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与《红楼梦》同属两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一部是蜚声20世纪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一部是被喻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一部是拉丁美洲一百年来社会历史文化的真实再现,一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大成者;一个写的是一个古老家族七代人的荣枯盛衰,以及在他们繁衍生息的百年间所遭遇的各式奇幻故事,一个是写几大家族的兴衰,上百个人物的矛盾纠葛。两本书看起来似乎差之甚远,毫无关联,其实两者从不同的地点出发,用不同的方式走着不同的路径,最终却归于一个结点!它们的共性特性以及这个结点就是我将要探讨的。
两个不同的世界
《红楼梦》是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细致地描绘了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细碎琐事,展现了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这只是骨架,甚至可以说只是骨髓。因为《红楼梦》这本鸿图巨制从女孩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节,到游大观园元妃省亲贾母寿宴的宏大场面,从宝黛爱情的纯洁,到各种乱伦淫乱的污秽,从谈笑打闹创立诗会赏花喝酒的欢乐,到各种离散远嫁归天没落的悲剧,创造的一个全景式的立体化的有血有肉的完整世界。最后这个世界必然地走向了残落凋零。
而《百年孤独》直接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小镇——马孔多。老布恩蒂亚, 即家族的创始人, 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建立了马孔多这个小镇。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 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随马戏团出海, 十余年不归, 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 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想强行管理马孔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 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第二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 而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 这个百年家族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这个家族出生了最后一代——一个有猪尾巴的婴儿,马孔多被飓风吹走,这个世界宣告灭亡。
它们分别代表了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在《红楼梦》的世界里,作者充分利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
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纯粹的东方美和东方风情。在《百年孤独》的世界里,“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小说中人物的孤独个性和处处迷漫着神秘的宿命色彩相融合,使人物的传奇性都发挥到了极至。这个家族的每个后代都是那么孤僻、怪异,个性都是那么张扬,没有中庸。故事情节相比之下也不暗淡,曲折反复,出人意料,经常令人惊叹不解。这一切,都充满了西方古怪荒诞魔幻现实的特色。
然而在这不同的外表之下,二者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红楼梦》是在中国道佛教思想下虚构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世界,投射着中国十七八世纪的缩影。《百年孤独》是在西方魔幻主义下虚构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世界,投射着南美洲十八世纪的缩影。二者一开始似乎都是理想世界。荣国府繁荣而昌盛,人物们的生活无忧而快乐。马孔多也似伊甸园般美好——“马孔多是一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村庄,座落在水流清彻的河边;这些水流沿着洁白而巨大的像史前时期的化石蛋一样的光滑的石床向下流。这块天地是如此之新,许多东西都尚未有名字,提起来还得用手指指点点。在许多村庄中,马孔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劳的一个。那是一个幸福的村庄,那里没有一个人超过三十岁,也从未死过人。” 然而理想世界都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的,现实世界中存在着深刻且不断激化的矛盾,现实世界对理想世界进行猛烈的冲击,最终“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或者 “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异曲同工的悲剧
