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群众路线实践社会组织调研报告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的一项重要部署,是新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举措。按照安排要求,我们对全县社会组织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发放访谈表、交流座谈的方式进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县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数量不断壮大。全县各类社会组织遍及城乡,涉及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初步形成了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社会组织逐步呈现良性发展趋势,社会组织在各行业发展中的组织引导作用也日渐突出。截至目前,我县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XXX个(其中:社会团体XXX个,民办非企业单位X个),涉及文教、卫生、体育、艺术、法律、信息等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业人员XXX人。在这些社会组织中,有党员XXX人,已建立党组织XXX个,占社会组织总数的79%。现有社会组织中,有3名以下党员的XX个,有X名以上党员的XXX个,无党员的X个。在本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中,共发放调查问卷XXX份,收回XXX份,发放访谈表XXX份,收回XXX份。
二、存在问题
我县社会组织建立和管理工作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提高,情况复杂,基础薄弱。新时期新形势,社会组织发展的多元化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对在社会组织中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就我县社会组织在引领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面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1、管理力量薄弱,规范运行上服务程度低
我县成立了新社会组织党工委,具体工作由民间组织管理局承担,民管局在承担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工作同时又要做好业务主管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特别是去年加挂了“社会组织执法监察局”牌子,更需要承担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和执法监察等相关工作,但在单位实名制登记过程中核岗定编,再无增加工作人员,造成目前仅有机构,却无相应人员编制的现状,特别是受人员编制、分级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民管局实际上就是一个具体的业务科室,集咨询、服务、登记、管理、执法、监督于一体,但又无专门登记管理人员,兼职干部没有执法证不具备执法条件,这就大大削弱了管理部门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力度。同时各业务主管单位随着社会组织数量的增加,大部分单位都没有专职的社会组织管理人员,部分政府部门不愿意作为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一是无利可图,二是可能带来风险,很多社会组织无法登记而处于“非法状态”,极大的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这就导致了党政部门在服务社会组织准入、运行、管理、监督上的不到位。
2、宏观引导滞后,整体发展上服务能力差
到目前为止,全县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最关键的是政策层面缺乏一个实施意见,没有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对新社会组织的规章或工作机制,没有系统的发展规划、扶持发展的优惠措施、评估定级的参考标准、齐抓共管的社会环境,社会组织受多方利益因素影响,少数社会组织处于“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状态。我县新社会组织整体规模偏小,能力偏弱,大部分行业仅能涵盖一个局部的市场,业务主管部门也没有制订本单位本系统的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个别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社会组织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发展存在盲目性,比如农业经济组织,遍布全县各乡镇,数量较多,但活力较差,无法有效解决农业产业的市场营销问题,部分社会组织自身制度和自律机制的不健全,群众意识淡薄,甚至出现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再如,有些行业不断发展,但协会却处于空白状态,主管部门规划指导的跟不上,引导监管作用不凸显。
3、党建引领不强,经济发展上服务水平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部分政府部门基层党组织对抓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加之有的业务主管单位及社会组织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担心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耗费精力,出力不讨好,片面的认为只要不违背登记管理的相关条例和规定,工作中能遵纪守法,社会组织党组织是否建立、党员作用能否发挥没有太大关系,没有认识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党建工作难以推行。特别是一些社会力量自主举办的社会组织,由于经济薄弱,使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和处理日常事务上,只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愿拿出精力和经费用于开展党建工作,担心建立党组织后活动多,会加重负担,加上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约束机制,没有专门党务干部和经费,致其出现疏于管理或不愿服从管理的现象。同时,新社会组织生产经营状况和社会活动的不稳定性,造成党员流动性较大,社会组织党员以赚钱或学习、交流专业技术和知识为目的,雇佣意识、短期思想比较严重,加上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党员意识有所淡化,不愿参与组织活动。
三、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理顺关系,在统一思想中深化为民认识
