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纳税
符合下列条件的建筑业纳税人可向注册地地税局申请认定为网上实时自开票纳
税人。
(1)在注册地依法办理了税务登记证;
(2)必须是网上申报纳税人;
(3)按照规定进行建筑业工程项目登记和报验;
(4)财务核算制度健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5)取得建筑主管部门颁发的三级(含)以上建筑企业资质;
(6)不属于建筑主管部门颁发资质的,从事设备安装、电信工程、水利工程、道路修建等其它工程业务的纳税人,在我市有固定经营场所,可持国家有
关部委或市政府授权的管理部门发放的资质证或许可证进行认定
第二篇:建筑劳务公司如何纳税
建筑企业将项目全部承包给个人,但实际按工程进度收取进度款项时还是以建筑企业名义收取,在收取时必须交纳营业税,那么建筑企业收取的管理费实际上是这个进度款项中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从发包方收取的建筑施工项目的收入中,你扣留了一部分作为自己的收入,另外一部分你支付给了从你手中发包出去的个人。所以,收取的管理费应先交纳营业税。一般情况下,都以全额按“建筑业”税目依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
另外建筑公司应将从工程发包方取得的承包收入按规定确认为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收入,将支付给分包单位的支出在企业所得税税前作为成本扣除,缴纳企业所得税。
关于建安企业(被挂靠单位,以下简称被挂靠方)向施工队(以下简称挂靠方)收取挂靠管理费的征税问题
建筑安装施工队由于不具备承接建筑安装工程的资质,往往采取挂靠具有相应资质的建安企业并以被挂靠方的名义承接建安工程,被挂靠方负责工程结算,通过划拨工程款给挂靠方时以座扣或其他方式收取挂靠方的管理费,具体施工由挂靠方负责,同时以被挂靠方的名义将收到的工程款缴纳建安工程营业税。鉴于被挂靠方向挂靠方收取管理费与提供建筑业劳务取得工程结算价款收入是两个不同的营业税应税行为的应税收入,建安工程结算价款应全额按“建筑业”税目依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挂靠方支付给被挂靠方的管理费,属于被挂靠方为挂靠方提供了签订承接工程的合同和办理工程结算手续的服务,因此对建安企业(被挂靠方)向施工队(挂靠方)收取管理费,应按“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税目依5%税率征收营业税。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建筑公司应将从工程发包方取得的承包收入按规定确认为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收入,将支付给分包单位的支出在企业所得税税前作为成本扣除。需要企业注意的是,根据《建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他人,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
第三篇:建筑企业异地施工如何纳税
建筑企业异地施工如何纳税
2010-6-2 9:03:26来源:作者:郭思彤【大中小】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在综合了《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21号)以及《关于建筑企业所得税征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39号)文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地对建筑行业的实际征管状况,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156号),对建筑企业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的企业所得税纳税问题进行了规范。企业所得税处理的三种情形
1.总机构直属的项目部跨区施工情形。一般由总机构与建设方签订施工合同,且直接以总机构的名义组织施工。施工企业凭有效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回机构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建筑企业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指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的项目经理部(包括与项目经理部性质相同的工程指挥部、合同段等),根据国税函〔2010〕156号文件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要按项目实际经营收入的0.2%按月或按季度由总机构向项目所在地预分企业所得税,并由项目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总机构扣除已由项目部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后,按照其余额就地缴纳。
对于一些手续不齐全的挂靠单位,若没有按税法规定的时间、程序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以及开具的证明超过税法规定的有效期限的,或者没有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总机构出具的证明该项目部属于总机构或二级分支机构管理的证明文件的,应作为独立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其工程项目所得税由工程所在地税务机关结合当地实际就地征收。
2.二级分支机构的异地施工情形。具体可分两种情况处理:
属于跨省经营的,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规定,按照“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分支机构应在项目所在地按月或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例外的情形为新设立的分支机构,设立当年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若总机构既有直接管理的跨地区项目部,又有跨地区二级分支机构的,先扣除已由项目部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后,再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计算总、分支机构应缴纳的税款。属于在同一省内经营的,国税发〔2008〕28号文件的第三十九条规定,居民企业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内跨地、市(区、县)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场所的,其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税局、地税局参照本办法联合制定。根据这一规定,各省均作出相关管理规定。如浙江省地税局、国税局、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省内跨地区经营建筑安装企业有关所得税管理问题的通知》(浙地税发〔2009〕52号)规定,对不符合二级分支机构判定标准的非法人分支机构(如总机构直接设立的项目公司、工程部等),若同时符合以下3个条件,该分支机构在向施工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后,其经营所得由总机构统一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分支机构在施工地不预缴企业所得税:
(一)分支机构未在施工地领取非法人营业执照;
(二)分支机构持有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三)由总机构出具并由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确认的该分支机构在财务、业务、人员等方面纳入总机构统一核算和管理的证明。
对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如二级分支机构设立的项目公司、工程部等),持《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施工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并提供由总机构出具并经总机构和二级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确认的该分支机构在财务、业务、人员等方面纳入二级分支机构统一核算和管理的证明后,该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其经营收入、职工工资总额和资产
总额统一计入二级分支机构。
3.分支机构直属的项目部跨区施工情形。建筑企业跨地区在二级分支机构之下设立的项目经理部(包括与项目经理部性质相同的工程指挥部、合同段等),若以分支机构名义与建设方签订合同并组织施工,则其收入汇总计入该分支机构,适用国税发〔2008〕28号文件的分级管理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异地施工管理
《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持税务登记证副本和所在地税务机关填开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营业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纳税人外出经营,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
另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换发税务登记证件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发〔2006〕104号)第三条规定,对外来经营的纳税人(包括超过180天的),只办理报验登记,不再办理临时税务登记。据此对于未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施工企业采用由机构所在地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经工程所在地税务机关进行报验登记后,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的时间确认收入,由工程所在地税务机关代开工程款发票并申报缴纳营业税等相关税费。
若施工企业在工程所在地设立二级分支机构,则要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接受当地税务机关的税务管理。
营业税纳税地点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异地施工,无论总、分支机构还是跨地区设立的不符合二级分支机构条件的项目经理部(包括与项目经理部性质相同的工程指挥部、合同段等),其营业税纳税地点的规定是一致的,均应在应税劳务发生地申报缴纳营业税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防洪费等税费。
建筑企业在外地施工,办理《临时税务登记证》的,在项目所在地企业所得税预缴比例是多少?
2013-07-18 16:15hongyanhf | 分类:财务税务 | 浏览457次
跨地区经营的建筑企业,持有《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的,在项目所在地企业所得税预缴比例是多少?持有《临时税务登记证》的,在项目所在地企业所得税预缴比例是多少?
分享到:
2013-07-18 19:24 网友采纳
热心网友
持有《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的在项目所在地缴纳千分之二的企业所得税,持有临时税务登记证的再项目所在地缴纳全额企业所得税百分之二,回公司当地应该可以抵扣。
追问
这个答案和我从其他途径得到的答案基本一样,非常感谢。想追问一下“持有临时税务登记证的在项目所在地缴纳全额企业所得税百分之二”的相关法律依据?
