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经济状况调查报告
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高王化村经济法展现状及出路调查
高王化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出路调查 高王化村经济现状
高王化村隶属河北省河间市尊祖庄乡,村中现有一千五百多人,长期以来我村村民多以务农为主,主要靠劳作作为收入来源。民风朴实,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村村民虽然只有少数几户跟上了发展的节奏,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没有跟上发展的节奏,经济法展情况不是很理想。
进城打工人员有上升趋势,空巢老人主要负责地里的 庄稼,并且每过农忙时节,村里有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致使我村大部分村民家庭条件差。村里比较富裕的人家有开超市的,有在外面做生意的,有在村附近办企业的,大都是把重心从种植中转移到其它事情中。但我村附近的企业太少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有些人是在别的村里上班很不方便。
我村落后现状基本表现在:
一、劳动强度和生活压力比较大,身心比较疲惫;压力来自于子女教育、就业问题、看病问题难等
二、消费观念陈旧,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方式落后。在走访中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全面发展性消费特别是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消费比重偏低的问题较为普遍。
三、休闲内容单调、休闲生活质量不高,看电视就是主要的娱乐,找人聊天,下棋打麻将等很缺乏健康的文体娱乐。而
且在春节期间很多人都有赌博的风俗。
农民生活方式落后的原因:
一. 自身观念落后、习惯不良、素质不高。尽管新农村建设
以来随着生产发展和宽裕、追求健康的农民越来越多,但从整体看,农民对文明、科学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接纳还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 农村发展长期处于一种相对落后和封闭的状态,导致农
民的主体意识还不够强,整体素质还不够高。这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诸多不符合、不适合方面
改善生活方式的对策
一.提高村民素质,崇尚文明,摒弃陈旧观念和落后行为,增强创业意识、进取精神和致富能力,破除因循守旧、封建迷信、铺张浪费、赌博成风等不良生活习惯。现在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在信息掌握方面与城市形成了巨大的不对称,这一切都使农民成为最没有发展能力的一方。改造农村落后,农村教育改革是必然之路。从实际出发,教育农民,提高农村的文化科技素质能有力地促进农村向小康转化的进程。
二、科学消费,摒弃小富即奢追求高档消费等不健康消费观。在消费结构中,增加精神文化和健康方面的消费比重,在食物消费方面注意合理搭配。
三、积极发展企业留住进城务工人员发展农村,为村民提供足够的岗位,尽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就是要以体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改革不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各项制度,从根本上消除阻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新体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使城乡经济体制向不断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方向转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包括用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造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要素重组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迁移、城乡产业有机整合和组织方式的变化等,还包括整个社会结构、组织、文化等的变迁。加快周边小城镇建设,形成梯次发展的经济带,不仅有利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而且有利于启动民间投资,带动最终消费,实现和谐发展,要注意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高王化村的路子。
第二篇:关于农村经济状况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状况的社会调查报告
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班级1128学生姓名孟令帅学号0501112833调查单位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指导教师赵彦双
二○ 一四 年二 月二十 日
调查地点: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
调查方式:实地走访调查
调查时间:2014年1月10日—2014年2月19日
1调查目的: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二密镇位于吉林省通化市西部,距市区13公里。全境面积76.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3.2%,耕地2900余亩。辖3个村,6个居民委,共有人口11100人,其中农业人口2773人。二密镇境内有铜、铁、页岩、石墨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20301公顷的林木资源,有30469亩的耕地,有总人口27039人的劳动力资源,特产有人参、甜玉米、保护地蔬菜、八道沟大煎饼及优质黄牛、鸡蛋等种、养、加多个品种。
为使调查实事求是,现对对两个组人口年龄组成,劳动力结构以及教育程度进行了统计。
统计数据如下
从上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居民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
且低得叫人痛心。就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成问题。而表中20岁以下的92人中有近20人现在出门打工在外,16岁以上的几乎有90%都在其中。而这些童工们的工资最高者每月拿不到1000元去生活费及其它费用,有的连回家的路费也赚不到;而21至40岁的100人中有超过60%的人出门打工在外,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他们几乎所有的人都靠出卖苦力赚钱,而且是加班加点地干,省吃俭用地过。而真正能赚到的钱又少得可怜;甚至,有不少40岁以上的农民也赶着外出打工。在农村,外出打工似乎成为一种潮流。而对于这样一群常常被城市所歧视的人来说,外面的世界又是那样的陌生和充满荆棘。但他们为了生活又不得不为之„„。农村太穷了,做农民太苦了,所以他们都赶着出去。
在调查中,当问到“你们每年人均收入有多少”时,一位村民让我给他算了一笔帐。
现将列于下表:
从上表看出,村民年收入处于超支状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民负担如此之重呢?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民纯收入年增长速度从1996年的9%呈下降趋势,至2000年仅仅为2.1%,“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政策似乎仅仅成了一个口号。在我的调查中,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了政府利用老百姓的一着高招。几年前,政府为了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大力宣传大办烤烟,让种玉米辛苦了一辈子的农民着实高兴了一把。烤烟是出来了,但是,却卖不到好价钱。好好的上等烤烟硬被打成了下品烟给收了上去。
