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关于渝北区龙兴镇奶牛协会的调查报告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关于渝北区龙兴镇奶牛协会的调查报告
2002年专题调研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关于渝北区龙兴镇奶牛协会的调查报告
王义北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产品供过于求 “卖难”的矛盾更加突出,市场对生产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日趋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按市场规则组织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要求更加迫切。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不仅成为了广大农户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府苦苦思索,急望破解的难题。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问题已不可回避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党委政府在农业生产经营实践的最前沿进行了许多生动活跃的有益探索,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据统计,迄今为止,我市比较规范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达2101个,加入的农户达34.7万户,约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
渝北区龙兴镇奶牛协会就是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发展较好的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2年该协会成为农业部在全国的试点示范组织。为此,今年10月间,我们对渝北区龙兴镇奶牛协会进行了实地调查、深入研究。我们感到这个协会的经验和作法对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发展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主要特点
1、发挥优势,能人带动
渝北区龙兴镇地处重庆近郊,距主城区仅50余公里,面积47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是典型的粮猪型农业乡镇。随着重庆市奶业的兴起,农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很高,乡镇党委政府也把发展奶牛生产作为发展该镇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于是,他们引进龙头企业把该镇作为鲜奶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2001年7月1日,由农民奶牛养殖大户刘庆容、黄时文、周尚平、张光义发起组建了奶牛协会。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奶牛协会会员很快发展到了300多农户,存栏奶牛也发展到了1204头,年交鲜奶2500吨,实现销售收入500余万元,户均实现利润1.5万元以上。
2、“民办官助”,发展顺利
该镇在发展鲜奶生产初期,遇到了如何买奶牛?怎样筹措资金?怎样修牛圈?怎么划片发展?怎样与龙头企业打交道?怎样提供饲养奶牛的一系列服务等等难题。镇党委政府大包大揽,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扯皮事很多,农户、企业都不满意,党委政府也不满意。当奶农大户打算自发联合的时候,镇党委政府非常敏感,积极帮助农户筹建奶牛协会,选出了理事会,制定了协会章程和管理制度,并在协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都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和有力的支持。同时,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及时地提供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章程原则等等。可以说,离开了这些支持和指导,龙兴镇奶牛协会的建立和发展都将非常曲折。
3、运作规范,会员放心
由于有镇党委政府和各级农业部门的指导、支持和帮助,龙兴镇奶牛协会从一开始就步入了规范运作的轨道。该协会通过民主选举建立了理事会,选举产生了理事长、理事,并实行了理事会成员分工负责制。他们还讨论和通过了协会章程,制定了决策制度、财务制度、经营制度和利润分配制度。实行入会自愿、退会自由、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例如:明确费用支出实行理事长一支笔审批,300元以内理事长审批,300—1000由理事会研究决定后,理事长审批。1000元以上需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决定后,理事长审批。会员大会决定理事会三名成员为会员服务实行定额补贴,每人每月200元。会员每户每年交会费30元。每公斤鲜奶由企业和奶农各出1分钱作公共积累和风险资金。每头奶牛每年交300元钱作意外死亡赔付风险金。并且,制定了统一的服务收费标准。每月30日扎帐,6号清帐,并上墙公布。协会理事长的分工责任,重大问题的决策结果,财务收支情况等等关系会员利益的重大情况一律民主决策,公开透明,上墙公布。协会活动令会员放心,很有凝聚力。
4、系列服务,会员满意
协会以为会员服务为宗旨。协会从建立开始就竭尽全力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首先,要建成鲜奶生产基地最需要的就是购买奶牛,协会起初是代社员在浙江、陕西、成都等地引进奶牛,后又就地建立奶牛交易市场,通过不同方式在短短的一年中就为当地农户购买奶牛860余头,实现交易值700余万元,实现利润8万多元。如果不是因为龙头企业提出养殖规模限制,协会将会引回更多的优质奶牛。第二,提供了一系列的产中技术服务。如统一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圈舍,统一聘请畜牧兽医人员进行配种、防疫、治病;统一购买优质低价的饲料兽药;统一推广牧草品种销售优质草种,统一进行技术培训、推广胚胎。移植机械化挤奶等新技术。协会还选派了6人到河南中荷奶牛培训中心参加培训。第三,协会代表全体奶农与企业签订了牛奶收购协议,实行了企业和奶农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低保护价,既解决了牛奶卖难的问题,又保护了会员的利益。第四,建立了奶牛风险金、奶牛意外死亡可以获得补偿,为了方便奶农还建立了收奶站和奶牛的交易市场。协会在解决奶农生产、销售等诸多问题上千方百计为奶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及时解决了鲜奶生产中的难题,会员非常满意。
5、为会员谋利益,会员拥护
协会是奶农自己组建的,协会一切活动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会员谋取利益。协会代表全体会员与企业打交道,在市场上寻优惠,在行业中求支撑,在各级政府和部门获帮助,发挥自身整体力量化解天灾人祸求自保,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牛奶生产者的利益,广大会员意识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尝到了组织起来的甜头。我们在现场调研中许多会员告诉我们,协会是我们自己的,协会办得越兴旺我们就越高兴。我们就是要想方设法把我们的协会办好办大办强。
二、重要作用
龙兴镇奶牛协会与全市许多农民专业协会一样,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增加了农民收入,强化了保护和增效的作用。
当前,农民增收难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专业化生产层次低,规模小,二是农村科技普及率低,信息闭塞,三是农产品商品率低,卖难。龙兴镇奶牛协会成立后一是迅速做大了该镇的鲜奶生产产业,形成了产品规模,二是迅速普及了相关生产技术,减少了生产环节的各种损失,三是与企业协商实行了牛奶优质优价,最高2.10元/公斤和最低保护价1.74元/公斤,同时,使企业按时稳定收奶和及时按价结帐,四是协会直接与市场打交道,统一购买优质低价的饲料兽药草种畜种等生产资料,统一销售草种等相关产品,大大地降低了农户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通过算帐,一年来,参加协会的农户户均年纯收入达到1.5万余元。仅此一项,龙兴镇全镇农民人均年增收达210元,比全市参加了协会的农户多收入20-30元,全市参加了协会的农户年人均收入比一般农户多20-40%。
2、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承载和带动的作用。