第四篇:建筑企业的纳税筹划
建筑企业的纳税筹划
2014-03-27 13:30:57 来源:中华财会网我要评论字号T | T
如何实施建筑企业纳税筹划,是当今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本文中,笔者拟对我国现行纳税筹划的特征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建筑企业税收筹划思路和建筑企业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法。
一、纳税筹划的特征1.合法性
纳税筹划最核心的特征是合法性,合法性也是纳税筹划与偷税漏税的区别特征。合法性是指纳税筹划是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税务筹划。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当存在许多纳税筹划方案时,纳税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水平选择最优的方案,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税负。
2.筹划性
筹划性是指事前计划、安排、设计项目。纳税人一般会先考虑税款,然后考虑筹资、投资、分配利润等经济活动。这样,企业必须事前进行纳税筹划。如果一项经济活动已经完全发生,相关的应纳税额已经确定,这样就不能进行纳税筹划了。纳税行为是在企业实际发生应税行为后,例如,企业发生生产经营活动后,才会承担相应的税费。这也说明,纳税筹划必须在实际发生应税行为前,这样的纳税筹划才有意义。
3.效益性
效益性是纳税筹划的根本目的,效益性分为两种表现形式:其一,为目前利益,即获得较大的净现金流量;其二,为长远利益,即股东财富的最大化。目前利益是长远利益的表现,计算目前利益时,不仅要考虑各种方案在经营过程中的显性收入和显性成本,而且还要考虑机会成本和筹划成本。而长远利益则为税务筹划取得利益应着眼于纳税人资本总收益的长期稳定地增长,而不是着眼于个别税种的高低,甚至也不能仅仅着眼于纳税人总体税负的轻重。这是因为,在纳税人的经营计划或财务计划中,纳税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进行投资和经营决策时,除了考虑税收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其他多种因素,权衡轻重、趋利避害,以达到总体长期的收益最大化。
4、专业性
专业性是指纳税筹划具有很强的专业特征,需要财务管理、法学、税收学等学科的综合,而且从事纳税筹划的人员应该具有专业的知识。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这些专业机构进行纳税筹划,进行纳税筹划的人员一般具有专业资格。
二、建筑企业税收筹划分析思路1.缩小企业的税基
缩小企业的税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应纳税额。例如,在法律法规容许的范围内,实现企业收入最小化的同时,一并实现各种成本费用最大化。这样,可以缩小建筑企业的税
基,最终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2.企业适用相对较低的税率
在法律法规的规定下,除了少数税种实行单一的税率外,大部分税种有着不同的税率,这样给纳税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使纳税筹划有显著的效果。
3.合理归属企业所得
在处理企业收入时,可以通过分摊、增加或减少收入、支出、损益等项目进行,但前提是正确、合理地预测收入、支出、损益的发生,以了解建筑企业获取利益的趋势,做出合理、科学、可行的安排,让企业享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效果。
4.企业整体延缓纳税期限
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延缓建筑企业的纳税时间,可以享受资金的时间价值。一般而言,延缓的时间越长,建筑企业享受的利益越大。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时期时,延缓纳税时间的效果更加显著。
5.利用税负转嫁方式降低企业税负水平
税负转嫁涉及到课税商品价格的构成问题,税负转嫁存在于经济交易之中,通过价格变动来实现。而企业投资关系复杂,交易来往频繁,为税负转嫁到企业之外创造了条件。
三、建筑企业纳税筹划的相关策略1.营业税的筹划策略
要积极利用工程承包合同进行纳税筹划。根据是否与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可以将营业税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税目,即服务业和建筑业。根据营业税相关规定,建筑企业的总承包人如果将部分工程分包或转包给其他施工单位,营业额为总承包款项减去分包或转包给其他施工单位的款项后的余额。工程承包企业承包建筑安装部分工程,如果工程承包企业与施工企业签订了相关的工程承包合同,无论工程承包企业是否参与具体的施工,都按照“建筑业”税目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如果工程承包企业没有与施工企业签订了相关的工程承包合同,无论工程承包企业是否参与具体的施工,都按照“服务业”税目5%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建筑工程承包企业可以通过工程承包合同进行纳税筹划,而且纳税筹划空间较大,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可以使企业适用低税率。
2.土地增值税的筹划策略
