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示范村整治村规划浅析以江山市为例
示范村整治村规划浅析以江山市为例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而村庄规划建设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规划 示范 编制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对此一直高度重视。自2003年开始,浙江启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并专门建立领导小组,具体指导这项工程实施。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江山市也相应提出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目标,确立了59个市级示范村和200多个整治村;为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出“万名农民下山脱贫”工程,还设立了8个下山脱贫安置小区。由于这些村庄规划点多面广,当地规划设计部门自然成为设计的主要承担者。如何在村庄规划编制方面有所创新,在短时间内圆满完成规划设计任务,成为“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建设工程得失成败的关键。
而我们作为当地规划设计任务的主体承担者,如何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新一轮的村庄规划修编中力求在理念、方法等处比原有的设计水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研究。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市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以我市为例,来浅要分析下“示范村整治村”的规划建设问题。
一、村庄规划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村庄规划编制较早,自1998年全面进行第一轮粗线条控制规划,至2002年底,共完成351个村庄规划。规划编制工作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规划编制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明显滞后于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对村庄规划实施情况调研,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重集镇轻村庄,对村庄规划重视不够。各级领导虽然对村庄规划建设的意识逐渐增强,但“重集镇、轻村庄”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相当多的乡镇对村庄建设放任自流,片面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小康就奔成了。而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村庄规划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了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的混乱局面,影响了村庄的村容村貌、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致使村庄布局缺乏美观和协调。
2.对村庄研究不够,规划起点不高。一则规划着眼太低,不够超前,设计人员从主观上认为村庄规划用地规模小、功能单一,只要按一般的设计思路就可以规划好一个村庄;二则本身的设计力量有限,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充分考虑地形(如标高)因素,过多考虑图纸效果,对村庄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考虑不多,从而造成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建设档次低下无特色,致使村庄与城镇发展脱节,形成一些不很协调的“农民街”、“路边村”。
3.各项规划衔接不够,规划的操作性不强。由于规划编制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土地利用规划,两类规划衔接不够,如建设规划中有些用地作为发展用地来考虑,而土地利用规划却把该地块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区,致使建设规划根本得不到实施。
4.村庄规划编制缺乏资金。村级集体经济困难,县乡镇财政缺乏专项资金来组织编制规划,有的村庄测绘地形图的费用都无力承担。
5.规划编制缺乏公众参与,规划难以体现民众意志。
二、“示范村、整治村”规划思路
(一)、规划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先锋工程”、创建民主法制村、争创文明村等活动,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加大村庄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为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本原则:
1.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因地制宜。规划编制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按新建、改造、规划控制等三种基本类型因地制宜地编制。要深入宣传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利民之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做到量力而行,防止刮风,切忌强迫命令。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层次地推进环境治理、村庄整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特色村建设等。
2.规划统筹兼顾、生态协调发展。村庄整治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注意保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要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集约利用土地,原则上不再新建独立式住宅。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发掘地方特色、注重景观风貌。坚持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村庄环境与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村庄规划要充分利用我省多山多水的自然地理优势,巧于因借,灵活布置,和自然环境和谐共融,丰富村庄建设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注意保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充分展现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氛围的江南水乡现代化新农村景象。
4.坚持以人为本,动员公众参与。规划要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尊重地方民俗风情和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密切邻里关系,改善社会结构努力营造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具有浓郁乡风民情特色,环境清新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建筑设计方面,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经多方案比较,选择确定新建农居和整治、改造农居建筑方案,做到既体现地方农居建筑的优秀艺术传统,又要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广大村民多接受。
5.争取各方支持,多方密切合作。规划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保留、整治和改善不影响规划布局、建筑质量较好的已建农居,切忌大拆大建。各级各部门要积极组织和引导社会各界和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支持、参与村庄整治。要建立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
(二)、分类规划、精心编制
