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4 20:3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倍的认识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第一篇: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上课开始,就采用游戏展开,请出2名女生,6名男生,看到这样情况,你想说什么?在学生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后,直入主题,男生有3个2,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第二排男生是女生的3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首先借助学具摆一摆,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明确一份是多少,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的几倍,用画图的方法巩固倍的认识,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这里线段图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线段图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是中高年级应用题的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思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只有教师准确、精炼的言语示范,学生才能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准确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日后补过也难以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第二篇:《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倍的概念。先利用“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后,再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倍的本质。

成功之处:

1.从两个数量的关系入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小

兔子吃萝卜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胡萝卜、红萝卜和白萝卜的个数,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红萝卜和白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从而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能够比较轻松地说出红萝卜比胡萝卜多4个,胡萝卜比红萝卜少4个,也就是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相差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到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3倍,此时板书课题初步认识倍。

2.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多层次多角度建立倍的概念。在教学中,先通过对萝卜的计数、圈一圈,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几个几建立联系,即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里面有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其次通过提问学生,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晰的看出红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呢?再一次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倍的概念表象;然后通过不断增加红萝卜的根数,胡萝卜的根数不变,让学生发现倍数和几个几之间的规律,即有几个2根就是几倍;最后通过有层次、多角度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并通过学生学习的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和汉语词典上关于数学上倍表示的含义来强化倍的概念。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2

一、说教材

今天这节课主要教学倍的认识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倍的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 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和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

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主要运用如下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以森林运动会为开头,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学习过程中儿童的视觉感受能力最强,我为学生提供了黄花、蓝花图片,以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有趣、新鲜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打开了思路,激发了灵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 动手操作法:如在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时让学生进行操作并在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填空,学生把动手操作和口头表达结合起来边摆边说,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求一个数量是另一数量的几倍,就是把其中的一份看作一份,看另一个数量是这样的几份,就是第一个数量的几倍,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为了使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的设计有独立活动、也有同桌两人活动。再通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建立了倍的概念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从参观动物运动会引入小动物之间不仅存在相差关系,还存在着倍数关系引入倍的概念

(二)主动探索,探究新知

这里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是倍的认识,通过观察蓝花有朵看作一份,黄花有这样的三份,也就是3个2朵,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之后变化蓝花的朵数。说出黄花的朵数与蓝花之间的倍数关系。学生能够感受到把蓝花的朵数看作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

第二层次是教学求一个在认识倍的基础上,要求小鹿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除了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外,也可以用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表求。结合除法的含义来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就是求几里面有几个几这样的数量关系。之后是趣味游戏拍拍手,先是老师拍2下请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拍一拍,然后老师拍,全班同学漆器按老师的要求拍一拍,并说说你们拍的是老师的几倍 。通过

几次的尝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摆小棒练习进一步巩固倍的认识。学生通过摆摆说说填填的形式进一步理解了倍的概念。

(三)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练习内容的设计,由易到难,分层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第一层基础练习是进一步巩固倍的相关知识,并用倍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层是有关倍的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动动小脑筋把红圆和绿圆成倍数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倍的认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力与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

在这这节课结尾的动动小脑筋这个环节,许多老师对我提出建议说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太长了,可以缩短一些时间来让学生来完成补充习题。

最后没有总结,其实我本来的意图在做完书上的练习之后做一个总结,但是那个总结我只问了学生你认为你学的好吗?却忘记接着问学生你有什么收获,。以至于许多老师都问我你怎么没有总结。最后一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那希望各位老师给以批评指正。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上并没有出现直接给“倍”下定义,而是通过“做一做”中的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真正理解“倍”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开始自由摆小棒,摆后说一说,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含义;接着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够了;然后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帮助淘气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做准备;最后安排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实践操作,让课内与课外知识拓展延伸,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充分地观察、讨论、交流中,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理解了“倍”的含义,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除法应用题。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4

【摘 要】“倍”的概念该如何用具体

语言提出呢?经过探讨一致认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自己试着说出理解就可。在探讨中自己的授课思路逐渐清晰,重难点的突破有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知识点 观察 动手 思路

“倍”是三年级上册中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何把这个抽象的知识上的生动,在孩子的脑海里建立形象深刻的“倍”概念,s是课前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联系了高低年级知识的关系,对知识点的重难点做到了心中有数。并和同组的几个老师进行探讨:“倍”的概念该如何用具体语言提出呢?经过探讨一致认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自己试着说出理解就可。在探讨中自己的授课思路逐渐清晰,重难点的突破有自己的想法。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巧设计,数形结合易突破重难点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抽象思维较困难,在教学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

本届课中用课件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兰花有两朵,红花6朵。如果把两朵兰花看成一组,红花有这样的几组?学生通过动手圈一圈圈出三个两朵。我说,这样在数学上可以说红花是兰花的3倍。板书:兰花两朵红花6朵,6是2的3倍。再出示兰花3多,红花6朵,让学生试着用刚才的方法圈一圈,找一找并试着说一说倍数的关系。学生照猫画虎都能说出正确的关系,但这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所以紧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两组图形之间的关系,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倍是什幺?生1:只能说大数是小数的倍数,不能说小数是大数的倍数;生2:大的数里面有几个小的数就是几倍。生3:可以用除法找倍数,例如6÷2等于3倍。生4:用圈的方法可以找倍。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出自己对倍的理解,也在一点一滴的补充中的概念清晰具体,易于理解。

2、游戏穿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知探讨后,设计的拍手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及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我拍手两下,让学生集体拍出我的2倍,3倍。学生拍出2倍,我提出:同学们拍的不容易听出来是几倍,怎样办?这时立即有学生说我们在心里圈一圈,我问怎样听出圈呢?又有学生补充说,一倍停顿下,再拍下一倍。我伸出5个手指,问5个学生的手指是我的几倍?我伸出10个手指,问5个学生的手指是的我的几倍?在游戏中学生的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感受到了倍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也内化了概念。

3、设计多种感官的练习,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的练习是课堂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检测,设计有效,典型,灵活多样的练习题能让学生更积极投入的练习中。本节课的练习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本节课中我主要设计圈一圈:第一行4颗星,第二行12颗星,请圈一圈,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几倍?摆一摆:左边3根小棒,请摆出它的3倍。说一说:12有可能是哪些数的倍数等说多种练习题等。猜一猜:有小黑猫10只,小黑猫是小花猫的2倍,小花猫有几只?

不足反思:

一、课堂时控是这学期我努力改进的一个方面,让课堂张弛有度,让学生在一节课最黄金的时间探究新知,积极动脑,在容易疲乏分心时间及时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前半节课紧凑高效,在后半节练习过程中指明多名学困生重复说,不仅浪费了时间,也看出我对有些学生的学习没有信心。

二、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出现了几次口误,这和自己个性不够从容,易性急有关,虽然及时改正过来,但自己很清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述一定要严谨、精炼、简洁,不能让学生产生歧义,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锻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概念的表述准确无误。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5

《倍的认识》是《7的乘法口诀》中第4课时的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倍”的概念的过程;

2、初步体会“倍”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求倍数的问题;

3、在用已有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总结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景,培养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把学习新知识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识的动力。这节课我通过“1头小象和2头大象”、“小兔子拔萝卜”两幅情景图,让学生初步体会“倍”的意义。这样,把枯燥死板的数学知识放在学生比较喜欢的情境中,避免了干干巴巴的讲述,然后,我又和同学们进行了击掌游戏,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加强理解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生动具体的形象思维,使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所以,在练习中我安排了让学生摆花片的题目,通过他们动手操作,进一步加深了对“倍”这个概念的理解。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6

前几天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授课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倍的认识》。课前我认真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准备的可谓充分;上课过程中我以拍手游戏引入,以动画、图片为情景,让学生讨论展示,课堂气氛活跃,练习充分、形式多样。我自认为本节课效果良好。

在课后的评课环节,众多老师对本节课的亮点都给予肯定,而吴凤琴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惭愧不已。吴老师指出:“你在讲白萝卜数量是红萝卜数量的几倍时,如果能利用班班通设备上画笔功能,用手圈一下,学生就能更清楚的理解两者的倍数关系,比你干讲学生光看要好的多。”我听后顿觉自己惭愧不已,亏我还自诩和谐小学教师中的“电脑高手”呢!我开始回想,课前试课件的时候,我制作的课件与班班通设备上的EN应用软件不兼容,不能用EN软件中的诸多功能,自然也不会用画笔功能去圈画重难点,只能用普通ppt模式放映。可我忘了在普通ppt模式下,也可以用“小精灵”中的画笔去圈画重难点呀!我怎么把这个给忘了,实在该打。

回想本节课的前前后后,整体效果不错,改掉了自己公开课拖堂及教师讲的太多的毛病。只是我这个“电脑应用高手”居然犯了一个极其低级的错误。看来,公开课之前请几位教师试听或讨论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一个人闭门造车,难免遗漏很多本可以更精彩的内容,效果也不会很好。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7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以下“五个注重”,让学生对“倍”的认识倍加深刻。

一、注重知识迁移,找准认知起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在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知识后进行演化学习的,它是依据乘法知识中“份”的概念扩展来的。简单地讲就是“几个几就是几倍”,是乘法意义的进一步发展。课前,充分利用学生“鼓掌”,然后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2个2下;老师拍3下,要求学生拍2个3下……通过简单的拍掌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新旧知识(几个几和倍)联系起来,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

二、注重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在探究新知教学中,充分创造机会,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比一比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眼、脑、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倍”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做中学”,这样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了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了“倍”的概念,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注重拓展教材,帮助理解知识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和扩展教材资源,通过创设连续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谁比谁,再找出倍数关系。在例1教学后,设计动画情境,改变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如,小兔又拔了2根白萝卜,先让学生比较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小兔又拔了1根胡萝卜,再让学生比较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改变3根胡萝卜或10根白萝卜的根数,使白萝卜是胡萝卜整数倍;最后,引导学生认识“谁是谁的1倍”。又如,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做一做”第1题后,引导学生比较蓝色圆片和黄色圆片的数量。再如,学生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进行拓展:如果第二行摆12根小棒,要使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要摆几根?”这是对“倍”的逆运用,是“倍”到“份”的回归,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和理解。

四、注重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创设的拍掌游戏、课中探究红萝卜、白萝卜分别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课尾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倍”以及有关“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长”的威力等,都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数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倍”感亲切。

五、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在这节课中,注重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到摆、画,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在探究新知时的拓展,改变比较量(白萝卜的根数)或改变标准量(胡萝卜的根数),在巩固练习时的拓展都渗透了“变与不变”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紧扣“倍”的本质,在变化的倍数关系中探寻不变的“几个几就是几倍”的本质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同时,教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课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用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比一比等学习方法研究了倍的有关知识,并把旧知(几个几)转化成新知(倍),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懂得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8

