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讯自传
(鲁讯),1881年出生于浙江之绍兴城内姓周的一个家族里。父亲是秀才;母亲姓鲁,乡下人,她已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家里原有祖遗的四五十亩田,但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卖完了。这里我大约十三四岁,但还勉强读了三四年多的中国书。因为没有钱,就得寻不用学费的学校,于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进了水师学堂,在那里毕业,被送往日本留学。但我又变计,改而学医,学了两年,又变计,要弄文学了。于是看些文学书,一面翻译,也作些论文,设法在刊物上发表。直到1910年,我的母亲无法生活,这才回国,在杭州师范学校作助教,次年在绍兴中学作监学,1912年革命后,被任为绍兴师范学校校长。但绍兴革命军的首领是强盗出身,我不满意他的行为,他说要杀死我了,我就到南京,在教育部办事,由此进北京,做到社会教育司的第二科科长。1918年“文学革命”运动起,我始用“鲁讯”的笔名作小说,登在《新青年》上,以后就时时作些短篇小说和短评;一面也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讲师。因为作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了,便到广州,在中山大学做了教务长兼文科教授。又约半年,国民党北伐分明很顺利,厦门有些教授就也到广州来了,不久就清党,我一生从未见过这么杀人的,我就辞了职,回到上海想以译作谋生。但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听说国民党在通缉我了,我便躲起来。此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民权同盟。到今年,我的1926年以后出版的译作,几乎被国民党所禁止。我的工作,除翻译外,及编辑的不算,创作的有短篇小说集二本,散文诗一本,回忆一本,论文集一本,短评八本,《中国小说史略》一本。引自鲁迅《集外集》
第二篇:鲁讯自传
项城市红旗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5、鲁迅自传
设计:付冰审核:卢丹丹复核;高飞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过程与方法】
能恰当的阅读资料,辅助学习,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的重大转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鲁迅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以时间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教学难点:
从简练的语言风格中体会鲁迅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相关积累: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2、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3、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
4、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信心,是很不好的。
5、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的解剖自己。
6、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中篇小说
《阿Q 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创作背景
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5月16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自传记叙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话概述鲁迅先生在1881到1930的主要经历。
三、落实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概述鲁迅先生大半生的主要经历。
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明确:以时间顺序来写,作用是:使条理清晰。
3、思路:
(1)、现在,快速浏览课文,概述没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第一段:家庭情况。
第二段:求学经历。
第三段:工作情况。
第四段:文学创作成就。
4、读第四段,归纳主要作品。
明确: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参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三课时
一、讲解传记的特点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琢磨语言
讨论课后练习题三(略)。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四、板书设计
五、教后反思
第三篇:阅读鲁讯作品心得
阅读鲁讯作品心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智、修身、怡情,根据局党组的安排,阅读一本好书,近来,我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一下鲁讯的作品,感触颇多。鲁讯原名周树人,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近代文坛上闪烁的一颗巨星,他的作品很早就在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上读过,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已、祥林嫂,药,可以说鲁讯作品的影响力是广泛而深厚的。
鲁讯的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家境还算富裕,是小康之家,但以后家道中落,靠母亲的含辛茹苦供养求学,少年的鲁讯到日本留学学医,那时他是抱着治病救人的理念想学成归国当医生的,但是在一次解剖学讲义播放时看到日俄战争中中国人被屠杀的场面,而周围却是一群作为看客的麻木中国人,青年的鲁讯深感悲愤,思想也发生了大转变,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是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做毫无意义的示重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第一要著是要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他转向文艺创作,投身进步文化运动,曾此他就用笔来拯救中国人麻醉的灵魂,担任过杂志编辑,教师,学者教授而终成一代大文豪。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军阀割据,列强虎视眈眈,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国民党政府黑暗腐朽无能,中华民族饱受内忧外患,鲁讯用他的如椽巨笔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给予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对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给予猛烈的抨击,狂人日记就是一篇反抗封建的战斗檄文,作为中国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发表于新青年杂志,奠定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此后相继发表了《呐喊》,《彷徨》等小说集和《朝花夕拾》,《野草》等散文集。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理,鲁讯是一个超越时代的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崇敬,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讯是一个铁骨铮铮、爱憎分明,瘦小的身躯却有着顶天立地的担当,冷峻的额头蕴含深厚的智慧哲理,他小说塑造的人物如闺土,祥林嫂,孔乙已,阿Q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在我们脑海中闪烁,是当时社会典型人物的代表,象孔乙已就是塑造一位腐朽没落的旧知识份子形象,而阿Q却用他的精神胜利法来满足自己空虚的愿望,适值今天,还有宝贵的讽刺意义和现实意义。
