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思想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哪几位?(共)
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思想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哪几位? 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思想
1、从目的上看,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名经济总量与结构的核算,是为了获取宏观经济运行的数据,描述国民经济的面貌,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2、从内容上看,国民经济核算的是以GDP为核心指标的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描述国民经济总量与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反映国民经济总体情况。
3、从方法上看,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经济理论为指导,通过会计、统计、经济计量等手段来描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和结果,采用的基本方法包括账户法、基本平衡法、矩阵模型法等。当然,国民经济核算还会运用对比分析法、指数法和因素分析法等经济统计的基本方法。从目前核算统计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起的作用来看,这些非概率的经济统计方法无疑是科学的。
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学者金、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澳大利亚统计学家柯格兰、英国经济学家巴克斯特、英国经济学家斯坦普、美国哥伦比亚教授库兹列茨、英国统计学家斯通和米德
第二篇:CH12国民经济统计概述-国民经济核算的新领域——绿色GDP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新领域——绿色GDP核算
吴优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2004年第6期)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转变发展思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重视资源环境问题,大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去年和今年召开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上,许多代表指出现行的GDP核算中没有反映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的代价,应当尽快研究和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因此,加强资源环境核算,研究建立我国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制度,已成为国民经济核算领域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一、资源环境核算及绿色GDP核算研究在国际上的进展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在资源环境核算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对国民经济账户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GDP核算方法。但是,由于资源环境成本估价方法和资料来源存在巨大困难,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成全面的经济环境核算,计算完整的绿色GDP数据。因此,目前资源环境核算仍然是一个充满探索、实验的研究领域,没有形成一套国际社会公认的绿色GDP核算制度。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94年,联合国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合作,正式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1993》,提出了经济环境核算的基本框架和绿色GDP理念;随着国际上对综合经济环境核算的研究和实践进展,经过认真总结和修订,《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2000》于2001年6月份出版,初步确立了综合经济环境核算的实施步骤;目前尚在进一步修订中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2003》,对综合环境与经济体系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归纳和扩展,加强了对各部
分具体核算方法的讨论,现已成为当今国际上进行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二、绿色GDP的基本概念与含义
1.现行GDP核算存在的缺陷
现行GDP核算只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结果,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代价。这一是未考虑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经济活动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GDP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却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结果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二是未考虑环境降级成本。经济活动往往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亦称环境降级成本。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降级成本,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投资活动。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环境保护支出就越多,GDP也就越大。高估的GDP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2.绿色GDP的基本概念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在现有GDP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或者说,绿色GDP核算就是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一般来讲,绿色GDP分为总值与净值:
①总值:即绿色经济GDP(Greeneconomic GDP,缩写 GeGDP),它等于GDP扣减具有中间消耗性质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
②净值:即经资源环境核算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Environmentaly adjustedNet Domestic Product缩写EDP),它等于 GeGDP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和具有固定资产折旧性质的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成本。
具有固定资产折旧性质的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成本相当于“资源与环境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被消耗的并转移到资源环境产品中去的价值,不是当期新创造的。所以,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应当是EDP。