我市“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道路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布局优化、住宅美化、服务强化等八个方面的村庄配套建设,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生活富裕、服务配套的现代化农村新社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良好基础。具体目标是:通过五年努力,对全市10%以上的行政村进行高标准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50%以上的行政村进行环境整治和改造,使之成为体现全面小康要求、具有现代化雏形的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
为尽快实现这个目标,由于全市村庄面广量大,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实行分类规划。我们以村庄改造的程度来划分,将村庄分为100%新建、70%以上改造、30%-70%改造、30%以下改造等四种类别分别进行规划编制。
1.100%改造,也就是完全新建的村庄,比如水库移民新村、下山脱贫小区等。这类规划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编制实施,一则有政府拨款支助,二来减少土地调整方面的压力。规划的重点:按照“规划设计超前化,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村庄管理规范化,居民生活城市化”要求,站在江山新时代、新风貌的高起点、高标准、高示范性的高度上,建设新农村示范重点村。
新村建设规划布局合理,村庄内无私搭乱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各组团建筑有个性、有特色,美观大方,且组团间相互协调;建筑布局充分结合自然地形,灵活自然、错落有致。规划实施方面,前期的困难较小,一般村民都能按规划建房,但在后期阶段,由于村民的经济能力强弱不一,所以在外墙装饰方面,可能程度不
一、色彩缤纷。这就需要有强大的管理力量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规划的实施。另一方面,村集体需集中资金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质量,促进村庄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目前江山市共有8个下山脱贫小区,大部分已建成,两个规划编制已完成正在计划实施中。
2.70%以上改造,也就是大规格改造的村庄,这是一种高密度集中发展的村庄。通过提高村庄中心区的土地利用率,改善村庄居住环境,提高尽可能多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及供村民室外活动的健身场地,实现居住环境的优化、满足村庄发展的要求。
这种改造模式采取组团式的居住院落布局的形式。除村庄中心布置一两块中心大面积绿地外(结合布置供村民室外活动的健身场地),每个组团的院落内布置大片的组团绿化,为村民创造出一种有很强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类似与城市小区的空间,其间的步行路既有小区路的意味,又不失农村曲折蜿蜒小径的感觉。同时,在所有主干路、次干路及组团路两侧尽量栽种行道树,与组团内的绿化、中心绿化结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满足村民生活的室外绿化、室外活动要求。
这种大规格改造的规划思路,一方面能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能彻底改善乱搭乱建、乱占用宅基地等不良现象。但这种整体性的、大规模改造的布局,很难分期逐步来实施,要求规划实施采用一次性完成的大规模推倒重置的方式。这对于经济并不富裕的农村来说,难度很大,也不够现实,只有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适用,所以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这种模式采用的比较少。
3.30%-70%改造,这是一种改造的中间模式。提倡“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改造实施,即在改造规划上以整体利益考虑规划用地的功能布局、道路和基础设施的布局等;在改造实施上,不求一步到位,可以分阶段地实施,难度较小。
在规划编制中,尽量保证村庄道路位置与现状道路一致,这样既可以防止重复浪费建设还可以保留一些相对完整的村民宅基用地。保留一些村民宅基用地,有利于小范围改造建设,也有利于方便村民自身建房的需要。这种改造模式适用与我市的大部分村庄建设。
4.30%以下改造,也就是以改善为主的村庄。这是一种低密度缓慢发展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外围的建房户逐渐增多,由于农户逐渐迁往村外围,村庄内部的农宅日趋老化以至废弃,老村内的环境改造变的相对宽松。所以规划的总思路是:在利用现有质量良好的楼房和新建住宅的基础上,改善村庄内的基础配套设施,同时集中资金改善老村内最危最破的住宅,建设新住宅。
这种改造模式适用于全村住宅大部分为新建楼房,村两委只需将资金用来改造居住条件最差的住宅和改善村庄内的整体环境。而村内部分不愿外迁又无足够地基建房的住户可以与愿意外迁的住户进行宅基地置换。而一些无力建造新房的住户,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按照村民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来逐步改善。
(三)、规划与建设的互动关系
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是规划的体现和成果。高水准的规划得依靠建设和管理来实施。为了实现我市“十村示范、白村整治”工程目标,我们必须做好规划与建设的互动关系。
1.牢固树立规划龙头地位的同时,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规划意识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在村镇规划建设过程时,要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丘陵、缓坡、荒地和闲置宅基地等其他非耕地,尽量不占用耕地;在山区建房应尽可能利用地形,依山就势盖房。要按照《村镇规划标准》严格控制人均用地指标,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要特别重视对农村生产用房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结合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生态农业工程、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工程。
2.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发展农村农民经济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建设是两大抓手。要从区域的角度来统筹安排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讯、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扩大资源共享度,提高投资效益。在建设中心绿地和公共绿地时,结合农村经济林(以果树、鱼塘等代替一贯的草坪等观赏性花木)建设来绿化、净化、美化环境及行道树建设。另外,我市农村畜禽养殖业比较发达,污染也较严重,还可以通过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型适用技术,以点带面,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淤头镇山塘村、碗窑乡鹿来村、长台镇下徐村等一批沼气能源生态村形成了“猪——气——果(鱼)”等生态种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开拓思路认真研究的同时,加快政策创新、制度建设。
科学的规划还需要有一套监督和管理机制来保障。土地政策保证村镇规划建设用地;市场机制开辟村镇规划建设资金的稳定渠道;管理机制严格规划管理。
三、江山市部分村庄规划实例
1.100%新建实例:凤林镇白沙村。2004年凤林镇白沙村被评为首批省级绿化示范村(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淤头镇永兴坞村、新塘边镇日月村)。
凤林镇白沙村原为周村乡白水坑水库淹没区的移民村庄。现有205户,人口728人。农户住宅主体部建设按前期的规划已基本完成,各项设施的配套也正在实施中:主要道路已基本硬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公建和绿化等)已基本建成,现代新农村雏形已初具端倪。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白沙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新村建设用地紧张、农民经济负担能力有限等,如何顺利实施规划,把白沙村建设成为高质量、高水准的新农村,我们规划编制人员又专门帮其制定了规划建设要求并“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措施。