悲剧同工,却有异曲。如果说曹雪芹是极力想保护大观园这块理想之地不受外界侵袭,结果“历史的必然与现实世界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导致大观园的破产;那么马尔克斯则是有意安排一个世外桃园马孔多,把这个“有价值的东西当面摔给人看。”
《红楼梦》是那么的顺畅自然地一步一步走向了悲剧的终点。从开端林黛玉从小怯弱多病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长命多寿的,从温柔贤惠符合传统审美的薛宝钗的加入可以预知宝黛爱情的悲剧,从传统封建礼教必然知道小时多么融洽欢乐的姊妹终会各自飞散前途难卜,从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规律下可以预见贾府虚假的繁荣昌盛的泡沫即将破灭。其实在一开始,从宝玉游太虚幻境听到的看到的那些词曲就可猜测各种悲惨的结局。宝黛爱情悲剧、贾府的衰败、元春的悲惨命运、探春远嫁、迎春之死妙玉被劫、晴雯之死、鸳鸯之死、尤二姐之死、尤三姐殉情、王熙凤之死、赵姨娘之死、惜春出家、秦可卿之死等都在情理之中。我们在这些悲剧感染落泪的同时却很难想象还有一个什么更好的结局,这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规律真理所表现出来的力量,人为是无法改变的。
与《红楼梦》不同的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只明确描述出了马孔多这个理想世界。而那丑恶的外部世界隐藏在幕后,虽然看不见,却时刻能感受到其对马孔多的压榨、操纵和侵蚀,仿佛“全世界的蚂蚁一起出动,正沿着花园的石子小路费力地把他拖到蚁穴中去。”
最早敲开马孔多这个世个桃源和平与幸福的是以黑尔基阿德斯为首的吉卜赛人,马尔克斯以形象神奇的笔触描写殖民者的掠夺:首先是吉普赛人用磁铁、冰块、放大镜、望远镜等早期科学产品冲击着马孔多人已有的见识,骗取牲畜金币等财产。在马孔多党派纷争,内战频仍的时候,美国人的登陆,带来了所谓的外部世界的物质文明:妓女、赌博、醉汉、斗殴和死亡,以及大白天就在吊床上当众乱搞的丑恶现象,使马孔多闹得天翻地覆。马孔多人开始反抗,进行大罢工,剥削阶级则处之以屠杀。最终一场飓风将会彻底地毁灭掉马孔多。
因为理想的破灭是像冰一样逐渐融化的,现实的渗透也如阳光一样是悄没声息的。尽管黑氏的幽灵时常出现在布恩地亚家族后代面前提醒他们外界文明的危害性,但在短期内殖民者以“科学进步”为幌子进行掠夺所造成的后果是看不见的,因此在良诺上校等人眼里羊皮书不过是一堆垃圾,发出难以忍受的腐烂的气味。直到第四代孪生兄弟看出了马孔多正在逐渐走向世界末日,为了摆脱恐惧拯救马孔多的未来,他们开始钻研羊皮书,懂得“必须解开预言之谜,这样他们就不会完蛋。”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终于明白了马孔多的历史悲剧,但为时已晚。世外桃源马孔多已经走到历史的尽头,被现实世界的文明罪恶无情的击碎了。
《红楼梦》中的悲剧属于典型的东方悲剧,几乎所有人都甘于悲剧的命运,很少会有人反抗,最勇敢的也就是黛玉以死来结束自己的悲剧。而《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人们骨子里有反抗命运追求幸福的气质,只是当毁灭势力到来时,他们无法察觉,或者辨不清方向。他们组建军队,进行革命,进行罢工,但最终无事于补。这一切悲剧的原因就是这两本书所致力表现的,一是因为传统的封建礼教和社会矛盾,二是因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各个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不同的特点,相同的艺术
《红楼梦》的结构特征新颖而奇巧。曹雪芹脱出中国章回小说的窠臼,改变了说书人那种叙述格的体例,以散文化的描写为主,进行着生活全景的创造,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情世态和人物刻画见长。曹雪芹的创作原则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新境界。《红楼梦》
结构程式纵向发展的线索有多条。一条主线: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四条副线:贾元妃与贾府的联系,僧、道与贾府的联系,贾雨村与贾府的联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些结构线索的设置,不是单一的结构艺术的表现,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塑造可以说是一特大艺术成就。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其中有妃子、王爷、兵丁、老爷、太太、小姐、丫环、小厮、仆人、村女、村妪、伶人、尼姑、道士……显示了纷繁丰富的封建社会的人生图景。塑造了一大批独具个性、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著名的人物有,反封建的叛逆青年贾宝玉,敢于反抗封建淫威、宁死不屈的婢女晴雯、鸳鸯,刚烈的尤三姐,也有藏愚守拙的美人薛宝钗、两面三刀的王熙凤、外慈内狠的王夫人、迂腐昏庸的贾政、道貌岸然的贾赦,还有贾母、探春、袭人、尤二姐、刘姥姥以及贾琏、焦大等等。这些形象,无不血肉饱满、个性鲜明。这众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
《红楼梦》中虚构的神话,以假寓真,各种隐喻象征也是一大特色。开篇用五个回目的虚构神话,“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人物名字事物名称深有意味,妙趣横生。更有诗、词、灯迷、酒令、骨牌等皆用隐语,暗示了人物的未来。