3.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与环境降级成本
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被利用消耗的价值。根据自然资源的特征,有些自然资源具有一次消耗性质,如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用材林)和北方及西部的水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为资源耗减成本,具有中间消耗的性质。有些自然资源具有多次消耗性,如土地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特用林、防护林等)和南方的水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的性质,其资源耗减具有“固定资本折旧”性质。
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环境降成本又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多次使用的特征,也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特征。这样,由经济活动的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资产折旧”性质。
在实际核算中,根据估价方法的不同,对资源耗减成本、环境保护支出、环境退化成本又分为实际成本和虚拟成本,实际成本指在经济活动中明确发生、实际支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虚拟成本指在经济活动中不能直接体现、需要间接估算的资源环境成本。一般来说,资源耗减成本大部分为虚拟成本,环境保护支出为实际成本,环境退化成本为虚拟成本。
测算资源环境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是调整GDP,测算绿色GDP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由于资源环境问题是非市场化的,没有明确的市场价格,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估算资源环境成本的可操作性。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能够较好解决资源环境成本估价问题的技术方法。
三、对绿色GDP的几点认识
1.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SEEA 2003》文本中多次指出,建立SEEA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但在现阶段是难以完全实现的。对于我国来说,此项工作更是处于起步尝试阶段,尚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这一是理论研究储备不足。目前我国对国际研究跟踪不够,缺乏对发达国家关于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工作的深入了解,还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和阐述整个SEEA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没有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核算框架体系和方法思路,对实际数据测算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二是国民经济核算基础和资源环境核算基础薄弱。就GDP核算来说,还存在着服务业核算、不变价核算、季度核算等方面存在不健全、不规范问题,GDP核算是绿色GDP核算的基础,基础的不完善必然制约绿色GDP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资源环境核算来说,现开展的核算仅是土地、森林、地下矿产、水四种自然资源的实物量核算,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如理论方法研究、整体框架体系的设计、核算方案的制定、实施步骤的确立等都处于起步阶段,与SEEA的基本要求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三是资源与环境估价的方法不成熟。将资源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而测算绿色GDP,关键是要解决资源与环境的估价方法问题。虽然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案例,但仍未形成一个国际公认的估价方法,而我国在此基础上如何总结、选择、运用这些方法,将是十分艰巨、充满探索的工作。
因此,对我国开展绿色GDP核算工作的艰巨性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长期攻关的思想准备,应该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GDP核算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需要理清资源环境核算与绿色GDP核算关系。
一是要明确,资源环境核算是测算绿色GDP的基础和前提,绿色GDP是资源环境核算的最终目标。根据《SEEA 2003》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主要由四大内容或四个步骤组成:①核算为保护资源环境而付出的实际成本;②编制自然资源流量与存量的实物量核算表,对自然资源进行估价并编制货币型账户;③编制残余物或污染物排放量的实物量账户,对所造成的环境损失进行估价;④以前三项核算内容为基础,对传统的经济总量GDP进行调整,测算绿色GDP,重新评价经济发展成就。显而易见,没有前三项基础性工作,就无法实现对GDP的调整,即无法测算出科学可靠的绿色GDP。二是要明确,进行资源环境核算并不只是测算绿色GDP这一单项指标。根据《SEEA 2003》的宗旨,进行资源环境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根本目的是要正确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且提供一整套反映这种关系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分类清楚地描述谁消耗了资源、谁在排放污染、谁在进行环境保护活动,这对宏观决策部门来说是最有用的信息。而绿色GDP这一指标由于单一笼统、许多信息被平均化、模糊化,只能反映总体趋势,其使用价值在制定政策方面则有一定的局限性。
3.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需要多部门的密切合作。开展绿色GDP核算工作涉及到许多资源环境部门和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决不是
一、两个部门就可以单独完成的工作。近几年来,各有关部门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广泛开展资源环境统计核算理论研究和实践,为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需要尽快地将不同部门分类统计与核算统一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来,进一步加强各有关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避免各自为政。