(1)对其提供无偿的技术帮助。为更好地完善白沙村的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在外墙装饰工程实施前,村镇规划建筑设计室为白沙村外墙装饰的色彩风格设计了多种方案并公开展示,由村两委召开党员、骨干会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力求做到户户满意,对村庄内各组团色彩定位。
(2)在实施外墙装饰的过程中,提出针对性措施。在粉刷墙体、实施住宅美化工程的过程中,碰到了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
①房屋装修次序,实施先外后内的措施。村两委做好各户思想工作,协调房屋装修次序。先粉刷外墙水泥砂浆,以消灭“红墙”现象;在外墙粉刷好的基础上,再做内部装修。
②鼓励农户粉刷外墙,采用以奖代补的措施。
③对困难户,实施帮助措施。
④对村干部,起带头督促作用。
⑤对外墙漆工程,实施对外公开招标。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白沙村争创省级新农村示范村的工程进展十分顺利,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2.改造实例:淤头镇永兴坞村。除身为省级绿化示范村外,淤头镇永兴坞村还是省级生态小康示范村。
淤头镇永兴坞村能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当然与当地各个部门的努力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村庄规划建设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首先,合理的村庄规划是基础。要使村民建房有序进行,必须要有合理科学的规划来指导。永兴坞村庄规划的修订在我们江山市来说,起步早、抓得紧,在1997年已经进行了第二次修编,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对规划进行调整,使规划与时俱进,既在高起点上,又便于实施。
在每一轮的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设计人员都要实地踏勘,经过反复研究、多方论证方案,并三番五次下乡下村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百姓呼声,力求规划可操作性最强、百姓认可度最高。
其次,我们平时特别注重对规划的宣传,采取规划公示,提高规划的透明度,使村民能互相监督,便于规划的实施。
再次,规划能够有序实施,土地的合理调整是它的根本保障。由于永兴坞村旧村房屋密度过高,按照规划实施,许多村民不能原址拆建,怎么办?既要符合规划,又要满足村民建房的愿望,就必须在土地流转机制上做文章。永兴坞村多次召开全村党员、村民小组会议,通过了将全村所有自留地收归集体的决策,连同各类擅自占有的私有地一起收归集体,按地势、地块因素划分为农户自留地、农户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三大块。农户建设用地包括厕所、水塔、晒谷埂等,集体建设用地包括新区建设用地、公共设施建设用地、道路建设用地等。通过调整,为新村建设、科学规划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杜绝了村民建房乱占用地现象。
最后,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强化管理是关键性的环节。为此,永兴坞村两委制定了《永兴坞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若干规定》,要求村民建房严格按规定执行。村民建房上报审批前,先有村两魏进行现场踏勘,不符合规划的不上报。规划审批后,由镇规划员放样,村两委组织检查,做到违法建设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对不符合规划,严重影响规划的房子,坚决予以拆除。为了改善村庄内部“脏、乱、差”现象,永兴坞村还专门制定了《永兴坞村卫生管理规定》。通过几年的规划实施,村庄不仅硬化了宽5米、长2700米的道路,还在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并加强对村庄内部卫生的整治、垃圾的清理,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本实现了我市关于“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建设目标,使永兴坞村成为体现全面小康要求、具有现代化雏形的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
第二篇:“示范村、整治村”规划浅析
“示范村、整治村”规划浅析——以江山市为例
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改良农民生发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对此一直高度看重。自2003年开端,浙江启动实行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并专门树立引导小组,具体领导这项工程实行。依据省委、省政府的请求,江山市也相应提出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目的,确立了59个市级示范村和200多个整治村;为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出“万名农民下山脱贫”工程,还设立了8个下山脱贫安顿小区。由于这些村落计划点多面广,当地计划设计部门自然成为设计的重要承担者。如何在村落计划编制方面有所创新,在短时光内美满完成计划设计义务,成为“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建设工程得失成败的症结。
而我们作为当地计划设计义务的主体承担者,如何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令,充足施展自身优势,在新一轮的村落计划修编中力求在理念、方式等处比原有的设计程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示范村、新农村建设供给有力保障,我们一直在思考、摸索、研讨。通过这几年的尽力我市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取得了必定成效,下面以我市为例,来浅要剖析下“示范村整治村”的计划建设问题。
一、村落计划编制存在的重要问题
我市村落计划编制较早,自1998年全面进行第一轮粗线条控制计划,至2002年底,共完成351个村落计划。计划编制工作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必定成效。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动,计划编制工作请求越来越高,显明滞后于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对村落计划实行情形调研,发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重集镇轻村落,对村落计划看重不够。各级引导虽然对村落计划建设的意识逐渐加强,但“重集镇、轻村落”的现象还是广泛存在。相当多的乡镇对村落建设放任自流,片面以为只要经济上去了,小康就奔成了。而没有从实质上认识到村落计划的主要性,从而造成了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的凌乱局势,影响了村落的村容村貌、村民的生发生活环境,致使村落布局缺少雅观和和谐。
2.对村落研讨不够,计划起点不高。一则计划着眼太低,不够超前,设计人员从主观上以为村落计划用地范围小、功效单一,只要按一般的设计思路就可以计划好一个村落;二则本身的设计力气有限,时光紧、义务重,没有充足斟酌地形(如标高)因素,过多斟酌图纸后果,对村落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斟酌不多,从而造成土地挥霍现象严重、建设档次低下无特点,致使村落与城镇发展脱节,形成一些不很和谐的“农民街”、“路边村”。
3.各项计划连接不够,计划的操作性不强。由于计划编制进程中未充足斟酌土地应用计划,两类计划连接不够,如建设计划中有些用地作为发展用地来斟酌,而土地应用计划却把该地块作为基础农田维护区,致使建设计划基本得不到实行。
4.村落计划编制缺少资金。村级集体经济艰苦,县乡镇财政缺少专项资金来组织编制计划,有的村落测绘地形图的费用都无力承担。
5.计划编制缺少大众,参与,计划难以体现大众意志。
二、“示范村、整治村”计划思路
(一)、计划领导思想及基础原则
领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力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缭绕提前基础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总目的,依照兼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请求,联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先锋工程”、创立民主法制村、争创文明村等运动,以村落计划为龙头,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加大村落环境整治的力度,完美农村基本设施,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农村面孔有一个显明转变,为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打下扎实的基本。
基础原则:
1.尊敬农民意愿、保持因地制宜。计划编制要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宽大农民群众的意愿,按新建、改革、计划控制等三种基础类型因地制宜地编制。要深刻宣扬实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利民之举,充足调动宽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必需充足尊敬农民的意愿,做到量力而行,防止刮风,切忌逼迫命令。要保持因地制宜,分类领导,多层次地推动环境治理、村落整顿、旧村改革、新村建设和特点村建设等。
2.计划兼顾统筹、生态和谐发展。村落整治要看重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护,履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注意维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旧居、古建筑、古村子等历史文化遗迹。要与土地整顿联合起来,集约应用土地,原则上不再新建独立式住宅。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开发等联合起来,改良投资环境,培养新的经济增加点。
3.挖掘处所特点、重视景观风貌。保持适用性和艺术性相联合,村落环境与建筑作风充足体现处所特点、文化特色和时期特点,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村落计划要充足应用我省多山多水的自然地理优势,巧于因借,机动安排,和自然环境协调共融,丰盛村落建设的文化内涵,突出处所特点,注意维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旧居、古建筑、古村子等历史文化遗迹,充足展示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气氛的江南水乡现代化新农村气象。
4.保持以人为本,发动大众,参与。计划要充足听取宽大村民看法,施展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尊敬处所民俗风情和村民生发生活习惯,亲密邻里关系,改良社会构造尽力营造便利群众生发生活,具有浓郁乡风民情特点,环境清爽精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建筑设计方面,要依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气象条件、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经济蒙受才能等多种因素,经多计划比拟,选择断定新建农居和整治、改革农居建筑计划,做到既体现处所农居建筑的优良艺术传统,又要符合现代生活的须要,为宽大村民多接收。
5.争夺各方支撑,多方亲密合作。计划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保存、整治和改良不影响计划布局、建筑质量较好的已建农居,切忌大拆大建。各级各部门要积极组织和领导社会各界和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支撑、参与村落整治。要树立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社会各方力气支撑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
(二)、分类计划、精心编制
我市“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总体目的是:通过途径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布局优化、住宅美化、服务强化等八个方面的村落配套建设,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华、环境精美、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生活富饶、服务配套的现代化农村新社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提前基础实现现代化奠定良好基本。具体目的是:通过五年尽力,对全市10%以上的行政村进行高尺度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50%以上的行政村进行环境整治和改革,使之成为体现全面小康请求、具有现代化雏形的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
为尽快实现这个目的,由于全市村落面广量大,情形千差万别,必需履行分类计划。我们以村落改革的水平来划分,将村落分为100%新建、70%以上改革、30%-70%改革、30%以下改革等四种类别分辨进行计划编制。
1.100%改革,也就是完整新建的村落,比如水库移民新村、下山脱贫小区等。这类计划相对来说,比拟容易编制实行,一则有政府拨款支助,二来减少土地调剂方面的压力。计划的重点:依照“计划设计超前化,基本设施建设现代化,村落管理规范化,居民生活城市化”请求,站在江山新时期、新风貌的高起点、高尺度、高示范性的高度上,建设新农村示范重点村。
新村建设计划布局合理,村落内忘我搭乱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各组团建筑有个性、有特点,雅观慷慨,且组团间相互和谐;建筑布局充足联合自然地形,机动自然、错落有致。计划实行方面,前期的艰苦较小,一般村民都能按计划建房,但在后期阶段,由于村民的经济才能强弱不一,所以在外墙装潢方面,可能水平不
一、颜色缤纷。这就须要有壮大的管理力气采用必定的办法来保证计划的实行。另一方面,村集体需集中资金加快建设基本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改良村民居住环境质量,增进村落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目前江山市共有8个下山脱贫小区,大部分已建成,两个计划编制已完成正在打算实行中。
2.70%以上改革,也就是大规格改革的村落,这是一种高密度集中发展的村落。通过进步村落中心区的土地应用率,改良村落居住环境,进步尽可能多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及供村民室外运动的健身场地,实现居住环境的优化、满足村落发展的请求。
这种改革模式采用组团式的居住院落布局的情势。除村落中心安排一两块中心大面积绿地外(联合安排供村民室外运动的健身场地),每个组团的院落内安排大片的组团绿化,为村民发明出一种有很强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相似与城市小区的空间,其间的步行路既有小区路的意味,又不失农村波折蜿蜒小径的感到。同时,在所有主干路、次干路及组团路两侧尽量栽种行道树,与组团内的绿化、中心绿化联合形成点线面联合的绿化体系,满足村民生活的室外绿化、室外运动请求。
这种大规格改革的计划思路,一方面能进步土地应用强度,施展土地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能彻底改良乱搭乱建、乱占用宅基地等不良现象。但这种整体性的、大范围改革的布局,很难分期逐步来实行,请求计划实行采取一次性完成的大范围推倒重置的方法。这对于经济并不富饶的农村来说,难度很大,也不够现 本文来源: 第一园林网
http://
第三篇:浅析中国农村经济——以《江村经济》为例
浅析中国农村经济
——以《江村经济》为例
摘要:当时间走到了20世纪30年代,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农村经济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但其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从未得到真正的改变、也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尽管1840年的“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已经关闭以久的国门,可在一定程度上,无论从生产方式还是从生产工具或者是劳作水平上看,中国农村经济依然处于简单操作的“原始作业时代”,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学家费孝通先生,通过以一个位于太湖边上名为开玄弓的小小的村庄为研究对象,用自己实地的田野调查的形式得出的结果来分析这个村庄所发生的一切,这种以小见大的微型研究的方式,进而再对中国农村经济是如何受外来冲击及其有着怎么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经济、费孝通、《江村经济》、开玄弓、微型研究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位于大都市上海及其附近为典型的代表,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是准确可信的。而靠近上海的开玄弓村,更是深受其影响,不管是从受外来冲击来寻求自变,还是从本身其社会经济发展去看,这个小小的村庄是当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为其一个部分和子系统。《江村经济》的横空出世令国人看到了自己国家的经济实际状况,而且也使国外看到了中国农村经济是怎样受整个世界市场的影响。此书是由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为费老根据其家乡江苏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1936年的调查材料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也是其在学生年代的成名之作。在此书中,费老以生动手法、简朴通俗的语言,在平淡之中又不乏深刻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位于太湖边的传统中国农村在社会变迁时的全貌,正如费老所言“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坏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筒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本书将说明这个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与问题。”。读此书,可以看到作为社区的中国乡村经济在社会变迁时其相关因素是如何反应的。