《百年孤独》也毫不逊色。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这使得魔幻现实主义流派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程度。
《百年孤独》的人物塑造虽然可能不如《红楼梦》一样丰满,但却十分立体,有棱有角,每一个人物都深刻得让你觉得害怕。书中的隐喻象征手法运用得十分成功,例如,村里人都得了失眠症而记忆衰退,甚至要用字条来提醒自己怎么做牛奶咖啡,这是作家意在提醒公众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马尔克斯还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书中开头那一句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堪称经典。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这些将《红楼梦》和《百年孤独》送上了世界文学的顶峰,成为文学中永恒的艺术。
相似的孤独
两部书都是写一个家族的盛衰,只是手法不同,魔幻现实主义的笔端绽放出惊艳而诡谲的南美风情,马尔克斯是驾驭文字的好手,能用平淡无奇的口吻吟出荒诞离奇的幻境。《百年孤独》是先魔幻,后现实。《红楼梦》是“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用梦幻通灵的唯美来描述现实的真相,最后又告诉我们:梦与现实,真与假,如何能分。颇有些庄生晓梦迷蝴蝶的齐物论思想。相似的,我们时刻都能在烈火烹油的家族盛宴下找到无可奈何、挥之不去的孤独和悲哀。
《红楼梦》中的人是孤独的。贾母高高在上,媳妇孙媳妇不离身地亲自伺候,儿子俯首服从,孙辈们围着说笑解闷,然而封建礼制在他们中间划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王夫人呆呆闷闷,贾母不疼,和任何人无甚交情,所以才会被宝钗的几句宽慰话深深触动。元春久居深宫,与家人相见却不能亲近,最终郁郁而终。李纨年轻丧夫守着孤儿,已经是一辈子的孤独。王熙凤机关算尽,最在乎的丈夫欺骗背叛抛弃自己,正所谓越聪明越孤独。迎春探春惜春向来所受关注疼爱不多,从小在孤独中长大。宝钗想要成为最贤良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要孤独一生。黛玉无父无母,寄人篱下,那份孤苦一直在侵蚀着她,她不怕冷清,却只能用诗词来排解内心的寂寞。宝玉万千宠爱在一身,他害怕孤独,只希望姊妹们总在一处,然而事与愿违。虽然如此,我觉得宝黛是最不孤独的两个,因为他们找到了真正的知己,最终没有在一块,但却是永远的灵魂伴侣。
《百年孤独》中的人同样孤独,他们缺少相互之间的交流。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越是到了后代,命运越是悲惨,正如家族的女创始人乌苏拉所看的:“战争、斗鸡、生活中的女人和胡思乱想的事业,这是害得家业衰败的四大灾难”,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醒悟。这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了家族和民族的落后、消亡。
最后我想说,艺术不分国界,不在乎时间。
他们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是统一的。
他们生活过的世界和他们创造的世界是统一。
第二篇:《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比较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比较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比较
本文作者:李秀萍 网原创投稿
摘要: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采取平行研究的方法对《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创作手法进行比较赏析,得出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两部巨著都在本民族的文化上汲取营养,用亦真亦幻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种现实的文化意蕴,都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的现实,批判愚昧和落后文化,呼唤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向我们展现的人物内心永恒的孤独感。
关键词:《红楼梦》;《百年孤独》;民族文化;魔幻现实主义;孤独
引言
曹雪芹的《红楼梦》位于中国四大名著之首,自问世以来就一直赢得研究热潮,至今“红学”都是高居不下。同样,作为展现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代表巨著,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是自出版后在拉丁美洲引起了文学地震,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中国的许多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两部文学作品先后出现,其实并无直接联系,而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即在小说用亦真亦幻的方式揭露社会的问题,呼唤活力文化,摆脱现实困境,排解永恒孤独。这也是二者拥有可比性的前提。因此,以下将对两部巨著进行平行研究,集中体现两位跨时空作者共同的精神追求。
一、同样的使命,一样的情怀——主题思想