首先要明确社会组织的职能定位,把社会组织发展工作纳入政府机构的责任范围,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落实一把手责任制,提高领导干部对社会组织的认识,提升领导干部服务社会组织发展能力的水平。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社会组织,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创造条件,逐步引导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主体、机构、职能、人员的分开,明确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无行政隶属关系,社会组织具有独立的法人主体,及时研究解决问题,赋予社会组织本身独立的财务核算权和自主用人权,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第三要明确定位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能,相互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要加强管理队伍力量,统筹考虑为社会组织党工委及社会组织执法监察局增加人员编制,把社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为社会组织开展活动补充经费。同时,要逐步建立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客观评价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措施,优先解决与群众利益最相关的问题,不断加快社会组织发展,赢得群众信任,提高社会认可度。
2、搭建平台,重点扶持,在为民服务中激发务实动力
针对目前社会组织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规范等问题,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沉下身子,多了解民情,多倾听民意,加强对社会组织指导服务。政府层面上要在深入调研,广泛走访,求真务实的基础上,实行重点扶持培育一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商会、协会、农村经济专业协会,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要探索改进管理体制,规范运行机制,健全管理规章规定,积极探索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途径,规划建立县级层面的“社会组织指导中心”,街道、乡镇层面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全县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搭建现代化公共服务平台,并根据社会组织的现状,研究制定县级层面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确保各项政策贴近发展实际、贴近群众需要,在全县形成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合力,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社会组织层面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强化自律机制和自我约束,完善议事、机构、财务、人事等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社会组织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服务群众为一切利益册出发点,不断发展壮大组织力量,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3、夯实基础,党群联动,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为民富民
社会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立足实际,注重实效,找准活动切入点,紧紧围绕社会组织行业经营有序、管理有力、活动有效这个中心,积极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维护社会组织业主和党员利益,维护群众利益不受损失。政府登记管理机关要规范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清理规范社会组织,巩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高党组织组建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会、服务公众、服务会员的作用。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要加强组织建设,规范各种收费行为,及时了解党员及会员思想动态,引导会员依法表达合理诉求,主动排查调处化解矛盾,紧紧依靠群众,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反映群众意愿,依托社会组织,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要选准用活有效载体,以“航天先锋”为引领,大力推广“三同三先”、“一线建功”党建工作品牌,积极研究和大胆尝试有利于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好制度、新办法,切实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激发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热情,推进新社会组织贯彻执行好党的群众路线。
第二篇:社会组织调研报告
社会组织情况调研报告
XX区民政局深入全区六个街道、喇镇、牧场开展民间组织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结经验、发掘典型、查摆问题,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培育发展民间组织提供了比较可靠的工作依据和决策依据。
一、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把培育发展民间组织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民主自治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坚持以培育发展为主线,在培育发展中提升质量、在培育发展中规范管理、在培育发展中优化结构,民间组织数量快速增长,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至今年3月底,我区共有145个民间组织,约占全市民间组织总数的20%,居全市首位。具体做法:(一)高度重视,健全组织,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几年来,我区高度重视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健全领导组织,完善工作制度,把它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抓好抓实。
一是高度重视。多年来,我区一直把民间组织登记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高度重视,摆上日程,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根据民间组织自身特点,定期召开由
各相关部门主管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充分发挥了各相关部门的积极作用。
