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此去经年》读后感
刚把《此去经年》这部小说看完,没想到结局会这么悲伤,李春天竟然就这样消失了,连场正儿八经的恋爱都没有谈过,《此去经年》读后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看完让我着实体味了一把柳永雨霖铃的诗境,读后感《《此去经年》读后感》。这会儿倒是有些后悔看书,全部抹杀了我对《李春天的春天》的美好畅想~
看书有此感想,证明你看得深入,只是你要从中抽离,希望完美,但事实总有点奈人寻味吧!我没看过此书,哈哈哈,第二篇:此去经年爱情诗歌
捧书意,对目情;一去一别数年矣。
春风又起雨又泠。
期常梦回去年里,一笑曾令我痴狂。
温言婉语,牵动情肠;
笑靥轻扬,心目与向。
不觉彷徨,不觉神往;
付了倾心,付了至情。
也曾赋词轻吟唱,也曾同领秋风凉。
未知今还记?
谁执画笔,描了谁的清丽···
红白纸,素情倾;时换人非好如戏。
梦入梦回梦醒藏。
犹记当年笑谈景,轻羞掩唇发丝香。
那夜附耳呢喃语,而今还荡。
亦曾豪语说誓言:既得卿心倾我心,宁负苍天不负卿!
而今卿何方?宛似花已黄。
回首为卿疏狂,撒别亦未放!
曾经誓言欲将灵?又能灵几句。
却不过
错了花期,失了花信……
第三篇:若再相见,此去经年美文(模版)
相遇时没有看表,光线正好,望时光不老,若再相见,你我都好。——题记
“想借天使的翅膀,抓住云端的彩虹,总在将要触碰时消散,错觉的天久地长,其实是一无所有……”金贵晟的《虹之间》仿佛在耳边不断回荡,亦真亦假,如真似幻。
某年,某月,某日。在人生最不经意的时分,一个回眸,你就成为了我人生年华里最美的风景,也许这就是相遇吧。我们的故事从音乐开始——虹之间,这首歌表达了我的心思,运用简短的文字。时光在流逝,只留得这婉转的旋律,动人的情系。
初识那天,微风轻轻起,是你。心,早已不在。恍恍惚惚间,想起那个不想提及的过去,那个忧郁又快乐的自己。心缓慢的跳动,随着倒转的时光被忧伤撕扯成残片……“还有没有人?”老师提高了音量,“还有没有自愿的?”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老师看他的眼神充满着赞许与鼓励。男生朗诵完,一片鼓掌声,忽的,他的视线转向了我,很奇怪,心跳如此剧烈,我记住了他。迅速扫了一眼翻开的摘抄本,心里默念着,三生石,三生石。这是一首长诗,也是一段悲伤的故事。故事中的女孩始终追求着,纵使满身伤痕也要为那个注定悲伤的宿命付出千百年的等待与寂寞,如果换你,是否还相信这人生的际遇?还以为,那只是匆匆一瞥,却不知一眼万年。下课铃响,大家陆陆续续的离席,有可能是错觉吧,心想。魔怔了似的,不知觉就走到了小店“此去经年”,多么诗意的名字啊!坐在窗边,手中的“柠檬记忆”泛起颗颗水珠,看着马路上人来人往。忽的,想起一阵音乐“想借天使的翅膀,抓住云端的彩虹……”很好听,我起身问“老板,这是什么歌啊?”你和我不约而同的说出这句话,声音在一旁响起,对视。老板回答到:“噢,那是金贵晟的《虹之间》。”你我相视一笑,邂逅,就这样开始……然后结束,回忆是伤,便不一一道上。
我愿用一生的情怀,去守候一份初心的美丽。我相信,在这茫茫的人海,总有一个人,或许是你,或许是他,一定能读懂我的情愁。这些年,谁的容颜湿润了我的目光?谁的青春芬芳了我的时光?我相信,那一场邂逅,在红尘的深处,默然着,岁月过往……
如若时光倒流,我坚信,我依旧会选择在那个地点,那个时分见你回眸。我的情愫,从此惆怅。
雨后的天空又出现彩虹,天使的恩惠亲吻这世间万众。
若再相见,此去经年。
第四篇:此去,何时归来抒情散文
年末将至,思乡心切。古人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漫漫的归乡之路,使只身在外的游子夜不能寐。在外面的日子,冷暖自知。身旁的人,拿着回家的车票反复看,时不时面露欣喜之色。我真是羡慕他们,可我暂时还不能回家……
为了一个约定,我不能如愿马上回家。早在放假之前,我就为自己报了一个为期4天的寒假英语集训营,做出这个决定的初衷只是为了提高一下英语口语。出乎意料的是,收获大于所想。他们教会我们如何感恩,如何为梦想而奋斗,如何迈出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想想,在春运极其紧张的那几天,能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这些问题,不虚此行。课程结束之后,独自回家的旅行就此拉开序幕。
