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经济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以某某村经济状况调查为例
关于农村经济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以******经济状况调查为例
化学化工学院2010131152李平
调查单位:曲靖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调查时间:8月2日——8月8日
调查对象:勐统镇勐统村
调查目的:通过对勐统镇勐统村经济状况的调查,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并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产供销体系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此次暑假期间,我们勐统镇对整个镇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作为家乡勐统村的一名村民,我积极地参与到了这次调查工作当中,并且还协助村干部做了一些相关工作。在这次调查过程中,通过较深入的调查,然后经过细致整理,将自己在这次调查工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想较详细地记录下来并进行总结。现在根据这些事实和客观数据对家乡勐统村的经济状况调查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经济发展
一、村落基本概况:
勐统镇勐统村,属于坝区。距离村委会0.00公里,距离镇0.50公里,国土面积29.06平方公里,海拔1118.00米,年平均气温19.00℃,年降水量1200.00毫米,适宜种植粮、烟、蔗、茶等农作物。有耕地4054.45亩,其中人均耕地0.83亩;有林地12472.97亩。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183户,有乡村人口4920人,其中农业人口4788人,劳动力299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778人。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90.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5.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二、村民基本情况:
1.村民住房主要有三种:两层的新式小楼房、老式的古青砖楼和一般的木质、土著结构的平房。沿街新盖了不少的铺面房,商主两用,但都还在空置中。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冰箱、彩电、VCD等现代家电都已配备齐全,许多的家庭还购置了电脑。不少的年轻人都用上了等离子液晶设备,几乎家家至少都有一辆摩托车,有的一家二三辆。个别先富起来的家庭还有了私家小轿车,有的跑货运的大卡车也是自己买的。.一般的家里有4--7口人,多为:“2-2”、“2-3-2”、“2-2-2”结构。不少的家庭因子女外出上学,父母外出打工等实际家中的人数较少。
3.村民的收支明细。村民多数是在市里、镇上村里干活或者在全国各地跑货运,农忙时间回到地里劳动。村中的主要产业为:粮、烟、蔗、茶。水稻种植主要在水田开展,一年一季。村中的水稻种植范围广,但相对分散。
三、勐统村的现经济收入状况
2011年4月——2012年5月,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896.5万元,同比增长807万元,增合8.9%;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404元,同比增272元,增合12.8%。
粮食产业:完成小春粮食播种面积0.65万亩,完成大春粮食栽种2.71万亩,其中水稻1.03万亩、包谷1.16万亩、其它作物0.52万亩,预计可实现粮食总产1109.56万公斤,占镇政府下达任务1070万公斤的103.7%。
香料烟产业:2011年度,完成种植面积10106.6亩,实现“万亩香料烟基地” 建设目标,完成产量1538.9吨,占镇政府下达考核指标1650吨的93.27%,同比增209.1吨、增合15.7%;实现烟农收入2121万元,同比增623.7万元、增合41.7%。2012年度,镇政府下达我镇指令性收购产量1650吨,我村计划种植面积11270亩、实现产量1668吨,截止目前,全村共落实种植面积11138.5亩(其中田烟8362.5亩、地烟2776亩)、占计划的98.3%,完成育苗655.6亩、占计划的107.7%。
甘蔗产业:2011年度榨季入榨甘蔗7.03万吨,占镇政府下达考核指标7万吨的100.4%,实现蔗农收入1800万元。完成新植蔗2960.7亩,占镇政府下达考核指标4500亩的65.8%,总面积达到2.02万亩。2012榨季预计可实现农业产量7.5万吨、入榨7万吨、蔗农收入1800多万元。
茶叶产业:完成新植803.8亩,茶叶总面积12354.8亩,完成干茶产量805吨,占镇政府下达任务820吨的98.2%,同比增103吨、增合14.7%。
畜牧产业:完成大牲畜存栏9003头、生猪存栏44563头、山羊存栏7474头、禽类存栏77681羽,完成肥猪出栏数37636头、实现肉类总产2965吨,畜牧收入1850万元;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达85%。
林业产业:完成核桃种植2000亩,占镇政府下达任务8000亩的25%,核桃总面积达44519亩;新植竹子5740亩,总面积38340亩,其中甜龙竹23240亩。实现林业收入1200万元。
蚕桑产业:2008/2009年度,完成新植桑园3500亩,总面积达6187亩。目前全镇共饲养蚕种514.28张,交售鲜茧19.34吨、张产量37.6公斤,产值40.04万元、张产值785.6元,综合均价20.9元/公斤;全村现正在饲养晚秋蚕164.66张,预计全年可养蚕678.94张、完成蚕茧总产量25.93吨。
2012年外来投资810万元,同比增180万元,增长28.6%,占年初计划1500万元的54%。农业经济开局良好。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出新,小春生产实现增产增收,高效农业规模化初见成效,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又有新的重大进展,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五是二、三产业形势平稳。第二产业收入完成140万元,同比减21万元、减13%;第三产业收入完成420.7万元,同比增52.7万元,增长14.3%。
四、村民生活情况具体调查
勐统村农村农户的生活水平,近几年在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增加了收入,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农户住上了楼房,家中添置了现代化的设备。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表
一、农户家庭住房情况(样本容量:155)
表
二、农户家庭现代化设备购置情况(样本容量:155)
表
三、农户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样本容量:155)
表
四、农户家庭年经济收入情况(样本容量:155)
表
五、家庭支出中最大的项目(样本容量:155)