二是健全组织。为了确保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由主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民政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喇嘛甸镇、六个街道、人事局、卫生局、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司法局、科学技术局、地税分局、工商分局、安全生产监督局、物价检查所等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建立为民间组织的管理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并形成了各部门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共同管理的工作局面。
三是加强宣传。为使民间组织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我区注重对国家、省、市关于民间组织管理条例规定的宣传,并充分利用闭路台、板报、宣传单等宣传手段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宣传,强化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同时,要求民间组织工作人员深入街道、社区、学校进行普法宣传,扩大影响。两年来,利用电视黄金时间播出各种宣传教育节目时间累计50余个小时,下发宣传手册2万份。通过广泛宣传,有30多家组织主动到我局进行登记。
二、明确责任,全面检查,扎实推进民间组织管理工作 我们始终认为,要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必须明确责任分工,全面动员广泛普查,大力推进,这样才能使民间组织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一是详细调查了解。为全面了解全区民间组织的基本情况,我们组织各街道民政办对辖区内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摸底,对调查的结果登记造册,并逐户下发登记通知单,要求其按通知单要求,准备基础资料,由各单位民政办统一报送区民政局审批。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针对有些民间组织存在发展不完善、行为不规范、作用功能不强,给登记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等情况,我们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订下发了《XXX区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为社区民间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街(镇)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规划和协调管理;明确了街道、社区干部在检查、督促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中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明确了民间组织办理登记管理所具备的条件和办理登记的程序;明确了民间组织一般可按照服务性、群众性和专业性原则设立,也可以社区为单位综合设立。《XXX区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制订,为规范社区民间组织登记,加强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促进社区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推进社区自治、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创造了条件。
三是全面检查登记。为进一步规范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我们每年都要协调街道、公安局、教育局、劳动局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对全区的民间组织进行定期的全面的大规模检查。不仅规范了民间组织的管理,同时也对部分违法经营的民间组织起到震慑和教育作用,受到很好的效果。截至目前,注册登
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共有157个,社团组织20个。
四是提高管理水平。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法律法规是严肃的至高无上的,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秉公执法,严格执法,决不能够徇私枉法。但在秉公执法的前提下,要以人为本,根据社会需求,扶持和发展群众需要民间组织,使全区民间组织管理更加合理。因此,工作中,一方面大力宣传、扶持托老所、敬老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家庭的增多,社会对敬老院和托老所有了需求,不少个人开办敬老院或托老所,针对部分业主不知道开办敬老院、托老所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如何办理登记手续的现象,我们进行详细讲解,现场指导,让业主感到了政府的温暖,增强了办好托老所、敬老院的信心。另一方面强化管理,规范教育市场。由于对各类教育、教学的需求,社会上出现大量不同种类的培训和辅导学校等民办非企业学校,为了规范教育类民间组织,我们主要在“疏”、“导”上下功夫,即督促检查其办理登记管理手续,而不以处罚为目的。通过我们的行为感动了许多未办理登记手续的民办非企业学校,积极主动配合我们工作,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50余家民办非企业学校办理了登记手续。
三、理顺程序,严格执法,努力提高民间组织执法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我区理顺工作程序,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进行执法,从而使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提档升级。
一是理顺执法程序。坚持三项工作制度,即:坚持审核制度。由其相应业务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向区民政
局提供登记申请书、业务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场所使用权证明、验资报告、章程草案和安全防火证等有关材料。坚持审批制度。民政局对其活动场所进行现场检查,对符合条件的单位上局务会研究,经班子讨论通过方可发给《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坚持公式制度。我区对办理登记的民间组织要及时发布公告。对于手续不全或未经任何部门批准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坚决不予发证,并明令停业、整改或者予以取缔。
二是建立执法队伍。为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规范执法程序,我们成立由街道、公安局、教育局、劳动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各街道安排专人成立执法小组,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形成了一支组织严密、执法严格的执法队伍。