龙兴镇奶牛协会建立后主动按照市场要求优化配置了资源、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协会首先在能人中示范养殖,然后带动更多农户养殖,协会担保在信用社为农户贷来了启动资金,协会请来了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长期为养殖户服务,并组织技术培训和送人外出学习,积极推广新技术。会员们选出了他们信得过的能人专门从事经营管理,使协会运转十分有效率。协会在这些经济活动中以我们根本无法预料的速度,迅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协会在为会员服务中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农产品的良种率和优质率。协会在经营活动中稳定高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和收益率。龙兴镇奶牛协会的活动,引来了商家、厂家和专家,不仅兴旺了这一方的经济,还幅射带动了周边乡镇和村社的专业化生产发展。
3、增强了农户的市场竞争能力,形成了整合和强势的作用。
龙兴镇奶牛协会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户生产统一经营,表现出很强的竞争能力。首先,协会以组织的名义与企业、与市场打交道,力量壮大,不再孤单;第二,协会有足够多的产品和诱人的需求,讨价还价,谋利于市;第三,协会组织农户可以按市场的导向统一生产和经营,自主调整,适应力强;第四,协会具有了法人主体资格可以获得法律的保护、信贷的支持、保险的帮助、税收的优惠和政策的倾斜,地位明确,多方获助。可以说组织起来的农户和单家独户的农民在市场中的境况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4、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了统一和保障的作用。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农业的前途和兴衰。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如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困扰问题。龙兴镇奶牛协会为了达到企业对鲜奶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订立了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统一供饲料,统一防疫免疫,还统一推广小型机械化挤奶新技术,共同信守不掺杂不使假的规定,保证了鲜奶的质量安全要求。保证鲜奶质量卫生安全的问题,曾经是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加工企业伤透脑筋和下大力气都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经过协会的共约联保和农户的互约自守而解决了。这方面的事例,在我市其它农民专业协会也不鲜见。
广大农户通过各种专业合作组织,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统一的产品品种,遵守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实施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自觉遵守农产品安全要求的规定,这就为千家万户实行小群体大规模,统一标准安全优质的专业化生产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为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要求开辟了通道,也为农户小生产与商品大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协会的这种统一保障作用使我们看到了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光明前景。
5、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了技术服务和推广的作用。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技服务一直是依靠政府农技推广体系来进行。由于诸多不适应,二十多年来,农技推广队伍起起落落,其自身就面临改革的诸多矛盾,其服务难如人意。龙兴镇奶牛协会成立后实施了一整套产前、产中到产后和示范、推广到培训的农技服务。一年多来,他们推广实用技术,培训了1000多人次,并且在全市率先推广了胚胎移植、牧草新品种种植和小型机械化挤奶等三项新技术。协会不仅满足了农户对技术服务的需求,还促进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转换机制,壮大和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这一点在龙兴镇表现得非常突出。为了发展龙兴镇的经济,镇党委政府决定在龙兴镇发展鲜奶生产。起初,他们完全以行政行为来实施。镇政府垫钱为农户买回来了100余头奶牛,分配到农户饲养。一是价格谈不拢,政府不赚反贴农户也不接受,二是买回的奶牛产奶量不一样,农户也有意见,产奶低的农户甚至把奶牛牵到镇政府退货,三是饲养户奶牛防疫免疫等技术服务任务太重,四是饲养户生产经营中发生任何问题镇政府都脱不了干系。发展鲜奶生产起步难,为农户解决生产经营中的一系列问题更难。镇政府支持成立了协会后,第一个解决好的就是买奶牛的问题。一是政府不再垫钱,由协会担保农户自贷,二是政府不再亲自买牛,由协会去办理,三是生产经营问题一律由协会自行解决。一年多以来,运行很顺利。特别是买奶牛启动和扩大生产使政府领导感触很深。第一批奶牛是政府买的,亏了30万元,农户还不满意。第二批是协会买的打了个平过,不亏不赚。以后镇政府支持协会在龙兴镇办起了奶牛交易市场,招引客商牵牛互市,愿意养奶牛的农户自己上市场选购,愿买哪头牵哪头。每成交一头奶牛由卖牛者缴给协会100元管理费。这样,不仅买卖双方不扯皮,一年多来成交奶牛860余头,实现交易值700余万元,实现利润8.1万元。以往政府要求养殖户要统一免疫,强制检疫也很难落到实处,现在,通过协会也顺利解决了。
调查中,该镇罗镇长告诉我们:“看来用管理计划经济的办法和行政干预的那一套是行不通了。成立协会好,解决了政府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不便管的事情。”
7、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起到了启迪和引导的作用。
龙兴镇奶牛协会的实践,不仅启发了干部也教育了农民群众。协会的兴办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引发和启迪作用更具深层次的意义。首先是广大农村干部开始从计划经济的惯性模式中转移到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上来,从习惯于行政指挥转移到运用经济手段来指导农村经济发展。并且能够尊重群众意愿,总结和发展广大群众的实践和创举,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和政策举措。同时,广大农民也从合作中尝到了甜头,他们再也不是单家独户,势单力薄闯市场了,他们首次开始完全自愿地凝聚在一起,以一个人多势众的团体,一个有法律主体地位的组织与市场较量。协会成员之间休戚相关,命运与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就以最生动、最切身的方式向农民灌输了合作思想,以最直接最快捷的办法提高了农户的合作意识,以最有效最透明的措施医治了极左条件下几十年合作化运动给他们造成的巨大创伤,打消了他们谈“合”色变的顾虑,帮助他们不断地克服小农意识,在合作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合作的内容,拓展合作的范围,创新合作的方式,提高合作的技能。
三、启示思索
龙兴镇奶牛协会与全市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样,成立的时间不长,规模小,产业链条不长,服务范围窄,项目比较单一等等。尽管如此,龙兴镇奶牛协会的实践,仍然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难题需要不断探索。
1、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无论哪种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都不能损伤这个基础。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对家族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补充和完善,弥补了家庭承包分户经营的缺陷,健全了统分结合“统”的不足。事实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经营服务中几乎都是把生产环节放在了农户,农户家庭成为了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而是在经营服务环节实行了统。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成功的作法。
2、坚持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合作制原则,不能强迫命令农民入社。
竞争和合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缺一不可的两个轮子。自愿、民主、平等、互利是世界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了近200年的行之有效的基本原则,也是合作得以成功,合作事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合作的基础是自愿,没有自愿就无从合作。因此,农民愿不愿意合作,农民愿意以哪种方式合作,都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农民有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自由,也有退出的自由。是否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的一项法定自主权,政府和组织都无权剥夺。强迫命令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破坏合作事业的发展。
