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组织行为学对改善企业管理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对改善企业管理的作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与完善,人们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对组织目标实现具有重要作用,这就为企业管理提高绩效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当今竞争的时代,企业管理如何实施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绩效来加强企业实力,成为了每个企业管理者所必需面临的课题。本文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研究人本管理,探究如何有效地协调个人、群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争取获得最佳的工作绩效,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激励机制。
[关键字]: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改善作用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以来,企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带来的压力,不仅体现在组织外部的环境方面,也反映在组织内部的管理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科学地掌握和运用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对于调动员工潜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和组织之间各种关系的学科,延伸到企业就是研究员工在企业中的各种行为。企业中的员工心理和行为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行为、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一)个体心理与行为
这个方面主要是就研究了个体者的能力、个性、价值观、知觉和劳动态度等员工自身的行为内容。其中的能力主要是反映出企业中的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企业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提高员工的职业归属感,这样才能够提高绩效。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几个方面,基本上是囊括了员工的行为和思想。企业的管理要提高绩效激发员工的工作效率,也只有抓住员工的思想与行为才会有收效,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益。
(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
企业中的群体就是指企业中的所有人,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依存,建立起一个有机整体。和个体相比较,群里更具有重要性,是企业管理能够提高绩效的关键点。群体主要是由群体的外部条件、群体的结构、群体的特征以及群体的任务等各个因素来决定的。
(三)组织心理和行为
企业中的员工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因为这些管理表现的有亲近或者疏远的区别,这样就会产生出多个不同群体。如果要有效的提高管理目标,就要行为组织。企业中的组织就是企业管理者。组织者要研究每个群体的行为和心理,让管理者能够掌握群体的行为,并且还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控制与协调。作为企业中的组织者,必须要从形态与功能上确保组织运行的正常性、有效性,要让这个组织能够满足内部功能,也要适应外部条件。同时,组织的心理与行为包含了领导层的心理与行为,领导的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组织最终的绩效。因此,组织在整个组织行为学中占据的位置是可想而知。
二、企业管理引进组织行为学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它的内部要素与它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就像动物一样,能否适应外部环境决定了一个组织能否生存。而内部因素是否协调不但决定了组织能否适应外部环境,更是一个组织能不能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协调好一个组织的内部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组织一般由人员、目标、技术和结构
等要素组成,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它的组成要素主要是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对于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优秀企业,尤其对绩效而言,它们共同具备的一个特征就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对企业组织行为进行调适,实际上就是对企业有限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功用,开发人的潜能,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根本——就是不仅把人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更要把他们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要做到把人当“人”看,首先要对“人”有正确的认识。组织行为学对个体过程和行为的研究,使得我们对于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经济人”到“社会人”或“复杂人”的发展阶段,随着我们对“人性”的了解越来越全面,开发利用人的手段也就越来越丰富而恰当。
三、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作用体现
过去的经济模式之下,企业员工的自由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而流动性小,很多员工都安心在一个企业里工作。在这种情形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精力放在怎样管理和控制员工上,对提高绩效方面花费的力气较小。
但是进入到市场经济以来,企业的用人也发生了大幅度的变革。企业中的员工具有自己的人身自由,可以任意选择企业。因此,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员工才是企业的财富,才是企业的主流。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就引入组织行为学,提高企业的绩效。
(一)强调管理层的技能概念
过去的经济体制下,企业中的销售与生产都是由主管部门的上级负责,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生产出相应的产品就行,这就导致企业中的高层管理没有办法做出长远的规划。但是进入市场经济之后,随着组织行为学的引入,企业的发展也一改过去的模式创新了新的发展格局。也就是生产、销售一体化。
新的格局就给企业的最高层领导带来了规划的机遇,领导的魅力与远见在很大程度之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同时领导层的人才观就决定了优秀人才的引入,以及企业中的员工是否满意。
(二)提升了企业中员工的公平感
事实上,组织都是由一个一个的群体与团队形成的。在这些群体与团队之中,公平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某一个群体中的成员缺乏了公平感,就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甚至可能导致员工含愤离开。
公平感问题得到了许多企业管理层的重视,但认识度还不是很高。许多的管理层认为只要将薪资放在首位,就能够体现出公平感。其实不然,经过研究发现有37% 的人离开过去的企业,并不是因为薪资原因,而且感觉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付出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因此,企业中只有建立起公平感,才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心无杂念的认真工作。
(三)提高了组织中的凝聚力
一个企业要高速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企业中的凝聚力。因为只有凝聚力才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就犹如在战场上一样,如果所有的战士思想涣散毫无战意,最终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高凝聚力才能够出现高绩效,也才能够达到最高的生产率。因此,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一定要重视凝聚力,实施有效的手段来提高群里中的凝聚力,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中的绩效。