倍是小学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一节概念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教学基础上的教学内容,数学概念中的倍,代表着两个数量间的一种比较关系,看不见,摸不着,有些抽象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机会也不多,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有效的突破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

1、善于教材情境,初步感知倍。

一开课,我充分利用小兔子吃萝卜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寻找

数学信息,提出三种萝卜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两个量之间的比较。接着顺学而导,指名个别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圈一圈、在同伴互相之间说一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了“1份”、“几个几”和“几倍”之间的关系,学生正是在观察、交流、操作的过程中亲历了倍概念形成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倍的含义。

2、构建直观模型,理解倍的本质。

因为学习倍都要经历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的转变,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因此,我创设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解释倍的数学本质的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理解倍,在对比与抽象中深化对倍的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9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节课有以下两个优点: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

从复习题开始通过看图说“几个几”,做游戏拍“几个几”为后面倍的概念的建立做了铺垫。也是使学生既感新鲜又感亲切,兴趣盎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同桌议一议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倍的概念,降低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 “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前对学生了解不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设计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有所了解,也就是针对本节课要做一个前测,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才是最好的教学设计,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是空洞的。

二,缺乏教育机智,驾驭课堂的能力太差,不能及时的调控课堂,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不够。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小意外”,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机智,就会把这些动态生成的 “小意外”,变为教育契机,及时的调控课堂教学,推动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 而我却少的恰恰就是这些,比如,在主题图的出现时,由于电脑的原因图片不清晰,就应该打开书本观察书上的主题图,而不是浪费时间引导观察。

三、语言不够简练,引导不到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述一定要严谨、精炼、简洁,不能让学生长生歧义,而在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引导不到位,提的问题不是特别有效,导致做了许多的无用功,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而且非常不利于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数学思维。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本节课主要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倍的含义,并帮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联系的更加紧密,使他们加深对倍的认识。由于倍的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导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得东西,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情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

对于第二个重点,我先提出问题: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引导学生根据图中对的已知条件把2朵蓝花和8朵红花分行排列,并按照此前的样子,试着把这些花2朵2朵的圈一圈。然后引发他们思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要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可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明确。

总之,本节课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的形成倍的概念。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倍的认识”是学生初次接触,由于倍的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导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得东西,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情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同时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注重方法渗透。在本课中我多次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边学边练,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慎重处理课尾。课尾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下的时候,而此时我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倍”的擂台赛的形式,一下子和学生拉近了距离,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并引导学生快速列式计算,让学生掌握了方法,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计算能力。

总之,全课设计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意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与组织者,让学生在自由、快乐和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知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解理“倍”的概念形成的全过程。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我所教的这节课是第五单元《倍的认识》的.第一课时。“倍”是在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分数、百分数、比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反思我的这堂课有以下几点:

1、创编例题效果好。书上的例一是小兔子拔萝卜,有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我在备课时发现“胡萝卜”和“红萝卜”在表述时容易混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障碍。这里我创编了小猴摘水果的情境,把萝卜变成了“香蕉、桃子和苹果”。课上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很快掌握了“倍”和“几个几”之间的关系。

2、对“倍”概念的理解扎实。在我校教研组的帮助下,我更注重学生对“倍”概念的理解和表述。就像专家说的那样,数学思考和数学表达同样重要。这节课知识点不难,难在表达上,于是我从例题开始,给学生建立“香蕉是1个2,桃子有3个2,所以桃子是香蕉的3倍”这样一个清晰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多次复述中理解“倍”的概念,建立“倍”与“几个几”之间的关系,同时会表达“倍数关系”。再通过苹果和香蕉比,以及后面跟进的三个习题,追问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多次表述中强化了这一点。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的表述非常清晰明了,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3、多层次练习,使学习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这节课我设计了多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练习是3个小动物带来的问题,有先出标准量,再一组一组出比较量的;有一起出示的;有比较量在上,标准量在下的。第二层次练习是两道动笔练习:一是不成组出比较量的,在学生自己解决过程中,感受圈一圈的方法。二是三种量之间的比较,圆3,三角9,方块18,在不同的比较中引导学生关注“是谁和谁比”。第三个层次是在变化中体会“倍”的本质。一是标准量不变,比较量增加,体会“倍”的变化。二是改变标准量,感受“倍”的变化。第四个层次是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根据标准量和倍数关系,摆出(或画出)比较量。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应用倍的知识。同时让学生解读同学的作业,来加深理解和感悟。第五层次是提升挑战。一是加深理解倍和“份数”的关系。二是探索在不同事物背后隐藏的相同点。

4、课堂的不足:一是“圆3,三角9,方块18”这道题,当三角和圆比、方块和圆比时,学生没有出错,但是方块和三角比时,不论是试讲还是这节课都有大量学生出错。反思这部分内容是课堂的一个难点,我在处理时应该有所不同。可以把这部分设计改进一下:改成只出前两道题,再集中出示“方块是三角的几倍”,然后提问:“这次是谁和谁比?”先排除圆形这个多余条件,然后让同桌讨论一下,再找学生回答。这样有引导,有缓冲,学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二是在第五层次的提升挑战中,第一题是小狗有2个萝卜,小兔有3个2根,我当时提问“如果小兔子有这样的6份,小兔子的萝卜时小狗的几倍”时,学生没有理解我的意思,不知道以谁为1份。课下我反思这个问题,发现是自己表达的不准确导致的,我前面一直说的是1个几和几个几,没有说份数,所以学生不理解,我应该把问题变为:“如果小兔有6个2,它的萝卜时小狗的几倍?10个2,100个2呢?”学生就不会出错了。这也让我明白教师语言要严谨、要前后一致。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成功之处:

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时,教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例题呈现,理解倍的意义。

2、在此基础上,类题呈现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3、归纳领悟,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表达让学生对倍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通过小兔子喜欢吃萝卜引导出胡萝卜和红萝卜两个数量之间有比多少的关系,在学生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后,直入主题,抛出红萝卜有几个2根?让学生说出圈一圈的方法,并让学生上台,动手实践,通过圈一圈让学生一眼就看出了3个2根,那么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明确一份是多少,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的几倍,用圈一圈,说一说的方法巩固倍的认识,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在类题呈现这一环节中,改变比较量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一直围绕几个几,是几倍,最后让学去发现这一规律。接着到改变标准量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强调我们都是与2根胡萝卜比较,请仔细观察,现在把胡萝卜变成了几根?让学生感知标准量已经开始变化,在老师质疑的时候,为什么一下是2倍,一下是3倍呢?学生很快就会领悟比较的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我觉得这是处理得比较好的环节,在这节课中,动手摆一摆。有部分环节处理得不是 很好,例如:学生上台展示都是增加小棒根数的,没有减少小棒根数的,如果在教师下去指导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发言,教师结合孩子的发言,顺势的让学生感知可以连线增加小棒根数或者连续减小棒根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标准不变,比较量在变化,倍数也会发生变化。这是学生思维不断爬坡的过程。

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准确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日后补过也难以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有如下体会:

1、确定重难点,巧设计易突破。

《倍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对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从自我出发,看看这节课应怎样设计,起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设计进行教学,但我总有个疑问,“倍”的概念应怎样提出呢?学生怎样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于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网上的优秀教案和优秀视频,从中学习他们的优点,逐渐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后静下心来,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课的思路,才确定了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出发,由形找数,数形结合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其目的是联系以前的旧知,给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引发新知,其实在相差关系基础上,两个量之间还存在一个新的关系就是倍数关系。存在倍数关系有个前提,那就是两个量之间需要存在一个包含关系,即大数里有几个小数。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通过形象动画展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根据新知,学会怎样应用和解决。

前期工作做好了,此时就是怎样整合教材信息窗。倍的认识充分了,我可不可以把信息窗中的解决问题当做学生的一次综合实践,给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怎样?此环节主要是建立学生解决倍问题的思路。由简单到难,然后学生自己观察信息提出有关倍的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中建立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此时还有一个提升,就是让学生尝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同时强调指出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没有单位。

3、充实课堂,让学生收获满满。

知识点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题的选择,怎样才可以让每一个环节更加的充实呢?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我在倍的认识中选择了几个典型的习题。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在知识点学习之后,设计了我会填,我会拍,我会摆环节,既有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巩固练习,又提及到了下节课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此环节目的是为下节课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我的设计

在教材解读那天,我知道本课的知识点是:认识“倍”的含义和学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利用例题情景图中的蓝花2朵,黄花6朵两个数量,然后进行创设“七仔送礼物”的情境,要求学生自己提问,即复习学会的“相差”问题、“总数”问题,也引出今天的知识“倍数”问题。即使学生提早说到了倍数问题,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接着然让学生圈一圈:黄花里有几个2朵(蓝花朵数),教学“蓝花有2多,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采用多种形式的说一说这句话,从而建立“倍”的概念。再加入一些练习,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

在学生摆小棒时,我做了一些变化,目的是要学生明白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也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因为第一环节圈了、摆了,所以学生就会联系除法的含义来思考,很容易就能想到用除法来计算,从而很顺利地把这个知识点掌握了。再加上一些练习巩固一下,我想应该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我的失误

可是因为我的目标意识的不强烈和对学生的现实基础不够了解,考虑的也不够周到,导致这节课上得很失败。

第一处:在告诉学生“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是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后,因为板书没有全部在内,所以导致学生在说含义时,经常说地不完整,多次纠正还是这样。所以我想写全板书的话,因为比较直观学生肯定能说得较好的。在练习时也是的,由于前面没有说好,交流时学生总也说不完整,再加上后来时间比较紧,许多时候都变成了我说了。哎!这也是由于平时上课时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已经习惯讲话不完整了,以后要注意学生能说的,绝对要他们自己说出来。

第二处:对于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的,本来是想好应该要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但是因为时间的问题,也是因为之前就有学生用到了除法算式,所以根本没有探索,就已经同意除法是正确的,变成了我“灌输”给学生的。这就与“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理念相违背了,学生是被老师牵着走的。

第三处:后面的练习,我设计得没有什么梯度性,都是看图说一说,都是从直观入手的,其实完全可以加入一些纯文字性的题目,提高一些难度。本来我在黑板上写了“1、2、3、4”是想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奖励的:比如遵守纪律、回答精彩、动作迅速……,但是看学生都听遵守纪律的,所以没有用,其实这个用了以后,在课的最后就能用今天的知识来说说各组的情况那样的效果或许会更好些。所以上课前一定得方方面面都考虑仔细了。

我的想法

对 于吴晓亮老师的意见,我也挺赞同,但是因为平时课上这方面的训练较少,我没有经验,所以更怕在公开课上来用,到时如果控制不了那怎么办,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可怎么好,所以还是按照一般教学过程一步步来了。

从这节课看来,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不足,需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可以网上多听听别人的录像课,当然加强理论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每节课都要认真思考,学生的各种常规也要课课抓,那样就能减少在公开课上犯一些低级错误。

