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余音绕梁的课堂结束语
名师余音绕梁的课堂结束语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态。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其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外,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变换课堂活动方式,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激活学生新的兴奋点。大凡著名特级教师,在结课时都不是草草收场,不是“课到临尾渐渐松”,而是“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完兴未辍”。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综观特级教师的课堂结束语,或启迪思维、提升情感,或真情告白、诗意延伸,或创设高潮、意味无穷,或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使学生把课堂学习变成了一种艺术享受,如听美妙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一、启迪思维提升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你作为教科学基础知识的老师,不应当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成为青年思想的主宰者。”教师除了在备课中“披文以入情”,还必须以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感情,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这种感情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结束语更要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袁卫星教学《就是那一只蟋蟀》一课,其课堂结束语就十分精彩,生活的巧合延伸了课堂内容,启迪了思维,提升了情感。请看:
师: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在课后再作交流了。你看,每个人写上两韵,我们合起来就是一百多韵。是的,乡愁是写不尽的。我们期盼着祖国的统一,我们期盼着民族的团圆,我们期盼着亲情早日把乡愁替代!今天下午,我将要去虹桥机场接从台北转道澳门飞来上海,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年的叔叔。我的叔叔已经七十岁了,他说他今生最大的心愿是叶落归根,我告诉他,他的心愿,是能够实现的!
师:我现在把《乡愁四韵》从头到尾放一遍,前两韵我们跟着罗大佑唱余光中词,后两韵,各人唱各人写的,好吗?(师放录音,师生同唱。下课铃响,师生道别)
这样结束,看似平常,却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由亲情乡愁小事,想到祖国统一大事,学生自然联想到民族团圆、社会和谐,这样的结束语使学生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思想感情也得到提升。这样的结束语符合时代精神,也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二、真情告白诗意延伸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非常注意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置身于李老师的语文课堂,简直是诗意的旅程,是情感的陶冶,是美的享受,是心灵的回归。
请欣赏李老师教学《给女儿的信》一课精彩的结束语———
今天咱们这里上课,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说实话,我在上课时忘了我是在给你们上课。这堂课勾起了我的回忆,我过去教过的一个学生,她的孩子要读小学,来找我想读一所非常好的小学。当我接到她的电话时,我感慨万千。当年我给他们那批学生讲苏霍姆林斯基的时候,他们和你们一般大,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们成了爸爸妈妈,有了孩子,孩子都读小学了。我想,你们正在一天天长大,再过若干年,你们也会迎来自己的爱情,迎来自己的家庭,并有自己的孩子,说不定李老师还会教你们的孩子;到了那一天,李老师会从你们孩子身上看到你们的影子。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最浪漫的事?这样的人生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爱情的人,才会拥有这样诗意的人生。(同学们自发地鼓起了掌,据李老师说:“这是这堂课最热烈的掌声!”)
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同时,聆听了老师的真情告白,也走进了老师坦诚的内心世界,与李老师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他那肺腑之言,真情话语,将知识转化成学生的智慧,将文明积淀成人格,使课堂勃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创设高潮意味无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一个“高潮”,通过高潮把学生推到一个新的境界中去。正如小说的高潮可以安排在结束一样,课堂教学中的“高潮”也可以安排在结束。著名特级教师顾桂荣在教《月光启蒙》时,便把“高潮”安排在下课前的5分钟内,顾老师在要求学生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写下来交流后,是这样设计结束语的: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让我们感谢我们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深深的母爱,感谢她给予我们的启蒙教育。”
这段结束语,充满真情,生动感人。学生听得群情激昂,老师的话语却戛然而止,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可见,在结课时,灵活设计“高潮”,可以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顾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名师精品课的结课艺术,既充分发挥了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
四、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利用悬念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如章回体小说一样,看完了这一回,总想急于了解下一回的内容。许多特级教师借鉴了这一手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结课时创设悬念,耐人寻味。有些课文结尾部分并未出现悬念,但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完本课后可设置悬念。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望月》,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就是这样设置悬念的:
(文章)写得美,读得也美。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学生们潜能很大,但需要点拨、需要激发。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像于老师这样的结束语,用期待的话语,以读促写,既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又使学生因下课铃声而行将关闭的思考的闸门再次打开。如果我们把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比作一台戏,那么,结束语就好比这台戏的一幕压台戏。我们要用浓墨重彩为这幕戏着上亮色,因为演好这幕戏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精彩的活力,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文采、知识与气度,还能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尽情领略无限风光。让我们都像特级教师那样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让每一节课的“终曲”都能余音绕梁:或轻松愉快地画上一个圆满的“。”;或大笔浓墨地书上一个凝重的“!”;或意犹未尽地点上一个含蓄的“……”!
