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海门论坛”记略

时间:2019-05-14 02:0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海门论坛”记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海门论坛”记略》。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海门论坛”记略

小学数学教学“海门论坛”

揭开儿童数学学习的密码

——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海门论坛”记略

2010年10月23―24日,我们一行4人在江苏海门实验小学参加了2010全国小学数学研讨会“海门论坛”活动。两天活动,安排的学习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很大,时间很紧凑。对于每个与会者来说,无疑是饱享了一顿精神的大餐。

参加献课的有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华应龙校长和施银燕老师,有业内闻名的张兴华、张齐华、许卫兵、徐斌、王俊、蔡宏圣等一批特级教师,他们以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为核心组成了富有特色的“海门实小”教师团队,与邱学华团队一样开创了当今数学教育流派。

这次活动上课前,执教者都将自己备课时的思考与大家分享。如: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时,他在教学设计中写了比较具体的“课前慎思”:“分数的再认识究竟应该认识什么?”“单位1的概念究竟要不要揭示”?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解决题目的策略》一课时,出示了三个问题:如何让学生产生策略的需要?如何借助已有的策略建构新策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策略意识?这些问题不仅是执教者在备课时的思考,也是听课者需要不断厘清的问题。

第一个上台展示的是华应龙老师,他执教的《分数的再认识》,也是最有“悬念”的课。他以大头儿子碰到的困难导进新课,通过用领带量床、量沙发碰到的题目,引出创造单位的现实需要。然后,通过小组的学习,渐渐引出分数单位。最让人惊叹的是他对分数的定义简单的概括为:先分后数。整节课中,他并不强调单位“1”,而是聚焦“分数单位”的理解。

同样来自北京二实小的施银燕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课,课始采用了打地鼠的游戏导进,在对游戏作出规则的过程中,依次呈现规则的要素:方向、顺序„„最后以“数学是游戏,数学是规则下的游戏,数学是统一规则下的游戏”结束。

在海门实验小学杨惠娟老师执教的《认识时分》一课中,杨老师一开始就设计了男女生玩棋的游戏,在自制的圆盘跳格棋上,被指名上台挑战的两个孩子,自然非常兴奋。细心一看,杨老师把钟面上的一些知识“12个大格、60个小格”都隐藏其中了,在游戏过程中,她还通过设计一些题目,让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真正体现了“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思考”的理念,通过形象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获得关于“时分”的感性认识。

张齐华执教的《可能性》一课,也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摸球游戏,帮助学生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小学数学教学“海门论坛”

许卫兵倡导和研究的是简约教学,执教的《可能性的大小》一课,从国外的《石头剪子布》游戏视频入手,通过师生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引入对游戏本身规则的思考,得出结论这个游戏的双方有三分之一的取胜机会,当然,失败也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还有三分之一就是平局。接着再从我们身边熟悉的超市抽奖活动入手,进行进一步研究。在本节课中,有深刻的思辨,有顿悟,也有惊喜。

王俊老师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组织学生实验操作,通过探索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并发现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变化规律,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全心投入。深含的人文色彩,让台下的听课老师和孩子们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张冬梅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学生圈一圈,说一说,比一比,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倍的含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有条理地口头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徐斌老师和蔡宏圣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都让学生通过动手画画,想想,说说,议议,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题目的经验,体验策略的重要性,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徐斌老师的课严实、合缝、滴水不漏,诠释了数学思维的细腻与严密。他的开课提问没有悬念,利用“投飞镖”导入贴近学生实际,但很自然的就把“一一列举”的含义进行了揭示与理解。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徐老师又回到“投飞镖”上进一步问“如果投两次可能会投到多少环?”通过不断地追问,逼学生去思考,认真地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他的教学艺术。

贲友林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借助观察、比较、思考与交流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且在争论中、辩论中理解概念。贲友林老师像一位哲人,他一直在思考,学生在哪里?学生将走向哪里?学生该怎样走向那里?

所谓的教育就是宽待生命,并且努力玉成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课堂显示,学生善于动手,善于合作,善于思考,善于争辩„„学生不断在知识的动态中催生出火花,每一个生命样态都能够自如地展开。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自然、真实,营构出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文化。这些课堂,将为我们更好地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生动的、鲜活的案例。每一节数学课都会有一些亮点、思考留在我们的心中,值得我们回味、感悟、思考。

第二篇:数学论坛暨课堂教学研讨会

翟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暨数学名师论坛

活 动 通 知

各学校:

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经教办研究,定于12月4日(周二)上午8点在崖头联小举行翟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暨数学名师论坛活动,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人员:

1、各小学安排本学校数学教师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数;

2、中学六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二、时间安排:

活动在8:10正式开始,所以要求参会教师在8:00之前必须签到。

三、活动程序:

1、观摩课:崖头联小刘淑香

2、观摩课:中心小学孔现玲

3、数学名师论坛:陈兴学

4、骨干教师评课:活动开展时指定

5、活动总结:孙德国

四、会议要求:

1、严格考勤制度,本次活动请假、缺勤的各学校按正常考勤的2倍计算。要安排专人负责带队和活动考勤,继续执行教办签到、学校带队领导签到的“双签到”办法。

2、参加会议的教师在活动期间认真听课,回校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出学习心得。

五、未尽事宜,另行安排。

翟镇教育办公室

2012年12月3日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

十月底,我跟随校领导前往北京学习, 观摩了俞XX、刘XX等几位国内名师的精彩展示课,以及吴XX等几位大师的点评和袁XX等几位专家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令我感触较深的是俞XX老师的《平均数》和强XX老师的《圆的认识》。

第一天先听的是俞XX老师的《平均数》。首先,俞老师先了解了一下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掌握程度,同时活跃气氛。出示导入题目:

二年级的学生测60米跑,并且要把测的成绩填表。小明跑了5次,分别是15秒、10秒、14秒、14秒、12秒,小明跑60米需要几秒?老师说出情景:小明一开始填了一个15秒,他考虑了一下,擦掉了。又填了一个10秒,后来又擦掉了。他应该填多少合适呢?

师:为什么把15秒擦掉?

生:太慢了。师:为什么把10秒擦掉了?

生:太快了。

师:最快最慢都擦掉了,那填多少合适呢?

生:在10秒~15秒之间。之后学生讨论,最后得出13秒是合适的。

师:小明没有跑过13秒啊,怎么能是13秒呢?有的学生就说,平均数不见得是跑过的数。老师说说5次都跑过哪些秒,然后问:第六次可能是几秒?第七次呢?……

师:每次都会离13较近,(小磁铁展示,把五次的成绩平均为13秒的过程)

师:13秒在最中间,虽然没跑出来过,但是接下来的跑步可能会出现13了,13反映了他的真实水平。

师:正好反映真实水平的数为平均数。接下来老师又问了几个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地方用到了平均数。

(2)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些题目有助于学生拓展关于平均数的用处以及加深归于平均数的理解。最后,老师又出了一个课堂练习,内容是这样的:男生女生投篮,男生有5人,分数分别为:4、7、5、4、5。女生有4人,分数分别为:7、3、5、9?问题是哪一组的水平高?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老师又问了三个小问题

(1)怎么来比?

(2)如果男生组去掉最后一个,会比较吗?这个问题意在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既可以比较总分,也可以比较平均数。

(3)两组人数不一样时,可以比总数吗?应该比什么数?怎样比?此时,需要比较的就是平均数了。通过这个题目,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最后,老师总结: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生:真正水平的数,中间数。通过听俞老师的这节课,首先感受到的是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与学习。然后是教师教学首先要自己对于教材深挖,吃透教材,努力做到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听的第二节课是强老师的《圆的认识》,强老师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个人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风格。课的开始首先用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导入对画圆的探究。老师是用一个个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的,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

1、怎么画圆呢?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画圆的方法,开拓思维。之后,请学生在纸上尝试画圆。让学生实际的体验,从实际体验中发现问题。

2、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请学生大胆的发言,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实际的体验,基本上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来画圆要注意的地方。这时老师再出示正规的画圆视频,看完后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加深对画圆应注意的点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对圆的各部分的探究。由在操场上画圆引入对画圆工具的探讨,进而引入用绳子画圆。由老师(用普通绳子)和学生(用松紧带)在黑板上进行画圆比赛,引入对画圆时相同点的探究。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来相同点有: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又问圆与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不同?学生说一说。接着顺理成章的引入对圆的各部分的介绍。为了加深对各部分的理解,老师出了两个小问题:

(1)在画出的圆里找出圆心与半径,并画上。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半径是怎样的线段?然后由半径引入直径的学习,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是否是半径,不是半径而是直径。老师出示判断题请学生判断是否为直径,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直径是怎样的线段,加深对直径的理解。最后就是课堂练习了。

1、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能清楚看到圆心和半径的圆。

2、选辐条安装车轮。安装一个半径为3分米的自行车车轮,选什么样的辐条合适?有2分米、3分米、5分米、6分米的,请学生说一说选3分米的辐条的原因。得出半径长度都相等。由这个问题引入对半径的数量的探究,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请学生说一说选6分米的辐条的原因,进而得出直径=2半径,又问在不同的圆上也可以吗?进而得出结论,在大小一样的圆上,直径=2半径。

听完这两个老师的讲课,我明白了以下几点:首先,轻松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学生的思维能迸射出更多的火花。其次,就是讲课时对于知识传授的梯度一定要把握好,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课本,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了。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2

20xx年4月21至23日非常荣幸参加了此次会议。刚开始我一听要出去听课,以为又和我以前参加的其它小学数学会议是一样的,是优质课评选类得选拨式会议。但当我走进会场,看到“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集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这一题目时,有几分诧异,带着这种诧异我听完了这13节课,感觉像是打破的瓶子五味俱全。

(一)小学生和小学生如此不同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一直相信这句话。虽然人又贫富之分,但贫穷的人有有用钱也买不到的幸福,而富有的人也有难于体会的痛苦;有时觉得一个人很聪明,但他天生缺少了勤奋,注定平平淡淡,而一个人天生呆头呆脑,老天却给了他勤奋的个性,他也可以拥有辉煌的人生。但当我听到于老师在会议总结时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时,我震惊了,我怀疑了。农村小学生比城市小学生差什么?一样的四十分钟,他们在课堂上收获的到底是什么?

在参加会议的这两天时间里,我无意间听到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在最后散场离开时,我听到一位老师这样说:“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只适合城市里的孩子,根本不适合农村孩子。”听后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大学刚毕业,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而且一入行就进入了市直小学的大门,对农村小学教育没有太多的了解,但也从来不知道我们之间有如此大的不同。我们的孩子有如此大的不同,我们的孩子和他们的孩子难道智力上有差距吗?难道农村老师比我们差吗?答案肯定不是的,相反的我觉得他们付出的比我们更多。

这样的疑问解答了我参加会议时的疑问,我想引起诧异的原因有很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但不行动就永远也不可能改变。于老师的这次会议倡导不只是给村小老师一个展示的机会,对村小老师师一种激励,也让我觉得羞愧。作为一名市直小学的老师,拥有一流的教学设备,一流的学校管理,最好的学习机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优秀?真想对那几位村小来上课的老师说:“无论本节课你上的成功与否,都值得我们这些老师学习,走到这里你们付出了太多的努力,真的辛苦了,你们很棒了!”同时对每一位村小老师都应该说声:“你们辛苦了!”

