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法概述(xiexiebang推荐)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二、判断题
4、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由于不具备法人资格,因而不能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7、一般认为,现代意义的经济法概念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的德国。()
三、单选题1、1890年美国在全国反托拉斯运动的浪潮之下制定了()。
A、《克莱顿法》B、《谢尔曼法》
C、《联邦贸易委员会法》D、《罗宾逊——帕特曼法》
2、被认为是德国最初的经济法的是1910年颁布的()。
A、《煤炭经济法》B、《钾素经济法》
C、《钾矿业法》D、《经济力滥用防止法》
4、经济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
A、总称B、部门法C、法规D、体系
5、经济组织内部经济关系应当由()调整。
A、民法B、商法C、经济法D、行政法
7、经济法的基础理论是()。
A、个体本位论B、权力本位论C、社会整体本位论D、经济本位论
四、多选题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
A.市场管理关系B.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C.涉外经济管理关系D.社会保障关系
3、正式以“经济法”命名的立法始于德国的()。
A.《煤炭经济法》B.《钾素经济法》
C.《经济法典》D.《经济法讲座》
4、构成美国反垄断法的支柱的是()。
A.《谢尔曼法》B.《克莱顿法》
C.《联邦贸易委员会法》D.《罗宾逊——帕特曼法》
五、简答题
1、简述经济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2、什么是经济法的地位?简要谈谈你对经济法地位的认识。
3、简述经济法的法律渊源。
4、资本主义经济法的类型有哪些?
5、经济法的调整方法有哪些特点?
第二篇:经济法概述模拟试题
经济法概述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狭义上的法律是指由()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A.最高人民法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国务院
2.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
A.人身与财产关系 B.分配关系 C.经济关系 D.人身关系 3.职工代表大会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A.企业的管理机构 B.企业的权力机构
C.企业的咨询机构 D.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4.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提取的公司法定公益金占利润的()A.2-5% B.3-5% C.5-10% D.8-10% 5.公司法规定,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A.15% B.20% C.25% D.30% 6.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行使撤销权。A.3个月内 B.6个月内 C.1年内 D.2年内
7.合同生效后,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应当()A.返还定金 B.双倍返还定金
C.返还定金并赔偿损失 D.返还定金并支付违约金
8.工业产权实际上是关于()和有商业信誉的标记权的总称。A.技术成果专有权 B.著作财产权 C.著作人身权 D.出版者权
9.下列不属于不当低价销售行为特点的是()A.该行为发生在商品销售环节
B.该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 C.该行为采用低于商品成本价格的方式进行销售
D.该行为的目的在于排挤竞争对手,维持或者争取自身的竞争优势 10.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是指()A.所有商品的消费者 B.生产资料的消费者
C.生活资料的消费者 D.生活资料消费者和主要生产资料消费者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税法构成要素的是()A.税法主体和征税客体 B.纳税期限、地点和环节 C.税目税率和计税依据 D.税务人员的岗前培训 12.股票的发行者是()
A.政府 B.金融机构 C.工商企业 D.股份公司
13.劳动法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劳动行政关系 B.涉及工会组织的社会关系 C.劳动关系 D.劳动争议处理关系 14.下列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A.草原 B.土地 C.矿藏 D.水
15.我国矿藏、水流、山林、草原、山岭等资源的所有权属于()A.国家 B.集体 C.地方 D.公民
16.因违法违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A.2年 B.3年 C.4年 D.5年 17.下列属于无偿招标的商品是()A.原木 B.苎麻纱布 C.轻重烧镁 D.自行车 18.可作为WTO正式工作语言的是()A.俄语 B.西班牙语 C.葡萄牙语 D.汉语 19.在仲裁与诉讼之间我国实行()
A.先仲裁后诉讼 B.先诉讼后仲裁 C.或诉讼或仲裁 D.既诉讼又仲裁 20.诉讼的证据是指()
A.原告陈述的事实 B.被告陈述的事实
C.证人陈述的事实 D.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 2 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经济法的主体包括()A.企业 B.公司
C.事业单位 D.社会团体 E.个体工商户
22.公司按公司财产责任形式可分为()A.无限公司 B.有限责任公司 C.私营公司 D.两合公司 E.混合公司
23.依照我国专利法,授予专利的积极条件有()A.新颖性 B.理论性 C.创造性 D.实用性 E.标记性
24.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A.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B.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C.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D.由公证处公证 E.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5.税收的基本特征有()A.强制性 B.无偿性 C.时效性 D.固定性 E.平等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供4小题,26、27题每题2分,28、29每题3分,共10分)
26.不正当竞争 27.增值税 28.法人 29.最惠国待遇
四、简答题
1.简述公司法的特征和性质。2.简述经济法主体体系的构成。3.简述商业秘密的含义及特征。4.简述审计的功能。5.简述股票的特征。
五、论述题(本题10分)35.试述税法的构成要素。
六、案例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贺某在一家炼铁厂工作,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后,又达成口头协议:如发生工伤,责任自负。厂房年久失修,在工作期间倒塌,贺某被砸伤,住院治疗一个月,花医疗费、营养费等共计6 000多元。工厂只发给当月工资。贺某要求工厂负担医疗费、营养费等费用,厂方则提出按照口头协议,贺某应自己承担这些费用。请问:
(1)双方达成的“责任自负”协议效力如何(2)贺某的医疗费、营养费应由谁负担
37.甲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乙公司为甲公司独资举办的子公司。2001年,甲公司出资100万元,乙公司出资50万元,共同设立了丙公司,甲公司经理李某担任丙公司董事长。请问:
(1)若乙公司欠丁公司80万元,该笔债务是在甲公司指示下以乙公司名义造成的,甲公司是否需要向丁公司承担责任
(2)设李某代表丙公司做出一项投资决策,导致丙公司损失50万元,该损失应由谁承担 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C 5.B 6.C 7.B 8.A 9.B 10.C 11.D 12.D 13.C 14.C 15.A 16.D 17.D 18.B 19.C 20.D
二、多项选择题
21.ABCDE 22.ABD 23.ACD 24.ABCE 25.ABD 4
