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情况汇报
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情况汇报
以务实求实效 以跨越创辉煌——XX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概述
建设XX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促进XX加速崛起的战略举措,对于加快东部沿海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XX区是承接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转移的重要战场。在当前经济危机尚未见底,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情况下,如何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结合XX经济开发区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抓住机遇,以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为主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XX经济开发区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并经国家发改委审核确认的省级开发区。总体规划“一区四园”,面积57平方公里。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其核心园,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紧抓产业转移的机遇,XX经济开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泛长三角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发挥循环经济产业园平台优势,坚持产业承接和区域布局优化相结合,做长产业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打造产业合理分工、资源优化配置、区域特色显著的循环经济产业转移基地。2008年,XX开发区获得全国1436个省级开发区中的“投资环境竞争力百强”、“发展循环经济竞争力百强”称号,被评为“安徽省循环经济模范工业园”,获得XX市开发区综合评价二等奖等。2009年初,又荣获“中国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称号。
区域规划“优”。在区域规划方面,XX循环经济产业园由新加坡裕廊国际设计完成。第一部分为产业定位研究,第二部分为概念性总体规划,第三部分为道路基础设施规划,第四部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整个规划编制过程中,新加坡裕廊国际帮助园区研究并破解了四个科学难题。一是竖向标高和土方平衡问题,采用大型梯田式开发方式,不同地块等高线不等,既使园区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美观架构,又使每平方公里的开发成本至少节约150万元以上;二是压力流与重力流平衡点问题。通过对1万多个坐标点的计算,合理安排了不同地块的高差和坡比,使自来水能自流进去,使污水能自流出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提升泵站,尽可能多地节约园区和企业的运行成本;三是功能分区合理划分问题。以每条产业链作为一个功能分区,根据不同产业链上项目的多少确定不同的用地面积,根据产业集聚对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声学环境、光学环境、地质环境、交通环境的不同要求,合理确定不同功能分区的各自方位;四是产业园与外界共生关系问题。通过衔接好与XX石化上下游产品产业链的循环关系,与XX市和安徽省产业发展导向关联关系,以及供电、供水、排水、道路交通等互通关系,使XX循环经济产业园能够精确地融入当地,并形成合理的共生关系,充分体现“以山为尊,以水为重,以史为根,以人为本”的和谐思想。
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XX区拟在海口镇沿江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的综合性新区——海口临港生态工业园,现已完成7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编制和评审,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修订完成,正按规划程序审批,同时结合XX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机遇,年内将启动起步
1区建设。
招商引资“特”。根据新加坡裕廊规划编制的六大产业链(轻烃产业链、高分子产业链、氰化工产业链、合成气产业链、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同时抓住中石化8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的落户机遇,委托有资质的科研院校围绕石化扩能下游产品编制招商项目,选准承接的重点产业和承接点,采用“填空式”招商方式,按照环保“三同时”标准和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要求,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和项目的自主创新能力,引进一批支撑性强、拉动力大的企业,做到早签约、早开工,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效果。此外,XX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中博会、XX(上海)石油化工项目专题推介会、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世博会等各类投资贸易活动平台,建立与拟承接的企业“一对一”联系机制,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的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企业到XX经济开发区投资发展。
基础设施“全”。园区“九通一平”工作强力推进,二期、三期场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工,四期工程已于2008年6月份正式启动,即将全面建成。园区主干道香樟大道、丹桂大道、香椿路、女贞路全面建成,环城西路建成通车,广玉兰路、银杏大道正在建设,开发区整体路网框架正在拉开,雏形初现。水、电等配套工程同步跟进,自来水管网改造已完成,增压泵房已建成并运行;
