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重在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重在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中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在“八个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要深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狠抓落实,大见成效。“事在人为,以人为本,人的因素第一”。领导干部的认识、情绪、行为、素质,也就是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科学性、前瞻性、决策性、执行力,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效的第一要素和决定因素。近几年,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围绕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出了许多号召,召开了许多会议,下发了许多文件,现在又把它作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工作来要求、来贯彻、来落实。凡此种种,表明在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在这个层面上,早已形成了共识,但这仅仅是“群体性认识”。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要强化,思想要解放,素质要提高,力度要加强,成效要显著。这么多年来,哪一级领导干部不在讲、不在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都是真信真干吗?不然为什么成效不彰?应当说,确实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仅限于文件照转、会议照开、话语照说,至于事情,基本还照原样去干。这里,既有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又有素质不适应的问题。因此说,当前的困扰和干扰,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和提高自身素质则是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
一、思想禁锢是制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观念上的障碍。观念一变天地宽,经济发展力无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粗放型发展转变为集约型发展,在发展内容上体现全面性,在发展过程上体现协调性,在发展环境和条件上体现可持续性,在发展办法上体现统筹兼顾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从思想禁锢中冲闯出来,做到观念上到位、决策上到位、方法上到位,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贯彻好、落实好。可是,由于一部分领导干部被小农经济思想,官本位思想,小富即安即满的思想、传统的旧思想和小农经济意识所禁锢,必须在更新发展观念上要动“大手术”,下大功夫,也就是说,观念能不能转变,思想能不能拓展,头脑是不是清醒至关重要。当前,更新发展观念要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主题来进行。要知道,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是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也是打不开工作局面、干不出新事业的。哪个地方、哪个领域、哪个方面需要转变、发展,就要在哪个地方、哪个领域、哪个地方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没有框框,而是要打破框框。但没有框框,不是没有遵循,可以不讲究方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一直是引领我们前进的强大力量。所以,目前是“继续“解放思想。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下,更新观念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牢牢把握主动权。在解放思想中,要着力完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注重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着力创造机制、创造氛围、创造环境、创造条件,更好地凝聚合力、激发活力,真正把发展的目的转到为民惠民上来,从而做到对党对人民负责。
二、追求政绩的片面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出发点上的障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大势。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同时,在这种大势之下,也是领导干部受考验,受锻炼,受检验的时刻,又是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创政绩之时。应看到,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错位,片面追求“显绩”而忽略“潜绩”,追求的“显绩”不是从大局出发,而是为自己的名利、荣誉、升迁捞政治治本。发展不能光看经济总量。老百姓只认俩字:实惠。有的领导干部由于政绩观不正确,不能正确处理又好与又快的关系,不能从全局上把握转变经济方式的要求,重眼前,轻长远,重速度,轻效益。有的领导干部追求一个职位的短期寿命,三年没有提拔屁股就坐不住了,五年没有升迁就觉得没有脸面。如果政绩不正确,只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政绩,为继续当官积累资本,就只能脱离实际、急功近利,搞些把示范园区标志工程集中到路边,以求眼珠效应;不顾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本地区的经济基础、客观环境条件,举债筹资甚至挪用专款,竞相建设大广场、大高楼,以示不同凡响;有的把口号、数字、报告搞得大张旗鼓,以求轰动效应;干出来的则是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不顾后果的唯上工程、劳民伤财的败绩工程、草菅人命的豆腐渣工程、不着边际的半截子工程、沽名钓誉的虚假工程,急功近利的短暂工程、不惜牺牲群众利益的畸形工程。显然,这些“显绩”不仅不是政绩,而是错误、罪过、罪责。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创政绩不是不对的,讲“显绩”也不是不可的,而是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对今后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显绩”来之不正之风就不是政绩,而是“政疾”、“病疾”、“败绩”。片面的“显绩”不等同于政绩。“显绩”与不正之风只能是“歪绩”。“显绩”正确与否,要用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去检验、评论、验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领导干部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谋发展,才能创造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绩。所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显绩观”有机的统一。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去看。按科学发展观办事的“显绩”,它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要求,当然是政绩。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在谋“显绩”的时候要避免搞浮夸虚构的“泡沫工程”,迎合上级检查的“应景工程”,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以及对前任是“亮点”、对后人是包袱的“政绩工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不搞花架子、假把式,避免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切实按群众的愿望办事,追求这样的“显绩”才是正确的。
三、德才观偏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用人上的障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重在人、关键在用人。古人云:“人以才治,国以才兴;为政之道,惟在选人”。选好一个人,暖一片人心,调动一片积极性;用坏一个人,寒一片人心,挫伤一片积极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必须以人为本,又必须靠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