三是强化执法培训。在理顺执法程序,组织执法队伍的同时,还在推升执法水平上下功夫。我们采取集中培训与分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组织街道、社区干部学习《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51号令)、《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几年来,先后共培训21次,通过执法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强化民间组织管理力度。
几年来,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XXX区的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知,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差距,我们决心再接再励,奋力拼搏,使XXX区的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体上看,由于观念、体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我区民间组织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和粗放型管理阶段,在发展上还存在问题。
1、活动不正常。目前社会上对民间组织的认知度不高,对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及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甚至认为民间组织可有可无,民间组织也因为不能从政府那里得到经费等方面的支撑而大多不愿来备案,这使得部分民间组织的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大多数民间组织没有规范的章程,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运作不规范。不少民间组织实际上处于自发无序、松散无力、自生自灭的状况。
2、结构不合理。从民间组织结构上看,存在某些类型数量相对不足和某一类型数量相对过剩并存的现象,与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民间组织主要集中于教育、卫生、劳动等行业,慈善类、服务类的相对来说较少;在社会团体中,活动类占绝大多数;低层次、传统型的多,高层次、现代服务型的少。
3、从机制上看,大多数民间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规范的组织机构,因权利未下放到各街道、镇、牧场,对民间组织的监管只能靠上级部门督促,没有专职的社团干事,管理队伍薄弱、管理资金短缺和管理设施落后等问题。
4、发展不平衡。主城区之间的民间组织发展不平衡,最多的是乘风街道,有42个,最少的是庆新街道,有1个;主城街道与郊区街道之间的民间组织的发展不平衡。领导重视民间组织工作的街道,民间组织发展得就好一些,反之就流于形式。慈善救助、公益类的民间组织往往过分依赖政府机关,缺少独立运作的能力。
5、登记不规范。至今年3月底,我区共有300余家民间组织,注册登记的有157个,占总数的48%。导致民间组织登记不规范,备案不及时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管理力量严重不足。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力量薄弱,无专职工作人员,一人兼任数职,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只登记、不管理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从街道的管理力量上看,人员少,且大多没有熟悉民间组织管理的业务干部,也没有民间组织管理这项职能,不少地方对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还处于空白状态。
6、政策不到位。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民间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这是现阶段制约民间组织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类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国家有关部门。表现为绝大多数民间组织不具备法人条件,没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不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等;目前,尤其缺少政府扶持、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方面有利于民间组织发育成长的配套政策;在具体操作上,缺乏类型细分、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政策。
三、进一步培育发展民间组织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培育发展民间组织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民间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在整合社区资源、化解社区矛盾、发展社区公益、提供社区服务、扩大社区参与、增加社区就业、繁荣社区文化、维护社会稳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应成为全区各级党委、政府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调查研究,摸清实情,加大理论攻坚力度,充分认识民间组织概念、内涵、性质、业务范围、目的宗旨等问题;积极探讨民间组织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民间组织与社区建设的关系,民间组织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等;认真研究解决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的职业化、年轻化、专业化及培训、工资、保险等问题,培养民间组织工作骨干,解决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打破常规,探索创新,提供支持,为培育发展民间组织营造宽松的环境。立法部门,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扶持政策。政策上的扶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一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民间组织的非营利性收入应给予税收减免;二是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根据居民需要、提供服务的质量等,通过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提供的服务,引导民间组织朝公益性方向发展;三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