在任何时代,作家都被赋予神圣的使命,不论是在个人发展层面还是整个民族文化进程中,作家都和整个时代的文化意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曹雪芹在《红楼梦》当中,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批判整个封建社会腐朽落后的思想,呼唤新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思想元素。同样,马尔克斯以自己的故乡为基础,在《百年孤独》中也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史,再现整个拉丁美洲百年停滞不前的历史,表现出对阻碍社会发展的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反思,对积极向上的思想的赞扬,这也是两位作者同样的情怀。接下来将进一步具体比较分析。
首先,两位作者都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用亦真亦幻的创作手法以完成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巨著。在《红楼梦》中,开头便是一个女娲补天之时被丢弃的石头想要空空道人把自己的经历传播给大众,所以《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对于石头与人的渊源可以从明朝的吴承恩的《西》中得到答案,孙悟空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更为远古的时候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神话“石中生人”的夏启。【1】所以,这块石头在红中有两个形象出现,一个就是贾宝玉,另一个就是宝玉身上带的通灵宝玉,这两个形象实际是合二为一的,而整部红楼梦就是围绕贾宝玉的的经历来叙述的。而这样就给现实布置了一个神话的背景,将现实放在魔幻之中表现现实,这里和《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如出一辙。并且《红楼梦》中的甄士隐和贾宝玉先后通过梦境进入太虚幻境,这和现实是相互交错在一起的,正如书名里面有着梦字,这不过梦一场,却又不是梦,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从这里变可以看出曹雪芹是根据中华民族文化里面古代神话和古典小说中汲取营养的,将现实和神话结合在一起,采用了亦真亦幻的创作手法。同时,在《红楼梦》中一直萦绕着佛道两家的思想,尤其是佛家的“悟”。第一回里面就有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就已经道破要在功名、金银、娇妻、儿孙这四个方面能有所领悟,这样才能摆脱烦恼。还有第二十三回的回目就有“听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这里也指出悟的重要性。这是曹雪芹基于佛道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的背景下,而将其在小说创作发挥极致。此外,在红楼梦的情节有绛珠仙草还泪报恩,所以才有林黛玉一直是个泪人,为林的性格特征奠定基础。其实中国自古就对报恩有很多情节的设置就有很多,例如《白蛇传》就是一个典型。而且中国一直崇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红楼梦》在情节设置上也是本土民族文化紧密相连。
同样,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也是基于拉丁美洲的的土著文化,例如文中的皮拉尔.特尔内拉运用纸牌预测未来这样的占卜,就是一种最原始的巫术。而拉美的特定文化构成“它糅着土著文化、印第安文化、西班牙文化、欧美现代文化,这种混合文化孕育了愚昧、野蛮、闭塞和文明进步、开放相混杂的拉美现实生活”。【2】所以,作者在《百年孤独》中也展现出拉美历史文化的变迁,给我们展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而作者并未离开本土文化而转向他者,而是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去展现整个拉美百年真实的历史和现实。作者很好地将“加勒比海岸的神话传说、东方文化、阿拉伯神话,基督教和印第安宗教信仰以及拉丁美洲土著文化的烙印”【3】融合,从而在原始民族文化心理层次上形成了二元世界,所以魔幻现实主义在百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例如文中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仇家的鬼魂一直在追随他,而且最后在他被绑在栗树下还和他每天交谈;还有吉普赛人梅尔吉亚德斯的鬼魂一直在布恩迪亚家族游荡,从未离开过,而且还经常和这个家族的每一代人交流过;再就是文中的生死轮回,主要体现在梅尔吉亚德斯身上,他可以死而复生。此外,还有文中的会传染的失忆症,以及丽贝卡吃泥土的习惯,马孔多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雨等等这样魔幻的现实,都是在本民族文化下的产物。所以,马也是在本土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基于拉美特殊文化构成运用亦真亦幻的手法完成这样一部巨著。
因此,红和百都是根据自己的本民族文化,从而都把现实放在魔幻的意境之中,用一种亦真亦幻、亦有亦无的表现手法完成创作。