二.经济负担较重。在我的调查中发现每个村小小学生每学期学费平均高达200元,即每年高达400元之多,比城镇的收费标准还高。在此我不禁想问:义务教育到底何时才能在农村普及。在我的调查中,发现有一家7口之家,母亲是个瞎子,两个大女儿未满18岁便相继出嫁了。留下一个本来该读初中二年级的儿子和一对未满10岁的双胞胎妹妹。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靠父亲一个人种地,农闲时进城打点杂工。由于家庭困难,快满十四岁的儿子仍然是读一学期书又回家放一学期的牛。等到父亲找到了书学费或者两个姐姐寄钱来了又重新拣起课本。今年小学毕业,小杨杰很是失落。因为高昂的学费迫使他有可能从此永离课堂。哥哥且是如此,两个妹妹就更是难堪了。那么,如何减轻农民负担呢?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了,其负担所占的比重就自然减小了。况且,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第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我们现在在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我国农村的很多地方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然而靠自
己生产养活自己的农民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最低生活保障的。似乎国家的社会保障的恩泽并没有涉及到农村。
将近40天的寒假结束了,带着一种莫名沉重的心情我回到了学校。一个月的寒假农村调查令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学生感触颇多。农村穷,农民苦,但是,相信和我一样来自农村的学生一定不少。看来农村的老百姓拼了老命在把我们往大城市送了。他们图的是什么?难道仅仅为了我们将来的生存吗?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子女在读大学的那份虚荣吗?仅仅为的是自己将来有人养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这些,他们有一种希望,一种期待。他们期待着我们的回归,期待着我们去改变农村穷,农民苦的现状。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努力的学习,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的成果就是乡亲们殷勤的期盼。
调查人:
经济系11经济学28班
孟令帅
2014年2月20日
第三篇:关于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
2012—2013学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
程
暑期社会实践
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电气123班
姓名:王武辉
学号:2012012158
关于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
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23班
姓名:王武辉
调查地点:河南省商城县长竹园乡
调查方式:走访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号---8月20号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商城县长竹园乡现有常住居民30000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牧业,林业,渔业等等。全乡农村人口占了一半以上,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
1、全乡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12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0亩,总产量630.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红薯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5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0条,约100公里,部分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0个,小水池1000个,沼气池80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全乡享受农村低保200余户,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接近30000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0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0余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实行乡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民众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民众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乡容、乡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乡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乡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乡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丘陵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乡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乡在新农村建设上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的问题。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乡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乡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三是乡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乡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乡党总支与乡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乡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民众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乡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
第四篇:延安的经济状况调查报告
延安的经济状况调查报告
2009年暑假,我无意踏入这座陌生而又古老的城市。当我第一次看到延安的时候,该我的感觉是特别穷,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草木很少,也很荒凉。对此我特别感兴趣,于是在做兼职之余,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对延安的经济做了深入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
一、延安简介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介于北纬35°21′— 37°31′,东经107°41′— 110°31′之间。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铜川、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吕梁地区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地区为邻全市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共辖1区12县、196个乡镇、3426个行政村,总人口193.88万,其中农业人口154.1万,人口密度52/平方公里。属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7.7℃—10.6℃,年均日照数2300—2700小时,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延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