第三篇: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

倍,是小学阶段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北师大版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上册学学习了乘除法之后,学习这个概念。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这课之前,我不敢怠慢,精心备课,参考比较权威的教师用书,书上对“倍”这单元的知识在这个阶段是这样要求的:在这里,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教科书中对倍没有给出概念性的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

倍,对于学生来说看似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是果真如此吗?在此之前的学习中有没有知识和方法与之相关或相近?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倍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倍的认识实际上是除法意义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也就是说,在方法模型上,“倍”和“比多少”类似,表示的都是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只不过比的结果一个是比率,一个是相差的具体量。在知识模型上,倍是除法意义的延伸,建立除法与倍的联系,使得除法不仅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这样,新学知识就有了原有的生长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了突出新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层次。

第一节课,只认识倍,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一个题型。起始课很重要,而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地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识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认识“份”,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比如小鸡的只数是3只,小鸭的只数是6只,就是把小鸡的只数看作1份,小鸭的只数也每3只一圈,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2倍,即6是3的2倍。进而在大量的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中巩固这个概念。接着理解用除法表达这个倍数关系,求“6是3的2倍”,意思是求6里面有几个3,也就是把6每3个分一份,有这样的几分。最后在大量的对比练习中,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个结论。

第二节课,重点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同理,这节课也是基于画一画的基础上理解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将其和乘除法的意义联系起来。例如求6的3倍是多少,其实质就是求3个6是多少,自然用乘法做。而求6是谁的3倍,意思是把“谁”看成一份,6相当于有这样的3份,那把6平均分成3份,“谁”就占了这样的一份,自然用除法做。

第三节课,将倍的三种题型对比练习。在对比中找联系和区别,从而确定到底用哪一种方法解答实际问题。例如题组可以是“哥哥今年18岁,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岁数是弟弟的几倍?”,“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3倍,哥哥今年几岁?”,“哥哥今年18岁,是弟弟年龄的3倍,弟弟今年多少岁?”在对比训练中,学生体会到关于倍数问题,最关键的是找到一份数,即标准量是什么?通过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用正确的算式表达数量关系。

通过几个课时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倍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依然有少数学生还是雾里云里,分不清到底用哪种方法解答。只有针对个别问题单独辅导,巩固练习,争取学懂。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2

【摘 要】“倍”的概念该如何用具体

语言提出呢?经过探讨一致认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自己试着说出理解就可。在探讨中自己的授课思路逐渐清晰,重难点的突破有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知识点 观察 动手 思路

“倍”是三年级上册中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何把这个抽象的知识上的生动,在孩子的脑海里建立形象深刻的“倍”概念,s是课前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联系了高低年级知识的关系,对知识点的重难点做到了心中有数。并和同组的几个老师进行探讨:“倍”的概念该如何用具体语言提出呢?经过探讨一致认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自己试着说出理解就可。在探讨中自己的授课思路逐渐清晰,重难点的突破有自己的想法。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巧设计,数形结合易突破重难点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抽象思维较困难,在教学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

本届课中用课件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兰花有两朵,红花6朵。如果把两朵兰花看成一组,红花有这样的几组?学生通过动手圈一圈圈出三个两朵。我说,这样在数学上可以说红花是兰花的3倍。板书:兰花两朵红花6朵,6是2的3倍。再出示兰花3多,红花6朵,让学生试着用刚才的方法圈一圈,找一找并试着说一说倍数的关系。学生照猫画虎都能说出正确的关系,但这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所以紧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两组图形之间的关系,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倍是什幺?生1:只能说大数是小数的倍数,不能说小数是大数的倍数;生2:大的数里面有几个小的数就是几倍。生3:可以用除法找倍数,例如6÷2等于3倍。生4:用圈的方法可以找倍。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出自己对倍的理解,也在一点一滴的补充中的概念清晰具体,易于理解。

2、游戏穿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知探讨后,设计的拍手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及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我拍手两下,让学生集体拍出我的2倍,3倍。学生拍出2倍,我提出:同学们拍的不容易听出来是几倍,怎样办?这时立即有学生说我们在心里圈一圈,我问怎样听出圈呢?又有学生补充说,一倍停顿下,再拍下一倍。我伸出5个手指,问5个学生的手指是我的几倍?我伸出10个手指,问5个学生的手指是的我的几倍?在游戏中学生的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感受到了倍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也内化了概念。

3、设计多种感官的练习,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的练习是课堂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检测,设计有效,典型,灵活多样的练习题能让学生更积极投入的练习中。本节课的练习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本节课中我主要设计圈一圈:第一行4颗星,第二行12颗星,请圈一圈,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几倍?摆一摆:左边3根小棒,请摆出它的3倍。说一说:12有可能是哪些数的倍数等说多种练习题等。猜一猜:有小黑猫10只,小黑猫是小花猫的2倍,小花猫有几只?

不足反思:

一、课堂时控是这学期我努力改进的一个方面,让课堂张弛有度,让学生在一节课最黄金的时间探究新知,积极动脑,在容易疲乏分心时间及时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前半节课紧凑高效,在后半节练习过程中指明多名学困生重复说,不仅浪费了时间,也看出我对有些学生的学习没有信心。

二、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出现了几次口误,这和自己个性不够从容,易性急有关,虽然及时改正过来,但自己很清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述一定要严谨、精炼、简洁,不能让学生产生歧义,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锻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概念的表述准确无误。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3

在这节课中,让学生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让学生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从而建立倍的概念。

1、对“倍”概念的理解扎实

数学思考和数学表达同样重要。在组内老师的帮助下,我更注重学生对“倍”概念的理解和表述。这节课知识点不难,难在表达上,于是我从例题开始,给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表达方式:“草莓是1个2,苹果有3个2,所以苹果是草莓的3倍”,让学生在多次复述中理解“倍”的概念,建立“倍”与“几个几”之间的关系,同时会表达“倍数关系”。再通过2个草莓和10个桔子比,追问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多次表述中强化了这一点,并抽象出10里面有5个2,10是2的5倍。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的表述非常清晰明了,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2、练习题设计层次性强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过关练习。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练习题设计由易到难、由扶到放,体现出了练习的坡度。学生在过关练习中,兴趣高涨,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真的.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虽然在课前我对讲授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成进行了预设,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以下几点完成得不好:

1、没有备好学生

我在课前没有做好学生的知识前测,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学生的知识生长点不符,其实学生对“倍”的认识远没有我想得那么陌生,我还是把学生看成是一张“白纸”了,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不能紧紧跟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依存着我的教学设计去生成。

2、语言不够严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只有教师准确、精炼的言语示范,学生才能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本节课中,个别环节我的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以至于学生回答问题不清晰。

经过这次的课我感受到要上好一节课,课前备好课尤为重要,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仔细揣摩,锻炼自己对课堂生成处理的能力。与此同时,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改进,我的课堂会更有趣、更高效,以期达到“教而无痕,学而有得”的境界!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4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5 6×5=30(根)

B类

9×3=27(只)

教材习题

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

1. (1)2 (2)3 2. 3

3. (1)18÷6=3 (2)(答案不唯一)兔子的只数是天鹅的几倍?24÷8=3

4. (1)16÷2=8 (2)略

5. 7×3=21(只) 6. 20 24 15 42

7. (1)18÷3=6 (2)3×2=6(个) (3)略

8. (1)6×6=36(岁) (2)(36-1)÷(6-1)=7

9. (1)8×6=48(颗) 减少54-48=6(颗) (2)54÷6=9(颗) 增加9-8=1(颗)

10*. 1分钟后1×2=2(个) 2分钟后2×2=4(个) 3分钟后4×2=8(个) 8÷1=8

11*. (5+3)×2+3=19(个)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8×4=32(元)

答:象棋的价钱是32元。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活动。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的含义,创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还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以旧引新。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情景图以旧知乘法作为学习基础来学习,达到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简的效果,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倍”的概念时不急于引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而是先进行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掌握了“倍”的概念后再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新知识就会学得比较扎实。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

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科学分割,进行分层教学,力求实现“追求真实的课堂,体现课堂的有效性”这一目标。

一、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对《倍的认识》一课,学生的数学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教学呢? 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学生摆的现状又是什么呢?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及时梳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

二、体验—经历—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你认为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6

倍的认识是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包括倍的意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几倍数的简单问题。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科学分割,进行分层教学。

倍的认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感受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从中体验倍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内容。

本节课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反复操作,让学生知道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再用眼看一看,然后动脑想一想,最后动口说一说,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体验、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深入理解倍的意义。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大,无论是摆小棒还是做游戏,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大多数孩子对倍的认识比较深刻,整个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思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数学思维。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7

成功之处:

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时,教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例题呈现,理解倍的意义。

2、在此基础上,类题呈现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3、归纳领悟,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表达让学生对倍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通过小兔子喜欢吃萝卜引导出胡萝卜和红萝卜两个数量之间有比多少的关系,在学生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后,直入主题,抛出红萝卜有几个2根?让学生说出圈一圈的方法,并让学生上台,动手实践,通过圈一圈让学生一眼就看出了3个2根,那么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明确一份是多少,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的几倍,用圈一圈,说一说的方法巩固倍的认识,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在类题呈现这一环节中,改变比较量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一直围绕几个几,是几倍,最后让学去发现这一规律。接着到改变标准量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强调我们都是与2根胡萝卜比较,请仔细观察,现在把胡萝卜变成了几根?让学生感知标准量已经开始变化,在老师质疑的时候,为什么一下是2倍,一下是3倍呢?学生很快就会领悟比较的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我觉得这是处理得比较好的环节,在这节课中,动手摆一摆。有部分环节处理得不是 很好,例如:学生上台展示都是增加小棒根数的,没有减少小棒根数的,如果在教师下去指导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发言,教师结合孩子的发言,顺势的让学生感知可以连线增加小棒根数或者连续减小棒根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标准不变,比较量在变化,倍数也会发生变化。这是学生思维不断爬坡的过程。

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准确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日后补过也难以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8

1、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借助情境图中的萝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悟到水萝卜里有几个胡萝卜,白萝卜里有几个胡萝卜,让他们感受到“几个几”与“倍”之间的联系,进而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在自主、开放的活动中让生经历、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设计的数学练习题也是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使学生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设计了自主探究、主动获新知识的教学活动,充分让学生自学课本例1,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自已完成探究单,通过说一说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由小组讲解展示,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稍加点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新知。

3、 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这节课中,注重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像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在探究新知识的拓展,改变比较量或改变标准量(胡萝卜的根数),在巩固练习时的拓展都渗透了“变与不变”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紧扣“倍”的本质。