因此,在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的工作中,应贯彻多部门与多学科结合、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结合、试点工作与普遍性规律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不意味着简单否定GDP。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人们已从单纯追求GDP逐渐转变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来,绿色GDP指标已日益深入人心。但需要指出的是,简单否定GDP指标的倾向也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不能把由片面追求GDP所带来的资源耗减、环境污染的现象归因于GDP的核算体系。众所周知,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情况的综合反映,是宏观决策部门了解、把握经济运行状况的工具,也是制定各项政策的重要依据。虽然GDP指标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则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的同时,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全面认识和正确看待GDP,惟GDP论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忽视或否定GDP同样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第三篇: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
2012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
——读《安琪拉的灰烬》有感
烟台黄务中学郝广山
《安琪拉的灰烬》是美国著名教师弗兰克•迈考特的著作,由三部曲组成:《安琪拉的灰烬》《就是这儿》《教书匠》。我先看了第三部:《教书匠》。
书一开始就描写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让我很感兴趣。在书中精彩教学片段的导引下,我很快看完了这本书,而且在网上购买了另外两本。书来的时候,我如获至宝,用几天的时间看完了,又回头把《教书匠》细细地咀嚼了两遍。迈考特老师品德高尚,他有思想、有见地、讲方法。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迈考特老师不姑息学生的违纪行为。一次,上课时间过了,一个练过空手道、长得高大健壮的学生走进教室。迈考特老师不知道该管不该管。管吧,这个学生不好管,弄不好,空手道高手会把拳术用到他身上,不管吧,全班学生都看着,其他学生会不会仿效?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迈考特老师还是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没因为害怕惹出事端而失去原则。这就给我的教学生活以明确的指导,学生有错必须指出来,不能纵容,姑息,一定要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原则处事。作为教师,如果一味地前怕狼后怕虎,强悍的学生不敢管,势必给学生造成一种欺软怕硬的感觉,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健康发展。迈考特老师不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不足。自己不会的,绝不不懂装懂,而且从不把不会当作借口,而是下课后就认真研究自己不会的地方,力求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新课程理念强调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我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题,自己的小心眼就是:一旦自己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该多尴尬,所以从不给学生质疑的权利。我害怕在学生面前露怯,记得以前有个学生问我问题,我自己也搞不明白,就含糊地给学生讲了,现在想想脸就红。迈考特老师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反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我决心向迈考特老师学习。
这学期,我给学生上《少年中国说》时,我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许
多有价值的问题。其中一个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河出伏流?”我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谁来回答?”另一个学生回答:“黄河从潜伏的河流里流出。”提问题的学生并不满意这个答案,“什么是潜伏的河流?”我本来想说黄河发源于地下泉水,但又想到黄河发源于巴颜克拉山,是不是山上雪水?我不敢肯定,如果在以前,我可能会不懂装懂,胡乱给学生一个答案,但是现在我和学生说,我也不敢肯定,等我回去查一下。如果在以前,我也可能说等我下去查一下,然后就杳无音信。现在我没有,因为迈考特老师告诉我,不仅要在学生面前承认不足,还能不以此为借口让问题不了了之,必须及时给学生答复,必须抓紧时间弥补自己的欠缺。下课以后,我立即上网查这个问题。开始查了个答案,说“伏流”是“潜伏”的意思,比喻潜在力量爆发,势不可挡。但是本意是什么呢?和老师们讨论。祁亮老师说:是不是因为黄河开始在地平面上奔流,后来成了地上河,所以说河出伏流。有道理,但是还是不能完全说服我。我又查资料,终于找到答案了: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盆地里的泉水。问题终于解决了,看着学生满意的笑容,我的心情无比畅快!学生的质疑给我的教学生涯注入多么新鲜的活力,我怎么还会再感觉教学生涯的重复、单调?这都受启发于迈考特老师呀!
迈考特老师善于化弊为利,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迈考特老
师的办公桌里放着一沓学生的请假条,请假条的理由绝大部分是学生自己编的。老师心知肚明,但没有揭穿学生,反而忽发奇想,让学生以亚当夏娃的名义,给上帝写信,学生的兴趣大增,把假条写得五彩斑斓,写作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我以前对待学生的请假条,一看是编的,就毫不留情地戳穿他,怎么让学生无地自容怎么算。这个星期一,有个没交作业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在路上走,一脚踩在沟里,正好把语数外的作业摔到沟里了,我正放在家里晒呢。要是以前,我会声色俱厉地揭露他,并以让学生明白自己不是一个可糊弄的老师而感到自豪,可是这次我竟会心地笑了。这请假条怎么和美国学生的异曲同工呢?借口都这么富有传奇色彩。我没批评他,只是说:你回去把你的经历详细写下来,如果写得生动形象我就相信是真的。他能编成什么样呢?拭目以待吧!迈考特老师对待学生的作业一丝不苟。他一天上五个班的课,放学后把作业拿回家批。九点半之前哄女儿睡觉。九点半以后打开音乐,开始批作业,一直把所有学生的作业认真批完,时间一般都是十一点或十一点半。从迈考特老师的描述中,我竟然没感觉到他累,而是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一天教一个班,批一个班的作业,经常因为是一名语文老师而感到懊恼,大作文、小作文、大读写,批不完的作业,感觉非常的疲惫。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作业是这样批的,以后也带点诗意地去批改学生的作业。迈考特老师从不把课堂当成自己宣泄情绪的地方。
迈考特先生49岁和妻子离婚,女儿玛吉才八岁。他和妻子感情不和,却对女儿有深厚的感情。离婚之前,有一段时间,迈考特搬出去住,但是他想念女儿,所以又搬回去,每天送女儿,接女儿。可是有一天女儿说,可以自己上学,不需要爸爸送了。迈考特先生就没有呆在家的理由了。他离婚了。女儿不知道自己是爸爸不离开这个家的原因所在,女儿不知道父亲对自己的深厚感情。迈考特先生离开家,离开女儿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他没有说,但作为读者,我能真切地感觉到他的无奈,甚至绝望。尽管这样,他说,可以对着一杯啤酒哭泣,但绝不能对着学生哭泣。也就是说,他绝不把自己的糟糕心情带到课堂上。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是个不称职的老师。因为一旦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这种情绪就被我带到了课堂上,尽管我努力控制自己,但总是能明显表现出来。鲁迅先生也说过,对儿童,对孩子显示大人的威风是最无耻的。现在,我努力克制自己,向迈考特老师学习,决不让青春的花朵遭受自己糟糕情绪的摧残。迈考特老师不畏上司,坚持走自己的教学之路。他的上司对他说:好好工作,努力当上领导,就不用教学了。迈考特老师回答说:如果都这样想,谁来教学?由此得罪了这位领导,他两次解雇了迈考特老师。迈考特老师没有屈服,依然从容不迫地去应聘教师的工作。后来,由于他教学方法的新颖和教学思想的深邃,更由于他对学生的热爱,他得到了一个在斯特伊弗桑特高中的永久职位。迈考特老师对上司说得这句话让我非常赞同,都去想着当领导离开教学岗位,谁来教孩子们?如果每个老师都把教师这一职业当成跳到领导职位上的跳板,就没有人会静下心来好好教学了。