3.5万伏变电所建成供电,11万伏变电所年内将建成并投入使用;电信、移动、网通布线工程同步实施。污水处理厂采取BOT方式,现已建成并试运行;12.8KM的外排污管网铺设即将全面完成;低压蒸汽管廊局部建成,7月2日正式通汽,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思想观念“新”。思路决定出路。XX经济开发区勇于突破思想观念上的桎梏和条条框框的束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逆境中抓住发展机遇、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扩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随着XX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加速推进,XX市化学工业区已开始筹建,并确定XX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其起步区,纳入其总体规划。因此,XX开发区在发展思路上及时转变,提出了“依托石化求发展,支持石化大发展;围绕石化做文章,谱写共赢大文章”新发展思路,全力支持XX石化800万吨扩能项目建设,加强与XX石化和XX化学工业区(筹)的联系,最大限度地维护实体经济的基本利益,形成与XX石化、XX市化学工业区(筹)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服务水平“好”。XX经济开发区牢牢把握住“科学发展”和“愚公移山”两条主线,吃苦在前,工作靠前,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把解放思想真正转化到具体实践,体现到工作实效上。
在融资渠道上,XX经济开发区积极利用各种有利政策,抢占承接产业转移先机。如及时将《中央和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措施文件汇编》送到各企业手中,指导企业掌握并用足用好政策;积极参与并组织企业申报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以奖代补资金;鼓励企业产业升级、创业投资和高技术企业发展;积极与金融机构联系,加强银政、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业务创新,及时满足转移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牵动性强的重大转移项目,开辟信贷支持“绿色通道”;积极帮助和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对鼓励类产业以工业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等。2008年园区为企业申报并争取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和贷款贴息800万元,2009年获得165万元,有7
个基建项目顺利进入安徽省城乡建设重点项目库,顺利使用开行贷款8500万元,并继续申报2个项目,继续争取开行贷款5000万元。
在项目建设上,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协调制度,及时协商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转移项目落户等问题;对“861”等省、市重大项目实行分级跟踪负责,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全力支持XX石化800万吨扩能项目建设,加强与XX石化和XX化学工业区(筹)的联系,安排人员专职对接XX市炼化一体办,负责协调和联络有关石化扩能下游产品项目编制和招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快速推进项目建设,统筹做好项目签约、立项、报批、建设、投产各个环节的协调服务工作,能同时进行的尽可能同时进行,能同步推进的尽可能同步推进,做到环环紧扣,有序推进,力求做到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实现四高指标。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经济危机的逆境下,XX开发区投产企业没有一家停产裁员,在建项目没有一个停工待建,园区重大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企业投产率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在自主创新上,继续与高校合作,提高产学研层次水平,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与省以及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促进科技与经济互动融合,为企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鼓励并扶持园区企业申请高科技企业,储备自主创新项目。
XX经济开发区在承接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转移的平台上,坚持科学规划,以特色招商引资,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又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2009年上半年共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项目9个,投资额达6.45亿元;实现到位境外资金2597万美元,在全省86个开发区中名列第10位。XX经济开发区把握产业优势,立足自身建设,以务实求实效,以跨越创辉煌,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努力建设成为地成方、树成行、路相连、管相通、大型梯田式格局,形成山水相间、错落有致、厂在园中、园在景中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不断开创园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篇: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
关于**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中共**区委办公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区 创新工作方式,全力 承接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11 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完成 141.16 亿元,同比增长 13.5% ;财政总收入完成 6.82 亿元,同比增长 34.2%;区属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 36.8 亿元,同比增长 28.7%。2011 年 8 月,我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县市区; 2011 年 3 月、2012 年 2 月 先后 2 次荣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二等奖,在全省县市区中均排第 17 名。
一、主要 成绩 1、园区有大变化。一是定位功能初显。围绕高科园“工业新城、绿色新区、承接产业转移样板区、两型社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科学规划“一园五区”即“电子信息产业园区、铜加工产业园区、食品加工配套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综合服务区”。二是配套设施加强。目前,高科园基础设施及配套累计完成投入 7.5 亿元,建成区面积 12平方公里,“四纵六横”路网全部成型。水、电、讯等配套全力跟进,紫霞安置小区、工业新城大厦等配套项目全面启动。三是管理机制创新。在高科园享受凤凰园工业园现有省级工业园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在建设上市区共建共享,较好地理顺了体制机制。2、项目有大发展。一是洽谈项目落户多。