4、注重拓展教材,帮助理解知识在教学中,通过创设连续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谁比谁,再找出倍数关系。在例1教学后,设计动画情境,改变胡萝卜的根数,如,小兔又了1根胡萝卜,比较水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找到标准量,说出他们的倍数关系; 小兔又拔了3根胡萝卜,再让学生比较水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找标准量,说倍数关系,引导学生认识“谁是谁的1倍”。又如,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做一做”第1题后,引导学生说出蓝色圆片的个数是黄色圆片的2倍,与之前的黄色圆片个数是绿色的2倍对比,都是2倍,为什么?明白标准量的重要,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是:针对低年段学生的个性,老师如果能在课堂中设计更多有激励性的合理客观的评价语,会使课堂更亲近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将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逐渐改变为师生平等的圆桌会议。教学时教师的数学语言表述应该更加严谨、规范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正确的叙述中深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教师讲的还是有点多,应该在课堂上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完成 .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9

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上课开始,就采用游戏展开,请出2名女生,6名男生,看到这样情况,你想说什么?在学生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后,直入主题,男生有3个2,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第二排男生是女生的3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首先借助学具摆一摆,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明确一份是多少,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的几倍,用画图的方法巩固倍的认识,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这里线段图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线段图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是中高年级应用题的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思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只有教师准确、精炼的言语示范,学生才能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准确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日后补过也难以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学生在初步认识了乘除法,了解了乘除法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倍的含义。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因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大量的环节在“倍”的概念的揭示上。首先在课前和学生进行了拍手的游戏,从中对复习了几个几的知识,沟通了旧知“几个几”与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然后通过出示教材的情境图比较蓝花和黄花,并用圈、画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认识到:蓝花有1个2朵,黄花有3个2朵,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倍的含义。紧接着,我通过改变蓝花、黄花的朵数,让学生意识到:倍数关系使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只看某一个数量,又趁热打铁安排了说一说的练习,巩固了学生对倍的认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引导学生学会用转化的方法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使学生会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本节课我在练习的设计上也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了由易到难、由扶到放,体现出了练习的坡度。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倍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第一部分我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第二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因此,我在设计时重视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的。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这样的几份”来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然后又发展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因为这样的表述能更鲜明地表达相比较的两个数与“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练习巩固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通过练习,巩固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解决。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我所教的这节课是第五单元《倍的认识》的第一课时。“倍”是在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分数、百分数、比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反思我的这堂课有以下几点:

1、创编例题效果好。书上的例一是小兔子拔萝卜,有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我在备课时发现“胡萝卜”和“红萝卜”在表述时容易混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障碍。这里我创编了小猴摘水果的情境,把萝卜变成了“香蕉、桃子和苹果”。课上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很快掌握了“倍”和“几个几”之间的关系。

2、对“倍”概念的理解扎实。在我校教研组的帮助下,我更注重学生对“倍”概念的理解和表述。就像专家说的那样,数学思考和数学表达同样重要。这节课知识点不难,难在表达上,于是我从例题开始,给学生建立“香蕉是1个2,桃子有3个2,所以桃子是香蕉的3倍”这样一个清晰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多次复述中理解“倍”的概念,建立“倍”与“几个几”之间的关系,同时会表达“倍数关系”。再通过苹果和香蕉比,以及后面跟进的三个习题,追问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多次表述中强化了这一点。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的表述非常清晰明了,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3、多层次练习,使学习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这节课我设计了多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练习是3个小动物带来的问题,有先出标准量,再一组一组出比较量的;有一起出示的;有比较量在上,标准量在下的。第二层次练习是两道动笔练习:一是不成组出比较量的,在学生自己解决过程中,感受圈一圈的方法。二是三种量之间的比较,圆3,三角9,方块18,在不同的比较中引导学生关注“是谁和谁比”。第三个层次是在变化中体会“倍”的本质。一是标准量不变,比较量增加,体会“倍”的变化。二是改变标准量,感受“倍”的变化。第四个层次是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根据标准量和倍数关系,摆出(或画出)比较量。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应用倍的知识。同时让学生解读同学的作业,来加深理解和感悟。第五层次是提升挑战。一是加深理解倍和“份数”的关系。二是探索在不同事物背后隐藏的相同点。

4、课堂的不足:一是“圆3,三角9,方块18”这道题,当三角和圆比、方块和圆比时,学生没有出错,但是方块和三角比时,不论是试讲还是这节课都有大量学生出错。反思这部分内容是课堂的一个难点,我在处理时应该有所不同。可以把这部分设计改进一下:改成只出前两道题,再集中出示“方块是三角的几倍”,然后提问:“这次是谁和谁比?”先排除圆形这个多余条件,然后让同桌讨论一下,再找学生回答。这样有引导,有缓冲,学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二是在第五层次的提升挑战中,第一题是小狗有2个萝卜,小兔有3个2根,我当时提问“如果小兔子有这样的6份,小兔子的萝卜时小狗的几倍”时,学生没有理解我的意思,不知道以谁为1份。课下我反思这个问题,发现是自己表达的不准确导致的,我前面一直说的是1个几和几个几,没有说份数,所以学生不理解,我应该把问题变为:“如果小兔有6个2,它的萝卜时小狗的几倍?10个2,100个2呢?”学生就不会出错了。这也让我明白教师语言要严谨、要前后一致。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倍”,对倍感到很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就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复习认识“份”(几个几),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鼓励学生想办法求简单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汇总学生的想法,找出最简单的办法是圈一圈。接着跟老师说,自己说,在说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主题图圈一圈,动手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实时点播,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刚开始上课进行了拍手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主要复习旧知“几个几”,强调了份数和每份数;,在动态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些复习内容与新知“倍”形成了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接下来新授时,我选择使用书中的主题图,主要意图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连贯性。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先出示2根胡萝卜、6根红萝卜,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提出比多少的问题,也有提出倍的问题。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3倍的概念,然后引学生回到教材中10根白萝卜与胡萝卜的比较,自己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得出5倍的结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连贯性。通

过教师的不断追问:如果白萝卜的数量有6个胡萝卜那么多呢?有7个胡萝卜那么多呢?9个呢?让学生明确“有几个胡萝卜那么多就是它的几倍”。然后用5个红色的磁体代表红萝卜,再拿白萝卜与之进行比较,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认识到此时白萝卜的根数是红萝卜的2倍、。接着让学生观察、思考:白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5倍、为什么白萝卜的数量是红萝卜的2倍呢?白萝卜一样多吗?胡萝卜和红萝卜一样多吗?以此引导学生舍弃各种不相干的因素,在变中抓不变,更为深入地揭示现象的本质,加深了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第一题练习从三色图片开始,让学生去、动手圈一圈,自己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亲手摆一摆第二题,增强感官体验,顺利解决问题。第二题再让学生同桌合作摆图片,只要摆出两种图片的倍数关系即可。并让学生做裁判评比。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第三题“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只出示红花的朵数,让学生发现倍数是两个数的关系缺一不可,让学生猜一猜标准量可能是多少?这些练习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变式练习,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倍的认识,我始终抓住“把什么当成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并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过于强调的方法,而应注重对倍的意义的理解,学生在说说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时,应让学生多说

加深对倍数的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倍”的概念,但不会表达,导致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教师讲的多显得学生的主体性不够明显。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我的设计

在教材解读那天,我知道本课的知识点是:认识“倍”的含义和学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利用例题情景图中的蓝花2朵,黄花6朵两个数量,然后进行创设“七仔送礼物”的情境,要求学生自己提问,即复习学会的“相差”问题、“总数”问题,也引出今天的知识“倍数”问题。即使学生提早说到了倍数问题,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接着然让学生圈一圈:黄花里有几个2朵(蓝花朵数),教学“蓝花有2多,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采用多种形式的说一说这句话,从而建立“倍”的概念。再加入一些练习,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

在学生摆小棒时,我做了一些变化,目的是要学生明白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也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因为第一环节圈了、摆了,所以学生就会联系除法的含义来思考,很容易就能想到用除法来计算,从而很顺利地把这个知识点掌握了。再加上一些练习巩固一下,我想应该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我的失误

可是因为我的目标意识的不强烈和对学生的现实基础不够了解,考虑的也不够周到,导致这节课上得很失败。

第一处:在告诉学生“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是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后,因为板书没有全部在内,所以导致学生在说含义时,经常说地不完整,多次纠正还是这样。所以我想写全板书的话,因为比较直观学生肯定能说得较好的。在练习时也是的,由于前面没有说好,交流时学生总也说不完整,再加上后来时间比较紧,许多时候都变成了我说了。哎!这也是由于平时上课时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已经习惯讲话不完整了,以后要注意学生能说的,绝对要他们自己说出来。

第二处:对于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的,本来是想好应该要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但是因为时间的问题,也是因为之前就有学生用到了除法算式,所以根本没有探索,就已经同意除法是正确的,变成了我“灌输”给学生的。这就与“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理念相违背了,学生是被老师牵着走的。

第三处:后面的练习,我设计得没有什么梯度性,都是看图说一说,都是从直观入手的,其实完全可以加入一些纯文字性的题目,提高一些难度。本来我在黑板上写了“1、2、3、4”是想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奖励的:比如遵守纪律、回答精彩、动作迅速……,但是看学生都听遵守纪律的,所以没有用,其实这个用了以后,在课的最后就能用今天的知识来说说各组的情况那样的效果或许会更好些。所以上课前一定得方方面面都考虑仔细了。

我的想法

对 于吴晓亮老师的意见,我也挺赞同,但是因为平时课上这方面的训练较少,我没有经验,所以更怕在公开课上来用,到时如果控制不了那怎么办,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可怎么好,所以还是按照一般教学过程一步步来了。

从这节课看来,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不足,需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可以网上多听听别人的录像课,当然加强理论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每节课都要认真思考,学生的各种常规也要课课抓,那样就能减少在公开课上犯一些低级错误。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倍的认识是本单元数学知识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学生第一次接触“倍”的知识,对于他们是比较模糊而又陌生的。因此,课前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和教师用书,也参考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教案,同时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设计,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把握关键,明确知识点

首先我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让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二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

2.循序渐进,逐步引导

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掌握“倍”的知识,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我觉得形象生动的图形是最好的展示和交流的形式,我首先从大量的形象的图形出发,由形找数,数形结合,为学生提供蜻蜓、蝴蝶、小狗等大量的生动图形,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继而引发新知,让学生明白两个数量之间还存在一个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接着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在学生心中建立“一份”的认识,也就是“一倍数”,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倍数”的重要,才能学以致用,得心应手。

3.图文结合,动手操作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在设计练习时,我采取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运用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形式的动手操作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和已学的“几个几”知识联系起来,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经历体验了倍的建立过程,进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二、改进之处

反思自己的课堂,不足是:

1.语言的归纳总结不够到位。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倍数关系,学生多数能够理解,但是自我感觉在语言的训练上不够扎实,应该在充分认识倍的情况下,建立表象的认识,然后再加上语言的归纳总结,会使认识更加深化。

2.我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闯关的形式,一下子和学生拉近了距离,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但是只关注到中等及以上的孩子们,引导学生快速列式计算,掌握了方法,但是没有过多的关注学困生的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应对他们多加照顾。