3、保护合作组织的自主权力,不能强施行政干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的具有法律主体地位的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会员大会通过的《章程》自主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这些组织不是各级政府和其部门的录属单位。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无权干涉他们的生产经营自主管理行为。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发展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尚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尚不成熟,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存在许多困难,需要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实行民办官助。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应当支持不干预,引导不强制,指导不代替。
从当前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尤其需要克服的一是过度保护和干预。不习惯按合作制的原则来指导其运作,而是大包大揽,代作主张;二是用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办法来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混淆了二种经济组织的性质区别;三是不由自主让合作经济组织帮助完成“中心工作”,甚至代行某些行政职能等等。这些观念和作法不克服,极有可能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演变成“二集体”、“二国企”,重走“政企不分”、“政社合一”的老路,而丧失其市场竞争的能力,使合作事业再陷曲折。
同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当是纯粹的农民经济组织,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其不要参与经济活动以外的其它社会活动,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4、坚持积极稳妥的发展方针,不能操之过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从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践来看,凡是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科技信息比较普及开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多就活跃,实体化水平就高,运作也比较规范,反之,就差。所以,在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上也要遵循客观规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首先要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专业化生产经营,否则,要急也是急不起来的。因此,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能下计划,定指标,不能纳入政绩考核。应该边发展边规范,先发展后规范,在规范中促发展。
四、发展对策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虽然在世界上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了,但是,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从总体上讲,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全国一样,其发展水平低,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少、规模小、覆盖面窄、生产经营和服务项目单
一、实力弱、内部运作缺乏规范、法律地位不明确、各级政府的支持政策零散、不配套、不法定、力度小等等,需要针对本市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发展对策。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分户生产统一经营,解决了农户生产经营千家万户和市场经济千变万化的矛盾,这是以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为突破口,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小康。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都要形成共识,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新鲜经验和成功作法,指导面上工作。同时,要大力宣传合作经济的成功典范,在农民群众中造成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形成政府与农户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
2、“三民三化”,促进发展
当前,我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三民三化”。“三民三化”即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民有、民办、民受益。服务系列化、经营实体化、形式多样化”。民有就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入股资产属成员私有,经营的留成利润和从其它渠道获得的投入均属其组织所有成员共有,作为其生产经营、抗御风险的资本,其获利也归成员所有。民办就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按照章程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它的一切运作和发展方向都由成员大会和成员代表大会决定。民受益就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内不以赢利为目的,主要是为成员服务,组织成员统一生产和经营,对外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全体成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服务系列化就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对其成员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条龙服务。经营实体化就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能仅仅停留在咨询服务上,一定要依托成员的分户生产实行统一经营,朝实体化方向发展,努力成为真正的有经济实力的市场主体。形式多样化就是要鼓励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发展。农村经济领域广阔,农业生产形式多种多样,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合作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应当大力支持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问来路,不问出身,只要有利于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合作经济事业的发展就一视同仁给予鼓励和支持。
因此我们要鼓励农户筹办龙头企业领办,能人创办,各种涉农组织改制办等等,造就万马奔腾、百花齐放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大好局面。
3、政策扶持,营造环境
当前,首先,要通过立法赋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明确的法律主体地位,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找到立足点;第二,要研究组织配套、完整有力的支持政策。如资金投入、税收减免、金融信贷、保险支持等等;第三,加大科技信息投入的力度。要加强以先进实用技术、经营管理技能、营销知识运用等等为主的培训工作。同时,要建立为农服务的信息网络及时传递科技和市场信息;第四,力争投入一个农业的产业发展项目就同时要求建立和支持一方专业协会发展,这也是最现实和最有效的促发展措施,在我市首先应当结合实施“产业化百万工程”和“百强镇工程”来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第五,要把当前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和农村信息网建设等国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甚至农技推广、良种工程、新品种试验示范等项目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结合起来规划实施。这样,可以通过项目实施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又可以使项目落到实处而持续发挥作用;第六,营造公平宽松的发展环境,防止官办,防止垄断,防止歧视。