迈考特老师重视对孩子的终生教育。他给学生讲诗歌《爸爸的华尔兹》。他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开始孩子们还不理解,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理解了其中蕴含的亲情和夫妻应承担的家庭责任。学生肯是个仇恨父亲的韩裔男孩。他觉得父亲是个虐待狂,逼着他弹琴,逼着他挑选学校。他和父亲对着干,就不去父亲为他挑选的学校,以此来报复父亲。等他去了自己喜欢的斯坦福学校后,他的记忆中冒出了迈考特老师教的《父亲的华尔兹》,他想到了父亲没日没夜地工作,卖水果蔬菜,就是为了孩子接受他在韩国从未接受
过的教育,一种他在韩国做梦都想不到的教育。当肯在课堂上说他最喜欢这首诗时,他控制不住情感,当着所有的人的面哭了。他从斯坦福写信给迈考特老师,说是老师帮助他度过了高中最后一年。迈考特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终生的,他使孩子最终明白亲情的可贵,并学会珍惜亲情,回报亲情。这个故事催人泪下。想想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太注重对孩子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太急功近利。上课时,我会经常对学生说这样一句话:这篇文言文尽管文质兼美,但去年考过了,今年不会再考了,所以咱不讲了,把课下注解和句子翻译背上来就好了。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会再这样做,不能把学生当成考试的机器,应让美文滋润他们的心田,让美文照亮他们的人生。迈考特老师珍爱学生的生命。他教过的一个学生,参见越南战争,牺牲了,别人让他去参加这个学生的追悼会,他不去。他认为这样的战争是不应该发生的,他害怕大肆渲染这样的事,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去模仿,去丢掉自己年轻的生命,去损毁自己幸福的家庭。
文章写到这儿,我意犹未尽,还有好多东西没有展开,像迈考特老师用圆珠笔的结构来给学生讲解语法知识,让学生通过野餐学习词汇,通过读菜谱扩充词汇量,等等,都实践了他自己的那句话:我不得不寻找自己做人,做老师的方式。我知道迈考特老师对我的影响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表达得完的。我将把这本书放在我的案头,放在我的心里,用一生去品味,用一生去学习,让自己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
第四篇:读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有感
读《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有感
金 琦
选择这本《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是因为序言中发自一个母亲内心的问话触动了我的心弦:“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暑假中,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本书时,感触则更多。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人因思想而伟大。”的确,在思想的原野上,既需要参天的巨树,也需要无名的小草。思想家有思考的使命,普通人也有思索的权利。不必苛求自己成为思想家,但至少你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者。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无不在表达这样一个内容:“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这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应有之义,也是高品质教育的当然要求。
我边读边思,为什么我们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呢?
首先,有思想可以让我们的兴趣更广泛,内心更鲜活,我们的生活也就丰富了。这样有助于我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都是很有好处的。试想,一个兴趣单一,生活枯燥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生动活泼,思维敏捷的学生呢?
其次,做个有思想的教师,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思想。我非常欣赏肖川老师的“要有意味的言说”这话。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思想,对我来说,极其有诱惑力。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意味的言说呢?这就迫使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前进。另外我们更有思想,有利于我们更
好地理解课程。如何提高我们的有效课堂,如何加强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等等,无不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呢?
多读书是最重要的。在教学工作中,当我感到力不从心时,总是想从书籍中汲取一些教育力量和智慧。肖川老师指出,对我们中小学教师而言,更多多读教科书,阅读各科教科书,就可以使自己所教的课程中经常地提及别的课程内容,这样,就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融汇贯通的理解。另外,我们还要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刊物,这样教育界同行们对于教育最前沿问题的思考,会推动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另外,还可以阅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文学作品和思想随笔。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温暖、丰富、细腻、鲜活和磊落。
其次要多反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也是遵循着这种规律。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要想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只有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里的“思”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教学反思。身为教师,我们的事务很多,工作繁杂,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没有时间去反思的理由。“文章不是无情物,写作贵有真情在”。只要是发自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哪怕是一节课后,简单的几句话也可以让我们从中收益非浅。文字是积累,是沉淀,只要我们善于积累,形成文字,不用多久,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想法就多了。
最后就是要让自己尽可能懂得多一点。把这个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我们就会不断的问自己:“今天我的课堂有哪些闪光点?有哪些地方是处理不够的?还有什么更好的改进方法吗?”闲暇之余,我们也会问问自己“今天我读书了吗?今天我写反思了吗?我还要读哪些书„„” “在行动中思考,使思想更富于血肉,更具生命感,随时可以在思想中触摸到现实的脉搏;在思考中行动,使足尖有方向感,使行动更准确和深刻,并让思想在现实中开花结果”,让我们每一个青年教师都把冯骥才先生的这句话记在心底,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实践者,做一个思想和行动统一的成长者!或许有一天,我们终将年华老去,但我们的思想永远会在曾经的足迹中闪光,并一直照亮着前行的路!