第三篇:县政府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
一、总体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为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按照“突破大项目主攻开发区,立足高品位建设旅游城”的要求,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确保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领先全市平均水平,力争挤进沿江第一方阵,进入全省一类县,努力把青阳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有色金属材料基地、全国
重要的非金属材料基地、省内重要的机械加工基地、国内知名的旅游接待基地。
二、主要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空间布局。
我县位于《规划》“一轴双核两翼”的一轴上,属于三大组团“铜池枞产业组团”(建设世界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承接集中区建设有很大布局空间。在加强现有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扩容升级的基础上,确定从县城沿103省道和318国道呈y型空间布局,在丁桥沿103省道至新河老山一线规划建设12.18平方公里的有色金属产业承接集中区,在木镇沿318国道至乔木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非金属材料产业承接集中区,整体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总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3个2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中园”。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开辟一条青阳童埠至铜陵的通道,以更加便利的交通优势吸引承接产业转移。
(二)加快推进产业规划。
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就是工业主攻三大产业,重点打造四大板块。
国内知名的有色金属材料基地:规划近期发展目标产值为30-50亿元,中远期目标达到50-100亿元。现有规上企业7户,产值9.89亿元,已形成10-20亿元产能。主要产品有铜杆、数据线、铅合金等。目前重点发展企业有鼎胜矿业、大九华铜业、九华金润、九华铜材、金邦铜业、金阳电器、金田通讯等。
全国重要的非金属材料基地:规划近期发展目标产值为30-50亿元,中远期目标为50-100亿元。现有规上企业43户,总产值11.66亿元,已形成10-20亿元产能,其中采选业36户,产值8.86亿元,非金属矿制品业7户,产值2.8亿元。主要产品:方解石120万吨、方解石粉145万吨、白云石406万吨、轻烧白云石9.5万吨、氧化钙67万吨、石灰石122万吨。目前重点发展企业有:皖南矿业(方解石)、英格瓷颜料(方解石粉)、宝宏矿业(白云石)、兴国矿业(轻烧白云石)、恒基钙业(氧化钙)、元进来龙矿业(石灰石)等。
省内重要的机械加工基地:规划近期发展目标产值为30-50亿元,中远期目标为50-100亿元。现有规上企业16户,产值10.34亿元。主要产品有阀门、水泵、矿山机械、农机具、叉车和汽车配件等。目前重点发展企业有:方兴实业公司、天平机械公司、马东机械公司、铮递阀门、昌利锻造、富莱茵汽配、华瑞汽配等。
国内知名的旅游接待基地:旅游服务业是青阳富民重要产业之一,旅游服务业收入为22.8亿元。近期发展目标为实现营业收入30-50亿元,中远期目标为50-100亿元。目前重点建设项目为:九华国际养生园、九华旅游工艺品展示中心、龙泉胜境旅游景区、星级宾馆、新型物流业等。
下步承接产业的重点就是一方面继续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进行产品上下游配套和延伸,形成产业链;一方面发挥现有企业转型升级,扩规改造,进一步提高现有企业的经济实力,重点打造有色金属加工、非金属深加工、装备制造业三大百亿产业集群。
(三)加快推进园区建设。
根据我县产业现有基础和规划布局,重点建设以下产业承接平台,包括青阳经济开发区、产业承接集中区、园中园、乡镇工业集中区等共计55平方公里。
1、安徽省青阳经济开发区扩区建设。在现有“一主两辅”园区基础上规划扩建,总建设规划面积达到26.84平方公里,其中主园区15.24平方公里,木镇、新河园区11.6平方公里,主要承接非金属材料、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
2、规划建设青阳有色金属加工产业承接集中区。在邻近铜陵市的丁桥和新河老山新选择规划建设青阳有色金属加工产业承接集中区,规划建设面积12.18平方公里,主要承接铜材加工产业链企业、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
3、规划建设三个特色园中园。在青阳经济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规划建设特色园中园。
一是在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宁波园,重点承接汽车配件项目,现已有富莱茵汽配、日隆机械等企业入园。
二是在青阳经济开发区木镇园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铸造产业园,利用产业园平台,重点引进制造业企业。
三是在青阳经济开发区新河园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紧固件产业园,主要承接紧固件(标准件)等加工制造企业。
4、其他乡镇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集中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四)加快
推进招商引资。
一是突出产业和“园中园”招商。围绕规划的支柱产业和重点板块,把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向,广泛开展招商宣传推介活动,充分利用青阳资源、产业、区位等优势,着力引进产业关联的大项目、大企业,培育壮大产业龙头,形成特色产业链。专门制定承接产业转移和“园中园”招商优惠政策,“园中园”建设
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政企共建、政商共建、政建企用、企业自建等多种方式。
二是突出以商招商。围绕县内企业扩规转型,有针对性地对接国内大企业大集团,主动加强股份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弱强联合,促进现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充分发挥企业招商主体的作用,以商招商,以商带商。
三是突出领导一线招商。充分发挥县级领导专职招商工作队优势,进一步加强招商工作站建设,以更大的力度在江浙沪有重点的招商,创新招商方式,围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以资源换产业,项目配资源。积极开展网上招商,发展代理招商,实行重奖招商,广泛开辟招商渠道。