四、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企业人员行为与组织的协调,用组织行为方式确保目标归一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在这样的团队里,大家有一个共同目标,责权明确,互相信任,每个成员都自觉融入团队之中,于是就形成了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使成员有共同的归属感和成就感,相互激励、士气高昂,使大家精神愉快而又高绩效地实现既定目标。把工作群体改造成一个或若干个高绩效团队,可以使每个成员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工作成绩大幅提升。高绩效团队建设是人本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企业的成功管理者既不是单纯的设计专家,也不应只是精通领导艺术的专家。他们不仅要胜任自己的管理工作,还要有力地领导自己的团队同心协力完成既定目标。管理者必须要努力使企业员工的行为与组织
协调,使员工的目标与组织的愿景归一。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对企业可以获得发展,对个人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使企业和个人的努力方向找到共同点,让企业目标的方向感、使命感与个人的荣誉感、追求感融为一体。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对立与冲突——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企业内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在大多数企业中,都存在干多少活拿多少报酬的心理。而普遍存在的内部平均主义严重,没有体现多劳多得,有很多技术骨干人员抱怨,认为自己到年底的收入模模糊糊。这种心理直接反映在劳动组织和劳动态度上,对此心理和行为,就要从完善组织行为上着手。因此,项目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要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从细处着手,采取相应的措施,诸如表扬、晋升、奖励、培训等,用组织行为方式才能避免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背离的局面。
(二)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获得职业幸福感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激励是由组织系统、内外刺激因素、需要、诱因、动机、目标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的动态反馈过程。在以上要素中,组织系统处于激励过程的主导地位,可以对各种内外刺激因素和个人或组织的目标发生重要影响。在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对其成员是否具有凝聚力,对外界人员具有吸引力;组织成员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如何保持组织内部的向心力,并能够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到组织中来,并努力发挥他们的潜力,提高工作绩效,都涉及到激励问题。可以说,“管理深处是激励”。随着我国加入WTO,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的竞争已成为人世后企业间较量的焦点。而要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激励手段。
(三)建立适当的工作目标和组织目标是激励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目标管理的基本核心是强调通过群体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而且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目标设置直接涉及到组织成员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程度,企业管理者要善于把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组织目标的轨道,并使个人的需要与组织的期望紧密联系起来,以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同时,目标的设置要较为明确、具体,并鼓励有参与能力的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让下属人员实际分享上级的决策权。爱德温·洛克提出,指向一个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激励的主要源泉,亦即目标告诉员工需要做什么以及需要做出多大努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参与管理尤其受到高学历员工的重视。参与管理和决策可以使知识型员工投入自己的脑力和情感,对目标的实现产生更高的责任感。在参与决策过程中,员工由于感到自己被接受的程度在增加,自尊水平、工作满意度、与管理层的合作等都能得到改善。从长远来看,任何企业都需要更多地实行民主管理和使组织中的各级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各种决策;组织管理要富有弹性,对组织中的成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管理上要及时和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便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四)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创造公平感
组织是由一个个群体和团队构成的。健全的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以及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这些都是组织行为学在管理中的组成要素。在群体和团队中,公平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其中的个体感觉到不公平,通常会降低他的积极性,甚至会使他离开。现在有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在反省员工满意度降低甚至离职的原因时常常把薪资不高放在首位,觉得如果大幅度提高薪资水平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然。
公平体现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招聘时的公平、绩效考评时的公平、报酬系统的公平、晋升机会的公平、辞退时的公平以及离职时的公平等等。公平是每个诚实的员工都希望企业具备的特点之一。公平的企业使员工满意,使员工能够心无杂念地专心工作。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员工的工作绩效与所获得的报酬是否相等。如果员工感到企业分配制度和竞争政策是公开的,具有透明度,他们的公平感就会得到满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分配的公平不仅体现在薪酬的高低,也体现在工作任务的内容和轻重、学习和接受培训的机会、评价体系的科学与公正等方面。同时,晋升政策关系到员工的个人成长机会、责任与社会地位的体现以及他们的长远利益,因此更受关注。
参考文献:
[1]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赵敏,王成科.从组织行为学视角看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08.[3]王丽莲.浅谈组织行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人才开发.2009,[4]刘阿然,贺丹露.积极组织行为学及其管理实践意义[J]经营管理者,2009.[5]鄢琰.组织行为学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人才资源开发,2009.
第二篇:组织行为学的作用论文
组织行为学
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传记特点。对管理者来说传记特点非常易于得到。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的人事档案中都有这些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年龄似乎与生产率不存在关系;员工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流动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员工相比未婚员工缺勤率更低,流动率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能力。能力通过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绩效水平和满意度水平。如果管理者希望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匹配,该如何来做呢?