鲁讯的作品不但充满正义感,给人以力量和鼓舞,同时又充满幽默和智慧,讽刺泼辣机智,惹人发笑,他的杂文在当时的文坛就象匕首投枪,刺向敌人的心脏,对当时丑陋的黑暗现实给予无情的鞭鞑,鲁讯杂文的批判性和斗争性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厚的,因此鲁讯又号称当代杂文的鼻祖,另外,鲁讯的作品也有温柔闲适抒情的一面,象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闲适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付生动的图画。
第四篇:感受书法的魅力鲁讯曾说
感受书法的魅力鲁讯曾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通过有规律的组合线条作用于纸上而形成的,这次学习,学员临摹结合,自觉地感受流动线条的美每一根线条的流动都有人性的重量和质感,练习者透过文字的痕迹可以感受到书法者的喜怒哀乐与悲欢情愁,感受文字的魅力和内涵。运用了图解图构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笔画和组合,帮助学生掌握笔画书写要领和组合的形式规律,在他的讲座中特别强调技能难点的化解:如“书写笔画应把握六度——长度、斜度、弯度、速度、力度、”
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对书法之道的理解是书法品格的关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运墨而五色俱,是谓得意。若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
书法的美感,只有以经典为师,师从自然,以万事万物为师,体会书法意境内涵,神韵妙笔。理解古人,感悟书法时化精神思想,感受书法的美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真正领略书法文化的精神实质。无声的音乐,静态的舞蹈
苏东坡云:“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书法的传统是规矩,是法度;是经验,是典范;是“经”、是“道”,是规律。沿着这一规律发展书法艺术。继承书法传统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任何意义上的创新都是对传统的突破、超越和发展创新是传统的延续和伸展。
是可以彰显生命本体的艺术形式。书法中的一根简单的线条就足以让人感受生命的律动,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有着时代崇尚自然,独有天地精神之来往。具有思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
书法从“道”入手,从“悟”中提升,展示书法风格。从经典书法精髓中吸取营养,先博各家之长后专个人书风之道。宁静、典雅的情操。
书法艺术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智慧,充满了辩证法,洋溢着和谐的价值追求。
流行书风是什么?流行书风是一种历史性的书法现象,而每个时代的代表风格都是以流行书风为基础的。所谓晋韵、唐法、宋意、元态、清古等都是流行书风的时代表现。这是就历史向度概括而言的。就当代来讲,则是指当代审美特征的综合体现既审美趋向。
历史性的考察和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照,从而使批评无法引向深入,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通过有规律的组合线条作用于纸上
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把书法教学定位在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对创造汉字的理解上,目的在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是一个书法外在形式技法的教学定位。
书法学习要讲究五点:恭.熟.忘.合.灵。每一个朝代的书法都与哲学和美学思想相吻合的,书法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古人尚且做到忘我,精神与自然相统一,探索生命的本真意识和对大自然的顿悟,让欣赏者心灵的震憾和灵性智慧的成长,
第五篇:鲁讯文学院第七届网络作家班发言稿
鲁讯文学院第七届网络作家班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诗人里尔克在一首诗中说:雪花上千次落向一切大街!
我从中国南方城市深圳赶到北京,和大家相聚在一起,在我看来,就如同雪花的一次飘落。我们一生中会有多次去向另一个城市,见到陌生的,但后来则熟悉了的朋友。一个地方,几个朋友,常常是我们人生中最值得记忆的,美好的部分。
在鲁迅文学院,今天我见到了各位老师和同学,我们还要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彼此分享我们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追求,真是件高兴的事。
来鲁迅文学院学习,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了。我的许多文友,曾来过这儿。八年前我在北京《长篇小说选刊》工作的时候,来鲁迅文学院找他们,当时就想,我什么时候能来这儿学习呢?
鲁迅文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能成为其中的一名学员,我为此感到荣幸和高兴。然而我最期待的,还是能够在这儿吸取更多的文学创作的知识和方法,多和同学们交流。年少时我有过轻狂时候,现在却越来越发现,我的创作需要名师的指导和帮助。唐代文学家韩俞在《师说》一文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以前我未必相信的,现在我却觉得特别有道理。有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言并不夸张,世间有太多努力用功者,但因其不得方法,很难有成就。今天我们的同学,能够来到这儿学习的,可以说都是小有成就的作家,然而要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学习的态度就显得犹为重要。
我十四岁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想要通过文学作品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到现在,已经过去二十五年了。十四岁到二十七岁,有十三年时间,我基本上还属于是闭着眼睛乱闯的文学门外汉。因为我没有遇到好的老师,也没有更好的阅读和写作的环境。直到二十七岁时,我才在《延河》发表了第一篇小说。
从发表第一篇小说,到现在也有十二年了。这十二年来,我追求文学的过程可以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我的家人和朋友未必能理解支持我写作,因为写作所赚取的稿费非常有限;因为,为了文学我放弃了收入高很多的工作,偏偏去选择与文学相近的编辑工作,只能过着清贫的生活;因为,为了写好作品,我得把别人用来娱乐的时间用在阅读和写作上,长期以来忍受着颈椎和腰椎的病痛。然而,文学是我的理想,我为此心甘情愿付出。付出总归是有回报,现在我已经另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了《藏·世界》、《大地上通过的火车》等多部小说,终于成为了我早年想要成为的作家。
然而,我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十多年前,我曾在榕树下注册发表过许多习作。也曾经在新浪等文学论坛发表作品,与网友交流。网络平台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发表更容易,交流更直接快速,更容易获得一些自以为是的成就感。我也曾把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到网络空间,可到头来发现,我不能那么干。我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得学会运用。我不能再满足于写那些粗糙的文字,随意编造的故事。
后来我的一个短篇小说《欧珠的远方》,在新浪短篇大赛近八千篇来稿中,被终评委李敬泽老师选出来,获得最佳小说奖。那篇小说获得了许多作家朋友的好评。这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的写作不能满足于发表,还应该精力投入地去写,写出精品。
我需要一个新的开始,我的理想是写出更好的小说,争取有更多的读者。我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想法,但这正是我真实的想法。
我需要一个新的开始,我认为这个开始,现在正在从鲁迅文学院开始。
各位同学,让我们一起进步,写出更好的作品,让我们在作品中活得更久,更多,更美好!
谢谢大家!
徐东
2014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