法日常运转,他昼夜奋战,亲自调试安装,困了就倒在机械旁打个盹,渴了就喝口白开水,终于攻下了拌和楼安装调试的难题,由于连续多日奋战在施工一线,在路面铺筑时,他昏倒在施工工地,被就近送到乡卫生院,经紧急抢救才苏醒过来,稍后,他就坚持要求停止治疗返回施工现场,整个工程结束后,他脸晒得皮肤黝黑,整个人瘦了大一圈,三十几岁的人看起来像个小老头,以至于回家,孩子就没认出来他。就是凭着这种奉献精神,他带领大伙创造了工程优良、施工进度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业主
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为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
质量重于山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工程质量是交通人的形象,决不能因经济利益而放松质量要求,这是王国涛经常说的一句话。做为工程的技术人员,时时刻刻把公路工程质量看得比生命还重。
2004年在S335线香花至马蹬22公里油路改建工程中任监理工程师,影响工程施工的有五大难题。一是该区域雨水多且降水集中,有效工期短,直接影响工程进度;二是该地区地质复杂,软基较多,增加了实施难度;三是市场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大了工程成本;四是原路设计与实际有较大出入,工程变更多;五是该工程属市公路局招标工程,同时该标段施工难度最大,且施工单位为市公路局工程处,比较难管理,面对这种情况,他知难而进,带领有关人员经过收集资料、实地调研、认真测量,很快就掌握了基本情况,并和有关人员一道对施工难点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论证,确定了施工方案和处理措施,为项目施工扫清了技术障碍。在施工队伍进驻工地后,他首先要求工程队严格施工监理程序,在搞好路况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施工方案和严密的监理措施,加大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力度,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数字为准绳,围绕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要求施工单位注重改进施工工艺。既严格监理,又热情服务,同时在施
工中积极为施工单位出主意、想办法,做到事先监理,不搞死后验尸,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保证了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该标段尽管在五个标段中条件最差,难度最大,但还是率先完成了施工任务,多次受到质检部门的好评,在上级组织的工程质量检查验收中被评为优良工程。
倾情送移民
淅川县因南水北调大外迁移民人口达16.7万。为了让移民老乡搬的顺心、迁的开心、走得顺利,王国涛走遍了每一个移民村组,查路况、规划搬迁道路、设计移民车辆停车场,连续奋战7昼夜,带队完成了1000多个移民批次的村内、村外、县内通行线路和60个大型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工作。紧接着,他就移民通行线路的道路改善提出了科学意见和建议,“移民车队通行顺利,是我们对移民无私奉献的应有尊重”,组织紧急抢修道路350多公里。临时规划道路和临时停车场的建设由各乡镇具体负责,王国涛既是编外“技术顾问”,随喊随到,即使因工作冲突而不能及时到现场,他也总是先在电话里耐心指导,到能脱开身时立即赶去帮忙;同时他也是“管闲事”的热心人,对看到的无法满足移民停车需求的各种情形大胆指出,有效推动了建设工作----他以这种形式参与建成临时道路1000余公里而分文未取。此外,他还亲自组织了30多个批次移民的交通运输保障工
作,义务参加了20多个批次移民的帮迁行动,展示了一名基层党员对移民群众的大爱。
事业在心中
王国涛把青春献给公路事业,把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时刻放在自己的心中。2005年根据县委、政府安排将交通工作做为全县“四大突破”之一,先后完成了毛堂龙山公路、工业园区道和县城东环路的勘测设计等工作。组织实施东环路新建工程,作为项目经理,根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他合理选用沿线原材料,采取水泥稳定天然碎石作为基层,通过大量试验和设立实验路段,既解决了质量问题,又降低了工程造价,仅此一项节约资金达200多万元,同时,为今后淅川公路路面基层施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勤奋好学,积极进取,长期从事公路工程专业工作,他始终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工作力求达到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努力掌握现代交通科技知识,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遇到的疑难问题,能广泛查阅各方面资料,反复论证,真正圆满解决。长期奋战在施工一线,他处处时时注意记录工作中的“疑难杂症”,从各方面搜集资料,潜心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能够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为淅川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
效益。同时也为县交通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奉献事业,默默无闻,奉献青春,无怨无悔。王国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充分展示了淅川交通公路建设事业中一个普通员工的风采。