费老这本书被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研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里程碑”,是符合当时国际学术界发展趋势的,费老在《江村经济·附录二<留英记>》所言“从人类学本身来说,当时正在酝酿一个趋势,要扩大它的范围,从简单与落后的部落突入所谓的‘文明社区’,就是要用深入和亲密的观察方法来研究农村、市镇,甚至都市的生活。”,这种创新,为人类学研究打开
了新局面,同时也为社区研究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费老以一个小小的开弦弓村为对象,并深入田野以期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的研究方法,被人们称为“微型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当时具有开创性,取得了非常的效果;但也引起了学术界的质疑,他们认为这种从个别社区甚至可以说这个社区是非常小的入手,进而来得出整个大社区基本情况的方法是否科学。尽管这种微型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正如费老所言“以江村来说,他果然不能代表中国所有的农村,但是许多中国的农村由于所处条件的相同,在结构和所具有的文化方式上和江村是基本相同的,所以江村固然不是中国全部农村的‘典型’,但不失为许多中国农村所共同的‘类型’和‘模型’,是我进一步摆脱了利奇的责难。我认为有可能用微型社会学的方法去收集中国各地农村的‘类型’和‘模型’,而达到接近中国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认识。”,相信每一个读过《江村经济》的人,都可发现,费老笔下所描述的村庄是那么多熟悉、是那么的相似,所以不得不佩服费老的开创性,以足可见其在人类学与社会学上具有地位。
从这本书中主要看到了微型研究下的几个方面:一是,乡村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在中国变现的尤为明显。正如书中所言“这村有2/3以上的农户主要从事农业。一年中有8个月用来种地。农民的食物依赖自己田地的产品。”这可以足够说明土地的重要性。在江村许多农民只有田面使用权,而无田地所有权,这种不平等性当时不仅体现在此村,在更大的中国随处可见,正如书中“他们有属于的劳动力,但没有足够的土地”。他们成为佃户或承租者,要交租本无可厚非,但一方面硬要他们以货币形式交,同时农产品的市场价又被人为的压低,这种剪刀差,迫使本来就不好的中国乡村经济雪上加霜,更加萧条。当下,中国政府积极加快“三农”建设,以更好的中国农村发展,但是许多地方的农村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好处,中国乡村经济依然处于很不利的环境;二是,土地的经营离不开人,而人口的多少直接关系着土地的承受力。费老所调查的开弦弓村,可以发现人口与土地的紧张关系,人口众多而土地资源稀缺,尽管延续“香火”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费老自己所言“尽管村中的人认识到后代的重要性,但现实还存在必须限制人口的因素。儿童的劳动能对家庭经济做出贡献,这是事实,但必须要有足够的劳动对象来利用这些劳动力,由于拥有土地的面积有限,能养多少蚕也有限度,家中多余的成员,成了沉重的负担。”在一定供需平衡下,人口无节制的增多,有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导致就业机会减少。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可能会增加一些就业机会,但考虑到科技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很好的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相反还有可能的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与更大的环境压力;三是,在开弦弓村中,有一个与其他地方没有的优势,其本身有着极好的区位因素—地处上海的辐射范围之内,还有一直以来是中国蚕丝业的重要的生产基地。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国门被迫打开后,国外的机器大生产的廉价丝织品大量涌入,而国内传统家庭作业式丝织业根本无竞争力,对国内的蚕丝业可谓是毁灭性的冲击,这是中国不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逐渐成为其原料附属地和商品倾销地的必然结果。这导致国内养蚕业萎靡不振和丝价大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位于太湖边的开弦弓村也不例外,正如书中所言“蚕丝业的衰落深深地影响了农村人民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形,人们必须寻求自我突破,进行变革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具有专业性质的机构便出现了—江苏女子蚕业学校,在其的带领下,积极探索由传统的单个家庭作业转变为联合起来,共担风险,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在政府和
其他机构的努力下或多或少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这是非常值得可看之处,正如为此书作序的马林诺夫斯基所言“我个人认为或许有关蚕丝业的这一章是本书最成功的一章。它向我们介绍了家庭企业如何有计划地变革成为合作工厂,以适应现代形势的需要”。
费孝通先生为功能主义学派代表着马林诺夫斯基的门生,深受其影响,将功能论、系统论等思想富有见地的运用于此番研究之中。费老把开玄弓村的整个社会生活看成统一的一个整体,全面细致的考察了其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经济结构的相互关系、相互联系,并无时无刻不体现着需要系统论、功能论的“需要便存在”观点。如,“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综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的目的人要改变文化。一个人如果要扔掉某一件工具,又去获得一件新的,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新的工具对他更加适用。”又如,“对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变革,自然会引起其他诸方面的变化。这样的过程一旦开始,便会继续下去,直到整个系统完全重新开始为止。”这些无不体现着费老对中国农村经济的深入、全面、细致和丰富的思考。
停笔深思,现在距费老调查并写成这本书已过73年了,中国乡村的情况依然未改变多少。固然,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极大地提高,但是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地区差距非常明显以及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再加上农业生产力的相对落后,就是连农民外出务工的一些基本权益有时也得不到保障等这些仍是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尤其是中国乡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与活力不足,显得非常令人担忧。尽管政府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比如: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足见政府下的决心,但对于庞大的乡村地区来说,这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
看了此书深深的感受到中国农村经济真实存在的差距,外来冲击使原本按照传统方式劳作了几千年的、固步自封的中国农民不断以新的姿态和信心去打破陈规陋习,用科学与技术不断开启新的未来
看了这本之前就很想看的名著,看了费老为研究中国乡村经济奔波于田野之中,感受颇多,加深了对中国社会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殷切期望,并真正体会社会学研究的乐趣!
