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加快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一,红桥区民营企业的现状
二,战略布局与产业定位:电气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三,红桥区电气产业方面的优势
1,资源优势
2,地缘优势
3,人力资源和产业工人的优势
四,发展规划
1,形成研发、制造、试验检测的基地性产业聚集
2,树立“旗舰型”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小企业的发展
3,依据区情,走“两头在外,中间在内”与现代都市工业相结合 五,成为都市工业的排头兵
1,战略规划
关于加快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一:红桥区民营企业的现状
有资料显示,截止日前全市注册民营企业总数达到78601户,占注册企业总数的99.8%。就业人数247.8万人,占全市GDP总量的87%。资产总量12512.17亿元。红桥区企业注册总数4401户,注册总额60亿3917万元。红桥区民营企业的数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民营企业在规模方面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就目前区内注册企业在外区经营的比例很高。从国家属地化管理的要求考虑,这部分企业作为税源的一部分可能面临流失。
二:战略布局与产业定位—电气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战略是一种决策模式,决定和揭示区域经济的目的和目标,提出实现目的重大方针与计划,确定区域应该从事的主导产业,明确经济类型(型式)与人文组织类型,以及决定区域政府对区域民众和社会做出的经济与非经济的贡献。
红桥区有着悠久的工业文明史,是天津市的发源地。在电气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红桥在电气产业方面的地缘优势
天津市是国家重要的电气产业基地之一,天津企业生产的电器产品在全国享有盛誉,象天津开关厂,天津低压电器公司,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这些电气产业企业大多集中在红桥周围,象三开、电控、海洋开关厂、华荣继电器、红桥电器、105厂、天开、津华等。这为我们准备了大量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
2、红桥区近年来在电气产业方面的准备
95年成立科技园区,为这类企业开拓了第一片土地;2002年区委区政府
审时度势,把电气产业作为发展红桥经济的主导产业;2003年提出“两园”建设规划;2004年区政府斥资2000万购置金兴科技大厦,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电气产业孵化器,成立了电气产业协会。
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来的电气产业骨干企业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企业已不在有昔日的辉煌,改组后的集团仍然是国营机制。有的已经消失。但由此也诞生了无数新的生命—民营电气产业企业;也正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企业大多数集中在红桥,时间有长有短,规模有小有大。这些企业的聚集,给这一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他们自发产生,自然生长。如能因势利导、积极培育,会在其中尽可能早地产生龙头企业,成为旗舰,进而形成产业链条。
技术上红桥区内有科、研、院所多座,有充足的技术发展储备。
三:以现有的科技园区为基础,确立红桥电气产业发展十年纲要
1、发展两园,定位高科技,面向国际化,确定主导产业—电气产业,在现有的电气产业孵化基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基础上,为弥补红桥工业用地不足的实际情况,放眼周边地区,把自己的产业优势和其他区县的地理优势相结合,走互惠双赢的道路。
2、建立电气科技产业园,搭建“三级”产业舞台
一园:电气科技产业园;三级舞台,孵化期金兴科技大厦、培育期“光荣道科技园”、发展期“红桥电气产业基地”。让这些企业创业在红桥,成长在红桥,发展了还在红桥。
四:电气产业发展目标
1、园区建设:硬件分三级,也要有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走“两头在内,中间在外”与现代都市工业相结合的道路
一是金兴科技大厦就目前的功能保持不变,大力扶置,孵化初创企业;二是加快光荣道科技园的建设,借助大学科技园,以现代都市工业运营模式,整合建设工业地产,拉动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形成电气产业聚集,把孵化好的本区企业以及外区现成的小规模企业引入;三是和周边兄弟区县协商一次性购置1000-3000亩工业用地,填补工业用地之缺憾(或合作或以企业名义促成此事),这将是立足于红桥的百年基业,以此地块建设自己的电气工业园,作为生产基地。
2、园区运作模式
①区级起点,借助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最终形成国家级园区,依托在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内,并充分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这为园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②企业化运作,象泰达之于天津市,象鑫茂之于华苑,代表政府的创投公司控股,吸收民营企业加入,成立董事会,编制园区十年发展规划作为企业的发展纲领,招聘总经理。
③整体开发,分步实施
象“泰达工业园”和“空港”一样,可以在大的规划完成的情况下分步实施,边开发边建设边发展,采用土地转让,建筑物转让出租等多种土地出让手段,采用一次性付款收款收费优惠,分期付款,银行按揭,以租代卖等多种付款方式,既考虑企业之难处又考虑园区发展,两者兼顾。
3、打破区域概念,立足红桥的长足发展,积极吸引外埠,甚至国外企业入园,保证区级税收稳步增长。
当你有了“育婴室”、“中小学”、“大学”时,还愁他们外流吗?这样既能控制孵化成长的区内企业外流,还能吸引外埠企业入园。
五:园区的企业引导路线
1、孵化:孵化是我们的“育婴室”,利用现有孵化器的政策,进一步加强管理,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让这些企业在襁褓里健康的成长。
2、促进:孵化到一定程度,要加强系统管理,这时要帮助企业上台阶。
3、技术:好多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技术研发是纲领,我们的园区有科研院所,有技术优势,而且我们有电气产业协会。
4、资金:中小民营企业开始时规模小,资金往往是问题,但资金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瓶颈,我们有创投,有担保公司,这样就容易在资金方面注入企业,而且因为这些企业是园区企业,好管理,更甚有房产做返担保将降低风险系数。
5、跟进:在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向大规模发展时,入股跟进,大力扶持,让他们更快做强做大。
6、龙头:打造龙头企业,走集团化发展之路,提升地区整体水平,形成产业链,进一步拉动行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产业优势和产业聚集。这样3年内凸显上亿元企业,5年内出现10亿元企业,10年内出现20亿元以上企业,到那时这些企业的税费将在亿元以上。如此红桥无忧矣。
申随章于2008年7月
第二篇:关于加快大竹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加快大竹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送审稿)