第一,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适应性。工作分析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信息:该工作目前在做些什么以及个体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以充分完成工作。然后,通过测验、面试和评估方式了解申请者在所需能力方面的水平如何。第二,组织中在职者的晋升和调职决策应该反映出候选人的能力。应与新员工一样,评估任职者在具体工作中应具备什么关键能力,并将这些要求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相匹配。第三,通过对工作进行微小调整使其与在职者的能力更为匹配而改善这种适应性。这种调节常常是在对工作的基本活动方面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在职者的工作潜力。这方面的例子有:在员工群体中,改变所使用的设备、重新安排任务等。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新员工中,也可应用于现任的在职者中。对于后者,还可以采取培训方式,使其在时间和条件变化时,依然有足够充分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人格。对人格文献的考察为有效的工作绩效提供了总体的指导方针,以此为根据可以提高聘用、调职和晋升决策的有效性。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限制了他的行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预测行为的框架。比如,在社会情境中,害羞、内向、不自
然的个体可能不适于做推销人员;一个具有服从、循规蹈矩人格特点的人可能在广告策划方面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仅仅靠人格特点一个方面能够预测各行各业的高成就者吗?显然不能。但是,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确实能帮助我们减少不匹配性,从而保证员工的流动率降低和工作满意度提高。
我们已经知道某些人格特质与工作的成功有高度的相关。对这些特质进行测验,并在选拔过程中利用这些数据将会使工作更为有效。一个接受规则、遵从权威、依赖性得分高而经验的开放性得分低的个体可能更适合从事的工作是:高结构化的装配线工作,医院的保卫人员或大型公共机构的行政官员;而不适合于做研究人员或从事需要创造性的工作。
学习。根据定义,任何行为中可观察到的变化都是学习已经发生的初步证据。在这里,我们希望确定的是,学习概念对解释和预测行为方面提供了什么见解。积极强化是行为改变的有力工具。通过对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行为进行肯定和奖励,管理层可以提高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
在学习方面的有关研究还表明,强化比惩罚更有效。对行为进行惩罚常常倾向于只能获得暂时的抑制效果而不能发生长期的转变,而且受惩罚的对象也容易对惩罚实施者产生反感。尽管惩罚比消极强化更迅速地消除了不良行为,但其效果常常只是暂时的,而后还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如士气低落、高缺勤率和高流动率。因此,我们建议管理者使用强化而不是惩罚。
最后,管理者应知道员工把他视为榜样。如果自己经常上班迟到,要用两小时吃午饭,将公司的办公用品挪为私用,则员工必定会接收到这些信息,并相应模仿他的行为。
二、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绩效。要预测群体绩效,必须认识到,任何一个工作群体都是更大的组织的一部分,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招聘程序、奖酬体系等因素都会对群体运作提供某种有利或不利的气氛。例如,如果一个组织中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互不信任,组织中的群例又可能会形成一些限制员工努力和产出的规范。因此,管理人员不应孤立地看待一个群体,而应该看到群体的外部环境给群体以多少支持和鼓励。显然,一个处于成长型组织之中,外部资源丰富,受到高层管理人员支持的群体,容易提高生产率。同样,如果一个群体的成员具备完成群体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和有助于群体共事的个性特点,这个群体就容易提高生产率。
有几个结构性因素与群体绩效相关,最主要的有:角色知觉、群体规范、地位不平等、群体规模、群体人口统计方面的构成、群体任务和群体凝聚力。
角色知觉和员工绩效评估之间存在积极关系。在对待雇员工作的态度上,员工和上司之间的一致程度,影响着上司对员工的评价。如果群体规范支持提高产出,管理者就可以期望员工个人的绩效远大于群体规范是限制产出的群体。同样,在群体中,什么样的缺勤率可以接受,也由群体规范决定。
地位不平等,会使群体成员产生挫折感,对群体生产率和员工留在组织之中的愿望有不利影响。对于那些对平等比较敏感的个体,不平等很容易导致其动机降低,并寻求可能带来公平的其他途径(比如另找一份工作)。群体规模对群体绩效的影响取决于群体任务的类型。大型群体对于发现事实之类的活动更有效,而小型群体对于采取行动类的任务更有效。我们对社会惰化现象的认识表明,如果管理人员使用大型群体,应提供衡量群体成员个人绩效水平的手段。
我们发现,群体人口统计方面的构成,是决定个体流动的关键因素。更具体些说,如果群体成员的年龄相近,或进人工作群体的时间相近,他们辞职的可能性就小一些。影响群体互动过程与群体绩效之间关系的权变因素是群体任务。群体任务越复杂,依赖性越强,群体互动过程越容易导致群体绩效的降低。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
员工满意度。与角色知觉和绩效的关系相似,如果上司和员工对员工工作的认识一致,员工的满意度就比较高。同样,角色冲突与工作压力和工作不满意有联系。
大多数人喜欢和地位等级与自己相同或高于自己的人沟通。这样,我们可以预测,如果员工的工作能够使他们减少和地位比他们低的人交流的机会,他们的满意度会提高。
群体规模和满意的关系我们凭直觉就可以想像得出: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满意度越低。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参与和互动的机会就越少。同时,群体成员越多,群体内部就越容易发生纠纷和冲突,并形成小集团。所有这些都会使群体成为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地方。
三、组织结构的基础
组织的内部结构可以解释和预测员工的行为。也就是说,除了个体和群体因素之外,员工所属组织的结构关系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认为组织结构对员工行为和态度具有影响的根据是什么?很明显,组织结构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明确工作内容,澄清员工所关心的问题,解决他们提出的“我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我向谁汇报工作?”“如果我有问题,去找谁来帮我?”这类问题,这就对员工的态度产生了影响,并激励他们提高工作绩效。