4、加强指导,规范运作
我市目前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运作机制不健全。因此,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同时,要加强指导,帮助其强化内部管理,健全和完善运行机制。
第一,组织管理机制。主要是完善章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同时,建立人事、财务、营销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有章可循。
第二,利益分配机制。在组织与成员之间,其收益可按交易量分配与按股份分配相结合,分配比重根据组织性质而定。要注意防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变成少数人获利的经济组织。
第三,积累发展机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强化自身积累,壮大资金实力,以保持组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要把以资产为纽带的合作社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要通过市场竞争和行业整合,使其发展成为产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和商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协会或组织。在我市可以率先组建基础条件较好的柑桔、蔬菜、茶叶、生猪、肉禽和蛋奶等农产品行业协会。
第四,监督约束机制。建立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一方面发挥组织内部监事会和成员的监督作用,促使其按章行事。另一方面还要发挥政府职能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使之成为走向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政府职能主管部门要在充分尊重其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通过行政审批、行业指导、财务监管、年度审核等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监管和指导。
在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虽然是一项年轻的事业,但是,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不可阻挡,有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有千百万农民的踊跃参与和实践,我国农村合作经济事业将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第二篇:积极稳妥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农村牧区经营体制
积极稳妥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农村牧区经营体制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联结农民与市场新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对保护农民利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如何积极稳妥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推进农村牧区经营体制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近日,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研。突
泉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自家庭承包经营后,分散、独立经营的小农经济格局,使大多数农民仍存在传统的经营意识,远远不适应现在经济发展需要。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在抗御风险,适应市场经济等方面显得势单力薄,甚至是束手无策。近年来,我县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作为一种有效途径,进行了大胆探索。目前,已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7个,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合作经济组织达6个。永安镇敖牛村奶牛专业合作社是我县一个比较规范成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于2004年12月,入社养殖户96户,入社奶牛213头,入股股金10,650元。并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通过了《章程》、《奶牛意外死亡补偿办法》和《股金管理规定》。合作社成立后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为社员提供了服务:一是提供免费科技培训。由合作社出面请行家有针对性地讲课,费用不需各户分担,提高了奶牛户的饲养水平。二是降低改良费用。合作社成立的改良站,冷配一头牛只需80元,比合作社成立前少花40元,全社基础母牛每年可节约11,000多元。三是降低奶牛疾病治疗成本。兽医服务站面对社员服务,打一个吊瓶只需17元,可比原来少花一半,一年可节约16,000多元。四是统一供给袋装饲料。合作社饲料供应站购进的饲料,每袋可以少花2-3元,在饲料上一年可节约6,000多元。五是吸引外资建立了两个挤奶点,一个机械化标准奶站,牛奶卖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六是建立了风险共担机制。合作社成立后,先后对意外死亡的奶牛给予了8350元补偿,一家一户的大风险化解成为社员共担的小风险,焦点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七是协调信用社申请到100万元贷款,解决了资金难题。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以上服务每年可降低成本36,000多元,每头奶牛可增收375元。合作社切实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到、办不了的事,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突泉县有机食品产销协会始建于2005年初,其宗旨是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建立产销一体化经营格局,促使农民靠科技、品牌、规模优势增收致富。该协会计划三年内发展会员1500人,争取在十年内通过“协会+农户”和“协会+公司+农户”的方式形成一个拥有绿色生产基地10万亩以上、产值过亿元的组织体系。今年,突泉县有机食品产销协会已与沈阳、阜新的杂粮市场达成协议,在太和、太平等5个乡镇落实山西红谷订单3600亩,每亩可增收200--300元。突泉县蔬菜产销协会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企业和农民之间搭起了一座联姻桥。从今年4月20日开始到现在已为县内森源和铭川两家蔬菜加工企业落实蔬菜种植基地4600亩,保证了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目前,这两家企业已与12个乡镇2000户农民签订了订单合同,每亩可为农民增收300--500元,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
综上所述,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有利于加强农牧业技术、信息交流,促进农牧户与龙头企业联结,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国家有关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降低农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农牧民收入。因此,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提高对加快发展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把培育和发展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一)实行一套典型引路、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合作经济组织是群众性组织,不能搞强制命令。针对不同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引导办法。对社区合作型、技术服务型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乡、村两级现有服务组织牵头转型转轨,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吸引农户入会入社。对专业合作型合作经济组织,已具雏形的,动员能人牵头,政府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扶持,完善转化。未成形的,围绕农业产业,分行业由各级服务组织或农户牵头创建。对股份合作型和综合型合作经济组织,因运营较为复杂,应指派专家指导创建。有目的、有理性地抓这一工作,使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健康地发展。