民营经济是极具活力的民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经济舞台上的主角。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五大目标”、建设幸福大竹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县委统一安排,我课题调研组对加快大竹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全县民营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全县民营经济现状
近几年来,全县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县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一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力度加大。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大竹县建成西部新型工业强县的三十条措施》、《大竹县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十条措施》等近10项文件。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改善了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开拓了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是民营经济拉动全县经济快速增长。截至2011年11月底,全县有个体私营企业19210户,同比增长3.6%,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57446万元,占GDP的57.3%,实现税收74930万元,占80.7%。全县农村经济总产值的2/3,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工业增加值净增量和城乡居民收入的1/2,财政收入的1/3,都来自民营企业。“十一五”时期,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94亿元,贡献率达7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9户,净增68户。建成新华商贸中心、金利多片区、巴蜀邑城等特色商区6个,新增商业网点90个。目前,民营经济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已经成为全县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三是民营经济创新能力逐步增强。近几年来,民营企业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为我县提供了大约75%的发明专利、85%的技术创新和90%以上的新产品,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川环科技成为全市首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企业”,玉竹麻业被列入“中国纺织服装竞争力500强企业”。
四是民营企业肩负起了相应的社会责任。2011年,全社会从业人员为7万人,其中,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为5.6万人,占80%,比2010年提高5.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成为城乡居民就业的主要载体和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缓解了城镇就业的巨大压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近五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仅民营经济中的工商联会员在帮扶贫困、支援灾区等光彩扶贫、公益事业中无偿捐助累计3000多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市内外、省内外兄弟县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营企业竞争能力不强。一是发展后劲不足。全县民营企业主要以煤矿、房地产、建材、机电、农产品等产业为主,规模以上企业仅有109户,企业结构单一,依赖性强,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不足。二是企业结构欠佳。出现“五多五少”现象,即资源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长线产品多、短线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传统产品多、独特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三是质量意识淡薄。企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滞后,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一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家族式管理企业占90%以上。企业负责人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大专以上仅有4%左右。企业职工初中及以下文化达70%,高中占25%,大专及以上仅有5%。大专院校毕业生基本不愿到我县民营企业就业。二是专业技术人才较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民营企业,择业前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不具备专业技能,只能承担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管理人员、技术工和熟练工缺口大。三是现代经营理念欠缺。多数企业家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意识不强,思想不够解放、开拓精神不足、洞察市场走势的前瞻性预测能力欠缺,本地民营企业家大多存在发展思路不清、眼界不高等问题,局限于盆地意识、本地意识,这 些从根本上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三)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优。一是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个别部门全局意识淡薄,对相关政策措施以及领导重要批示执行不到位,特别是在落实解决资金、政策扶持等方面行动迟缓。二政务服务仍有待提高。个别职能部门不放权、怕放权,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未完全落实到位,还存在行政审批“体外循环”现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三乱”现象时有发生,中介机构搭车收费仍一定程度存在。三是“招商企业”与“本地企业”待遇不一致。为招商引资,外商往往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
(四)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仍是制约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的银行贷款满足率不足20%。由于(信贷评估标准尚无重大改进)信用体系缺失,抵押担保物不足等原因,造成一方面民营企业融资难,另一方面银行(金融机构)全县有30家煤炭企业正在技改,每家企业需技改资金2000万左右,老牌产业麻纺业技术落后急需升级,仅技改资金缺口就十分巨大,企业望“钱”欲穿。
三、几点建议