第二篇:交通先进典型材料
主
要
事
迹
王志华,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工程师职称,家住内乡县城关镇,1991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同年7月被分配到内乡县公路段工作,现任内乡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王志华同志参加工作以来,正值内乡交通大发展时期,他时刻以大局为主,紧紧围绕发展公路交通事业的中心工作,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忘我的工作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努力勤奋工作,长期奋战在交通建设一线,面对繁重的公路建设任务,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才能,坚持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工作一丝不苟,力求达到精益求精,勇于争先,敢于创新,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创下了不平凡的业绩,以优异的成绩和突出贡献,连续21年在县交通系统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获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公路会战先进个人”,2004年、2007年两次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2008、2011年被中共内乡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授予“五好”党员,2006年被南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农村公路建设”先进个人、被中共南阳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12月被评为南阳市第四届文明市民,2007年、2008年3月被内乡县委、县政府授予“农村公路建设”先进个人。2007年5月荣获南阳市第三届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2月被省人事厅、交通厅评为“交通工作管理年”先进个人,2008年8月被评为内乡县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2010年3月获内乡县委、政府农村公路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3月获河南省交通系统先进个人,2012年3月获内乡县委、政府公路建设先进个人、南阳市交通运输系统先进个人。
爱路胜于爱家
挚爱着公路建设事业,他就把工地当成自己的家。无论是淅西路、内淅路、G209线、S335线、S332线、复建路、旅游路、环城路等重点工程,还是其它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他都吃住工地,一年365天很少回家,他勇挑重担,无私奉献,专啃硬骨头,挑别人不愿挑的担子,干别人不敢干的活,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立足岗位,认真负责,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施工实践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优良工程,为企业争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很快成为技术骨干。1998年在香花至宋岗公路建设过程中,第一次任项目经理,他说要干就干最好的,在施工中既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还当协调员,面对工期紧,机械少,材料涨价,施工季节不利等多种因素,许多人都为工期捏一把汗。他却勇挑重担,面对有限的工期和不多的机械,率领广大施工人员,齐心协力,知难而进,昼夜奋战,实行分叉作业,人员三班倒,人停机不停,做到昼夜施工,机械不够,带头用人工作业;材料涨价,他就反复和材料商讨价还价;机械操作手不够,他亲自驾驶铲车作业,在他的带领下,工地人员克服低温季节对水泥路面施工的不利影响,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该项目比预定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并被评为优良工程。
不计名利乐奉献
2003年任S332线县城至毛堂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经理,该项目地形复杂,施工条件艰巨,特别是路基工程,由民工建勤修建,质量差,项目部进驻工地后,他采用拉网式排查,把有问题的地方找出来,按标准处理,采用流水作业法,前面处理合格后,后面进行下一步施工,在进行路面施工时,因拌和楼设备老化,无法日常运转,他昼夜奋战,亲自调试安装,困了就倒在机械旁打个盹,渴了就喝口白开水,终于攻下了拌和楼安装调试的难题,由于连续多日奋战在施工一线,在路面铺筑时,他昏倒在施工工地,被就近送到乡卫生院,经紧急抢救才苏醒过来,稍后,他就坚持要求停止治疗返回施工现场,整个工程结束后,他脸晒得皮肤黝黑,整个人瘦了大一圈,三十几岁的人看起来像个小老头,以至于回家,孩子就没认出来他。就是凭着这种奉献精神,他带领大伙创造了工程优良、施工进度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业主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为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