备注:此文所有引用均来自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08社会学:郑成汉
第四篇: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杨正门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2012年至2015年)
南郊乡杨正门村民委员会
前 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有关精神,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规划。
近年来,我村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和农村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产业生态化及生态产业化建设取得开创性成效。饮用水安全得到强化,村工业污染源有效得到了遏制,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为全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本规划明确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逐年制定实施计划,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农村的“脏、乱、差”现象,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富民强村”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一章 农村环境现状
杨正门村位于开封市区东南、禹王台公园东大门以东,开杞公路南侧,距南郊乡政府驻地1.5公里处,东与开封市垃圾场相接,西与部队交界,南与崔庄村相临,北至惠济河。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300亩,耕地面积700亩,属平原地带。全村总户数450户,总人口1680人,其中农业人口1120人,非农业560人。有张、段、刘、李、毛、周等姓氏。她不仅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还是禹王台区新农村建设活动中的推进村,更是市级小康村、双文明村、治安先进村等等。主要农产品是各种露地蔬菜和反季节菜。养殖业方面有养鸡专业户20户、养猪专业户11户,养牛专业户5户,村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杨正门村党员21名,支部委员3名,村两委班子交叉任职率高,凝聚力、战斗力强。
目前,我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农村环境的制约因素:
1、水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河道淤积与河床抬高,导致水环境调节功能下降,大部分河道淤积严重,平均淤深达0.5米左右,最高达1米以上。
2、农业面源问题突出。农业的迅猛发展,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种植业复种指数较高,大棚等设施栽培不断扩大,致使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比例仍达30%,使土地板结,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对有机食品的开发与发展产生制约影响。畜禽粪便得不到充分处理排放水体;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少数农民焚烧秸秆或推入沟河,使河流富营养化程度高。
3、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缓慢。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较大,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配置不均、经济性差,卫生厕所普及率几乎为零,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基本空白,未建立垃圾收运清理系统,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乱堆乱放,畜禽散养,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缺乏,环境脏乱差,农民行路难、用水难、环境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章 总体框架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布置,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有关精神,以“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为抓手,按照“四清四改”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结合农村各项精神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在建设中治理、在发展中治理(二)坚持立足长效、建立制度
(三)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四)坚持政府领导、统筹协调、多方投入
三、规划目标
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以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活污染与农业污染控制的力度,保护好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到2015年,我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完成整治任务,便农业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农村人居环境有较明显的改善。
第三章 规划重点
一、村庄环境综合治理
全面推动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修建村庄道路、河塘整治、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村舍改造、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2015年底我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达到100%。加快“一池三改”步伐,推动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鼓励使用太阳能、秸杆制沼气等清洁无污染的节约型能源。
重点工程:
1、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管理机制建设。投入10万元,到2015年底完成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卫机具等作业设施、设备的购置,组建保洁队伍,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乡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建立管理、考核等相关配套制度。
2、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投入5万元,2015年底完成村生活污水净化池或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3、农村户用清洁能源建设工程
以 “一池三改” 新型沼气模式推广应用为重点,配套投入5万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00座。对农业生产、加工及居民生活废弃物进行多级、充分利用,减少生态系统外部物质与能量的投入,减轻农业生产性污染,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同时生产清洁能源,提高综合效益。
二、道路环境建设
村里主干道要水泥硬质化,道路要实行“户户通”,主干道要按照城镇建设标准,两侧配置路灯。
重点工程:
1、道路建设工程
投入35万元修建村内主次道路5公里。以村主干道为主,建成高品位的绿色风景带。
三、农业环境综合整治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性污染,积极开展农用化学品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绿化造林建设等工作,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重点工程:
1、(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
投入30万元,到2 0 1 5年,种植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100亩,无公害畜牧业基地达1个,新增无公害产品2个。
2、农用化学品污染控制 实施农用化学品减量、规范使用,禁止剧毒有机磷农药甲基对硫磷和甲胺磷的使用,禁止高残留农药使用,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科学合理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商品有机肥使用。畜牧、水产养殖业投入品规范化使用,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工程。
3、农业废弃物污染整治与综合利用工程
以畜禽养殖场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污染治理为重点,运用粪便无害化处理、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厌氧发酵等综合工程技术,开发农村新能源和有机肥料、畜禽饲料等,实现残留物多层次循环利用,防止农业生产残留物流失并对水体造成污染,总投资40 元。主要工程类型:
a、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 b、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