大竹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全县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和突破口。全县上下务必高度统一思想,认真分析形势,积极适应时势,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全县民营经济提速增效、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大“四个力度”,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动力 1.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积极构建政府支持系统,继续发挥县委、县政府主导作用,实施民营经济“一把手”工程,把发展民营经济摆到与公有制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强化民营经济领导小组职能,实行一位领导、一个单位、一个金融机构联系一个行业、帮助一个企业做大做强“五个一”工程,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县工商联和各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相互促进,在全县上下形成齐心协力抓民营经济的良好局面。
2.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建立企业风险信息报告体系,着力构建由风险信息处置中心和纵横两线报告通道组建的信息汇集网络,实施企业风险预警部门联动,坚决制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规范经济和金融秩序。鼓励企业清洁生产,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速淘汰高耗低能设备,切实走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发展之路。建立民营企业维权投诉中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财产、经营场所和人身安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促进民营企业依法用工,全面推进各类民营企业依法参加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保证其从业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障待遇。
3.加大宣传导向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贯彻国家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深入宣传民营经济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落实和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在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中要形 成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的意识。建立奖励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定期召开民营企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努力营造民营经济人士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氛围。
4.加大企业党建力度。结合民营企业的特点,深入探索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民营企业的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覆盖面,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关心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荣誉,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率引领作用,团结凝聚广大职工,为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打造“四个平台”,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潜力
1.打造政务服务平台。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代表大竹形象”理念,进一步打造政务服务网络,全面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开放所有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并联审批。大力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以效能政府建设为重点,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除国家明令禁止以外的所有领域。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和企业特派员制度,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坚决查处向民营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的行为,把大竹建成西部创业最宽松,全市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县域之一。
2.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全省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的政策优势,狠抓金融创新工作,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及担保体系 建设工作,建议成立“一会三司”(中小企业信用协会,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中小企业资产信用评估公司、中小企业建设项目评估公司),通过“一会三司”新型筹融资模式的运作,切实解决我县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改进信贷管理方式,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品种,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拓宽对民营企业贷款支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动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申请各类政策性基金。
3.打造创业服务平台。坚持“全民创业”理念,加强工业园建设,建立“微小企业创业园”,创办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和各种地方特色的创业基地,逐步完善创业载体。全面动员各阶层把创业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敢于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培育一大批知识型、创新型、战略型的民营企业家。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成校和培训机构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配合的人才培养引进体系,营造良好的聚才、育才和用才环境。
4.打造法律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政法机关和民营企业双向选聘法制副厂长(副经理)制度,建立健全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完善民营企业投诉机制,完善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体系,切实维护民营经济主体的各项民事权利。依法加强私人财产保护,坚决制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民 营企业合法财产、合法收入和其他合法权益的侵犯。
