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带着经验去思考(《做高效能的自己》读后感)
《做高效能的自己》读书体会
这本书从培养习惯入手,围绕提高工作绩效、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等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提出了17个影响我们工作和生活效能的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往往都会按照既定的方式,或者说是“经验”来检验自己做的正确与否。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有一种声音在不断的提示他们,别人都是这样做的,如果我做的和他们不一样,那我就是错的!仔细追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点,其实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随众”心态所导致。因为从幼儿园开始,我们耳边一直会有来自不同人群的同样提醒,或者说是告诫,那就是“不要做出头鸟”。第二点,可以说是人的“惰性”在作怪,因为在现成的办法及省力,又保险,对上级有一个看似合格的交待,对下级有一个看似完美的说法。其实心里更多的是在想,何必把自己置身于不必要的麻烦里?这就是所谓的“经验主义”。同时也就造成了人们只是在为工作而工作。经验主义其实并不是说不好,他至少可以帮你完成目前的任务,但是也就只有完成而已。因为经验的存在,会无形中限制着你的思维,只是注意到眼前存在的事实,僵化了创意。对一个现代都市人来说,追求效率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习惯。这也就是说,不仅要做事,更要做好事:不仅要有苦劳,更应有功劳。每个人每天,甚至是每时每刻都在做事,但是有人看着特别轻松,有人却整天疲于奔命。仔细想想,其实这里没有对于错之
分,至少生活的态度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做事的方法有些问题,或者是说对时间的掌控有些不足。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实判断一个人做事是否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前者是对过程的负责,而后者是对结果的负责,也可以说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对注重点的不同,但也就是这一点,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如果过于拘泥于过去的经验,不知变通,往往会犯下很多的错误。对于经验的运用,其实是有区别的,有人可以借助经验而飞黄腾达,有人却被经验害的名落孙山。但是,人为什么很难否定过去的经验?那是因为,过去的经验对于本人来说是大脑中的美好记忆。尤其是那些成功的经验和其实现的手段是一起保留在脑子里的。因此,再次面对同样状况时,为避免困难和辛苦,就想采用过去取得过成功的方式。或者,越到困难的处境,越容易想起过去的成功经验,再次重复相同的做法。从大脑的运行原理来说,或许这一倾向也是自然的。只有经验丰富的人才会经常说“根据我的经验来看 ”之类的话,这一般都意味着“对我来说更容易的做法是 ”、“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 ”等等。要是在一成不变的时代,这一做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人也是从经验中学习的动物。只是,应该通过经验来掌握的是诸如挑战新事物的意志、克服困难的信念等等这样更本质的东西。切身体会到挑战之重要性的人,能够进入继续挑战新事物的良好循环中。为了以否定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大脑中的成功经验,再次唤起挑战的欲望,就必须要从第三者的角度出发,客观审视自己的视点。要客观地审视自己,不要因拘泥于过去的经验,或重复
上次的做法,而不去挑战新事物。应该暂且否定自己过去的经验,试着向前一步,从全新的视角去考虑。虽然不会像说起来那么简单,但是如果不养成经常以这一视点审视自己的习惯,人就无法挑战新事物。被过去的经验束缚是很可怕的。
仔细回味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在思考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任何一次技术的革新,其实都是思考的过程。但是怎样的思考才可能是有意义的思考呢?尤其是对于上班族的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一天深夜走进实验室,见到他的一个学生仍然在伏案工作,卢瑟福问:“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我在工作”“那你早晨也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卢瑟福又问:“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这简单的一问一答已经告诉我们,无论工作学习,我们不仅需要勤奋,同时需要思考。努力工作毫无疑问是必需的,但是我们不能让忙碌的工作耽误了我们的思考。只有在工作中总结经验,理顺思路,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质量和效率,有所改进和突破。有句老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大物理学家用简单的问话解释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实际工作学习过程中要处理好“砍柴”与“磨刀”的关系。
作为一个成功的自我管理者,其实最重要的是对事件的把握与掌控。因为对时间的把握不仅是对你做事的方法、同时与对你做事的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实为上策:在正确的时间做错误的事,为中策:在错误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为下策。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时间或多或少有一点规划,但是规