四是突出央企招商。继续加强央企对接,在已完成20亿签约任务的基础上,跟踪做好金田通信与中国联通集团合作的数据线缆、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北京有色设计研究总院和鼎胜钨钼矿的合作、中国铸造协会合作的年产20万吨生铁铸造和镁产业链建设等项目,力争在央企招商合作上取得新突破。同时,全力抓好项目争取工作,紧盯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变化,围绕重点投资方向,尽快在城镇建设、社会事业、交通、水利、节能减排等领域,谋划编报一批带动性强的适合对路的项目,提高项目的获批成功率。
三、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1、品牌环境。充分发挥青阳作为“安徽省首届文明县城、科学发展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安徽省平安县、安徽省双拥模范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和最佳投资环境县及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的品牌效益,打造一流的产业承接环境。
2、政策环境。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支撑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支持、税收支持、金融促进、要素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3、人文环境。加强政务和法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4、交通环境。不断加强我县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道路建设,完善对接长三角的交通体系,以更加完善的交通优势吸引产业转移。
第四篇:承接产业转移祝酒辞
尊敬的方区长、杨常委,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各位朋友: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在美丽的山城重庆,成功举办了渠县承接重庆产业转移座谈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渠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和148万渠县人民,向出席晚宴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和各位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这次座谈会,为我们搭建了交流沟通、开放合作的平台,必将加快渠县融入重庆、依托重庆、借力重庆的发展步伐。必将有效地推动重庆产业转移进驻渠县。为此,县委、县政府在这里举行晚宴,欢迎大家!感谢大家!
真诚地邀请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各位朋友,多到渠县参观考察、携手合作、投资兴业,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最后,我提议,让我们共同举杯:为座谈会的圆满成功,为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各位朋友的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鸿发,干杯!
第五篇: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基地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基地,推进园区跨越发展
——明光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阚乃成吴家德
近年来,明光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举全市之力建设工业园区”的战略决策,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工业园区建设热潮,工业园区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目前已初具规模。特别是2010年以来,园区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把园区建设大跨越作为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落脚点,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园区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2010年,是工业园区建设和快速发展的五年,伴随着一批重大项目、亿元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竞相入园,一期10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已完成,扩园开发正在全面展开,工业园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工业园区管委会严格按照“完善一期,建设二期,开拓三期”园区发展思路,倒排工期,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提升园区载体功能,园区建设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经济呈现“量效”双增,各项指标均望完成随着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大幅递增。2008年,园区完成工业产值5.6亿元,同比增长95.8%;实现税收3615万元,同比增长160%。2009年,完成工业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96.4%;实现税收6030万元,同比增长66.8%。2010年,1-9月份完成工业产值14.22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销售收入13.86亿元,同比增长128%;实现税收7100万元,同比增长75%;出口创汇5773万元,同比增长10%。投产企业效益均好于去年同期。2009全市纳税额前30家单位中,园区企业有14家,其中三友电子公司2009年纳税1616万元,成为明光市纳税大户。2010年园区将坚决完成年初制定的“四个翻番”目标任务。目前园区企业安排就业6000多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同步提升。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园区面貌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在十一五期间,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近7亿元,在完成体育路、洪武路、柳湾路、灵迹路、嘉山路、明珠路等田字型道路框架的基础上,加快实施灵迹路向池河、中宁路向化肥厂、建材大市场向灵迹路延伸工程建设,拉开园区西部框架;加快实施体育路和明珠路向外环延伸建设,拉开园区东部框架,东中西连成一体,建成 “七纵四横” ”道路网20公里,绿化、1亮化、水电、管网工程同步配套;东西2个排涝站、污水提升泵站、固废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同时修建了2个排涝站、1个污水提升泵站、1个固废处理中心、1个加气站、1个110KV变电所等配套设施,全部实现“七通一平”,保证了入园企业建设生产需要。
(三)政策落实到位,软环境建设日臻成熟。