(三)鼓励“四个创新”,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1.鼓励制度创新。用好用活建成西部新型工业强县的三十条措施、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十条措施等制度,进一步制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办法。鼓励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寻求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科学的企业决策机制和制衡机制,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
2.鼓励科技创新。依托实施“千名领军人才”工程,鼓励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向民营企业合理流动。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发展高、精、深产品。推进企业联合技术创新,支持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对子,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对已获名牌产品、免检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的企业,优先列入科技创新计划,实行技术改造以及生产和销售高新技术产品,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3.鼓励管理创新。大力推动和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具有一定规模和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外资嫁接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和开放的产权结 构。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质量管理,积极推行ISO质量体系认证和环境认证,加大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和国内先进行业标准力度。实施信息化工程,推动发展电子商务,创新财务、成本、人力资源等基础管理。
4.鼓励文化创新。积极推动民营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建立现代管理理念,创造和谐平等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使民营企业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引导民营企业挖掘和提炼自身特有的精神内涵,加强企业文化意义符号、文化沟通网络和职场氛围等方面的创新,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企业特色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升级。大力弘扬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商业道德,积极推动民营企业树立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经营宗旨,把追求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
(四)着力“四个提升”,彰显民营经济发展魅力
1.着力提升产业化层次。坚持立足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五大产业基地”和“工业新城”,继续壮大机电、建材、能源、农产品加工四大传统主导产业,努力培育轻工制鞋产业,大力发展苎麻饰材、电子信息、特种电缆、节能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和民生性服务业。加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
2.着力提升集聚化水平。在外资西进、内资西移和融入重庆、川渝合作中分享经济资源和抢抓发展机遇,坚持“开放即发 展、招商即发展”理念,强化招商引资,瞄准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区域的好项目,积极承接重大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群。创新园区(基地)管理体制和建设机制,建设标准化厂房出租给民营企业,构筑有利于民营企业集聚发展的平台。坚持走小企业、大集群的路子,加快实施微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好“一乡一品”、“多乡一品”、“一县几品”战略,推动民营经济在行业合作与分工中提升发展水平,努力培育一批以核心区块为支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着力提升行业化程度。强化引导民营经济建立行会组织,对有条件的建材工业、食品工业、运输业、餐饮业等行业逐步建立行业商会、行业协会。进一步理顺行会管理体制,按国务院和四川省政府分别授权全国工商联和县工商联为社团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的规定,县工商联要加强对商会、协会的指导和管理,并充分发挥工商联是政府联系民营经济的桥梁、助手作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将关联、配套的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形成以技术、资本、品牌、市场网络等为纽带的分工协作体系。积极推动专业市场改造升级,通过不同产业领域的协调推进和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产业组织结构。
4.着力提升外向化能力。引导民营企业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深度融入成渝经济区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优势民营企业着眼于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制定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建立健全产业损害预警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到 东部发达地区开展企业合作、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支持本地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推动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从低端转向高端,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链,巩固国内民用消费市场,竭力进军国际消费市场。
第三篇:民营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民营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民营经济的作用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主成部分,它在繁荣城乡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安排劳动就业、富裕城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撑力量。民营经济作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重要经济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推进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和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民营经济能够健康成长并取得长足发展与其成长发展的环境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环境因素直接决定着民营经济发展的快慢强弱,是当今我们发展民营经济应该注意并着力规避的问题。