(二)教什么不等于怎么教

本次听课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常态课的形式出现的,没有以往优质课中的精心修饰。但老师们的表现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虽然代课仅仅半个学期,但计算课的讲授让我觉得头疼。学生对于有的题目早已经会做,所以我在思考到底要教什么?13节计算课下来给了我答案。教给学生什么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找到知识的重点及难点,面向的是学生的起点,而怎么教的重点是为什么教?直面的是学生的终点。不能单单满足于学生会做你出的计算题目,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真正理解原因。

虽然我也已经是一位老师,但和他们这些老师比起来差距不只一点点。一次次精彩的点评中我听进了心里,无论教授的是什么,都要从学生的起点入手。时刻都应该以学生的思考来引导我们的课堂,数学教学研究之本就是学生。我们无法主导学生的思维,但我们应该试着追随他们的思维,这样才能知道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除了对学生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也是不容无视的。我反思自己对教材理解的不够深入透彻。很多时候我只是将教学用书粗粗的读一遍,大体了解到本节课要教授的知识是什么?然后就以自己的想法进行授课。现在看来自己的粗心大意,教学用书中蕴含着巨大的资源。仔细品读能让我们发现学生的基础在哪里,本节课牵扯的的知识点有哪些,学生思维上的难点在哪里。我毕竟已经过了孩子的年龄,已经不能把思维射回过去,但现在的我们却要让自己的课堂射向孩子的思维,也射回我们的过去,用孩子的思维重新学习。你学会了,孩子就学会了。

每次听课都有很多体会,都给我教学上敲醒警钟。我要让我的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学生们学会了,我才是学会了。我们常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很难,但难不代表不能,我也知道不行动就不可能实现,所以我会慢慢试着去努力,去研究,多向各位老师们学习,有这么多优秀前辈们指引着我们,相信未来的孩子们一定都是最幸福的学习者。村小的孩子们也一样!差距会变得相同!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3

3月17日到3月19日,在安庆市石化三小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究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有18位参赛选手上了观摩课。这些参赛选手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学精英,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老师的课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教材处理上亦是惊奇不断。从中让我体会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不在于画面有多么的花哨,讲解有多么的委婉,活动有多么的热闹,设计有多么的丰富……关键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该发展的能力发展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让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就是一节好课。

总体印象:

1、参赛教师穿着得体,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透出精干、干练。

2、参赛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参赛教师都使用视频展示台对学生作业和作品进行展示,方便、快捷且清晰。

4、参赛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参赛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6、参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让学生摆、折、画,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7、参赛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丰富、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8、参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的一种方式。

细节印象:

一、对当地学生的印象

本次观摩,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上课的学生,他们非常优秀: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能提出老师想要的一切问题,能碰撞出老师你想要的精彩,能和老师达成想要的天然默契,而且还非常的有礼貌、守纪律。记得那些学生走上舞台时安静、有秩序,生怕影响了别人似的。下课时是那样有秩序地向老师告别,还要整齐地转过来向听课的老师敬礼,问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再有秩序地离开会场!学生课堂上活跃的思维更是让我们惊叹。如第一个给我们做课的刘志强老师在《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始,刘老师提到自己承诺了要在“五一”期间带领原班学生到黄山去旅游,现要请大家帮帮忙,谈一谈旅游前要做哪些准备,旅游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时,结果学生回答出了刘老师预设的各种不同的问题,诸如租车,用餐,门票,时间,安全等等。程媛媛老师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进行到探究将四个长、宽、高分别是15厘米、10厘米、6厘米的茶叶盒进行包装,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的原因时,有一个学生不是去计算,而是想象和比较,他走上展台,很从容地将一个盒子的大面与两个中面的大小进行直观比较,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将两个中面重叠起来最节省包装纸。吴晓秋老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进行到巩固练习时,出了一道题,“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商店各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统计图,发现第前三周依次为8箱、7箱、9箱,问本周该进多少箱呢?”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平均数“8箱”、最多的箱数“9箱”、“比卖出最多的周还要多一些的箱数,防止还会更多”。这些学生太有才了!

学生有这样活跃的思维,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他们的任课老师平时肯定付出了很多的艰辛。

二、感受大师的风采。

1、感受他们的“数学专业素养”。

赵劲松老师执教三年级的《平移和旋转》,由于这两个概念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在感知平移和旋转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动作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方式:第一层次是模仿,观察动画中的物体运动情况,并用动作表演出来,在分类的基础上,揭示两种运动形式及课题;第二个层次是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运动形式(向左平移两步、向右平移两步、原地旋转两圈)感受两种运动的不同感觉,同时暗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再现,根据静止的画面,想像它的运动方式,并用手势将其表示出来。三次动作表演,既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同时在举手投足之间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为接下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接下的一个环节则更加精彩了,由于平移有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赵老师设计了一个遮眼活动,让一个学生到电脑前遮住眼睛只看键盘上的方向键,听下面学生的指令操作,让全体学生用方向语言提示,眼睛看距离,大脑思考平移的两个要素,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课怎会不精彩呢?如果说让学生说出平移情况是一种考验,那么再接下来的动手画则更具有挑战性。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赵老师设计了“尝试——演示——判断——比较——再画”五次活动,在尝试中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结”再通过判断和展示打开这个“结”,接着在比较中优化方法,最后通过再画,使学生初步掌握画平移图形的方法,而两次画图所组成的小帆船,既体现了数学的美,又蕴含着教师美好的祝福,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感受他们的“激情”。

在本次活动中,丁雪洁老师应是最有激情的老师。她教学的是《体积与容积》,是本次研讨活动的最后一节课,从一开始的课前谈话起,就很明显的看出这个班的学生情绪低落,丁老师以饱满的激情贯穿课堂始终,用她特有的方式提出各种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3、他们都是“有心”的老师。

吴晓秋老师是这次做课老师中最“有心”的一位老师,课前交流时,她能记住班里“在大路上看到老师就向老师问好”的学生的名字;“比猴还要聪明的同学”的模样,并叫出她的名字……这位老师一下能在班上找出六、七个有一定特征的学生名字,一下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这是我学不到的本领。

4、他们都是“勇于创新”的教师。

我们通常在说谁大谁小的时候,一定用到谁比较大谁比较小的完整名词,可是程媛媛老师在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的伊始,她引导学生给一个长方体的三个面取名字,分别叫做“大面”、“中面”、“小面”,这样取名为后面说明哪两个面重叠起来能节省包装纸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形象易记,更顺口。

三、谈谈这次活动对我的启发,与各位交流。

1、不“板着面孔”上课。

在一群各行各业都有的人群中,我们能很快地看出谁是教师,因为大多数教师的脸上都写着:“单纯、苦大仇深”这几个字。我们学校女教师比较多,大家自己比较一下,语数教师同其他学科老师的区别,语数教师明显更具备沧桑感。这一方面跟劳动量大小和压力有关,我想同心态及教学观念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做到“争效率、少怄气”,在课堂上努力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争取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认真听课;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表现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情绪,因为我们的情绪是直接决定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情绪好、心情好,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上一节好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有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反之,教师心情不好、发脾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课堂效率自然低下。课标上说:人人学所需的数学,也就是说数学并不是人人都能学好的,有些学生学到他需要的就可以了,我们不要同这样的学生较劲,你再怎么逼他也没用,大不了从60分逼到70分,没任何意义。

2、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

淮北市实验小学丁雪洁老师的《体积与容积》,“骆驼与阿拉伯人的故事”,P18;

马鞍山师范附小雷雁老师《对策问题》,“5、7、9和6、8、10两组扑克牌比大小”,P19。

3、学习内容生活化。

这点是老生常谈,我的感触是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比如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方敏老师的《平均数》的新课素材就是本班学生体育课上的跳绳比赛,围绕“如何比较两组同学跳绳水平”进行教学。

4、提问技巧。方敏老师的《平均数》,师:如何比较哪组同学的跳绳水平高?学生计算出男生平均每人跳7下,女生每人跳8下;师问跳得最多的那个男生:你跳了10下,怎么平均每人7下呢?你还有的3下呢?通过学生的思考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轻松掌握“平均数”真实含义。另一位老师也上了这一课,我感觉到他的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但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5、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中心学校许海峰老师的《认识分数》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中认识分数,体验到分数的产生及意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还播放音乐。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例,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4

9月12日,我县组织到潢川参加海峡两岸小学数学名师好课堂系列教学研讨观摩会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为“名师好课堂课堂的研讨”。会前潢川高中老师介绍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和宏观要求。上午观摩了来自首都的吴正宪老师的三年级下学期《面积的认识》的公开课,下午观摩了来自江苏省启东市蔡宏圣老师的四年级下学期《乘法分配律》的公开课;次日上午我们听取了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季国栋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五年级的示范课,他主张‘疑趣课堂,让学生在疑趣中享受生活’。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提高教研活动的时效性、针对性。观摩后听了专家的学术报告,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从中受益匪浅。

《面积的认识》这节课,吴正宪老师很努力、真实地呈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并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得到新知。

《乘法分配律》是中年级课程,两位老师都选择了有趣的素材,来激起学生的兴趣点,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并注重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引领。

《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季国栋老师循序渐进,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导入问题,一步步的把学生引入问题、探索问题,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次研讨会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5

20xx年11月2-3号,我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20xx一天半的时间先后聆听了8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和于科长的精彩点评,让我颇多,受益匪感悟浅,每节课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尤其是第一天下午吕建老师执教的第一节《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师表现出来的朴实让我看到了这是一节非常有深度的课,来自莒南的李芳老师把探索《圆的周长》的探究环节处理的恰到好处,还有第二天来自临沂九小的王晓艳老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沉着,机智,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我想给听课的每位教师留下的不仅是佩服,我想更多得还是反思,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课前交流。

每位教师都非常重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通过课前交流拉近师生关系,有的利用课前交流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埋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新知。如吕建老师课前告诉学生特别喜欢大家,给大家拍张照片。学生自然很高兴,拉近了师生距离,同时又为教学创设了很贴近学生的教学素材。郯城中心小学的梁老师课前与学生的交流是:说相反的这个小游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一种积极地氛围内实话实说,共同点击双休日。

二、打破课堂常规。

每位教师都勇于创新,将学生完全放开,去允许学生出错误,不怕学生出错误,并能在学生出错误时及时引导,重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我想这点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反思,如吕建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一个x的平方,这足以说明课堂中重视了生成的资源。

三、教师巧用教育机智。

在每节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每位教师都能够及时的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耐心的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发言,最后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例如,临沂九小的王晓艳老师在出示表格后,你觉得王老师派谁参赛最合适呢?学生在说6,7,8选哪个数时,教师通过引导如果你是徐洋用6表示他的水平,你会怎么说呢?教师灵活机智的处理引导学生。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教学必须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对新知识的引入或巩固都要注意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上课教师们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临沂商城学校的张学锋老师,通过摸奖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中奖的可能性很小,从而引出课题。吕建老师的从自己正在上课的座次上,找某个学生所在的位置等等,这些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五、探究活动充分。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吕建老师在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时,让每个学生尽情用自己的方法描述所在位置,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每个人描述的方法和顺序不一样,所以不能使人明确同一事物的准确位置,在此基础上明确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再从具体的列和行中确定描述位置。李芳教师在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关系时,先是大于直径的2倍后来是比直径的四倍小,在这样的范围中接着通过圆的六等分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是3倍多,由对探究知识的必要性,到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探究知识的方法。欢迎您访问,欢迎您访问,

六、合作学习扎实有效。

合作学习为探求新知提供了一条捷径,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造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每一节课都非常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教师们把合作学习都放在知识的难点和疑点上,在学生解决有困难时采取,好多老师在有难度的问题处理中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通过合作互相交流意见,避免了因匆忙而只能表达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其次是合作中分工要明确,以个人优势的发挥来促成整体的完美。另外在合作学习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很多老师的突出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观点;老师有充足的耐心,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今后应对比优质课,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抓住机会,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满足于墨守成规,提高自身的素质,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6

x月x日我有幸被学校安排参加了xx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化研究观摩研讨会。本次会议主要是向全体教师展示高新区在构建课堂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及观摩了三节渗透了课堂文化理念的教学课。

我听了三节课分别是

第一节、x老师的《厘米的认识》。田老师先通过故事《阿福的新衣》引入,通过学生对“拃”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对单位厘米的需要,进而引出课题。本课亮点:

(1)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过程:一根小棒的长度_____数根小棒连起来测长度________将数根小棒下方标上数字(即得到尺子。

(2)认识尺子,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特别是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x老师的《认识平均数》。于老师先通过两名选手以前比赛成绩,让学生决定应该派谁上场。有同学说比总分,但两人场次有不同,进而提出用平均数来衡量。介绍了两种思路:移多补少及先总后分。

第三节、x老师的《方程的意义》。本课亮点:通过天平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数学表达式,进而让学生小组交流,得到不同的分类:即是否为等式或是否含有未知数,从而得到方程的定义。

另外大会还安排了高新区各学校交流构建课堂文化报告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会上提出了一些我们平时头疼的事情,比如学生老插话怎么办;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不举手怎么办;计算老马虎怎么办;学生不能完整表达怎么办等等。另一个体会是高新区在研究上,收获甚微,甚至是将简单事情复杂化。

听了报告会,我感慨万千:一些现象完全是小学阶段孩子应有的行为,老师硬是将他们教育的达到我们认为对的要求。是否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是否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我们应该尊重个体差异,承认学习方面孩子有好有坏,发展孩子各方面的特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管某一部分孩子,而是都要管,只是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分数上。

到底应该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应该教育出怎样的孩子,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我很迷茫,希望在以后教育的路上找到合理的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7

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汇聚在“东南大学的礼堂”,聆听名师和专家的教诲,吸取教育的营养,我每天总是感觉我的手耳不够用,总是想把大师们所讲每一个观点,所上的每一节课,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上。还好整整二天半的学习,我也把笔记本记得满满的,收获颇多。

