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案例分析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20:5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哲案例分析历史上的“经济危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哲案例分析历史上的“经济危机”》。

第一篇:马哲案例分析历史上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在二战以前,英国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处于领先发展资本主义的情况下,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是比其他起步晚的国家要快一步,这样私人资本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积累,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的资本家手里,而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却没有增长到和生产力扩大的速度,导致这种供需矛盾逐渐激化,最终以生产力过剩为特征爆发了经济危机;在二战时期,美国本土并不是主战场,这在客观上为保存美国的经济实力奠定了基础,而英国在二战中不单单是财力物力耗费大,本土上的战争也使得曾经建立起来的工业帝国破败,工厂大多被破坏;此外,美国在二战后技术研发领域领先,特别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开启了信息时代,使得美国至今仍是技术领域的巨头,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使得美国的工业产值在国际市场上占了绝大的份额,产值的增长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形式,所以二战后经济危机都是由资本主义发达的美国兴起。

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存在资本主义,这种矛盾就无法消除,因为这矛盾就是资本主义固有的,无法脱离的。资本主义,就是靠着资本去获得剩余价值,这种剥削的本质就是伴随着资本主义而来。此外,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是具有周期性的,总是经历着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它总是循环往复不会停止,这就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必然出现。

战后的经济危机,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范围大。因为再二战以后,随着各国整顿恢复国内的生产,国际之间的贸易频繁,逐渐发展起来的海上运输,空中运输更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市场开始变成全球的市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来源,以及产品的消费开始以全球为市场,不再只是在自家门里做生意,所以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使得在经济危机爆发时波及的范围很大,彼此牵扯。

此外,战后经济危机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更敏感。战前主要是生产产品过剩,而人们支付能力有限的矛盾;而战后,随着金融行业的繁荣,证券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更大,银行的信用制度一旦遭到破换,就会引发经济危机,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

第二篇:马哲材料分析

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一些哲学家的观点如下: 材料1:牛顿认为上帝是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材料2:康德的“星云假说”理论认为:“目前的大阳系起源于一团原始星云的不断旋转与断裂,而旋转断裂的原因在于内部引力、斥力的矛盾运动”。

材料3:柳宗元认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也。自动自休,自将自流”。

材料 4:僧肇认为万事万物动与不动的根本原因皆在于心。如果心能“即动而求静”,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4说明其哲学观点的相同与不同之处。(3分)(2)比较材料2、3说明其哲学观点的相同处。(3分)

(3)康德的“星云假说”理论被誉为“在形而上学僵化思维方式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试简

要说明理由(4分)。

(1)材料l、4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不同点是 l是客观唯心主义4是主观唯心主义。(3分)

(2)材料2、3都是辩证法观点,它们都强调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3分)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牛顿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最后导致了唯心论。康德的“星云假说”用运动、变化、发展和矛盾的观点解释太阳系和与宇宙的生成、发展,从而用辩证法的观点在形而上学僵化的思维方式上打开了一个缺口。(4分)

孟柯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荀子·王制》)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1)材料1中的合理思想是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重视老百姓的力量,适当照顾老百姓的利益。局限性在于还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4分)(2)材料2中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材料3中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共同本质是认为精神决定了社会存在,是唯心主义历史观。(4分)(3)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创造了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5分)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05-21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个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03-10 材料

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水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05-22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地转化原理。(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材料

1、淡水资源短缺,不仅浪费严重,而且受到污染。

材料

2、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到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材料

3、在目前新的形势下,要借鉴或吸收先进技术,将海水转化淡水。材料

4、甘肃节约用水的经验,可以推广。材料1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

材料2 波普尔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惟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摘自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

材料3 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

“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须被抛弃。”

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

请回答:

(1)材料1、2、3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发展的不同认识。

(3)参照材料3,简要评析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提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真理,捡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波普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理论的历史。恩格斯则不同认为科史是在真理与谬误斗争中不断发展的历程。