第二篇: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李维博课堂结束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_____课堂结束语巧设计
李维博
研究表明,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其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外,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变换课堂活动方式,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激活学生新的兴奋点。争取做到“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完兴未辍”。
近年来的听课本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在课堂结束语的使用上出现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有的老师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想法?” 有的老师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体会?什么遗憾?” 有的老师说:“通过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有的老师说:“通过对所学内容问题的解决,你还想到哪些还未能解决的问题?”还有的老师说:“请同学们将这节课中自己的收获、体会、感想写成日记或小论文,课后交流。”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堂结束语引导着学生有的谈对学习方法感悟,有的谈对知识的获得,有的谈对学习过程的感受,有的谈对知识的运用„„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促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进行思考,学会进行联想,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结束语,或启迪思维、提升情感,或真情告白、诗意延伸,或创设高潮、意味无穷,或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使学生把课堂学习变成了一种艺术享受,如听美妙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一、启迪思维
提升情感
我在上《乡愁》一课时,课堂结束语是这样的:
师: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在课后再作交流了。你看,每个人写上两韵,我们合起来就是一百多韵。是的,乡愁是写不尽的。我们期盼着祖国的统一,我们期盼着民族的团圆,我们期盼着亲情早日把乡愁替代!
师:我现在把《乡愁四韵》从头到尾放一遍,前两韵我们跟着罗大佑唱余光中词,后两韵,各人唱各人写的,好吗?(师放录音,师生同唱。下课铃响,师生道别)
这样结束,看似平常,却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由亲情乡愁小事,想到祖国统一大事,学生自然联想到民族团圆、社会和谐,这样的结束语使学生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思想感情也得到提升。这样的结束语符合时代精神,也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二、真情告白
诗意延伸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非常注意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置身于李老师的语文课堂,简直是诗意的旅程,是情感的陶冶,是美的享受,是心灵的回归。
请欣赏李老师教学《给女儿的信》一课精彩的结束语———
今天咱们这里上课,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说实话,我在上课时忘了我是在给你们上课。这堂课勾起了我的回忆,我过去教过的一个学生,她的孩子要读小学,来找我想读一所非常好的小学。当我接到她的电话时,我感慨万千。当年我给他们那批学生讲苏霍姆林斯基的时候,他们和你们一般大,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们成了爸爸妈妈,有了孩子,孩子都读小学了。我想,你们正在一天天长大,再过若干年,你们也会迎来自己的爱情,迎来自己的家庭,并有自己的孩子,说不定李老师还会教你们的孩子;到了那一天,李老师会从你们孩子身上看到你们的影子。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最浪漫的事?这样的人生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爱情的人,才会拥有这样诗意的人生。(同学们自发地鼓起了掌,据李老师说:“这是这堂课最热烈的掌声!”)
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同时,聆听了老师的真情告白,也走进了老师坦诚的内心世界,与李老师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他那肺腑之言,真情话语,将知识转化成学生的智慧,将文明积淀成人格,使课堂勃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创设高潮
意味无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一个“高潮”,通过高潮把学生推到一个新的境界中去。正如小说的高潮可以安排在结束一样,课堂教学中的“高潮”也可以安排在结束。著名特级教师顾桂荣在教《月光启蒙》时,便把“高潮”安排在下课前的5分钟内,顾老师在要求学生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写下来交流后,是这样设计结束语的: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让我们感谢我们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深深的母爱,感谢她给予我们的启蒙教育。”
这段结束语,充满真情,生动感人。学生听得群情激昂,老师的话语却戛然而止,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可见,在结课时,灵活设计“高潮”,可以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顾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名师精品课的结课艺术,既充分发挥了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
四、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利用悬念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如章回体小说一样,看完了这一回,总想急于了解下一回的内容。许多特级教师借鉴了这一手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结课时创设悬念,耐人寻味。有些课文结尾部分并未出现悬念,但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完本课后可设置悬念。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望月》,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就是这样设置悬念的:
(文章)写得美,读得也美。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学生们潜能很大,但需要点拨、需要激发。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像于老师这样的结束语,用期待的话语,以读促写,既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又使学生因下课铃声而行将关闭的思考的闸门再次打开。
五、课外活水
丰富多彩
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例如,教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鲁智深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水浒传》的情节,然后本人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水浒传》。” 像这样的课堂结束语,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课外阅读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而阅读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概括钩要 提纲挈领。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自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如果我们把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比作一台戏,那么,结束语就好比这台戏的一幕压台戏。我们要用浓墨重彩为这幕戏着上亮色,因为演好这幕戏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精彩的活力,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文采、知识与气度,还能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尽情领略无限风光。让我们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让每一节课的“终曲”都能余音绕梁:或轻松愉快地画上一个圆满的“。”;或大笔浓墨地书上一个凝重的“!”;或意犹未尽地点上一个含蓄的“……”!