现在回到学校看着自己的学生,回想着这二天半的学习内容,我的心得体会记下来,与同行们交流。

数学课堂应该主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是就教数学知识而纯粹教数学知识,还是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从郑毓信教授的报告《走进数学思维》和张齐华老师的观摩课《交换律》中,让我感悟到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现就张齐华老师的一节《交换律》来看名师是怎样上数学课的,首先张老师从语句中的词语不能交换谈起,比如说“我骑马”不能说成“马骑我”等,此时话题一转,引入数学方面有些情况是能够交换的,从而引入了课题。呈现两数相加,交换两加数的位置和还是相等的。接下来就开始让学生进行验证,想办法证明“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按理说当学生举出很多例子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下结论了,可张老师并没有那么做,而是出示了两位学生所举例子的情况。一个学生全部举的是一位数与一位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情况举得例子很多,而另一位学生只举了三个例子,分别是28+9=9+28132+25=25+132等等,张老师启发学生,问到:“同学们,你们认为老师更欣赏哪位同学的举例”,于是学生就开始想,并说出了理由,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了在举例证明的过程中,不是例子越多越好,而是所举的例子应该全面,我想通过这样的训练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张老师是从理论的高度来上这节课的,从数学方法论来思考这一问题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了加法交换律。

可这时张老师并没有停止学生的探索,而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只有加法有这样的交换律呢?”,于是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猜想,有的说“在乘法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有的说“在除法中,交换除数与被除数的位置,商不变”,有的说“在减法中,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差不变”……,这时张老师说:“同伴们,你们现在有这么多的猜想,那就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吧!”。学生就开始了第二次探索,自己寻找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证明的过程中学生又明白了,如果是错误的猜想,就只需一个反例就可以证明了。最后学生获得的结论是乘法有交换律,加法有交换律。这节课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我想更重要的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的不仅仅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而是对策略的认识,对不完全归纳法的认识,虽然学生不明白这是什么方法,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是很有帮助的。在这节课中学生体验到的是探索的乐趣。正如郑毓信教授所说的那样,通过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最终达到会用数学进行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8

12月3—4日,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老师现任杭州市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习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期待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9

3月14日到xx县第六实验小学学习,学习主题是xx市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具体到学校是生本课堂的展现。共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五年级的,第二节是六年级的。

生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这两节课在多数时间上都是以学生主持、学生讲解、学生讨论、学生质疑为主,老师只是在适当时机进行点拨、质疑。班级内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或6人一组或8人一组,选出组长,制定出组长与组员的职责。在课开始的时候,讨论好给予小组评价的方法,按照方法在课堂中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加分。上课过程中,每个环节选出一个或两个引导小组,组长主持,组员汇报,其他小组质疑、讨论。把课堂正真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巡视或学生回答不够的地方,简单提示或加以质疑。即使老师要提示也要先让主持人同意,给予发言的机会。

两节课都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大体都是这样的方式。第一节课体现的更好,第二节课老师的发言和指导稍微多一些。都达到了同样的目标。

生本课堂体现了教学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瑕疵。简单罗列如下:

1、两节课都有作秀的成分。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可以听到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太过流利,不太像是口语,倒像是提前背好的。

2、课后我们到班级内看班级文化展示,都很精彩。很意外,在一个班级的讲桌上发现了一根塑料水管,另一个班级发现了两根水管,看样子应该是当教杆用的。如果常态课堂也像展现的课堂那样精彩,怎么还会需要教杆呢?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0

20xx年12月3—4日,德州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刘松老师现任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刘松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习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刘松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期待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1

激情似火的五月,我和xxx老师来到美丽的泉城xxx,聆听名师名家讲学论道。虞大明、管建刚、薛法根、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等十八位大师级的人物齐聚xxx,为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展示了一节节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课例。在行云流水般的课堂上,我们忘却了时间的存在,每每到课堂结束,总让人感觉到意犹未尽。他们独树一帜的教学魅力,感染了与会的所有老师和学生,引发了我们对语文教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薛法根,曾经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这次xxx之行,我不仅见识了薛老师的庐山真面目,更可贵的是领略到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底、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灵动的故事课堂。

首先,薛老师的字词教学艺术性十足。

一开课,薛老师领着孩子们写自己的姓“薛”字,而这并不是本节课要求认写的生字,一个生字的教学渗透给孩子的是:平日里要留心见到的生字,查一查,问一问,写一写,掌握的多了,我们就能更容易读书、读报,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和能力。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薛老师很好的践行了这一点。“浇”字的认写,薛老师教给孩子的不是简单的“加一加”或“熟字换偏旁”的识字方法,而是蕴含着深层的汉字文化:“尧”是高起的土堆,水要浇在土堆上,而不是浇在树干上。

我们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我们所缺的正是对汉字深层故事的挖掘。所以名师的课堂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孩子更加丰富的知识,我们在自叹弗如,望尘莫及之余,更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底蕴,这样才不枉为人师。关于生词的教学,薛老师更是匠心独具。他先是一列一列出示词语,然后让学生竖着读完,再横着读,读着读着学生就会明白,竖行归类,横行再现故事情节。此环节的设计既巩固了识字,又让学生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为接下来的讲故事解决了重难点,做好了充分准备,更重要的是薛老师还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归类识词的方法,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其次,讲故事训练渐进有序。

一节课里,薛老师引领者孩子们循序渐进地讲故事,从填词到填句,从讲一段到讲三段,由易到难,孩子们乐此不疲。光会讲别人的故事那就没有了创新,所以薛老师又引领着孩子们继续编故事,这是培养孩子丰富想象力的过程,孩子们在续编的过程中会将领悟到的寓意编进自己的故事里,这比简单地问孩子们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更充满了灵性。

最后,薛老师诚恳地交流,让我获益匪浅。

他指出低年级教学包括识字、朗读、讲述,对文本语言的应用等,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言语智能。应试教育的确存在一些弊端,比如,部分老师有意无意地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而忽略学生的言语智能,学生早就厌倦机械地死记硬背。如果我们能更重视学生的言语智能,允许他们在这一能力上“浪费”时间,让学生满足自己表达情感的需要,何愁学生不会语言表达?何愁学生不会写作?

另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名师就是贾志敏老师。第一次听到贾志敏这个名字,还是于校长向我提起的。那时我正准备上写作优质课,于校长让我上网查一查贾志敏老师怎样教作文。从那时起我就知道贾志敏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尤其擅长作文教学的老师。这次在名师研讨会上,贾老师执教《母亲的鼓励》,更是带给我强烈的震撼,我深深地感受到贾老师就是语文,语文就是贾老师!

课前,贾老师认认真真、端端正正地在黑板上抄写了9个词语:羡慕、黯淡、甜蜜、按捺、好动、妈妈、破天荒、两鬓斑白、悲喜交集。还给“羡”等9个字注上拼音。之后,手工画了一张表格,比课后的表格多了“高中”这一行。久已不见,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学习前奏,这样的教师板书。我们有那么精美的PPT呈现汉字,我们有那么能干的电脑展示汉语。始料未及的是,那么多孩子的字开始写不好字。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开始不敢写,不愿写,有时是没有时间写。一手好字,就是语文老师的命根啊!给学生认认真真地板书,这时候的贾老师就是语文!

课中,贾老师没有过多的提问,没有繁琐的分析,而是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环节:读准字音,读好文段,创设情境,练笔写“第四次母亲的鼓励”。 每一个环节中,贾老师都“以学定教”,根据孩子们的学情、课堂生成而定教学方法。孩子们每说一句话,老师都十分注重语言的严密性,有错及时帮他们纠正;孩子们每读一段文,老师都非常注重语气语调的指导,告诉孩子读书要像说话似得那么自然;孩子们每读自己写的每一句话,贾老师都及时纠正出现的语法错误,然后让学生把正确的再读一遍。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受到的是非常扎实的语文素养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这时候的贾老师就是语文!

贾老师为我们上完一节精彩的展示课后,又利用课间十分钟为我们作了精彩的讲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可贾老师却非常精辟地为我们阐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真可谓“听贾老师一席话,胜教十年书”。贾老师首先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贾老师非常尖锐地用两句话对当前语文教学进行了概括:该我们做的事我们没有去做,不该我们做的事我们做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贾老师所说的不该我们做的事除分析、讲解课文外,还包括对声、光、电、图像等的大量使用,贾老师认为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接着,贾老师又明确指出应该怎样教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说为语,书面写为文。因此教语文就是教学生读书、说话、写话。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不是繁琐地分析、讲解课文,而是以课文为例子,教学生怎样说话、作文。我们是用教材来教语文,不是讲课文。

贾老师一番精彩的讲话如醍醐灌顶,令我幡然醒悟。总觉得自己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写作能力差。原来自己总是在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课文,很少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这样老师教得也累,学生学得也烦,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会提高呢?只有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每节课都让学生进行扎实有效地说话,写话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从教数年,我一直在寻找什么是语文,怎样教语文?聆听了名师名家的讲学论道后,我终于明白了: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教语文就是教孩子们运用语言文字,即教孩子们说话写话。

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我们可以看出,名师们不是在教课文,而是借助课文教给孩子们学会怎样说语言、写文章。我真切地体会到这才是语文,这才是语文课。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按这种路子去走,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就让我们从亲历名师课堂做起吧,让这种理念、方法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教学真语文,实现语文梦!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2

20xx年11月11、12日我参加了在秦皇岛举办的的小学数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时间虽短,但获益匪浅,几位老师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以下是我在学习中的心得,是值得我学习的。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凸显学生价值。

福建省教研室负责人罗老师尖锐地指出中国学校最缺的一门必修课:讲理。在课堂开始,罗老师提出了研究问题:用一副三角板画角,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便放手让学生们去自行探究,体现了“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的课堂思路。学生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问题,然后试着解决问题。罗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很快对学生们的水平能力进行分层,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不断深化问题,层层探究,学生们的方法也是越来越简便高效,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自信。课后罗老师做了《小学数学教学要清晰的两件事》的演讲。一是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特别是逻辑推理素养。二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不是依赖记忆与模仿,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会活动,形成理解和感悟。

1、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

2、创设情境,以挑战性问题将儿童思维引向深入

3、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与体验中学习

4、建立关联,以联系的观念指导教学

5、变革方式,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

6、引导反思,促成思维层次的提升

罗老师最后与大家共勉,教了≠学了、学了≠学会、学会≠会学、高效≠难度大、容量大。这些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

二、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

《分数的意义》一课,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通过分实物,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自己总结出分数意义。通过徐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教学不止要教学生学习,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探索者。课后徐老师以《重回起点再看教学》为题作了演讲。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的。

1、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2、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的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3、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

4、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5、觉察力——学生是机灵又富有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演讲使我更加清晰了好的课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思索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复杂到简单,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

三、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

顾志能老师的《九宫的秘密》一课导入可谓引人入胜,他首先放了一段电视剧的片段,从而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整堂课通过学生探究,在顾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我的思维亦向听课的学生一样在思考一个个的数学问题,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快乐体验中,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究其原因应该就在于顾老师抓住了数学课堂的内涵,一个有活力,思维活跃的课堂自然不会觉得让人厌烦。反观一些课堂,老师上的累,学生听的累,大致的原因就是老师说的太多,整节课变成了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孩子,那么累就是必然的。课后顾老师从提升课堂质量、促进教师的成长、推动教研的深入三的方面阐述了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他讲到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刻经历学习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若能创新途径让学生自己“悟得”,学生一定是难忘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3

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实验学校选派青年教师郑莎莎、孙亚灵在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参加了“名师之路”20xx年春小学数学教学“未来课堂与问题化教学”观摩研讨会。

会议历时三天,俞正强、唐彩斌、牛献礼、刘延革等15名小学数学界专家做了数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和报告,他们流畅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植树问题》,抽丝剥茧,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几个公式归类到“段”和“点”的关系上,把最本质的东西简单、实在的教给学生。在学生不能及时举出例子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联系生活,让每位同学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应用环节也能紧靠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又印证了不变的规律:占了几个“点”,少种几棵树。在巧妙的问题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一类”问题。

牛献礼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打电话》一课,是对“以学定教”的充分体现。把教材中的“15人”改成3人,如何尽快通知到所有人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易分析,学生能更快地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学生经历了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展示和教师引领的过程,自己得出重点知识“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发现规律。整节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教学,教师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做铺垫,最后的计算部分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充分印证了体验式学习是为学生提供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秦莹老师的《一分有多长》,亲切自然,美妙的就像一首歌。课前的“经典咏流传”是前奏,引出关于用时的问题;精美的课件展示出的钟表是渐进,带领学生一步步体验秒针的变化规律;孩子们的两个活动是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是多少秒、以及时间不以人的感受做转移;深情的话语小结是尾声,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有了更好的收获;几个小练习的设计结束,贴近生活的练习,巩固了所学,同时结束亦是开始,学无止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整节课浑然一体,堪称享受。

罗明亮老师的授课教会了我们一句话“人间至味是清欢,课堂至味是道理”。给六年级的同学解决他们五年级就存疑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敢于去自己提出提问、自己通过探寻去明白道理,继而通过道理去解决问题。教学不应该只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在不断地追问中让问题引向深入,分享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惯。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吗?