民间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民间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等给予相应的财政资助或补贴,优胜劣汰,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
(四)上下合力,部门联动,形成良好的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机制。实践证明,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上下合力、部门联动,社区牵头、居民参与”的工作方针,以居民需求为起点,以培育发展为重点,以登记备案为手段,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民政部门作为民间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要加强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发改、财政、税收、物价等部门多联系、多沟通,积极反映民间组织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要与街道、社区居委会多联系、多沟通,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释难解困,共同营造培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向同级党委、政府多请示、多汇报,让领导机关及时了解本地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情况及其作用,争取领导的关心、指导和支持。
(五)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建立健全民间组织的登记、备案制度。本着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精神,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放宽登记条件,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采取“先发展、后规范,先备案、后登记,部门联动、分类指导”的办法,对符合登记条件的民间组织,要纳入登记管理;对达不到登记条件的,可根据社区公益事业发展
需要,自下而上,经社区居委会初审,街道(镇)、区民政部门逐级核准备案。
(六)区分层次,分类管理,实施扶持政策。民间组织涉及领域广泛,功能作用不同,表现形式不一,要研究不同类型社区民间组织的形态、特点、规律,区别不同情况,实施分类管理。总体上实行“规范活动类、做实维权类、发展救助类、壮大服务类”的分类管理原则。主要是:对于有良好“造血功能”的组织,如民办学校(不含赢利较多的民办培训类)、民办老年公寓等,由于其服务对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通过服务收费或其他渠道就能够大体满足简单再生产的需要,政府可给予适当的政策引导(如在房屋租赁、场地使用、设施配备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于运作成本比较低的文体娱乐活动类社团组织,如腰鼓队、合唱团、棋牌协会等,政府可在活动场地、经费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对于慈善救助类组织,如社区互助社等,其服务对象是困难群体,服务也是无偿或低偿的,很难通过服务收费来维持其正常运行,对于这类组织,政府不但要给政策,还要给资源;对于应业务主管部门要求,自上而下、对口成立的维权类组织,如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残疾人协会等,可在硬件条件方面给予便利,所需经费则主要由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提供。
另外,镇、牧场民间组织,与城区相比,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运行质量上,都显得薄弱。民政部门可“双管齐下”的方式
求突破,一方面,主动联系业务主管部门,从业务指导、经费资助到人员培训,帮助社区建立相应的民间组织;另一方面,深入街道(镇)、社区居委会,积极物色、鼓励、支持有专长的、热心社区工作的人士,经过动员、培训,筹办相应的民间组织,并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给予支持帮助。
(七)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积极营造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的良好氛围。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民间组织“不显山、不露水”,社会认知度低,即使在政府部门内部,认同度也不高。作为民管干部,既要踏实做好工作,又要认真宣传工作,要让社会认识、认知、认同民间组织,让方方面面都来关心、爱护、支持民间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民间组织在发展社区公益、提供社区服务、满足居民需求、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营造培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民间组织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第三篇:群众路线实践街道社区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组建了街道社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组,调研组以尊重民意、体察民情、凝聚民智为宗旨,深入社区干部居民中间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调研组重点选取了XX县XX街和XX街两个社区进行全面的访谈、调查,召开居民大会及干部群众座谈会各两场次,发放问卷调查表XXX份,其中社区居民占到了XX%,对街道社区的工委书记、党支部书记、主任、副主任等XX人进行了个别访谈,并对访谈及调查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汇总,了解掌握了一些社区干部、居民对做好社区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做法及意见、建议。
二、主要做法
(一)便民服务平台降低居民办事成本。为方便居民就近、快捷办理各种代办事项,全县4个社区统一建立了“一站式”惠民服务大厅,将就业保险、计划生育、民政优抚、综合服务等居民经常办理的事项归集到大厅办理,公开办理所需资料及流程,工作人员定岗定责,挂牌上岗,实行一站式或代理式服务,实现了居民少跑路办成事,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二)“五百”活动主动排解群众疾苦。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开展了“进百家门,做群众的家里人”、“知百家情、问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分组包片入户走访了解居民家庭实际生活状况,及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对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登记造册,由社区党支部研究共同帮助解决,保障居民基本生活。