第三篇:让物理课堂结尾余音绕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让物理课堂结尾余音绕梁
作者:万琳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3年第03期
摘要:在新课改物理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出现了教学的随意性,进而使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本文从落实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出发,例举了物理课堂结尾的几种形式。
关键词:物理课堂:结尾:总结
第四篇:课堂结束语
语文课堂结束语
语文课堂结束语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味。
语文课堂教学是在短短45分钟内进行的,每一堂课都象一篇短篇小说,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人,都应力求在极短的时间内使人有所想有所思有所为。所以一堂好的课不仅需要一个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导语,激情四溢的教学过程,更需要一个精炼有效、发人深省的结束语,结束语怎么才能吸引学生呢?
一、总括结束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及课文结构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意在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自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例如学完《秋天》后,我这样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多了些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涩。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这样的结束,既有对课文写法的小结,也有对课文立意的归纳,又有对课文结获的传递,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号召结束法
学完课文后对学生发出鼓励性的号召,能教会学生向善求真,最终达到育人的效果。如学完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后,老师可以这样号召大家: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进行了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而美丽的事业吧。
三、祝愿结束法
这种结束法能给人温馨和鼓舞,起到催人奋进,教人自新的作用。比如在上完《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时,我们可以这样说祝愿:同学们,我们学习的这两篇寓言故事,都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人生的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四、引用结束法
就是在教完课文时,引用名人名言或诗歌、俗语等来对全文来进行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认识。比如在教学完《生命生命》时可以这样结束:文章是讲完了,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曾说过:“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对生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对照结束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教学完《孔乙己》一文后,我们就可以与前一学期学过的《范进中举》进行对比来设计结束语。这样一对比,学生既能温习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的知识的理解。
六、编小诗进行综合总结
全篇文章学习完,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本内容、主题或章法,有利于整体回顾把握文本乃至课堂,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历代君王失民心,唯独太宗重百姓。贞观之治享太平,君明臣贤是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总结探讨历史现象与原因。“鸿门宴剑拔弩张,莽樊哙怒斥项王。范增智谋庄剑舞,沛公逃席脱身忙。”(《鸿门宴》)总结品评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与表现。“楚霸王自刎乌江,汉高祖衣锦还乡。成败由人非天力,鸿门一宴见端详。”(《鸿门宴》)概括历史事件,表达教者见解。
七、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利用悬念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实欲,就如章回体小说一样,看完了这一回,总想急于了解下一回的内容。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望月》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就是这样设置悬念的:(文章)写得美,读得也美。大作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像于老师这样的结束语,用期待的话语,以读促写,既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又使学生因下课铃声而行将关闭的思考的闸门再次打开。
八、检查测验式或“作业式”
这两种方法有利于强化和巩固学习效果,又为教师下次的教提供了依据,同时通过学生操作,使之对知识的掌握更全面、更牢固。“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好的结束语能收到或荡人心扉、或发人深思、或催人奋进、或夺人心魄等效果。
如果我们把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比作一台戏,那么,结束语就好比这台戏的一幕压台戏。我们要用浓墨重彩为这幕戏着上亮色,因为演好这幕戏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精彩的活力,可以充分展现
教师的文采、知识与气度,还能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尽情领略无限风光。老师们要像特级教师那样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让每一节课的“终曲” 都能余音“绕梁”:或轻松愉快地划上一个圆满的“。”号,或大笔浓墨地书上一个凝重的“!”号,或意犹未尽地点上一个含蓄的“„„”号。
第五篇:让课堂结束语余音
让课堂结束语余音“绕梁” ——特级教师课堂结束语评析
“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林纾《春觉斋论文》)如同写文章一定要重视对结尾的用墨与经营一样,作为一种艺术的课堂教学也应重视结束语的精心设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其兴奋中心开始疲劳并转向课外,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变换课堂活动方式,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激活学生新的兴奋点。大凡著名特级教师在结课时不是草草收场,不是书到临尾渐渐松,而是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完兴未辍。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综观特级教师的课堂结束语或真情告白、诗意延伸,或亮明观点、画龙点睛,或启迪思维、提升情感,或创设高潮、意味无穷,或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乐而不疲。下面介绍几位特级教师课堂结束语的设计艺术。
一、真情告白诗意延伸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非常注意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置身于李老师的语文课堂,简直是诗意的旅程,是情感的陶冶,是美的享受,是心灵的回归。请欣赏李老师教学《给女儿的信》一课精彩的结束语——