其次,两部作品都批判现实朽落后愚昧的文化状态,呼唤新的健康向上的思想。在《红楼梦》中,作者自评的诗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中“辛酸泪”是作者的真实写照。曹雪芹少年曾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遭逢变故之后,晚期生活潦倒不堪。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让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加清新的认识。作者在《红楼梦》中通过以贾家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揭示封建大家庭内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和崩溃的历史趋势。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见,正因写实,转成新鲜。【4】因此,作者是在对一种落后腐朽的封建文化思想的批判,对于文中的具有反封建精神林黛玉,作者是持褒扬之态的,这是对一种新的、有活力的和生机思想的呼唤。当然,对大多数人认为符合封建礼教的薛宝钗,作者在她的的身上赋予了更多的新鲜元素,例如平等、博爱,实干等思想,只是这些新思想最终都在罪恶的社会现实中埋没。最为残酷的是最后贾家没落后,巧姐的亲舅舅王子腾和哥哥贾环都将其卖掉,在这样的现实中,亲情抵不过几两银子。因此,作者用辛酸泪所要表现的是现实的污浊,进一步是对旧的失去活力的思想摒弃,从而期待一种新的更加积极向上的文化,从而拯救这个世间在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们。
相比较而言,《百年孤独》同样也是在批判马孔多这个地方人们的思想不开化、百年如一日的思维模式。布恩迪亚这个家族在马孔多的建立之初,当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着奥雷利亚诺上校去看冰块的那个下午,他自己把手放在冰上,仿佛凭圣书作证般庄严宣告: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从这里足以看出马孔多这个地方的文明是多么的落后。马孔多的人们对待新的文明都是采取排斥,他们把火车看成怪物,电灯让他们侧夜难眠,电影更让他们恼火不已。【5】他们固守自己的愚昧和落后文化,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在受到殖民者的压榨和大屠杀,进一步加速的这个地方的衰亡。这个家族和这马孔多这个地方是连为一体的,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沉湎在过去的回忆中,陷入一种怀旧的泥淖中无法自拔。他们没有吸收新的思想让自己进步,反而在自己落后的文化中品味孤独,以至于停滞不前。如奥雷利亚诺上校晚年重复制作小金鱼,阿玛兰塔.布恩迪亚反复编织寿衣,阿玛兰塔.乌尔苏拉在受过新思想教育仍然陷入回忆和怀旧,最终回到了这个灾难的乐园,造成最后生出猪尾巴孩子的悲剧。作者在最后也说道,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世上出现。作者借马孔多这样一个虚构出来的小地方,反映整个拉美地区百年落后的历史现实,是对这样的一种落后愚昧文化的批判,是对一种新文化的呼唤。
因此,两者表现现实文化状态下,都在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封建文化成分进行批判,从而都呼唤新的能让这个社会进步的文化,拯救世人精神世界,从而摆脱现实的困境。
二、短暂的人生,永恒的孤独——人物性格
在两部作品中,都充斥着一种难以摆脱的、永恒的孤独,而相对于永恒的孤独而言,人生的确是非常的短暂。这里主要是将《红楼梦》的元春和《百年孤独》的梅梅这两个人物进行对比,从而体现出两者间这种共同的孤独。
《红楼梦》中的元春是贾政的大女儿,被选入宫中最后被封为贤德贵妃,可谓荣耀一时,正如判词写的“榴花开处照宫闱”一样。在一般人看来,元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是很满足才是。但是元春在宫里是非常孤独的,我们从她在省亲是对贾政的话里面便可以知道:“田舍之家、、、、、、终无意趣”。是的,一个人孤身在外,即使像当代这样信息畅通的时代,远离亲人尚会有孤独之感,再加上当时元春还是在充满斗争和险恶的后宫,而且皇上对她的宠爱里面究竟真正的爱意又有多少呢。在这样的一种现实状况下,元春是一个“二十年来辨是非”的人,因为明白自己的处境而又无能为力,因而元春孤独抑郁就有理由了。相比之下,《百年孤独》中的梅梅开始是一个开朗热情的女孩,她的孤独是在她失去爱情之后变得明显,这个家族的孤独特质是有遗传的。她和香蕉公司汽修厂的学徒乌里肖.巴比伦彼此都深爱对方,但是他们被迫分开。梅梅被她的母亲送到修道院,在那里,她一直没有说过一句话,最后孤独终老。妹妹和元春的最大相似性就是她们都在远离亲人、没有爱的地方感受这样寒冷入骨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永恒的,在任何时空下都会让人压抑。而她们个人的人生,在这样永恒孤独之中,又显得格外短暂。
所以,两位作者都在小说中给我们展现出了人物生存的孤独感,虽然“曹雪芹先生没有直接写明谁是孤独的,但是我们通读全文,发现作品的字里行间全被孤独占满”【6】,因而两部著作都体现出人的永恒孤独。
结语
总之,通过平行研究,我们知道《红楼梦》和《百年孤独》在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创作手法上有极大相似性。二者都在汲取本民族文化营养基础上,运用亦真亦幻即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这就是将现实放在魔幻的镜子中关照,都表现出了现实的困境和问题,都对落后腐朽的文化进行批判,呼唤新的、有生机和活力的文化,让历史不断前进,这也是两位作家的共同使命和情怀。此外,两部作品中人物都流露出永恒的孤独感。因此,我们最终可以得出,《红楼梦》和《百年孤独》都在呼唤活力文化,摆脱现实困境,排解永恒孤独,这也是我们当下的追求!