3、波普对科学知识的增长是有启发的,但是也有其片面性。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由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应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2.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3.试述材料3中的观点的必要性。

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摘自《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摘自《传习录》)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请回答:(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1)主观唯心主义。(2分)(2)客观唯心主义。(2分)

(3)是对唯心主义错误的批判和揭露。(2分)

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能够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商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社会基本矛盾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其主要表现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对生产力具有阻碍作用。同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反作用。(4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表明: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应该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适当的改革。(3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实际进行论述,酌情考虑给分。(8分)

六、材料分析题(共12分)l、上述三个材料,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2分)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进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5分)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存在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5分)

材料1:

“正如在社会中,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最容易在动荡的情况下而不是在其他情况下发挥出来,所以同样隐藏在自然中的事情,只是在技术的挑衅下,而不是在任其自行游荡下,才会暴露出来。”

——引自培根:《新工具》

“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来证实组合的结果。”

——引自狄德罗:《对自然的解释》

材料2: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

(主体和客体、主观的和客观的)“交错点=人和人类历史的实践”。

——引自《列宁全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引自《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

(1)材料1在实践观问题上的合理性和局限性。(6分)(2)谈谈对材料2中实践观的理解。(6分)答案要点:

(1)在材料1中,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狄德罗肯定了作为实践形式之一的科学实验对实验对象的能动作用,肯定了自然科学实验在认识自然界中的作用,这是合理的。但是,他们的实践观是片面的,没有对社会实践作出科学的全面的解释和论证,不懂得社会实践的真正本质。(6分)

(2)在材料2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人类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联结主体与客体的纽带、“交错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指出应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实践。(6分)

下面是论述人和环境关系的有关材料: 材料1: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的教育所致。” “这些法律将会让公民们顺着他们要求个人幸福的倾向,把他们很自然地引导到公共幸福上去。” “各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是随着它们政治形势变化的。”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坏法律。”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马克思认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请回答:

(1)简要归纳材料1中的观点。(4分)(2)简要分析材料1中的观点的内在矛盾(4分)(3)根据材料1和材料2,简评马克思对上述观点的批评及对矛盾的合理解决。(5分)答案要点

(1)爱尔维修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对人与环境关系问题的思考及回答是他的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材料1的有关内容,爱尔维修的主要观点是:人是环境的产物,这里的环境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其中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是这些内容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因此,人是环境的产物也可以说成法律、政治决定一切。要改变人的状况,首先要有好的环境、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而法律政治制度又是由人所制定的,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制度,只有天才人物的理性才能制定出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为人的存在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爱尔维修的上述观点陷入了循环论的圈子里:人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又由人的理性(天才人物)所支配。究竟是人决定环境?还是环境决定人呢?在他那里,这是不可解决的矛盾。原因在于他在社会历史观上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始终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转圈子,阶级和时代的限制使他跳不出这个圈子。

(3)马克思批判了上述观点,认为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其结果是导致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马克思针对爱尔维修等人只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不懂得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的错误的、片面的观点,认为实践是解决这个内在矛盾的根本途径。他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改造环境,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由此可见,实践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的共同的基础。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将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5分)

(2)材料3与材料

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3分)(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5分)

(1)材料1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是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所认识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5分)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编篡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3分)。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所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5分)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和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新,实现了人类基本生产手段由手工工具向机器系统的转变,人类从此步入工业文明时代„„

--摘自《生态经济》2001年第4期

材料2 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大量自然资源在涸泽而渔的行为中被耗竭,如矿藏资源被严重浪费,森林面积因过度砍伐而不断减少,尤其是继续不断减少,导致森林质量下降。我国东部已几乎找不到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已几乎没有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这不仅导致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而且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从而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