c、有机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和食用菌养殖生态工程 d、有机废弃物的工业利用生态工程(1)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
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布局,根据养殖场周边农田对畜禽粪便的消纳容量确定养殖规模,防止畜禽养殖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影响,饮用水源保护区500米内禁止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镇域内规模畜禽养殖场废水均需经妥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建立畜禽粪便化粪池,分别处理畜禽场的固、液粪污,固体部分资源化利用。到2015年底,生猪达1万头,禽10万羽,年粪便利用量1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100%。
(2)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 严禁路边焚烧秸秆毁林,严禁将秸秆随意推入河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因秸秆处置不当造成的空气与水体.污染。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稳步推进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秸秆青贮氨化养畜及食用菌生产等综合利用技术,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4、土壤污染防治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动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防治土壤污染;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与监管能力。
5、绿化造林建设
基于村居布局及水系、道路特点,以林网化、水网化为主要特色,以点、片、网、带有机组合,构建区域生态林业建设的总体构架。
主要工程:
村绿化建设工程
总投资10万元,按绿化指标,依托水系和道路,搞好沿河沿街绿化,单位庭院绿化,农村居民宅基绿化,同时建设围村林。逐步达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环上成带、面上成林。
四、饮用水安全、农村河道疏浚建设 加强饮用水源卫生安全管理力度,强化水源的监督监测体系,突出解决饮水水质超标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2015年前将村河道全面疏浚一轮,加强河道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推动河道管理工作正常化,保证村河道始终满足生产生活的要求。
重点工程:
1、河道疏浚
在2010—2015年期间,投资5万元,将淤积严重、需疏浚的村河道疏浚一轮,恢复河道原设计标准。
五、工业企业及开封市垃圾场污染防治
将资源加工类、化工类和可利用废弃物较多的工业行业、企业,开封市垃圾场作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的重点,促进污染零排放,建立物质闭路循环,重新利用废物资源,有效降低消耗性污染。强化环境保护,将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逐渐向清洁生产方式过渡,建设生态文明厂区。在各类经济活动,严格控制排污,同时加强整治河道力度,提高河水调蓄能力,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证水质达标。
六、农村改厕及农村饮用水监管 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监管力度,逐步完善自来水消毒设施,在水厂配备水质消毒设施并正常运行,水厂管理科学规范,水质监测按期保质完成。到2015年底,村改厕完成率达到80%以上,创成卫生村。
重点工程:
投资20万元,新增农村卫生厕所 15座,其中旧厕改造8座,增加2台水质消毒设施。
七、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农村环境信息系统,改善农村水、土、气、声环境综合监测体系。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兼职环保管理人员,负责生活垃圾和全村环境监督管理。
第四章 保障措施
1、建立规划管理机构,专人负责村庄整治。
2、健全乡规民约,订立各项保护环境制度。
3、完善监管机制,定期检查督促,并建立奖惩制度。
4、加大规划宣传,人人参与环境整治。
第五篇:以春晓为例
以《春晓》为例,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打印内容〗发布时间:2015-12-13 16:42:13 来源:语文网 浏览:18463 作者:匿名
有
奖投稿
【摘要】
信息化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从素质教育的背景出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表达和演绎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年龄、智力、个性特点,力求易用、生动,体现科学性、辅助性、实践性的原则,切实这学科教学服务,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服务。通过教学设计的展示和演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领会知识、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关键词】
语文 教学设计 依据 原则 技术的应用
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信息化环境下,依据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对象,如何促使人(师生)机、技术与课程、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组合成为广大教师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本文以 《春晓》一课为例,试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遵循的依据
多媒体教学形式在传递信息方面适用范围很广,但目前更多的是表现在学校的课堂教学。这就表明学校中的多媒体教学必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依据学科的要求和特点及教学对象来展开。就一年级语文而说,它的教学设计必须有下列依据。
1、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的教学必须体现:⑴ 全面性;⑵ 学生个性特点;⑶ 教育规律;⑷ 主体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所以素质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人服务,语文的教学设计也是为人而设计。同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人而设计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不仅为学生的智力提高,也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2、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与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下,着重体现阶段性目标。就一年级而言,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技能,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技能,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语文教学的多媒体设计必须反映这些目标,而不能跳出这一圈子,哗弄取宠。
我设计《春晓》一课就紧围绕该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包括:情感目标(热爱自然春天,环境时光和生活,感赏诗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拼写、朗读、背诵、初步审美)等。在教学目标的展示和演绎中,我配予明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及动听的音乐来进行,效果极好。
学生年龄、智力特点和个性。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理、智力的发展远未成熟,经过幼儿园的教育,有一定接授知识的经验,但是低层次的,仅仅是初步具备认识世界的能力。所以,语文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智力特点,从他们的主场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他们虽小,但他们是好动的,活泼的,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急于了解周边的事物。设计的内容力求做到反映儿童的求知需求,分量程度适当,便于教和学。在《春晓》一课中,从目标至过程,从画面色彩的选择到音乐声音的搭配,都体现出反映儿童的求知特点,突出主体,顺序渐进。