总之,全课设计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关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由、快乐和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倍”的概念。

第四篇:《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做一做”的具体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会看图形表示几个几相加,了解除法表示的平均分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倍的概念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过程分析:

对学生来说,“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用“倍”表达数量之间关系的方式必须由教师明确地告诉学生,但在这之前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几个几”的清晰表象,从而把“几倍”和“几个几”之间的关系凸现出来。在第一、第二次设计时,我简单地认为只要把“倍”的概念告诉学生就行了,因此,通过一次操作(学生也没有操作起来)就马上告诉学生:牡丹花有8朵,绿花有4朵,牡丹花是绿花的2倍。马上把“倍”的概念揭示了出来。接着通过增加花的朵数让学生练习用“倍”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虽然在这期间也穿插了课件演示的过程,但明显份量不足,从教学效果来看也不尽如人意,老师带着说了几遍,学生还是说牡丹花比绿花的2倍。因此,在第二次2.6班的课堂设计时,抽象出8朵牡丹花和4朵绿花后,不再马上出示“倍”的概念,而是通过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用花片摆一摆、请学生评一评等,在让学生充分感知了多个“几个几”后再揭示“倍”的概念,把“无意接受”变为“有意接受”,这样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效果明显好于前一节课。

思考这节课有几个成功的地方:

其一:能抓住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是填补师生间情感的空白,成为学习数学的积极因素。平时能在情感上与孩子们经常交流,让孩子们对数学产生较喜欢的情绪,因此,适当的创设情境以后,学生就能较快的融入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也顺应了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其次是能在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前面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会说出“几个几”,充分让学生在感受--理解--实践的一系列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和交流,学生随着信息的交流,互相碰撞,让有着求异思维强烈的同学有了创新的知识基础和机会;再就是能在最喜欢获得老师表扬的适当时机给予鼓励,让成功者有喜悦的体验,让羡慕者得到效仿的榜样而激发自己。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2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对“整数倍”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率,小数倍、分数(表示率)、百分数、比的内容,都可以看成是对“整数倍”的扩展。本单元先让学生经历从对生活中具体实物数量的比较中抽象出倍的过程,通过3个2根及5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在“几个几”的基础上认识倍,再从除法的角度理解倍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倍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即一个量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量就是它的几倍。

在建立倍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应用倍概念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3

三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是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后出现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一共有三个例题,本次课我通过例1让学生用圈一圈、画一画、摆一摆的数形结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在最后用十分钟的时间,通过例2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思路。学生能够通过圈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多种形式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倍的认识”教学,由于倍的概念教抽象,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导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借助学具操作,使学生明白一个数里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然后根据求几个几是多少的方法,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一、探索新知的内容太紧。这个单元有三个例题,看似相近的知识点其实有很大的理解范围,所以一节课通过一个例题的讲解让学生能得到稳固的知识点,对后续的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练习的讲解严谨度不够。在讲解教材第53页的涂圆圈提问题环节,不应急于让学生发散思维,而是应该根据题目的要求,严谨的控制在本题当中讲解,让学生理解“18是2的9倍,18是3的6倍”的倍数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数学语言的精炼度还需加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也显得极其重要,因此在本次教学中,不但要养成学生完成任务时自觉举手之外,还要减少繁琐的询问。还要将数学信息的语言表达完整准确,“2个为1份,这样的2个1份、2个1份……可以分成几份”等,要给学生明确的引导,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几个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接下的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是:

一、教学应不拘泥于课本上的例题以及相关的教程PPT,可以从身边和生活入手,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对学生的奖励上,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使学生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学习新知。

二、注重方法渗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边学边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慎重处理课尾。课堂结束的几分钟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下的时候,因此要在练习上下功夫,多采用互动的形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让学生掌握方法,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4

“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有如下体会:

1、确定重难点,巧设计易突破。

《倍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对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从自我出发,看看这节课应怎样设计,起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设计进行教学,但我总有个疑问,“倍”的概念应怎样提出呢?学生怎样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于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网上的优秀教案和优秀视频,从中学习他们的优点,逐渐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后静下心来,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课的思路,才确定了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出发,由形找数,数形结合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其目的是联系以前的旧知,给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引发新知,其实在相差关系基础上,两个量之间还存在一个新的关系就是倍数关系。存在倍数关系有个前提,那就是两个量之间需要存在一个包含关系,即大数里有几个小数。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通过形象动画展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根据新知,学会怎样应用和解决。

前期工作做好了,此时就是怎样整合教材信息窗。倍的认识充分了,我可不可以把信息窗中的解决问题当做学生的一次综合实践,给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怎样?此环节主要是建立学生解决倍问题的思路。由简单到难,然后学生自己观察信息提出有关倍的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中建立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此时还有一个提升,就是让学生尝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同时强调指出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没有单位。

3、充实课堂,让学生收获满满。

知识点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题的选择,怎样才可以让每一个环节更加的充实呢?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我在倍的认识中选择了几个典型的习题。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在知识点学习之后,设计了我会填,我会拍,我会摆环节,既有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巩固练习,又提及到了下节课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此环节目的是为下节课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5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5 6×5=30(根)

B类

9×3=27(只)

教材习题

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

1. (1)2 (2)3 2. 3

3. (1)18÷6=3 (2)(答案不唯一)兔子的只数是天鹅的几倍?24÷8=3

4. (1)16÷2=8 (2)略

5. 7×3=21(只) 6. 20 24 15 42

7. (1)18÷3=6 (2)3×2=6(个) (3)略

8. (1)6×6=36(岁) (2)(36-1)÷(6-1)=7

9. (1)8×6=48(颗) 减少54-48=6(颗) (2)54÷6=9(颗) 增加9-8=1(颗)

10*. 1分钟后1×2=2(个) 2分钟后2×2=4(个) 3分钟后4×2=8(个) 8÷1=8

11*. (5+3)×2+3=19(个)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8×4=32(元)

答:象棋的价钱是32元。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活动。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的含义,创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还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以旧引新。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情景图以旧知乘法作为学习基础来学习,达到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简的效果,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倍”的概念时不急于引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而是先进行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掌握了“倍”的概念后再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新知识就会学得比较扎实。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6

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科学分割,进行分层教学,力求实现“追求真实的课堂,体现课堂的有效性”这一目标。

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对《倍的认识》一课,学生的数学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教学呢?

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释(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体验—经历—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香蕉和梨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将课本中主题图的萝卜改成了水果,本意是怕学生说萝卜弄混,但是换成水果之后水果的单位不容易分清楚以至于学生在说的时候比较拗口。也说明老师没有深刻认真研读教材不能够把握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用意。

2.对于课堂的生成把握不好,不能及时抓住课堂生成并将其利用起来服务于课堂。

3.授课过程中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较少,教师不能够及时地进行指导。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倍的概念。先利用“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后,再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倍的本质。

成功之处:

1.从两个数量的关系入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小

兔子吃萝卜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胡萝卜、红萝卜和白萝卜的个数,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红萝卜和白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从而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能够比较轻松地说出红萝卜比胡萝卜多4个,胡萝卜比红萝卜少4个,也就是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相差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到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3倍,此时板书课题初步认识倍。

2.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多层次多角度建立倍的概念。在教学中,先通过对萝卜的计数、圈一圈,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几个几建立联系,即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里面有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其次通过提问学生,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晰的看出红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呢?再一次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倍的概念表象;然后通过不断增加红萝卜的根数,胡萝卜的根数不变,让学生发现倍数和几个几之间的规律,即有几个2根就是几倍;最后通过有层次、多角度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并通过学生学习的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和汉语词典上关于数学上倍表示的含义来强化倍的概念。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8

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上课开始,就采用游戏展开,请出2名女生,6名男生,看到这样情况,你想说什么?在学生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后,直入主题,男生有3个2,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第二排男生是女生的3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首先借助学具摆一摆,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明确一份是多少,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的几倍,用画图的方法巩固倍的认识,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这里线段图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线段图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是中高年级应用题的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思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只有教师准确、精炼的言语示范,学生才能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准确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日后补过也难以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9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做一做”的具体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会看图形表示几个几相加,了解除法表示的平均分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倍”的概念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思考这节课有几个成功的地方:

其一:能抓住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是填补师生间情感的空白,成为学习数学的积极因素。平时能在情感上与孩子们经常交流,让孩子们对数学产生较喜欢的情绪,因此,适当的创设情境以后,学生就能较快的融入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也顺应了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其次是能在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前面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会说出“几个几”,充分让学生在感受——理解——实践的一系列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和交流,学生随着信息的交流,互相碰撞,让有着求异思维强烈的同学有了创新的知识基础和机会;再就是能在最喜欢获得老师表扬的适当时机给予鼓励,让成功者有喜悦的体验,让羡慕者得到效仿的榜样而激发自己。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小组竞赛获得星的情况,让学生说出各组之间得星数量的关系,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的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底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是“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本节课抓住“几个几可以用倍来表示,几倍也可以说成几个几”这一知识的灵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或及时引导,或适时质疑,或概括小结,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开始接触“倍”的概念,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具体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把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因为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动手参与、直观体验,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为此,我做到了如下几点:

(一)成功之处

1、游戏导入,连接新旧知识。

在本节课的开始,通过拍手接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几个几和倍),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且拍手接力容易操作,费时少,为后续的新知学习和练习留出更多时间。

2、情景教学,提高参与兴趣。

结合教材中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境,借助直观操作--胡萝卜贴片和利用电子白板的移动功能,指名学生移动萝卜,摆出白萝卜的数量是红萝卜的5倍。这样让学生加深对新识的理解。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与同桌讨论交流的过程既加强了合作交流的能力,又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学习热情更高了。

3、利用好动手操作活动。

当学生在理解倍的意义有困难时,动手操作是比较好的学习活动。“做一做”第2题,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4、在“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

本课的“变化”分为两类,一是标准不变,被比较的量变化;二是被比较的量不变,标准变化。

5、拓展延伸,留出思考余地。

(二)不足之处

为避免情景太多的混乱感,最后的拓展还是回到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景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中有几个几”是“倍”的概念,还要让学生能反过来思考“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样也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认识“倍”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最后领悟本质的过程。而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因此可以说比较是抽象的前提,抽象是比较的目的。而学生的比较应该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生正是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对比与抽象中掌握概念“倍”。但这节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还不够多。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倍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实际问题。“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确定了以下几个待解决问题:哪个量是一份数?怎么确定的?如何确定另一个数是几份?有几个几份如何说?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怎么思考?