周卫东老师的《小鸭在哪里》则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创造力的惊人之处。整节课的风格极具童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鸭的例子,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自由生长,继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深化、收获成功。这样的学习才能让人真正看到孩子学习的模样,体会到他们知识的增长,相机诱导、顺势而为,做到让学习真正发生。

这些专家名师们的课各具特色,但同样的都做到了紧贴教材和生活。同样关注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培养了孩子们优良的学习品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明白所学的本质道理。精彩的专题讲座更是一个个先进教育理念的呈现,给我们的灵魂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洗礼。让人深刻感受到思考和成长。

会议的一首插曲令人印象深刻,歌名叫做《梦在前方》。“没有什麼能阻挡,风浪再大又怎样;只需要一双手掌,就有征服的力量。”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些专家前辈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助力;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背后的推手呢?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就应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学生体会思维成长的快乐,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走近名师、聆听名师,这次观摩学习让人深切领略到了大师们别样的人格魅力和课堂风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则是用心创造、执着追求,坚持不懈。成功无止境,起点总是零。教师易,名师难。我们坚信,风雨之后必能见彩虹!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4

4月28日至30日,我很荣幸参加了全市的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我非常感谢于科长特意将会议安排在莒南。半年前去美国看望在那儿工作的女儿,回国后于科长为我提供与大家相聚见面的机会(用于科长的话说,是用会议给我接风,哈!),此番深情厚谊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

内退了,意味着一个人的一生中的工作阶段也就结束了。来美国后,内心有着一种“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之伤感。我很留恋那份让我痴迷了奋斗了三十余年的教学教研工作,很留恋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所结识的各位教研员及众多的老师们,以及朝夕相处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同行同事,情同手足,兄妹般相处。此次欢聚让我重温旧情,再次在活动中感受教研工作的那种氛围,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激与感动。置身会场,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由此我想到人在工作时是一种幸福,即使是忙碌与劳累。

有一句话沉淀在我的心中:“贫贱富贵,总难如意,知足即是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回首以往,我很知足。我曾做过那么多年自己能做的、自己感兴趣的对社会有意义的工作,我有这么多的志同道合、亲密无间的同事同仁。今天更增强了我这种满足感,因为我欣赏到多节精彩的课堂教学,聆听到于科长的报告和教研员及骨干教师的评讲。脱离了工作,我便是一个闲人,时间是自己的,便有了做自己做生活主人的感觉,这同样是一种幸福。

在会议的最后环节,于科长让我讲几句话。因为于科长事先没打招呼,突然之间,除了激动,面对近千名教师不知说什么好。满肚子的话不知从啥说起。除了表达谢意之外,学习的体会没有经过思考和整理,只是简要的说了几句,有些遗憾,不知是否让于科长及大家失望。

整个活动的安排可以说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安排有序、富有成效,这充分体现了组织者的智慧。所观摩的九节课,充分展示了在几年内骨干教师群体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我市小学数学课改的成果。有些远离课堂的我,真有种“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清新之感,深受启发。作为此次研讨,交流经验、培训教师、总结经验之功能,都落实的很好。教学的改革永无止境。会上,我听了六节课,,因为没有任务也就没做深度思考,但期间我与邻座的教研员和教师不时地有些交流。每到闪光之处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遇到效果不理想的地方时也讨论其原因,直抒个人的见解。交流讨论的问题,我概括成了三句话:研究教材要深化,教师的语言要简化,关键的地方要细化。

例如六年级下册的统计例1的教学,三节课对教材都做了灵活处理。候老师设计了用某商店各种彩电销量代替教材中市场各品牌彩电占有率,李老师也赋予此例题以情节,且以员工争取工资的形式出现,徐老师以调查本班学生喜欢的文艺节目为统计题材。可以说都注重数学的生活性及趣味性。教材是以A牌、B牌、C牌等为名称给出了市场占有率。如果仔细想一想,教材本身有一个问题,我国的彩电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国产彩电占有了国内的主要市场,为啥不能把ABC换成国产长虹、海信、TCL等具体的品牌,并且不要编造数据,要通过真实的市场调查,即使是调查的时间是某年的。作为国家级教材,这个调查很容易做到。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使学生了解我国彩电的主要品牌有哪些,以及市场销售情况,在使学生了解这些信息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解决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对于三位教师对教材大胆的处理我非常赞成。但对教材的改动,我又有这样的认识,侯老师是否可以用一个真实的家电商场彩电销售的情况作为素材,当然这有些麻烦,需要去调查,但我觉得很有意义。侯老师虽然把教材中的ABC换成了我国具体彩电的名字,学生一看数据也不真实,因为它是在教材上搬的。李老师把例题的内容编成了员工争取工资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和生动地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我在想,是否在顾及趣味性的同时,忽视了老板的刻薄和员工的刁钻对学生有一种过于世俗的影响,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在我们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还有,员工的工资与各品牌的销量挂钩也有些勉强。徐老师现场调查学生喜欢文艺节目的情况,学生经历数据的搜集、统计表的形成、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很具有现实性,教学过程也很生动;但从优化教学的角度这一过程是否有必要,因为它要占用较长的教学时间,再说现场调查的数据不一定好用;另外,关于数学的趣味性,解决问题中的挑战性应占有很大成分,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天天只靠好玩、好吃等方面的素材也不一定能使学生有多么高的兴趣,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

在出示类于教材例题1的扇形统计图后,对于教学过程的展开,我想教师要提的问题主要是这么几个:1、根据学过的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你能提出那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哪种品牌的销量最大?哪种品牌的销量最小?……)2、这个图不能解决那个品牌销量最大(最小)的问题,说明了什么问题?(数据不全面)3、怎么修改此扇形统计图?(“其余的”的数据不要大于列出品牌中的最大数据;若是要解决哪种品牌销量最小,则需要列出所有品牌的数据)4、对于此题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对每一个问题不必引导过细,要放给学生,要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并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

我们特别注重什么“感”,我想理想的课堂,学生应有三“感”:面临学习任务的紧张感(教学中必须使学生面临明确的学习任务,即我们平时强调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劳累感;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功感(愉悦感)。没有这三“感”,说明教学欠扎实。所谓扎实的教学,就像锤子砸在墙壁上,砸过之后留下的是一个个的坑。这些坑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

本人很长时间疏于学习和深入课堂,对于评课真的有些不敢开口说话了。以上只是我欠思考的个人肤浅的点滴之见,很可能不正确,甚至是谬误。只是说给大家,抛砖引玉,以求交流和指教。也算是我完成会议布置的作业吧。

最后,再次感谢于科长和大家给我提供的这次学习的机会!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祝全市的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飞的越来越高!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5

12月3—4日,z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z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z老师现任杭州市z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z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习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z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期待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

有幸参加了在举办的“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又一次感受到了大师的风采。

在没参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以为,教小学数学是很简单很轻松的事,现在想想真的错了。因为太没有工作的经验,参加工作的三个多月以来,磕磕绊绊,诸多困难。特别是参加这次的观摩会,更让我受益良多: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创设,学情境中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我们往往是从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从而构建数学模型,最后还要在实际中应用。特别是第一堂课中,老师在与学生交谈的轻松氛围中,借助于学生交朋友的情景,由一句话变两句话,两句话变一句话引出数学中类似有趣的一个定律——乘法分配率。这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

2、以生为本。如今信息社会中不断创新才能让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作为育人工作者,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习基础知识的小学生而言,我们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作为一名新教师,总认为因为知识“过于”简单,所以认为这对于学生而言也很简单,但是我的认为还是错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并不成熟,接受新事物复杂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们自认为简单的事情,其实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事。以我“新手上路”时讲的公开课“倍的认识”为例,很有幸的是,观摩课上,老师也提到了她讲过的三版“倍的认识”,听着她的思考和一步步的改进,我惭愧了。她在思考的是怎样能让学生理解到倍的本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严谨的思考,所出来的结果也是有创造性有感情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震撼了,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

3、学习方法的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常常体现在新知的授课部分。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慢慢的学会预习和复习,从导学到自学,这是很重的学习方法引导的开端,这具有深远的意义。

4、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多看书,多听课,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让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通过这次观摩课,我学到了很多。他们在课堂上精彩绝伦的“表演”,他们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对新理念纯熟运用的能力,都将成为我今后奋斗的目标。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不断探索,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2

9月12日,我县组织到潢川参加海峡两岸小学数学名师好课堂系列教学研讨观摩会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为“名师好课堂课堂的研讨”。会前潢川高中老师介绍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和宏观要求。上午观摩了来自首都的吴正宪老师的三年级下学期《面积的认识》的公开课,下午观摩了来自江苏省启东市蔡宏圣老师的四年级下学期《乘法分配律》的公开课;次日上午我们听取了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季国栋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五年级的示范课,他主张‘疑趣课堂,让学生在疑趣中享受生活’。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提高教研活动的时效性、针对性。观摩后听了专家的学术报告,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从中受益匪浅。

《面积的认识》这节课,吴正宪老师很努力、真实地呈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并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得到新知。

《乘法分配律》是中年级课程,两位老师都选择了有趣的素材,来激起学生的兴趣点,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并注重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引领。

《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季国栋老师循序渐进,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导入问题,一步步的把学生引入问题、探索问题,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次研讨会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3

20xx年4月21至23日非常荣幸参加了此次会议。刚开始我一听要出去听课,以为又和我以前参加的其它小学数学会议是一样的,是优质课评选类得选拨式会议。但当我走进会场,看到“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集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这一题目时,有几分诧异,带着这种诧异我听完了这13节课,感觉像是打破的瓶子五味俱全。

(一)小学生和小学生如此不同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一直相信这句话。虽然人又贫富之分,但贫穷的人有有用钱也买不到的幸福,而富有的人也有难于体会的痛苦;有时觉得一个人很聪明,但他天生缺少了勤奋,注定平平淡淡,而一个人天生呆头呆脑,老天却给了他勤奋的个性,他也可以拥有辉煌的人生。但当我听到于老师在会议总结时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时,我震惊了,我怀疑了。农村小学生比城市小学生差什么?一样的四十分钟,他们在课堂上收获的到底是什么?

在参加会议的这两天时间里,我无意间听到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在最后散场离开时,我听到一位老师这样说:“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只适合城市里的孩子,根本不适合农村孩子。”听后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大学刚毕业,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而且一入行就进入了市直小学的大门,对农村小学教育没有太多的了解,但也从来不知道我们之间有如此大的不同。我们的孩子有如此大的不同,我们的孩子和他们的孩子难道智力上有差距吗?难道农村老师比我们差吗?答案肯定不是的,相反的我觉得他们付出的比我们更多。

这样的疑问解答了我参加会议时的疑问,我想引起诧异的原因有很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但不行动就永远也不可能改变。于老师的这次会议倡导不只是给村小老师一个展示的机会,对村小老师师一种激励,也让我觉得羞愧。作为一名市直小学的老师,拥有一流的教学设备,一流的学校管理,最好的学习机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优秀?真想对那几位村小来上课的老师说:“无论本节课你上的成功与否,都值得我们这些老师学习,走到这里你们付出了太多的努力,真的辛苦了,你们很棒了!”同时对每一位村小老师都应该说声:“你们辛苦了!”