当然,组织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着员工的所作所作为。例如,如果组织的正规化、专门化程度很高,命令链很牢固,授权程度较低,控制跨度较窄,员工的自主性就较小,这种组织控制严格,员工行为的变化范围很小;相反,如果组织的专门化、正规化程度较低,控制跨度较宽,能给员工提供较大的活动自由,员工的活动内容相对也就丰富得多。策略、规模、技术、环境决定着组织的结构类型。为简洁起见,我们可把组织结构设计分为两种:机械模型和有机模型。组织结构对员工工作绩效和满意度的影响与员工的个人喜好有关,受个体差异的调节,如下图所示。
最后一点,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像工作专门化、控制跨度、正规化、集权化的结构变量,是组织研究者能够测量的客观变量。我们在本章所提供的研究发现和结论实际上是这些研究者们工作的直接结果。但是,员工们往往不能客观地来测量这些结构特征。他们以一种不太科学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周围的一切,然后形成他们自己隐含的组织结构模式。为得到在公司中工作的机会,自己必须接受多少人的面试?自己那个工作部分一共有多少人?公司有政策手册吗?如果有,每个人都容易得到一份吗?公司员工都严格按照手册要求办事吗?公司及其管理人员在新闻媒介中的形象如何?员工对于这些管理所得到的答案,结合他们自己的经历及同事的看法,会形成员工对组织结构的主观印象。当然,这种印象可能与组织的客观结构格格不人。
员工们对组织结构的隐含模式十分重要。人们行为反应的基础是他们的主观认识而不是客观现实。例如,有关研究证明,许多结构性变量和与之直接相关的绩效水平、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并不一致,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个体差异。但另一种导致这些不一致发现的原因可能是对客观特征的多样化的认识,或者说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样。研究者通常关注组织结构的实际水平,但如果人们对同一要素的解释不同,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因此,最根本的是要了解员工是如何认识他们的组织结构的。对于有效预测员工行为而言,这比组织结构的客观特征本身更有助于预测员工的行为。
第三篇: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得应用——浅析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题目: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得应用——浅析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对企业应用激励理论进行管理做出了比较研究。首先,对组织行为学及其中的激励机制理论和意义做了阐述,随后针对联想集团和GE公司的激励体制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企业应针对自身不同的性质制定不同的激励体制,最后,给出了运用激励机制进行企业管理的建议。
关键字:激励机制;效绩考评;双因素分析理论;团队精神;员工成就感;
引言:
早在20 世纪末期,企业的管理者就在考虑应当采取怎样的管理模式、收入水平、激励机制、工作设计及组织结构,使企业变得更加充满灵活性和竞争力,这是管理者在管理企业过程中一项终身的事业。发展中的企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完全正常的。
组织行为学作为在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的知识,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调动组织中个体员工的积极,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1]
激励是组织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现代企业以人为中心开展管理的核心所在。那么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如何应用好激励机制制定好个性化的发展策略呢?激励又是如何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呢?而在使用激励政策是该注意什么呢?以下将对这些问题结合案例予以分析。
正文:
一、激励机制:
1.概念。
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2]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2.运用意义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适当的运用激励机制并据此进一步研究改进生产环境,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协调人际的关系,可以缓和劳资矛盾,形成“同舟共济”意识,齐心协力应付经济危机。从精神上、物质上引导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案例分析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为适应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外在激励机制的运用上存在着差别,并且各具特点。.联想集团:业绩为重
联想是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公司,不惟学历重能力,不惟资历重业绩。联想现在许多高管人员其实在公司工作时间并不长,能从普遍员工升到最高管理层,原因不是跟谁有什么关系,而是全凭业绩。为什么外企一些有相当级别的管理人员愿意到联想工作,就是看重了这一点。不同层次的人员收入不同是很自然的,但联想的干部没有贵族化的倾向。联想的干部比例适中,中级以上管理人员有200多人,而公司全部员工有1.1万多人(其中职员约5000人)。其实联想每一个事业部的规模,都相当于一个中型IT企业,这些管理者得到的收入高些也是理所应当的。当然从薪酬结构上看,固定工资部分,经理层跟员工层的差异并不十分巨大。联想员工的收入分为3块,固定工资、绩效浮动和年底分红,在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企业里,员工的收入是跟其贡献直接挂钩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是20%的人才创造80%的财富,对这20%员工的薪酬当然不能少了。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人才争夺很激烈,争夺的焦点就是一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可以为公司做出重大贡献。在联想,普通员工并不是只有做管理人员一条升迁之路,不做经理可以走技术职称的道路。技术骨干的待遇与相应的管理者的收入没有差别。今年年底之前,联想要完成能力评介体系,要让公司的各级管理层知道每个员工的能力如何,其社会竞争力处在什么水平,是否达到了人岗匹配,是不是把最适合的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这项工作可以达到3个目的:公司清楚员工的能力水平、主管清楚手下人员的能力水平、员工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真正做到人尽其用,不造成人才浪费。