三、名词解释题
26.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27.增值税是以应税商品或劳务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28.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9.最惠国待遇的基本含义是成员一方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在贸易上的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同样给予其他成员方。
四、简答题
30.答:公司法的性质和特征:
(1)公司法体现着组织管理要素与财产要素的结合。(2)公司法体现着组织法与行为法的结合。(3)公司法体现着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的结合。(4)公司法体现着国家意志与公司、股东意志的结合。(5)公司法体现着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31.答:经济法主体体系是由下列各类主体构成的:
(1)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管理机关。它们在参加经济法律关系、执行国家组织管理职能时,即成为经济法的主体。
(2)社会组织。包括企业、公司、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它们可进一步概括为核算组织和预算组织。它们都应该能够独立或相对独立地支配一定的财产,享有财产所有权或经营权及其他财产权利。
(3)内部组织。主要指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但并非所有内部组织都可以成为经济法主体,可以成为经济法主体的内部组织,只是指那些在实行内部承包制、内部经济责任制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和利益的内部组织。它们不是也不应成为法人,但也应赋予其一定的经济法主体资格,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理顺企业内部关系。
(4)农村承包户和其他公民个人。经济法主体主要是组织,但不能说它只能是组织。在经济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下,这些参加生产经营管理关系的公民个人及其组合的家庭,也可以成为经济法主体。
32.答:商业秘密属于知识产权范畴,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秘密性,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二是实用性,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者竞争优势;三是保密性,权利人对该信息采取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以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33.答:审计的功能:
(1)经济监督功能。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合理、合法的轨道上运行。
(2)经济评价功能。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审核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决策、计划和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运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备、有效,等等。(3)经济鉴证功能。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审核检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某一经济事实和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其反映和说明经济情况的资料是否符合实际,并做出书面证明。34.答:股票的特征有:
(1)它是权利证券。即是一种体现股东权(股权)的证券。
(2)它是有价证券。股票所代表的股东权主要是一种财产权利,如同一切有价证券性质一样,股票是证明持券人有取得一定金额收益的权利的凭证。股票持有人可借此要求公司分配股息或红利,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可以作为交易的标的流通、转让,还可以抵押、赠与、继承。
(3)它是证权证券。即只起权利证书的作用,证明业已存在的权利,而不是创设新的权利,不是设权证券。
(4)它是要式证券。股票必须按法定的方式和内容制作,必须载明法定的主要事项。
(5)它是风险证券。股票所代表的权利及其价值的实现,始终都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风险性。
五、论述题
35.答:税法的构成要素主要有:(1)税法主体包括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
征税主体应是国家,在具体的征税活动中,国家授权有关的政府机关来具体行使征税权,具体的、形式上的征税主体有各级财政机关、税务机关和海关。纳税主体,又称纳税人或纳税义务人,是指按照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征税客体。征税客体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解决对什么征税的问题。它是各税种间相互区别的最主要标志,也是确定征税范围、进行税收和税法分类的重要依据。
(3)税目和计税依据。税目是在征税对象总范围内规定的具体征税的类别或项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计税依据,是指税法规定的据以计算应纳税款的依据或标准,是计算应纳税款的基数。
(4)税率。税率是纳税额占征税对象数额的比例。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其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负担水平的轻重,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5)税收特别措施。这是国家为贯彻经济政策、发挥税收调节功能而在一定时期依法采取的措施,包括税收优惠和税收重课措施,前者的主要内容是减轻纳税人的税负,如税收减免、税收抵免、亏损结转、出口退税等;而后者的主要内容是加重税负,如税收附加和加成征收等。
(6)纳税环节。纳税环节主要是对商品课税的税种所作的规定。商品从生产到消费,中间经过多个环节,税法根据税种性质,规定其中某一个或若干环节为计税环节。
(7)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缴纳税款的法定期限。纳税期限分为按期纳税和按次纳税两种。纳税地点是指纳税人依法申报缴纳税款的具体地点,它说明纳税人应向哪里的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以及哪里的税务机关有权管辖的问题。
(8)违法处理。违法处理是税法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规定的惩罚措施。它是税法得以贯彻落实的保障措施,也是税收法律制度强制性的体现。违章处理的措施包括补交税款、加收滞纳金、罚款、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等。
六、案例题
36.答:(1)劳动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提 7 供安全的劳动条件,承担保护劳动者健康的义务。厂方和贺某关于“如发生工伤,责任自负”的约定与法律相违背,属无效条款。(2)厂方应为贺某负担医疗费、营养费等全部费用。
37.答:(1)甲公司不需要向丁公司承担责任,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乙公司应以自己的资产对外承担责任,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2)李某是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其代表丙公司做出投资决策的行为视为法人的行为,后果应由法人承担,故该损失应由丙公司承担。
第三篇:经济法第一章概述习题专题
第一章 经济法概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法是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A.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 B.经济关系 C.经济法律关系 D.经济保障关系 2.()不能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事实