平生第一次坐火车的我,很兴奋,以至于一天一夜都忘了进食。看着窗外逐渐映入眼帘的风景,我想起那日思夜想的故乡和我的亲人,两行激动的泪水挂在双颊。白天,黑夜,白天。终于安全到达。下了火车,匆匆忙忙拉着行李箱出了站。看着湛蓝的天空,呼吸着新鲜空气,很满足。感觉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好亲近。大概,每一个第一次出远门的人回到家都有相似的感受吧!
又一阵颠簸之后,傍晚时分,汽车抵达了熟悉的小县城。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感觉不是很满意。去理发店精心梳洗一番后,背着沉重的行李包,踏着轻快的小步,见到了我想念的母亲。我当时真想飞奔过去,和她拥抱,只是母亲已不能承受我的重量。一阵寒暄之后,言归正传,生活又恢复正常——她继续打麻将。这一切,习以为常。当然,这对于我没多大影响。正好我要去见见我的闺蜜,见到她们,突然就有了拥抱的勇气。所有的想念,一个拥抱足以诠释。
第二天,兴高采烈归家去。父亲正在腌肉,我放下包就准备帮忙,可这种活我可从来没干过,无从入手。父亲和我一向少言寡语,但他的举止之间明显透露着高兴。不久,看到正在捡柴火的奶奶,我很高兴。一直以来,我都很想念她。我的童年记忆里满满都是她。陪她干活,有一种幸福感。许久不见,奶奶的头发从青丝变成了雪白,皱纹更深了,身体看起来很单薄。岁月是一把残忍的镰刀,在奶奶的手心割了一条又一条深而细的沟壑。我不忍直视。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和父亲一起做了满桌的菜,很多菜都咨询我的意见他才开始动手。一旦我爽快地答应,他便高高兴兴地动起手来。烹饪是老爸的拿手绝活,我常常为自己有个会做好菜的老爸感到自豪。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个幸福的小公主。到开饭之时,父亲的情绪明显有一点低落。其实,不只是他。我也有相同的感受,过年本该吃一顿团圆饭。然而,饭菜一满桌,吃饭的人只有父女二人……空气中弥漫着凄凉的气息。此时,姐夫送一条好烟来给老岳父了,我们也就留下他一起吃饭。由此,打破了这种僵局。
姐夫和姐的婚事,父亲开始是极力反对的。可惜的是,父亲的坚定的立场对于姐的执拗无济于事。最终,刚出校门的姐直奔大他六岁的青年的怀抱。这事让父亲一度陷入难过之中。忧伤过后,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我的身上。那时,正值高考备考状态的我,压力颇大。以至于姐出嫁那一天,泪如泉涌,总算释放出来啦。高考之后,心底一片光明,忧郁的日子总算熬过去了。
大年初几的时候,奶奶的儿女们齐聚一堂。老人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大女儿为老人家买了几件新衣裳,二女儿买了很多补品。当然,爷爷也有份。笔挺的中山装穿起来还挺精神。欢声笑语之后,愉快的生活开始了。多年不见的姑姑们,容颜已不再年轻,除了依旧红光满面之外,皱纹却添了不少。毕竟,她们也老了……
之后的几天,我以为他们会相处得很融洽。只是,事与愿违。在有一次晚饭的桌子上,姑姑和叔叔们谈起了小时候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坐在一旁的爷爷,嘴也闲不住。把什么陈芝麻烂谷子都翻出来讲,二姑很生气。当时差点被气哭。爷爷还是像个小孩子一样,想到什么说什么,多是有口无心。因为这件事,二姑第二天就想收拾行李回家,好在行李被叔给藏住了。不过,奶奶却因此生了病。由此,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
后来,再后来。小叔家乔迁新居,亲朋好友,远亲近邻同来凑热闹。我看到很多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神色。大家看到分别已久的好友,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衷肠。待到做客的朋友们各自散去,留下一家子互相道别。留了几宿,总得各回各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话说的确实对,只是伤了多少人的心。终于到了不得不走的时候,拍了一张全家福。我紧握奶奶的手,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虽不舍,但我没有哭。我没想到,舅公会突然哭泣,老泪纵横。很少看见老人家哭的我,顿时鼻子很酸。