一、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安卧在延安境内的桥山之巅,被炎黄 子孙尊称为“人文初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延安以其“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战略地位,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许多中国古代名将在此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
二十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
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二、经济支柱
延安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其经济收入基本来自石油煤炭工业,近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也为延安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计上半年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70.52亿元,同比增长23.7%。实现利税49.8亿元,增长39.29%,其中利润总额27.3亿元,增长46.1%,石油煤炭两大产业撑起延安经济一片蓝天。上半年地产原油343.5万吨,加工345.7万吨,均创最高水平。红色旅游升温。1至6月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1.85万人。上半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1.6亿元。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再创历史同期新高。1至6月份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95亿元,增长56.3%;上划中央四税27.59亿元,增长43.7%;上划省上七税3.96亿元.三、红色旅游
延安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古代人类的起源,还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摇篮,人在延安便不由自主的感受着那些辉。今年是建党60周年,红色旅游热达到如日中天。从前面的数据我们无可置疑的看到红色旅游确实为延安带来了经济上的绝对收入,可是我们更为关心的是红色旅游为延安的普通居民带来了什么。
根据2002年数据延安市206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就占了155万。由此可见延安人口中主要是农民,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才能看到一个项目给延安带来了真正的利益。
在延安的一个多月,我走访了延安市区附近的几个农村,在“枣园毛泽东旧居”旁边的枣园村,我想红色旅游给这个村带来的变化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在我访谈的几个人中,没有人认为红色旅游为他们带来任何经济收入上的增加,没有人认为红色旅游景点是他们身边可贵的资源。且我在其他村的访谈结果也是差不多如此。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感到很吃惊,但是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几个不同年龄层次的访问对象的谈话整理出来就不难发现问题的所在。
我的问了诸多当地人一个共同的问题:生长在革命圣地你有什么感觉?红色旅游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一位延安当地的小学生:对于生长在延安没有感觉,当地人对红色旅游根本不感兴趣,只有那些受益者才会又感觉,像农民一般没有感觉,学校的爱国教育很少。
枣园村的一位50多岁的老爷爷:对于旁边的枣园对外开放没有任何感觉,红色旅游是带来了很大的人流量,当时他们一直在村里小学旁卖和旅游无关的东西,且村里基本没人卖旅游商品,那些都是外地人在做旅游生意。
枣园村的一位60多岁的老人:对旁边的枣园开放没有什么感觉,生活没有很大的变化,不会想到从事很旅游有关的小买卖。
然而,在我看来红色景点是延安的一笔很大的财富,当地人完全
可以凭着这笔财富过的更好。可是我看到的现实却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是住在“金矿”旁边。
四、退耕还林
为了了解延安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情况,我特意走访了延安的政府及相关部门,他们给我提供了许多相关的信息。
说起陕北,人们脑海中想象的肯定是漫山的黄土、巨大的沟壑、满眼的风沙。的确,陕北的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5.5亿吨,是黄河上游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给黄河下游的防洪和水利工程运行带来诸多隐患。究其原因,乱垦滥牧是罪魁祸首。多年来,根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一直是人们的梦想。1998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作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1999年8月,朱蓉基同志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治理措施。
作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第一批试点省之一,陕西在实践中付出了艰苦的努力。5年时间过去了,黄土高原在静静地改变着模样。与1998年相比,如今延安市的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了300万亩,粮经比例由原来的6∶4调整为4.6∶5.4,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4.4%提高到74%。延安近几年虽然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农民收入仍保持稳定增长。据调查,陕西43个退耕还林试点县2002年从事坡耕地种植的人口比1998年减少了61.2%,而从事集约农业、果业、畜牧业的人口比1998年增加了30.6%。沿
袭多年的以粮为主、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正在逐步被多种经营、少种高产、精耕细作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所替代。对退耕还林(草),国务院明确了五条主要的扶持政策:一是国家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每退耕1亩,长江流域每年补助粮食150公斤,黄河流域每年补助粮食100公斤;补助年限,营造经济林的为5年,营造生态林的为8年。二是国家对退耕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每退耕1亩,每年补助20元,补助年限与粮食补助年限相同。三是国家向退耕户提供种苗补助费,每造林1亩,补助50元。四是鼓励个体承包和其他多种形式推进工程建设。五是采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对因退耕还林(草)造成的地方财政减收给予适当补偿。延安的农民占了很大的人口比例,退耕还林虽然是环境恶化的必要措施,沿袭多年的以粮为主、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正在逐步被多种经营、少种高产、精耕细作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所替代。但是这一举动无疑是让很多靠土地吃饭的农民失业了。
为此,我随后走访了几家当地居民。在我了解的情况中,当地政府对于退耕还林的补贴给的和中央的规定有很大的出入,一亩地的补贴不到100元,且经常拖付款,我访问的一家人中,十几亩的地收回去后只给了1200元,现在自留2亩地种一些水果,蔬菜自家吃,和卖一些补贴家用。以前有土地时粮食可以不用买,在靠一些菜维持生活,现在土地没了,靠家里唯一的男壮工在打一些小工每月收入300-400左右,而且家里有两个上小学的小孩,一家6口人生活过的很勉强。在他们的眼里他们没有不能看到退耕还林带来的变化,他们只
是很单纯的知道现在的日子过得不如以前了。这一家的收入在村上算是一般的家庭,所以可以说明这个村的一般水平。
如果说在生活的面前没人有能够高傲,那么在这些为钱所苦如何生存的人面前,我感受到了生活沉重的一面,我为他们的贫穷感伤着,我也在思考着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
1.生活目标过于原始。有一位向我抱怨退耕还林的大妈说:如果政府可以一直给钱就好了。我问:如果你们拿到那些钱会用来干什么呢?