(二)建立一套保护机制。要按照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大对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保护力度,明确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坚决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切实保护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政府的牵线搭桥、保驾护航作用,对部分农业支柱产业设立风险保护基金,并要求乡镇给予配套,在合作经济组织起步之初、经济实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给予风险支持。
(三)完善一套服务体制。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是农牧民自己的组织,它从建立之初就把为农牧户服务作为自身宗旨,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为了扩大合作经济组织知名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关部门也要给予必要的服务。如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信贷服务、给予用地用电政策优惠、在项目申报方面给予扶持等等。农业、供销社、工商等部门要扩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发挥组织、协调、管理、服务、规范的功能,做到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推动不强迫,不断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通过探索与实践,突泉县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不规范、运作不良的合作经济组织占相当比重。有的服务实体工作上应付,换汤不换药,没有彻底转换机制。有的仅有服务功能,不能担当带领农民闯市场的重任。有的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经不起市场风险的考验,孕育着一定的内在危险。二是社会管理制度不健全。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不规范,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进行非法交易、诈骗活动,偷税漏税,造成国家、企业、农户的经济损失。三是与龙头企业结合紧密的合作经济组织少,直接面向市场的合作经济组织较多。四是合作经济组织决策存在一定盲目性,造成新的农产品相对过剩现象。
当前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是联结市场、龙头企业与农民的中介组织,能够较好地解决一家一户小生产与社会需求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民组织化、信息化程度。发展中要根据群众和市场需求,打破地域、行业界限,积极加以引导。要大张旗鼓宣传,坚持先发展后规范,使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大大向前迈进一步。发展中要注意按照优胜劣汰、群众自愿的原则,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搞“拉朗配”。
(二)加强管理,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作。在建立完善一整套内部规章制度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但不能过多行政干预,规定专门管理机构,必须登记注册,采取介于社团和公司之间的管理办法。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级合法组织,但其法律地位不明确,应加快其立法步伐,制定有关条例和示范章程,保护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规范合作社的内在运行机制。合作组织始终要坚持“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一是要实行农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尊重农户的自愿选择;二是要坚持民主,无论大事小情,社员都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以社员(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由理事会执行社员(代表)大会的决策,监事会要为社员(代表)大会负责。
(四)建立合理的利益调节分配机制,促进合作制与产业化的有效结合。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将一定区域、一定行业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价格同盟,维护自身利益,还可以与龙头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分享加工、销售的利润。要加强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合同契约的管理,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的手段,确保合同契约的履行。在建立利益调节机制方面,要鼓励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合作、保护价格、利润返还等形式,将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联系的更为紧密,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
(五)进一步提高协会会员素质。针对目前会员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的状况,加大对会员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能人作用,进行科学正确决策,维护农民整体利益。要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和科技意识,与其它行业协会联合,形成统一的价格同盟。要全面发挥党员、干部、致富能手在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作用。事实证明,党员干部在群众中都有一定的威信,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致富能手思想意识比较先进,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合理地组织致富能手成立不同形式合作经济组织,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更好地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作用。政府在培育完善合作经济组织方面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及时将农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向各级政府反映。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农民的呼声,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培训、农产品出口等各种服务,帮助合作经济组织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再次腾飞。
第三篇:积极稳妥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农村牧区经营体制
积极稳妥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农村牧区经营体制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联结农民与市场新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对保护农民利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如何积极稳妥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推进农村牧区经营体制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近日,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研。