划和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为加班错过一次重要的约会,因为路上堵车错过重要的会议。。。太多的意外不再我们的意料之中,所以我们要在自己所能掌握的有效时间内把做事的效率提高、再提高。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两种人,一种就是整天看着特别轻松,但是工作却做得井井有条:一种就是整天特别的忙,但是工作却是做得不咋样,仔细体会这种现象的本质,其实就是等待做事与主动做事的区别。
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学会思考,尤其是带着问题去思考。打破常规,创新求变,不要拘泥于过往的经验,你才会拥有更多的机会去成功。
第二篇:做高效能的自己
关于《做高效能的自己》
1.在行动前先设定目标
2.要事第一
3.优化时间管理
4.经常运用“80/20法则”
5.注重合作
6.及时有效地沟通
7.正确地做事
8.带着思考去工作
9.专注于既定目标
10.重视细节
11.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工作
12.化繁为简
13.不找借口
14.用对手来鞭策自己
15.树立“结果心态”
16.贯彻执行力
17.善于休息
第三篇:带着思考去工作
带着思考去工作
□赣州纸业 夏际波
发布时间:2011年9月15日
工作离不开思考。思考能让人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睿智的判断力和无穷的创造力,一般来说,思考是保持自我提升状态的必备条件,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捕获更有价值的信息、才能掌握更多有利的资源。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善思考的人?简单来说,在工作中,能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做、思考这件事情完成后会不会有什么后续反应(良性及恶性)的人,即能对简单和复杂的事情做出较全面、深入的分析的人。
工作中需要思考,因为思考能帮助我们进步与提高。如车间新工第一个月一般都是学流程及操作,为了转正考试,大部分人都能熟悉这些基本内容,但是真正会去思考为什么这样操作的人很少,而能思考有什么方法完善目前的操作流程及操作方法的人就更少了。其实,如果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制定这样的操作办法有什么目的,有没有其他的更好的方式……这样对我们尽快、更好的了解我们工作的环境及个人的成长与进步是非常有帮助的。而这种善于思考的员工也容易脱颖而出。
经常听到别人抱怨,说工作太累、太枯燥。其实不然,这都是由于大家平时只顾忙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埋头苦干导致的。除了做事,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个人工作的目的及方法,也很少会想到自己的工作能给别人及自己带来什么,以致天天忙忙碌碌却没有成就感,最后造成激情不足、冲劲不够,工作自然就无味。如果能带着思考去工作,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如人事工作。以前,在进行外招管理人员时,笔者所做的仅是下载简历、电话预约、填写登记表、安排面试等流程性的工作,觉得乏味且无趣。来应聘的一般都是技术型人员,他们有的人会和我说起以前的工作性质及部分工作内容,但我却听不懂,只是附和或直接告之我不懂。后来一想,其实我可以从这些交谈中学到不少东西,至少可以慢慢了解一些他们行业内的东西。比如我们用来给应聘人员作答的一份电气或设备测试题,自己要能看懂50%以上,要能从和应聘者的交谈中判断出其业务技能,这样才能实现个人提升。
同时,我们可以思考来应聘的人为什么会选择我们公司,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选择理由;而和不同的人沟通、交流,应该选择不同的话题,获取不一样的有效信息;员工离开企业,原因有多方面,但部分员工会隐瞒离职的真实原因,我们就要考虑为什么他不愿意说出实情,并想办法从中得到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信息。只有不断地思考,工作才能做得深入、做得细致。
带着思考去工作,将表象与分析相结合,深究每件事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这样才能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第四篇:高效能的自己读后感
高效能的自己读后感
最近,公司发给我们《高效能的自己》一书,读了这本书对提高我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读了这本书,我认为以下几个习惯会让我的效率提高,“认真责任,要事高效,学习创新,其中,穿插了多个可读性较强的鲜活案例。我觉得这是这本书一个很鲜明的特点。
”认真、责任、学习“等等字眼,我们从小到大,从校园到工作岗位,可以说是反复讲、经常念。那么,现在重新来看它们,会不会有不同的感受呢?确实有。通读全书,我再次感受到了,什么是”知易,行难“。大小道理谁都明白,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怎样付诸于行动。而把共同的认识变成切实的行动,这是一个人在成长中所必须经历的。也是我读了这本书体会最深的一点。不要光说不做。文中论述的这些习惯很有层次性,第一,”认真和责任“,这是必须的;第二”要事高效“,这是必要的。当把这四点都兼顾好了,”学习和创新“就成为必然的。把”学习“和”创新“巧妙地运用好,无疑将会起到锦上添花的良好效果。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水平有高有低,但是这些都不是影响他工作绩效好坏的唯一因素。为什么呢?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对工作尽心尽责,认真负责,是对一家企业员工特别是”500强企业“职员的最基本的要求。