从上面的一些数据可看出大多数家庭基本生活费占总收入比例中的最大部分,说明农民离小康生活确有很大的距离。虽然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当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经济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生活条件差。多年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以几近成倍的速度增长,但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加之村财力紧张、前期成本过高,全村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尽管实施了山区微水治旱、人畜饮水工程,广修水利,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田地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二是道路交通困难。自实施“交通大会战”、“公路村村通”以来,农村交通得到较大改善,但道路交通网络还未真正形成,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和农副产品对外销售。三是住房条件差。虽然大部分农户建起了楼房,改善了居住条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山、深山区农户,因经济困难,至今还居住在破败的土墙房里,居住条件较为恶劣,甚至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四是就医条件差。随着镇卫生院的改造升级及村级卫生站的成立,一般的感冒等小微病症可就近医疗外,但稍有些难度的病症还得到县级医院就医。
2.农民创收增收机制缺乏。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及不懈地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群众收入得到稳步提高,但农民创收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真正建立。主要原因有:一是增收方式单一。除了农业生产和部分从事经营服务、外出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二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由于受生产条件的制约,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农业产出效益低。三是农技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尽管上级相关部门也到镇村举办一些如科技赶场、结带帮扶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但缺少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和配套政策,尤其是山区农业,更加需要加强示范带动。四是农副产品市场商品性差。部分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农副产品产销不对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生产积极性。五是农业资金贫乏。在村干部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的群众逐步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也寻找到了一些致富项目,但就是手头缺乏资金,无法实施发展规划,失去了致富先机。
3.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固体垃圾、气体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农民生存环境恶劣。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因垃圾污染造成农业生产用水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山区水源匮乏、沉陷区面积不断扩大,导致种植业产量存在下降的隐患,家禽和牲畜死亡率明显增高,生产出的农副产品品质低劣,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对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1.政府加大对欠发达乡镇的支持力度,对乡镇的农业型小城镇建设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在实地查勘、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给予立项和建设资金扶持。
2.政府在下达产业发展任务目标时,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合理下达各项产业发展考核指标及任务。
3.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4.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
5、积极创办乡镇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
6.针对农民普遍科技素质较差的特点,强化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7.政府应筹措资金,重点解决农民医疗和养老保障的问题。
第二篇:农村经济状况调查报告
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高王化村经济法展现状及出路调查
高王化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出路调查 高王化村经济现状
高王化村隶属河北省河间市尊祖庄乡,村中现有一千五百多人,长期以来我村村民多以务农为主,主要靠劳作作为收入来源。民风朴实,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村村民虽然只有少数几户跟上了发展的节奏,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没有跟上发展的节奏,经济法展情况不是很理想。
进城打工人员有上升趋势,空巢老人主要负责地里的 庄稼,并且每过农忙时节,村里有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致使我村大部分村民家庭条件差。村里比较富裕的人家有开超市的,有在外面做生意的,有在村附近办企业的,大都是把重心从种植中转移到其它事情中。但我村附近的企业太少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有些人是在别的村里上班很不方便。
我村落后现状基本表现在:
一、劳动强度和生活压力比较大,身心比较疲惫;压力来自于子女教育、就业问题、看病问题难等
二、消费观念陈旧,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方式落后。在走访中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全面发展性消费特别是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消费比重偏低的问题较为普遍。
三、休闲内容单调、休闲生活质量不高,看电视就是主要的娱乐,找人聊天,下棋打麻将等很缺乏健康的文体娱乐。而
且在春节期间很多人都有赌博的风俗。
农民生活方式落后的原因:
一. 自身观念落后、习惯不良、素质不高。尽管新农村建设
以来随着生产发展和宽裕、追求健康的农民越来越多,但从整体看,农民对文明、科学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接纳还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 农村发展长期处于一种相对落后和封闭的状态,导致农
民的主体意识还不够强,整体素质还不够高。这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诸多不符合、不适合方面
改善生活方式的对策
一.提高村民素质,崇尚文明,摒弃陈旧观念和落后行为,增强创业意识、进取精神和致富能力,破除因循守旧、封建迷信、铺张浪费、赌博成风等不良生活习惯。现在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在信息掌握方面与城市形成了巨大的不对称,这一切都使农民成为最没有发展能力的一方。改造农村落后,农村教育改革是必然之路。从实际出发,教育农民,提高农村的文化科技素质能有力地促进农村向小康转化的进程。
二、科学消费,摒弃小富即奢追求高档消费等不健康消费观。在消费结构中,增加精神文化和健康方面的消费比重,在食物消费方面注意合理搭配。