“就放在家里留着吃饭用!”也许时我还不能体会那种为生存而奔命的日子,可是我真的无法理解他们那种安于温饱的日子,在这样的大发展的延安,机遇几乎是在报答延安人民当年对中国革命的贡献遍地而飞,可是这位大妈告诉我手里有钱了只是全部用来过活,这样静态的看待周围的一切,与现实的市场经济脱节的生存方式在我参访的对象中是为数不少的。也就是这样的思想使得很多人成为贫困者,且使得贫富差距在进一步加剧。
2.重男轻女思想任然很严重,计划生育工作作得非常不好。在我访问的几个对象中,一致告诉我家里只有男性在外打工干活,女人只负责在家照顾小孩,即使家里生活的很不好,有一位在工地上的民工告诉我他赚的钱基本不够花,缺的部分就吃老本(退耕还林时政府有一些补贴)。象一般的家里有3到4个小孩时正常的,有的是生了3个女娃就要一个男娃,上学时,女娃一般是家里优先考虑缀学对象,且女娃结婚年龄也偏早,认为女娃迟早是别人的人,在家里是负担。
3.对家乡的归属感很弱。在我的访谈中,发现他们基本把上学看成是孩子以后走出延安的必经之路,基本不希望自己的小孩以后留在延安。像在这样的氛围里,人们只是盲目的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厌恶,没有人会想到去改变,只是一味的想到逃离。虽然这样消极的思想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可是当一种不正常的风气正常化了,这个城市还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世人所认可吗?如果一个家被他的成员抛弃了,那么家还能指望别人来使她林立在世人面前吗?
五、小结
在延安我今呆了一个多月,虽然在经济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延安的人却很朴实,延安也是一个饱含资源的地方,只是当地人没有合理的利用。当我真正离开延安的时候,我却有种莫名的伤感,似乎我已经爱上了这个陌生的地方。我想去延安的人,大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及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及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罗渡镇有大学生的家庭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状况,从而引导大学生对自身有更
明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理财目标以及消费观念,在金融危机的时代能够从容面对挑战,为家庭经济有所贡献。
调查时间:2009.8.10-2009.8.22
调查地点: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罗渡镇
调查方法:由于罗渡地区周边的村比较分散,有大学生的家庭也比较的分散,所
以主要采取的是抽样式调查和走访式调查,另外还采取了电话访问的调查方式。
下面对调查结果作分析:
一、大学生家庭经济现状及消费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罗渡镇的大部分(占70%左右)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来源是靠外出打工,有少部分(占13%左右)是靠在家务农以及做点小本生意。极少一部分(占7%左右)家庭是工薪家庭。据调查他们有的家庭为了供一个大学生,甚至让其他的孩子辍学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而即使这样,有的大学生家庭的日子过得也是捉襟见肘。
上一种情况是稍微好一点的,还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费则主要是依靠学校的贷款以及一些亲戚的借款。
据调查每个大学生的学费平均每个人每年需要10000元左右,而生活费则在400-800之间。这些钱大部分都需要家里解决。
二、引起大学生家庭经济紧张的各种因素
首先:罗渡镇的地理环境相对比较的偏远,交通不是很方便,属于欠发达地区。它周围村社的人赶一次有的集甚至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因为没有马路,四周的来往很不方便,全都依靠步行。所以这里的经济也不是很发达,大部分的家庭的经济来源还是要依靠务农,稍微有点经济基础的就在经营点小本生意(如:卖菜,卖水果,打地摊等)
其次:因为在农村,家里的亲人文化都不是很高,所以只有依靠劳动力赚钱,无固定职业。自然工资就不是很高。再加上一些家庭家人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又需要大笔的医药费,经济情况也就不容乐观。
其三:所调查的家庭一般家里都还有一个或两个兄弟姐妹,这也与罗渡的文化氛围以及思想观念有关。一个家庭要承担两个到三个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确实有点吃不消。据调查的家庭中有80%还要赡养家里的老人。
其四:则是由于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确实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每年的学费就已经让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够戗,而几乎所有大学生的经济来源都是依靠父母,这就使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400-800之间,这笔钱主要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品的开销的。而大部分学生总喜欢把钱都用完。同样,除了日常饮食类为主要开支外,情感开支也相当的大。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关键主要集中在了大学生的消费上,我们
知道作为大学生,我们都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俗话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下面就主要是围绕所调查的大学生的在校消费情况作分析:
【一】调查情况:
1、大多数学生走理性消费路线
就月平均生活费而言,五成大学生月生活费超500元,并且400~800元这个区间是大学生最为普遍的花费区间,即使在这个区间内,最高消费和最低消费也相差400元,表明大学生之间的消费差距不小。在饮食方面的费用最多。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
2、消费要求张扬个性
“手机、笔记本电脑、MP3一样都不能少。”假期回来,常常会发现班里很多同学换了新手机,有些班级大约一半同学拥有笔记本电脑,大部分同学有MP3.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且存在攀比心理。有些为了一款流行手机或者名牌衣物,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它必要开支,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他们也强调人际交往消费,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应酬的支出。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原则。