第一是”认真负责“。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的可怕在于,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力量,只要一认真起来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一认真起来就可以变成现实。一个人如果不能认真工作,就算他有天大的本事,也会把事情办得一塌糊涂。纵观我的工作,不能说是不认真。但有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做的差不多了,总是容易自我满足,其实是一种固步自封的表现。作为一个井底之蛙是多么的可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于工艺中涨粘速度的控制,总是觉得自己做的差不多了,可以了,自己很是感觉满意,可一对比别人,才发现自己的差距。仔细的分析一下才发现,只要在控制过程中,哪怕自己再认真些,补加不要太急量不要太多。也会做的比现在要好的多。所以,毛主席的话的道理也在于此。只要一认真起来,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另外,作为一名工艺操作员,认真是我们必需的工作品质。控制过程中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尽管实际情况是这样,但是还得要求我们不能出现任何一丁点的差错。因为那样的差错对于料的质量来说是不允许的,一旦出现恶性后果也是不可挽回的。所以,对于我们的工作来说,在对待工作上,无论如何的认真都不为过!责任第一,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也能负;只有这样,才能磨练自己。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呢,责任的使命感又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应该主动的去承担责任,去主动关注工作的成功。只有有了责任意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才能拥有灵魂!生产浆料有其行业的特殊性。普通行业的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充其量就是某个产品的不合格而已。而pu生产中出现的任何一点差错都有可能导致整釜料的报废。现在对于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所以不允许我们在工作中出现任何的差错。这里面就有责任的问题了。
因为责任不是单纯的施加给一个人的一个方面,它伴随着很多个方面。因为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相应的责任,把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只会使以后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人总是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总是要面对生活和工作的。责任无论转了多少圈,最后还是会找到你的。所以,我们的心态应该是:不要怕担责任而拒绝任何任务。社会的发展,公司的成长,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我们的个人工作职责也在不断的扩大。如果每个人都拿着公司的薪水,而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公司还有什么后续发展的动力?到头来损失最大的还是自己。作为一名工艺操作员的我们应该勇敢的承担责任,敢于做出决定。把我们的工作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做,而绝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第二是”要事高效“,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每天面对一大堆待办事宜时,如何从千头万绪的事务性工作中,梳理出头绪,提高办事效率,《高效能的自己》提供了一个简单且可操作的答案:要紧的事,先办。就是说,凡重要的、紧迫的事,务必先办。凡是有时间要求的、且是上级领导关注的工作,都属于紧要事。其他的事可以等一等。记得一位优秀的领导曾谈起他遇到的两个人。第一个是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么时候遇见他,他都是风风火火的样子。如果要同他谈话,他只能拿出两三分钟的时间,时间稍长一点,他就会一再地伸手看表,暗示你他的时间很紧张。他公司的业务虽然很大,但是开销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工作安排上七颠八倒,毫无秩序。他做起事来毫无章法,也常为杂乱的东西所阻碍。结果,他的事务从来都是一团糟,他的办公桌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堆。他经常很忙碌,从来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的东西,即便有时间,他也不知道怎样去整理和安放。第二个人与上述那个人恰恰相反。你从来看不到他忙碌的样子,他做事非常镇静,总是很平静温和。别人不论有什么难事和他商谈,他总是彬彬有礼。在他的公司里,所有员工都寂静无声地埋头工作,各样东**放得也有条不紊。他富有特色的有条理、讲求秩序的作风,影响并带动了整个公司的员工,大家做起事来都是按部就班,极有秩序,整个公司秩序一派井然。可以看出工作有秩序,处理事务有条理,在办公室里不浪费时间,自己心神安定,办事效率也极高。从这个角度来看,时间就会变得很充裕,领导者的事业也必能依照既定的计划去进行。
第三是”学习和创新“。当做到了”认真、责任、小心、高效“,那”学习和创新"很可能就会水到渠成,成为一种必然。我们首先就要学习好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对照《高效能的自己》,查找自己有待改进之处,学习里面好的习惯,这就是学习。然后我们也可以创新,创造更合适自己的方式方法。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要结合以上两点,不要盲目的学习和创造。合适自己的才是做好的。我们要以这个目的为原则,合理化的进行学习和创新。
第五篇:带着快乐去上班读后感
《带着快乐去上班》读后感
带着快乐去上班,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如果上班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衡量一天工作的质量,不是看你有多疲倦,而是看你有多不疲倦。可是无论你是否疲倦,第二天的还要继续上班。所以我们要带着快乐去上班,无论怎样都要乐观地工作,都要觉得自己不疲倦。其实整本书反复都在说这个道理。我相信很多人读过这本书之后,一定会茅塞顿开,从此走上快乐的工作之路,人生从此充满阳光!