--摘自《生态环境》2001年第3期

材料3 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技术革命,促使绿色科技的发展,而现代科技的绿色浪潮,使现代科技的基本职能和价值目标发生了由单纯开发利用自然向有效保护和大力建设自然的根本转变。因此,人类文明已不能主要依靠深挖地球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来获取发展,使人类迈进以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为主的生态文明时代,这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自《生态经济》2001年第4期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了什么哲学原理?(4分)(2)请分析材料2所说明的问题。(4分)

(3)从材料1-3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5分)

答案要点:

(1)由于材料1可以看出,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表明人类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技术推动文明的发展,这表明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4分)

(2)由材料2可以看出,科技也有消极作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急剧增加;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和手段日新月异;工业生产过程的大多数剩余物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或回收再利用,就直接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中,结果造成严重污染。(4分)

(3)由材料2、3可以看出,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是由于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忽视了客观规律的作用,违法了自然规律。(1分)我们只有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1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协调和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需求造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3分)

1.以下是关于认识论的材料: 材料1:

“我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理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

——摘自洛克:《人类理解论》,《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2:

“除了通过自明性的直觉和必然性的演绎以外,人类是没有其他的途径来达到确实性的知识。”

——摘自笛卡尔:《指导我们智力的规则》

“我甚至认为我们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是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与它的。”

——摘自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 材料3:

列宁:反映论就是主张“思想反映对象的理论„„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反映。”

——摘自 《列宁选集》,第2卷

马克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列宁:“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认识论的观点。(3分)

2.分析材料2的认识论的观点。(3分)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7分)

1.材料1中洛克的认识论观点属于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3分)

2.材料2中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是坚持天赋观念的唯理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3分)

3.材料3中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首先,这种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全面地、正确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最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7分)

下面是在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问题上的材料: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词”。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与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料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转引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本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摘自《小逻辑》

请回答: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

1.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3分)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3分)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3分)

1.材料1属于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3分)

2.材料2属于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决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3分)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它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3分)

第三篇:马哲(案例再现)

案例再现:2011年3月12日,日本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爆炸,第一和第二核电站出现核泄漏。自此以后,事故严重性程度越来越重:3号机组注水不顺;2号反应堆燃料棒完全露出水面;3号机组爆炸;4号机组发生小规模氢气爆炸;4号机组出现火情……事故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先是小范围的核泄漏,然后迅速扩大。至3月29日,中国多地监测出微量放射性物质碘-131。至此,此次核事故已受到广泛关注。3月12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德国将对境内17座核电站展开全面检查。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3月15日确认美国核设施的安全性,表示美对确保核能安全发展制定了严格监管。3月16日,温家宝指出中国国内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出于安全状态。自1957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以来,影响较大的核事故已有十数次,但核电站还在建设,核电还在发展,现今全世界有441座核电站。案例分析:1.日本的核泄漏不仅影响日本国内,还给邻国带来隐形的危害,影响着邻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世界核电的发展。这些影响充分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这就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在事故发生后,各国都加强了对核电的监管,但都未限制或是放弃核电这一新能源的发展。这说明了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优越于旧事物的,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可以预计新能源必将取代传统能源,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发展的本质。3.此次事故给我们再次敲醒了警钟,人们可以利用核能为人类谋福利,但还应对它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做到充分的防护。从第一座核电站建造至今,经过一次次的事故,人们对核电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类的认识运动也是如此,它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四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我见(马哲论文)摩登时代观后感

马克思第二次作业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级:保险122班 学号:2012014452 姓名:杨 宇 华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我见

2012年12月5日,郭老师带领我们看了无声电影--《摩登时代》,不得不承认,卓别林不愧是一代喜剧大师,在如今这个各种影视大片狂炸的年代,看这部无声黑白电影依旧感觉到强烈的震撼,被卓别林创造的无声天地所触动。同学们安安静静的看着电影,不时的爆发出笑声,实际上我们笑的最欢快的地方,恰恰是影片最让人值得反思的片段。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卓别林大师有资格嘲讽那个时代,他虽然生活于斯,却以更高尚的心灵和高超的艺术才华成为了一个出世的人。