记得离开的前一天,我和姑姑们去看了村里一个病重的老人,那时她手脚已冰凉,不能言语,全身软弱无力。几乎水都无法下噎,很是可怜,到这样一个危急关头,他的子女还没有都到身旁。很是同情她。出乎意料的,第二天,老人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为此惋惜。只觉生命如此脆弱。也就是在那时,我似乎明白了老人家的泪水含义。
人到晚年,回想一生。估计最值得怀念的只有亲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人越来越害怕死亡,到年老之时,就越珍惜每一次的相聚。就像生离死别一般,每一次离别之后的再次相遇是否有期已无法获知。珍惜每一次的相遇吧,每一次告别都要给对方一个大大的拥抱。不然,我怕再也来不及好好说再见。试问:此去,何时归来?
待我又踏上新的征途,窗外的景色已然不那么美丽。我不知道,此去,何时归来?
第五篇:《红楼梦》读后感:遇饮红楼醉经年
《红楼梦》读后感:遇饮红楼醉经年
遇饮红楼醉经年《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一梦,一品便是百年。如同佳酿,历经岁月的发酵,愈显醇香。可是三生石畔那灌愁海水增了韵味,还是悼红轩中那辛酸之泪添了离殇。
鲁迅曾如此评价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将自己的血肉,都研碎在蘸笔的墨砚里。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方才酿出这既醇厚又清洌的奇酿美酒,以飨后人芸生各自悲喜。
我本是一个不喜悲剧的人,读书必要知道结局美好才肯开始,唯红楼例外,明知宝黛悲剧已成定局,却还是将书稿一读再读,电子书、纸质版甚至是繁体字脂评本反反复复读了不下五遍。初识红楼,不过是初中的一节语文课,老师为讲解四大名著泛泛而谈,当初吸引我的,却是那些诗词,辞藻华丽,又不是简单的堆砌,字字珠玑,每一首词,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每一首诗,也有其独特的寓意。它们,都是作者内心的写照。全书以曹公之诗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评价宝玉的那两阙《西江月》,更是令我诧异,古往今来,哪一个作者不是将人世间所有美好献给自己的主人公,曹公却以贬笔写宝玉,将其批得体无完肤,通篇读来,却不由得佩服曹公的智慧,以贬写褒,何等无奈之举,却又是何等的荡气回肠。黛玉之诗,总有那止不住的泪水,化不开的忧愁,那怪宝玉会对薛宝琴说,“这是林妹妹作的,你不会有如此的忧愁”,许是木石前盟还泪报恩,只有宝玉会如此知黛玉之愁。
后人观之红楼,大多认为是曹公自身经历的写照,荣宁二府乃至大观园,更像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贾母是整个贾府的实际掌权者,她从重孙媳妇做到有重孙媳妇,有后人说她是受封建毒害最深的一位,在我看来,贾母也定然是一个厉害的角色,支撑如此大的一个家,着实不易,封建桎梏,不知年轻时的她是否反抗过,但,年年岁岁的光阴,早已磨平了她的棱角,在尔虞我诈中,学会了如何保住自己的利益,她所能做的不过是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下一代子女。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可谓将诗词功夫显现到了极致,众人的命运,全被写入这词曲之中,我们在为万艳同悲时,也不禁暗暗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叫绝。黛玉的五美绝,更是为这部奇书填了些许悲凉味道。