一组织原则去选人用人。应看到,在德才兼备上,有些领导干部在看人上,有时看才多、看德少,认为才看得到、摸得着,而德是抽象的、难识别、难把握,往往出现重才轻德,使之以才弃德、废德。这种在德才观上的偏废,是不利于、甚而有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认识到“德”决定着品质、形象、威信,“才”决定着能力、本领、水平。在德与才的关系上,德是基础,才是条件;德是核心,才是关键;德是本质,才是属性。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才靠德来统帅,德是才的灵魂;服人者,以德服为上、以才服为中、以力服为下。德好才不好,干不成大事;才好德不好,小才干小坏事,大才干大坏事。如果没有才,德再好,也办不成事。也就是说,有德有才是精品,有才无德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所以,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要把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以利于带领广大群众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知识恐慌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能力上的障碍。理论、知识、科技、能力、素质、水平是加快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证和先决条件,当今世界,社会发展高歌猛进,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何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需要能力、知识、理论、素质的提高、强化、加强。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一些领导干部由于放松了、忽视了、丢掉了学习,出现“本领恐慌”,思想僵化落伍,跟不上“日异其能,岁曾其智”的时代步伐,难以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缺乏开拓创新的远见卓识,出现了思想认识落后形势,执政能力适应不了时代要求,行为水平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领导干部提升认识,调整思路,按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运行。作为农业传统农区的县、市,坚持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规模经济园区化、园区发展循环化、循环经济低碳化,以实现城镇化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大力调整城乡结构,按照中心城区、县域经济、重点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几个新层次,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显得十分重要。在这里,知识就是力量,能力就是资本,素质就是财富。领导干部面对各种复杂的矛盾,加快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走出“坑坑洼洼”,冲上“南天门”,就必须提高素质,这是德才兼备的综合体现,是干好工作的必备条件。领导干部除了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在这里,过河时,能力是座桥;上楼时,能力是一张梯;开荒时,能力是一把镐;划船时,能力是以柄浆。当今时代,人类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知识老化速度和更新周期不断加快,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爆炸”、“本领恐慌”,成了领导干部遇到真实情况和真切体验。对领导干部而言,昨天的能务素质已适应不了今天的需要,今天的能力素质也完成不好明天的任务,在审视自己能力素质时,正视差距,发扬时不待我、精中求进、“不教一日闲过”的精神,这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一项崇高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提高领导素质,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不能一劳永逸,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要注重学习新经验、掌握新本领,才能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在不同岗位上有所建树。当前,在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中,能否成功?决于对理想信念的远度、事业雄心的高度、知识丰富的精度、能力高超的强度、作风扎实的硬度。领导干部的素质主要表现在理清思想、创新思路的认识能力,看准问题、找准对策的决策能力,善于管理、提高效率的运作能力,上策下行、确保效果的执行能力,把握形势、驾驶规律的应变能力。所以,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带头更新知识,勤奋思考探索,始终保持预见性、前瞻性、超越性、主动性。这就要求要经常审视自己坚持学习的观念牢不牢,不学则退的危机感紧不紧,学习新知识的坚定性稳不稳,再学习的积极性高不高,人生立业、修身的第一需要和个人基本功的迫切性自觉不自觉。领导干部不但要爱学、好学,还要善学、能学;不但要做学习型领导,还有责任把本系统、本单位、本部门建设成为学习型团体,全面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五、潜规则行为的攀比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廉政勤政上的障碍。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是无孔不入、无处不进的,潜规则行为也会深透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中,成为阻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阻力,甚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危害性。在这里,不仅影响到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作风素质,也影响到廉政、勤政、党风廉政建设,更影响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潜规则是相对于明规则、成文规则或正式制度而言的,一般是指不成文、不公开、不为正式制度所承认,却又被私下所认可、实际起支配作用的,一定程度上人们必须“遵循”的各种非正式隐性规则,是在各个领域里得到大数人默认的、不成文的行事规矩。目前,在党内盛行的众多潜规则与各种腐败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滋生腐败的一个“病原体”。对于这个问题,一些领导干部以“潜规则至上”,在行使潜规则中往往是一暗,也就是暗地里搞,怕见阳光,怕暴露;二明,也就是明处搞,使潜规则成为一种“习惯”、“时尚”;三变,也就是不断变化手法,今天一种形式,明天又是一种形式,让人摸不着真相,模糊是非,走入陷阱。潜规则具有不可低估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它大行其道,能使权力观发生变异,造成私欲膨胀,以权谋私;扭曲名利观,造成追逐名利,趋利避害;颠倒是非观,真假不分,以非代是;沸淆荣辱观,为公可耻,为私为荣等等。潜规则的存在,销蚀法规制度,毒化人的灵魂,败坏社会风气,滋生贪腐行为,破坏经济发展,后果严重,已成为党内外一种公害。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不制止潜规则,一旦党内不正之风盛行,腐败现象侵蚀到经济发展领域,不但经济的发展毁于一旦,也会断送执政党的地位。所以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破除“潜规则至上”,自觉抵制、坚决破除潜规则,这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证。我们要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强化法律法规的最高权威,明确党纪国法大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一切与法律相抵触的规则,都是错误的、非法的,都要取缔、废除,坚持按党纪国法办事,扫除一切障碍、阻力,领导干部要成为执法执纪的模范。
六,心浮气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思想作风上的障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核心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出发,牢牢把握社会和本单位的主要矛盾,解
决好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到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淡泊人生。然而,在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上,存在着心浮气躁的毛病。其表现是:一心理上的浮动,有的领导干部感到在基层干了多年,在职务上还是“原地踏步”,想要求“进步”则达不到目的,于是就在职位的升迁上浮动起来;有的看别人有权势,出门有车坐,外出有钱花,钱往家里送,情人围着转,于是就心动眼红,在个人享受上浮动起来;有的在位多年,由于没有捞到正职,行贿者不进门,家里无外财,别人瞧不起,子女常埋怨,为后路浮动起来。二决策上的浮议,有的领导干部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乱板板;下基层“身入”心不入,好似井里葫芦,看起来沉下去了,实际上还浮在水上面;坐在办公室里搞策划,摇控指挥瞎统领,军账中发号施令瞎指挥。三思想的上浮名,有些人挖空心思的把名作为社会评价的结果,以名利思想作引导,着眼于一顶顶耀眼夺目的“桂冠”和其能够带来的实利,不顾名誉致毁,求荣取辱,玷污自己的人格,深陷陷井而不能自拔,让名利缰锁葬送了个人的前途,只留得碣残碑、半江渔火,或功亏一篑、成为笑料,或徒有虚名、臭名远扬。四作风上浮漂,表现为工作不深入,不实在,不踏实,乃墙上芦苇,水中浮物,空中柳絮,水底之月,满足工作上的迎来送往,给党的事业,经济建设带来严重损害。领导干部心浮气躁的作风脱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背离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事与愿违,必然受到客规律的惩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克服心浮气躁之风。古人说:“华而不实,怨之所聚”。做到求真务实,就要深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子,把工作的指导思想搞端正,坚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一个领导干部只有诚实、老实、朴实、纯朴做人,使内心平静,思考深入,工作扎实,才不会为不良作风所左右,才不会去争名夺利,才不会以假代真,以虚代实,以无代有,以小代大,才能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做出成绩、做出业绩,做出伟绩,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第二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背景链接】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研究部署明年各项任务。市委书记刘淇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情况和明年重点工作安排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市政协主席阳安江、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出席会议。