卓别林浓黑的眉毛、同样醒目的眼睛、唇上画龙点睛的一撮小胡子共同构成充盈着喜剧效果的脸。再加上那不合身的燕尾服、宽松的裤子、超大尺码的皮鞋就是他最经典,最深入人心的造型,在《摩登时代》中叶不例外。由卓别林扮演的主人公夏尔洛就像一个超级倒霉鬼,总是把事情搞砸,被人训斥,被警察阴差阳错地带走也是常态。当然他也有走鸿运的时候,譬如在监狱里莫名其妙地立了功,得到了在监狱里的几天优质的生活和一封推荐信。还有在他想重返监狱的时候正好解救了一位美女,并与之相识。

影片开头羊群和人群形成了有趣的比对和暗示,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讽刺资本主义世界宣示人人自由平等的丑恶嘴脸,哪里有自由平等?自由平等还会像羊羔一样被人赶来赶去,任人宰割?自由平等又怎会让人觉得监狱生活更加美好,以至于想方设法进监狱?一切都是资本主义想要剥削工人的假幌子!

影片中有很多令人生深思的片段,让人在爆笑的同时对他们产生的浓浓的同情。夏尔洛是一个底层市民,他在一个机器隆隆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日以赚取微薄的收入,繁重的工作压得他无法喘息,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弄得他精神失常、失控的自动喂食机整得他死去活来、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这些场景无一不让人捧腹大笑,更多的感受大概是不可思议,难以想象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竟然发明了自动喂养机,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真的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马克思对这种做法作出了这样的抨击:“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抽烟需要打卡,多么讽刺的一个制度,一天到晚神经质般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连去厕所抽根烟的享受都被无情自私的资本家剥夺了。一系列荒诞的情节发生在夏尔洛身上,最后他被提前释放,监狱长对他说:“你自由了。”可夏尔洛却说:“可以在多关我几天吗,我待在这里很好。”也许只有在那个荒诞的年代,才有夏尔洛这样荒诞的想法。的确,他在外面确实还不如在监狱中,虽然获得了表面自由,但是他却依然生活在一个更大的牢笼中,在这个牢笼中,有钱的人随心所欲,无产者无家可归。后来,夏尔洛遇到了同样是流浪者的女主角,在一系列奇遇后,女主角爱上了夏尔洛,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一个河边的小破木屋。他们曾经也幻想过理想中的天堂,比如一个富人家的别墅中的生活,比如大百货商场中的快乐时光,但是这些仅仅是幻想,真正属于他们的天堂,也仅仅是那个河边的小破木屋,可是也只有在这里,我看到了他们从来没有的温馨与幸福。

生活在21的世纪的我们,可能感触最深的并不是资本主义的黑暗,而是明白了自己现在的生活有多幸福。工厂老板不断得要求加快生产线的速度,夏尔洛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以及美丽的女主在码头偷香蕉的画面。在这一切一切的压迫下,夏尔洛为女主角擦干眼泪,然后屏幕上出现了“Buck up-never say die.We'll get along!”。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励,一起微笑地携手走向前路……和他们相比,我们现在有家,有父母朋友的关爱,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的人或心灵在哭泣呢?不是我们比他们更不幸,而是我们要求得太多,我们的目光更多的聚集在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小事上,将痛苦放大了。他们只是异常渴望能拥有一座房子,即使房子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坚固,但在它的主人心里,房子就像家一样,是最牢固可靠的,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极度容易实现的愿望,却是他们终生都难以触摸到得美梦。

影片最后,夏尔洛和漂亮的女主角再次走在逃亡的路上,但是这一章的标题是“黎明”。我想卓别林更希望他们是走在通往黎明的道路上,夏尔洛看到女主角紧锁着眉头,他告诉她应该笑,应该向着黎明微笑,这也是卓别林带给我们一系列艰辛,悲苦,荒诞以及黑色幽默后给我们的一丝希望。