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非常重要税种之一是土地增值税,对土地增值税进行纳税筹划受到房地产企业的普遍关注。土地增值税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税率,税负较重;另一方面,土地增值税为超率累进税率,各个级别的税收差别较大,因此土地增值税具有广阔的纳税筹划空间。对于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的基本思路为:根据土地增值税自身税种的特点,控制增值额,使建筑企业适用于低税率或免税。土地增值税税率为四级超率累进税率,税率从30%到60%不等。增值额越高,则使用越高的税率,税负较重。根据税法规定,纳税人出售普通标准住宅时,如果增值额没有超过20%,可以免征建筑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因此,在对建筑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过程中,控制增值额,使用较低的税率,这样可以减轻土地增值税的税负。合理控制
增值额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减少销售额,二是增加可扣除项目。从表现上看,这些做法会减少企业当期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其实不然。这样做得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少交或免交土地增值税,如果增值率略高于两级税率档次交界的增值率,通过适当减少销售收入或者增加可扣除项目,可以减少增值额,降低土地增值税的适用税率,从而减少土地增值税税负;另一方面是通过低价格优势在激烈的销售中获得市场,同时提高了房屋质量、改善了房屋的配套设施等。这种情况如果把握得好,不一定减少企业的利润,可能反而还会增加企业的收益。税法规定,开发费用的扣除比例不得超过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金额和房地产开发成本金额总和的10%,而各省、市在10%之内确定了不同的比例,纳税人要注意把握。
3.房产税的筹划策略
对于房产税的计算方式有两种:一是从价计税,二是从租计税。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目前市场环境下,房屋的租金普遍较高,但如果房屋是以前建立的,则账面价值会较低,这样使得在两种计税情况下房产税的税负不相同,存在从价计税税负轻以及从租计税税负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已经修建很多年的旧房屋,其账面价值非常低,但由于位于黄金地段,现在房屋的市场价格是其账面价格的几百倍,其房屋租金收入也远远高于账面价值。将房屋进行出租会比将房屋进行自营要缴纳更多的税款,那如何将房屋进行出租改为将房屋进行自营以避免过重的税负?如果企业以自己的名义领取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将房屋承租人招聘为经营人,将房屋出租行为变为自办工厂或商场再承包出去,收取承包收入,那么原有的房产就可以按从价计征方法征收房产税,这样可以避免较高的房屋租金和较高的房产税,也合理避免了流转环节营业税及其附加税,从而可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4.建筑企业所得税的筹划策略
关于各项准备金的纳税筹划。及时、灵活地计提各项准备金,从而增加计税前的可扣除金额。目前税法没有具体规定各项准备金的扣除比例,在这样的前提下,具体准备金的方法也有多种,采用不同的计提准备金的方法,列支的费用不同,对所得税的影响也不同。方法包括直接转销法、备低法。
关于存货计价方式的纳税筹划。在计价存货发出成本的过程中,一般通过对营业成本的影响来影响企业的应纳税额。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以及移动平均法等等。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影响企业的应纳税额。在价格稳定或波动不大的情况下,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应纳税额的影响较小,纳税筹划的空间有限。但在价格不稳定或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应纳税额的影响较大,纳税筹划的空间宽广。
关于成本费用分摊的纳税筹划。选择不同的费用分摊方式会影响每的费用摊销额。费用摊销的方法包括平均摊销法、不规则摊销法以及实际计入法等。在获利的,应该加大费用的摊销;在亏损的,应该考虑税前弥补的程度,使得费用摊销让企业支付最低的税负。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应选择能避免成本费用的抵税作用与优惠政策相抵消的分摊方法。
关于期间费用的纳税筹划。在对期间费用进行筹划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合理分配管理费用中广告费用和业务招待费用,合理筹划企业筹建期和经营期间的财务费用,如何发挥利息的杠杆作用等等,避免出现由于分配不合理导致税负增加的现象。
第五篇:纳税(范文模版)
税收筹划亦称纳税筹划或税务筹划。它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法人或自然人)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的安排,以达到少缴税和递延缴纳为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