突泉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自家庭承包经营后,分散、独立经营的小农经济格局,使大多数农民仍存在传统的经营意识,远远不适应现在经济发展需要。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在抗御风险,适应市场经济等方面显得势单力薄,甚至是束手无策。近年来,我县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作为一种有效途径,进行了大胆探索。目前,已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7个,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合作经济组织达6个。永安镇敖牛村奶牛专业合作社是我县一个比较规范成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于2004年12月,入社养殖户96户,入社奶牛213头,入股股金10,650元。并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通过了《章程》、《奶牛意外死亡补偿办法》和《股金管理规定》。合作社成立后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为社员提供了服务:一是提供免费科技培训。由合作社出面请行家有针对性地讲课,费用不需各户分担,提高了奶牛户的饲养水平。二是降低改良费用。合作社成立的改良站,冷配一头牛只需80元,比合作社成立前少花40元,全社基础母牛每年可节约11,000多元。三是降低奶牛疾病治疗成本。兽医服务站面对社员服务,打一个吊瓶只需17元,可比原来少花一半,一年可节约16,000多元。四是统一供给袋装饲料。合作社饲料供应站购进的饲料,每袋可以少花2-3元,在饲料上一年可节约6,000多元。五是吸引外资建立了两个挤奶点,一个机械化标准奶站,牛奶卖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六是建立了风险共担机制。合作社成立后,先后对意外死亡的奶牛给予了8350元补偿,一家一户的大风险化解成为社员共担的小风险,焦点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七是协调信用社申请到100万元贷款,解决了资金难题。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以上服务每年可降低成本36,000多元,每头奶牛可增收375元。合作社切实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到、办不了的事,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突泉县有机食品产销协会始建于2005年初,其宗旨是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建立产销一体化经营格局,促使农民靠科技、品牌、规模优势增收致富。该协会计划三年内发展会员1500人,争取在十年内通过“协会+农户”和“协会+公司+农户”的方式形成一个拥有绿色生产基地10万亩以上、产值过亿元的组织体系。今年,突泉县有机食品产销协会已与沈阳、阜新的杂粮市场达成协议,在太和、太平等5个乡镇落实山西红谷订单3600亩,每亩可增收200--300元。突泉县蔬菜产销协会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企业和农民之间搭起了一座联姻桥。从今年4月20日开始到现在已为县内森源和铭川两家蔬菜加工企业落实蔬菜种植基地4600亩,保证了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目前,这两家企业已与12个乡镇2000户农民签订了订单合同,每亩可为农民增收300--500元,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
综上所述,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有利于加强农牧业技术、信息交流,促进农牧户与龙头企业联结,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国家有关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降低农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农牧民收入。因此,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提高对加快发展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把培育和发展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一)实行一套典型引路、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合作经济组织是群众性组织,不能搞强制命令。针对不同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引导办法。对社区合作型、技术服务型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乡、村两级现有服务组织牵头转型转轨,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吸引农户入会入社。对专业合作型合作经济组织,已具雏形的,动员能人牵头,政府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扶持,完善转化。未成形的,围绕农业产业,分行业由各级服务组织或农户牵头创建。对股份合作型和综合型合作经济组织,因运营较为复杂,应指派专家指导创建。有目的、有理性地抓这一工作,使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健康地发展。
(二)建立一套保护机制。要按照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大对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保护力度,明确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坚决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切实保护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政府的牵线搭桥、保驾护航作用,对部分农业支柱产业设立风险保护基金,并要求乡镇给予配套,在合作经济组织起步之初、经济实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给予风险支持。
(三)完善一套服务体制。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是农牧民自己的组织,它从建立之初就把为农牧户服务作为自身宗旨,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为了扩大合作经济组织知名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关部门也要给予必要的服务。如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信贷服务、给予
第四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曲阳县人民政府
2008年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整村推进、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重点扶持,科学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前,全县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5家,共吸纳会员1800户,联结农户5000余户。
主要做法是:
一、广泛宣传发动,引导合作社发展
为提高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我县积极采取宣传引导和示范引导的“两引”措施,组织电视台开展合作社知识讲座,发挥“新曲阳合作网”的媒体作用,向农民介绍农合、宣传农合,共发放宣传资料5000份,张贴标语200多张,在全县形成鼓励、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同进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会和推介会,让参合农民真正感受到参加合作社带来的实惠。2008年6月上旬、9月下旬,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组织部分合作社成员召开了“科学施肥培训会”和“石家庄绿洲肥料有限公司系列产品现场推介会”,发放宣传材 1
料800份,展示各种肥料10余种,现场订货130多吨,真正做到了农合联厂家联农民的纽带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农民合作社的影响力,使农民参合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二、注重因势利导,加快合作社发展
我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多样性发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兴起和壮大,逐步形成了齐村乡甲鱼、柴鸡、中华鲟养殖,产德乡烤烟、鸭梨种植、肉奶牛养殖,燕赵镇鸭梨,东旺乡蔬菜,郎家庄乡、范家庄乡、北台乡红枣种植等多产业、多形式的合作社格局:
一是根据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引导组建以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为主要经营项目的专业合作社,走依托主导产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路子,如产德乡的李家庄、北次曹、郭家店烟农根据当地产业优势,自发组织成立了曲阳县兴农烟叶专业合作社,入股社员达到了70户,带动附近农户400多户。
二是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走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社的路子,鸿运甲鱼专业合作社依托富农养殖有限公司带动附近500多户发展甲鱼养殖,乐泰肉鸡专业合作社依托乐泰生物养殖有限公司带动120户发展肉鸡养殖。
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大户的带动作用,走依托专业大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路子。如曲阳县秋红红枣专业合作社就是利用张进勇专业大户的优势,吸收股民达53户。
三、坚持科学指导,规范合作社发展
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从规范运营机制和规范服务内容两方面入手,促进合作社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不断完善章程管理机制、组织内部利益互补机制和利润返还机制、民主管理机制等,逐步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维护社员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技术和培训服务,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服务,统一产品、基地的认证认定服务,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服务,逐步规范合作社的服务内容,增强自我发展活力。2008年,为维护社员利益,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农资市场,我县及时组织、协调合作社,建立了上下贯通的生产资料销售网络体系,利用10家农资专业合作社,销售了全县85%的生产资料,销售总量达到31250吨。
四、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合作社发展
为了切实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我县把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实施整村推进、加快“两个周转”及产业化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意见,制定出台了各项扶持政策。在注册登记上,工商、民政部门简化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注册登记手续,酌情减免了登记和年审收费;在信贷支持上,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不断改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在税收扶持上,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实行减免优惠,明确农民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享受发展农业产业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民营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资金扶持上,扶贫、发改等部门资金适当向农民合作组织倾斜,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曲阳县鸿运甲鱼专业合作社,在县、乡、村的指导和扶持下,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努力扩大经营范围,会员发展到了60多户,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500多户,发展甲鱼大棚550个,仅扶贫资金就向甲鱼养殖户安排100万元;为进一步调动烟农的积极性,农合联积极克服物料上涨的不利因素,多方筹集资金,免费供应种子,无偿提供各种化肥50吨、农药2.4吨,地膜7吨,扶持烟叶生产资金每亩128元,从而保证了烤烟种植面积,仅2008年,产量就达到45万斤。
五、培植示范典型,带动合作社发展
本着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组织有活力的指导原则,在已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认真筛选示范典型,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典型示范、典型带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在产业上,把市场化、商品化较高的畜禽、蔬菜、林果、水产等作为发展的重点,扶持了曲阳县乐泰肉鸡专业合作社和兴旺蔬菜专业合作社(2008年荣获“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在经营环节上,把合作加工、合作购销作为重点,扶持了曲阳县兴农烟叶专业合作社和金良鸭梨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区域发展上,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乡、村作为重点,扶持了鸿运甲鱼技术服务专
业合作社,通过培植示范典型,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带动了全县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六、强化组织领导,推动合作社发展
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服务和引导。我县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划制定、宏观协调和管理服务,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县社、农业、发改、财政、扶贫、工商、税务、民政、金融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县社,具体负责解决在发展农民合作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各项切实有效的服务,坚持引导、鼓励、扶持、服务四为主的原则,防止行政干预和行政包办,定期举办合作组织经验交流会及学术研讨会,从而有效推动了农民合作社全面、协调发展。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我县的农民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呈现出了合作形式日趋多样化、合作领域日趋广泛、合作层次逐步提高、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带动作用逐步增强的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总量偏少,覆盖面较窄,辐射力不大,运作不规范,有些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争取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第五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
一、农村合作经济及经营体制创新现状
我国农业经营体制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方式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近10年来,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及实际工作者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行产业化经营;二是农村新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即以农民为主体,组建专业性协会或合作社带动农民进行商品化生产和流通;三是改造传统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主要是希望通过深化改革,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与市场对接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指将农业生产向流通、加工环节及综合服务等领域延伸,形成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出口)和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供应以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农村经营体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既要使农产品适销对路,产销衔接顺畅,更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把农村产业经济链条做粗做大。