今天咱们这里上课,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说实话,我在上课时忘了我是在给你们上课。这堂课勾起了我的回忆,我过去教过的一个学生,她的孩子要读小学,来找我想读一所非常好的小学,我说没问题,成都几所著名小学的校长我都认识的。当我接到她的电话时,我感慨万千!当年我给他们那批学生讲苏霍姆林斯基的时候,他们和你们一般大,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们成了爸爸妈妈,有了孩子,孩子都读小学了!我想,你们正在一天天长大,再过若干年,你们也会迎来自己的爱情,迎来自己的家庭,并有自己的孩子,说不定李老师还会教你们的孩子;到了那一天,李老师会从你们孩子身上看到你们的影子!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最浪漫的事?这样的人生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爱情的人,才会拥有这样诗意人生!(同学们自发地鼓起了掌,据李老师说:“这是这堂课最热烈的掌声!”这节课在学生热烈的鼓掌声中结束。)李老师是一位导师。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聆听了老师的真情告白,也走进了老师坦诚的内心世界,与李老师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李老师更是一位智者。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用他那肺腑之言,真情话语,将知识转化成学生的智慧,将文明积淀成人格,使课堂勃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亮明观点画龙点睛
概括是课堂结束语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地是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任何一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它又是授课的中心环节,所以教师在设计结束语时,一定要根据目的和要求,抓住中心环节,或揭示主旨或亮明自己观点以期达到画龙点睛、切中要害的效果。韩军老师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样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的——
韩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时,学生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而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同意苏轼比较达观的说法。那么到底如何理解比较合理呢?在结束时,韩老师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衷。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
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这节课在背诵声中结束)
这样的结束语,既把全课的内容或主旨作了提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同时教给学生全面、严谨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启迪思维提升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你作为教科学基础知识的老师,不应当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成为青年思想的主宰者。”教师除了在备课中“披文以入情”,还必须以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感情,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这种感情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结束语更要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特级教师袁卫星教学《就是那一只蟋蟀》一课,其课堂结束语就十分精彩,生活的巧合延伸了课堂内容,启迪了思维,提升了情感。请看:
师: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在课后再作交流了。你看,每个人写上两韵,我们合起来就是一百多韵。是的,乡愁是写不尽的。我们期盼着祖国的统一,我们期盼着民族的团圆,我们期盼着亲情早日把乡愁替代!今天下午,我将要去虹桥机场接从台北转道澳门飞来上海,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年的叔叔。我的叔叔已经七十岁了,他说他今生最大的心愿是叶落归根,我告诉他,他的心愿,是能够实现的!
师:我现在把《乡愁四韵》从头到尾放一遍,前两韵我们跟着罗大佑唱余光中词,后两韵,个人唱个人写的,好吗?(师放录音,师生同唱。下课铃响,师生道别)这样结束,看似稀松平常,却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由想家小事,想到统一大事,学生自然联想到祖国团圆,香港、澳门,乃至台湾的回归,这样的结束语使学生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思想感情也得到提升,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诗的憧憬,还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这样的结束语符合时代精神,也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课堂是人类智慧的诞生地之一,是学生生命的构成部分。袁老师深知这一点,课堂上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方法,尊重学生想法,指导他们活动,使课堂成了掌握知识、交流思想,产生智慧的所在。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和号召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创设高潮意味无穷
成功的课堂不是呆板机械的而是机动灵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一个“高潮”,通过高潮把学生推到一个新的境界中去。正如小说的高潮可以安排在结束一样,课堂教学中的“高潮”也可以安排在结束。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顾桂荣在教《月光启蒙》时,便把“高潮”安排在下课前的5分钟内,顾老师在要求学生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心写下来交流后,是这样设计结束语的: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让我们感谢我们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深深的母爱,感谢她给予我们的启蒙教育。”
顾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名师精品课的结课艺术,既充分发挥了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这段结束语,充满真情,生动感人。学生、教师听后群情激昂,然后戛然而止,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可见,在结课时,灵活设计“高潮”,可以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
五、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利用悬念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实欲,就如章回体小说一样,看完了这一回,总想急于了解下一回的内容。许多特级教师借鉴了这一手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结课时创设悬念,耐人寻味。有些课文结尾部分并未出现悬念,但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完本课后可设置悬念。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望月》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就是这样设置悬念的:
(文章)写得美,读得也美。大作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
有句谚语叫“灯不拨不亮”(过去点油灯)。学生们潜能很大,但需要点拨、需要激发。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像于老师这样的结束语,用期待的话语,以读促写,既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又使学生因下课铃声而行将关闭的思考的闸门再次打开。
如果我们把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比作一台戏,那么,结束语就好比这台戏的一幕压台戏。我们要用浓墨重彩为这幕戏着上亮色,因为演好这幕戏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精彩的活力,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文采、知识与气度,还能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尽情领略无限风光。老师们要像特级教师那样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让每一节课的“终曲” 都能余音“绕梁”:或轻松愉快地划上一个圆满的“。”号,或大笔浓墨地书上一个凝重的“!”号,或意犹未尽地点上一个含蓄的“„„”号。
(本文发表于《演讲与口才》2006年第8期,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