3.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只能以()独立地进行经济法律行为。A.自己名义 B. 国家 C.单位 D.社会团体 4.()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A.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 B.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C.经济核算行为 D.智力成果 5.()是经济法的特有主体。
A.总厂的下属分厂 B.企业法人 C.公民 D.国家机关 6.下列客观现象中,()属于法律事实中事件范围。
A.订立合同行为 B.违反合同行为 C.火灾 D.企业管理行为 7.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行为。
A.战争 B.订立合同 C.地震 D.火灾 8.()属于违反经济法追究的行政责任。
A.赔偿损失 B.没收违法所得 C.罚金 D.支付违约金 9.下列权利中,只能由特定主体来行使和享有的是()。
A.所有权 B.债权 C.经济职权 D.知识产权 10.有权行使经济管理权的经济法主体是()。A.企业法人 B.公民
C.国家经济管理机关 D.国家权力机关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A.办公楼 B.电脑 C.经济行为 D.专利权 2.经济法律关系是由()要素构成。
A.主体 B.客体 C.载体 D.内容 3.我国经济法主体的范围包括()。
A.国家机关 B.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
C.企业内部组织和有关人员 D.个体工商户.农户及公民 4.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
A.法律事实 B.物 C.经济行为 D.精神财富 5.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分为()。
A.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刑事责任 D.经济责任 6.法律行为的特征是()。
A.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B. 以设立、变更、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 C.是一种合法行为 D.以强制力保证实施 7.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事实中的行为的有()。A.经济管理行为 B.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C.不当得利行为 D.偷漏税行为
8.法律事实包括()。
A.事件 B.合法行为 C.违法行为 D.事实
三、判断题
1.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2.企业组织无独立法律地位,不能成为经济法主体。()3.法律事实是指由经济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现象,分行为和事件两类。()4.在经济法律关系中承担义务的当事人或参加者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5.自然人作为经济法主体必须同时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6.在某些情况下国家也可以作为经济法主体参加经济法律关系。(7.违法行为也可引起相应的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8.违反经济法的行为可同时追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9.经济法律关系三要素缺一不可。(10.法律事实的事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A 5.A 6.C 7.B 8.B 9.C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D 3.ABCD 4.BCD 5.ABC 6.ABC 7.ABCD 8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ABC .√
第四篇: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概述
知识点概述:
用人单位超过一年未签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补订的情况:
(1)如果是用人单位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造成劳动者不愿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实际上是用人单位单方擅自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形,依照规定,未对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擅自变更劳动合同,此时劳动者可以拒绝单位的变更要求,要求继续按照原先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所约定的报酬来签订书面合同并履行,如果用人单位仍不同意,甚至直接不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那么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解除劳动合同,此时可以获得经济补偿。
(2)如果用人单位是维持或提高劳动合同的约定条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不愿意签订的,那么实际上是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此时不能获得经济补偿。
以上两种情况下,之前的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2倍工资赔偿金还是要支付的。
劳动合同解除是指在劳动合同订立后,劳动合同期限届满之前,因出现法定的情形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情形,一方单方通知或双方协商提前终止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劳动合同解除一定会涉及到用人单位或劳动者的意思表示,要么是单方的意思表示的结果,要么是双方的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并可以因此将劳动合同解除分为法定解除和意定解除,法定解除又分为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和劳动者的单方解除。因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必须做出相应的意思表示即通知对方,意思表示到达对方时,解除生效。
劳动合同终止则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因出现某种法定的事实,导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自动归于消灭,或导致双方劳动关系的继续履行成为不可能而不得不消灭的情形。劳动合同终止主要是基于某种法定事实的出现,其一般不涉及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意思表示,只要法定事实出现,一般情况下,都会导致双方劳动关系的消灭。
知识点
七、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包括:
1.个体工商户从事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以及其他行业取得的所得。
2.个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执照,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
3.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取得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应税所得。
4.其他个人从事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
5.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比照执行。
第四章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知识点
五、个人所得税来源的确定