1、确定重难点,巧设计易突破

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通过比、画、说、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根据新知,学会怎样应用和解决

倍的认识充分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中建立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倍”。

3、充实课堂,让学生收获满满

实现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题的选择,怎样才可以让每一个环节更加的充实呢?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在习题中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

4、课后反思,体会缺失

在课后习题中,反映出教学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学生太依赖画的环节,对倍的意识不强烈,需要进一步充实巩固。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倍,是小学阶段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北师大版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上册学学习了乘除法之后,学习这个概念。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这课之前,我不敢怠慢,精心备课,参考比较权威的教师用书,书上对“倍”这单元的知识在这个阶段是这样要求的:在这里,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教科书中对倍没有给出概念性的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

倍,对于学生来说看似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是果真如此吗?在此之前的学习中有没有知识和方法与之相关或相近?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倍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倍的认识实际上是除法意义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也就是说,在方法模型上,“倍”和“比多少”类似,表示的都是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只不过比的结果一个是比率,一个是相差的具体量。在知识模型上,倍是除法意义的延伸,建立除法与倍的联系,使得除法不仅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这样,新学知识就有了原有的生长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了突出新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层次。

第一节课,只认识倍,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一个题型。起始课很重要,而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地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识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认识“份”,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比如小鸡的只数是3只,小鸭的只数是6只,就是把小鸡的只数看作1份,小鸭的只数也每3只一圈,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2倍,即6是3的2倍。进而在大量的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中巩固这个概念。接着理解用除法表达这个倍数关系,求“6是3的2倍”,意思是求6里面有几个3,也就是把6每3个分一份,有这样的几分。最后在大量的对比练习中,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个结论。

第二节课,重点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同理,这节课也是基于画一画的基础上理解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将其和乘除法的意义联系起来。例如求6的3倍是多少,其实质就是求3个6是多少,自然用乘法做。而求6是谁的3倍,意思是把“谁”看成一份,6相当于有这样的3份,那把6平均分成3份,“谁”就占了这样的一份,自然用除法做。

第三节课,将倍的三种题型对比练习。在对比中找联系和区别,从而确定到底用哪一种方法解答实际问题。例如题组可以是“哥哥今年18岁,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岁数是弟弟的几倍?”,“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3倍,哥哥今年几岁?”,“哥哥今年18岁,是弟弟年龄的3倍,弟弟今年多少岁?”在对比训练中,学生体会到关于倍数问题,最关键的是找到一份数,即标准量是什么?通过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用正确的算式表达数量关系。

通过几个课时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倍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依然有少数学生还是雾里云里,分不清到底用哪种方法解答。只有针对个别问题单独辅导,巩固练习,争取学懂。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倍”在小学数学中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但它又是一个很难教的概念。随着教材的改编,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今天应该如何教“倍”?其原因是,在新教材的编排中,“倍”的教学提前了,也就是由原来的“乘法─除法─倍”的教学顺序,改变为“乘法─倍─除法”,对乘法意义理解得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正确理解“倍”的含义。因此,我们在教“倍的认识”时首先要关注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下面就“倍的认识”教学谈谈我们的教学建议。

(一)正确掌握乘法的意义是学生正确理解“倍”的基础。

从“倍”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学生主要是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与“倍”相关的乘法知识来理解“倍”。学生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获取对“倍”的认识是属于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以学生的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同化过程的开端是从已有知识经验引出的理性认识。因此,用概念同化的方式获取概念,要求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与新概念相关的知识比较丰富,所掌握的概念能形成系统。从学生学习“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倍”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定义概念,采用“2个3也可以说成3的2倍”,揭示“倍”的本质属性,给出了新的名称“倍”;(2)概念同化,学生利用乘法意义中的“几个几”和新概念“倍”建立联系,使新概念“倍”和乘法意义中的“几个几”得到融会贯通;(3)强化对“倍”的认识。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给出“倍”的定义以前,学生对“几个几”的认识必须十分清楚。为此我们在给“倍”下定义以前,要充分利用情境图使学生感悟到图中存在着丰富的“几个几”,而且还要使学生会用“几个几”来表述,再用“几个几”来比较。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是在复习乘法意义中的“几个几”,也是在帮助学生用“几个几”来描述各种数量的多少。因此,这样教学设计不但在为学习“倍”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学习了“倍”以后,用“倍”来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做准备。可以这样说,在教学情境中多花点时间是值得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沟通几个几与“倍”的联系是学生正确理解“倍”的途径。

新教材支持“倍”的知识基础是乘法意义中的“几个几,在分析学生获取新概念时又强调,学生要获取新概念必须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使新概念和旧概念得到融会贯通。因此,掌握“倍”这一概念的关键是让学生沟通“倍”与“几个几”的联系。由于新教材是第一次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定义方式揭示概念,学生也是第一次用同化的方式获取概念。所以,学生缺少概念同化的经验,这时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法沟通“几个几”与“倍”之间的联系。

首先,通过说图意沟通“几个几”与“倍”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是,揭示了“倍”的意义以后,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

师:刚才大家从黄带子和红带子中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倍”,现在老师给大家看一幅图(课件出示2朵红花为一组,红花有这样的3组),请你用一句话把图中的意思表达出来。

以上环节,我们的设计意图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结果的学生会说“我看到一共有8朵花”;关注摆放形式的学生会说“我看到这里有4个2朵”;关注新知识应用的学生会说“我看到这里的红花是黄花的3倍,即2的3倍”。

这种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同一幅图的意义,能进一步沟通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几倍也可以用几个几表示,反过来几个几也可以用倍来表示,真正做到新旧概念融会贯通。

其次,还可以设计如下的操作环节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

师:刚才通过说图意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倍”,现在老师要求小朋友用圆片来摆一摆“倍”,听清楚要求。

师:用小圆片摆4的2倍,那么应该怎么摆呢?

反馈:你是怎么摆的?

从以上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到,要正确理解和掌握一个新概念,首先是会表述这个新概念,正确表述概念是理解和应用概念的前提;其次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正确的表象。学生要正确理解概念只是会表述这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通过观察和操作建立正确的表象是学生正确建立概念的基础。只有当学生正确表述新概念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了正确的表象,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新概念。

(三)用“倍”揭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加深对“倍”认识的关键

由于新教材是用“几个几”来揭示“倍”的意义,所以学生在获取概念时比较关注“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就是学生对同一集合中的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敏感,而对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太敏感。为此,在学生沟通了几个几与“倍”的联系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倍”揭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首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去发现图中的各种倍数关系,还可以结合教材拓展学生对“倍”的认识。

师:我们认识了“倍”,现在就用圆片来摆一摆它,听清楚要求。

师:第一行是2个一堆,摆了这样的一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应该怎么摆呢?

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把它摆出来。(生摆,师巡视。)

师:谁先摆好,就赶快拿上来,摆在黑板上。

反馈:你是怎么摆的?

生:老师在第一行摆2个圆片,要求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2的4倍就是4个2,所以我在第二行摆了4个2。

师:这样摆的同学请举手。

师:刚才通过摆一摆,我们知道了要摆几的几倍,可以想几个几。

师:下面我们在脑子里摆,并直接说出结果。

师:第一行摆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6倍,第二行摆了多少个?

生:18个。

师:你说是18个,怎样知道的?

生:因为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6倍,也就是摆6个3,三六十八。

(四)结合概念形成过程促进概念的同化是学生正确理解“倍”的方法。

由于低段学生知识掌握不成系统,对概念同化又缺少经验,所以学生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获取概念时会碰到一些困难。要解决这些困难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手段促进学生同化概念。为此,当学生无法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倍”时,教师应该通过更为直观的方法和手段揭示“倍”的本质,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倍”。因此,在本节课中要借助概念形成的手段让学生摆一摆、拍一拍、猜一猜、说一说,使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正确的表象。尤其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他们通过操作去理解“倍”的意义。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以下“五个注重”,让学生对“倍”的认识倍加深刻。

一、注重知识迁移,找准认知起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在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知识后进行演化学习的,它是依据乘法知识中“份”的概念扩展来的。简单地讲就是“几个几就是几倍”,是乘法意义的进一步发展。课前,充分利用学生“鼓掌”,然后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2个2下;老师拍3下,要求学生拍2个3下……通过简单的拍掌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新旧知识(几个几和倍)联系起来,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

二、注重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在探究新知教学中,充分创造机会,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比一比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眼、脑、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倍”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做中学”,这样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了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了“倍”的概念,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注重拓展教材,帮助理解知识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和扩展教材资源,通过创设连续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谁比谁,再找出倍数关系。在例1教学后,设计动画情境,改变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如,小兔又拔了2根白萝卜,先让学生比较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小兔又拔了1根胡萝卜,再让学生比较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改变3根胡萝卜或10根白萝卜的根数,使白萝卜是胡萝卜整数倍;最后,引导学生认识“谁是谁的1倍”。又如,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做一做”第1题后,引导学生比较蓝色圆片和黄色圆片的数量。再如,学生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进行拓展:如果第二行摆12根小棒,要使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要摆几根?”这是对“倍”的逆运用,是“倍”到“份”的回归,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和理解。

四、注重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创设的拍掌游戏、课中探究红萝卜、白萝卜分别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课尾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倍”以及有关“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长”的威力等,都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数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倍”感亲切。

五、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在这节课中,注重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到摆、画,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在探究新知时的拓展,改变比较量(白萝卜的根数)或改变标准量(胡萝卜的根数),在巩固练习时的拓展都渗透了“变与不变”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紧扣“倍”的本质,在变化的倍数关系中探寻不变的“几个几就是几倍”的本质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同时,教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课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用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比一比等学习方法研究了倍的有关知识,并把旧知(几个几)转化成新知(倍),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懂得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倍的认识是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包括倍的意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几倍数的简单问题。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科学分割,进行分层教学。

倍的认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感受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从中体验倍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内容。

本节课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反复操作,让学生知道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再用眼看一看,然后动脑想一想,最后动口说一说,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体验、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深入理解倍的意义。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大,无论是摆小棒还是做游戏,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大多数孩子对倍的认识比较深刻,整个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思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数学思维。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第五篇: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

《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感受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从中体验倍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内容。

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反复操作,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整个过程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用眼看一看,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致很高,无论是从摆小棒还是做游戏,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因此孩子们对倍的认识比较深刻,这节课上得比较顺利。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思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数学思维。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倍”,对倍的概念是非常陌生的。因此我在研究教材之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道“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经历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和自行探究的能力。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在教学工程中我设计了下面一些教学环节。首先,创设情境,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表象。通过花丛中的小蜜蜂、蝴蝶的课件展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再展示鸽子图让学生说出其倍数关系。其次,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权利下放,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亲自动手摆一摆。在经历从老师的引导到自己独立完成,从小组合作到自主动手的反复操练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对倍的认识。并在摆学具的过程中让学生说出,一个数的几倍其实就是几个几,求几个几可以用乘法计算,运用知识的迁移,求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最后,设计有针对性,有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及时梳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本节课学生经历了初步感知——动手操作——经历探索——方法类推——知识积累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2