影片中,很多镜头都放映了在那样一个资本主义不断走向垄断的时代的社会形态,以及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影片辛辣犀利的讽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的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同时也引起观众对“工业社会对人性异化”的反思,被机器洗脑后的工人展现给人们的永远是麻木呆板的表情。影片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但同时超越那个特定的时代,现在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摩登时代》中,还有很多镜头在演绎着卓别林辛酸的生活。影片中卓别林被卷进了巨大的机器,在机器的力量前无所适从,在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滑行,浸透了苦涩的笑料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在那样一个时代,贫富差距十分明显,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为了生存,无法保持文明和体面,必须靠偷东西来维持生活的基本需要。而那些先富起来的资本家和老板,想的更多的并不是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而是如何能够榨取到更多的剩余价值。为此,除了利用现代化的监控手段,监督工厂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包括卫生间之外,他们还随意加快生产流程的节奏,让工人在有效的工作时间内尽可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完成更多的任务。影片中那台自动喂食机幸好没有在试验中稳定运行,否则,那些可怜的工人们从踏进工厂大门那一刻起,就会彻头彻尾地变成机械化生产的人肉工具。他们可能只是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符号、一个环节,他们与冷冰冰的机器、齿轮、流水线的唯一区别,就是他们还会呼吸,还有生命。时光进入21世纪,如今的中国,大概有不少工厂已经具备了《摩登时代》中的生产条件和管理条件,而那些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们,是不是也同时在经历着卓别林们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呢?想想那些曾经跳楼的工人,他们是不是已经感到工作的压力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是不是觉得自己的收入远不足以匹配自己的付出,从而宁愿升入自由的天国?

除了深刻感受到资本主义的黑暗以及两相对比后产生的幸福感,《摩登时代》同样教给我们要时刻保持乐观。片中夏洛尔失业,入狱,就业,再失业,再入狱„„可不管经历了多少,始终都是在不停地奔跑。正如亚伯拉罕·林肯所说:“虽然我走的很慢,但我决不后退。”人生就需要这种乐观。

总之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是:机器大生产下对人的摧残,讽刺了美国经济大萧条下社会的黑暗,解释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剥削。卓别林漫画式近乎夸张的表演既制造了笑声,也有体会了辛酸的泪水。作为这部影片21世纪的观众,我们要引以为诫,居安思危,秉着持续奔跑的热情呐喊:任征途漫漫,何曾见我后退半步!

第五篇:马哲资料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案例分析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在性质和程度方面有两个方面,其实,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还具有历史继承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集成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来源中相互作用形成的。

案例一 乌托邦主义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但是他们并非在做一项仅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乌托邦主义这个词汇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如同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乌托邦)中所显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摩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的功能乃是启发性的。

案例二 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

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支。东方支派以巴格达为中心,于9~12世纪最为活跃,代表人物有肯迪、法拉比、伊本·西那和拉齐;西方支派以科尔多瓦为中心,活跃于11世纪以后,以伊本·巴哲、伊本·图菲利、伊本·路世德和伊本·赫勒敦为代表。该派的哲学家一般都精通各门自然科学,谙熟伊斯兰教义,多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本体论上,一方面承认安拉是宇宙万物的第一因和目的因,安拉是无始的、最高的精神存在;世界万物是安拉通过理性、灵魂一系列精神实体而流出的,安拉从总体上主宰世界,但不直接干预具体事物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永恒的,质量和形式构成了,具体事物,运动和变化是物质的特性,事物之间有着普通的因果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便是宇宙的规律。在理性和信仰的关系上,推崇理性和知识。他们认为,在“美德城邦”社会里,君主应是贤明、睿智和完美的人,公民应具有文化素质和教养。人们之间平等、公正占有财产,和睦相处,社会(国家)的职责是为了满足公民的福利。他们的哲学思想不但恢复了被新柏拉图主义曲解了的亚里士多德学说本来面目,且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在自然观和科学观方面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尔后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2世纪,该派学者的大量论著,通过西班牙等途径传入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给西欧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以深远影响。伊本·路世德的哲学著作西传后,在意大利和法国形成了阿威罗伊主义学派,在欧洲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