民营经济的发展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因素、市场环境因素、交通环境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等,今天我们主要分析市场环境因素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市场环境作为影响民营经济发展诸多因素中一个方面,在某个地区或者是某个时期却决定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技术含量和价值取向。市场环境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决定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民营经济朝哪个方向发展与当地的产业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市场呈现产供销一体化、单个企业产品专业化、整个市场产品综合化的成熟的环境。多年来该市经济在以手工业、工业为主的产业链中合理地发展,劲头十足、发展迅速,表现出很强的发展潜力,市域民营经济正朝着健康、持续、快速的方向发展。相反个别地区有着同样甚至更突出的优惠政策,却得不到投资企业的青睐,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好的产业结构,企业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影响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还有就是产业结构单一,虽然区域内商业林立,但加工业、手工业却相对欠缺滞后,而且商品流通仅限于区域内需,经济也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之中,发展缓慢、萎靡不振,甚至出现经济滑坡现象,综上都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所致。其实,企业与人类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有自己的优点特长和缺点不足,不可能十全十美.以生产轴承的民营企业为例,如果当地有专门为该企业组织原材料的企业和负责轴承销售的中介公司,那该企业的专业化将更强,风险率将更低,合作-1-
性将更成熟紧密,更利于发挥其优势去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开发,反之,如果当地没有这些相互服务、共同发展的企业链条,没有这样的市场环境,那该企业既要有组织原材料的设备、人员、经费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经验,还要有负责生产、销售的设备、人员、经费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经验等,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风险、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从而制约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因此,市场环境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产业发展链条之间衔接是否紧密,决定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
2市场环境中竞争秩序的健康程度,决定着民营经济的技术含量和发展速度。哲学说得好,矛盾是发展的内因。市场经济规律同时证明: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外因,竞争促使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现今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不进则退,不优就汰。首先,良好的竞争秩序、健康的竞争环境带给企业的是危机也是动机,既是挫折磨难,更是机遇挑战。为了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中生存,企业就要学会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具体到企业就是需要进行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的改造更新,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民营经济的技术含量,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海尔集团曾把服务、创新、整合力作为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实例。同时海尔建立了一个创新体系,其中囊括了战略、观念、技术、组织、市场和文化六个方面的创新,这些都是企业面对竞争做出的本能反应,而且无一例外地提高了民营经济的技术含量,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企业在竞争中不是比技术、比服务、比创新,而是比投机、比钻营、比眼前利益,那么民营经济绝谈不上向前发展。再者,成熟市场环境(即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带来的市场需求和合作期望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都平等地享受市场机遇,且让尚未参与的个体能够直接参与并相对降低了市场风险,从而使人人参与民营经济成为可能。
3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文化建设,决定着民营经济的价值取向。企业的竞争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化竞争是企业引进人才、尊重人才、利用人才的关键。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优势,有了人才,资本才得以向企业集中,企业在竞争中才能取得优胜”。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文化是市场文化的主流,团结进取、人心思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必将营造出竞争有序、蓬勃发展的市场环境,相反则会导致恶意竞争、假劣横行,由于利润空间较大,让人铤而走险的几率提高,往往是一哄而上败坏一方风气,因而危害性极大。05年的安徽阜阳假奶粉事件都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此,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影响带动着市场的发展方向,成为影响民营经济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
如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现今民营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铺好路、架好桥显得尤为关键,下面就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出一些看法。首先,运用政策杠杆调整好产业结构平衡,加大对外向型、高科技、环保型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建立合理的企业布局,营造成熟的市场环境。产业结构合不合理不是简单改变一下产业数字比例,我国多年的市场实践已经证明,盲目跟风、死板教条只会导致供求恶化,调整产业结构需要综合各地人文、地理、历史等因素对市场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并结合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等因素,给市场一个合理的建议和引导。