为突出业绩导向效果,联想在业绩考核中实行末位淘汰制,如果员工在考核后进入最后一个层次,就进入了末位淘汰区。所以,不论哪一层次的人都有压力,中层管理人员压力也是很大的,如果考核时排在最后,就会成为不合格员工。联想还培养了后备干部,对于被淘汰的人所在的岗位,马上就有人可以顶上,这是一个合理的闭环。确实,在IT企业必须每个人都时刻要有危机意识,不进则退,跟不上形势就要被淘汰,企业如此,个人亦如此。[3].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
GE公司对员工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评制度。公司CEO韦尔奇随身都会携带一本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图表,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图表,反映每个员工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第一类占10%,他们是顶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类,占15%;第三类是中等水平的员工,占50%,他们的变动弹性最大;接下来是占15%的第四类,需要对他们敲响警钟,督促他们上进;第五类是最差的,占10%,我们只能辞退他们。根据业绩评估,每个员工都会知道他们处在哪一类,这样没有人会抱怨得不到赏识。第一类员工会得到股票期权,第二类中的大约90%和第三类中的50%会得到股票期权,第四类员工没有奖励。图表是最好的工具,哪些人应该得到奖励,哪些人应该打道回府,一目了然。奖赏对员工而言,不应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象鼻子碰着玻璃而穿不过去那样,他们能得到他们应得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都是必要的,两者缺一不可。对于高层管理人员,GE公司鼓励鼓励他们在工作上相互竞争,但不要有个人恩怨。韦尔奇的做法是将奖赏分为两个部分,一半奖励他在自己的业务部门的表现,另一半奖励他对整个公司发展的贡献。如果自己部门业绩很好,但对公司发展不利,则资金为零。
韦尔奇一向鼓励员工勇敢地展示自己,谈出自己的看法,争取上司的赏识。“我希望员工能充分发挥潜能,提出他们的建议,而我会为他们提供各种资源。这样员工们给我的将是许多建议和计划,我可能会说:“我不喜欢这个想法,但那个主意非常好”。这样的交流更有
创意。”在今天GE的各个部门,每当公司取得一些成绩,他们都会把生产线停下来,大家一起出去庆祝。GE公司每位员工都有一张“通用电气价值观”卡。卡中对领导干部的警戒有9点:痛恨官僚主义、开明、讲究速度、自信、高瞻远瞩、精力充沛、果敢地设定目标、视变化为机遇以及适应全球化。这些价值观都是GE公司进行培养的主题。也是决定公司职员晋升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4]
三、中外企业在建立激励制度上的联系与差异
1.中外企业在建立激励制度上的共同点
在GE公司和联想集团的激励机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员工的业绩考评制度。两家公司都是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将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起来,实行末位淘汰制度;所不同的是,GE公司更偏重于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而联想集团则是力争体现公平发展的原则,力争做到人尽其用,不造成人才浪费。.中外企业在建立激励机制上的不同点
由于企业的性质不同,两家公司在机制上也有不同的侧重。
1).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特点
作为国有年轻的IT企业,联想根据高科技企业的特点激励多条跑道,以效益为主导。同时,由于集团员工的年龄结构普遍较轻,年轻职员的自我意识通常都比较强;所以联想在组织结构上淡化领导层的贵族化倾向,强调每个员工的公平发展。例如不做经理可以走技术职称的道路,有突出业绩的业务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工资和奖金比他们的上司还高许多。联想集团认为激励机制应该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是建立了适合自身的激励机制,使得联想集团在国内IT行业中始终处于不败的地位。
2).外国企业激励机制的特点
作为外资企业,GE公司就十分注重培养员工个人的成就感,以员工的满意度为工作重点,鼓励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提升员工的团队精神。公司的这一体制正是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具体体现。赫兹伯格认为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与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前者往往是由外界的工作环境所引起的(即保健因素),而后者通常是由工作本身所产生的(即激励因素)。员工在工作上的成就感,责任感,得到的认可和赞赏,都属于激励因素。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使员工意识到他们有潜力不断进步比制定目标更重要。因为只有当员工发挥了主动性,为公司出谋划策,才能使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要让员工明白他们是受重视的,以及他们对于公司的重要性,GE公司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GE价值观”卡就是这一理论很好的应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一个民主,开明的公司工作,GE的这些制度使员工们感觉到他们是一个成功团队的一部分,同时自己也为着这个团队的成功献出的每一份贡献也都是可以预见的到回报的。激励因素的改善,往往能够给员工以很大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综上,不难发现对于企业来说,正确运用激励机制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因为企业的性质各不相同,管理者在运用激励机制的时候切不可生搬硬套,只有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量体裁衣,选择适合的体制,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在运用激励机制对企业进行管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四、运用激励机制需要注意的方面:
激励和需求是密不可分的。马斯洛指出,人有五个需求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的一生中需求层次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企业的需求和个体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是否掌握了激励的方法,并用以为企业和个体的利益服务呢?[5]
1.了解员工的需求