三、积极发展企业留住进城务工人员发展农村,为村民提供足够的岗位,尽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就是要以体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改革不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各项制度,从根本上消除阻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新体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使城乡经济体制向不断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方向转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包括用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造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要素重组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迁移、城乡产业有机整合和组织方式的变化等,还包括整个社会结构、组织、文化等的变迁。加快周边小城镇建设,形成梯次发展的经济带,不仅有利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而且有利于启动民间投资,带动最终消费,实现和谐发展,要注意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高王化村的路子。
第三篇:三下乡实践报告-关于农村经济状况调查
三下乡实践报告-关于农村经济状况调查
三下乡实践报告-关于农村经济状况调查
目的:深入山区农村搞调查
地点: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油店村
调查内容:贫困山区农民经济状况
组织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委,理学院团总支
调查小组成员:侯春晓,袁苑,郭浩民,冯卫
调查时间:二零零三年七月
(文秘范文整理)
一调查数据
概况:接受调查23户,回收有效问卷17户;17户总人口78人;总收入117400元/年;均耕地0.4亩。
(一)收入情况: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板栗等,折合27800元/年;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等,折合6300元/年;外出务工人员8人,收入34300元/年;运输,经商,兽医等第三产业48000元/年。
(二)生产支出:共22200元/年,其中农业生产支出6200元/年,雇佣劳力和使用机械支出16000元/年。
(三)生活支出:共62700元/年,其中食品消费41000元/年。
(四)农民负担部分:共4660元/年,其中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附加。
(五)教育支出:义务教育10人共4000元/年,非义务教育2人共14000元/年,另学前班2人约1000元/年。
(六)医疗卫生支出:4500元/年。
二体会和思考
(一)收支情况分析
首先是收入微薄,根本原因在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收支不均衡,17户中一户运输户和一户兽医兼机修户人家收入占了17户总收入的1/3还多,人均收入1500元/年,若除去这两户人家则人均收入就不足千元,在这些家庭中,共有8户各有一人外出打工,打工者收入均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人家的人均收入又明显高于无人外出打工的家庭,约高出一倍,即无副业又无外出打工仅以种植业为收入来源的家庭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年,这尚不够一个普通科大学生两个月的生活费。支出部分:占60%的是生活支出,生活支出中食品消费又占到2/3,据此算得思格尔系数远高于我国平均水平,生产性支出中农业相关支出仅占30%左右,而那一户运输户的行车支出就占了60%以上,另有三户农民新建房屋支出约10万元(未记入年均总支出),农民负担部分是我们调查的重点,自1999年进行税费改革以来,农民负担减少了2/3以上,XX年17户农民负担总量约为4700元,人均60元左右,在农民负担中,占70%以上的是特产税,今年安徽省又颁布了《关于开展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试点工作的通知》皖{XX}13号,XX年3月21日,《通知》规定从今年起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而且按农业税计征办法征收——征税比率将大幅下调。教育支出,非义务教育人口在受教育人口中只占2/7,其中包括一名高中生,一名大学生,两人的花消占所有教育支出的70%左右,每年的花费高于其家庭总收入。医疗卫生支出,人均只有不足60元/年,健康状况甚忧。
(二)对税费改革和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
安徽省是有着5000万农民的农业大省,但同时也是一个穷省,人多地少,生产方式落后,贫困人口众多,造成农民生活困难的因素有很多,在税费改革
前繁重的税赋,各种名目的乱收费,变相收费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最终于1999年安徽开始展开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支持,但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推进改革中,农民负担得到减轻,村级收入相对减少,村级工作运转面临新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省政府于XX年7月5日颁布《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减轻村级负担的若干规定》为妥善解决有税费改革带来的问题,省委省政府五年来下发了六十多份相关文件、通知,为保障减轻农民负担后各级政府及事业单位能正常运行,各项工作能正常展开,国家和省里投入了数百亿资金。总之,在税费改革过程中,中央和省里均显示了巨大的决心,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仅XX年一年,较改革前农民负担就减少了百亿元(人均减少愈200元),使农民充分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好处。今年3月安徽省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的通知》,在我们调查中就发现下级政府正在落实这一通知,可以预计今年农民负担在取消了占原负担约70%的特产税后还将大幅减少。由上述可知,税费改革工作已经在安徽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农民充分获益,我们期待此项工作能在全国全面展开,使我国的三农问题得到缓解,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教育问题也是我们此次活动中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以往我们提到农村教育问题时,总是有“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的印象,甚至有“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的错误意识。在我们的采访调查中,村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和一名高中生的母亲的谈话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个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的渴求。这家的房屋在接连几天的大雨中被冲塌,全家人寄居在邻居家中,这位坚强的母亲对我们说“只要孩子愿意上学,能考上大学我们就是不修房子也要供她!”很多农民都说:“你们都是国家的人才呀,你们能来看我们,能不忘记贫困山区的农民,我们就很高兴,希望我们的孩子也能像你们一样成才。”