刘淇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要求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要突出主题、主线,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宝贵经验和基本要求,结合首都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2011年北京市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建设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着力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宜居健康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出色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5%和4%,力争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重达到75%,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权威观点]
各区县、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发展速度,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上来。要妥善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的关系,妥善处理好首都性质功能定位、人口资源环境与推动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市与区县的关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一是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首都发展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利用现有的各种优势资源和中央给予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继续走出一条物质消耗最少、增长效益最高、环境不断改善的发展道路,起到首善之区的作用。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切实在“加快”上下功夫。
二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理念和模式上统一思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就是要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三个北京”是奥运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实践转化,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首都规划建设发展的基本指向,反映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认同,是在发展中崇尚以人为本、重视科学技术、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今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抓手和重要载体。
三是要找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要着力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着力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能力。要着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努力抓好中央赋予中关村的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实。
一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曾高达91%以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但投资和出口增长更快,出现了投资比重过高、贸易顺差过大、消费比重偏低的格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内需不足,又加剧了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而外贸顺差过大,引发诸多贸易摩擦,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必须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从而切实扩大消费、改善民生。
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从最近几年我国各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
当前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着力点放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通过持续实现第三产业的高增长和提高其贡献率,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这既是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基本思路,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增长要素结构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生产能力,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比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实现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产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就能够不断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转自:育路公务员考试网
第三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河南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更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各项任务和举措密切联系、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必须多管齐下,统筹兼顾,综合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运作,深化体制改革,既要保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结构改善,确确实实将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重心,实施配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组合,发挥宏观调控促进加快转变的功能。需要采取的重点措施主要有: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和鼓励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的宗旨,从规划、政策、法律、规章各个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不断增强全党和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确确实实按科学发展观办事,才能有效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河南实际看,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技术创新要建立在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基础上,必须在河南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等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河南要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着力建设我国农产品重要产区,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稳固。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铝加工、汽车、矿产、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第二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使其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调整优化需求结构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尤其要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为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新的空间。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积极培育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增强投资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效益。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河南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应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到一个大系统中,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新格局。消除对农民的多种歧视性、限制性束缚,让城乡居民在同等条件下、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竞争就业。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机制,真正改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