标准量变化,比较量不变,体会倍的变化。

在上一类变化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让兔妈妈拿来1根胡萝卜,将标准量变为3,再一次激活学生的思维,现在红萝卜还是胡萝卜的3倍吗?同样是红萝卜和胡萝卜比,怎么一会是3倍,一会又是2倍呢?新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在反思与对比中体会到比的标准很重要,当标准量变化,虽然比较量不变,但倍也随着发生变化。对比了标准量和比较量两种变化之后。我巧妙的在同一情境中继续深入的挖掘教学资源,提出当标准量3根胡萝卜,10根白萝卜还是它的5倍吗?你能改变白萝卜的数量,让他们成为整倍数关系吗?这其实又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人人动手、动脑,思维不断爬升,亲历了不断创造倍数关系的主动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不仅关注到倍概念标准结构,而且提供辨识结构,让学生感悟到在不同数据背后,隐藏着相同点,即以一方为标准,另一方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在变中求不变。可见在创建倍的直观模型的学习活动中,从实物的比较,到数量之间的比较,从形到数,从感性到理性,从不懂到懂,从有点懂到完全懂,我帮助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了倍概念的内涵和本质,较好的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我的课堂洋溢着思考的味道,整节课的过程就是让学生逐渐、领悟抽象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的抽象中把握了倍的概念。

今天这节课,我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虽有些小小的遗憾,如果能再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鼓励,组织教学时再紧凑些,那么效果就更好了,这就是以后我努力的方向。每一次这样的比赛都是难得的机会,从备课、磨课、到最后的上课,都是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而且在每次上课的过程中我都会有些新的感悟,这些对于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成长尤为重要。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3

前几天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授课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倍的认识》。课前我认真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准备的可谓充分;上课过程中我以拍手游戏引入,以动画、图片为情景,让学生讨论展示,课堂气氛活跃,练习充分、形式多样。我自认为本节课效果良好。

在课后的评课环节,众多老师对本节课的亮点都给予肯定,而吴凤琴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惭愧不已。吴老师指出:“你在讲白萝卜数量是红萝卜数量的'几倍时,如果能利用班班通设备上画笔功能,用手圈一下,学生就能更清楚的理解两者的倍数关系,比你干讲学生光看要好的多。”我听后顿觉自己惭愧不已,亏我还自诩和谐小学教师中的“电脑高手”呢!我开始回想,课前试课件的时候,我制作的课件与班班通设备上的EN应用软件不兼容,不能用EN软件中的诸多功能,自然也不会用画笔功能去圈画重难点,只能用普通ppt模式放映。可我忘了在普通ppt模式下,也可以用“小精灵”中的画笔去圈画重难点呀!我怎么把这个给忘了,实在该打。

回想本节课的前前后后,整体效果不错,改掉了自己公开课拖堂及教师讲的太多的毛病。只是我这个“电脑应用高手”居然犯了一个极其低级的错误。看来,公开课之前请几位教师试听或讨论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一个人闭门造车,难免遗漏很多本可以更精彩的内容,效果也不会很好。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4

“倍”在小学数学中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但它又是一个很难教的概念。随着教材的改编,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今天应该如何教“倍”?其原因是,在新教材的编排中,“倍”的教学提前了,也就是由原来的“乘法─除法─倍”的教学顺序,改变为“乘法─倍─除法”,对乘法意义理解得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正确理解“倍”的含义。因此,我们在教“倍的认识”时首先要关注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下面就“倍的认识”教学谈谈我们的教学建议。

(一)正确掌握乘法的意义是学生正确理解“倍”的基础。

从“倍”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学生主要是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与“倍”相关的乘法知识来理解“倍”。学生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获取对“倍”的认识是属于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以学生的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同化过程的开端是从已有知识经验引出的理性认识。因此,用概念同化的方式获取概念,要求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与新概念相关的知识比较丰富,所掌握的概念能形成系统。从学生学习“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倍”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定义概念,采用“2个3也可以说成3的2倍”,揭示“倍”的本质属性,给出了新的名称“倍”;(2)概念同化,学生利用乘法意义中的“几个几”和新概念“倍”建立联系,使新概念“倍”和乘法意义中的“几个几”得到融会贯通;(3)强化对“倍”的认识。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给出“倍”的定义以前,学生对“几个几”的认识必须十分清楚。为此我们在给“倍”下定义以前,要充分利用情境图使学生感悟到图中存在着丰富的“几个几”,而且还要使学生会用“几个几”来表述,再用“几个几”来比较。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是在复习乘法意义中的“几个几”,也是在帮助学生用“几个几”来描述各种数量的多少。因此,这样教学设计不但在为学习“倍”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学习了“倍”以后,用“倍”来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做准备。可以这样说,在教学情境中多花点时间是值得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沟通几个几与“倍”的联系是学生正确理解“倍”的途径。

新教材支持“倍”的知识基础是乘法意义中的“几个几,在分析学生获取新概念时又强调,学生要获取新概念必须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使新概念和旧概念得到融会贯通。因此,掌握“倍”这一概念的关键是让学生沟通“倍”与“几个几”的联系。由于新教材是第一次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定义方式揭示概念,学生也是第一次用同化的`方式获取概念。所以,学生缺少概念同化的经验,这时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法沟通“几个几”与“倍”之间的联系。

首先,通过说图意沟通“几个几”与“倍”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是,揭示了“倍”的意义以后,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

师:刚才大家从黄带子和红带子中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倍”,现在老师给大家看一幅图(课件出示2朵红花为一组,红花有这样的3组),请你用一句话把图中的意思表达出来。

以上环节,我们的设计意图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结果的学生会说“我看到一共有8朵花”;关注摆放形式的学生会说“我看到这里有4个2朵”;关注新知识应用的学生会说“我看到这里的红花是黄花的3倍,即2的3倍”。

这种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同一幅图的意义,能进一步沟通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几倍也可以用几个几表示,反过来几个几也可以用倍来表示,真正做到新旧概念融会贯通。

其次,还可以设计如下的操作环节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

师:刚才通过说图意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倍”,现在老师要求小朋友用圆片来摆一摆“倍”,听清楚要求。

师:用小圆片摆4的2倍,那么应该怎么摆呢?

反馈:你是怎么摆的?

从以上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到,要正确理解和掌握一个新概念,首先是会表述这个新概念,正确表述概念是理解和应用概念的前提;其次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正确的表象。学生要正确理解概念只是会表述这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通过观察和操作建立正确的表象是学生正确建立概念的基础。只有当学生正确表述新概念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了正确的表象,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新概念。

(三)用“倍”揭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加深对“倍”认识的关键

由于新教材是用“几个几”来揭示“倍”的意义,所以学生在获取概念时比较关注“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就是学生对同一集合中的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敏感,而对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太敏感。为此,在学生沟通了几个几与“倍”的联系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倍”揭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首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去发现图中的各种倍数关系,还可以结合教材拓展学生对“倍”的认识。

师:我们认识了“倍”,现在就用圆片来摆一摆它,听清楚要求。

师:第一行是2个一堆,摆了这样的一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应该怎么摆呢?

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把它摆出来。(生摆,师巡视。)

师:谁先摆好,就赶快拿上来,摆在黑板上。

反馈:你是怎么摆的?

生:老师在第一行摆2个圆片,要求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2的4倍就是4个2,所以我在第二行摆了4个2。

师:这样摆的同学请举手。

师:刚才通过摆一摆,我们知道了要摆几的几倍,可以想几个几。

师:下面我们在脑子里摆,并直接说出结果。

师:第一行摆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6倍,第二行摆了多少个?

生:18个。

师:你说是18个,怎样知道的?

生:因为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6倍,也就是摆6个3,三六十八。

(四)结合概念形成过程促进概念的同化是学生正确理解“倍”的方法。

由于低段学生知识掌握不成系统,对概念同化又缺少经验,所以学生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获取概念时会碰到一些困难。要解决这些困难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手段促进学生同化概念。为此,当学生无法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倍”时,教师应该通过更为直观的方法和手段揭示“倍”的本质,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倍”。因此,在本节课中要借助概念形成的手段让学生摆一摆、拍一拍、猜一猜、说一说,使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正确的表象。尤其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他们通过操作去理解“倍”的意义。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5

倍,是小学阶段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北师大版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上册学学习了乘除法之后,学习这个概念。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这课之前,我不敢怠慢,精心备课,参考比较权威的教师用书,书上对“倍”这单元的知识在这个阶段是这样要求的:在这里,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教科书中对倍没有给出概念性的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

倍,对于学生来说看似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是果真如此吗?在此之前的学习中有没有知识和方法与之相关或相近?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倍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倍的认识实际上是除法意义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也就是说,在方法模型上,“倍”和“比多少”类似,表示的都是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只不过比的结果一个是比率,一个是相差的具体量。在知识模型上,倍是除法意义的延伸,建立除法与倍的联系,使得除法不仅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这样,新学知识就有了原有的生长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了突出新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层次。

第一节课,只认识倍,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一个题型。起始课很重要,而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地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识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认识“份”,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比如小鸡的只数是3只,小鸭的只数是6只,就是把小鸡的只数看作1份,小鸭的只数也每3只一圈,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2倍,即6是3的2倍。进而在大量的`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中巩固这个概念。接着理解用除法表达这个倍数关系,求“6是3的2倍”,意思是求6里面有几个3,也就是把6每3个分一份,有这样的几分。最后在大量的对比练习中,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个结论。

第二节课,重点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同理,这节课也是基于画一画的基础上理解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将其和乘除法的意义联系起来。例如求6的3倍是多少,其实质就是求3个6是多少,自然用乘法做。而求6是谁的3倍,意思是把“谁”看成一份,6相当于有这样的3份,那把6平均分成3份,“谁”就占了这样的一份,自然用除法做。

第三节课,将倍的三种题型对比练习。在对比中找联系和区别,从而确定到底用哪一种方法解答实际问题。例如题组可以是“哥哥今年18岁,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岁数是弟弟的几倍?”,“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3倍,哥哥今年几岁?”,“哥哥今年18岁,是弟弟年龄的3倍,弟弟今年多少岁?”在对比训练中,学生体会到关于倍数问题,最关键的是找到一份数,即标准量是什么?通过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用正确的算式表达数量关系。

通过几个课时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倍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依然有少数学生还是雾里云里,分不清到底用哪种方法解答。只有针对个别问题单独辅导,巩固练习,争取学懂。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6

《倍的认识》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

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在头脑里初步建立“倍”的影像。再通过“画一画”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巩固头脑里的影像。然后通过“算一算”让学生利用掌握的关于“倍”的知识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最后通过“说一说”的'练习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有用到“倍”的地方,从而把数学课本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倍”这个名字,整个环节中我试图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来理解“倍”的含义,然后通过“算一算、说一说”加深对倍的认识。然而由于我的教学设计中问题设计得不太合理,学生通过“看一看”,“画一画”后对“倍”的理解依然模糊,从而后续的教学比较吃力,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整节课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失误的地方主要有:

1、设计问题时数据取得较大,不便于学生操作。

2、学生学习的方法单一,“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没有很好的体现。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7