(三)“双岗双争”汇聚社区力量建设美好家园。推行在职党员报到制度、承诺公示制度及“双岗双争”评议制度,按照“一名党员一个岗,以岗承诺办实事”的要求,通过在职党员帮钱、帮物、慰问困难群众、开展公益劳动、修建公共设施等多种形式支持社区建设,帮扶社区居民,形成了齐心协力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五心”工程,打造“五园”社区。创设了“支部建在楼院、党员驻地管理”新模式,围绕疏通社区居民反映社情民意渠道,搭建社区与居民的“连心桥”,探索出了系列化活动载体,初步实现了“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新型和谐社区创建目标。
三、社区及党员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居民群众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趋势,社区党员干部工作有滞后。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人员构成越来越复杂,居民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趋势,社区承载的责任越来越广泛和重要,但是社区人力、财力、物力配备与现代化社区的建设还不匹配。一是人员紧缺,服务群众难以做到全覆盖。社区联系千家万户,群体庞大,人员复杂,组织管理有难度,这就需要大量工作人员走访入户主动联系居民,做好宣传政策、化解矛盾、扶残帮困等工作,但目前社区人员配备达不到这样一种工作需求。二是经费设施有限,不能满足群众娱乐、健康、学习等各方面需求。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不断满足居民各方面基本需求,但仅靠社区做好社区工作很有难度,这就需要上级部门级规划建设单位、驻社区单位联合行动,整合各种设施、场地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多服务。三是社区工作人员学历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组织协调能力不足,个别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履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二)社区群众享受服务少,驻社单位党员干部联动机制不健全。一是驻社区单位与社区没有形成长效性、制度性联动。驻社区单位既没有开放单位活动资源,也缺少财物支持,仅靠社区化缘式、随机性的争取。没有对驻社区单位与社区联动的方式、内容及量化考核做出制度性要求,使得和谐社区创建势单力薄,难以有更大作为。二是服务机制不健全,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潜力难以完全释放。尽管在在职党员服务社区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的监督、管理机制,造成有些党员不愿意在社区做扶民帮困的事或摆摆样子没有诚心做实事。三是街道社区专注于行政性事务,联系服务群众有冲淡。社区多半以行政性事务为主,关注并解决群众衣食住行等方面需求的力度、广度不够,在群众眼中,社区往往是一个办事机构,同时充当社区“灭火器”作用,使得社区服务跟不上广大居民对日常生活需求,降低了居民对社区工作及干部的信赖度和亲近感,不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便民利民活动多,居民群众尝到甜头少。一是上级检查街道社区工作只延伸到党工委或支部一级,与基层群众见不了面、谈不上话,了解不到实际状况,因而不能形成对实际工作的推动力。二是上级检查往往注重一些平面化资料,如文字材料、表册、展板等,未能听取或查看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因而导致务实工作变成务虚应付。三是群众因不了解政策或监督通道不畅,渐渐失去了参与社区管理与建设的热情。
(四)党员干部的群众立场不坚定,履职尽责看形势。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薄。对自身的党员身份、干部身份缺少全面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处理与群众关系,解决群众困难时有懒得管、不愿管、不敢管等不良情绪态度,对基层群众疾苦缺少切身体验,导致与普通居民群众交流少、感情浅,甚至没有感情基础,不能赢得基层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是部分社区领导干部履职未尽责。一方面是部分干部因工作能力不足或管理权限的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群众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个别社区干部考虑安排工作着眼点在应付上级和方便自我,淡化群众利益诉求,没有站在群众立场和社区长远发展考虑,使得上级部门调查研究掌握不了实情,党的一些惠民政策没有达到效益最大化。三是缺少群众问责干部机制,干部做得怎么样,往往群众说了不算,上级说了算。部分领导干部工作出发点在应付上级,不把群众冷暖放心上,逐渐形成了个别干部向上看不向下看的工作倾向。
四、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建议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发现,社区干部群众认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应实现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认为联系群众最有效的方式为入户走访,其次是接访群众、基层调研;认为组织开展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应防止出现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及集中教育与日常工作“两张皮”的问题,我们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其它意见建议做了如下归纳:
(一)教育实践活动要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机制。一是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的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及内容,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监督。二是建立基层群众参与机制,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把群众的关注与关切作为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力量,采取方便、快捷、实用、直接的方式征求群众意见、调查群众满意度,将群众真实的满意度调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融入到活动的评价体系中。
(二)教育实践活动要做到党员干部真触动,教育实践双丰收。一是教育活动化整为零,注重实效。避免大排场、大会场,采用规模小、内容实、研讨多、宣讲少的方式,扎实开展教育引导活动;二是实践活动要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做到每个党员干部都有“自留地”,以现实成果接受组织和群众检验。