组织行为学中激励的期待理论谈到三个要素:其一,相信一个人的努力会影响他的表现;其二,相信一个人只要表现得好就一定会有回报,当然这个人首先要有这样的能力;其三,组织所给予的回报是否是受体所期望的。企业越大,就越容易忽视员工和组织的不同需求。也许有的人关注薪酬,有的人关注感受,有的人关注提职,而企业可能更关注每个员工的业绩。如果不去分析员工的个体需求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群体需求,那么激励就会失去方向,员工的业绩也不会达到企业理想中的水平。
2.掌握激励的方法
这也是企业的管理者经常要考虑的问题。运用合理的工作设计来实现激励的作用,将会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正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最有效的目标设定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很具体,有困难但是合理,有反馈。研究表明,现代企业中的员工宁愿选择一种不那么
单调、有一些变化、要求目标比较合理的工作,他们把工作视为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进行各种选择的机会。企业进行工作设计,既要考虑个人在其中的参与度,又要考虑个人对成果的贡献度。如果人们承担的是一项完整的、有意义的任务,不仅参与过程,而且还参与了计划和评估,那么他们就会得到更大的激励,工作也会更开心,工作结果也更加令人满意。
2).通过分配的公平实现激励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主要体现在薪酬分配和职务的分配(工作轮换)上。如:企业将不同等级的薪酬档次拉得较大,员工因此而变得积极向上,努力追求更大的业绩,来获取更加丰厚的回报。但是,在企业中却仍然有旧的分配模式的影子。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论资排辈现象不得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年轻人才为企业效力的积极性。
3).充分赋予员工独立工作的自由和权力,即工作的特性化,是更为有效的激励手段之
一。目前,在一些大型企业中,部分部门经理存在着事必躬亲、管理过细的工作作风。他们总是不相信员工能够独立做好某项工作,总是干涉员工的操作过程,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员工身上,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是部门领导就一定比员工强,即使他们的意见有可能是偏颇的。这就导致员工在工作中变得束手束脚,工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墨守成规。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版
[2].庄士钦.《组织行为理论与实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作者不详.《联想靠文化解决:不同背景、不同收入员工》.中企人力资源网
[4].作者不详.《GE公司的员工激励体制》.中企人力资源网
[5].薛 松.《组织行为学与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期刊:《通讯管理与技术》.2005年第8期
第四篇:对组织行为学的感受
对组织行为学的感受
国贸092 王翠莲 0904013045 转眼间,大三上学期即将拉下帷幕,所以课程已接近尾声。通过这次组织行为学的学习,让我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或者将来的工作的管理交流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它不光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对于还未真正踏入社会的我来说,无疑是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今后的工作做铺垫。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学科。组织行为学中的主要行为包括三个:个人组织行为,群体组织行为和组织行为。个体组织行为是基础,每个人都是个体,他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人和社会,而社会是人类关系的总和,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包括激励理论,领导行为和权变理论,人际沟通,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能力和人格,态度,价值观,工作压力,冲突,决策,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文化与变革等等。
我学了这门课后,给我学到了一些沟通技巧和注意点:1.发送信息者首先要清楚发送信息的目的,并对要沟通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分析。2.发送信息者还应有效运用移情的技巧。3.尽可能采用双向沟通的方式。4.简单原则。5.发送者还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沟通时机。6.重视倾听。7.改善组织中的沟通系统。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沟通。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一般沟通的目的是使对方听进去,对方听得进去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所以在开口之前必须谨慎,以免徒劳无功。当对方听不进去时,我们宁可暂时不说,也不要逼死自己,能拖即拖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运用得合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在生活方方面面,沟通无处不在。说对话才能做对事,无论在战略执行中,还是在商务谈判中,甚至是同学关系的处理方向,良好的沟通是前提。
沟通的艺术可以培养我们的亲和力,可以建立一个有影响力,懂得与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团队与个人的更大价值。所以学了组织行为学这门课之后给我的感受最深的就是必须掌握有效的沟通方式,从而提升自身修养,实现自我价值,这对于学习及以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好处。
人是感情动物,很多事情很多时候会情大于理。作为管理者,我们经常和群体里面的人沟通,在某个员工有情绪的时候更加要沟通,一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不得到释放就好非常的压抑,最后导致员工流失,严重的人会出现心理问题而导致犯罪。有一次看到我妈妈厂里的一名员工因为一件事而与别人吵架,之后还很生气的扔下工作直接走掉,我妈妈作为车间主任就去开导她,然后她休息了半天就继续上班。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领带者或者管理人员,沟通尤为重要。