质量重于山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工程质量是交通人的形象,决不能因经济利益而放松质量要求,这是王志华经常说的一句话。做为工程的技术人员,时时刻刻把公路工程质量看得比生命还重。
2004年在S335线香花至马蹬22公里油路改建工程中任监理工程师,影响工程施工的有五大难题。一是该区域雨水多且降水集中,有效工期短,直接影响工程进度;二是该地区地质复杂,软基较多,增加了实施难度;三是市场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大了工程成本;四是原路设计与实际有较大出入,工程变更多;五是该工程属市公路局招标工程,同时该标段施工难度最大,且施工单位为市公路局工程处,比较难管理,面对这种情况,他知难而进,带领有关人员经过收集资料、实地调研、认真测量,很快就掌握了基本情况,并和有关人员一道对施工难点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论证,确定了施工方案和处理措施,为项目施工扫清了技术障碍。在施工队伍进驻工地后,他首先要求工程队严格施工监理程序,在搞好路况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施工方案和严密的监理措施,加大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力度,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数字为准绳,围绕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要求施工单位注重改进施工工艺。既严格监理,又热情服务,同时在施工中积极为施工单位出主意、想办法,做到事先监理,不搞死后验尸,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保证了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该标段尽管在五个标段中条件最差,难度最大,但还是率先完成了施工任务,多次受到质检部门的好评,在上级组织的工程质量检查验收中被评为优良工程。
倾情送移民
内乡县因南水北调大外迁移民人口达16.7万。为了让移民老乡搬的顺心、迁的开心、走得顺利,王志华走遍了每一个移民村组,查路况、规划搬迁道路、设计移民车辆停车场,连续奋战7昼夜,带队完成了1000多个移民批次的村内、村外、县内通行线路和60个大型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工作。紧接着,他就移民通行线路的道路改善提出了科学意见和建议,“移民车队通行顺利,是我们对移民无私奉献的应有尊重”,组织紧急抢修道路350多公里。临时规划道路和临时停车场的建设由各乡镇具体负责,王志华既是编外“技术顾问”,随喊随到,即使因工作冲突而不能及时到现场,他也总是先在电话里耐心指导,到能脱开身时立即赶去帮忙;同时他也是“管闲事”的热心人,对看到的无法满足移民停车需求的各种情形大胆指出,有效推动了建设工作----他以这种形式参与建成临时道路1000余公里而分文未取。此外,他还亲自组织了30多个批次移民的交通运输保障工作,义务参加了20多个批次移民的帮迁行动,展示了一名基层党员对移民群众的大爱。
事业在心中
王志华把青春献给公路事业,把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时刻放在自己的心中。2005年根据县委、政府安排将交通工作做为全县“四大突破”之一,先后完成了毛堂龙山公路、工业园区道和县城东环路的勘测设计等工作。组织实施东环路新建工程,作为项目经理,根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他合理选用沿线原材料,采取水泥稳定天然碎石作为基层,通过大量试验和设立实验路段,既解决了质量问题,又降低了工程造价,仅此一项节约资金达200多万元,同时,为今后内乡公路路面基层施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勤奋好学,积极进取,长期从事公路工程专业工作,他始终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工作力求达到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努力掌握现代交通科技知识,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遇到的疑难问题,能广泛查阅各方面资料,反复论证,真正圆满解决。长期奋战在施工一线,他处处时时注意记录工作中的“疑难杂症”,从各方面搜集资料,潜心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能够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为内乡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县交通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奉献事业,默默无闻,奉献青春,无怨无悔。王志华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充分展示了内乡交通公路建设事业中一个普通员工的风采。
第三篇:先进典型事迹
瓮安县城市管理局联乡驻村先进典型材料
——驻村干部成功制止群众上访事件
2012年4月7日,瓮水街道办事处河西磷肥厂聚集了40多名农民工,因原承包人占戈昂拖欠工资问题聚集在一起准备集体上访。接到信息后,我局派驻瓮水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龚玉辉同志立即联系该办事处综治办主任文斌立即率队赶往现场,通过多方面的解释、劝慰,并承诺政府一定会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且于4月20日作出具体答复,民工才逐渐散去。
事情起源于2011年4月,河西磷肥厂承包人占戈昂因涉嫌诈骗被捕,仅拖欠农民工3、4月份工资就达28.3万余元,由于涉及人数较多,拖欠工资金额巨大、给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原雍阳镇已经组织工作组同厂方成立的资产清算小组处理厂方部分剩余物资,解决了民工工资20.2万元,但由于资金不足,尚差81333.00元未付清而致使农民工再次闹事。