(二)教什么不等于怎么教

本次听课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常态课的形式出现的,没有以往优质课中的精心修饰。但老师们的表现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虽然代课仅仅半个学期,但计算课的讲授让我觉得头疼。学生对于有的题目早已经会做,所以我在思考到底要教什么?13节计算课下来给了我答案。教给学生什么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找到知识的重点及难点,面向的是学生的起点,而怎么教的重点是为什么教?直面的是学生的终点。不能单单满足于学生会做你出的计算题目,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真正理解原因。

虽然我也已经是一位老师,但和他们这些老师比起来差距不只一点点。一次次精彩的点评中我听进了心里,无论教授的是什么,都要从学生的起点入手。时刻都应该以学生的思考来引导我们的课堂,数学教学研究之本就是学生。我们无法主导学生的思维,但我们应该试着追随他们的思维,这样才能知道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除了对学生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也是不容无视的。我反思自己对教材理解的不够深入透彻。很多时候我只是将教学用书粗粗的读一遍,大体了解到本节课要教授的知识是什么?然后就以自己的想法进行授课。现在看来自己的粗心大意,教学用书中蕴含着巨大的资源。仔细品读能让我们发现学生的基础在哪里,本节课牵扯的的知识点有哪些,学生思维上的难点在哪里。我毕竟已经过了孩子的年龄,已经不能把思维射回过去,但现在的我们却要让自己的课堂射向孩子的思维,也射回我们的过去,用孩子的思维重新学习。你学会了,孩子就学会了。

每次听课都有很多体会,都给我教学上敲醒警钟。我要让我的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学生们学会了,我才是学会了。我们常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很难,但难不代表不能,我也知道不行动就不可能实现,所以我会慢慢试着去努力,去研究,多向各位老师们学习,有这么多优秀前辈们指引着我们,相信未来的孩子们一定都是最幸福的学习者。村小的孩子们也一样!差距会变得相同!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4

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实验学校选派青年教师郑莎莎、孙亚灵在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参加了“名师之路”20xx年春小学数学教学“未来课堂与问题化教学”观摩研讨会。

会议历时三天,俞正强、唐彩斌、牛献礼、刘延革等15名小学数学界专家做了数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和报告,他们流畅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植树问题》,抽丝剥茧,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几个公式归类到“段”和“点”的关系上,把最本质的东西简单、实在的教给学生。在学生不能及时举出例子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联系生活,让每位同学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应用环节也能紧靠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又印证了不变的规律:占了几个“点”,少种几棵树。在巧妙的问题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一类”问题。

牛献礼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打电话》一课,是对“以学定教”的充分体现。把教材中的“15人”改成3人,如何尽快通知到所有人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易分析,学生能更快地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学生经历了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展示和教师引领的过程,自己得出重点知识“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发现规律。整节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教学,教师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做铺垫,最后的计算部分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充分印证了体验式学习是为学生提供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秦莹老师的《一分有多长》,亲切自然,美妙的就像一首歌。课前的“经典咏流传”是前奏,引出关于用时的问题;精美的课件展示出的钟表是渐进,带领学生一步步体验秒针的变化规律;孩子们的两个活动是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是多少秒、以及时间不以人的感受做转移;深情的话语小结是尾声,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有了更好的收获;几个小练习的设计结束,贴近生活的练习,巩固了所学,同时结束亦是开始,学无止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整节课浑然一体,堪称享受。

罗明亮老师的授课教会了我们一句话“人间至味是清欢,课堂至味是道理”。给六年级的同学解决他们五年级就存疑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敢于去自己提出提问、自己通过探寻去明白道理,继而通过道理去解决问题。教学不应该只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在不断地追问中让问题引向深入,分享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惯。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吗?

周卫东老师的《小鸭在哪里》则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创造力的惊人之处。整节课的风格极具童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鸭的例子,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自由生长,继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深化、收获成功。这样的学习才能让人真正看到孩子学习的模样,体会到他们知识的增长,相机诱导、顺势而为,做到让学习真正发生。

这些专家名师们的课各具特色,但同样的都做到了紧贴教材和生活。同样关注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培养了孩子们优良的学习品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明白所学的本质道理。精彩的专题讲座更是一个个先进教育理念的呈现,给我们的灵魂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洗礼。让人深刻感受到思考和成长。

会议的一首插曲令人印象深刻,歌名叫做《梦在前方》。“没有什麼能阻挡,风浪再大又怎样;只需要一双手掌,就有征服的力量。”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些专家前辈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助力;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背后的推手呢?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就应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学生体会思维成长的快乐,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走近名师、聆听名师,这次观摩学习让人深切领略到了大师们别样的人格魅力和课堂风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则是用心创造、执着追求,坚持不懈。成功无止境,起点总是零。教师易,名师难。我们坚信,风雨之后必能见彩虹!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5

十月底,我跟随校领导前往北京学习, 观摩了俞XX、刘XX等几位国内名师的精彩展示课,以及吴XX等几位大师的点评和袁XX等几位专家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令我感触较深的是俞XX老师的《平均数》和强XX老师的《圆的认识》。

第一天先听的是俞XX老师的《平均数》。首先,俞老师先了解了一下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掌握程度,同时活跃气氛。出示导入题目:

二年级的学生测60米跑,并且要把测的成绩填表。小明跑了5次,分别是15秒、10秒、14秒、14秒、12秒,小明跑60米需要几秒?老师说出情景:小明一开始填了一个15秒,他考虑了一下,擦掉了。又填了一个10秒,后来又擦掉了。他应该填多少合适呢?

师:为什么把15秒擦掉?

生:太慢了。师:为什么把10秒擦掉了?

生:太快了。

师:最快最慢都擦掉了,那填多少合适呢?

生:在10秒~15秒之间。之后学生讨论,最后得出13秒是合适的。

师:小明没有跑过13秒啊,怎么能是13秒呢?有的学生就说,平均数不见得是跑过的数。老师说说5次都跑过哪些秒,然后问:第六次可能是几秒?第七次呢?……

师:每次都会离13较近,(小磁铁展示,把五次的成绩平均为13秒的过程)

师:13秒在最中间,虽然没跑出来过,但是接下来的跑步可能会出现13了,13反映了他的真实水平。

师:正好反映真实水平的数为平均数。接下来老师又问了几个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地方用到了平均数。

(2)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些题目有助于学生拓展关于平均数的用处以及加深归于平均数的理解。最后,老师又出了一个课堂练习,内容是这样的:男生女生投篮,男生有5人,分数分别为:4、7、5、4、5。女生有4人,分数分别为:7、3、5、9?问题是哪一组的水平高?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老师又问了三个小问题

(1)怎么来比?

(2)如果男生组去掉最后一个,会比较吗?这个问题意在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既可以比较总分,也可以比较平均数。

(3)两组人数不一样时,可以比总数吗?应该比什么数?怎样比?此时,需要比较的就是平均数了。通过这个题目,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最后,老师总结: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生:真正水平的数,中间数。通过听俞老师的这节课,首先感受到的是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与学习。然后是教师教学首先要自己对于教材深挖,吃透教材,努力做到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听的第二节课是强老师的《圆的认识》,强老师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个人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风格。课的开始首先用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导入对画圆的探究。老师是用一个个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的,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

1、怎么画圆呢?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画圆的方法,开拓思维。之后,请学生在纸上尝试画圆。让学生实际的体验,从实际体验中发现问题。

2、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请学生大胆的发言,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实际的体验,基本上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来画圆要注意的地方。这时老师再出示正规的画圆视频,看完后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加深对画圆应注意的点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对圆的各部分的探究。由在操场上画圆引入对画圆工具的探讨,进而引入用绳子画圆。由老师(用普通绳子)和学生(用松紧带)在黑板上进行画圆比赛,引入对画圆时相同点的探究。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来相同点有: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又问圆与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不同?学生说一说。接着顺理成章的引入对圆的各部分的介绍。为了加深对各部分的理解,老师出了两个小问题:

(1)在画出的圆里找出圆心与半径,并画上。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半径是怎样的线段?然后由半径引入直径的学习,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是否是半径,不是半径而是直径。老师出示判断题请学生判断是否为直径,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直径是怎样的线段,加深对直径的理解。最后就是课堂练习了。

1、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能清楚看到圆心和半径的圆。

2、选辐条安装车轮。安装一个半径为3分米的自行车车轮,选什么样的辐条合适?有2分米、3分米、5分米、6分米的,请学生说一说选3分米的辐条的原因。得出半径长度都相等。由这个问题引入对半径的数量的探究,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请学生说一说选6分米的辐条的原因,进而得出直径=2半径,又问在不同的圆上也可以吗?进而得出结论,在大小一样的圆上,直径=2半径。

听完这两个老师的讲课,我明白了以下几点:首先,轻松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学生的思维能迸射出更多的火花。其次,就是讲课时对于知识传授的梯度一定要把握好,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课本,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了。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6

前几天,在临沂九小成功举办了小学数学教研员课堂教学研讨会。我平时听的复习课很少,上的也很少,一直都比较愁于上复习课,对于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复习也比较陌生,有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听了三节复习课,收获颇多。几位老师的精彩设计让人印象深刻,对复习课也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和认识。他们的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实、朴实、扎实、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都是各位执教教师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现。

纵观这三节复习课,几位教师的丰采依然呈现在脑中。

1.课堂返璞归真,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

课堂上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多了,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但是教师语言、课堂精彩度都使课堂呈现出了令人难忘的一幕,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2.回顾浏览课本是复习的好方法。

执教教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就是回顾浏览课本,圈画出知识点,对一单元的知识进行初步梳理,接着老师再引导学生找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从小组合作到交流汇报,再到交流矫正,再次修改知识结构图,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浪费一些时间,但对学生复习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有的老师把初次整理的过程放到了课前完成,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课堂上的交流才有的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复习课上,几乎每一位老师或多或少的都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比例》这一单元,注重运用转化的思想。尤其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也有所提及,在整理相关加法算式时也渗透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让学生有成功的数学体验。让学生从一年级就接受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学习,感受数学的真谛。

4.能力训练贯穿始终。

所有参赛老师对复习课的策略都有所创新,没有按部就班地按策略进行上课,每一节课的设计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各个环节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每一环节都互有联系,互相补充,尤其是对重点难点的训练水到渠成,及时的有趣味性的练习学生也非常喜欢,复习效果非常好,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得出一节课都有所收获,对学生的复习能力也是一次提升。

5.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几乎所有老师都想到了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非常重要,都不同程度进行了梳理,有一位老师对方程的复习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都带领学生做了梳理,学生直观地纵向了解了这一部分知识的重要性,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所有知识都是有联系的,都可以转化成以前所学过的旧知识,为学生学好数学做好铺垫。

仔细回想,自己以往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努力探索,在以后的复习课教学的道路上不再迷茫,用更多的时间研究复习的策略,注重复习课对学习的巩固,培养学生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复习课也如同新授课一样清晰,努力尝试着去做一定会做到的。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7

20xx年11月2-3号,我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20xx一天半的时间先后聆听了8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和于科长的精彩点评,让我颇多,受益匪感悟浅,每节课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尤其是第一天下午吕建老师执教的第一节《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师表现出来的朴实让我看到了这是一节非常有深度的课,来自莒南的李芳老师把探索《圆的周长》的探究环节处理的恰到好处,还有第二天来自临沂九小的王晓艳老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沉着,机智,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我想给听课的每位教师留下的不仅是佩服,我想更多得还是反思,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课前交流。

每位教师都非常重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通过课前交流拉近师生关系,有的利用课前交流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埋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新知。如吕建老师课前告诉学生特别喜欢大家,给大家拍张照片。学生自然很高兴,拉近了师生距离,同时又为教学创设了很贴近学生的教学素材。郯城中心小学的梁老师课前与学生的交流是:说相反的这个小游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一种积极地氛围内实话实说,共同点击双休日。

二、打破课堂常规。

每位教师都勇于创新,将学生完全放开,去允许学生出错误,不怕学生出错误,并能在学生出错误时及时引导,重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我想这点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反思,如吕建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一个x的平方,这足以说明课堂中重视了生成的资源。

三、教师巧用教育机智。

在每节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每位教师都能够及时的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耐心的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发言,最后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例如,临沂九小的王晓艳老师在出示表格后,你觉得王老师派谁参赛最合适呢?学生在说6,7,8选哪个数时,教师通过引导如果你是徐洋用6表示他的水平,你会怎么说呢?教师灵活机智的处理引导学生。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教学必须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对新知识的引入或巩固都要注意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上课教师们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临沂商城学校的张学锋老师,通过摸奖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中奖的可能性很小,从而引出课题。吕建老师的从自己正在上课的座次上,找某个学生所在的位置等等,这些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五、探究活动充分。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吕建老师在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时,让每个学生尽情用自己的方法描述所在位置,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每个人描述的方法和顺序不一样,所以不能使人明确同一事物的准确位置,在此基础上明确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再从具体的列和行中确定描述位置。李芳教师在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关系时,先是大于直径的2倍后来是比直径的四倍小,在这样的范围中接着通过圆的六等分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是3倍多,由对探究知识的必要性,到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探究知识的方法。欢迎您访问,欢迎您访问,

六、合作学习扎实有效。

合作学习为探求新知提供了一条捷径,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造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每一节课都非常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教师们把合作学习都放在知识的难点和疑点上,在学生解决有困难时采取,好多老师在有难度的问题处理中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通过合作互相交流意见,避免了因匆忙而只能表达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其次是合作中分工要明确,以个人优势的发挥来促成整体的完美。另外在合作学习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很多老师的突出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观点;老师有充足的耐心,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今后应对比优质课,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抓住机会,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满足于墨守成规,提高自身的素质,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8

20xx年4月21日——23日,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在Z区举办的,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会上13位教师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身边的计算课的常态课堂。农村联小、村小的教师能走上全市的课堂和省市教学能手同上一节课,近距离的感悟名师的指点,史无前例。与会教师之“多”,实为罕见,整个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坐两人的位子都临时安排了3个座位,走道处都挤满了听课的教师。听课教师几乎都提前1个小时到达会场,详细记录,仔细聆听,认真思考,会场秩序之“好”,绝无仅有。在这样激情高涨的会场里,我能欣赏到每一位献课教师的执教艺术,能为课堂中出现的每个问题质疑思考,能领略献课教师们的课前构思及课后反思,更能聆听教研专家高屋建瓴的评课,能够和教研专家们、联小、村小老师们一起关注、反思常态课中的计算课教学,我有以下感悟:

一、课前要备“教什么?”