作为一个个体,我开始反思自己,反思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每个人有优缺点,没有完美的人,只有不断完善自己。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心态和兴趣爱好,自己的长短利弊所在。在生活中我们有可能因为不了解自己而作出错误的选择和决定,从而导致不恰当的行为。其次,了解他人,认清环境。不了解某个场合的情况而作出错误的举动,所以会有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心或者愉快,小矛盾大干戈油然而生。而事后平静下来想想也许会抱怨,也许会反思自己的不对,他人的不是,这其中是不是涉及组织行为学中教我们做的许多方面。审时度势,看清楚环境的变化,找准自己的位臵,做得体的事说合适的话。突然发现,自己在这些方面做的很不够,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站在不同的位臵和角度,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是不一样的,但是如何综合全局,结合掌握的信息,更好地处理事情呢?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让我更加了解了做为一个个体,在生活学习甚至工作中需要一种积极优良的姿态的重要性。
第五篇: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
2.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 3.组织行为研究 4.领导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科学基础: 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 优点:简便易行,材料真实可以深入了解
缺点:费时,材料难易量化,被观察者难以接受,产生反感
2.调查法 访谈法 优点:对员工工作态度和动机了解具体,运用面广,有助于发现问题和与员工沟通
缺点:需要技巧,成本高,无法避免主观因素
问卷法:优点;范围广,样本量打大,资料可以量化 3.心理测验法:与真实情况之间会有一定差异 4.个案分析法:
5.实验法:具有普遍意义,但成本高工作条件复杂。6.情景模拟法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跨学科性、系统性、权变性、实用性、科学性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
基于经济的假设管理: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
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梅奥的社会人:1.人士社会人 2.管理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 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
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
基于社会人的管理:1.不只关心生产,关注点放在满足人
2.主张集体奖励3.主张‘参与管理’的方式
基于自我实现人的管理: 1.管理重点的变化2.激励方式的转变 3.管理制度的变化4.管理职能的改变 基于复杂人的管理: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 个体行为规律:环境—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内驱力:1.原始性
2.继发性
卢因B=F(P*E)B是个体行为
p是内部驱动力、特征
E是环境 学会从内因去思考,考察研究群体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从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群体气氛中去把握群体行为变化过程 情感与情绪的区别:情绪一般由当时的特定情况所引起,并伴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不稳定具有较大的请进行和冲动性
情感是社会性需要和意识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是长期社会实践中受到客观事物的反复刺激形成的,叫情绪影响长远。
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
2.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需要、动机、行为的关系:需要时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价值观的形成: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父母的价值观,早期的教育。此外广播电视,报刊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 2.影响行为效果
3.影响忍耐力
4.影响相容性
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1.挑战性的工作 2.公平的报酬
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1.研究成员对认同程度的核心指标
2.了解成员的态度及动机
3.是不被接受的信仰态度及行为合理化
4.影响企业领导的决策行为 4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
价值观的作用知觉的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影响知觉的因素:1.主观因素(1,兴趣和爱好2.需要和动机3.知识和经验4.个性特征)2.知觉对象的特征 3.知觉环境(物理和社会环境)
知觉偏差:首因效应、晕轮、近因、投射、对比、刻板效应和心理定势 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1.自然素质
2.社会实践 3.个性因素
性格的培养:1.建立正确的个性倾向系统
2.培养坚强的意志
3.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情绪在管理中的应用:1.选聘员工 2.决策 3.创造力 4.激励 5.领导力 6.谈判 建立组织承诺的意义:1.建立高感情的承诺:降低缺勤率离职率,提高绩效 2.建立建立财务持续承诺: 可以将员工和组织联系起来赢得员工的信任,为员工创造实现工作目标的环境 如何提升员工的组织承诺:让员工参与决策,提高其工作的安全感和工作的趣味性、提高员工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规范的作用:1.支柱作用 2.品价标准 3.动力作用 4.导向和矫正作用
从众行为的影响:1.先进的群体会影响员工的行为和工作态度促进个人的学习和进步,起到教育转化的作用
2.群体压力抑制成员的独立性
3.决策时做出表面一致,但不一定正确的结论
群体互动过程:1.协同效应
1+1大于2相互作用效果增大
2.社会促进效应
激发个体的工作动机,引发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
如何提升群体的凝聚力:1.自然凝聚力 2.工作凝聚力3.领导凝聚力 4.情感凝聚力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1.弥补正式群体满足需要的不足
2.满足成员信息沟通的需要 3.正式群体凝聚力的晴雨表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1.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2.影响工作效率 3.传播谣言 4.产生破坏作用