为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党工委副书记龚玉辉和瓮水办事处同志一方面积极做好农民工的安抚工作,稳定农民工的情绪,一方面采取果断措施,倾力为农民工追讨拖欠的工资。一是成立了由办事处、河滨社区、河西磷肥厂农民工代表组成的工作小组,对占戈昂被捕后遗留资产焦煤进行清查、登记;二是工作组按瓮安县价格认证中心按现行市场价格对占戈昂遗留资产焦煤的价格认证评估报告书和占戈昂委托
雍阳镇代为处理其遗留资产用于支付所欠农民工资委托书,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协调处理了部分焦煤,并将资产竞卖所得资金足额发放民工工资。
通过办事处工作组和我局驻派在瓮水街道办事处龚玉辉同志和的努力和多方协调,终于将一起拖欠的农民工资事件彻底解决,确保每一位被拖欠工资的农民都能拿到自己的血汗钱,成功将一起群体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
第四篇: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通过观看“群星闪耀黑土地”先进典型事迹,使我们感到要把先进典型作为生动教材,深学、细照、笃行。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面面正身立影的镜子,他们是优秀共产党人的代表,无愧于人民的好儿女。以先进典型为镜,找差距、明方向、见思想、触精神,要努力照到灵魂深处,照清问题症结、照亮前行道路。
以先进典型为镜,知荣辱。人生是不断完美自己的旅程,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是人之本性。群众的眼睛最雪亮,群众的评价最有分量,榜样们的美在于贴近群众、服务百姓、为民谋利。要勇敢立于先进典型镜下,善于发现美,敢于检修丑,以创造美、发扬美为荣,以忽视丑、隐瞒丑为辱,他们是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
以先进典型为镜,辨得失。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赢民心者“心宽体胖”是为“得”,失民心者“萎靡形祟”则为“失”。观看这些优秀共产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组织上给的评价很高。”多么朴实的那些话,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他们失去了一时安逸,却收获一世惦念,他们得到的是人民的认可,百姓的口碑,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他们是胸怀坦荡的共产党人。
以先进典型为镜,懂进退。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当仁不让是“进”,面对权钱美色诱惑,坐怀不乱是“退”,退进之间彰显人格魅力、党性定力。他们“高”在信仰坚定、勇于担当、成就事业。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改进作风、帮困解难,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难当做自己的痛,进有道、退坚决,常怀自省之心、敬畏之心,他们是干净清白的共产党人。
以先进典型为镜,就是要照到灵魂心灵,要边学、边照、边改,让其高尚的精神触及灵魂心灵,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转变;以先进典型为镜,就是要照到自身问题,照到差距、照到区别、照到症结,以差距提升思想、以区别增强信念、以症结加强工作;以先进典型为镜,就是要照到前行道路,将先进典型这面镜子牢牢树立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日日照、时时照,让榜样的力量成为我们未来工作中无尽的动力和源泉。
未来的我们,更要努力做一名镜子,闪耀人性的光辉、辐射党性的光热、传递成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正能量。
第五篇:法院院长先进典型事迹
参加市里妇代会的选举,错过了旁听院长亲自主审的一个案件,晚上看了此案审理的录相,又一次为周院长娴熟的驾驭庭审能力、睿智的释法析理、务实的工作作风所折服和感动。
周院长是一位对工作极认真负责,对干警要求严格,对业务孜孜以求,始终保持着旺盛精力和积极向上态度的人。外表温文儒雅的他有着金墉笔下的“侠客”风范,有一股
敢于坚持正义的正气,有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侠客剑胆”的周院长,更有“文人琴心”,他有着一份对当事人朴素温暖的情怀。
每天要找院长的当事人有许多,尽管院长的工作非常忙,然而他都一直坚持热情地接待每一个法律求助者,用其细致的工作,深厚的法律功底,为当事人答疑解惑,诠释一名法官应有的职责。他说,一方面可以了解人民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另一方面又可以了文秘杂烩网解到法官的执法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情况。
2008年2月底的一天傍晚,一位十分孱弱、手杵木棍、全身浮肿、穿着单衣薄裤的老人瑟瑟卷缩在凤仪法庭门外,当得知老人是楚雄州大姚县农民,因患脑溢血引发中风,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没有着落,而在海东镇某村和湾桥镇某村“上门”的两个儿子却不尽赡养义务后,庭长及时将情况向院领导作了汇报。院长高度重视,随即与有关部门协调,安排老人当晚暂时住进凤仪镇敬老院,在妥善安顿好一切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部署后,已是晚上12点多了。