近年来,明光工业园区注重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建设,不断提高为外来投资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并把园区作为明光服务的窗口,全力亲商、助商、安商,完善修订了《企业入园管理试行办法》,园区管理工作开始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在项目入驻上,市政府成立项目入驻审批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审批项目入驻。在入驻项目服务上,坚持一个项目引入,一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服务,一套机制保障。在建章立制上,进一步理顺办事程序,减少环节、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再造办事流程。园区管委会实行了工作人员联系企业制度,定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协调解决企业生产建设中的矛盾问题,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定期召开园区形势分析汇报会,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同时建立健全企业服务和管理档案,便于开展服务。
(四)园区面积倍增,总体建设进展顺利。
2009年以来,按照“完善一期、建设二期、规划三期”,注重抓好园区的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科学规划、集约用地,园区发展进一步提速。园区一期建成4平方公里,二期建成后已达到10平方公里,今年将跨过高速建设新扩区,完成2个平方公里的“五通一平”,园区面积将达到12平方公里以上,较2008年扩大3倍。
(五)招商引资显现成效,入园项目突破百家。
截止目前入园项目116家,比2009年底新增59家,2010年半年入园企业总数超过前6年之和,企业入园的态势强劲,势头迅猛。116家中,建成投产43家,在建44家,29家正在做入园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单体投资超亿元的项目26个,已经投产的有5家(明光三友电子、滁州润海甜叶菊高科、安徽榄菊、浩淼消防科技、屹州铜业),在建的有11家(高盛科技材料、丰亿电子、盛辉电器、安徽暨阳新型建材、龙利得包装、茶叶瓜子机械设备、华帅农业科技、正点科技、裕盛金属材料、万超工贸、汉龙工贸)。投产的规模企业中,总投资8个亿的安徽榄菊一期蚊香生产线已经进入生产阶段,二期洗洁精项目主体工程将于2011年3月份完工投产,三期汽雾剂项目正在规划设计中。明光义乌工业园签约项目45家,其中:在建25家,另有10多家项目拟到新扩区选址建设。
(六)稳步推进园区建设,产业集聚雏形初现。
2009年以来,明光工业园区牢牢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黄金机遇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努力把明光打造成长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的总体思路,立足“科技型、外向型、生态型”的发展定位,通过不懈努力,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永言水产、润海甜叶菊、桂花面粉、鸿远油脂、恋尚你食品等为主导的食品饮料产业;以浩淼消防、三友电子、华信电子、众力铸造、瑞丰五金为主导的机械电子产业;以甚泰服装、希安琦玩具、天梭纺织、莱莉服装、陆玖纺织、甲青制服、卡乐诗服饰、光华制衣、安徽喜洋洋儿童用品等为主导的服装玩具产业;以瑞尔非金属材料、华慧微晶铸石、安徽高盛材料、丰亿电子为主导的新型材料产业;以明美矿物、弘宇硅砂为主导的矿产加工产业;以榄菊日化、金庄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家用日化产业等六大支柱主导产业。同时,坚持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目前,园区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示范效应逐步凸现。
(七)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节能减排工作布署,狠抓节能减排工作:
1、指导科技企业制定节能降耗计划,落实节能工作措施;
2、着力研究开发和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生产节能产品,提高生产效益;
3、制定科学的调度计划,维持企业生产,保证节能减排措施落实。
三、明光市工业园区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园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产业不聚集,产业化布局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2、部分企业厂区内未填满布实,有些企业投资强度未能达到协议要求;
3、在建企业进展不快,未能按序时进度推进;
4、用地指标紧张等因素的影响,项目不能及时落地;
5、企业招工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部分企业难能满负荷达产达效。
三、明光工业园区在建设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夯实建设基础
为夯实园区建设基础,按照“适度超前、梯度推进”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开展了园区规划工作。
1、编制园区新扩区总体规划。积极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合理确定园区未来5—10年的开发建设范围及开发建设时序。力争到2015年,园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2020年达到60平方公里。
2、编制专项建设规划。在编制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园区道路、管网、通讯、仓储物流、公共交通、政府公共服务设施、园区教育文化及其它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专项建设规划,促进园区规划与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3、编制功能分区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布局、项目落点,突出产业特色,注重功能分区,编制分区规划,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园、产业转移承接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矿产品精深加工园。
(二)改善环境,完善园区功能