从执教老师的课前思考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如何利用教参、把握教材的。特别是Z老师、Z老师谈的课前思考,给我印象最深刻。他们既思考了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找准学生的实际的知识起点,又站在学生的位置思考教材是不是适合学生生活实际,如Z老师在执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因为教材中“八分之三张饼的说法不符合生活实际,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加之一块饼与八分之一张饼模糊,难以区分,就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大胆取舍了教学情境。正所谓:情境是知识的外衣,算理是算法的拐棍。

二、备课还要备“怎么教?”

计算课教学本身就乏味,教师不乐意上,学生不喜欢学。Z老师为我们指明了上计算课的方向:“有情、有趣、有法、有效。”用数的组成、直观图形,当拐棍,理解算理;用分层练习、小组竞赛、容易沟通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计算课要有“总路子”,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优化算法。

1、复习导入,重视口算;2、尝试解决问题,加强估算,探索交流归纳过程、理解算理;3、巩固应用,分层练习。

四、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五、数学教师要锤炼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具体、及时的评价学生的点滴进步。

几位名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有力,富有鼓舞性和亲和力,给我们的课堂指明了方向。

六、细节决定成败。

名师的课堂引领我们注重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细到每个环节的预设、学生回答问题的每一句话,名师们都用敏锐洞察力,机智的教学方法引导着学生去探索、理解、归纳数学知识。

于科长的每次画龙点睛般的点评,都把会议推向高潮,她一针见血的指出:课堂教学要找准学生的起点,把握本课的切入点,关注知识的重点,抓住课堂生成点,突破知识的难点,落实学生的终点,不可平均用力,教师不要包办,要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方法总结归纳算理,优化算法。

于科长还语重心长地劝勉老师们:要总结梳理数与代数中的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知识体系在各册的分布情况及规律,这正是指引教师增加深厚的知识储备,在课堂的深度和宽度上下功夫,可谓用心良苦啊!我的心灵又一次被震撼了,王善宏老师的“学校而不叫教校”的富有哲理性的话语,令人深思;吕慎光老师的幽默机智的点评,催我们思考;Z老师说的:“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就都拥有了两种思想。”我愿意带着专家们给我们的这些思想,踏踏实实走好教学教研之路。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9

3月14日到xx县第六实验小学学习,学习主题是xx市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具体到学校是生本课堂的展现。共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五年级的,第二节是六年级的。

生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这两节课在多数时间上都是以学生主持、学生讲解、学生讨论、学生质疑为主,老师只是在适当时机进行点拨、质疑。班级内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或6人一组或8人一组,选出组长,制定出组长与组员的职责。在课开始的时候,讨论好给予小组评价的方法,按照方法在课堂中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加分。上课过程中,每个环节选出一个或两个引导小组,组长主持,组员汇报,其他小组质疑、讨论。把课堂正真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巡视或学生回答不够的地方,简单提示或加以质疑。即使老师要提示也要先让主持人同意,给予发言的机会。

两节课都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大体都是这样的方式。第一节课体现的更好,第二节课老师的发言和指导稍微多一些。都达到了同样的目标。

生本课堂体现了教学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瑕疵。简单罗列如下:

1、两节课都有作秀的成分。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可以听到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太过流利,不太像是口语,倒像是提前背好的。

2、课后我们到班级内看班级文化展示,都很精彩。很意外,在一个班级的讲桌上发现了一根塑料水管,另一个班级发现了两根水管,看样子应该是当教杆用的。如果常态课堂也像展现的课堂那样精彩,怎么还会需要教杆呢?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0

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汇聚在“东南大学的礼堂”,聆听名师和专家的教诲,吸取教育的营养,我每天总是感觉我的手耳不够用,总是想把大师们所讲每一个观点,所上的每一节课,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上。还好整整二天半的学习,我也把笔记本记得满满的,收获颇多。

现在回到学校看着自己的学生,回想着这二天半的学习内容,我的心得体会记下来,与同行们交流。

数学课堂应该主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是就教数学知识而纯粹教数学知识,还是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从郑毓信教授的报告《走进数学思维》和张齐华老师的观摩课《交换律》中,让我感悟到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现就张齐华老师的一节《交换律》来看名师是怎样上数学课的,首先张老师从语句中的词语不能交换谈起,比如说“我骑马”不能说成“马骑我”等,此时话题一转,引入数学方面有些情况是能够交换的,从而引入了课题。呈现两数相加,交换两加数的位置和还是相等的。接下来就开始让学生进行验证,想办法证明“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按理说当学生举出很多例子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下结论了,可张老师并没有那么做,而是出示了两位学生所举例子的情况。一个学生全部举的是一位数与一位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情况举得例子很多,而另一位学生只举了三个例子,分别是28+9=9+28132+25=25+132等等,张老师启发学生,问到:“同学们,你们认为老师更欣赏哪位同学的举例”,于是学生就开始想,并说出了理由,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了在举例证明的过程中,不是例子越多越好,而是所举的例子应该全面,我想通过这样的训练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张老师是从理论的高度来上这节课的,从数学方法论来思考这一问题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了加法交换律。

可这时张老师并没有停止学生的探索,而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只有加法有这样的交换律呢?”,于是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猜想,有的说“在乘法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有的说“在除法中,交换除数与被除数的位置,商不变”,有的说“在减法中,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差不变”……,这时张老师说:“同伴们,你们现在有这么多的猜想,那就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吧!”。学生就开始了第二次探索,自己寻找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证明的过程中学生又明白了,如果是错误的猜想,就只需一个反例就可以证明了。最后学生获得的结论是乘法有交换律,加法有交换律。这节课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我想更重要的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的不仅仅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而是对策略的认识,对不完全归纳法的认识,虽然学生不明白这是什么方法,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是很有帮助的。在这节课中学生体验到的是探索的乐趣。正如郑毓信教授所说的那样,通过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最终达到会用数学进行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1

12月3—4日,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老师现任杭州市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习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期待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2

20xx年11月12日至14日,我有幸到XX市参加了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次会议由名师授课和专家点评、讲座组成。

在没参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认为,教小学数学是很简单很轻松的事,现在想想真的错了。因为太没有工作的经验,参加工作的二个多月以来,磕磕绊绊,诸多困难。参加了这次观摩会,让我受益良多:

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创设,学情境中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我们往往是从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从而构建数学模型,最后还要在实际中应用。特别是王锐老师执教的《旋转》一课中,王老师创设学生玩“大炮打鱼”的游戏情境,一个学生到讲台上遮住眼睛,王老师把鱼的位置藏好,再找一个学生来指挥上面的学生怎么旋转大炮一定打到鱼。经过老师精心的设计,学生很自然地就知道了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旋转中心。这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

2、以生为本。

如今信息社会中不断创新才能让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作为育人工作者,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习基础知识的小学生而言,我们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作为一名新教师,总认为因为知识“过于”简单,所以认为这对于学生而言也很简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并不成熟,接受新事物复杂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们自认为简单的事情,其实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事。以我走上三尺讲台上的第一节课“秒的认识为例”,很有幸的是,观摩课上,晁老师上了和我相似的课“分的认识”,晁老师处理时和分的关系上时,让男生看分针,转一圈就喊停;让女生看时针,转一大格就喊停。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分和时的关系。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震撼了,设计的很好,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

3、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多看书,多听课,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让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这次的观摩学习是短暂的,留给我的思考却是长久的。名师们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对新理念纯熟运用的能力,都将成为我今后奋斗的目标。

殷旭升

《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实践活动课,教材以配菜为素材,提供了3天菜谱供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配菜活动,作为主例题,而将衣服的搭配(2件上衣和2件裤子及一件裙子)作为巩固练习,试图让学生体会搭配中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两位老师根据本地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客为主”都以衣服的搭配作为主例题进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回顾两位老师的课堂,都以探索学习活动做保障,凭借有效学习支持学生的学习,有探索和练习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真实和扎实。下面具体回放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再次品味两们老师的良苦用心。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两位老师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以学生最常接触的搭配衣服为情境,营造氛围,用“猜一猜”活动,将现实和课堂、生活与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猜一猜”:此环节两位老师都通过简单的情境将学生带到本课的主例题,都以“猜一猜”(2件上衣和2件裤子有一件裙子,上装下装各选一件,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能够进行猜测和判断,但此时更多学生的搭配是零散的、无序的。

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摆一摆”这一环节,教者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摆一摆”:之前的猜测和想象,需要具体的操作活动来佐证和扩充。两位老师在课前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以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让全体学生进行动手搭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后两位老师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课堂的魅力。其中一老师在学生操作完成后,请三个典型的学生上台演示,一个是以上衣为主线,一个是以下装为主线,另一个而出现了遗漏,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总结,得出不遗漏、不重复必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搭配,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而另一老师在学生上台搭配后,在反馈时直接拿掉一件上衣(以上衣为主线)或一件下装(以下装为主线)恰到好处地利用了教学资源,生动、鲜明、直观地体现了按一定规律进行搭配的重要性。此环节两位老师以不同的作课方式达到了相同的教学目标,起到了异曲同工之效。 许小美

最近我又在观看了杜郎口中学的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杜郎口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杜郎口的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正像杜郎口人说的那样“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一)新课改与教师、学生一起成长

在参加了多次关于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培训后,把大脑彻底的洗刷了一遍,有人说“换的不只是教材,而是教法,也就是大的教育改革!”什么都是新鲜的:排了几十年的课桌太死板了,要排成“圆周会议”形的,千篇一律的教室布置也太沉闷了,教室布置要有个性化,课堂是学生的……。校长教师在一起,听讲座、提问题,激昂的转变观念、互动、自主学习、探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动摇的,没有丝毫怀疑的,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信条就要重新审视和反思,要注入新的诠释了。许多新鲜的词句“自主、快乐、高效”如急风骤雨,容不得你半点犹豫就劈头盖脸而来,看着大家突然忙碌起来,我的压力骤然而升:不学习,就要落后,不转变观念,就要被淘汰!容不得半点犹豫,带着“自主、快乐、高效”的新理念用于课堂实践,让孩子们自主,让孩子们快乐,让孩子在自主快乐中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几节课下来,看着孩子们乱哄哄,孩子们自主快乐了,一节课下来,体会只有一个字:乱!刚刚涌起的一点激情也逐渐冷却下来。难道新课改就是乱,乱就是新课改?我疑惑了:难道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不,课改决不是这样!是不是哪里做不到位呢?通过实践,渐渐地,我的思维变得开阔了,对课改的理解逐渐拨云见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为把课改想得过于神秘而无法企及;之所以感觉乱,是自己的思维还定格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从心理上还没有彻底的接受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其实,课堂教学改革只是一次契机,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做,而且从未间断过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学识的人将它完整的归纳并积极推广的教育理念。它并不清高,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更是自主、快乐、高效的!

契诃夫说过:“书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越多,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教学中,我深深地会到课堂教学改革会让教师轻松,让学生快乐;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课堂教学改革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师生之间多多交流,会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信息的反馈,多听学生的心声,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我深有感悟。

一次课上,一个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咱课上能不能换位呀,我喜欢和某某一起做作业。”原先也有很多同学希望这样,但我都没允许过,怕他们在一起光知道玩耍,但看着他渴望的眼神以及新课堂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要求就是让学生自主,于是便微笑着点了点头说:“老师满足你的要求!”他听后非常高兴,2个人合作的非常愉快,作业做得非常优秀和成功。等课上了一半的时候,我表扬了他的进步。这下可不得了了,好几个同学说都愿意自由组合,我一想这样课堂不就乱套了呀,等换完座位就该下课了,我就没答应他们的要求。等下课铃声一响,我刚走出教室,感觉一个“小尾巴”跟了上来,回头一看,怯怯地问我“老师为什么同意他换座位,不同意我们换,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们呀?”一句话问的我语塞,我赶紧说“不是,不是,我怕换位耽误大家的作业时间,下次上课之前可以提前换好就可以了,ok?”