第五篇:“美丽教师”先进事迹材料: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美丽教师”先进事迹材料: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美丽教师”先进事迹材料: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非常感谢区教育局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在一起静静交流的平台,也很荣幸有这样一次发言的机会。
我于1991年毕业于XX师范专科学校,至今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已经走过了23个年头。23个年头,不算长,但却记录了一名一线教师的成长足迹。期间有成功的欢笑,也有苦涩的眼泪,更有一路的付出与汗水。而真是这些,慢慢积淀起了一个普通教师对教育岗位的真诚的爱与热情。所以今天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我的专业成长之路》。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近年来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努力,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换位思考,拉近师生距离。
百姓百姓就是百家姓氏,百种性格。既然如此,百姓的孩子也就会个性迥异。所以做老师的不能奢求学生都是一个性格、一个品质,总有些学生会调皮捣蛋,会性格乖张,会有些脾气桀骜不群。——我对学生的解读
教师最大的职业瓶颈不是你拥有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喜欢你。一个知识丰富的老师,如果学生不认可,不喜欢,你空有满腹才华而无人听,这是一名教师最大的悲哀,所以,拉近师生的距离,是每一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所以在学生面前,我很少发脾气,我总是提醒自己,深呼吸,再深呼吸。
面对他们,我们要学会冷静。如果我们首先自己迷失了方向,动不动就气急败坏、脸红脖子粗,日子久了,不但伤了师生缘,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自身的形象,更吃亏的是还会伤肝伤脾,有害健康。所以面对这些学生,我总是用换位思考的办法来看待他们的格格不入。我会这样提醒自己,我自己的儿子也有这样那样数不清的缺点,但是在我眼中,他仍然是个宝,而且必须是个宝。同样,在任何家长眼中,这些调皮的孩子自然也是他们的宝,所以当我情绪激动时,总会理智地产生“假如他是我儿子,我该怎么做”的思考。这种换位思考,往往能将转进死胡同的自己拉到阳光下来,自己的心态也随之平和、阳光起来。
比如有一年我接手初三(5)班时,班主任就告诉我,班里有个姓吴的女同学,心理很脆弱,不能批评。临近中考,这位女生情绪更是非常烦躁,状态也很不好,不是作业没做好,就是书本忘带。每次自己有错在先,却总是先板起面孔给别人看。有一次,甚至在课堂上将一张没做好的试卷揉成一团塞进抽屉,然后趴下就睡。当时班级气氛很紧张,同学们料定我会爆发。确实,我也很想训斥她一顿,但转念一想,如果我的孩子处于这样的焦虑之中,我肯定认为健康最重要,平安度过最重要。而且一堂课才40分钟,真的舍不得掰几分钟出来用来骂人。更严重的是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离校之前如果我没有为先前的话做好安抚工作,就是教学安全中的一枚炸弹。所以聪明的做法,就是不去主动点这根导火线。面对这根导火线,我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正眼都不瞧她一眼,继续上课,而且还把这堂课上得更有趣、更生动,更具感染力。紧张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又轻松起来。而且同学们的笑声和参与声好几次吸引她抬起头来看黑板。作为老师,处理学生的错误应该对事不对人,所以她的周记我还是认真改了,并一如既往地写了评语。我的目的是给她找一个台阶下。第二天进教室时,她便主动过来跟我交谈了。之后也出现过类似插曲,出乎意料的是,中考这位女同学竟然考了130分。其实,我这个人从骨子里讲,脾气还是比较容易激动的,也就是说修炼不够火候。但当我在面对头痛的学生问题时,现在我都能问一句“如果是我孩子,我会怎么做?”如此,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因为无论你孩子怎么让你头痛,你都会去理性处理,把他往积极的方向去引导。
换位思考——拉近师生缘——增加亲和力——提高学习效率,这个良性循环应该是轻负高质的前提,离开这点,不要说轻负,连重负高质都无法保证。
二、教学机智,理性处理教学问题。
课堂上的突发问题,如果处理得草率,是一个败笔,会种下一片阴影;如果处理得机智,则会柳暗花明,迎来一方广阔天地。好与不好,全在于你的一念之间。
学生是生命体,课堂是流动的,这就决定了课堂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正是这些不确定因素,才让师生之间能够碰撞出火花,它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其收获可能远比一堂课要丰富得多。——我对教学问题的解读