1.工资、薪金所得,以纳税义务人任职、受雇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的所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
2.生产、经营所得,以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地作为所得来源地。
3.劳动报酬所得,以纳税义务人实际提供劳务的地点,作为所
得来源地。
4.不动产转让所得,以不动产坐落地为所得来源地;动产转让所得,以实现转让的地点为所得来源地。
5.财产租赁所得,以被租赁财产的使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
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支付利息、股息、红利的企业、机构、组织的所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
7.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特许权的使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
知识点概述:
1、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
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另外:在“终止劳动合同”以及“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保,劳动者解除合同”的情况下,经济补偿的计算,不包括08年之前的工作年限。
2、赔偿金:
就是经济补偿金的2倍;不过在计算“年限时”,即使是在“终止劳动合同”以及“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保,劳动者解除合同”的情况下,也是从“用工之日起计算”,即包括2008年之前的工作年限。
知识点概述:
票据挂失止付的情形:
如果票据丢失,持票人是找代理付款人去申请挂失止付,能够找到的那就可以挂失止付,如果找不到那就是规定不能挂失止付的情况,所以没有填明代理付款人,无从挂失止付。
未填明“现金”字样的,就是“转账票据”,转账票据只能转账,不能支取现金,这种情况下背书转让后很难确定代理付款人,挂失止付通知无法送达,不能挂失止付
第三章 营业税法律制度
知识点
十一、免征营业税的项目
1.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
2.残疾人员个人提供的劳务;
3.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
4.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劳务,学生勤工俭学提供的劳务;
5.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
6.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
7.境内保险机构为出口货物提供的保险产品。
知识点
十、营业税起征点
营业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限于个人。
营业税起征点的幅度:(1)按期纳税的,为月营业额1 000-5 000元;(2)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营业额100元。
一般,有如下某种特征的银行承兑汇票即为不可收取:
1、背书人的签章不清晰;
2、盖在汇票与粘贴单连接处的骑缝章不清晰;
3、盖在汇票与粘贴单连接处的骑缝章位置错误,正确的做法是盖章时连接处的缝应该穿过骑缝章的中心;
4、骑缝章与前面背书人签章有重叠;
5、背书人的签章盖在背书栏外;
6、被背书人名称书写有误、或有涂改、或是未写在被背书人栏上;
7、背书不连续:如背书人的签章与前道被背书人的名字或签章
不一致;
8、汇票票面有严重污渍,导致票面一些字迹,签章无法清晰辨别;
9、汇票票面有破损或撕裂;
10、汇票票面字迹不够清楚,或有涂改;
11、汇票票面项目填写不齐全;
12、汇票票面金额大小不一致;
13、出票日期和票据到期日没大写,或不规范;
14、承兑期限超过6个月;
15、出票人的签章与出票人名称不一致;
16、汇票收款人与第一背书人签章不一致;
17、粘贴单不是银行统一格式;
18、连续背书转让时,日期填写不符合前后逻辑关系,如后道
背书日期比前道早。
知识点
八、医疗期
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但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期限。
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进行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个月到24个月的医疗期。
医疗期内用人单位与职工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医疗期内合同终止,则合同必须延续至医疗期满,职工仍然享受医疗期内待遇。
经济法基础日期速记笔记 1、2日:
(1)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5%以后,再每增减量5%时,应报告和公告,在报告、公告后2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股票。
(2)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人应当在每一季度结束后的2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因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为股份所引起的股份变动情况。
(3)招股说明书应当在股票承销期开始前2个至5个工作日期间公布。2、3日:
(1)票据持有人追索及再追索的期限为3日;
(2)承兑人作出承兑或不承兑的期限为3日;
(3)投资者第一次持有一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时,应在该事实发生日起3日内报告、通知及公告,并在上述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股票;
(4)投资基金上市公告应在上市首日前3个工作日内公告。
(5)采取协议收购方式的,收购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同被收购公司的股东以协议方式进行股权转让。双方达成协议后,收购人必须在3日内将收购将该收购协议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以及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并须予以公告。3、5日:
(1)无记名股东应于股东大会会议召开5日以前至股东大会闭会时止将股票交存公司;
(2)股票上市公告书在上市交易前5个工作日内公告;
(3)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应于承销前2-5个工作日公告;
(4)企业债券公告日期为上市交易的5日前;
(5)为上市公司出具文件的专业机构及人员在接受委托及文件
公开后5日不准买卖该股票。
(6)可转换公司债券到期未转换的,发行人应当按照可转换公
司债券募集说明书的约定,于期满后5个工作日内偿还本息。
4、7日:
(1)法院在接到破产申请后7日内决定是否受理破产案件;
(2)召开债权人会议,召集人应在开会前7日(外地应为20日)将会议时间、地点、内容、)目的等事项通知债权人;
(3)债权人认为债权人会议的决议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在债权人会议作出决议后7日内提请人民法院裁定。
(4)破产财产分配完毕,由清算组提出申请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应当在接到申请后7日内作出裁定,终结破产程序。5、8日:
(1)“全额预缴款”方式发行的时间不得超过8天。6、10日:
(1)公司合并、分立、减少注册资本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3次)
(2)股份公司董事会开会应在会议召开10日前通知全体董事;(3)定日付款、出票后定期或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自到期日10日内向承兑人提示付款;
知识点概述:
1.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
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2.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倍工资”,主要就是上面3个规定。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2倍”的规定是: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知识点概述:
抵押,就是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法律规定的可做抵押的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抵押物卖得价金优先受偿。
质押,就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该动产卖得价金优先受偿。
留置,是指依照本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抵押与质押的区别在于:
1、抵押的标的物通常为不动产、特别动产(车、船等);质押则以动产为主。
2、抵押要登记才生效,质押则只需占有就可以。
3、抵押只有单纯的担保效力,而质押中质权人既支配质物,又能体现留置效力。
4、抵押权的实现主要通过向法院申请拍卖,而质押则多直接变卖。
留置与质押的区别:
1、留置为法定担保方式,留置权的成立,不依赖于当事人的合意,而直接源于法律规定。质押的成立,须当事人达成合意,质押是当事人合意的结果。
2、留置权人与人均占有对方的财产,留置的占有,依主合同发
生。质押的占有,依质押合同发生。
3、留置权从内容和顺序来区分有“两次效力”。一为留置的效力,即拒绝返还占有的动产;二为变价清偿的效力,即经地一定宽展期后,债务人仍不履行债务,留置权人可以与
债务人协议以留置物折价,也可以依法拍卖、变卖留置物。质押并不分为两次效力。当债务履行期届满,质权人未受清偿的,可以与出质人协议以质物折价,也可以依法拍卖、变卖质物。
通信线路工程和输送管道工程所使用的电缆、光缆和构成管道工程主体的防腐管段、管件(弯头、三通、冷弯管、绝缘接头)、清管
器、收发球筒、机泵、加热炉、金属容器等物品均属于设备,其价值不包括在工程的营业额中。
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法律部门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又称部门法。
一个国家现行的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若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相协调的统一整体即为法律体系。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以下七个主要法律部门:宪法及
宪法相关法法律部门;民法商法法律部门;行政法法律部门;经济法法
律部门;社会法法律部门;刑法法律部门;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法律部门。
第五篇:第一章 经济法概述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参考答案]
1、任何一种经济法律关系都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即主体、()和()。
2、我国民法将法人分为 法人和()法人两大类。
3、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主体 和()。
4、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包括()和()。
5、作为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包括市场经营行为、()、()和经济违法行为。
6、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物、()、货币与有价证券、()和管理对象。
7、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和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
8.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内容的经济关系。
9、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中的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具体包括有综合经济管理机关、部门经济管理机关、()、()和经国家特别授权的经济组织。
10、经济法律事实按其与经济法主体自觉意志的联系可分为()和()两大类。[参考答案]
1、内容 客体
2、企业 非企业
3、享有的权利 承担的义务
4、完成一定的工作 提供一定的劳务
5、经济管理行为 经济仲裁、司法行为
6、智力成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 行为
7、国家
8、监督 权利与义务
9、职能经济管理机关 经济监督机关
10、事件 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 [参考答案]
1、下列关于法人的论述,第()项是错误的。
A、法人必须依法设立 B、法人必须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C、法人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名称和场所
D、法人可以承担有限责任,也可以承担无限责任
2、下列第()项经济法主体具有法人资格。A、个体工商户 B、公司
C、农村承包经营户 D、个人合伙
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A、所有经济法律关系 B、各种经济关系
C、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 D、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4、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总是由一定的()所引发的。A、当事人的要求 B、事件 C、行为 D、法律事实
5、自然灾害属于()时,是法律事实的一种。A、事件 B、行为
C、不可抗力 D、非故意行为
6、经济法律关系是()对特定经济关系调整的结果。A、道德伦理 B、风俗习惯 C、经济法 D、党的纪律
7、经济法律关系的实体内容是()。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权利义务
8、()是经济法主体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A、国家机关 B、企业法人 C、企业内部组织 D、公民个人
9、经济权利是由()所确认的一种资格或许可。A、法律法规 B、经济法律法规
C、民事法律法规 D、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10、国家规定的各类经济法主体的义务,对于有关经济法主体来说,都是()履行的。A、可以 B、不必
C、必须 D、由自己决定是否
11、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中最大量的是()。A、行为 B、物
C、无形财产 D、智力成果
12、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物是()。A、特定物 B、主物
C、从物 D、限制流通物
[参考答案]
1、D
2、B
3、C
4、D
5、A
6、C
7、D
8、B
9、B
10、C
11、B
12、A
三、多项选择题 [参考答案]
1、由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包括:()。
A、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进行组织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B、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进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C、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D、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的活动进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E、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2、根据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我国经济法的构成,对经济法律关系进行基本的分类,其类别有()。
A、经济组织法律关系 B、经济活动法律关系 C、经济监督法律关系 D、经济监督关系 E、市场管理法律关系
3、经济法律关系中的经济组织法律关系包括下列()关系。A、合同法律关系 B、全民所有制企业法律关系
C、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关系 D、经济联合法律关系 E、私营企业法律关系