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措施:1.正式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2.群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3.注意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
第四章
沟通
沟通的过程:发讯者—信息—编码—媒介—译码 有效沟通技能:1.改善沟通的环境 2.有效的反馈 3.有效授权 4.有效的训导5.完善沟通网络 如何有效反馈:1.强化具体行为 2.反馈对事不对人3.使反馈指向接收方和你的共同目标4.把握反馈的良机 5.确保理解 6.把消极反馈指向接受者可以控制的行为上
网络对沟通的影响:1.沟通方向
破除传统的沟通界限 2.沟通方式
灵活组合3.沟通网络
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平台
跨文化沟通的策略:认识、认同、融合文化差异
跨文化沟通的技能:1.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找到必要的切入点和共同点
2.加强跨文化培训
3.海外管理人员本土化
第五章
团队
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1.情绪认同 2.共生效应 3.心理相容4.共同信念5.参与心理
第六章 冲突
群体间冲突的预防:1.加强信息公开和分享 2.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 3.正确选拔群体成员
4。把蛋糕做大
5防止本位主义 6分清责任与权力 7.建立崇尚合作的组织文化和群体风气
第七章
组织结构与变革
组织的功用:1.汇聚和放大力量的作用
2.高效的组织能提高效率 3.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
古典组织理论:1.泰勒科学管理理论
设置计划部门,实行职能制,例外原则
2.法约尔行政管理理论
提出五项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的14条原则,法约尔桥思路
3.韦伯官僚模型理论
近代组织理论:1.以科学结构为基础 主张分权,成员参与决策,偏向于扁平的组织结构,部门化 2.吸收和修改了古典组织理论
3.霍桑实验,XY理论
现代组织理论:系统理论
阵容强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全变系统理论,90年代的宠儿新制度理论
组织结构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矩阵制
机械结构: 以严密的金字塔组织形式为代表,高度集权化、正式化复杂化。严格的等级,命令和指挥统一,合理化分工,适当的控制幅度
有机式结构:复杂化和正式化程度低,资讯网络通畅,较多员工参与决策较具有弹性和适应力,通过频繁的沟通来协调组织活动 组织变革的过程;1.风平浪静观
解冻—变革—再冻结
2.急流险滩观
面临环境高度不确定、动态,风平浪静观假设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不存在 要求组织时时以应变
组织变革的阻力:1.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2.习惯 3.担心变革会影响自己的收入和地位
克服组织变革的阻力的策略:1.营造强烈的归属感 2.谈判 3.操纵和收买
4.强制减少压力的管理对策:1.要转变观念站在组织层面来理解员工心理和个人问题 2.应该看到心理学家解决员工压力和心理问题的重要作用
3.通过持续对话增加主管与员工的沟通
第八章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继承性、创新性、联系性
组织文化的功能:积极:导向、凝聚、约束、激励、辐射、调适、创新功能 消极:1.削弱个体的创在性2.变革的阻碍3.多样化的阻碍4.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霍夫斯坦德文化差异理论:权力的距离2.个人与集体主义3.男性度与女性度4.不确定性避免 5.长期和短期取向 组织文化的发展趋势:1.建立学习型组织 2.2.更注重提升品牌 3.信息技术推动组织文化变革 4.更加推崇创新文化 5跨文化管理将成为组织文化面临的新课题 组织文化的创建:1.调查分析阶段 2.总体规划阶段 3.论证实验阶段 4.传播执行阶段 5.评估调整阶段
组织文化的维系:1.甄选过程 2.高层管理人员 3.社会化
组织文化的创新;1.企业家当领头人2.进行组织文化制度创新3.将组织文化创新与人力资源相结合
第九章 组织学习
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的关系:1.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2.组织有记忆、认知系统
3.组织主动影响个体
组织的学习类型;1.经验型2.适应型3.自主型4.预见型5.行动型
组织学习的过程:1.学习准备2.信息交流 3.知识习得、整合、转化、和增值4.评价与认可
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1.自我超越2.心智模式3.共同愿景4.团队学习5.系统思考 个体学习的促进;1.组织成员自主学习的动力因素2.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3.培养组织成员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型团队的建立:1.授权2.把任务作为核心3.营造平等、信任、注重交流的和谐团队气氛4.实现成员与其角色的一致
学习型领导的培养:当一个团队有了清晰的共同愿景,组织发展也比较成熟时,就可以自我引导,这时领导者扮演的角色就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十章领导
领导与领导者:领导是指的一种行为,领导者是指个体。领导与领导者有密切的联系,领导行为是通过领导者进行的,领导者是实现领导行为的主体
领导和管理的区别: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领导是建立在……基础上,也有可能建立在个人影响力和专长权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
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1.政治素质2.道德素质3.知识素质4.能力素质 领导艺术的定位:领导艺术与领导经验、领导科学、领导方法 领导艺术用人:知人、用人、育人
领导时间艺术:1.定期分析,不断改进和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2.将时间打包,互补干扰
3.把握工作时间,提高开会效率 领导的授权艺术:
一、授权的必要性1.有利于领导集中精力做更好的是2.有力于提高工作效率3.发挥下属专长4.培养和选拔接班人
二、授权艺术的要点1.视能授权2.全责分明3.适度监督4.逐级授权 领导的决策艺术:1.决策特点
目的性、选择性、过程性、超前性 2.决策艺术的要点
十一章 激励
激励的影响因素:1.激励时机、频率、程度、方向
激励的类型;1.物质与精神激励 2.正激励与负激励 3.内激励和外激励
激励原则:1.物质与精神激励同步原则2.引入竞争机制原则3.公平公正原则4.组织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