这,给了我一个小小的启发:如果在课堂上安排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创作,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而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合作精神)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更愉悦地把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便答应了所有学生们的要求。我又跟同学们说:“我满足了大家的要求,也希望大家满足老师的要求,做出让老师最满意的创作,而且还要注意课堂纪律,不要太"放肆"了,而影响别人。”再上课时,我发现每一自由组合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创作和学习。通过好的学生和相对弱一点的学生的搭配组合,对后进生的转化起到一定的效果,每次面对他们的合作创作都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真不错,继续努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老师愿意去听,细心去感受,就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探知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会在教学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领悟。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多和学生交流,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实施新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3

12月3—4日,z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z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z老师现任杭州市z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z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习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z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期待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4

20xx年11月11、12日我参加了在秦皇岛举办的的小学数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时间虽短,但获益匪浅,几位老师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以下是我在学习中的心得,是值得我学习的。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凸显学生价值。

福建省教研室负责人罗老师尖锐地指出中国学校最缺的一门必修课:讲理。在课堂开始,罗老师提出了研究问题:用一副三角板画角,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便放手让学生们去自行探究,体现了“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的课堂思路。学生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问题,然后试着解决问题。罗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很快对学生们的水平能力进行分层,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不断深化问题,层层探究,学生们的方法也是越来越简便高效,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自信。课后罗老师做了《小学数学教学要清晰的两件事》的演讲。一是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特别是逻辑推理素养。二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不是依赖记忆与模仿,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会活动,形成理解和感悟。

1、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

2、创设情境,以挑战性问题将儿童思维引向深入

3、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与体验中学习

4、建立关联,以联系的观念指导教学

5、变革方式,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

6、引导反思,促成思维层次的提升

罗老师最后与大家共勉,教了≠学了、学了≠学会、学会≠会学、高效≠难度大、容量大。这些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

二、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

《分数的意义》一课,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通过分实物,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自己总结出分数意义。通过徐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教学不止要教学生学习,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探索者。课后徐老师以《重回起点再看教学》为题作了演讲。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的。

1、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2、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的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3、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

4、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5、觉察力——学生是机灵又富有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演讲使我更加清晰了好的课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思索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复杂到简单,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

三、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

顾志能老师的《九宫的秘密》一课导入可谓引人入胜,他首先放了一段电视剧的片段,从而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整堂课通过学生探究,在顾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我的思维亦向听课的学生一样在思考一个个的数学问题,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快乐体验中,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究其原因应该就在于顾老师抓住了数学课堂的内涵,一个有活力,思维活跃的课堂自然不会觉得让人厌烦。反观一些课堂,老师上的累,学生听的累,大致的原因就是老师说的太多,整节课变成了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孩子,那么累就是必然的。课后顾老师从提升课堂质量、促进教师的成长、推动教研的深入三的方面阐述了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他讲到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刻经历学习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若能创新途径让学生自己“悟得”,学生一定是难忘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15

3月17日到3月19日,在安庆市石化三小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究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有18位参赛选手上了观摩课。这些参赛选手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学精英,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老师的课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教材处理上亦是惊奇不断。从中让我体会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不在于画面有多么的花哨,讲解有多么的委婉,活动有多么的热闹,设计有多么的丰富……关键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该发展的能力发展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让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就是一节好课。

总体印象:

1、参赛教师穿着得体,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透出精干、干练。

2、参赛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参赛教师都使用视频展示台对学生作业和作品进行展示,方便、快捷且清晰。

4、参赛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参赛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6、参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让学生摆、折、画,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7、参赛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丰富、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8、参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的一种方式。

细节印象:

一、对当地学生的印象

本次观摩,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上课的学生,他们非常优秀: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能提出老师想要的一切问题,能碰撞出老师你想要的精彩,能和老师达成想要的天然默契,而且还非常的有礼貌、守纪律。记得那些学生走上舞台时安静、有秩序,生怕影响了别人似的。下课时是那样有秩序地向老师告别,还要整齐地转过来向听课的老师敬礼,问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再有秩序地离开会场!学生课堂上活跃的思维更是让我们惊叹。如第一个给我们做课的刘志强老师在《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始,刘老师提到自己承诺了要在“五一”期间带领原班学生到黄山去旅游,现要请大家帮帮忙,谈一谈旅游前要做哪些准备,旅游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时,结果学生回答出了刘老师预设的各种不同的问题,诸如租车,用餐,门票,时间,安全等等。程媛媛老师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进行到探究将四个长、宽、高分别是15厘米、10厘米、6厘米的茶叶盒进行包装,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的原因时,有一个学生不是去计算,而是想象和比较,他走上展台,很从容地将一个盒子的大面与两个中面的大小进行直观比较,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将两个中面重叠起来最节省包装纸。吴晓秋老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进行到巩固练习时,出了一道题,“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商店各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统计图,发现第前三周依次为8箱、7箱、9箱,问本周该进多少箱呢?”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平均数“8箱”、最多的箱数“9箱”、“比卖出最多的周还要多一些的箱数,防止还会更多”。这些学生太有才了!

学生有这样活跃的思维,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他们的任课老师平时肯定付出了很多的艰辛。

二、感受大师的风采。

1、感受他们的“数学专业素养”。

赵劲松老师执教三年级的《平移和旋转》,由于这两个概念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在感知平移和旋转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动作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方式:第一层次是模仿,观察动画中的物体运动情况,并用动作表演出来,在分类的基础上,揭示两种运动形式及课题;第二个层次是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运动形式(向左平移两步、向右平移两步、原地旋转两圈)感受两种运动的不同感觉,同时暗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再现,根据静止的画面,想像它的运动方式,并用手势将其表示出来。三次动作表演,既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同时在举手投足之间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为接下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接下的一个环节则更加精彩了,由于平移有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赵老师设计了一个遮眼活动,让一个学生到电脑前遮住眼睛只看键盘上的方向键,听下面学生的指令操作,让全体学生用方向语言提示,眼睛看距离,大脑思考平移的两个要素,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课怎会不精彩呢?如果说让学生说出平移情况是一种考验,那么再接下来的动手画则更具有挑战性。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赵老师设计了“尝试——演示——判断——比较——再画”五次活动,在尝试中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结”再通过判断和展示打开这个“结”,接着在比较中优化方法,最后通过再画,使学生初步掌握画平移图形的方法,而两次画图所组成的小帆船,既体现了数学的美,又蕴含着教师美好的祝福,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感受他们的“激情”。

在本次活动中,丁雪洁老师应是最有激情的老师。她教学的是《体积与容积》,是本次研讨活动的最后一节课,从一开始的课前谈话起,就很明显的看出这个班的学生情绪低落,丁老师以饱满的激情贯穿课堂始终,用她特有的方式提出各种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3、他们都是“有心”的老师。

吴晓秋老师是这次做课老师中最“有心”的一位老师,课前交流时,她能记住班里“在大路上看到老师就向老师问好”的学生的名字;“比猴还要聪明的同学”的模样,并叫出她的名字……这位老师一下能在班上找出六、七个有一定特征的学生名字,一下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这是我学不到的本领。

4、他们都是“勇于创新”的教师。

我们通常在说谁大谁小的时候,一定用到谁比较大谁比较小的完整名词,可是程媛媛老师在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的伊始,她引导学生给一个长方体的三个面取名字,分别叫做“大面”、“中面”、“小面”,这样取名为后面说明哪两个面重叠起来能节省包装纸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形象易记,更顺口。

三、谈谈这次活动对我的启发,与各位交流。

1、不“板着面孔”上课。

在一群各行各业都有的人群中,我们能很快地看出谁是教师,因为大多数教师的脸上都写着:“单纯、苦大仇深”这几个字。我们学校女教师比较多,大家自己比较一下,语数教师同其他学科老师的区别,语数教师明显更具备沧桑感。这一方面跟劳动量大小和压力有关,我想同心态及教学观念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做到“争效率、少怄气”,在课堂上努力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争取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认真听课;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表现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情绪,因为我们的情绪是直接决定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情绪好、心情好,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上一节好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有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反之,教师心情不好、发脾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课堂效率自然低下。课标上说:人人学所需的数学,也就是说数学并不是人人都能学好的,有些学生学到他需要的就可以了,我们不要同这样的学生较劲,你再怎么逼他也没用,大不了从60分逼到70分,没任何意义。

2、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

淮北市实验小学丁雪洁老师的《体积与容积》,“骆驼与阿拉伯人的故事”,P18;

马鞍山师范附小雷雁老师《对策问题》,“5、7、9和6、8、10两组扑克牌比大小”,P19。

3、学习内容生活化。

这点是老生常谈,我的感触是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比如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方敏老师的《平均数》的新课素材就是本班学生体育课上的跳绳比赛,围绕“如何比较两组同学跳绳水平”进行教学。

4、提问技巧。方敏老师的《平均数》,师:如何比较哪组同学的跳绳水平高?学生计算出男生平均每人跳7下,女生每人跳8下;师问跳得最多的那个男生:你跳了10下,怎么平均每人7下呢?你还有的3下呢?通过学生的思考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轻松掌握“平均数”真实含义。另一位老师也上了这一课,我感觉到他的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但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5、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中心学校许海峰老师的《认识分数》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中认识分数,体验到分数的产生及意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还播放音乐。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例,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

重目标 抓落实 巧整合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当我接到王主任的这个任务时,着实发愁了一段时间,但随着后来王主任的指导、和几位老师的交流以及自己看课标查资料等一系列的活动,才对教学目标有了一些和以前不同的粗浅的看法。今天拿来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咱们可以再探讨。我交流的题目是《重目标 抓落实 巧整合》,从题目中不难看出,下面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教学目标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在制定好教学目标以后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目标,第三部分是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

一、首先我们来交流关于教学目标的内容。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师们执行同一个课程标准的要求,使用同一本教材,接受同一参考书的指示,但不同学校不同老师教学成绩的差异常常是惊人的:有的完不成教学任务,造成大量不合格的差生;有的却超出了大纲要求,形成学生成绩几乎全优的局面。这种情况说明,不同学校不同教师教学的实际操作水平相差悬殊。

进一步分析,上述的教学成绩和操作水平差异,不能只用教师个体素质的差异解释。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同一学校的学科之间,同样也有这种差异。我们不得不怀疑,对教学目标所作规定的明确程度和具体水平存在严重问题,以至使教师难以把握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

去做。实际情况的确如此。在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的备课本上,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这些词语几乎是通用的,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或说明,常常笼统模糊,不够明确具体,也不便操作和检测,以至可以作各种不同理解和采取各自认可的达成措施。例如:要求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教学目标指的是什么?对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题,这种笼统的规定几乎等于什么也没说,因而也就可以对其进行任意解释,或者根据各自的经验作习惯性的理解。

什么是教学目标呢?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目标。目标就是“预期”,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

教学作为一个系统的、由多因素构成并由各个环节连接而成的序列活动,既包括设计、组织、实施,也包括测量和评价。测量和评价教学活动是一个周期的终结,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正是通过以目标为尺度、为标准的测量和评价,教学活动才不断得到改进,步步完善。

说一千道一万,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这种变化是教学目标的实质。要使教学目标切实进入教学过程并指导教学,必须让教学目标更接近工艺性的目标概念。否则,教学就可能停留在大体知道做些什么的水平。我们可以通过与任何一项熟练工艺工作的比较看出教学工作的目标问题。如果问一个车工:“你今天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他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在多少时间内切削几个什么零件,质量标准是什么,成品率是多少等等。但是,如果问一个数学老师:“你今天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他可能说“完成克、千克、吨的认识。”也可能说“使学生理解克、千克、吨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还可以说“通过“克、千克、吨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上述比较说明,虽然教学是千百万人千百年来从事的专门活动,但教学目标与任何成熟的工艺目标有质的不同。工艺生产目标有明确的数量、质量标准,可以用绝对标准作出严格规定;而教学目标却没有公认的标准尺度,很难作出严格的统一规定。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教学目标会像工艺生产目标那样具体、明确。但是我们应该学习工艺目标的那种准确性,或者追求工艺目标的那种明晰度。即便不能用简单的数量和质量指标使教学目标具体化,起码可以为教师制定明确的目标作出准则规定,把教学目标具体到可操作水平。保证大多数教师有可能像熟练工人那样普遍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大大提高教学的“成品率”。

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

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明晰、有实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设计往往存在许多问题:

1、对数学课程目标认识不到位。数学课程目标的设定落在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上。而受传统观念影响,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相对忽视情感态度和数学思考等方面目标。

2、数学目标没有切实内化。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没能认真进行学习内容的分析,没有细细消化与内化。仅是将数学教师用书上的教学目标抄下来作为课时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大而空,笼统模糊。对课时教学目标的意义功能认识不足,将目标写得过大,不明确、不具体、难以检测。如《面积单位》将目标定位“认识简单的面积单位”就显得笼统、过大。到底应达到怎样的要求,不明确、不具体。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该具有哪些特点,又该如何表述?