而广为后人所知的《葬花吟》,又何尝不是黛玉自己身世的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从小寄人篱下,年少的她似乎有着不合乎年纪的敏感与成熟,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怎不生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宝玉成亲,黛玉却在笙箫喜竹声中凄凉而去,也怨不得“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虽是生不同人,死不同鬼,但离开这个世界之时,爱人却娶他人为妻,纵然孤标傲世,纵然还尽一生的泪,了却上一世的心愿,今生,还是到底意难平吧;“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洁如黛玉,即使是落花,也将其埋葬,舍不得半点玷污,更何况是那“质本洁来还洁去”绛珠仙草,只可惜,世间早已污浊不堪,或许,只有那离恨天、灌愁海,才是最终归宿吧。
宝黛是整部红楼一梦的主人公,他们的爱情,让人可悲可叹,都说黛玉爱使小性儿,宝黛之间更是悲喜相间,殊不知,正是这一悲一喜又一悲,早已将缘分融入了一辈一夕又一辈。古往今来,总有人讨论宝黛钗三人的爱恨纠葛,但是于全书中,我却并未感受到宝玉对宝钗的男女之情。许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抑郁,最开始读红楼梦时,我很不喜欢宝钗这个角色,甚至是带着敌意的,如同现代偶像剧中邪恶的女二一样,但是这么多遍书读下来,在前八十回中,我并未感受到宝钗对宝玉的爱情,许是大家闺秀的品格,她学会了接受,接受父母安排的生活、姻缘甚至命运,可宝玉又是一个最讨厌规矩的人,这样的爱情,本不可能有结果,强行骗来的终身托付,也只能是青春的坟墓了吧。或许,家教的要求,她对谁都是那样大方得体,不肯轻易将情感流露,所以,于宝玉,我并未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反而黛玉,总会有情人间的真情流露,如若情侣间如宝钗般相敬如宾,那则样的生活,该是何等乏味。有人曾做过调查,宝钗是男人最想娶的女子类型,她温顺聪慧识大体,这样的日子或许舒心,但这只是日子,谈不上生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悲剧,梁祝、牡丹亭、西厢记……但大团圆的思想自古有之,纵然生离死别,也总要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给读者以心理的安慰,或是化蝶,或是还魂,虽是结局圆满,但读之总感觉失了些许厚重。红楼前八十回末,贾府已有了衰亡的征兆,所以这也是第一次,我不希望故事以喜剧收场。太虚幻境判词有云“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在高鹗的续本中,却变成了宝玉中举人,贾家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可算是违背了曹公本意。这也是我对续本不满的地方,红楼本是一本充满反抗色彩的书,如此一来,不免降了品格,失了些许仙气。书中所言,贾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我想,更需要彻底的洗涤,才有可能除却恶俗,续本中贾府逃过一劫,贾家人感恩皇恩浩荡,但也许会多了一丝侥幸心理,贾府的改变定然会有,但是人心呢,最根本的桎梏呢,又将如何?世上最可怕的是人心,经过大劫的贾府终将如何,我不敢妄自评说,只是,若思想不变,再多的改革也只是枉然。
后人为宝黛爱情感到悲哀,许多文学作品也曾写到宝黛离恨天相会,再续前缘,神仙美眷,好不逍遥自在,就连高鹗续本中,也出现了“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天上相见,宝玉痴等佳人入梦的桥段。第一遍读后看这些文章,心里着实感到安慰,反复读红楼,却深深为自己的行为改到肤浅,曹公写红楼的本意是为警醒世人,如此一来,读者便还是活在美好的幻境之中,未曾走出,怕是更会走火入魔。反抗,彻底的打破思想桎梏,才是解救,幻想宝黛不切实际的再续前缘,怕是玷污了这份纯粹的爱。
红楼梦曲,芳醇佳酿,品之,荡气回肠,转眼,百年已逝。三生石畔,可还有彼岸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