2003年,我接手初三(6)班,第一堂作文讲评课,我指出学生作文流水账泛滥,细节描写欠缺。当时分明听到有位男生坐在座位上嘀咕了一句:“你倒是写写看。”当时全场肃静,56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后来知道有这种特殊待遇的不仅仅是我,这位同学总会这么阴阴地冒出一句)。我当时想,竟然有这样的学生?但我偏偏不生气。我突然蹦出一句让我后来自己也感觉忍俊不禁的话:“单挑还是一起上?”当时,估计所有的同学都没理解我的意思,连那位多嘴的男生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因为我说这话时是面带微笑,气定若闲的。然后我说:“这样吧,你们一起上。大家把刚才的场面写成一个细节描写,我也当场写。完了我先交流,并接受班中任何一位同学的挑战。时间是8分钟。”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然后是一起奋笔疾书。我记得当时我念完我的细节描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连那位挑衅者也跟着拍手。之后这“单挑或一起上”就成了我们作文课的一个传统。
这个小插曲的机智处理,让我收获不小。它不仅仅挽救了一堂作文课,而且从真正意义上符合现在教育界一句很流行的“俯下身倾听”的话,还有对学生的作文指导也更具针对性、实质性。记得浙江省教育厅张绪培副厅长带领的调研组来我校调研的时候,调研组的专家和领导听了我的一堂课,期间有一个环节是我和学生一起就文章内容想象一个片段或做一个评论。我和学生一起写,并交流。课后,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蔡XX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的片段是事先准备好的吧。我没有多解释什么,而是将我的语文书给蔡老师看,书上到处可见平时课堂中和学生一起写的片段,密密麻麻。后来我在首届鉴湖之春上课,蔡XX老师为我点评,其中就提到了我和学生一起当堂写片段作文的做法,他说,这个我知道,茅老师确实平时经常和学生一起写。关于下水教学法,我在下面会有重点提到,这里不做多说。
当然在此,我得感谢学校领导给我在党政办锻炼的机会,这几年写的经历,蓦然回首,得益匪浅。也许其间的过程是辛苦的,但隐性的价值也不容忽视,它锻炼了我的思维和文字处理能力,能让我在任何场合,都能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并快速将转瞬即逝的信息表达出来。虽然我无意于做一个专职撰稿人,但至少能让我在学生的挑衅面前有底气亮出自己的底牌,脱口而出“单挑还是一起上”。此后,学生最喜欢上的就是作文课,2006年有幸任教小班初三(14)班,他们的晚自习,每星期有一节课是做语文作业。但是这节课,我从不安排作业,就是讲作文或者读美文。所以即使晚上请假的同学,也都会在晚自习前赶来,理由是舍不得放弃宝贵的作文课。至今,晚自修中为这些孩子展示的范文,还依旧保留在电脑中,读起这些文章,8年前那一周一节的作文课就恍如昨日。
所以,课堂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才是轻负高质的生命线。
三、学会思考,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抽取思想,人的脆弱与芦苇无异。老师这个职业比其他任何职业都需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样你的教学才是一潭活水。
英国首相丘吉尔喜欢把打毛衣作为最好的休闲方式,一直觉得一个大男人打毛衣有点变态,何况是铁血宰相。其实静静的机械运动最有利于思维的唤醒。我的片段作文就是这样酝酿成的。
十年前,儿子读小学,初次接触作文,便降之视为头号顽敌。而语文老师在假期里是一定要布置作文的,暑假里指导儿子写作文,但我的指导与他的实践就是水火不容。我一边闷闷地用脚踩抹布拖地,一边心理沉甸甸着儿子作文的枯燥乏味。就是在一瞬间的灵光一现,我对儿子说,你写一段动作描写,题目是《懒妈妈拖地》,不能出现累、滑稽等大概念的词语,必须以细节来表现这些特征。这次写,居然收获很大,儿子也喜欢这种小作文的形式,活泼又简单,而且效果立竿见影。
之后我不断思考,留心积累,形成了诸如“成语游戏”、“舍大取小找细节”、“舍近求远重联想”、“定格时间求细致”“一波三折成悬念”等一系列片段作文的形式。这些从实践中来的教学经验在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介绍时,受到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之后又代表XX地区参加省优质课评比,荣获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成为目前为止,XX县初中语文唯一的省一等奖。
如果没有思考,就不会有那一次偶然的灵感;如果没有思考,也就没有后来的积累;如果没有思考,更没有现在金光闪闪的荣誉。
在学生的作文指导上,我也尽量渗透自己的思想。
比如学生写作中还有一个怪现象是遇到难写的题目就写议论文,先拟个大而空的论点,然后列举几个事例作为论据,最后总结。这种议论文往往可以用假、大、空来评价,但是学生却屡教不改,这让我非常头痛。为什么学生这么喜欢写这种类似于八股文的议论文呢,是因为我们的教材中选的很多议论文就是这种形式。比如老教材中有一篇吴XX写的《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开头提出观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间列举文天祥面对元军高官诱惑宁死不屈;闻一多面对特务拍案而起做最后一次讲演;中国古代一个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最后总结——所以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对学生说,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假设,我举出秦桧甘做金人奸细,汪精卫大难当头做汉奸,范跑跑地震中第一个怕死逃跑,慈禧太后卖国求荣四个例子,比吴XX还多一个,是否就可以证明,中国人是没有骨气的。所以这种议论文是否具有存在以及模仿的价值,是值得怀疑和有待检验的。这堂课可能在一些教师眼中,是一次胆大包天的举措,但我觉得,对学生来说,与其暧昧的说教,不如彻底地颠覆。当然,颠覆之后要重建,于是我向学生推荐了一种更有思想性的议论文——时评,还把自己发表在报刊上的时评作为例子读给学生听。这种短、平、快型的议论文形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也有助于锻炼学生写的能力,而且跟高中议论文的写作也是一个接轨。