案例三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

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和邓小平作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这是一项重要而影响深远的决策,但在当时,这又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决策。办经济特区在中国乃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先例,没有经验可循,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必须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精神,敢于“试验”。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国内外的反应非常强烈。

典故 孟母三迁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分析

从案例一可知:虽然这种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它反映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它相应的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它对社会存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案例二可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从案例三可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性。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总结

上图可知,虽然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而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方面的,但是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通常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与物质交往当中的产物,它是伴随着社会与人们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是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它与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先进的思想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是预见和推断未来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的就阻碍社会的发展,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要求决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因而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人们对产品的分配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的时候,它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案例一 空想社会主义 1825年英国罗伯特·欧文在印第安纳的纽哈蒙尼建立了“新和谐村”移民区,企图通过合作社使富人和穷人一起和平过渡到新社会。

欧文的“新协和”共同体位于印第安那州的瓦巴什河畔,占地2万英亩,其中2000英亩是正在耕种的土地,其余是荒地。于1826年7月4日举行了落成式,还发表了个精神独立——不受私有财产、无理性的宗教和婚姻的拘束——的宣言,然后为它起了个表示愿望的美称,叫作“新的协调”。共同体初创时共有900名男女成员,其中包括作家、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大都来自美国的各个地区,也有少部分来自欧洲国家;他们基本上是应欧文的邀请而来的。在共同体创建的头几个月内,欧文与其二子威廉。欧文建立起代议制式的政府,幷实行财产公有和合作劳动制度。但是,为时不久,共同体在组织上就发生严重冲突,幷因此分裂成几个独立的单位,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同体的分裂给其倡导者欧文以沉重打击。他从中得出这样的教训:如果群众未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在完全新的环境下,共同体是没有希望获得成功的。当欧文看到共同体不可能达到他的目的时,就返回了英国,共同体也于1827年以失败而告终。他在许多地方进行过类似的实验,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尽管村内有欧文本人的投资,还有村内的各种实业,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该实践注定与成功无缘。

案例二 各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奴隶制社会的“奴隶的生产力”,用奴隶制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奴隶的劳动是被迫的,是没有什么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到封建社会,这种生产方式显然不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就产生了,地主把土地租给农民,农民自主耕种,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发挥出来了。新的“土地的生产力”和新的租种土地的生产方式成对产生出来。地主和农民阶级成对产生出来,于是产生了新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机器的采用,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就不能适应机器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大量雇佣工人的工厂生产方式就产生了,实际上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在交换领域,工人不是奴隶,有“平等”“自由”的地位,但在生产领域,雇佣工人就是现代奴隶,除了维持必要生活的工资外,他的劳动象奴隶一样被资本家占有,这是社会运动在现代水平上向奴隶制的一种“复归”。“工业经济生产力”与雇佣劳动生产方式成对出现,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对出现。

案例三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大跃进”期间,长沙农村又兴起了一场人民公社运动。1958年8月26日,长沙县高塘人民公社成立,成为湖南省第一个人民公社。9月中旬,郊区农村率先实现公社化,成立岳麓、东风、万年红三个人民公社。到10月,长沙、望城、宁乡、浏阳四个县先后裁撤乡镇,建立人民公社共四十一个,完成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它大力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采取大兵团作战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并实行生活集体化,大办公共食堂、幼儿园、敬老院。人民公社化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脱离实际,对农村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在农村公社化运动推动下,长沙城区也办起了人民公社。9月10日,长沙市区第一个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的成立,随即又有天心、先锋等人民公社的成立。