税收筹划的特点包括(1)合法性。税收筹划的合法性是指税收筹划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2)预期性。税收筹划的预期性是指税收筹划是在对未来事项所须知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事先规划。(3)风险性。由于税收筹划有预期性,所以,进行税收筹划是有风险的,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税收筹划方案理论上虽然可以少激税或降低部分税负,获得税收利益,但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与税收筹划成本和税收筹划风险有关。(4)目的性。税收筹划的目的性表示纳税人要通过税收筹划活动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5)收益性。收益性其实是税收筹划目标的最终表现。(6)专业性。主要不是指纳税人的税收筹划需要其财务、会计专业人员进行,而指面临社会大生产,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国际经贸业务的日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而各国税制也越来越复杂,仅靠纳税人自身进行税收筹划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作为第三产业的税务代理、税务咨询便应运而生。
税负弹性是指某一具体税种的税负伸缩性大小。一般而言,某一种税税负弹性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税源的大小,即税源大的税种,其税负弹性也大。另一方面取决于该税种的要素构成,这主要包括计税基数、扣除、税率。即税率基越宽,税率越高,税负就越重;或者说税收和扣除越大则税负就越轻。
税负弹性是指某一具体税种的税负伸缩性大小。一般而言,某一种税税负弹性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税源的大小,即税源大的税种,其税负弹性也大。另一方面取决于该税种的要素构成,这主要包括计税基数、扣除、税率。即税率基越宽,税率越高,税负就越重;或者说税收和扣除越大则税负就越轻。
税收筹划作为纳税人所制定的法律允许的能使其税收负担最小化的计划,它确实能给纳税人带来额外的税收利益。纳税人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也有进行税收筹划的强烈愿望。然而,纳税人具有税收筹划愿望,并不意味着成功地实施了税收筹划。纳税人成功地实施税收筹划,需要具备以下特定的条件:(1)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纳税人进行的税收筹划是以合法为前提的,选择少激或免激税款的行为,因而必须了解并熟练掌握税法规定。如果纳税人不了解税法的规定而企图运用税收筹划策略,无异于缘木求鱼。(2)具备相当的收入规模。纳税人掌握了相当的法律知识,具有从事税收筹划的能力,还要看纳税人的纳税复杂状况。而纳税复杂与否又 取决于纳税人的经营规模与收入规模。若一个摆摊设点的小摊贩,他只需要缴纳一种或两种很简单的税,就根本用不着摘什么税收筹划。而一个集团公司,下辖若干个分公司,经营着多种多样的商品,从事几个行业的生产,每年上缴税种数量多,税款数额大,在这种
情况下,就可考虑实施税收筹划。总之,纳税人实施税收筹划,需要具备一定的经营规模和收规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税收筹划需要有专门人员操作并支付必要费用。如果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税收筹划可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就小,实施税收筹划的费用大于税收筹划的收益,这种税收筹划就应该放弃。(3)具备税收筹划意识。税收筹划的直接动力就是纳税人税收筹划意识的强烈与否。只有纳税人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常识,意识到税收筹划的重要作用,才能产生直接的税收筹划行为。如果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意识淡薄,即使有再好的外部条件,也不可能付诸于行动。绝对节税原理是指使节纳税绝对总额减少的原理,它又分为直接节税原理和间接节税原理。直接节税指减少了某一个纳税人税收绝对节税;间接节税指某一个纳税人的税收绝对额没有减少,但减少了同一税收客体税收绝对节税。
相对节税原理是指一定时期的纳税总额并没有减少,但因为各个纳税期纳税额的变化而增加了收益,抵消了部分或全部的税收负担,从而相对节减税收的节税原理。
答、绝对节税原理是使纳税人的纳税总额减少的节税原理,它又有直接节税原理与相对节税原理之分。
直接节税原理指减少某一个纳税人税收绝对额的节税。间接节税原理指某一个纳税人的税收绝对额没有减少但这个纳税人的税收客体所负担的税收绝对额减少,间接减少了另一个或另一些纳税人税收绝对额的节税。