我们驻扎的地方是一所乡中学,我们住在那里,有机会切身体会到了大别山里孩子们求学的不易,一间不足十五平米的宿舍住了三十多个孩子,睡通铺,窗户上没有几块玻璃,就像是墙上开的一个大窟窿。回到学校,享受着优越学习、生活环境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三)我们为山村献计策
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农民都反映说负担减轻了不少,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了,但要想使贫困山区的人们都走上小康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状况最好的是基本上脱离土地的两户人家,他们从事第三产业,家庭人均收入已达到其他农民家的五倍左右,在剩余的十五户中有外出打工劳力的八户人均收入又是余下七户人家的两倍,由此我们可以说在无条件进行第三产业的家庭中,外出打工是这些家庭增收的最佳也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方式。外出打工者平均每年带回家现金收入4000元,几乎都成了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外出打工者中,因工种不同,技能差异大,造成收入也有一两倍的差距,因此我们建议这些打工者在打工的同时还要注意多学习一些技能,以提高自身价值,增加单位时间收入。另外,在本地从事的种植业也应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对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主要是茶叶)进行精加工,以提高其附加值,同时增加就业机会。我们在下乡期间参观了一家茶厂,在那里茶叶经过加工后远销海外,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企业又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是一个较成功的例子。同时,推广科学种植,在增产的同时快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对经济类农作物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三三下乡的意义
前总理朱**在零三年三月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把“‘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了解到了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生活状况,对朱总理的讲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民众”优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我们青年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结合,从实践中学习的方针在新世纪的集中体现。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我们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就必须多从事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汲取养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走出象牙塔后,迅速适
应社会,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农民们的淳朴情怀,看到了贫困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看到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寄予的厚望,认识到了我们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为我们的学习增添了动力,使我们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增强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正如有的同学所说,这次活动,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的民情和朴素的民风的情感滋养。简陋的宿舍,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心才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我们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文秘范文整理)
实践充分证明,“三下乡”活动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交往中受到真切的感染,从无数典型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强化了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适应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篇:三下乡实践报告-关于农村经济状况调查
三下乡实践报告-关于农村经济状况调查
目的:深入山区农村搞调查
地点: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油店村
调查内容:贫困山区农民经济状况
组织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委,理学院团总支
调查小组成员:侯春晓,袁苑,郭浩民,冯卫
调查时间:二零零三年七月
(文秘范文整理)
一调查数据
概况:接受调查23户,回收有效问卷17户;17户总人口78人;总收入117400元/年;均耕地0.4亩。
(一)收入情况: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板栗等,折合27800元/年;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等,折合6300元/年;外出务工人员8人,收入34300元/年;运输,经商,兽医等第三产业48000元/年。
(二)生产支出:共22200元/年,其中农业生产支出6200元/年,雇佣劳力和使用机械支出16000元/年。
(三)生活支出:共62700元/年,其中食品消费41000元/年。
(四)农民负担部分:共4660元/年,其中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附加。
(五)教育支出:义务教育10人共4000元/年,非义务教育2人共14000元/年,另学前班2人约1000元/年。
(六)医疗卫生支出:4500元/年。
二体会和思考
(一)收支情况分析
首先是收入微薄,根本原因在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收支不均衡,17户中一户运输户和一户兽医兼机修户人家收入占了17户总收入的1/3还多,人均收入1500元/年,若除去这两户人家则人均收入就不足千元,在这些家庭中,共有8户各有一人外出打工,打工者收入均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人家的人均收入又明显高于无人外出打工的家庭,约高出一倍,即无副业又无外出打工仅以种植业为收入来源的家庭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年,这尚不够一个普通科大学生两个月的生活费。支出部分:占60%的是生活支出,生活支出中食品消费又占到2/3,据此算得思格尔系数远高于我国平均水平,生产性支出中农业相关支出仅占30%左右,而那一户运输户的行车支出就占了60%以上,另有三户农民新建房屋支出约10万元(未记入年均总支出),农民负担部分是我们调查的重点,自1999年进行税费改革以来,农民负担减少了2/3以上,XX年17户农民负担总量约为4700元,人均60元左右,在农民负担中,占70%以上的是特产税,今年安徽省又颁布了《关于开展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试点工作的通知》皖{XX}13号,XX年3月21日,《通知》规定从今年起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而且按农业税计征办法征收——征税比率将大幅下调。教育支出,非义务教育人口在受教育人口中只占2/7,其中包括一名高中生,一名大学生,两人的花消占所有教育支出的70%左右,每年的花费高于其家庭总收入。医疗卫生支出,人均只有不足60元/年,健康状况甚忧。