3、大学生“月光族”
调查还显示,大多数学生每月花费基本没有节余,其中50元以下节余的占81%,有200元以上节余的仅占1%。对于节余的钱,45%的同学选择休闲娱乐,选择买书的不到占十分之一。少数同学遇到超支现象,会找同学借用,或预支下月费用。
4、大多数人理财观念淡薄,财商不高
没有坚持记帐的习惯,大多数学生不明确到一个月的钱用在什么地方,是否合理。很少有学生选择银行储蓄,没有存款的习惯。在校大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在股票、外汇、基金、债券、保险等市场上投资,并且对这方面的投资方法知之甚少,大多数人认为能做好资产保值已经很不错了。
【二】原因分析:
从消费情况可以总结出,理财能力弱,理财观念薄弱在大学生中是普遍现象,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原因:许多家长始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前途光明,加上经历过艰苦生活的家长们特有的“补偿”心理,往往容易造成迁就、娇惯、溺爱孩子,结果却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孩子用钱上,常常是“心太软”,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并且从小学到高中,支配钱这项工作从来都是家长一手包干的,理由是:孩子还小,不知道什么应该花什么又不该花的。如果孩子在没有问过家长的情况下,哪怕只是自主花了一毛钱,也会受到家长的训责。上大学了,离家也比较远,大学生们才开始理财,没有经验也只能跟着感觉走,别人买我也买,家庭经济好的,消费也更大更加没有节约意识,一般家庭的所有收入都支付在大学生上。
(二)学校方面:学校在教育学生成材的同时,却没有教他们怎样理财。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理财是大人的事,孩子还不适宜涉足这种事情,或者认为理财的事情孩子长大以后自己也能学会。更多的人认为,青少年时期应该是“一片
净土”,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长身体,其他的都应慢慢来。并且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的活动极少学术性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所以在学习上的消费不多。
(三)社会问题: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泛滥,校园外不良环境(如一些歌舞厅、网吧,游戏机厅)的存在等,往往对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学生们受到社会上铺张浪费现象的影响,学生也开始用父母的钱摆阔。学生们花钱大多没有计划性,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只为了不让自己脱离社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诱人的,使得许多同学都想去尝试。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学生,缺少经验,在途中迷失方向。
(四)自身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分辨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不够、缺少主见。虚荣心、攀比心强等。大学生第一次做主自己手里的钱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都有些盲目。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显示他们的理财能力的缺乏。
况且大学学生的家庭贫富差距很大,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那么“土”,也是为了摆脱自己的自卑心理,则产生了攀比,别人买名牌,自己也要买远远超过自己负担能力的名牌。就为了在校园里不让别人看出差距来。
【三】大学生理财的建议
(一)做好整体规划
每个月可以使用的资金为多少,每月的经常性开支为多少,留取每月资金总额的20%作为备用资金,以应该计划外支出,如外出、购书等。做好个人财务账本。这样不仅能清晰的看出每个月的支出状况,同时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几个月大概的支出情况。
(二)养成储蓄习惯
可以有计划地将自己不用的钱存成三个月定期储蓄或活期储蓄,然后按照计划有规律地进行支取。另外,还可以开一个带有自动理财功能的“综合理财账户”,这样,家长寄去的钱可以自动转为定期存款,而支取的时候,银行电脑系统会自动计算,支取损失最小的存款。最大程度上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三)树立勤俭意识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家庭条件更是贫富不一,所以,不能盲目攀比,应该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乱花。除了4年间的学费4万元、基本生活费(吃饭、学习资料钱按600元/月计)约2万元,建议额外支出部分或者全部由学生通过打工挣得。
(四)学会精打细算
大学生活的消费中有很多省钱的窍门,比如买二手货、选择优惠电话卡、办购物打折卡等等。注意学习省钱窍门,尽量别花冤枉钱,更多地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比如电子产品,能用学校的就用学校的,或者几个同学合买、淘二手货,把奢侈消费压缩到最低。
(五)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
这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坚持把收支情况整理并记在本子上,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收支情况,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支出,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支出,对症下药,对今后的开支做出必要的修改,达到控制的目的。
(六)勤工俭学
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进行勤工助学活动,学会自立,不但能减轻家庭负
担,还能使学生从勤工俭学中体会父母的辛劳,由此树立自立、自强的上进心,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这种理财增值方式,应该成为大学生理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论及给我们留下的对策思考