引用:
【1】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27页
【2】刘崇中、宁宇:《论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创作的整体特征》,国外文学,1998年02期
【3】王芳《<红楼梦>和魔幻现实主义——<红楼梦>和<百年孤独>比较》;[i]内蒙古大学学学报;2003年04期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前言
【5】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211页
【6】刘娟、刘扬;《<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l];语言建设;2015年02期
第三篇:《百年孤独》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百年孤独》
寒假期间我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关于企业家马云的,一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下面我来谈一下我对《百年孤独》的理解。
《百年孤独》是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一部作品,加西亚马尔克斯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孤独的家族,这个家族从开始的兴盛到末期的没落,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十分现实和真实的世界。从开始的一无所有,只有两个人的布恩迪亚家族发展到儿孙满堂,家族兴盛,达到家族的兴盛时期,再由兴盛走向灭亡。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
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女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
第四篇:百年孤独读书报告
百年孤独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加伦比亚的骄傲。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的一个滨海小镇阿拉卡塔卡。父亲是邮局电报员家境贫困。外祖父曾是上校军官,思想激进,外祖母见多识广,善于讲神话和鬼怪故事。马尔克斯的许多写作灵感来源于此。《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再现拉丁没种族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创作背景:
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代,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精神。主要人物简析:(一)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
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个被绑在树上的人。带领当地居民翻山越岭建立马孔多,疯狂的迷恋各种实验。最后变成疯子被捆绑在大树上,直到在栗树下静静死亡。
(二)乌尔苏拉·伊瓜兰
家中唯一一个始终与命运做着抗争的人,不畏命运,不惧孤独。乌尔苏拉在整部书中起重要的作用,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看着自己的子子孙孙出现又消失。她是一个顽强的,勇敢的,勤劳的女人。她做一切都为自己的子孙。为了救自己的亲家(也可解释为自己的好朋友)不惜鞭打自己的孙子并成功救下朋友。乌尔苏拉对奥雷里亚诺·何塞肆无忌惮的搜刮民脂民膏,并不分青红皂白便对镇上人下毒手等残暴行为说道:“都一个样,一开始好好的,又听话又体面,连只苍蝇都舍不得打,结果长出胡子来就变坏了。”。在面对自己的儿子进行残暴政治的时候,在面对自己的孙子沿袭自己儿子的残暴时,乌尔苏拉坚决不让他们踏进自己家门一步并及时制止他们的某些过激行为。她当着众人的面对他们说道:“诸位把这场可怕的游戏玩儿得很认真,你们做得不错,因为你们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但是,请别忘了,只要上帝还让我们活着,我们就还是母亲。不管你们有多革命,只要没规矩,我们就有权脱你们的裤子打一顿。”
在得知自己陷入昏庸状态的儿子(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要将他的挚友;战友;随从者枪毙时,她用坚定的口吻说到:“我知道你要枪毙里内勒多,我怎么做也拦不住。但是我告诉你,我以我父亲和目前的骨头发誓,我只要一看就他的尸体,不管你在哪儿,我都会把你揪出来,亲自杀了你,就像当年你出生如果长着猪尾巴一样处理。”乌尔苏拉在自己年迈时失明却依旧在为整个家庭奋斗。乌尔苏拉能预见自己的死亡日子,并等待死亡的来临。她是书中寿命最长的女子,也是唯一一个看着自己的亲人出生;成长,死亡。她目送了五代人的死亡。享年估计115~122岁。
(三)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
他是一位神奇的人物。曾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皆以失败告终。在外面打仗时期与十七个女人有了十七个儿子,不幸的是,十七个儿子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全部枪杀。他的妻子是父亲冤家的小女儿(原文说还在尿床的一个)他爱她,他等待着她长大。待她长大成人,他们结婚。不幸妻子被误毒。当他被押回马孔多将要执行枪决时,乌尔苏拉以母爱出发帮助何塞·阿尔卡迪奥(他的哥哥)救下。他对母亲说到:“现在不要告别,不要祈求任何人,也不要向任何人低头,您就当我早已被枪毙。”被救出后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依旧奋斗,并带着儿子(奥雷利亚诺·何塞)上战场。此后,他陷入昏庸状态,何塞·拉克尔·蒙卡将军这样评价到:“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奋斗了那么久,琢磨了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昏庸时期的他变得六亲不认,一人好则万人好,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商朝最后的君主—商纣王,他沉溺酒色,奢靡腐化,残忍暴虐,荼毒四海。好在后期的上校悬崖勒马,烧毁了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自杀未遂使他恢复死亡的荣誉并从此反反复复的做小金鱼,直至死亡。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本书中个人最喜欢的人物。他的聪慧,他的果敢,他的悔改,他的一切都那么的传奇。他的一生经历过太多的生生死死,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本书中最喜欢他的一句话;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可想而知年老的他对生命的透彻,对人生的感悟。内容梗概:
马孔多的确是一处乐土,没人超过三十岁,也没有人死去。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因杀人受良心的谴责,带着家人翻山越岭来到马孔多,并且治理当地的一起杂碎事务。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在他疯狂于各种实验(磁铁迷狂,天文演算,炼金幻梦)将家庭职责完全抛在脑后。有一天,马孔多的人都患上了失眠症,最后梅尔基亚德斯救治。奥雷里亚诺预言有人将要到来,随即,丽贝卡来到,丽贝卡有吃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的毛病,为了治她这个毛病,乌尔苏拉下了苦功夫,治愈一段时间后又再度复发。她与阿玛兰妲同时爱上皮埃特罗·克雷斯皮,但因阿玛兰妲嫉妒她,将她的嫁衣损毁并投毒,但不幸的是雷梅黛丝误饮,死亡。待到何塞·阿尔卡迪奥(上校的哥哥,)归家之时与他结婚。两人被拒之门外。阿玛兰妲在误害雷梅黛丝后,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向她求婚,但她拒绝了,皮埃特罗殉情,她自残。最后她的侄子爱上她。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爱她四年,她却无动于衷。她却告诉他:“我谁也不嫁,尤其不嫁给你,你太爱奥雷里亚诺才想跟我结婚,因为你没法和他结婚。”但最终她却发现上校是她最爱的人。
阿玛兰妲的后半生,丽贝卡成了她活下去的唯一原因和动力。丽贝卡却另外一种孤独的方式生活着,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何塞·阿尔卡迪奥第二与奥雷里亚诺第二是兄弟。他们俩曾与同一个女人(佩特拉·科斯特)都有情。最后何塞· 阿尔卡迪奥第二退出。奥雷里亚诺第二富甲一方。何塞·阿尔卡迪奥第二是唯一一个见证了香蕉公司在大暴雨中垮台,大罢工,并且目睹三千人死亡。但却无人 相信他,他从此以后都在看梅尔基亚德斯的书和他写的古怪东西,并开始破译手稿,他孤独的破译着羊皮卷。,直至死亡。美人儿·雷梅黛丝最后以孤独升天结束。
本文最后以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与奥雷里亚诺乱伦生出长着猪尾巴的孩子结尾。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看到被蚂蚁吃的只剩下一小块皮的儿子时,他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辞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贡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文章自始至终都在表现着孤独的主题,文章七代人每个人都孤独的活着。
孤独是整本书的主题,孤独的存在,孤独的死亡。这不禁让我想起村上春树先生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的;人,人生,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
《百年孤独 》这本书是个人读了七遍的书,两年之内读了七遍,第一遍泛读,第二遍细节部分精读,然后再一次次的阅读,一次次的修改七代人的人物关系。
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对于七代人的见解也大相径庭。每一次的阅读,都能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增添一丝色彩。此篇读书报告还未完全合我心意,稍后会有改善。
希望能更好的帮助大家阅读好书《百年孤独》。2017年5月17日Annie
第五篇:百年孤独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书名:《百年孤独》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报告人:牛山青
班级:经法学院11级法学二班
学号:111110046
参考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 … 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一、主人公与其身处的社会
关键词:人生发展历史事件社会存在重大影响
(一)主人公介绍●人生发展: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他与乌尔苏拉新婚时,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乌尔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因此遭到邻居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的耻笑,于是一次比赛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杀死了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现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只好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经过了两年多的奔波,来到一片滩地上,由于受到梦的启示决定定居下来。后来又有许多人迁移至此,建立村镇,这就是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的历史由此开始。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个极富创造性的人,他从吉卜赛人那里看到磁铁,便想用它来开采金子。看到放大镜可以聚焦太阳光,便试图研制出一种威力无比的武器。他从吉卜赛人那里得到航海用的观像仪和六分仪,通过实验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他不满于自己所过的落后的生活,他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孔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他带一帮人披荆斩棘干了两个多星期,却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又沉迷炼金术,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由于他的精神世界与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历史事件:《百年孤独》反映和评价了哥伦比亚和拉丁美洲被西班牙征服以来的社会历史事件。19世纪自由党人与保守党人之间的战争和20世纪不断重演的暴力事件得到了生动的描绘;它还详细地记述了外国香蕉公司的发展与剥削导致的破坏与骚乱(有1928年果品联合公司的罢工为依据)。