四、放低姿态,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
2001年到2007年,是我个人写作的高峰期。这6年间,我发表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有近200篇,而且我的写作根本没有其他老师认为的爬格子的苦恼。大部分时候,一篇千字文在一个小时内就可以写成。当时跟董纪林老师在党政办,董老师常常午觉醒来,我的一盘文章就写好用电子邮件发出去了,董老师戏称我是神速。但我是一个语文底子薄的语文老师。我清楚地记得,14年前,我的第一篇自我感觉良好的短文章写好后,给同办公室的科学老师看,那名科学老师当场给我画出了两处句子不够通畅的地方,让我重新修改。那次修改给我当头一棒,我的作文功底居然还不如一个理科老师,我算什么中文系学生。于是我重新审视自己,并理性地将自己的位置摆低。要倒茶时候,只有将茶杯放在茶壶下方,茶壶里的水才可以流进茶杯,于是我提醒自己,自己就是一只时刻需要接受水的茶杯,当放低姿态,才会有所得。我在这里讲十四年前一段并不光彩的经历,是想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同行,作为个体的自己,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放低姿态,努力吸取,才会进步。
放低姿态还表现在听课中。刚刚从教时,新教师听课的机会特别多,后来在各种培训班,名师班学习,听到的是一些优秀教师的课。我听每一位老师的课时,听课过程中,我都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个地方处理得好,如果我就没这么高明。但是也经常听到周围老师听课过程一直指出这里不好,那里不科学。起初我还觉得很自卑,是否自己水平不够,才过多关注别人的优点。但是不知不觉中,当别人的亮点出现在我的课堂中的时候,我明白了,关注别人的优点,才会学习他们,才会有所得,才会提高自己。所以每一次参加各类培训,我都能够够本,即不辜负这次活动。
记得2003年在参加首届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时候,边勤奋老师给我们安排了李XX老师的作文课,主题是活动式作文,将写作与活动结合在一起。当初一起听课的老师有不好表示怀疑,每一节作文课都安排一个活动,哪里有这么多精力和时间,这种课仅局限在舞台上。但是我看到了活动背后学生的写作动力,而写作动力是作文灵感的源泉。于是我买来了李老师的《小学作文课这样上》,虽然这本书是写给小学老师看的,但其中李老师的写作理念同样适合中学生作文。于是结合我平时片段作文的经验,我把我的这些草根的尝试,整理成一个片段作文系列训练,并形成了一个课题,后来这个课题获得XX市一等奖。而在培训班上的一节课观摩课,得到边老师的肯定,并推荐我在2007年XX市首届书圣大学堂观摩课中上课,得到了XX市教研室主任沈XX老师和XX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方XX老师的肯定,2008年浙江省优质课我代表XX市初中语文组参赛,我以唯一的作文课获得浙江省一等奖。记得当初我定下以作文课作为参赛课时,几乎所有的领导前辈都替我捏了一把汗,但是我坚信,只有作文课,我才能上出自己的特色,而且,我相信我为之坚持近十年的积累和尝试是正确的。
五、下水试水,方知水的深浅冷暖。
陶行知曾把实现真正民主教育的希望寄托于具有民主素质的教师,他认为:“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
(一)虚心;
(二)宽容;
(三)与学生共甘苦;
(四)跟民众学习;
(五)跟小孩子学习„„”。“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当教学中碰到学生无法逾越的障碍时,我都会这样问自己,如果我来做,我来写,我怎么写,怎么做。于是,我常常会跟学生一起“下水”。
课堂上,当我要求学生拿出“妙笔生花”本(课堂练笔专用)时,我也打开了电脑;当我对学生说,“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我也在思考我该写什么;当我要求学生“现在你们有8分钟时间来完成这段‘游戏作文’,要一气呵成,好,倒计时开始。”话音刚落,我也坐下来在键盘上敲下大脑中前涌后挤的文字,让自己的即兴构思和创作大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和学生一起“游戏”,才会有“游戏”的快乐。
1.情感上更具亲和力。