(二)对税费改革和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
安徽省是有着5000万农民的农业大省,但同时也是一个穷省,人多地少,生产方式落后,贫困人口众多,造成农民生活困难的因素有很多,在税费改革前繁重的税赋,各种名目的乱收费,变相收费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最终于1999年安徽开始展开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支持,但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推进改革中,农民负担得到减轻,村级收入相对减少,村级工作运转面临新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省政府于XX年7月5日颁布《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减轻村级负担的若干规定》为妥善解决有税费改革带来的问题,省委省政府五年来下发了六十多份相关文件、通知,为保障减轻农民负担后各级政府及事业单位能正常运行,各项工作能正常展开,国家和省里投入了数百亿资金。总之,在税费改革过程中,中央和省里均显示了巨大的决心,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仅XX年一年,较改革前农民负担就减少了百亿元(人均减少愈200元),使农民充分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好处。今年3月安徽省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的通知》,在我们调查中就发现下级政府正在落实这一通知,可以预计今年农民负担在取消了占原负担约70%的特产税后还将大幅减少。由上述可知,税费改革工作已经在安徽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农民充分获益,我们期待此项工作能在全国全面展开,使我国的三农问题得到缓解,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文秘范文整理)
实践充分证明,“三下乡”活动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交往中受到真切的感染,从无数典型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强化了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适应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五篇:关于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
2012—2013学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
程
暑期社会实践
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电气123班
姓名:王武辉
学号:2012012158
关于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
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23班
姓名:王武辉
调查地点:河南省商城县长竹园乡
调查方式:走访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号---8月20号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商城县长竹园乡现有常住居民30000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牧业,林业,渔业等等。全乡农村人口占了一半以上,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
1、全乡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12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0亩,总产量630.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红薯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5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0条,约100公里,部分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0个,小水池1000个,沼气池80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全乡享受农村低保200余户,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接近30000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0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0余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实行乡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民众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民众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乡容、乡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乡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乡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乡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丘陵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乡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乡在新农村建设上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的问题。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乡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乡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三是乡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乡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乡党总支与乡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乡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民众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乡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