本书的第一章中提到了一个新的概念“心理资本”,并总结了心理资本的四大法宝:希望、自信、韧性和乐观。读完本书,我对心理资本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即工作的热情。上班时不失去热情,你会更快乐。曾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的一生中平均上班时间是每天9.1小时,占了三分之一还多;如果你在上班时毫无热情,得过且过,那除去睡觉休息的时间,我们生活中的大半时间都将变得索然无味。因此,带着快乐去上班不仅仅是关系到工作质量的问题,还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有很多人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和热情,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被动地完成工作,在枯燥重复的感觉中消磨时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书中给我们作了分析。
第一、通过阅读《带着快乐去上班》一书后使我找到了新的“灯塔”,确立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在书的第二章职业危机篇中写
到:“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计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一步。”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我们的应变能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追求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永远无法获得成功的喜悦。当我们阅读《带着快乐去上班》一书后,在自己的心中勾画了一个美好的蓝图,对每一个阶段既有“大”目标,又有“小”目标,只有脚踏实地的去完成一个个的“小”目标,才能“品尝”到实现了一个个的“小”目标后带来的喜悦和快乐,就一定会奋斗不息,追求不止,去实现自己的“大”目标。这样,我们就会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小船看到了前方指明的灯塔,始终能够瞄准目标,加快速度,全力前行。
第二、高效是快乐上班的重要因素。试想,拖延的工作作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有所体会,当时间、精力在拖延中一点点的被磨掉,当没做完的工作越来越多,而限定时间越来越近的时候,那种被山压迫一般的沉重感不是谁都可以谈笑应对的。因此有很多人之所以在工作中慢慢变得烦躁不安,心情恶劣,就是因为一个不好的习惯——拖延。要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就要减少“不快乐”的事,“珍惜时间,管理时间,学习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和技巧,减少低效率重复劳动”就是我们的工作良药了。
第三、《带着快乐去上班》一书也使我找到了享受上班的充实,不断学习,增强业务技能,每天上班都有新情况、新挑战,你每天都要面对新事物。学习与上班相伴,上班就是学习。一个人的前途之所以光明,是因为他事先就已经学会扫除了将来有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的必备知识。我们无论是想在本岗位上做出更出色的成就还是想在今后有更好的发展,都务必不断让自己接受新的知识。
人生离不开上班。上班不仅能赚取养家糊口的薪水,同时,困难的事务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新的任务能拓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平庸走向杰出。丢掉过去工作中互相推诿、不负责任、得过且过的思想。心平气和地将以后的事情做好,从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做起。有了健康的心态,才会对工作心怀感恩,才会认识到工作为你展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作为你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所以我们要带着一颗感恩和快乐的心去上班,那我们才会获得从容、坦然、喜悦的心情。每一天,都要尽心尽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要力争高效地完成。尝试着超越自己,努力做一些份外的事情,不为别的,而是为了自身的不断进步。即使机遇没有光临,而你在时刻准备着,你的能力已得到了拓展和加强。
其实快乐是一种心态!我们如果认真读这本书,用心去领会,用行为去实践,不光自己会变得快乐起来,连身边的人也会同样感到快乐!那么就让我们携手一起快乐地上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