1、强化企业服务管理。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切入点,着力打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发展环境,努力建立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廉洁服务不设卡的高效、快捷服务体系。在项目入驻上,成立项目入驻审批领导小组,定期审批项目入驻。在入驻项目服务上,坚持一个项目引入,一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服务,一套机制保障。在建章立制上,进一步理顺办事程序,进一步减少环节、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再造办事流程。园区管委会实行了工作人员联系企业制度,定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定期召开经营形势分析汇报会,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同时,建立由组织、纪检等部门组成的重点项目协调督查组,主要对重点项目引资额、建设序时进度、投资强度等进行跟踪督查,促使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2、做好项目用地保障。为保证入园项目能按时供地、按时开工,按照“统一规划、分期收储、统一供地、分片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通过财政投入、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滚动收储项目建设用地,提高熟地供应能力。
3、加快园区基础建设。围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五通一平”的基本要求,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投入、争取上级支持等多种渠道广泛筹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形成开发框架,提升配套水平,增强承载功能,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三)培育特色,打造产业集群
围绕明光市委、市政府“努力把明光打造成长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的总体思路,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集中力量发展食品饮料、日用化工、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矿产加工、服装玩具六大主导产业,逐步配套、延伸链条。通过不懈努力,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永言水产、润海甜叶菊、桂花面粉、鸿远油脂、恋尚你食品等为主导的食品饮料产业;以榄菊日化、金庄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家用日化产业;以浩淼消防、三友电子、华信电子、众力铸造、瑞丰五金为主导的机械电子产业;以瑞尔非金属材料、华慧微晶铸石、安徽高盛材料、丰亿电子为主导的新型材料产业;以明美矿物、弘宇硅砂为主导的矿产加工产业;以甚泰服装、希安琦玩具、天梭纺织、莱莉服装、陆玖纺织、甲青制服、卡乐诗服饰、光华制衣、安徽喜洋洋儿童用品等为主导的服装玩具产业。同时,坚持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园区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示范效应逐步凸现。2010年1-8月,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0.63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销售产值9.24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税收4800万元,同比增长31%,出口创汇5072万元,同比增长10%。
(四)全力招商,推进项目建设
园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依托资源引龙头,依托龙头引配套”的思路,面向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地区招商引资,围绕入园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关联项目和关联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完善自我配套,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同时,积极探索“合作共建”“飞地经济”的共建新模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实现双赢。经过努力,已成功建成“明光义乌工业园”。现已签约浙江义乌项目45家,协议总投资30多亿元人民币,已入驻项目30家,其中开工建设23家,另有7家正在做规划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近期,还将有一批浙江金华地区客商前来明光工业园区新扩区考察、洽谈。在全力招商引资的同时,园区狠抓项目推进,加快园区发展。严格执行大项目建设“四个一”推进机制,围绕合同履约率、资金到帐率、项目开工率、竣工投产率,全面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完善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用工等方面的要素制约,及时解决项目推进难题,促进项目早落户、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积极推行在建项目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明确建设工期、质量标准,强化项目责任。深入推进园区项目建设旬调度工作,由市委主要领导每10天对园区的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一次调度点评。加强效能督查,确保项目实施能快则快,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五)扩区增容,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大思路谋划、大手笔运作,加快工业园区扩区增容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拓展发展空间。跨过宁洛高速开辟工业园区新扩区,在目前园区10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到2015年,园区新增面积30平方公里,达到40平方公里;2020年园区再新增面积20平方公里,达到60平方公里。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着力完善园区新扩区的配套功能,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底前,新扩区将完成3平方公里的征地拆迁任务,道路、供电、供水、燃气、电信等配套工程形成雏形,年底要有20多个项目选址。
在明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明光工业园区制定了“十二五”规划,为园区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我们相信,在国家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的政策鼓舞下,明光工业园区抢抓机遇,立足实际,超前谋划,一定会实现超常发展、跨越式发展。
陈主任你好:2010年底,我们对明光工业园区进行了一
些调研,形成了这篇报告。由于时间仓促,报告可能不
太成熟,敬请指正。这篇报告在明光市调研报告评比中
获二等奖。
吴家德
2011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