(三)落实教育实践活动要突出基层一线和有效实用,做到群众日常监督与上级重点检查相结合。一是建议构建街道社区居民对社区党员干部表现的监督反馈长效机制,要保证有了意见有处提,提了意见有人落实、有人反馈,切实保护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与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建议上级检查重走访、重实效。往往是上面怎么查下面怎么做,要改变过去检查就是看资料的模式,采取随机抽查走访等灵活方式,重点倾听群众反映,将惠民工作靠实到人、落实到事。
第四篇:群众路线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牢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密切党群关系,扎实开展结对帮扶、走访调研活动,我到联系点xx镇xx村进行了调研走访。通过与村干部、党员座谈,到群众代表家里走访,了解了xx村的基本情况,对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对该村下步建设我市“美丽乡村”试点村提出了建议。
一、村情概况
1、基本情况。xx镇xx村位于黄河小浪底大坝北岸,是小浪底大坝库区的第一个村,也是xx镇小城镇规划“两带三区”的黄河文化休闲区,全村总面积x平方公里,耕地x余亩,现有居民x户、x口人,x个居民组。该村“两委”干部x人,党员14名,其中女党员x名,高中以上学历x名,35岁以下x名,60岁以上x名,党员平均年龄x岁,村党支部曾获河南省五好党支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该村也先后荣获省级生态文明村、省示范性文化大院等20余项荣誉。近年来,该村瞄准建设“小浪底库区生态旅游第一村”的总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围绕水资源,立足生态做文章,已发展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x元。
2、产业发展现状。该村是随着小浪底水库兴建而发展起来的典型移民村,是后靠安置村。依托水资源和工程建设优势,长期形成了水产养殖、机械运输、旅游服务“三产鼎立”的发展格局。一是利用水资源发展水产业。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后,xx村50%面积被淹没,形成了广阔水面,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该村养鱼户近30户,网箱养鱼达到x余箱,主要是从事鲤鱼和鲢鱼养殖。二是借助区位优势发展运输业。由于地处小浪底坝系工程核心区的特殊地理优势,机械运输业发展很快。目前,该村有私人铲车7辆,挖掘机6辆,吊车4台,大型货运汽车22辆。仅机械运输业一项每年为村里带来x余万元的收入。三是挖掘旅游资源发展服务业。借助黄河小浪底国家级风景区优势,该村利用广阔水域空间和秀美风光,积极完善旅游设施,投资x余万元,修建黄河楼、巨龙亭、龙凤阁3座观光亭,建成xx码头,购置游艇、游船x条。十几户村民先后发展餐饮、旅社、超市、照相、出租车载客等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四是积极转移劳动力发展务工经济。为解决土地减少造成的劳动力剩余问题,该村积极与广州、云南等地企业联系,输出青壮年劳力x余人,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组装,月收入都在x元以上。剩余的留守妇女、年龄偏大、文化层次稍低的村民,大多在小浪底建管局从事保洁、物业管理等工作,务工经济已成为xx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全村128户,30余户从事水产养殖,x余户从事第三产业,还有一部分外出务工,基本形成了户户有项目、家家有产业的格局。
3、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该村抓住“百村富民”工程和生态村建设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x余万元,建成村级文化大院,成为我市第一个省级示范性文化大院;投资x余万元建成了游园主体工程,高标准完成“文化一条街”建设;投资x多万元对休闲文化广场、小游园进行提升,修建“丹凤迎春”村标一座,实现道路、通信网络全覆盖。二是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积极进行土地流转,通过土地租赁、入股等形式,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现代观光农业,探索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之路。并筹资x余万元,实施引黄提灌工程,将x多亩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条件。三是持续整治村庄环境。以生态村创建为抓手,先后投资x余万元,拆除破旧房屋、清除垃圾堆,规划建设村口游园,建成文化剧场、绿色休闲长廊等;投资x万元,安装路灯x盏,使大街小巷全部实现亮化;投资x万元,对庭院外墙进行统一粉刷,营造红瓦白墙效果;注重清洁长效机制建设,成立环卫队,做到垃圾日产日清,统一处理。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民素质需要提高。xx村虽然富了起来,但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偏低,突出表现在:一是思想观念不新。满足目前生活水平的村民多,追求高质量富裕型的少。二是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经调查统计:村民x人,其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x%。三是技能型人才缺乏。具有一技之长的人约占x%,大多数缺乏致富本领,尤其缺乏非农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二)农民增收步伐缓慢。主要表现在:一是水产养殖品种单一。目前村里的水产养殖主要品种是传统的鲤鱼、鲢鱼,经济效益不高,便宜时价格仅x元左右一斤,可引进中华鲟、红鲤等名特优品种。二是种植业以传统农作物为主。大多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低下。群众认为种粮食最可靠,思想不开阔。要围绕观光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流转土地,引导发展名特花卉、特色水果、生态观光农业。三是缺少带动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近年来,虽然持续招商,但收效甚微,没有引进一个像样的能带动农民致富的项目。
(三)环境问题不容忽视。xx村要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然而在走访中发现,塑料袋、粪便、建筑垃圾等随处可见,部分地方土地裸露,绿化不到位,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观光和人居环境;村里供排水管道缺乏统一规划,有生活废水乱排现象。
(四)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村里集体经济力量薄弱,基本上没有企业,经济发展受资金瓶颈制约明显。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
xx村被列入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村,我就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定位、规划、建设、资金等方面谈一下个人的建议。