在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一些涉农企业为寻求新的增长点,纷纷把经营触角伸向农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对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总体情况看,近几年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不明显,农民增产不增收或增收幅度不大,最主要的问题是,在目前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中,农民没有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享受不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增值效益,“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制约机制,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关系比较松散,基本上是企业与数个分散农户之间的一种买卖关系,难以有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也很难保证在市场波动的时候企业有稳定的货源,农户有稳定的销路。
(二)新兴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模式
全国有140多万个各类新兴的合作经济组织,真正运作规范的大约在10%以内,而且这个数字还是动态变化的。很多新发展的合作社既缺少自有资金,又很少有固定资产,相当多的只是个“皮包”公司,开展业务靠赊欠或下游商家的预付资金,经不起市场风浪的冲击。这种新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由于目前在市场上还缺乏信用,拓展业务能力也有限,难以获得农民和社会的普遍信任与认同。
(三)改造供销合作社带动型模式
供销合作社在中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是中国目前组织体系、经营网络最大,服务功能相对比较健全的合作经济组织。早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因斗争的需要,在中央苏区和革命圣地延安及各个根据地,都建立有供销合作社的前身——消费合作社。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在各种合作社竞相发展的热潮中,只有由广大农民自愿入股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供销合作社,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主要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经营服务网络。供销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生产,搞活城乡物资交流,增加农民收入,在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改革开放后,虽然供销合作社从经营到办社体制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自身发展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难境地。比如改革的目标是“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尽管合乎理性,但运作措施错位,结果与愿望相悖,很多基层供销合作社非但没有成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反而在市场的大潮中被淹没了;再如思想观念滞后等。当长期垄断经营的农资、棉花逐步放开后,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改革目标、运行机制依然没有真正转到市场经济的要求上来,怨天尤人多于谋求改革发展,要政策、靠政府多于开拓进取,许多供销合作社干部仍然向往当“公务员”,满足于“吃皇粮”。
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对策
(一)确立正确的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思路
1.要坚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乡居民需求不同,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特点。因此,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当地实际出发,兴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合作社,绝不能统一套用一种规格、一个模式。从目前农村的情况看,在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社区综合性合作经济的同时,围绕专业性的商品生产,发展多种专业合作社很受农民欢迎。鉴于我国目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资源比较匮乏,已发展的一些合作经济组织实力也较弱,因此,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传统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村经济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供销合作社尤其应抓住这一机会,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要坚持合作社原则。合作社是社员自愿参加、自助自治的经济组织,必须坚持自愿互利和民有、民营、民管的原则。发展合作社,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维护社员经营自主权和财产所有权,不能搞强迫命令,更不能侵占和平调社员财产。要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到合作社的好处,通过吸引方式让更多的农民参加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社员。要坚持民主办社的方针,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要由社员选举产生;合作社的制度和章程,要由社员民主制定;合作社的重大事项,要由民主决策,任何个人不能包办代替。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合作社运行管理机制、合理的合作社资本形成机制、高效的合作社联合机制。
3.要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合作制的灵活性,根据中国农村的不同情况,从市场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出发,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发展什么样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建多大规模就建多大规模。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要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实行优胜劣汰,通过市场竞争发展壮大。在农村合作社问题上,必须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尤其是各级党政机关应主要通过政策进行引导、支持和扶助,做到引导而不强制、支持而不干预、扶助而不包办。
(二)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三)加强政策支持,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要为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对农民自愿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以至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重点给予扶持帮助。
2.要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拓展业务,强化其为“三农”综合服务功能。首先,除法律有明确规定之外,凡是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包括金融、保险业等,都应当允许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不要行政干预。其次,将目前散落在乡镇的“七所八站”等一些与农村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单位或机构,应由农民监管,变成真正为农民自我服务的组织。
3.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高度关注与市场经济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的农村供销合作社,通过深化改革和必要的支持,使之嬗变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