4、经济法律关系中的经济活动法律关系包括下列()关系。A、合同法律关系 B、个体经济法律关系 C、经济联合法律关系 D、公司企业法律关系 E、经济竞争法律关系
5、经济法律关系中的经济监督法律关系包括下列()关系。
A、技术监督法律关系 B、质量监督法律关系 C、个体经济法律关系 D、会计监督法律关系 E、审计监督法律关系
6、下列()可以成为中国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A、国家经济管理机关 B、个体工商户 C、企业法人 D、公民 E、个人合伙
7、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A、主体 B、主观方面 C、客体 D、客观方面 E、内容
8、法人应当具备()条件。
A、是企业 B、依法成立 C、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D、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E、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9、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具有的()的资格。A、自己必须为一定行为 B、自己可以为一定行为
C、自己可以不为一定行为 D、自己必须不为一定行为 E、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10、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所共同指向的事物,包括()。
A、经济行为 B、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C、有形财物 D、无形财富 E、客观事实
11、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物可以进行()分类。A、动产与不动产 B、种类物和特定物 C、货币和有价证券 D、主物与从物 E、流转物、限制流转物和禁止流转物
12、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无形财富包括()。A、专利 B、发现 C、商标 D、专有技术 E、生产经营指标
13、经济法律事实按其与经济法主体的自觉意志的联系与否,可以分为()。A、管理 B、事件 C、经营 D、行为 E、协调
14、经济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包括()等。
A、市场经营行为 B、经济管理行为 C、经济违法行为 D、经济司法行为 E、经济仲裁行为
15、市场经营行为必须()条件。A、主体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B、接受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依法实施的组织、管理 C、意思表示真实 D、接受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 E、行为的内容、形式合法
[参考答案]
1、A、B、C、D、E
2、A、B、C、D、E
3、B、C、E
4、A、C、E
5、A、B、D、E
6、A、B、C、D、E
7、A、C、E
8、A、B、C、D、E
9、B、C、E
10、A、C、D
11、A、B、D、E
12、A、C、D
13、B、D
14、A、B、C、D、E
15、A、B、C、D、E
四、判断题 [参考答案]
1、经济法是调整所有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3、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可以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4、经济法律关系的各种主体都可以参加经济法所调整的所有经济法律关系。()
5、法人可以承担有限责任,也可以承担无限责任。()
6、非企业法人也能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7、所有公民都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则要视其年龄和智力状况而定。()
8、公民就是自然人,自然人就是公民。()
9、经济权利就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实现其意志和利益的可能性。()
10、经济管理权只能由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所享有。()
11、履行经济义务有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
12、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即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所针对的社会关系。()
13、作为所有权法律关系客体的物,只能是特定物,不能是种类物。()
14、合同关系如果以特定物为标的,当特定物灭失时,该合同可以不实际履行。()
15、货币是一种种类物。()
16、管理对象不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17、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18、法律事件就是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情况。()
19、作为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20、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可以是双方互有权利、义务,也可以是一方只享有权力,另一方只承担义务。()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20、√
五、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
1、法人
2、经济权利
3、经济义务
4、我国的经济法
5、经济法律关系
6、经济法主体
7、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8、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9、物
10、市场经营行为
11、经济管理行为
12、法律事实
[参考答案]
1、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实现其意志或者利益的可能性。
3、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未实现特定的权利主体的权利而进行相应的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的必要性。
4、我国的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对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及其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以及对整个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5、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调控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权利与义务内容的经济关系。
6、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简称经济法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7、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8、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9、物是指具有一定实物形态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经济法主体能在事实上和法律上予以控制和支配的物质实体。
10、市场经营行为是指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进行各种经营活动的合法行为。
11、经济管理行为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未设立、变更和终止特定的经济管理关系而实施的职权行为。
12、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情况。
六、简答题 [参考答案]