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词语来形容教师的亲和力——俯下身。很多教师为了更好地“俯下身”,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俯下身倾听,俯下身请教,俯下身尊重,但很少由俯下身实践的。这种俯身为教的形式,从本质上说并没有多大改变,教师仍然具有高高在上的权威,就好像一个在现场指挥抗震救灾的将军,骨子里流露的还是将军的优越感和距离感,倘若亲自动手,参与到具体活动中,才能真正与子弟兵打成一片。作文教学也如此,教师的共同参与会拉近与学生情感距离,学生觉得老师与自己是平等的,当然师生共同在水中扑腾时,很有可能有些学生的水性已经超过了老师,老师的一句真心表扬“某某同学写作水平已经超过了我了,老师表示佩服”不会矮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使教师形象更具亲和力。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有亲和力,学生对教师的接纳程度就高,教师的言行就会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学和情感生活;学生就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积极响应,主动思考,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师没有亲和力,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对立、疏远等负面情绪及不合作态度,阻碍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
2.指导更具针对性,在学科教学中,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从横向经验来看,数理化等其他学科,给学生布置作业哪一题不是教师亲自做活或者教师不会做的?至少教师们都知道,这个题目改用什么方法来解答、题目的难点在何处,关键在何处,容易出错的地方又在何处,提示学生特别关注,所以他们的训练就比作文见效。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而恰恰也唯有作文教学中布置学生的作文题目是语文老师没有亲自做过的。语文老师只有有了“下水”的体验,才知道该怎么去指导学生下笔为文,该如何去修改学生习作中的不足;有了“下水”的经历,才可以底气十足地告诉学生,怎样的写作状态是终身受益的。“勤下水”带给我的收获是练就了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写出了不少对生活的感悟,更为可喜的是拉近了学生写作与教师指导的触摸距离,使作文教学不再是雾里看花、隔山打牛的空谈了。
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我想,下水便是如此。
且行且歌,采撷一路鲜花编织理想。
这个环节因为是自我吹嘘,所以我引用《XX县教育》封面人物的报道中的一段文字来概括我在这几年中取得的一点成绩——
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快乐着。对于茅XX老师来说,这便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幸福。茅XX老师深谙教师只有具备了一桶鲜活的水,才可以给学生一杯不腐的水。她曾经参加首批浙江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优秀毕业生受到表彰。2011年,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她又被推荐为“XX市第三轮名师名校长班”学员,2015年被推荐为“首届浙派名师班”学员。
一直以来,茅XX老师以课堂为主阵地,善于思考、探索,长于,勤于分析、研究,逐渐形成了“亲和、亲历、轻松”的课堂教学风格,特别在作文上,逐步摸索出了“技巧指导活动化,教师下水直观化,经典阅读渗透化”的模式,其作文课例于2010年获全国中语会组织的“全国优秀课例评比”二等奖,作文课《写写词里的故事》于2008年在浙江省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应邀在“2010年全国初中名校名师特色教学现场观摩活动”上的作文课,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自2002年至今,《游戏作文,作文游戏》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让赏析文写作回归本真》获市一等奖,执笔的课题《经典阅读链接》获市一等奖,主持的《读整本的书》教改课题获得XX市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县一等奖。另有200多篇文章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上发表,共计10多万字。写作教学经验曾经在《人民教育》杂志上作介绍,并作为《XX县教育》的封面人物,专题介绍其教学经验。多次被XX县教育局评为局级先进、XX县轻负优质教师、XX县星级教师,XX县学科带头人、XX市学科带头人。
XX这块充满了灵性的厚重的土地,培养了许多有思想,有深度,有热诚,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怀的优秀教师。今天,我站在这里,面对我们这么多优秀教师,除了内心深深的不安,更有感恩和珍惜,感谢区教育局的领导给了我这样一次与大家交流的时间,提醒我自己要珍惜当下,向身边的这些优秀同行学习,这是我对自己的勉励。老师们,当教育理想与社会浮躁的大环境两股激流如巨龙般席卷着我们教师时,我们是在焦灼中期待还是在迷茫中淹没,抑或在巨流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我想,当我们用真诚的爱心,卓越的智慧,淡泊的心态,满腔的情怀,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脚下那一条充满芬芳的杏坛之路。这条路也许寂寞,也许清贫,但一定风景无限。
谢谢大家。