3、技术条件: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课堂。信息技术的成熟,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为教学软件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和依据。各学校为迎合信息化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普遍建立教学平台和校园网。这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市场上可供购买的教育软件很多,有资源类、教学课件类、试题类、管理类、平台软件类以及刚刚兴起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类教育软件等。掌握了技术,制作课件是不难的。我在制作《春晓》教学辅助课件,就使用了工具软件Flash、PhotoShop。这些工具在动画制作、图片处理方面效果好,且占用内存空间小的特点,还可以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形成具有学科特色与知识结构体系的教学系统。为教师备课、讲课提高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以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学说读写能力,打好语文基础,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科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信息环境下,语文的教学设计必须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而进行。在设计中要体现科学性、辅助性、实践性和可变性的原则,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作用,真心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1、科学性:
首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以现行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要依据,脚本的编写包括识字(生字)、写字(笔顺)、朗读(情感发挥)、口语(注音)、练习(作业)等准确表达教学内容。其次教学程序设计要合理,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点,它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如《春晓》一课,程序设计为:〖封面导言〗以小学语文课本封面图案为基础;〖知识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生字、课文、等;〖交互方式〗让使用者在一组多个可能的对象中进行选择,各种可能的选择项以菜单形式显示在屏幕上;〖跳转关系〗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知识要点确定超文本的节点,丰富节点的内容,以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节点间的联结关系,从而改变了一般教学软件死板的线性或树状结构,成为跳转灵活的网状结构使本课件在教学中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实施因材施教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导航关系〗通过导航条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评价与练习〗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强化、矫正和定位的作用。
2、辅助性: 就目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说,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多么先进,都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虽说课堂教学可以进行人机对话,但任何机器同人是不能比拟的,因为人是有情感的,有血有肉的,所以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仅是辅助性的。如果教师不注重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仅靠令人眼花暸乱的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来开展教学,那将是失败的教学。虽然动人的画面一时可以吸引儿童,但它没有实际的内容,靠纯技术性的运作是短暂的,时间一长将被儿童厌弃。当然,辅助并不是简单的辅助,它必须尽可能体现出人机、技术与课程、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组合,切实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势和作用。
3、实践性:
首先是实效性。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程序合理、易于操作、画面简洁生动、色彩明丽、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的个性。在实践中有效果,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其次,适合交流与合作。教学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赋予课件以生命,便于人机交流与合作。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使每位儿童在课件的生动演绎中享受到人机对话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会认知,学会学习。
4、可变性: 语文教学设计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除了追求教学效果,易于操作外,还应该可以进行修改和补充。因为当今知识递增迅速,被教育者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应得到不断的整合,体现其最高的价值。
在信息环境下,语文的教学设计还应探讨,现代教育技术该如何运用,媒体该如何选择等问题。本文不再一一探讨。概括来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和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围绕学生年龄进行、围绕易用生动进行,以科学性为指导,以实践性为核心,以生动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把德、智、美、情、境、意、声、形、色融于一炉,课堂教学的演绎中,使学生领会知识,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北京·人民教育·1999、7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一年级下册》·人民教育版社·2001、12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5、《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春晓》一课设计的六个步骤】
《春晓》是一篇古诗文。古诗,有别于其文体,它语言凝炼含蓄、想象丰富,并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优雅的韵律美。须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求其形体且难,解其神韵则更不易,而将其授之儿童,以一堂课的时限,达到其形,明其意,会其神之目标,岂不难于上青天?而我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展示情境,点化含义,学生如身临其境,教者借学生情,情境交融,神情随感觉而动,于是神韵由情感而生,本篇课文的重点、难点随多媒体教学的意趣而解。一幅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春景,流入学生惜春、爱美、赏心悦目愉快的心田。为突破这一重点和完成常规教学目标,我按以下六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动画激趣
分别演示四幅动画,伴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谐厚,注意力集中,在享受中初步感知整首诗蕴含的诗情画意。
第二步:润画引诗 在感知动画的基础上,再由每一幅画面分别引出四句诗,最后展示全文,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这样设计合乎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第三步: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通朗读,进一步感受整首诗,为下面学习生字,理解诗意打基础。
第四步:掌握生字
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识字,要能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按其笔划顺序书写,更重要的是能理解其意灵活运用,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快捷性,生动性优势,设计了注音、读音、笔顺、组词等多媒体方式,从而轻易地实现了准确掌握、活用字词。
第五步:读背诗文
根据诗歌的音韵特点,诗歌教学中,朗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不仅能从中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品尝中国古代诗歌别有的风味,而且能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历史中的现实、现实中的意境、意境中的神韵:──“作者胸有境,心境始与亲”。朗读时,我除注意指导节奏和音韵外,还要求学生在脑海浮现《春晓》的多媒体的动画意境。第六步:想象复述
古诗语言精炼含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领会诗的内涵,体验诗的情味。因此,复述时我注意指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限制,描绘《春晓》多媒体动画中的情境。同时,指导学生感悟诗中蕴含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结合提问:看到如此美丽的春色,作者有何感受呢?鲜花被风雨吹打在地作者又会怎样?我们平时应如何对待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环保的思想教育。回查字典首页>>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