学生在初步认识了乘除法,了解了乘除法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倍的含义。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因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大量的环节在“倍”的概念的揭示上。首先在课前和学生进行了拍手的游戏,从中对复习了几个几的知识,沟通了旧知“几个几”与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然后通过出示教材的情境图比较蓝花和黄花,并用圈、画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认识到:蓝花有1个2朵,黄花有3个2朵,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倍的含义。紧接着,我通过改变蓝花、黄花的朵数,让学生意识到:倍数关系使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只看某一个数量,又趁热打铁安排了说一说的练习,巩固了学生对倍的'认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引导学生学会用转化的方法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使学生会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本节课我在练习的设计上也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了由易到难、由扶到放,体现出了练习的坡度。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8

【摘 要】“倍”的概念该如何用具体

语言提出呢?经过探讨一致认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自己试着说出理解就可。在探讨中自己的授课思路逐渐清晰,重难点的突破有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知识点 观察 动手 思路

“倍”是三年级上册中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何把这个抽象的知识上的生动,在孩子的脑海里建立形象深刻的“倍”概念,s是课前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联系了高低年级知识的关系,对知识点的重难点做到了心中有数。并和同组的几个老师进行探讨:“倍”的概念该如何用具体语言提出呢?经过探讨一致认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自己试着说出理解就可。在探讨中自己的授课思路逐渐清晰,重难点的突破有自己的想法。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巧设计,数形结合易突破重难点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抽象思维较困难,在教学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

本届课中用课件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兰花有两朵,红花6朵。如果把两朵兰花看成一组,红花有这样的几组?学生通过动手圈一圈圈出三个两朵。我说,这样在数学上可以说红花是兰花的3倍。板书:兰花两朵红花6朵,6是2的3倍。再出示兰花3多,红花6朵,让学生试着用刚才的方法圈一圈,找一找并试着说一说倍数的关系。学生照猫画虎都能说出正确的关系,但这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所以紧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两组图形之间的关系,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倍是什幺?生1:只能说大数是小数的倍数,不能说小数是大数的倍数;生2:大的数里面有几个小的.数就是几倍。生3:可以用除法找倍数,例如6÷2等于3倍。生4:用圈的方法可以找倍。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出自己对倍的理解,也在一点一滴的补充中的概念清晰具体,易于理解。

2、游戏穿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知探讨后,设计的拍手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及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我拍手两下,让学生集体拍出我的2倍,3倍。学生拍出2倍,我提出:同学们拍的不容易听出来是几倍,怎样办?这时立即有学生说我们在心里圈一圈,我问怎样听出圈呢?又有学生补充说,一倍停顿下,再拍下一倍。我伸出5个手指,问5个学生的手指是我的几倍?我伸出10个手指,问5个学生的手指是的我的几倍?在游戏中学生的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感受到了倍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也内化了概念。

3、设计多种感官的练习,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的练习是课堂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检测,设计有效,典型,灵活多样的练习题能让学生更积极投入的练习中。本节课的练习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本节课中我主要设计圈一圈:第一行4颗星,第二行12颗星,请圈一圈,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几倍?摆一摆:左边3根小棒,请摆出它的3倍。说一说:12有可能是哪些数的倍数等说多种练习题等。猜一猜:有小黑猫10只,小黑猫是小花猫的2倍,小花猫有几只?

不足反思:

一、课堂时控是这学期我努力改进的一个方面,让课堂张弛有度,让学生在一节课最黄金的时间探究新知,积极动脑,在容易疲乏分心时间及时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前半节课紧凑高效,在后半节练习过程中指明多名学困生重复说,不仅浪费了时间,也看出我对有些学生的学习没有信心。

二、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出现了几次口误,这和自己个性不够从容,易性急有关,虽然及时改正过来,但自己很清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述一定要严谨、精炼、简洁,不能让学生产生歧义,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锻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概念的表述准确无误。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9

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上课开始,就采用游戏展开,请出2名女生,6名男生,看到这样情况,你想说什么?在学生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后,直入主题,男生有3个2,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第二排男生是女生的3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首先借助学具摆一摆,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明确一份是多少,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的几倍,用画图的方法巩固倍的认识,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这里线段图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线段图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是中高年级应用题的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思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只有教师准确、精炼的言语示范,学生才能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准确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日后补过也难以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有如下体会:

1、确定重难点,巧设计易突破。

《倍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对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从自我出发,看看这节课应怎样设计,起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设计进行教学,但我总有个疑问,“倍”的概念应怎样提出呢?学生怎样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于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网上的优秀教案和优秀视频,从中学习他们的优点,逐渐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后静下心来,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课的思路,才确定了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出发,由形找数,数形结合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其目的是联系以前的旧知,给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引发新知,其实在相差关系基础上,两个量之间还存在一个新的关系就是倍数关系。存在倍数关系有个前提,那就是两个量之间需要存在一个包含关系,即大数里有几个小数。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通过形象动画展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根据新知,学会怎样应用和解决。

前期工作做好了,此时就是怎样整合教材信息窗。倍的认识充分了,我可不可以把信息窗中的解决问题当做学生的一次综合实践,给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怎样?此环节主要是建立学生解决倍问题的思路。由简单到难,然后学生自己观察信息提出有关倍的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中建立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此时还有一个提升,就是让学生尝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同时强调指出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没有单位。

3、充实课堂,让学生收获满满。

知识点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题的选择,怎样才可以让每一个环节更加的充实呢?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我在倍的`认识中选择了几个典型的习题。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在知识点学习之后,设计了我会填,我会拍,我会摆环节,既有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巩固练习,又提及到了下节课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此环节目的是为下节课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上并没有出现直接给“倍”下定义,而是通过“做一做”中的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真正理解“倍”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开始自由摆小棒,摆后说一说,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含义;接着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够了;然后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帮助淘气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做准备;最后安排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实践操作,让课内与课外知识拓展延伸,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充分地观察、讨论、交流中,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理解了“倍”的含义,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除法应用题。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倍”,对倍感到很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就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复习认识“份”(几个几),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鼓励学生想办法求简单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汇总学生的想法,找出最简单的办法是圈一圈。接着跟老师说,自己说,在说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主题图圈一圈,动手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实时点播,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刚开始上课进行了拍手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主要复习旧知“几个几”,强调了份数和每份数;,在动态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些复习内容与新知“倍”形成了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接下来新授时,我选择使用书中的主题图,主要意图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连贯性。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先出示2根胡萝卜、6根红萝卜,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提出比多少的问题,也有提出倍的问题。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3倍的概念,然后引学生回到教材中10根白萝卜与胡萝卜的比较,自己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得出5倍的结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连贯性。通

过教师的不断追问:如果白萝卜的数量有6个胡萝卜那么多呢?有7个胡萝卜那么多呢?9个呢?让学生明确“有几个胡萝卜那么多就是它的几倍”。然后用5个红色的磁体代表红萝卜,再拿白萝卜与之进行比较,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认识到此时白萝卜的根数是红萝卜的2倍、。接着让学生观察、思考:白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5倍、为什么白萝卜的数量是红萝卜的.2倍呢?白萝卜一样多吗?胡萝卜和红萝卜一样多吗?以此引导学生舍弃各种不相干的因素,在变中抓不变,更为深入地揭示现象的本质,加深了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第一题练习从三色图片开始,让学生去、动手圈一圈,自己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亲手摆一摆第二题,增强感官体验,顺利解决问题。第二题再让学生同桌合作摆图片,只要摆出两种图片的倍数关系即可。并让学生做裁判评比。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第三题“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只出示红花的朵数,让学生发现倍数是两个数的关系缺一不可,让学生猜一猜标准量可能是多少?这些练习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变式练习,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倍的认识,我始终抓住“把什么当成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并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过于强调的方法,而应注重对倍的意义的理解,学生在说说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时,应让学生多说

加深对倍数的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倍”的概念,但不会表达,导致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教师讲的多显得学生的主体性不够明显。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3

讲完了“倍的认识”这节课,感觉效果还不错,在这节课中,我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从操作中强化概念的理解,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参与学习过程,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数”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环节设计如下:

1、从摆中认知,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数学模型。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请学生在第二行摆3个2根(学生听老师指令摆),3个2根也可以说是2的3倍。摆第二行换成4个2,引导说是2的4倍。

2、从摆中理解,从直观形象概括出抽象的文字表述。牢固建立起“求几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的印象。

请同学们动手摆学具,要求先想出摆的根数,再有顺序地一组组摆出来。

1)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是第一行的2倍 引导说:3的2倍是(2个3),有6根

(2)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是第一行的4倍 2的'4倍是(4个2),有8根

(3)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是第一行的5倍 3的5倍是(5个3),有15根

3、从说中强化,理解意义。6的3倍,以6作标准,是( 3)个(6 );4的2倍,以4作标准,是(2)个(4)。

小组讨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当学生认识了倍数的意义,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标准量不变,比较量变化,体会倍的变化。

当学生明确了红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后,我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白萝卜跟胡萝卜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学生出现了多种想法,有的学生联系到以前学乘法的知识,有的学生想到了关于除法的'知识,这些都是想到找比的标准是几,就是把几看成1份,诠释出对倍的理解。接着,我通过增减白萝卜的数量,让学生在拓展中认识倍,最后又提出,你有什么发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悟出有几个几就是几倍较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我有意识的在学生难以理解的时刻追问、停留,唤起了大多数孩子对倍的感悟,使学生对倍的理解不断深入。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6页例2、3的内容,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时,我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数的几倍”在生活中的存在,并体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本节课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反复地操作,让学生知道第一行摆几个,是几个几;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我把本节课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是复习铺垫。其一是看图说出几个几的题目,在学生说的同时我顺势把每组的图都圈一圈,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地感知以几个为一组,有多少组就是有多少个几,为新课做准备。其二是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摆动学具,初步对“多少个几,就是几的多少倍”有一定的表象,为新授时更好地理解“倍”的含义。

其次是探究新知,主要是例2、例3的教学,例2的教学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用眼睛看一看,然后动脑筋想一想,最后动口说一说,从而感受到“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几个几”。例3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摆一摆,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探索,深入理解“倍”的含义。

最后是巩固练习,安排了学生喜欢的摆一摆、画一画、拍一拍的活动环节,进一步巩固对“倍”的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很大,都能积极参与每个教学环节,课堂气氛较活,大部分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深刻,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由于近几年来教的都是高年级,对低年级的教学情况不太了解,导致有些问题的提出、回答的方式都“高年级化”,还有些教学语言不够准确与精炼,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必定有影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定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刻苦砖研不同年级的教材,对整套小学数学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下载倍的认识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倍的认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15篇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1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倍”,对倍感到很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就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学生......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倍”,对倍感到很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就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1 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被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计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理......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倍的认识》教学反思。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被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计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理解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对“整数倍”......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1 1、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借助情境图中的萝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悟到水萝卜里有......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