其次,加大执法部门对市场竞争的监督管理力度,强化个体私营协会和各类行业协会的引导教育力度,促进行业自律,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不正当竞争的主要监管部门,对《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11类不正当竞争行为要从严从快查处,对一些社会影响恶劣的竞争行为,不仅要严查,还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消除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让其他经营者能够明辨是非,同时要坚决制止各类不正当竞争,加强对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环保等监督管理,引导民营企业合法经营、诚信经营、文明经营、照章纳税。
另外,个体私营企业协会作为民营经济从业者的“娘家人”,要同其他各类行业协会一起加强对经营户的引导教育,强化法制宣传,注重开展“讲诚信、重操守”和争当“光彩之星”等活动,促使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现今众多中小企业之所以在市场环境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林,原因很多,值得借鉴和吸收
一、科技创新,推动品牌创新
企业发展需要创新,塑造品牌同样需要创新。随着经济结构的变迁,这
个物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已经由以前的设备转变为科技和信息,知识、科技已成为今日经济的核心。创新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研制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力求单位产品效益最大化。市场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和终点。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机制,首先是科研要面向市场,市场是客观存在,又在不断发展变化。只有深入分析和把握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研究开发方向,才能实现市场价值,产生经济效益。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开发更好、更新、附加值更大、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真正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拓展市场,才能赋予产品以新的生命。科技创新还体现在把企业文化转化成产品投入市场,不仅有社会效益,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一直以来,企业文化都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其价值也是模糊的。人们对企业的有形资产都能脱口而出,但往往忽视企业文化、才能等隐性资本。然而恰恰是这些隐性资本支配了有形资产,在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如果没有一批管理者的经营才能、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就难以培育出品牌产品。企业文化也是资产,要把企业文化作为一项资产来管理。科技可以减少原材料、劳动时间、资本、空间和其它投入的需要。所以,企业要创名牌,还需要不断引进人才。以各种措施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形象也是建立在知识、企业文化基础上的竞争。
二、科学有效的管理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生产过程的内在要求。管理就是要根据现代化企业实际要求,科学地制定和完善全面的规章制度,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各个部门、环节都有章可循,生产经营的各个部门、每名职工都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能走样。目前,我们的企业在管理上仍需进一步转变观念,彻底抛弃粗放经营、一岗定终身等弊病。尽快树立靠服务求生存,凭本事定岗位的新思路。要加强全体职工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闯出一条“服务生存、竞争取胜、创新发展”的新路子。企业要全面推进成本战略,坚持眼睛向内,挖潜增效。从每一个岗位抓起,从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入手,精打细算,把各项费用的发生都严格地有效地管理之中。
后记
综上几个条件,民营经济会在市场大坏境下将会越做越强,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因此,我们应在市场经济允许的条件下,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第四篇:关于加快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积极发挥三个作用 加快我区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全民创业
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中不可或缺。就本部门的职责而言,对加快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全民创业工作,主要是积极发挥“三个作用”:
一、发挥服务大局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而且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突出作用、巨大贡献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面向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还处于起步的关键阶段,区委办要充分发挥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大局的作用,强化服务职能,拓宽服务领域,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和提高服务质量。从整体上把握非公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全民创业创建一个有序健康的良好氛围。
二、发挥综合协调的作用,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要建立和完善领导协调机制,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推进和指导力度。同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牵线搭
第五篇:大通区民营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大通区民营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大通区工商联)(2009年7月)
今年6月下旬到7月深入到乡镇、街道、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和淮南石油化机厂、金达力蓄电池公司、众意工程塑料公司等骨干企业,通过召开座谈会和深入部分企业实地调查等形式对全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招商引资是硬本领、上项目是硬政绩”的发展理念、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民营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1、经济指标在较高位运行。截止2009年6月,全区民营经济单位发展到1820个,其中工业企业由2004年的213家发展到465家,规模以上企业由2004年的7家发展到现在的59家。从整体上看,在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经济运行状况良好,运行质量明显提升。今年前5个月,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150万元,增长16.4%。工业现价总产值累计完成17397万元,增长15%。工业现价销售产值累计完成16545万元,增长8.2%,工业产销率95%,企业用电量158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0.2%。