1、简述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2、简述经济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3、简述经济法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4、简述法人的概念和条件
5、简述经济权利的概念及其含义
6、简述经济义务的概念及其含义
7、简述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及其种类
8、简述法律事实的概念及其分类
9、简述经济法的特征
[参考答案]
1、我国的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对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及其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以及对整个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1)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2)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3)在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2、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调控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权利与义务内容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包括:(1)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与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之间。(2)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3)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4)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对市场关系的宏观调控过程中。(5)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对一定经济关系调整的结果。
3、经济法主体,即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经济法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组织,包括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和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这两大类。(2)不同类别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其活动宗旨具有质的区别。
4、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条件是:(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5、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实现其意志或者利益的可能性。
经济权利的含义包括:(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资格,在经济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志,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为或不为一定的经济行为,支配一定的财产或事务,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2)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资格,依据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的规定,要求作为特定的经济义务主体的另一方面,为或不为一定经济行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3)当经济义务主体不依法或不依约履行时,经济权利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资格要求有关国家机关强制其履行或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6、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未实现特定的权利主体的权利而进行相应的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的必要性。
经济义务的含义是:(1)经济义务主体必须依照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的规定,为或不为一定的经济行为,以实现经济权利主体的利益和要求。(2)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义务仅以法律规定或以经济合同规定的范围为限。(3)经济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应该自觉履行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所确定的各项要求;如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面、正确履行,则要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
7、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和目的。
经济法律客体的种类有:(1)物;(2)货币和有价证券;(3)智力成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4)管理对象;(5)行为。
8、凡是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物,在经济法学中即称为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按其与经济法主体自觉意志的联系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1)事件是指客观上发生和存在的、与经济法主体主观意志和自觉行为无关的,但能够引发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2)行为是指由经济法主体在其主观意志支配下自觉实施的,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活动。
9、经济法的特征是:(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2)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两重身份--在单纯的市场关系中,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平等的;在经济管理关系中,一方主体只享有权利而另一方只承担义务。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内容 客体
2、企业 非企业
3、享有的权利 承担的义务
4、完成一定的工作 提供一定的劳务
5、经济管理行为 经济仲裁、司法行为
6、智力成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 行为
7、国家
8、监督 权利与义务
9、职能经济管理机关 经济监督机关
10、事件 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D
5、A
6、C
7、D
8、B
9、B
10、C
11、B
12、A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E
3、B、C、E
4、A、C、E
5、A、B、D、E
6、A、B、C、D、E
7、A、C、E
8、A、B、C、D、E
9、B、C、E
10、A、C、D
11、A、B、D、E
12、A、C、D
13、B、D
14、A、B、C、D、E
15、A、B、C、D、E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五、名词解释
1、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实现其意志或者利益的可能性。
3、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未实现特定的权利主体的权利而进行相应的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的必要性。