(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河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建设中原城市群。以客运专线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重点以郑东新区、汴西新区、洛阳新区建设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合作,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率先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同时,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落后山区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八)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持走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河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举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不是单纯做好某些方面的工作,而是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理念、行为、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
第四篇: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4月12日来源: 河南
日报
卢展工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抓住“转变”和“加快”这两个关键词。关于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卢展工指出,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到在立场上到位、观念上到位、方法上到位。二是切实转变发展途径。要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从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入手,着力解决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结构性矛盾。三是切实转变发展机制。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着力创造机制、创造氛围、创造环境、创造条件,更好地凝聚合力、激发活力。四是切实转变发展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具体利益,始终把人民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标准,通过科学发展的实践来体现对人民负责。关于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卢展工强调,要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八个加快”的任务和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四个大力”的要求,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提升认识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观念能不能转变、思路能不能拓展、头脑是不是清醒至关重要,说到底还是认识问题、信心问题。一方面,要多做理性思考。坚持多学习一些知识、多研究一些问题、多思考一些工作,不断提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切实增强信心。
信心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保障。既要从各种有利条件和良好发展势头中增强信心,更要从看到困难、问题、不足、差距中寻找信心,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改进不足、缩小差距中坚定信心。二是坚持发展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核心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好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要着眼于我省的基本省情,着眼于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现实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把保持当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
三是重在持续求加快转变。一方面,要持续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好成效,持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累的好经验好举措,持续这些年各方面工作取得的好成绩;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始终持续加快转变的力度和韧劲,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要把握优势,认真研究、充分发挥河南在区位、文化、人口、粮食等方面的优势;要准确定位,明确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特别是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影响、带动和示范作用;要弄清概念,科学界定中原、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的内涵,引导各级各地在中原崛起中找准位置、作出贡献;要持续思路,坚持重基础、重集思广益、重科学决策,始终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三化”协调发展、推进“两大跨越”等重大战略方针来研究,以思路的持续确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
四是突出创新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创新。要靠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总开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全盘皆活、全盘皆通。要
把解放思想的意识和观念体现到领导实践和一切工作中去,通过解放思想把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广泛调动起来、充分激发出来。要靠体制机制创新。更多地从自身工作、从体制机制方面找原因、寻对策,努力构建体制机制新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要靠科技创新。深入研究如何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科技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原始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善于“借梯登高”、“借鸡下蛋”、“借脑生财”。要靠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领导干部要做到谋划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创造条件多一点、依法依规多一点、求实求效多一点,肩负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导责任。
五是统筹协调求加快转变。只有坚持统筹协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广泛的共识,才能凝聚起方方面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智慧和力量。要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切实把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融入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要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把民生改善作为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发展的保障和评价发展成果的标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统筹“三化”进程。认真研究如何统筹协调“三化”进程,使之更符合河南实际,把农业农村、工业产业与城镇建设更好衔接起来。要统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引领、集聚功能和作用,又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以城镇化为切入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创造更大空间。要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作为