●哲学分析: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在布恩迪亚刚带领家人初到马孔多时,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吉卜赛人的到来,打破了马孔多与世隔绝的生活,当布恩迪亚从吉卜赛人那里看到磁铁、放大镜、航海仪、六分仪等先进仪器后,他就决心改变马孔多落后、保守的现状,决定开辟道路将马孔多与外界文明连接起来。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起初,那些身处保守小镇中的人们,以自己固步自封,墨守陈年旧俗,甚至于很多泯灭人性的落后风俗,远远落后于外界文明社会的先进文化;
然而,后来布恩迪亚的一系列科学举措,虽不被族人认可,但毕竟领先于整个马孔多小镇。
3、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布恩迪亚提出的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改革废除封建陋习,正确推动了马孔多走出蒙昧,走向文明的发展进程。与之相对应的,那些即将被抛弃的落后思想,在马孔多走向文明的道路上确实制造了许多障碍。例如,当布恩迪亚提出地球其实是圆的,像颗橙子,整个村子的人都嘲笑他是疯子。
●重大影响:布恩迪亚的一生受所处社会的影响,共有三个大的转折点。第一、当他与族人决斗后,因不堪忍受那人鬼魂的侵扰而远走他乡,终达马孔多;第二、当他结识了吉卜赛人并见识了他们的先进仪器,从此决心潜心科学,并力图改革;第三、当他预感自己的行为是单纯而无意义的,从此躲在实验室重复着同一种行为。(做好25条小金鱼后,重熔再塑。)
二、主人公的本质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关键字:本质社会历史
●主人公本质:●社会历史:
1、勇敢,敢于挣脱桎梏;
1、诸多落后的习俗阻碍人们的正常生活;
2、具有创新精神;
2、吉卜赛人新进文明的启发;
3、革命精神(及其儿子); 3、19世纪自由党人与保守党人之间的战争
以及因不满外国香蕉公司的剥削而领导的罢工。
4、孤独性;
4、19世纪之前拉丁美洲的封闭性。
三、主人公的人生价值
关键字:自我价值社会价值
(一)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二)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 社会价值:
(一)领导族人开拓新的家园;
(二)改革封建陋习;
(三)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注入新的生机;
(四)与其儿子一起领导被压迫工人举行罢工,反抗剥削。
● 自我价值:
(一)被族人推举为领袖人物;
(二)一些先进技术也给自己带来了商机与财富;
(三)能力得到政府赞赏并给予嘉奖。
● 二者的关系: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布恩迪亚为族人做的一切,有目共睹,使人民走出蒙昧,走向富裕,为人们打开一扇通向科学世界的大门,同时自己也赢得了相应的荣誉和声望。
因此,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主人公对社会历史的作用
关键字:英雄人物 社会历史
●英雄人物对历史的作用:
列宁说“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能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好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
领袖一般比普通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一般人强烈。他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能够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方向。
(一)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倡导者和发起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但需要一定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来完成历史任务,而英雄人物凭借其出色的思想来倡导和发起运动; 马孔多的人民创造了全新的马孔多,但是在布恩迪亚智慧英勇的率领下完成的,布恩迪亚对这场革新运动发挥了其智慧和领导的作用。
(二)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组织者与参与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就具体个人而言,却是分散的不能完成重大历史事件,而英雄人物凭借其社会影响力来完成重大历史事件;
布恩迪亚凭借其领袖的号召力,在广大族人的热情参与下,才使马孔多获得新生。
(三)其重大决策往往对历史进程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加速了历史任务的解决: 若没有布恩迪亚的重要决策,短时间内就不会爆发这么轰轰烈烈的拓荒革新运动,加速了整个族人社会的发展进程。
●其作用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影响,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布恩迪亚虽然领导族人开展了一系列的革新运动,确实推动了整个马孔多的发展进程,但仍摆脱不了马孔多由落后走向文明这一段波动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曲折过程,最后临终还是带着遗憾离开,马孔多真正走向文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