税率差异技术是指在合法的情况下,利用税率的差异而直接节减税收的税收筹划技术。与按高税率缴纳税收相比,按低税率少缴纳的税收就是节减的税收。纳税期的递延也称为延期纳税或税收递延,即允许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分期或延迟缴纳税款。纳税期的递延,给纳税人带来的好是不言而喻的。利用税收优惠进行税收筹划,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同时采用。但是,如果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必须要注意各种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1)免税技术是指在合法和合理的情况下,使纳税人成为免税人,或使纳税人从事免税活动,或使征税对象成为免税对象而免纳税税收的税收筹划技术。免税人包括自然人免税、免税公司、免税机构等。(2)减税技术是指在合法和合理的情况下,使纳税人减少应纳税收而直接节税的税收筹划技术。与缴纳全额税收相比,减征的税收越多,节减的税收也越多。(3)税率差异是指在合法和合理的情况下,利用税率的差异而直接节减税收的税收筹划技术。与按高税率缴纳税收相比,按抵税率少缴纳的税收就是节减的税收。(4)扣除技术是指在合法和合理的情况下,使扣除增加布直接节税,或调整各个计税期的保险额而相对节税的的税收筹划技术。在同样多收的情况下,各项扣除额、宽免额、冲抵额等越大,计税基数就会越小,应纳税额也越小,所节减的税额也就越大。(5)抵免技术是指在合法和合理的情况下,使税收抵免额增加而绝对节税的税收筹划技术。税收抵免额越大,冲抵应纳税额的数额就越大,应纳税额就越小,从而节减的税款就越大。(6)退税技术是指在合法和合理的情况下,使税务机关退还纳税人已纳税款而直接节税的税收筹划技术。在已缴纳税款的情况下,退税无疑是偿还了缴纳的税款,节减了税收,所退税额越大,节减的税收也越多。
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和提供应税劳务为主(指该项行为的销售额占各项应征增殖税行为的销售额合计的比重在50%以上)并兼营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下的,为小规模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含100万元),为增殖税一般纳税人。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180万元以下的,为小规模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180万元(含180万元)以上的,为一般纳税人。此外,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个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视同小规模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标准的、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劳务的小规模企业和企业性单位,帐簿健全、能准确核算并提供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并能按规定报送有关税务资料的,经企业申请,税务部门可将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所计算出来的折旧额在量上不一致,分摊到各期的固定资产成本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应税所得额。加速折旧(或加速摊销)可以使企业前期的折旧(摊销)费用加大,应税所得额减少,以充分享受资金的时间价值所到来的税收利益。这也就是纳税期递延法。折旧方法选择的筹划应立足与使折旧费用的抵税效应得到最充分或最快的发挥。在不同企业内,应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才能使企业的所得税税负降低。(1)在盈利企业,由于折旧费用都能从当年的所得税这税前扣除,即折旧费用的抵税效应能够完全发挥。因此,在选择折旧方法时,应着眼于使折旧费用的抵税效应尽可能早地发挥作用(2)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由于减税期间内折旧费用的抵税效应会全部或部分地被减税优惠所抵消,应选择减税期间折旧少、非减税期折旧多的折旧方法。企业在享受免税、减税待遇时,固定资产折旧速度越快,企业所得税税负越重。因为企业在可以享受减免税期间,将可以作为利润的部分作为费用扣除了,而没能使这部分利润享受减免税优惠待遇。而到以后正常纳税时,折旧费用减少,所得税增加,从而加重企业的总体税负。因此企业在享受减免税期内,应尽可能缩小费用,加大利润,把费用尽可能安排在正常纳税摊销,以减少正常纳税的应税所得,降低所得税负担。如果外资企业在开业初期发生应税亏损,按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可以在以后五年内以税前利润抵扣,抵扣之后盈利时,确认为获利,从当年起,执行免税、减税待遇,这就意味着企业按法定税率正常纳税的将进一步推迟。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加速折旧方法或直线法缩短折旧年限更不可取。通过以上分
析我们可以得出,在企业减免税优惠期内,加速折旧会使企业总体税负提高,增加了所得税的支出,使经营者可以自主支配的资金减少,一部分资金以税款的形式流出企业;但加速折旧同时也向经营者提供了一项秘密资金,即已经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仍然在为企业服务,却“没有”占用企业的资金。这项秘密资金的存在为企业未来的经营亏损提供了避难所。因此,即使在免税、减税期间,许多企业的经营者也乐于采用加速折旧方法,为的是有一个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如果说加速折旧对经营者有利有弊的话,而对所有者来说则无利可言。首先,所得税支出的增加,减少了所有者应得的利益,使所有者权益减少。其次,加速折旧使企业税后利润递延。作为企业所有者,一般都希望企业在近期内获得较高的利润,以尽快收回投资。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的补偿,但企业却不能将所提却的折旧额分配给所有者,而是要留在企业,直至投资期满。企业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将有者权益递延,势必延长所有者投资回收期,使所有者的投资处于通货膨胀和企业经营风险之中。因此,从所有者的利益出发,是不希望企业、尤其是新建企业在税收免税、减税期采用加速折旧方法的。在亏损企业,选择折旧方法应同企业的亏损弥补情况相结合。选择的折旧方法,必须使不能得到或不能完全得到税前弥补的亏损的折旧额降低,保证折旧费用的抵税效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削山头”法是指对于适用于累进税率的纳税项目,应纳税的计税依据在各期分布越平均,越