与此同时,《决议》下达后,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到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没有经过认真试验,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大办人民公社的过程,实际上是大刮以“一平二调三收款”为主要特点的“共产”风的过程,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在许多方面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公社随便调用社员、生产队的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出现了剥夺农民的情况。按劳分配的原则遭到破坏,发生了严重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分析

从案例一可看到:他们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不是很适应当时时代的。因为那时候当时世界还是正在发展着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还尚未趋向完善。他们说反映的只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当时社会反映出来的资本主义弊端,趋向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但是在当时发展他们所谓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尚未达到要求,无法支撑社会主义的高级生产关系!也正是这样,在他们的实践中就验证了他们的空想是空想!他们的理论没有可以依靠的生产力基础。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须相互协调配合,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上层建筑。在当时,资本主义刚刚开始他新的生命历程,尽管在较短的时期内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物质资料并未极大丰富,没有条件实现空想社会主义者心目中的“乌托邦”世界。

从案例二可知: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社会才会发展,进步!就是奴隶社会有着适应奴隶社会的奴隶制度,符合当时的生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与之相同的是封建社会,有合符它自己的生产关系,适应那种自给自足的生产力。到了资本社会,大规模,大工厂生产,雇佣关系的生产关系使得社会大发展。生产力在提高,社会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了从封建社会地主关系到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关系的大发展!即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成不适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矛盾就日益激化起来,其性质也由非对抗转化为对抗,这时就必然要提出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要求,于是就进入到根本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的阶段。

案例三可知:生产关系要以当时的生产力相适应,否则,社会就会大动荡,停滞不前,反而倒退。有什么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生产关系,而不是有什么生产关系就要求有什么生产力!

总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在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的一定时期内,生产关系的性质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上是相适合的,这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不具有对抗性质,因此,不会、也不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根本变革。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成不适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矛盾就日益激化起来,其性质也由非对抗转化为对抗,这时就必然要提出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要求,于是就进入到根本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的阶段。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以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不适合又转化为适合,从而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适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无限的前进运动过程。这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普遍的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趋向,揭示了生产力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中的始终决定作用,从而也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特点是: 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基本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改变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当家作主的是全体劳动者;按劳分配把社会生产劳动与个人物质利益正确地结合了起来。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即使是基本上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某些方面也会变得不相适应,需要通过改革,要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形式。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调整和改革加以解决。所以我们发展经济的时候,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案例一 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过程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一、对内改革的开始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二、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1979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对

对于改革开放的评价

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大跃进”.在生产发展同时 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案例分析:

从改革开放的案例中,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然后逐渐成为兴旺。从中国当时的经济基础出发,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形成了改革开放的一些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影响群众的意识形态,使其投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同时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使得改革开放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因此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上层建筑,这样才能控制经济关系在“秩序”范围内,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

下载马哲案例分析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哲案例分析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上著名的六次经济危机

    历史上著名的六次经济危机  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

    马哲论文(合集)

    黑 龙 江 大 学 硕 士 生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学 院: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4级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

    马哲论文

    谈认识论 班级: 0706101 学号: 1070610118 姓名: 严禹明 谈认识论 先谈谈什么是认识论,所谓认识论就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 ,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

    马哲论文(★)

    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有感 国际关系学院09级 田冠华 200955003 第一部分:著作主要观点论述与总结: 为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

    马哲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 题 目:试析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姓 名: 指导教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 摘要 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与人类存在着须臾不可......

    马哲论文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哲学分析 【摘要】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把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其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拼搏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也有助于国家造就一批年轻的企业管理......

    马哲论文

    向英雄致敬 08级西语一班 毛文静 2009.10.24日下午2时许,在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的两名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10余名男女大学生发现险情后,迅速冲了过......

    马哲论文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世界 摘要:近期,美国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出现了愈演愈烈的局面,大批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甚至倒闭,已经形成了一场波及全世界的金融海啸。对中国也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