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要途径,更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六是有效运作求加快转变。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立足于学,认真学习中央精神,学习各方面知识,学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要立足于实,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实务实。要立足于做,想好了再说,说了就要做,做好做到位。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切实抓好基层、打牢基础,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形成合力。要立足于效,强化效益、效率、效果、效能等概念,在效上见“转”、在效上见“调”,在效上见“快”、在效上见“好”。
第五篇: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有效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使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环境生态需要转变。全球经济危机世界范围内带来的影响是空前剧烈的,虽然,我们已经顺利的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正式步入了后经济危机时代,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对我国经济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危”中有“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抓住和利用好机遇。如何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优化来应对危机的冲击,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针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及时总结经济发展情况,把握自身发展现状,通过壮大产业集群、拉伸产业链条、抓好项目建设,整合要素,优化布局,努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初中期,我国靠低级经济发展模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是现在依靠制造业单一生产型、依赖高投入和出口的低级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造成我国经济内外失衡。我们要把这次经济危机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一次机遇,引导三次产业本着着眼现实、着眼未来、着眼世界的原则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目前,经济正处在追求总量和速度的数量型增长方式向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协调的质量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时期。我们应从经济运行质量、经济运行环境、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结构变化、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 1
五方面综合考虑经济增长方式运行现状。
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加快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通过推进决策科学化,简化行政审批制度,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加强公共行政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努力为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围绕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业对于经济有着风向标的作用,以科技创新促进工业发展是推进“改革发展”方略的重要举措。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有效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使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环境生态需要转变。要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服务平台建设。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按照立足科学发展、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提供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政府发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因而需要加快服务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合理规划,拓展发展空间,继续加大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完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技术交易、人才培训、劳动力供给、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方面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
2、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步伐,按照集中式布局、集约化生产、集群化发展的要求,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构筑以“两型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以加速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为纽带,大力支持高新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和创意产业园做大做强,发展各县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小区,突出骨干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做大做强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一、三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农业设施建设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通过扩大农业设施规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基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出更多的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提高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扩大服务业规模和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继续加强传统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文化、卫生和旅游产业,大力促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子商务、金融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引进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株洲,积极利用好国家、省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实现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共
同发展。
3、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动全市经济向创新型发展模式转变。科技发展相对滞后、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与珠三角先进市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继续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从而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在经济发展中,我们要逐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培育高层次的人才群体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保障,开展高层次的人才交流,形成人才培养、交流的良好环境。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向资源高效利用型发展模式转变。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完全可以化劣势为优势,这样不但节约能源、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还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状况。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建立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加强对耗能大户的监控,对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依法治理整顿,实现从源头管理。同时,要鼓励支持企业发展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废物利用量大的项目,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