第一,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的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第二,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词,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向。

第三,有时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境、工具、时间、空间等的规定。

第四,目标指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体学生,同时也是为了便于评

价,因此目标的表现程度总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只是说明目标所指向的这一群学生最起码达到的标准。

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就包含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在3分钟内(条件),学生(主体)能算出(行为动词)至少20道题(表现程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可以省略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但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这四个要素:

第一,行为主体。

为什么行为主体是学生呢?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陈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二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第二,行为动词。

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果使用“提高……”、“灵活运用……”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因此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

第三,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果没有明确的行为条件,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往往就难以评价,因此,在描述教学目标时,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带计算器”或“允许查词典”;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某一地图上,能…”;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通过两课时的学习,能记住…”等;四是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第四,表现程度。

教学目标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

案例1:《有余数的除法》的课时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口算;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并能说出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会根据余数进行正确的判断、选择;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计算机的环境中,学生进行形象化的游戏,根据余数来找事物排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会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主动愉快地参与运用余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索。

在上面的教学目标中,行为主体——通常情况下是指学生(一般可省略),必要时也可以借助教学活动的其他参与者(如教师、其他同学)的辅助来完成。在这个例子中,行为主体都是指学生。

行为动词——上述目标中的“口算、列出、说出、判断、选择等”即是。

表现程度——上述目标中的“列出正确的解题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等”都是。

行为条件——上述目标中的“根据实际问题、根据余数、用数学语言”都是行为条件。

案例2: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人体“奇妙的变化“这一情境,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摆一摆等方法,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说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能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在这项目标的描述里,动词“说出”、“认”、“读”、“写”明确、不含糊。“说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说明学生在学习后应该做什么,要达到的知识要求;“结合人体奇妙的变化这一情境”、“ 通过

折一折、涂一涂、摆一摆等方法”则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学生”则写明了教学对象。

(2)结合自己表示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说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

在这项目标的描述里,“说出”明确、具体,“说出区别和联系”则是在“结合自己表示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一条件下。

(3)学生经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这一目标的描述里,“经历、、、、、、过程”则说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人体奇妙的变化”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分数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为教学的引入定下了思路,从现实生活中切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独立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项态度、情感目标及第(3)条过程目标更多的是隐性的,不像知识技能目标那样是硬性的,关键是需要教师有一个全面的目标意识,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情感和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去体验和领悟。

一个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如果学生经过学习后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说明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是有效的。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设计相去甚远,那我们要回归到最初的目标,反思什么地方设计得还不合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改进。通过设计——实施—

—反馈——反思——再设计不断地循环操练,教师的目标设计的能力一定会日趋成熟。

二、在课时目标有了准确的定位后,怎样围绕目标选材、科学地分解目标并有序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呢?下面结合《认识正负数》一课的教学预案设计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整体教学目标

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的前提是正确的把握教材意图,确定整体教学方向。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教材意图呢?重点是深入研读教材,要整体把握教材在单元、整册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及作用,了解教材每道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目的。有条件的可以多参阅各种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教材相同内容的比较,展开个性化的思考,取长补短,加深对教材意图的理解。

课标对“负数”的总体教学要求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总体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负数的认识定位为“初步认识”。那么,初步认识是不是只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肤浅认识?“负数”知识点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教材的例题、习题及总复习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研读,发现我们的教材并没有给出负数的概念,所举的负数的例子都是负整数,没有负分数、负小数。并且,在总复习中把负数的复习放在整个数的体系中进行,由此想到:让学生对“负数”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肤浅认识,这样就没有把知识纳入到整个体系中去思考,不利于后续学习。对负数的认识,应该是一种对新数的认识,是一种数概念的扩展,更是学生认数系统的重构。以前学生对数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数量的多少层面上,现在要从数量的多少扩展到不仅表示数量多少还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学生原有的认数系统来说是一个飞跃,我们要帮助学生完成数概念的扩展和认数系统的重构。这里把对负数的认识放在认数系统重构的高度来教学,是很多设计者所不曾考虑到的,这样就理清了负数知识在整个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整体教学的方向,为确定课时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精心处理素材,优化达成目标

素材为教学目标服务,教材中的每道例题、每幅插图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合理取舍、补充或调整素材,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材中的两个红点试图通过气温和海拔高度两个例子让学生体悟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点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内涵。如果照本宣科,直接呈现,能使学生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但难以实现“让学生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目标,更无法达成目标中的“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

因此,我对教材的例题进行了调整,补充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场地面以上二楼和地面以下二楼的素材,让学生在区分两个二楼的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我对素材精心选择、合理安排,努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某地气温-5℃——5℃,组织学生讨论:-5℃和5℃一样吗?在学生思维触动之时补充素材——空白刻度图,让学生在上面表示出-5℃和5℃。空白刻度图的素材能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考,迫使学生创造出分界点0,由此深刻体会“0”的新内涵,接着,再通过让学生表示海拔并提出问题:“海平面如果用一个数表示,用什么数合适呢?”此时,引出0的含义已是水到渠成。

(三)合理安排环节,科学分散教学目标

当课时整体目标确定后,就应着手把目标进行分解、落实,把课时目标合理分配到学习准备、新知探索、巩固内化、总结延伸等教学环节,细化为环节目标,形成环节链,为实现课时目标而服务。

我们来剖析一下本节课的环节目标:

(1)学习准备环节: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师生课前做相反游戏,教学目标为:感知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相反意义的量,知道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二是通过回忆整理学过的几类数,达成“为丰富整数概念做好归类梳理的知识性准备”和“体会新数产生是人类需求所致,为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做好心理准备”的环节目标。

(2)新知探索环节:分为负数概念和0内涵的探索两个板块,负数概念板块,从情境引入——用“+、-”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写正负数——概念提示,对应的环节目标分别为:(1)制造冲突,尝试记录相反意义的量,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2)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3)正确读写负数。(4)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

中相反意义的量。(5)初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0内涵探索板块,我安排了表示海拔中海平面的讨论,突出了0的分界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从中能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3、巩固内化环节:通过有层次性的练习,不但训练了前面的知识,并且强化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进一步加深正负数意义的理解这一环节目标。

4、总结延伸环节: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检测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再度体验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也就是说,在每个教学环节落实各个知识点时,要有较强的目标意识,既要考虑课时目标是通过哪几个板块来实现的,更要反复推敲每个环节安排的意图是什么,清楚每一个环节设计化解的是课时目标中的哪块目标。

下面再举一个《分数的初步认识》的例子来说一说应怎样围绕目标设计教学环节,重点说两大环节。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了,在这里不再重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研究自己身体上的数学知识。请大家看课本97页信息图,你发现了哪些信息?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一环节所对应的目标是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一)认识二分之一

首先由学生自主创造二分之一的表示方法,然后明确正确的表示方法,并教学其读法和写法。这样设计所对应的目标是“结合奇妙的变化这一情境,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二)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纸片,想办法表示出二分之一在图形中的大小。然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交流的过程重点让学生说出二分之一表示的意思,用学具是怎样表示的。这样设计所对应的目标是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理解四分之一的意义

结合情境图先让学生说说四分之一表示的意思,然后再用学具表示出来后共同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所对应的目标也是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结合情境图让学生说出八分之三表示的意义,再用学具表示出来。这一环节所对应的目标是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说出几分之几的含义;学生经历“几分之几”的认识过程。

(五)找“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

结合自己表示的分数,找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这一环节所对应的目标是:结合自己表示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说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

(六)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的分数,并简单说说他们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说明什么样的数是分数,并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写分数。这样设计所对应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独立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目标的落实则贯穿在以上六个环节中。

三、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

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在小学阶段集中地体现在以基础学科知识教学为中心,将人文、自然和社会学科融为一体,并与活动课程内容相融合,把综合化的知识按一定的逻辑体系,循序渐进地组合在各科各类教学活动中。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数学内容之间联系的整合、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整合。

(一)关于小学数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在这里主要从语文、艺术等方面做一介绍。

(1)有效整合语文,让数学的天空更美丽。数学与语文是基础教学小学阶段的两门重要学科,但是在传统情况下,过分的强调学科教学专业化,致使专任教师对其他学科涉猎很少,人为地造成孤立。

事实上,语文与数学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融合的。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数学与语文中的字词联系起来。例如,在一年级教学0—10的数字认识时,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说一说有关数字的成语,如一刀两断、两全其美、三心二意等,并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回家找找还有哪些。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注意了数学与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

此外,数学还可以与语文的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有效整合数学与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会听,并逐步提高说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说的培养。小学数学目标里明确指出:“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培养的基础在于语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人的理性思维。”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对学生说的培养。比如,概念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说出本质,体现在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说出定义、法则等具体内容,还要说出概念的本质及关键词句,近似概念的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及易混淆之处;计算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引导学生说算理、说运算顺序、说出合理的算法,同时对于计算中的错误,要让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注重说计算方法、计算过程;解决问题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说出思路,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公式的教学要让学生说出推导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观察等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也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性。小学数学教学还应及时注意读的训练。学生理解题意,需要一定的语文能力;反过来,解决问题中精练的文

字、条理的叙述、灵活的语序对学生语言文字的锤炼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以便学生自学。数学还能与语文中的写联系起来。数学课上也可以来个“小练笔”,教师可以安排“学后反思”,要求学生在“反思本”上把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等的反思记录下来,定期交流、反馈,使学生对原有学习经历重新认识,从而提升为学习经验。这样学生不仅养成了及时总结学习得失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写作兴趣和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写些数学小日记、数学小论文。

【案例】

“0的认识”的教学思路

——联系语文“说”的拓展设计

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说”的。由于0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极其抽象,如果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素材,学生是不会说的很具体的,甚至会望文生义。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先创设情境,利用电脑出示四幅图:①河里有3只鸭;②河里有2只鸭;③河里有1只鸭;④河里没有鸭。通过创设丰富的语言素材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依据。当学生认识了没有可用0来表示时,又要求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明所举例的事物可用0来表示,这样又让学生结合0来联想生活素材。所以只有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素材感知,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书本知识直观化,学生才会易懂易掌握,同时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畅所欲言,滔滔不绝。

(2)与艺术交融,让学生学习更加愉悦。许多教师都曾因为数学课堂枯燥,缺乏声色而烦恼,也曾羡慕艺术课上唱唱、跳跳、画画的丰富多彩。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理念为数学与艺术的融合提供了机会。一堂数学课,可以用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一种崭新的数学课堂教学面貌。数学与艺术的融汇,是教师教学思维的精彩创造,学生能真切的感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数学学习是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趣。这种数学的愉悦,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一种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情感。

【案例】 统计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位老师教学一年级数学统计的片段。

上课了,老师推着蛋糕走到班级中央,微笑着说:“今天是大象的生日,我们一起为大象庆祝生日好吗?”全体师生围着蛋糕唱起生日快乐歌,有的小朋友还边唱边跳,不亦乐乎。而后老师顺理成章的将其他客人朋友介绍给同学们:小猴、小猪和小狗、、、、、、统计客人、统计礼物的活动悄然展开。随后,老师又用亲切的语言问小朋友:“你们为大象准备了什么礼物呀?”有的说想唱一首歌,有的说要送一张贺卡(自己画的),有的说为大象跳支舞、、、、、、老师还真的让几位学生表演唱歌、跳舞和画画。展示完后又问:“你觉得送大象什么礼物比较好呢?”、、、、、、统计的实践应用又不知不觉的在轻松和快乐中进行着。

(二)小学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的整合。

小学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的整合包括各数学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某领域内各部分内容间的整合。通过展现这些联系,可以使学生形成对数学整体的初步认识。比如,数与形的结合是数学内容之间联系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在小学阶段的适当时候,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回顾二者之间的的结合。如测量与数和图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米、分米、厘米的关系相当于百位、十位、个位的关系;测量需要有, 关图形的知识,而对实际的测量的理解反过来可以促进对图形的进一步理解。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学生未能意识到数学联系,他们将失去进一步发展和理解数学的机会。因此,数学课程鼓励学生寻找、使用、交流数学内部的联系,一旦学生认识到这种联系后,他们就可能自觉地思考:“可以换一种方式描述这个问题吗?”这个情景和以前遇到的类似吗?“如果遇到的是用符号表示的,他们就可能考虑如何用图形来表示。这些都可以加深他们的理解,拓展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整合。

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整合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数学更贴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以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数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出新知。”为此,教师应重视构建数学

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比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可以这样设计: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总之,我们在设计教学预案时,紧紧抓住教学目标这一根本,并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落实好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海门论坛”记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海门论坛”记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 12月3日和4日我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杨秀清、钱守旺和王彦伟五位数学名师的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1 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实验学校选派青年教师郑莎莎、孙亚灵在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参加了“名师之路”20xx年春小......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小学课堂教学不断地改革,经过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感到新课程、新理念、有新的感受、对......

    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稿

    抓好毕业班工作,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抓好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抓学生的思想教育 学生面临毕业思想比较复杂,一般有信心型、迷茫型、......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有幸第一次享受到了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和报告。回来后仍旧沉浸在为特级教师的睿智感动之中,脑海里......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1 银色的十二月,我带着渴望知识,渴望提高,渴望发展的心情,来到了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幸听了z执教的《乘法分......

    小学数学教学论坛活动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论坛活动总结 为迎接“首届吴桥县小学数学教学论坛系列活动”,我校10月15日接到学区通知后,积极布置安排,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围绕论坛的主题“用自己的课堂培训自己......

    小学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周末我有幸参加了第四届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分为观摩名师的教学活动和对教学活动的评析以及教科研成果汇报等,通过此次活动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