2、规模企业日益壮大。止2009年6月,全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 59 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12.69%。淮南市石油化机设备厂、淮南市巨石水泥有限公司、淮南市富华服饰有限公司、安徽亚华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以淮南市富华服饰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今年5月份产值2584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6%。
3、四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从产业规模上看,我区的水泥建材、机械加工、服装制衣、医药包装行业规模相对突出。初步形成了巨石水泥、强大水泥、富强混凝土等公司为龙头的建材产业群;以富华服饰、步瑞吉制衣为龙头的服装产业群;以淮南石油化机设备厂、淮南市东风化工机械厂为龙头的机械加工产业群;以亚华医药化工公司、康保安公司为龙头的医药化工包装产业群。截至今年6月,这四大产业群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0%,完成产值1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5%,贡献份额日益提高。
4、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我区在园区建设上注重科学安排。一是合理布局,根据本区产业发展实际,建立了“两区两园”。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成立了工业新区投资有限公司,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在基础建设上累计投资2100万元。在大通、上窑工业聚集区和洛河服装加工工业园、医药包装工业园建成了电力、通讯、雨水管网和9000米的道路,实现了五通一平。截至2009年6月已入驻项目58家,总投资11.29 亿元,完成投资6.1亿元,竣工投产26家。三是科学定位。重点发展机械加工、服装加工、新型建材、医药包装等产业。
大通园区还被授予了省级创业基地、淮南市创业园,列入省861加工制造业基地,园区已成为全区工业发展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项目增多。发展了淮南市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厂、康保安医药包装有限公司、申升达玻璃有限公司等6高家省市新技术企业,8家省民营科技企业,44个高新技术产品,1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1家行业和工程研发中心,有7家民营企业与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和技术依托关系。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区民营经济虽然实现较快增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认真加以解决。
1、破解企业融资难,解决制约经济发展问题。融资难问题是民营企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制约着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扩大发展规模的需求。但对融资难的形成,也不能把责任完全归结到银行,银行有银行的贷款程序和抵押认定标准,有些企业自身也有责任,比如还贷信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区政府积极组织银行与企业的对接活动,2008年两家银行和50多家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融资6000多万元。6000多万贷款并不能解决我区民营企业的全部用款需求,仍有一些民营企业产品有市场,但缺少流资无法满负荷生产,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有进行民间融资,付出高额利息,加大了生产成本。
2、破解企业用地难,解决项目落地问题。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用地严格限制。我区坚持新增工业用地指标向园区倾斜,注重加强土地储备。在上窑工业积聚区储备建设用地1089亩,通过土地置换争取大通工业新区用地指标726亩,利用原来国有、集体企业闲置厂房,盘活利用存量土地240亩,缓解了工业用地紧张状况。但尽管如此,有的建成项目仍然以租地租房形式存在,还没有取得合法的土地使用和建设规划、建筑报建手续。
3、民营企业的实力与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粗放、管理落后、科技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差、素质偏低的状况依然存在。---目前规模以上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 12.69%,缺乏名、优、特、新产品,尤其是省级名牌产品少之又少,至今国家级名牌产品还是一项空白,与“工业强区”的战略要求差距较大。
---《劳动法》颁布后,少数民营企业没有严格执行《劳动法》,企业职工应该享受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有些企业家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对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技术不了解、不重视、不运用,难以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把企业做大做强。
---有些企业在经营达到一定规模后,仍然使用家族管理模式,没有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聘用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建议和对策
1、完善政策实施保障机制,优化民营经济生存环境。
据调查,近几年来苏州以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着大批国内外企业投资,这并不是因为苏州的地方性政策优势比其他地方多,而是苏州能把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把各种优惠措施用透、用足、用好。近几年我们安徽各级政府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很多,但不少政策在基层落实时却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公经济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并加大督查力度,保证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强调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区税收来源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认真落实好国发[2005]3号、皖政[2004]94号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大通区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文件,用好、用全、用足政策,发挥政策威力。第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区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第四,提高机关效能,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设立民营经济服务和投诉中心,强化服务意识,改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对企业反映的问题限时解决,铁腕治乱,对破坏发展经营环境的人和事从严从重处理,努力为民营经济营造一个政治平等、社会尊重、政策支持、法律保护、服务到位的良好发展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第五、建立通畅的信息服务体系。通畅的信息服务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投资项目信息服务网络。设立信息化建设,企业化运作平台,建立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投资项目信息网,引导民营经济向专业化方向投资。二是加强和完善电子政府建设。电子政府不应该只是“形象工程”,而应该真正向民营企业提供及时、丰富、有效的信息。