第二天,虽是周末,但在院长的指挥下,启动了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周院长亲自带领30多名法官、法警分两个组分别赶到海东镇、湾桥镇寻找老人的两个儿子,同时积极争取辖区党委政府、村社干部及村老年协会老人们的支持配合。周院长亲自做当事人的工作,对老人子女及家属从法律角度,从亲情角度给他们讲解人间真情。经过做大量的调解工作,最终化解了子女多年的积怨,达成赡养协议,非诉调解了纠纷。当看到儿子背着老人回家时,在场干警们的眼睛都湿润了……
这一桩看似简单的小事体现了院长深情而执著的为民情怀,被深深感动的不仅仅是当事人,还有我及我的同事们。
2007年12月8日,市法院接到线索,得知长期在外从事运输,并采取抵赖等形式躲债,拒不还款的被执行人傅某在南涧县某工地从事工程运输,借款所购车辆也均在工地,由于运输施工,车辆只有在晚上才集中停放,而该处工地距大理市有200多公里,开车需5个多小时,情况十分紧急。
周院长得知情况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制定预案。一个小时后,在周院长的带领下,50多名干警紧急集合后就出发了。干警们冒着深夜冬日的严寒、顶着能见度不足十米的大雾直奔工地……第二天凌晨6时许,建筑工地一片寂静,而在院长的带领下干警已将傅某所在建筑工地8辆汽车扣押。至此,3年多的贷款拖欠案得以强制执行,保住了60多万元的国有资产。
类似的突击行动周院长不知参加过多少次,法院干警对周院长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精神无不表示钦佩。
在院长面前,同事们常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拘谨,向院长呈报待批的法律文书,请示、汇报案件、事情,都会多多少少有一些忐忑,因为院长对各个工作环节的要求向来都很严,小到法律文书的一个标点符号。如果稍微偷懒应付了一回,就会进行“大手术”或“推倒重来”。当然,每一位同志对周院长的修改或意见都是心服口服的。所以,同事们已养成了对制作的每一份法律文书、对请示的每一个案件,事情都要字斟句酌,都要有清晰的思路意见,才敢呈报到院长那儿。每一位干警心中都有这样的感受,要想摆脱在院长面前的拘谨和胆怯,只有增长工作的信心和才干……
在一次审判委员会上,审委会记录人员、合议庭书记员都以为只是记录一下,也没有什么压力。可是没料到的是,审委会委员们案情分析完毕后,院长点名让参加会议记录的人员、合议庭书记员谈一谈对这个案件的看法,第一次在这样的会议上发表见解,书记员们不知所措,红着脸磕磕绊绊地表达着不成熟的意见。院长一面指正书记员们法言法语表述不规范之处,一面强调说:“法院工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工作,任何人如果停止不前就会被现实抛弃,因此,必须使学习成为常态,思考成为习惯。希望我们都能从每一案件的办理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周院长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敏锐与犀利,常常让同事惊叹不已——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案件事实中抽丝剥茧,一针见血地抓住主要矛盾;有时当事人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剑拔弩张”时,他仅用寥寥数语就平复双方的情绪……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发生在周院长的日常工作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而这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娴熟的法律运用能力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一次听一位领导说,政法委员会讨论案件,若有周院长在就感到踏实。那语气中的尊敬和钦佩是如此明显,让我联起到国外那些银发皆白的首席大法官们。
在与周院长的接触中,让人不仅叹服于周院长法律功底的深厚,法学知识的广博。更惊叹于周院长对哲学的研究、对文学艺术的感悟。
在与院长一同创作、修改以本院干警工作、生活的真实素材
为原型的《法官颂》颂词时,让我感受到院长文学深厚的积淀和底蕴;在周院长对音乐乃至舞蹈动作的提议、修改中,更让人惊叹于他的博爱和对艺术的灵性,就连专业老师都不得不为之叹服。我想,这源自于他永远地追求,永远的创新变革,始终追求尽善尽美、至真至美的心灵高地。其实,作为党组书记、院长,没有多少时间能让这种爱好、天赋尽情的施展,但这并不阻碍他用各种视角在茫茫人海中直面冷漠和弱小,在剑拔弩张的纠纷中发现调和的契机,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瞄准清晰的应对主线。
周院长走路特别快,与他同行过的人都有个共同的感受,稍慢一点就落到了后边。他办事一如他走路,雷厉风行。他常对法官们说,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近年来大理市法院年均受理案件达3000多件,而干警却几乎没有增加,为克服人少案多的矛盾,他常常给法官“打气”:“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他的带领下,党组一班人大刀阔斧抓改革,通过主审法官的选任,将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审判人员选拔到审判和执行第一线,严格审判流程管理,建立严格、规范的案件评查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从各个细微环节强化监督,从每一细微之处认真践行公正为民的主题。富有远见的治院理念,雍容大度的治院风范,无不闪烁着崭新的智慧之光,使我常常禁不住生出有幸能在这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氛围中的感叹!
“头雁先飞,群雁齐追。法院这几年工作的成效,大家有目共睹,这个‘头雁’领得好!”这是发自一位退休老法官的感叹。面对成绩、面对赞誉,周院长只是淡淡一笑,一如既往地出现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