(一)立足水资源和区位优势科学定位。xx村地处小浪底景区,有山有水,不仅拥有一流的自然山水资源,而且具有浓厚的乡村文化底蕴,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好去处。xx村可借助小浪底风景区的辐射带动力,大力发展集观光农业、休闲养生、旅游度假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只有明确自己的优势,才能定好位,定好位后,就瞄准这一目标全力建设。该村确立的“建设黄河小浪底库区生态旅游第一村”定位,方向准、目标明,以要围绕生态和旅游做文章。
(二)围绕生态和旅游编制规划。一个国家、地方的发展必须要有规划做引导,一个村庄要长足发展,同样需要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更离不开规划。要站位全市乃至全省沿黄旅游发展的大局中,去科学规划、超前规划。要积极与国内旅游业界的专业院所接洽,邀请专家实地考察,科学论证、广纳谏言,不惜代价编制规划。当前需要:一是确立规划先行的思想。按照“发展求特色,建设出精品,创新当尖兵”的总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地、高标准地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充分认识xx村所在区域的自然和地理条件、历史和人文背景、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遵循自然规律,科学确定发展模式、建设规模,合理利用自然和文化遗产,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周边旅游景点的互补融合。三是树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在规划的指导下,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小浪底北岸新区和镇里的整体规划衔接,每家每户的建设要遵守村里的规划,统一标准、样式、特色进行,不能随便建设、违规建设。
(三)遵循自然条件有序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按照“遵循自然、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分步推进”的思想,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建设。一是因地制宜。根据村里的地容地貌,依山就势进行建设布局,民房统一风格样式,不需要拆除统一成排字房;绿化要实事求是,不要过度追求高档名贵树种,要适应本地气候、土质条件,可以绿化梨树、桃树等林果树。二是量力而行。村里现有省级示范性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游园、观光凉亭、文化一条街等,健身器材齐全,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减少不必要推倒重来的浪费。比如居民区较为集中连片,房屋规划建设风格也较为统一,就是2000年建设的房屋格局较小,外观老旧,可以借鉴外地经验,对民房进行立面提升改造。三是突出特色。立足该村地处小浪底国家景区的优势和鲤鱼养殖的主导产业,美丽乡村建设采取特色产业主导模式。重点是提升大河广场的黄河文化内涵,建设“黄河民俗文化一条街”,开发乘船垂钓、篝火晚会、民俗表演等旅游项目,通过渔家秧歌、祭河仪式、饮食习俗、渔民舞龙、大鼓、渔家号子等民俗活动,策划摄影比赛、烹饪大赛等,展示鲤鱼文化、烹饪文化、黄河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加快推进黄河鲤鱼餐饮文化主题品牌建设,打造“黄河鲤鱼餐饮文化”特色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四是分步推进。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分成阶段,制定台账,责任到人。搞好宣传发动,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去规划建设。建设推进要根据条件情况,成熟一个,建设一个,推进一项,把好标准质量关。
(四)整合要素形成合力。积极探索,用好用活国家和市政府制定的旅游开发、土地流转、生态涵养等政策,加速要素的叠加和资金的整合。一是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对山、水、林、田、路统一设计施工,搞好修路、绿化、土地流转等基础设施配套,引导农民进行多种经营,发展有前景的“农游结合”项目。二是与城镇化建设结合。统筹考虑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区,利用小浪底北岸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争取供排水、垃圾处理、桥梁建设等基础建设项目,按照基础设施城市化,村庄建设景区化,景观建设园林化的标准建设。三是与生态环境整治结合。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持续整治环境,形成美丽乡村保洁的长效机制。四是与招商引资结合。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项目招大商,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第五篇:党的群众路线实践调研报告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鸿门宴博物馆 胡军强
按照《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我采取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党和领导干部要把职工观点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政治观点。要牢牢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把实现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了职工意愿基本满足、职工利益基本维护、职工评价基本满意。
单位领导要始终站在职工立场,做决策、定政策时征求职工意愿,廉洁从政、务实为民上接受职工监督,让职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让职工全面了解、正确评判、积极参与馆内工作,提高了党政工作的效率和职工满意度。
二、职工利益才是最根本利益。“发展为了职工,为了职工发展”。将“为职工谋利益”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在带领职工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关心职工生活,不断改善民生,让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近年来,对于事业单位、博物馆、纪念馆等单位相继进行了改制,职工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而鸿门宴博物馆职工的收入不到级别相当职工的一半,为了实现博物馆的历史使命,我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时得出结论:鸿门宴博物馆的体制一定要改,一定要解决二十几位职工的收入待遇问题。
三、职工与领导的观念保持一致。领导干部与职工的心要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合力才能搞好发展。单位的发展不是某个人的事情,也不是几个人的事情,要时常与职工上通下达,在搞好建设的同时提高各项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