2、加强园区建设,搭建发展平台。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发展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情况下解决项目用地的有效举措。对于大通工业园区要通过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园区环境以及所实施的封闭管理、开放式运行、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为吸引外资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对“先上车后买票”、已进园区的企业作好后续服务,帮助、指导他们完善各种固定资产的落地手续,如报建手续等,解除业主的后顾之忧,用我们的服务将业主的心真正定在园区。对于上窑园区,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着力打造一个高效、生态、环保、节能的发展平台,一方面鼓励原有业主入驻园区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规模经营,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吸引更多的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企业集群和特色产业板块,促进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发展。
3、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主体,以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在筹备成立的大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要落实担保资金,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中心达到高规格、高质量、高效率,能够及时有效地支持帮助企业解决信贷担保和融资难的问题。
二是要搭建银企交流平台。每年举办1—2次银企交流会,积极热情地为企业与银行牵线搭桥,创造机会和环境,不断增进银企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打破成见,坦诚合作,突破民营企业的资金制约瓶颈,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后劲。三是要努力争取政策性资金。围绕争取政策性资金,有的放矢,筛选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政策扶持资金“笼子”,促进企业发展。
四是建议市政府尽快培育起一批中小金融机构,重塑新的银企关系。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正不断深入,对非国有金融机构开放市场已成势所必然,现在温州、广州等地正在加紧动作,地处中部的我市不能再落后,应该抢先发展,尽早对非国有金融机构开放市场,对基层银行分支机构重新整合,以此来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促进地方经济繁荣。
五是发展和完善投资基金市场,开辟直接融资新渠道。市场机制能确保资金的高效配置,它通过价格调节使资金直接流向需求者,并在保持其流动性的同时,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可以通过市场的有效配置,为
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资本性融资。因此,发展和完善投资基金市场,是弥补我市我区中小企业资本缺口的最佳选择。
六是建议在市企业联合担保机制有效运营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区级企业联合担保新机制。整合民营企业资本资源,强化企业信用,开发企业信用,在互信的企业间开展联合担保贷款,为民营企业融资开辟新通道。
4、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民营企业竞争优势。民营企业要常盛不衰、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建议政府每年拿出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引导帮助百年老店型民营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支持民营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和提高技术设备水平,使企业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同时,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鼓励、支持等一批科技型企业自主建立研发中心,加速科技进步,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强影响力的名牌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5、全面提高民营企业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为民营企业服务。一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学习、培训,克服生产经营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的困难,使民营企业家不断提高文化知识,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增强企业家求高、求强、求大的意识和魄力;二是有计划地组织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学习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知识及现代化管理知识,使其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提高其预测市场趋势及规避风险的能力;三是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取代家族式、经验型等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民营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四是帮助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进行产业升级,调整和优化民营企业产业、产品结构,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五是充分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商会、团体互联网站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其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