有利于节省纳税支出。支付次数筹划法即纳税人和劳务报酬的支付人商议,把本应该三个月支付的劳务费在一年内支付,使该劳务报酬的支付每月比较平均,从而使得该项所得适用较低的税率。
答:工资、薪金所得实行最低税率为5%、最高税率为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当取得的收入达到某一档次时,就要支付与该档次税率相适应的税额。但是,工薪税是根据当月实际收入水平来渐进课税,这就是税务筹划创造了条件。
工资、薪金福利化筹划取得高薪是提高一个人消费水平的主要手段,但因为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是累进的,当累进到一定程度,新增薪金带给纳税人的可支配现金将会减少,所以,把纳税现金性工资转为提供福利,照样可以增加其消费满足。却可少缴个人所得税。纳税项目转换与选择的筹划。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是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的是20%的比例税率;对于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由于相同数额的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所适用的税率不同,因此利用税率的差异进行纳税筹划是节税的一个重要思路。在某些情况下将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分开,而在有些情况下将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就会节约税收。
利用“削上头”法进行筹划。对于适用累进税率的纳税项目,应纳税的计税依据在各期分布越平均,越有利于节省纳税支出。
(1)分项计算筹划法。劳务报酬所得以每次收入额减除一定得费用后得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总共列举了28种形的劳务报酬所得,对于这些所得属于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属于同一项目连续性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这里的同一项目是指劳务报酬所得列举具体劳务项目中的某一单项。个人兼有不同的劳务报酬所得,应当分别减除费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缴纳所得税时应明白并充分利用这一点。(2)支付次数筹划法。〈〈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于同一项目连续性收入的,以每一月的收入为一次。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某些行业收入的获得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即在某个时期收入可能较多,而在另一些时期收入可能很少甚至没有收入。这样就有可能在收入较多时适用较高的税率,而在收入较少时适用较低税率,甚至可能低于免征额,造成总体税收较高。这时,纳税人只要进行一些很简单的筹划活动,就可能会获取较高的回报。即纳税人和劳务报酬的支付人商议,把本月应该三个月支付的劳务费在一年内支付,使该劳务报酬的支付每月比较平均,从而使得该项所得适用较低的税率。同时,这种支付方式也使得支付人不必一次性支付较高费用,减轻了其经济负担,支付人也会比较乐意去做。(3)费用转移筹划法为他人提供劳务以取得报酬的个人,可以考虑由对方提供一定的福利,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费用改由对方提供,以达到规避个人所得税的目的。下列方式可以考虑,即由对方提供餐饮服务,报销交通开销,提供住宿,提供办公用具,安排实验设备等。这样就等于扩大了费用开支,相应的降低了自己的劳务报酬总额,从而使得该项劳务报酬所得适用较低得税率,或扣除超过20%的费用(一次劳务报酬少于4000元时)。这些日常开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由个人负担就不能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而由对方提供则能够扣除,虽减少了名义报酬额,但实际收益确有所增加。
国际上许多国家通过设立保税区来创造完善的投资、运营环境。所谓保税区就是在海关监控管理下进行存放和加工保税货物的特定区域。要利用保税制度进行税收筹划,首先,纳税人要积极在保税区内投资设厂,开展为出口贸易服务的加工、运输和转口贸易等活动,因为在保税区内复运出口的进口货物通常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这样就可以获取豁免进出口关税的好处。其次,纳税人若能将进口货物向海关申请为保税货物,待该批货物向保税区外销售之时再补纳进口关税,这时纳税人可在批准日到补缴税款之间的时段内占有该笔税款的时间价值,同样达到筹划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