4、我国的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对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及其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以及对整个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5、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调控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权利与义务内容的经济关系。
6、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简称经济法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7、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8、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9、物是指具有一定实物形态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经济法主体能在事实上和法律上予以控制和支配的物质实体。
10、市场经营行为是指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进行各种经营活动的合法行为。
11、经济管理行为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未设立、变更和终止特定的经济管理关系而实施的职权行为。
12、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情况。
六、简答题
1、我国的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对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及其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以及对整个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1)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2)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3)在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2、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调控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权利与义务内容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包括:(1)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与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之间。(2)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的微观单位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3)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对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4)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在国家对市场关系的宏观调控过程中。(5)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对一定经济关系调整的结果。
3、经济法主体,即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经济法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组织,包括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和市场领域内微观单位这两大类。(2)不同类别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其活动宗旨具有质的区别。
4、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条件是:(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5、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实现其意志或者利益的可能性。
经济权利的含义包括:(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资格,在经济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志,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为或不为一定的经济行为,支配一定的财产或事务,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2)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资格,依据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的规定,要求作为特定的经济义务主体的另一方面,为或不为一定经济行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3)当经济义务主体不依法或不依约履行时,经济权利主体可以凭借这种资格要求有关国家机关强制其履行或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6、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未实现特定的权利主体的权利而进行相应的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的必要性。
经济义务的含义是:(1)经济义务主体必须依照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的规定,为或不为一定的经济行为,以实现经济权利主体的利益和要求。(2)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义务仅以法律规定或以经济合同规定的范围为限。(3)经济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应该自觉履行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所确定的各项要求;如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面、正确履行,则要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
7、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和目的。
经济法律客体的种类有:(1)物;(2)货币和有价证券;(3)智力成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4)管理对象;(5)行为。
8、凡是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物,在经济法学中即称为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按其与经济法主体自觉意志的联系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1)事件是指客观上发生和存在的、与经济法主体主观意志和自觉行为无关的,但能够引发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2)行为是指由经济法主体在其主观意志支配下自觉实施的,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活动。
9、经济法的特征是:(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2)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两重身份--在单纯的市场关系中,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平等的;在经济管理关系中,一方主体只享有权利而另一方只承担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