(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以
服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
(4)联合社会力量,建立生产自救基地,鼓励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从政策上扶持再就业工程,鼓励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5)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我国目前教育投入比例是GDP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则平均在7%左右。因此,我国的教育投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这种投入的增长势必会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正在逐步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费基本趋于稳定。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政策正在向农村倾斜,农村中小学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相信不久的将来农村大学生的情况也会逐步好转。
(6)规范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贫困农民的子女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贫困农户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银行和高等学校要积极、稳妥、安全、有效地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使农村大学生更容易获得资助。各银行应对本地考取大学的农户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力争使所有符合贷款发放条件的贫困农户能够及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各高等学校要利用校报、校内网站、信息报栏等形式向在校学生进行宣传。同时,高等学校还要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监督管理和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取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予以关心和指导,及时将获得贷款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后第一就业单位告知贷款的银行。
(7)健全对农村大学生的帮困体系。通过建立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困难补助制度、社会资助和师生、学生互助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帮困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大学生帮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解决农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勤工助学不失为农村大学生自行解决眼前困难的有效办法。目前,在勤工助学方面应努力实现“四化”,即基地化、产业化、规范化、育人化。基地化是指为勤工助学的在校生提供稳定的、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产业化是指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建成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规范化是指勤工助学管理机构要做好内部结构的调整工作和外部的协调工作,使勤工助学活动规范、有序、安全、高效;育人化是指把勤工助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受到教育。
(8)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依据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应引导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自强不息,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古训自勉,敢于面对现实,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用知识丰富自己,武装自己。要根据他们的性格、家庭背景、情趣、爱好、个人经历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和开导。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任何偏见。在学习上要支持和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要鼓励他们参加或放手让他们去组织,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
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把他们塑造成能独立进行道德判断抉择、道德自律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
(9)做好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政府应该拿出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农村子女在报考时应该充分考虑影响就业的地域、学校、专业等多方面因素。农村大学生毕业时注意做到:一是认真分析当时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充分认识自身条件;二是有效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等项目;三是遵循大众化教育下的大众化就业的新形势,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多样化和多元化中寻找位子;四是不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调查人:张娟
2009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